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人才计划的方案(模板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7:20:07
实施人才计划的方案(模板22篇)
时间:2023-11-27 07:20:07     小编:笔尘

制定方案的过程不仅是一种思维活动,更是对问题的深入了解和解决能力的体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可行的方案。方案的实施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我们需要有应对策略。

实施人才计划的方案篇一

土木工程学院青苗班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是在“⼀带⼀路”、《中国制造2035》、《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动计划(20xx—20xx年)》、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意见等国家战略、政策指导下,为满足对土建领域优秀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为迎接世界技能大赛、全省状元赛,培养技能大赛选手的需要而开展的优秀技能人才培养的培优班。培养方向为混凝土、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工程识图、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等。每年从低年级学生中选拔⼀批具有坚定思想信念和高度时代责任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的学生,组成青苗班,开展专业技能的强化教育和培养,教学部门设计针对性强的专业提升课程,学生管理部门进行班级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培养专业技能突出、思想政治过硬的优秀大学生,以此满中各类技能大赛参赛⼈员选拔需求,作为土木工程学院人才培养和学风建设的创新举措。

主要通过三个渠道产生候选人,一是新生入学成绩高分学生;二是班主任推荐班级里成绩优异,各方面突出的学生;三是专业老师上课过程中发现的专业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通过资格审核、笔试或面试等考察方法选拔出优秀的青苗,选拔着重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能力。

根据技能大赛的需要,各专业教研室制定青苗班培养计划和课程计划,并组织实施教学、训练等,学工部门专门配备班主任组织管理班级,辅助教学、训练,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上课和训练主要安排在课余时间。

1、青苗班采取动态管理,定期组织测试,学习上达不到条件的学生即被退出,优秀的学生随时补入。

2、违反校纪校规及青苗班管理相关规定的学生退出青苗班。

1、人力资源部制定后备梯队人才培养实施计划,计划制定原则遵循管理类与生产技术类人才的双通道培养模式,体现层次性、逐步深化由低级向高级递进性。

(1)管理通道:公司员工自荐透过选拔、评估后即可参加后备梯队人才培养计划,培训合格并在岗位见习期考核合格即可在公司产生管理岗位时参加竞聘,面试合格者免见习期上岗,未见习的,需经过见习期(3-6个月)考核。

(2)生产技术通道:公司员工自荐透过选拔、评估后即可参加后备梯队人才培养计划,培训合格且完成相应的任务指标即可在公司产生技术岗位时参加竞聘,面试合格后,透过见习期后即可上岗。

2、充分利用公司各种资源,采取人力资源部和各部门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实施培养计划。

(一)建立以教育培训、个人提高、导师辅导、行动学习为核心环节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二)具体培养方式。

1、教育培训。

(1)课程研修:公司安排或个人选取外部专业机构组织的公开课、论坛、交流会。

外训验收:提交书面“培训总结”或结业证,考核其是否进行转训(培训次数),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程度(质量考核)。

主要是透过内外部资源进行管理知识、技能类相关课程的集中学习与研修。

(2)学历提升:个人选取申请参加公司外的学历提升。

学历验收:提交毕业证书或结业证。

(3)外部考察:根据工作需要,公司安排后备人才到异地参加相关的考察、参观、培训、交流等。

学习验收:提交考察报告、考核其是否进行转训(培训次数),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程度(质量考核)。

以此增强对标杆企业的学习、增长后备人才见识,促进各项创新实践在公司的落地。

2、个人提高。

(1)交流研讨:公司安排或个人选取。

学习验收:提交研讨报告。

发掘内外部资源展开相同岗位对话交流及行业对标以开拓思维、学习创新,透过团队建设活动等管理主体研讨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

(2)书籍阅读:个人选取对岗位有帮忙的书籍。

学习验收:提交读书心得。

透过阅读各类对岗位有帮忙的优秀书籍,获取各方面知识、技能及素养的提升。

(3)资格认证:个人选取参加各部门或协会举办的职称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认证。

学习验收:提交资格证书。

3、导师辅导。

(1)一对一导师辅导:公司安排,每名后备梯队人才要有一名上级作为其辅导人。

学习验收:提交导师辅导纪录。

(2)高层对话: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与公司高管接触,定期进行职业谈话。

4、行动学习。

(1)项目历练: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主导相关工作项目(一年至少两次)。

学习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旨在透过实际项目历练,促进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同时透过提炼工作实践案例检验其学习效果。

(2)代理测试: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暂时全权代理计划培养岗位职务。

学习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透过对后备人才代理期间工作的考核,提前发此刻管理过程中亟待提升的方面,以便提前规避,防止未来晋升后的不胜任。测试次数代理期间不少于三次。

(3)见习培养:公司安排或个人选取,作为本系统部门或高管领导助理形式见习。

学习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在见习期间,透过参与各类会议、决策、项目等培养深化梯队人才业务潜力、管理潜力。

原则上一般基层晋主管见习期3个月,主管晋中层见习期6个月或1年为佳,具体见习时间根据实际状况确定。

(4)跨专业实践:公司安排或个人选取,在本岗位工作熟练基础上,能够采取跨部门、跨专业工作实践锻炼。

学习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一)公司安排(共性需求):管理基础知识+管理技能(自我管理管理他人团队管理等)。

个人选取(个性需求):业务潜力短板+管理实务操作(项目管理成本管理品质管理等)。

社会组织:专业培训机构、院校组织的各类管理培训、专业主题培训、学历提升培训等。

(二)培训课程设置。

1、主角认知。

(1)管理者主角、地位与职责。

(2)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2、管理技能。

(1)团队建设与管理。

(2)企业目标与达成计划;。

(3)沟通与协调(跨部门沟通与合作)。

(4)培训与激励(指导培养下属)。

(5)绩效管理。

(6)安全管理。

(7)工作调配。

(8)如何改善员工工作表现。

3、管理实务。

(1)生产计划的编制与控制。

(2)成本控制、质量管理。

(3)设备管理、物料管理。

(4)定编定员管理。

(5)工序管理。

(二)反馈机制:及时将梯队人才工作表现及学习工作成果反馈至其本人及相关主管;。

(三)考核机制:实施阶段性考核,对优秀者给予表扬激励、表现一般者给予相应要求和压力。

(四)每位梯队人员务必确定一位培养导师。培养导师根据培养目标,每月对培养过程进行效果反馈记录,定期向人力资源部报备,人力资源部进行跟踪整理,分析培养效果,以便及时做出方案调整。

实施人才计划的方案篇二

为加快我院医学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优秀青年医学人才,促使各学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我院医学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以德才兼备为标准,从全院各学科中择优选拔优秀青年医学人才,经过计划培养,使他们成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丰富临床实践经验、领先技术水平的优秀青年人才,为医院创建新一代青年医学学者队伍,形成各专业优秀学科带头人梯队奠定基础。

医院青年人才培养工程方案的实施是在医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医院科教科、人事科具体负责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

(一)选拔范围:全院临床、医技、药学及护理学科卫生技术人员。

(二)申报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2.年龄:40周岁以下(申报当年);。

3.学历学位:本科学士及以上;。

5.计算机:取得江苏省信息化素质培训合格;。

6.职称: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10.近三年内无重大医疗事故、工作差错,年度考核优秀1次以上或获院级以上表彰。

具备上述条件,择优选拔。

(三)要求:青年人才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必须能切实保证按培养计划进行培养,并且能保证提供优秀导师(一般为学科带头人或科主任)在临床及科研一线固定带教。

(一)申请。

1.由个人申请并填写“青年人才工程培养申请书”。

2.科室(部门)初审后推荐至科教科。原则上每期同一个学科(专业)推荐人数不得超过2人。

(二)评审。

1.初审:科教科、人事科根据有关要求对申报对象的材料进行资格审查,符合条件者报医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2.考核:对初审符合条件者进行相当于大学英语六级水平的测试;组织学者进行专业知识现场提问和答辩;并以投票方法确定青年人才培养对象侯选人。

3.复审:医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考核结果,提出青年人才培养对象建议名单。

4.公示:经复审后,在医院oa网上进行公示,征求职工意见。

5.审定:医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人才培养规划、学者评审意见和考核结果,结合公示情况,确定青年人才培养对象人员。

(一)导师指导:培养对象可自选导师2名(院内、院外各一名),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签署培养教学协议书。医院协调确定培养对象的指导老师并督促、指导培养对象跟师学习。

(二)理论学习:培养对象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精读与泛读专业书目,制定读书计划,深入学习,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学习体会,努力提高理论水平。

(三)临床实践:培养对象除了在本院坚持临床实践外,培养期内需完成至少6个月的上级医院定点培养(进修)。掌握新技术、新疗法、新进展。每年参加国内外相关专业学术交流1次以上。

(四)临床研究:瞄准本专科前沿,选择课题进行临床研究1项以上。

(一)医院负责本工程培养考核方案制定,组织实施,对入选对象跟踪评估、定期考核。

(二)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导师)负责对学员的日常工作、学习和临床实践等情况的督促检查,为培养对象创造锻炼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保证顺利完成培养任务。

(三)培养对象每年须撰写课题年度进展报告、工作总结,填写考核手册,于每年12月10日前报送院科教科;由人事科、科教科组织学者进行年度考核。培养周期结束后进行总体考核,周期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考核评估的重点是培养对象实际业务水平、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医、教、研实绩是否按年度计划完成等。考核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合格。对出色完成“青年人才工程”培养任务,达到培养目标,成绩显著的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个人原因中断培养计划或考核不合格者,医院将追回已付出培养经费。

(一)医院对每位列入计划的培养对象资助额度为1万元/年,合计3万元。设立独立帐户,专款专用。经费主要用于培养对象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短期培训、参加相应的学术活动、学习经费、导师带教津贴等。

(二)培养经费使用管理措施参照“科研经费管理措施”。

培养周期为三年/期,每期培养对象10名左右,每三年选拔一次,培养结束后须在本院工作5年以上。

本方案自职代会通过后执行。

实施人才计划的方案篇三

青年人才星火计划拟每2年选拔10名优秀青年医学工作者,其中医疗6名,医技2名,护理2名。以在临床一线带教为主要方式,经过2年有计划的严格培训,使他们成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科研能力的人才,为形成新一代医学专家队伍奠定基础。

医院组建xxxxxxxxxxx医院人才培养星火计划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青年人才星火计划”的统一组织和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下称“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事科,负责具体落实日常工作。

(一)“青年人才星火计划”培养对象的选拔范围为:全院所有医疗、医技和护理从事一线业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青年人才星火计划”的申报人必须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爱岗敬业,事业心强,医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求实、创。

新、协作和奉献精神;

2、年龄在40岁以下(申报当年1月1日以前出生);

5、近三年内无重大医疗事故、工作差错,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三)青年人才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必须能切实保证培养按计划进行,并能切实保证提供优秀指导老师在临床或科研一线固定带教。指导老师医疗、医技一般为学科带头人或科主任,护理为护士长或副主任护师。

“青年人才星火计划”每2年选拔10名优秀青年医学人才。按照本人申请,指导老师及科室推荐,公开、公正、择优选拔的原则,经专家进行专业评审后,由“领导小组”审定入选名单。申报和评审的具体程序如下:

(一)申报:“青年人才星火计划”由个人提出申请,经指导老师同意后,由所在科室择优推荐,并报“领导小组”审核确定。

养计划和措施(包括固定带教老师的基本情况),由所在科室具体填写。申报书和推荐书填写内容应准确无误并由业务主管部门审核盖章后,统一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初审: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申报书和推荐书等相关材料,对申报人的申报条件进行初审,符合条件者进入笔试和复审。

(三)笔试:考试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和英语水平。

(四)复审: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结合笔试成绩,根据“评人为主”的原则,对申报材料进行专业性的全面评议并排序,“领导小组”根据排序择优选出面试对象。

(五)面试: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评审专家组对面试对象进行面试。通过申报人的答辩,评审专家根据申报人的思维能力、基础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及发展潜力等进行评估,并综合评估申报人带教老师的能力、申报人所在科室配套支持力度、学科环境氛围等方面的因素,结合医院学科建设的有关情况,在全面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采取评分和投票相结合的方式,客观公正地作出面试对象择优录取的排序。

(六)公示:经评审专家面试后的拟入选对象,在医院公示栏进行公示,征求群众意见。

(七)审定:领导小组在评审专家组评审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公示情况,审定入选“青年人才星火计划”的培养对象名单。

(一)每位列入计划的培养对象资助额度为1万元/年。经费主要用于培养对象开展相应的临床科学研究、培训提升、参加相应的学术活动等。

(二)培养经费由培养对象按制定的计划由医务科审批后使用。财务科进行专项管理,实行单独计帐,专款专用。因个人原因中断培养计划的,已用款全额退还医院。

(一)医院与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及其业务主管部门签订培养人才项目协议,明确各方的职责和任务,各司其职、互相监督,确保“青年人才星火计划”顺利实施。

(二)医院除培养经费资助外,为培养对象在临床实践、学术交流、信息传递及相应的科研等方面创造一定的条件;培养对象所在科室位必须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并切实保证提供优秀老师在第一线固定带教。

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在一定期限内予以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领导小组”视整改情况决定是否撤销培养计划,对确实难以按期完成培养计划的对象,予以撤销培养计划。

(四)培养期间,培养对象每年必须完成至少1个科研项目的申报,参加相关专业学术会议1次,完成2篇省级或省级以上论文的发表,承担1次大学教学活动和6次实习医生的集中教学。

(五)各有关科室根据培养对象原有基础,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推荐并采取措施加以培养。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应积极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管理方面为其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其在学术或技术岗位上担任一定职务,优先参加有关专业委员会工作,锻炼其组织能力。

(六)培养计划完成后,培养对象须认真撰写总结报告,于培养期限到期后1月内将总结报告及相关附件(已发表论文、科研原始记录或其复印件、经费使用情况等)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评议。

(七)经费由财务科和审计科审核管理。

实施人才计划的方案篇四

1999年湖南怀化学院建立了教育系,从2002年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2015年教育系更名为教育科学学院,经过14年的探索,我们积极探索和研究省内外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研究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学前教育最新发展动态,找准切入点,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突出教师基本功和教师特长。

在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反映现代教育理念,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学习、主体地位,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科学研究,多次重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近年来先后多次讨论、修订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改进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现已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能力课程模块体系,由最初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块到“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三大模块改革为“大学公共能力课程、学前专业能力课程、儿童教育发展能力课程”的集知识、素养、能力为一体的课程模块体系,在本课程体系中,力求优化智能结构,做到文、理、艺渗透,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和专业特色。强调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确立了适应社会要求的学前教师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21世纪,能主动适应学前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实践动手能力强,有特长而又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专门人才。

在方案实践中,我们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突出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摆脱了传统教育的一味的系统化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实施教育素质和文化素质并重;教育教学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重;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并重;在课程结构上文、理、艺、英并重普修;实现个性特长与全面发展相结合。通过加强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育,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军训、社会调查等)、科技素质教育活动(如开设专门的手工艺制作课程)。

培养方案中,实践(验)活动课程总学时635课时,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约为6∶4。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内化为教育教学能力:即具有实现代幼儿教师和素质教育能力,一专多能,一师多用的综合加特长的骨干教师,从而具备竞争取胜的职业特质。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学前教育教学和学前教育研究两个专业方向,突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学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涵盖三个阶段的教育实习(共计18周)、军事训练(1周)、社会实践(8周)、劳动实践(2周)、专业实践等五个部分,总学时比例占总课程的11%。同时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有计划、有指导地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测评,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和系级的校园文化活动;课程教学中以开展综合性实验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满足了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1.学前教师职业基本功训练:全面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测评,在大学四年中,通过有层次、逐步实施的教师基本素质和技能的训练与考核是我院实训工作的特色。结果显示到2016年4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三笔字、简笔画合格率为100%,考核获得二甲以上等级水平普通话的学生有77%,课件设计合格率达到90%,微课片段教学考核合格率85%以上。

2.校园文化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和系级的校园文化活动。成立并参与了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舞蹈团、合唱团、结谊社、野草文学社、网络协会、航模协会、教心社、口语艺术社、致远书画协会等等;积极开展说课、课件制作、教育小论文、简笔画大赛、讲故事、手工制作、舞蹈创编大赛等各种活动,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充实了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让学生们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在学前专业能力课程模块中开设了一定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和研究性学习。我院向各教研室下发了《关于加强专业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的通知,各教研室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内容”研讨与教学工作。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前游戏论》的教学走出课堂指导学生综合实践课题“关于儿童游戏类型的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专业课程《幼儿园工作管理》的教学,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关于幼儿园总务工作调研”的研究性学习,专业课程《幼儿园活动设计》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的研究,等等,反映了我系在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注重以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特点。

4.多层次的专业见习、实习,有效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实习是我们教科院教育实践活动的亮点与特色,学前教育实习分为教育见习(1周)、模拟教育实习(4周)、教育实习(12周)3个环节,有计划、有目标,有指导地分阶段地进行,这种教育实习体制既让学生真实而充分地体验了未来职业的甘苦,牢固了专业思想和职业理想,更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前教育素养。5.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过程中,我们充实学生的社会实践,其中模拟实习4周、专业实习12周、学年论文1周、课程设计1周、毕业论文8周、军事训练(1周)、劳动实践2周,共18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0.91%。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了三笔字、教师口语、手工艺制作、音乐、美术、舞蹈、学前课程教学与研究等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课程。制订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师素质训练纲要》,督促学生进行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实施了每年举办一次大型文化艺术节活动和每年一届的毕业生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等大型实践性活动。以赛促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索性地在开展模拟教育实习的教育实践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准备,利用微格教室的先进仪器设备,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课件,在幼儿园探索性地进行1~2个学时的语文或数学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教学各环节。在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中,实行全面管理、全程管理,从校内准备—基地见习全面实习总结交流等各环节,均安排教师全面指导,保证了实习效果。在广泛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培养。

1.狠抓教风学风建设、建立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文件管理规范。在办学过程中,我们新建、修改和修订涉及教学管理的文件的有23余项,涉及学生管理的文件有十多项;上级管理文献汇编、系部教学管理文件汇编、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进度、教学任务书、考务、学籍管理、教学检查等教学基本文件齐备,管理制度健全,执行情况良好。

2.构建新型人才质量观。培养未来教师的质量是建立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高思想素养、宽厚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综合素质,能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学前教师的基础上的。我们构建的未来教师质量观可以概括为:以师德为核心开展教育;达到本科层次学术水平和学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具备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活动指导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综合评价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掌握说、写、择、察、调、问、评、做、弹、唱、跳、画十二项现代教师基本功。

3.将学前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研究与教师素质、技能训练“一体化”。理论与实验、实训相结合,强化理论教学的实践实训功能;以大学课堂教学为主,同时把课堂放在学前一线,强化课堂教育的适应性功能;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使其延展到每个学年,强化教育见、实习的岗位训练功能;把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师范素质训练、学生科技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强化实践教学的社会适应性功能。从而在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形成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在不断改善省内外已经建立的6个教育实习基地基础上,学前教育专业就近建立专业教学实践点,充分发挥教育实践基地和实践点功能。加深与现有实习基地的联系与协作,在满足数量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善实习基地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估机制。以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构建高等院校教师教育与地方学校的教学教研互动机制,形成优势互补,为引领地方小学教育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4.通过改革与建设,最终使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转化为教师教学特长,具有实施现代基础教育教学和素质教育能力,一专多能、一师多用,从而具备竞争取胜的教师职业特质。

实施人才计划的方案篇五

为加强我院医学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青年医学专家,进一步推动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的培养,加快提升我院临床医学技术水平,特制定“xxxxxxxxxxx医院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星火计划”(以下简称“青年人才星火计划”)。

青年人才星火计划拟每2年选拔10名优秀青年医学工作者,其中医疗6名,医技2名,护理2名。以在临床一线带教为主要方式,经过2年有计划的严格培训,使他们成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科研能力的人才,为形成新一代医学专家队伍奠定基础。

医院组建xxxxxxxxxxx医院人才培养星火计划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青年人才星火计划”的统一组织和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下称“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事科,负责具体落实日常工作。

(一)“青年人才星火计划”培养对象的选拔范围为:全院所有医疗、医技和护理从事一线业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青年人才星火计划”的申报人必须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爱岗敬业,事业心强,医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求实、创。

新、协作和奉献精神;

2、年龄在40岁以下(申报当年1月1日以前出生);

5、近三年内无重大医疗事故、工作差错,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三)青年人才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必须能切实保证培养按计划进行,并能切实保证提供优秀指导老师在临床或科研一线固定带教。指导老师医疗、医技一般为学科带头人或科主任,护理为护士长或副主任护师。

“青年人才星火计划”每2年选拔10名优秀青年医学人才。按照本人申请,指导老师及科室推荐,公开、公正、择优选拔的原则,经专家进行专业评审后,由“领导小组”审定入选名单。申报和评审的具体程序如下:

(一)申报:“青年人才星火计划”由个人提出申请,经指导老师同意后,由所在科室择优推荐,并报“领导小组”审核确定。

养计划和措施(包括固定带教老师的基本情况),由所在科室具体填写。申报书和推荐书填写内容应准确无误并由业务主管部门审核盖章后,统一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初审: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申报书和推荐书等相关材料,对申报人的申报条件进行初审,符合条件者进入笔试和复审。

(三)笔试:考试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和英语水平。

(四)复审: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结合笔试成绩,根据“评人为主”的原则,对申报材料进行专业性的全面评议并排序,“领导小组”根据排序择优选出面试对象。

(五)面试: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评审专家组对面试对象进行面试。通过申报人的答辩,评审专家根据申报人的思维能力、基础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及发展潜力等进行评估,并综合评估申报人带教老师的能力、申报人所在科室配套支持力度、学科环境氛围等方面的因素,结合医院学科建设的有关情况,在全面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采取评分和投票相结合的方式,客观公正地作出面试对象择优录取的排序。

(六)公示:经评审专家面试后的拟入选对象,在医院公示栏进行公示,征求群众意见。

(七)审定:领导小组在评审专家组评审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公示情况,审定入选“青年人才星火计划”的培养对象名单。

(一)每位列入计划的培养对象资助额度为1万元/年。经费主要用于培养对象开展相应的临床科学研究、培训提升、参加相应的学术活动等。

(二)培养经费由培养对象按制定的计划由医务科审批后使用。财务科进行专项管理,实行单独计帐,专款专用。因个人原因中断培养计划的,已用款全额退还医院。

(一)医院与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及其业务主管部门签订培养人才项目协议,明确各方的职责和任务,各司其职、互相监督,确保“青年人才星火计划”顺利实施。

(二)医院除培养经费资助外,为培养对象在临床实践、学术交流、信息传递及相应的科研等方面创造一定的条件;培养对象所在科室位必须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并切实保证提供优秀老师在第一线固定带教。

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在一定期限内予以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领导小组”视整改情况决定是否撤销培养计划,对确实难以按期完成培养计划的对象,予以撤销培养计划。

(四)培养期间,培养对象每年必须完成至少1个科研项目的申报,参加相关专业学术会议1次,完成2篇省级或省级以上论文的发表,承担1次大学教学活动和6次实习医生的集中教学。

(五)各有关科室根据培养对象原有基础,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推荐并采取措施加以培养。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应积极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管理方面为其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其在学术或技术岗位上担任一定职务,优先参加有关专业委员会工作,锻炼其组织能力。

(六)培养计划完成后,培养对象须认真撰写总结报告,于培养期限到期后1月内将总结报告及相关附件(已发表论文、科研原始记录或其复印件、经费使用情况等)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评议。

(七)经费由财务科和审计科审核管理。

实施人才计划的方案篇六

为了更好的了解和培养后备人才,使其做到各施其能,各展其才,更好的为公司做出贡献,和公司共同进步,特制定本方案。

1、选有所用的原则。进入后备人才库的人员,应有明确的任用职位或职业生涯规划。

2、持续性原则。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原则上每年3月进行一次,以保证优秀人才生生不息(如有部门特殊需要,报人力资源部批准后,可随时进行选拔)。

3、共同培养的原则。培训方案由人力资源部门制定,公司各部门作为培养基地,共同实施培训工作。

4、人才共享,本部门优先选用的原则。本部门没有任用的,人力资部可帮助推荐任用。

1、后备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6)年龄在35岁以下;7)群众公认,身体健康。

2、后备人才发现。

1)面试发现。

员工在面试时,通过查看其简历,了解其学历/工作经验/人品等,当其综合素质能达到公司后备人才标准时,可以作为后备人才的选拔对象加以关注。

2)工作期间发现。

员工在入厂时既无较高学历,也无相关经验,但在公司所安排的岗位上认真负责/积极上进,能按时按量完成公司安排的各项任务并能在工作中提出一些合理的改善,此类员工也可作为公司后备人才选拔对象。

1、进入后备人才库的人员将参加公司统一安排的培训,并建立培训档案;

2、培训的内容有:

    1)角色认知+职业生涯规划。

2)管理基础知识+管理技能。

   3)轮岗培训。

3、培训由人力资源部统筹,各相关部门配合;

1、对后备人才及助理职位人员的要求。

1)后备人才:进入后备人才库的员工,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不断学习与进步。每月考核中增加后备人才考核项目,此部份主要突出每个月的个人学习成果。

实施人才计划的方案篇七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1.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2.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3.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4.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实施原则。

1.坚持与科技、教育规划相衔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强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工作的紧密结合。

2.坚持与重大任务相结合。加强高端引领,突出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需求,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

3.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在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等方面积极探索,着力激发科技人才敬业奉献、求真务实的内在动力,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专心创业的良好环境。

4.坚持统筹协作。加强项目、基地、人才的紧密结合,统筹推进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统筹,做好与部门、地方现有人才计划的有效衔接,形成部门协调有效、地方落实有力、组织实施有序、资源配置合理的工作格局。

5.坚持分类推进。按照“整体部署、分类推进、试点先行、逐步完善”的工作原则,针对不同任务特点,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工作步骤。对于探索性强、实施难度大的任务先行开展试点,逐步完善,积累经验后全面展开。

三、遴选条件及方式。

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不同特点,结合现有的工作基础,支持对象分别按照以下条件和方式进行遴选。

1.科学家工作室。

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研究方向处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

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科技大师的潜力;

能够坚持全职潜心研究;

坚持科学精神、品德高尚。

首席科学家由有关部门、地方或国内外权威专家推荐产生。科学家工作室要有具体的科研规划、建设方案和部门(地方)支持措施,加强与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的衔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首席科学家人选和工作室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会同有关部门或地方批准建设。

在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具有主持承担国家或地方重要科技项目的经验;

表现出较强的领军才能、团队组织能力;

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由有关部门、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重点科研基地等限额推荐或知名专家特别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科技型企业的主要创办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

企业创办不足5年;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同等条件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创办人、法人科技特派员的法人代表以及“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入选者优先。

4.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所从事科研工作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

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经历;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团队组织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相对稳定;

团队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科研规划。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由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牵头组织单位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5.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牵头单位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

牵头单位应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

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能够发挥较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部门和地方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基地建设方案进行论证,经推进计划部际协调小组批准后建设。

四、支持措施。

1.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2.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3.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4.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主权,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5.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进度安排。

1.2011年,为部署启动阶段。发布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开展科学家工作室建设试点,启动各项任务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2.2012年至2015年,为全面实施阶段。到“十二五”中期,完成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的制定完善工作。到“十二五”末期,推进计划各项任务完成过半,开展中期考核评估。

3.2016年至2020年,为深化完善阶段。到2020年,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等方面完成推进计划总体目标,带动和引领各类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发展。

六、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1.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2.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计划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3.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根据推进计划的实施进度和目标要求,实施定期的报告制度和评估制度,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加强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跟踪管理和评估考核,不断完善实施工作,提高推进计划实施效果。

实施人才计划的方案篇八

财经学院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讨论稿)为切实提升财经学院专业建设内涵,提高财经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经学院教职员工充分讨论,特制定财经学院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在学院党政领导下,根据归口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办公室、实验室、教学系为实施单元,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负责总体计划研究、任务分解、过程控制与总结。

以“特立交通,经济天下”为办学特色,以“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学科发展,建设教学研究型学院”为主题,以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一)专业提升计划。

1.专业提升计划目标。

“专业提升计划”以促进财经学院所有本科专业内涵提升为根本目标,各专业通过5年建设,建成在市内有较强竞争力、在校内拥有比较优势与特色的专业,使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1)会计学专业。

进一步强化专业优势与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综合实力和社会知名度达到市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校内专业评估达到“优秀”,并争取通过国家专业评估与认证。

(2)市场营销专业。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明确专业特色与优势,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综合实力和社会知名度达到市内同类院校前列,校内专业评估达到“良好”,并积极争取成为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经济学专业。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专业特色与优势,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综合实力和社会知名度达到校内先进水平,校内专业评估达到“合格”,并积极争取成为校级特色专业。

(4)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专业特色与优势,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综合实力达到校内中上水平,校内专业评估达到“合格”,并积极争取成为校级特色专业。

2、专业提升计划基本思路。

(1)研究专业发展战略、人才培养定位,明确专业建设目标与建设思路,确定专业特色和优势建设方向。

各专业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会由外校专家、行业专业、校内专业专家构成,负责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各专业在研究专业发展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邀请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讨论、诊断2次以上,由学院相关领导牵头,各系负责组织。

(2)完善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科学合。

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进一步突出实验实践教学,各专业在把握总学分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实验实践学分。形成理论课程、课内实验课程、独立实验课程、实训课程、课外实践课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有机体系。

理论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突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与学分制密切结合,逐步实现学生选课、选师、选时的自由。

(3)加强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建设精品课程。

逐步推行课程负责人制,完善课程授课质量规范,建立院-校-市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4)加强教材建设,完善实验教材。

加强学院教材规划与建设,特别是加强实验课程大纲与教材的编写与出版。

(5)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升专业师资队伍素质。

各专业根据课程性质努力打造优质教学团队,完善团队考评机制,加强团队建设与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素质。

(6)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围绕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开展针对性的改革实践。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基本目标,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加强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践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并形成一系列改革成果。

(二)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计划。

(1)更新教育理念,实现从重视学生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用3-5年时间将各个专业打造为实践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

(2)成立学生实践工作部,专职管理学生校内外实践活动。学生实践工作部由专业教师、学生工作教师、学生干部组成,每年年初制定实践计划,年末提交实践总结。

(3)创造学生校内实践平台,提升学生校内实践能力。由学生实践工作部与宣传部、学工部、后勤总公司密切合作,建立校内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4)创造并拓展学生校外实践平台,提升学生校外实践能力。以学生实践工作部为主导,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创新实践活动形式和内容。

(5)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各种专业竞赛,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学生人文礼仪素质提升计划。

(1)制定财经学院学生礼仪规范标准,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2)加强学生文体素质培养,举办形式多样的学生文体比赛。

(3)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培养,构建学生道德档案,建立学生道德信息跟踪系统。

(四)学生就业提升计划。

(1)完善财经学院学生就业工作制度规范,明确学院、教学系、教辅人员和专业教师的职责。

(2)广泛联系社会行业单位,建设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3)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更新就业观念,创新就业形式。

(4)通过3-5年时间的建设,会计系签约率达到校内前十位,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6%;市场营销系签约率达到校内前二十位,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3%;经济学系签约率达到校内前三十位,考研率达到20%,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0%;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签约率达到校内前三十五位,考研率达到20%,一次性就业率超过88%。

(一)专业建设委员会。

各专业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会由外校专家、行业专业、校内相关专业专家构成,负责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确定专业发展定位,探索专业发展特色,诊断专业发展问题,提出专业发展实施方案。

(二)教学团队。

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以相似相近课程群为单元,整合学院教学资源,组建优质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实行负责人制,设负责人1人,每个教学团队由若干相关课程负责人组成。

(二)科研团队。

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以教师研究兴趣为导向,以教师研究方向为核心,整合学院科研资源,组建优质科研团队。

实施人才计划的方案篇九

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八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1.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2.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3.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4.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实施原则。

2.坚持与重大任务相结合。加强高端引领,突出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需求,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

3.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在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等方面积极探索,着力激发科技人才敬业奉献、求真务实的内在动力,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专心创业的良好环境。

4.坚持统筹协作。加强项目、基地、人才的紧密结合,统筹推进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统筹,做好与部门、地方现有人才计划的有效衔接,形成部门协调有效、地方落实有力、组织实施有序、资源配置合理的工作格局。

5.坚持分类推进。按照“整体部署、分类推进、试点先行、逐步完善”的工作原则,针对不同任务特点,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工作步骤。对于探索性强、实施难度大的任务先行开展试点,逐步完善,积累经验后全面展开。

二、遴选条件及方式。

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不同特点,结合现有的工作基础,支持对象分别按照以下条件和方式进行遴选。

1.科学家工作室。

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研究方向处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

--坚持科学精神、品德高尚。

首席科学家由有关部门、地方或国内外权威专家推荐产生。科学家工作室要有具体的科研规划、建设方案和部门(地方)支持措施,加强与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的衔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首席科学家人选和工作室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会同有关部门或地方批准建设。

--在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具有主持承担国家或地方重要科技项目的经验;

--表现出较强的领军才能、团队组织能力;

--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由有关部门、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重点科研基地等限额推荐或知名专家特别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同等条件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创办人、法人科技特派员的法人代表以及“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入选者优先。

4.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所从事科研工作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

--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经历;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团队组织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相对稳定;

--团队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科研规划。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由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牵头组织单位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5.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牵头单位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

--牵头单位建立了科教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机制;

--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能够发挥较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部门和地方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基地建设方案进行论证,经推进计划部际协调小组批准后建设。

三、支持措施。

1.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2.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3.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4.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主权,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5.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进度安排。

1.2011年,为部署启动阶段。发布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开展科学家工作室建设试点,启动各项任务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2.2012年至2015年,为全面实施阶段。到“十二五”中期,完成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的制定完善工作。到“十二五”末期,推进计划各项任务完成过半,开展中期考核评估。

3.2016年至2020年,为深化完善阶段。到2020年,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等方面完成推进计划总体目标,带动和引领各类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发展。

五、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1.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2.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计划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3.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根据推进计划的实施进度和目标要求,实施定期的报告制度和评估制度,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加强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跟踪管理和评估考核,不断完善实施工作,提高推进计划实施效果。(来源:赢在科技网)。

实施人才计划的方案篇十

1、以老带新。对新引进的各类毕业生和专业人才,在培养期内,要安排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对其思想政治、业务技术上的指导帮助,使他们能快速的成长,尽快地成长为企业的有用之才。

2、加强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要积极组织人才培养对象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增强其综合知识水平,使其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3、加强锻炼,促其成长。对人才培养对象要敢于压担子,提要求。在用人机制上,应提供更多的竞争上岗机会,可先压担子,后帮带,先试用,后定职,通过挂职、定岗等多种形式,促进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

4、提供学习深造机会。企业将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组织、选送部分对企业做出突出贡献、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优秀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继续深造,使他们真正成为企业的支柱人才。

5、加强交流、取长补短。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各类人才提供技术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选送青年人才到其它省市单位进行学术交流、科技合作、参观访问或进修学习,开阔他们的视野。

6、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青年人才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积极组织各种健康文明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实施人才计划的方案篇十一

土木工程学院青苗班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是在“⼀带⼀路”、《中国制造2035》、《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动计划(2020—2023年)》、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意见等国家战略、政策指导下,为满足对土建领域优秀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为迎接世界技能大赛、全省状元赛,培养技能大赛选手的需要而开展的优秀技能人才培养的培优班。培养方向为混凝土、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工程识图、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等。每年从低年级学生中选拔⼀批具有坚定思想信念和高度时代责任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的学生,组成青苗班,开展专业技能的强化教育和培养,教学部门设计针对性强的专业提升课程,学生管理部门进行班级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培养专业技能突出、思想政治过硬的优秀大学生,以此满中各类技能大赛参赛⼈员选拔需求,作为土木工程学院人才培养和学风建设的创新举措。

主要通过三个渠道产生候选人,一是新生入学成绩高分学生;二是班主任推荐班级里成绩优异,各方面突出的学生;三是专业老师上课过程中发现的专业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通过资格审核、笔试或面试等考察方法选拔出优秀的青苗,选拔着重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能力。

根据技能大赛的需要,各专业教研室制定青苗班培养计划和课程计划,并组织实施教学、训练等,学工部门专门配备班主任组织管理班级,辅助教学、训练,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上课和训练主要安排在课余时间。

1、青苗班采取动态管理,定期组织测试,学习上达不到条件的学生即被退出,优秀的学生随时补入。

2、违反校纪校规及青苗班管理相关规定的学生退出青苗班。

实施人才计划的方案篇十二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x5-x0年)的通知》(国办发〔x5〕43号)、《山东省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x5-x0年)〉实施办法的通知》(鲁政办发〔x5〕60号)和《山东省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鲁政办字〔x6〕56号)要求,为加强我市乡村教师(指农村中小学教师,下同)队伍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把发展乡村教育和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提升工程”,着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造就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甘于奉献的乡村教师队伍,为我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基本原则。

——师德为先,立德树人。着力提升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引导乡村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教师以德化人、言传身教的作用。

——优化配置,提升质量。拓宽乡村教师来源,畅通大学生、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的通道,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形成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均衡师资配置的良性机制。加强培养培训,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化水平。

——提高待遇,激发活力。积极推进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着力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待遇,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激发乡村教师队伍活力。

——县域统筹,联动实施。强化县域统筹功能,将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与“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改革教师评价制度、改进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等工作协同配套、联合推进。

三、主要措施。

(一)提升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

1.加强乡村学校党建工作。强化乡村学校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开展乡村学校党组织书记轮训工作,不断提升党组织书记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大力实施乡村教师队伍“双培”工程,加大在乡村骨干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乡村教师头脑,提高乡村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一支优秀党员教师队伍。

2.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要求,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岗前培训、准入、在职培训和管理全过程。落实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行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提高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宣传乡村优秀教师的业绩,充分激发乡村教师的工作热情。坚持依法治教,引导乡村教师严格遵守廉洁从教有关规定,做到依法依规执教。不断完善师德考核机制,突出师德考核结果的运用,在教师职务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完善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记录教师师德成长的全过程,不断激励广大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

(二)优化乡村教师资源配置。

1.规范教职工编制管理。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资源的统筹配置和管理功能,加强区县域内教师调配力度,适当向乡村学校倾斜。区县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教育、财政部门根据生源变化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定期核定教职工编制。达不到标准班额的农村学校、教学点,小学按照年级(教学班)配备2.4名、初中按照年级(教学班)配备3.7名教职工的标准核定编制。落实农村学校机动编制政策,机动编制全部用于补充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中小学有空编的区县,原则上按照中小学申报情况足额安排用编进人计划,及时招聘教师,严禁有编不补使用临聘人员。中小学现有编制总量达不到规定标准总量的区县,可在辖区事业单位总量内调剂部分事业编制用于补充中小学教师,辖区内难以调剂的,可在市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解决。中小学满编的区县,由机构编制部门根据乡村学校实际需要,在事业单位编制总量内,利用中小学教师临时周转编制专户,对确需补充专任教师的满编、超编乡村学校予以补充。乡村学校使用临时周转编制的管理方式与城镇学校相同。妥善解决公办幼儿园、成人教育中心、乡镇教育管理机构占用乡村学校教职工编制以及提前离岗、长期借调人员等问题,严禁任何部门、单位以任何理由和形式占用或变相占用乡村学校教职工编制。对现占用教师编制的乡镇教育管理人员,应当于x6年年底前完成调整分流。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教学辅助和后勤服务问题。

2.配齐配足乡村教师。自x6年起,各区县新招聘教师应优先满足乡村学校需求,原则上到城区学校顶岗实习1-2年后返回乡村学校任教。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规定,可以区县为单位组织公开招聘,不分城区、农村学校岗位,统一招聘、统一分配,并向乡村学校倾斜,也可按学校组织招聘。改革完善教师招聘工作,按照教师专业标准和任教学科设置考试科目,重点考察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确保新学年正常开学秩序,招聘工作应于每年6月底前完成。鼓励具备条件的区县探索采取先面试后笔试的方式招聘教师。按照全省统一部署,x6年起启动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补充计划,力争用2年时间补齐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开展大学生乡村学校支教,由同级财政按每人每月400元标准发放生活补贴。继续做好“三支一扶”支教工作。

3.全面推进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严格落实省、市关于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有关规定,加大城乡学校教师交流力度,每年组织不少于10%的专任教师参与城乡学校交流轮岗。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符合乡镇工作补贴政策范围的,发放乡镇工作补贴。可根据教师居住地与执教的农村学校距离,由学校适当给予交通补助,纳入绩效工作总量,具体办法和标准由区县制定。在集中帮扶高青县教育工作的基础上,x6年起组织实施帮扶文昌湖旅游度假区和淄博经济开发区教育计划。乡村学校校长岗位空出后,一律在区县范围内通过竞争上岗、组织选派等方式选拔,鼓励城镇学校校长、副校长到乡村学校任职,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乡村学校校长轮换。积极推行乡镇(或学区、教育集团、教育联盟、城乡发展共同体等)内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英语等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走教,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并由乡镇统筹协调相关学校给予一定补助,所需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继续将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工作经历作为评聘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和评选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我市现有正高级教师、省市特级教师和市级名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男55,女50周岁以下),凡没有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经历的,5年内由市及区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分批组织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1-3年。鼓励支持身体健康、近期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其中义务教育学段由省财政安排资金予以保障,其他学段由同级财政安排资金予以补助。参与交流轮岗人员在年度考核时由区县教育部门单独组织,不占用派出和派入学校的考核优秀指标。

(三)激发乡村教师队伍活力。

1.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积极推进区县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研究落实绩效工资总量向乡村教师倾斜政策。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确保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足额发放。及时足额发放乡村教师工资,确保乡镇工作人员津贴补贴政策落实到位。依法为教师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将公办乡村学校缴纳的教师住房公积金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施乡村教师年度健康体检制度,所需费用从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有条件的区县可由同级财政单列资金予以保障。落实到乡村学校任教的高校毕业生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区县通过社会捐赠等渠道建立县级教师重大疾病救助资金。

2.逐步改善乡村教师居住条件。适当放宽乡村教师购房贷款条件,利用各地消化库存商品房的有利时机,支持乡村教师使用公积金贷款、低息贷款购买住房。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乡村教师居住或工作地点,统筹就近就便妥善解决其子女入园、入学问题。各区县要启动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结合实际建设乡村教师周转宿舍,纳入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范围,通过3—5年努力,妥善解决乡村教师特别是新教师、交流轮岗教师及实习支教师范生等的居住问题。区县政府可通过在学校或乡镇驻地购买、租赁等方式筹集周转宿舍,也可利用清理腾退的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和现有校舍改建;需要新建的,按照每套建筑面积不超过35平方米,具备基本生活功能(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和水电暖齐全的标准,在乡镇政府或学区驻地建设,山区及偏远学校也可在校内建设。有条件的区县可安排教师通勤班车。

3.完善职称评聘办法。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不作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在分配专业技术中高级岗位时要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自x5年起,乡村学校中高级岗位设置比例在规定比例上限基础上上浮1-2个百分点,中级职称评审时乡村学校教师和城镇学校教师分开评审,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予以倾斜。在乡村学校任教(支教)3年以上、经考核表现突出并符合具体评价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对于具有资格未聘教师,可采取“退二聘一”的办法逐步解决。

4.建立完善乡村教师激励机制。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20年、10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立专项基金,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宣传乡村教师典型,自x6年起,组织新闻媒体开展“最美乡村教师”评选活动。在推报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方面向乡村学校倾斜。在参加推荐省级及以上名师、名校长、特级教师、骨干教师选拔时,乡村教师实行计划单列。

5.实施乡村学校特级岗位计划。以农村义务教育乡镇(或学区)为单位,每个乡镇(或学区)设立1个特级教师岗位,实行任期制。面向区县内中小学教师公开竞聘,聘期内享受特级教师补贴待遇。期满未能续聘、调离农村乡镇(或学区)一线教学岗位或到达退休年龄的,不再享受相关待遇。鼓励符合条件的优秀教师竞聘上岗。用5年左右时间,为每个乡镇(或学区)配备1个特级教师岗位。农村学校特级教师岗位聘用教师纳入省、市两级教师培训计划。

(四)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1.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市加大中小学师资培训对乡村教师倾斜力度,各区县要统筹安排资金,支持乡村教师培训。选拔部分乡村教师参加“国培、省培”项目,重点加强乡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心理健康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对学科富余教师进行转学科教学能力培训。自x6年开始,实施乡村教师和乡村小学校长市级培训,每年培训校长40人、骨干教师160人。鼓励乡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

2.实施名师名校长送教下乡计划。积极选派名师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名师送教下乡活动。组织齐鲁名校长、淄博名校长(包括建设工程人选)和乡村学校结对,对乡村学校校长进行“一对一”培训,指导帮助乡村学校发展。定期组织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到乡村学校举办公开课、示范课、专题讲座,开展同课异构等活动,提升乡村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组织开展“外教乡村行”活动,鼓励支持外教下乡,不断扩大乡村学校、乡村师生参与范围。

3.加大乡村学校订单式教研力度。完善市教研员定点联系乡村学校教研制度,全面实施区县教研员帮扶乡村学校制度,积极推动全市网络教研对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以乡镇(或学区、教育集团、教育联盟、城乡发展共同体等)为单位完善乡村学校集中教研制度,努力提高教研质量。引导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组建教研共同体,支持乡村教师参与城区学校教研活动。对乡村学校开展订单式教研活动,突出问题导向,通过听课、访谈、座谈等形式,与一线教师面对面,提供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指导与服务,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质。

4.加快推进乡村学校信息化建设。重点支持乡村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强化技术指导与应用培训。适应“互联网+”新形势,加大乡村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加快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优质教育资源共享,x7年建成支持乡村学校教学应用的网络课程资源平台。组织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类活动,为乡村教师提供广泛参与机会。

四、组织实施。

(一)明确责任主体。各级政府作为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责任主体,要把乡村教师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谋划支持措施,统筹安排推进步骤,有效推动支持工作。教育、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要加强衔接沟通,密切协调配合,形成有效合力,统筹推进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

(二)健全保障机制。区县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力度,着力解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最薄弱、最迫切的环节和问题。同时,要加强经费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用好每一笔经费,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三)积极宣传引导。各级教育、宣传等部门要广泛宣传乡村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营造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努力提高乡村教师社会地位,引导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的良好风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主动协调帮助乡村青年教师解决好婚恋等现实问题。

(四)严格督导考核。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情况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体系。市政府定期开展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情况专项督查,区县教育督导部门要对本区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情况组织开展经常性督导检查。对在乡村教师支持工作中成绩突出的,要及时推广经验做法,对工作不力、政策落实不到位的,要依纪依规严肃问责。

各区县要根据本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于x6年7月底前报市教育局备案,同时向全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本实施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x0年12月31日。

实施人才计划的方案篇十三

五、 确定培训方式(指脱产集中培训等);

六、 确定培训时间;

七、 确定管理者;

八、 确定培训教师;

九、 确定培训方法;

十、 确定考核方式方法;

十一、 确定培训场所;

十二、 确定培训设备;

十三、 预算培训费用;

十四、 预测培训效果。

(一) 确认培训计划的目的;

(二) 确定培训的目标;

(三) 确定培训对象及内容;

(四) 确定培训规模;

(五) 确定培训方式(指脱产集中培训等);

(六) 确定培训时间;

(七) 确定管理者;

(八) 确定培训教师;

(九) 确定培训方法;

(十) 确定考核方式方法;

(十一) 确定培训场所;

(十二) 确定培训设备;

(十三) 预算培训费用;

(十四) 预测培训效果。

3、制作 4、安装 5、验收

六、项目安全控制要点

实施人才计划的方案篇十四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全市领导干部大会精神,落实“四抓”要求,实现“四个确保”目标,配合支持和强力保障区、镇“百日攻坚”活动深入推进,取得实实在在的预期效果,根据市、区部署要求,结合我镇前段工作开展基础、当前工作任务和今后发展实际,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从10月8日开始到2012年春节前,在全镇深入开展“察民情、解难题、促发展、保稳定”千名干部百日下基层活动,并制定以下具体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书记张庆黎同志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百日下基层活动与“百日攻坚”活动相结合、与全区干部下基层活动相结合、与当前中心工作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动员机关干部立足本职、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社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通过下基层活动培养锤炼干部,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干部工作执行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实际行动和实实在在的效果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促进改善民生做出新的贡献。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察民情、解难题、促发展、保稳定”百日下基层活动,抽调相关干部深入到农村、社区、企业、拆迁一线、项目现场,切实解决全镇在发展、稳定、民生、党建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打赢“四大攻坚”战,全面实现“百日攻坚”活动既定目标,确保“十二五”开局之年“开门红”,为谋划明年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组织形式

按照《双滦区深入开展“察民情、解难题、促发展、保稳定”千名干部百日下基层专项活动方案》的要求,区委、区政府从区检-察-院、安监局、财政局、工信局、统计局、林水局、住建局、统-战部、妇联、档案局等区直部门抽调48名干部,与我镇35名干部组成13个工作队深入到全镇10个村和2个社区,工作组组长由区直部门领导担任。各工作组实行全面包干,一抓到底,切实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情绪在一线理顺、稳定在一线加固、作风在一线转变、成效在一线体现。既要立足当前,帮助基层集中解决一批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又要着眼长远,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帮助基层谋划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四、方法步骤

活动从10月8日开始,共分三个阶段展开。

1、解决问题阶段(10月8日——11月上旬)。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围绕“百日攻坚”活动确定的“四大攻坚目标”,深入到项目现场、维稳一线、拆迁实地开展工作,深入到所包村、社区查找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2、谋划明年阶段(11月上旬——12月下旬)。本阶段主要任务是认真谋划好明年的各项工作,特别是要帮助基层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发展,研究谋划明年年初如何开好局、起好步。

3、扶贫济困阶段(12月下旬——2012年1月中旬)。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利用“两节”期间深入开展扶弱帮困、访贫问苦活动,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手中,确保基层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度过一个欢乐详和的新春佳节。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区委、区政府对这次活动高度重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各工作组人员要充分认识此次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为契机,把它做为改进机关干部工作作风的重要举措,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认真组织,统筹安排,精心部署,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镇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工作台帐,建立健全督查机制,搞好情况反馈;各工作组要及时上报工作落实进度、工作经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抓好工作落实的建议。

(二)深入调研,扎实推进。各工作组和抽调人员在下基层活动中,要加强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同时注意工作方式和方法,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开展工作要主动依靠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充分尊重基层干部和群众,在工作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信任,与基层组织班子和谐共事。

在活动中,要切实做到“六个一”。一是召开一次以上党员、村(居)民代表参加的形势政策宣讲大会,对党员、群众进行政策宣讲;二是开展一次难点难事调研活动,对突出问题至少召开一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并切实加以推进;三是进行一次信访隐患排查,对重点信访案件当事人进行面谈,研究解决措施;四是开展一次民意调研、访贫问苦活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对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予以扶助;五是记录一本民情日记,工作队的每名干部都要采取全程纪实的方式记录《民情日记》,按照“察民篇”、“解难篇”、“发展篇”、“保稳篇”、“体会篇”的要求,分门别类地进行原始、详实的记录。六是建立一套“民情台帐”,采取对照“查帐”、验收“销帐”的办法,确保民情台账中的问题逐一落实到位,对于群众反映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能够立即解决、现场解决的要即时办理,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限时给群众答复和解释。

(三)强化管理,严明纪律。各工作组、抽调人员下基

层要坚持带着深厚感情、带着政治责任、带着敬畏之心,不搞特殊接待,不干扰基层正常工作,轻车简从,注重实效,杜绝作秀,下基层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紧紧依靠镇党委、政府和村(社区)“两委”班子开展工作,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廉洁自律,认真执行区“两办”《关于进一步严肃党政机关工作纪律的通知》要求,真正做到服务群众不扰民,解决问题不添乱。

(四)舆论先行,营造氛围。在活动中,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宣传栏、标语、广播等,向群众广泛宣传,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挖掘、总结活动期间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和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积极向市、区报送简报信息和宣传稿件,扩大活动影响。

(五)一岗双责,统筹兼顾。活动期间正值岁末,各项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工作组和抽调人员在下基层期间,要协调好基层工作与部门工作的关系,在做好驻村工作,服务好群众的同时,也要做好本部门的本职工作,做到驻村、部门工作两不误,使两项工作都能顺利开展,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

(六)加强督查,严格考核。镇党委将成立督查组,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各下派工作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掌握活动进展情况。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责任不到位,没有达到要求的进行通报,限期整改;对工作存在问题而没有及时解决,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根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活动开展绩效纳入党员干部年度考核内容,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附二:大庙镇干部下基层活动工作组安排。

大庙镇深入开展“察民情、解难题、促发展、保稳定”

千名干部百日下基层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 李一瑾 镇党委书记

副组长: 沙 源 镇党委副书记 政府代镇长

成 员:

赵 军 上营子村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活动开展过程中情况综合、工作督办和信息反馈等工作,组成人员为: 主 任:霍新新(兼)

成 员:闫春红 李月茹 梁艳红 陈洪丽

为推进“千名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按照《中共河口区委关于开展“千名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全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伐进一步加快,城乡环境面貌进一步改观,困难党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各类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得到有效化解,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社会和谐程度进一步提升,为在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中高点定位、率先崛起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工作任务

此次活动围绕“加强基层组织、化解矛盾纠纷、开展扶贫济困、推动经济发展”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基层组织,促进党建水平提升

1、抓班子建设。扎实开展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回头看”活动,深入了解目前村“两委”班子建设现状,集中排查村“两委”换届选举完成后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根据排查出来的问题,对村党组织进行分类定级。针对村“两委”班子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切实摸清底数、掌握情况、分析原因、找准症结,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整顿,确保整顿效果。同时,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找准村级党组织建设优势,突出优势,夯实中间,改善劣势,力争通过一年的努力,切实改善村级党组织建设水平。

公推公选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党员票决和公示制,确保发展党员质量。帮助建立科学的党员考核评价机制,探索不合格党员处置机制,切实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促进党员作用发挥。

3、抓规范建设。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指导在农村合作组织、农村专业协会上组建党组织。帮助健全完善村级工作运行机制,借鉴“四议两公开”的做法,探索村级工作规范运行机制;指导村党组织落实“三会一课”、发展党员、党员教育培训等制度,推进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逐步建立起一套实际、管用、可行的工作制度。帮助加强活动阵地建设,加大财力、物力投入力度,帮助村党组织完善党员活动室,健全配套设施,达到场所内有党旗、有门牌标识、有办公桌椅、有档案橱柜、有电教设备、墙上有制度和有规范档案资料的标准。

4、抓创先争优。不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指导村党组织围绕中心工作,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按照“创先争优”要求,指导好村党组织和党员,根据职责任务和岗位特点,开展好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承诺、践诺、评诺”、夺旗争星、升级晋档等活动,激发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事创业的激情。

(二)化解矛盾纠纷,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盾纠纷和群体性的事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对矛盾比较突出,容易引发大规模事件,一时难以解决的不稳定因素,逐一建档立卡,明确责任人,加大督促办理力度,确保不出问题。

2、妥善解决各类信访突出问题。协助村党组织对尚未结案的信访突出案件进行排查梳理,深入分析案情,找准问题症结,制定解决方案,做好上访人员的稳控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力化解各类信访案件,对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能够解决的,尽快帮助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要明确时限,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对不合理的要求,要讲清政策法规,耐心做好疏导教育工作,严防越级上访案件发生。

3、完善防控机制。帮助村党组织摸排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总结处置群体性的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的成功经验和反面教训,找到有效预防以及矛盾纠纷和群体性的事件及时化解控制、防止事态扩大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预防工作机制。

(三)开展扶贫济困,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

1、帮思想提高。对所联系村生活困难党员、群众开展调研走访,了解其生产生活现状及困难原因,宣传低保、特困救助等党的惠民政策,积极帮助协调其享受政策规定待遇,鼓励他们树立勇气,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2、帮生产生活。建立联系帮扶制度,确定重点帮扶的生活 4

困难党员、群众,通过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帮钱帮物等形式,切实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改善困难党员、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困难党员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3、帮项目扶持。积极扶持鼓励有一定经营能力的党员、群众上项目、办实体,帮助发家致富;对创业资金不足的,帮助协调小额贷款,为其创业致富创造条件。立足部门职能,对落户村里的各类项目提供各类法律服务。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培训活动,使党员、群众能够有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同时,加大对惠民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帮助生活困难党员、群众出思路、想办法、定目标,引导其学好、用活政策,帮助其寻求政策扶持,尽快脱贫致富。

(四)突出创先争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1、开展“访千户、寻良策”活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开展寻计问策活动,通过层层召开座谈会、进村入户等形式,详细了解村情民意,找出影响所联系村发展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推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同时,积极围绕实施国家战略、实现率先崛起这一主题,广泛征求广大基层党员、群众对推进河口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进一步凝聚群众智慧,形成发展合力,助推黄蓝国家战略实施。寻计问策完成后,要形成有分析、有建议、有措施的调研报告。

2、开展“办实事、解难事、促发展”活动。在深入开展调 5

研、了解村情民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立足本部门单位职能优势,确定要为所联系村办的实事、难事,分门别类建立工作台账。特别是围绕村庄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文明、强村富民等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措施和办法,确保工作实效。

3、抓好“富民工程”典型培养。坚持以点带面,强化典型培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所联系村基本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大力实施“富民工程”,研究确定一批培树对象,明确培树方向,在项目、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时间安排和方法步骤

这次活动从3月下旬开始,到12月底基本结束,安排10个月左右的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召开会议,安排部署阶段(3月27日-3月30日)

根据《中共河口区委关于开展“千名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的实施意见》要求,组织召开由包村工作组参加的动员会议,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并对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报区活动办公室。

(二)摸底排查、分类定级阶段(3月31至4月15日)

放调查问卷等形式,重点围绕基层组织现状、易发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困难党员群众生活状况、制约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等方面,进行摸底排查,掌握实情,形成调研报告,并分别建立基层组织、矛盾纠纷、扶贫济困、经济发展四个台账。根据摸排情况,对所联系村按照“好、中、差”三种情况进行分类定级,针对不同情况,分类指导,因情施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工作组分组方案和日程安排表以及摸底排查台账要及时报活动办公室。

大的矛盾纠纷问题、信访积案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要进行梳理汇总,报区委、区政府,视情况安排相关部门单位协调解决。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做好解释工作,给群众一个交代。工作推进情况,要及时以台账的形式上报活动办公室。

(四)总结巩固、建章立制阶段(12月)

活动基本结束后,要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开展一次“回头看”活动,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深化、巩固和提高下基层活动的实效。同时,按照区委要求,建立健全下基层活动长效机制,把下基层活动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坚持下去。

四、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要充分认识开展“千名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抓好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单位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活动领导小组,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带头参与活动,认真抓好下基层工作任务的落实。工作组成员每月到联系村开展工作不少于8天。

和群众负担。在时间安排上要尽量服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确保访民情而不添民忧,察民意而不费民力。对在活动中工作浮在面上、不解决实际问题,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吃喝玩乐、增加基层负担,扰民、吃拿卡要的人员,以及对责任不到位、解决问题无实效、反映上来的问题相互推诿的干部,要严肃追究责任,进行相关处理。

(三)加大宣传,营造氛围。要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争取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不断总结推广活动开展的先进经验,发挥示范作用。

(四)加强督导,严格考核。主要领导定期听取工作组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并经常性的深入联系村进行调研,实地了解包村工作组的工作成绩,对于工作不力、群众反响差的要坚决纠正,对于成效显著、群众反应好的要及时表扬。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督导确保工作成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纪委六次全会和中央、省、市群众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推动人社系统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按照全县“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动员大会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立足新起点、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建设新平阴”的总体要求,以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创先争优见成效为目标,以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为主题,以突出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为实践载体,以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感情、群众工作方法和维护群众利益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扎实做好察民情、惠民生、维民权、聚民力的工作,促进部门作风进一步转变,工作效能进一步提升,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为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科学发展、建设新平阴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组织保证。

二、主要形式

这次主题活动,在承接和深化“干事创业、跨越发展” 1

教育活动的基础上,主要采取“两贴近、三服务”的形式,着力解决群众利益诉求、保障改善民生、为群众办实事等方面的问题,把群众工作的核心要求落到实处。

(一)坚持“两贴近”。一是从感情上贴近群众。充分利用党员集中学习、党组学习、专题辅导、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央、省、市领导关于群众工作讲话精神,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对群众的工作要求上来。充分发挥人社系统网站等教育阵地作用,开设群众工作论坛和学习园地,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工作为了谁,工作依靠谁”大讨论,认真查摆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做到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做事始终想着群众,工作始终为了群众。二是从行动上贴近群众。深入进行民情专题调研,走出去,深入基层单位,贴近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在民生保障、就业分配、人才需求等方面的所需、所盼,切实解决基层单位、基层群众的实际困难。建立完善局领导班子轮流接待群众来访日制度,直接面对面征求群众意见,倾听群众诉求,了解群众意愿,增进群众感情,维护大局稳定。对群众提出来的问题,能够立即解决的当场解决,对一些重大或重要问题不能立即解决的,要及时梳理汇总后向局党组汇报,以便统筹研究解决。

文明示范岗、党员先锋岗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对照先进找差距,立足岗位创佳绩。继续推进“双述、双诺、双评”活动,通过公开承诺、挂牌上岗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亮身份、亮承诺、亮形象,党小组争创群众满意窗口和优质服务品牌,党员争做岗位先锋、服务标兵、窗口明星。进一步深化“微笑服务”活动内涵,完善服务规范,推选出一批微笑上岗、文明服务典型,切实把擦亮窗口服务群众活动具体化,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创先争优的生动局面。二是结对帮扶关注民生。普遍开展党员领导干部“结穷亲”活动,继续强化对口帮扶村工作,局党组每名成员分别联系1户困难群众,定期走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切实用实际行动和良好形象影响带动周围群众。三是协调联动提升水平。人社工作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要牢固树立“民生至上、服务第一”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完善协调联动服务机制。推进人社行政审批“一站式”办公,加强部门沟通配合,优化审批流程和前置事项,确保按时办结率100%。对群众的利益诉求实行“谁受理事项、谁负责协调、谁全程办结”。结合新农保工作的全面启动,继续加强乡镇劳保所等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添购办公设备、充实人员配备,指导协调劳保所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居民搞好服务,确保符合条件人员的基础养老金发放到位。进一步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对确定为群众办理的实事好事,将通过新闻媒体、网站、公开栏、便民手册等予以公开、作出承诺,广泛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价,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三、阶段安排

这次主题活动重点围绕为群众办实事来开展,总体上分为走访调研、汇集民情,公开承诺、为民办事,总结提高、完善机制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紧密衔接,统筹进行,切实把为群众办实事贯穿活动全过程。具体阶段安排是:

第一阶段:走访调研、汇集民情。(3月上旬至4月中旬)。在全局召开“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动员会议,传达动员大会精神,制定我局实施方案,成立局“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领导小组,作出具体安排部署。利用一周的时间通过党员学习日、组织生活会、党组中心组学习等形式,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搞好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加强党的性质和宗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想问题办事情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在搞好学习动员的基础上,继续开展“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活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单位、深入基层群众,围绕深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科学发展、维护群众根本权益,察民情、听民生、汇民意,广泛听取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摸清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继续推行服务大厅带班制度,畅通绿色维权通道,及时了解基层群众的诉求和意愿。继续通过局长信箱、服务电话、公开接访、征求意见箱等方式,从不同渠道、各个层面上集中收集服务对象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研究针对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办好实事好事。

第二阶段:公开承诺,为民办事(4月下旬至10月底)。

对在“走访调研、汇集民情”阶段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和基层需要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要认真梳理,制定整改措施,在此基础上,以科室为单位汇集明确为民办实事好事项目,作出公开承诺。4月下旬,局主题活动领导小组整理汇总全局办实事项目,上报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并通过局网站进行公开。具体措施,一是在工作人员熟练掌握业务的基础上,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和“一次告知制”。外来办事人员咨询的第一位职工,无论是否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都要详细地将其咨询业务的办事流程、应携带的相关资料等一次告知,避免办事人员跑弯路,做无用功。二是各科室要建立《为民办实事项目台账》,明确实事内容、办理时限、推进措施、责任人,及时公布办实事进展情况,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各项工作落在实处,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

组适时召开总结大会,对“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总结报告,上报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

四、加强组织领导

全局各科室(单位)要把“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作为加强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狠抓落实,确保主题活动深入扎实、富有成效。

1、强化组织力量,落实工作责任。局成立“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主题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要切实明确责任和分工,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科室主任分头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努力把各个阶段的工作落到实处。

2、实行领导带头,发挥表率作用。党员领导干部、科室负责同志要带头参加主题活动,带头落实联系服务群众的各项制度措施,特别是对群众反映强烈、涉及分工内的热点、难点问题,相关责任人要带头包挂,亲自负责,年内集中办几件群众渴盼的实事好事,切实作出榜样,发挥好表率作用。

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形成人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的良好风气,推动我局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附:

局“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二〇一一年三月 日

实施人才计划的方案篇十五

根据xx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通知》(琼教高[20xx]130号)精神,以及《xx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总体规划》的统一安排,我院将于20xx年年底前接受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了切实做好迎评促建工作,推动学院又快又好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总结办学经验,查找问题和薄弱环节,积极更新高等职业教育观念,进一步梳理和细化学院发展思路和办学理念,进一步加强xx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进一步适应xx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推动学院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教育部提出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二十字评估方针为指导,要让其核心要求“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在学院领导层及全体师生员工中形成共识并落到实处,保证评估工作健康发展;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16号)的精神,切实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把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

总体目标:通过迎评促建,使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内涵真正得到充实,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真正得到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院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为在“十二五”期间将我院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xx院校奠定坚实基础。

(一)通过迎评促建,进一步明确学院办学定位的顶层设计,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xx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努力培育和提炼学院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大幅度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

(二)根据评估指标体系和数据平台信息,全面、客观、深入查找分析我院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全面整改建设。通过一年半的迎评建设,务必实现全部7项主要评估指标、16项以上的关键评估要素以及7项以上的核心评估要素达到合格以上标准,确保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三)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xx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构建为切入点,整合资源,加大对教学基本建设的投入和推进力度,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内涵建设进度。确保在接受正式评估之前,学院内涵建设重点项目和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达到或接近评估要求。

(四)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充实院系(部)两级教学管理队伍、教辅队伍和督学队伍,建立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通过评建,促进全院教风、学风、管理水平、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迈上新台阶。

1、要处理好建设与评估的关系。按照“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核心要求,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扎扎实实地促改进、促建设、促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求真务实,力建内涵。

2、要处理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既要切实加强完善基本办学条件,更要重视学院教风、学风、管理水平、文化氛围等软件环境的改善,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创新xx人才培养模式。

3、处理好重点建设与全面改进的关系。在自评建设中,既要突出重点,对“关键评估要素”特别是“核心评估要素”要大力建设,加强对重点考察项目的整改力度,也要着眼于整体改进人才培养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要处理好领导重视和群众参与的关系。学院领导班子对评建工作要精心组织,靠前指挥,推动评建方案落实到位;同时要广泛动员,组织全员参与,确保学院人人了解评估指标,人人参与评建工作,人人明确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容、要求和职责。

5、建立“组织到位,责任到人,时限明确,工作到位”的评估指标(任务)责任人制度。各项目小组和各系(部)、处(室)要坚决服从学院评建领导小组的指挥,不折不扣地接受学院布置的任务,按时、按量、按要求完成预定的建设项目,不拖学院评建工作后腿,不影响学院评建工作大局。

6、建立院领导督办和评建工作例会制度。院领导分工督办项目小组及各系(部)、处(室)的评建工作;学院评建领导小组工作例会每月召开一次,评建办工作例会每两周召开一次,各项目小组和各系(部)、处(室)也要建立评建工作例会制度。

7、实行评建工作检查制度和评建工作一票否决制度。因自身原因导致工作延误或失误,将追究其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造成重大不良后果的单位或个人,将取消年终评优资格;对评建工作优秀单位和个人,学院将给予表彰奖励。

8、在今明两年学院经费预算中编列内涵建设重点项目专项资金和评建工作专项经费。把当前制约我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两大瓶颈作为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作为全面开展内涵建设和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成立学院“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加大领导力度,加强政策导向,落实资源保障。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拟按以下五个阶段实施评建工作:

(一)学习动员及前期准备工作阶段—20xx年3月至4月。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全院教职工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16号)、xx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通知》(琼教高[20xx]130号)等重要评估文件,深刻领会教育部新一轮xx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精神实质和二十字评建方针,准确理解新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统一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评估观念;建立评建工作机构,分解下达评建任务。主要工作包括:

1、学院成立评建领导小组及相关工作机构,各系(部)成立评建工作小组(3月下旬前完成)。

2、3月20日,召开全院迎评促建动员大会。

3、制定学院评建工作实施方案和考核奖惩办法,根据指标体系将评建任务分解到各项目工作小组和各系、部、处、室(3月下旬前完成征求意见稿)。

4、建立学院评建信息网,设立评建工作宣传栏,编发评建简报(3月下旬前完成)。

5、邀请省内外评估专家来我院做辅导报告,到兄弟院校学习考察(4月上中旬)。

6、数据平台工作人员培训(4月上旬)。

7、编发《xx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习手册》和评估学习资料参考目录(4月上旬前完成)。

8、组织全院师生员工进行xx人才培养工作主要文件和评估知识的学习讨论(3月下旬至4月中旬),4月下旬组织考试。

(二)自查自评,全面整改建设阶段—20xx年5月至20xx年4月。

本阶段历时一年,是决定我院评建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阶段。其工作任务是在全面自查,摸清学院和本部门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方案;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全面进行整改建设,确保各项评建任务在本阶段基本完成,预定确保的评估指标达到合格或合格以上标准,并通过学院内部验收。

1、各项目工作小组和各系(部)根据评建任务分解表,分别召开研讨会,对照评估指标体系和数据平台信息,联系实际,对各项指标项目及其对应的“说明”和“重点考察内容”进行自查自评,总结成绩,查找差距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本项目工作小组或本系(部)整改建设方案(时间跨度为20xx年5月至20xx年4月),并于20xx年5月25日(周五)前报送学院评建领导小组。

2、各系(部)应制定本单位的评建任务分解表,将任务详细分解,责任落实到人。按照“边查边改边建”的工作思路,整理、充实、完善自20xx年3月以来的各级各类文件、课程教学基本资料、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并妥善建档备查。学院评建办将于20xx年6月中旬停课前组织检查评比。

3、学院“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及其他重大项目规划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的文件,是组织实施整改建设的重要依据,必须在20xx年6月上旬前制定并正式颁发,包括:

(1)xx工商职业学院“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

(2)xx工商职业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

(3)xx工商职业学院“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4、教务管理部门根据评建要求和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重新组织修订《xx工商职业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汇编》、《xx工商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台xx工商职业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评价标准等重要教学管理文件,为20xx年度试行开展学院全员评教提供工作标准。上述工作应于20xx年11月底前完成。

5、5月上旬前,学院确定内涵建设重点项目和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抓落实,抓质量。

6、加快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和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步伐。5月上旬前学院出台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达标的认定标准和程序、专任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以及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管理骨干、能工巧匠到学院兼职的相关政策,制定每个学期的培训计划,安排挂职锻炼指标。

各系于5月中旬前制定20xx—20xx学年度本系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并报送人事处和评建办;各系(部)、各相关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合作,努力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和外聘兼职兼课教师工作力度,力争通过一年半的建设,使全院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得到基本改善: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达到50%以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任务的20%以上由企业行业的专家或业务、管理骨干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40%以上由企业的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承担。

7、各系整改建设方案应包括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根据专业特点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考核鉴定的基本要求和程序,科学合理地制定各专业、各年级参加职业资格鉴定或职业标准达标要求的计划,将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与职业资质获取紧密衔接;努力扩充产学合作的范围和深度,力争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共同开发课程、教材方面取得实效。

8、加大对特色专业(重点建设专业)和精品课程(重点建设课程)建设工作的指导和扶持力度,按照评估要求的“就业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性;加快特色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配套的校内实验、实训软硬件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9、20xx年10月前,完成20xx年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数据填写、审核和报送;各项目小组和各系(部)负责人必须熟悉和分析更新后的平台数据,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加强整改建设工作。

10、20xx年12月下旬,进行全院整改建设工作中期检查评比,结合20xx年年度工作考核,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三)总结验收,重点整改、完善深化阶段—20xx年5至8月。

20xx年5月上旬,各项目小组和各系(部)、处(室)向评建办报送“整改建设阶段工作情况总结报告”(项目小组还须提交项目自评报告初稿),学院组织检查验收,分析评估前阶段工作进展及确保建设项目完成情况,提出进一步整改的意见。评建办根据专家组意见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要求,并下达《整改任务书》。

20xx年5月中旬,各项目小组和各系(部)处、室向评建办报送“重点整改,完善深化阶段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20xx年6月,评建办组织编写学院自评报告和分项目自评报告,6月底完成初稿呈学院评建领导小组审改。

20xx年8月前,学院自评报告、分项自评报告、学院建设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定稿付印;自评报告、支撑材料完成最后的补充完善及归档建档工作。

20xx年8月,在接受正式评估前3个月,接受省教育厅对我院进行的评估基本条件检查。

20xx年8月下旬,评建办组织检查相关责任单位准备“专家现场考察”、“特色专业剖析”、“精品课程建设汇报”、“说(听)课”、“深度访谈”、“教师(学生)座谈会”等准备工作情况,8月底前全面完成自评建设工作。

(四)预评估及巩固、提高阶段—20xx年9月。

组织好专家对我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预评估,并根据专家组模拟评估的意见和建议,组织讨论研究并进行最后整改,以巩固提高前面两个阶段自评建设的成果,同时对薄弱项目和前段遗留的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倾注全力攻坚克难,务求突破。

高质量地完成20xx年度数据平台信息填报工作。

按评建规程要求,在专家组进校前30天将自评报告、数据采集平台最新信息及相关材料及时提交省教育厅和评估专家,并通过校园网向社会公布。

(五)接受专家组进校评估阶段—20xx年10月至11月。

全院动员,全力投入,高质量地完成11月专家对我院进行现场考察评估的各项工作准备。

迎接专家组进驻我院进行正式评估。

评估后整改阶段—20xx年上半年或全年。

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评估文件的要求,xx院校在接受正式评估后,不论评估结论是“通过”还是“暂缓通过”,都必须继续实施半年至一年的整改。

学院将根据专家组评估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明确不足,确认差距,拟订整改方案,报省教育厅备案后实施整改建设,以巩固评建成效,弥补工作弱项;继续强化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人才计划的方案篇十六

根据xx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通知》(琼教高[20xx]130号)精神,以及《xx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总体规划》的统一安排,我院将于20xx年年底前接受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了切实做好迎评促建工作,推动学院又快又好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总结办学经验,查找问题和薄弱环节,积极更新高等职业教育观念,进一步梳理和细化学院发展思路和办学理念,进一步加强xx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进一步适应xx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推动学院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教育部提出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二十字评估方针为指导,要让其核心要求“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在学院领导层及全体师生员工中形成共识并落到实处,保证评估工作健康发展;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16号)的精神,切实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把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

总体目标:通过迎评促建,使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内涵真正得到充实,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真正得到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院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为在“十二五”期间将我院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xx院校奠定坚实基础。

(一)通过迎评促建,进一步明确学院办学定位的顶层设计,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xx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努力培育和提炼学院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大幅度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

(二)根据评估指标体系和数据平台信息,全面、客观、深入查找分析我院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全面整改建设。通过一年半的迎评建设,务必实现全部7项主要评估指标、16项以上的关键评估要素以及7项以上的核心评估要素达到合格以上标准,确保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三)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xx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构建为切入点,整合资源,加大对教学基本建设的投入和推进力度,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内涵建设进度。确保在接受正式评估之前,学院内涵建设重点项目和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达到或接近评估要求。

(四)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充实院系(部)两级教学管理队伍、教辅队伍和督学队伍,建立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通过评建,促进全院教风、学风、管理水平、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迈上新台阶。

1、要处理好建设与评估的关系。按照“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核心要求,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扎扎实实地促改进、促建设、促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求真务实,力建内涵。

2、要处理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既要切实加强完善基本办学条件,更要重视学院教风、学风、管理水平、文化氛围等软件环境的改善,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创新xx人才培养模式。

3、处理好重点建设与全面改进的关系。在自评建设中,既要突出重点,对“关键评估要素”特别是“核心评估要素”要大力建设,加强对重点考察项目的整改力度,也要着眼于整体改进人才培养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要处理好领导重视和群众参与的关系。学院领导班子对评建工作要精心组织,靠前指挥,推动评建方案落实到位;同时要广泛动员,组织全员参与,确保学院人人了解评估指标,人人参与评建工作,人人明确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容、要求和职责。

5、建立“组织到位,责任到人,时限明确,工作到位”的评估指标(任务)责任人制度。各项目小组和各系(部)、处(室)要坚决服从学院评建领导小组的指挥,不折不扣地接受学院布置的任务,按时、按量、按要求完成预定的建设项目,不拖学院评建工作后腿,不影响学院评建工作大局。

6、建立院领导督办和评建工作例会制度。院领导分工督办项目小组及各系(部)、处(室)的评建工作;学院评建领导小组工作例会每月召开一次,评建办工作例会每两周召开一次,各项目小组和各系(部)、处(室)也要建立评建工作例会制度。

7、实行评建工作检查制度和评建工作一票否决制度。因自身原因导致工作延误或失误,将追究其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造成重大不良后果的单位或个人,将取消年终评优资格;对评建工作优秀单位和个人,学院将给予表彰奖励。

8、在今明两年学院经费预算中编列内涵建设重点项目专项资金和评建工作专项经费。把当前制约我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两大瓶颈作为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作为全面开展内涵建设和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成立学院“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加大领导力度,加强政策导向,落实资源保障。

实施人才计划的方案篇十七

20xx年,xxx市为适应新形势下青年人才培养锻炼的需要,按照丰富经历、提高能力的要求,针对35周岁以下、正科级及以下的选调生(含定向“985工程”高校选调生),或符合现行急需紧缺需求目录的人才,或近年来面向清华、北大等“985工程”高校引进的人才,制定以3年为一期限“青苗”人才成长计划实施方案。“青苗”人才成长计划的组织实施以人才所在单位为主体,市、县(市、区)两级组织部门在各自层面负责统筹推进和监督指导。

“青苗”人才成长计划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青苗”人才培养机制,提高“青苗”人才培养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青苗”人才队伍活力,形成“引进来、扶上马、送一程”的人才工作良好局面,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青年人才队伍,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青苗”人才成长计划的主要实施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青苗”人才和单位各制定计划。“青苗”人才进行一次深入的自我分析,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开展职业规划。单位根据“青苗”人才的职业规划,结合实际需要,制定“青苗”人才成长计划,确定培养方向、内容和措施。指定导师。“青苗”人才所在单位为“青苗”人才指定一名“传、帮、带”导师,帮助引导“青苗”人才结合自身实际和组织需要主动成才。进行培训。有机整合全市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和各业务部门的培训资源,进一步丰富“青苗”人才培训内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根据工作需要和业务需求适时安排,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开展谈心。导师、单位主要领导、各县(市、区)党委组织部都要对“青苗”人才进行个别谈心或集体谈心,听取“青苗”人才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谈心交心来交流业务、沟通思想,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起到面对面的“传帮带”作用。安排锻炼。1.实践锻炼。坚持面向基层一线、面向重大项目一线、面向中心工作一线的原则,每年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青苗”人才参加市里重大项目建设、重大课题调研、广西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等中心工作。2.挂职锻炼。进一步发掘“青苗”人才在不同岗位上、不同领域内的潜力,为“青苗”人才找准定位、提高能力提供有效的途径。3.轮岗锻炼。建立“青苗”人才轮岗制度,根据其专业特长和工作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轮岗或交流。健全信息库。按一人一册建立“青苗”人才档案、信息库。

各级各部门可结合各位“青苗”人才的特点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自选动作。对各级各部门在“青苗”人才培养方面好的经验做法,市委组织部将适时进行总结推广。

“青苗”人才成长计划主要工作要求:一是各县(市、区)党委组织部、市直各有关单位确定一名“青苗”人才成长计划实施联络员,具体负责“青苗”人才成长计划实施的跟踪协调和进度统计。二是各级各部门将“青苗”人才成长计划的实施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委组织部将视情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三是建立“青苗”人才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四是“青苗”人才要胸怀抱负,脚踏实地,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自觉按照组织要求和工作需要打造自己,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多做贡献,防止不思进取、骄傲自满、心浮气躁、自律不严等不良思想苗头。

实施人才计划的方案篇十八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根据市教基教【20_】5号,县教育局龙教【20_】14号文《关于认真组织开展20_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活动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出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_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原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以“普及安全知识,确保生命安全”为主题,宣传普及校园安全知识,使广大学生正确掌握安全防范知识,增强师生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平安校园”的创建工作,以“安全教育月”活动为契机,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和措施,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稳定工作。

二、活动目的:

为了更好地开展此次活动,我校将围绕“普及安全知识,确保生命安全”这一主题及有关安全的热点问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通过一系列安全教育和演练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护自救能力,为广大学生安全、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环境。

四、活动主题:普及安全知识,确保生命安全。

五、领导机构:

为了加强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月”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__。

副组长:__。

成员:___。

六、活动内容和形式。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切实强化安全教育,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我校以“安全教育日”活动为契机,开展安全教育月活动(3月5日—4月5日),活动内容为:“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和安全技能演练活动”两大项。

(一)安全知识宣传教育。

1.各班利用班队课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安全知识读本》,掌握安全防范知识。

2.悬挂一条宣传横幅或张贴标语,营造良好的宣传教育氛围。

2.举行一次国旗下讲话,围绕防交通事故、防溺水、防火灾、防踩踏、防中毒、防防自然灾害、饮食卫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3.对学生进行禁止非法携带管制刀具、防止校园暴力、防绑架、防诈骗等法制教育。

4.电脑老师组织三到六年级的学生参加安全知识网络竞赛活动。

5.在校园网上建立安全教育网页,充分发挥校园网在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教育中的作用。

6.四年级中队出版一期安全宣传黑板报。

7.组织一次校园安全手抄报比赛。手抄报要围绕“校园安全伴我行”的主题,宣传自救自护技能和安全知识,讽刺和批评忽视安全、不珍惜生命的不良行为。

8.进行一次安全知识讲座,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二)安全技能演练活动。

加强对小学生安全知识普及教育,进行一次火灾自救逃生演练,使广大师生在教育活动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

七、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完善学校各项安全条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学校全体教师密切配合,努力将活动落实到实处。

2、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和防范训练活动,不断提高师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学校结合安全教育月活动,加强自查自纠,再次对本校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预防校园安全事故,做到有检查、有记录、有落实整改的措施。

4、各班将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的情况做好工作总结。

八、安全教育活动安排:(“七个一”活动)。

2.一期安全教育宣传黑板报。时间:3月18日。

6.一份安全教育手抄报:在全校开展以“校园安全伴我行”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手抄报比赛,每班选出5份优秀作品上交学校。时间:3月18日-3月22日。

通过开展本次“安全教育活动月”活动,普及安全知识,强化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共创和谐校园,帮助学生掌握安全知识,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工作有序的进行。

实施人才计划的方案篇十九

区直各党工委、总支、支部:

按照基层组织建设活动的相关要求,为进一步调动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积极性,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区委决定,在全区各级党组织中组织实施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工作,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的。

用经济工作理念谋划基层党建工作,将项目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引入基层党建工作,引导基层党组织以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为抓手,抓好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活动、基本保障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不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为实施“一二三五四”发展战略,加快“四区”建设,全面加速皇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基本原则。

(一)创新理念,服务大局的原则。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找准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服务全区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全面覆盖,服务群众的原则。将项目化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农村、机关、街道社区、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基层党建工作的各个领域,结合到基层党建工作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党组织、党员全覆盖,各方面工作均实现项目化管理。把项目化管理作为创先争优破解难题活动的重要载体,作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办实事、惠民生的重要抓手,解决好基层党员群众关心关注的各类问题。

(三)整合资源,统筹推进的原则。区委组织部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和工作力量,认真搞好牵头抓总;各基层党组织要统筹推进,互促互补,在全区范围内形成党建力量整合、部门齐抓共管、发展成果共享,构建“大党建”的工作格局。各级党组织要加大对党建项目实施的资金支持,以投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四)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原则。根据不同领域(地域)、不同行业和不同对象的特点,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稳步实施,推动党建工作项目多出务实的成果、多出管用的经验、多出可学的典型。

三、项目类型。

将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分为创新探索型项目、典型示范型项目、制度推广型项目三大类推进。

(一)创新探索型项目。主要是针对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情况、新问题,设定从点上进行探索、试验、创新的党建工作项目。通过定目标、定责任、定时限、定要求,进行目标管理、责任推进、过程督导、绩效考核,重在为破解一批基层党建工作的共性难题积累经验。

(二)典型示范型项目。主要是基层党建工作经过探索实践确有亮点、初成规模、初见成效,可以在本部门、本单位进行典型示范的党建工作项目。通过放在更大范围中去检验,变个性做法为共性方法,化一时举措为长效机制,推点上经验为面上模式,重在形成一批基层党建工作的特色品牌。

(三)制度推广型项目。主要是经过创新探索、典型示范后,成效显著、成果突出、运作成熟、经验成型、可以上升为制度层面,在全区推广实施的党建工作项目。通过及时,提炼经验,把实用、管用、成熟、成型的好经验、好做法,在进一步论证、评估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后,上升为制度层面,在全区推广实施,重在探索一条贯彻上级要求、具有本地特色的基层党建科学化新路子。

四、方法步骤。

推行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由区委组织部负责牵头,各基层党组织具体负责实施,主要包括项目申报、立项、实施、验收、评估、激励等工作环节。

主要步骤是:

(一)项目的申报及立项。

1.项目申报。各基层党组织于每年的3月底前根据自身实际和工作基础,选定申报项目,填写《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申报表》,说明项目实施的背景、意义、思路、措施、预期目标和实施等,报上一级党组织,逐级审核筛选后由各区直党(工)委报区委组织部(20xx年的项目申报截止时间为5月中旬)。

2.审批立项。对各区直党(工)委申报的项目,区委组织部将组织评审组进行综合比较和论证评估,从中择优确定一批项目予以审批立项,并指导申报单位组织实施,区直各党(工)委也要相应确定一批在本级组织实施的基层党建项目。各街道党工委每年申报的项目数量不得少于本街道的社区数量,其中四星级以上社区党委不得少于1项;各区直党委部门每年不得少于2项。申报及立项情况将作为党建工作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

(二)项目实施。

1.建立台账,落实责任。各党(工)委申报项目经审批立项后,区委组织部统一建立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库和年度管理台账。各申报单位党组织要落实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明确具体职责和工作要求。

2.跟踪调度,统筹推进。区委组织部每半年召开一次调度会,听取各项目推进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跟踪指导和检查督办。同时,整合各个方面的力量,统筹推进,集中突破。

3.总结完善,按时结题。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任务完成、目标实现后,要及时形成项目实施总结报告,向区委组织部项目验收,各基层党(工)委确定的基层党建工作项目,由各党(工)委组织检查验收。

(三)项目验收与激励。

1.项目验收。对申请验收的项目,区委组织部将组织有关人员成立项目验收组,采取实地评审、问卷调查、民主测评等不同形式,进行验收。

2.项目激励。根据项目验收结果,按目标实现率、群众满意率、综合效益、经验可推广性等指标,由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对项目进行分类评比,区委每年组织一次表彰。

五、组织领导。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推行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是破解基层党建工作难题,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实效、充分发挥党建保障作用的有效抓手;是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规律,提高全区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有益探索。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力量,确保工作有效推进。

(二)要强化工作调度,注重总结宣传。区委组织部将结合党建工作督查、考核,对基层党建项目实施情况进行重点督促、调度、考核,并将采取适时召开推进会、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等方式,切实加强工作调度。同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及时进行宣传推广。各单位也要广泛宣传基层党建项目化管理工作,使之始终得到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及人民群众的认同、理解和支持。

(三)要加大工作投入,强化帮扶激励。各单位要将项目化管理作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支持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实施,并确保有人专抓、有人主办、有考核奖罚。区委组织部将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批准立项的党建项目给予一定扶持,并对评选出的优秀项目及项目实施过程中成效显著、表现突出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

实施人才计划的方案篇二十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的有关精神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财政部、人事部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意见》(教民〔2004〕5号)(以下简称《意见》)的要求,为确保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简称《民族骨干人才计划》)的顺利实施,保证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培养工作的社会效益,促进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和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工作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中的战略作用。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乐于奉献、具有较高科学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逐步缓解和扭转西部和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状况,改善少数民族人才的层次结构,提升少数民族人才存量的综合水平,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培养任务、主要措施和计划管理。

(一)2006年度的招生规模为2500人,其中博士生500人,硕士生2000人;到2007年度招生规模为5000人,其中博士生1000人,硕士生4000人。

(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由国家部委所属重点高等学校和有关科研院(所)承担和组织实施。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要求,采取“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统一划线”等特殊措施招收学生。

(三)被录取的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先在基础培训点集中进行一年的强化基础培训,重点补修英语、大学语文(汉语)、计算机、高等数学等基础知识,兼顾其它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和宗教理论的学习。基础培训结束经考核合格者,转入招生学校硕士阶段研究生课程教学。

三、招生范围、招生计划和经费。

(一)招生范围。主要面向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招生,兼顾享受西部政策待遇的民族自治地方和需要特别支持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以及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民族院校、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和少数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的教师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重点确保上述地区和单位教育、科技、医学和特色文化艺术、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公共事业管理等领域对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二)招生计划。本方案的招生计划属于国家定向培养计划,纳入招生单位总规模。根据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单独下达指导性定向培养专项招生计划。

招生计划的投放,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确定招生计划的投放比例;同时,兼顾国家重点扶持的民族地区的特殊需要。在考生综合素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各有关招生单位按各少数民族在当地民族总人口中的比例安排复试和录取。汉族考生占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总数的10%.定向省区合格考生不足时,将招生名额调剂到其他有需求的省区按规定录取合格考生。

计划方案,商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纳入年度中央级部属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单独下达管理。各有关学校和单位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做好年度招生工作,于每年6月将招生计划的落实和招生录取的情况报教育部。

(四)培养经费。硕士研究生(四年)和博士研究生的经费按国家统一标准由国家财政核拨,其中硕士基础培训阶段的经费核拨到承担基础培训任务的高校和单位;硕士、博士生攻读学位阶段的经费按标准核拨到培养学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承担培养任务所需经费,按标准从现行财政渠道解决。生源地区和定向单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适当的学习和生活费补助。

四、报考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具有国民教育序列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少数民族在职和非在职(具有上述学历还未就业的应届、往届毕业生,下同)人员。非在职人员的招生比例要占招生计划总数的50%以上。

(三)品学兼优,汉语文、外语和民族语文成绩根据学科、专业要求达到一定标准和要求。

(四)报考硕士研究生年龄不超过40周岁,报考博士研究生年龄不超过45周岁。

(五)毕业后保证按定向培养协议到定向地区或单位就业。

五、考试和录取。

(一)硕士研究生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民族语文或汉语文及专业考试科目由招生学校和单位自行确定并组织命题;报考博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由招生学校和单位自行确定。招生单位对符合国家确定的基本要求分数的考生实行差额复试。

(二)在职考生,由拟录考生与报考学校、所在单位或者隶属的上一级主管部门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非在职考生的录取,由拟录考生与报考学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后方可录取。优先录取在学术、科研、教学等领域有突出贡献或在民族医药、民族文化艺术等有一定造诣的考生,优先录取兼通民族语文的汉族考生。未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者,培养学校和单位不予录取。录取名单要在招生单位以适当形式公示。

(三)各招生学校和单位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当年招生工作的要求组织招生录取工作。被录取的博士研究生由培养学校和单位发录取通知书,按期入学就读;被录取的硕士研究生由培养学校和单位发录取通知书,学生持录取通知书到基础培训点进行一年的强化基础培训。

(四)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按职责分工组织实施和管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民族教育的处(室)会同相关处(室)进行招生计划的申报、提出各民族录取比例的建议,负责考生民族身份的审核、定向培养协议的组织签订、对本地区定向生的协助管理等。招生考试工作由教育招生部门和有关高校负责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按职责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配合。

六、毕业生就业。

研究生毕业后,在职人员回定向单位工作;非在职人员按定向协议回定向地区就业,也可以由生源地区在本地区调剂就业。硕士服务期为5年,博士服务期为8年(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和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本计划学习毕业的,硕士服务期为8年,博士服务期为12年)。毕业生不按协议就业者,要支付培养成本和违约金。违约金的具体标准、支付方式等另行规定。

七、教学、培养工作的要求。

(一)少数民族研究生教学、培养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大力加强基础,全面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重点增强实践能力,着力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为使其在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基础强化培训阶段,重点是强基固本,强化规定课程的教学和培养,使学生的基础综合水平接近或者达到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基本要求;博士、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阶段,在大力加强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和重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校和单位要多为学生创造实践教学和课题研究的机会和条件,选配优秀的专家、教授担任导师和授课,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在基础强化培训、硕士、博士课程学习阶段,都要对学生加强政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教育。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宗教不得干预国民教育。培养学校和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宗教和邪教对培养工作的干扰;学生不得从事任何宗教活动。

(二)党和国家采取特殊措施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政治任务。各民族学生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奋图强,刻苦研读,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始终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提高道德和人文修养,遵纪守法,诚信待人、处事,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八、职责和管理。

(一)教育部和国家民委负责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宏观政策的制订协调。教育部负责培养计划的协调和制定招生、教学、管理以及有关政策措施,组织招生录取工作,并检查督促执行情况;协调解决办学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组织评估办学情况,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等。国家民委负责提出有关政策性建议;督促检查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协调和协助解决涉及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特殊性问题。

(二)承担培养任务的中央部委所属院校和有关科研院(所)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根据国家下达的年度招生计划,负责考生报名、考试和招生录取工作;负责博士、硕士阶段的常规管理、教学和毕业生派遣工作;对基础强化培训基地教学、管理等提出建议。基础强化培训基地负责基础强化培训阶段的管理、教学和结业考核等项工作。

(三)。

学生的学籍、后勤、生活等管理和其他工作要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统一管理,统一要求。培养学校和单位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并按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习惯的要求,严格按规定办好清真餐饮。

(四)生源地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会同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每年向全社会发布教育、科技、经济等领域人才需求信息,引导优秀考生报考《民族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需求规划和提出年度培养需求计划;加强与当地组织人事部门、用人单位以及教育部的联系与协调等有关工作;协助学校和有关单位做好本地区生源管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工作;协调财政部门落实按规定由生源地区财政对学生的补助经费;负责组织和协调签订定向培养、就业协议等工作;配合做好招生、录取等工作;对招生、培养工作提出建议。

九、加强监督管理。

(一)生源地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部门和招生学校及单位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按本方案、年度招生计划和工作要求落实招生任务,并按规定的标准和条件录取新生。接受纪检部门和社会的广泛监督。

(二)被录取考生未按规定签订定向协议的、冒名顶替少数民族的、考试作弊的、不按规定程序录取的,一经查实,无论在基础培训和研究生学习阶段,都要取消学籍,退回生源地区,两年内不得参加《民族骨干人才计划》的报考。对直接责任者要给予相应处罚。

(三)如定向省区和单位不能按协议为合格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的,扣减该省区下1年的招生计划。

十、其他有关要求。

(一)培养学校和单位要把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作为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加以高度重视。在培养工作中,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和本方案。按培养目标的要求,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培养出政治上合格,业务上过硬的各民族人才。

(二)西部和各民族地区党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使用工作,按学以致用的要求,为他们创造必要的生活、工作条件,力求避免人才浪费和闲置。

新疆等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实施方案,由人事部牵头另行制定。

实施人才计划的方案篇二十一

活动主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与您共赏明月,共品佳酿,共度中秋

活动地点:公司篮球场

主办单位:**服务有限公司总部

参与对象:公司总部及各分店员工

活动时间:20xx年09月12日(具体待定)19:00——24:00

【活动目的及意义】

1、中秋将至,为答谢全体员工一年以来付出的辛勤努力,公司将在20xx年09月12日举办一场联欢晚会。

2、让员工充分的展现自我,在晚会的过程中认知自我及对企业大家庭的认同感。

3、实现领导和员工的互动,让企业各部门工作者在共同的平台下交流、联欢。

4、进一步扩展企业文化内涵,促进其外部形象和内部文化的统一合成。

【活动筹备】

一、筹备日程表

前期筹备: 8月20日——9月5日

节目单制作: 9月 6日 (具体待定)

道具采购: 活动举办前五天

场地布置: 9月12日上午

二、晚会筹备部门

公司总部负责人:

各分店活动筹备负责人:

第一组:节目策划组

负责部门:人力资源部及各分店活动筹备负责人

第二组:礼仪组

负责人员:办公室相关人员及各分店派一名管理人员

任务: a、晚会开始前座椅的摆放,各座位的落实。

b、晚会之前准备好会场服务物品,如节目单、矿泉水、礼品等。

c、场地装饰、道具准备等

d、舞台前方,摆放现场水果、饮料及观众座位区分。

e、引导观众按正确位置和秩序就坐。

第三组:道具设备组

负责人员: xx(组长)、 xx、xx

任务:a、落实舞台灯光、音箱等设备正常运转,及一切后勤保障问题。

b、dv&相机的落实,组织正常拍摄工作(员工有备可自行提供)。

c、完成舞台搭建

第四组:后勤组

负责人员:xx(组长)、xx、xx、xx、xx

任务: b、专人看管现场物资、电器等器材。

c、维持晚会现场秩序,处理会场紧急情况,

d、供其他项目组紧急调派,协助其他项目组完成工作,保证晚会取得圆满成功。

【晚会内容】

一、节目征集

1、采取自由、自愿原则进行报名。

3、9月5日17:00前完成节目报名工作(报至人力资源部)。

4、节目申报者请自带伴奏乐器或音带、cd,并提前交于筹备组。

5、节目演出次序由晚会主持人和晚会筹备组决定。

6、整台晚会全过程可用dv拍摄记录。晚会中,凡参加演出的演员都将得到一件小礼品。

(通过晚会嘉宾及观众的评选,晚会将评选出最具台风奖,最佳勇气奖,最具创意节目奖,评出最佳表演奖,最佳歌手奖等等。斟酌待定!)

二、自助烧烤

三、活动流程(暂定)

19:30——入场

20:00——主持人开场

20:05——领导致辞

20:10——公司总部女生歌舞表演《明月几时有》

20:20——分店节目

20:40——互动游戏

21:00——分店节目

21:40——幸运大抽奖

22:00——分店节目

22:20——互动游戏

22:40——分店节目

23:00——现场猜灯谜(开始烧烤活动)

23:45——嘉宾节目表演

24:00——燃放礼炮,全场倒数(活动结束)

附:游戏另行选择:

【活动后期工作】

2、书面总结、vcd制作、照片分发、公司内刊简报书写。

【备】奖品&礼品设置(拟选)

i 奖品选择

ii 礼品选择

钥匙扣 广告笔 鼠标垫 环保袋 零钱包 钥匙包等

根据公司发展需要,为进一步规范公司现场管理及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调动员工积极性,同时促进和保障公司贯标工作的顺利进行。公司组织5s小组,特拟订“5s管理推行方案”。

一、 目的与目标

考虑公司的生产结构、管理现状以及员工素质,并且根据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在全厂范围内开展5s工作。并期望达到以下目的:

(3)通过相关培训,提升实施车间的干部以及员工的认知水平和工作素质;

二、工作原则

1、全员参与,全体员工都要参与到5s的推行工作中,而且5s小组还要广

泛征询5s推行的合理化建议,群策群力;

3、摆正态度:现场干部以及员工要认识到5s推行和实施是现场自己的事情,不是5s的专职工作,5s小组只是辅导、督促、监督现场的5s实施。

三、工作计划

整个推行项目的期限,计划为13个月,从2011年8月份开始,具体安排如下:

1、准备工作

(1)5s管理培训资料、宣传资料准备;

(2)实施部门资料:各种统计资料、近期目标任务、干部员工明细等;

(3)实施车间生产布局图。

2、5s培训

(1)5s小组成员培训。5s小组成员的培训重点在于5s的基础知识与精神,公司实施5s的主要目的以及5s实施的具体方法。

(2)实施车间负责人、班组长5s培训。针对于5s实施车间干部,培训5s的具体实施技巧,并要求受训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完成相关作业。

(3)员工培训。员工的5s培训有班组长利用早会或空闲时间进行。主要内容是5s基础知识以及部门实施5s的主要计划和工作安排。

(4)5s培训考试。根据5s培训内容对受训的负责人、班组长以及部分员工进行考试,以检查受训人员对5s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结束后根据结果对在考试中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奖励。

3、项目推行

现场车间和5s小组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并且制定相关规范,全面推行5s活动。

4、内部检查与巡视督促

建立5s检查制度和评比制度,5s小组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实施车间的5s情况

进行检查监督。

5 、总结

在项目结案时,5s小组主持项目总结会议,各实施车间负责人汇报整个项目期间的成绩和表现。5s小组向公司领导汇报项目实施的总体状况和取得的绩效。(备注:可提出5s口号、标语)

四、工作方法与工具

为了使上述各项工作步骤顺利开展,5s制定了以下工作方法,并且设计了相关工具配合、记录各项工作的进行。

1、到现场:5s小组相关人员每天除日常工作外,大部分时间都要深入到现场,监督实施部门5s的执行情况并进行检查和稽核的工作。

2、定点摄影与看板展示:定点摄影是指在同一地点、同一方向,将车间的死角、不安全之处、不符合5s原则之处使用同一部相机(或摄像机)拍摄下来,并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公布展示,激起大家改善的意愿,并将改善的结果再次拍摄并公开展示,使大家了解改善的成果。

3、表格记录:为了更好地记录5s推行的工作,推行小组特别设计几种工作的记录表格,具体包括内部查检表格、工作日志表格、会议记录表格等。

4、例会:每周、每月5s小组都要和现场干部就5s的推行工作进行沟通和检讨,并将发现的问题提出纠正与预防措施,并上报5s小组。

五、5s推行组织权责及程序

1、5s小组职能总则

5s小组全体人员具有推行、宣传、执行5s工作义务;同时具有对5s工作提出合理建议权力。

(1)对5s活动作方针性指导,全权负责公司5s的推行;

(2)负责5s各项规范、制度讨论、审核和审批;

(3)负责激励措施讨论、审核和审批;

(4)对5s推行进行督导。

2、5s小组办公室职责

(1)拟定5s推行计划,这包括制定工作时间表;

(2)协助订立5s手册及守则,为员工执行5s工作提供指引;

(3)协助车间成立工作小组,确立每位员工执行5s的职责;

(4)收集、整理资料,安排有关5s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工作;

(5)举办促进5s的活动,例如岗位整洁比赛、展览会等;

(6)组织召开5s推行周、月例会;

(7)现场查核5s推行情况及成效;

(8)收集5s推行改善措施,并反馈、讨论、监督实施;

(9)定期汇报5s推行进度及情况。

3、5s小组车间职责

(1)为所划分责任区域5s工作第一责任人;

(2)依据公司5s活动精神对本区人员进行宣传教育;

(3)拟定本区域5s实施计划,报5s小组核定后实施;

(4)协同本区人员,做好本区域5s活动;

(5)负责配合5s小组拟订本区域5s稽核标准;

(6)维护并维持5s活动。

4、员工职责、义务

(1)积极参与5s各项培训、宣传、竞赛活动;

(2)落实本岗位或责任区的各项5s实施项目;

(3)协助相关人员制定5s现场、办公室准则,并执行。

5、相关程序

对5s相关的执行计划、制度、表格、执行规范、细则等文件,由负责人报5s小组,经5s小组讨论、决议、审核批准后再执行。

5s小组成员 20**年12月23日

实施人才计划的方案篇二十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财务司(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xx计划”),并对计划实施提出以下意见:

一、实施意义

。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迫切需要通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鼓励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实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显著与持续提升。

(二)实施“20xx计划”,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迫切需要转变创新理念和模式,加快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的知识、技术集成与转化,加快创新力量和资源整合与重组,促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支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实施“20xx计划”,是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战略行动。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力量各成体系,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创新效率不高,迫切需要突破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障碍,促进社会各类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二、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基本原则

需求导向。紧密围绕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通过协同创新,重点研究和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

全面开放。面向各类高等学校开放,不限定范围,不固化单位,广泛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等,形成多元、开放、动态的组织运行模式。

深度融合。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与各类创新力量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创新要素有机融合的新机制,促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加快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互动,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创新引领。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推动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促进国家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四、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

建立一批“20xx协同创新中心”,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五、重点任务

(一)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

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已有的基础,汇聚社会多方资源,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

1.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依托高等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与国内外高水平的大学、科研机构等开展实质性合作,吸引和聚集国内外的优秀创新团队与优质资源,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创新模式,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持续产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和拔尖创新人才,逐步成为引领和主导国际科学研究与合作的学术中心。

2.面向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依托高等学校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与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有组织创新,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为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持续的支撑和引领,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

3.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鼓励各类高等学校通过多种形式自觉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支持地方政府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引导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用协同研发,推动高等学校服务方式转变。

构建多元化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战略咨询服务,在区域创新中发挥骨干作用。

4.面向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整合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推动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以及境外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等开展协同研究,构建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探索建立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加强文化对外表达和传播能力建设。

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二)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突破制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高等学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把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通过系统改革,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

1.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由多方参与的管理机构,负责重大事务协商与决策,制订科学与技术的总体发展路线,明确各方责权和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实现开放共享、持续发展。

2.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增强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造就协同创新的领军人才与团队。推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3.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

4.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改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原始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效,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鼓励竞争,动态发展。

5.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人才、学科和资源优势,在协同创新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重大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和各具特色的科研组织模式。

6.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资源,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发挥优势和特色学科的汇聚作用,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形成长效机制。

7.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积极吸引国际创新力量和资源,集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参与协同创新,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实质性合作,加快我国高等学校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8.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构建自由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倡导拼搏进取、敬业奉献、求真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风尚。

六、管理实施

(一)组织管理。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成立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办公地点设在教育部。

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重大政策、总体规划、中心遴选、管理实施等提供咨询。委员会由来自有关部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的专家组成。

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建立第三方评审机制。确定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负责遴选评审专家、组织评审、开展定期检查和阶段性评估等工作。

(二)操作实施。

“20xx计划”从20xx年开始实施,四年为一周期,按照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价三个阶段开展。在充分培育并达到申报要求的前提下,由协同创新体联合提出“20xx协同创新中心”的认定申请。国家每年组织一次评审,按照一定数量和规模,择优遴选不同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

1.培育组建。高等学校应按照“20xx计划”的精神和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和顶层规划,积极推进机制体制改革,充分汇聚现有资源,广泛联合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创新力量开展协同创新。

通过前期培育,确定协同创新方向,选择协同创新模式,组建协同创新体,营造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形成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和新优势,为参与“20xx计划”奠定基础。

2.评审认定。在高等学校为主组成的协同创新体充分培育并取得良好成效基础上,联合提交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申请。

申请认定的'协同创新体应满足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的重大方向、具备开展重大机制体制改革的基础与条件、具有解决重大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学科优势等基本条件。

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认定申请进行初审后,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评审。领导小组根据评审结果进行审议后,对符合条件的协同创新体,批准认定为“20xx协同创新中心”。

3.绩效评价。经批准认定的“20xx协同创新中心”应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机制,落实相关条件,整合多方资源,优化规章制度和运行管理办法,强化责任意识,加强过程管理,加快实现预期目标。

教育部、财政部建立绩效评价机制,按照协同创新中心确定的任务与规划,加强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评估。对于执行效果不佳或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20xx协同创新中心”,要及时整改或予以裁撤。

(三)支持方式。

发挥协同创新的引导和聚集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资源和条件,广泛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行业部门和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汇聚行业、企业、社会等方面的投入与支持;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长效机制,吸纳企业、社会等方面的支持;面向科学前沿、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各方面资源,发挥集聚效应。

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经批准认定的“20xx协同创新中心”,可给予引导性或奖励性支持。

为积极推进“20xx计划”的实施,保障“20xx协同创新中心”的机制体制改革,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有关部门、地方、高校等应在人事管理、人才计划、招生指标、科研任务和分配政策等方面给予优先或倾斜支持,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政策汇聚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xxxx年x月xx日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

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1.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2.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3.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4.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实施原则

1.坚持与科技、教育规划相衔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强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工作的紧密结合。

2.坚持与重大任务相结合。加强高端引领,突出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需求,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

3.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在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等方面积极探索,着力激发科技人才敬业奉献、求真务实的内在动力,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专心创业的良好环境。

4.坚持统筹协作。加强项目、基地、人才的紧密结合,统筹推进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统筹,做好与部门、地方现有人才计划的有效衔接,形成部门协调有效、地方落实有力、组织实施有序、资源配置合理的工作格局。

5.坚持分类推进。按照“整体部署、分类推进、试点先行、逐步完善”的工作原则,针对不同任务特点,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工作步骤。对于探索性强、实施难度大的任务先行开展试点,逐步完善,积累经验后全面展开。

三、遴选条件及方式

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不同特点,结合现有的工作基础,支持对象分别按照以下条件和方式进行遴选。

1.科学家工作室。

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研究方向处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

??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科技大师的潜力;

??能够坚持全职潜心研究;

??坚持科学精神、品德高尚。

首席科学家由有关部门、地方或国内外权威专家推荐产生。科学家工作室要有具体的科研规划、建设方案和部门(地方)支持措施,加强与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的衔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首席科学家人选和工作室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会同有关部门或地方批准建设。

2.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在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具有主持承担国家或地方重要科技项目的经验;

??表现出较强的领军才能、团队组织能力;

??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由有关部门、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重点科研基地等限额推荐或知名专家特别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3.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科技型企业的主要创办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

??企业创办不足5年;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同等条件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创办人、法人科技特派员的法人代表以及“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入选者优先。

4.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所从事科研工作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

??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经历;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团队组织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相对稳定;

??团队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科研规划。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由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牵头组织单位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5.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牵头单位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

??牵头单位应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

??牵头单位建立了科教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机制;

??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能够发挥较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部门和地方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基地建设方案进行论证,经推进计划部际协调小组批准后建设。

四、支持措施

1.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2.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

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3.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4.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主权,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

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5.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进度安排

推进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

1.20xx年,为部署启动阶段。发布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开展科学家工作室建设试点,启动各项任务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2.20xx年至2015年,为全面实施阶段。到“十二五”中期,完成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的制定完善工作。到“十二五”末期,推进计划各项任务完成过半,开展中期考核评估。

3.2016年至2020年,为深化完善阶段。到2020年,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等方面完成推进计划总体目标,带动和引领各类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发展。

六、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1.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2.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计划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3.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根据推进计划的实施进度和目标要求,实施定期的报告制度和评估制度,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加强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跟踪管理和评估考核,不断完善实施工作,提高推进计划实施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56101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