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规范化要求,也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体现之一。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C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篇一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3、体验法:要求学生展示想象,畅想表达。
4、对比法: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六、教学设计:。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步骤:。
2、整体感知课文:。
3、合作探究:。
4、主题思想:。
5、品读课文:。
6、总结课文并板书:。
板书:。
人的介入。
真实性 。
青海湖。
报告文学 。
痛惜 环境意识 生态保护。
7、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复印试题。〔有关环保方面的内容〕。
(2)课外作业:拟一则保护环境的广告语。
七、教学后记:。
通过课前认真的预习,课堂师生共同探讨,课后习题的巩固,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表言论,明白了当今的环保问题是一个令人忧患的问题,应树立环保意识,制止生态恶化,努力建设绿色家园。
C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篇二
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1、知识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1、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2、难点: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品味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一课时
1、文献法:课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相互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体验法:要求学生展示想象,畅想表达。
4、对比法: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点:想象美丽荒漠之景;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探究原因,吸取教训;主题思想,品味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同学们,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而以前的罗布泊是绿树环绕、牛马成群、鸟雀翻飞。为什么发生如此大的变故?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针对题目,你想提出哪些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目的: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3、合作探究:
4、主题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方法:学生讨论作答。目的:体会作者感情,导入“保护环境”这一话题)
5、品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要求学生找出体现报告文学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句子。(教师提示: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方法: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句子评析。)
6、总结课文并板书:
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我们应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地球,我们应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7、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复印试题。〔有关环保方面的内容〕
(2)课外作业:拟一则保护环境的广告语。
通过课前认真的预习,课堂师生共同探讨,课后习题的巩固,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表言论,明白了当今的环保问题是一个令人忧患的问题,应树立环保意识,制止生态恶化,努力建设绿色家园。
C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篇三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和煦(xu4)干涸(he2)吞喽(shi4)裸索(luo3)戈壁滩(ge1)无垠(yin1)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3、导语。
探究质疑。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2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
合作探究:
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至少2例)。
2、设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
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
C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篇四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等方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作用。
3、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透视文章。写作内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找学生读课本相关段落)。
变化的原因: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2、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根本原因是利益的驱动。“盲目”其实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图本地区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甚至不懂生态平衡不懂自然规律,兴高采烈地自掘坟墓让黄沙将整个家园掩埋。
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三)局部探究:
文章内容尽管很简单,但却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请大家再次细读课文,找出最让你震撼的地方分析一下。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学习列数字、作比较、拟人、排比等手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重要作用。
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的描述及具体数字的罗列,形成巨大的落差,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将枯死的胡杨和罗布泊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又如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而直接的抒情,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四)延伸拓展:
(可出示两段资料:目前,沙漠化威胁着地球1/3的陆地表面,每年有500至700万公顷耕地变成沙漠,另有2100万公顷肥沃耕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全世界大约有3亿至10亿人生活在易发生沙漠化和遭受干旱威胁的地区。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共有8.7亿公顷土地已经沙漠化,撒哈拉沙漠在近200年中每年平均向南推进16公里。在赤道以北的非洲地区,全部土地的22。.4%受到风的侵蚀;在中东地区,这个百分比为35.5%;在世界范围内,耕地每年流失的表土估计约250亿吨。这种趋势任其发展下去,到21世纪初世界的可耕地将损失1/3。
多年来的滥砍滥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00多公里的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据专家估计,如果照此下去,到2010年,我国将有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为不毛之地。(比两个台湾省还大。)。
2、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现在或将来能做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五)课后拓展。
C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篇五
屏显“泊”,看到这个字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停泊或者水泊,都是和水有关。有一个地方叫罗布泊,它有一个美丽的称号,叫仙湖。可这个仙湖消逝了,不复存在。
看到这个题目,我们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问号,你有哪些问题要问?
大家的提问,也正是我们想知道的。松滋实验初中网站社会万象栏目特派我们八八班全体同学深入调查此事。
首先我们罗布泊的过去有个初步的了解。
罗布泊: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海拔780米。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其水源是塔里木河,或因塔里木河流量减少,周围沙漠化严重,到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在20世纪中后期迅速退化,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完全干涸。
1、从他们提供的资料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罗布泊?
2、文章没有具体描绘罗布泊的热闹与繁华,引用史书和资料有何用意?
这么大的水域永远消失,很是让我们痛心,实验初中特派的65名记者已到达了罗布泊现场做实地考察,站在罗布泊裸露的胸膛上,你们看到了一些什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描写现在的罗布泊的段落,边读边圈点勾画,边概括边整理。
好,我们现在开始连线前方记者。现场连线。
b,大地裸露着,分析拟人手法,读出痛苦无奈。
c,气温高达70度,不见一只飞鸟,没有任何飞禽敢穿越。读出荒凉之感。
师生齐读24自然段。
听完你们的汇报,格外沉痛乃至窒息。短短30年,罗布泊由仙湖变荒漠,由生命绿洲变死亡之海,由天堂变地狱。变化如此之快,如此之大,原因何在?请65位记者进一步做深度调查。
1.四盲。盲目什么意识?具体数据?盲目四个盲目叠加有什么作用?
3.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小结调查结果:此时我们明白了是人的盲目发展人的急功近利人的目光短浅自以为人的贪婪造成了这一悲剧。
4.一个“又”字说明什么?二生读。
罗布泊在哭泣,可悲剧还在继续上演,青海湖月牙泉在慢慢消逝,这两个地方或许离我们有些遥远。我们身边的悲剧也在不断上演。
在本文中,作者以强烈的呼吁结束课文,相信这呼吁也是所有有责任感有良知心中的呼吁!请看大屏幕,在横线处填写恰当内容。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救救。
齐读二遍。
结语: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给自然带来伤害,只是希望人类在在发展的同时能少一些盲目,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是完美相融,而不是彼此伤害。
C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篇六
知识与潜力:
1.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和筛选信息的潜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罗布泊以前的风光图和此刻的沙漠风光图让学生引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2.学习运用比较、探究、引用数据的方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罗布泊今昔进行碰撞,体会文章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理解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比较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你的预习,谁来解释一下标题的含义,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进而提出问题:罗布泊曾是怎样的?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这天,就让我们一齐走进罗布泊,听听他的诉说。
二、整体感知。
昔日罗布泊、今日罗布泊各是怎样一个地方?有什么能够证明?
三、问题思考。
C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篇七
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下面我就从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向大家介绍我的教学思路。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作家吴刚的一篇佳作,被评为20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作者在文中具体形象地报道了昔日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却变成今天一望无际、干枯萧条的茫茫荒漠的现象和原因,向人们强调了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更能唤醒和强化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明白罗布泊消失的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中查找、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唤醒学生的环保忧患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难点)。
八年级的学生已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方式,也掌握了一些阅读、分析教材的方法。据了解,绝大部分同学也已经能够在网络上查找和运用资料,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些都为本课教学内容的落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初中学生仍处于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年龄段,因此,在教学中,我多次采用分组竞赛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并随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先后运用情境导入法,想像联想法,分组讨论竞赛法,对比感受法,朗读法,换位思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习惯,我布置两项课前预习作业:预习课文并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和在网上查找关于报告文学的文体知识。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翻开课本前,我先放映两组给人感觉截然不同的风景图片,让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自由讨论图片的内容以及给人的感受,让学生初步领略罗布泊由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一望无际、了无生气的茫茫荒漠的景象。然后告诉学生这两组图片都是罗布泊的景象。那么,罗布泊为什么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于是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目的:把学生导入学习本课所需要的情感氛围,初步唤醒学生的环保忧患意识。)。
第二环节:课内求知。
1、请同学介绍关于报告文学的文体知识。(目的:a、鼓励学生网络求知的积极性,b、使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真实准确的新闻性和具体形象的文学性。)。
2、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分男、女两大组竞赛,从文中找出描述罗布泊过去和现在情景的语句,并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然后说说罗布泊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目的:熟悉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的能力和朗读能力。)。
3、让学生当一回公安战士,每四人为一个小组,在文中寻找毁灭罗布泊的罪魁祸首,并用课文中的材料来概括说明罗布泊为什么会消失?可以用图示法,也可以用文字概括。(目的:培养学生寻找主旨句、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也让学生了解到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严重后果,从而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4、让学生当一回律师,全班同学分两大组,分别从文中和网络中寻找证据来给人类定罪,可以运用文中的材料进行文字描述,也可以用网络中的图片来展示说明,力求用鲜明对比的方式来控诉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罪恶行为。(目的: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并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5、让学生当一回法官,提醒人们要赶快醒悟过来,“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在经济建设的征途中,走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目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的紧迫性。)。
第三环节:课内拓展。
1、让我们一起去思考,去寻找,看看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步伐是否停止?当学生从文中找出青海湖和月牙泉这两个例子后,播放背景音乐《月牙泉》,让学生在忧伤的旋律中到网络中去查找还有哪些江、河、湖、海由于人为的原因而正在萎缩、消失?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言。(目的:让学生在查找、浏览、分析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课堂小结:通过课文的学习和网络资料的浏览,学生已清楚地知道了罗布泊消失的原因,也了解了正在萎缩或已消失的艾比湖和艾丁湖等的情况,接下来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环保现象,提一些看法和建议,也可以拟写一些环保标语。(目的: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第四环节:课外延伸。
作业:让学生放学回家后,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以地球的口吻写一篇题为《人类,我想对你说》的作文,并发往网上的相关论坛,然后再把作文发送到老师的邮箱,同时把自己作文在网上的发表情况告诉老师。(目的:培养学生查找、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并督促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记得有位老师曾这样说过:“如果把网络当玩具,我们将误入歧途;如果把网络当工具,我们将受益无穷。”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运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效果如何,还有待各位评委和同仁指正!
C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篇八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xx,来自xxx中学。
我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进行说课。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选了《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喂——出来》五篇文章,都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今天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写了罗布泊由昔日美丽的仙湖变成今日的荒漠,揭示了一个生态环境蒙受人为破坏的个案,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痛惜之情,警示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
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在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两点:一是对比、拟人、排比三种表现手法,二是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课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读、说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放在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3、学情分析。
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八年级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接受的是新课程理念,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学生也基本习惯了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应该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顺利完成。
第二部分: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教师应为学生个性化的学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情景创设法。
搜集大量的图片,既有仙湖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朗读法。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通过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通过朗读,想象昔日罗布泊的美丽,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3、讨论法。
利用质疑,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三部分:学法指导。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在学生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中领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4、查阅资料:个性化阅读,重视学生阅读量的要求,鼓励并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以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有这样一首印第安歌谣:
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
最后一条河中毒。
最后一条鱼被捕。
你们才发觉。
钱财不能吃。
出示课题。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快速融入到文本的主旨中来。
二、解题: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明确: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如今消逝了。
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快速阅读,解决问题。
因为个性化的语文学习的核心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也就是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不能包办代替。
三、整体感知。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学生进行文本阅读。
出示“仙湖”课件。
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学生明确:沙漠。
出示“沙漠”课件。
提出问题,思考: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河流改道、人口激增、盲目取水。
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归纳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合作探究。
过渡:仙湖消逝了。
理解“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顾上游利益,不顾下游利益;只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脑中没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行为方式,其心理基础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此环节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五、品味语言。
1、过渡:“仙湖”消逝了,那号称“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胡杨呀,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我们似乎还听到了胡杨的诉说。
出示课件:胡杨。如果你是胡杨,你想说些什么?
因为个性化的阅读,主张有创意的阅读,这种设计主要为了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能发表独到见解。
2、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
自由、自为、自愿是个性化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体现。
此环节能让学生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六、拓展迁移。
听了胡杨的诉说,我们痛惜,我们难过。这时我及时小结课文,进一步明确主旨。可是同样的悲剧还在上演。
p95青海湖解说(略),点击出示:青海湖图片。
p95月牙泉解说(略),点击出示:月牙泉图片。
教师讲解:看着这些画面,听到这些数字,怎能不叫人痛心疾首?在这广袤的地球上,又何止青海湖、月牙泉面临如此的遭遇?联系生活,谈谈你所知道的关于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有人说过,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布置作业。
以环保志愿者的身份写一篇倡议书,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
本作业设计从环保的角度出发,谴责人类的盲目行为,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八、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C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篇九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教材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课是一篇报告文学,通过对罗布泊由仙湖变成荒漠的准确生动的描写及其原因的剖析唤起学生的痛惜之情,教育学生要树立环保意识。
根据新课标中对阅读提出的要求和本年级学生所具备的阅读能力,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3个环节,以期达成三个目标。
语文的学习重在语言的训练,结合本课内容,我把帮助学生学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做为本课的重难点。
在传统的常规教学中,我一直困惑于学生上了一节节的语文课,在语言上到底能有多大收获不容易把握,且效率不高。经过分析,我发现某些原因是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大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讲解,总是在被动地听,缺少参与,缺少学习主动性,并且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整齐划一,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我尝试构建了“网络信息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困惑。此模式中,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网络平台和自作的学习课件进行相对个性化的学习。首先,教师利用网络为学生建立一个论坛,作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学生按就近原则每六人一个小组,分好组后,各小组成员借助电子版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处自己认为准确生动的语句,进行分析后提交到论坛,这是当时论坛的截图。其中有……然后由组长带领组员对每个人的分析提出修改建议,比如某个成员的分析不准确,就可以建议他上论坛查找其他人对于这一句的分析。如果小组内仍未解决,就由组长提交到全班予以研讨。同学们各抒已见,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尽量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待有问题的语句解决后,每个人把这些句子及分析结果,复制到自己的文档中,做为学习资料保存。这就是当时形成的一份学习资料。这样利用网络平台的好处就是将教师的讲解变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个性化学习和交流,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地学,并且能将学习结果及时保存下来,不会随风消散。其次,学以致用,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分析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网站选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幅胡杨树的图片并加以描述。这是其中的一个网站,学生可按自己的喜好选择图片。感受写完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将能够代表本组水平的文章和图片做成ppt形式,在本组的微机上共享,由作者声情并茂地展示。展示时,教师通过主控台将所有学生的微机界面转换为要展示的作品。这是其中的两篇作品。教师的作品也参与了其中。师生通过论坛以文字的形式发表自己对这些作品的评价。这是当时论坛的截图。六个小组的评价结束后,由师生利用网络平台给各小组投票。由系统把结果呈现出来。这样利用网络平台就实现了语言运用的个性化,并且能及时交流学习情况,把学习结果及时呈现出来。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以上就是我尝试运用“网络信息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开展教学的情况。
反思这次课,我感觉构建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独立分析理解的能力;能照顾到不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生的个性差异;能让学生及时交流学习情况,并且把学习结果及时呈现出来;便于较为详细长久地记录教学情况;能够把教学内容有效地向课外拓展延伸。高效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解决不好的问题。
最后要说明的是,水平有限,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到这里,谢谢!
C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篇十
各位评委,老师:
1、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2、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想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3、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四、教学困难。
恐怖的罗布泊!大家都想一睹它的风采。然而它又远在千里之外,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对它进行实地考察。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罗布泊呢?对!运用信息技术。我是这样考虑的:1、关于罗布泊的信息,网络化教学可拓展学习空间,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2、我校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积极性高,能熟练地使用internet,有较高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采用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为前提,课堂上成果展示: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展示,教师旁边指导。我也利用信息技术上网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然后个性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旨。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那么信息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功效,如何实现整合呢?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我把这节课学生活动主要过程先呈现给大家。活动主要分三块“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总结”。注重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课前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按专题,分成四个小组: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青海湖的过去和现在、月牙泉的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受人为破坏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并整理、筛选、加工,做成课件。
这一环节设计我主要考虑一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经过合作交流、筛选、分析、加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完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二是我想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他们的能力。
)
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忧伤的情感氛围。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同学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地球资源,最后遭殃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走进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1、“泊”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泊”应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4、再读题目,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激调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4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基础))。
(1)罗布泊情况介绍。
(2)图片欣赏: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第一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已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制成的ppt演示文稿,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过渡: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也一滴水也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我们打开课文,共同去寻找答案。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出示筛选出的图片,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符合这几幅图片的解说词,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这个环节,为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文本,因此要求回答问题时先读出原文相关语句,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既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5)找出变化的原因?(从中探究深层原因)(教师再播放视频)。
教师过渡:同学们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碧波荡漾的仙湖罗布泊,那里水平如镜,花草繁茂,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如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恐怖的罗布泊,成了痛苦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找一找告诉大家。
(这个环节既使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又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相关资料了解得更全面、更形象,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6)我们在西部正在大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句在组内朗诵,并说说这些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朗诵,组内发言,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及自由选择相关画面,进行解说,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二、三两个小组用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制成的ppt呈现给大家,让我们用真实的画面来感受这两个悲剧。)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这样的悲剧?(第四小组展示)。
2、你身边有类似的悲剧吗?
3、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受到生态系统破坏的活生生例子,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呼吁环保。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这个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可以和语文学科有利整合,尤其是这一类科普文,初中语文每一学年都有此类文章,可以推广采用。由多媒体进入文本,先闻其声,引人入胜,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2、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朗读,提倡个性化阅读,根据画面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C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篇十一
新课程的实施,使战斗在教改一线的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教材的教育功能和作用也逐渐被认识和利用。表现在语文课堂中,如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对教材的延伸,对背景资料的补充,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教学等方式,开辟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视野。课堂的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语文学习途径的拓宽,学习时空的拓展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就在落实文章重、难点的同时渗透了环境教育,效果很好。
下面简述一下教学课文时环境教育的自然渗透的过程:
先从课题入手,以多媒体展示大量图片进行强烈地对比:广袤的草原,清澈的湖水,繁花似锦,牛羊成群,然后画面一转:最后的泉眼,枯死的胡杨,哭泣的荒漠,风沙漫漫,令人望而生畏,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适当地介绍了背景资料后,我自然地引出了课文的教学主旨: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为一片死亡之地,这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我们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恶化而痛惜,也为人们的盲目无知造成的悲剧而痛惜。教学全文时,我很注意引导全班酝酿情绪,引导学生一步步去体会这篇报告文学所发出的强烈呼声:缺乏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历史的惨痛教训,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认为老师在教学课文中落实得比较好的地方是注意挖掘文章写法上的特色,引导学生把握好文中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直接抒情具有的强大力量,由此再让学生感悟升华,让环保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简单举几例:
先看对比手法。引领学生对比了罗布泊的今昔,让学生明白罗布泊并非从来就是神秘的沙漠,夕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放在一起比较,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使教学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再看拟人手法。我注意引领学生去体会文中胡杨林的拟人化的描写:“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文中的罗布泊被拟人化也值得注意:“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品味这些拟人化的语句,真是形象鲜明,情境凸现,痛惜之情溢于言表,使教学突出了情感渗透的力量。
再如排比手法。
教学时我特别注重以下文句,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呼吁之声,振聋发聩,强烈地启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最后看直接抒情。例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沙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也令读者深深地感到痛心,深切地体会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至此,文中强调的环保意识,已如春雨一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又像春风一样,扬起学生心中的环保风帆。立足教材,环保观念已扣开了学生的心扉。
C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篇十二
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沙漠,是令人震撼的。全文充满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
从写法上看,运用对比、拟人、排比手法强化感情色彩。
1、排比:“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2、拟人:“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3、拟人:“……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4、直抒胸臆:“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说明由于人类的介入,自然变得伤痕累累。对悲剧的痛惜。
5、“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四盲”比喻成吸水鬼,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人们盲目地、毫无节制地使用塔里木河河水,突出了人类的贪婪、可怕和无知。
C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篇十三
前几日,我们xxx进行教研活动,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也学习了三种不同风格的教学方式,很有感触。而其中xxx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下面我就来谈谈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首先谈一下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教学片断一:这节课的导入是以“泊”字的解读开始的,幻灯片出:
……。
师:你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基调?
生:可惜。
师:你能否读一读?
生读……。
我觉得这里的导入有点长,花了将近七分钟。从这三个句式的变化入手,设想很独特,但对于这三个句式的作用,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只是蜻蜓点水而已,有些可惜。感觉总好像缺了点什么似的,而学生对教师的用意也似乎不太了解,对于惋惜这一感情基调学生的理解也不够深刻。由于导入的时间有点长,以至于后面拓展延伸的时间不够,使得整节课有些头重脚轻之感。
教学片断二:“打开课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这句话本身没有什么问题,这是教师在操作的过程中应加入阅读的目的,否则就缺乏意义了。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有目的的阅读,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出要求,尤其是在阅读的时候。否则就无法辅助之后的教学活动,在本节课中,由于这个没有意义的阅读,使得学生在找解说词的环节中有些吃力。
教学片断三:
……。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师: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1: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
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生2:保护环境。
生3:节约用水。
……。
在导入中,教师已经用了这种句式变换的方式了,这里再用的话给人一种重复的感觉。若变换一种句式来讲解可能会更好,比如说反问句式,“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怎么还是人?”
这样的感情变化更为强烈些,学生对于作者情感变化的把握也会更充分些。
另外,对于主题的挖掘我以为不够深刻。这篇文章的主题不应只是千篇一律的环境保护之类的,而若上升为人的精神的丧失相信会更好。应该指出来的是,在这里消逝的不仅仅是罗布泊,而应是人的精神家园。
当然,这节课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
首先体现在对多媒体的使用上。这节课的幻灯片很少,只有寥寥几张,但却能充分利用,没有过多色彩斑斓的幻灯片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这点做得很好。幻灯片应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切不可让多媒体牵着鼻子走,这一点xxx做得很到位,值得我学习。
其次便是在过渡语的设计上,很精彩,也很巧妙。如:在说到曾经的罗布泊与现在的罗布泊有什么不同时,学生对曾经的罗布泊都能找出许多好的词汇来形容,而对现在的罗布泊却只能用“荒漠”这个词。但xxx很善于引导,她用了这样一个过渡语:“我们对于现在的罗布泊有点词穷,找不出别的字眼来形容,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述的,看课文……”很巧妙的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
另外,xxx对文本的解读也很到位,善于以诗解读,如:
……。
师:谁还能找出这幅画的解说词?
生:生命的禁区。
师:用那首诗可以概括这幅画呢?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里教师以诗解读文本,很形象生动,学生易于理解。有的时候语文学习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再好的语言也无法传神的表达,那还不如用诗意的语言来解读,省却了词穷的尴尬。
总体而言,听了这节课我受益匪浅。不管是文本的解读,还是语言的衔接上,都是值得我去学习的。
C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篇十四
前几周,听过xxx老师的校级公开课。今天恰逢周末,就尝试写一份评课稿,作为提高业务的一次训练吧。
一、教材简析:
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标题的意思是,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这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环境破坏的悲剧。这篇报告文学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罗布泊今非昔比,令人痛惜,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令人遗憾。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要求真实,也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上下了一番功夫。全文的思路大体这样的:开头是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二、教学设计点评:
xxx的教学设计紧扣三维,能围绕知识、能力、德育三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步骤。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罗布泊变化的原因,进而领悟生态破坏造成的恶果之严重性;教学难点确定为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以上这些都是恰当的,只是,再将“探究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也确定为教学难点,没有必要。因为教学重点已经提到了,而且这个问题对初二学生来说不难理解。我以为教学难点应该确定为“理解报告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因为学生首次接触到,而且它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属凤毛麟角,具有代表性。
教学方法恰当,表现在采用自主阅读与合作探讨相结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又能促进他们的互动与合作,加上教师能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努力强化视听效果。可以相信,当学生看到一张张今非昔比的罗布泊图片的时候,那种反差的体验感受必然强烈,对人为破坏自然的行为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之痛惜也油然而生,这样,本课的教学目的便顺理成章地达到了。
新课的导语设计,能用文学韵味浓厚的概要语句,形象地呈现了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语带悬念,能激发学生想探究罗布泊消逝根源的好奇心,很快集中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教学步骤设计合理,体现在教学全程以问题导读为线索,将教学内容一一串连起来,紧凑、醒目,其中辅以讲练结合,屏幕显示,内容丰富而清晰。不足之处是,教学顺序不恰当,比如深层探究的几个问题的先后安排不符合学生阅读思维训练的一般规律。合理的安排应该是:1、概括文意。2、探究成因。3、吸取教训。4、理解作者的感情和忧患意识。布置的作业留给学生一份想象的空间,较为新颖。
三、教学过程点评:
开课的教学班算个好班,学生的智能和基础起点是比较高的,所以,教师备课的时候,应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学为主。比如,哪些是学生容易明白的,哪些是不懂的。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教师点拨即可,或者都让学生来说,不足之处教师补充。学生不懂的,教师也不能完全包办代替,而应该用一两句话点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再进入新一轮讨论、回答。我们历来反对那种平均用力的教学课堂,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也剥夺学生学习的权利。
本节课的优点是师生配合默契,教师起主导作用,健康引领学生解读文本,课件制作精美丰富,学生浏览大屏幕后,能深刻感知罗布泊的沧桑巨变,感受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不足之处是,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上不是很合理,比如引导学生具体解读文本句段的时间不够,朗读太少,作者感情和意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当然就不深了。
C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篇十五
1、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比较和引用数据等方法对增强文章表示力的作用。
3、培养同学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透视文章写作资料,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光】。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同学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貌,此刻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溢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此刻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找同学读课本相关段落)。
变化的原因: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光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最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立刻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2、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杯具,自讨苦吃?
根本原因是利益的驱动。“盲目”其实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久远利益,只图本地区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甚至不懂生态平衡不懂自然规律,兴高采烈地自掘坟墓让黄沙将整个家园掩埋。
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中就应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需抓好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建设。
三、局部探究。
文章资料尽管很简单,但却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请大家再次细读课文,找出最让你震撼的地方分析一下。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同学深入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学习列数字、作比较、拟人、排比等手法对增强文章表示力的重要作用。
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两种截然不一样的景象的描述和具体数字的罗列,构成巨大的落差,发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将枯死的胡杨和罗布泊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又如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而直接的抒情,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情绪繁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维护环境才干维护人类自身。
四、延伸拓展。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接近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杯具仍在继续。
(可出示青海湖和月芽泉美丽的照片,增强直观的印象)。
你还明白哪些类似的例子,能否用上列数字、作比较、拟人等等手法说一说?
可出示两段资料:
目前,沙漠化威胁着地球1/3的陆地外表,每年有500至700万公顷耕地变成沙漠,另有2100万公顷肥沃耕地完全丧失生产潜力。全世界大约有3亿至10亿人生活在易发生沙漠化和遭受干旱威胁的地区。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共有8.7亿公顷土地已经沙漠化,撒哈拉沙漠在近200年中每年平均向南推进16公里。在赤道以北的非洲地区,全部土地的22.4%受到风的侵蚀;在中东地区,这个百分比为35.5%;在世界范围内,耕地每年流失的表土估计约250亿吨。这种趋势任其发展下去,到21世纪初世界的可耕地将损失1/3。
多年来的滥砍滥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00多公里的铁路以和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据专家估计,假如照此下去,到2010年,我国将有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为穷山恶水(比两个台湾省还大)。
2、作为中同学,应对环保问题,我们此刻或将来能做些什么?
(同学自由发言)。
五、课后拓展学习。
课后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C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篇十六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和煦(xu4)干涸(he2)吞喽(shi4)裸索(luo3)戈壁滩(ge1)无垠(yin1)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3、导语。
探究质疑。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3.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倾听、指导。
4.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三、合作、探究课文。
(一)语言探究。
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
(提示:哪些语句使文章富有较浓的感情色彩,哪些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2.学生交流。
明确:本文运用了对比、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大大加强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二)写法探究。
2.学生交流。
明确:举例子、列数据。
3.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四、拓展延伸。
1.口语训练:
假如你是一味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2.书面习作:
联系生活,谈谈你所知道的其他关于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并给有关部门写封信。
板书设计:
消亡的原因(改变河道、人口激增、“四盲”)。
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77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