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贺知章回乡偶书教案(优秀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1:50:19
2023年贺知章回乡偶书教案(优秀18篇)
时间:2023-11-27 01:50:19     小编:雅蕊

教案是教师为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的教学计划。教师编写教案时应该注重语言的简洁明确和逻辑的清晰性,方便教学操作和理解。这些教案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拓展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水平。

贺知章回乡偶书教案篇一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为天宝三年(744)诗人归隐永兴时所作。

偶书指因偶有所感而即兴写下来的文字,原作二首,这是第一首。诗中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细致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重返阔别数十年的家乡时那种既感喜悦又觉陌生的复杂感情,读来觉得入情入理,亲切自然。

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以简洁平实的语言概括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通过少小与老大、离与回等词语的反比,突出离乡时间之久。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则通过变(鬓衰)与不变(乡音无改)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尽管客游他乡多年但思恋故土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的老而弥笃的情怀。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从诗人的角度宕开,以儿童的角度描写故乡人对自己还乡的反应,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这家乡原来的小主人与今天的小主人儿童之位置变换的'对比,使画面顿时呈现为欢快明朗的喜庆色彩。你看,见到诗人这须发皆白、老态龙钟的陌生人扶杖归里,孩子们立刻蹦蹦跳跳地围拢来,不等诗人开口,他们就很有礼貌地抢着称诗人为客,笑问客从何处来,真是妙笔神来,谐趣无穷。一个笑字就把诗人多年的思乡之恸都一下子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首诗虽名之为偶书,但在语言运用上也是颇具匠心的。语言通俗自然,很接近口语,但同时异常凝炼,富于概括力,令人回味无穷。

贺知章回乡偶书教案篇二

【朝代】唐代。

【作者】贺知章。

【原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鉴赏。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贺知章回乡偶书教案篇三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字,会写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热爱家乡。

大概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

ppt

一、背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会背哪些诗了呢?我们来回顾一下

2、课件依次展示《村居》、《静夜思》、《杂诗》诗歌的图片。 师:同学们上面的每幅图体现了哪首诗呢? 第一幅图体现的让全班来回答,后两幅请两生答。

3、师:,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的诗歌(板书)请生齐读课题。

4、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啊?(生答)那你们知道关于贺知章的资料吗?请生答。师补充

师:请小朋友们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去查查它的字音。

师:好了是吗?那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 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生字偶、鬓、衰、客、何)

师:嗯,同学们真棒,把生字词的音都读准了。接下来呢老师要请几个勇敢的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谁来?请生来读。(听生的生字词读对了吗)兼师点评读错的。

师:刚才那几位同学都读好了,我们其他同学也不会输给他们吧!现在让我们全班齐读一遍吧!(赞生读得响亮)

二、教生字词。

师:同学们,我们把课文读完了,请看上大屏幕。(出示要写的字)我们这节课要学会写这三个字。这三个字你们觉得哪个字难写呢?(生答偶)

师:同学们,偶字是什么结构的字呢(生答)师在黑板上写

一遍叫生观察,在说笔顺,再让生数书空写。最后请一个同学上黑板写(赞扬)最后让学生用本子写。

三、师教生朗读技巧并背诵。

师:同学们真聪明,另外两个字都会写了!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

师:同学们都读 得很认真,并且读得很大声,但是有一点不足的是同学们读得不够有感情。(师范读,生读)赞扬生,再请男生读,女生读,第几组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都快赶超老师了。接下来老师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读一读诗歌把它背下来。(生读背)

师:(拍手表暂停)有哪位同学背出来了呢?请几位同学来背,师点评并赞扬,最后,说:“现在我要请大胆的同学都站起来背一背。(学生都纷纷站起来背)夸赞生的勇敢。

四、让学生说一说对诗歌的理解。

师:“同学们,我们都把这首诗背出来了,那大家在想一想这首诗说了什么呢?(让生思考)

师:“同学们都想好了吗?那谁来说一说呢?请生来说一说对这首诗的理解。(赞扬生真棒)

师:同学们都知道了,诗歌里说有一个人很小就离开了家乡,到了很老才回来,那老师给你们提一个问题:这个人是谁呢?你们怎么知道的呢?(生思考)

师:谁来?这个人是谁?

生:“(某个)是贺知章本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说出了诗人从小离开家乡。

师:“真棒!”大家表扬他。

师:“那老师还有个疑问,那客又是谁啊?

生:是贺知章本人。生答

师;同学们可真棒啊,都回答出了老师的问题。这首诗就是写贺知章爷爷自己,他三十多岁外出做官,八十多岁才回来,回到家乡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在全班诵读一遍这首诗,去感受贺知章爷爷的思想感情吧!”

生读。

五、课后作业。

要求会写的字一个写一行。

六、板书。

回乡偶书

偶 客?贺知章

贺知章回乡偶书教案篇四

《回乡偶书》里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太子和百官为他践行,可以说是衣锦还乡。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表现了一个普通回乡人的真实情感。

1、复习巩固本文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1、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一、背古诗,猜诗人导入。

师:孩子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有无穷无尽的韵味,骆宾王7岁就能作诗《鹅》“鹅、鹅、鹅......”,相信你们个个都是小诗人,能背很多诗给大家听吧!

生:进行古诗背诵。

师:孩子们真棒能背那么多古诗了,那你们猜猜这些诗人是谁?

生:说出诗人。

师:那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孩子们,他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我们学过他的一首古诗是?)。

生:自由说,《咏柳》,生背诵古诗。

师:有没有人了解贺知章呢?(出示课件,介绍贺知章有关知识。请生读)。

(贺知章,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唐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一生官运亨通,直到八十六岁时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为他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这阔别了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吧!《回乡偶书》(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观看板书并书空),来齐读课题,孩子们大胆猜测一下题目的意思吧。(生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

(一)初读古诗,检查预习。

师:请孩子们打开课本115页,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由读诗。

师:(出示本课我会认的生字)孩子们你们认识这几个词语宝宝吗?(带拼音的词语)。

生:生开火车读。小组pk读。

师:(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现在没有拼音了,你们还会读吗?一起来试一下吧。

生:男生女生pk。全班读。

师:(出示课件)现在有没有孩子愿意为我们展示一下他的朗读成果呢?

生1:读诗。

师:你觉得他读得好不好?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你来试一下吧。(渗透评价)。

生2:评价后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那现在如果能够读出节奏就更好了,谁来试一下?(出示画节奏的古诗)。

生:尝试读。

师:古诗像歌曲一样充满了节奏,读的时候在画节奏的地方声音可以稍微读长一点,一起来听听老师读吧。(师范读)你觉得老师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你们来试着读一下吧。(教师边读边做动作,可夸张一点)。

生:评价,齐读,在书上画出节奏。(老师可为学生做动作指示)。

师:真是一群会学习的孩子,读得真好听。

(二)理解诗意。

1、学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它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宝盖头,下面是一个各字。(生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

生:立加日变成音,单人旁加可变成何。

师:那客字可以怎么组词呢?

生:组词。

师:(抓住客人一词进行)真棒,不是一家的人或者不是当地的人,我们尊称他为客人,那么你们知道诗中所说的“客”指的是谁呢?(贺知章)那他到底算不算客人呢?(板书:?)。

生1:我认为他不是客人。

师:你是从哪一句诗看出来的呢?

生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师相机出示诗句)。

师:真会读诗,你能猜猜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生:说自己的理解。(如果说不出来可让他自己请好朋友帮忙。)。

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揭示主题:想念家乡,思念家乡)。

师:贺知章爷爷和你们一样,离家如此之久,对家乡有着无比的想念,有着无比的思念。(指主题。)。

师:少小离家,老大才能回,贺知章爷爷有没有变化呢?

生:学生说出他的变化和没变。

师:这就是诗中所说的“乡音无改”,家乡的口音没变,可他的什么变了呢?

生:鬓毛衰。(理解鬓毛衰:两鬓的头发变得花白稀少)(出示图片辅助理解)。

师:是啊,几十年过去了,贺知章爷爷由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变成了一个背也驼了,两鬓也花白了的老头,那他为什么还要回家乡呢?(根据回答,指主题)。

生:回顾主题。

师:“魂牵梦绕的家乡,日思夜想的亲人我回来了”。此时的贺爷爷会是怎样的心情呢?相信你能读出他此时的心情。

生:说出自己的情感(预设:开心,忧愁),并带着感情进行朗读。(请两三人谈感受,师相机评价)。

师:是的,诗人贺知章是如此的思念家乡,阔别几十年后他又回来了,他的心是多么的激动啊,让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再读。然而几十年的未归,多少个日日夜夜啊,离乡在外,每当想起故乡,淡淡的忧愁总是萦绕在心间,让我们带着这淡淡的忧愁再读吧。

生:读诗。

师:古代的人离开家乡后,因为没有自行车没有汽车没有火车,更没有手机,他们想家了只能借物抒情:(配乐)。

1、看,李白想家了,仰望夜空那轮圆圆的月亮,他提笔写到:。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看诗人王维,九月初九重阳节,他也想家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冬天,寒意袭来,诗人孟郊想起了家乡年迈的母亲,自己又不能回家尽孝,他写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冬去春来,漂泊在外的王安石回想到家乡江南的美景:。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学习“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思乡的情像一块巨石压在贺知章心头几十年,今天他回来了,来到了村头,一群儿童簇拥过来.出示:。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孩子们,这句诗中谁不认识谁?谁在问谁?

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请学生相互补充)。

(生:笑着问的。

师:为什么孩子们要笑着问呢?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主发言。)。

生:问问题。

生:不能,说出原因。

生:学生说。(伤心,无奈)。

师:那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把这一句诗读给大家听吧。

生:读诗。

师:(出示全诗)一首古诗,短短几十个字将贺知章爷爷对家乡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书写的淋漓尽致,贺知章爷爷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心中怎能不喜悦和激动呢?请女生带着喜悦和激动读诗。然而想想自己离乡几十年没有回来却也有着深深的感慨和失落,请男生带着感慨和失落再来读诗吧。

生:男生女生读。

(师:孩子们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感觉到大诗人贺知章就在我的眼前,因为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热爱。让我们全班带着像诗人一样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诗吧。

生:背诗。)。

师:孩子们,其实一首古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你们听(播放古诗歌曲)。

生:听歌曲,模仿唱。

师:我们跟着一起唱吧,可以加上动作哟。

生:随着音乐边跳边唱诗。

师:后来贺知章爷爷进了村子之后还看到了许多景物,在很多亲朋好友家里了解了近70年来一些人和一些事的变化,于是提笔写下回乡偶书第二首。(课件出示)谁来读一下。

生:生读。

师:古往今来,思念家乡是一个永远不变的话题。现在的我们由于生活工作等原因也会离开家乡,在异地生活对家乡的思念也是越来越浓,这是一首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离乡的游子在月夜写下的一首思乡的诗,你们听。(师读)。

生:听。

(师: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今天我们学习贺知章爷爷的古诗《回乡偶书》看到了一个离乡多年的游子终于归乡了,让我们带着归乡的这份激动再背一下这首古诗,再次体会大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吧。

生:背诗。)。

贺知章回乡偶书教案篇五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1。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编故事。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贺知章回乡偶书教案篇六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1、简介作者和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考虑: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和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同学自学讨论}

(1)分角色试练扮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扮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身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小朋友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同学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扮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和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同学的脑海里。

爱扮演是同学的天性。同学要扮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扮演过程。因此,课堂扮演能促进同学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同学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贺知章回乡偶书教案篇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看了几张生活中的实物照片,请同学们用自己知道的古诗来描述,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指导学生弄懂诗意时,我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三种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小组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我加入配乐诗朗诵的环节,进一步指导学生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本课的四个学会字。

认识一个会认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诵读课文。

3、体验作者重归故里的情感;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cai课件;字词卡片。

:一课时。

1、播放课件,图片:西塞山前飞白鹭;几只游水的白鹅;一处壮观的瀑布;一棵高大的柳树。

师:“大家能用学过的诗句来描绘我们看到的景象吗?”(生背诵相关古诗诗句)。

师小结:一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用到它们。

2、读题;“偶”字注音;再读。

3、板题、释题:回乡偶书(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向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明白学习古诗的作用、意义,感受古诗的魅力。

1、自由地大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生划出生字,师出示字卡。“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词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交给学生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

无改:没有改变。鬓毛:鬓角的头发。

相识:互相认识。何处:什么地方,哪里。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师:年少的时候,我背着行囊离开了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可这一走就是几十年呀,今天再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来到了村口,看到了一群孩子,他们乐呵呵地围着我问长问短,有的说:“老爷爷,您找谁呀?”有的问:“老爷爷,您从哪儿来呀?”我笑着看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们哪里知道,眼前的这位老人就是他们爷爷辈的自家人呀。我不禁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很多事都发生了改变,心里有了很多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师用自己的话,把古诗说成了一个故事。)。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逐步领会诗句意思,其中的三种“求助方法”还能帮助学生阅读其它古诗。特别是老师把编成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让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浓。

1、想想作者贺知章此时的心情。

2、生自由练习。

3、指名读,生评议。(师提示,为了表达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

4、生再试读。可以站起来,自由加动作。

5、指名配乐朗诵。(放课件:配画配音古筝曲《高山流水》)。

6、全班起立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通过古诗压韵和古筝音韵的结合,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语言美。

1、师指导书写“乡、改”;

师范写“乡”,生仔细观察。想想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部首有些相似。

师范写“改”,生分析其字形。

2、生描红书写。

师:这首古诗学得不错,今天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作业呢?生各抒己见,师帮助归纳。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明天老师等待着你们的精彩作品。

设计意图:作业的自主选择,学生的兴趣很浓,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通过读诗、背诗所获的体验来描绘古诗中的场景,来描述古诗所讲述的故事,还可以通过课堂上背诵练习,字词书写练习来完成“默写古诗”这一更高的要求。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授课之前,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整体的构思和设计,在设计上一步步修改,最终形成自己的教案。本节课,我认为做的好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一、识字和写字相结合。

低年级主要还是识字写字。因此课上一定要展示出自己的识字和写字教学。写字教学我放在了题目里来处理。在引入课题《回乡偶书》时就将“偶”字教写了,先利用多媒体让孩子观察,再让孩子自己说,教师范写,学生描红,评议改动,扎实地完成写字教学,这一环节的进行是第一次尝试,孩子们觉得比较新颖,学的也十分认真,写出来的字自然也很漂亮。识字则通过由词到字、由难到易的顺序认识,降低难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识字方法来巩固识字。

二、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有节奏朗读,读中悟情。

古诗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不然起不到效果。因此,我先让孩子学会生字,在理解了词意,再通过同桌互说的方式让他们自己感知古诗大意,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层层递进,读的越来越好。在学完之后进行配乐朗读,更能起到烘托感情的作用。最后还播放《回乡偶书》儿歌让学生欣赏,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会了这首古诗。

不足之处: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最后拓展没有给学生展示出来,这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注意。

贺知章回乡偶书教案篇八

一、课文分析:

《回乡偶书》里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太子和百官为他践行,可以说是衣锦还乡。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表现了一个普通回乡人的真实情感。

二、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本文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背古诗,猜诗人导入。

师:孩子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有无穷无尽的韵味,骆宾王7岁就能作诗《鹅》“鹅、鹅、鹅......”,相信你们个个都是小诗人,能背很多诗给大家听吧!

生:进行古诗背诵。

((1)预设一:学生没有背到《回乡偶书》。

师:孩子们真棒能背那么多古诗了,那你们猜猜这些诗人是谁?

生:说出诗人。

(2)预设二:背到《回乡偶书》,直接导入。

师:那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孩子们,他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我们学过他的一首古诗是?)。

生:自由说,《咏柳》,生背诵古诗。

师:有没有人了解贺知章呢?(出示课件,介绍贺知章有关知识。请生读)。

(贺知章,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唐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一生官运亨通,直到八十六岁时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为他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这阔别了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吧!《回乡偶书》(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观看板书并书空),来齐读课题,孩子们大胆猜测一下题目的意思吧。(生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

(一)初读古诗,检查预习。

师:请孩子们打开课本115页,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由读诗。

师:(出示本课我会认的生字)孩子们你们认识这几个词语宝宝吗?(带拼音的词语)。

生:生开火车读。小组pk读。

师:(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现在没有拼音了,你们还会读吗?一起来试一下吧。

生:男生女生pk。全班读。

师:(出示课件)现在有没有孩子愿意为我们展示一下他的朗读成果呢?

生1:读诗。

师:你觉得他读得好不好?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你来试一下吧。(渗透评价)。

生2:评价后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那现在如果能够读出节奏就更好了,谁来试一下?(出示画节奏的古诗)。

生:尝试读。

师:古诗像歌曲一样充满了节奏,读的时候在画节奏的地方声音可以稍微读长一点,一起来听听老师读吧。(师范读)你觉得老师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你们来试着读一下吧。(教师边读边做动作,可夸张一点)。

生:评价,齐读,在书上画出节奏。(老师可为学生做动作指示)。

师:真是一群会学习的孩子,读得真好听。

(二)理解诗意。

1、学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它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宝盖头,下面是一个各字。(生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

生:立加日变成音,单人旁加可变成何。

师:那客字可以怎么组词呢?

生:组词。

师:(抓住客人一词进行)真棒,不是一家的人或者不是当地的人,我们尊称他为客人,那么你们知道诗中所说的“客”指的是谁呢?(贺知章)那他到底算不算客人呢?(板书:?)。

生1:我认为他不是客人。

师:你是从哪一句诗看出来的呢?

生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师相机出示诗句)。

师:真会读诗,你能猜猜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生:说自己的理解。(如果说不出来可让他自己请好朋友帮忙。)。

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揭示主题:想念家乡,思念家乡)。

师:贺知章爷爷和你们一样,离家如此之久,对家乡有着无比的想念,有着无比的思念。(指主题。)。

师:少小离家,老大才能回,贺知章爷爷有没有变化呢?

生:学生说出他的变化和没变。

师:这就是诗中所说的“乡音无改”,家乡的口音没变,可他的什么变了呢?

生:鬓毛衰。(理解鬓毛衰:两鬓的头发变得花白稀少)(出示图片辅助理解)。

师:是啊,几十年过去了,贺知章爷爷由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变成了一个背也驼了,两鬓也花白了的老头,那他为什么还要回家乡呢?(根据回答,指主题)。

生:回顾主题。

师:“魂牵梦绕的家乡,日思夜想的亲人我回来了”。此时的贺爷爷会是怎样的心情呢?相信你能读出他此时的心情。

生:说出自己的情感(预设:开心,忧愁),并带着感情进行朗读。(请两三人谈感受,师相机评价)。

师:是的,诗人贺知章是如此的思念家乡,阔别几十年后他又回来了,他的心是多么的激动啊,让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再读。然而几十年的未归,多少个日日夜夜啊,离乡在外,每当想起故乡,淡淡的忧愁总是萦绕在心间,让我们带着这淡淡的忧愁再读吧。

生:读诗。

师:古代的人离开家乡后,因为没有自行车没有汽车没有火车,更没有手机,他们想家了只能借物抒情:(配乐)。

1、看,李白想家了,仰望夜空那轮圆圆的月亮,他提笔写到:。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看诗人王维,九月初九重阳节,他也想家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冬天,寒意袭来,诗人孟郊想起了家乡年迈的母亲,自己又不能回家尽孝,他写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冬去春来,漂泊在外的王安石回想到家乡江南的美景:。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学习“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思乡的情像一块巨石压在贺知章心头几十年,今天他回来了,来到了村头,一群儿童簇拥过来.出示:。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孩子们,这句诗中谁不认识谁?谁在问谁?

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请学生相互补充)。

(生:笑着问的。

师:为什么孩子们要笑着问呢?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主发言。)。

生:问问题。

生:不能,说出原因。

生:学生说。(伤心,无奈)。

师:那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把这一句诗读给大家听吧。

生:读诗。

师:(出示全诗)一首古诗,短短几十个字将贺知章爷爷对家乡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书写的淋漓尽致,贺知章爷爷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心中怎能不喜悦和激动呢?请女生带着喜悦和激动读诗。然而想想自己离乡几十年没有回来却也有着深深的感慨和失落,请男生带着感慨和失落再来读诗吧。

生:男生女生读。

(师:孩子们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感觉到大诗人贺知章就在我的眼前,因为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热爱。让我们全班带着像诗人一样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诗吧。

生:背诗。)。

师:孩子们,其实一首古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你们听(播放古诗歌曲)。

生:听歌曲,模仿唱。

师:我们跟着一起唱吧,可以加上动作哟。

生:随着音乐边跳边唱诗。

师:后来贺知章爷爷进了村子之后还看到了许多景物,在很多亲朋好友家里了解了近70年来一些人和一些事的变化,于是提笔写下回乡偶书第二首。(课件出示)谁来读一下。

生:生读。

师:古往今来,思念家乡是一个永远不变的话题。现在的我们由于生活工作等原因也会离开家乡,在异地生活对家乡的思念也是越来越浓,这是一首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离乡的游子在月夜写下的一首思乡的诗,你们听。(师读)。

生:听。

(师: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今天我们学习贺知章爷爷的古诗《回乡偶书》看到了一个离乡多年的游子终于归乡了,让我们带着归乡的这份激动再背一下这首古诗,再次体会大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吧。

生:背诗。)。

贺知章回乡偶书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字,会写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热爱家乡。

重点难点:

大概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会背哪些诗了呢?我们来回顾一下。

2、课件依次展示《村居》、《静夜思》、《杂诗》诗歌的图片。师:同学们上面的每幅图体现了哪首诗呢?第一幅图体现的让全班来回答,后两幅请两生答。

3、师:,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的诗歌(板书)请生齐读课题。

4、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啊?(生答)那你们知道关于贺知章的资料吗?请生答。师补充。

师:请小朋友们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去查查它的字音。

师:好了是吗?那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生字偶、鬓、衰、客、何)。

师:嗯,同学们真棒,把生字词的音都读准了。接下来呢老师要请几个勇敢的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谁来?请生来读。(听生的生字词读对了吗)兼师点评读错的。

师:刚才那几位同学都读好了,我们其他同学也不会输给他们吧!现在让我们全班齐读一遍吧!(赞生读得响亮)。

二、教生字词。

师:同学们,我们把课文读完了,请看上大屏幕。(出示要写的字)我们这节课要学会写这三个字。这三个字你们觉得哪个字难写呢?(生答偶)。

师:同学们,偶字是什么结构的字呢(生答)师在黑板上写。

一遍叫生观察,在说笔顺,再让生数书空写。最后请一个同学上黑板写(赞扬)最后让学生用本子写。

三、师教生朗读技巧并背诵。

师:同学们真聪明,另外两个字都会写了!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并且读得很大声,但是有一点不足的是同学们读得不够有感情。(师范读,生读)赞扬生,再请男生读,女生读,第几组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都快赶超老师了。接下来老师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读一读诗歌把它背下来。(生读背)。

师:(拍手表暂停)有哪位同学背出来了呢?请几位同学来背,师点评并赞扬,最后,说:“现在我要请大胆的同学都站起来背一背。(学生都纷纷站起来背)夸赞生的勇敢。

四、让学生说一说对诗歌的理解。

师:“同学们,我们都把这首诗背出来了,那大家在想一想这首诗说了什么呢?(让生思考)。

师:“同学们都想好了吗?那谁来说一说呢?请生来说一说对这首诗的理解。(赞扬生真棒)。

师:同学们都知道了,诗歌里说有一个人很小就离开了家乡,到了很老才回来,那老师给你们提一个问题:这个人是谁呢?你们怎么知道的呢?(生思考)。

师:谁来?这个人是谁?

生:“(某个)是贺知章本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说出了诗人从小离开家乡。

师:“真棒!”大家表扬他。

师:“那老师还有个疑问,那客又是谁啊?

生:是贺知章本人。生答。

师;同学们可真棒啊,都回答出了老师的问题。这首诗就是写贺知章爷爷自己,他三十多岁外出做官,八十多岁才回来,回到家乡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在全班诵读一遍这首诗,去感受贺知章爷爷的思想感情吧!”

生读。

五、课后作业。

要求会写的字一个写一行。

六、板书。

偶客?贺知章。

贺知章回乡偶书教案篇十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二、初读感知。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词:指生认读,小组读,全班读。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__地问:

三、朗读感悟。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客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贺知章回乡偶书教案篇十一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1课时。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二、初读感知。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7、我会说:

三、朗读感悟。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客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七、设计板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教案篇十二

3、感情指导读“笑问”“何处来”

4、教师引读:天真的孩子笑着问诗人的一句话,却让诗人感慨万分,自己明明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却被孩子们当成了客人,这一个客字让他多么的无奈呀!教师读。点生读。他分明是回家,却被当成了来做客的外乡人,他多么的难过呀!点生读。

5、齐读:诗人在外漂泊多年,一直想着家乡,却被大家当成了客人,他内心真不是滋味。

(齐读)。

贺知章回乡偶书教案篇十三

一天,贺知章告别了自己效劳50余年的宫廷,回到自己久别的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

当他刚走进村子时,就被一群孩子们围个水泄不通。孩子们认为这位陌生的老人走错的路,或是找亲戚家,便热情打招呼;“老爷爷,您是哪的人?要去哪里?”贺知章看看可爱的孩子说:“我就是50年前离开家乡的贺知章啊!”孩子们听了都很惊讶:“贺老爷,贺大人!”贺知章笑了笑,手指着村口的那棵老柳树说:“你们看这棵大树,就是我离开家乡前栽植的。如今它已经几十米高了,也粗壮了很多。哎,岁月不饶人哪!”说完,在孩子们的簇拥下,贺知章走进了村庄。当走到村里的一口井旁时,他又停下了脚步,看看井水依然清澈旺盛,井旁的那棵老榆树已经是沧桑枯老,心里难以平静。

村里的人们听说贺知章回来了,都出来迎接。贺知章看看一个个似曾相识、又很陌生的面孔不禁心生感慨,当即用熟练的乡音吟诵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场的人听了都感触颇深,并将此诗代代相传。

贺知章回乡偶书教案篇十四

《回乡偶书》有两首,这是第一首。诗的开头即直截点题,说明抒写的是回乡的情事。而且非同寻常,是从少小时候离开家乡直到老大才回来。由"少小"到"老大",由"离家"到"回乡",时间、空间上的。距离拉得很长,这既是诗人数十年生活的概括,文含蕴了很为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背乡离井、久客他乡的感伤。也有落叶归根、终于回来了的喜悦,真是百感交会,尽蕴心底。在这千头万绪的情思中,从何说起呢?诗人紧承上句,在第二句中抓住两个典型细节,作了自我形象的描绘。一个人从小就听惯说惯了的乡音土语,是不容易改变的,即使多年在外有所变化,但当一旦踏上家乡的土地,亲切之感自会油然而生,便也会情不自禁地操起家乡话来,那怕多少有了点变调。然而,"乡音"虽说是"无改","鬓毛"却无可奈何地"衰"了,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挽回。通过这两个典型细节,一个诗人的自我形象显现在我们面前,而一个"衰"宇则透露出诗人此时此刻未免感到迟暮神伤的内心世界。三、四句即从这里生发开来。

久客在外的游子回乡,所见所闻所感的人事,是说不胜说、写不胜写的,诗人唯独选择一个饶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拍摄了下来,即使诗篇鲜活灵动,又寄意深刻。正是由于诗人"少小离家老大回",从未见过面的儿童自然"相见不相识";不相识自然要加以问讯;而面前的陌生人已是"鬓毛衰"的风尘仆仆的老翁,儿童出于礼貌便亲切自然地"笑问客从何处来?"整首诗就在这里戛然而止。没有再写诗人的答话。乍一读来,似乎言未尽,意更未尽。然而,这正是诗的妙谛所在,引人寻味。可以推想,儿童原是寻常的一问。并无他意;可有心的诗人听来,却受到极大震动,故乡人的反亲而为疏,自己的反主而为客,使诗人于惊愕之余难免引起万千感慨与无限的哀伤,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更充分地将久客伤老之情表达出来了。

绝句诗篇幅短小,容量有限,不容易写好。这首诗之所以长久为人们传诵,就因为它来源于诗人丰富而深切的感受,在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流露出真情实感,表达了许多人所共有而往往不能恰切地表现的心情,浓厚的人情味和泥土气息给读者留下深刻伪印象。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诗概》)这首绝句就有"睹影知竿"之妙。而且还须着重指出,由于诗人摄下的那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儿童问话场景出以幽默口气,便大大冲淡了悲伤的情味,整首诗并不给人以低沉、压抑的感受。

贺知章回乡偶书教案篇十五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作品赏析。

【注释】: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贺知章回乡偶书教案篇十六

年代:唐。

作者: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作品赏析。

【注释】: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贺知章回乡偶书教案篇十七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文解释】。

年少时就离开了故乡,直到垂暮之年才回到日夜思念的家园,虽然乡音还没有改变,但鬓发已被秋霜染白。那些孩子从未见过我,好奇地笑着问我这个客人从什么地方来。

【词语解释】。

衰:疏落,指头发白了,少了。

【诗文赏析】。

风华正茂时离开家园,回家时已经两鬓苍苍,家乡的儿童也把他当成外来客。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这一切怎能不让他伤怀呢?时光易逝,世事沧桑,弹指间的感慨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自然地抒发出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教案篇十八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看了几张生活中的实物照片,请同学们用自己知道的古诗来描述,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指导学生弄懂诗意时,我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三种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小组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我加入配乐诗朗诵的环节,进一步指导学生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本课的四个学会字。

认识一个会认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诵读课文。

3、体验作者重归故里的情感;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cai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中运用古诗,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图片:西塞山前飞白鹭;几只游水的白鹅;一处壮观的瀑布;一棵高大的柳树。

师:“大家能用学过的`诗句来描绘我们看到的景象吗?”(生背诵相关古诗诗句)。

师小结:一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用到它们。

2、读题;“偶”字注音;再读。

3、板题、释题:回乡偶书(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向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明白学习古诗的作用、意义,感受古诗的魅力。

二、初读古诗,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大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生划出生字,师出示字卡。“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词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交给学生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

三、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品词析句。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

无改:没有改变。鬓毛:鬓角的头发。

相识:互相认识。何处:什么地方,哪里。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师:年少的时候,我背着行囊离开了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可这一走就是几十年呀,今天再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来到了村口,看到了一群孩子,他们乐呵呵地围着我问长问短,有的说:“老爷爷,您找谁呀?”有的问:“老爷爷,您从哪儿来呀?”我笑着看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们哪里知道,眼前的这位老人就是他们爷爷辈的自家人呀。我不禁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很多事都发生了改变,心里有了很多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师用自己的话,把古诗说成了一个故事。)。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逐步领会诗句意思,其中的三种“求助方法”还能帮助学生阅读其它古诗。特别是老师把编成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让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浓。

四、自读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1、想想作者贺知章此时的心情。

2、生自由练习。

3、指名读,生评议。(师提示,为了表达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

4、生再试读。可以站起来,自由加动作。

5、指名配乐朗诵。(放课件:配画配音古筝曲《高山流水》)。

6、全班起立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通过古诗压韵和古筝音韵的结合,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语言美。

五、学写本课生字。

1、师指导书写“乡、改”。

师范写“乡”,生仔细观察。想想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部首有些相似。

师范写“改”,生分析其字形。

2、生描红书写。

六、布置作业。

师:这首古诗学得不错,今天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作业呢?生各抒己见,师帮助归纳。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背诵古诗,画一张《回乡偶书》的画;

3、背诵古诗,把《回乡偶书》编成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明天老师等待着你们的精彩作品。

设计意图:作业的自主选择,学生的兴趣很浓,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通过读诗、背诗所获的体验来描绘古诗中的场景,来描述古诗所讲述的故事,还可以通过课堂上背诵练习,字词书写练习来完成“默写古诗”这一更高的要求。

教学反思: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授课之前,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整体的构思和设计,在设计上一步步修改,最终形成自己的教案。本节课,我认为做的好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一、识字和写字相结合。

低年级主要还是识字写字。因此课上一定要展示出自己的识字和写字教学。写字教学我放在了题目里来处理。在引入课题《回乡偶书》时就将“偶”字教写了,先利用多媒体让孩子观察,再让孩子自己说,教师范写,学生描红,评议改动,扎实地完成写字教学,这一环节的进行是第一次尝试,孩子们觉得比较新颖,学的也十分认真,写出来的字自然也很漂亮。识字则通过由词到字、由难到易的顺序认识,降低难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识字方法来巩固识字。

二、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有节奏朗读,读中悟情。

古诗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不然起不到效果。因此,我先让孩子学会生字,在理解了词意,再通过同桌互说的方式让他们自己感知古诗大意,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层层递进,读的越来越好。在学完之后进行配乐朗读,更能起到烘托感情的作用。最后还播放《回乡偶书》儿歌让学生欣赏,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会了这首古诗。

不足之处: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最后拓展没有给学生展示出来,这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注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8061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