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自己阅读体验的总结和回顾,并借此反思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写读后感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理解与他人分享,共同成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读后感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和分享的方式,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与他人交流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从他人的读后感中获取更多的启发和思考。在这里,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读后感有所帮助。
千年读后感篇一
埃及,心中觉得最神秘的地方,有着神秘的金字塔,有着神秘的木乃伊,有着神秘的文字……林清玄先生向往的神秘国度,曾经的我认为神秘而不可触碰的地方。
然而,当我随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字走进那神秘的国度,我看到的却是眼前的荒凉,没有新鲜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代文明。
埃及,曾经繁华文明因过度奢靡,现在已体力不支而荡然无存。
当作者及其工作人员来到所谓的四星级旅馆,房间竟没地写作,卫生间也不能洗澡,最后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也难怪余秋雨在文章中写到:“雅典已经够让人失望的了,但到了开罗,雅典就成了一个让人怀念的文明世界!”
金字塔,这个一来就写成熟,临走还是他的古文明,肩负了太多的历史包袱,存在了太多的历史疑难,而又终无解读,也无法追根溯源,只能根据古学家在废墟间爬剃的冰山一角去讲述,只能去等待更遥远的后人去解读。
如同余秋雨所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金字塔,这个神奇又神秘的塔,古人是怎样的聪慧才能建造出来的,连我们现代化的设备都不能把它建造出来,但几千年前的古人他们做到了,真令人叹为观止!
“无法解读是埃及文明的悲剧,而最大的不幸是失去对其文字的理解的能力。”
象形文字、金字塔、木乃伊等,在一次次文化浩劫之后,埃及文明中断了,而中华民族却统一了文字,建立了一种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使中国古代任何区域的历史不会因文字的无人解读而泯灭,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延续。
而埃及的文字呢,现在已无人通晓,面对着那些奇怪而神秘的符号,没人懂得它在传递给我们什么样的讯息。我们只得远远的观望着这些属于古代埃及人的文明而无法欣赏。
心随着书中文明的兴衰而涌起,让我真切的感受到我们在万物之中是多么渺小的。
他们来到阿拉伯沙漠时,一切都停止了,没有古代和现代,没有文明和野蛮,只剩下一种惊讶。原来人类只活动在那么狭小的空间,原来我们的历史只是游丝一缕,在赤地荒日的夹缝中飘荡着。
偶尔会出现一个奇迹;在寸草不生的沙粒中突然出现一棵树,亭亭如盖,碧绿无暇,连一片叶子也没有枯黄。
文明已经衰弱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
或许千年以后,后人也会对我们的历史千年一叹。
千年读后感篇二
在余秋雨先生辞去院长职位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旅行,独自消失在荒野大漠间十年,去寻找中华文化。在追寻途中,余秋雨先生坚信卢梭之名言: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无法思考。
作者出发经过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地,感受到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在学习历史过程,除希伯来文明其余似乎都有涉及。原来希伯来文明诞生于今天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在古代这块地方称为迦南。希伯来人是当今犹太人的祖先。不过,在古代世界中,政治上希伯来人扮演了相对不太重要的角色,它的文明也没有其它文明那么显赫了。
书中所介绍的部分中,我最喜欢希腊。环绕在周围的是那美丽的爱琴海,浩大而不威严,温和而不柔媚,而那迷宫的凄惨故事也令人感到惋惜。拜伦也酷爱希腊文明,不仅到这里游历,而且还在希腊和土耳其打仗的时候参加过志愿军。拜伦将希腊看成是文化祖国,可见希腊有多么大的影响力。希腊的悠闲位居第一。余秋雨先生认为中国人悠闲不起来,不是物质条件不够,而是脑子里课题太多、使命太重。过度悠闲只会导致懒散,安逸的思想则会促成危难的滋生。但希腊终究给我们留下了绚丽灿烂的文化遗产,它们是希腊人的,也是全人类的无价瑰宝。《荷马史诗》就是她最好的佐证。
当余秋雨先生遇到有人在巴特农神庙前发放资料,向全世界的游客呼吁,把巴特农神殿的精华雕刻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请回来时,联想到斯坦因等人当年取走敦煌文物,其中流露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怀,使我读的时候为之一振,它也教育了我要擅于学习。
巴基斯坦是另一个我喜欢的国家。她的国花是素馨花。素馨花外形极似茉莉,香味也极其浓郁。她虽是“花之最弱者”但也是伊斯兰的男子表达对女子尊重的象征。作者进入巴基斯坦时首先看到的是一间破旧的小屋,是巴基斯坦办理过关手续用的,但速度相当快,而办理人员也相当友好。同吴建国先生的相遇、在夜间行车的经历也相当有趣,似乎这挺安逸的,可看到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的赤脚密如森林,又着实令人揪心,在艰难困苦中的坚强才是最值得别人敬佩。
作者整理一路感受时觉得反复的征战,不管是别人打自己,还是自己打别人,都是对文明的破坏。古代中国虽有征战,但只是文明的融合,文化的碰撞,所以也只有中华文化才能延续。这也启示现代保护和平,也就是保护文化。
此次阅读之旅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外国文化有了一些了解。更重要的是:只有行走,才能了解。
千年读后感篇三
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随香港凤凰卫视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十个国家一一走过来,他的震惊伤感表露无遗:“人类文明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在抚摸文明遗迹累累的伤痕后,作者回头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哪些代价是正面的,哪些代价是负面的?过去的避免能否担保今后?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作者忧心叩问,是啊,“思亘古如斯又倏忽闪现,谁的惊愕能深究它?”。
埃及,尼罗河、法老、金字塔、太阳神庙……埃及文明是疑问最多的文明,是最难以解读的文明,因为难以解读,所以便难以传承。埃及人对能追溯他们历史的许多古碑、古籍依然没有其文字的解读能力,因而,文明的神秘便无处不在了。所以,作者说“当法老们把自己的遗体做成木乃伊的时候,埃及的历史也成了木乃伊”,庆幸,中国有个秦始皇,他让中国的历史活了下来。
以色列——怨气聚集的国家。曾经辉煌的所罗门王朝丝毫没能让坚强的犹太民族得以安逸地喘息,命运对其尤为不公,那么多的灾难接二连三地降落在他们头上,驱逐、杀戮、奴役,怎么也摆脱不了,但这个民族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就是:“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惜一次次大迁移。而只要落脚,就能迅速创造出一个优于别人的生态。如果这种生态中有被奴役的成分,那么他们宁肯放弃,选择流浪”。是啊,多舛的命运已造就了他们坚强的的生存文化,但无论多么坚强,集合了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精神重心的耶路撒冷永远都是他们内心的痛,一面哭墙见证了他们多难的历史。
巴勒斯坦,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城市——杰里科古城遗址,一万年前的骄傲现在只剩下破败和不安全,唯有几丛遗落的花,悄悄鲜艳了一万年。
约旦,美丽神奇的佩特拉山谷中,玫瑰红宫殿和罗马竞技场还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却只能与清风明月为伴,因为缺少文字所以其寂寞的辉煌显现的是隐性的文明形态,对它的了解只能靠猜测与想象。
伊拉克——敏感的国家,因为有了全人类文明的母亲河——底格里斯河而令人向往,虽然铁丝网重重。原想由此探寻巴比伦文明的痕迹,比如早熟的《汉谟拉比》法典,比如残暴的统治,比如奇异的建筑,比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然而,在巴格达博物馆里,作者只看见了一屋的空缺,一屋的悲怆,一屋的遗忘,连巴比伦遗迹也被糟践成一个低劣的现代模型。
伊朗,历史上的伊朗被征服的次数很多,所以历史的遗迹在征服的过程中被破坏得很彻底,米底王国(伊朗人建立的第一个王国)的首都和居鲁士成为作者了解伊朗史的开端。伊朗因萨珊王朝而奠定了现代伊朗文化的基础,此后,伊朗不断地遭遇到侵略,但是,最后居然在重重的灾难中成了伊斯兰文化的一个重镇,以独特而缓慢的步伐,走进了现代。现在的伊朗呈现在作者面前的是一种淡然漠然,有点苍凉,有点神秘,有点世俗。
巴基斯坦,没有石柱的断残、城堡的倒塌、古都的湮灭,但是“赤脚密如森林”,这个国家呈现在作者面前的是不可掩饰的惊人的整体性贫困。这是另一个意义上的文明沦落。欣慰的是作者在其首都伊斯兰堡的塔克西拉寻找到了犍陀罗艺术,在那儿,法显和玄奘曾经的足迹让他激动万分,他思考了僧人远行进行文明之间深层沟通的意义。
印度,向往以久的“恒河晨浴”让作者彻底知道了那与美丽无关,却是一场人类的悲剧。极端的贫困、极端的混乱、极端的肮脏让作者早早告别阿育王与菩提树,逃离了。
尼泊尔,绿色的尼泊尔让作者的感觉瞬时苏醒。在这儿,作者得以静静地反思万里历程,为此番的文化考察画下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远征和失序,迷昧与保守是作者思考得来得文明衰落原因。
千年读后感篇四
“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考。”当余秋两先生患上与卢梭一样的毛病时,他便用脚下的路去探寻那些千年一叹的文化遗址,用文字追述文明消逝的沧桑,用镜头记录历史遗著的怀抱,用一支笔记录10个国家的人文地理。
而这整个的行程,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课程。但是,当伟大牵连出越来越多的凶险,平静也渐渐被惊惧所替代。这四万八千里的漫途潜伏着种种危机,要穿越很多恐怖主义蔓延地区,如:北非、中东、南亚,而余秋雨先生更是迎难而上化身为马可波罗,写下游记《千年一叹》,在各文明废墟中思索、探寻,就如他在《废墟》中所说:“我热爱废墟,又寄情于废墟。”它彰显着古文明的辉煌,又见证着文明的衰落,在阵阵唤叹中又老泪纵横……这些悠久的历史,化作一个个永恒的坐标,在希腊庄重的巴特农神庙驻立;在埃及老泪纵横的门农凝视;在神圣的耶路撒冷聆听;在印度梦幻的泰姬陵静卧……可惜,辉煌饱经沧桑,文化走向衰落,历史被风化褪色……余秋雨先生作为一个学者,不畏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万里考察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作出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的提醒,成就著作业千年一叹》!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也曾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备有各的不幸。”而在这场文化之族中,历经10个国家,却是“所有的贫困都大同小异。一踏进富庶则五花八门。”唯一相同的是:古文明都在衰落,可谓是:“千年一叹,一叹千年”。虽然我以未出过国门,但字里行间是余秋雨先生面对遗址时的心寒语塞,曾经的辉煌与现实景象的可怕分裂,看到那些虽断残却依然雄伟的遗迹与当代荒凉的强烈对比,实在令人惋叹!
然而,这一切的衰落,都不必过于伤感。因为曾有多少王朝,反反复复,由盛转衰沉淀于历史中,余秋雨先生就在书中说道:“一切生命体都会衰老,尤其是那些曾经有过强劲勃发的生命体,衰老得更加彻底。”但至少,它们曾惊艳一时,名声大噪,它们遗留下的古迹,也更成了历史长河中永恒的一笔重墨!但万事总有异数,中国就是这其中例外。在这些古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也只有中文明了!它的幸存。最大的原因就是文学统一与普及,这还多亏了秦始皇,让我们不必像埃及因古籍,古碑无人解读而走向湮灭,让今天的我们还能轻松诵读古典,兴致高雅时朗诵一首诗歌。当然,除了这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外,余秋雨先生根据一路考案,还得出另外四个原因:一是地理环境的阻隔,喜马拉雅山脉天然的屏障阻断了其它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冲童而导致的互征互毁;二是依赖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中华文明在诸多内战下,没有遭受根本性的伤害,也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三是依赖于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而四是科举制的推崇,避免了社会失序,文化失记,使本体文明得到长久的延续与传承。这一切,都是余秋雨先生历经千辛万苦,不畏艰险,潜心钻研的成果。他更是把这些苦心钻研所得的成果慷慨分享于世人,用行动告诉我们:未知无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未知和无知的否认!我也因此认识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
在这个不同的世界,我愿再次沉浸在《千年一叹》中,随余秋雨先生一起旅行……。
千年读后感篇五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声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恒河河畔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残破,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跟随着余秋雨的脚步,我穿越了大半个中东。我看到了那象征着纯洁与神圣,代表着信仰与永恒的恒河边,人们病态地呻吟着,冲天的火光照亮了卷积的乌云,尸肉燃烧的味道令人作呕。昔日那圣洁的恒河,如今已成为疾病的根源,它的呻吟微弱而连绵,和着这一城的哀号与绝望,在浓烟滚滚中飘向天空。昔日的印度如今只能带给人们绝望,那样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就这样渐渐被湮没在世间和人性的洪流中,消失不见,令人痛惜。佛曰:“恒河沙数几何?”只是不知当那个无欲无求、大慈大悲之主看到如今的印度与恒河时,会不会多流出那一滴悲痛而又无奈的泪。
当冷冷的水声从尼罗河畔传来,古埃及的鸣奏曲便已响起,庄重地吟诵着那辉煌的历史,带着我们走进了那个金沙遍地的四大发明古国之一,正如余老所言:“站在金字塔前,我对埃及最大的感慨是: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拉美西斯二世与艾奈菲尔塔丽的故事流传于世,门农石像静静哭泣,女王祀殿依然完美地矗立。可在一次次文化浩劫之后,我们再也无法解读象形文字和那一具具无声的木乃伊,它不仅包裹住了法老的面容,更包裹住了那遥远的埃及不容他人窥探,只剩下那座石像静待那海已枯而石未烂:“他们都走了。”也正是因为见过太多的老泪纵横,于是不再说什么。
翻阅过历史后,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中东的战乱。种族与宗教信仰的不同,利益的碰撞,资源的抢夺,让这片土地满目疮痍。人们在呻吟,大地在哭泣,无家可归的人们在街头流浪,无法上学的孩子闭口不言,战争的冲突让人们生活在绝望里。政府之间的斗争,受伤的却只是百姓,伊拉克遭受国际惩罚,可孩子们却因禁运而没有课本,国际惩罚理由或许是正义的,但真正被惩罚的却是那群最无辜的人。在这样极权国家,长期的混乱只能令权谋阶层更加嚣张,人民却依旧生活在地狱。
文明衰落,历史褪色,只有那一年年花开花落鲜艳了一万年。凛冽的风穿透我的灵魂,伫立在咆哮的黄河边,飞溅的河水湿了我的裤脚,像那远古的历史轻轻地流泪。站在中华大地上,我的内心难以平静,历史与文明相互纠缠,那么厚重而又脆弱,在时间的冲击下,不断被逝去消亡,让我们留住文明留住历史,让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
千年读后感篇六
《千年一叹》这本书确切来说是一本日记,它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越野车队考察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路程从希腊到埃及,从巴以到尼泊尔,跋涉四万公里。
这一程,他们遇到许多惊心动魄的事情,随时都威胁着他们的生命。许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在中东的一些国家更是如此。前一秒不知道后一秒会发生什么,给我的感觉是:这些人每天都提着脑袋仓皇赶路,生怕一不小心把脑袋掉了。
在书中,作者记录了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希伯来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的衰落,结尾部分探讨了其衰落的诸多原因,在对比中逐渐找到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读来令人震撼、叹息。
两千年前的几大文明,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衰落的原因各有不同,不再赘述。在此,只写写作者从中找出的共同规律以及中华文明延续的原因。
各大文明衰落的原因:
一、远征。
文明以自己的繁荣使野蛮势力眼红,又以自己的高雅使野蛮势力自卑,
野蛮迟早会向文明动手。而一旦动手,文明很容易破碎。当文明的力量汲取了太多的血泪教训,也会主动出击。开始时是想以野蛮的手段阻挡野蛮。久而久之,远距离征战渐渐成了某些文明的癖好。征战一旦胜利,一定伴随着文化奴役,这对被奴役的文化是一种毁灭性的摧残。但是另一方面,胜利者的文化也未必胜利。因为他突然成了奴役别人的武器和工具,必须加注大量非文明的内容,到头来只能是两败俱伤。
而我们中国古代的君王都不喜欢远征别国。并且,中华文明从根子上主张和平自守。这也就是作者找到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没有败亡的重要原因。
二、社会失序。
战争对文明的破坏,首先从破坏秩序开始。这种破坏也包括侵略者在动员和组织战争时对本国文明进行军事化的搓捏。即使没有战争,文明自身也无法抵拒失序趋向。
中国古代通过科举取仕而组建文官体制的办法实行了一千三百余年,有效地维持了中华文明的秩序。选拔文官的标准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注重“治国平天下”,不是空论玄谈,因此确实也能把地方上的事情管起来。中华文化既没有在无序中崩溃,也没有在无效中风干,都与此有关。
三、迷昧。
文明需要钻研,因此又极容易钻牛角尖;文明需要自重,因此又极容易排他;文明需要传播,因此又极容易夸张――这一切都会导致迷昧,而种种小迷昧如果膨胀成大迷昧,则又成了自我毁损的灾难。这种情况最集中地体现在宗教狂热上。
宗教在创始期大多也清朗可鉴,但时间一长,信徒一多,很容易失去精神之度,渐渐在内外争逐中发生蜕变。在编制神话、排斥异端、约束行为、解释教义等方面走向极端。甚至还会发动宗教战争,酿成人间惨剧。宗教纷争仍是当今世界的一大麻烦,而到下个世纪也很难乐观。
中华文明缺少崇高的宗教精神,这是事实,却也因此避免了宗教迷昧的全方位侵害。
四、保守。
文明越伟大,就越有理由保守,但保守是违背文明本性的。保守留下了秩序,丢掉了创造。
中华文明的基本面也是相当保守的,这使它一再地产生危机。但是,它又隐藏着一种内在弹性,使保守不至于抵达脆折的程度。这种内在弹性就是“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和“中庸之道”的平衡原则。这种精神和原则,既避免了排他又避免了极端,使中华文明一再从危机中脱身而出。
以上即是余秋雨先生对古文明深刻的精华解读。
“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的《千年一叹》,令我受益匪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千年读后感篇七
希腊,这个引起人们感叹的名字,在希腊,处处是沧桑的古迹,光荣的历史;在这里,完全可以感受到古奥林匹克的庄严、肃穆。20xx多年前,当幼发拉底河开始孕育新文明的时候,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已经开始井井有条的举办了;当许多国家受到战火的洗礼时,希腊仍不失本色,奏响胜利的凯歌。它,一个承载了希腊几千年的辛酸与骄傲的建筑,一个饱经风霜、经受挫折的建筑,希腊的路在它脚下延伸。它,便是巴特农!巴特农阿克洛玻利斯的中心,白云雪亮,石柱残迹斑驳,一种古典的美弥漫开来。但,当希腊的黄金时代过去后,它还在,这是悲哀还是大幸?“他们都走了……”巴特农喃喃道。是啊,唯有这蓝天陪伴着碧草。
千年读后感篇八
埃及,心中觉得最神秘的地方,有着神秘的金字塔,有着神秘的木乃伊,有着神秘的文字……林清玄先生向往的神秘国度,曾经的我认为神秘而不可触碰的地方。
然而,当我随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字走进那神秘的国度,我看到的却是眼前的荒凉,没有新鲜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代文明。
埃及,曾经繁华文明因过度奢靡,现在已体力不支而荡然无存。
当作者及其工作人员来到所谓的四星级旅馆,房间竟没地写作,卫生间也不能洗澡,最后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也难怪余秋雨在文章中写到:“雅典已经够让人失望的了,但到了开罗,雅典就成了一个让人怀念的文明世界!”
金字塔,这个一来就写成熟,临走还是他的古文明,肩负了太多的历史包袱,存在了太多的历史疑难,而又终无解读,也无法追根溯源,只能根据古学家在废墟间爬剃的冰山一角去讲述,只能去等待更遥远的后人去解读。
如同余秋雨所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金字塔,这个神奇又神秘的塔,古人是怎样的聪慧才能建造出来的,连我们现代化的设备都不能把它建造出来,但几千年前的古人他们做到了,真令人叹为观止!
“无法解读是埃及文明的悲剧,而最大的不幸是失去对其文字的理解的能力。”
象形文字、金字塔、木乃伊等,在一次次文化浩劫之后,埃及文明中断了,而中华民族却统一了文字,建立了一种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使中国古代任何区域的历史不会因文字的无人解读而泯灭,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延续。
而埃及的文字呢,现在已无人通晓,面对着那些奇怪而神秘的符号,没人懂得它在传递给我们什么样的讯息。我们只得远远的观望着这些属于古代埃及人的文明而无法欣赏。
心随着书中文明的兴衰而涌起,让我真切的感受到我们在万物之中是多么渺小的。
他们来到阿拉伯沙漠时,一切都停止了,没有古代和现代,没有文明和野蛮,只剩下一种惊讶。原来人类只活动在那么狭小的空间,原来我们的历史只是游丝一缕,在赤地荒日的夹缝中飘荡着。
偶尔会出现一个奇迹;在寸草不生的沙粒中突然出现一棵树,亭亭如盖,碧绿无暇,连一片叶子也没有枯黄。
文明已经衰弱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
或许千年以后,后人也会对我们的历史千年一叹。
千年读后感篇九
曾经的我喜欢,向往西方文化,曾经的我心里想过为什么自己是中国人,为什么在这个地球上我偏偏生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现在终于懊悔,终于惭愧,好像深深地说上一句:“对不起,祖国!”
读了《千年一叹》,我的心随着作者穿越了西奈沙漠,格朗高地和伊朗山脉,我的泪随着作者洒落在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印度河畔。曾经与古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埃及,如今这些灿烂文明源起的地方已荒凉到让人落泪的地步,文明的遗迹沦为废墟,留下的只有那穿越千年的叹息,与那穿越千年的泪滴。
这些文明有的被穷兵黩武的罗马文明侵占过,有的被尚武的迈锡尼文明侵占过,而就在其他文明被一次又一次的侵占,一次又一次的毁坏时,我们中国的文明却始终保持着中华文明的真谛与精髓。在其他文明像沙漠中的细流一样看不见明天时,我们的祖国却在沧海横流中保住了一份家业,一份尊严,一份荣耀。
作者到了埃及,站在让人望尘莫及的金字塔下,他为那千古的气势所震撼,为那完美的历史杰作所动容,然而接下来的便是无奈的叹息,埃及文明以神秘著称,可神秘的背后却是文明的断痕,大量古埃及古籍已无法被现在人解读,它们只能沦为历史的尘埃,沦为岁月的旧迹,金字塔也许只能永远地作为一个神话。
而今天的中国没有让文明成为历史的谜,也许是秦始皇的"书同文,行同伦",也许是汉武大帝的"大一统",总之我们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没落,而是代代相传了下来。到今天,抽象的甲骨文都可以被解读,晦涩的古音可以被重新读出,这是怎样的一种文明智慧!
人类历史沧桑万年,近代的一百多年如沧海一粟,我不该仅因为祖国在近代一百年的落后而去否定我们光辉的几千年,我不该因为祖国在近代所受的屈辱就去嫌弃她,我开始相信厚重的文化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愈发充满活力,会成为历史的无价的财富。
读完《千年一叹》,我仿佛经历了一种灵魂上的洗礼,我为自己曾经的无知感到汗颜,我开始爱上自己的祖国,为她祈祷,为她祝福。
千年读后感篇十
才读罢这本书已经是满腹的沧桑了,随余秋雨游历了一边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时间、战争所吞噬的礼貌遗迹。那是怎样的一种旅程?捧着这本《千年一叹》,我的手就好象抚摸到了礼貌的碎片、历史的车辙......
放下书,去细细品味的时候,才发现,我的心原先正在滴血......
这是一本日记,写的是在千年之交,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考察人类礼貌遗迹的经历。一个柔弱的学者、书生,数万公里的越野行程,何等的不易?这是对人类礼貌的一种执着追求、谑诚朝拜。沿着人类古代礼貌的路基前行,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战壕密布、荒草迷离、盗匪出没!人类正在慢慢亲手毁掉自己的礼貌。
或许是对余秋雨先生的尊敬,我对这本书的感觉颇为良好,读书的同时既领略了沿途的奇闻轶事、还有余先生思辩的精神、对礼貌衰落的厚重情感;对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的痛惜;以及对当地人的愚昧、麻木的痛恨所感动。心里不禁的为余秋雨先生的此行叫好,一本在世界最危险、最有人类礼貌仓桑感的地方写成的日记,大大的解决了我的饥渴。
“千禧之旅”的首站是希腊。
是希腊国家男子足球队曾拿过20xx年的欧洲杯的冠军。希腊是一个神话般的国度――这是我对希腊仅有的了解。随着余先生的笔迹慢慢的游,让我明白希腊竟然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那里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谈到希腊衰落的原因,余先生认为有两点: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国家。
古老的埃及礼貌也不容乐观,她已经没落了,却还在沉醉于自负的神秘,余先生认为:“埃及以庞大的雄姿切断了被外部世界充分理解的可能,其实也切断了自己的延续使命。”过于沉湎于对死后世界的憧憬,使他们不重今生,只顾来世。神秘、古老的埃及最后在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的轮番讨伐下,最后没落了,只剩下卢克索一带的所谓的“法老人”后代还在不断叮叮当当地修复着祖先陵墓,供人参观。这是埃及法老的杯具。
两河礼貌以商业与法律著称。而此刻,在余先生的眼里、在镜头下,文化二字竟会是那样的苍白无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在了,古老的巴比伦礼貌被践踏了!
希伯来礼貌充满了感伤与动荡,从没有一天的宁静与安定......
一个伟大的波斯统治者――大流士,他消除了由居鲁士儿子的残暴变态和版权者的宗教阴谋所带来的种种恶果,带领500佣兵起家,大小1000多战,战无不胜,最后建立了空前强大的波斯帝国,把版图和实力在居鲁士大帝的基础上继续扩充。而此刻......
谈到印度河-恒河礼貌的衰落,余先生认为与宗教有关。那里也如同耶路撒冷一般,是多宗教聚集、冲突的地方,宗教仇杀很严重。战争、杀戮又把这千年的礼貌消磨了。
礼貌在铁戟长刀下衰落了。
极度的贫穷与落后,
极度的愚昧与无知,
礼貌与野蛮只有一步之差。礼貌的发源地,是最早开始使用文字的地方,此刻却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绝妙的讽刺......
波斯礼貌;希伯来礼貌;埃及礼貌;希腊礼貌;巴比伦礼貌......此刻只剩下了一堆堆废墟,废墟伴随着他们的礼貌一齐埋葬。
余秋雨先生是一个具有文学理论家、文化史学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人,一本《千年一叹》以他深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深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洋洋洒洒的揭示着人类文化的内涵。读着这本书,我的思绪在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和古老神秘的礼貌古国中穿行。最令我着迷的是余先生在书里深刻的思考,深刻的思考是一个作家文学生命的所在,他的文字很是深邃,是散文中的一个另类。这本《千年一叹》每一篇文章都在闪耀着耀眼的光,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文化的符号,向我们诠释了历史的好处。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是多元的,历史是无穷尽的。历史是文化的缔造者,但文化也可能在历史中泯灭。余秋雨先生以他敏锐的思维,强烈的忧患意识,给了我们一本《千年一叹》。余先生其实间接的告诉我们要保护炎黄文化,就象保护我们的母亲。不要让文化陨落的杯具在我们那里重演。一本沉甸甸的《千年一叹》在带我们游离文化古国的同时,也给敲我们敲了警钟:悠久文化其实很脆弱。
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随香港凤凰卫视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礼貌遗迹的经历。十个国家一一走过来,他的震惊伤感表露无遗:“人类礼貌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在抚摸礼貌遗迹累累的伤痕后,作者回头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礼貌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哪些代价是正面的,哪些代价是负面的?过去的避免能否担保今后?更重要的是,此刻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礼貌,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礼貌的兴亡宿命?作者忧心叩问,是啊,“思亘古如斯又倏忽闪现,谁的惊愕能深究它?”。
埃及,尼罗河、法老、金字塔、太阳神庙……埃及礼貌是疑问最多的礼貌,是最难以解读的礼貌,因为难以解读,所以便难以传承。埃及人对能追溯他们历史的许多古碑、古籍依然没有其文字的解读潜力,因而,礼貌的神秘便无处不在了。所以,作者说“当法老们把自己的遗体做成木乃伊的时候,埃及的历史也成了木乃伊”,庆幸,中国有个秦始皇,他让中国的历史活了下来。
以色列――怨气聚集的国家。以前辉煌的所罗门王朝丝毫没能让坚强的犹太民族得以安逸地喘息,命运对其尤为不公,那么多的灾难接二连三地降落在他们头上,驱逐、杀戮、奴役,怎样也摆脱不了,但这个民族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就是:“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惜一次次大迁移。而只要落脚,就能迅速创造出一个优于别人的生态。如果这种生态中有被奴役的成分,那么他们宁肯放下,选取流浪”。是啊,多舛的命运已造就了他们坚强的的生存文化,但无论多么坚强,集合了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精神重心的耶路撒冷永远都是他们内心的痛,一面哭墙见证了他们多难的历史。
巴勒斯坦,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城市――杰里科古城遗址,一万年前的骄傲此刻只剩下破败和不安全,唯有几丛遗落的花,悄悄鲜艳了一万年。
约旦,美丽神奇的佩特拉山谷中,玫瑰红宫殿和罗马竞技场还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却只能与清风明月为伴,因为缺少文字所以其寂寞的辉煌显现的是隐性的礼貌形态,对它的了解只能靠猜测与想象。
伊拉克――敏感的国家,因为有了全人类礼貌的母亲河――底格里斯河而令人向往,虽然铁丝网重重。原想由此探寻巴比伦礼貌的痕迹,比如早熟的《汉谟拉比》法典,比如残暴的统治,比如奇异的建筑,比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然而,在巴格达博物馆里,作者只看见了一屋的空缺,一屋的悲怆,一屋的遗忘,连巴比伦遗迹也被糟践成一个低劣的现代模型。
伊朗,历史上的伊朗被征服的次数很多,所以历史的遗迹在征服的过程中被破坏得很彻底,米底王国(伊朗人建立的第一个王国)的首都和居鲁士成为作者了解伊朗史的开端。伊朗因萨珊王朝而奠定了现代伊朗文化的基础,此后,伊朗不断地遭遇到侵略,但是,最后居然在重重的灾难中成了伊斯兰文化的一个重镇,以独特而缓慢的步伐,走进了现代。此刻的伊朗呈此刻作者面前的是一种淡然漠然,有点苍凉,有点神秘,有点世俗。
巴基斯坦,没有石柱的断残、城堡的倒塌、古都的湮灭,但是“赤脚密如森林”,这个国家呈此刻作者面前的是不可掩饰的惊人的整体性贫困。这是另一个好处上的礼貌沦落。欣慰的是作者在其首都伊斯兰堡的塔克西拉寻找到了犍陀罗艺术,在那儿,法显和玄奘以前的足迹让他激动万分,他思考了僧人远行进行礼貌之间深层沟通的好处。
印度,向往以久的“恒河晨浴”让作者彻底明白了那与美丽无关,却是一场人类的杯具。极端的贫困、极端的混乱、极端的肮脏让作者早早告别阿育王与菩提树,逃离了。
尼泊尔,绿色的尼泊尔让作者的感觉瞬时苏醒。在这儿,作者得以静静地反思万里历程,为此番的文化考察画下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远征和失序,迷昧与保守是作者思考得来得礼貌衰落原因。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
千年读后感篇十一
对于我这个理工直男来说,文化基本是没什么认识的,对余秋雨先生的印象也都还停留在高中时做的那几篇晦涩难懂的阅读理解。但好巧不巧的我却翻开了这本《千年一叹》,去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走了一遍千年前的文明遗迹。
读完后合上全书,仍有余音绕梁,于是忍不住想写下读后所感,若有偏颇之处,实在遗憾,毕竟考量文化对一个理工男来说,确实难度较大。
都说今天的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如果有,那中国人信仰钱。略带极端的话语道出了目前中国的现状,焦虑、迷茫、无所事事是很多人的现状,甚至为了金钱丢弃了做人的底线。把人性的善良抛弃丢落在谷底,看不见,也听不见。于是,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描写的是老师带领孩子们去参拜的场景,短短的四段话,描述的场景却不时的在我脑海浮现。
这个教堂经过彻底重建,把古迹和现代溶于一体。现代拿出来的,反而是不加雕饰的原始形态,来烘托精致斑驳的古迹。在爱的领域,古今、文野、高低,没有界限。
教堂门口出现了一对对前来参拜的小学生,穿着雪白的制服,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路唱着悦耳的圣诗。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老师是倒着身子步步后退的。他们用笑脸对着孩子,用背脊为孩子们开路,周围的人群也都为他们让出了一条道。
中东地区,原本是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的发源地,现在却被极端主义的冲突闹的精疲力尽、遍地狼藉。甚至人民都已经遗忘了正常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但就在这哀鸿遍野的地方,也泛起了星星点点的文明之光。我不知道以脊背面对世界,笑容面对孩子在这里是多么的难,但这个老师做到了。不管这些孩子后来是否真的会参入民族纷争的苦难中。但在那个瞬间,他们的老师用脊背挡住了世界的苦难,用微笑感染者他们纯净的心灵。那一步步参拜之路,是充满力量的洗礼之路。这些文明之光,总是会聊起熊熊火焰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是么?甘地,就做了最好的解释。
当人们终于懂的,笼罩荒原的不应该是战火而应该是暖棚,播撒沙漠的不应该是鲜血而应该是清泉,一切就都走上正路了。
再回头来看看中国,没有别的文明的断层,毁灭,就这么妥妥当当、摇摇摆摆的传承了五千年。但这人折腾人,人摆布人,人报复人的本事却是各个文明都是类似的。人折腾人的本事,这一点,我们比发达国家发达了不少。但怎么都不该对孩子下手啊,难道那蒙了猪油的心,扎一下都不会痛吗?近期再次激起民怒的疫苗事件,也再次激起了国民对于医疗,对于国家监管的讨伐。
企业追求利润,原本是件好事情。但一旦为了利润开始作恶,那样的人祸简直不敢想象。不经意间想起来谷歌公司的信条“不做恶”,是的,读起来简单,但实现起来却很难。中国的知名企业,距离不做恶,好像很远。
多么希望我们能真正领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真正领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含义。
那位以脊背开路,一步步笑对孩子的中东老师不禁让我再次感叹,什么能让这个世界的人民精神更好一点:
医学不能,新闻也不能,资本也不能,权贵也不能…我觉得教育可以试试看。
千年读后感篇十二
历史,每每重拾,都会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一千年走一回,却有阵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
当曾经的辉煌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开始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了。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随后毅然地跟随着他们,顺着他们的脚印一步步地走下去。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
“千禧之旅”的目的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文明古国,领略各人类文明的精华,寻找古代文明的路基,可我更觉得这像是一次冒险。途中他们遇到很多惊心动魄的事,随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命,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完全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余秋雨写到:“我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一切,就像脱去手套去抚摸老人的伤痕。”
于是冒险开始,抵达希腊时他所见的只有狭孝陈旧和人民的闲散。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今天的希腊也就是在冷落中与世无争,闲散自如,而埃及却不同,它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古文字无人能识,古文献无人能懂,本体文明几近湮灭,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样子。而古巴比伦遗址的复原,更让人语塞,他们铲平重建古城遗址,却连带着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湮灭了。
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孩子总是让人心疼的,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也不认识,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无邪快乐生活,却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反对禁运”之类的口号。战争让许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他们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显示着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沉重。
千年读后感篇十三
在今年寒假,利用闲暇之余,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感慨颇深。
读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适合在宁静的夜晚,忘却周身的劳累与烦恼,静静地追随他的文字去旅行。于是我掀开《千年一叹》,开启我的旅程,一路追随着先生探索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及尼泊尔。我仿佛看到了闻名于世的风景文物,感受着千古幽情,我兴起了一股对古文明的叹息。
千年读后感篇十四
余先生的《千年一叹》,我在两个月里一共读了两遍,还为此拜读了对话形式的'《文明之旅》。
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有几个。
首先,余秋雨先生的文笔才学深深地折服了我这文化小白,我就像一个好奇的稚子,看着字里行间的那精湛到位又不失文字之美的叙述,就像变魔术般,让我无数次崇拜着又欢喜得手舞足蹈。文字是文明传承最主要的形式,也是思想影响最重要的途径,像余先生、季老他们这些文学大师,都是我心目中伟大的人类。
其次,这是我看过最完整的古文明介绍的书籍,且浅显易懂,传景传情。尼罗河边上的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文明,犹太人的希伯来文明,更早之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我以前也曾从不同的书籍里断断续续地了解,但它们究竟有何联系?现在是什么样子?与中华文明在时间和表现上有何不同?这些都是我一直想知道或者想规整的,而这一次终于明明白白了。
再者,这可能是余先生对文化、文学追求的路上最后一本纯纯粹粹且高度到达巅峰的一本书了。以后可能都会是生感悟、做人艺术什么的,我不会有兴趣。
最后,说到中华文明。这应该是我作为中国人最骄傲的资本,也是我身为一个渺小的中国人最无奈的部分。如中庸之道,助我,愚我,也害我。它的确值得我们去反思。
千年读后感篇十五
《千年一叹》是一部日记体游记,创作者是这段时间十分火的文化名人——余秋雨。
之前已经读过了余先生的《文化苦旅》对其中的作者的无奈,深有同感,这次读《千年一叹》就觉的这一定是一篇非常好的作品。
我对余秋雨的作品算是非常熟悉。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余秋雨都能如数家珍般娓娓而谈,好像全世界沒有什么地区他都起过,没有什么名胜他没有去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人得话简直非常有道理,学者的气场与风采就来自此吧。
余秋雨自己说他针对这部日记体的游记沒有做过有意的改动,就是说每天游玩结束返回宾馆刚开始写出一天的感语。"这种做法很像当代的行为艺术,任何只在个人行为全过程中进行,已不在个人行为以外开展修饰;也很像我国的书法艺术,大笔一挥总有众多的缺憾,却不适合在收笔以后东修西描。"谢谢余秋雨,更是那样的创作方法带来人们最真实的体会;钦佩余秋雨,那样的创作方法也是靠平常如何的积累呀。故此,我真实变成余秋雨的"粉丝"。
千年一叹,这上千年中包括着人类发展史的发源与摧毁。
古希腊,欧州文明行为的发源地,任何神话故事中众神定居的地区。漂亮的爱琴海岸以前矗立了是多少哲人的背影;迈锡尼人的"木马计"广为流传迄今;漂亮的女人海伦多么令人神往;奥林匹亚,古时候与当代体育竞技的起源地;克里特岛上优秀的生活习惯竟然产生在苏格拉底、孟子、释迦牟尼问世的一千年前!奇妙吗?敬畏之心吗?人类的祖先曾经拥有如何的智慧型与造就工作能力。缺憾吗?痛楚吗?那样的文明行为是哪家人造就的?来源于何处?克里特人以前应用过的排水设备直至今日仍有许多大城市建筑学家来观摩教学,她们以前应用过的浴盆即便放进今日莫斯科街边的卫浴洁具店裡也只有时……可之后他们都来到哪里?他们是如何悄然无声地离开了?战争,病症,或者自然灾害。
古罗马曾给后人产生是多少精神实质上的财富,但绝情的時间还是将它埋藏,沒有历史时间的记述,只能圣殿、石柱、体育场馆、废区见证人着她往日的光辉。现如今的古希腊仅仅摆到以前的古希腊的肩膀,文明行为早就中断,交给大家的是一整片不明的地方。
常从电视机中见到的界面是那样的:在夕阳西下的馀晖中,茫茫无际的金黄沙子上屹立着一座座苍劲的金字塔,没有鼻子的人面狮身像好像在日落中笑容。实在太美,实在太神往。余秋雨的笔下这美丽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呢?陈旧的开罗城,没什么确保的生命安全,称为四星的宾馆等于一个小招待所,没有爽口的食材。这就是说金字塔式的家乡现如今真实的样子。
古希腊坐落于经济发展比较发达的欧州,属于小国、弱国。印度的经济发展也是落伍。难道说这种以前雄霸于全球的文明古国在现如今的全球,除开有着古代人的墓葬以外一贫如洗何时?余秋雨笔下的希腊人闲暇,埃及人更闲暇。不在意承诺的時间,不勤奋地工作中,连房屋都只盖一大半,农作物是由着脾气乱种,收获只够维持生计只能。
千年读后感篇十六
看了《千年一叹》之后,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喜悦。反而是越看越沉重,不忍再看,又不得不看。寻访古文明的文明之旅。乍一听,是一件美差。可其中却蕴含着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那些文明古迹总让我感觉它们是在沙漠上默默坚守的一座丰碑,一座很悲凉的丰碑。曾经的它们是辉煌的见证者。而今的它们好似烟花灿烂之后留下来的与余烬。曾经创造了他们的人的后代子孙,现在因为各种原因,正在遭受这战乱,贫穷,饥饿,恐怖主义的侵害。余秋雨先生说,看到作为一个曾经创造过辉煌文化的国家,他们的子孙连学都上不起,他感到痛心。然而又何止是痛心!哭墙之下那不曾休止过的哭声,医院里亟需药物治疗的孩子,那种就差武装到牙齿的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又岂是一个痛字可说得清,道得明。忘了是在哪个国家,为了让旅客能够安全地观赏古迹,每个车队都派两辆车前后保护,余秋雨先生那时候的心情只剩下难过,他们只不过是想让外人了解一下他们的历史文化而已。
中国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几千年来,大家打打杀杀,后来因为外族的侵略,大家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再也部分什么外夷了。很希望中东有一天也能这样。发现原来大家是一家人。还有那些制造恶魔的人。
《千年一叹》余秋雨的一本书,作者很有名气,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仅是一本日记,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以前有过辉煌的古礼貌,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礼貌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持续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如何去应对等。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礼貌感到骄傲。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出创造礼貌的是人类,毁灭礼貌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礼貌高度发达的这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礼貌,如,在中东、印度,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礼貌古国的过程中能够看出,礼貌的毁灭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礼貌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就应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一向持有的观点。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礼貌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534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