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增强阅读的体验和收获。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当引用作品中的经典语句或者描写,以增加文章的艺术感和感染力。阅读一些典型的读后感范文,对我们提高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差异教学论读后感篇一
亨特认为“教师适应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适应学生的多样差异,以满足他们各不相同的教育需求。
一、面向人人的均等教育机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在差异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要面向人人,不能太难、揠苗助长式的拔高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各个分组与分布在教室各个角落的学生,动态的观察学生的课堂投入情况,对走神的、投入度低的学生,多提问、多调动,对独立性强、自主性高的学生,要留有空间,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不要贸然打断。
科学应用同质分层的方法,有助于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教学中倡导的隐性分层、动态分层,教师对学生水平全面有效的掌控,以便对学生提出适当的教学要求与考核要求,灵活安排教学任务,实现因材施教。分层不代表贴标签,而是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弹性可选择的学习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遵从学生个人意愿,自行选择课堂分组。
例如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低压开关》教学章节中,学生学习目标之一为“能正确识别、选用、安装、使用低压断路器、负荷开关、组合开关。”将学习目标进一步拆解,每个学生都能够正确识别、安装低压开关,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灵活选用低压开关。通过教师前期对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和学生差异的了解,在设置教学任务时,要求每一个都能识别、按照低压开关,要求每一个小组经过讨论后能够正确选用低压开关。这样,既做到了面向人人,又关注了动态分层与小组合作。
二、全面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也能通过课堂活动培养情感、磨砺意志、锻炼行为等,以上部分都深刻的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与自我成长。学生的不同需要,既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比如回答是否正确、是否赢得了同学的认可与自我悦纳,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情况,必须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否有早恋情节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需求。
合理应用异质合作的方法,有助于达成全面关注学生的多样需求。小组学习中的异质合作,要尽量达成优势互补,让不同学生特点的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不同强势智能的学生相互搭配,每个小组中都有擅长语言表达的,有擅长动手操作的,有擅长沟通交流的,有擅长提问发言的,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起积极的依赖关系。
三、兼顾不同学生需要的方法和手段。
马卡连科说过“只有在学会15种、20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要当会在脸色、姿势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做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教师可以依赖自己的自身魅力和多种教流方式来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也可以科学的帮助学生小组自我教育。
差异教学论读后感篇二
《差异教学策略》指出:我国目前中小学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从客观上讲,班级学生还是存在个性差异的,而应试教育是不断筛选出学得好的学生,让他们接受高一级教育,不断淘汰学得不好的学生。学得不好的同学,往往是学得较慢,但并不是不能学好。应试教育的`课堂着眼于少数学得好的同学,而牺牲了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是一种低效率的教学。我们应实施照顾差异的课堂教学。
为了使班集体教学能面向全体,照顾差异,必需提高时间利用率,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教育效果。《差异教学论》指出:可以多角度地研究课堂教学,力图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在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研究中,的确有许多学问。涉及到方方面面,而目前看了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平时我们也经常说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照顾全面的学生,但在操作的时候,并不是能全部做到。有的时候,为了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总是把简单的问题留下来给他们,而事实上,在实际课堂上,在不断地引导困难的学生发言的时候,其他学习有优势同学则感到无趣,注意力会有所分散。
而为了照顾有优势的同学,总把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留给他们,久而久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似乎与这类思考性的问题沾不上边。长此以往,他们之间的差距不是日俱减少,而是会逐渐拉大。而教师总是考虑到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无暇深思这类问题,而是只要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能积极发言,老师总是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
到底在课堂上,怎样照顾到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呢?怎样用有效的方法达到最大的教育效果呢?说实话,我也感到困惑。的确,我们做教师的往往用一种教案来面对不同的学生,目前能做的只是在提问中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看了此书后,觉得自己现在马上就可以着手去做的就是在各个教学环节设计中兼顾到不同学生的需要。书上指出:要能在课堂教学中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关键在于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在小组中,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在组长的组织中,组员根据各自的特点各司其职,而且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齐心协力,不仅可以增加大家的学习兴趣,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共同的学习中得到提高。对于困难者来说,可以聆听他人对自己发言的指导,可以参与思考性问题的讨论,不必担心自己的困难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而对于有优势的同学,他能在小组学习中起到引领作用,学习会更具备积极性。
由此还想到,为了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同学,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将问题设计得有坡度,适应大家的需要。简单的问题可以和复杂问题交替进行,这样有困难的同学在回答好自己的.问题外,可以听取他人对难度问题的回答,对自己也是一种促进。记得在上《10迷人的蝴蝶谷》时,在这一课中,我对这一课的定位是积累描写蝴蝶的优美词句,但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把蝴蝶色彩美、姿态美、数量多的好词句找出来,估计兴趣一般。而且估计在分类找的过程中也会给一些孩子造成难度。
其实,学生说的都是描写蝴蝶色彩美、姿态美、数量多的词,由于这个问题开放性大,所以各个层次的同学都可以回答,老师及时把学生的词语板书归纳入色彩美、姿态美、数量多这三类中,然后再让学生看书,寻找书中的这类好词。难度降低,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教育是人人应该享受的权利,在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合适的发展,的的确确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几堂课下来就可以摸出门道来的,有的时候,课堂教学还会面临预设的失误,讲台毕竟不是舞台。但是我想只要我们老师有这个心去做,无论结果大小,学生们都会从中受益的。
差异教学论读后感篇三
医患纠纷是医患关系矛盾突显的一种表现,它破坏了医患之间的和谐,干扰了正常的医疗秩序,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从差异论的层面看,传统医德形成的家长式医患模式,加之现代医患双方对医学知识认识的差异性的缩小,患方对医方的绝对依从性变弱,这是医患纠纷发生的内在原因;社会转型加重了医患间的经济色彩,也使医患双方的信息差异变大,这是医患纠纷发生的外在原因。
从医患纠纷的成因出发,探讨医患纠纷预防、处理的对策,促使医患关系处于良好状态。
医患之间本该是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关系,但近年来突显的医患纠纷,使传统的医患关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上海医科大学医院管理处曾调查全国7所医院共582份问卷表明:认为目前医患关系和谐和相对和谐的仅占24.23﹪,而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和比较紧张的却占29.72﹪[1]。
全面认识与分析现在的医患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不少,下面笔者从差异论的视角探寻医患纠纷发生的实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医患差异发展的多重样态:当今医患纠纷问题发生的内部原因。
医患关系是医疗行为的滋生物,也就是说,只要有医疗行为的地方就会有医患关系的存在。
差异论认为: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碰撞才能构成社会,换句话说,社会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人之差异的缘故[2]。
医患双方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当今医患纠纷的发生,就是这种差异发展的结果。
传统医患关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基础之上的,它的核心是倡导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仁爱之心,传统医患关系更多的是强调他们之间的同一性,通过医患双方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达到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
传统医德这种积极向上的思想值得我们发扬广大,但儒家自身负面的思想也影响到当时的医患关系,“父子君臣”的等级主义思想影响最为强烈,行医者以“家长作风”自居,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却被长期搁置,在医患间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权利格局,这种家长式的医患关系也就成了今天医患纠纷发生的基因。
现今不少医务人员固守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家长式作风,无视患者的权益,医疗纠纷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
医患间的差异随着患者权利意识的增强,也在逐步加大,原本相对和谐的医患关系开始破裂,与传统家长式的医患关系的冲突成为现代医疗纠纷产生的内在原因。
医患双方之所以能坐在一起,除了我们经常说的相互信任外,最重要的恐怕是人之同一性,这才是医患和谐的.人性基础。
差异观在承认同一性的基础上,强调差异是事物存在的形式,差异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因此,医患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医方对医学知识的占有而在医疗过程中的主动权与患方因医学知识的缺乏在医疗过程中的被动权,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差异与同一的矛盾运动规律也揭示了医患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通俗地讲,因为同一性,患者才去找医生看病,而没去找别的什么职业群体;因为差异性,医生才称其为医生,患者才称其为患者,他们的角色才不会乱套。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普及,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有所提高,使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对医生的绝对依从减少,并朝主动参与方向发展。
一方面是医学知识在医患双方之间的差异在缩小,另一方面医生极力维护自己的“权威”与患者在向“权威”挑战的差异扩大,这两方面的差异容易激化医患双方的矛盾,时间一长会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
现代医患双方对医学知识认识的差异虽然在缩小,但医患双方认知的差异仍然存在,这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由于双方专业知识背景的差异,当面对同一个有争议的诊疗结果,双方的认识必然会有差异,医患纠纷就易发生。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医患之间的差异也呈多重样态,传统医患关系与现代医患关系的差异,对医学知识认知的差异,面对同一个诊疗结果的差异,等等,这些差异很容易打破医患之间内部平衡的状态,使医患双方的矛盾一触即发。
差异不是恶,适度差异会促进事物的发展,但医患差异有一定限度,患者对其承受的“度”有一定的心理参变量,一旦超越这种参变量,患者便无法忍受,于是差异的对立面——医患之间内在的同一性便会阻止这种差异的恶性膨胀,要求同一性的能量便会以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医疗纠纷的内部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医患间的差异是造成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而传统家长式的医患关系随着患者自主意识的增强,正向民主式的医患关系发展,新的医患关系又造成新的差异,产生新的矛盾。
因此,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仅仅分析医疗纠纷的内部原因是远远不够的,它的外部原因同样不容忽视。
2医患信息差异发展的不对等:当今医患纠纷问题发生的外部原因。
信息不对称是各个行业普遍存在的通病,这种信息差异在医疗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虽然上文我们分析过,医患双方对医学知识的差异正在变小,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医改政策无形中把医院推向市场,谋求利益与治病救人的关系失调,在这种背景下,医患纠纷频发也就不足为奇了。
具体说,所谓医患之间的信息差异,就是患者去看病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身体出了什么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只能由医生解决,此时患者处于被动状态,因为医患双方关于诊疗的信息是由医生说了算,患者在这一方面几乎是盲点。
医患之间的信息差异造成的直接后果——供给诱导需求,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给社会带来极大发展的同时,也使社会进入个体化时代。
个体化最显著的特征是追逐利益,医院走向市场使医方也成了利益的载体,如果医生在所谓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他就可以利用与患者的信息差异,给患者创造出需求来,不该动手术的动手术,不该住院的住院等等。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arrow,1963)在论述医疗市场的特征时曾指出,医疗市场中医患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从而使购买医疗服务出现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由此可看出,由于知识水平和分工等原因,患者不能诊疗自己的疾病,只能通过医生,而且由于患者对医疗信息不了解,加上自己对诊疗结果的期望值过高,即使医生尽职尽责,但由于人体存在客观差异,对相同的病采取同样的规范治疗,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人作为社会的个体,在保持自身差异的同时,都有追求同一性的本能,很多学者批判平均主义,实际上每个人都有求同的倾向,表现在医患关系上,就是患者对医疗信息的知情权。
差异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所以,现实的医患关系总是受到一定差异的干扰,其中总是包含着一些不合理的因素。
从主观方面来说,尽管为保持医患关系的和谐,同一性原则对医患双方都有约束性,但由于受到各种差异的干扰,他们对这些原则会有不同的接受心理。
医患双方信息差异的存在,一方面医生为了自身的利益要保持这种差异,另一方面患者为了自己的知情权,要与医生对等,想消除这种差异。
医患差异的对抗是对同一性的打破,虽然社会的进步表现为差异,但如果差异的发展使医患双方都不能接受时,就易造成医患关系紧张。
医疗信息在向患者传递的过程中,由于医院在专业技术服务方面的绝对优势,而且在医疗、药品定价、收费、治疗方案等易形成垄断,相反,患者却对医学信息、医院制度、治疗过程等方面的信息不了解。
这种医患之间信息的巨大差异,使患者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医生的“告知权”没有充分履行,这就造成信息与要求的不对称,易致愿望与现实的不对称,如果发生医患纠纷,很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理智行为。
医患之间信息的差异易造成医患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医生处于强势地位,而患者处于弱势地位,追求同一性的人之本性使患者急于摆脱劣势处境,并且随着信息差异的加大,医生逐渐成为患者的对立面,同一被差异分化瓦解,形成新的差异,医患纠纷正是在这种差异基础上产生的。
但差异是同一基础上的差异,它的被承认,恰恰以同一性为基础,尽管医患纠纷的发生在当今社会在所难免,但不论医患双方有多么大的差异,从人的角度来讲,医患双方都是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医患之间应相互尊重各自的个性,能接受各自的差异,所以,探寻医患之间的和谐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3道德回归:化解当今医患纠纷问题的软约束。
社会的差异化是由类经群体中介走向个体自由的,而道德作为与差异化发展反向的向类和群体归附的精神追求则构成了冲缓人的过激行为从而使其安稳运行的安全装置,社会就在社会差异化和道德回归的双轨上进行。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相对独立性,这是道德回归的主要原因。
道德回归概念是对传统道德研究的一个突破,为我们解决当今日益突显的医患纠纷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平台。
卫生部进行的第三次全国卫生医疗调查显示:城乡居民应就诊未就诊率为48.9%,患者应住院未住院比例为29.6%,农民应住院未住院比例为75.4%,住院患者主动要求提前住院比例为43.3%。
由此看出,当下医患关系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规[3]用法律形式来解决医患纠纷问题,众所周知,法律带有强制力,它约束人们用的是强约束,但它和其他一些行政措施一样,在调控范围和力度上具有一定局限性,比如医生受利益驱动,给患者开大药方、滥做检查,这种行为虽侵害了患者利益,但法律却无法进行约束,在这种情况下,道德作为调节人类过激行为的缓冲器,对医患之间因差异过大而造成的医患纠纷起到一个软约束的作用。
上文我们做过分析,医患之间各种差异的恶性膨胀是医患纠纷的根源,差异论认为:差异是绝对的,同一是相对的,同一是差异基础上的同一,差异是同一基础上的差异。
道德作为一种同一性力量,它调控的方向与差异化的发展正好相反,也就是说,当医患关系背离它正常的轨道,医患之间的关系极其紧张的时候,道德可作为一种独立性力量,能保证医患关系的良性运作。
“医乃仁术”是儒家传统医德的最好概括,它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差异化发展而泯灭,相反,它作为似乎是一种滞后的力量,强调医学的人文关怀,使医患关系的人本属性一代代张扬。
因此,规避医患纠纷问题,应当充分发挥道德回归的作用,寻求医患之间共同的道德价值目标,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传统医患关系为我们构建当今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了范本。
医患关系的本质是特殊环境下人与人的关系,传统医患关系在医疗水平和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医患双方能够面对面地沟通,医患纠纷发生的几率很少,靠的就是双方的彼此信任,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道德仍然有它巨大的生命力,它对当今突显紧张的医患关系起着缓解作用,是化解医患纠纷的良药妙方。
三国时期吴国的董奉医德十分高尚,始终坚持利于病患为原则,他的“杏林”赈救了无数生命,我们今天重提传统医患关系,就是为发扬传统道德好的方面,为当今医患之间越来越大的差异起一缓冲作用,使医患关系在新时期真正能和谐发展。
著名医学家吴阶平说过,作为一名医生,不但要一切为病人,还要为一切病人,为病人的一切。
一个医生首先要有好的医德,这是医患关系改善的前提,另外,一些患者自身道德素质低下,加之有社会利益冲突的原因,他们把医方作为发泄他们不满的场所,这两方面原因结合起来,就很易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
总之,根据道德回归的理念,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要在传统医德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还要加强全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教育,特别是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大背景下,使患方道德素质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又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自强,颜伟,孙梯业,等.浅谈医患关系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全科医学[j].,8(4):333.
[2]易小明.社会差异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86.
[3]赵同刚.卫生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14,297.
差异教学论读后感篇四
亨特认为“教师适应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适应学生的多样差异,以满足他们各不相同的教育需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在差异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要面向人人,不能太难、揠苗助长式的拔高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各个分组与分布在教室各个角落的学生,动态的观察学生的课堂投入情况,对走神的、投入度低的学生,多提问、多调动,对独立性强、自主性高的学生,要留有空间,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不要贸然打断。
科学应用同质分层的方法,有助于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教学中倡导的隐性分层、动态分层,教师对学生水平全面有效的掌控,以便对学生提出适当的教学要求与考核要求,灵活安排教学任务,实现因材施教。分层不代表贴标签,而是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弹性可选择的学习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遵从学生个人意愿,自行选择课堂分组。
例如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低压开关》教学章节中,学生学习目标之一为“能正确识别、选用、安装、使用低压断路器、负荷开关、组合开关。”将学习目标进一步拆解,每个学生都能够正确识别、安装低压开关,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灵活选用低压开关。通过教师前期对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和学生差异的了解,在设置教学任务时,要求每一个都能识别、按照低压开关,要求每一个小组经过讨论后能够正确选用低压开关。这样,既做到了面向人人,又关注了动态分层与小组合作。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也能通过课堂活动培养情感、磨砺意志、锻炼行为等,以上部分都深刻的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与自我成长。学生的不同需要,既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比如回答是否正确、是否赢得了同学的认可与自我悦纳,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情况,必须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否有早恋情节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需求。
合理应用异质合作的方法,有助于达成全面关注学生的多样需求。小组学习中的异质合作,要尽量达成优势互补,让不同学生特点的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不同强势智能的学生相互搭配,每个小组中都有擅长语言表达的,有擅长动手操作的,有擅长沟通交流的,有擅长提问发言的,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起积极的依赖关系。
马卡连科说过“只有在学会15种、20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要当会在脸色、姿势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做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教师可以依赖自己的自身魅力和多种教流方式来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也可以科学的帮助学生小组自我教育。
差异教学论读后感篇五
“面对渴望阳光的心灵,你用心开启;面对没有声音的世界,你用爱耕耘;面对残缺的花朵,你用心去浇灌”特殊教育已然成为我的一项事业。不断地思考,不断地阅读总能给这些孩子们最想要的一面。最近我读了整体教学策略系列的《差异教学策略》一书,果不其然阅读的过程中总给带给我不断地欣喜,打开了我思维的另一扇窗。以下我将结合书中的理论再结合自己的实际例子,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想。
只有细化教学目标,老师胸有成竹才能在教学展开是游刃有余;建议把“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这些细节都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意识;要考虑到每个教学的落实有什么用,不要随意地去写一个目标,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以出发点。于是,我想到了自己的9年级语文教学中,对于b层的学生就定位在“识记、抄写”之类的,这样常此以往是不是对学生就缺少必要的思维要求和训练,虽然说我们的学生很特殊,但是是否敢去打破一些既定的标准。
加强课堂作业,不仅有利于及时反馈、校正,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独立思考和在教师、同学的指导,帮助下学习,取得好的成绩,我思考了自己平时的语文教学,因为是九年级的语文篇幅通常比较长,经常都是我讲的很多,其实应该把握好一个度,为了有效的课程教学质量,放开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决,比起我一味地讲解的更有效果。因此这个时候也牵涉到我必须设置符合本节课目标的有效的练习。
尊重学生差异,改革作业设计。使用“自助餐”的形式,要求必须全面完成的基础上,a生可选一些实践题,丰富他们的学识。对于b类学生,让他们选择性地完成制定题的基础上,可自我尝试挑战a类学生的作业,只做认为适合的题目,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有选择性做,同时激烈他们力争上游的自信心,c类的学生,通常基本能完成,只要求做对,不要求做多,这样他们变得乐意接受老师的安排,学习变得主动起来。我们启智的语文教学一直坚持分层教学,在作业上同样也是这样设置的,而我在操作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学生作业丢失,就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个文件夹,让他们自己保管,对作业的前后都有个自己的比较,对不清晰的问题能清晰地订正,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质量。其中问题出现比较显著的是c类的学生,有些不会保管,或者是不会做,那么我基本上采取的一对一辅导,或者让好的学生去带领他们学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在逐步地提升。
“用儿童是眼光看世界,我们能解读出小草的微笑,星星的语言,海洋的天堂”。这是从事教育的我们始终坚持的信念,而书籍则传递给我们进步的阶梯。生而不息,学而不止。
差异教学论读后感篇六
日前,中国保监会召集部分基金管理公司座谈,就保险资金如何选择基金投资及已拟定的保险资金运用相关指引,进行了交流。会议透露的信息表明,保险资金选择基金口味趋“刁”,基金产品差异化势在必行。
据介绍,这次座谈会限定在小范围内,只邀请了少数几家基金管理公司,有历史较长的,也有成立不久的。有关控制交易对手风险的内容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在基金业处于低迷期间,保险资金的投资标准制度化无疑将在业内引起极大关注,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生存压力骤然加大。
资料显示,近年来,证券市场已成为保险资金投资的重灾区,从几大海外上市的保险公司披露的数据来看,其在基金上的投资出现巨额浮亏。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持续下滑造成的,但一些保险投资机构在基金投资策略上的失误,以及部分保险投资管理人道德风险,也是造成巨额浮亏的不容忽视的原因。
据悉,此前曾流传的“50亿以上资产规模”,“基金公司成立三年以上”等条件,与此次座谈会上下发的草稿中不尽一致。草稿对于可投资的'基金公司的管理资产规模限制考虑划在40亿,另据了解,这一规模限制并未剔除货币基金,这一点使得一些主要靠货币基金撑起规模的中小型基金公司松了一口气。此外,草案对于所拟投资的基金要求有三年的持续业绩,还要考虑波动率等其他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再将基金公司及基金划分为几个等级,对于每个等级的基金,保险资金可以投资的金额都有具体的比例限制。例如,对于某一级的基金,保险资金可以投资不超过基金净值的25%。业内人士认为,这些规定对于新基金公司影响颇大,尤其是那些没有货币基金的的中小型公司,在规定正式出台后,可能面临大额赎回,生存压力骤然加大。而对于一些老基金公司影响则相对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有利,因为如果不能投资于新基金,资金势必集中于那些业绩稳健的老基金。
不过,正如一位保险公司资金运营中心负责人指出的那样,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基金仍将是保险资金的重要工具。那些业绩稳定的优质基金,或是产品设计特点显著的基金将会受到保险资金的青睐,但那些缺乏差异的基金产品恐怕将会受到冷落。
来源:中证网。
差异教学论读后感篇七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弥新,意境深远,以源头活水比喻为读书学习,告诫我们: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为更好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我拜读了王金霞博士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这本书打造了有效课堂的新视角,以精辟的见解,生动鲜活的例子,带着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体验了“有效”的含义。顿觉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多维度备课的环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过去自己写教案,一般就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去撰写,备课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新课程理念认识还不够深刻,面对新教材、新课堂、新学生感到彷徨;教学信息资源有限,备课视野狭窄;课时多,备课时间有限,备课不够深入。而细读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后,结合《隆化县中小学教学常规》却发现这样的备课,这样的设计只是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的多维度备课的一个方面。多维度备课包括备学生、备课程、备情景、备自己、备设计。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学有所获,在学习中享受到乐趣,这就要我们在备课中下功夫,尽心备好每一节课。
在备课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双基水平,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切合学生实际水平和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来实行分层教学。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能动性;要客观地分析、研究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用激励性评价来激发学生树立自信。
备自己就是备课时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一个过程,说具体点就是备自己的教学策略,升华教学,追求美的境界。备自己的教学风格:弘扬个性,培养机智,塑造特色。备弱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备自己就是认识自我,长善救失。还要备期望:关注差异,全面发展。备自己的形象:有效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观念,认真对待,在教学意识上高度重视三个问题:穿什么衣服贴近新课程的意义?理什么发型更能体现教师的个性?课堂形象是否符合教师行为规范?当然行动上更要精心准备。更重要的一点是还要备自己的课堂话语,包括语言风格、话语技巧等。
最后,我想用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家魏书生先生的话语来结束: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不是证明多种教学没有道理,更不是糊涂地照搬某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我们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差异教学论读后感篇八
方法:通过树立服务意识,加强沟通、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等预防措施,减少医患纠纷。
结果:经过一系列的预防措施,使患者能正确对待医疗效果。
结论:我们只有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增强责任心,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与病人及家属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避免纠纷的发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法律知识逐渐普及,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人们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另一方面,由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自身原因,例如医疗技术不够熟练、责任心不强,造成患者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情况[1]。
这样就很容易发生医疗纠纷。
为了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维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权力和义务,就需要我们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预防。
差异教学论读后感篇九
在医疗护理工作过程中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医护人员直接面对患者,患者因身体不适而住院,本身想得到更好的照护。
而有些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态度强势,言语生硬,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解答简单或不解答,在工作时心不在焉,随意说笑等,这些都会使病人产生不满情绪。
1.2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缺乏和操作技术不当所引起的纠纷。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必须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
由于人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整体,病情变化更是错综复杂,而医务人员业务知识的相对不足及不能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都可能会延误患者的抢救,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就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不满,护士觉得委屈,做不好解释工作就会引起矛盾,产生纠纷。
1.3医疗费用问题。
随着科技的腾飞发展,医疗检查仪器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患者所付的医疗费用也在不断地增加。
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等医疗保障项目纷纷实行以控制费用标准的迅猛增长,药品价格的虚高,对患者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及心理负担[2]。
而部分医疗记账、催患者交费的非护理任务由护士完成,催交医疗费时部分护士态度恶劣,病人有疑问时解释不到位,一旦治疗效果达不到病人的预期目标这些都会成为发生医患纠纷的导火索。
1.4医疗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使病人产生不信任感。
医疗护理文件是病人在住院期间对病人病情的真实记录。
很多护士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只要完成对患者躯体的护理,认真执行医嘱,对护理文书书写不重视,而且由于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淡薄,只重视技能操作而忽视护理文书书写,致使在护理记录中出现漏记、错记、医护记录描述不一致、签名字迹潦草等现象[3]。
1.5医疗效果没有达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预期而引起的纠纷。
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不断的增强,而他们的医学知识却相对不足。
容易对医疗效果产生过高期望,对病情发展估计过于乐观,一旦医疗效果没有达到患者所期望的程度,病人就会难以接受。
2预防医患纠纷。
2.1树立服务意识,加强沟通。
首先医疗工作者要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态度和蔼可亲,令患者感到亲切融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患者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就诊环境。
其次要加强和患者的沟通。
2.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医生和护士的知识和技能的好坏是病人预后能否得到预期效果的关键。
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习,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减少诊断错误。
2.3完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制。
医疗护理费用过高也是发生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加大投入支持力度,改善目前落后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患者双方投保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2.4规范医疗护理文件记录,增强医护人员责任心。
医疗护理文件不仅是诊治病人的重要依据,也体现了一个医院的医疗质量的高低,它也具有法律效力。
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责任心,使医护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医疗护理文书在医疗纠纷中的重要性。
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培训,制订护理文书书写标准,保证护理文书必须遵照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的原则进行书写。
这样不仅保护了患者的权益,也保护了医护工作者本身的利益。
2.5通过对病人的健康宣教使病人正确对待医疗效果。
在患者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的同时,我们也要对患者宣教适宜的医学知识。
提前告知病人及家属所患疾病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和后遗症或因个体差异所致不同的医疗效果。
在诊治和护理病人时更加的耐心和细心,尽量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如果患者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正确对待医疗效果而发生纠纷时,医护人员应以实事求是为原则找病人了解情况,以委婉的语言与其沟通希望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纠纷。
小结。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我们要不断学习先进的医学知识和技术,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加强与病人沟通,增强责任心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转变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与病人及家属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避免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2]李乡芹,王修丽,高淑霞.护患纠纷原因及防范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5):1243.
[3]吴彦丽.浅谈加强护理文书在降低医疗纠纷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1,11(b):121.
差异教学论读后感篇十
上周看完了亨利・基辛格的著作《论中国》,有一些感想记录在这里。必须说一句:这些感想未必和基辛格及其著作有啥关系。
中国为什么没有“明治维新”?
中日两国在近代史中的最大不同,就是佩里将军带着美国“黑船”到日本才一次,日本就开始变法维新。仅仅几十年后,日本就加入了世界列强之列。
我现在提供一个解释。
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本土历史上几乎没有受到过外来势力的冲击。因此,日本民族缺乏应对外来冲击的经验。
中华民族就不同了。中国周边,蛮族林立,历史上不乏突然崛起的豪强,也不乏周边豪强导致中土本帮政权更迭的案例。
历数中国历史上有七个大的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其中单数的朝代,也就是秦、唐、元、清,是新近来到中原大地的外来民族夺得统治权。双数的朝代,汉、宋、明,是久居本土的民族从原本外来的民族手中夺回统治权。
中原大地的统治权在外来民族和本土民族之间交替,似乎成为一个规律。上一朝代,如果本土民族丢掉了统治权,下一朝代一定夺回统治权。然后呢,下一朝代再丢掉。这是巧合还是某种未知的规律在起作用,我到现在还不了解。
中华民族不只是在四次朝代更迭当中才受到外来民族的冲击。翻翻中国历史,可以说外来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冲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中华民族也积累了丰富的应对外来冲击的经验,甚至经历了多次丢失统治权的考验,也挺了过来。过来人回头看,觉得不过如此。
正因为有如此丰富的应对外来民族冲击的经验,所以当英国人船坚炮利地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处之泰然。中国人没有丢失安全感,反而对洋人的种种雕虫小技心怀不屑。不屑不是装出来的。那时候音译“英吉利”三字,左边都有口字偏旁,意思是“不识王法者,与禽兽无异”.于是中国人没有强烈愿望改变自己。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这样难!
日本民族正好相反。正是因为日本民族缺少应对外来民族冲击的经验,所以他们在佩里的黑船面前立即自乱阵脚。西洋人不费一枪一弹,日本民族就争先恐后地变法图新,屁颠屁颠地脱亚入欧了。
所以,过去的成功经验可能成为走向未来成功的障碍。
中华民族注定会受西方列强冲击?
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充满了屈辱。而记录这些屈辱的近代史教科书,我们这代人从小学到大学翻来覆去地学,学得我从小到大心情都是不那么爽朗。
现在看来,这不是巧合。其实,中西方交往注定会在中国落后、西方发达的时候开始,中国注定被整合。
为什么呢?
因为中华民族无论衰落还是强大,都不会持续地与外部世界保持交往,包括西方世界。中华民族比其他民族强大的时候,没有愿望和外部世界交往。中华民族比其他民族落后的时候,自己没有能力与外部世界交往,先进的民族会来到门前和我们交往。
一个看似例外的情况出现在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达过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郑和比哥伦布早出生80年,郑和用过的宝船比哥伦布航海用的船大很多倍。不客气地说,中国比欧洲国家早大约一个世纪就可以成为“日不落帝国”.
但是,圣上没有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愿望。而圣上想成就的事业,国库又支撑不起。郑和总共出海8趟,之后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其他人,再没有去过了。而哥伦布的航海事业的参与者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
为什么郑和出海不可持续而哥伦布可持续呢?因为郑和出海是皇上的事业,只赔不赚,而且赔很多钱,直到赔得明朝国库无力支撑下一次出海。据说一位颇具正义感的小官,销毁了郑和用过的所有航海图,终止了这项浪费民脂民膏的事业。
支撑哥伦布航海的是商人的冒险,商人从航海当中赚很多钱,政府也可以收更多税,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航海,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支持航海。东印度公司就拿着政府的特许,受到政府和军队的保护。
于是,曾经先进的中华民族等待着外部世界先进起来之后远道而来整合自己。
社会主义阵营为什么崩塌得这么快?
答案之一是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勾心斗角没有诚信可言。
新中国早期的外交明显受到意识形态影响,只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交朋友。朝鲜战争之后,中美之间相互敌视,中国失去了外交空间。中苏交恶之后,外交空间进一步被挤压,被迫开辟第三世界。
新中国的领导人早期对苏联老大哥抱了很高的期望。建国伊始毛主席就出访苏联,而且时间很长。但是苏联对中国从一开始就玩起信息不对称。在斯大林时代,斯大林同意金日成“越过三八线统一朝鲜半岛”的要求,让他找中国同志谈,其实是利用中国对世界的不够了解,让中国承担成本和风险。在赫鲁晓夫时代,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有关斯大林的报告不让中国知道。
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中国领导人也是吃一堑长一智,并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赫鲁晓夫前脚离开中国,中国军队后脚就炮打金门,美国人以为赫鲁晓夫支持中国这么干。这场报复过后,社会主义阵营里已经没有什么诚信可言。名义上处在同一个“阵营”,相互之间的提防不减。直到中苏直接兵戎相见,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
中苏关系破裂还有一个视角,就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国际交流建立在“同志加兄弟”的“感情”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在这个基础之上,国家之间如果算计不成,那就直接索求。
金日成来中国,要求中国同志支持他进攻南韩。赫鲁晓夫来中国,要求中国同志让苏联海军使用中国基地、建长波电台。直到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要求中国向即将崩溃的苏联经济紧急输血。这种关系,哪能持久。
是什么让中美两国关系迅速改善?
关于中美建交的历程,中国人大多听说过一个传奇的版本:乒乓外交。那就是一个传奇而已。那么美方的说法呢?据说尼克松抵达中国,在机场见到周恩来的时候说过一句经典老话:“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其实,当年推动中美建交的动力,不是共同的利益,而是共同的敌人。这个敌人(哪怕只是看起来)如此强大,以至于中美迅速地、不顾一切(例如台湾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地走到一起。这个敌人就是苏联。在东北亚,苏联是中国的敌人,它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对中国造成严重的军事威胁。在全球范围内,苏联也是美国的敌人。
与共同的敌人相比,共同的利益能发挥的作用可以说微不足道。想想中美之间关于自由贸易(中国加入wto)的谈判,很容易达成双赢,但是为了利益的分配久拖不决,耽误了不少时间。直到恐怖分子攻击美国本土,中美两国有了新的共同的敌人,中美自由贸易谈判的僵局才得以打破。虽然基辛格博士的这部著作没有细说中美在新世纪的外交细节,但这段故事刚刚过去,我们记忆犹新。
与美英、美欧关系相比,中美关系缺少宗教、人文、法治、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共识,因此基础不甚牢固。那么拿什么维系中美关系呢?利益是选项之一。最佳利益方案是双赢,偶尔利益输送也不是不可以。但更奏效的是对抗,找到对抗中的共同的敌人,最有利于中美两国迅速而且紧密地站在一起。
作为参与早期中美外交的主要参与者,基辛格博士有资格权威地讲述那段神秘的历史。作为中国数位领导人的老朋友,他对那段历史的讲述也会周到考虑到读者的感受。这本书体现了他的权威,也体现了他的周到。对读者来说,不仅要读白纸黑字的部分,也要读字里行间的部分。
差异教学论读后感篇十一
从9月2日参加省“领雁”工程培训以来,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拜读了华国栋撰写的《差异教学论》,感受颇多,体会很深。
以前我对差异这个概念的理解是粗浅的,什么是差异,差异的类型,我都不太清楚。从书中,我了解到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可分为几种:性格的差异、兴趣的差异、能力的差异,而学生认知风格的差异,对学习影响最大,值得我们予以重点研究。我以前一直将学习成绩的优劣归结为是学生的智力差异造成的。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知道:iq不是影响学习的唯一因素,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动机、认知发展水平、教师教学态度与水平、师生关系、课程安排、教学进度、环境、家庭教育等都对学习成绩有相当影响。也就是说,教师在其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面对差异,我们要找寻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途径,在教学中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方法的不同需求,使教与学更好地结合起来,使教更好地为每个学生的学服务,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促进自我教育。只有在教学中照顾差异,才能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这里,我想谈谈我对其中两点的粗浅认识:
一、恰当运用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要能做到“恰当”,这是有难度的。这点我有体会。因为学生较小,所以对直观的东西很感兴趣,运用直观教学,确能提高教学效率。。但有时滥用教学手段,反而会分散学生对主要的.本质的内容的注意。一般老师在有同行听课时,都会想自己的课令人耳目一新。所以设计课时,有时会抓不住主体,只追求形式,搞得热热闹闹,却不知所云。有一次,我听高年级一位老师上语文课,他煞费苦心地做了许多课件,什么智力冲浪啦、胜利闯关啦,冲淡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听完这节课,让人不知主要解决了什么。而我们在平时上课时,有时会嫌直观教学麻烦,只用语言教学了事,这样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而且影响教学效果,耗费教学时间。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好的。教师应选择那些最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使用上又不太费时的教学手段和材料,并要注意与语言教学的结合运用,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二、精心设问,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提问是师生在课堂交往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不论教师使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教师总是无法避免要使用提问的途径来完成教学。相信这点老师都有体会,有时我们备课仓促,提问时问题不明确,或深或浅,就会造成学生难以作答,牵扯时间过长。有时我们在教课时,看起来问题提得非常准确生动,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但实际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他们的主观意识,个性的张扬,创新能力都没能得到体现。有时我们的提问没有层次性,如向优秀的学生提出难度大的问题,向学困生提出稍微简单的问题,这些都是很少能见到的。学生不过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了一篇文章的内容而已,至于自身的能力,根本未得到提高。所以,我们上课前要认真备课,照顾差异,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上课时,应认真选择提问的方式,问题要提得明确,有启发性,有次序地教学生回答比随机提问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要引导学生纠正同学答案中不确切的地方。可把答案制成提示卡片,这样能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差异教学论》像一盏明灯,给我们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指明了方向,使我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在具备某些共性的基础上存在着各种差异。我们在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应注意到这种差异,积极地看待这个问题,并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更好地实施个性化教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从而达到培养多方面人才的目的。以后,我要更细致专心地阅读《差异教学论》,认真琢磨消化,把学习体会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差异教学论读后感篇十二
为了使班集体教学能面向全体,照顾差异,必需提高时间利用率,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教育效果。《差异教学论》指出:可以多角度地研究课堂教学,力图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在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研究中,的确有许多学问。涉及到方方面面,而目前看了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平时我们也经常说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照顾全面的学生,但在操作的时候,并不是能全部做到.有的时候,为了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总是把简单的问题留下来给他们,而事实上,在实际课堂上,在不断地引导困难的学生发言的时候,其他学习有优势同学则感到无趣,注意力会有所分散。而为了照顾有优势的同学,总把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留给他们,久而久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似乎与这类思考性的问题沾不上边。长此以往,他们之间的差距不是日俱减少,而是会逐渐拉大。而教师总是考虑到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无暇深思这类问题,而是只要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能积极发言,老师总是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到底在课堂上,怎样照顾到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呢?怎样用有效的方法达到最大的教育效果呢?说实话,我也感到困惑。的确,我们做教师的往往用一种教案来面对不同的学生,目前能做的只是在提问中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看了此书后,觉得自己现在马上就可以着手去做的就是在各个教学环节设计中兼顾到不同学生的需要。书上指出:要能在课堂教学中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关键在于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考虑到这一点后,我把要上的《找骆驼》的教案拿出来,看看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
原先有一个片断是这样设计的:
片断一。
轻声朗读课文第10、11节,思考:老人没有看见骆驼,但是为什么说得那么详细呢?用浪线划出老人看见了什么的句子。
(1)交流划的句子。
(2)思考完成填空:老人根据看见的,会想到什么?
出示:
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它。
老人看见(),知道它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老人看见(),知道()。
…
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安排缜密,可谓引导一环紧扣一环,对于学习任务、思考的范围都有所交待。但是这样的设计过多的考虑了学生的个体,而对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大理想,有一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感觉。而班级学习有优势的同学则觉得没有挑战性,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的思考与回答的正确性无从全面评价。
思考后,把环节改为:
片断二。
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合作填写下表。
老人看见什么知道了什么。
2小组当堂交流。
3现在,你觉得商人可以根据什么找到骆驼?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难,没有必要环环相扣,而只要给大家一个总领性的问题,并且安排在小组学习的形式中,在小组的共同学习中,学习困难的同学可以得到学习有优势的同学的帮助,在小组中,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在组长的组织中,组员根据各自的特点各司其职,而且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齐心协力,不仅可以增加大家的学习兴趣,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共同的学习中得到提高。对于困难者来说,可以聆听他人对自己发言的指导,可以参与思考性问题的讨论,不必担心自己的困难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而对于有优势的同学,他能在小组学习中起到引领作用,学习会更具备积极性。
由此还想到,为了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同学,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将问题设计得有坡度,适应大家的需要。简单的问题可以和复杂问题交替进行,这样有困难的同学在回答好自己的问题外,可以听取他人对难度问题的回答,对自己也是一种促进。记得在上《10迷人的蝴蝶谷》时,在这一课中,我对这一课的定位是积累描写蝴蝶的优美词句,但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把蝴蝶色彩美、姿态美、数量多的好词句找出来,估计兴趣一般。而且估计在分类找的过程中也会给一些孩子造成难度。那时我想到:能否先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然后迁移到新课中,于是,我在进入蝴蝶谷美景的时候,先不让学生看书,而是用音乐和图片把学生先带入到一个想象中的世界,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你来到蝴蝶谷,你看到这样一幅情景,你最想说的一个词?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其实,学生说的都是描写蝴蝶色彩美、姿态美、数量多的词,由于这个问题开放性大,所以各个层次的同学都可以回答,老师及时把学生的词语板书归纳入色彩美、姿态美、数量多这三类中,然后再让学生看书,寻找书中的这类好词。难度降低,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教育是人人应该享受的权利,在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合适的发展,的的确确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几堂课下来就可以摸出门道来的,有的时候,课堂教学还会面临预设的失误,讲台毕竟不是舞台。但是我想只要我们老师有这个心去做,无论结果大小,学生们都会从中受益的。
差异教学论读后感篇十三
密尔的《论自由》为西方思想发展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倡导自由与追求个性的思潮对西方人影响至今,渗入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读完之后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1.密尔自由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
对于倡导自由的论述有两大支点――权利理论和功利主义,密尔对自由的探讨显然属于后者。他所说的功利“必须是最广义上的功利,即以人作为进步的存在者的永久利益为依据的功利。”我的理解是指对于社会即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和观点或言论本身的真理性。密尔试图划清社会可以合法施加于个人权利的界限,那么就必然要以功利的得与失为出发点进行劝服,在本书的扉页上提纲挈领地引用洪堡的《政府的权限与责任》中的名言“人最丰富而多样的发展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奠定了文章现实主义的基调。
然而,就我看来,他的理论也一定程度上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密尔受托克维尔影响,重申其“多数人的暴政”这一政治论题,核心观点是“‘人民’与作为权力施加对象的人民并不总是一回事;而所谓‘自治政府’也不是每个人管治自己的政府而是每个人都被其余所有人管治的政府。”但这个观点是建立在一个假设基础上的:政府作为社会公器真正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声音,就中国的状况来看,政府长期处于与人民“脱节”的状况,正希望通过反腐等一系列措施拉近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这样“暴政”就不成立。若从微观的角度说,“每个人被其余所有人管治的政府”显然要依据具体的情况而定,不应一概而论。政府的决策兼顾所有人的利益的是不现实的,作为政府来说,对于多数人和少数人的决定并不是单选题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调和与协商的,这个社会也不只有一个阶层,而是多种社会利益错综复杂的共同体,因此这样“二元的假想”是浪漫且富有哲学内涵的。再者,密尔的论证大多将自由的对立面设定为与人相关的权威(精神、世俗、文化、法律),事实上,自身和时代的物质局限远比精神局限的影响更加深远,没有物质的支撑,思想自由只是一句空话,这也是密尔自由思想的不切实际之处。
2、密尔自由思想中社会责任意识和时代观的萌芽。
“任何在总体上不尊重这些自由的社会,无论其政府形式如何,都不是自由的社会;在任何一个社会中,这些自由的存在如果不是绝对和不受限制的,那它也不是完全的社会。”密尔认为,人的自由的恰当领域是不剥夺他人的自由,即“自我保护”.这说明在创造“观点的意见市场”的同时人应担负起对他人、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故我也认同老师上课所说的维基解密的正确性有待评判的观点。我国现在允许宗教自由的也是建立在对社会不造成危害的基础之上,这一层面和传播学中的社会责任论有相似之处。我所说的“社会责任”还包含另一方面,政府(和能做出决策影响社会的集体)有通过观点的探讨给人们判断正确与否的机会的社会责任,然而现今对于观点表达的惩罚仍然依法存在,党媒在体制内的限制已然为“意见市场”立定了“市场准入原则”,单一与趋同的观点让新闻事业禁锢于框架之中,失去了原有的活力。
密尔对言论自由的探讨始终都是允许谬误生存,让正确的和错误的观点都能在“意见市场”上流通。可是结果呢?自由的思考与讨论能完全避免错误产生吗?显然不能。“一个人得以更多接近了解一个题目的整体,唯一的途径就是倾听持各种不同意见的'人能够就此说些什么,并研究每种不同的心智特写能够观察的它的方式。”这里密尔用了“接近”一词暗示了思想和言论自由带给社会效用的局限性。()后文更明确地提出“只是我们已做了人类理智现状所允许的最大努力:我们没有忽略能使真理有机会达至我们的那些东西。”这都看出他内心时代观的萌芽和思维的严谨性。
3、密尔自由理论中“极简原则”的前提和社会效用。
密尔对自由的范围设定了一条“极简原则”,即“当有权绝对地支配社会以强力和控制的方式处置个人的事情时,无论采取合法惩罚形式下的物质力量,还是公众舆论下的道德强压的手段,其准绳是自我保护,即人类可以个别地或集体地对任何成员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其唯一的正当的理由只在自我保护。”但这样的原则前提是在一个文明群体之中,如果这个社会上只有少数精英,多数人都平庸的情况下,或者说其自我保护的对象并不被社会舆论所认同,那么这样的原则在短时间内就不能对社会产生普遍效力。尤其是公众舆论的道德强压,相比法律来说更具有社会性和不确定性,受传统思想影响更深,需要全民思想素质达到一定境界才能维护这样的准则,因此我认为个性的解放不应只停留在优劣差别上,即少数人和多数人,阶级与阶级,社会精英和平庸的人之间,而是更加注重多样性和多元化,毕竟从广义上说个性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其评判标准也是社会上人们内心所认可的价值观而已。并且,密尔在倡导个性解放的问题上希望社会上的多数人能宽容和理解少数精英的个性,我认为这是需要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只有个人的积极的思想推广到大集体中来,整个社会才能说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进步。
差异教学论读后感篇十四
有朋友在我博客留言:“不知道怎么放大自己的卖点,哎”,其他朋友也说:“放大自己的卖点说得太含糊,真不知如何做的”。
这还是没有盘清家底,定位不清。任何营销你都必须明白自己劣势在哪里,然后再从自己劣势中找自己优势所在,从中寻找到与市场对接的契合点。因为“差异化营销”的基础就是在承认自己不足的前提下,看见自己的有限优势,示弱退让,不与人正面冲突,争一时之长短。根据自己的优势细分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市场空间,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做好做精其中一小块目标市场,做出自己的特色,甚至建立品牌。
任何“千秋万代,一统江湖”的大品牌都不可能完全把控整个市场,我曾借用赵翼的诗总结说:“‘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就连光耀千秋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篇都无法满足所有人于诗歌方面的全部需求”。因此,只要我们用心,就一定找到我们自己立足之地——“退一步,海阔天空”,关键在于“自知之明”的准确定位与“以退为进”的谋略。
如此主动示弱、退避三舍的“差异化营销”战略不可小瞧啊,只要定位准确,正确地认识自己,坚持下去,与时俱进,这样的“差异化营销”前途无量呀!
最成功的范例就是当年的毛委员,清楚看到了自己实力不足以和敌人(竞争对手)争夺大城市,拒不执行中央进军长沙的命令,自作主张,将秋收起义残余部队带上敌人无暇顾及的井冈山“落草”,最终毛委员被免去了中央候补委员,可“名不副实”的毛委员硬是将“朱毛红军”做成了中国红色武装的金字招牌。
而差异化营销在网络界成功范例更多,大的如百度、腾讯、当当、韩都衣舍;成功的个人就更多了,zac、飘零大叔,甚至还有人网店单卖黑色袜子活得风生水起的,这就是“差异化营销”细分市场战略的威力所在。
面对广告海洋,找到差异化营销卖点不容易。
还是借身边草根例子说“差异化营销”吧,g市某朋友做家教,在市区租了一间教室,不断打广告,拉客户,可收效寥寥,勉强维持,想到了seo找我。
不是说你不可以打广告做宣传,不是说你不可以做seo;但如果你没有独特营销“卖点”与营销策略,你作为没有什么知名度的草根,一你没有强大师资队伍,没有行业明星;二你资金有限,烧钱烧不过大品牌;即使广告偶然做上去了(seo实质也是广告),除了不断压低价格外,没有任何优势,很难获得潜在用户信任。
当然,这位朋友并不是没有一点儿优势,他说自己教学质量好,有个学生原来平均分不到40分,他辅导半年后中考平均分80分以上。成绩一下来家长马上发谢师短信。
如果只是“我教学质量高”,这是家教最基本的本分,念多了有“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之嫌,徒讨人厌——决不会给人留下任何深刻印象。因此,这位朋友必须另辟蹊径,让家长们很真切地看到自己家教的独特之处。
我认为这位朋友希望通过家教行业创业,肯定是看到了它的良好发展前景——现在中国人逐渐富起来了,大家都重视教育投资,因此家教行业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产业潜力巨大;可同时应该看见行业竞争激烈,知道凭常规模式草根肯定竞争不过各种大小名牌家教。
这说明草根不能以常规思路和别人一样做家教,我想起电视剧《大宅门》中顽皮少年白景琦的“家教老师”季宗布。季宗布如何赢得白府上下一片尊敬?就是他不仅使“顽皮少年白景琦”回心转意读书,使他懂得了为人处世原则。更是因为他对于白府其他少爷也因材施教,使他们有着不同的长进。
昆明有家教企业已经瞄准了此市场,但草根前景更广阔。
富起来的当代中国各种“顽皮少年白景琦”更普遍,他们都不喜欢读书。但其中有的“上网成瘾”,有的“迷游戏”,有的“早恋”,这些孩子你如果不真正解决这些思想问题,可能今后他们当中许多人想这样发展下去,融入正常社会都难,更别说产生学习兴趣,成绩有较大的提高。
如果这位朋友充分发挥自己个别辅导能力强的特点,专门针对“棘手学生”这部分用户,不管现在学生如何少,不断“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如何引导、激发后进学生的学习激情方面做文章,促进这些后进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我想这是一条走出家教行业激烈竞争,逐渐建立自己口碑,告别草根的思路,而且可以做得长久。
当然,这做起来一点儿也不容易,必须象季宗布那样因材施教,抓住任何孩子都有上进心这个中心点,白景琦专门用白景琦的招,其他孩子用其他的招,恩威并重,软硬兼施,才能真正被这些“问题孩子”接纳并敬重,之后学习成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如果这样坚持不懈做下去,真正在每一个后进孩子身上体现出你“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的特点,就一定产生品牌效应,只要有了口碑,你宣传营销就不愁了,甚至可以以局部带动全局的飞跃。
看起来这样的“差异化营销”方法太慢,其实并不慢,“也许绕道的远路才是回家最近的路”——当毛委员钻山沟时,他坚信革命一定胜利,但可能连毛委员也没有想到,就凭着坚持“差异化营销”策略,并把“差异化营销”做到极致——在战略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不在乎一城一地得失;在军队组织上“党指挥枪”;军队纪律强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22年后,中国革命就获得了最终胜利。
“百度最懂中文”广告片截图(网络视频截图)。
又如,现在中国大陆如日中天的百度就是通过细分市场,利用全球搜索引擎霸王谷歌对中国市场的不重视,提出“百度最懂中文”的营销思路与运作思路并将它付诸实现,最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谷歌的。
说到累,这样方法真累,但谁都想轻轻松松地做大市场呀,当毛委员钻山沟时,其他那些红色革命领导人就想和敌人力争大城市经济命脉与影响力,轻轻松松地获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但毛委员知道这不现实,敌人不会允许你这样白日做梦的,还是只能立足于差异化营销之路,做好自己手头的“小市场”,结果真的做出了一个大中国来。
拉拉扯扯说了这么多,这样思路不一定对,只希望能给那位朋友及其他为此而困惑的朋友一些启发。
差异教学论读后感篇十五
近日,拜读了秦晖老师著作的《传统十论》,打开了我看待中国历史的一扇窗。因为对历史不够了解,也从来没有深入考虑过这些问题,看了之后特别有启发。
综观全书,秦晖主要论述了以下十个问题:中华帝国的基层控制、土地兼并问题、“大共同体本位”、公益组织、“西儒会融”和“法道互补”、“穷”和“达”、评“西方中心论”、公社、马克思主义的农民理论、平等概念的变化,等等。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出,秦晖确实是在论“传统”,但“传统”的史学观点却没有束缚住秦晖的头脑,他的很多观点对我来说,是原创性的和颠覆性的。读罢,掩卷沉思,以下两个方面内容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中国古代政治的统治内核是什么?
明代的一位理学先生陈几亭有个观点,认为天下的治乱的根本系于绍兴。因为中央政府部门的胥吏全是绍兴人,而胥吏变好了,天下就大治,所以绍兴是天下治乱的根本。秦统一天下之后,中国逐渐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但“官僚政治”只是理论上的一个概念,根据钱穆先生的观点,天下的治乱的关键不在“官”,而在“吏”。余英时也认为,中国古代的胥吏制度是传统官僚制度底层的一个极大漏洞。这些胥吏(尤其是县级的胥吏)和社会上的特殊势力(如豪强)最容易勾结在一起,官僚制度的客观性因此遭到很严重的破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就是因为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核心不是“官”而是“吏”,正如秦晖所言,古代的中国县以下虽然不设“官”,但“乡吏”仍然代表政府统治到农村的最基层。因此,“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古代政治的好坏。
二、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思想内核是什么?
我认为,在组成这本书的`十篇论文中,秦晖写的最好的是《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在这篇论文中,秦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了深刻的分析,精辟地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精神和思想内核。同时,他的很多说法也让我有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之感。
过去我们常说中国古代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是“外儒内法”,这当然没有错,表面上,统治者强调用儒家来教化百姓,但骨子里却实行的是法家那一套:即说的是儒家政治,行的是法家政治;讲的是性善论,行的是性恶论;说的是四维八德,玩的是“法、术、势”;纸上的伦理中心主义,行为中的权力中心主义。但秦晖认为这还不够,在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中,道家的地位在哪里呢?过去我们的认识是,道家思想一般盛行在一个新朝代的统治初期,因为经过战乱,经济凋敝,百废待兴,而正好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这就为统治者休养生息的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当经济恢复,国力强盛之后,这种无为而治的主张便不能适应大一统的需要,于是,道家学说便自然被抛弃。其实这是一种极其肤浅的认识,秦晖认为,中国的政治理论,是“儒表”之下的“法道互补”。比如,法家指鹿为马,儒家说此非马,则被坑矣;说此马也,则非儒也。而庄子说:马亦鹿,鹿亦马也,“万物齐一”,没什么区别。所以,指鹿为鹿,儒也;指鹿为马,则大儒也,超越俗见,是为“真人”、“圣人”。庄周的哲学正好证明了什么叫“高尚的无耻”。而这种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产生了深远的恶劣影响。因为坚持原则、说真话是要受到惩罚的,所以,不仅精英阶层谙熟“难得糊涂”,而且大众长期受到“奸臣害忠良”、“好人没好报”的启蒙和教育,则懂得了“识时务者为俊杰”、“成者王侯败者寇”的道理,学会了“明哲保身”。于是,中国人越来越“聪明”,“糊涂”者越来越少。于是,老庄的“逍遥”之道、犬儒主义和所谓的“圆融通透”的行为方式便大行其道,和儒家的道德说教和正直之道形成鲜明对比,而道家这样的行为方式和生存理念恰恰是专制统治最欢迎和最需要的!因此,可以说:几千年来,大多数中国人行事和生存的指导原则是道家提供的,而这样的原则则是专制统治的“内法”的必然结果。法家的强权哲学和道家的犬儒哲学(实用主义)相结合,这才是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内核。
由此可见,我们过去对道家的理解多么肤浅,仅仅知道道家的“无为而治”是多么的表面化。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对道家学说也进行了简短但深刻的批判,也强调了“法道互补”或“法道一体”的观点。
管理一个社会是如此,那么管理一个企业呢?咱们企业管理的思想内核又是什么?是不是也需要法家的强权哲学和道家的实用主义相结合?以史为镜,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思考。
差异教学论读后感篇十六
《差异化教学》是格利格雷戈里等国际知名咨询师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体验编撰而成的一本书。本书用简洁的语言,清晰的表格,生动的'案例阐述了如何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是一本集案例、理论于一体的教育前沿读本。
本书前言指出,自学校产生之日起差异化就一直存在,并在20世纪,随着世界各地移民和迁移现象的激增,课堂上的差异性日益增强。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们意识到,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差异化教学作为一种帮助所有学生获得成功的思维方式和模式强势登场。
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教师一般以“中等”学生为标准设计教学,但这会使高水平学生因缺乏挑战而感到厌烦,而另一部分学生又会因难度过大而放弃挑战。所以,造成课堂效率偏低。但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关注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关联,恰到好处地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程度,会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当然,要把这种“差异化”设计普及到每个学生身上也不现实。所以目前教师通常采用的是分组学习的方法。挑战性大,思维量大的问题由水平较高的学生解决。基础性学习任务由学习态度好但缺乏挑战精神的中等水平学生承担。中差生则完成辅助性学习任务。
其次,格雷戈里等专家认为,了解学生的学习优势也是进行差异化教学的前提。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优势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提到,学生是通过不同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学习的。有的学生擅长视觉学习,有的擅长听觉学习,有的学习擅长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知识。这就好比我们大多数偏好使用右手,时间长了右手就成了优势手。同样道理,很多人都有自己占优势的感觉通道。有的人视觉敏感,通过眼睛看到的信息记忆尤其深刻。如看图,看文字。有的人听觉敏感,通过听、说、读的渠道获取的信息印象深刻。而那些动觉偏好的学生,则在课堂表现出极“不安分”,上课时扭动身体,或做些小动作等;差异化教学研究的专家们认为,教师需观察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优势及偏好,在课堂中,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学习方式,这样使学生找到自己擅长的学习渠道,从而更快更容易获取知识,享受学习的过程。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多感官学习呢。斯普伦格指出,可运用黑板、投影、讲义、学生讨论、动手实验、演讲、表演等方式。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感到课堂太沉闷或太活跃都会使自己失去课堂掌控权。但斯普伦格还是鼓励教师们尝试2人一组或其他团体活动,细微的活动设置使那些动觉学习模式偏好者保持课堂注意力,帮助他们加快学习进度。
而关于如何识别学生的优势感觉通道,或者学习模式。斯普伦格简略提出两点。一种是由学生通过自查的方式了解自己的学习优势,或学习模式。另一种是由教师主动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优势,或学习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听不懂或出现理解障碍时,教师借助“翻译”来完成教学任务。这好比,我们教师擅长用普通话教学,而学生却只能听懂方言。那么,教师与学生之间就需要一个“翻译”,如果教师能了解学生的学习优势,或学习模式,并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感觉通道,克服学习障碍,完成学习任务。
书中还介绍了3种不同感觉偏好、学习模式的学习者的特点。如听觉型学习者,他们表现出好交谈,讨论中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擅长讲故事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穿插讨论、演讲等活动辅助教学,活跃教学气氛。视觉型学习者,则喜欢画画、看书,与人交流会注意说话者的脸,但这类学生理解困难对于这类学生,教学中如能将难懂的理论或公式的逻辑关系用图表、视频、ppt的方式展示,能很好的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第三种动觉型学习者,比较好动,喜欢动手操作但他们会破坏传课对于这类学生可多提供些活动机会,如:上讲台板书,收发作业等。帮助他们融入有序的课堂教学。
阅读了《差异化教学》这本书,我从比较科学的角度了解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明白了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原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着识别学生偏好的学习模式,学会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学习方式,使教与学在差异化课堂中得到最佳匹配,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力求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确,课堂教学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收获最佳的学习效果。
差异教学论读后感篇十七
日前,中国保监会召集部分基金管理公司座谈,就保险资金如何选择基金投资及已拟定的保险资金运用相关指引,进行了交流。会议透露的信息表明,保险资金选择基金口味趋“刁”,基金产品差异化势在必行。
据介绍,这次座谈会限定在小范围内,只邀请了少数几家基金管理公司,有历史较长的,也有成立不久的。有关控制交易对手风险的内容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在基金业处于低迷期间,保险资金的投资标准制度化无疑将在业内引起极大关注,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生存压力骤然加大。
资料显示,近年来,证券市场已成为保险资金投资的重灾区,从几大海外上市的保险公司披露的数据来看,其在基金上的投资出现巨额浮亏。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持续下滑造成的,但一些保险投资机构在基金投资策略上的失误,以及部分保险投资管理人道德风险,也是造成巨额浮亏的不容忽视的原因。
据悉,此前曾流传的“50亿以上资产规模”,“基金公司成立三年以上”等条件,与此次座谈会上下发的草稿中不尽一致。草稿对于可投资的'基金公司的管理资产规模限制考虑划在40亿,另据了解,这一规模限制并未剔除货币基金,这一点使得一些主要靠货币基金撑起规模的中小型基金公司松了一口气。此外,草案对于所拟投资的基金要求有三年的持续业绩,还要考虑波动率等其他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再将基金公司及基金划分为几个等级,对于每个等级的基金,保险资金可以投资的金额都有具体的比例限制。例如,对于某一级的基金,保险资金可以投资不超过基金净值的25%。业内人士认为,这些规定对于新基金公司影响颇大,尤其是那些没有货币基金的的中小型公司,在规定正式出台后,可能面临大额赎回,生存压力骤然加大。而对于一些老基金公司影响则相对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有利,因为如果不能投资于新基金,资金势必集中于那些业绩稳健的老基金。
不过,正如一位保险公司资金运营中心负责人指出的那样,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基金仍将是保险资金的重要工具。那些业绩稳定的优质基金,或是产品设计特点显著的基金将会受到保险资金的青睐,但那些缺乏差异的基金产品恐怕将会受到冷落。
来源:中证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592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