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了你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9:03:23
我认识了你范文(18篇)
时间:2023-11-27 09:03:23     小编:灵魂曲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梳理思路,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一个好的总结需要准确把握原文的主旨和重点内容。以下是一些总结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我认识了你篇一

“活动课程”建设的认识观。

(一)活动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自主性特点。自主性指活动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开设的,或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的;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自终是活动的主体;否则活动就不存在;活动成效,决定于学生(个性、群体)主动、自觉、积极参与的程度;教师在活动中起指导作用而非主导(领导和决定)作用。

(2)实践性特点。实践性指活动课程是通过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手、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经验;在活动中,发现、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活动课程重参与,重过程。

(3)综合性特点。综合性指活动课程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而非某一门学科知识;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锻炼是多方而的、综合性的;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综合性的。

(4)多样性特点。多样性指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方法等,都是多种多样的;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而异,灵活多样。

(三)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在育人功能上,有许多一致之处。但其性质、地位和实施要求,却有很大差异。前者,列入正式课程,是课程体系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并按照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规范要求进行;后者,不是课程(非课程),属于课余生活,可随意进行之。现代课程论认为,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一样,都是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各有独特功能,缺一不可,具有同等价值。

(四)活动课程与学科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活动课程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后,学科教学中的实验、参观、技能训练、实习作业等活动,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有利于学科教学的改革,但就其性质说,这些“活动”是学科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它服从和服务于学科教学的需要,并受学科教学大纲的制约,不属于学生自主参加的活动,与活动课程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

(五)活动课程与权威的经验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我们的活动课程,吸取了权威的经验课程论(亦称活动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论)中强调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重视使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等合理因素。但从整体看,我们的活动课程与权威的经验课程,在性质、实施方向和理论基础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活动课程是作为学科课程的补充形态,是为了克服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的弊端,其实施使课程结构科学、合理,育人功能更加全面。因为它是建筑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科学心理学和现代课程论等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新型活动课程。而权威的经验课程,一开始就是作为学科课程的对立物,是为了取代学科课程,其实施是以“活动作业”代替各门学科,导致课程结构愈加单一,走向极端片面。因为它是建筑在实用主义哲学、唯心经验论和本能心理学等非科学的理论基础上的。

我认识了你篇二

师:钟表的作用可真大,它能告诉我们时间,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

二、新授。

1、你见过那些钟?

2、老师也带来了一些钟,你们想看吗?(课件展示)。

3、漂亮吗?老师从其中选了一个钟面,看!(出示2时)。

(1)钟面上都有什么啊?(指名说)。

a、数字:追问:这些数字是怎么排得啊?

(课件演示,学生伸出手按照顺序跟着数)。

指出:这样的转动就是顺时针。

b、2根针:仔细观察这两根针,一根针比较长,老师也有一根长针『贴』(板书),还有根针比较短『贴』(板书)。

指出:长的针可以叫做分针(板书),短的针叫做时针(板书)。

(2)再请这两根针和我们打个招呼吧(再认识一遍)。

(3)请学生在自己的小闹钟上指一指时针和分针,并指给同桌看一看,

(4)在老师的钟面上指一指。

刚才我们和时针,分针交上了朋友,你知道它们是怎么样告诉我们时间的吗?(只问不答)。

(出示2时)看,这只表是几时呢?(指名3―4人说后,指出:刚才小朋友都说2点,在数学上规范的说是2时)板书:2时(齐读一遍)。

追问:哎?你们怎么知道是2时的呢?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是7时(表扬后请2人再说一说)。

5、认识了钟表,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安排吧!

(1)(8时)。

这个小女孩在干什么?(追问)几时升国旗的呢?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请2人说)师:8时在升国旗,时间还在不停的走。

(2)(10时)这个时候小朋友在(?)是什么时候呢?(10时)。

你怎么看出来是10时的呢?

(3)上午的课结束啦!(12时)。

这个是什么时候呢?(说说你的理由)指出:像这样,时针指着12分针也指着12,它们重合在一起,虽然看上去像只有一根针,其实是有2根针的,这时是12时。

(4)时间在不停的转(4时)。

(能说一说吗)1人说。

小结:像这样的时间都是整时,看,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0就是()……也就是『课件展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个发现真是了不起,对我们认识钟表帮助很大的!)。

7、试一试。

(1)瞧,这3只表又是几时呢?你是怎么知道的?『1时、5时』。

(出示电子表)哎,这个时间你认识吗?(真聪明,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像这样的时间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呢?)。

老师这也有,你认识吗?

小结:电子表直接用数字表示时间,两个小点右边有2个0,左边的数字是几,就是几时。看来用电子表看时间可真方便!

老师拨一个时间,『9时』,说说理由,师指出:分针指着12,所以要对准12这一个数,时针指着9,也要对准9。你能像老师这样拨一个12时吗?(请一名同学上台展示,并说一说怎么拨的)。

(3)同桌合作,拨时间。

(4)反馈,(2人)问其中1人,你拨了几时,刚才你的同学说对了吗?『面向全班』你们的同桌说对了吗?(看来,小朋友都有一双巧手啊!)。

三、初步认识大约几时。

(1)看,老师这儿,是几时?拨6时。老师继续拨,到7时了吗?(没有到)。

(分针在11,12中间)『课件展示』(7时不到一点)。

继续拨到7时,是7时了吗?这是我们刚认识的整时。

继续拨。现在还是7时吗?怎样啦?学生回答(7时过了一点)。

(出示这两个钟面)我们来看这2个钟面,像这样时针指着7,分针有时在12左边一点,有时在12右边一点,都是接近12,像这样的时间我们可以说是大约7时!

(2)明白了吗?来试一试!

这几个钟面大约几时?

书上85页第三题,

说一说,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说2个)。

四实践应用。

1、看,老师这儿有3只坏了的小闹钟,你能帮忙修一修吗?

示范第一只表:。

(1)先看下面标的是什么时刻?(4时)。

(2)在脑海中想一想,4时的时候,分针和时针是指着谁的?(停一下后指名说)。

(3)再看是少了哪一根针,(时针)用直尺沿着小圆点画,时针应该短一些。

我认识了你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

2、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难点:正确、迅速说出钟面时间。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一套,每个学生自备闹钟一个,小灯笼12个,制作钟表的工具和材料6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光明小学的同学们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放电脑课件)。

问:你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l愿意说给大家听?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认识钟表)。

师:说起钟表,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不知道有多少精致美观、造型独特的钟表。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部分钟表作品,好不好?(电脑出示,学生欣赏)。

二、主动探索。

1、制作钟表。

(1)欣赏完了这么多美丽的钟表,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

(2)在平时,你们也见过许多钟表,现在,就请你们闭上你们的眼睛,静静地想一想:钟面上都有些什么?(放音乐伴奏)。

要求:先小组合作进行制作,做完后,同组的同学认真观察钟面,看一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并相互说一说。

(4)有哪个同学愿意代表你们组给大家说说。(指2人――3人)。

教师根据的回答进行板书:

数字:1、2、3、4、5、6、7、8、……11、12。

针:分针(长)时针(短)。

(5):把你们制作好的钟面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再拿出你们自己的小闹钟互相说一说哪是时针、哪是分针。

(1)电脑出示一个钟面时刻:2时。

问:有谁认识这个时刻?你是怎么认识的?请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指2――3人)。

(2)再电脑出示四个钟表,请每个小朋友先认一认,再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认的?最后指名起来认一认,说一说。

(3)象这样的时刻还有一种更简单的写法,有谁见过?指名学生上台试着写一写。那这四个钟面的简单时刻谁会写?(指名写,全班齐写)。

3、每个小组在你们制作的钟面上拨一个整点时刻,先拨好就先贴在黑板上。(指名认,指名写简单写法)。

三、游戏巩固:

1、教师说时刻,学生拨。

2、同桌互拨,互认。

3、师:国庆节快到了,我们学校的灯笼还没有挂好,想请你们帮忙挂,你们愿意吗?请把你的灯笼挂到应该挂的地方?(学生活动)。

师:你为什么把这个挂在这个地方?

国庆节那天的这个时刻,你最想做什么?

这么多的时刻中,你最喜欢哪个时刻?为什么?

四:设计请每个小朋友做一个小小钟表设计师,设计一个自己最得意的钟表作品。

我认识了你篇四

我的房间是向阳的,冬天独有的兑了水的晨光洒在亮色的窗台上,照亮了一盆青皮的橄榄和一杯泡的和橄榄一个颜色的龙井,这不是素日爱吃甜食的我会吃的东西,这是给我爷爷准备的。爷爷他随时会来,随时,他甚至会出现在我房间的吊扇上。几十年前,他离开了这个世界,现在他回来了,奇怪的是他没有去找我的父亲,他的孩子,而是找到了我,在他在世时甚至没有见过面的我,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们看不见我。”

“爷爷”我看了一眼桌上明显少了一把的橄榄“今天我和爸爸要去苏州给您扫墓您去吗?”一个四十多岁身着中山装的男人,端正的做在椅子上研究我的手机,点点头说:“我与爱孙同去,”说着指指萨洛特的《天象馆》“此人大才。”

也许是因为他不是实体的关系,所以他才可以以四十岁的`外表,用八十岁的声音和二十岁的处世态度来与我交谈。他一直是淡淡的,偶尔用高深的古老调子哼屈原的离骚。

在平日我父亲的口头叙述下,他应该是中等的个子,戴着黑圆边框的眼睛,是个慈父的代表。我认识的爷爷确实如此。和他交谈完全感觉不到所谓的“代沟”,他一直迁就我,不论我多么任性,他只是微微笑着,等到我实在被他看的心里泛酸主动认错才肯移开目光。

但爷爷最后还是走了,因为我,因为父母一直听见我在“独自一人”对着“空气”讲话,认为有必要带我去医院看看,他听见了,沉默了会,“我以后不会来了。”我惊愕地把手里的书包摔在地上“你说什么?”惊慌之中我甚至忘了要用敬语。

“我会来看你的,”爷爷摸了摸我的长辫子“在那儿,”他对皓白的月亮点点头“在那儿”他指指窗外郁郁葱葱的梧桐,我知道这时候我的劝告不会有用,爷爷的性子虽然温吞但是他认定的事没人能够左右,“我会想您的,”我冲上去抱住他,生怕他会随风散去似得。

“你思,故我在。”他说罢,随风逸去。

这就是我的爷爷,我认识,又不认识,温吞又执着,我对他的思念如黄河的水,无休亦无止,千丝万缕的追忆如脱缰之马,千言万语的倾诉汇成一句“爷爷。”

我认识了你篇五

活动目的:1、通过游戏的方式,幼儿认识圆形(圆面和圆圈)。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实物演示。

1、(出示圆镜)这是什么?这面镜子是什么形状的?

2、(出示圆盘)这是什么?这只盘子是什么形状的?盘子的口实什么形状的?

出示脸盆(提问同上)。

3、教师:小朋友,我们周围有许多东西是圆形的,你们动脑筋想一想,平时看到过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幼儿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圆形的东西很多,在家里,在马路上,在幼儿园里,在许多地方我们都能看到。

二、图片演示。

1、  出示图片:黑地板上贴有各种大小不同的彩色的圆形纸片。

2、出示图片:黑地板上贴有两个圆圈,红的大,黄的小。问:这里有几个圆?那个大?那个小?(再出示最小的1个绿色的圆)现在这里有几个圆/?哪一个是最小的圆?(和幼儿一起说出大圆,小圆,最小的圆。)。

教师:小朋友说得真好,这是大圆,我们就叫她大圆妈妈。这是小圆,我们叫她小圆宝宝。最小的圆呢,我们就叫她最小的圆宝宝。(幼儿复述一遍)。

教师:大圆妈妈说话了,她说:“小圆小圆,我的好宝宝,我们来做游戏好吗?请到我的身边来,并排站好。”小圆就滚呀滚,滚到大圆身边和大院并排站好。

圆妈妈又说:最小的圆宝宝快来呀,请你也打我的身边来,并排站好。请一个小朋友帮小圆宝宝滚到妈妈身边去。现在,3个院都靠在一起了。

教师:圆妈妈又说话了:小圆宝宝,你再过来一点,让我们手拉手,一起跳舞吧!最小的圆宝宝你也来与妈妈拉着手一起跳舞吧!请一位幼儿帮忙。现在三个圆圈手拉手跳舞了。

教师:大圆妈妈非常喜欢圆宝宝,她又说:小圆宝宝你们全部进来,坐到妈妈身上来。小圆宝宝滚呀滚,全部滚到大圆里。圆妈妈又说,最小的圆宝宝你也全部进来吧!最小的圆宝宝也滚呀滚,全部滚进大圆里了。

教师:圆妈妈心里真高兴,她说:小圆宝宝请你到妈妈怀中来吧,妈妈抱你睡觉。小圆宝宝就滚到了妈妈身体的当中去了。小圆宝宝说话了:最小的圆弟弟,请你到我怀中来,让我来抱你睡觉。那个小朋友会帮小圆宝宝的忙。好,现在大圆抱着小圆,小圆抱着最小的圆,3个圆真高兴。

三、幼儿操作练习。

幼儿每人一套学具,4只大小不同的彩色圆圈。

教师:小朋友,你们没人有几个圆?请你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好吗?(幼儿自己拼放、游戏)。

我认识了你篇六

这个星期六的下午,天阴沉沉的,但我的心情却像灿烂的阳光一样。我的妈妈带我游玩刚回来,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既不是奇特的动物,又不是绝妙的东西,是一位老外爷爷,大概八十岁左右,雪白雪白的卷发,高高的鼻梁,眼睛像湖水一样蓝、炯炯有神。穿着一身土黄色的休闲服,再配上一双运动鞋,看上去很有精神。这是一位来自德国的老爷爷,他不仅和蔼可亲,而且他非常喜欢和关心中国儿童。他一看见我就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说:“hello,hello。”还亲切地问我:“你的手怎么这么凉啊!”我们与德国老爷爷语言方面交流的不太方便,因为不同国籍语言不同。但我可以看得出他与我们许多中国人一样,善良、热情、平易近人。经爸妈的同意,德国爷爷领着我到他家去,虽然这位爷爷八十有余了,但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看上去清清爽爽。爷爷满腔热情地拿出许许多多的水果和饼干、蛋糕之类的食品,让我尽情地享用。

后来他还领着我逛了华商超市,给我选了一件衣服,尽管跟服务员交流有些困难,但他还是克服了,用手指笔划,哎,好不容易听懂了付了钱。我拿着衣服说了一声:“thank”。他甜甜地笑了,晚饭他还带我去吃肯德基。时间不早了,德国爷爷把我送回了家,只说了声“bey,bey”就走了。今天,我更加体会到学好英语的重要性。我呆呆地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暗下决心,我以后一定要学好英语,我愿意结交像您这样好多好多外国朋友。

我认识了你篇七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全单元内容包括分一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了解除法的含义。

除法的认识:认识平均分和认识除法的含义。

单元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出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教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学会交流的态度。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第一次教学除法,要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两部分,第30~35页教学平均分,第36~41页教学有关除法运算的知识。

单元学情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全单元内容包括分一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了解除法的含义。

单元教学难点。

教学除法的含义。使学生分清:(1)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2)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分成多少分。不再称为两种方法。

单元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初步理解乘法、除法的关系。应用除法的含义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学困生教学重难点突破。

1、加强观察和操作活动,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2、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认识除法的含义。

3、重视学生的探索和交流,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

《分一分》3课时。

《认识除法》1课时。

《练习四》2课时。

教学建议。

本单元第一次教学除法,要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两部分,第30~35页教学平均分,第36~41页教学有关除法运算的知识。教材在编写上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过去的数学教材,把除法人为地分成两类,即平均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包含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强调这两类之间的不同,却无法把它们沟通,实质上削弱了除法的意义,造成了机械记忆的学习状况。新课程认为,这两类问题都是每份分得同样多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没有必要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第二,除法意义是分阶段逐渐理解的,首次教学除法,把理解其意义定位在它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因此,认识除法需要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这是教材分两部分编写的原因。

第三,把除法知识的教学与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增强了计算教学的现实意义,也提高了计算教学的效率。

1.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平均分。

在教学本单元前,每一个学生都有过分东西的经历,但没有研究分东西活动里的数学内容。教材认为这种经历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只要从中提取数学内容,理解其本质属性,就能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平均分。

第30页上面的一道例题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创设的活动情境是分6个桃,至于分成几堆、每堆分几个以及怎样分都没有规定,让学生自主选择确定。按自己的兴趣与思考分这6个桃,会出现许多种结果。交流各人分的结果,会出现两类情况:一类是把6个桃分成若干份,每份的个数有多有少;另一类是不管分成几份,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指向后一种情况引进平均分的概念,突出无论分的过程怎样和结果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显然,“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概念的内涵。

“试一试”巩固初步认识的平均分。让学生分8个桃,也是开放的问题,与例题的不同是按照“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去分,至于分成几份、每份几个不要求全班一致。在动手分桃前,先想一想什么是平均分以及自己打算怎样分,有助于操作和交流。

(2)联系平均分的操作,体会平均分。

第30页下面的一道例题和第32页的例题都提出了分的要求,由学生开展分的活动,通过分的过程与结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前一道例题中,树上有8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桃,问题是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解决这个问题首选的方法是实物操作,联系分桃的活动看教材里的图画,体会每只小猴分得桃的个数同样多,这道题是把8个桃平均分。“试一试”通过分小棒,体会无论是每2根一份、第3根一份或每4根一份,都是每份分的根数同样多,都是平均分。“想想做做”第2题指导学生在图画上用“圈一圈”的方式进行“每几块一份”的平均分,一方面能提高分的活动效率,另一方面能更清楚地感受每份分得的同样多。在解答第3题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分的活动方式,用学具代替气球或者在图画上做记号开展分的活动都可以。

后一道例题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教材里呈现的三种分的过程是比较典型的情况。一种是按部就班地每次分给每只小猴1个桃,像这样重复操作直到全部分完。一种是直接分给每只小猴4个桃,一下子就全部分完了。还有一种界于前两种分法之间。无论哪种分法,都是以“平均分”的概念为基础:2只小猴分得的桃要同样多。至于分的过程有的快些、有的慢些,与学生的数感、经验以及性格特点有关,不存在谁优谁劣的区别。在被平均分的物体总数比较多或者平均分成的份数比较多的时候,可以适当慢些分,不要追求一次就全部分完。而慢慢地分几步更能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想想做做”第1题在图画上用画箭头的方式平均分,就体现了这样的意图。

(3)整合认识,进一步理解平均分。

第34页例题是平均分的第四道例题。在前面的三道例题中,学生体会了平均分的含义,开展了平均分的活动,这道例题把前面的教学内容综合起来,构建对平均分的整体认识。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2枝铅笔平均分”,联系前面教学的知识,可以先确定每几枝为一份,得出分成这样的几份。也可以先确定分的份数,得出每份分得的枝数。所以,这道题平均分的活动是很开放的。学生之间分的过程会不同,分的结果也会不同,在交流中能进一步体会不管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是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教材里呈现了每份3枝,分成4份和平均分成4份,每份3枝两种分法,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区别和联系,感受数量间的因果关系。“想想做做”里的每道题都设计了把总数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能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第1题的得数在摆圆片时知道,其他题的得数能在图画中看到。另外,第2~5题帮助学生从平均分的视角观察现象,把获得的数据填入括号,逐渐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现象。这样的表达有助于清晰地认识平均分的概念,对下面的认识除法也十分有益。

2.联系平均分的活动,教学除法知识。

除法知识包括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等内容,除法意义是重点。教材编排两道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其他知识的教学。注意遵循儿童的特点,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再在练习中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1)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

第36页例题用除法计算“按每份几个,一份一份地分”的问题,第37页例题用除法计算“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多少”的问题,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的基础。前一道例题是首次教学除法,在讲除法意义的同时,讲了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后一道例题在教学除法意义的同时,教学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两道例题的编写都设计成两个层次,首先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可以进行学具操作,也可以开展推理活动。在这个层次里体会例题的问题是平均分的问题,为接受除法搭建平台,同时获得问题的答案,它是除法算式的得数。然后讲述除法的知识,指出“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使学生明白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例题后的“试一试”是列除法算式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从中感受除法算式的写法,体会算式各部分的实际含义,起消化新知识的作用。除法算式的被除数已经写出,除数与商留给学生填写,有助于把平均分和除法联系起来思考,从而理解除法的意义。

(2)通过练习,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学生在例题里接受了除法,需要通过练习形成除法的概念。练习四里的实际问题,大致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第1~5题,每道题里都有两小题,分别是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在理解题意,操作学具或者从图画里获得问题的答案之后,写出除法算式。这些题让学生反复体会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除法是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的一种运算。第2~4题配合图画的三句话,描述了图中的数量关系,揭示了平均分的实质。第5题只有图画,让学生应用前几题的方式理解并讲述图意,再写除法算式。第二层次是第7~10题,分别从三个角度分析图画里的数量关系,灵活应用“认识乘法”和“认识除法”这两个单元里的知识,初步体会乘法与除法是有联系的,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同时,也为用乘法口诀求商作些铺垫。第7~9题各设计了三小题,配合图画的文字叙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图意。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先是边读文字边看图画,逐一列出算式;然后是只看图画,不读文字,反思刚才是怎样理解图意的,根据图画里的哪些条件,提出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答的。这样,教学第10题时,就有了看图提出问题的能力。根据图意,这道题可以列出许多算式,教材用“你能说出哪几道算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独立列算式和相互交流后,可以适当进行整理。如看了图画里的黄瓜能说哪些算式?辣椒呢?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我认识了你篇八

我,活泼可爱,聪明,无知,有一张圆圆的脸,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个樱桃小嘴巴。我叫王婧怡,今年九岁,在何家坳小学读书。我想当一名作家。

我有一个乐于助人的习惯,当朋友遇到困难,我会毫不犹豫地帮助他们,因为我知道,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记得在一年级的一次考试中,我同桌的铅笔断了,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直冒冷汗。我见了,急忙递给他一支笔,让他赶紧写。他转过身去,飞快地做完了题,向我表示衷心的感谢。那时,我心里美滋滋的。

像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在一次数学课上完后,我的朋友知道我们没有数学课了,自己如果要上数学课,可没有带数学书,我了解情况后,立刻把自己的数学书借给了她。

正因为我有这么好的习惯,所有同学都愿意和我交朋友,我也很愿意去帮助他们,每当我帮助一次人,就快乐一次。以后,我还要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你看,这就是我,一个乐于助人的我。

我,活泼可爱,聪明,无知,有一张圆圆的脸,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个樱桃小嘴巴。我叫王婧怡,今年九岁,在何家坳小学读书。我想当一名作家。

我有一个乐于助人的习惯,当朋友遇到困难,我会毫不犹豫地帮助他们,因为我知道,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记得在一年级的一次考试中,我同桌的铅笔断了,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直冒冷汗。我见了,急忙递给他一支笔,让他赶紧写。他转过身去,飞快地做完了题,向我表示衷心的感谢。那时,我心里美滋滋的。

像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在一次数学课上完后,我的朋友知道我们没有数学课了,自己如果要上数学课,可没有带数学书,我了解情况后,立刻把自己的数学书借给了她。

正因为我有这么好的习惯,所有同学都愿意和我交朋友,我也很愿意去帮助他们,每当我帮助一次人,就快乐一次。以后,我还要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你看,这就是我,一个乐于助人的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认识了你篇九

[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4页例题,第1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材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分类数一数1~5个数,接着用算珠表示数量1~5,对应着出示数1~5,让学生认识并写数。用算珠直观表示出1添上1是2,2添上1是3……可以使学生感知1~5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通过学生的数数、画画、写写等活动,加深学生对1~5各数实际意义的感受和认识,提高写数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1~5各数的过程,认识1~5,会读、写1~5各数。

2.在联系实际情境认数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能按顺序用数描述物体的个数并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物体的个数,体会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师: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吗?我们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

(屏幕出示:猴子5只、斑马3匹、熊猫1只、鸵鸟2只、孔雀4只)。

师: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中,你喜欢哪一种?

师:数清你所喜欢的动物的个数,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摆圆片)。

师:与组内的小朋友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你是用几个圆片来表示这种动物的?

(学生小组内讨论)。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数量?

(学生在实物展台上摆出相应的圆片,学生边说边摆,全班进行简单地评价。)。

小结:小朋友们所摆出的圆片都在1~5之间,今天我们一起认识1~5。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摆一摆。

(学生活动,师在组内巡视学生操作情况)。

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得是否正确,请每组的一名代表上台摆出圆片和数字卡片,全班交流。

2.拨一拨。

(1)小朋友们摆得很正确,下面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学习伙伴——计数器,仔细看。(师在计数器上拨上1个珠子)。

下面请你在自己的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再从5拨到1,好吗?

(学生拨珠,边拨边说)。

(2)如果任意给你一张数字卡片,你能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吗?

35241。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一起操作)。

(3)像老师一样,一个小朋友出示卡片,组内的其他小朋友来拨一拨。

(学生组内进行拨数活动)。

3.写一写。

刚才我们认识了1~5,你们愿意写一写吗?自己先来试一试,把这些数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看谁写得最好。

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教师示范书写1~5,重点指导写5,第2笔,在斜竖靠上的地方写横,注意要平。学生练习书写。

(学生重点练习书写数字5,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说一说。

场景图:看,那是几路公共汽车?(2路)。

丁丁家住几号楼几单元几室?(4号楼3单元501室)。

三、巩固新知。

1.小朋友知道教师节是几月几日吗?

(9月10日)教师节这天,小朋友把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看!(屏幕出现庆祝教师节图)。

师:仔细观察,与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师:哪位同学能用数说说你所看到的事物?

(生:1个男孩儿拉琴,3个女孩儿跳舞,4个不同颜色的气球……)。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学生所指的事物旁,依次出现数字1、3、4、5……)。

2.抢答:看图说数。

出示图:3根黄瓜5个西红柿2段藕4个萝卜1棵白菜。

(随着实物图的不断出现,学生站起来说数,比比谁说得又对又快)。

3.猜数游戏。

(1)2后面的数是几?

(2)3和5之间的数是几?

(3)4前面的数是几?

你们也可以与同位互相玩一玩猜谜的游戏。

4.你们爱吃水果吗?

这些水果分别有几个?

5.出示花瓶图。

在这幅图中,每个花瓶里都缺少几朵花,用水彩笔画出花瓶里缺少的花。

(画完后,用实物投影将图画展示给全班小朋友看)。

【总评】。

本节课的设计重视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为学生主动参与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大量的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面向全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的动手操作、看谁写得最好、猜谜游戏、找找生活中1~5各数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在操作、交流中自主学习。

教师在这节课中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多,体现了儿童“智慧长在手指尖上”的特点。在拨一拨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了1~5各数以及它们的顺序,实际也渗透了这几个数是由几个一组成的,学生对这5个数的认识是深刻的。通过“同位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不仅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人参与了学习的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如,练习中的猜谜游戏,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互相提问、互相解答,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养成了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际,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学习完1~5各数之后,教师让学生找找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实例。此时,教师又将与1~5有联系的生活中常见的汽车牌号、居住的几单元几号等实例呈现给学生,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体会到原来生活中与这5个数有联系的事物还有很多,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我认识了你篇十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windows98窗口的各组成部分,掌握并熟练应用各组成部分功能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操作中问题的能力。

2、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一是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通过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积极动脑、动手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移动窗口、改变窗口大小、最小化窗口的关闭。

教学难点 :窗口操作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演示与讲解相结合、赏识教育法。

协作学习法、练习法、讨论与自学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本课问题、答案、目标的出示和师生演示都是做成powint放映文件,通过海信多媒体网络教学演示系统,在教师机上演示,学生在自己计算机上观看。

出示问题:windows98操作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通过显示在屏幕上一个个“窗口”,与电脑进行交流,并指挥电脑工作,每运行一个应用程序,都会打开一个窗口。(学生回答后,出示答案)。

引出课题并出示:以前面我们学习汉字输入时打开的“写字板”窗口为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认识windows窗口。

(一)出示学习任务。

将本节内容分解为两个大的任务:窗口组成观察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使用。

(目的: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直观认识,通过设置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三)任务解决过程:

第一个学习任务的解决:(约5~8分钟)。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打开“写字板”,对照课本p35插图认识“写字板”窗口的组成,并分别找到这6个组成部分。

学生操作后回答“是”。

教师归纳:因为windows的各种应用程序窗口都差不多,所以,你学会了“写字板”这一种应用程序的使用,那么其他的应用程序也就可以无师自通了。这也是windows之所以风行全世界的主要原因。

(目的: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

第二个学习任务的解决:(约20~25分钟)。

1、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的学习(移动窗口)。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书p35~36,对照标题栏、菜单栏和工具栏三个部分的介绍,自己学习操作。

教师巡视学生操作情况,并个别指导。

教师示范:打开菜单栏中“编辑”    “查找”,出现“查找”对话框。

提问并请学生讨论回答:对话框与窗口的区别?

(目的:让学生了解窗口和对话框都可移动,但窗口可以改变大小,而对话框不能。)。

2、             改变窗口大小的学习。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自学课本上“改变窗口大小”这一部分,练习操作。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练习情况。

学生演示:分别演示窗口高度、宽度和高宽度的改变。

教师总结:同学们操作的非常熟练了。学会了改变窗口大小,我们就可以完成课本第39页第7题了。同学们可以合作学习,共同完成。

学生练习操作。

学生演示:找小组的同学代表分别演示题目解决的至少四种不同情况的操作。

针对学生演示,教师补充强调或纠正需要注意的操作。

(目的:让学生了解窗口的移动和改变大小两种操作在实际练习中的综合应用。)。

3、             关闭最小化窗口。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p37最大化、最小化及关闭按钮这一部分,以前在操作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了,自己针对“写字板”窗口练习一遍,然后回答课本练习题的第6题“最小化窗口是被关闭了吗?”。

学生练习后,回答。

归  纳:在我们结束操作的时候,老师经常要求大家关闭所有打开的应用程序窗口,回到桌面,这里包括关闭被最小化的窗口。

(目的:让学生了解最小化的窗口缩到任务栏里成为一个小按钮,但程序仍在运行,并没有被关闭。)。

启发思考:关闭被最小化的窗口的方法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单击任务栏上窗口按钮,恢复窗口大小,再单击“关闭”按钮。

补充讲解:还有没有同学会其他的方法?为大家演示操作的方法。学生演示后,教师强调这是一种简捷的操作方法:在按钮上右击,选择“关闭”命令,可以实现快速关闭窗口。

(目的:让学生掌握快速关闭窗口的另一方法。)。

(四)小结:

利用1~2分钟与学生一起对本课学习内容作小结。学生小结过程中,教师出示本课学习内容的操作提纲。

(目的:提领学生对学习内容再回顾,使学生知识技能得到提升。)。

(五)巩固练习:(约5~8分)。

学生完成课本p39页1~5个练习题目的操作。

各小组长负责检查本组同学完成情况和答疑,教师巡视,多给学生扬长性评价,肯定其学习成果。

(目的:既能让学生当堂掌握知识,使问题及时解决,更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新课程强调尊重和赞赏,多给予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的乐趣。)。

(六)教学反思:

2、             反思:教学的侧重点在于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协调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认识了你篇十一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正确读写数字5,并能数出5以内的物体数量。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学习数字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小圆片、小正方体、数字卡、铅笔、多媒体课件、白纸。

活动过程:

一、情景激趣。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鱼缸:(里面有4条鱼)师:小朋友,我们来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鱼,好吗?(老师边引导数边在黑板上贴小圆片)。

教师又出示一个里面有1条金鱼的鱼缸,将两个鱼缸并列放在一起,问:现在一共有几条鱼啊?教师用另一种颜色的圆纸片在4后加1个。(让幼儿认识到比4多1就是5和4过后就是5)。

数出下列每组图形中物体的数量。

4、找一找。

让幼儿相互看一看,摸一摸,看看身体哪些部位的数量是5?

三、我是小画家。

教师展示自己用5个图形组合的图形,要求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个物体,但图形的数量必须是5个。

四、游戏活动:(站圆圈)。

教师在室外操场上画若干圆圈,幼儿围成一个大圆,然后师生一起数:1、2、3、4、5,当数到5时,幼儿迅速站到圈里,每个圈只能站5人。给站得快又好的小朋友进行奖励。

我认识了你篇十二

人的一生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擦肩而过,遇见过许许多多的人,而相识却是一种缘分。

“老师”一个多么熟悉的称呼,好多人说:“老师是每个人的第二个父母。”是的',老师是我们的第二个父母,是他们,教给我们知识,是他们教会我们感恩,是他们让我们受到了好的启蒙。老师,我想告诉你,,是我这一生中很幸运的一件事。

记得刚开学的时候,同学们的爸爸妈妈都向你打咱自己孩子的进班分数,我的妈妈没有来,但是我也想知道自己的分数,可是我没有那个勇气,我呆呆地坐在那里看着你和那些来来去去的家长,希望等人少一些的时候再去问我的分数。终于,家长们都去寝室给自己的孩子整理内务了。我怯生生地走到讲台前问:“老师,可以看一下分数吗?”你就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说:“吴诺晗。”你说我考得不错,在班上是第二名,还表扬了我。其实当时我心里很复杂,也不知道说什么,就一个劲的点头。但是,你的表扬让我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了自信,我相信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表扬是一种最高的荣耀。

在你的第一堂课上,你给我们讲了要做一个感恩的人,每个孩子身上都乘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家长的梦想及我们的梦想都在我们自己身上,命运是靠自己来把握,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做一个会感恩的人,感恩父亲,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国家,他们为我们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要感谢他们,而唯一能报答他们的方式只有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感谢他们。是的,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我们要感谢他们,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老师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我们要感谢他们,是他们让我们接近社会,跟上时代的脚步。老师,你的第一堂课让我无法忘记,因为这堂课让我懂得了很多,遇见你并且,是一件幸运的事。

老师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来照亮我们,粉笔灰染白了老师两鬓的头发,老师却一句抱怨也没有。老师像一位园丁,不管风吹雨打都来照顾我们这些小树,关心我们,呵护我们,让我们长成参天大树。

老师,能,是一件幸运的事!

我认识了你篇十三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自认为是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

总而言之,我是优点少少,缺点多多。不过我会坚持不懈的努力,任前方有何艰难险阻,永不言弃。从此刻起,用拼搏、坚持作乘风破浪的帆,做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我认识了你篇十四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就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出发,注重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出示生活中学生经常看到的圆柱形物体,从而使学生对圆柱建立初步的感知,然后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他们所见到圆柱形物体,继而导入课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认识圆柱的特点时,我让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圆柱形学具,亲自动手去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地对圆柱进行观察,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我让学生和我一起操作,一起把圆柱沿着高剪开,大家一起观察,发现和总结,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此下来,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我教得也比较愉快,正是互利双赢,何乐而不为呢?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圆柱体很多,学生看到的也很多,但是这些都是感性的认识。圆柱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柱的特征,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来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的。

在导入新课时,我直接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同学们你们今天带来了圆柱体吗?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好的圆柱形物体,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还是到处可见的。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的认识都是感性认识,而课堂教学是对圆柱体进行理性的认识。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所以在教学时,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是本节课的主题。

我让学生动手去摸一摸自己带来的圆柱、比一比同学带来的圆柱,再和同学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我认为我在这节课教学中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能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在转,因为在备课时就想到学生发现的问题与预案中的教学顺序未必相同,所以当学生说发现了上下两个圆面是“相等”时,我们就先研究两个底面,在研究前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相等”这个词来表叙是否准确?立刻就有学生说应用“完全相同”来表叙,因为完全相同与相等在概念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这时我反问一句“你怎样证明这上下两个圆就是”完全相同“的吗?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探索的境界中,学生在课堂中能不能进行探究,关键还是要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证明了上下两个圆是”完全相同'后。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还有个曲面,“这个曲面到底是个什么样?你想知道吗?怎样才能知道?”这一问又把学生带入对圆柱侧面的探究中去了。这时有学生说将圆柱上的包装纸剪开就知道了,这时课上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带来的圆柱体大多没有包装纸,怎么办?这也是教学预设中我没有想到的,因为我头天特意布置让学生找带有包装纸的圆柱体。这时,我临时将动手操作分为两种,一是将包装纸剪开看一看侧面是个什么样,另一个是给自己带的圆柱体做个包装纸。通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在我和学生的交流时,我有了很惊喜的发现,做包装纸的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比、量,发现了知道了圆柱的侧面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而直接剪开包装纸的学生却没有这样的发现,这就说明了动手做的过程就是动脑的过程,会带给学生更接近于本质的东西。通过动手做,本课的难点就迎刃而解,真是实践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啊!这样就将教学重点、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课的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圆柱侧面剪开的教学,我做了一些处理。在以前的课堂中将包装纸剪开后成四种不同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的图形还是教学的重点,因为课本中没有出现这么多的形态,老师若在课中做到了,教学水平可见不是一般了,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若课前不进行特别处理还当堂还真找不出这么多的形状,特别是不规则的那种,学生干嘛要把包装纸那样歪歪扭扭的剪下来呢?一般同学不会的,在圆柱体的特征教学中它能起到什么作呢?不管怎么剪成什么样不都要将它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吗?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非要逼着学生剪出四种图形确实没有多大意思,因此,教学中简化这一过程,当学生剪开侧面出现了长方形。正方形,而没出现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的图形时,我用课件动画的展示了这四种形状以及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本节课通过“引圆柱——学圆柱——探圆柱——用圆柱以及悟圆柱”这五个环节,引领学生经历了回忆对比、看书自学、实践探究、欣赏感悟的过程,认识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

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

我经常思考: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绝不是“一张白纸”,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有着不同的知识基础。所以,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

对于圆柱,学生在生活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认识。因此,我把新知的引入瞄准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本课的教学起点。由最初的回忆圆到引出圆柱,再由想圆柱到充满神秘感的摸圆柱,这一个个满载思维的过程都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圆柱的与众不同,从而产生认识圆柱的强烈欲望。

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特征是我确定教学方式的重要前提。对于圆柱各部分名称,书中已有明确的介绍,引导他们拿起圆柱看书自学,这种实实在在的学习方式,不仅拉近了课本与现实的距离,而且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经过自己努力获得知识的成功感。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告诉我,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需要上的,在新的教学理念倡导下,学生不再是活生生的容器,被动等待着教师照本宣科的浇灌和枯燥无味的填塞。他们需要的是亲身感受、亲自体验知识的“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因此,对于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教学,我创设了一个制作圆柱的话题,用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引出探索圆柱侧面特征的需要。学生围绕着“制作一个圆柱需要剪出什么材料”的问题,自然探索起圆柱的底面和侧面的特征。在这过程中,学生的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也因需要而生成。而在进行侧面展开图的探索时,作为引导者的我选择了先让学生重点探索侧面沿高展开得到长方形的一般情况,然后再通过“选材做圆柱”的活动,将侧面展开得到正方形的特殊情况以及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其他情况加以渗透。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的前提下,做到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有益拓展,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实”。

二、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学习生活化。

圆柱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立体图形。所以我选择了利用课件,演示从生活中的圆柱形实物到数学中的圆柱的抽象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生活数学化的过程。此外,我为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个圆柱模型,学生可以在自学、探索等等的活动中亲手摸一摸、剪一剪、看一看,生活实物与数学学习相辅相成,这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借助多媒体又让数学学习走向生活化,引领学生走进圆柱的世界,看看圆柱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生产中的存在,并直观、巧妙地介绍了圆柱的高在生活中的其他叫法,使学生活学活用,由心发出“圆柱的作用可真大啊”、“我还要继续探究圆柱”等等的感叹。

三、立足课堂,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本着以学定教、为学生发展而教的理念,我和学生在和谐、充实的教学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但同时,在刚才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处理,还得继续细化和优化,以达到更高更好的教学效益。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处理老师预设以外的突发问题等等,都是我要继续学习、继续努力的方向。

我认识了你篇十五

目标:

1、帮助幼儿巩固走线,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

准备:cd,圆柱体积木。

过程:

1、走线。

1)、幼儿倾听音乐,请男女小朋友分批走线。

2)、教师从旁提醒幼儿注意重点,双手张开,脚尖顶脚跟,目视前方。

2、摸一摸。

1)、幼儿人手一个圆柱体积木,问:这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3)、幼儿回答教师总结。

积木的底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3、找一找。

请小朋友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圆柱体的?

   固体胶,灯管小鼓…。

4、总结。

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5、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家里有什么东西是像圆柱体的,第二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

反思:让小朋友认识圆柱体,先要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立体图形的,与平面的圆形是有区别的。然后通过摸让幼儿知道圆柱体的的组成,初步了解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像根柱子,能站起来的,让小朋友只是看着这个积木,小朋友会感觉枯燥,让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像圆柱体,很好的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加深了小朋友对圆柱体的认识。

我认识了你篇十六

1.使学生能够大胆地、大方地介绍自己,并学会自我介绍的一些基本方法。

2.指导学生认识班里的同学和任课教师,知道他们的'一些情况和特点。

3.对班级同学和教师产生亲近感和进一步交往的兴趣。

一、导语。

小朋友,从开学到现在你认识几个小朋友啦?说说他们的姓名?

二、揭示课题。

板书:我叫……我家住在……我喜欢……我会……。

2.同桌互相介绍。

3.反馈:说说你的同桌叫什么?家住哪里?他喜欢什么?他会什么?说说名字的由来。

三、才艺大比拼:拿出自己的绝活,来比一比,赛一赛。

五、小结。

开学到现在,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许多的同学和老师,了解到了他们许多情况,同学之间,老师和同学之间互相了解,就能做好朋友。

我认识了你篇十七

一、  活动目的:

1、激发幼儿探索学习兴趣,有初步的立体概念。

2、认识圆柱体,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二、  活动准备:

1、教具:球一个、圆柱体一个,可拆圆柱一个,图示一份,判断图一份,卡片若干。

2、学具:圆柱体、球体若干,可拆的圆柱体人手一份,圆柱体积塑、旺仔牛奶罐、作业纸、笔、橡皮泥、记录表等各若干。

三、  活动过程:

1、比一比:较圆柱体与球体,探索圆柱体的特性。

a、直接引入,出示球体、圆柱体引导滚一滚,叠一叠。

“请小朋友将球体和它的朋友放在地上滚一滚,叠一叠,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b、结合图示,引导幼儿说出圆柱体与球的差异。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结合幼儿的回答,依次出示图示)。

c、教师小结圆柱体的特性。

可球体能到处滚动,而它的朋友只能侧面地来回滚动”。

2、动一动: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a、幼儿动手拆圆柱体,感知圆柱体的特点。

b、教师小结,引导幼儿认识圆柱体,了解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小朋友都发现了球体的朋友的上面和下面都是圆形,两个圆一样大,侧面展开是长方形,中间一样粗,我们就把这种形体叫做圆柱体。

c、结合图示正确判断圆柱体。

“我们一起来找找图上哪些是圆柱体”。

3、玩一玩,通过游戏巩固对圆柱体特征的认识。

a、游戏《对与错》,正确判断圆柱体。(生活中圆柱体图片)。

它拍拍手,并大声说出对、对、对,如果老师取出的图片上物体不是圆柱体,那么小朋友就可以做手交叉的动作,并大声说出错、错、错”。

b、游戏《找一找》,找找活动室里圆柱体的相似物。

眼睛瞄一瞄,看看我们活动室哪些东西也是圆柱体”。(幼儿寻找并表述)“除了这些东西,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呢?”

4、做一做,通过制作感受圆柱体的特点。

a、《穿一穿》,选择合适的卡纸包装圆柱体。

b、《涂一涂》,为作业纸中的圆柱体涂色。

c、《搭一搭》,垒高不同大小圆柱体积塑,并做记录。

d、《变一变》,把橡皮泥变成圆柱体,并进行排列。

我认识了你篇十八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因此,在大班幼儿已认识了个中平面几何图形和球体的基础上,我进行了本次教学活动。

《纲要》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根据《纲要》的精神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认知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二方面的目标,体现了目标的整合性:

1、初步认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探索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激发幼儿探索圆柱体秘密的兴趣。

(1)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已认识过球体。

(1)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积木、固体胶等,准备印泥、纸张。

(2)一样大小的硬币若干、透明胶、长方形纸张、固体胶、橡皮泥。

在活动中为了达到完美的教学境界,我除了以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外,还运用多种形式的方法进行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发现法。

皮亚杰认为:教学不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刺激儿童的心智发展。教师应尽可能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幼儿积极探索,体验发现的乐趣。根据大班幼儿好奇、好问,又有一定知识经验的特点,我引导幼儿在找一找、比一比、玩一玩、印一印、想一想、说一说中进行探索,从中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幼儿探索发现的兴趣。

2、讨论法。

新《纲要》指出,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并能愉快地与他人交流、分享。在幼儿探索前后和探索过程中,我都引导幼儿积极地与老师、同伴交流、探讨问题,让幼儿的思维相互碰撞,在分享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操作法。

本活动安排了二次操作,二次操作活动的目的是循序渐进的,而且每次操作活动都提供了相应的、适宜的材料,让幼儿在有目的的操作中探索发现和巩固。充分体现了《纲要》中“因地制宜地提供丰富的、具有适宜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支持、引发幼儿与材料互动,注意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创造的乐趣”的精神。

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为此,本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在活动设计的开始部分,我就把探索的问题以任务的形式交给幼儿,让幼儿自由地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找到以后和球体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然后玩一玩、说一说立在桌上和侧放在桌上有什么不同,并把圆柱体上下两面印下来,看一看发现了什么。由于探索的目的明确,幼儿急于发现老师的问题,所以兴致勃勃。最后,教师再根据幼儿的讲述进行小结,让幼儿初步了解圆柱体的基本特征,从而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幼儿把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到社会中去,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巩固幼儿所学的知识,为后面的环节作铺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幼儿充当“小小魔术师”,这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每个幼儿都跃跃欲试,情绪高涨。

幼儿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以后,老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孩子去思考“用什么方法来操作”。教师抓住时机介绍操作材料,并提出活动要求,让幼儿正确、有目的地进行操作。在幼儿自由动手操作中,教师边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边验证:“你用了什么方法把它们变成圆柱体?把你变的圆柱体玩一玩。”并鼓励幼儿想出多种方法来变魔术。这样既开发了幼儿的智力,又培养了幼儿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纲要》提出,教师应为幼儿创造更多的观察、探究、经历、体验的机会。我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提供丰富、适宜的材料,让幼儿进一步深入探索。

1、初步认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探索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激发幼儿探索圆柱体秘密的兴趣。

1、知识经验准备:

(1)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已认识过球体。

2、材料准备:

(1)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积木、固体胶等,准备印泥、纸张。

(2)一样大小的硬币若干、透明胶、长方形纸张、固体胶、橡皮泥。

一、幼儿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并自由探索。

1、它们与球有什么不同?

2、把圆柱体立在桌上和侧放在桌上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现象?

3、把圆柱体上、下两面印下来,发现了什么?

4、小结:上下两面都是圆形,这两个圆形是一样大的,侧面没有棱角,而且从上。

到下都是一样粗细,叫做圆柱体。

二、组织幼儿讨论:你在社会中还见过哪些像圆柱体的物品。

三、玩一玩、变一变。

1、怎样把许多枚硬币变成圆柱体?

2、怎样把长方形纸张变成圆柱体?

3、怎样把橡皮泥变成圆柱体?

四、活动延伸:让幼儿自由选择区域进行活动。

计算角:提供各种圆柱体实物,供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圆柱体的秘密。

操作角:提供多种材料供幼儿继续变成圆柱体。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59051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