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和规划。总结时应该如何运用具体的例子和实证资料?总结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写总结。
初中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材简析:
第一课两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20__年版)。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学会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写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
【2】学习新闻写作中将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方法。
运用默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
本文是一篇标准的新闻模板,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实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相关纪录片段,解说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毛泽东同志“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这两则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略。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则消息,从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午夜——21日。
地点:芜湖、安徽之间。
起因: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结果:渡过长江。
2.听新闻录音,了解新闻的结构。
【1】思考、讨论、交流。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b.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新闻的结构是什么?
标题,导语,主体。
3.找出电头简要分析内容和作用。
【1】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体现了新闻的真实准确和迅速及时的特点。
【2】)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真实准确的特点?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的“大约”两个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3】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的特点?
“不到”“即已”说明时间短,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
五)精读课文,小组探究。
1.文章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来介绍解放军渡江?
明确:
【1】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2】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2.文章主体部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那些部分写的细致,为什么这样安排?
【1】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2】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3】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作用: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找出文中体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词语。
“冲破”“横渡”用词非常准确,表明了在有敌军防守的情况下,我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4.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1)学生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来源:学|科|网z(2)体会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两个原因。赞颂我军的英勇气概,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使文意更加深刻,有利于读者了解文章内容。
六)总结归纳。
1.主题思想: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直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写作特点: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语言简洁,言简意赅。
全文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详略得当。
本责消息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东线敌人的防线比较坚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东路军进军情况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叙议结合。
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言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这种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运用一系列动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运用一系列动词,语言精当,极富表现力。如作者选用“突破”“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节节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
七)课堂练习。
依据前面所学的方法找出下列新闻的电头及新闻六要素。画出标题、导语、主体。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有改动)。
八)作业:
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消息,报道我校8月31日报道情况。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
九)附板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导语:概括主要内容:我军顺利渡江。
三、主体:阐述具体内容:我军渡江情况。
四、结语:概括全文内容:英雄式的战斗。
人民必胜敌军必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气势磅礴)。
二、导语:人员、人数、战线、区域、结果(简明)。
三、主体:
1.中路军。
初中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篇二
1、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2、理解信息主体的含义,提高对作品内容进行概括的能力。
3、对比阅读,比较同类主题不同作品观点的异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6篇《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初中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篇三
1.能研读优秀作品,从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鉴的内容,确定仿写点。
2.能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行仿写,不仅形似,更求神似,在模仿中有所创造。
3.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通过模仿、借鉴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课时。
第一课时。
有一位哲人说过:“仿写是写作的开始,是观察的基础,是酝酿的基础,是想象的基础,是积累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很多大的作家,他们的创作也是先从“仿写”开始的。文学巨匠茅盾说:“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那么什么是仿写?我们又该怎样仿写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仿写。
仿写是根据一篇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有目的地进行模仿的一种写作方法。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效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仿写不是机械模仿,更不是抄袭。
莫怀戚的《散步》,可以从哪些角度学习仿写?
【明确】莫怀戚《散步》取材于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小事,篇幅短小却精致优美,深得大家喜爱,究其原因,是文章那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波澜产生了无穷魅力。再看我们自己的作文,往往在材料的裁剪、组织上不讲究,平铺直叙,简单平淡。因此,我们应好好揣摩《散步》的写法,画出情节发展变化图,标出每次变化所蕴含的情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制造波澜,使主题不断得到丰富和提升,并想想这种写法如何模仿、借鉴。
这样的阅读积累多了,作文时就能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自然联想到这些优秀作品,选择模仿对象,确定仿写点,依样临摹,学习借鉴,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2.学习仿写还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课堂上学到什么课文,课文中有哪些精彩语段,马上就“依葫芦画瓢”练一练,学习写一组排比句,写一系列动作,再到写一个场景、个细节,这是模仿的初级阶段。能模仿优秀作品的选材、组织、构思、立意,这是模仿的中级阶段。到了迷上哪位作家或哪位作家,行文风格不自觉地接受影响,自己的文章无意间也有了那个“味儿”,这才是模仿的高级阶段。
初学作文,不能不有所依傍和借鉴,正如练字要临帖一样。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模仿、借鉴优秀作品的某些写作特色进行仿写训练,这是进入创作之前的基础。
1.模仿范文的篇章结构。比如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由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写起,回忆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事。在写这些事情之前,先总说叶圣陶先生品德高尚,然后分别从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和“严”两方面展开叙述。文章虽然写了不少事情,但都不出“宽”和“严”两方面,篇章结构比较清晰,这些事情并不显得杂乱。写人物时,可以模仿这样的篇章结构,围绕人物的特点,从多个方面组织材料进行刻画。
2.模仿范文的写作手法。比如《安塞腰鼓》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样,是蹦跳的脚步……”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喻体放在本体前面,突出喻体,渲染了安塞腰鼓的“野性”。我们在写作中也常会用到比喻手法,不妨试着模仿这种句式,看看表达效果是否更好。又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寄寓于白杨树这一客观事物,赋予它伟岸、质朴、坚强等精神气质,从而使白杨树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再如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作者采取先抑后扬的写法,先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再赞叹他的非凡之处,前后形成一种张力,让人读后对托尔斯泰印象更为深刻。
初中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篇四
一、导入新课:
从纪念历史的角度看,2005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对今天的每一个人来说,历史不仅提供了一种对过去的回忆,更是一面镜子,每一个后来人都可以从历史的记载中去反思、借鉴。
二、简介文体:
问:课文是以什么方式来记住历史的?
明确:消息。
简介:消息也叫新闻,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
它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组成。但不是每篇都具有这五部分。其中标题常用多行形式,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它常用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即用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它的写作要求是——客观叙述,迅速、及时,简短、概要,生动活泼。
三、研习第一则消息。
(一)标题——七个字,讲出了“人物、事件、事件的意义”,符合拟新闻标题的要求,实在概括,使人一目了然。
(二)1、导语(第1段):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腿下跪,请求恕罪,以此表示对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的沉重悼念。
2、主体(第2、3段):德国政治领袖对二战责任和屠杀无辜的犹太人的罪行的认识;勃兰特答记者问,回答他为什么下跪。
3、结尾(第四段):勃兰特下跪行动的意义和影响。
(三)几部分中,哪部分内容最重要?
明确:导语(借此说明消息中导语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并阐释“倒金字塔式结构)。
(四)小结:
1、本文是一则综合消息,时间跨度达30多年,作者取材精当,着重选择与如何认识战争责任相关的片段来组合。
2、体现新闻客观性的原则,没有消息写作者的主观议论。
(五)延伸:探讨德日两国对二战的不同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研习第二则消息(仿照第一则的程序与方法,让生自主分析)。
(一)标题——行为主体行为方式。
(二)1、导语(1):交代新闻来源,披露本则消息的主要的新闻事件,交代何人何时于何地宣布了怎样的事实。(最重要)。
2、主体(2-6):编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亚太战区历史教材的原因、意义、经过,并对教材进行评价,说明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3、新闻背景(7):这份历史教材是在该省民间组织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的推动下完成的。
4、结尾(8):介绍教材的使用范围。
(三)小结:
1、本则消息属于动态新闻。
2、依旧坚持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五、比较两则消息的异同(习题2)。
1、共同观点:公民的历史责任感。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为本民族、为自己国家的行为,为国际公义负责,只有承担这些历史责任,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抚平战争伤痕,消除国家之间的隔阂,才能取得和平与安宁。
2、均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但写法有不同:
前一篇:综合消息,收集有关材料,予以组合。
后一篇:动态消息,注意写清事件,突出中心,明白地交代新闻来源。
六、比较“通讯”与“消息”(习题3)。
1、内容上:消息简单地报道了发生什么事,不多写情节;
通讯则详细、具体地报道前因后果,展示情节。
2、表现手法上:消息以叙述为主;
通讯则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表现形象生动。
通讯结构灵活,篇幅较长。
初中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篇五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这场战役是什。
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
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
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
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
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
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
1、明确新闻要素:
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
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
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做内容提要。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3、练习: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明确:(1)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2)完整地告知:大约三十万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已于二十一日胜利渡过长江;(3)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目标导学三: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1、揣摩下面句子具体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明确:“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敌军不堪一击。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明确:“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表现了我军稳操胜券的心态。这可以说是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明确:“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2、朗读课文,说一说本文的朗读基调应该是怎样的。(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3、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初中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篇六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情感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新闻这一体裁接触的比较少,因此要先把新闻的文体知识向学生介绍清楚,然后理论和文章相结合,更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3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消息。
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生答:“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
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那第1课属于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生答:新闻、消息。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明确学习目标。
二、了解新闻知识,把握结构特点。
(一)新闻的概念。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二)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构成,即标题(分为:正标题、副标题、引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主标题、副标题、引标题。主标题:概括和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引标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标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主体:是新闻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新闻的主题思想。
背景:是新闻的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三、朗读新闻,把握结构。
(一)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标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电头)。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导语)。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主体)。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结语)。
(二)新闻的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三)著名通讯社名称。
新华社(中国)美联社(美国)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共同社(日本)。
(四)新闻的要素。
1、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2、分析新闻的六要素。
这是一篇动态消息,请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个要素。
时间:二十一日。
地点:长江前线。
人物:敌我双方。
事件起因: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
事件结果: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五)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字斟句酌,体会新闻的特点。
不行。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那么,等所有大军渡江胜利以后再写新闻发表,不可以吗?
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二)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词语描绘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防线崩溃。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地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等描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英勇”流露出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
拓展延伸。
1、介绍作者: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领导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
2、2、欣赏名句。
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几句话: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最充满信任的一句话--你办事我放心!
最无奈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当堂检测。
一、填空。
1、新闻的主要结构有:标题、导语、主题。
2、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胜利南渡”点明了:渡江已取得胜利。
二、语言运用。
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
为了引导学生文明健康上网,目前由成都市教育局、共青团成都市委和清华同方科技有限公司三方主办的“绿色上网”万人签名活动,在成都三原外国语学校举行。活动当天,三原师生制作了1600多件征文作品和电脑软件。参加活动的同学一致表示,要文明健康上网,远离精神污染。有“绿色上网”万人签名活动在三原外国语学校举行。(意思对即可)。
三、作业。
请你就校园内发生的事情拟写一则消息,200字左右。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认读并理解“锐不可当、业已、绥靖、阻遏”等词语。
2.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3.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简洁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2.认识渡江胜利与解放南阳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尝试新闻写作。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走进新闻。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朗读第一则新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气势,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快速默读第一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1)新闻的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2)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3朗读第一则新闻,回答问题。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百万是实数。其中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可见新闻的真实性很重要。
(2)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从渡江的作战兵力、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三个方面来总领了全文。
(3)三路大军为何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本文中的议论句(此种情况……都很泄气)有何作用?
这处议论透彻、精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三、品读课文,品味语言。
1比较阅读甲、乙两句话,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甲: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乙: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所以,乙句的语言更加准确恰当。
2比较阅读甲、乙两句,结合加点词说说表达效果。
甲: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
乙: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所以,乙句的语言准确,语言色彩恰当。
3比较阅读甲、乙两句感情色彩的不同。
甲: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乙: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甲句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而乙句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所以,乙句的语言爱憎分明,褒贬有别。
四、进入演播厅,角色体验。
全文的朗读基调为慷慨激昂、豪情万丈。“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学习了本文,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初中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篇七
1.根据所写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
2.以读促写,研读优美的范文,探究和掌握仿写的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仿写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写作。
2.从仿写精美文章中学会观察生活,认识自我,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根据所写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教学难点。
1.以读促写,研读优美的范文,探究和掌握仿写的技巧。
2.学会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仿写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写作。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人作文写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是朱熹对前人写作经验进行的总结。的确如此,王勃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韩愈模仿孟子,成为“唐宋八大家”;欧阳修又模仿韩愈,成为一代宗师。由此可见,仿写是多么的重要。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仿写仍然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文题展示。
1.《安塞腰鼓》中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黄土高原上人们打腰鼓时的场景,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试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场景。200字左右。
2.在各类描写中,心理描写是难度较大的一种,因为它的描写对象“无影无踪”。鲁迅写“我”看社戏过程中的心情,莫顿亨特写“我”爬下悬崖时的心态,都德写“我”上课时的心理,方法不一,却都做到了真实可感。选择其中之一加以模仿,写一个心理描写的片段。200字左右。
3.在众多表现亲情的散文中,《背影》《秋天的怀念》都是非常典范的作品,以平实的语言叙写平凡的事件,传达真挚的情感。模仿这两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三、写作指导。
1.(1)找出所选片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作者是如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的。
(2)想想你要描写一个怎样的场景,如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2.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文章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
(1)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使读者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2)动作暗示。人的动作、行为总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从行动中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
(3)景物烘托,即绘景而显情。作品中出现的景物,往往是“人化的自然”,渗透了人物的特定心情。
(4)心理概述。使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评价。能比较细腻地表现人物当时当地的思想活动,还可以表现人物在一段时间内的感情变化、内心斗争。
3.首先,重读这两篇课文,借鉴其具体写法。如选择某一形象凝聚情思,推动情节,贯穿全文;注意表现自己对所写人物态度、情感的变化等。其次,要了解借物抒情类文章一般的行文结构:物——事(人)——情。再次,要理清写物与抒情的关系:写好这类文章,借物是虚,抒情、言志、寄意是实;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由于抽象、空泛的情、志、意,只有借具体、浅近的事物来表现,才能变得生动、形象,易于领悟和理解,使读者乐于阅读,因此要善于以所寄之“意”的形态、性质、情境等方面的特征,对“物”加以描绘和渲染,从而使“意”的表现自然、恰当,水到渠成。
另外,对所借之物的具体描绘,在写出其特征的同时,还应当融入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写物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所以在对所借之物进行描写时,切忌让事物的描写游离于抒情之外,要始终将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否则就无法完成借物抒情的最终目的。
四、范文评析。
难忘家乡小巷。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中秋。望着窗外皎洁的月亮,我忽然想起家乡的小巷——那个曾留下我童年记忆的地方。
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的小巷是美丽无比的。它四通八达,幽深曲折,宛若一张脉络分明的网。每一条小巷都铺着青石板,两边是低矮而拥挤的小阁楼,屋檐向前挑着,显得古朴、典雅,似乎与外面的喧闹、繁华极不协调。
当你独行在小巷,听着脚踏青石板发出的“啪啪”声和水滴敲击石板的“滴答”声,你的心会一下子变得安然沉静。向前望,小巷尽头透着时隐时现的灯光,你会忽然感到一阵舒畅,一阵温馨。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没有任何修饰。
小巷里的热闹景象是永远让人怀念的。每到傍晚,当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时,听吧,小巷会奏出一首锅碗瓢盆交响曲。接着,一股夹杂着各种味道的人间烟火气便弥漫在狭窄的小巷中了。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打闹,有的逗着小狗乱窜,有的不亦乐乎地斗着蛐蛐,有的蹑手蹑脚地偷摘老头们的鸟笼……天真的嬉笑打闹一时间为平静的小巷注入了活力。主妇们在低矮的阁楼里做饭,不一会儿,肉香、蛋香便混杂在一起一个劲儿地往你的鼻子里钻,令人馋涎欲滴。老头们仰面躺在太师椅上,悠然地听着收音机里传出的戏曲,不时地哼上几句……此时,小巷又像一幅市井风情画,没有大红大绿的渲染,却透着一股朴实——朴实的人,朴实的生活。
窗外虫声啾啾,拉回了我遥远的思绪。我离开家乡已好几年了,再也听不见那熟悉的声音,再也看不到那熟悉的小巷了。小巷还在吗?奶奶依旧在月夜下哼着儿歌吗?小巷还在,不过奶奶更老了;小巷还在,不过我已难得再见到它了,只有这洒满屋子的月光还和多年前一样,依旧皎洁、醉人。
我什么时候能再回到家乡的小巷呢?
总评:这是一篇优美的借物抒情的佳作。文章由表及里,由物到人,抒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染力极强。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描写细腻优美,给人以非常形象具体的感受。文章描写小巷,既调动了各种感官来展现小巷的特点,又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突出小巷鲜活的生命力,读来使人仿佛置身于小巷之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初中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篇八
一、教材简析:
第一课两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版)。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学会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写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
【2】学习新闻写作中将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方法。
运用默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
本文是一篇标准的新闻模板,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实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相关纪录片段,解说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毛泽东同志“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这两则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略。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则消息,从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午夜——21日。
地点:芜湖、安徽之间。
起因: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结果:渡过长江。
2.听新闻录音,了解新闻的结构。
【1】思考、讨论、交流。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b.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新闻的结构是什么?
标题,导语,主体。
3.找出电头简要分析内容和作用。
【1】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体现了新闻的真实准确和迅速及时的特点。
【2】)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真实准确的特点?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的“大约”两个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3】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的特点?
“不到”“即已”说明时间短,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
五)精读课文,小组探究。
1.文章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来介绍解放军渡江?
明确:
【1】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2】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2.文章主体部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那些部分写的细致,为什么这样安排?
【1】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2】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3】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作用: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找出文中体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词语。
“冲破”“横渡”用词非常准确,表明了在有敌军防守的情况下,我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4.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1)学生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来源:学|科|网z(2)体会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两个原因。赞颂我军的英勇气概,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使文意更加深刻,有利于读者了解文章内容。
六)总结归纳。
1.主题思想: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直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写作特点: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语言简洁,言简意赅。
全文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详略得当。
本责消息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东线敌人的防线比较坚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东路军进军情况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叙议结合。
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言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这种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运用一系列动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运用一系列动词,语言精当,极富表现力。如作者选用“突破”“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节节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
七)课堂练习。
依据前面所学的方法找出下列新闻的电头及新闻六要素。画出标题、导语、主体。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有改动)。
八)作业:
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消息,报道我校8月31日报道情况。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
九)附板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导语:概括主要内容:我军顺利渡江。
三、主体:阐述具体内容:我军渡江情况。
四、结语:概括全文内容:英雄式的战斗。
人民必胜敌军必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气势磅礴)。
二、导语:人员、人数、战线、区域、结果(简明)。
三、主体:
1.中路军。
初中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篇九
一、教材简析:
第一课两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2014年版)。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学会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写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
【2】学习新闻写作中将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方法。
运用默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
本文是一篇标准的新闻模板,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实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相关纪录片段,解说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统帅毛泽东同志“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政权的覆灭。这两则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略。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则消息,从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午夜——21日。
地点:芜湖、安徽之间。
起因: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结果:渡过长江。
2.听新闻录音,了解新闻的结构。
【1】思考、讨论、交流。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b.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新闻的结构是什么?
标题,#教案#导语,主体。
3.找出电头简要分析内容和作用。
【1】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体现了新闻的真实准确和迅速及时的特点。
【2】)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真实准确的特点?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的“大约”两个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3】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的特点?
“不到”“即已”说明时间短,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
小结:这则消息文字简洁,语言有力度,准确报道了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事实。表明了消息的基本特点:用事实说话。
(五)精读课文,小组探究。
1.文章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来介绍解放军渡江?
明确:
【1】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2】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2.文章主体部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那些部分写的细致,为什么这样安排?
【1】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2】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3】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作用: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找出文中体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词语。
“冲破”“横渡”用词非常准确,表明了在有敌军防守的情况下,我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4.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1)学生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
(2)体会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两个原因。赞颂我军的英勇气概,揭露国民党*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使文意更加深刻,有利于读者了解文章内容。
(六)总结归纳。
1.主题思想: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直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写作特点: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语言简洁,言简意赅。
全文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教案#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详略得当。
本责消息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东线敌人的防线比较坚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东路军进军情况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叙议结合。
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言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这种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运用一系列动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运用一系列动词,语言精当,极富表现力。如作者选用“突破”“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节节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
(七)课堂练习。
依据前面所学的方法找出下列新闻的电头及新闻六要素。画出标题、#教案#导语、主体。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有改动)。
(八)作业:
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消息,报道我校8月31日报道情况。
结构:标题+#教案#导语+主体。
初中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篇十
《安塞腰鼓》中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黄土高原上人们打腰鼓时的场景,形成排山倒海一般的气势。试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场景。
1.可以结合片段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不同作用。
2.要联系自己的写作实际,把作文训练同培养自己的观察、领悟、想象、自学等基本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夏天悄悄地来到了人们的身边。(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天悄无声息地来了)整个城市都渗透出一种清新与自然,人们都在吮吸着这个夏天带来的清爽!公国里,公路边,大街上,无处看不到夏天的踪迹!(运用排比,写出了夏天的到来有不可阻挡的气势)夏天像一位血气方刚的战士,那似火的骄阳日便是他闪亮的盔甲;夏天像一位充满活力的少女,那满树的绿叶便是她艳丽的裙装;夏天像一个顽皮可爱的小孩,那时而风,时而雨,时而艳阳的天气便是他鲜活生动的表情。(运用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天的特点:火热有个性、活力四射、顽皮可爱。使文章的气势更加雄壮有力。)。
本选段写出了夏天的特点——先是毫无预兆,悄悄到来,给人们带来清爽,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天逐渐深入,人们感受到它的火热、活力、顽皮。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富有文采。
初中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篇十一
第二课时(21)。
(口语交际)。
一、启发谈话。
1、启发谈话(略)。
2、说自己的梦。(教师参与说)。
3、评议。
(1)谁想把自己做过的梦说给大家听?
(2)你们认为他说得怎样?做到说清楚、讲具体了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梦还要做到吐真情。)。
(3)再找几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梦。
二、畅谈理想。
1、启发谈话。
3、畅谈未来。(小组内谈)。
4、小组代表全班交流。
5、小结: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现在应该怎样做?
三、布置作业。
四、把自己的梦或梦想说给爸爸妈妈听。
初中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篇十二
1、了解讲述的意义和作用,掌握讲述的特点与基本原则。
2、通过口语交际实践,学习并掌握常用的讲述方法。
1课时。
预设。
讲述就是叙述和讲解,就是把你知道的事情、感受、道理等讲给别人听。
预设。
穿井得一人、晏子使楚、舌战群儒……。
师总结:所以说,善于讲述,不仅是一种素养,更有利于生活,有利于工作,有利于社会稳定。今天,我们就学习怎样绘声绘色、恰如其分地讲述。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和历史中讲述的场景,引发学生探讨讲述的定义,明确讲述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起来,以便更投入地学习。
师:明确了讲述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看看以下故事,探究一下讲述的原则。
故事一:
课件出示:
许攸居功取祸。
建安九年(204),曹操攻破邺城,占领冀州,许攸立有功劳。但许攸自恃功高,屡次轻慢曹操,每次出席宴席,言行很不得体,甚至不分场合,直呼曹操乳名,说:“阿瞒,你如果没有我的帮助,就得不到冀州了。”曹操笑笑说:“你说得对。”但内心厌恨他。后来他随曹操巡行出邺县东门时,回头对左右的人说:“这人(指曹操)如得不到我的帮助,是没办法自由出入这个门的。”随从当中便有人去将这话告诉了曹操,于是许攸被逮捕扣押,最终被杀。
(学生自由交流)。
师小结:许攸虽然有才能,但他居功自傲,说话不注意场合和对象,最终落得个被捕被杀的下场。这就告诉我们,说话必须看对象、看场合,在适当的场合要说适当的话,说的话既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也要考虑对方的身份,这是讲述的第一个原则。
故事二:
课件出示:
一家上市公司招聘总裁秘书,细心是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的必备素质。三个应届大学生来应聘。
大学生a说:“我性格开朗活泼,爱好文艺,专长是播音主持,我们学校的大型文艺活动都由我主持。”
大学生b说:“我是一个细心的`人。我从小到大特别仔细认真,从来没有马虎过。”
大学生c说:“我是一个细心的人。我在上大学时,一直订阅《英语世界》杂志。在大学二年级时,有一次看到《英语世界》里的一篇文章中,标点符号用错了。它用的不是英文标点符号,而是中文的。我就把错误在第几页、第几行写下来,给杂志社写信反馈了。杂志社的总编辑给我回了一封信,说赠我一年的杂志。他还说,像我这样细心的人已经很少见了。”
如果你是人事经理的话,你会聘用哪一位?
(学生自由交流)。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大学生a的讲述没有抓住重点——招聘的是细心的人,并不需要他有文艺方面的专长。大学生b没有说细节事实,光说自己是一个细心的人,只有观点。大学生c用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讲述自己的细心,阅读课外读物就连标点符号都会注意到,足以让人了解他的细心程度。另外,他还用他人的评价来进一步说明,这样就比较全面了。大学生c的讲述有观点,有证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符合“细心是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的必备素质”的选拔要求。这也是讲述的第二个原则——重点突出。
(板书:重点突出)。
师:怎样才能突出重点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分享你的看法。
预设。
1、重点部分重点讲。故事中的高潮部分是讲述的重点,可以讲得饱满一些,生动一些;而为高潮蓄势的铺垫部分,则可以讲得简洁一点,平实一点。
2、注意语气、语调。要根据故事内容的需要,处理好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和语调的变化,使自己的语言同故事内容相协调。讲到重点部分时,声音可适当提高些,以引起听众的注意,或做适当的重复,加深印象。
3、学会调整讲述的顺序。有时候讲述为了增强效果,特意不用顺叙,而用插叙、倒叙、补叙的方法。
4、要把控好时间。控制时间往往也能“逼”着讲述者突出重点,让自己的讲述更集中,更精彩。
师:讲述的第三个原则是注意口语表达。那么在口语表达时,要注意什么呢?
(板书:表达得体)。
课件出示:
讲述规则。
简要说明。
多用口语。
多用短句。
讲述尽量使用简单的句式,多用短句,少用长句。
注意语气和重复。
利用停顿、重复、加重语气语调等方法,强调某些重要的内容,提醒听者注意。
语气语调要自然大方。
避免给人装腔拿调的感觉。
附以必要的体态语言。
与讲话内容配合,更能自然得体。
……。
……。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模拟,使学生明确讲述的基本原则。老师提出基本原则,具体如何做由学生自由讨论,集思广益完成,师生共同探究。这两种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1、当堂训练,检验能力。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明确了讲述的原则,下面我们就检验一下同学们的讲述能力。
课件出示:
在社团活动中,坤霖借了依依的羽毛球拍去打球。但在坤霖和李郧打球的过程中,李郧因用力过猛不慎将球拍打坏了。坤霖知道这副球拍是依依妈妈送给她的生日礼物,非常有意义并且价格不菲。坤霖觉得非常尴尬。
(1)依依知道这件事,伤心地哭了。如果你是坤霖,你该如何向依依讲述这件事情?
(学生自由发挥)。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基本遵循了讲述的原则,注意了语气和得体表达,其中第一题先安抚情绪,再讲述事情,最后说明解决方案,结构合理;第二题同学们都注意了委婉的说话方式,注意对象和场合,自然得体;第三题本着引导舆论,获得启迪的原则来讲述,也是非常得体的。
2、多读多说,提升能力。
师:讲述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养,要想尽快提升,同学们不妨注意以下几点:
课件出示:
(1)养成爱听、多听、会听的好习惯,比如多听新闻、听演讲、听别人说话等,从而形成语言智慧的丰富源泉。
(2)多看电影、书报、电视访谈节目,还可以看现实生活中各种生动而感人的场景,为说积累素材。
(3)多背诗词、格言、谚语等,能在情感上受到滋润、熏陶,慢慢形成自己正确而生动的语言。
(4)多说才能使你的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
3、课后作业。
师:课后,各学习小组可以从课本p20“口语实践”六个话题中选择一两个,讲故事给你的同桌听。
结束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讲述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讲述能力的提高仅仅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是不够的,还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沟通,多交流。通过练习,你定能妙语连珠、侃侃而谈,舌灿莲花。
本环节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实战演练,检验所学原则,以便查漏补缺。提供一些快速提升讲述能力的办法,指导学生课外多读多说,提升能力。
本节教学设计立足教材,结合经典故事、案例分析,把讲述的原则讲明、讲细,然后让学生依据讲述的原则,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展开交流,让学生把讲述规则用实、用活。整个课堂,教与学始终高度一致,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施教与学生的学习实践是密切联结在一起的。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学得愉快,积极参与。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的讲述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初中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篇十三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重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难点)。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
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教案#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教案#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课文最后):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研读思考。
提问4:分组讨论: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提问5: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目标导学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提问6: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确:“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生乙: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和“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生丙: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提问7:请学生就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生乙:“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初中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篇十四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_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 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 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明确:标题、 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提问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__的嘲讽:“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提问7: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激情朗读课文。
初中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篇十五
生1:因为春节能给我带来最大的快乐。
生2:春节时我能收到许多压岁钱。
生3:春节时还可以尽情地放鞭炮,放礼花。
生4:春节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幸福快乐。
生:我们过春节可以穿新衣服啊?
生;还能走亲戚。
师:刚才同学们有的谈到过年的风俗;有的讲述的是过年时开心快乐的事情,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是及喜庆的字眼。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准备些来年幸福美满的东西,如春糕、春馍、春酒等。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去感受琦君儿时过年的自由和快乐,可以说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品味那尘封多年的春酒,在这被甘甜的“春酒”中尽情的陶醉吧!
初中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篇十六
第一课两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20xx年版)。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知识与能力。
【1】初步学会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写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
【2】学习新闻写作中将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重点: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运用默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是一篇标准的新闻模板,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实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相关纪录片段,解说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毛泽东同志“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这两则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略。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则消息,从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午夜——21日。
地点:芜湖、安徽之间。
起因: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结果:渡过长江。
听新闻录音,了解新闻的结构。
【1】思考、讨论、交流。
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新闻的结构是什么?
标题,导语,主体。
找出电头简要分析内容和作用。
【1】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体现了新闻的真实准确和迅速及时的特点。
【2】)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真实准确的特点?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的“大约”两个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3】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的特点?
“不到”“即已”说明时间短,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
小结:这则消息文字简洁,语言有力度,准确报道了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事实。表明了消息的基本特点:用事实说话。
五)精读课文,小组探究。
文章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来介绍解放军渡江?
明确:
【1】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2】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文章主体部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那些部分写的细致,为什么这样安排?
【1】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2】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3】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作用: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找出文中体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词语。
“冲破”“横渡”用词非常准确,表明了在有敌军防守的情况下,我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1)学生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
(2)体会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两个原因。赞颂我军的英勇气概,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使文意更加深刻,有利于读者了解文章内容。
六)总结归纳。
主题思想: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直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写作特点: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语言简洁,言简意赅。
全文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详略得当。
本责消息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东线敌人的防线比较坚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东路军进军情况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叙议结合。
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言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这种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运用一系列动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运用一系列动词,语言精当,极富表现力。如作者选用“突破”“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节节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
七)课堂练习。
依据前面所学的方法找出下列新闻的电头及新闻六要素。画出标题、导语、主体。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有改动)。
八)作业:
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消息,报道我校8月31日报道情况。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
九)附板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导语:概括主要内容:我军顺利渡江。
三、主体:阐述具体内容:我军渡江情况。
四、结语:概括全文内容:英雄式的战斗。
人民必胜敌军必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气势磅礴)。
二、导语:人员、人数、战线、区域、结果(简明)。
三、主体:
中路军。
初中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篇十七
在各类描写中,心理描写是难度较大的一种,因为它的描写对象“无影无踪”。鲁迅写“我”看社戏过程中的心情,莫顿·亨特写“我”爬下悬崖时的心情,都德写“我”上课时的心理,方法不一,却都做到了真实可感。选择其中之一加以模仿,写一个心理描写的片度。200字左右。
1.重读《社戏》《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一课》的相关段落,归纳心理描写的方法,如综合运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等,作为自己仿写的指导。
2.选择自己熟悉的写作素材,是亲身经历过的心理历程。
今天是我第一次升旗,我端端正正地走上了升旗台。这时我的心里非常紧张,心砰砰地跳着,仿佛是一分钟里跳了一亿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心里紧张的程度)这时校长宣布:“升旗仪式正式开始!第一项,升国旗,奏国歌。”随后,一阵雄壮的交响乐声回响在整个校园的上空,我忙抓起了升旗台上的绳子,开始用力地向下拉,心里想着妈妈对我说的话:“别害怕,别紧张,你一定会很出色地完成的。”终于,国旗升上了顶端,呼啦啦地迎风招展。我心里暗自高兴:“最紧张的时刻终于结束了。”(写出了升旗后的心理活动,轻松、愉快)。
这个片段真实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升旗时的紧张心理及升旗后的轻松心理,小作者都写得真切细腻,使文章显得丰富、生动。
学习仿写,要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然后再想想自己怎样去仿点的写法,适当时也可以模仿一下。
当然,仿写只是写作入门的途径之一,想要真正把文章写好,除了懂得怎样仿写,还应学会变通和创新。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仿写,这节课,我们来当堂完成写作实践三:模仿课文《背影》《秋天的怀念》,写一篇亲情题材的文章,抒发对亲人的真挚情感。
小组交流《背影》《秋天的怀念》写作上可供借鉴的要点。
【明确】。
《背影》。
1.构思精巧,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情。
2.文章语言平实自然简洁,不造作,生活气息浓厚。
3.突出细节描写,感人至深。
《秋天的怀念》。
1.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母亲的坚韧、顽强。
2.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3.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学生确定描写对象,确定文章题目和仿写的点,开始写作。
写作完成后,组内同学互相根据评价表互评交流,修改完善。
初中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篇十八
《美丽的颜色》是部编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八课,是《居里夫人传》的节选部分,属人物传记。课题“美丽的颜色”涵盖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居里夫妇提炼出的镭具有颜色美丽,自动发光的外在特点;二是居里夫人不畏艰辛,献身科学的美丽人格。本课语言优美,情感饱满,人物形象鲜明,所在单元写作设计为人物传记。因此,依据文本内容和八年级学生的记叙文阅读理解能力。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居里夫人提炼镭的过程,感受居里夫人的艰辛与快乐。
2.细读课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特点。
3.品读赏析,体会文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
教学重点:
细读课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品读赏析,体会文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
教学方法:
1.圈点勾画法。
2.朗读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美女,知道这是谁吗?(课件出示居里夫人拿着镭的照片。)。
生回答后,师引导: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则消息,题目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我们知道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而世界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这位美女——居里夫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人物传记《美丽的颜色》,走进这位伟大女性的美丽世界!
(一)走进文本,初步感知“美丽”。
1.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速读全文,标注自然段。(教师提示学生统一标注课文18自然段后单独成段的省略号为“19”自然段)。
明确: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
大家可以看到这三个句子都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们一起来把文章这几个段落齐读一下。
学生齐读17——22自然段。
自由朗读。
教师指名男女生各一,分角色读。
引导归纳:在这对话中,人物情感对“美丽的颜色”从期待到确信最终惊喜万分的变化,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看到居里夫妇如呵护自己孩子般地研究镭的科学热情,读出题目“美丽的颜色”指的是镭的颜色。
它:颜色美丽,自动发光。(板示)。
(二)品析词句,体悟深层“美丽”。
指名学生回答,可多叫几人,反复引导。
明确:居里夫妇探究提炼镭的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的过程。
1.师:请问,“艰苦”以及“微妙的快乐”体现在哪里?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圈画并批注。
(学生可同桌、前后合作交流圈点勾画。)。
2.指名学生朗读赏析,师生共同归纳。
明确:
(艰苦)。
工作环境恶劣。
工作条件简陋。
工作过程辛苦劳累。
工作强度大。
工作时间长。
(意思相近即可,并板示。)。
(微妙的快乐)。
献身科学的热情,迎难而上的毅力,相互扶持的恩爱。(意思相近即可,并板示。)。
3.师:由此可见,“美丽的颜色”除了指居里夫妇的工作成果——镭的颜色,更是指。(引导学生归纳:居里夫妇的美好人格。)。
师:而这,正是人类世界最美丽的颜色。(板示:美丽的人格)。
学生讨论探究后,指名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归纳:不能,引用居里夫人的原话使文章更具真实性,给人“身临其境,如经其事”的感觉。另一个,也因为作者身份的不同(课件出示作者简介),让我们从这篇传记中既读到了居里夫人,也感受到了作为小女儿的作者对父母浓浓的爱惜与敬仰之情,使传记的情感色彩变得更加浓厚起来。(可结合课本45页“阅读提示”品析。)。
师:最后让我们再次读读后半段的“美丽的颜色”,体会居里夫妇的幸福快乐。(看哪……看哪!到完。)。
师:我们永远记得镭的美丽颜色,可是我们记住的只有镭荧蓝发光的美丽吗?
明确:还有居里夫人熠熠生辉的一生追求及美好人格。
师:是的,这光辉的美好人格是世间最美的色彩。其实,拥有着美丽颜色的镭一直侵蚀着居里夫人的肌体,她曾经的美丽健康在献身科学的道路上悄悄隐退,最终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患恶性白血病而亡。大家来看看这样的她还美丽吗?(出示居里夫人年老时的照片)。
明确:美!因为人格的美丽是永恒的!
1.选择一位身边熟悉的亲人、同学、老师等,写一段150字左右的人物小传,要求:可借鉴本文引用传记人物原话的写法。
2.课外读一读《居里夫人传》,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品德力量和科学贡献。
随文设计(略)。
初中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篇十九
1、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法。
学能目标1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写法。2积累文言词语。
德育目标掌握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逼真的描写语言。
一、表演激趣,
导入新课欣赏《洛桑学艺》的口技表演片段。
导入新课学生欣赏激发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识字正音。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气。
4、思考问题。
1)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听读课文。
思考问题。
举手回答。
三、质疑解难合作探究。
1、把预习中遇到的翻译问题提出来,小组合作完成。
2、答疑解难,小组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商讨。
3、积累文言词语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商讨。
出示练习,
积累文言词语。
四、研读探讨构思技巧。
速读课文填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表格。
从填写的内容中揣摩、发现构思上的技巧。
速读课文填写表格揣摩技巧。
五、品读。
品味精彩语句品味体现“善”的精彩语句:
用“我认为--词(或句子)用得好,因为它写出了(表现了)--”的句式来表达。
默读课文自学或互学交流评析。
五、促读。
拓展延伸。
1、找出《陌上桑》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句子。
2、利用课文内容填空。
学生练习加深巩固。
六、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总结。
七、布置作业模仿文章写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方法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幕场景。
冯佰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篇二十
1、了解讲述的意义和作用,掌握讲述的特点与基本原则。
2、通过口语交际实践,学习并掌握常用的讲述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概念导入,明确讲述意义。
预设。
讲述就是叙述和讲解,就是把你知道的事情、感受、道理等讲给别人听。
预设。
穿井得一人、晏子使楚、舌战群儒……。
师总结:所以说,善于讲述,不仅是一种素养,更有利于生活,有利于工作,有利于社会稳定。今天,我们就学习怎样绘声绘色、恰如其分地讲述。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和历史中讲述的场景,引发学生探讨讲述的定义,明确讲述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起来,以便更投入地学习。
二、情景模拟,探究讲述原则。
师:明确了讲述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看看以下故事,探究一下讲述的原则。
故事一:
课件出示:
许攸居功取祸。
建安九年(204),曹操攻破邺城,占领冀州,许攸立有功劳。但许攸自恃功高,屡次轻慢曹操,每次出席宴席,言行很不得体,甚至不分场合,直呼曹操乳名,说:“阿瞒,你如果没有我的帮助,就得不到冀州了。”曹操笑笑说:“你说得对。”但内心厌恨他。后来他随曹操巡行出邺县东门时,回头对左右的人说:“这人(指曹操)如得不到我的帮助,是没办法自由出入这个门的。”随从当中便有人去将这话告诉了曹操,于是许攸被逮捕扣押,最终被杀。
(学生自由交流)。
师小结:许攸虽然有才能,但他居功自傲,说话不注意场合和对象,最终落得个被捕被杀的下场。这就告诉我们,说话必须看对象、看场合,在适当的场合要说适当的话,说的话既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也要考虑对方的身份,这是讲述的第一个原则。
故事二:
课件出示:
一家上市公司招聘总裁秘书,细心是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的必备素质。三个应届大学生来应聘。
大学生a说:“我性格开朗活泼,爱好文艺,专长是播音主持,我们学校的大型文艺活动都由我主持。”
大学生b说:“我是一个细心的人。我从小到大特别仔细认真,从来没有马虎过。”
大学生c说:“我是一个细心的人。我在上大学时,一直订阅《英语世界》杂志。在大学二年级时,有一次看到《英语世界》里的一篇文章中,标点符号用错了。它用的不是英文标点符号,而是中文的。我就把错误在第几页、第几行写下来,给杂志社写信反馈了。杂志社的总编辑给我回了一封信,说赠我一年的杂志。他还说,像我这样细心的人已经很少见了。”
如果你是人事经理的话,你会聘用哪一位?
(学生自由交流)。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大学生a的讲述没有抓住重点——招聘的是细心的人,并不需要他有文艺方面的专长。大学生b没有说细节事实,光说自己是一个细心的人,只有观点。大学生c用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讲述自己的细心,阅读课外读物就连标点符号都会注意到,足以让人了解他的细心程度。另外,他还用他人的评价来进一步说明,这样就比较全面了。大学生c的讲述有观点,有证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符合“细心是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的必备素质”的选拔要求。这也是讲述的第二个原则——重点突出。
(板书:重点突出)。
师:怎样才能突出重点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分享你的看法。
预设。
1、重点部分重点讲。故事中的高潮部分是讲述的重点,可以讲得饱满一些,生动一些;而为高潮蓄势的铺垫部分,则可以讲得简洁一点,平实一点。
2、注意语气、语调。要根据故事内容的需要,处理好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和语调的变化,使自己的语言同故事内容相协调。讲到重点部分时,声音可适当提高些,以引起听众的注意,或做适当的重复,加深印象。
3、学会调整讲述的顺序。有时候讲述为了增强效果,特意不用顺叙,而用插叙、倒叙、补叙的方法。
4、要把控好时间。控制时间往往也能“逼”着讲述者突出重点,让自己的讲述更集中,更精彩。
师:讲述的第三个原则是注意口语表达。那么在口语表达时,要注意什么呢?
(板书:表达得体)。
课件出示:
讲述规则。
简要说明。
多用口语。
多用短句。
讲述尽量使用简单的句式,多用短句,少用长句。
注意语气和重复。
利用停顿、重复、加重语气语调等方法,强调某些重要的内容,提醒听者注意。
语气语调要自然大方。
避免给人装腔拿调的感觉。
附以必要的体态语言。
与讲话内容配合,更能自然得体。
……。
……。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模拟,使学生明确讲述的基本原则。老师提出基本原则,具体如何做由学生自由讨论,集思广益完成,师生共同探究。这两种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三、实践检验,形成能力。
1、当堂训练,检验能力。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明确了讲述的原则,下面我们就检验一下同学们的讲述能力。
课件出示:
在社团活动中,坤霖借了依依的羽毛球拍去打球。但在坤霖和李郧打球的过程中,李郧因用力过猛不慎将球拍打坏了。坤霖知道这副球拍是依依妈妈送给她的生日礼物,非常有意义并且价格不菲。坤霖觉得非常尴尬。
(1)依依知道这件事,伤心地哭了。如果你是坤霖,你该如何向依依讲述这件事情?
(学生自由发挥)。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基本遵循了讲述的原则,注意了语气和得体表达,其中第一题先安抚情绪,再讲述事情,最后说明解决方案,结构合理;第二题同学们都注意了委婉的说话方式,注意对象和场合,自然得体;第三题本着引导舆论,获得启迪的原则来讲述,也是非常得体的。
2、多读多说,提升能力。
师:讲述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养,要想尽快提升,同学们不妨注意以下几点:
课件出示:
(1)养成爱听、多听、会听的好习惯,比如多听新闻、听演讲、听别人说话等,从而形成语言智慧的丰富源泉。
(2)多看电影、书报、电视访谈节目,还可以看现实生活中各种生动而感人的场景,为说积累素材。
(3)多背诗词、格言、谚语等,能在情感上受到滋润、熏陶,慢慢形成自己正确而生动的语言。
(4)多说才能使你的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
3、课后作业。
师:课后,各学习小组可以从课本p20“口语实践”六个话题中选择一两个,讲故事给你的同桌听。
结束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讲述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讲述能力的提高仅仅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是不够的,还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沟通,多交流。通过练习,你定能妙语连珠、侃侃而谈,舌灿莲花。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实战演练,检验所学原则,以便查漏补缺。提供一些快速提升讲述能力的办法,指导学生课外多读多说,提升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立足教材,结合经典故事、案例分析,把讲述的原则讲明、讲细,然后让学生依据讲述的原则,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展开交流,让学生把讲述规则用实、用活。整个课堂,教与学始终高度一致,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施教与学生的学习实践是密切联结在一起的。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学得愉快,积极参与。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的讲述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79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