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8:00:04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范文(17篇)
时间:2023-11-27 08:00:04     小编:薇儿

一个好的教案应该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合理的教学步骤。为了编写一份完美的教案,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清晰的把握。教案示范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一

有一天,王维正在休息,突然,元二使的飞鸽传信,飞鸽在窗外咕咕地叫着,王维急忙将窗户打开让飞鸽进来,飞鸽将信放在桌子上,王维打开一看原来自己的老朋友元二使奉朝廷之命到安西去当钦差大人,王维看完信以后马上回信:老朋友你去安西当官我很高兴,但是我们毕竟十多年的朋友了,你走我还真有一点舍不得,如果你执意要走的话,那我们明天就在郊外的旅店做一次最后的告别吧!王维把信写完,让飞鸽把这份信给元二使。

小学生作文大全。

王维已经到了,这时元二使也赶着马车来了,王维布好了酒席,俩人便坐了下来,王维便举起了酒杯说:“老朋友,请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我把这个柳枝送给你,当成告别礼物吧!”“好!谢谢你,我喝了这杯酒!”“啊!真是好酒哇!等我到了安西,我还会用飞鸽给你传信的,好了,时辰到了,我该走了,再见老朋友!”“再见,老朋友!希望我们之间的友谊直到永远”

渭城朝雨徘岢荆。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二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背景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拧薄“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使”“拧薄案尽”等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

教学流程示意。

字正腔圆,知读音。

手舞足蹈,读韵律。

熟读成诵,知其意。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指名回答。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师生对话。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3.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4.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6.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四、走出文本,回归现实,练习写话。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2.生:……。

3.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4.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有朋友,在和朋友分别之时,那份伤感,那份痛心,在很长时间也很难恢复,让我们来看这首诗。

5.(出示幻灯片)师深情地读:

在清音雅声中。

邂逅了你。

把美好的感觉。

深藏在心灵的一隅。

用歌声散一路的芬芳。

待蓦然回首时。

却不管是怎样的曾经。

认识你的日子里。

我心快乐过。

不奢望天长地久的永恒。

只想说。

认识你真好……。

师:谁能听出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记得有人说过能读懂诗的孩子是一个超常的孩子。希望你长大后也成为一名诗人。)。

6.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8.放音乐。学生写,师巡视。

9.展示读。

五、总结升华。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板书设计:

20、古诗两首。

劝更。

友情。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小组评。

2.同学互评。

3.个人评。

4.群评。

评价量规。

1.声音洪亮,读音正确。

2.熟能成诵,达到会背。

3.字正腔圆,有韵味。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三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这首七言诗共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但又字字、句句含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引导学生深刻地感悟这份情是本课教学的关键。而读是悟情的首要问题。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对于古诗教学的要求是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教学“以读代讲”,重点在读上下工夫。

2、教学目标。

n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舍”,了解用法。

2)、初步学习古诗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目标2的指定是完成“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实现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流。”目标3的指定是为的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提出的要求:“能初步了解诗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多层次阅读,互相协作。

2、大胆交流、发表独自的见解。

(这两条目标,一方面从协作学习技巧、方式、态度提出了要求,一方面从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创新性学习做出了规定。这两条目标都包含着这样一个信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老师将“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2、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古诗的热情。

(形成人文素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学段的情感目标要求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诵读过程体验情感。)。

3、教学难点、重点。

(1)教学重点:在读诗中鉴赏,在鉴赏中读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领悟诗的魅力,可以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歌蕴涵的情感,在读中领悟诗歌蕴涵的思想,在读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本课教学重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重视读的层次性和鉴赏性,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本课的难点是体会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如何把诗歌教学的浑厚内在传达出来,让学生与它一起深呼吸,从而突破难点,这很大程度上依赖情景的创设。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通过各种手段直观地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各类情感因素,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从而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

二、说教法。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感悟为主线。

2、细化读,让读使诗歌在课堂中化静为动,激活语言文字背后的隐性内涵。

3、通过对话给予学生心灵自由生长的空间。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全文抓住王维与元二的离别情这条情感主线,以读促悟,读诗韵,悟诗情,拓诗篇,努力实现悟读的理想境界。)。

三、说学法。

1、通过“读、品、诵、悟”的方法学习古诗,达到入诗境、解诗意、读诗韵、悟诗情。

2、课前预习:自主识字,初读古诗。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情,引出课题。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一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会体现出它们的价值。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称这一篇篇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古至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古人关于离别的诗作很多,1200多年前,大诗人王维送别他的友人元二,于是又诞生了一首著名的送别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友谊吧!

二)知作者解诗题。

1、学生谈对作者的了解。

2、出示作者简介,讲解“奉使出塞”的意思,引出课题。

3、解诗题。

(由“奉使出塞”引出课题,衔接自然,并为后面感悟古诗奠定基础。)。

三)抓字眼 解诗意。

1、结合注释自由阅读,了解大意。

2、反馈阅读,集体评议。

3、师配乐范读,学生评议。

(此环节主要自学了解诗的大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通过配乐朗读激发阅读兴趣,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四)学技巧 读诗韵。

1、简单讲解古诗的朗读技巧,放范读录音。

2、指导学生配乐朗读。反馈朗读情况。

(在这里,我们充分利用课件资源,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评,扩展学生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示,享受审美乐趣。)。

五)创诗境 悟诗情。

1、出示渭城图,引读前两句,感受渭城美。(柳色青、空气新、旅舍舒服、 朋友知心)。

2、出示安西图,感受荒凉。

(利用景物对比,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3、出示路线图,感受遥远。并了解渭城、阳关及安西的位置。

4、话别元二。

5、层进式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人的满腹离愁化作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引导学生反复读,反复品。)。

(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这样的读把诗魂、诗情深深地植根在学生的记忆中,使学生在与诗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的螺旋式上升的诵读中,将诗中的完美形象在心底扎根。)。

6、读景语,化情语。

7、读全诗送元二,再悟诗情。

六、放《送别》升华情。

(通过细雨滋润般的熏陶,通过自然贴近的互动,通过发自内心的领悟和感动……语文,柔性的魅力投射开来,让文学的内在情意美,通过听说读写的外在形式,借助《送元二使安西》的载体,缠绵地融化、弥漫,无声地润泽。)。

七、拓展作业:

搜集离别为主题的古诗,深化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四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的学习能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发挥学生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会写“舍、君”2个生字,理解“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读自悟大致了解整首诗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1.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他擅长写优美的山水诗和抒情小诗,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借助地图、资料交流渭城、阳关、西安的相关信息。

渭城:指秦时的咸阳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汉代改为渭城。

阳关:在甘肃省敦煌县,是古代出塞必经的关口。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库车附近。

从渭城到安西总共3000多公里,就算用上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得用上整整半年的时间!

3.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

4.指名读诗,读准字音。

(1)师正音,指导多音字“朝”、“舍”

(2)指导书写“舍”、“君”。

5.这首诗是一首()诗。

2.师生交流课题。

(1)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王维送元二到安西去)。

(2)使:出使。古代出使,一般是皇帝的圣旨,当时元二奉命出使安西,是为国家守护边陲重镇。

(3)元二:姓元,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有个人姓董,在家里排最大,他的好朋友就称他董大,高适就写过一首送别诗--《别董大》。

3.学生带着理解再读课题。

1.出示要求,自由读诗。

2.四人一小组交流诗歌大意。

3.指名汇报,说说诗歌大意。

4.了解“柳”的含义。

师:渭城的景色美,但诗人只写了“柳”,因为“柳”与“留”谐音,在我国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表示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李白有一句诗就是这样写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了解“故人”的含义。

师:你知道哪句诗句也曾出现“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除了“故人”,诗句中还经常用哪个词来表示好朋友?(知己)就像“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师生合作读诗,初步读出离别之情。

1.朗读古诗,想象画面。

(1)抽生感情读诗的前两句。

学生交流,师引导概括出“朝雨新柳图”

(2)学生齐读诗的后两句。

师:前两句诗勾勒出一幅“朝雨新柳图”。这两句诗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师引导概括出“饮酒临别图”)。

2.出示图片及词语,师生合作读。

渭城3000多公里安西。

(路途遥远、艰险)。

山清水秀黄沙满天。

生机勃勃人烟荒芜。

甜甜的故乡水举目无亲。

浓浓的家乡话乡音不再有。

师生合作读:渭城,安西。

3.创设情境,感悟诗情。

出示:王维举起第()杯酒,()地对元二说:(“。”)。

1.学生交流搜集的送别诗。

2.出示老师搜集的送别诗及名句: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海内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1.搜集其它关于送别的古诗,借助工具书自学。

2.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唐王维。

元二。

依依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五

一、复习导入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讲谁送谁?到哪里去?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从而知道是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到安西去。元二:姓元,排行老二。安西:在今新疆。

二`、诗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的就是王维。曾担任过右丞的官职,所以也叫王右丞。三、抓关键词理解句意。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抓住“朝”、“浥”、“客舍”三个重点词,“朝”这里指时间是早晨。而“浥"是沾湿、打湿的意思。“客舍”指旅舍、旅馆。教师特别解释“渭城”就是指长安城。这样学生可说说句意:早上的长安,刚下过一场小雨,雨点打湿旅馆前地上的尘土,路边的柳树被雨水洗过后,更加青翠。师:这两行通过写景告诉我们什么?生: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色。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劳劳亭》。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师:这两首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生:都是送别诗,都很伤心,都有柳树。

师:为什么一提送别,就要写柳树、柳条?

生:?

师:送别时都不想让朋友、亲人走,想让他们……。

生:留下来。

师:那“留”和“柳”读音……。

生:相近。

师:看我们的老祖宗多聪明,不想让你走,就折几根柳条给你。意思是……。

生:留下来。

师:这就是我们祖先的折柳送别。

李白写过一首《春夜洛城闻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为什么听到折柳,就会思念家乡?

这里的折柳指的是乐曲《折柳》,听到有人在夜里用笛子在吹《折柳》的乐曲,诗人也想起家乡,想起亲人。

师:再看这首南浦别。

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师:南浦指小河的南边,送别的地点。所以诗中有南浦,这诗也是送别诗。

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王鸣鸾罢歌舞。朱帘暮卷西山雨,画栋朝飞南浦云。白云千载空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最后再把宋代词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推荐给同学们。让他们感受诗与词的不同,和一样的情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对了,还有就是一般送别表现为伤心和依恋。但唐代高适的《别董大》却反其道而行之,心胸开阔,激励为主。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没有丝毫的伤心,却多了几分盛唐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大唐气象。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惜别深情。

3、能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惜别深情。

教学流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3、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4、揭题:学习王维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读诗文,解诗意。

1、生自读古诗。

2、抽生读诗,请生评价,相机提示正音。完成多音字的作业练习:朝、舍、更。

3、理解诗意。紧紧抓住诗文中的注释,谁能来大致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带着对诗的理解再读古诗。

5、配乐师范读古诗。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的画面?

三、入诗境,悟诗情。

1、体会渭城之美。

(1)雨。这早春时节,你看到的是怎样的雨啊?你想用怎样的词句来形容这雨?

(2)柳。你看到了怎样的柳树?经过朝雨的洗礼,柳树更是焕然一新,真是“柳色新”哪!

(3)美读一、二行诗。面对这样的雨,这样的柳,你想说些什么?你能读出渭城的美吗?

2、体会路途之艰。

春雨霏霏,杨柳依依,渭城春景,美不胜收!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王维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西出阳关无故人,出了阳关有的是什么?你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阳关以西图片。

3、对比激情。

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满目荒凉!

如果是你的朋友要远行,而且是到像安西这样荒凉的地方去,你会怎样?

4、激情朗读。

元二啊,你能不能少喝一杯,以免醉酒耽误行程呀?学生作答。

都不会放下这酒杯,不是不能放,而是不想放,不愿放。因为彼此不舍别离,但是不得不(板书:依依惜别)把这种感觉再带进去,齐读这两句诗。

5、写话:如果你是王维,或者是元二,此时此刻,你会对对方说些什么,把想说的写下来。

师巡视后交流。

6、再读悟情:这一杯杯的难道还仅仅是酒吗?分明是什么?(板书:友情)。

7、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拓展送别诗,激励学生课外积累。孩子们,因为一次次朋友间的深情送别,才有了这一篇篇字字珠玑的送别诗。在王维眼里,离别是一杯杯的苦酒,那么在高适眼里,朋友之间的离别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出示《别董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乐观、激励)。

诗人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这也是一种别样的友情。

远不止这两首。还有如:课件出示《山中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汪伦》。让我们在这些送别诗中记住朋友之间的友情吧!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知诗人,解诗题。

师:今天咱们学的这首新诗的作者大家并不陌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他的经典诗句,他是谁?(王维)。

师:对,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板书:唐王维)。

师:这个人啊,不仅诗写得好,画画也堪称一绝,就连大诗人苏轼也用八个字来这样赞誉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次,他特地来到渭城,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东北,来送元二这个人出使到安西去。(板书:送/元二/使/安西)来,把诗题读读---(两遍)。

师:哎!说到出使啊,我倒想问问,谁知道出使是奉谁的旨意去的?(皇上)不去就要——。

师:看来,元二此行是非去不可了。

二、晓诗音,明诗意。

1.自由读诗。

2.指名读。顺势解多音字。(朝,舍)。

3.再指名读。(谁还愿意来读一读?这回可要读准确,清楚。)。

4.齐读。字词的障碍扫除了,让我们一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来读一遍。

5.配乐朗读(点击).师:想不想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这并不难,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下面就请你们再次利用书中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自学,看看每句诗讲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打个?号,然后和本组的同学共同解决。

6.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汇报。

谁来说说前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诗呢?谁能把这四句连起来说说?

三、寻诗眼,悟诗情。

(一)寄情酒更浓。

师:好,对于这首诗,现在我们已经知其音,明其意(板书:明意).下面请大家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元二与王维到底是什么关系?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元二;故人)。

师:除了“元二”和“故人”外,你们注意到“酒”了吗?这酒他们是怎样喝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师:这么多深情的祝福,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此时此刻,唯一能够表达朋友间这样深情厚意的祝福的只有——(课件出示:后两句)。

(二)触景情更深。

师: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课件出示:全诗,配乐)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哪些景物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朝雨;柳;客舍)。

师:是呀!这说明王维他不是本地人,也是孤身在外,身在异乡为异客,这本来就让人伤感,可现在朋友也要离开家乡了,客中送客,让人倍加感伤!细雨蒙蒙、客舍青青、柳色清新,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再读读前两句。(生读)听着你们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雨后柳色清新图。(师板书:雨后柳色清新图)。

(三)路艰心更忧。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地图。(出示课件:出使安西路线图。)元二从长安的渭城出发,途经阳关,最后到达安西。穿越大半个中国,行程3000多公里,这么说吧,就是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也就是骑马也要走上,猜猜看,会走多长时间。好,咱们也别猜了,注意听—答案是:半年。

师:哇!你觉得怎样?(时间长,路程远。)所以,这是王维舍不得让元二离开的原因。那阳关以西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让我们一块,走进安西--(出示课件:狂风呼啸的茫茫戈壁、沙漠)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你眼中看到的安西。

师:(我也送你们8个字:思维敏捷,语言精当。)可以想象元二不仅此行一路艰难,即便到了那儿,生活还会更艰难。而此时此刻的渭城呢?走,去渭城看看--(出示课件:雨后图)怎么样?(不愧是客舍青青,柳色--清新,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师:除了有此美景以外,关键是这里还有--老友相伴,对酒当歌。(出示课件:朋友间饮酒作诗画面)。

师:是啊!这一切的落差是如此之大。更何况: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此行路途艰险,生死难料。这一切,都是好友王维所担心的,这样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让我们带着这种难以言状的心境再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到哪个词,就把哪个词的画面想象出来。(课件:配乐齐诵全诗)。

指名读。(板书:相送依依不舍情)。

(四)唱诗情难舍。

师:下面让我们乘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走进诗中,用心去感悟。(出示课件:古诗情境视频)。

四、拓展延伸。

(赠汪伦---这是兴致盎然的以歌相送;黄鹤楼――这是默默无语的以目相送;别董大――这是满怀鼓励的以言相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虽然对送别一事只字未提,但通过西湖的美仍让我们感受到送别时作者的那份恬淡惬意。)而我们今天学的这一首,是饱含深情的以酒相送。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却都是在以情相送。正是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古诗才被人们称为民族的瑰宝。那下面,让我们站起来,再饱含深情的把这首诗读一遍,能背的同学可以背。

五。课后作业。

知道吗?我们的古人素有这样的喜好,那就是读之不足则唱之,唱之不足则吟之,吟之不足则画之。所以课后也请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图,争取像王维一样做到:画中有诗。

六。总结。

同学们,记住这句话吧――“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我们欣赏到的只是沧海一栗,如果,课下你能去读、去品、去积累,我相信那时的你一定会“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而到那时,我们的――班就一定会“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好,下课―――(放吟唱)。

(附:板书设计)。

唐王维。

雨后柳色清新图相送依依不舍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八

1、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拧薄“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

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指名回答。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九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这首七言诗共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但又字字、句句含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引导学生深刻地感悟这份情是本课教学的关键。而读是悟情的首要问题。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对于古诗教学的要求是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教学“以读代讲”,重点在读上下工夫。

二、教学目标。

n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舍”,了解用法。

2、初步学习古诗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多层次阅读,互相协作。

2、大胆交流、发表独自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2、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古诗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重点。

(1)教学重点:在读诗中鉴赏,在鉴赏中读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四、教法。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感悟为主线。

2、细化读,让读使诗歌在课堂中化静为动,激活语言文字背后的隐性内涵。

3、通过对话给予学生心灵自由生长的空间。

五、学法。

1、通过“读、品、诵、悟”的方法学习古诗,达到入诗境、解诗意、读诗韵、悟诗情。

2、课前预习:自主识字,初读古诗。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情,引出课题。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一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会体现出它们的价值。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称这一篇篇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古至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古人关于离别的诗作很多,1200多年前,大诗人王维送别他的友人元二,于是又诞生了一首著名的送别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友谊吧!

二)知作者解诗题。

1、学生谈对作者的了解。

2、出示作者简介,讲解“奉使出塞”的意思,引出课题。

3、解诗题。

师:题目中哪个字是奉使出塞的意思?(使)谁奉使出塞?(元二)姓元,在家排行二,结合学生的实际进一步理解元二。

师:到哪里去?安西,在今天的什么地方?你对那里有什么印象?不去行吗?

4、指导读题。

指名读,教师指导停顿:送/元二/使/安西。齐读进一步理解诗题。

三)抓字眼 解诗意。

1、结合注释自由阅读,了解大意。

2、反馈阅读,集体评议。

3、师配乐范读,学生评议。

四)学技巧 读诗韵。

1、简单讲解古诗的朗读技巧,放范读录音。

2、指导学生配乐朗读。反馈朗读情况。

五)创诗境 悟诗情。

1、出示渭城图,引读前两句,感受渭城美。(柳色青、空气新、旅舍舒服、 朋友知心)。

师:看图读诗,我们对渭城有了什么印象?

生:柳色青、空气新、旅舍舒服、朋友知心。

2、出示安西图,感受荒凉。

师:对安西我们有什么印象?

生:满眼黄沙,漫天灰尘、寸草不生、荒凉、孤寂。

3、出示路线图,感受遥远。并了解渭城、阳关及安西的位置。

师:元二即将远行,我们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

生:元二,此去路途遥远,希望你一路顺风。

生:好朋友,路途漫长而又艰险请带好水和干粮,希望你一路平安。

生:元二,今天分别了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舍不得你走呀!

5、层进式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这是一杯离别的酒。

生:这是一杯友谊的酒。

生: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生: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6、读景语,化情语。

生:雨,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生:是老天想让元二多留一会儿。

生:客舍。王维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现在朋友也要离开家乡,他感到更加伤感了。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生: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师: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让我们再一起读诗送元二。

六)、放《杂诗》、《送别》升华情。

1、送别朋友无限感伤,那有朋自远方来,应是不亦乐乎。出示王维的《杂诗》,比较两首诗的不同点。

师:尽管内容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情相同。因为有情,千百年来我们不断的吟诵。因为有情我们快乐相处。

2、放歌曲《送别》。

七)、拓展作业:

搜集离别为主题的古诗,深化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十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故事接龙游戏。

学生拍手打节拍,教师背诵故事,若有会背的,学生也可跟背。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它具有独特的语言美、韵味美和意境美,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课题,作者。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一幅图画,聆听一段话语,体味一份感情。齐读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1、师简介诗人背景。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画成就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有一年,他奉皇帝的旨意出使安西守卫边疆。王维就从长安赶到渭城为他送行,于是就有了这首著名的送别诗。现在,你能告诉老师题目的意思吗?(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2、师范读古诗,学生听准多音字的读音。

3、学生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指名读,更正读音。

5、采用多种方式熟读古诗。

三、抓字眼,明诗意。

我们把诗读的字正腔圆了,还要读出感情,这就要求我们理解诗意。我们可以怎么做呢?(结合课下注释)。

1、除了书中课下的注释,你还有哪些词不明白它的意思?提出来解决。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诗意。(师巡视,重点知道两三个组的学习)。

3、交流汇报。(板书完成:朝雨新柳图临行劝酒语)。

四、想意境,悟诗情。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

(3)一个“柳”字你能读懂王维的心吗?这仅仅是在写景吗?读出景中的情。学生练读,展示,师指导。

(4)多美的景啊,多深的情啊!在这伤别离的时刻,千言万语化作这一杯送别的酒,来,让我们一起端起酒杯对元二说:劝君——(生接读)。

2、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2)出示两组词语对比,学生选择。

(3)老师引读: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角色转换感悟离别之情。假如此刻你是王维,面对即将离别,此生也许再难相见的朋友,你会说些什么呢?预设:

(1)朋友啊,你这一去我们再也不能一同喝酒吟诗,讨论国事,怎能不让我悲伤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元二离去的第二年,王维就去世了,没想到他们这次离别竟然是一次诀别。来,把悲伤融入这杯酒,让我们对元二说一声:劝君——)。

(2)元二啊,我会记得我们在一起的时光,我会想念你的。(出使西域,张骞用了13年,苏武用了15年,元二呢?这杯酒中怎能不盛满了浓浓的思念?引读:劝君——)。

(3)朋友啊,此去安西,路途遥远,我祝你一路平安!(是啊,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之外,不有风兼雨。朋友啊,保重。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重情感汇成这么一句:劝君——)。

4、从这杯盛满了悲伤、思念和祝福的酒中,你悟到了什么样的情?(板书:依依惜别情)。

5、总结学法:想意境,悟诗情。

6、练读,指名读,指导朗读。

五、激情背诵。

这首诗写出了每一个送别人的心情,后来它被谱上曲子,作为送别曲广为传唱。因为每次唱的时候,都将这首诗唱三遍,所以它又叫《阳关三叠》。同学们快点把它别背诵下来吧。

六、拓展诗句。

在古时候,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便,送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送别的人不同,景不同,可是那份依依惜别之情却是相同的。

出示送别诗句,学生读,积累。

七、作业布置。

背诵古诗,收集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十一

千古绝唱“渭城曲”

北师大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第三单元。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诗歌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的地点、时间。环境虽美,但送别友人,心情却十分沉重。后两句写别前劝酒,实际是敬酒赠言,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关怀及深厚的友情。这两句通过特定动作与语言的描绘,回环映衬,在殷勤劝酒中包含着惜别的深情和对友人的关切与祝福。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咏独树一帜。

二、设计理念。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本设计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作者简介、关于柳树的典故、有关送别诗的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三、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沉浸送别的氛围。

一、陈述导入,引入新课。

1、“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是歌、是画,是泪水。在诗人王维的眼里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送元二使安西。把这个课题读一遍。

2、简介作者(大屏幕出示)。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善画人物、丛竹、山水。今存诗400余首。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也很精通。王维大约在40岁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在山水田园之间弹琴赋诗,过得悠闲自在。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其中以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成就最高。

3、理解“使”“安西”意思。

二、小组合作、明了诗意。

过渡:怎样才能读出诗的韵味?(缓缓地读,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韵味自然出来了。)。

1、下面请大家在小组里合作学习这首诗,要求:字字响亮、这正腔圆地把诗读正确、读通顺并划好节奏;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小组汇报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主要点拨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朝雨、浥、客舍、青青、新”,并结合“朝雨”图、“客舍”图、“柳树”图去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3、总结方法:再告诉大家一个读诗的窍门,那就是陶醉地读。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如果你陶醉了,你也有可能成为诗人。如果你陶醉到一定程度,刷刷拿起笔来能写诗了,你就成为真正的诗人了。

4、配乐读诗。这就是读诗的方法,这也就是古人读诗的方法。想学这种方法吗?请生齐读,师配上《阳关三叠》。

三、品读古诗,入境悟情。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渭城这里的朋友——。

3、我们在读到送别的诗中总会出现“柳”字,这是为什么?(古人折柳表示挽留。)。

师讲述: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4、在这么美不胜收的春景里,王维却要元二——道别。此时他还有心情欣赏美景吗?他的心情该是怎样的?并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前两行。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

1、元二要去的地方是——安西”。(投影出示路线图))。

2、师解说: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投影出示阳关图)地图上看似短短的路程,可这一路上,整整有三千多公里的路程啊。

3、(深情地)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同学们请看。满眼的荒漠,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5、所有的话语都化作:劝君更尽一杯酒——师:此时你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师:难道这喝的只是一杯酒吗?这是一杯怎样的酒?(离别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预设1:请你的这杯祝福的酒端起来敬敬他吧!

师:既然这样地难舍难分,一杯酒够不够?

那咱们就——(师生作举杯饮酒状,师生共读,劝君„„无故人。)。

6、这不单单是一杯洒,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这更是一杯连心的酒啊,这酒里蕴含着诗人与元二怎样的情感?(依依不舍)。

渭城这儿有喝不完的家乡水,听不完的家乡话,安西那儿——。

所有的不舍,所有的话语统统化作——。

8、让我们随着时光隧道回到几千年前的唐朝去感受王维与元二分别的场景。(播放视频)。

四、背诵古诗,抒写情怀。

2、吟诗。相见遥遥无期,这一别可能就是永别。果然,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可他的这首诗却见证了他与元二之间的情谊。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配乐)。

3、写诗。(1)你曾看到或经历过亲朋好友去远方?师:都送他到哪里去?师:那么他走了以后你有没有和他联系过呀?师:有的。当你和他通电话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现在就让我们尽情地用你的笔把其中的一个场景写下来吗?(你可以学古人的样子写,也可用现代诗的方式来写甚至写成一段话。)。

(2)指名汇报。

(3)总结:同学们道别的话语写得这样真切、感人,是因为你们走近了你和亲朋好友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此诗的:字字含真情,尽在相送中,与君离别意,句句吐心声,情景相交融,意境浑天成。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首王维的送别诗——《山中送别》,谁来读读呢?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指名背一背)。

含浓浓深情的诗句—。

3、这首诗是很有名的送别诗,当时便被谱曲传唱,号为“阳关三叠”,后人便把“阳关三叠”作为送别的代用词。现在我们再通过音乐进一步感受这种情感《阳关三叠》。(音乐响起)。

六、作业超市(任选一)。

1、演一演:课后和同学一起演一演这首诗。

2、唱一唱:回家后唱一唱由为这首诗谱的乐曲《阳关三叠》。

3、画一画:通过绘画画出诗的意境。

4、写一写:把对这首诗理解的情境写成小短文,可以加上适当的想象。

附板书设计:

(唐)王维。

酒------情依依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十二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读故事吗?知道吗,有这样一首古诗,在中国古诗词的浩瀚烟海中独树一帜。这便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生读、师读、再读)。

二、读诗、悟诗:

师:“使”谁能给它组个词?生:使者,出使。(多生回答)。

师:好一个出使!元二要出使哪里呢?(安西)师:关于安西你了解哪些?(生答)。

师:老师也找了相关资料(出示资料地图)看,这就是唐朝的都城长安。从长安出发,穿过渭城就到了阳关。而阳关是出使西域的必经之地,从阳关要走很远很远才能到安西。

师:通往安西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呢?(出示安西图片)师:这是一条怎样的路?生答。

师:对于这样一条路,唐代诗人岑参曾经这样描述:“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师:王维也曾奉命出使过,他深知这其中的艰辛。而今,元二即将踏上的就是这样一条路。作为朋友,王维专程从长安赶到了渭城。这离别的时刻,他将这满腹的祝福挂念化作了这样一首千古诗篇。生:(自由读、2生、齐)。

师:此时,你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生说画面,而不是单个的词。

师:是啊!此时的柳树经过朝雨的洗涤,变得更加苍翠欲滴。这是我们从词面上理解的。那同学们想象一下,经过朝雨的洗涤后,渭城里还有哪些事物也是新的?生:渭城下过小雨后,路被湿润,空气很清新。生:客舍、房屋经过雨水的冲刷更加干净、清新。

生:客舍旁边的花草树木经过雨水的冲刷,它们也焕发了生命力,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师:杨柳青青、细雨蒙蒙,满目生机勃勃。此情此景,王维不由得轻轻吟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指三生读、师随机范读)。

师:一个“新”字我们就读出这么美丽、清新的画面。(板书:美景)难怪苏轼曾经这样赞叹王维的诗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一切景物的描写都是为了表情达意。在中国的诗歌里,提到某些事物就会引起人们的联想。比如(出示图片)一说到月亮,人们就想到了思乡。一说到红豆就想到相思。而提到了杨柳人们就想到送别。如,柳永在《雨霖铃》中这样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王昌龄在《凉州词》这样描绘:“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经》当中又这样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而此时,元二想对王维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而王维也想对元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师:诗中缠绵的雨丝、依依的杨柳就是在诉说着不舍。而这所有的不舍又都融入了他们的酒杯里。(出示后两句一生读)。

师:这酒里包含着什么?(离愁别绪——读,担心——读,祝福——读,不舍——读,挂念——读)。

师:诗句中的一个“无”字便道出了这无尽的悲情啊!(板书:悲情)。

师:此地一别,不知何时再见,于是,这朝雨,这清晨,这客舍,这柳色,这景这人,都化作了这样一首诗。(音乐起、生读全诗)。

师: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元二启程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王维期待着他们再次的相逢。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在与元二分别的五年后,王维就去世了。这一次的分别竟是永别!(音乐、生背全诗)(课件只有题目)。

师:同学们,一个“新”字我们读出了美景,一个“无”字道出了这无尽的悲情。这就是反衬的手法。(板书:反衬)。

师:用美景和悲情的反衬使送别的情谊更浓了。其实,在古代,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诗人写诗也好,作诗也罢,都习惯遵循一种规律,那就是—(师板书:平长仄短)师:今天的一、二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三、四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师:在古诗词中,我们用横线表示平声,用竖线表示仄声。读得时候平声字读得长一点,仄声要读得短一点,最末尾的字要读得长一些。

师:和老师一起来试一试,伸出右手。(一句一跟读、自己试一试吧、齐一遍)师:古诗可以读、可以吟、还可以唱。(师唱)。

师: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小声跟唱、大声唱)。

三、拓展。

1.王维云游四方,朋友遍天下。所以他的写的送别诗不止这一首。(一生读)。

作者: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1)结合注释读一读(2)一生读再齐读。

(3)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吗?相同的是?

(4)那么不同之处呢?同样是送别诗,送别的方式一样吗?一首是将这所有的情融入了——对,把酒相送,读!而另一首则是将所有的相思托付给江南江北的——对,以景相送,读!

2.亲爱的同学们,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课件单独出最后总的出、生自由读)在李白的诗中,离别是真挚热诚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在王昌龄的诗中,离别是凄寒孤寂的: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白居易的诗中,离别是一缕淡淡的忧伤: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而在李叔同的眼里,送别是------(音乐响起,演唱随即开始)这样一首首送别诗穿行在历史的风烟中,于是,中华民族便诞生了如此感人的送别文化。

下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十三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这首《送别》,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今天,我们将要送别的是千古传唱中的哪一曲呢板书:送(播放课件)。

2,读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理解"使".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初读全诗:(古诗幻灯片)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诗歌,注意把生字读准.

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这几个地名跟送别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细细地体味这首古诗.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你是从诗歌的哪几句中看到的。

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板书:雨)。

客舍:客中送客.(板书:客舍)。

柳:"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板书:柳)。

我们来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品诗意,三叹"故人".

1,师: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直接可以看出(板书:故人)。

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

师:(板书:酒)(播放课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引读这是一杯()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读读整首诗,再想想,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雨)。

师:女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柳)。

师:男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指板书客舍)王维为送友人,从长安一路送到离长安城三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摆上一桌酒席为朋友饯别.客舍,本来只是旅客的暂留之地啊,自己都漂泊在他乡,却要在这里送别朋友,怎能不伤感别离——齐读"劝君……".

4,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课件显示地图)。

师指地图:安西在远离中原的新疆,那时的安西时局常常动荡不安.

渭城又在何处(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阳关呢(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安西.阳关以西,千里迢迢,人烟荒芜.)。

(切换到幻灯片)。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切换到古诗课件)。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

5,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朋友之间就说最后几句话吧!快快把它写下来,可以是元二对王维说的,也可以是王维对元二说的.(背景音乐)。

(板书:依依惜别)。

6,指名朗读依依惜别的话.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师:你在课外还搜集了哪些送别诗。

(课件别诗欣赏)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诵读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唱出第一句)。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1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来读读阅读提示?(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生字和几个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3)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舍、朝等)。

师指导学生书写“舍”。要求:这是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大家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人字头的写法。教师巡视。(4)学生齐读古诗。

2.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

提醒学生结合注释。(2)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

老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并适时指导理解难理解的词语。(如朝雨、轻尘、故人等)。

(4)指名学生具体生动地概括诗的大意。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2)客舍。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2.指导朗读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

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3)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3.总结升华(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四、拓展迁移,情感延伸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刚才一直为我们伴奏的背景音乐就是,它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孩子们,除了送元二使安西,还有许多古诗是写朋友离别的古诗还有很多,比如李白的《赠汪伦》,高适的《别董大》,请你试着用我么今天学诗的方法去读一读吧!

五、板书设计。

王维。

祝福。

期盼元二。

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常安中心小学。

衣庆超。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十五

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客中送客。(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2011年11月11日主题队会与班会。

1、此次主题队会开展的主题是文明行为与养成好习惯。通过寻找生活戌资源素材,大家开展的队会与班会形式多样,内容实际,真实有效。

2、能结合学业生自己的实例(不良习惯)来教育,这也是有力的教育手段。

1)何健老师实录学生情况(在学生没有准备下,不知情)让学生看到自己不好的行为。学生有气势,劲头高。

2)李丽老师:一年级,不能表演理解太多,但她利用媒体中正确的案例来影响教育学生,并且让学生模仿正确的行为。3)刘凤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学生主持干脆利落,锻炼学生能力。

4)尚海涛:内容丰富,实效性强。每个环节内容简短明了。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十六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会写“舍”、“君”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目标1、2、3学习难点:目标3、4课时计划:1课时教学预设过程: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板书:送。

谁能用“送”组个词?说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一件什么事,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啊,从古到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人们在离别时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伤感难过。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1200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谊吧!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板书:王维)。

2、自由读题:谁送谁?去哪里?“使”?你怎么知道的?(真会学习!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3、师介绍“安西”及元二:安西是当时的朝廷在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内设立的安西都护府,来统领西域各国的,元二------王维的好朋友,奉命出使安西,为国家守边重镇,在当时可是一大壮举啊!王维从长安赶到渭城。第二天为元二饯行,以酒相送。

4、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齐读课题: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5、你知道王维吗?生交流。总结出示: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善画人物、丛竹、山水。今存诗400余首。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也很精通。王维大约在40岁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在山水田园之间弹琴赋诗,过得悠闲自在。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其中以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成就最高。

二、读。

3、写“舍”、“君”字,引导把字写美观,并引导找寻笔画规律,让学生学字学得有趣、有效。

4、把生字、多音字放进诗文里再来读读看。

5、古诗除去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七言绝句的一般停顿是这样的,(出示节奏诗)自己打节奏读读看,注意字断音连。

6、生自由读。

7、合作读:一生读前四个字,余生读后三个字女读一句,男读一句。

8、带着这种感觉齐读全诗。

三、释。

1、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到这,整首诗在你的脑海里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结合注释和书上的插图,看看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同桌交流)。

我在你们的描绘中仿佛看到了客舍青青、细雨霏霏、杨柳依依。一幅新柳图。板书:新柳。

平常这里是出塞要道,车水马龙,柳树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然而此时的柳和平常的柳有什么不同?(焕然一新)朝雨的洗礼---让这柳---(更加翠绿)读吧---客舍青青柳色新幻:“雨柳图”客舍青青,伤离别。拓“柳文化”

风雨中的杨柳,万千绿丝绦,在微风吹拂下,经过细雨的洗涤,婀娜多姿,千姿百态,千娇百媚。是善于发现的人们眼里和心中最美的风景,可入诗入画,亦如诗如画。(3)“劝酒”:

除了这朝雨、新柳图,你的眼前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板书:劝酒师:同学们,你看---读着读着,我们把这首诗读成了一幅幅的画,这叫---“诗中有画”。

看着这幅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两行诗(男)---你读(女)---你仿佛看到了哪两行诗(男)---你们看到了(齐)“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叫“画中有诗”。

1、悟“西出阳关无故人”

2、师:我听出了你们的惊叹!同学们,不仅仅是路程远啊,出阳关就是塞外,这是怎样的塞外哪---课件配乐展示“荒凉戈壁图”及诗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生读诗句)那又是怎样的“安西”呀,看:出示自读:安西(新疆库车)地处荒远,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是中原人眼中的蛮荒之地。

元二孤身一人,在这样的路途上行走半年多,他可能都会感到……?(孤独、危险、艰难……)。

2、悟“劝酒词”

一杯又一杯,一杯再一杯,---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假如你就是王维,在这即将分别之时,定有千言万语涌心头,是吗?你想说什么?

师:王维,你说吧---这是一杯()的酒。(再尽一杯)师:王兄,今日一别,再见无期,这是一杯()的酒。(更尽一杯)师:此时的千言万语、千叮万嘱,都化作两行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升华:四读全诗。

(唐)王维朝雨。

新柳友。

劝酒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十七

牛蹄镇高田小学吉艳妮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1.指名读题。

刚才两位同学读了课题,你认为谁的读法是正确的。为什么?生:因为元二是一个人。

师:元二就是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明白了吗?我们再来读题?元二去干什么?生:出使安西。

“出使”指什么?生:出差。

师:出使,到某个地方,到安西。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再来读题?2.简介作者。

谁送元二?生:王维。

师:谁了解王维?我们有没有学过王维的其他古诗呢?3.出示王维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山西永济人。他少年聪慧,9岁以文才出名,他通音律、绘画,长于书法,开创中国文人画画风,他的创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晚年他过着退隐生活。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了解了王维,咱们来读读王维的这首诗。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第一,字音要读准确;第二,节奏要读清楚。

2、指名读。教师纠正字音。

3、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4、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边读边划节奏。我们一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二句,谁来读读有关诗句?2.出示第一、二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讲解字词,说说这两句的大意。分析诗句。3.我们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那么读读王维的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4.指名汇报。5.指导朗读。

这幅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来说。

(清新。

生机勃勃。

清爽。

明丽。

欣欣向荣)。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二)体会送别情。

1.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读诗句,解析诗句。2.了解安西的荒凉。

(1)王维要去的地方是哪儿?。生:要到安西去。(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3)出示安西图。

这里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那儿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和我们大不一样,说话也听不懂。4.体会渭城的繁华。

安西满目荒凉,人烟稀少。而王维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样的呢?5.体会路途艰险。

(1)从渭城到安西有多远呢?(2)出示唐朝疆域图。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3)出示阳关图、沙漠图。

阳关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围了。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

(4)读了这四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背诵古诗。

七、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1,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除了友情,还有亲情、师生情等,如果你的爸爸妈妈要出差去很远的地方,或者你的好朋友要转学了,又或者你最喜欢的老师要调走了,不能在给你代课了,以后很久都见不到了,对此你可以送给他们哪些诗句呢?2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57233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