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是对某一特定事件、情况或问题进行详细说明、阐述和分析的一种书面表达形式,通过报告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行动。报告的撰写过程中,我们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确保进度和质量。通过比较不同范文之间的特点和风格,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写作风格和逻辑思维能力。
经济现状调查报告篇一
个体私营组织会计队伍现状的调查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市个体私营经济会计队伍人数不足,无证人员多,总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和原因的分析,提出了理顺管理体制,加大督查力度,查账征税以及做好业务培训工作等对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个体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愈显重要.以**市为例,2001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组织注册资本67亿元,从业人数61.7万人,全年实际上缴人库税收总额53592万元.其中:私营企业17861万元,个体经营(个体工商户和个体企业等)35731万元,占全市实际上缴人库税收总额的21.96%02001年1-6月份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产值136.3亿元,营业额253.3亿元,实际上缴人库税收29858万元,其中:私营企业10897万元,个体经营18961万元,占全市人库税收总额据**市财政部门资料,全市个体私营企业里持有会计证(具备从业资)的488名会计人员中,50岁以上187人,占38-32%;30-50岁100人,占20.49%;30岁以下201人,占41.19%.持证的会计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50岁以上人员比重较大.此外,**市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中现有会计人员的主力军(80%以上)是无会计证(不具备从业资格)人员和离退休人员,还有一部分为在其他经济组织担任会计工作的兼职人员.会计队伍整体上呈现老龄化,人员不固定,不具备从业资格人数多的特点.虽然个体私营经济为**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市个体私营经济的会计队伍状况令人担忧,已严重制约个体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税收的按时足额缴纳.一,会计队伍现状分析1,数量严重不足据**市工商部门统计,至2001年6月底,**巾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142447户,个体私营企业11120户而根据**市财政部门的资料,至2001年6月底,领取会计证的个体私营企业会计人员总数为488人.若个休私营企业按每个企业配备一名会计人员计算,企业数和持证会计人员之间的差异数达10632人,若再加上规模较大的个体工商户(按1%计算),其应交税金实行查账征收,全市个体工商户需配备会计人员14240名(每户配1名计).两者合计,**市个体私营企业应有会计人数与持证人数之差异达1.2万人之多.2,老龄化,无证,兼职人员多卢**,男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陷入了税务部门对个体私营企业的账簿不敢认可的怪圈4,业务知识老化近几年来,我国会计制度发生巨大变化.按照财政部的统一部署,每年财政部门都对持有会计证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更新会计人员业务知识.由于绝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会计人员无会计证,故不在培训之列.加之,大部分离退休人员已不在编,从而也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导致会计人员业务知识老化,新的会计法规,规章知之甚少.5,职业道德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个体私营企业会计人员直接服务于个体私营业主,故部分会计人员受自身经济利益驱使,不能格守职业道德,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会计事项,有的讨价还价,不按时足额交纳税金;有的甚至帮助业主出谋划策,偷逃税收,给税收征收工作设置障碍二,形成原因1,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不清长期以来,个体私营企业的营业执照由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由于其具有规模小,流动性强的特点,加之会计人员又较少,因其税收按属地原则,由各级税务部门征收,故会计人员亦由各级税务部门代为管理.各级财政部门主要负责除私营,个体以外其他经济组织会计人员的管理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个体私营经济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会计人员数量亦越来越多.各级税务部门强化了征收管理职能,也相继划分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面对庞大的会计队伍,税务部门因税金征收压力大,征管手9落后,征管经费不足等原因也力不从心,加之相关的会计制度主要由财政部门制定,会计业务培训当然应由财政部门负责.而财政部门认为该对象以前一直是税务部门管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从而将这部分会计人员排除在管理范围之外.从而造成了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会计人员四不管,(工商,国税,地税,财政)的现状.2,个体私营业主对会计工作重视不够由于个体私营业主法治观念,纳税意识,文化素质以及认识上的间题,大多数业主把会计工作看作是简单的记录,统计数据,申报税收工作,对会计工作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他们在选聘会计人员时,往往不太注重会计人员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只考虑支付成本(经过大中专院校正规训练的报酬肯定要高于未系统学习的).正因为如此,造成了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会计人员有会计证和没有会计证一个样,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会计一个样,从而形成了全市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局面.3,枕务部门查账征收的少,定额征收的多由于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大部分税务部门税收征管不再以会计资料为准,简化为按定额征收.税金的定额征收,使个体业主认为会计人员的素质高低对业主的影响不大,甚至建账和不建账都一样.导致了有些个体业主对会计人员业务培训的费用不肯报销,请假学习不批准,订阅会计书籍不同意等等,从而直接影响了个体私营组织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4,个休私营组织对大中专毕业生吸引力不大由于个体私营经济规模一般不大,待遇一般也不很高,且会训人员往往还同时兼任文秘等相应工作,所以对大中专毕业生吸引力不大.反过来,个体业主认为大中专毕业生需支付报酬太高,还不如聘请一些未经过正规训练的会计人员听话.由于一方面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不愿意来,另一方面现有的会计人员又无学习提高的机会,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便是必然结果.三,对策1,理顺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实行归口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七条明确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木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财政部财会字(2000)s号文发布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公司,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会计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持有从业资格证书,第3条规定,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行属地原则,县级以上财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1,.根据上述法律和法规规定,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应主动承担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会计人员管理工作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完成国家法律,法规所赋予的任务2,联合执法,加大稽查力度,严禁无证上岗由十个体私营经济组织数量较多,地点分散,有的流动性较强,如果将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会计人员单纯划归财政一个部门管理,亦不切实际.故笔者认为,对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账证监管等工作的'督查,应以财政部门为主,税务和工商部门参加,联合组建监管机构.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会计业务培训由财政部门负责,税法培训由税务部门负责,其他法规由工商部门负责,分工明确.日常检查以税务,工商部门为主,财政部门可采取定期抽查的方法,考核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实施情况.这样一方面可保证无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担任会计工作,便于会计人员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对税收的按时足额交纳和营业执照的年检,防止无照经营偷税漏税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抓好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工作针对目前**市个体私营经济会计人员现状,市财政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从实际出发,提高会计人员素质.(1)对所有个体私营组织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培训,规范会计核算基础工作.(2)加大《会计法》,《合同法》和相关税收法规培训,让会计人员学法,懂法,守法.(3)加强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知识培训,提高会计人员为个体业主服务的能力,转变个体业主的观念4,严格建账建制,规范代理记账通过规范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会计行为,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对已达到一定规模而没有按规定建账的个体经济组织,应由财政,税务,工商部门协同处理.要规范代理记账,引导个体业主到具有代理记账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聘请兼职会计人员.税务部门对规模较大的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应实行查帐征税,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定额征收的不准确性,做到公平税赋,另一方面又可减轻税务人员的工作量,对进一步推动**市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培植稳定的税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定期对个体私营业主进行相关法规培训通过对个体私营业主进行相关的税法,合同法,会计法等培训,提高业主的法制观念和文化素质,转变他们对会计工作的看法,认识到会计工作对帮助业主强化内部管理,加强经济核算,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能发挥专业优势,从而支持会计人员的工作.并引导个体业主聘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和经过正规训练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担任会计工作.6,大中专院校应引导毕业生到个体私营企业就业由于个体私营企业的会计工作不像大中型企业那样分工明确,往往一个人同时承担多项工作,故到个体私营企业就业更能锻炼人.大中专院校应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个体私营企业担任会计工作,不断锻炼和完善自己,向个体业主学习经营管理经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业能力.
[1]。
经济现状调查报告篇二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和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x县xx镇农业生产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一村一品”、“百千亿”等产业规划也取得明显成效,但农民创收增收的长效机制仍未真正建立,城乡差距还在进一步加大,因此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繁荣农村面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当前尤为迫切的任务。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农”问题成为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现根据镇党委、镇政府的统筹部署,对镇域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门的调研和思考。
xx镇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为x县的北大门,是县城所在地和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川、滇、黔结合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全镇幅员面积xx7.6公里,辖26个村、6个社区居委会,农业社186个,总农户14679户,农业人口47748人,耕地11167亩,林地xx万亩,是川南最大的建制镇。
截止20xx年底,全镇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3:5:2,种植粮食主要以玉米、小麦、红苕为主,经济作物有蔬菜、薯类、瓜果、豆类、茶叶等,养殖业以猪、牛、鸡、兔、鱼等为主。据镇政府提供的统计报表反映,20xx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29.8亿元,农户固定资产总投资完成2558万元,完成粮食总产量xx116吨、蔬菜总产量31421吨、肉类总产量591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7038元。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9万余人,实现劳务收入1.35亿元。
(一)生产生活条件差。多年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以几近成倍的速度增长,但受自然条件和地理位臵的限制,加之镇村财力紧张、前期成本过高,全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依然较差,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生产生活用水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尽管实施了山区微水治旱、人畜饮水工程,广修水利,但仍有相当数量的田地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二是道路交通困难。自实施“交通大会战”、“公路村村通”以来,农村交通得到较大改善,但道路交通网络还未真正形成,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资料运输和农副产品对外销售。三是住房条件差。虽然大部分农户建起了楼房,改善了居住条件。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高山、深山区农户,因经济困难,至今还居住在破败的土墙房里,居住条件较为恶劣,甚至有的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四是就医条件差。随着镇卫生院的改造升级及村级卫生站的成立,一般的感冒等小微病症可就近医疗外,但稍有些难度的病症还得到县级医院就医。
(二)农民创收增收机制缺乏。经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及不懈地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群众收入得到稳步提高,但镇域农民创收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真正建立。主要原因有:一是增收方式单一。除了农业生产和部分从事经营服务、外出务工收入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渠道。二是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由于受生产条件的制约,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能力差,农业产出效益低。三是农技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尽管上级相关部门也到镇村举办一些如科技赶场、结带帮扶等形式的培训活动,但缺少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和配套政策,尤其是山区农业,更加需要加强示范带动。四是农副产品市场商品性差。部分群众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农副产品产销不对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生产积极性。五是农业资金贫乏。在镇村干部的引导和帮助下,有的群众逐步树立了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意识,也寻找到了一些致富项目,但就是手头缺乏资金,无法实施发展规划,失去了致富先机。
(三)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由于镇域内煤矿山资源的大量开发、城镇化快速发展与城镇综合承载力之间的矛盾、自然条件等原因,固体垃圾、气体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农民生存环境恶劣。水质、空气污染使得农民的生存环境变得非常恶劣,不但当地群众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给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也带来了更高的成本。二是环境污染严重制约农业发展。因垃圾污染造成农业生产用水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山区水源匮乏、沉陷区面积不断扩大,导致种植业产量存在下降的隐患,家禽和牲畜死亡率明显增高,生产出的农副产品品质低劣,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基层组织凝聚力受到严峻考验。部分村社因污染问题得不到解决,村民正常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村组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和信誉降低,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农民创收增收不能就农业谈农业,必须将其臵于整个国民经济中,在城乡统筹发展中考虑。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关键是要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农民创收增收的制度性障碍。xx镇结合实际,提出“123456”战略(即打造一个旅游品牌、实施两大转移工程、健全三项服务体系、探索四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完善五套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六大产业化基地)推动解决农民创收增收的后劲问题,力促农民创收增收保持稳定、持续发展。
花节”为契机和重要载体,打响“休闲xx”、“养生xx”、“神韵xx”等休闲观光产品,凝聚更多的人气和商气,做大做强“龙茶花海”旅游品牌,打造全市首个花卉苗木亿元产值的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据统计,x县xx花卉园艺公司聘请当地农民做工,每年可解决当地农村劳动力近200人,公司规划在未来2—3年内规模再增长一倍,即时可辐射带动当地农户2000多户致富。2011年3月,“xx花海”旅游品牌推介会的成功召开,共接待游客13.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余万元,招商引资突破1亿元,推动了以观光旅游为主要的现代服务业新突破,为xx镇乃至x县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实施部分农民搬迁转移工程。对居住在高(深)山区、交通条件不便、生活用水困难的农户,按照“政府主导、和谐搬迁、统规自建”的原则,实施“山上向山下转移”战略,切实做好新农村村庄规划和村组农户集聚区的水、电、气和道路、电视、有线电话等基础配套,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这不仅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的需要,也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必然要求。
完善劳务输出网络,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转移、充分就业。同时,要加强乡镇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健全劳动保护机制,做好法律援助服务,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一是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体系。调整充实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在镇村两级建立一个覆盖全镇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经常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对农业生产进行适时的技术指导,而非等农民上门来问。广播站要开辟农业服务专题节目,及时向农户宣传农村实用技术和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方法,报到天气预报和防虫防灾、防病防疫信息,提醒农户做好技术管护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二是健全农业产品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加大对农资产品和农副产品生产、销售信息的收集,及时宣传推广极具市场竞争优势的品种。成立农副产品营销服务机构,积极与营销大户联系落实订单,努力组织好本地产品的对外营销工作。
三是完善农村技术教育培训网络体系。继续推进农村远程教育站点的改造升级,健全农村技术教育网络体系,加强对种养殖业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疫的系统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户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的技能水平。探索成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充分依托城镇职业教育资源平台,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一是引进优质高效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引进周期短、风险低、见效快的品种项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快经济运行速度,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如田坝村的反季节葵瓜,一年出2—3季产品,提高土地产出总量;引进二元杂交母猪和三元杂交商品猪等优良品种,缩短成栏周期;发展土鸡、野兔等家禽养殖业,力争一年出三栏,提高出栏效率和产出效益。大力发展优质时鲜蔬菜种植业和家禽、牧畜养殖业,形成粮食、蔬菜作物种植和家禽、牲畜养殖并存的农业经济结构。
二是培养种植大户,突出示范带动作用。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要切实加大对xx花卉、xx建司、xx木业等骨干工企业和xx生昊、xx经果林等专合经济组织的扶持与培育力度,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一定经济基础、掌握一定农业技术、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种植、养殖示范大户,积极培育农村新型经纪人和农业实用人才,以点带面推动全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是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有偿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总结推广x县xx花卉有限公司租用农民土地、打造万亩x花基地的成功经验,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有偿转让,进一步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规模化。
四是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企业制度。探索试行“订单式”
农业,即由公司与农户签订农副产品生产、收购协议,农户负责按照订单生产,公司负责产品收购;不断完善“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式农业,即将整个农业项目全部实行公司化运作,公司自行负责生产经营管理,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农户仅以雇工形式受聘于公司进行生产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农副产品质量和农业产出效益的提高。
一是加强水利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用水条件。落实专项资金,在符合条件的村组修建小型水库;加大财政奖补力度,鼓励农户修建蓄水池,改造升级、引进购臵新型提灌设备,确保农村生产用水和人畜饮水需要。
二是加强村社道路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加大对村社机耕道的改造力度,在实现公路村村通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入户路硬化率xx0%;拓宽村级以上道路,进一步改善路面状况,提高运输能力。
三是发展广电事业,解决农村电视收视难问题。实行政策倾斜,因地制宜地发展山区农村广电影视事业,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城乡共享。在场镇周边村社大力发展光纤电视;在远离城镇的山区村社发展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并在安装收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农户的“有电视无节目”的尴尬问题。
四是加强学校建设,改善农民子女上学条件。积极争取。
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及时对镇域内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整合或扩建,进一步优化配臵教育资源,不断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大力促进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五是加强卫生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就医条件。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站的技术指导,建立健全农村医疗网络,加大投入引进或购臵一些必备的医疗设备,加强镇卫生院基础建设,优化乡镇医生队伍结构,巩固农村医疗队伍。
一是打造工业园区辐射范围内“第二产业新农村”。以余箐、塘坝工业园区为轴心,加快周边“服务工业、反哺农业”为模式的新农村进程。在加大大项目招商力度的同时,注重带动周边村社为之配套形成产业链,积极引导周边村社企业做大做强房产、物流、机械、建材、矿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和发展农贸市场、商店、饭馆等服务业,使周边村社成为工业园区“编外”的生活配套区,使农民能实实在在地享受着园区工业化带来的成果。
二是打造xx村林畜一体化农业示范基地。围绕发展节约型、健康型、生态型畜牧养殖业,推行林畜立体化养殖,实现林下畜牧养殖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按照“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原则,以xx、xx等xx个村为主,发展xx南部规模最大特色优质的经果林5000亩以上,并充分利用果林地资源,加大林地改造,扩大林下喂养土鸡、珍珠鸡、贵妃鸡等名贵鸡种和圈养野兔、肉羊、梅花鹿等畜牧产业规模。截止目前,该产业项目带动农户6xx2户,助农增收人均达xx00元,预计在3年之内实现规模化养殖年产值达xx00余万元,项目区人均收入将突破万元。
三是打造xx村县城后花园观光农业带。充分利用紧邻城郊、交通便利、基础较好的优势,围绕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规划公路沿线生态林、山区经果林和庭院花卉繁育,绿化荒山荒土,全面完成“两林一花”产业发展4000亩任务,进一步发挥xx作为县城“肺叶”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重点发展田园特色种养植业,兴办农家乐,进一步发挥xx作为县城“休闲地”功能,突出城郊型农村经济特色,努力把xx村建设成为“县城后花园”。
四是打造xx优质水产品养殖基地。按照镇域经济发展规划,以xx水产养殖基地为平台,以优化配臵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为抓手,以实现三大产业的相互融合、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目标,采取点面推进、连片开发的方式大力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500亩以上。充分发挥农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水产养殖协会为龙头,自主推广“稻—鱼”、“鲢鱼、鲫鱼混养”等特色养殖模式,并外聘专家组织培训,加强技术指导,努力打造以养殖、垂钓、观光、餐饮、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进一步提升“一村一品”的`影响力。
五是打造田坝高山生态蔬菜基地。由于xx村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村民种植的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已深得市民喜爱。
为突出“一村一品”特色,应尽快制定xx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业综合发展规划,利用高山竹林发展林下养殖,牲禽粪便可以为蔬菜产业提供肥料,蔬菜种植业残留的“垃圾”可以为林下养殖提供饲料,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可以说是一项低成本高效益、真正体现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的朝阳产业。
经济现状调查报告篇三
民营经济走过25年历程,经历了从小渐大、从弱到强、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区作为泸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全市七个县区中的“老大哥”,其交通发达、物流通畅、信息和劳动力资源得天独厚,因此在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中占具了有利地位。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也遭遇了一些瓶颈。下面结合个体、私营经济的实际情况谈谈我的看法: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积极评价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系统阐述了非公制经济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进而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和国家又提出了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生产力的力量来评价,明确指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并进一步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即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样,党和国家为个体、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理论条件。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不待我,不进则退。
近年来,区委、区府为推动经济的发展,提出了“重工活贸、强农兴旅、城乡并举、富民兴区”的发展总思路,区个体、私营经济由此得到了快速发展的契机。从企业数量上讲,区个体、私营经济在全部企业中已占具了绝对多数。就其性质而言,区个体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是主体,是普通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小康的基本形式;私营经济中的股份制经济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它是一种混合经济,具有资本社会化的明显特征,也是我区私营经济发展的方向。总之,个体、私营经济作为“民本经济”,已成为千万老百姓通过自主创业而从事的经济事业,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的经济,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承担者,是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源泉。因此,大力鼓励和发展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区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经济目标,促进我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重要措施。研究我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影响因素,探讨加速我区个体、私营经济良性、快速发展的措施,对于实现我区经济腾飞,具有巨大的现实与长远意义。
1、数量多,规模小。
据调查,截止底,我区缴纳国税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共计4885户,占全区纳税总户数的83.23%。其中个体工商户4626户,占纳税总户数的78.82%,私营企业259户,占纳税总户数的4.41%。虽然数量占具了绝对多数,但由于其中个体工商户又占大多数,企业相对较少,因此整个个体、私营经济的总量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占得不高。以“两税”收入为例,江阳区全年“两税”收入为9155万元,个体“两税”收入为766万元占8.37%,私营企业“两税”收入为942万元占10.29%,个体、私营企业加起来还不到“两税”收入的20%。而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个体、私营企业税收一般都占整个收入总量的30%以上,有的甚至能达到50%,差距十分明显。被调查的个体、私营企业还普遍存在创建时间短,企业规模较小,生产方式单一,发展缓慢等问题,只有少部分注册资金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能够通过自身“造血”机能发展壮大,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都由于先天不足,淘汰更新率高。
2、区域分布集中。
区由于地域较广,所属十几个乡镇街道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企业的地域分布较为集中。总的说来市区(中心半岛)发展好,乡镇差;离市区近的乡镇发展好,较远的发展差。而在两次调增增值税起征点后,有的乡镇个体集贸税收就几乎没有了。从调查的259户私营企业来看,其中区本级的有140户占54.05%,蓝田(包括茜草、邻玉两镇)有86户占33.21%,其余的十几个乡镇总共才有33户仅占12.74%。
3、产业结构较单一。
经济历来主要有三大支柱:白酒、化工、机械制造。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根植性,区个体、私营经济主要由传统产业衍生而来,其企业主要由关键企业带动而产生。加上区位处城区,流通业发达,商贸企业也是个体、私营经济的支柱。以调查的259户私营企业为例,其中制造业160户占61.78%,批发零售业72户占27.8%,水、电、煤等资源企业3户占1.16%,农林牧渔业4户占1.54%,其他行业20户占7.72%。制造、商贸企业占具了私营企业的近90%。至底,在4626户个体户中,批发零售业3470户占75.01%,制造业875户占18.92%,商贸、制造业更是占具了近95%。总体而言,个体、私营经济产业结构高度集中。
4、资本来源渠道单一。
个体、私营经济的特点就是经营方式灵活,注重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确保对企业的控制权和对利润的最大占有,因此大部分私营企业在经营理念上都不愿与他人联营或向他人借贷。再加上现在银行对私营企业和个人贷款条件的种种制约,私营企业的融资环境较困难,造成其资本来源渠道单一。从调查的259户私营企业看,私营独资企业有205家占79.15%,私营合伙企业13家占5.02%,私营有限责任公司41家占15.83%。其资本来源渠道绝大多数是利用自有资金,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发展方向不相适应,也制约了企业的更进一步发展。
5、个体、私营经济增长贡献不明显。
“十五”期间我区私营经济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低,经济贡献的绝对量仍不够大。私营企业纳税共371万元,到就达943万元,五年纳税共增长254.18%,年均增长达50.84%。但由于国家政策因素影响(两次提高个体税收的起征点,使纳税个体户锐减近70%,说明我区个体工商户经营规模较小),个体经济所贡献的财力比重略有降低。个体纳税达1696万元(包括个人利息所得税495万元),到为1660万元(包括个人利息所得税894万元)。
1、管理不规范。
从调查情况看,我区私营企业大部分与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相距甚远。有限责任公司仅占六分之一,没有一家股份制企业,大部分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合一,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清楚,家族式管理普遍,家长式作风盛行,决策缺乏科学化。虽然规模较小的家庭式企业并不等于必须实行家长式管理。但由于创业者并不一定就是最佳的管理者,企业规模较小的优秀管理者并不一定能管好大型企业。因此,个体、私企要发展壮大必须从制度入手进行分清产权和责任,从管理入手加强人力资源、财务、质量、市场等基础性管理。
2、融资困难。
个体、私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当中既有外部因素,也有企业内部原因。一是金融机构的信贷差别对待不同所有制企业。贷款难就成为私企融资的最直接的体现。二是民间资金缺少规范的融通渠道,而民间借贷风险大、成本高,也让很多私企望而却步。三是股票、公司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门槛过高,手续繁杂,耗时过长,致使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四是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形成构架,担保机构少,品种单一,制度不完善,造成企业寻保难。五是部分个体、私企缺乏诚信,加之个人、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缺失,造成金融机构对其“惜贷”的现象。
3、产业升级困难较大。
由于我区多是规模小、档次低的中小私营企业,多数企业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生产设备工艺落后,劳动生产力低下,企业生产成本较高,且缺乏市场竞争力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只能走仿制的路子,或生产低档产品,形不成名牌企业和拳头产品。特别是我区酒类企业十分明显,由于有“泸州老窖”这一大品牌,许多小酒厂都靠生产其下游低端产品“过日子”或摸仿老窖打“擦边球”,而一旦老窖打个“喷嚏”,许多企业就得倒闭。
4、政府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政府职能上还需进一步转变,从体制上改变监管过多服务过少的现象。政府部门在对个体、私营企业的支撑上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一是还存在歧视性政策。在行业准人方面还存在对个体私企的诸多限制,在土地征用、人才引进、信息的获取、户籍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公平待遇。二是缺乏统一归口的宏观管理部门,对个体、私企存在多头管理,宏观管理体制不顺,统计口径不一。三是部分基层行政执法单位执法素质差、执法混乱,特别是对个体户、私营企业的诸多不合理收费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遏止。一些执法部门的基层站所,有名目繁多的收费或花样很多的摊派,不断翻新,什么换证费、检查费、报刊费、管理费、伸缩性很大的罚款以及各种“为难”行为等等,企业难以正常经营。
5、人才匮乏。
一是投资经营者的文化水平和素质偏低。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受投资经营者素质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在我区私营独资企业占多数的情况下,投资经营者的思想观念、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对所从事行业的熟悉程度等都决定了私营企业的经营好坏。但从调查情况看,我区个体、私营企业投资经营者的文化素质都不高,虽然大多都是从事自己熟悉的行业,但由于个人的局限性及资金、技术的限制,大多都是对我区传统产业的重复投资,对新兴产业、高科技、高技术产业涉及不多。二是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管理人才十分缺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选人用人,但个人为了发展更要选择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所限,加上地处西南内地,高素质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特别是那些能“画龙点睛”的关键人才难以引进和留住。
1、高度重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经济现状调查报告篇四
我市乡镇撤并前共有16个**乡(其中13个瑶族乡、2个苗族乡、1个瑶族苗族乡),占全市乡镇总数的8.74%。辖154个村民委,1666个村民小组,50135户,总人口223550人(其中汉族24137人,占总人口的10.8%;壮族131680人,占总人口的58.9%;瑶族55269人,占总人口的24.72%;苗族11651人,占总人口的5.21%;彝族124人,占总人口的0.06%;仡佬族135人,占总人口的0.06%;其他**2人,占总人口的0.001%)。**乡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07%。行政区划面积4560.4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2.58%。耕地面积330273.5亩(其中水田89839亩,旱地199746.5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8.56%。
1984年建乡以来,我市**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克服困难,努力奋斗,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调查统计,2020年,全市**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8080.15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70670万元,粮食产量达78206吨,财政收入达865.6423万元,人均产粮达349.8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13.06元。
1、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特色产业逐步形成规模。近几年来,我市**乡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使农业产业结构呈现出许多新的亮点。如右江区汪甸瑶族乡充分利用国家对**乡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发展资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甘蔗、香蕉、八角、西瓜、芒果、大肉姜为主导产业的高效农业。200*年全乡甘蔗种植面积2.6万亩、香蕉0.25万亩、西瓜0.8万亩、水果1.55万亩,三田建设达1.53万亩。良种良法得到较快推广,全乡推广优质谷0.715万亩,推广良种玉米0.81万亩;全乡甘蔗基本实现良种化,良种推广率达到95%。
2、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我市**乡通过开展人畜饮水、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茅草房改造和沼气池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极大地改善了我市**乡的生产、生活条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调查统计,2020年,在全市**乡154个村民委中,有134个村957个村民小组29789户132581人通公路,28个村208个村民小组7175户35520人通油路,127个村1354个村民小组41921户188947人通生产生活用电,115个村593个村民小组13064户59300人通闭路电视,106个村608个村民小组10883户通固定电话,101个村873个村民小组通移动电话,52个村337个村民小组通联通电话。在1666个村民小组中,有555村民小组17568户75192人通自来水。全市**乡有家庭水柜1162座,地头水柜2949座,沼气池6870个,家庭厕所5397个,公共厕所90个,摩托车4579辆,吉普车14辆,轿车3辆,货车142辆,拖拉机318台,农用车560辆。在全市**乡50135户中,有14090户30027人住砖瓦结构房,11544户22966人住砖混结构房。
3、教科文卫事业长足发展,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一是**教育有了新发展,两基攻坚取得新成果,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人的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全市**乡有初级中学16所,教职工531人,在校学生7209人(其中瑶族808人、苗族209人),初中毛入学率为97.16%,中学校舍面积66001.8平方米,校舍生均5.51平方米,图书生均9.96册;有中心小学16所,村完小107所,教学点201个,小学教职员工2147人,在校学生20208人(其中瑶族4633人、苗族122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28%,小学校舍面积127391平方米,校舍生均5.16平方米,图书生均6.87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除西林县的3个**乡外,其余的**乡已先后通过了普九验收,人的文化、科技素质和思想观念与建立**乡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二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完善,村级卫生组织得到加强。全市**乡有乡卫生院16个,医疗卫生技术人员238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0人),病床126张,医疗卫生用房总面积11850.9平方米;有村卫生室438个,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49人,病床76张,医疗卫生用房总面积3628平方米。**乡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卫生计划免疫率达到98%以上,部分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通过自治区验收。三是农村文化事业有所发展,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全市**乡有文化站16个,工作人员24人,文化站总面积3870平方米,藏书51850册;有图书室18个,管理人员19人,图书室总面积1357.8平方米,藏书76250册;有农村艺术团队16个。我市**乡坚持以科技、文化、法律、卫生四下乡活动为载体,以农业服务中心及宣传文化站为依托,挖掘乡土科技创造力,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与指导,使农民的科技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2020年,我市**乡科技对经济贡献率达30%以上。
4、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加快,部分乡工业化、城镇化初步迈开步伐。近几年来,我市**乡紧紧抓住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机遇,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培植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部分**乡的工业化、城镇化初步迈开步伐。比如西林县普合苗族乡,依托本乡林业、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和交通便利等条件,以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培育**经济的新增长点,大力吸引外资到普合投资办企业。2020年,引进东送公司到驮娘江流域进行梯级电站开发4个,投资45000万元;引进普合博峰木材加工厂1个,投资100万元;引进大河农产品加工厂1个,投资700万元;200*年又引进广西澳西木业有限公司到普合建厂,投资5000万元。此外,还将驮娘江流域威后电站库区移民147户674人搬迁到乡政府所在地,以增加小城镇人口,扩大小城镇建设面积,不仅培植和发展了非公有制经济,而且还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凌云县伶站乡几年来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县里正在把工业园区建在该乡,目前有坡贴、那力、浩坤三家电站和永和冶炼厂、天龙锰业有限责任公司、凌云石材有限责任公司、弄凤沙石场等共7家企业。作登瑶族乡辖区内目前已建有登高集团的2个电站、1个登高泉饮用纯净水厂和石灰厂等一批企业。工业已经成为乡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1、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不足。据调查统计,2020年,在全市**乡1666个村民小组50135户223550人中,尚有490个村民小组12153户60288人不通公路,人口占26.97%;149个村民小组1901户12089人未通生产生活用电,人口占5.41%;46个村759个村民小组23525户未通固定电话,户数占46.92%;883个村民小组22869户109494人未通自来水,人口占48.98%;617个村民小组12651户56063人饮水困难,人口占25.08%;974个村民小组32466户145560人收看不到闭路电视,占总人口65.11%。已通公路的村、组,大多数公路路面窄、弯道多、等级低、晴通雨堵、行车难,一些山区群众只能依靠马匹为交通和运输工具。全市16个**乡,除国道s324线通过汪甸、潞城2个乡和省道通过作登、伶站、玉洪、福达、普合5个乡外,其他**乡道路大都为等外公路,标准低,路况差,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乡的村、组绝大部分在高寒山区,水利设施差,严重制约着这些村、组的经济发展。如凌云县沙里瑶族乡有3座小型水库、2口山塘、1处电灌站、1个固定坝及7条自流灌溉渠道维系全乡农业生产,这些水利设施由于年久失修,设施老化,带病运行,塘库淤塞严重,库容萎缩,灌溉效益逐年降低。特别是位于沙里瑶族乡政府所在地上方5公里的板里水库灌溉数千亩良田,但现在属于险库,每到讯期,乡干部和水库下游的群众都提心吊胆。遇到旱灾之年,全乡有52个村民小组1503户人畜饮水困难。**乡乡直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滞后。据调查统计,2020年,全市**乡226个乡直单位中,尚有8个未通自来水,55个无办公用房,48个无干部职工住房。这些问题给**乡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此外,**乡的村部办公用房也十分简陋。如凌云县5个瑶族乡的45个村部办公业务用房,大部分都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木瓦结构房,因年久失修和风雨侵蚀,均已成为危房,亟待推倒重建。
2、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群众缺乏市场经济意识。我市**乡大多产业结构单一,第一产业比重大,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而且第一产业也还只是传统的、粗放的耕作方式,集约化经营程度低,科技含量低,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一些**乡群众毁林开荒较严重,以牺牲生态效益换取眼前利益,资源的良性开发和经济效益、长远效益无从谈起。一些瑶族乡的部分瑶族同胞还保留着落后的传统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的模式仍在一些边远的村、组存在。加之群众观念落后,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宁愿苦守苦熬,也不愿异地安置或外出务工。
3、乡级财政困难,债务包袱沉重。据调查统计,2020年,全市16个**乡年财政收入超过200万元的仅有作登乡1个,不足30万元的有普合、那佐、足别、弄瓦、朝里、力洪6个乡;全市16个**乡历年财政负债累计数达893.12万元。调研组调查的8个乡中,有八渡瑶族乡、那佐苗族乡、作登瑶族乡负债累计各达130万元以上。田林县6个瑶族乡的财政负债累计达361.25万元,而6个瑶族乡2020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加起来只有296.142万元,一年的财政收入总和仍还不了所欠的债务。
4、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全市**乡的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较差。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群众缺医少药现象严重。一是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办学条件还需继续改善。(1)16个**乡有中学专任教师427人(其中代课教师4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只有2人,占0.46%;具有一级职称的有97人,占22.77%;具有二级职称的有198人,占46.37%;具有三级职称的有40人,占9.37%。16个**乡有小学专任教师1531人(其中代课教师397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有269人,占17.57%;具有一级职称的有547人,占35.72%;具有二级职称的有195人,占12.74%;具有三级职称的有30人,占1.96%。(2)16个**乡的中学校危房面积达7442平方米,小学校危房面积达17366平方米,虽然有作登、汪甸、潞城、八桂、福达、弄瓦、利周、八渡、伶站、力洪、玉洪、沙里、朝里等13个瑶族乡经过了普九验收,但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设施仍然很差,有的学校设备简陋,没有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试验室,学校基础设施跟不上,给**乡的教育发展带来了困难。(3)**乡教学点布局不太合理,导致偏远山村的适龄儿童入学难。如西林县那佐苗族乡有10个村83个村民小组,只有21所小学,其中:中心小学1所,村完小3所,教学点17个。由于教学点布局不太合理,使没有村完小的6个村学生,读完四年级后,不得不走几十公里的路到乡中心小学或其他村完小读五、六年级。(4)初中学生中途辍学率高,且特少**男女学生比例严重失调。如田林县利周瑶族乡初中,200*年上学期辍学学生人数为59人,辍学率达10.35%。全市**乡初中200*年上学期有瑶族在校学生808人,其中女学生有276人,占31.16%;苗族在校学生209人,其中女学生有53人,占25.36%。西林县那佐苗族乡初中,200*年上学期有在校苗族学生64人,仅有5名女生,占7.81%。二是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民群众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仍十分突出。据调查统计,16个**乡有16所乡卫生院,危房面积达3475平方米,仅有病床126张,每所卫生院平均不到8张病床。医务人员共238名,其中具有中级职称的22人,占9.24%,初级职称138人,占57.98%,具有高级职称的仅有2人。医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医疗技术较差。普合、那佐、利周、力洪等5个**乡卫生院没有一个大专毕业生。乡卫生院缺少必要的医疗技术和设备,绝大多数医院还是靠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老三件开展工作。如西林县足别瑶族苗族乡卫生院,虽然自治区民委帮助建起了两层医疗卫生业务用房,但无资金购买医疗设备,至今楼里仍是空荡荡的。三是基层文化单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专业技术网站丧失服务功能。全市16个**乡中,尚有足别乡没有文化站,足别、那佐、八桂和玉洪4个乡没有图书室,汪甸等12个乡没有农村艺术团队,少数**群众缺乏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应有场所。乡农技站、畜牧站、农机站、文化站等服务部门绝大多数的服务功能发挥不好。
5、群众生活条件差,贫困程度较深。据调查统计,2020年,在全市**乡50135户223550人中,尚有5196户19284人住茅草房,13251户35812人住木瓦结构房,21034户62962人住墙瓦结构房。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群众生活条件差,贫困程度较深。如田林县6个瑶族乡现有717户住茅草房,农民人均纯收入偏低,农业贫困人口14181人,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80%。各**乡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据调查统计,2020年全市16个**乡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少206.94元,低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5.76个百分点。在16个**乡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只有汪甸乡1个,占6.25%;人均纯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有朝里、伶站、沙里、玉洪、作登5个乡,占31.25%。
6、**干部队伍后备力量不足,青黄不接。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乡的建乡少数**大多居住在边远山区,一部分人还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因此,许多建乡少数**的子女很难读完初中、高中。有少数学生虽然读完高中考上大学,但由于高校收费过高,一般农村家庭很难承受得起各种高额费用。他们辍学或无法上学,造成了建乡少数**人才资源枯竭,青黄不接,出现断层。比如西林县足别瑶族苗族乡,从1990年10月至2020年4月的2020年间,由于找不到合格的乡长人选,因此,原乡长吴兴才同志曾出现任两届乡长-一届人大主席-一届乡长-一届人大主席的循环反复现象。据调查统计,2020年,在我市16个**乡的740名乡干部中,瑶族科级干部有39人(其中大专以上32人),占5.27%;瑶族一般干部有48人(其中大专以上24人),占6.48%;苗族科级干部有5人(其中大专以上4人),占0.68%;苗族一般干部有20人(其中大专以上9人),占2.7%。
我市**乡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既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要在较短的时间里有一个较大的发展,除**乡自身不断努力外,需要全市上下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为此,调研组向市委提出如下建议:
加快**乡发展,是实现**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进步的需要。一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建议就我市**乡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召开一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科学制定全市**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措施和中长期规划,加强对政策措施和中长期规划的监管。二要落实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发的《**乡行政工作条例》各项规定,特别是要把财政、税收、开发利用资源,帮助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优惠照顾切实落到实处,尽可能避免过去逢十乡庆才有机会获得**专项资金搞建设的现象。同时,采取积极有效办法解决**乡教育、卫生、乡政府机关建设的历年债务问题。三要把13个**乡纳入全市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二)要突出地方特色,创新发展思路。
要进一步加快**乡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建议辖有**乡的县(区)委、政府要把**乡的发展作为全县(区)工作的重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出发点,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力发展县(区)域经济,依托全市工业立市的强劲发展势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因地制宜地发展**乡的地方工业,通过城镇经济的发展带动**乡经济的发展和贫困状况的改变。**乡自身也要积极寻找新的发展途径,立足资源优势,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因时、因地制宜,发展本土化和**化的特色经济,积极推进**乡经济的发展。
(三)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快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努力增强**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要以人为本,优先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缩小社会发展差距,进而加快缩小经济发展差距。一要继续加大对**乡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投入,改善学校、卫生院、文化站的条件。要稳定教师、医疗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和医疗水平。辖有**乡的县(区),尚未在县(区)城中、小学设置**班的,要尽快设置**班,专门招收少数**学生,使少数**学生集中就读,改善学生的就读条件;已设置**班的,要增加经费投入,增加**班的数量,提高寄宿制**学生的补助标准,要提高少数**学生初升高的入学率。二要切实加大**乡干部队伍建设。要制定**干部的长期培养规划,大力培养少数**干部,不断提高**乡少数**干部的素质。比如在招收公务员时,对**乡的建乡少数**实行指标单列,定向招考,择优录用,优化年龄结构,以保证少数**干部有稳定的来源。三要注重劳务人员的培训。要加大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力度,帮助**乡切实办好乡级农民夜校和农科教中心,分期分批对现有劳动力进行就业、职业技术培训,加速贫困少数**农民素质的提高。
(四)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一要进一步加大对**乡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对水、路、电、教育、卫生、科技、通讯、村部办公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速**乡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二要围绕部分**乡现有的优势产业,如旅游业、农林牧副产品和食品药材加工业、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开发等,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制定规划、明确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三要抓好**乡政府所在地小城镇建设规划,努力推进**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五)要进一步加大**乡的扶贫攻坚力度。
第一、大力开展对口帮扶。要在领导力量、扶贫队伍、资金安排、项目建设上向**乡倾斜。要安排有经济实力的市直、县直单位对乡镇撤并后保留的13个**乡进行对口扶贫,规定时间、目标、任务,帮助他们改善基础设施,开发利用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使**乡的贫困农民切实增加收入,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第二、以帮助**乡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要指导和帮助**乡群众利用山区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种养业和农林牧产品加工业,开辟长远致富门路。第三、大力组织移民扶贫。要对那些受自然条件限制难以脱贫,或者脱贫成本太高的少数**群众集中的村寨,实施移民扶贫。第四、帮助**乡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以抓好招商引资为突破口,通过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管理人员,使民营经济尽快发展壮大起来,成为逐步走向富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第五、创新扶贫机制,巩固和发展**乡的生态建设,对处在生态核心区的林农实行反哺。如凌云县的伶站、朝里、沙里3个**乡均位于澄碧湖库区和风景旅游区上游的积雨区范围内,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下游几十万市民的饮用水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为补偿他们的损失,同时使澄碧湖库区上游的生态长期得到保护,建议建立生态林和水土保持补偿奖励机制。
经济现状调查报告篇五
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
作者:张向群王朝晖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刊名:经济论坛英文刊名:economictribune年,卷(期):“”(21)分类号:f2关键词:
经济现状调查报告篇六
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看,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和任务。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战略性调整的新的历史阶段,“三农”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亮点之一。农村信用社如何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服务和经营同步,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笔者对以来辖内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是传统的农业县,面对中小型企业甚少这一经济格局,农村信用社按照“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战略定位,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创造性地开展金融支农工作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1、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成为支农服务的重点品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其灵活和便捷的管理方式,深得农户青睐。以来,县联社把其当作支农的品牌来经营和打造,对农户的生产、生活、消费、多种经营等领域进行了大力扶持,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成为农村信用社资金营运的主渠道,成为农村家喻户晓,深受农民欢迎的服务品牌。截止4月末,全县发放农户贷款证22050户,对21589户农户发放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占辖内农户总数的61.48%,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1558万元,占贷款累放的57.18%,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8534万元,占贷款总额的41.15%,基本上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
2、培优培强农业主导产业,提升农民增收水平。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山上办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水里兴特色养殖”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思路,县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信贷杠杆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不断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大力支持和引导农民向“专、精、特、新”种养殖业发展,造就了食用菌、水产业、烤烟业多个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亮点。
例一:以来,累计发放食用菌贷款2560万元,扶持了4780户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目前全县从事该产业的农户占30%,且规模不断扩大,茶菇、爆花菇、草菇发展至千家万户,仅栽培量就达1.2亿筒,实现产值1.6亿元。仅生产经营食用菌一项,每户农户户均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且纯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有近100户。如德胜镇黎明村、宏村镇孔沅村、龙安镇王沙坑村等已成为食用菌生产基地和依托食用菌的富裕村,食用菌也已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之一。
例二、投入信贷资金861万元(其中:90万元、155万元、306万元、210万元)重点扶持了养殖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市场稳定的美蛙养殖业,放款量占全县农村信用社水产养殖贷款的70%,扶持面为美蛙养殖户的90%,养殖规模由的10户,养殖面不足十亩,增加到目前的186户,近460余亩,有效地带动了水产业的迅猛发展,使之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例三:烤烟是近两年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农村推广的又一富农产业,农村信用社对这一新优农副产品进行了大力扶持。为524户农户发放烤烟贷款191万元,使当年烤烟种植面积发展至1000多亩。今年1-4月又投入烤烟生产资金近400万元,支持1312户农户做大做强烤烟种植业。由于有农村信用社的大力支持,农民打消了因资金紧缺的顾虑,种植烤烟的积极性高涨,全县烤烟种植已形成规模,种植面积扩大到8500亩,是的八倍之多,烤烟又将成为兴县富民的又一特色产业。
3、以推行营销贷款为着力点,延伸服务触角。随着传统农业向多元化经济农业的转变,大规模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销售及农村个私经济,个人消费等领域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大,特别是去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由于受使用范围局限性的限制,难以满足农户对贷款的需求。县联社适时创新经营理念,在信贷产品中引入营销机制,推行全员营销贷款,送贷上门,把资金送到急需资金的客户手中。到4月末,全员营销贷款147人,累计发放营销贷款4346万元,较好地推动了农产品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以西城、宏村、樟溪等乡镇的白莲种植基地;日峰、厚村、中田、荷源、源坊等乡镇的三元杂交猪养殖基地;日峰、中田、洵口水产品的养殖基地,成为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之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又一信贷品牌。
(—)县域资金需求与农村信用社供给不平衡。一方面,农村信用社以贷款种类多、手续简便、放款及时、服务优良等优势,吸引了大批客户,成为支持县域经济的中坚力量,但同时增加了自身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随着辖内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的逐渐收缩,农行撤消了县城以下全部农村网点,目前农村市场的资金需求呈现农村信用社“孤军作战”的格局。再则,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贷款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支持县域经济的作用弱化,仅辖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量就比上年减少2831万元,减幅达10.87%,相应增加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的压力。就来看,除农业发展银行外,全县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17370万元,其中农村信用社为14604万元,占累放的84.08%。今年4月末这一比例增加到91.86%,比上年同期增长7.78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由支农主力军完全变成支农“孤立军”,有限的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资金需求。
(二)资金不足,削弱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力。一是组织资金困难,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由于受结算渠道狭窄,电子化结算手段落后,汇路不畅等硬件制约的影响,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很多异地结算频繁的客户都不愿意在农村信用社开户存款,而这些客户又正是资金雄厚的优良客户。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上对农村信用社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到农村信用社存款有风险。多年来,农村信用社虽然采取各种措施,做了大量的宣传和实质性工作,但一些黄金客户和稳定性较好,且成本低的行政、企事业单位存款的组织工作仍就举步维艰,该类存款的市场份额一直较低,公存款只占辖内公存款总额的16.3%。二是农村资金分流严重。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从退出农村市场转而争夺农村储源市场,成为农村信用社强硬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邮政储蓄全面向农村渗透,分割农村金融资源。从来看,全县金融机构存款净增14106万元,农村信用社仅增2468万元,占17.50%,而邮政储蓄其净增额则达5579万元,占39.55%,是农村信用社的两倍以上,其存款总量也从的18166万元,增加到今年4月末的30398万元,增长了67.33%,超出全县平均增幅31个百分点。且邮政储蓄不是“取之于农,用之于农”,而是将存款上存,造成农村资金严重流失,致使农村信用社难以有效吸纳农村富余资金。如:近几年,且宏村、樟溪两乡镇的农村信用社累放1000多万元,扶持当地130多户农户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经营家私生产,产值过亿元,形成了较好的规模效益,并带动了两地5000余户农村劳力致富。相对而言,两地农村信用社存款总量只上升了740万元,为贷款累放的7.17%,贷款发放大部分是通过人行支农再贷款和农村信用社内部调剂资金等渠道解决。县农村信用社为了支持“三农”,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存贷比例失调,信贷资金严重匮乏,削弱了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
(三)服务层次不全,难以涉足县域经济的方方面面。农村信用社因其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和资金限制,信贷资金的投向以满足“三农”为主,存在重“三农”轻城镇居民、重生产轻消费、重个体轻企业的现象,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大。经调查的11家中小企业中只有5家与农村信用社建立了信贷关系。究其原因,一是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缺乏为企业贷款的有效风险管控办法。加上辖内中小企业的市场风险大,生产的稳定性、管理的规范性较差,信息透明度不高,增加了农村信用社拓宽信贷支持面的顾虑和难度。二是一些信用度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虽表示希望得到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持,但因贷款利率比商业银行稍高,企业从经营成本角度考虑还是不愿到农村信用社借款,出现农村信用社“一头热”现象。三是对一些实行“家族式”方式管理的企业,农村信用社难以摸清其家底,不敢任意放款。对此,县联社出台了一系列办法,力争攻破中小企业这一“堡垒”,但涉足中小企业的贷款占比仍就不高,使农村信用社服务面难以有效拓展。
(四)信用环境较差,逃废债务现象严重。一方面,社会信用意识淡薄,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现象比较严重。如:一些党政干部自借和担保的贷款,不是守信自律,而是不理不问,催收时往往是认账不还,甚至赖账,长期占用农村信用社资金。另一方面,少数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从地方的短期利益出发,维护企业利益多,把农村信用社看成是一块“大蛋糕”,在处理农村信用社维护金融债权和企业逃废债务的问题时,过于维护地方和部门利益,或明或暗地支持、纵容企业利用改制机会逃废债务,进行“暗箱操作”,损害农村信用社的利益。再则,诉讼案件执行难,由于受执法力度不强、债务人信用意识差等因素的影响,许多进入依法清收渠道的贷款,虽说赢了官司却收不到钱,部分借款人或企业甚至有意、恶意逃废债务。以来法院已判决但仍未执行的县农村信用社诉讼案件就达46件,标的为419万元。大量不良贷款长期占用了农村信用社有限的信贷资金,不仅降低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效益性,也遏制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成为阻碍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目前,农村信用社面临发展和服务两大重任,要使农村信用社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和农村信用社应携手同行,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大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各级政府部门要真正认识到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就是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不但要在舆论上支持,更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1、要尽快落实国家为改革中的农村信用社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帮助农村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提升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后劲。
2、要协助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撤消限制有关部门到农村信用社开户或存款的相关规定,按照省财政厅《关于财政涉农资金支持农村信用联社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赣财库[]17号)文件精神,把县财政涉农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协助农村信用社吸收农村富余资金,防止资金外流;鼓励、引导县直各单位、部门、团体到农村信用社存款,壮大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
3、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环境。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通过创建“信用”、“信用村镇”和“信用农户”的评比活动,提高民众的信用意识,党政干部要成为守信的模范,民众的表率,尽快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
4、要坚决打击和制止信用缺失行为。对拖欠贷款的党政干部,要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协助农村信用社共同清收;对恶意逃废债务的企业、个人,政府要牵头组织有关部门严厉打击;敦促司法部门加大对农村信用社信贷诉讼案件的执行力度,维护农村信用社债权。
5、要找准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县域实际情况,科学决策经济布局,引进和开发特、优、高效产品,打造市场化、规模化、效益化的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以此促进农村信用社扶持资金的快速回笼,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增强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农村信用社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力军地位和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做大做强业务规模,才能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
1、要充实资金实力。通过建立农村信用社vi标识系统、加大宣传力度、实行优质服务等手段,增强民众对农村信用社的了解度和支持度,从而主动到农村信用社存款;通过实行个性化、亲情化、标准化客户服务方式,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公众信任度。同时,积极完善金融服务机制,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服务手段、服务产品、服务工具、服务方式上有所突破,尽快开通全国通存通兑、银行卡等便民业务,以此带动服务质量的总体改善,提高吸储能力和同业竞争力;通过注重市场营销,督促有关部门逐步消除相关歧视性政策,重视对优质客户的公关工作,增加政府部门、企业、机关团体、农村财政性存款比重,在与政府及其它经济组织的合作中,寻求最大限度地发掘信用资源的潜力,获得充分的资金来源,并实现有效的资金运用。
2、要拓宽服务领域。“三农”经济占据着县域经济的绝大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农村信用社应坚持“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在进一步强化“三农”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宽服务面。通过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在调查、了解、摸底的基础上,为有金融需求的中小企业建立档案,形成相关的资料信息库,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难以有效拓展服务面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营销贷款的作用,积极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工业园区建设等经济活动中发掘优质客户,把服务延伸到县域经济的方方面面,实现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的“双赢”。
3、要提升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信用社应利用自有资金、支农再贷款和政府及其它经济组织的信用资源,在充分发挥四大信贷品牌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开发适用型信贷服务产品,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中多元化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同时,及时跟进地方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全方位、多领域地发展贷款业务,大力扶持和打造品牌工程、亮点工程,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之中,为之提供高效益、低风险的金融服务,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经济现状调查报告篇七
受全球经济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机构面临转型升级,一些产业受到较大冲击,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部分企业停产关闭,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一度出现企业倒闭潮,使得我国企业劳动关系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企业用工需求减少,规模裁员和职工待岗歇业现象逐步增多,欠薪、断保甚至欠薪逃匿问题不断发生,劳动关系的不稳定性增加,劳动争议和举报投诉案件数量上升,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2015年随着毕业季的来临,高校毕业生又创历史新高达到749万人,面临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尽管我国整体经济增速下滑,但就业形势却保持相对稳定。其中,民营企业用工数量快速增长,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城镇私营企业用工0.76亿人,个体经济就业人数0.56亿人,总计1.32亿人,占全部城镇就业人员的36%,从增长速度看,2005年至2012年,城镇私营和个体经济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达到11.3%,远高于城镇单位从业人员4.2%的平均增长速度。
不过,另一数据显示,企业职工工资增幅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2013年全国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为17.0%,到2014年增幅为14.2%。
显然,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在减弱。受经济增速趋缓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出现下降,就业总量压力仍然较大,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劳动者,另一方面,劳动者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出现“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矛盾现象。
更值得关注的是,经济低迷下,也让我国的劳动关系发生明显变化,劳动争议案件居高不下,拖欠工资等劳动者权益受损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企业中屡见不鲜。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于劳动者而言尤为重要。正如《意见》所明确的,当前我国的确到了应该高度重视劳动关系的时刻。中国劳动关系矛盾已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艰巨繁重。
全国各类企业总数约有1500万户,从企业欠薪情况看,全国欠薪案件处在高位,欠薪领域继续扩大。中国企联发布的《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状况报告》(2014年)中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全国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办理拖欠工资等待遇案件17.4万件,为343万劳动者追发工资等188亿多元,案件数量和涉及的金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4.7%和54.6%;各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受理涉及劳动报酬的争议案件16.5万件,涉及劳动者21.7万人,虽然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高位。
而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3年《中国民营企业劳动关系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一直处于高位运行态势,其中,民营企业劳动争议高发。从2010年到2013年,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当期立案受理私营企业案件比重不断上升,占劳动争议案件的比重分别为49.8%、58.8%、6365.8%。
私营企业集团劳动争议案件涉及人数持续增加,从2010年的108248人上升到2013年的160071人,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涉及人数占全部集体争议案件涉及人数的比重从2010年的51.1%上升到2013年的73.3%。特别是2013年,在全部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数和涉案人数双下降的情况下,私营企业的集体争议案件数和涉案人数都出现逆势上升。
显然,企业引发的大量劳动争议,严重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因此,在我国机构调整阵痛期和增长速度换挡期的新常态下,面对更加突出、更加复杂的劳动关系矛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爱你的职工,他会加倍爱你的企业”。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良好形象,并得到较好发展,就必须协调好劳动关系,在注重经济效益和资本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充分保护、调动、发挥好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
无数的事实证明,凡是劳动关系和谐的企业,企业不仅能够发展壮大,也能够很好地树立形象品牌;劳动关系不和谐甚至高压管理激化劳动关系矛盾的'企业,企业必然走向衰败甚至消亡。
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维护职工的根本权益。而对比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上存在差异性。
中国企联雇主部通过对29家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访谈以及全国近50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在市场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平稳和谐。具体表现在,企业有较为完整的劳动合同管理机制,职工流动水平较低,国有企业对劳动者就业的吸引力较强,职工薪酬福利较为稳定。同时职工的权益保障水平较高,出现劳动争议案件相对较少。
中国企联分析认为,对于国有企业劳动争议案件相对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对成熟的劳动争议调处机制。
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上,国有企业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国有企业身份差别仍然存在,职工能进难出,招留优秀人才存在困难,劳务派遣用工使用量大,集体协商制度作用发挥不够,企业负担较重等。
而作为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已经占有半壁江山的民营经济来说,民营企业的劳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全国工商联在对31个省市及新疆建设兵团工商联会员企业的问卷调查,形成的2013年《中国民营企业劳动关系报告》显示,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逐步成熟,协调劳动关系制度机制的不断健全,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方式和管理能力、工会组织建立和作用发挥程度,双方利益冲突程度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了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状况呈现多层次性和差异性。
《中国民营企业劳动关系报告》分析认为,民营企业劳动关系中的问题,首先是劳动权益保障不完善,根据最新的调查显示,从劳动合同实施情况看,民营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显著提升。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企业中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人数占职工总数的83%,与工商联2006年调查结果的74.6%相比提高了8个百分点。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的企业占74.4%,表明大多数民营企业做到了全面签订劳动合同。
经济现状调查报告篇八
报告是一种正式文件格式,具体指陈述调查本身或调查得出的结论,反映工作的基本情况、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思路。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长顺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16个村民组,502户,总人口2053人,耕地面积5410亩。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xx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2053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2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5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根据20xx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1193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37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xx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20个,沼气池8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交麻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5人;全村共有党员52人,其中:男性党员45人,女性党员7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xx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在交麻乡乃至全县村委会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目前,塘坎组和大地组两小组组长一职还空缺,无人担任;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明年,我村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今年推广杂交玉米、烤烟和生姜种植的基础上,明年将大力推广有机高粱的种植和200亩核桃种植;养殖业方面,在稳定商品猪、商品羊出栏数的基础上,加大扶持绿壳蛋鸡养殖户的养殖力度,为我村产业化打下基础,从而可以推动我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我村各干部和村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我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提出了很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然而农村的环境问题却越来越多,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环境问题让农村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到底农村的环境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我们究竟要怎样对待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市农委于7月30日至8月30日在常州市政府网民意调查一栏里以问卷调查方式开展了常州市农村环境问题的调查,汲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以针对今后的工作能做合理的改善。
1.农民的环境知识缺乏。
人们对环境知识的认知程度是决定他的环境意识是否高尚的基础。如果环境知识缺乏。不知道如何保护环境。那么他的环境意识必然不会高尚。在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来调查我市村民的环境意识。
(1).对相关的环境纪念日的认知程度,目前已经确立的环保纪念日有10多个,我们选择与农民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三个环保纪念日作为调查项目:“世界环境纪念日”(6月5日)、“土地日”(6月25日)和“植树节”(3月12日)。被调查村民中,对上述纪念日不知道的人数分别占36.59%、17.07%和46.34%,这说明多数村民对环保纪念日不太了解。此外,村民对环保纪念日的了解程度还与受教育程度相关。对上述纪念日回答不正确或不知道的人数中,小学及文盲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9.5%、48.8%和69.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分别只有15.1%、14.9%和7.3%。在调查中发现,村民中能正确回答“植树节”的人数明显多于其它三个环保纪念日。即使在回答不正确的村民中多数人也表示知道有植树节,而对其它二个环保纪念日,多数村民表示不清楚有这些节日。这是因为每年植树节时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机关、团体、学校都会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而在其它环保纪念日时几乎没有任何活动。
(2).对“工业三废”及其危害的认知程度。工业三废指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这些废弃物如果超标排放就会污染环境。而且在环境中还会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而产生新的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人畜健康造成危害。“工业三废”是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语之一。但是.当我们在调查问卷中问哪些是“工业三废”时,在被调查者中回答完全正确、不完全正确和完全不正确的分别占31.71%、31.71%和36.59%,而且多数村民并不了解“工业三废”的危害。
2.农民的环境行为不雅。
在农村,农民的环境行为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环境状况。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下列有关的农民环境行为问题:
(1).如何处置废电池?有关资料显示.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l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受到污染,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在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几种物质中,电池里就包含了汞、铅、镉等多种,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随手丢弃。渗出的汞及重金属物质就会渗透土壤、污染地下水,从而进入鱼类、农作物中。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健康。在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下列物质(废铁、废玻璃、废电池)丢弃在土壤里,哪一项对环境危害最大?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废电池对环境危害最大。但调查结果仍有22人回答不正确,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多数村民都是随手丢弃。有许多人虽然能够意识到废电池的危害。但可能仅仅是图方便、嫌麻烦而仍然选择了不利于环保的行动。
(2).如何处置秸秆?现在农村有不少农民为了抢农时图省事.将收获后的秸秆一烧了之。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浓烟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影响交通安全。我们在调查问卷中问:“你认为焚烧秸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吗?”结果有1人勾选“不清楚”,4人回答“不会造成污染”,两项合计人数只有5人。可是当我们在调查中问:“你家是如何处理秸秆的?”结果大部分回答“在田地里焚烧掉”,可见焚烧秸秆的问题比较严重。
(3).如何处置废弃的农药瓶?废弃的农药瓶、农药塑料包装袋已经成为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其主要危害是其中的农药残留渗入土壤。流入河流池塘而形成污染。威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甚至造成人畜、鸟类中毒。我们在调查问卷中问:“你如何处置废弃的农药瓶?”勾选“随手丢弃”的26人,“随生活垃圾堆放”的13人,占全市被调查人数的78.7%。在我们那里废弃农药瓶、农药塑料包装袋污染还是比较严重的。
(4).使用农药的环保行为。农药使用不当或滥施农药,不仅会污染大气、土壤和水源,也间接和直接地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残留是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大隐患。由于气候变暖。害虫猖獗,被调查者普遍反映“不使用农药不行”。蔬菜生产中使用农药的安全采摘期因农药品种、蔬菜品种、季节等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讲,叶菜收获前禁用期至少7天,茄果类、瓜类蔬菜禁用期至少2—3天。在调查中询问:“施过农药的蔬菜何时可采摘食用?”95.12%的被调查者能回答正确。这说明大多数农民是了解相关要求的。当询问:“自己食用的蔬菜也使用农药吗?”结果大多数人回答“不使用农药或很少”。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农民环保素质总体来讲不高。主要表现为环保知识缺乏,环保意识淡薄和环境行为不雅。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环境意识,改善农村环境状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报道党和政府的环保政策,宣传环保新进展新经验,普及环保科普知识.表彰环保先进事迹.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要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手段与形式.例如宣传栏、环保“大篷车”、文艺演出、环保知识竞赛等,突出艺术性、形象性和群众参与性,以增强环保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坚持经常宣传和主题宣传相结合。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宣传部门以及基层村委会要把环保宣传作为基本工作任务.常抓不懈,同时在相关的环保纪念日(环境纪念日、土地日、植树节等)期间开展形式多样的主旨性宣传活动。通过加强环保宣传,切实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一是树立环保新观念,使环保成为广大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二是培育环境新道德.平等看待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维护生物多样性;三是创建环保新文化,使保护环境为荣、破坏环境为耻的荣耻观蔚然成风。
(二)增加农民教育机会,提升农民环保素质。
调查显示:在食野习俗、乱堆垃圾、焚烧秸秆等非环保行为的人群中,较低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较大,这说明农民的环保素质与受教育程度相关。由于受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教育投入相对偏低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机会偏少、优质教育缺失,这是造成一部分农民环保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增加农民的受教育机会。加强农村环保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生抓起,他们是未来农村劳动力的主体。要在幼儿园把环保知识编成儿歌和游戏,让孩子们在演唱和表演中了解环保知识;在中小学开设环保知识课.组织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环保宣传活动。把学到的环保知识带给社区和父母,这样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此外,要把环保教育融入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包括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农业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生态农业、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使广大农民在发家致富的过程中提高环保素质,自觉保护环境和生态。
(三)建立新型农村产业模式。
大力发展既节约资源又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以此作为协调解决传统农业与环境保护矛盾的手段。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科技培训,倡导和推进循环经济提升农产品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型农业产品,培育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农产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变过去单一种植业生产结构为农林牧副渔.生产加工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循环系统,提高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效率。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建设相互依存。
党的全会,确定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描绘出了我国农村改革的新蓝图。如何按照省委“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黑水县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为此,笔者先后深入沙石多乡昌德村等20余个村及相关农村企业、涉农部门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调查研究、座谈访问等形式,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黑水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全县幅员面积4356平方公里。县境内最低海拔1790米,最高海拔5286米,全县总人口5.8万余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以上,农业人口达5万人。由于历史、地理、交通等不利因素的制约,黑水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黑水县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全县预计完成生产总值3.9亿元,同比减少28.9%;预计完成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92元,比上年增加276元;粮食预计总产15207吨,比计划减少783吨。由于地震影响比上年均有所减少,但从长远看我县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整体素质不高、稳定增收渠道难、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黑水县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自然条件恶劣、农牧业基础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差。
黑水县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泥石流、干旱、洪灾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其中又以旱灾最为严重,春旱、夏旱、伏旱时常交替发生。全县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另外,由于农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区,山高坡陡,土壤贫瘠,肥力低下,虽然完成5000亩基本农田改造,但农业生产条件仍然较差。通过大力实施交通通畅、通达工程建设,完成通村公路55条496公里,农村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由于地震破坏影响,造成部分农村机耕道通畅能力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
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牧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
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牧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牧民增收渠道不多。
为积极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黑水县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牧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沙石多乡昌德村共有农户39户,人口171人,全村人均纯收入1805元,在州党史办的倾力帮扶下,该村实施以“改厕、改圈、改水、改路、改厨,建太阳能、建院坝、建垃圾处理点”为内容的高半山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工作,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和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村民种植莲花白60亩、大黄22亩、木香100亩、试种秦艽0.5亩、柴胡2亩、早实核桃60亩;此外,积极争取资金5万余元修建村活动室,为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当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增加260元,农牧民增收效果明显。与此同时,四美沟村的大白菜、红岩乡的洋葱已经在成都、南充等市场享有盛誉。但是,全县有特色的基地规模不大,目前的结构调整普遍局限于规模扩大,品种更新,布局调整等水平和层次上,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科技含量不高,农民对新品种缺乏新的种植技术,尤其是在产品包装、运输上缺乏先进的理念。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市场销售信息把握不灵,曾经出现过农民等莲花白、洋葱价格最后遭遇滞销的情况。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党的全会和省委**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我县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按照州委九届七次全会的部署,我县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牧民定居行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确定了到20xx年农村工作目标: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81亿元,年均增长4%;年粮食总播面稳定在1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万吨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5752万元,年递增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现代农牧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
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草场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努力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牧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草场管理制度,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在9.6万亩。三是建立和完善农牧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牧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牧)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制度。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加大农牧业信贷投入,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农牧业信贷规模,提高农牧业信贷比重,增加金融服务产品。从信贷总量、担保、利率、期限、服务等方面对农牧业产业恢复重建给予大力支持。放宽担保条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牧业发展道路。
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促进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牧业。利用黑水独特的自然优势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脱毒薯、优质生猪等特色产业和反季节蔬菜、特早实核桃、优质晚熟桃、豆薯荞、本地山鸡、道地中药材等,打造一批精品农牧业和知名品牌,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在适宜区域发展特色水果0.2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2万亩;在宜粮生产区推广优质小麦1.5万亩、优质青稞2万亩、优质玉米1万亩、优质豆类2万亩、优质脱毒马铃薯2万亩、优质荞麦1万亩等粮食作物;在高半山地区发展以木香、柴胡、大黄、秦艽为主的道地中药材亩,为农民致富开辟新财源。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业,着力打造生猪产业,大力发展圈养山羊和小家畜家禽,提高畜禽商品率,畜禽出栏达到8.5万头(只)。积极发展特色林产业,重点发展特早实核桃4000亩,加快发展后续产业。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在沙石多乡、芦花镇、色尔古乡、知木林乡、卡龙镇以及旅游沿线发展“农家乐”、“藏家乐”50余家,开辟田(果)园观光体验、藏羌餐饮、摄影、购物等,建设一批生态、民俗、红色、休闲旅游项目,并以农(藏)家乐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及其它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实现人均旅游收入达100元以上。同时,带动餐饮娱乐、观光购物、交通物流的发展,拓宽农村增收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级服务站点,构建以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牧业科研、示范教育、供销合作社、专业大户和涉农(牧)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牧业基层技术服务体系和生产经营服务体系。走产供销、产加销一体化、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路子,不断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牧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牧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着力整理重建地震受损耕地、受损农田水利灌溉渠系、尽快恢复高产稳产农田,黑水将恢复改造受损土地1500亩。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恢复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000亩。积极开展中低产田土改造和永久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在灾后恢复重建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优先实施农村公路恢复重建,完成村内损毁道路、机耕道、牧道、林区道路的恢复重建。大力加强通信干线网和移动基站的恢复重建,优先做好农村公众通信网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推进网络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农村通信服务水平和灾备应急能力,逐步实现城乡网络信息共享。
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加强地震灾害、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完善处置预案,增强灾害处置能力和农牧民避灾自救能力。加强防洪、抗旱设施和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抗灾保障能力,提高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落实安全标准和责任。
(五)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牧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逐步提高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和结构,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教师资格准入制、竞争上岗制、新聘教师合同制和城镇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制。
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以县卫生医疗机构为龙头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
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挖掘以“卡斯达温”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积极开展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农村生活新方式。
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
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经济现状调查报告篇九
20xx年至20xx年,我县公益林建设面积约11万亩,需要建设资金约8.4亿元,土地出让和维护费约3000万元(不含社会化造林)。目前,全市资金到位约4.7亿元,缺口约4亿元。另外,20xx-05年,我县经济林建设面积近7万亩,超计划3万多亩,资金缺口约3000万元。其他的资金,比如森林预报,防火,都远远达不到要求。由于林业资金的巨大短缺,给我国林业建设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企业现金周转困难,拖欠农民工工资、拖欠苗商资金现象严重。二是土地出让金不能及时支付,农民反应强烈。特别是一些社会化造林企业经营困难,承担的土地出让金无法支付,难以保证社会稳定。三是养护、护林、防火经费没有保障,缺少必要的植保机械、防火器材和农药。森林病虫害和火灾隐患多,影响林地正常生长。
2.宏观经济政策制约。
近年来,××建设得到实施,林业发展得到大力推进,导致我县林业资源快速增长,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岛外很多企业都被吸引来投资。很多投资者违背城市原有的林业发展政策(如以房养林、以林养林、以项目养林等)投资造林。)和××林业规划目标。目前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林地开发房地产基本无望;20xx年以来,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以林养林的原计划也失败了;受管理空间的限制,林地休闲旅游项目不能满足游客对食物、住房和娱乐的需求,对游客没有吸引力,难以维护。由于缺乏政府政策的引导和连续性,许多投资者没有投资回报,难以继续经营,有退出的想法。
3.异地挖苗没有出路。
我县三岛总体规划已经批准实施。规划中的林业建设目标明确,我县17%的森林覆盖率远低于规划目标。但按照全市林业发展思路,××将不再进行大规模的生态公益林建设,使得已建成的生态公益林面临严重的内挖压力。如何解决间挖苗问题,如何科学利用间挖苗,如何保持生态林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安置无地农民。
由于我县大量农民土地被出租用于植树造林,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安全问题非常突出。农民土地流转后,必须要求政府给予就业等相关政策来保障他们的生计。但我县就业机会少,仅靠“万人就业工程”解决失地农民就业是杯水车薪。大多数失地农民仍然难以安排,无法完全解决他们的担忧。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土地出让金的补偿标准,但随着价格的上涨,目前564元/亩的土地出让金很难维持农民的基本生活,因此土地出让金的上调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政府应立即制定相应的对策,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安全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县林业发展今后应实现“三个转变”,寻找“四条出路”:。
三个转变:一是实现大规模土地租赁造林向经济林、周边植树、庭院经济转变;二是实现政府管理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三是实现林业公益性向经济性的转变。
四条出路:。
首先是寻找经济林建设的发展路径。今后经济林建设要改变过去盲目发展、种植面积广、分布分散的局面。要有一定的规划,集中财力,建设一批标准化的果林基地,形成规模和区域优势。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是寻找发展已建生态林的途径。目前,我县生态公益林建设投资大,维护管理任务重,财政负担重。为了充分利用和振兴现有林业资源,有效减轻政府负担,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突破现有政策瓶颈,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公益林经营权,制定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公益林开发建设。
三是寻找未来发展生态林的途径。今后生态林建设要改变过去那里的土地流转和建设的做法,严格按照××总体规划,结合××生态工程建设,进行绿化建设,使其不与开发项目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发生冲突,真正种下一片绿地。同时,抓住市级林业补贴政策的机遇,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大周边树木和庭院绿化建设,美化和绿化家园。
四是寻找林下经济发展之路。今后应进一步利用现有林地资源,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寻找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点,探索我县提高林业效益、农民致富的新途径。
三.要实施的四项措施。
(1)完善和制定林业发展政策。
1、公益林流转管理政策。
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公益林的流转和管理政策逐步放开。建议在成熟的公益林地块(如董罡生态林、明珠湖及相关的社会化造林区)进行试点,允许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在其承包的公益林内进行生产经营,但经营者必须按规定缴纳土地出让金和无偿维护林地。比如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林地周边农村闲置房屋,企业和农民联手,采取松散的组织形式开展“农场游”工程。这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还可以给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同时农村环境可以改善整顿,国家可以加税。
2.生产管理住房政策。
在充分研究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县有关部门出台了林业生产经营场所的地方性法规。经营者在开展“休闲、旅游”等经营活动时,允许建设一定的管理用房(建议每100亩林地可建设100-120平方米的管理用房),主要用于生产生活需要,仅在无产权的承包经营期内使用。运营期到了,可以无条件移除。
3.社会职业维护政策。
按照目前政府实施的公益林养护模式,每亩养护成本在700元左右,而实际养护成本在300元/亩左右。建议政府制定政策,在沿海防护林区开展试点,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由专业的有资质的养护公司进行养护。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维护成本,减少财务压力,为以后的大规模管理和保护积累经验。
4.经济林支持政策。
除了对经济林建设给予补贴外,建议政府加大对具有一定规模和规范建设的果林基地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道路、渠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交通、排灌、运营等问题;二是加大水果深加工建设,建立水果加工厂,加大对打蜡、选果、包装、冷藏等设备的投入,解决水果保鲜加工问题,逐步走水果商品化道路;第三,逐步建立和完善水果销售网络,有效解决农民销售困难问题。
(二)、解决和筹集林业资金。
一是积极与市有关部门协调,争取将我县林业建设所需的土地出让金和维护费纳入市级预算,减轻我县财政负担。二是制定林业产业发展政策,吸引和利用民间资本投资林业建设。
(3)探索林下经济模式。
目前,林下经济主要围绕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种植上,林地2-3年后基本封闭,对林下作物生长有影响。但林业与其他作物在用药和施肥上存在冲突,难以保证作物的食品安全。在水产养殖方面,由于禽流感的影响,林地养殖风险大,发展缓慢。因此,林下经济发展的选择面较窄。目前可以尝试以下四个方面。建议政府拿出一定的项目资金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解决技术问题,再逐步向大众推广。第一,食用菌,主要是黑木耳和草菇;二、中草药,主要是杭白菊;第三种是蔬菜,主要是紫花苜蓿和中晚熟花椰菜;第四是水产养殖,以鹅为主。
(4)部门间的协调和联合推广。
林业产业的发展涉及政策法规、规划、旅游、房地产等多个领域,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和协调。建议县政府成立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协调小组,解决政策、规划、资金、土地利用等问题,有效促进林业经济发展。
经济现状调查报告篇十
在刚刚落幕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力军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意义,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对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有重要的影响。以此为契机,笔者对家乡乡镇企业做了详细调查。
本次调查以潍坊市临朐县蒋峪镇的乡镇企业为样本。蒋峪镇地处沂蒙山区,盛产林木、花生、红薯等经济作物以及苹果、桃子、板栗等水果。最近几年发现铁矿,开始出现冶炼行业。自1998年以来,该地建立了几家乡镇企业,潍坊市临朐县果脯厂、潍坊市临朐县屠宰厂(宰鸭场)、潍坊市临朐县陶瓷厂铁矿石提炼厂、蒋峪镇铁砂厂是其中比较典型的几家,笔者对上述三家企业进行了调查,希望找出发展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调查结果。
“乡镇企业法所称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本次调查紧扣该定义,对调研地乡镇企业随机抽取并进行调查。调查采取现场访问在职工人和乡镇企业领导的方式,调查所得资料如下:
(一)样本企业基本概况:
(注:部分企业会根据生产状况对工人数量进行调整,本次调查对此类的职工数采用各月职工人数的平均数)。
(二)对样本企业职工的调查。
经过调查可知大部分职工对企业的薪酬待遇较为满意,但对企业的工作环境及企业的安全措施意见较大,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职工对工作环境满意程度调查结果。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80%以上的职工对工作环境都不满意,特别是屠宰场和冶炼厂等艰苦危险行业的企业,职工对工作环境不满意的比例更高,由此可以看出乡镇企业的工作环境建设安全生产意识还相对薄弱。
(2)职工对工资待遇满意程度的调查结果。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90%以上的职工对企业的工资待遇都较为满意,由此可见,临朐县乡镇企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对企业周围居民的调查:
周围居民在肯定这些乡镇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同时,也对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表示了担忧。
三、调查结论。
经过调查,可以得知该地区绝大多数乡镇企业均是依靠当地资源优势,加上农村廉价的劳动力和地域独特的市场优势,外加政府的投入支持兴建起来的。
这些乡镇企业吸收了大量农村潜在劳动力,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了剩余劳动力当地就业,减轻了城市的扩容压力。并且工资发放多采取计时或计件工资,灵活性强,且它们的用工高峰期多是农闲时期,提高了单位农村劳动力的生产率。这些企业的工资待遇普遍令农民满意,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有效的促进了农村消费的发展,而且这些企业的建立带动了当地资源供给产业的发展,对农村经济起到了双向拉动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题;再次,乡镇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生产过程较粗放,对解决就业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对当地的优势资源的利用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最后,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企业寿命较短,由此衍生出一些其它的社会问题。
四、对乡镇企业发展的建议。
针对调查结果和所分析出的问题,为了让农村乡镇企业更好的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当地优势产业的发展,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可以推广订单式经济作物生产,以乡镇企业为龙头,对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收购保证,这样既为乡镇企业的生产造就了供给稳定质量统一的原料来源,解决了乡镇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有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达到双赢的结果。
(二)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扩大企业规模,打出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产业链。带动上游产业发展,促进农业附加值的提高和和农民收入的提升。
(三)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促进乡镇企业发展。针对乡镇企业实力弱小,对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的现状,政府应该制定政策予以鼓励,对企业上类似项目给以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通过经济杠杆解决乡镇企业环境污染和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的问题。同时加强对生产经营者的培训教育,加强安全生产意识,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提高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经济现状调查报告篇十一
近年来,民营经济在太和镇镇域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认真实施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战略,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掀起新一轮发展民营经济的高潮,扫清民营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最近,我对太和镇地区民营经济的现状与发展作了深入的调查。
一、太和镇民营经济的现状。
太和镇地处县城,具有得天独厚发展经济的优势,在九十年代初期,全镇城乡集体企业达到鼎盛时期,当时8万多人口的太和镇共有集体企业40余家,其中城镇集体企业13家,农村集体企业28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集体企业固有的规模孝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差、员工年龄大、文化素质低等矛盾日益突出,体制的弊端,产权不明晰,加之流动资金短缺,银行不注入资金,使全镇集体企业逐步陷入困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集体企业85%以上处于严重亏损状态。1997年起,镇党委政府开始实施“腾笼换鸟”的办法,通过卖、并、破、租、转等形式,让集体资本退出,为民营经济腾出空间。从当时的天府人革厂实施“零价转让”到全市最大的乡镇企业——四川富士电机有限公司改制为民营,通过改制培养民营企业10家。截至xx年7月底,全镇已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9000余户、民营企业152家,从业人员13380人,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8.6亿,占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的79.6%;销售收入完成10.3亿元,利润5899万元,国税、地税收入xx多万元,占全部税收总额的80.5%。
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和经济规模上。
第一,观念陈旧滞后。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双重影响,思想观念保守,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冒险精神不够,怕投入了无产出、无回报,创业冲动不足。
第二、管理体制制约。政府职能部门对民营经济实施多头管理,缺乏对民营经济的整体布局和长期发展的引导和规划。有的工作人员仍有“管理就是开会,发展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的思想。“三乱”现象屡禁不止,行政效率低下。
第三,市场环境制约。民营经济间的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等问题还十分突出,社会监督力度、打击力度还不够。
第四,技术水平制约。在技术装备上,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依然是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操作。
第五,人才资源制约。人才市场不完善,使得科技人才资源严重缺乏。
第六,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经营者整体素质较低,管理问题较为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对所办企业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有的法制观念淡薄,甚至违法违纪违规。民营企业呈现出小的多、大的少,经营型多、生产型少,租放型多、科技型少的“三多三少”格局,知名的大型民营企业不多。
第七,外部环境较差。各地出台的优惠政策,虽然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是“纵向不到底,横向不到边、竞争不平等”。导致外地企业引不进来,本地企业又留不住,国有企业有的改制不彻底,民营企业又发展不起来。特别是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电力分配、拆迁还房等方面与外来企业极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办理程序繁琐,中间环节太多,经营性的水、电、气价格太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本地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经济现状调查报告篇十二
农民工是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离开户籍所在地,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员,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民工是城市面积的拓展者和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同时,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面临一些基本社会问题。
工仍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职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相对传统农民工,他们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已有较大提高。
进城农民工的年龄从20岁到60岁不等,40岁以上的占55%,20—40岁者占到了45%。进城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以高中和初中为主体占95%。婚姻状况已结婚的占调查比例的75%。关于外出就业的目的,选择“出来挣钱”的,占80%,选择“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的人占15%。
以下是我在工地上打工时拍的一组照片:
工人们吃饭的地方简陋:
工人们吃的是典型的大锅饭,十几号工人凑在一起吃饭,每天每顿都是两菜一汤,而且菜的样式也是非常单一的,几乎每天都一样。工人席地而卧:。
午休的时间只有一个多小时,对于劳累了一早上的工人们来说,根本不够休息,于是他们吃完饭后直接在工地上小憩一会儿。建筑工人连夜赶班的情景:。
工地上临时加班,已经很晚了,开着灯,工人们要时不时得注意安全,虽然劳累了一整天,晚上还加班,但是,每小时五十元的加班费,还是值得他们高兴的。烈日下汗流浃背的工人:。
不管天气多么的炎热,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持续的干着。工人仍旧在忙着施工,他们的脸被晒成了黑红黑红的颜色。工人们娱乐项目单一:
农民工平时的娱乐休闲方式主要集中在打牌或打麻将、凑在一起聊天的占总比例的30%,而女性农民工作则以逛街和读书看报、看电视为主,这些说明农民工作在娱乐休闲这一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而且农民工在情感方面很缺乏。工人们的居住条件差:
民工的居住条件比较艰苦,租房、住在集体宿舍、工作地点或临时搭建的工棚,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
4、解决方法。
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关于农民工工资拖欠、农民工工伤赔偿、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负面报道,所以,要改变农民工的生存环境,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公平对待农民工。把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农民工及其家庭对住房、教育、医疗、安全、娱乐等的需求,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建设统筹考虑,保证他们享受流入地的基本公共服务。让农民工与城市人享受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待遇。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提供及时、准确的务工信息,多提供务工岗位,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盲目性,使他们外出时较容易地找到活干,并开办一些技能辅导班,让农民工接受培训,拓宽其就业门路。
在农民工的精神生活方面,可以尝试性的在工地上、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图书馆;可以举办一些与农民工相关的活动;也可以举办一些心理健康的讲座,切实关心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给予农民工更多的人文关怀。
农民工是一个群体,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固然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加强正确舆论导向,营造全社会都关爱农民工(外来劳动者)的良好的社会氛围。要通过媒体,经常性地正面报道农民工为城市、为社会、为我国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引导社会对农民工的正确认识。
三、总结。
四、感言。
经济现状调查报告篇十三
汶上古称中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县城西北隅的太子灵踪塔始建于宋代,气势雄伟。1994年3月,在塔内发现了141件佛教圣物。公元前5,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初仕中都宰。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汶上相继有四人出任尚书之职。汶上现存众多名胜古迹,发掘的北辛文化遗址和细石器化距今约11.5万年。文庙建筑群始建于唐代,堪与曲阜的孔庙相媲美。
本人暑假期间通过社会实践进行实地调查,网上查询,采访领导等方式对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以下是这次的调查报告:
结构调整彰显成效。近年来,各县市都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振兴县域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力促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农业方面着力提质增效,推进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新型农业建设,产业链条继续延伸,产业化经营加速发展。工业方面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获得较快发展,工业结构已由能源开采加工为主导转变为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方面积极扩大产业规模,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努力打造新型服务业。
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特色。我县产业是典型的资源主导型产业,表现出明显的产业结构单一特征,产业链条短,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并且与其它兄弟县市之间产业雷同严重,经济主要靠煤炭拉动。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战略转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汶上作为经济欠发达县,经济总量小、基础相对薄弱、发展质量不高,面临着加快速度与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崛起,必须坚定产业兴县不动摇,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更加注重生态建设、更加注重民生和谐,在发展中加快转变,在转变中加速发展,探索走出一条速度、结构与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1.坚持以新型产业化为主导。
立足产业基础优势,围绕培育高端、高质、高效产业,提升一产,优化二产,繁荣三产,加快形成结构合理、节能环保、效益良好、独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2.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科学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强化政策扶持,加快推进新风光产业园、led、太阳能光伏组件、锂离子动力电池等项目建设,尽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优势技术和优势品牌,抢占新兴产业的发展先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立足做优做强煤电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三大百亿产业,依托如意天容、万发服饰、金成机械、祥远机械等行业龙头企业,规划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两端延伸,加快传统产业向特色产业升级,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要求,实施农业六大工程,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发展一批优质、高效、精品、生态农业。壮大大汶河现代农业、利生面业等企业规模,扩大奶牛、生猪、芦花鸡等特色养殖和山药、白莲藕、核桃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打响生态和绿色品牌,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3.构筑转型升级平台。
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项目集群、产业集聚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园区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加快形成互为配套、集群发展的产业布局。加快县经济开发区机械电子产业园、纺织服装产业园、节能产品产业园等区中园建设,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加快完善次丘、康驿、白石等乡镇产业协作区,大幅提升产业协作配套和集群发展能力。加快联想化工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全面拉开发展框架,不断提升承载能力;按照煤盐结合,高端发展的产业定位,采用国内外先进、绿色、环保新技术,大力发展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倾力打造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化工园区。
4.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牢固树立突破靠产业,产业靠项目,项目靠招商的理念,坚持招商选资,提高招商门槛,紧紧围绕煤电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商贸流通等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大、节能环保类大项目,全面提高招商引资成效。确保年内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个、5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每个乡镇至少新上3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个。
5.坚持以城乡一体化为引领。
牢固树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理念,围绕儒释圣地、生态水城城市发展定位,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全力打造跨越转型的强力支撑。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等设施;加快推进城区道路与环城路的互通连接,力争实现县城到中心城镇二级路连接,乡镇之间三级以上公路连接。改善教育、文化、娱乐设施,推进绿化美化工程,确保绿化有层次、亮化有特色、美化有品位。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经济现状调查报告篇十四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攻坚时期,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有基础。
(一)基本情况。
1.经济信息化快速发展。
第一,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深入推进。
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覆盖全省2000个乡镇、5万个行政村和40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信息网整合了12个涉农部门,建立了农经、农情、农价三级共建共享数据库,设立服务栏目近万个,数据总量达3760gb,连续五年荣获“中国农业网站百强”称号。研制开发了40多个农业专家系统,推广面积达2000多万亩,增收节支10多亿元。“12316”三农热线、“千万农民短信服务工程”等服务平台,提供了快捷、方便的咨询服务。藁城市“三电一厅”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和**被列为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村信息化示范单位”。8个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8名信息员被国家五部委评为全国先进。
第二,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加速融合。
据不完全调查,大中型制造企业70%实现了生产过程关键环节自动化控制,90%建设了管理信息系统,62%采用了数字化研发设计系统,85%建立了企业门户网站,48%应用了不同程度的电子商务。**钢铁、**三友、**水泥、**天威等3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的部分骨干企业开展了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丝网、**管道管件等一批产业集聚区建设了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了中小企业和产业的聚集发展。建立了省市两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实现了对全省752家企业、1176个排污口的联网自动监控,建设了覆盖40多万家污染源企业的基础数据库,有效抑制了企业的偷排和超标排放。唐钢等13家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被列为国家示范项目。2009年**暨曹妃甸被国家工信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第三,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稳步发展。
培育了**国大、**晨砻等30家电子商务以及**集团、**港等10家现代物流示范试点企业,网上购物人数迅速增加,形成了以网上订货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依托商务部新农村商务网,从**年开始,每年举办三次“新农村农副产品网上购销会”,累计成交额达47亿元。中华标准件网、中国耐材之窗网、中国枣网、中国辣椒网等一批特色经济网站迅速崛起,辐射和带动了县域特色经济发展。**被国家确定为首个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并已通过国家专家验收,丝网机械设备数字化率达30%,企业网站拥有率达92%,经常使用电子商务的企业占70%,网上贸易额占比超50%。
2.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
全省电子政务框架初步形成。实施了“112工程”,构建了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重点推进了12个跨部门应用系统。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为26个部门提供了纵向业务专网服务,支撑网上审批、财政网上支付等多个跨部门应用。人口与人力资源、法人、基础地理等五大基础数据库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全省统一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了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间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共享,促进了财税增收。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提前两年完成了“**”提出的60%行政许可实现网上办理的目标任务。省级49个部门473项行政许可事项中,除25项因涉密外,其余448项全部实现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走在了全国前列。省直部门核心业务已不同程度地实现信息化,上报省政府的文件已全部实现网上传输。全省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已基本形成,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载体,有力地促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网民使用政府网站的比例达到25.5%,通过政府网站查询政务信息的比例达到74.1%。**市和**市政府门户网站位列全国30强。我省被国家列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省份,探索形成了“**省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信息化应用建设与管理模式”,属国内首创。
3.社会信息化惠及百姓。
社会信息化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远程教育网覆盖了全省所有中小学校,初步形成了集教育。
教学。
科学普及服务“三农”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服务平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社保信息系统开通了12333电话咨询服务热线,全省企业养老保险监测数据库入库率达97.3%,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市“五险合一”服务模式实现了基金统一征缴和支付,在全国得以推广;**承德********被评为“全国金保工程示范城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了新农合管理妇幼卫生监测社区卫生服务等功能,提高了卫生系统行政管理效率及公共服务与应急处置能力,实现了重大疫情的网络直报。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形成了专业艺术群众文化文物博物民间艺术等大文化信息资源框架体系,每年可提供万册以上电子图书200小时视频资源,信息总量达27tb,位居全国前列;建设了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服务范围覆盖全省5万个行政村。实施了城市和社区信息化试点示范,11个设区市建设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等市探索了社区综合管理服务模式,提高了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区服务水平。**城乡一体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城乡服务等值化。**光彩集团“全国联网家庭服务信息支撑平台”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独家国家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范围已覆盖56个城市。****先后启动建设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并成为“全国数字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被评为“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
4.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通信方面,**年底全省光缆总长度达45.6万公里,是2005年末的2.33倍;局用和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分别为961.4万门和8080万户;电话用户数为5604.9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数达4353.5万户,是**年末的2.44倍;电话普及率达79.7%,较**年上升29.5%。广电方面,全面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双向网改造,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370万户,双向网覆盖用户接近300万户;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覆盖11个设区市城区,用户达50万户;完成了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覆盖25万户农村家庭。互联网方面,**年底全省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1335g,网民数达到2197万人,网民普及率达到31.2%;互联网宽带用户达667万户,居全国第5位;全省行政村通宽带比率达95.1%。广电网、通信网、互联网融合加快,**电视台实现了7套节目的低码流网上直播和部分栏目的网上点播,网站日访问量超过100万次。**电台网站实现了9个频道的在线直播,阳光热线实现了网上视频直播和点播。信息网络已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5.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建立了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电子政务数字认证中心、信息安全通报中心和应急支援中心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制定了《**省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ca证书在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得到广泛推广。对811个党政群机关门户网站实施定期监测,完成了55个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评。开展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试点。省市两级建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协调体系,省市县三级1074个重要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安全事件网上直报,对965个单位开展了信息安全专项检查,保障了全国重大活动期间我省网络信息安全。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介绍我省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经验和做法。
6.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增长。
5、4.0。
2、和6.24倍。产业链逐步完善,形成了太阳能光伏、通信与卫星导航、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应用电子五大产业链,产业聚集效应凸显,形成了“四基地”、“八园区”和环京津发展的格局。
7.信息化环境日益优化。
信息化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在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正确领导下,建立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重大事项协商沟通机制。开展了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基础调研,建立了省级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绩效和设区市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定期进行评估和发布,初步形成了信息化建设的评价机制。调整充实了省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我省信息化领域各类协会作用,形成信息化宏观研究和辅助决策机制。倡导建立了京津冀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促进了与京津地区的沟通交流和区域合作。
信息化立法、政策和标准制订工作取得新进展。《**省信息化条例》已进入立法调研阶段。制定了《**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关于加强全省“**”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我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省电子商务“**”规划》、《**省信息安全发展战略》、《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意见》、《关于加强信息化工程招投标工作的意见》等十多项政策性文件,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标准,组织开展了信息资源基础编码、电子文件存档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工作,完善了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了**省信息共享标准管理系统,对省级信息化标准工作进行了探索。
信息化宣传和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一年一度的**国际信息产业周已成为环渤海地区独具特色、规模较大的信息产业行业盛会;充分利用新闻发布会、省内外新闻媒体、**“5.18”经贸洽谈会,对我省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成果集中进行发布和展览宣传;多次举办信息化发展形势、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报告会或高峰论坛,全省信息化意识得到普遍提高。在20所高校开设或增设了26个计算机相关专业,举办了两届**省高校网络技能大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在省委党校建立了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培训基地,开设了信息化知识培训课程;与中欧信息社会项目办公室联合举办了“中欧信息社会-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培训会;组织开展了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培训;成功举办了信息化与电子政务高级研修班、厅局级干部信息资源规划培训、网络与信息安全知识高级研修班等多次专题培训,信息化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一是两化融合深度不够。信息化的高投入与应用系统建设低效益的矛盾突出,业务技术两张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标准建设滞后,信息化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
二是信息化工作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设中各自为政、多头管理、自成体系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机构改革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推进力度有所削弱,市县机构改革的时间梯度差,制约了全省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推进。
三是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政策支持。**省信息化条例受立法资源限制,立法进程相对缓慢。企业信息化缺乏政策支持,投融资机制不健全。电子政务建设缺乏必要的政策约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困难。
四是全社会信息化投入不足,不少政府部门和企业领导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没有将其放在战略层面去认识和推动,信息化建设资金持续投入力度不够。市县两级政府尚未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省级信息化专项资金额度占财政可支配收入比例逐年减少。
五是人才队伍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撑能力不足。软件企业水平偏低,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奇缺;党政机关和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尚未建立,国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能力较低。
二、面临形势。
(一)信息化成为后危机时代的共同选择。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将进入中长期结构调整阶段,各国都把信息化作为助推经济发展、建立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2009年,欧盟出台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英国推出了《数字不列颠计划》,日本发布了智能日本(i-japan2015)计划,韩国发布“it韩国未来战略”,新加坡全面实施《智慧国2015计划》,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了5个方面复苏经济计划(绿色能源中的智能电网和智能建筑、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现代医疗保健体系、21世纪教室试验室、下一代宽带网等),世界各国力求通过推动更高层次的信息化应用,带动和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催生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新兴业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拉动消费,促进就业,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全球信息化正在向高端化发展。
近年来,宽带和移动宽带、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泛在计算等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信息通信技术及其应用正在酝酿更新的、更大的突破,信息化正在向以泛在化、可视化、智能化为特征的高端化迈进。信息网络已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基础设施,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战略性投资的重要领域,不断加快宽带化、移动化进程,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研究表明,网络平均带宽每增长10%可以拉动gdp增长1.21%,世界各国都将宽带目标定为100mbps。物联网与电信网、互联网交融发展,正在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和对物理世界的实时便捷管理成为现实,极大地改变着生产方式、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人类生活。为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命脉,保障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从电网到运输网,战略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显著特征。云计算、云存储、云服务、先进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正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通过融合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发展,延伸产业价值链,催生一批新兴业态,加速了现代产业体系结构调整和重构。
(三)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科技创新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凸显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信息化具有极强的渗透、倍增和创新作用,是实现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选择。**届*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信息化工作进行了全面论述和部署,明确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为支撑“十二五”期间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技进步和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大任务,信息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发展机遇,必将进入“深化应用、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十二五”期间,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加快**沿海地区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我省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和竞争优势,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圈、一带、一区、一批”战略任务,迫切需要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节能减排、完善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支撑。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抓住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经济现状调查报告篇十五
按照自治区党委要求,围绕私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这一课题,我厅抽调专门人员组成调研组,利用近两个月的时间,深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私营经济发展较快的盟市,通过实地考察、组织企业家座谈和委托盟市外经贸主管部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认真调查了各地私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现状、采取的措施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和建议。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区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论述以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及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内党发[20xx]1号),个体私营企业获得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空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从1999年1月,国家外经贸部颁布《关于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自营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至今,私营企业积极进军外经贸领域,成为我区对外开放和外经贸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截止20xx年底,我区私营企业达34706户;注册资金277.93亿元,从业人员420570人;其中企业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有561户;20xx年全区私营企业实现总产值89.73亿元;入库税金3.7亿元。全区私营企业中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有608家(其中288家为边贸企业),占全区私营企业总数的1.75%;从业人员42731人;注册资金24.2亿元;20xx年进出口额10.6亿美元,占同期全区进出口总额的42.9%,其中进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117家,进出口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40家。
(一)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法制环境明显得到改善,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十五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论述写入了国家根本大法。20xx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实施。国务院和有关部委按照wto规则,从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的实际出发,相继清理了有关政策、法规,大幅度削减政府审批项目。自治区党委、政府从战略的高度出发,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领导小组,设立了办事机构;继在1995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之后,1998年又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通知》;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20xx年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自治区各部门、各盟市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鼓励措施。这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和改革措施的落实,极大地改善了私营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我区外向型个体私营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外向型私营企业在进出口配额、出口退税、经贸洽谈活动、参展摊位的分配上享受着与国有外贸企业同等待遇,并且同样获得国家、自治区扶持外贸发展各项资金的支持。到20xx年底,我区外向型私营企业获得西部外经贸发展资金支持的企业39家,支持金额2365万元,占全区可使用额度的30%;获得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支持的企业共134家,支持金额910万元,占全区可使用额度的40%。
(二)企业数量增加,实力增强。
1998年以前,我区从事外经贸个体私营企业为零。从1998年为第一家个体私营企业取得进出口经营权后,个体私营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1998-20xx年五年间共有414家私营企业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年均递增23.3%。在私营进出口企业大量增加的同时,私营外贸企业的实力明显增强。20xx年进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21家,进出口总额4.98亿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20%。
(三)外贸进出口额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区私营企业外向型经济总量明显增长、规模有所扩大、实力不断增强。许多私营企业通过努力增加资本投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积极拓展国际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xx年私营企业完成进出口额8.35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额的31.9%;20xx年完成8.6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额的42.3%;20xx年完成10.6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额的42.9%;3年出口额年均递增13.4%,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势头。
(四)生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
随着私营经济的日益扩大,企业经营领域明显拓宽,产业分布渐趋合理。目前,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企业中,从事第一产业的8家,占1.3%;从事第二产业的232家,占38.2%;从事第三产业的368家,占60.5%。国家放宽进入外贸领域的所有制性质限制后,流通性私营企业比重有所扩大,改变了以往外经贸领域私营企业主要为生产性企业的单一格局。一些盟市还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外向型私营经济规模,在鄂尔多斯、乌海、包头地区的硅铁生产企业较为集中,目前生产能力已达到95万吨,占国内硅铁生产总量的19%。因近年国际市场硅铁价格上涨较快,利润较高,新三维、鄂尔多斯等都在扩大生产规模或开工建设新的硅铁生产项目,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规模扩张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市场硅铁的价格走向。此外,呼伦贝尔、满洲里一带的对俄森林采伐和蔬菜出口;通辽、赤峰的杂粮杂豆出口;包头的稀土;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巴盟的绒毛及其制品出口等也均形成了一定规模,已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五)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0xx年,xx市私营企业进出口额9.96亿美元,实现税收6800万元,占当地财政收入的21.3%,外贸依存度为491%;xx市私营企业进出口额1.66亿美元,入库税金3034万元,占当地财政收入的26.9%,外贸依存度为895.8%;xx市xx旗私营企业进出口额3280万美元,入库税金2100万元,占当地财政收入的19%,外贸依存度为165%。全区私营企业通过购买、兼并、参股、租赁等形式积极参与国企改革,在吸纳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和促进社会服务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个体私营经济为xx市、xx市边境口岸城市发展经济树立了成功的典范,而xx旗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无疑会给我们更大的启迪。
(六)在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区外向型私营企业在扩大对外贸易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截止20xx年底,我区境外投资项目11个,占全区境外投资项目的33.3%,投资额336.3万美元,占全区境外投资额10.6%。鹿王集团分别在蒙古、马达加斯加、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公司5个,投资额累计1543万美元。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分别在马达加斯加、蒙古、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公司7个,投资额累计196万美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526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