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做二教学设计(热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7:58:14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热门21篇)
时间:2023-11-27 07:58:14     小编:书香墨

在生活中,有许多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这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议题。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态度,相信自己能够写出一篇优秀的总结。这些总结范文包含了各种领域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篇一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要勇于实践的意识。

1、重点:正确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2课时

课件、科学家说过的一些名言。

第一课时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1、初步谈话:

同学们,你喜欢发明创造吗?敢于怀疑科学家的话吗?

2、谈话质疑: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我放进一颗石子,水就会怎样?(观察后回答)如果我放进一条金鱼,水却不会满出来,这是为什么呢?想不想知道你回答的对不对?好,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吧。答案就在课文中。

二、初课文,学习生字。

1、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标记,多读几遍。

3、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没有读通的句子再读几遍,然后听听学习伙伴是怎样读的。

(通过学生反复读文感知,既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水平又巩固了识字,读通了故事)

识字方法引导:

(1)换偏旁识字:慢----漫、篇----骗

(2)偏旁归类识字:哎、哄

(3)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

(4)联系学生生活识字:考试的“考”。

(5)编写字谜识字:士兵的心(志))

5、课件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6、去掉音节。用多种形式检查认读生字词的情况如:抢摘“丰收果”“夺红旗”“猜字谜”等。

7、全班交流汇报: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记住的?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识字效率)

三、感悟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

(2)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

2、结合交流以上问题,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要求:让学生反复读一下“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并用这句话随时提醒自己。

3、课件出示伊琳娜生气和微笑两张头像,带着“伊琳娜为什么生气”和“为什么又笑了”两个问题自己读书思考。

(1)、读出写伊琳娜生气和微笑的有关段落,然后说说对上面两个问题的理解。

(2)、结合上下文理解“哄骗”并说说理由。

(3)、在交流“伊琳娜为什么生气”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用肯定、想当然的语气读好伊琳娜的话。妈妈说的话要用鼓励的语气来读。

(4)、在交流“伊琳娜为什么又笑了”的问题时,引导学生练读科学家说的话。了解他这样做的用意,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4、围绕郎志万的话,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1)读课文结尾郎志万的话课件出示,说说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提示下面几种理解:

a、科学家讲的话我们都应该尽可能的去试一试。

b、我们要怀疑科学家讲的话。

c、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d、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四、拓展延伸:

从课外书或者网上搜集科学家说过的一些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篇二

1、利用认识的图形的特点,折出别的图形。

2、培养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折出图形,拼出图形。

1课时

1、图片;

2、剪刀,胶水。

1、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怎么折?

剪一剪,比一比。

先想后实践,再对比。

2、把长方形、三角形、圆的纸分别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怎么折?

剪一剪,比一比。

1、利用上面剪出的图形拼一拼。

2、展示你的作品。

3、你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吗?试一试。

1、动手剪一剪,拼出有趣的图形。

2、口算训练比赛。

3、 折飞机。

自己动手研究,实践制作。

4、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正方形吗?

5、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剪成四个一样大小的三角形,用这些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图形?

小组合作,交流评议。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篇三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讲的是伊琳娜对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感到奇怪。她动手做实验,发现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朗志万知道了,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启发学生懂得对别人提出的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动脑筋思考、动手做做看。

第一部分讲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一只杯子装满了水,如果放进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这是为什么?”两个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第二部分讲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回到家在xx的启发下动手做做看。实验结果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第三部分讲第二天伊琳娜去问朗志万。朗志万说: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1.渎课文,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意思。

2.懂得对别人提出的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动脑筋、思考、动手做做看的道理。

一个装满水的杯子、一条金鱼。

1.同学们,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者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思考吗?你动手做了吗?(学生说自己的做法。)

3.板书课题。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3.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读课文,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鳞()哄()骗()

2.理解词语。

哄骗:用假话或手段骗人。

漫:水过满,向外流。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回到家里动手做实验,实验结果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朗志万知道了,说: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1.自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说说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一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可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

2.你觉得朗志万的问题提得怎么样?表现在哪儿?

(问题提得很“奇怪”。表现在“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可不是这样。”意思是说如果放进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

3.分组思考讨论:小朋友的回答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回答?

(一个小朋友说:“这是因为金鱼身上有鳞。”另一个小朋友回答。)

1、自读课文第四至五自然段,思考:伊琳娜为什么要动手做实验?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2.伊琳娜为什么觉得他们都没说对?

(“金鱼身上有鳞,水就不会漫出来”和“金鱼把水喝下去了”:都不合乎逻辑。)

3.做实验,体会伊琳娜看到实验结果后会怎么想?

(实验结果水明明是漫出来了,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科学家为什么这么说?是不是哄骗我们小朋友呢?还是**的话正确,不能光想,要动手做做看……)

1.默读课文第六至七自然段,画出伊琳娜和朗志万的对话,体会其中的意思。

2.体会伊琳娜话的意思。

(1)出示句子。

“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您作为一名科学家不应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您本来就知道放进—‘条金鱼后,水也会漫出来,还提出这样的问题,哄骗我们小朋友。)

(2)指导读出生气的语气。

采取学生自己练读、评读的形式完成。

3.体会朗志万话的意思。

(1)出示句子,理解意思。

(不要不加思考地相信别人的话。对待别人说的话或提出的问题,不光要动脑筋想一想,而且还要动手做一做。)

(2)指导读出语气。

4.分角色配合读第六至七自然段。

1.读后,你从伊琳娜动手做实验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2.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组内陈述观点和理论、集体汇报。)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问题( )地微笑

二、按要求积累词语。

例:越想越生气

越越越越越越

三、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1.伊琳娜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2.安娜自言自语地说小壁虎跑到哪里去了呢她正在发愁忽然听见莎莎大叫起来妈妈床单上有一只花壁虎快来看呀。

四、按要求摘录书上的句子。

回到家里,伊琳娜动手做实验。她——。哎呀,不一样,水三二。

五、阅读课文片断,并按要求作答。

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 )都是对的。”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 )地笑了。

1.在括号中写出带点词的近义词。

2.乙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朗志万的话是什么意思?

3.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说说你的理由。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篇四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复述。

难点:理解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

2、解释题意。

动手试一试里的试,意思是尝试、试验的意思;试一试是尝试一下;动手试一试是动手做一做,看结果是什么样的意思。动手做和动脑子想应当结合起来,但有时要强调动脑子想,而有时就要强调亲自动手做。这篇课文就是强调要亲自动手做。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标好节号。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本课的生字,能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的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实验觉得漫问题正确科学家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卡。

另丽夫试一试如果只有著名

(2)指名读生字词,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另:另外。问题:要解决的疑问。觉得:感觉到。正确:对。

科学家:作科学研究工作有成就的人。

(4)抽词卡让学生读。

3、个人练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教认新偏旁。

五、布置读课文,思考问题。

1、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提了什么问题?两个同学怎么回答的?

2、玛利亚作了什么是实验?提了什么问题?科学家怎么回答的?

3、玛利亚后来成了什么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提问上节课留的思考题,依次指名回答。

二、精读训练。

1、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四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五六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

2、依次进行讲读。

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问:第一段讲了什么?

(3)第二段有几句话?每一句分别说了什么?这是为什么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4)第三四段说了什么?

(5)看图回答问题。

图上画有几个人?他们是哪些人?桌子上摆着什么?科学家的手势说明他在说什么?

(6)小结:这部分讲科学家做实验、提问题,两个同学分别作了回答。

第二部分:

(1)指名读

(4)小结:这一部分讲的是玛利亚作了试验,向科学家提出问题,科学家作了回答。

(5)齐读第二部分。

三、布置再读课文。

1、思考: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体会、收获?

2、照课文习题三的要求抄写词语。

第三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继续精讲训练。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说了什么?

3、简介居里夫人。

4、为什么这篇课文最后要写这一句话?

三、总结。

这篇课文说的是居里夫人小时侯学习有疑问就亲自做试验,得到正确的答案。说明了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个道理。你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可以自由谈谈。

四、朗读指导。

五、复述指导。

1、揭示复述提纲以启示学生复述的顺序。

2、利用板书,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串连。

3、指名复述,师生评议。

4、同座二人交替复述,互提意见。

六、作业练习。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科( )如( )另( )

种( )和( )只( )

2、用如果……就……、只有……才能……各说一句话。

3、听写:有些问题……正确的答案。

4、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含义。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乐于实践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词卡、鱼缸、金鱼。

教学过程: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看,是谁?(伊琳娜)还有呢?(朗志万)还有其他词语,我们也来读一读吧。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1、听录音,思考课文中主要写了谁?(板书:伊琳娜)。

2、出示伊琳娜的两张头像:观察,说说伊琳娜的表情。(生气、笑)。

3、看了这两幅图,你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吗?

a、伊琳娜为什么生气了?/什么事情让伊琳娜生气了?

b、伊琳娜为什么笑了?/伊琳娜怎么又笑了?

解决问题a:

(一)朗读1到3自然段,思考:

1)朗志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2)书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1、指名回答第一个问题。

2、同桌互读书上小朋友的话。

3、从他们的话里,你知道他们同意朗志万的观点吗?

(二)对朗志万的提问,伊琳娜又是怎么想的?她为什么要动手做实验?请默读4到5自然段。

1、读句子: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

2、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伊琳娜同意朗志万的观点吗?

3、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个怎么的孩子?(有自己的主见,不轻信别人的话)。

4、她为什么要动手做实验?

读妈*的话: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女生齐读。)。

5、请一女生上讲台做实验。

做完后,读句子: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齐读。)。

6、此时此刻,伊琳娜,你是怎么想的呢?(很生气,觉得受骗了。课文里也有一个说被骗的词,你能找出来吗?——哄骗,齐读并板书出来。)。

小结:原来伊琳娜是因为这件事而生气的!

过渡:那后来她怎么又笑了呢?

解决问题b:

1、四人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6到7自然段,并划出伊琳娜和朗志万的对话。

2、朗读伊琳娜的话: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1)指导朗读:这句话,该用什么语气来读?(生气、质问、急匆匆)。

2)多种形式读:个别读。(3人)。

过渡:听了伊琳娜的质问后,看朗志万又是怎么回答的?

3、读朗志万的话: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1)自由练读。男生齐读。

2)伊琳娜听懂了什么?(不要不假思索地相信别人的话,对待别人说的话或提出的问题,不光要动脑筋想一想,有时还要动手做一做。)。

3)伊琳娜为什么听了他的话高兴地笑了?

4)她会对朗志万说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把她会说的话写出来,要求尽量写长一点。)展示两个人。

4、配乐分角色朗读对话。

1、现在,你们对开始提出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2、你喜欢伊琳娜吗?为什么?

3、配乐分角色朗读全文。

师:在本节课将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名言:实践出真知。希望你们永远记住它,让它指引你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生:齐读、背诵。

1、童话故事《小马过河》。

2、《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篇六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内容。

《动手做(二)》主要是在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后,通过折、剪、拼的活动,让学生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拼补,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学生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在前两节课《认识图形》和《动手做(一)》中,学生已经在操作观察中认识和了解了常见的平面图形,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动手做(二)》。就班级整体情况来看,这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节课。班里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在上课前会用纸折出好几种作品;也有的学生能折一种作品;还有一些学生什么也不会折,这样的学生能占到三分之一。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在教学设计中各有侧重。

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主,创设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初步形成自觉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折、剪、比、拼、说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探索、观察的活动中学习知识,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自我想像力的空间。

在课中从学生的感知入手,设计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同时注重把操作与思考探究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以操作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1.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2.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学会欣赏他人,树立与人合作的意识。

3.初步培养动手操作、观察、想像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通过折纸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拼补。

教师、学生每人准备8张不同形状的彩色纸。

教师准备3幅简笔画,彩色纸若干张以及磁性黑板、视频展示台。

一、展示作品,发挥想像,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老师自己画了几幅画,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

教师逐一展示三幅图画,请同学们充分说一说,每一幅图像什么?出示最后一幅图,让学生说说这幅图是由我们学过的那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2.教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同学们折好的精美的手工制品。请同学们来看一看,猜一猜他们像什么。

【展示学生的折纸作品,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3.教师:同学们的手可真巧啊。今天就来上一节《动手做》(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也来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看看哪些同学在这节课上能做到又动手、又动口、又动脑。

二、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

1.请学生拿出1号图形(等边三角形)。

教师:你会把这个三角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请你试一试。(学生试折。)

教师:你是怎样折的呢?(请学生陈述。)

教师:这两部分一样大吗?请动手剪一剪、比一比。(请一些同学展示操作过程。)

2.接下来拿出2号图形。

教师:这是什么图形呢?(学生回答:圆形。)你能动手把这个圆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请你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学生展示、汇报。)

3.教师:刚才,我们是分哪几步把1号、2号图形分成一样的两个部分的?(生答,师板:1折,2剪,3比。)

【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总结学法,以利于后面的内容用这种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学生折,然后汇报结果:一种横折,一种竖折,还有一种把相对的两个角对折。)

5.教师:请同学们按上面的步骤把5号、6号图形(长方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

(展示不同的折法,并请一名同学上来剪、比。)

三、拼一拼。

1.教师:你能用刚才剪出来的图形拼一拼吗?(学生拼图。)

2.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0页,给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些图形

3.教师:请你动手拼出你最喜欢的两个图形来。

4.教师:这里有六幅图,分别请六位同学上来拼。

请上来拼的同学说一说,你用什么图形来拼的?它像什么。

5.教师:你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吗?拼好后,粘在大白纸上。

选择有创意的能构成一幅情境的图形粘在黑板上。请同学们说说像什么,再请作者介绍一下。

四、折一件自己喜爱的物品。

1.教师:喜欢折纸的同学请举手,你们会折什么?

2.教师:请一位同学边折边说你是怎么折飞机(或青蛙或纸鹤)的?

【请一位同学折纸,起示范作用。】

3.教师:请同学们评价这位同学折得怎么样。

【目的在于让学生懂得评价要有一定的标准,学会评价自己,同时也能客观地评价他人。】

4.教师:请同学们组成四人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教其他三位同学折一件物品,折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评价一下。

五、自由创作。

1.教师:你会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正方形吗?请学生折好后汇报一下自己的折法。

【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教师:你能把这一张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一样大的部分吗?你有几种方法?(四个三角形,四个正方形。)

3.教师:你用这四个一样大的图形可以拼出哪些图形?

【发挥想像,自由创作,展示学生们的作品。】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篇七

1.通读全文,正确辨析字形、掌握生字词。

2.理解朗志万所说“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有是对的。”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3.指导学生从伊琳娜的实验中来体会动手实验的好处并适时引导学生学习好善于动脑、动手、讲求实践真理的好品质。

1.理解科学家朗志万话中的含义。

2.培养学生勤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课时划分:一课时。

预习作业

1.通读感知全文、自学生字词。

2.收集有关实践出真理的名人事例小故事。

一、谈话导入

启发:大家还记得《小马过河》的故事吗?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a:讲了小马开始不敢过河,其后经过自己实践终于过了河。

生b: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都要亲自试一试才知行不行。

过渡:说得真好,小马正是在妈妈启发下才明白了这个道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新课的主人公伊琳娜也正是一位爱动脑,求真知的孩子,我们就来看看好是怎么做的。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感知全文,疏通生字词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引导借助字典及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字词。读准字音。

2.生质疑,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作完成。

漫出:流出来,过多了。

鳞:鱼类身体上的一块块小鳞片。用于护身游动时使用的。

哄骗:欺骗,瞎起哄。

3.着重指导个别易错字形。

鳞:左右结构,右下角为“夕”与“ ”。

漫:换部首比较“慢、蔓”。

娜:换部首比较“哪”。

4.师范读全文。

5.分角色朗读全文(女生读伊琳娜语言,男生读朗志万语言)。

三、再读课文,讨论理解

过渡:大家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朗志万出难题考同学们。

启发:说得真好,朗志万出了一道什么样的怪题?

生:杯里放一条金鱼为什么水不会漫出?

过渡:朗志万为什么要提出这道怪题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2~7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1)朗志万提出这道题后同学们怎么做?伊琳娜又是怎么做的?

(2)结果一样吗?从伊琳娜的言行中你们明白了什么?

(3)朗志万的话是什么含义?

2.分小组讨论、交流。

师相机适时巡视、指导。

过渡:刚才大家都讲座得很认真,现在请你们自由作答,你读懂什么内容大胆讲。

3.生自由汇报。

生a:老师我想解答第一题,同学们都纷纷猜测是由于鱼鳞起作用或者是金鱼把水喝了才会让水不漫出。而伊琳娜却不赞成,她经过妈妈提示后亲自做了实验来证明。

启发:说得真棒,还有谁来说。

生b:老师,我从伊琳娜的行为中知道了如果遇到难解的问题。只要我们肯实践还是可以得到真理。

生c:老师,我知道了无论什么事都不能盲听盲信,有疑问时要勇于实践获取真知,就像小马妈妈说的“凡事都要试试才行”。

……

小结:大家都说得真好。的确,当你有疑问或遇到疑难问题时不可偏听偏信,而应该用实践来检验。

4.出示朗志万的话,齐读。

启发:朗志万最后对伊琳娜所说的话是什么含义?

生a:我从他话中明白了只有亲自实践后才能知道真相到底怎样。

生b:我从中明白了不能因为他是某个名人而认为他们的话都对而全信,应当凭着自己的头脑,用实践来检验才会得到真理。

四、延伸教育

1.生自由讲述收集的小故事。

2.你们从这些小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今后遇到问题你们会怎么办?

生a:我也要像伊琳娜那样多动脑、动手。

生b:我会亲自去做做。

生c:如果不能亲自做,我也要找有关资料来证明。

……

五、总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同学们当我们遇到难题时,不要灰心,也不要偏听偏信或听信权威,而就多动脑,动手亲自去实验下,相信真相会在你们的手中。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篇八

会认“朗”等10个生字,会写“另”等9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同学们,当你们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们是怎么做的呢?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随讥评价)

2)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说“伊琳娜”)“伊琳娜”在遇到疑问的时候,是怎么做的?(板书课题:动手做做看)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识记生字)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要多读几遍。

2)自主识字:学生自己识记生字,对自己认为难记的字,想办法把它记住,把不好记的字标出来。

3)小组内交流学习生字的情况:介绍自己是怎么记字的;讨论不好记的字怎样把它记住。

4)全班交流: 全班齐读去掉音节的生字,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学生自读课文,用“——”勾出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1.复习导入:孩子们,谁来告诉大家,科学家朗志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朗志万的问题,生齐读)

2.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体会:老师重点引导体会句子中带横线的部分,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要勤于思考,敢于实践。

b.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

3.拓展课文内容

1)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你想这时他可能会说些什么?

2)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3)鼓励学生把自己说的话试着写下来

4)老师小结

4.巩固生字做组字游戏,出示要求会认、会写的字,学生进行组词竞赛。

5.课外作业动手做做课文中的实验:把放入手中的物体变一变,仔细观察,满出水的多少与放进物体大小有没有关系。

语我国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要使学生“自己读书”,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从这个目标着眼,采取适当的训练措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步一步地向着目标迈进。阅读教学除了着重培养阅读能力,同时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认真读书,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动笔圈、点、画、记,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读书时坐姿端正,注意用眼卫生;善于使用工具书;坚持课外阅读等等。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篇九

本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谓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在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朗志万和伊琳娜的妈妈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环境,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这篇课文中科学家以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同时这篇课文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尤其是文中的实验更是充满了神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对于生字,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本课的`生字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凡事要动手做做看。

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感悟,因此在学习本课的全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会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注重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他们识字的方式的多样性。

1、知识目标: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老师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这有两个铁球,想想如果我从高处让他们同时落下,你认为哪个先着地?(学生畅所欲言)到底谁说的对呢?我想学习了今天的这篇课文你会知道该怎么做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导入的形式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这样他们不仅对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对所要学习的新课也兴趣大增,会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新课改中指出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欲望,这样我们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1、首先,老师想请小朋友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无论是让学生的读还是听,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时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要自己能读懂课文,还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读完之后划出你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无论在课堂中有什么样的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使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为一种乐趣。同时关注学生的差异,让他们自己找不认识的字,这样的学习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3、老师把生字朋友请到了大屏幕上,你还认识吗?(采用各种方式识记生字)说说你是用什么好的方法记住他们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检查学生的认字、识字情况,充分的肯定每个学生识字的方法,给他们鼓励和自信。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孩子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奇怪的问题是什么?奇怪在哪里?“满”与“漫”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按他所说,放进一条金鱼,结果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谁提出来的?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科学家?(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的字词理解科学家的话,从整体上让学生知道这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奇怪”。

2、当科学家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小朋友们各有什么反映?(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接受知识主要是以直接的感受和经验为住,这一环节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当时小朋友的反映,这样更为生动形象一些。

设计意图: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知识的学习和对问题的理解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让他们从把课文中的事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当自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会是怎么来处理的?把自己的行为与课文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

1、孩子们,你们相信他的实验吗?那你想怎么办?

设计意图:结合本文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也亲自动手实验一下,检验文中的小姑娘做的实验是否是对的呢?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新课改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仅有想法,更要有行动。

2、(做实验)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科学家一开始在我们的心目中是那样的伟大,小朋友是那么的崇拜他,但是他却告诉小朋友们一个错误的答案,伊琳娜也是越想越生气。那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生气了?你生气的时候会怎么说?试着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所看到的实验和自己的仔细观察看到的结果来用事实证明科学家的话是不对的,从而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1、科学家真的是在骗我们小朋友吗?(不是)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科学家当时为什么要“欺骗”小朋友,从而让他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不管什么事,只要是自己有怀疑就要亲自动手做做看。

3、听了他的话,伊琳娜还会生气吗?为什么笑了?可能说什么?

4、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看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设计意图:在学完了课文之后,再一次从整体上让学生来把握课文所要讲述的内容,有一个反馈的过程。

5、课前的问题你知道怎么做了吗?

设计意图:课文的前后照应,在课前提到的问题要让学生在学习完了之后想到解决的办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带着答案离开课堂。

相信。

科学家问题问妈妈。

疑惑做。

问科学家。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篇十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课文录音,生字卡片。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板书:动手做做看)。

上课之前,老师想讲一个故事给小朋友们听,看谁听得最专心。

故事内容:

1、聚精会神地听故事。

2、学生七嘴八舌谈自己的见解。通过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以便于在课文的探究与朗读中体会文章涵意。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吗?那就快来读读新课文吧!

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情况,以便随时给以帮助。

1、检查自学情况。你知道问题的答案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读读有关的句子。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2、指导朗读第5和最后一自然段。(重点读好人物的语言)。

3、课件出示这两段中出现的8个生字词:

伊琳娜志。

漫哎哄骗。

你能用“哄骗”说一句话吗?

小结: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的自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任务完成的又快又好。

1、学生用手指着字,自己朗读课文,寻求问题的答案。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是:金鱼放进去,杯里的水也会漫出来,从第5自然段中看出来的。郎志万是故意骗小朋友的,从最后一段话中看出来的。

2、学生同桌在一起练读。指名朗读,评价。

3、认读出示的生字。师生合作读、同位读、小组读、男女赛读、开火车读。

指名3~4人说句子。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独立识字的能力。使学生在自己创设的较为熟悉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符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原则。三、再读课文,体会理解哄骗别人本来是一件不好的行为,科学家郎志万为什么要哄骗大家呢?让我们再来认认真真地读一遍课文,体会一下他的用意。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对其他学生提出听的要求。

相机认识剩下的3个生字。

课件出示生气和微笑两张头像,朗读屏幕上出示的句子,谈出对伊琳娜的看法。

1、读指定段的课文,重点读好文中对话。认真听,听后认真评议。

读后谈见解:

科学家是想让小朋友们明白:不能盲目相信别人的话,要动手做做看。

2、师生合作读,范读,小组分角色读,全班齐读。小组交流。

读评结合,可以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朗读过程中,对课文的朗读体现多元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反思,丰富内心感受。

四、写字指导重点指导4个上下结构的字“志、智、获、慧”。

提示:

“志”要写得上下匀称;

“智”要写得上宽下窄;

“获”要写得上小下大;

“慧”要写得上中下各占三分之一。

认真观察、练写生字。

五、语文实践伊琳娜听了郎志万的话,可能会说……。

小组交流,选代表班上交流,然后写下来。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篇十一

1、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和了解七巧板,但在练习检测时发现仍有很多学生对题目还是一知半解,说明教学设计还不是很全面,在这部分教学中还有遗漏,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说明。

2、在学生动手拼各种图形中,教师的示范还不够。导致学生在动手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实际操作中学生并不是很轻松的拼出书中的各个图案。因此在今后的练习中应该加强这项训练,多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3、反思自己的教学综合能力:

自己看自己的教学实录,真是让人感到汗颜。它就像一面镜子,把真实的,平时自己不能看到的点点滴滴摆在眼前。也许是第一次面对镜头,感觉教态不如平常那么自然轻松。再听听课堂上的语言,有点单调,有时不够简洁,表扬语言很贫乏。虽然经过充分的准备,课堂的组织与调控有了些许进步,但总体教学效果不高。在一些环节,特别是动手操作上,给予学生的实践引导方向不够明确,导致学具操作上缺乏一定的有序性,没有发挥学具的重要作用。整堂课教师对于放手度,引导度,小结度均离要求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与学生互动方面,偏向于教师主导性局面,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所有的问题,都有待日后的教学中改进。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20—2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并能够正确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过程方法目标:在操作活动中感知高,并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初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的画法。

3、情感态度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认知迁移能力,在自主构建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升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认识了长方形,谁来说说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四条边互相垂直,四个角都是90°。

2、老师手里有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片,如果把它做成长方形,应该怎样剪?有几种剪法?学生利用自己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和剪刀尝试操作以后,分小组进行交流。

3、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剪拼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到展示台前汇报,并把不同剪法的纸片贴到黑板上。

4、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剪法中的剪痕有什么共同点,结合学生的回答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平行四边形边上的一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就叫平行四边形的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高的画法。

(2)师生共同总结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方法。把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对齐(如图),从边上的一点画对边的垂直线段,就是它的高,用虚线表示,垂足所在的边叫平行四边形的底。

(3)学生在平行四边形中练习高的不同位置的画法,并在练习中体会和感悟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2、画梯形的高。

(1)出示梯形:我们已经学会了画平行四边形的高,同学们知道梯形的高怎样画吗?

(2)学生独立操作,展示不同作品。

(3)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画三角形的高。

(1)师:同学们表现都很不错,已经会画两种图形的高了,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你们会画三角形的高吗?学生在准备好的锐角或直角三角形中尝试画高。

(2)师:谁想来展示台前介绍一下自己的画法?学生汇报,注意纠正错误画法。

(3)总结归纳三角形高的画法,并在练习本上练习画高。

(4)师:大家知道三角形的高有多少条吗?有的学生认为有三条,有的学生认为有一条(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教师适时点拨。

4、总结归纳:

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你认为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结合学生回答,媒体展示:。

三、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1、标出下列图形的高以及相对应的底。

2、画出下面图形给定底边上的高。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能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吗?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篇十三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课文录音,生字卡片。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板书:动手做做看)。

上课之前,老师想讲一个故事给小朋友们听,看谁听得最专心。

故事内容:

1、聚精会神地听故事。

2、学生七嘴八舌谈自己的见解。通过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以便于在课文的探究与朗读中体会文章涵意。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吗?那就快来读读新课文吧!

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情况,以便随时给以帮助。

1、检查自学情况。你知道问题的答案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读读有关的句子。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2、指导朗读第5和最后一自然段。(重点读好人物的语言)。

3、课件出示这两段中出现的8个生字词:

伊琳娜志。

漫哎哄骗。

你能用“哄骗”说一句话吗?

小结: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的自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任务完成的又快又好。

1、学生用手指着字,自己朗读课文,寻求问题的答案。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是:金鱼放进去,杯里的水也会漫出来,从第5自然段中看出来的。郎志万是故意骗小朋友的,从最后一段话中看出来的。

2、学生同桌在一起练读。指名朗读,评价。

3、认读出示的生字。师生合作读、同位读、小组读、男女赛读、开火车读。

指名3~4人说句子。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独立识字的能力。使学生在自己创设的较为熟悉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符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原则。三、再读课文,体会理解哄骗别人本来是一件不好的行为,科学家郎志万为什么要哄骗大家呢?让我们再来认认真真地读一遍课文,体会一下他的用意。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对其他学生提出听的要求。

相机认识剩下的3个生字。

课件出示生气和微笑两张头像,朗读屏幕上出示的句子,谈出对伊琳娜的看法。

1、读指定段的课文,重点读好文中对话。认真听,听后认真评议。

读后谈见解:

科学家是想让小朋友们明白:不能盲目相信别人的话,要动手做做看。

2、师生合作读,范读,小组分角色读,全班齐读。小组交流。

读评结合,可以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朗读过程中,对课文的朗读体现多元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反思,丰富内心感受。

四、写字指导重点指导4个上下结构的字“志、智、获、慧”。

提示:

“志”要写得上下匀称;

“智”要写得上宽下窄;

“获”要写得上小下大;

“慧”要写得上中下各占三分之一。

认真观察、练写生字。

五、语文实践伊琳娜听了郎志万的话,可能会说……。

小组交流,选代表班上交流,然后写下来。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篇十四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内容。

《动手做(二)》主要是在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后,通过折、剪、拼的活动,让学生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拼补,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学生分析。

学生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在前两节课《认识图形》和《动手做(一)》中,学生已经在操作观察中认识和了解了常见的平面图形,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动手做(二)》。就班级整体情况来看,这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节课。班里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在上课前会用纸折出好几种作品;也有的学生能折一种作品;还有一些学生什么也不会折,这样的学生能占到三分之一。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在教学设计中各有侧重。

设计思路。

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主,创设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初步形成自觉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折、剪、比、拼、说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探索、观察的活动中学习知识,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自我想像力的空间。

在课中从学生的感知入手,设计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同时注重把操作与思考探究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以操作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目标。

1.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2.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学会欣赏他人,树立与人合作的意识。

3.初步培养动手操作、观察、想像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折纸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拼补。

课前准备。

教师、学生每人准备8张不同形状的彩色纸。

教师准备3幅简笔画,彩色纸若干张以及磁性黑板、视频展示台。

教学流程。

一、展示作品,发挥想像,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老师自己画了几幅画,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

教师逐一展示三幅图画,请同学们充分说一说,每一幅图像什么?出示最后一幅图,让学生说说这幅图是由我们学过的那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2.教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同学们折好的精美的手工制品。请同学们来看一看,猜一猜他们像什么。

【展示学生的折纸作品,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3.教师:同学们的手可真巧啊。今天就来上一节《动手做》(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也来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看看哪些同学在这节课上能做到又动手、又动口、又动脑。

二、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

1.请学生拿出1号图形(等边三角形)。

教师:你会把这个三角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请你试一试。(学生试折。)。

教师:你是怎样折的呢?(请学生陈述。)。

教师:这两部分一样大吗?请动手剪一剪、比一比。(请一些同学展示操作过程。)。

2.接下来拿出2号图形。

教师:这是什么图形呢?(学生回答:圆形。)你能动手把这个圆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请你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学生展示、汇报。)。

3.教师:刚才,我们是分哪几步把1号、2号图形分成一样的两个部分的?(生答,师板:1折,2剪,3比。)。

【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总结学法,以利于后面的内容用这种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学生折,然后汇报结果:一种横折,一种竖折,还有一种把相对的两个角对折。)。

5.教师:请同学们按上面的步骤把5号、6号图形(长方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

(展示不同的折法,并请一名同学上来剪、比。)。

三、拼一拼。

1.教师:你能用刚才剪出来的图形拼一拼吗?(学生拼图。)。

3.教师:请你动手拼出你最喜欢的两个图形来。

4.教师:这里有六幅图,分别请六位同学上来拼。

请上来拼的同学说一说,你用什么图形来拼的?它像什么。

5.教师:你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吗?拼好后,粘在大白纸上。

选择有创意的能构成一幅情境的图形粘在黑板上。请同学们说说像什么,再请作者介绍一下。

四、折一件自己喜爱的物品。

1.教师:喜欢折纸的同学请举手,你们会折什么?

2.教师:请一位同学边折边说你是怎么折飞机(或青蛙或纸鹤)的?

【请一位同学折纸,起示范作用。】。

3.教师:请同学们评价这位同学折得怎么样。

【目的在于让学生懂得评价要有一定的标准,学会评价自己,同时也能客观地评价他人。】。

4.教师:请同学们组成四人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教其他三位同学折一件物品,折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评价一下。

五、自由创作。

1.教师:你会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正方形吗?请学生折好后汇报一下自己的折法。

【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教师:你能把这一张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一样大的部分吗?你有几种方法?(四个三角形,四个正方形。)。

3.教师:你用这四个一样大的图形可以拼出哪些图形?

【发挥想像,自由创作,展示学生们的作品。】。

课后总结。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篇十五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

2、通过拼摆图形,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认识七巧板的结构,会用七巧板拼图形。

能把七巧板还原成正方形,并能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和想象的图形。

七巧板一副,课件。

1、激趣引入。

师:小朋友喜不喜欢拼图玩具?

(可能有说喜欢或不喜欢)。

师:老师这个拼图玩具也许你会喜欢的。

师出示拼好的剪影,观察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怎么拼出来的?

再出示七巧板。

师:认识吗?(如果认识,让其介绍)。

2、初步感知七巧板的结构。

师:你知道为什么叫“七巧板”吗?

(学生回答:不能,老师指导:七巧板由7块板组成的。)。

师:对,“七巧板”就是七巧板拼成的。

介绍七巧板:小朋友,你们好,我叫七巧板,别小看我,我已经有2000多岁了,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有个叫黄泊思的人把我发明出来了,最早我叫“燕几图”后来又有人叫我“七星”“易方”等。因为我是由一个正方形分割的七块几何图形组成的,现在的人就叫我“七巧板”因为我的各种拼图能开发儿童的智力,所以我被许多国家选为儿童智力开发的必选玩具,我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代表啦!

师:你认识“七巧板”中的这些图形吗?说一说。

(学生发言)。

师:那这个“七巧板”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呢?

学生: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组成的。

电脑出示平行四边形,学生认识。

师:一副七巧板由三种图形组成的,那它是由多少个正方形,多少个三角形,

多少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呢?

学生开书填在42页。

1、拼简单图形,按要求拼:(1)拼一个正方形,说一说你用了哪些图形,各有几个?

(2)拼出三角形,说说你用了哪些图形,各有几个?

2、拼图(引入剪影)图案欣赏。

师:观察这些剪影都是由哪些图拼成的?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说,师可以展示)。

3、动手操作,拼“守株待兔”的故事。

学生看图拼,师讲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农夫到田里去干活。当他走到田边一棵大树下时,忽然一只兔子飞快地跑过来,一头撞在树上,死了。农夫白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兔子,很高兴。于是,从此不再去田间劳动,天天站在树下等兔子来撞树。

三人扮演展示。

1、这节课你喜欢吗?说说看,喜欢什么?

2、请你把“七巧板”拼成一个正方形,收起来。

学生动手操作,一人板演。

3、回家拼一拼43页的练一练1题。

课后反思:从学生喜欢的角度去设计,学生很喜欢动手操作,整个课堂上学生都很活跃,但学生在拼图时,不太会合作,互相不谦让,动作慢,拼图时间花的长,展示时,不能拿上来,或者拿上来就不知道怎么拼了?如果要让学生完全动起来,时间不够。课后,我在思考,如果时间能多一点,提高学生参与的时间,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生成收获的。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篇十六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动手的课文。板书课题:动手做做看。生齐读课题。

1、师范读课文。生给课文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3、这些同学读得真不错,让我们向他们学习,请全班同学把这篇课文一起读一遍,好不好?(全班齐读课文。)。

4、谁来读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5、小朋友听后是怎么回答的呢?请你找到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6、其中有一个小朋友不相信他的话,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她是谁呢?(伊琳娜)。

请女同学把第四自然段读一读。

并请一生读妈妈的话。板书“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那伊琳娜是怎么做的呢?用线画出来。

1、那结果到底是怎么样的呢?百说不如一做,让我们做做实验来看看结果,怎么样?

2、(师把一玻璃杯放在高凳上,再当场装满水)让一名学生把鱼缸里的金鱼轻轻放入杯中,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结果。

3、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结果是——水溢出来了!

4、做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感受?

5、请同学们再读第五段。体会惊讶的语气。

1、伊琳娜和我们做了同样的实验,请同学们找到她做完实验后对朗志万说的话,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生气,觉得自己受了骗)。

2、让我们像他们一样,读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体会。

3、同桌互相交流,怎么样理解这句话的。

4、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加入你们的行列,和你们合作读好这篇课文,你们愿意吗?(分角色朗读。)。

5、说说写写:伊琳娜听了朗志万的话,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1、科学家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那其他人说的话是否都是对的呢?

生自由发表对论断的看法。

2、伊琳娜长大后会是个怎样的人呢?回家查找资料。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篇十七

课文主要写伊林娜在朗志万的启发和鼓励下,通过亲自动手做做看,终于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我们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不盲从,勇于实践。文章情节简单,但却富于情趣;语言平实,却给人以启迪。故事紧紧围绕伊林娜的情绪变化顺势展开,要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唤起学生的科学意识。对于这一生活细节,孩子们有过想法但没有实践经历,引导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反思,从而积淀成科学素养。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通过动手实验进一步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发挥想象,把伊林娜听了朗志万的话后,可能会说的话写下来。

范读法、引导点拨法。

朗读与想象结合法。

生字卡片、图片等。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小朋友们,我们人类都有两件宝知道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双手和大脑。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动手做做看》。

2、板书课题,质疑。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学生听课文录音带,思考:伊琳娜为什么开始很生气,后来又笑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3、交流识字方法。

换偏旁识字:慢—漫篇—骗。

偏旁归类识字:哎、哄。

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

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朗读课文的“朗”

编字谜识字:士兵的心(志)。

4、指名读,开火车读,正音。

5、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指导写字,巩固识字。

1、出示我会写的字,指名认读并口头组词。

2、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3、师范写,重点指导:“哄、喝、提、题”4个字。

4、学生描红,把字写规范、美观。

5、展示,交流评价。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检查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发现问题。

1、引导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如:a、伊琳娜为什么开始很生气,后来又笑了?

b、朗志万为什么要“哄骗”小朋友们?朗志万真的是“哄骗”吗?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让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试着解决问题。

2、把没有解决的问题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纠正。

四、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思考:“伊琳娜为什么生气又为什么笑了?

学生找出相关段落,指导朗读:注意段落中反问的语气。

2、思考:“郎志万为什么要‘哄骗’小朋友?朗志万真的是在“哄骗”小朋友吗?

相机指导“哄骗”、“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3、指导朗读。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她可能会说些什么?

2、请你自由想像,伊琳娜可能说的话并写下来。

3、说说你在生活中听到或发现过老师,家长说或做的不对的地方,你是怎样做的?

朗志万:科学家有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

伊琳娜:怀疑—受到鼓励—动手—。

实践质问。

教学这课时,孩子们处于低年级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地模仿行为,活动的依赖性较强。这篇课文对于他们来讲,语言浅显易懂,在教师引导下从字面上理解并不困难,但是要让他们真正懂得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在心中引起思考、共鸣,却并不容易。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特点,宜于采用创设情境、直观演示、合作探究等方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感染。

上完公开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觉得自己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谈话时,出示郎志万和伊琳娜图片,让学生喊喊他们的名字,接着交流搜集的有关伊琳娜、郎志万、居里夫人的资料,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拓展了学生知识面,这时老师顺势而导:“法国科学家郎志万经常喜欢问小朋友们一些奇怪的问题,今天他又提出了什么问题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自然而然进入到了文本。

2、在课堂上,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朗读,体现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在生生这间的朗读评价中,在老师对重点语句朗读的指导中,让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提高。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篇十八

2、课件出示单元学习提示,指名读。

1、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

(1)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之间的事?

(2)课件出示带拼音生字词:朗志万哄骗。

鱼鳞漫出来。

伊琳娜哎呀。

a、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带大家读。

b、开火车读。

(“朗、哄”后鼻音,“琳、鳞、漫、骗”前鼻音)。

c、去拼音齐读。

(一)轻声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伊琳娜情绪变化的句子。

1、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2、指名读句子,说说伊琳娜的情绪有什么变化。

(师板书:生气高兴)。

写伊琳娜生气的句子:伊琳娜越想越生气,第二天一大早就去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写伊琳娜高兴的句子: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

(二)学习课文第1——6段,弄清伊琳娜生气的原因。

1、课件出示句子:伊琳娜越来越生气,第二天一早就去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2、指名读句子。

3、这样的问题(点击课件)是指怎样的问题?(学习第1段)。

“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满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的,这是为什么?”

4、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伊琳娜为什么越想越生气?(学习课文2-5段)。

a、生自由读课文2-5段,思考以上问题。

b、交流。(随机点击课件,在“哄骗”下加小红点)。

c、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和第5段。

“伊琳娜找来一条金鱼,把它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满出来了。”

(随机点击课件,在“水漫出来了”后加小红点)指导读出惊奇的语气来。

5、再次读伊琳娜生气的句子。(指导读出生气的语气,体会伊琳娜认为朗志万在哄骗她。)。

6、师:可是后来伊林娜为什么又高兴地笑了,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学习。

1、师示范写“哄”(生认真看),并小结:“我发现要把口字旁的字写好看,偏旁要。

得高,写得小,还看注意节左窄右宽。”

2、生临写“哄、喝、提、题”,然后交流写心得:我发现了什么?

“提、题”中都有“是”字,但“题”是半包围结构,“是”的“小脚丫”伸得长。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些相应的变动。”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构建一个宽松、和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也有义务指导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如何在牢牢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同时,也能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呢?这就需要我们懂得调控艺术,善于把握教育契机,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我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可屡屡均以眼睁睁地看着课堂恣意活跃,开放过度,有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受课文《动手做做看》的启发,我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又一次尝试。课前,我深研究教材,周密地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确立课文重难点,以读代讲,细致洞察,灵活调整的作战方针。作好充分的准备后,课堂上,我给予了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读通、读透。

在众多学生的朗读中,我敏锐地捕捉教学契机,直击问题核心。以“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这一句为切入点,适当加以激励,点拨、引导,并立即现场“动手做做看”。这样,不仅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更是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激情倍增,灵感迸发。重点抓住了,难点突破了,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试牛刀,初见成效,让我尝到教育改革的甜头,看到自己的成绩,更增添了我坚定不移探索下去的信心。

可是,反思自己在这次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我由于害怕浪费过多时间,教学难以收拢,引导上有些操之过急。当然,这是教育不够成熟的表现,但是,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勇于探索的决心,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攻下宝垒的。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篇十九

一只杯子里装满了水,我在上面放上一张纸,杯子倒过来,水不会撒出来。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做?出示课题《动手做做看》。

1、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了吗?动手做了吗?读读课文,看看伊琳娜是怎样做的。

2、提出不懂的生字词或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1)字词:

鳞(l0n):鱼类、爬行动物或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具有保护作用的薄片状组织,由角质组成。

哄(h%ng)骗(pi4n):用假话或手段骗人。

(2)理解难句:

“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是科学家朗志万的话,意思是朗志万不是真的哄骗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教育学生不要轻易地相信权威,凡事要亲自动手做一做。

1、默读思考。

(1)课文中哪部分写了科学家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小朋友是怎样回答的'。

(2)伊琳娜是怎么做的。

(3)伊琳娜是怎么说的。

(4)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2、汇报:

课文(第1-3自然段)科学家提出为什么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放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的问题。

(第4-5自然段)写了伊琳娜亲自动手做实验,发现科学家的话是错的。

(第6-7自然段)写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明白了他这样做的目的。

3、学了“动手做做看”你明白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

本文通过写伊琳娜自己动手做实验,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我们不要轻信权威,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多动脑筋想,多动手做。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篇二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2、学习本课生字,认识生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2、使学生懂得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生子卡片、课件、调色盘、画笔、金鱼等。

2课时。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题。

一只杯子里装满了水,我在上面放上一张纸,杯子倒过来,水会不会出来。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做?出示课题《动手做做看》。

二、自由读课文质疑。

1、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了吗?动手做了吗?读读课文,看看伊琳娜是怎样做的。(课件出示插图)。

2、提出不懂的生字词或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1)字词:

鳞:鱼类、爬行动物或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具有保护作用的薄片状组织,由角质组成。

哄骗:用假话或手段骗人。

(2)理解难句:

“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是科学家朗志万的话,意思是朗志万不是真的哄骗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教育学生不要轻易地相信权威,凡事要亲自动手做一做。

三、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默读思考。

(1)课文中哪部分写了科学家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小朋友是怎样回答的。

(2)伊琳娜是怎么做的。

(3)伊琳娜是怎么说的。

(4)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2、汇报:

课文(第1-3自然段)科学家提出为什么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放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的问题。

(第4-5自然段)写了伊琳娜亲自动手做实验,发现科学家的话是错的。

(第6-7自然段)写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明白了他这样做的目的。

3、学了“动手做做看”你明白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

本文通过写伊琳娜自己动手做实验,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我们不要轻信权威,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多动脑筋想,多动手做。

动手做二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本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谓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在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朗志万和伊琳娜的妈妈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环境,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学生分析】。

这篇课文中科学家以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同时这篇课文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尤其是文中的实验更是充满了神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对于生字,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本课的生字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凡事要动手做做看。

【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感悟,因此在学习本课的全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会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注重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他们识字的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老师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这有两个铁球,想想如果我从高处让他们同时落下,你认为哪个先着地?(学生畅所欲言)到底谁说的对呢?我想学习了今天的这篇课文你会知道该怎么做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导入的形式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这样他们不仅对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对所要学习的新课也兴趣大增,会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新课改中指出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欲望,这样我们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首先,老师想请小朋友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无论是让学生的读还是听,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时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要自己能读懂课文,还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读完之后划出你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无论在课堂中有什么样的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使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为一种乐趣。同时关注学生的差异,让他们自己找不认识的字,这样的学习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3、老师把生字朋友请到了大屏幕上,你还认识吗?(采用各种方式识记生字)说说你是用什么好的方法记住他们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检查学生的认字、识字情况,充分的肯定每个学生识字的方法,给他们鼓励和自信。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孩子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奇怪的问题是什么?奇怪在哪里?“满”与“漫”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按他所说,放进一条金鱼,结果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谁提出来的?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科学家?(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的字词理解科学家的话,从整体上让学生知道这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奇怪”。

2、当科学家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小朋友们各有什么反映?(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接受知识主要是以直接的感受和经验为住,这一环节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当时小朋友的反映,这样更为生动形象一些。

设计意图: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知识的学习和对问题的理解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让他们从把课文中的事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当自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会是怎么来处理的?把自己的行为与课文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

四、现场实验,验证说法。

1、孩子们,你们相信他的实验吗?那你想怎么办?

设计意图:结合本文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也亲自动手实验一下,检验文中的小姑娘做的实验是否是对的呢?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新课改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仅有想法,更要有行动。

2、(做实验)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科学家一开始在我们的心目中是那样的伟大,小朋友是那么的崇拜他,但是他却告诉小朋友们一个错误的答案,伊琳娜也是越想越生气。那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生气了?你生气的时候会怎么说?试着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所看到的实验和自己的仔细观察看到的结果来用事实证明科学家的话是不对的,从而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五、总结课文,升华课文。

1、科学家真的是在骗我们小朋友吗?(不是)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科学家当时为什么要“欺骗”小朋友,从而让他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不管什么事,只要是自己有怀疑就要亲自动手做做看。

3、听了他的话,伊琳娜还会生气吗?为什么笑了?可能说什么?

4、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看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设计意图:在学完了课文之后,再一次从整体上让学生来把握课文所要讲述的内容,有一个反馈的过程。

5、课前的问题你知道怎么做了吗?

设计意图:课文的前后照应,在课前提到的问题要让学生在学习完了之后想到解决的办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带着答案离开课堂。

附板书设计:

相信。

科学家问题问妈妈。

疑惑做。

问科学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57190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