在流逝的岁月中,总结是一份宝贵的财富,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需要有明确的总结的主题;推荐以下总结范文给大家,希望能够在写总结的过程中给你一些启发和帮助。
物理力学知识论文篇一
压强计读高度差,上小下大密度计;电流电压先看档,电能表上有小数。
质量本是一属性,物体本身来决定;状态、形状和位置,外变不变其大小;
密度一般是一定,温度变化会不同,体积换算勿遗忘,立方厘米对毫升。
运动和静止,贵在选参照,快慢和方向,相同是静止;
物体有惯性,惯性是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运动路线示意图,运动问题更分明;过桥、穿洞要记清,桥长车长为路程;
相遇、追击有诀窍,找好路程列方程;回声激光来测距,距离两倍是路程。
一物二力能平衡,方向相反大小等;一条直线是条件,合力一定等于零。
一画简图二定点,三定标度四画线,五截线段六画尖,最后数据标尖边。
二力合成一直线。同向相加反相减,同向方向不改变,反向随着大的变。
连通器,底连通,同液体,同高低。
液内各方有压强,无论对底或壁上,同深各向等压强,密度深度有影响。
物理力学知识论文篇二
牛顿因一颗苹果而有了成就,还是一颗苹果因为牛顿而出名了?二者结合成就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又称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常见考法】。
本知识主要考查对于惯性的理解,惯性定律的应用,题目的形式为选择、填空等。内容考查的难度不大,只要能理解惯性定律即可。
【误区提醒】。
1、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3、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典型例题】。
例析: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是静止的。
b.惯性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力时具有惯性,物体受力后,它的惯性就减小或消失了。
c.把铁锤的锤柄在地上碰几下,锤头便套紧了,这是利用了锤柄的惯性。
d.公共汽车刹车时车上的人站不稳,这是由于人具有惯性的原因。
解析:a.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力时做匀速直线运动。b.物体惯性大小与受力无关,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c.锤头套紧不是利用锤柄的惯性,而是利用锤头具有惯性。d.汽车上的人原来是与车一起运动的,刹车时,人由于惯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所以站不稳。
答案:abc。
物理力学知识论文篇三
高考理综的物理部分,力学所占的比重很高,也是小伙伴们比较容易丢分的知识点。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物理高考中必考的性质力,让大家更全面的了解性质力。
1、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物体受到的重力g与物体质量m的关系是g=mg,g称为重力加速度或自由落体加速度,与物体所处位置的高低和纬度有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在南北极或赤道上指向地心。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2、万有引力。
存在于自然界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力。万有引力f与两个物体的质量m1、m2和它们之间距离r的关系是,g称为引力常量,适用于任何两个物体,其大小通常取。万有引力的方向在两物体的连线上。
3、弹力。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弹簧的弹力f与其形变量x之间的关系是f=kx,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与弹簧的长短、粗细、材料和横截面积等因素有关。弹力的方向与形变的方向相反。弹簧都有弹性限度,超过弹性限度后,前述力与形变量的关系不再成立。
4、静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当两个物体间只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这时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两个物体间的静摩擦力有一个限度,两个物体刚刚开始相对运动时,它们之间的摩擦力称为最大静摩擦力。两个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f在0和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5、滑动摩擦力。
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滑动摩擦力f与压力fn之间的关系是f=ufn,u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6、静电力。
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力。静电力f与两个点电荷q1、q2和它们之间的距离r的关系是,k称为静电力常量,其大小为。两个点电荷带同种电荷时,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为斥力;两个点电荷带异种电荷时,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为引力。静电力也称库仑力。
7、电场力。
试探电荷(带电体)在电场中受到的力。电场力f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q之间的关系是f=eq,e称为电场强度,大小由电场本身决定,方向与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同,其单位为n/c。
8、安培力。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力。当直导线与匀强磁场方向垂直时,导线所受安培力f与导线中电流强度i,导线的长度l,磁感应强度b之间的关系是f=bil。安培力的方向可由左手定则确定。
9、洛伦兹力。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受到的力。当粒子运动的方向与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时,粒子所受的洛伦兹力与粒子的电荷量q,粒子运动的速度v,磁感应强度b之间的关系是f=qvb。安培力的方向可由左手定则确定。安培力是大量带电粒子所受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
10、分子力。
11、核力。
存在于原子核内核子之间的一种力。核力是强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在原子核尺度内,核力比库仑力大的多;核力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在之内。
总结。
重力的本质是万有引力,是物体和地球之间万有引力的具体化,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弹力、摩擦力、静电力、电场力、安培力、洛伦兹力的本质是电磁相互作用。核力是一种强相互作用。还有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称为弱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与放射现象有关。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构筑了力的体系。
物理力学知识论文篇四
安全教育是青少年生长发育阶段中的一个重要教育,物理课可以依靠自身的优势,利用实验、活动课等多途径多手段使安全教育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形象。
运用 物理知识 安全教育
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是他们受教育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们意外事故的多发区。有资料统计,在中小学生的意外事故发生率中,校园事故要占60%。为此,李岚清同志曾指出:“在学校中要注意进行有关安全方面的教育,在学生中尤应加强这方面的知识教育,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在现代社会环境中自护自救能力。物理课可以依靠自身的优势,利用实验、活动课等多途径多手段使安全教育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形象。
青少年学生由于受年龄、经验的限制,对许多灾害的发生不够重视,对许多坏习惯不以为然,掉以轻心。教师就可以用物理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分析解释不安全因素产生的机理,加强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例如在实验中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解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观察几根未熄灭的烟头,烟头燃烧的'时间为1—4分钟,测量烟头中心温度800oc左右,边缘温度200—300oc左右。然后依次把几根未熄灭的烟头分别装在放有纸屑、棉絮、腈纶的茶杯里,观察发现烟头引起纸屑期货需要2—3分钟,棉制品3—7分钟,化纤制品1分钟。然后解释烟头有这样的温度,又有这么长的燃烧时间,足以点燃纸张、棉麻、木材、衣物等可燃物而引起火灾。1987年发生在我们美丽的大兴安岭的那场大火就源自于一个小小的烟头。通过实验,用具体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事故的隐患就在身边。
《新程标准》下的新物理新教材,更生活化、人性化,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了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教材中与安全教育有关的教学内容,理解其内涵,找准安全教育的切人点,教给学生安全常识。
如在讲《光的折射》时,结合光的折射规律和光路图,向学生讲明看到清澈的水底要比实际浅得多,对自己感觉不太深的水,如果不会游泳千万不可冒然下水,以防眼睛受骗,发生溺水事故; 例如《电学》就有很多用电常识。有很多事故都是不正确的用电行为所导致的。教师告诉同学们任何电器线路的短路、超负荷运行及导线接触电阻过大都会使导线过热,甚至产生电火花和电弧,从而导致火灾。教师要结合每一章节的用电安全知识点,用点穴知识详细讲解,告诉他们正确的用电方法。为了加深理解,最好能和活动课相结合,如让学生自己检查校园内寝教室室内的线路,消除隐患,增加实验经验。有很多安全知识需要教师一点一滴在平时的教学和实际生活中让同学们掌握。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知识有意识地去培养提高学生在突发灾难面前所应有的自救自护能力。如在火灾事故中,根据温度对气体密度的影响,高处温度高、低处温度低,在火灾初期能够逃离房间的情况下,可采取伏地而行的逃生措施,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少吸入浓烟,而且大量减轻高温的直接袭击。《南粤》曾报道一个小男孩在大楼失火中成功逃生的事例。小男孩和一家人身居的大楼失火,他们在高层居住,当小男孩的母亲看到楼上各家各户开门狂逃也准备开门时,小男孩阻止了母亲的行动。他给母亲讲了阴燃及氧气助燃的知识。因为在大冬天里,各家各户门窗紧闭,大火由楼下向上蔓延时,燃烧消耗了大量氧气,房间内的人所处的环境虽然高温却氧气尚足,如果门窗一旦被打开,室内的氧气外流,起到助燃的效果,于是明火就会突然爆发,瞬间便把火魔带进了室内。小男孩一家最终等到消防队员到来,架云梯而获救。小男孩在灾难面前正是掌握了安全知识这把生命的金钥匙才获得了生存下去的权利。
告诉学生—些急救电话,如119(火警电话)、110(报警电话)、120(医院急救电话),万一遇到火灾、抢劫、伤害等事故,应及时拨打电话进行求助,把危害绛到最低程度。
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绷紧安全教育这根弦,就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懂得安全是健康生活的基本保证,确立珍爱生命、注意安全的生活态度,遇到危险能够果断正当地进行自护自救,机智勇敢地采取措施。
物理力学知识论文篇五
1.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2.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
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
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
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不是错误。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5.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
机械运动。
6.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7.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运动路线是直线,速度大小改变的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1.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s=vt。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
12.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牛顿第一定律。
13.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14.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或者说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属性,质量是惯性的唯一量度。
惯性不是力。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作用,更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力作用。可以说物体具有惯性。
二力平衡。
15.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16.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17.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8.二力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与联系:
1.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一直线。
2.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物理力学知识论文篇六
1、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弹簧、拉杆、刻度盘、指针、外壳等。
2、测力计的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或者说,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形变跟受到的拉力或压力成正比)。
3、测力计的使用:
(1)测量前要观察测力计的指针是否与零刻线对齐,进行校正或记下数值。
(2)测量时对测力计拉杆施力要沿着弹簧的中心轴线方向。
(3)读数时指针靠近哪条刻度线就取哪条刻度线的值。
(4)被测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物理力学知识论文篇七
其实高中物理讲的就是一些自然界当中事物的定理,这些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事物都蕴含这这些真理,生活处处都有物理,就比如说我们每次坐车,我们看外面的世界就可以看见这些车子外面的东西都在向后走,这就是我们高中物理当中的参照物,这个知识点,生活到处都存在知识,你要用心去体会.
只要我们长一颗发现的眼睛,你一定要多看看你的生活当中会有很多的现象,不管是自然的还是生活的,你还要多看看夜晚的星星,看看他的变化,你还会发现物理当中发光、发热以及一些定律问题.这些知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是处处存在的.
一、学会从定理入手。
对于一些定理还有就是一些死概念还有的一些规律你们都要高度重视,但是你不光时要记住这些知识,你要学会该怎样利用起来,这才是关键,聪明的孩子是利用这些公式然后应用到自己的错题当中,从中找到问题的所在,你还要做到从一个小小的错题,就可以复习到很多知识,真是双丰收,这也是学生学习高中物理能不能开窍的关键。
二、把不理解改成很熟练。
因为在高中物理当中还有很多新的概念,还有一些名词就是比如:势能、弹性势能等,你们不要看见这些没有见过的词,就不喜欢他们,你知道吗?只要你深入的了解,细心去看看,然后你再看看一些教材以及一些辅导书都是可以让你理解的.
对于学习就是你要是越喜欢这个科目,你就会学的越好,可能因为种种的原因让你喜欢这个科目,可能因为是老师的缘故,有的老师抓的紧,你这个科目就学的很好,但是还有的学生就是喜欢这个老师就喜欢这个科目,要是换了老师就不好好学了,其实这样是害了你自己.
物理力学知识论文篇八
1.大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小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
2.平动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转动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
3.参考系不一定是不动的,只是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4.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但也可能相同。
5.在时间轴上n秒时指的是n秒末。第n秒指的是一段时间,是第n个1秒。第n秒末和第n+1秒初是同一时刻。
6.忽视位移的矢量性,只强调大小而忽视方向。
7.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路程。
8.位移也具有相对性,必须选一个参考系,选不同的参考系时,物体的位移可能不同。
9.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10.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11.释放物体前,应使物体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
12.使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把两条白纸带正确穿好,墨粉纸盘夹在两纸带间;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应让纸带通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
13.“速度”一词是比较含糊的统称,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不同,一般指瞬时速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四个概念中的一个,要学会根据上、下文辨明“速度”的含义。平常所说的“速度”多指瞬时速度,列式计算时常用的是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14.着重理解速度的矢量性。有的同学受初中所理解的速度概念的影响,很难接受速度的方向,其实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而初中所学的“速度”就是现在所学的平均速率。
15.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
16.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17.物体的速度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18.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19.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20.加速度的正、负仅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
21.物体的加速度为负值,物体不一定做减速运动。
22.物体的加速度减小时,速度可能增大;加速度增大时,速度可能减小。
23.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24.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不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也不一定在同一直线上。
25.判断超重、失重时不是看速度方向如何,而是看加速度方向向上还是向下。
26.有时加速度方向不在竖直方向上,但只要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也处于超、失重状态。
27.两个相关联的物体,其中一个处于超(失)重状态,整体对支持面的压力也会比重力大(小)。
28.国际单位制是单位制的一种,不要把单位制理解成国际单位制。
29.力的单位牛顿不是基本单位而是导出单位。
30.有些单位是常用单位而不是国际单位制单位,如:小时、斤等。
物理力学知识论文篇九
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重量。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g=9.8牛/千克(n/kg)(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应用:重垂线。
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物理力学知识论文篇十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科研工作,都大致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交流讨论等几个重要过程。其中“交流讨论”,严格地说就是:总结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形成文字材料,即撰写科研论文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工作,是一项分阶段的、复杂的科研工作,怎样完成这项科研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撰写教学论文,与广大同行交流呢?下面谈一谈笔者的粗浅认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选择题目。
撰写教学论文,首先要选好题目,而且选题要力求鲜明,有创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这正是初写教学论文的人,感到为难之处,写什么?怎么写?往往为找不到题目而发愁。其实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那么充实、又那么丰富多彩,其中有我们选不尽的题材。
从教材中选取。
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选取。
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演示实验失败、学生突然提出“超范围”的问题等等,事实上所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很好的论文题目。比如演示实验失败,找出原因,总结经验,加以拓展就是一篇很好的教学论文。例如:笔者在讲“摩擦起电的原因”时,演示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学生提出:“既然与玻璃棒摩擦的丝绸带负电,丝绸也应吸引轻小物体”,当我把丝绸靠近纸屑时,丝绸并不吸引纸屑,实验失败了。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发现是手握丝绸,人体将电荷导入大地的缘故。于是我写了一篇“丝绸带负电的演示”刊登在《中学物理》杂志上。又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一位同学提出:“一个人可以把小石子扔得好远,而不能把铅球扔那么远,为什么?”我仔细揣摩他提出问题的含义,以及上课时同学们所提出的许多问题,反思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写了一篇教学札记“纸团、石子引起的争论”,在《中学物理》杂志上发表。
从教学难点中选取。
教学中总有一些章节、概念、类型题学生难以掌握,即教学难点,把这些难点归类、分析、比较、研究,找出规律,便是很好的教学论文。例如:教学中笔者发现:画光路图时,大部份学生都犯同一错误:认为看物体是眼睛发光;溶化、熔化分不清――结合其它难点,我撰写了“几个易混的概念”,被《中学物理》杂志刊用。
从大家都感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中选取。
关于长度测量,物理教材中介绍了较为详细的测量方法,要求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而对其他带刻度仪器的读数方法却没有介绍,电流表、电压表、秒表为什么不估读?其它仪表分度值不是“”的怎样估读?这些问题给好多教师带来困惑,甚至出现同一问题,不同教师讲法不同的现象。江苏泰兴市潮湖中学的吴子群老师,在《中学物理》杂志上发表的“初中物理实验测量中的估读问题”一文,很全面地做出了解答,阅后受益匪浅。
从生活中选取。
茶壶等各种壶具,是生活中常见器具,壶口、壶嘴的形状、高低不尽相同,而大部分物理教辅用书中,也经常有讨论壶口、壶嘴高低的考题。笔者经过广泛搜集材料,分析研究,发现教辅用书中,机械地根据“连通器原理”给出的答案有误,撰写了一篇“对一道选择题的探究”,发表在《理科试题研究》上;生活处处皆物理,生活中的物理题材相当丰富,笔者撰写的“小厨房不亚于物理实验室”,“手机上的物理知识”,“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均被《中学物理》刊用。
总之,论文题目的选择途径,是非常广泛的。然而“灵感”往往钟情于那些有思想准备的人,只要让头脑经常保持“问题”意识,“写作论文”的思维经常处于“激活”状态,获得论文题目还是比较容易的。
2搜集材料。
物理力学知识论文篇十一
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可以说贯穿着整个高中物理始终,如力学中的重力、弹力(推、拉、提、压)与摩擦力(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电场中的电场力(库仑力)、磁场中的洛伦兹力(安培力)等。
在受力分析中,最难的是受力方向的判别,最容易错的是受力分析往往漏掉某一个力。在受力分析过程中,特别是在“力、电、磁”综合问题中,第一步就是受力分析,虽然解题思路正确,但考生往往就是因为分析漏掉一个力(甚至重力),就少了一个力做功,从而得出的答案与正确结果大相径庭,痛失整题分数。
还要说明的是在分析某个力发生变化时,运用的方法是数学计算法、动态矢量三角形法(注意只有满足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第二个力的大小可变而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改变的情形)和极限法(注意要满足力的单调变化情形)。
2、对摩擦力认识模糊。
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因为它具有“隐敝性”、“不定性”特点和“相对运动或相对趋势”知识的介入而成为所有力中最难认识、最难把握的一个力,任何一个题目一旦有了摩擦力,其难度与复杂程度将会随之加大。
最典型的就是“传送带问题”,这问题可以将摩擦力各种可能情况全部包括进去,建议同学们从下面四个方面好好认识摩擦力:
(1)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永远与其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这里难就难在相对运动的认识;说明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略小于最大静摩擦力,但往往在计算时又等于最大静摩擦力。还有,计算滑动摩擦力时,那个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2)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永远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显然,最难认识的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的判断。可以利用假设法判断,即:假如没有摩擦,那么物体将向哪运动,这个假设下的运动方向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向;还得说明一下,静摩擦力大小是可变的,可以通过物体平衡条件来求解。
(3)摩擦力总是成对出现的。但它们做功却不一定成对出现。其中一个最大的误区是,摩擦力就是阻力,摩擦力做功总是负的。无论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都可能是动力。
(4)关于一对同时出现的摩擦力在做功问题上要特别注意以下情况:
可能两个都不做功。(静摩擦力情形)。
可能两个都做负功。(如子弹打击迎面过来的木块)。
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做负功但其做功的数值不一定相等,两功之和可能等于零(静摩擦可不做功)、可能小于零(滑动摩擦)也可能大于零(静摩擦成为动力)。
可能一个做负功一个不做功。(如,子弹打固定的木块)。
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不做功。(如传送带带动物体情形)。
(建议结合讨论“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做功”情形)。
3、对弹力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弹簧或弹性绳,由于会发生形变,就会出现其弹力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形变不能发生突变(细绳或支持面的作用力可以突变),所以在利用牛顿定律求解物体瞬间加速度时要特别注意。
还有,在弹性势能与其他机械能转化时严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以及物体落到竖直的弹簧上时,其动态过程的分析,即有最大速度的情形。
4、小球在圆环内、圆管内运动的比较。
这类问题往往是讨论小球在最高点情形。
而用杆子“系”着的小球则与在圆管中的运动情形相似,刚刚通过最高点就意味着速度为零。因为杆子与管内外壁对小球的作用力可以向上、可能向下、也可能为零。还可以结合汽车驶过“凸”型桥与“凹”型桥情形进行讨论。
物理力学知识论文篇十二
19世纪初,巴本、纽可门等发明的蒸汽机经过许多人特别是瓦特的重大改进,已广泛应用于工厂、矿山、交通运输,但当时人们对蒸汽机的理论研究还是非常缺乏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在研究如何提高热机效率问题的推动下,逐步被发现的,并用于解决与热现象有关的过程进行方向的问题。
1824年,法国陆军工程师卡诺在他发表的论文论火的动力中提出了著名的卡诺定理,找到了提高热机效率的根本途径。但卡诺在当时是采用热质说的错误观点来研究问题的。从1840年到1847年间,在迈尔、焦耳、亥姆霍兹等人的努力下,热力学第一定律以及更普遍的能量守恒定律建立起来了。热动说的正确观点也普遍为人们所接受。1848年,开尔文爵士(威廉汤姆生)根据卡诺定理,建立了热力学温标(绝对温标)。它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特殊物质的物理特性,从理论上解决了各种经验温标不相一致的缺点。这些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1850年,克劳修斯从热动说出发重新审查了卡诺的工作,考虑到热传导总是自发地将热量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这一事实,得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初次表述。后来历经多次简练和修改,逐渐演变为现行物理教科书中公认的克劳修斯表述。与此同时,开尔文也独立地从卡诺的工作中得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述,后来演变为更精炼的现行物理教科书中公认的开尔文表述。
上述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是等价的,由一种表述的正确性完全可以推导出另一种表述的正确性。
物理力学知识论文篇十三
物理是高中生学好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直接影响着高中三年的成绩。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热力学第二定律知识点整理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19世纪初,巴本、纽可门等发明的蒸汽机经过许多人特别是瓦特的重大改进,已广泛应用于工厂、矿山、交通运输,但当时人们对蒸汽机的理论研究还是非常缺乏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在研究如何提高热机效率问题的推动下,逐步被发现的,并用于解决与热现象有关的过程进行方向的问题。
1824年,法国陆军工程师卡诺在他发表的论文论火的动力中提出了著名的卡诺定理,找到了提高热机效率的根本途径。但卡诺在当时是采用热质说的错误观点来研究问题的。从1840年到1847年间,在迈尔、焦耳、亥姆霍兹等人的努力下,热力学第一定律以及更普遍的能量守恒定律建立起来了。热动说的正确观点也普遍为人们所接受。1848年,开尔文爵士(威廉汤姆生)根据卡诺定理,建立了热力学温标(绝对温标)。它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特殊物质的物理特性,从理论上解决了各种经验温标不相一致的缺点。这些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1850年,克劳修斯从热动说出发重新审查了卡诺的工作,考虑到热传导总是自发地将热量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这一事实,得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初次表述。后来历经多次简练和修改,逐渐演变为现行物理教科书中公认的克劳修斯表述。与此同时,开尔文也独立地从卡诺的工作中得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述,后来演变为更精炼的现行物理教科书中公认的开尔文表述。
上述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是等价的,由一种表述的正确性完全可以推导出另一种表述的正确性。
1、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一个热力学系统,从某一状态出发,经过某一过程达到另一状态。若存在另一过程,能使系统与外界完全复原(即系统回到原来的状态,同时消除了原来过程对外界的一切影响),则原来的过程称为可逆过程。反之,如果用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使系统和外界完全复原,则称之为不可逆过程。
可逆过程是一种理想化的抽象,严格来讲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它在理论上、计算上有着重要意义)。大量事实告诉我们: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过程。
2、对于开氏与克氏的两种表述的分析
克氏表述指出:热传导过程是不可逆的。开氏表述指出:功变热(确切地说,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两种表述其实质就是分别挑选了一种典型的不可逆过程,指出它所产生的效果不论用什么方法也不可能使系统完全恢复原状,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请注意加着重号的语句:而不引起其他变化。比如,制冷机(如电冰箱)可以将热量q由低温t2处(冰箱内)向高温t1处(冰箱外的外界)传递,但此时外界对制冷机做了电功w而引起了变化,并且高温物体也多吸收了热量q(这是电能转化而来的)。这与克氏表述并不矛盾。
3、不可逆过程的几个典型例子
例1(理想气体向真空自由膨胀)如图1所示,容器被中间的隔板分为体积相等的两部分:a部分盛有理想气体,b部分为真空。现抽掉隔板,则气体就会自由膨胀而充满整个容器。
例2(两种理想气体的扩散混合)如图2所示,两种理想气体c和d被隔板隔开,具有相同的温度和压强。当中间的隔板抽去后,两种气体发生扩散而混合。
例3焦耳的热功当量实验。
这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在实验中,重物下降带动叶片转动而对水做功,使水的内能增加。但是,我们不可能造出这样一个机器:在其循环动作中把一重物升高而同时使水冷却而不引起外界变化。由此即可得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普朗克表述。
再如焦耳—汤姆生(开尔文)多孔塞实验中的节流过程和各种爆炸过程等都是不可逆过程。
4、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
对上面所列举的不可逆过程以及自然界中其他不可逆过程,我们完全能够由某一过程的不可逆性证明出另一过程的不可逆性,即自然界中的各种不可逆过程都是互相关联的。我们可以选取任一个不可逆过程作为表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础。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但不论具体的表达方式如何,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在于指出: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并指出这些过程自发进行的'方向。
热现象是与大量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相联系的。我们以上述不可逆过程(如例1中理想气体的真空自由膨胀)为例,来简单说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趣的比喻:假若从动物园中逃出一只黑猩猩,溜进了计算机室,用爪子在键盘上乱按。而将打印出的纸张按顺序装订,恰巧是一部数百万字的巨著大英百科全书。上述几率比这个笑话的几率还要小得不可比拟。
通过对上述简单例子的分析,事实上是有一般意义的,即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是: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孤立系统,其内部发生的过程,总是由几率小的状态向几率大的状态进行,由包含微观状态数目少的宏观状态向包含微观状态数目多的宏观状态进行。
(1)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宏观规律,对少量分子组成的微观系统是不适用的。
(2)热力学第二定律适用于绝热系统或孤立系统,对于生命体(开放系统)是不适用的。早在1851年开尔文在叙述热力学第二定律时,就曾特别指明动物体并不像一架热机一样工作,热力学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无生命物质。
(3)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建筑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所观察到的现象上,不能被外推应用于整个宇宙。19世纪后半期,有些科学家错误地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到无限的、开放的宇宙,提出了所谓热寂说。他们声称:将来总有一天,全宇宙都是要达到热平衡,一切变化都将停止,从而宇宙也将死亡。要使宇宙从平衡状态重新活动起来,只有靠外力的推动才行。这就会为上帝创造世界等唯心主义提供了所谓科学依据。
热寂说的荒谬,在于把无限的、开放的宇宙当做热力学中所说的孤立系统。热力学中的孤立系统与无所不包、完全没有外界存在的整个宇宙是根本不同的。事实上,科学后来的发展已经提供了许多事实,证明宇宙演变的过程不遵守热力学第二定律。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了热寂说的谬误。他根据物质运动不灭的原理,深刻地指出:放射到太空中去的热一定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指明这一途径,将是以后自然科学的课题转变为另一运动形式,在这种运动形式中,它能重新集结和活动起来。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一样,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它的正确性是由它的一切推论都为实践所证实而得到肯定的。
以上是高二物理必修知识点:物理热力学第二定律。
物理力学知识论文篇十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积极的思考者、倾听者、质疑者,教师不能为知识而教,而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发展彼此联系、相互促进,两者不可偏废。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了解阿基米德原理,也要让学生亲历探究测量浮力大小的过程。让学生将曲别针、乒乓球、石块、木块放入盛水的烧杯,观察实验现象,发现石块、曲别针沉入烧杯的底部,而木块、乒乓球漂浮在水面上,会提出问题:“石块、曲别针等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假设,有同学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的作用,理由是物体没有浮起来。也有同学认为它们受到浮力的作用,理由是物体下沉的速度比较慢。教者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石块、浸没在水中的石块,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无变化。学生在探究中习得知识、培养能力,也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以情优教,实施积极情感策略。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以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学习物理、了解物理。“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教师要挖掘教材之美,让学生感受到大到天体运动,小到分子运动,都是物理学研究的范畴。教师要拓展学生视野,为学生描绘物理研究的广阔天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以物理学史影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进化过程,以科学家的故事激励他们不断前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师以灵活的导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课显得至关重要。一是以生动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科学家的不懈探索中受到感染。如在学习浮力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亥尼洛国王做了一顶王冠,怀疑工匠以银替金,让阿基米德在不损坏王冠的前提下查出是不是纯金制成的,阿基米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一次,他跨入放满水的浴桶,这时有一部分水溢出,他看到这个现象,智慧的火花迸发了,狂奔街头,大呼“找到了”。他获得真理的快乐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二是以问题导入。教师也可以设置疑难问题,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好奇有趣的同时,将学生置于愤悱的境地。如在学习压强内容时,教者提出问题:在雪地上行走,人为什么容易陷入积雪中,而穿上宽宽的滑雪板就不会陷入雪中还能滑行?用手指轻轻夹住钢笔的两端,为什么两个手指会有不同的感受?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思考、讨论、交流,考虑到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从而进入压强的学习。三以多媒体导入。多媒体集视频、动画、图画文字于一体,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如在学习《物体的浮与沉》内容时,教者向学生播放辽宁号航母在海面上自由航行,潜水艇可以自由在水中下潜、上浮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生活中随处可见浮沉现象。教师以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探究物理知识的欲望。
三、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开展。
教学一是灵活开展实验教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教师要借助于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合作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重视演示实验,向学生完整展示物理规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时,教者让学生动手实验验证,比较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关系,从而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有一些实验,无法在教室里完成,如测定大气压强值时,需要做托里拆利实验,而汞是有毒的,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完成实验,测得大气压强的值,弥补了无法实验的遗憾。二是以类比生活。在学习液体、气体压强时,学生常会提出问题:“液体容器内的压强是否随深度的加深而增大?同一深度液体向各方向的压强是否相等?”教者将液体所受的压强与班级相类比,大家在班级是平等的,如同同一深度所受的压强相同;大家都受到纪律的约束,随着年级的增大,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增多,如同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加深而增大。通过类比,学生能学得轻松,不再感受到物理知识抽象难懂。
总之,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拉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以问题开启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物理力学知识论文篇十五
观察是学习物理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也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主要观察物理现象和过程,观察实验仪器和装置及操作过程,观察物理图表、教师板书等.
(1)观察要有主次。
(2)观察要有步骤。
(3)观察时要思考。
如在引入“牛钡第一运动定律”前做有关演示时,当观察了同一高度处的小车从斜面上分别经过毛巾、棉布、木板表面时运动的距离越来越远后,要认真思考:小车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大小跟什么有关?当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摩擦力很小时,运动的距离很大吗?当小车在光滑的平面上(无阻力)运动时,运动的距离将有多远?经过观察、思考、推理后,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物理力学知识论文篇十六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l重力的单位是牛顿(n)。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物体本身。
3.重力的三要素。
l重力的大小: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地理位置有关。
g=9.8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是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l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重垂线、水平仪的原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l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降低物体的重心、增大物体的支撑面都可以提高物体的稳定程度。
物理力学知识论文篇十七
1、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产生阻碍相对滑动的现象,叫做滑动摩擦。
2、滑动摩擦力: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其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3、与滑动摩擦力大小有关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
4、静摩擦: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静摩擦产生的条件是: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5、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
6、增大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更加粗糙(2)增大压力。
7、减小摩擦的方法:
(1)把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可以大大减小摩擦。(2)加润滑油使接触面变光滑也可以减小摩擦。
物理力学知识论文篇十八
(1)力的本质
(2)重力、物体的重心
(3)弹力、胡克定律
(4)摩擦力
(5)物体受力情况分析
1、力的本质:(参看例1、2、3)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脱离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对应一个力,有受力物体同时有施力物体。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是无中生有。(例如:脱离枪筒的子弹所谓向前的冲力,沿光滑平面匀速向前运动的小球受到的向前运动的力等)
(2)力作用的相互性决定了力总是成对出现:
※甲乙两物体相互作用,甲受到乙施予的作用力的同时,甲给乙一个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它们总是同种性质的力。(例如:图中n与n 均属弹力,均属静摩擦力)
(3)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或速度方向改变)使物体获得加速度。
※这里的力指的是合外力。合外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对于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结合上定律就更明确了。
(4)力是矢量。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标量只有大小。
力的作用效果决定于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要素)。大小和方向有一个不确定作用效果就无法确定,这就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含意。
(5)常见的力:根据性质命名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有拉力、下滑力、支持力、阻力、动力等。
2、重力,物体的重心(参看练习题)
(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3)重力的方向永远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而不是与支持面垂直);
(4)物体的重心。
物体各部分重力合力的作用点为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重心位置取决于质量分布和形状,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对称中心。
确定重心的方法:悬吊法,支持法。
3、弹力、胡克定律:(参看例)
(1)弹力是物体接触伴随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是接触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并发生形变),有挤压或拉伸作用。
常见的弹力:拉力,绳子的张力,压力,支持力;
(2)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相关。形变程度越重,弹力越大。
(3)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是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准确分析图中a物体受到的支持力(弹力),结论:两物体接触发生形变,面面接触弹力垂直面(图1—1),点面接触垂直面(图1—2、1—3),接触面是曲面,弹力则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切面(图1—4)。
(4)胡克定律:
内容: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弹簧伸长(或压缩)的长度成正比。
数学表达式:f=kx (x长度改变量:)
4、摩擦力
(1)摩擦力发生在相互接触且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
发生相对运动,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有相对运动的趋势,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摩擦力称为静摩擦力。
※摩擦力是接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存在。(含盖了产生弹力的条件)
(2)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与接触面相切。
※判断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是确定摩擦力方向的关键。当根据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确定存在摩擦力时,以此力的施力物体为参照物,判断受力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从而找到摩擦力的方向:(见例)
物块a放在小车b上,置于水平面上:
a、没加任何力:a、b处于静平衡状态,由于a、b受重力作用,a与b接触,车轮与地面接触,并均有挤压,但无相对运动,也没相对运动趋势存在,无摩擦力产生。
b、a物体上加一个水平力,ab处于静止状态。分析a,由于受到力的作用,以b为参照物,a相对b有向右的趋势,所以受到与趋势相反的静摩擦。
根据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关系,小车b受到水平a拖予的静摩擦力。小车b受到水平向右的静摩力的作用,相对地面有向右的.运动趋势势,但没动,受到地面施予的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的静摩擦力(结论:)。
c、a物体受到水平向右的力f作用,a、b相对静止,一起沿水平向右加速运动:
分析a物体:仍受到一个拉力f和b施予的静摩擦力。()。
分析b物体:受到a施予的的反作用力的同时,ab相对地面向右运动,地面给b物体一个向左的滑动摩擦力。(据题意:)
(3)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为正压力
静摩擦力是一组值,其中有一个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擦(使物体开始运动时的静摩擦力)。不能用来计算,只能根据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关系,平衡条件或牛顿二定律求解。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正压力、滑动摩擦系数有关,而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5、物体受力情况分析:
(1)物体受力情况分析的依据主要是力的概念,从研究对象所处的处所着手,明确它与周围哪些物体发生作用,运用各种力产生的条件,做出判断。结合运动状态,依据牛顿运动定律和物体平衡的条件进而确定力之间的数量关系。
(2)分析受力时,只找研究对象受到的力,它施于其它物体的力,在分析其它物体受力时再考虑。
(3)合力和分力不能重复地列为物体所受的力。
(4)受力分析的步骤:先重力,再找弹力,再摩擦力,最后其它力:象磁场力,电场力。
(5)养成作图的习惯,要检查受力图中所有的力的施力物体是否存在,特别要检查受力分析的结果,是否满足题目给定的条件(平衡状态,沿各方向合力应为零)避免缺力或多力。
6、力的平衡
平衡条件
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统称平衡状态。
一组平衡力:若干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我们称这若干力为一组平衡力。
互为平衡的力:一组平衡力中的任意一个力是其余所有力的平衡力。
※一个物体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说这个物体处于动平衡状态。
(1)如果它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互为平衡的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如果它受到七个力的作用:这七个力是一组平衡力、其中任意一个力是其余六个力的平衡力。
(3)如果它受到n个力的作用:这n个力是一组平衡力,其中任意一个力是其余(n-1 )个力的平衡力。
7、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推论
共点力平衡的条件:
(1)一个物体受若干个力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这若干个力是一组平衡力,合力为零,沿任何方向的合力均为零。其中的任意一个力与其余所有力的合力平衡。(即这个力与其余所有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受三个力作用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其中的某个力必定与另两个力的合力等值反向。
(3)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这几个力的合力一定为零。其中的一个力必定与余下的(n-1)个力的合力等值反向,撤去这个力,余下的(n-1)个的合力失去平衡力。物体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获得加速度。
物理力学知识论文篇十九
1、几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它们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如果已知几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称为力的合成。
2、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
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合力方向不变,大小为二力之和。
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合力方向与较大的力方向相同,大小为二力之差。
3、注意: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合力必大于其中的任何一个力。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时,合力为0;大小不等时,合力一定小于较大的力,可能大于较小的力,也可能小于较小的力。
二力平衡。
1、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
平衡力:平衡的物体所受到的力叫做平衡力。
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这种情况叫做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即合力为零。
物理力学知识论文篇二十
实验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部分,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动的性格特点,强调依托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一方面,初中物理源于生活,实验的真实性、生动性,都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思考;另一方面,依托实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既确保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又有助于引导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强化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大气压强”的教学中,教师为引入“大气压强”可以开展如下的实验演示:事先准备一个易拉罐,将点燃的酒精棉放入罐中,并迅速将罐口用橡皮泥封住.很快,学生们便听到“砰”的一声,刚才还好好的易拉罐,一下子变“瘪”了.当学生看到这一切时,顿时一片惊喜和讨论,学生的学习积极一下点燃.学生迫切的想知道易拉罐为何变瘪了?.面对学生的疑惑与兴趣,教师可以问:(1)易拉罐怎么变瘪的?(2)易拉罐受到什么外力?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实现对重点知识的获取与理解.
二、联系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强调生活元素的导向性,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初中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问题情境要联系生活经验,提出与学生的生活、社会热点息息相关的问题,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联系生活经验,让问题以直观的外在表现,激发学生的疑虑,进而自主探究、分析与研究,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例如,(1)坐在行驶中的火车或汽车上,道路两旁的树木为什么往后退?(2)为什么筷子插在水里,会被“折断”呢?;(3)为什么海是“蓝”的?……这些问题,源于学生的生活,其中又包含丰富的物理知识.真实问题不仅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的距离,也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之下,联系生活实际,主动探究,理解其背后的物理知识.案例在“光的折射”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没发现放在水中的筷子被“折断”了?抓鱼时,明明看到鱼却很难抓到,这是为什?在这生活化的问题导向之下,学生开始讨论与交流,众说纷纭:水面反光,看的不准确;杯子有问题,欺骗了我们的眼睛…….面对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可以在课堂上依托问题导向,与学生共同完成“水杯中的铅笔被折断”的实验,逐步破解学生的疑惑,并为引出教学内容.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教学氛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一笔、一黑板”的教学形态发生了转变,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初中物理教学形态发生了较大转变,特别是ppt、电子黑板等的广泛应用,对于优化初中物理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图像、声音与文字等信息的综合处理,实现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如,利用ppt的动画、声音及图像的功能,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并在问题的导向之下,实现有趣味、有疑问的物理教学.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中,由于惯性的抽象性,为更好地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惯性”、认识“惯性”,教师就可以通过ppt动画演示的方式,并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学生对“惯性”的认识,进而更好地思考.教师用动画展示几个实验:学生们,在ppt中我们看到杯子盖着小木板,在它的上面有鸡蛋.大家想想,如果将纸片迅速抽走,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们热烈谈论:会摔碎;会掉进杯子;会飞在空中…….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共同观看ppt动画展示,通过放慢动画,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这一过程,进而强化对“惯性”的感知与认识.
四、总结。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教学的情境创设,其出发点与落脚点是深化物理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一要践行“生本”理念,在开放的物理教学环境下,让问题情境契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课程要求;二是紧密联系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问题情境之中,提高问题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物理力学知识论文篇二十一
1.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l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谈到力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其中一个是受力物体,另一个是施力物体。
l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可能有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2.单位:牛顿(n)。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0.5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l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包括速度大小的变化和运动方向的变化,二者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比如: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物体由运动到静止、物体运动速度由快变慢、物体运动速度由慢变快、物体改变运动方向。
l如果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4.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力的示意图:在物理学,通常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l力的作用点一定要画在受力物体上。
l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要画得越长。
l在力的示意图旁写出表示力的符号,如果力的大小已经确定,还要标清力的大小(如g=10n)。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l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之分。
l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要同时又两个物体,它们之间才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也就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同时存在。
l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那么它必定是受力物体。
l使火箭上升的是高温高压的气体。
(高中引入,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用“八字口诀”描述为:等大、反向、共线、异物)。
物理力学知识论文篇二十二
力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但学生在学习压强、密度、浮力等力学知识时存在着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不强的现状,究其原因,“应试理念”尚未革除,教师大搞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合作探究变为无效的玩耍,自主学习沦为“放羊式”,启发式教学成为无聊的提问,影响了物理教学成效,也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力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力学教学成效。
一、关注过程,将知识传授与发展能力结合起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积极的思考者、倾听者、质疑者,教师不能为知识而教,而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发展彼此联系、相互促进,两者不可偏废。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了解阿基米德原理,也要让学生亲历探究测量浮力大小的过程。让学生将曲别针、乒乓球、石块、木块放入盛水的烧杯,观察实验现象,发现石块、曲别针沉入烧杯的底部,而木块、乒乓球漂浮在水面上,会提出问题:“石块、曲别针等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假设,有同学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的作用,理由是物体没有浮起来。也有同学认为它们受到浮力的作用,理由是物体下沉的速度比较慢。教者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石块、浸没在水中的石块,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无变化。学生在探究中习得知识、培养能力,也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以情优教,实施积极情感策略。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以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学习物理、了解物理。“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教师要挖掘教材之美,让学生感受到大到天体运动,小到分子运动,都是物理学研究的范畴。教师要拓展学生视野,为学生描绘物理研究的广阔天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以物理学史影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进化过程,以科学家的故事激励他们不断前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师以灵活的导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课显得至关重要。一是以生动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科学家的不懈探索中受到感染。如在学习浮力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亥尼洛国王做了一顶王冠,怀疑工匠以银替金,让阿基米德在不损坏王冠的前提下查出是不是纯金制成的,阿基米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一次,他跨入放满水的浴桶,这时有一部分水溢出,他看到这个现象,智慧的火花迸发了,狂奔街头,大呼“找到了”。他获得真理的快乐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二是以问题导入。教师也可以设置疑难问题,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好奇有趣的同时,将学生置于愤悱的境地。如在学习压强内容时,教者提出问题:在雪地上行走,人为什么容易陷入积雪中,而穿上宽宽的滑雪板就不会陷入雪中还能滑行?用手指轻轻夹住钢笔的两端,为什么两个手指会有不同的感受?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思考、讨论、交流,考虑到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从而进入压强的学习。三以多媒体导入。多媒体集视频、动画、图画文字于一体,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如在学习《物体的浮与沉》内容时,教者向学生播放辽宁号航母在海面上自由航行,潜水艇可以自由在水中下潜、上浮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生活中随处可见浮沉现象。教师以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探究物理知识的欲望。
三、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开展。
教学一是灵活开展实验教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教师要借助于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合作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重视演示实验,向学生完整展示物理规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时,教者让学生动手实验验证,比较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关系,从而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有一些实验,无法在教室里完成,如测定大气压强值时,需要做托里拆利实验,而汞是有毒的,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完成实验,测得大气压强的值,弥补了无法实验的遗憾。二是以类比生活。在学习液体、气体压强时,学生常会提出问题:“液体容器内的压强是否随深度的加深而增大?同一深度液体向各方向的压强是否相等?”教者将液体所受的压强与班级相类比,大家在班级是平等的,如同同一深度所受的压强相同;大家都受到纪律的约束,随着年级的增大,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增多,如同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加深而增大。通过类比,学生能学得轻松,不再感受到物理知识抽象难懂。
总之,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拉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以问题开启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物理力学知识论文篇二十三
摘要:文章分析了有效性学习内涵,同时阐述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最后结合多年工作实际,以案例形式阐述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有效性学习的方式与策略。旨在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和初中物理教学水平。
1解读有效性学习内涵。
当前有关有效性学习的定义还未统一,有很多种说法,但无论哪一说法,其核心始终围绕着教育与教学原理进行,最终目的均是为了花费更少的时间,让学生更好、更多且更劳的掌握最正确的学习方式。有效性学习摒弃了死记硬背和填鸭式说教,其能够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习,以角色扮演、比赛和模拟探究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打开知识大门。
2.1教学理念有待革新。
就现阶段的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而言,虽新教改已实施一段时间,但依然有一部分的物理教师未按照新课改要求,调整教学理念,引进新的一些教学模式与方法,导致应用于课堂上的教学理念已经过时,已无法满足当前素质教育需求。作为物理教师,其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引导者,是学生徜徉在物理知识海洋中的照明灯,若教学理念不革新,课堂的主体依然是教师,这显然不符合当下学生主体课堂需求,在“我说你听”的填鸭式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听讲、被动学习状态,这显然不利于学生主动性能的培养及重点知识的灌输。理念过于陈旧,不利于物理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学习诉求,进而在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方案时就容易脱离实际,如此便容易让学生厌倦物理,影响学习氛围和教学质量。
2.2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即便是新教改已全面实施,已无法否认当前国内教育还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影子,加之应试教育思想在很多物理教师脑中已根深蒂固,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并未按照新课改要求,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依然沿用着已经不契合当下学生学习需求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如此缺乏创新性的教学方式,除了难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外,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观察能力等。加之物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仅是思考所教内容是否为考试必考点与可能考到的内容,却不会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学习诉求,简而言之便是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学生与教师之间难以实现有效沟通,除了不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外,还容易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整个的教学效率。
2.3实验教学不受重视。
学生初次接触物理有关知识便是在初中阶段,物理这门学科本身较为抽象,若是单一的理论教学除了会限制学生想象力外,还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因而就物理教学而言,需要理论+实验,无论是力学学习、电学学习,还是热学学习均离不开实验教学。然而从实际了解到的情况看,在某些学校的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针对一些考试必考点,教师更多的是一遍又一遍的板书赘述,几乎没涉及到实验内容,即使是按照新教改要求安排了一些实验课程,也更多的是以理论教学代替,学生几乎没有都亲自动手体验的机会,如此除了会增大理解难度外,还会遏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1革新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情境创设。
要想提升学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性学习效率,首先要做的便是革新教学理念,基于新教改核心要求,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一般来讲,就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创设教学情境便需要与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知物理知识。诸如:同学们,每个人都有照镜子的经历,可是你们能否告诉老师,为什么我们会出现在镜子里呢?都不知道吗?快去翻一番教材,里面有答案哦。现在你们知道了是因为平面镜成像原理我们才能出现在镜子里,那么我们去河边插鱼的时候,为什么鱼叉需要比鱼距离我们的位置还要深入一点呢?对啦,这是利用光折射原理。通过这种情景教学形式,有助于激起学生们的探索欲望。又如:在《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章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我选择以实验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首先是创设情境,运动物体在没有继续用力的情况下慢慢停止,请同学们思考运动需不需要力来作支撑?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便能得到问题答案。
3.2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提问。
无论是任何学科教学,均离不开提问环节,恰当的提问能够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模式。基于此,在问题设计时,应围绕学生兴趣点进行,问题除了具备思考性外,还应让学生通过问题体会更多学习乐趣,且在问题思考环节,鼓励学生打破思想禁锢,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诸如:我在问题设计时往往会让问题体现出层次性,答案不定,说的最多的便是“你们谁还有其他答案”、“为什么这样做”等。
3.3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物理教学的核心集中于实验,实验除了能简单、直接的.呈现出物理过程外,还能够引导学生更全面、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看到理论教学中未知的以免。诸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平面镜沉成像》这一章节内容,我组织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水中燃烧蜡烛”的物理实验,在实验正式开始前,会让学生猜一猜燃烧的蜡烛放到水中是否会熄灭,为什么?带着问题,学生会更加精力集中的观察实验情况,适当情况下还会给予学生更多实践动手机会,有助于通过实践动手的方式更直接、更迅速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且重视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自新教改全面实施后,人们逐步提高了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有效性学习的要求,而文章主要围绕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而后结合多年工作实际,以阐述教学案例的形式提出了一些提升学生有效性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参考文献:
[1]阿力木江玉苏音.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性学习探究[j].读与写(上,下旬),,13(07):299~300.
[2]陈庭江.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有效性学习的探讨[j].读书文摘,2016(23):19.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33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