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4:16:37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模板15篇)
时间:2023-11-27 04:16:37     小编:FS文字使者

阅读是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有效方式。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范围。通过阅读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人在总结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拓宽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视角。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篇一

摘要:学生的阅读心理主要包括速成心理、喜恶心理、取舍心理、认同心理、偏执或盲从心理、质问心理等。关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心理,有助于教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现代文阅读为例,教师可循序渐进地进行引领和指导:引之以“欲”,激发阅读兴趣;细化目标,培养思维品质;指导方法,开展探究性阅读。

关键词:阅读心理现代文阅读举措殷飞(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26400)。

阅读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人”“文”对话的思维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要由注重研究“文”向更加关注研究“人”的方向转变,具体到教学中,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以更好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学生的阅读心理主要有:

1.速成心理,即忽视对文本的细细品读而急于寻求答案的心理。在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匆匆浏览文本后,就忙着以“题”对文,这会导致理解上的偏差甚至错误。这种心理极为普遍。

2.喜恶心理,即对文本本身的喜欢或厌恶的心理。有数据表明,学生对文学类文本(尤其是小说、散文),喜欢的占70%以上;对实用类文本,喜欢的占78%以上;而对论述类文本,喜欢的仅占56%。学生对不同阅读文本的喜恶,直接导致阅读中情感倾向的明显差异。

3.取舍心理,即对文本多方面内容的关注或忽略的心理。学生由于阅读兴趣不同,知识、能力和审美的能级不同以及情感倾向不同,往往表现出对作品理解和感悟的主观取舍不同。一项关于学生自主阅读的调查结果表明,更多的学生只是也只能关注阅读文本的思想内容方面,仅有很少(甚至几乎没有)的学生能自觉关注阅读文本的语言、结构、表达等艺术方面的特性;90%以上的学生能自觉地关注文本中的显性内容,却不能发现和思考文本中的隐性内容。

4.认同心理,即对阅读教学目标以及结论答案接受认同的心理。阅读教学必须要明确阅读什么、思考和理解什么、怎样才能获得某种感悟和收获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结论或答案,学生只有认可了,才能从中获得阅读的成就感、满足感。然而,这种认同的获得,多数表现为学生的被动接受。长此以往,这种扭曲的认同心理往往会转变成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就会日渐削弱,直至消失。

5.偏执或盲从心理,即对文本理解的偏颇固执或趋众附和的心理。对阅读文本理解的偏颇固执,源于对文本整体理解和局部剖析的不全面和不深刻、思维出现漏洞、思考缺乏严谨性、表达出现偏差甚至紊乱。而趋众附和,则是由于学生是非判断能力不强而造成的,人云亦云,缺少自信力。

6.质问心理,即善于提问和追问的心理。具有质问心理的往往是少数学生。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或答案,喜欢追问这种结论或答案是怎样来的,喜欢反思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出了什么问题、症结在哪里、如何纠正错误、怎样全面准确地回答问题等。有着这一心理的学生更多地关注阅读理解的思路、思考表达的方法和应该掌握的一些阅读技能和技巧,等等。

二、现代文阅读的指导举措。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阅读心理,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引导学生走到科学思维、有效阅读的轨道上来。比如现代文阅读,教师可循序渐进地进行引领和指导。

(一)引之以“欲”,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轻视文本阅读或是对阅读存在厌恶心理,主要是对文本没有阅读“欲望”。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阅读文本采取相应的方法,消除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疏离感。

一方面,教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指向性要十分明确,这种“指向”要讲究艺术性,即要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要快速而有效地切入文本,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走进文本。(语文教学论文)此外,应当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把握阅读速度的“快”与“慢”,理清文章内容的“纲”与“目”,梳理行文思路的“骨架”与“血肉”,标出内涵丰富的“语句”与“细节”,等等。

另一方面,有效的主体参与,才能使得学生的阅读“欲望”得以保持。阅读教学活动是“多边”联系、“双边”互动的复杂活动。“多边”联系,是指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双边”互动,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课堂上,教师除了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导读之外,更要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认同心理是建立在教师的学术权威性基础之上的,但是这种“权威”不可束缚、压抑学生的思维,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适时点拨、中肯评价、科学引领、规范表达,能够使得学生的认同感转化成一种经过了亲自思考、亲身实践,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之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二)细化目标,培养思维品质。

文本是语言艺术的凝结,这种艺术无论是侧重描述形象、唤起阅读者生动的形象感,还是侧重阐述事理、给予阅读者严谨的逻辑感,都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精心构建、宣泄情感的独特表现形式。阅读教学有着综合性的特点。所谓综合性,是指阅读教学必须针对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感悟。而这种理解和感悟是动态的,思维呈现出灵动性、发散性等特点。阅读时,学生表现出取舍失当、偏执或盲从,均不足为怪。阅读教学不能急功近利,学生获得阅读技能并不是朝夕之事。只有通过细化目标,培养阅读的思维品质,长期、有序地训练,学生才能懂得适当的阅读取舍,懂得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形成阅读理解的能力。

细化目标,要着眼于整体阅读和局部品读。整体阅读是依托文本,着眼于“披文人情,缘文质理”,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思路、内容要点、思想感情、表现艺术等;局部品读是深入文章内部、剖析语句含义、理清前后(文)联系、赏析表现艺术等。整体阅读和局部品读的结合,实际上是依据文本实现了由文本的“面”到文本的“点”,再回到文本的“面”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阅读的思维品质,主要指对文本信息的发现、整合、概括以及对问题的甄别、推论和表达等方面的特质。培养这些思维品质,能有效地矫正学生偏执或盲从的不良阅读心理。

(三)指导方法,开展探究性阅读。

何谓“探究性阅读”?我认为,基于原作,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体现阅读者个性理解且具有创新思维品质的阅读便是探究性阅读。这里首先要廓清一种错误的认识:误以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都是探究性阅读,将阅读教学均归为探究性阅读教学。我们不能把“探究”混同于一般的理解和分析。受制于作者和作品,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问题都是“见仁见智”、自圆其说的。语言文字、行文思路、表达技巧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就具有了一定的功能和效果,换言之,它们的“功能和效果”是确定的,要靠阅读者立足于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去综合地理解和分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确定探究阅读的论题,授予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探究”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第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第二,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人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第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心理,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措施,能更有序、有效地实现阅读教学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为独立阅读、深度阅读奠基。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篇二

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均属于现代文。就数量而言,现代文占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一半以上;就质量来说,它们多是出自于现当代著名作家之手的名篇佳作。现代文是中小学生语文生活中的`常客,是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的优质课程资源,是促成学生作为优秀的现代人有效工具。因此,现代文教学当为中小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现代文教学的成败得失决定了中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优劣高下。

如何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接下来笔者从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等方面予以解答。

教学目标的实质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实质就是学生通过现代文阅读获得的预期学习结果。何更生教授依据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研究,将语文教学目标作如下分类:语文知识目标、语文技能目标、语文认知策略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那么,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就是现代文阅读知识目标、现代文阅读技能目标、现代文阅读策略性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作为预期的学习结果,其具体内容如下:

(1)现代文阅读的知识。

指与现代文有关的体裁知识、作家作品知识、写作背景知识和文章内容知识等。

文章的体裁知识指文章的外在形态体式。如记叙文的基本要素、表达方式、记叙方式,说明文的类型、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议论文的三要素、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

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知识。是关于现代文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写作风格、语言特色、作品价值及影响等知识。

内容知识指现代文的文本内容知识。如记叙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议论文的论点是什么,选用了哪些论据,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及怎样安排论证过程等。

(2)现代文阅读的技能。

现代文阅读的技能可分为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技能和现代文阅读的高级技能。

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技能。现代文中包含着丰富的语言材料、语言概念和语言规则。学生掌握了这些方面便意味着获得了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技能。如能听说读写出现代文中的字、词、句的音、形、义;能识别常用标点符号,理解其用法和作用;能分析句子中语法、句法、修辞、逻辑等规则。此外还包括能借助工具书、网络等媒介查阅、搜集现代文相关知识。

现代文阅读的高级技能。现代文学习还涉及如何记叙、说明、议论等智慧技能与谋篇布局等文章理解有关的策略[2]。如学习记叙文需要具备以下能力:概括文章主旨大意能力,从篇章结构入手理清文脉的能力,品味语言、领会语言的精妙的能力。

(3)现代文阅读的策略性知识。

现代文阅读的策略性知识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其实质是个体通过现代文阅读所获得的运用一套旨在提高阅读质量和效益的有效方法监控认知过程的能力。如运用的适当方法或规则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对现代文阅读活动进行调节、监控、反思的能力等。

(4)情感态度价值观。

现代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审美和价值观念等因素。学生阅读现代文会对文章所记之人、所叙之事、所言之物产生或爱或憎,或肯定或否定等情感体验或倾向性。有的现代文蕴含着爱国主义观点,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的现代文富有美感,如《山中访友》。

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其结果便是获得现代文的相关知识,习得相关技能,掌握相应的策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最后汇聚积淀成学生的语文素养。

该模型“能较满意地解释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异同。”[4]在该理论模型的指导下,笔者将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试作如下表述:

(一)激活原有知识,呈现新知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学一篇现代文之前,已经具备了一些生活常识、直接经验、文章体裁、作家作品等相关知识,只不过这些知识尚待深化、丰富、更新。在激活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呈现新知识,进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才能有效地掌握新知识。如学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再去学习《一面》则相对容易,还能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二)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向技能转化。

安德森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阅读过程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5]学生通过现代文阅读获得的知识一部分会作为陈述性知识进行存储记忆,一部分则需转化为技能。静态存储的知识其意义不大,能有效解决问题的知识才有价值。所以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知其然之后,也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三)把握谋篇布局的特点、揣摩品析语言,促进高级技能的形成。

学会了课文写什么,还要知道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这样写的妙处是什么等等问题皆须师生做出回答。只有明白了这些问题才算学懂了课文,获得了高级技能。

(四)提供技能应用情境,促进迁移。

在课堂上,学生习得一定的阅读技能后,要趁热打铁,及时开展听说读写活动,促进迁移。如课堂练笔等。

需要补充的是,现代文中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结果,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渗透。

参考文献:

[1]何更生.新课程语文怎么教[m].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9.

[2]何更生.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60.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27.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7.

[5]何更生.中学现代文学作品教学设计研究[m].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9.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篇三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最多,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实现,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小学生入学后,就语文学科而言,摆在他们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尽快地学习和掌握书面语言。阅读教学则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书面语言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文这一门学科具有工具性,语文素质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均有深远的影响,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加深对阅读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知道阅读教学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例如,在每篇课文分析记忆之后,马上进行听打训练,加深对字形的记忆:进行组词,造句,阅读训练,甚至看图打短文,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监控学生,随时可得到反馈信息,同学之间可相互阅览,相互调用,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训练,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对语文的兴趣,结合阅读来识字,体现了语言环境中的识字,对于提高识字质量,促进语言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是对的,但必须提早阅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让学生“在读文中识字”。我们不能脱离阅读教识字,纯粹为识字而识字的教育方法,再也不能适应新的语文教改潮流。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改变了传统的以识字为中心的编制,换成了以读写为中心的教材体系。“人文识字”公认为小学识字教学的主要途径。黑龙江佳木斯市第七小学纪春岩老师执教的成语识字课《愚公移山》,通过诵读28个字的韵文(“愚公移山志冲天,率领子孙凿石岩,自信努力不中断,王屋太行两山搬。”),很快产生了“文熟字悉”的效果。众多实验表明:“为阅读而识字,在读文中识字”,即以篇章为单位进行语言训练,在阅读汉文的过程中学习汉字,已成为小学阅读教学不可动摇的原则。

阅读教学,凭借词、句、段、篇,着重进行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阅读文件、报纸;教学活动中,需要阅读课文、资料;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阅读来加强理解和记忆。阅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阅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阅读可以使我们积累词汇,熟悉句型,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阅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重要形式。

另外阅读还是教学的重要形式。文章是作者描写现实、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寄托理想的物质载体。作者叙述一件事情,描写一个人物,说明一个问题,论述一个道理,都是在作者的精心准备下,通过阅读来表达文章中所流露出的感情;阅读作品是一种感化、熏陶,读好一篇文章会心荡神弛,情思横溢,如饮甘露,浑身清新豪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青少年时期,从阅读活动中得到的宝贵教益,对一个人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生活信念,振奋进取精神,激发斗争意志,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而且逐步理解和积累词语,认识用句子表达思想感情,了解作者是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并且从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认识能力。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大量景美、情深的课文,对于这些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诵的部分,有的则是由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背诵、抄写的练习,应该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确,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习惯。据我所知,很多老师都有一些好办法引导学生积累,如采蜜本、美词佳句本等,效果很不错。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通过读,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话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篇四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同样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要以教材具体内容为凭借,要有详细科学的计划,有一定的目的,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教学是听、说、读、写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搞好阅读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使学生的自身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

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的去学,主动地去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还记得笔者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叶澜先生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曾写到:“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兴奋过度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我们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合理地整合文本,才更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的教学为例,首先给学生们展示一个蟋蟀的标本,然后提出疑问:“有谁知道这种昆虫叫什么名字?”学生们会立刻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等学生做出正确回答后,在黑板上写下板书标题《蟋蟀的住宅》,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昆虫生活在什么地方呢?它住的地方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够促使学生带着好奇,更加专注和用心地阅读课文,想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来验证自己的答案。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同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在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上,教师向学生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你最喜欢春、夏、秋、冬哪个季节的太阳?为什么?先找到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它?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对于合作学习,孩子们还不具备完全自己组织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当学生将比较感兴趣的自然段读了几遍之后,示意学生暂时停下来,对学生说:“刚才我看到这个小组的四位同学,他们自己读了几遍后,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并且另外几名同学还对他作了评价。老师觉得这种学习方法不错,其他小组的同学,你们也可以像他们这样做。”此环节,教师巧妙的将合作学习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教给了学生。这样,避免了合作学习的“走过场”,使每个学生在交流之前和交流之后,都实现了“现在的我”与“刚才的我”的超越。为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我们应该注意:一是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与任务;二是教师要把握好合适的时间和适当的时机;三是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适时点拨非常重要。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丰富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语感虽然和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乃至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首先提出语感概念的却是语文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这说明语感这个概念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和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语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直至写入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语感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是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结果。记忆、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都和语感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语感在听、读时会表现出理解的功能;在说、写时会表现出遣词造句的功能。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就会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因此,无论是从语感形成的心理因素看,还是从语感的功能上看,培养语感,对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篇五

在当前现代化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不仅应当明确教学的主导方向,同时还应当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更好地制订出健全的教学方案,实现工作的不断改革。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全面的研究,旨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当前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步增强。

选择合适的书籍和教学材料,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促进教学质量实现同步的增强。小学低年级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很多小学低年级考试中的作文体裁都是想象文。而童话就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想象力的书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描写划火柴的场景:“她又擦了一根,哧!墙被照亮了,变得透明了,她仿佛看见了房间里的东西。”这些简单的描写都很适合小学生去学习。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合适书籍材料的选择进行集中性的分析,可以明确教学工作当中应当遵循的相关原则。下文将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积极引导学生的相关教学方式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实现教学工作的改革。教师应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广大学生树立起榜样,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在实际教学当中与学生一起阅读,进而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加牢固,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自觉地提升积极性。另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一定的延展,诸如,在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其他相关作品的学习,如《骆驼祥子》等,通过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同时通过教师对文章之中相关人物的点评,通过对故事的全面讲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总的来讲,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相当关键,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很好地营造一种适宜的课堂氛围。根据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点和难点进行集中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教学过程当中的难点内容和改革创新的途径等进行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发展,更好地实现教育理念的创新。

陈大伟。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xx.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篇六

摘要:随着市场对人才英语素养要求的提高,英语教学在中职教育中越来越被重视,这是时代赋予中职教育的责任。而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针对中职学校英语阅读教学进行探讨,有利于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英语阅读;教学;探讨。

从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际状况要远远低于预期的效果,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为今后学生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笔者结合自身中职学校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开展高效的英语阅读谈谈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希望对中职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借鉴。

一、提高阅读的趣味性。

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处在这一时期的学生活泼好动,性格张扬,喜欢展示自我,表现自我,为此,我们要抓住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开展英语阅读比赛、情景剧表演、情景对话等等,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语言环境中,让阅读“活”过来,充当人物角色的学生会积极表现自己,主动阅读,变死读书为活读书,和书本进行沟通交流,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力。我们可以利用课后几分钟或课前几分钟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强化阅读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监督,让学生勤阅读,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阅读学习和小组阅读比赛,让小组之间自由畅谈,培养学生合作竞争的意识,锻炼学生阅读实战能力,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二、重视快速泛读训练。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快速泛读的能力,丰富文化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在阅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文章首尾两段,以及每一段的首尾句,因为这些地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甚至主题句也会出现在其中。我们要从中找到文章的主题句和主旨句,就要做好总结归纳。比如,文章的主旨句和主题句都会是些概括性比较强的`句子,词汇简单,句式简明,像“but,yet,however”等表示转折的关系,“so,thus,therefore”表示总结归纳,所以,在阅读中我们注意留意“but,yet,however”和“so,thus,therefore”这些关键词,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猜测文章的意思,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想要读懂文章,就要读懂词汇和语法,这是阅读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我们要注意多样化,应用文、议论文、说明文、描写文和叙述文都要有所涉及,避免单一化,开阔学生的眼界。首先要略读文章,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接着分段阅读,寻找每一段的主题句,总结段落大意。然后再细读文章,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逻辑顺序。我们要把阅读技巧运用到英语阅读中去,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深入学习英语知识打好基础,让学生具备竞争能力,适应市场的需求。

四、加强阅读技巧指导。

并借机将其放大,培养学生成就感和自信心,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力,在掌握阅读技巧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词汇积累量,逐步提高英语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要从职业教育的要求出发,根据阅读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阅读教学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时瑾。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j]。科协论坛:下半月,(01)。

[2]殷玉珠。浅谈中职英语阅读教学的技巧与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01)。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篇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阅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的窗口。阅读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程度,进而也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搞好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自悟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为他们能更好地萃取中国文化精华、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等方面打下基础。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欢快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发挥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思维,这是上好阅读课的基础。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教学中,构建“我—你”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好朋友。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阅读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参与阅读学习的信心。对于不足之处要巧妙地处理。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借助想象力而发展,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先导,由此可见想象对知识的重要性。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通过想象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描述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抓住主题,加深理解。其次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一对“孪生兄弟”。著名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应当创设让学生感到生动、美丽的情境,使他们获得美的感受,产生美的喜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其内心的“情”在特定的“境”中升华到一种新的境界。

如使用提问创设情景法可通过设置有吸引力的问题来创造一个好的阅读动机。也可使用看图导入法在阅读教学中用教科书中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及教学挂图作为直观教材,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媒体创设情景法可在学生阅读时灵活运用声音图像,让学生沉浸在文章的表达氛围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以读引想,引起情感共鸣。

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与作者文章的思路连起来,着重把握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通过阅读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使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真正读出了感情,真正体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师评价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句挖苦讽刺,就会给学生心灵的伤疤撒上咸盐,一个热情的目光、鼓励的微笑又可以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星星之火,把学生从“黑暗”带到“光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当评价。如我刚接手的三年级时,有一学生每次读课文错字连篇,南腔北调,常常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他自己也是窘态百出。遇到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他,下课后,我把他叫一边,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读错的字进行纠正,并鼓励了他一番,第二天一上课我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这一次他只读错了几个字,有几个学生发出了笑声,但大部分学生发出了“咦”的声音,为他的进步而赞叹。借着这个机会,我便“狠狠地”表扬了他一番,让他在同学间树立起自信心,并鼓励他课余时间多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几个星期下来,他便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矛盾特殊性原理,我们知道每个事物都有其自身特点,小学生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各方面都没定型,因此他们在阅读和理解文章方面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评价中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同”是指评价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共同目标,把握住大方向。“异”允许学生观点差异的存在,在评价中注重目标的多元化、方式多样性和灵活性。凡是那些体现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而又不算“大逆不道”的能体现学生发展的地方,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人感受,应用热情、真诚的语言、期待的目光来有效地调控评价学生的阅读过程,鼓励闪光点,使学生心理处于“蠢蠢欲动”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始终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阅读学习活动中。对于缺点也要巧妙点拨,既不伤学生自尊心,不打击学生积极性,不抹杀学生创造力,又使学生得到提高。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一分为二的评价,找到他好的地方,先鼓励,然后纠正错误。

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应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教师应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当教材中出现了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难懂的片断,教师采取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和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组、全班学生接续读。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和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句,可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句子。为了诱发想象,形成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教师可指导学生小声自读。为了提高兴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表情,对故事情节对话较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对于句意连贯、句式复杂、内在联系紧,逻辑性强的句群、句组或段落,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了强化记忆,激发灵感,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句段也要齐读。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进一步体味朗读的技巧。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的训练,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在低年级采用师生相互伴读。为了激发学生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提高朗读效果,可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要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读熟、读通、读好课文,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利民。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湖南教育,1999,(11).

[2]黄绍业。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广西教育,20xx,(28):34.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篇八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十分重要。本文对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辩证分析,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改革。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进行了深刻的变革。我们要正确的对待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辩证的对其进行审视。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学中的绝对主导,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老师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情况下,学生“唯师独尊”,以老师的观点为标准答案,不敢有自己的想法。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尤其在阅读中,不同人的根据自身的情况会对文字有独到的见解。过于强调老师的威严性便打消了学生思维的释放,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小学阅读教学注重智育,教师将大量的应试知识和应试技巧灌输给学生,过度注重练习,淡化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小学生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黄金时期。过于强调知识灌输和机械练习,打压了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不利于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

小学语文不仅具有文学性,《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明确了小学语文的工具性。传统的小学阅读教学常与实际生活脱轨,更多的强调阅读的文学性,造成语文成了一门华而不实的学科,学生也难以学以致用,语文课变成了单纯的语言训练课。

虽然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着诸多不足,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改革程中传统的阅读教学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以“精讲”为主,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有过整体把握之后,对文章中心思想进行剖析,针对重点段落集中讲解。学生既整体理解了文章内涵,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情感的认知,对重点的字词句也有大致的把握。但是精讲也要有度,一定不能忽略文章的整体行。上文所述,传统的阅读教学注重讲练结合,在讲解完文章之后教师针对重点问题提出问题对知识进行巩固。合理的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传统阅读教学还重视朗读练习。朗读也一门再创作的艺术,通过教师的前期铺垫,在学生对文章有一定了解基础上,运用朗读的技术可以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更容易被文章所打动。只是,传统的阅读教学阅读形式较为单一,需要改进。

对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新课程标准提出新的理念下,以为是笔者提出的对改革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1、倡导教学中师生主体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要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对老师观点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时候,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析,多用积极的话语赞扬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如老师应多用“这位学生说的很好,连老师都没想到”“太棒了”或“这个想法是不错,不过你看……”一类的语言。这样可以提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学习中取得了主导权。

2、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阅读是对文字进行理解,通过文字的形式接受作者情感的过程。要激起学生对阅读的热情,就要引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教师可以在课上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给学生,组织学生开办图书角、图书交流会的活动,教师也可以充当导演的角色,对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带领学生进行小型舞台剧的表演。学生的兴趣有了,自助学习的良好品质也会在兴趣的推动下慢慢形成。儿童阶段形成的良好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3、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朗读可以是学生加深对文字和语句的印象,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朗读虽然是传统阅读教育的有益经验,但是传统的朗读形式和手法过于单一。传统的朗读方式无非是老师带着学生分段齐读、找个别学生单独朗读、找不同学生分段朗读的形式,比起学生的自读,这种形式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强化。在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朗读营造情景,在学生朗读是用优美的图片作为背景,用动听的音乐作为陪衬。这样容易是学生融情于景,对美的感悟更加深刻。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参与到角色扮演中去,这样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学生对角色感情的拿捏。

综上所述,阅读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分必要。对于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我们要“扬弃”,针对新课改提出的理念对现有的阅读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2]杨彦峰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点滴做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

[3]王玉蕊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几点体会[j]吉林教育2010(11)。

[4]潘宝庆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j]新课程(教研)2010(08)。

[5]周振权高中生物教学要加强自主合作学习[j]新课程(中学)2010(11)。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篇九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创新的精神、开放视野合作的意识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虽然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多方面还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一味追求考试分数,给学生造成听说读写的能力偏低。要弥补损失,要创新阅读教学,要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就一定要依照现代教育思想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一、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能力。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还得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能力。目前学生的个性差异大,多数是“留守生”,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开始阶段少写多认,提早做好阅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多样的阅读方式,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引导学生感受,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重视情感,正确导向。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读懂浅易文言文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能自觉地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优良的思想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关注现实生活,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学习互助与交流,获得情感熏陶、思想启迪,享受美的乐趣。(语文教学论文)在阅读教学时重点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拓展思维空间,能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来提高阅读质量,将其贯串于各个学习阶段;同时根据阅读需要,综合运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等阅读方法,在古诗、新诗、散文中让学生明确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各类阅读材料的强烈兴趣,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但是,在阅读时,学生还要注意用眼卫生和心理卫生,帮助学生形成自读课外书和理解文中意思的能力。

三、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语文课的解读过程中,读者在具体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中心地位。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由于受应试倾向的影响,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身心,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发展。有的语文教师在分析具体课文时,完全是按照应试题型的框架来进行讲解的,利用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死记硬背,这样遮蔽了学生宽广的视野,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恐惧心理,无兴趣阅读。

转变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提供一种公平的创新竞争,是学生奋发进取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冲破应试教育的藩篱,走向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敢于创新,战胜困难,惟有如此,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脱颖而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在教师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来的,一个敢于创新的学生应该有非常独到的见解,独立性很强,个性完善,是一个在学习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决力人。在阅读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些潜能为学生营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环境,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以它的实际内容为依据去分析探求作者的思想,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苦心,引起自己心灵的共鸣。

兴趣是人认知的强大驱动力。阅读教学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阅读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富有朝气,惟有读好书才能够得到人生必须的智慧。没有读书习惯的人,是受着自身眼前世界所禁锢的。同时,还要向学生展示宽阔的读书视野和一篇课文或一本书籍的思想和艺术精华。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写的《夏日绝句》中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自刎乌江的历史故事,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达了词人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学生应该明白读书的目的,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阅读示范,也该做到十分精炼和精粹,给学生展示多元化解读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眼光和视角得出自己的判断,要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比较与判断解读作者的原意,在品读中领悟文章作者的思想、情怀和优点,获得精神的快乐。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从理论上深入把握阅读的本质,理解阅读的主要功能,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篇十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宽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阅读能力自主阅读提升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阅读为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更新观念,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充足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是一种最常用的阅读方式,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朗读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又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传递,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

1、让学生自己读书。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老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

3、让学生自己说话。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或同座式、或小组式、或全班式),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只要多说多练,学生说的水平才能不断进步。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能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倡导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关系学生终生的一件大事。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书本的学习,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与合作学习,然后把收集到的资料、书籍等加以整理,进行专题阅读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合作阅读,积累内化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力量和乐趣,感受到自主合作成功的喜悦。也提升了学生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

四、拓宽阅读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充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创意朗读。

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领会不同,读出来的情感就不同。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课文,去感触课文,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读出自己的情感。

2、适时引导学生想像。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课文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此处做出合理的想象,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使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结尾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于是,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发展了自我,在想象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经历,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操。

3、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及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能够积极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书本是甜的”。能从小就体味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3、《小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培养》杨映华《甘肃教育》2006(08)。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篇十一

小学语文学习分基础、阅读、作文三部分。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在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大,下面给大家分享了阅读教学论文,欢迎借鉴参考!

摘要:阅读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学习难点。难在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自然段的内容,难以得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小学中段三、四年级为例,探讨在小学语文中进行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主要从培养学生读段、说段、写段的能力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几方面进行论述。

小学中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对一、二年级阅读能力的一个提升,同时又为五、六年级进行阅读学习打下基础。但是在现实中,一些小学中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厌恶阅读,在日常作业和考试中遇到阅读题时,马虎了事,甚至直接跳过,其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令人担忧。“段”是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下文从“段”切入,谈对小学中段学生进行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一、培养学生读段的能力。

读一个段落时,要遵循读、说、写的程序,读是基础。

在读段时,首先要读顺,由于小学中段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读错别字和写错别字,所以在读段时,应让其读出“顺”字,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重音,流利地读完段落和课文。比如,三年级课文《陶罐和铁罐》,在读到“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罐,一只是铁罐。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他”一段时,应先将“御”“奚”等字读顺。

其次要读熟,通过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到直至能背诵。

再次要勤做标记,阅读中可标记的内容很广泛,比如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自己认为可概括段落意思或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语句等。

二、培养学生说段的能力。

读段之后,要求学生合上书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段落中所讲述的内容,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起初开始描述段落内容时,可能还用着课文中的原文,这时教师应该用语言积极引导,通过提醒和引导,让学生回忆起段落内容,将段落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

比如,在《她是我的朋友》一课的教学中,对于相对长一些的几个自然段,在读段之后可要求学生进行说段,像“附近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接到消息”一段,“叫阮恒的小男孩很快地躺在草垫上”一段,都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段落的内容。在阅读完整篇课文之后,也可让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课文中的故事。

说完段之后,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开动脑筋,思考每一个自然段所表达的.意思,试着进行段落层次的划分,独立思考所划的每一个段落层次的段落大意,最后可让学生尝试归纳和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培养学生写段的能力。

“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是小学中段的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写段训练中,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理清句子间的内在联系,真正读懂一段话。读懂了之后,要求学生进行仿写训练,进行读写综合教学,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学习四年级的《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对“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一段进行仿写。

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当前小学生在阅读方面普遍存着难以理解自然段的意思、难以划分段落层次和难以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问题,这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将这些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有重要关系,所以,阅读教学中必须改变直接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

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读段、说段和写段都应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进行引导和启发即可,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一定不能替学生包办段落思想和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让学生产生依赖感,丧失了独立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篇十二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占据比重最大的部分,它质量的高低,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新课改的推广实施,使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出现了彻底改变。“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读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感受”等意识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与接受。但要想继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还需要我们教师继续探究。

一、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爱读。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创设宽松、和谐的阅读情境。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为一体,声光同步,视听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给予大量的信息刺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学。例如,“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这是一段描写夕阳西下的文字,对中段的小学生来说,仅仅依靠阅读,学生感受不到此情此景。于是,我借助多媒体技术,提前制作了精美、生动的夕阳西下的视频,太阳缓缓落下,光芒慢慢减退,西山在余晖的照耀下别有一番景象……视频深深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已经人情入境,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

二、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会读。

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取得好的效率,师生间就应精诚合作,共同努力。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各自的学习状态给予足够的了解和关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取得好的教学效率。在方法的指导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像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复习与练习等习惯;(语文教学论文)二是教会他们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以“五步阅读法”为例,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阅读技巧,主要包括通读课文――理解难点――找寻答案――总结检验――处理疑难这五个基本步骤。掌握上述技能后,学生就可以很轻易地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不同材料的文章所采取的阅读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单篇文章最好进行精读,深入分析;整本的书只要了解大概即可。从文毒体裁方面来说,议论文和记叙文也存在差异,记叙文应侧重于作者描绘形象的掌握,议论文则侧重于对论点论证过程。教师应持续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做到触类旁通。这样才可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让学生从做不完的习题和种类繁多的补课中解脱出来。

三、放飞想象翅膀――让学生善读。

四、采用多元评价――让学生乐读。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是拿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的阅读水平,也总是要求学生达到统一的阅读标准。但是,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果仅仅用一杆标尺来衡量学生,就不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采取分层评价的方式,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完成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有效评价。如:先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再确定这三个层次的评价标准,然后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

五、拓宽阅读渠道――让学生多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少做题、多读书,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扩大阅读的知识面,不断增加阅读量,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也是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贯主张。如果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及时的激发,他们就会失去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可以借助评论来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解读赏析、感悟体会、熏陶沉醉来走进文章中。在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间的对话中,我们应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感悟、疑惑;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互相展开讨论,通过辩论得出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阅读就不再是单纯的阅读了,已经变成蕴含自己理解和情感的继续创作了,能够使学生体验到更多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篇十三

摘要:主要分析了当前小学阅读语文生态道德教育,并提出了几点构建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挖掘小学语文阅读素材的作用,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生态道德教育是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开展的学习语文知识的活动,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生物和生态环境知识,还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在这一教育中,师生、知识、社会之间形成了多层次的互动,因而开发了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生命价值。

二、如何实施小学语文阅读中的`生态道德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这一教育新课题,教师应该多加探索,不断实践,促进学生生态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1.依托阅读素材,感知美好环境。

小学语文阅读素材中有很多被附上美丽的插图,还描绘了美丽的环境,教师可以充分发挥阅读素材的道德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感知美好的环境。例如,在学习《山中访友》时,教师可以利用阅读素材中的插画,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古桥、溪水、山林、悬崖等自然美景,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美好会在学生心中唤起感觉,这时再来学习课文,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增强了。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中美好的景物,如草原、森林、田野、城镇等,引导学生感知自然环境的美好。

2.依托文章亮点,激发生态意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教师可以依托文章的亮点知识,激发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一些是借景抒情,有些是托物言志,还有一些是借古讽今等,教师可以利用文章的写作手法,抓住文章的写作亮点,向学生上一次生动的环境教育课。例如,在学习《白杨树》时,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白杨树与边疆战士的关系,学会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对白杨这一景物产生崇敬之情的时候,引导学生关注周围景物,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在心中燃起对环境的赞美之情。

此外,教师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还可以借助于课外活动形式,如减少制贺卡送祝福数量、312种植行动、保卫山林拾垃圾、调查水污染等活动促进学生的保护道德意识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翟耀春。小学语文生态教学的思考.黑龙江教育,2012(10)。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篇十四

自主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思考的能力,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大家分享了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小学语文学习阶段,阅读能力是决定学生成绩好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而大量的阅读不可能在课内完成,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达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的阅读量,而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又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作者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对开展富有成效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活动;阅读量。

前言。

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阅读量的关键,而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很难获得良好的语文成绩,而课外阅读极大的弥补了课内教学环节的阅读量低的问题,如何给予学生更好的课外阅读实践辅导,成为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

1营造良好的阅读范围。

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在语文课堂拥有较为完成的阅读时间,其他课程的学习也许不需要较为集中的阅读过程。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得到快速的提升,并且零散的阅读时间也难以使得学生对读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班级内布置小型的图书阅读角。允许学生在家里带来值得分享的课外图书,放置在图书角内进行统一的收藏与管理,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在图书角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使得班级内始终萦绕着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老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主办黑板报、墙壁展等,将学生分组进行墙壁画的展示,可以有名人名言、唐诗宋词等,甚至可以结合学生在课外的阅读感受自创一些阅读名言。使得班级始终充斥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暗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先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于某一件事物存在强烈的兴趣,才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思想观不断形成的阶段,对于各种事物存在强烈的兴趣,只要加以引导,就可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才能够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对于文化、艺术等方面书籍的阅读兴趣。让阅读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识别,而成为汲取历史人文“养料”的最佳渠道。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阅读的美好,从优美生动的故事中与文字作者心意相通。通过课外大量的阅读时间活动,使得学生在产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条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形式,例如:角色扮演游戏、表演、朗诵比赛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于阅读的`兴趣。

3指导课外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正规基础课堂的开端,在学前教育阶段并未接触较为系统的语文知识。突兀的进行大量的语文知识教学可能会导致小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而想要按时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就必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量,而课内宝贵的教学实践难以达到这样的目标。只有通过教师的指导,让给学生真正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例如:略读法、精读法、笔记法等等。

3.1精读法。

首先在选择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就要注意文章的质量,选取最优秀、最值得阅读的文章,然后认真仔细的进行阅读,体会作者的描写手法、中心思想,揣摩作者的剧情结构设计。将经典语句进行反复阅读,就像人类咀嚼食物一样,细嚼慢咽,才有助于营养的消化,并且对于十分经典的段落要做到熟读成诵。

3.2略读法。

主要是指在学习的特定阶段为了快速完成某项任务,抑或快速掌握某一类知识的大框,而采用的阅读方式,要求采取提炼中心思想的方式来进行阅读,首先要翻看书籍的封面目录,优先阅读文章的首尾句,提炼关键词。对于不必要阅读的地方要一带而过,其他部分也要尽最大限度的加快阅读速度,争取做到一目十行。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资料信息,从而有效的完成某些特定的学习任务。

3.3笔记法。

对于十分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采取记笔记的方式来进行深层次的阅读,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经典的文段想要彻底的掌握与理解就要一边阅读一边对知识进行思考,并对整个文段的标题目录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分析,深刻理解作者的文章布局结构。同时认真阅读作者的题记抑或前言,保证学生在日后的实践应用过程当中能够举一反山、运用自如。并最大限度的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4教师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4.1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

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及时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4.2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

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学生在沟通与交流之间交换相互之间的想法,也让学生从交流中获取彼此之间更多信息。

4.3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

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夯实学习基础,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又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学习科目,学生务必在此阶段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但课内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时间分配情况来有效的安排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摆脱枯燥的理论知识的桎梏,从“心”出发去阅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阅读量,做到情感阅读、趣味阅读。将原本属于课内的教学环节融入到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做到寓教于乐,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范文洁.在合作学习中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d].上海师范大学,2011。

[3]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篇十五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符号、图形符号等,理解每个数学术语。这些符号往往内涵丰富,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要求在阅读语言中转换频繁,是一个内部语言的转化过程,最终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数学定义或定理等,是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过程。这样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尤为重要。

首先要落实数学课本的阅读,数学教材是在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后精心编写而成的,因此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1.概念、定义、公式的阅读。

数学语言比较抽象,教材中的概念、定义、公式等知识,要经过加工处理,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消化,但真正与已有知识相融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常被练习所替代。而知识存储时间取决于注意力集中程度等,一般课堂前5分钟至20分钟是新课讲授时间,此时可以让学生将概念、定义、公式反复阅读,准确理解,排疑解难,这样学生便会很快将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熟能生巧,最终形成能力。

2.教科书上的阅读材料的阅读。

在教学不同的知识时,由于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课后阅读材料,新教材设计有“读一读”“你知道吗”等课后阅读材料,这部分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主要是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内容一般都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

3.习题的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习题更加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呈现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增加多余信息和开放性问题,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具有探索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因为在读的过程中其实也是思考的过程。

4.要注重课外材料的阅读。

课外阅读能让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拓展学生的知识,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所以要提供一些有效的数学阅读材料,如《趣味数学》《快乐数学》。

1.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能读。

阅读需要时间,学生的时间分为两部分:课堂、课外。课堂上任何一个数学信息都要让学生自己去捕捉,在这捕捉的过程中,其实就是给学生一个阅读的机会,形成阅读的大环境,让学生能真真实实地进行数学阅读。

2.巧妙引导,让学生会读。

(1)以“读”理解。数学语言简练、严谨、抽象,学习定义、性质时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指导学生进行圈圈、画画。如:“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的大小不变。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圈出“同时”“相同”“0除外”,让学生明确这些重点字词的作用,通过读来加深理解和记忆。另外,阅读在解决问题时显得更为重要。如:小明和他的25个朋友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需要几条船?对于这类题目,学生常常是粗略地读,忽略了“小明”自己,还有“最多”“至少”等关键词,如何理解在读的过程中,就让孩子思考“最多”“至少”,试想如果学生解决问题时,能抓住重点多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解决问题,那就不会出现上面的差错了,像这样抓住关键的词、句来读,通过多读来理解,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以“读”质疑。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如:小红读一本故事书,第一天读了这本书的1/2,第二天读了第一天的3/10,已知第二天比第一天少读了35页,这本书有多少页?质疑谁是单位“1”?反复读使学生理清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学生在读题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几个为什么,思维也随之得到发展和培养。

3.及时反馈,让学生“享”读。

学生每天回家后与父母交流数学课堂上的新知识,这样也是及时反馈和再现知识点的一个过程,在家中大声阅读数学结论,父母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享受读的过程,激发学生有“想读”的欲望,开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总之,只有在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播下数学阅读的种子,才能使数学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数学分析与推理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真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51169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