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拾馒头的父亲读后感(精选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1:55:06
最新拾馒头的父亲读后感(精选13篇)
时间:2023-11-27 01:55:06     小编:碧墨

读后感是我们与作品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能够让我们与作者建立心灵上的共鸣。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有深度、有思考的读后感呢?首先,要认真阅读所选书籍,理解其内容和意义。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做好笔记,记录下自己对书中重要内容和亮点的理解和思考。读后感需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不要盲目模仿他人的写法。其次,读后感要有逻辑结构,要能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可以分为简要介绍书籍的主要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以及总结归纳的部分。最后,读后感要有个人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与书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对比和联系,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意义和价值。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几篇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拾馒头的父亲读后感篇一

读了莫言写的《拾馒头的父亲》,我难忘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更难忘父亲教导儿子的做人的道理。

文章讲的是莫言读高中时,父亲为了挣钱养家在县城养猪,由于猪的饲料不够,父亲便到学校捡馒头剩饭喂猪,可莫言怕这事被别人歧视,一直不敢当同学们的面认自己的父亲。直到开家长会那天,父亲的寥寥数语让莫言惭愧万分,从而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莫言的经历让我明白我们不光需要努力,更需要自信!只有自信才能让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和不幸。正如莫言父亲所说:“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那些自卑的人,不管你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自卑,都请相信,所有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别人有的,你经过努力,也终究会有的。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美国的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他小时候是一个瘸腿男孩,因为自己身体有缺陷,也很自卑。他很少和朋友玩耍、交往,害怕被人歧视。他的父亲仿佛看出了他的心思,有一次,父亲向邻居要了些树苗种子,对孩子们说:“你们来比赛种树苗,谁的树苗种的好,谁就有奖励”。于是,兄弟姐妹都开始忙碌起来,只是罗斯福显得并不开心,自卑的他显然不够自信,简单的浇了几次水后,便不再管树苗了。可是他的树苗却越长越好,越来越茂盛了。他没想到,竟是父亲在夜晚偷偷给他的小树苗施肥!罗斯福在比赛中获胜并收到了父亲的奖品,开始自信起来。最后,他通过努力还当上了美国总统。

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害怕歧视,有些时候,歧视自己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只有自信地面对生活,人生才会越来越精彩,成功也会因为自信离你越来越近!

拾馒头的父亲读后感篇二

在那年的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时文选粹》,有一篇名叫《拾馒头的父亲》这篇文章让我感触很深。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受到父亲的`伟大在于他不怕被人嘲笑,去养家糊口,照顾正在上学的儿子,他虽然说很穷,连儿子的学费都交不起,但是他非常希望自己儿子能考上一个好大学所以他不得不去省城养猪,但猪吃的多他又不得不去儿子的学校拾剩馒头剩饭剩菜,这样做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子考上一个大学。父亲虽是平民百姓,不象别人的父亲那么有钱,有地位,但是人却很高贵!我想对作者说一句话:好好考!争取以好的成绩来报答父亲!我想对作者的父亲说:你虽然只是一个农民,但你的人格却非常的高贵!

在生活中我的爸爸也是这样的:我小时候特爱生病,每个冬天的夜晚,我都要蹬被子,爸爸几乎每晚都要在美梦中起来给我盖被子。

父亲节快到了,我要为世界上所有的父亲鞠一躬说一声:您辛苦了!

拾馒头的父亲读后感篇三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作者的学校在儿童节那天给每个孩子发三个馒头,可是作者在回家的途中,像是被饥饿的魔鬼缠住,最终,作者把那三个馒头一个个狼吞虎咽地吃下去,但是母亲的宽容却使自责的我变得懂事了、成熟了。

在这篇文章中,开头回忆了作者当时生活的贫困,写出了三个馒头的珍贵以及家人对馒头到来的渴望,向我们展现出一幅旧社会的画面;文章的中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作者与邻居家孩子心理活动的截然不同,同时写出了作者的愧疚;文章最后写出了母亲对作者的宽容和对作者当时心情的了解,并写出了作者在那一天里长大了许多。

我对这片文章最深的理解就是作者母亲那伟大的母爱了,我们的母亲一定也想文中作者母亲那样关爱我们,母爱是空气,当它帮助我们的时候,我们却很忽视它对自己的重要,在那薄薄如母爱一般的空气里蕴藏着浓浓的爱意,有时简直使人难以窒息。

我的母亲虽然有时有些严厉,但世界上哪一个母亲把爱自己的孩子呢?平常,妈妈每天不辞辛苦的给我做每一顿饭,晚上的作业她亲自检查签字。

为了感谢我们的母亲,我们除了好好学习,已经没有任何报答的理由了。为了表达出我对妈妈的爱,我特地写了一首抒情小诗:

妈妈的爱是一双温暖的手,那双手温暖了我的心田;妈妈的爱是一把扇子,那凉丝丝的风带走了热气;妈妈的爱是那厚实的棉被,它使我免去了生病的担忧;妈妈的爱是一把大伞,他挡住了我头顶上的雨丝。

我爱我的母亲。

真眷恋当时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温暖啊!

当你看了这篇文章,是否有所启发呢?那就留下感言吧!

拾馒头的父亲读后感篇四

之前读过一篇名叫《童年的馒头》的故事,至今还记忆犹新。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小男孩,家境非常的拮据。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学校给每个孩子都发了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这个小男孩拿着馒头往家走。小男孩一开始本想,母亲、妹妹、自己,每人各一个大馒头。可是,由于自己太馋了,就吃了一个馒头。却没尝出味道来,他便把妈妈的馒头也吃了。等回到家时,手里的馒头已经全被自己吃光了。小男孩很心虚的走进屋里,躲开了妹妹的眼光。这时,同院的二丫娘来家里炫耀自己的女儿忍住馋,给自己留了三个馒头。小男孩尴尬的不知道说什么,没想到他的妈妈却说他也拿回来了三个馒头,并且老师还奖励他两个。说罢,还掀开锅盖。里面果然有五个冒着热气的大馒头。

这个故事很短,我很快就读完了。可我回味起来,总还有一点内疚。因为我经历了那件事。

那时,小姨从外地带来了几个又甜又大的大西瓜,给了我们一个。有一次,上午妈妈去上班。我在家里看电视,突然感觉有点饿,我便想起了那个西瓜。我起身走向冰箱,拿起大西瓜,一刀下去,西瓜就裂成了两半。我给妈妈留了一半,自己吃一半。我尝了,“啊,真甜。”我不禁说道,不一会,一半西瓜就被我“消灭”了。摸着肚子,我感觉还没吃够,于是我想吃另一半。可是我又想到,妈妈还没尝过这甜甜的西瓜呢,我得给她留一半。但我又特别想吃另一半,终于,我拿起另一半吃了起来。很快,这一块我也吃完了。

不一会儿,妈妈回来了。我看见妈妈被外面毒辣辣的太阳晒得满头大汗,我感到一些内疚。妈妈突然开口问我:“小姨给咱们的那个西瓜呢,拿出来吃了吧。”我不知所措,要知道那个西瓜已经被我吃的一干二净了。我站在原地没动,一脸窘相。妈妈看见我那副模样,立马岔开话题说:“散了,别吃了。我去做饭了。”

现在回味起那时的愚昧,我真的感觉到自己的不对。

拾馒头的父亲读后感篇五

“其实你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不要太在意。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是啊,其实什么都是暂时的,没必要自卑,如果因为自卑而失去其他更重要的东西就太不值得了,更何况这是先天性的情况,你是无法选择的,如果可以选择自己的父母,谁不愿意选择一个好一点的呢?如果你只是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好坏,那么你真是太虚荣了!

更有甚者因为比不过大家而让自己的父母花很多钱买一件他(她)所谓“漂亮”的衣服。实际上,他(她)看中的并不是这件衣服的样式,款形,看中的只是这件衣服昂贵的价钱!

拾馒头的父亲读后感篇六

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洁、最无私的爱,父母对儿女的情更是血浓于水,深似海的殷殷关怀。

为了照顾儿子的学习,父亲选择了在城市里养家禽。家禽的饲料越来越少,儿子告诉了父亲,想让父亲去学校的食堂里拾馒头。日久天长,学校里的孩子也都嘲笑父亲拾馒头。然而,老师让我们开家长会,儿子怕别人知道他是拾馒头的儿子,就劝父亲不要去开家长会了。但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儿子漫不经心的回头了一下,看见父亲却在窗外认真地开着家长会,儿子感动地热泪盈眶,他把父亲拉上了讲台,介绍了他的父亲,当介绍完时,家长会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让儿子很轻松、激动。

这位父亲真伟大。是啊!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说的那样:“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的。”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有着巨大的鼓励。我想:如果我们的父亲也是在我们的学校拾馒头,大家一定都像作者一样不让父亲拾馒头,甚至不让父亲开家长会,也不会像作者把父亲领上讲台。我们应该成为生活上的强者,最可怕的不是别人讥讽、嘲笑、歧视你,而是我们自己看不起自己。父亲对我们的爱,好似春雨点点滋润着我们,使我们能够茁壮成长。父亲的爱是难觅踪迹的默默的爱,更是伟大的爱。

父爱重如山,不论父亲多么不起眼,我们也没有资格责怪他,因为父亲为我们付出得太多太多了,是他为我们撑起了一片蓝天!

拾馒头的父亲读后感篇七

当我看到这个文章标题的时候,我想,馒头有什么可写的呢?但是,当我读完这篇文章以后发现,里面表达的不是简简单单的几个馒头,而是深深的母爱。

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学校发三个馒头,为能让妹妹和娘吃上馒头,小作者经历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是最终还是在回家的路上吃掉那三个馒头。你们也许会说,馒头有什么好吃的呢,我开始也和你们一样想,在现在这个富裕的生活中,馒头对我们来说确实没有什么吸引力,可是爸爸妈妈跟我说,在他们的童年时代,馒头只能在过年才能吃上啊!馒头和鸡蛋对他们来说,是奢侈品,难怪作者抵抗不馒头的诱惑。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一段,母亲早就想到作者会把馒头吃掉,于是为给孩子挽回尊严,她提前蒸几个白里透黄的大馒头。我读不懂为什么他们吃馒头时作者哇一声哭,但是在我读四遍以后,我终于明白作者内心的感受。他的哭中蕴含着对母亲的感激和对自己行为的惭愧,难怪作者说从那一天起,他的童年结束。

从这篇文章中,我感受到母爱的强大。另外,从这里,我懂得我们要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要爱惜粮食,孝敬父母,做一个有爱心的好孩子。

拾馒头的父亲读后感篇八

正如父亲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题记

16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城最好的高中。听人说,考上这所学校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父亲欣喜不已,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大学,将来坐办公室就不用下地种田了。

猪渐渐长得大起来,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了个精光,亲戚送给我们家的饲料也日趋减少。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

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但也一筹莫展。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许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挺好吗。

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得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立时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黑橡胶”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在了父亲头上。

我是一个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但我内心。

[1][2][3]下一页。

拾馒头的父亲读后感篇九

童年就像人生这片沙滩上的一颗贝壳,充满了趣味与美好,令人流连忘返。时间飞逝,一转眼,而我已初中生了,童年的一点点记忆已慢慢地消逝于岁月的年轮。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在我的印象中,童年伴随着快乐,洋溢着幸福,充满着无忧无虑。

岁月静好。初中生每天过着千遍一律的学习生活,让人提不起一点兴趣。“学习、学习”的话语不断充斥耳边,又让人生厌。再读高尔基的《童年》,以一个当代青少年的心灵去感悟高尔基,期翼自我灵魂洗涤也好。

这是高尔基写的自传体。故事的主人公阿廖沙,他三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于是跟随着悲痛欲绝的母亲投奔外祖父。暴戾、专横的外祖父经营着一个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他在外祖父家生活,并不如意,经常受到外祖父的毒打。同时还有两个自私、贪得无厌,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舅舅也歧视他。他还要承受表哥们的欺负和责骂,同学们异样的眼光......在十岁那年,他被迫走上了社会。他的童年就这样结束,充满着痛苦和悲伤。后来,他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打过许多杂,受过许多苦,但他都坚强的挺过来了,我非常同情阿廖沙,但我更佩服阿廖沙的坚强,不屈服人生。

合上书本,我思绪万千。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痛苦的,因为他生活在动乱的旧社会。现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和他相比,我们的童年是欢乐的、幸福的。我们父母每天都在为我们操劳,连上学、放学都迎来送往,生怕我们吃一点点苦,受一点点罪。我们就是他们的“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初识不知其中味,再识不误少年郎。再读《童年》这本书,我联想到,和平年代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我们在舒适环境中学习,应该加倍珍惜。现今的世界还不太平,还存在弱肉强食,中华民族要完成伟大复兴,要靠一代代人去努力。我们应该学习阿廖沙他那顽强不屈的毅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不负自己美丽的时光,放飞青春,让青春飞扬!

拾馒头的父亲读后感篇十

童年,是每个人必经的岁月,我的童年的每一天都是那么幸福快乐,然而,今天我读《童年的馒头》这篇文章,却给我不同的感受。

这是来自《读者》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作者和妹妹的童年生活在一个很贫苦的家庭,全家省吃俭用供作者上学,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有一年“六一”,学校庆祝节日,给每个孩子发三个馒头,作者非常高兴,心想:我一个,娘一个,妹妹一个。回家的路上,作者肚子咕咕的叫着,忍不住吃自己的,后来又忍不住把妈妈和妹妹的也吃,回到家,作者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妹妹期盼的眼神,十分惭愧,谁知,妈妈蒸一锅馒头,为他解围。作者吃着馒头,却内疚的哭。从那一天开始,作者长大。

拾馒头的父亲读后感篇十一

馒头,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算稀奇的事了,大家的生活都过得很好,谁会在乎这些馒头呢?可是,当我看了《童年的馒头》后,我对馒头有了新的看法。

也许,饥饿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已经是一个陌生的词儿了。尽管如此,读了这篇短文,我还是被一种叫母爱的情感深深感动着,也被作者无法战胜饥饿言而无信的愧疚刺痛着心。

新的一年将要来临,我将成长一岁,母亲苍老一岁,在新年的钟声中,我要对母亲说:“母亲,我爱你!”

拾馒头的父亲读后感篇十二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做《童年的馒头》。

文章主要讲了,“六一”儿童节时,学校要给每一个人发三个馒头,我在回家的路上,因为肚子很饿,就开始吃,把自己的吃了,回到家后,我手中的荷叶已经空空如也了,这时,邻居来串门,说自己的孩子把三个馒头都带回来了,妈妈竟然说学校还多奖励了我两个馒头。事后,妹妹吃着馒头,我却哭了。读了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对自己以前的做法感到后悔。

以前,妈妈一买来好吃的,我就马上拿起来自己先吃了,看见妈妈看着我的时候,才想到让父母吃,问妈妈吃不吃,妈妈却说不吃,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很多。

那时,我已经在这所学校里读二年级了,那时候,自己还小,做什么事,妈妈都不放心,就连我在学校里吃饱吃不饱都要询问一般,隔着四五天的就来看我,每次来的时间点儿都差不多都是中午,每次来还得带我出去买点衣服,吃吃饭。每次吃饭的时候,我都要问一下妈妈,问妈妈饿不饿,妈妈说自己不饿,我就不信,所以就点了一个双份的汉堡,我把东西端到餐桌上,妈妈看见有两个汉堡,问我能吃的下不,我就说另一个是给你的,妈妈笑了笑,就把汉堡吃下了,我见妈妈吃了,就开始狼吞虎咽的吃东西,妈妈有食欲,我就更有食欲了,以为每一次吃肯德基的时候,妈妈都看着我吃,我就还不下多少,现在,妈妈和我一块吃,我就吃的更起劲了,妈妈高兴,我就更高兴了。

想起以前和妈妈度过的快乐时光,我就心里甜甜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我就要和小学的美好时光告别了,踏上我人生前进的第一步!

拾馒头的父亲读后感篇十三

星期一,我阅读了聂作平写的《童年的馒头》,我深深地体会到文中母亲对作者的爱,使我感动不已。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上的村小学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给每人发了三个馒头。作者原来打算把馒头带回去和母亲、妹妹一起吃,结果自己忍不住诱惑把馒头全吃了。回家后母亲不但没有责怪作者,反而做了五个馒头,让儿子在邻居面前挽回了尊严。

没有太过复杂的情节,也没有十分优美华丽的词组,一切都是那么简单,那么平实。故事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无尽的爱。在母爱的宽容与爱护面前,作者就越发觉得愧疚了。母亲那朴实无华的爱不仅感动了作者,而且感动了我们。尤其是那句“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吃麦粑呀!”更加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娘真的不爱吃麦粑吗?在那样一个食不果腹的年代,母亲把麦粑让给了孩子们,为了让孩子吃的心安,才会说自己不喜欢吃麦粑啊!

再想想我们身边,母亲的爱不一样默默地关注着我们吗?还是歌唱的好:“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躺在病床上,有人掉眼泪。你路出笑容时,有人乐开花。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了我个家……”。母亲给予了我们生命,给予了我们一个家。我们要大声的对母亲说一声:“谢谢您!”

童年的馒头,饱含了母亲对孩子无尽的爱。母爱无声,一直在默默关注我们,默默风险,母爱无尽,如同涓涓细流沁人心脾。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母爱中出生,在母爱中成长。

童年固然难忘,母亲尤其伟大。我要永远用心珍藏妈妈对我的爱,在品味和细细咀嚼母爱的幸福中慢慢长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8179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