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花钟第二课时优质课件篇一
1、在熟读课文中认识汉字,并引导孩子发现构字规律,认识“笔尖、鲜花”等8个词语,会写本课生字“力、手、水”。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汉字的构字规律。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识字效率。
4、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汉字,掌握朗读技巧。
5、让学生感悟汉字的构字规律,培养主动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汉字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培养学生初步的认字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小朋友,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汉字,能自己读书,看报,还能自己写句子,真是了不起。今天老师还要带你们到汉字王国里认识一些有趣的朋友。
出示“一轮红日”和“一弯月牙”的图片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如:红日高照,光芒四射,非常明亮。月亮也很明亮。
2、师:太阳也叫日,月亮也叫月。日和月都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它们组成了一个新的字——明。
板书:日月明,开火车读,正音。齐读。
3、师:你能根据画面说说“明”的意思吗?
指名答。
4、师: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明”,能不能用“明”组词?
学生回答:光明、明白、明亮等。
5、师:“日”和“月”这两个老朋友住在一起,,相处得很融洽,特别是“日”,作为老大哥让着小弟弟,它把大部分位子让给了“月”,这样组起来的字才好看。
【说明】: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引导,使小学生联想到生活的体验,能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情趣,把“日”和“月”称之为两个老朋友,充满了人文色彩。
二、看图识字
1、师:另外有两个老朋友听说"日"和"
月"交了朋友,它们也飞了出来,一个是"鱼",一个是"羊"。
让学生观察,说说如何记住“鲜”字。
2、鼓励学生用编顺口溜的方法记住“鲜”。师示范,如:
(1)有鱼又有羊,这事真新鲜。
(2)桌上有鱼,有羊,味儿真鲜美等等。
3、师:你能通过看图猜猜“鲜”字的意思吗?
学生思考、回答,如:"鱼"和"羊"味道都很鲜美,合在一起味道就更鲜美了。
4、生齐读,并给“鲜”字组词。
5、举一反三,自学生字
(1)师:小朋友,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你们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图片,用老师刚才的认字方法猜猜这些图片表示什么生字?
(本课生字用图画出来,如人靠树木休息的图画,二棵树,三棵树靠在一起的图画等。老师把图按顺序一一贴在黑板上。)
(2)学生看图猜字,并用该字组词。
(3)指名说。
例:“很多很多的树木在一起就是森林的森。我还知道两棵树木在一起就是林,森林的林。”
“林就是树林的林。”
“林可以是人的姓。
“我老家有很多很多的竹子,很多的竹子在一起叫竹林。”
“很多很多的树木在一起叫林海,因为这些树林很多很多,看不到边,像大海一样看不到边,所以叫林海。”
“人靠在树下休息,就是‘休’字。”
“‘看’字就像孙悟空看妖怪的动作。”
……
(4)生看图猜字义,并组词,带读生字。老师随即把该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6、生字卡出示“尘”、“尖”、“灭”、“男”,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字义。
尘:细小的尘土。
尖:想象身边的哪些东西是尖的,看看这些尖的东西都是什么样,比如铅笔。
灭:这一横就像灭火的树枝。
男:男人在田里出力
7、开火车读要求认识的字、齐读。
【说明】: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让学生认字,猜字义,加强了识记效果,提高识字效率,使字义的理解变得生动有趣。
三、朗读课文
1、师:今天,我们学的这些生字,都是由二个或二个以上汉字组成,它的意思是这几个汉字意思的组合。刚才你们都认读得很好,给它们挪个地方还认识吧?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第97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2、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指导朗读。
3、小组合作读。
4、男女生赛读。
5、齐读,拍手读。
6、指名上台看黑板上生字卡片提示拍手读。
【说明】:本课韵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加上学生富有节奏感的拍手,使课堂充满了情趣。
四、扩展活动
1、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包装纸、包装袋等,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认识的生字。
2、指名上展示台交流、展示。
【说明】:把识字延伸到生活中,让生活成为学生识字的大舞台,培养学生养成随时随地识字的习惯。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3个生字,你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吗?老师想考一考大家。
出示要求认识的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
2、师:这节课我们不但要把字词和课文读好,还要把字写好,有信心吗?生答。
二、熟读课文
花钟第二课时优质课件篇二
比起磨破垫子的聪明人,还是接近群众的傻子强。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人教版高三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梁实秋的生平及作品;
2.掌握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让学生体会梁实秋对老师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作品叙事线索的把握。
教学难点:平实的语言中所蕴涵的情感。
三、教学方式:
诵读法、讲授法、探讨法、比较发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
1、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1915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1930年,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梁实秋还是一个美食家,他的散文《雅舍谈吃》介绍了很多菜的做法与吃法。如以下所列举的:
薄饼
菜包
豆汁儿
芙蓉鸡片
烙饼
烧鸭
2、注释:
①《官场现形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是一部专门揭露官场黑暗的小说。它不但写出了大批形形色色道德败坏的贪官污吏,而且写出了清末卖官鬻爵、招权纳贿的官场运动机制。
②《玉梨魂》:徐枕亚( 1889—1937),江苏常熟人。他在1912年出版的《玉梨魂》。这是一部具有“自传体”成份的小说。书中男主人公梦霞为小学教师并兼任家教。与该家寡媳白梨影互相倾慕热恋,书信往来,诗词酬答,而又以她8岁的儿子,作传书的青鸟。但碍于礼教的束缚,寡妇再嫁有关名节,而且也为儿子日后的前程计,终于不敢效法司马与文君的“叛逆”行为。于是梨影以李代桃僵之计,千方百计促成小姑筠倩与梦霞的婚姻,自己则殉情,以一死报君。结果筠倩也因感到个人的自由意志未得体现而郁闷殒亡,而梦霞亦在辛亥革命中于武昌城下殉国。
③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完备于唐。到了明清,科考分为科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第四级,由天子主持。及第者称进士。其中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④盅:zhōng
⑤按捺:nà
⑥选辑:ji
⑦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1919年1月,梁启超开始为期一年的欧游。巴黎和会休会期间,和随行之记者考察一战之西部战场、莱茵河右岸、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等地,游历比利时、荷兰、瑞士、意大利、德国等国,考察伦敦、爱丁堡、伯明翰等城市,访问亚当·斯密、莎士比亚等名人故居,参观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著名学府……“对战后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作了全面细致的考察”…… 后整理辑录为《欧游心影录》。在游历欧洲的过程中,他为国内的读者发回了最直接的对于欧战的感受,生动方面,非其他后代的史书可比。
⑧张东荪:sūn 1886年生,知名政治学者,“中国民主同盟”成员,1949年时是燕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燕京大学取消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⑨作金石声: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优美,音调铿锵。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
⑩“清通”意谓用词造句通顺清洁,这是语法的范围。
⑾气盛言宜: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
⑿诌出来:zhou 编
二)、初读印象
1、请用一些词语概括出国文老师的特点。
明确:丑、不修边幅、书呆气、糊涂、爱喝酒、真性率直、平等对人、有趣;有才气{眼界宽、对作品领会深入、修改文章老辣}
丑、不修边幅:他的相貌很古怪……是狞笑,样子更凶。
书呆气:①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②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爱喝酒: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
糊涂:①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②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
真性率直、平等对人: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地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了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有趣: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有才气:①眼界宽: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②对作品领会深入、朗诵水平高: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③修改文章老辣: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
2、我对国文老师的感情怎样?
明确:可笑——有兴趣——佩服——真心佩服——感恩——怀念
3、你对这位国文老师的感情如何?
明确:和梁实秋感受一样;他是个以真面目示人的有生气的人;希望我也有这样一位老师:等等。
4、梁实秋把自己写成了怎样一个人?
明确:有点淘气;有点傲气;是国文老师看重的人。
三)品味语言
梁实秋的文字,你觉得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哪些?
1.×××!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2.“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
3.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
原因:①运用生活中的口语,通俗易懂。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③展现时代、地方特点,给人新奇感。
4.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
5.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顽笑。
原因:细节展现得很具体
6.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7.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
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原因:该雅的地方很雅致。
四)拓展:课后二、三题。
附:
佛跳墙
梁实秋
佛跳墙的名字好怪。何物美味竟能引得我佛失去定力跳过墙去品尝?我来台湾以前没听说过这一道菜。
《读者文摘》(一九八三年七月中文版)引载可叵的一篇短文《佛跳墙》,据她说佛跳墙“那东西说来真罪过,全是荤的,又是猪脚,又是鸡,又是海参、蹄筋,钝成一大锅,……这全是广告噱头,说什么这道菜太香了,香得连佛都跳墙去偷吃了。”我相信她的话,是广告噱头,不过佛都跳墙,我也一直的跃跃欲试。
同一年三月七日《青年战士报》有一位郑木金先生写过一篇《油画家杨三郎祖传菜名闻艺坛----佛跳墙耐人寻味》,他大致说:“传自福州的佛跳墙……在台北各大餐馆正宗的佛跳墙已经品尝不到了。……偶尔在一般乡间家庭的喜筵里也会出现此道台湾名莱,大部以芋头、鱼皮、排骨、金针菇为主要配料。其实源自福州的佛跳墙,配料极其珍贵。杨太太许玉燕花了十多天闲工夫才能做成的这道菜,有海参、猪蹄筋、红枣、鱼刺、鱼皮、栗子、香菇、蹄膀筋肉等十种昂贵的配料,先熬鸡汁,再将去肉的鸡汁和这些配料予以慢工出细活的好几遍煮法,前后计时将近两星期……己不再是原有的各种不同味道,而合为一味。香醇甘美,齿颊留香,两三天仍回味无穷。”这样说来,佛跳墙好像就是一锅煮得稀巴烂的高级大杂烩了
北方流行的一个笑话,出家人吃斋茹素,也有老和尚忍耐不住想吃荤腥,暗中买了猪肉运入僧房,乘大众人睡之后,纳肉干釜中,取佛堂燃剩之蜡烛头一罐,轮番点燃蜡烛头于釜下烧之。恐香气外溢,乃密封其釜使不透气。一罐蜡烛头于一夜之间烧光,细火久焖,而釜中之内烂矣;而且酥软味腴,迥异寻常。戏名之为“蜡头饨肉”。这当然是笑话,但是有理。
我没有方外的朋友,也没吃过蜡头炖内,但是我吃过“坛子肉”。坛子就是瓦钵,有盖,平常做储食物之用。坛子不需大,高半尺以内最宜。肉及佐料放在坛子里,不需加水,密封坛盖,文火慢炖,稍加冰糖。抗战时在四川,冬日取暖多用炭盆,亦颇适于做坛子肉,以坛置定盆中,烧一大盆缸炭,坐坛子于炭火中而以灰覆炭,使徐徐燃烧,约十小时后炭未尽成烬而坛子肉熟矣。纯用精内,佐以葱姜,取其不失本味,如加配料以笋为最宜,因为笋不夺味。
“东坡肉”无人不知。究竟怎样才算是正宗的东坡肉,则去古已远,很难说了。幸而东坡有一篇“猪肉颂”:
净洗挡,少着水,
柴头灶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
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钱如泥土,
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
看他的说法,是晚上煮了第二天早晨吃,无他秘诀,小火慢煨而已。也是循蜡头炖肉的原理。就是坛子肉的别名吧?
一口,唐嗣尧先生招余夫妇饮于其巷口一餐馆,云其佛跳墙值得一尝,乃欣然往。小罐上桌,揭开罐盖热气腾腾,肉香触鼻。是否及得杨三郎先生家的佳制固不敢说,但亦颇使老饕满意。可惜该餐馆不久歇业了。
我不是远疱厨的君子,但是最怕做红烧肉,因为我性急而健忘,十次烧肉九次烧焦,不但糟踏了肉,而且烧毁了锅,满屋浓烟,邻人以为是失了火。近有所谓电慢锅者,利用微弱电力,可以长时间的煨煮肉类;对于老而且懒又没有记性的人颇为有用,曾试烹近似佛跳墙一类的红烧肉,很成功。
花钟第二课时优质课件篇三
一)预习:
1、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1915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1930年,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梁实秋还是一个美食家,他的散文《雅舍谈吃》介绍了很多菜的做法与吃法。如以下所列举的:
薄饼
菜包
豆汁儿
芙蓉鸡片
烙饼
烧鸭
2、注释:
①《官场现形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是一部专门揭露官场黑暗的小说。它不但写出了大批形形色色道德败坏的贪官污吏,而且写出了清末卖官鬻爵、招权纳贿的官场运动机制。
②《玉梨魂》:徐枕亚( 1889—1937),江苏常熟人。他在1912年出版的《玉梨魂》。这是一部具有“自传体”成份的小说。书中男主人公梦霞为小学教师并兼任家教。与该家寡媳白梨影互相倾慕热恋,书信往来,诗词酬答,而又以她8岁的儿子,作传书的青鸟。但碍于礼教的束缚,寡妇再嫁有关名节,而且也为儿子日后的前程计,终于不敢效法司马与文君的“叛逆”行为。于是梨影以李代桃僵之计,千方百计促成小姑筠倩与梦霞的婚姻,自己则殉情,以一死报君。结果筠倩也因感到个人的自由意志未得体现而郁闷殒亡,而梦霞亦在辛亥革命中于武昌城下殉国。
③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完备于唐。到了明清,科考分为科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第四级,由天子主持。及第者称进士。其中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④盅:zhōng
⑤按捺:nà
⑥选辑:ji
⑦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1919年1月,梁启超开始为期一年的欧游。巴黎和会休会期间,和随行之记者考察一战之西部战场、莱茵河右岸、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等地,游历比利时、荷兰、瑞士、意大利、德国等国,考察伦敦、爱丁堡、伯明翰等城市,访问亚当·斯密、莎士比亚等名人故居,参观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著名学府……“对战后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作了全面细致的考察”…… 后整理辑录为《欧游心影录》。在游历欧洲的过程中,他为国内的读者发回了最直接的对于欧战的感受,生动方面,非其他后代的史书可比。
⑧张东荪:sūn 1886年生,知名政治学者,“中国民主同盟”成员,1949年时是燕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燕京大学取消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⑨作金石声: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优美,音调铿锵。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
⑩“清通”意谓用词造句通顺清洁,这是语法的范围。
⑾气盛言宜: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
⑿诌出来:zhou 编
二)、初读印象
1、请用一些词语概括出国文老师的特点。
明确:丑、不修边幅、书呆气、糊涂、爱喝酒、真性率直、平等对人、有趣;有才气{眼界宽、对作品领会深入、修改文章老辣}
丑、不修边幅:他的相貌很古怪……是狞笑,样子更凶。
书呆气:①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②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爱喝酒: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
糊涂:①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②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
真性率直、平等对人: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地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了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有趣: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有才气:①眼界宽: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②对作品领会深入、朗诵水平高: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③修改文章老辣: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
2、我对国文老师的感情怎样?
明确:可笑——有兴趣——佩服——真心佩服——感恩——怀念
3、你对这位国文老师的感情如何?
明确:和梁实秋感受一样;他是个以真面目示人的有生气的人;希望我也有这样一位老师:等等。
4、梁实秋把自己写成了怎样一个人?
明确:有点淘气;有点傲气;是国文老师看重的人。
三)品味语言
梁实秋的文字,你觉得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哪些?
1.×××!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2.“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
3.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
原因:①运用生活中的口语,通俗易懂。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③展现时代、地方特点,给人新奇感。
4.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
5.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顽笑。
原因:细节展现得很具体
6.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7.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
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原因:该雅的地方很雅致。
四)拓展:课后二、三题。
附:
佛跳墙
梁实秋
佛跳墙的名字好怪。何物美味竟能引得我佛失去定力跳过墙去品尝?我来台湾以前没听说过这一道菜。
《读者文摘》(一九八三年七月中文版)引载可叵的一篇短文《佛跳墙》,据她说佛跳墙“那东西说来真罪过,全是荤的,又是猪脚,又是鸡,又是海参、蹄筋,钝成一大锅,……这全是广告噱头,说什么这道菜太香了,香得连佛都跳墙去偷吃了。”我相信她的话,是广告噱头,不过佛都跳墙,我也一直的跃跃欲试。
同一年三月七日《青年战士报》有一位郑木金先生写过一篇《油画家杨三郎祖传菜名闻艺坛----佛跳墙耐人寻味》,他大致说:“传自福州的佛跳墙……在台北各大餐馆正宗的佛跳墙已经品尝不到了。……偶尔在一般乡间家庭的喜筵里也会出现此道台湾名莱,大部以芋头、鱼皮、排骨、金针菇为主要配料。其实源自福州的佛跳墙,配料极其珍贵。杨太太许玉燕花了十多天闲工夫才能做成的这道菜,有海参、猪蹄筋、红枣、鱼刺、鱼皮、栗子、香菇、蹄膀筋肉等十种昂贵的配料,先熬鸡汁,再将去肉的鸡汁和这些配料予以慢工出细活的好几遍煮法,前后计时将近两星期……己不再是原有的各种不同味道,而合为一味。香醇甘美,齿颊留香,两三天仍回味无穷。”这样说来,佛跳墙好像就是一锅煮得稀巴烂的高级大杂烩了
北方流行的一个笑话,出家人吃斋茹素,也有老和尚忍耐不住想吃荤腥,暗中买了猪肉运入僧房,乘大众人睡之后,纳肉干釜中,取佛堂燃剩之蜡烛头一罐,轮番点燃蜡烛头于釜下烧之。恐香气外溢,乃密封其釜使不透气。一罐蜡烛头于一夜之间烧光,细火久焖,而釜中之内烂矣;而且酥软味腴,迥异寻常。戏名之为“蜡头饨肉”。这当然是笑话,但是有理。
我没有方外的朋友,也没吃过蜡头炖内,但是我吃过“坛子肉”。坛子就是瓦钵,有盖,平常做储食物之用。坛子不需大,高半尺以内最宜。肉及佐料放在坛子里,不需加水,密封坛盖,文火慢炖,稍加冰糖。抗战时在四川,冬日取暖多用炭盆,亦颇适于做坛子肉,以坛置定盆中,烧一大盆缸炭,坐坛子于炭火中而以灰覆炭,使徐徐燃烧,约十小时后炭未尽成烬而坛子肉熟矣。纯用精内,佐以葱姜,取其不失本味,如加配料以笋为最宜,因为笋不夺味。
“东坡肉”无人不知。究竟怎样才算是正宗的东坡肉,则去古已远,很难说了。幸而东坡有一篇“猪肉颂”:
净洗挡,少着水,
柴头灶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
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钱如泥土,
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
看他的说法,是晚上煮了第二天早晨吃,无他秘诀,小火慢煨而已。也是循蜡头炖肉的原理。就是坛子肉的别名吧?
一口,唐嗣尧先生招余夫妇饮于其巷口一餐馆,云其佛跳墙值得一尝,乃欣然往。小罐上桌,揭开罐盖热气腾腾,肉香触鼻。是否及得杨三郎先生家的佳制固不敢说,但亦颇使老饕满意。可惜该餐馆不久歇业了。
我不是远疱厨的君子,但是最怕做红烧肉,因为我性急而健忘,十次烧肉九次烧焦,不但糟踏了肉,而且烧毁了锅,满屋浓烟,邻人以为是失了火。近有所谓电慢锅者,利用微弱电力,可以长时间的煨煮肉类;对于老而且懒又没有记性的人颇为有用,曾试烹近似佛跳墙一类的红烧肉,很成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6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