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书籍的内涵和价值所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参考其他读者的评论和解读,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精选读后感范文,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读后感的写作技巧。
回到原点读后感篇一
《回到教育的原点》得到这本书是在一次偶然的听课过程中。听完她的课也让我情不自禁地翻开这本书进行潜心阅读。名师的风采总是那么得吸引人!文中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转眼,从走上教师的岗位已有5年。在这五年中经过许许多多的四十分钟课堂,课到底该如何上这个问题从开始到现在一直从未停止问过自己?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其实我们需要在课堂四十分钟上见功夫,需要贯通教材,充分理解教材,需要课前认真周密的备课、揣摩学生和学科的特点,需要掌握丰富渊博的专业知识,需要关心周围的生活等等。上好一节课有时候真的是一种艺术品的展示,可以有美妙的享受,有深远的影响。
从这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她爱阅读,正如她所说“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只要遇到书,我就情不自禁地翻阅,喜欢的便爱不释手,有的甚至堵上好几遍。”她读儿童经典,她读文学社科经典读,读经典教育书籍。在这本书籍中,她单单举例的经典教育书籍就有18本,原来她就是这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远眺。
自从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开始,阅读却越来越远离我,究竟是为什么?没看这本书以前我堂而皇之地用没有时间安慰自己。可在《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里,我却看到了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的窦桂梅老师的样子。我想自己必须做个深深的检讨。因为我的读书意识还很淡薄,读书还没有成为我的生命需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一所好学校应该是书香满园的地方。我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不要再给自己拒绝阅读找任何理由和借口,拯救教师的阅读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
回到原点读后感篇二
《回到教育的原点:朱永新最新教育随笔选》为朱永新的最新教育随笔选,收录了“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为什么阅读很重要”和“如果不燃烧,请悄悄离开”三部分内容。下面是关于《回到教育的原点》的。
读后感。
欢迎阅读。
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感触颇深,无论是对窦桂梅老师个人的教师素养还是书的内容。
这本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管怎样,总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这句话。这句话在本书中出现了多次,这是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要时刻与书为伴,要充满善良,要向着光明不断努力。其中,读书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知识是从哪里来?这些知识很大程度来自书籍。我们要阅读各方面知识的书籍来填补我们空缺的知识储备。如今是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孩子们通过手机、电脑获得了很多新的知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地方,而是通过更广泛的渠道去充实我们自己。现在孩子们需要一滴水,我们要拥有一条流动的小溪,因为我们不知道孩子们需要的那滴水到底是什么,所以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解决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
说到读书,我不得不说窦老师,在我心中,窦老师已成为了一个小小的书库。窦老师读了那么多书:名著、教育书籍、历史哲学书籍等等。看到那么多没有听到过的书名,我深感惭愧。为什么我的大脑如此枯竭,那是因为我读的书不够多,那时因为我读的书不够细,缺乏一定的思考。窦老师激起了我读书的热情,我也要遨游在图书的海洋,而且读的书也要涉猎多方面,从各个方面来充实自己。
我们不但要读书,还要反思,更要去写,用自己的笔书写出属于自己的那篇天地,书写自己的疑惑,更书写自己的收获。
窦老师读书之丰富让我敬佩,窦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更是让我拍手叫绝。基本功一直都是我的弱项,看到窦老师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的惭愧有一次展现在了我的脸上。窦老师的基本功如此扎实,离不开她的勤学苦练,而我正是缺乏了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仅仅把基本功当成了作业来完成,检查时就突击,一点也没有起到练习的作用。所以,要想练好基本功,不能光说不练,要付诸实际行动,期待自己的基本功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窦老师的课堂充满激情,充满活力,这除了她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外,还有她课前的精心备课。窦老师告诉我们一堂课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临危不惧。她讲到备课《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是《西游记》中的节选,要想讲好、讲透这篇课文,在备课的时候要通读《西游记》原著,还要读关于《西游记》的各种评论。这项工作实属不易。窦老师也说,如果每篇课文都做如此准备,我们的时间从哪里来?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的积累。即使我们不能完全租到,雅瑶尽力抓好某一个主题展现这个过程。
回到教育的原点,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我们的教学是否真的以学生为中心?我们的语文教学时简单的讲课文还是讲语文?思考之后,我们应该找准方向,尽一切地努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再次借用窦老师的那句话:不管怎样,总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
知道窦老师的名字,大约七、八年前。一次学校例会,校长提到向窦老师学习,我记住了她的名字——窦桂梅。
再之后,县教育现代化创建,我所在的教学点有了网络,在无缘亲历窦老师的讲座和课堂魅力时,我从网上搜寻了不少关于窦老师的资料,比如《葡萄沟》的教学视频,比如她博客中的“玫瑰。
寄语。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她的《葡萄沟》教学,信手而来的“一架葡萄”——出众的简笔画,画葡萄的颜色、尝葡萄干的味道,虽然愚钝看不出其中门道,但就是觉得新颖、生动。
区振兴阅读评选活动,激发了我再次读书的热情。本校图书室的“小”而“闭”,使我想出到中心校图书馆借书来读,反正教研活动总要去的。开学初,在书架中寻找,“窦桂梅”三字映入眼帘,《回到教育的原点》就此摆放案前。断断续续的读,做摘抄笔记,计划六月前读完,5月22日晚,与灯下写此读后感。
一、读书——“不管怎样,总要读书”
“工资再低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想必窦老师的这句话大家都熟记于心。“读书,是每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需的生活方式”,我也越来越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我们语文老师教给孩子的是母语,内涵着的是母语文化、民族文化,我们肩上担负着是民族文化的传承!现实课堂中我们有没有对母语教学的简单甚至粗暴?答案是肯定的。如何改变?惟有读书!知识成倍的更新,我们当初的哪一点老底早已落伍。读书中,我们将从经典那里汲取根部的营养,读书中,我们将更加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并在理想之路上渐行渐远。
我庆幸,我还是一个爱读书的老师,我还是一个努力指导孩子读书的老师。读书,让我对工作还抱有一份热情,让我对生活也体会更多。无论如何,我还会读书。
二、阅读——主题教学的精华。
窦老师在“三个超越”的概念之上进一步提出“主题教学”的概念。
“立足于语文教材,并从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中,获取具有促进儿童生命成长价值的核心词语即‘主题’,其体验、发现的词语称之为‘主题教学’”。围绕主题教学,窦老师在她的清华附小开展了“共读、共教、共写,共同成长”的系列活动,诠释了主题教学的内涵。根据现在我对苏教版教材的简单理解,我们现在的单元教材就有一个主题的因素。然而我们整合时并没有像窦老师他们那样解读的透,拓展的深。如何做到深入主题备课,关键还是我们老师的内涵要丰富,这就需要多读书,增加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职业良心——专业教师的炼就。
窦老师在书中不止一次说过,教师是个良心活,必须有一种宗教的情怀去面对,我想,那就是信仰、执着。
要让老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信仰,首先民生问题要解决好,要让人们觉得所从事的职业确实是崇高的,是值得去献身的。需要行业的公平、社会的公平。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让社会的坏风气侵蚀到我们行业的内部。试想,每位老师都能安贫乐道、淡泊名利,整个教师群体必然有一股正气。
教师需要多读书,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崇高。当我们的周围多的是浓浓书卷气的老师,我们的周围就会多一些对职业的信仰,就会有更多的人去感受大国工匠精神,就会把教师职业真正当做良心活。
本着一颗对孩子、对教育的良心,我愿读更多的书,潜心学问,潜心育人,力求修炼成一位专业的教师。
回到原点读后感篇三
办公室的邢老师一次对我说,看看窦桂梅的那篇《回到教育的原点》吧,又不胜唏嘘地说:“值得一看。”我心下却不以为然,等哪天有空吧。
一置数日。一日,无意中打开,一看便不能放下,连读几遍。不为别的,只为她写的字字句句真正切中了我的内心。面对知识的更新,信息的爆炸,我有着她所说的迷茫与无助!她所说的每一个关键词,正是我所想了解的,比如:阅读、上网、基础、态度、共同体等等。虽然,窦桂梅所说的侧重点相对于语文学科多一些,但是,我觉得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关于阅读。当互联网还没有像今天这么铺天盖地的时候,我总是习惯于阅读,经常利用闲暇的时间,看看教育杂志,不独是美术,语文的、音乐的都看看。我觉得可以看看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向、教育动态,也会对我在美术上有所启示的。不仅用眼睛,有时还进行摘抄好词好句,甚至是好的标题。而后在写论文的时候,这些就有了用武之地。然而,现在,当网上的信息快捷、大量地向我们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只用眼睛去一目十行地看了,可是还是看不够啊,太多了。然而,这样的结果却是能记得的很少。所以,我更推崇看文本的东西,这样可以不拘时间,不拘地点的随时来看,可以反复读,来回品。需要时,再来查阅相关的段落、内容,很便捷。我想,我们所缺少的就是这样的阅读,这样的积累。
关于上网。面对网上各种新鲜的事物,我们渐渐地迷失在里面,我也经过一个:玩游戏、偷菜、聊天、淘宝的过程,然后,一样一样的戒。我对自己说:要能控制自我。现在,我已经能控制上网了,上网看看作品,了解教育信息,和熟人联络事情,做到只做有用的事,坚决不浪费时间。然而,看到许多朋友还迷恋在网购,迷恋在看韩剧,迷恋在炒股中。心里觉得不是滋味。教育者要能自我控制。特别是上网这样的事,最能检验你的意志力。让网络成为教师成长的推动力,而不是助力。关键就在你的控制能力如何。
关于共同体。共同体也就是集体、团队。时下,个人意识远远超越了团队意识。正是这样,很多事,很多活动出来,大家第一时间想的不是怎样把它做好,而是,这件事中,我有什么好处。然后,推脱、拖拉,工作不仅不出效果,能不能完成,还是个问题。而那个组织开展的就不要提有多难了。有些事真的深有体会。团队意识的缺失在我们的工作中很常见。结果,常常是做事的被议论得到了某种好处,获得了什么利益。而这种不公平的议论会导致恶性循环,做事的怕做事,谁也不做事。所以团队意识的培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大家如果不能心望一处想,劲望一处使。那么,教育只是一种职业,而不是我们终身在做的事业。正如窦桂梅所说的“教师们会各干自己的事,或把工作当作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样,教师的幸福感自然无法找到,更谈不上彼此分享。找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也就谈不上事业的幸福感。这样,我们将在“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或“得过且过”中,丧失自己的“命业”。”
关于态度。时下,教师队伍中年轻人很多,这很好,教育就是需要不断有人来充实我们的队伍,为我们补充新鲜血液。热而,教育需要我们经常学习,需要不断实践。虽然你是本科毕业,或者研究生毕业,但是,这些绝不是你骄傲的资本,作为教育者,要常怀谦虚学习之心。我们要对教育常怀敬畏之心,对生活常怀感恩之心。
只字片言,难以描述我的感想。教育需要的是时时的反省,需要的是不断的改变自己的行为。我们需要多看看窦桂梅这样的好文章,她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与思考。
回到原点读后感篇四
今天有幸聆听了窦桂梅老师的讲座《回到教育的原点》,让我的心感受到从没有过的痛快淋漓,感受到上课原来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一个教师原来可以如此传神的传道,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浅薄。
在报告中,窦老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办法。窦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和利用平平常常的小事作为教育的契机,并且寻找和回归教育的真谛。在语文教学中,窦老师坚持的理念是: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在课程设置中,窦老师注重儿童习惯的养成,提出了“三个一”的质量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窦校长现场朗读诗时,轻柔的声音深深吸引了全场老师,富有磁力的声音让我置身其中,其中的一首经她一朗诵,我眼睛湿润了。大家都凝神静听,听着如此美妙的朗诵真是享受!为我们有如此优秀的母语教师鼓掌。她的创新精神也让我佩服不已,三个超越让我记忆犹新,“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真是希望母语教师及家长都能现场感受感受窦老师的风采,并从这样一位敬业且时刻为学生终生着想的教育者身上悟出一些东西来。
让孩子从小爱上书籍,我一直也是这样的观点,但通过窦校长的这堂讲座后,使我对让孩子读精典的范围扩展了,精典并不局限于名著,也要让孩子读一些同时代的精典,真是受益非浅。
反思自己不禁让我觉得很惭愧。虽然平时的工作态度非常端正,但是自己的业务能力还要不断地提高。因为我们自己本身的阅读量不多,有时总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了。要想让学生增加课外阅读的积累,我们做教师的必须身体力行,做好表率,才能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回到原点读后感篇五
季节总是有规律地四季轮回。秋去冬来,是终点,亦是起点。就如时钟的滴答,一圈下来总是要回到原点,继续前行。这也是时针的独特魅力。生活何尝不是如此。
生命总是要在不断经受磨难和挫折后变得坚毅成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从古至今,已然成为不变的真理。
齐白石的画曾于1922年在日本一举成名,但他也是经历了“生涯落寞,画事艰难”的磨砺后才渐渐成熟起来的。他在艺术画坛上的功名真的不是一二天时刻就能够成就的。往往是从起点出发,经历一段时刻又回到原点,继续践行。
人是有着七情六欲的怪物。这之间情处处在起着微妙的作用。遭遇一段感情,初衷总是完美单纯的,可事态总会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以致于到头来自己都摸不着方向。其实有些事情是被自己迷惑了。就像纪伯伦说的“我们走得太远了,已经忘记我们为何出发”的哲理。知道了这个弱点,理智的人就开始沉思,放下还是延续?矛盾也相继产生。
“正因爱你,因此放下你。”这句矛盾的话曾骗了多少善良的人们!其实放下,也算是回到原点,只是它带来的后果是残忍的。不单单是放下一个人、一件事,还还放下了在这段情中全部的经历过程。过程总是完美的,完美的东西为何不好好珍惜呢!于是聪明的人有了自己的答案。
“回到原点,重新启航!”听起来是一句很平常的话,可当你真正悟透了这句话的意境,会发现话中所蕴含的禅意。能说出“回到原点”并践行的人,是快乐的智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回到原点读后感篇六
读着抒情的散文,能让我的心情放飞;读着精彩的小说,能让我的幻想放逐;当读完《回到原点》一书后,则令我百感交集,在吸收书中精髓的同时,也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反思。
书里除了讲述了教育的灵魂、如何保卫孩子的童年等一些我们容易忽视的问题外,还分析当前教育所存在的普遍现象,来警醒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确实值得一读。其中有几点是我体会最深的。
首先,是林少敏与张文质在谈论到保卫童年这一话题时,认为当前学校已经是脱离了教育的本质,有功利化的行为。我觉得教育的评价是比较复杂的,所以用评比、竞赛、考试等形式去评定学校,是在所难免的;而且现在社会竞争激烈,要想学校有生存以及发展的空间,去迎合社会的要求,也是迫不得已的。但问题是我们当教育工作者的要带着良心去工作,本着教书育人的思想,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不能把学生当作是制造好成绩的机器,不要把学生当作拿奖金的“摇钱树”的话,我相信我们的教育就没有了功利关系了。
当今社会里,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现在的小孩衣食无忧,又由于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的原因,在家里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仅生活习性比较懒惰,思想上其实也比过去的孩子缺失了许多东西。其实,这就是为功利所困的“失真”教育。现在大家都不难发现,新闻里常报道:一些青年因为口角而杀人;富二代醉酒驾驶撞人后扬长而去;一些有钱人说用钱就能解决问题等。因此我们慨叹:现在的人怎么越来越粗暴的呢?这就反思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方面还是否做到最好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在教育上不仅仅是要对学生进行刻板的学科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灵魂洗涤和精神的再塑造。
其次,在还学生自由这一问题上,也是要下工夫的。书中毫不客气地指出:人身自由是中国教育中严重受到忽视的教育自由。不能以任何遥远的目的牺牲儿童的身体利益,不能牺牲儿童的欢乐、游戏和交往的需要而把儿童放置在劳累之中。但有时反思我们自己呢,会有意无意地范下这个错误。有时是因为抓紧评讲练习的进度而拖延了下课的时间,有时是怕出危险而减少活动的时间,有时是火在当前把学生大骂一顿,有时甚至是为了掌握知识而反复地练习。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剥削着学生的自由,摧残着这幼小的生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认识到这些是错误的行为的话,才会懂得关爱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第三,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北京电视台记者马薇所举的一个国外学生莎拉的学习例子,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事例。我们现在布置作业,没有考虑孩子的能力特点,只是考虑到自己批改时的方便,就“一刀切”,统一作业。其实细想一下,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折磨,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还要再做。所以,有时在作业布置方面要学会灵活,适当地根据学生实际来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以达到激励效果。
但话分两头,我对书中所说的因为要培养学生性格而允许孩子动着学习的观点持保守的态度。虽然我们的课堂要求学生端端正正地坐着听课,不许乱动是有点压抑了学生的自由,但对于学生人数比较多的教学班来说,起码它能保证学生的听课率,也保证教学能按计划进行,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懂得规范的一种途径,如果允许个别好动的学生边玩边学习,由于他们的自制力不强,所以不但不能培养性格,还连基本的知识都学不进去。所以,我还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堂纪律,坐立的姿势,这是学习的基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书中所选取的文章也好,所引用的名言也好,甚至是举的例子也好,作为教学工作者,都要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孩子,教育的任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人格的培养,还有的是人文的关怀。只有把别人的孩子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来教,才会切身地为孩子着想。
我不太懂用华丽的词语来修饰,也没有用形象的修辞来表达,只是用平淡的片言只语,来表达我读完这本书后最深的体会。作为教师,我希望带着学生,能彼此回到教育的原点——既教书,又育人;既学知识,又学做人。
回到原点读后感篇七
一直信奉“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他的成绩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他必定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也带着孩子在阅读的路上不断前行,但在今日再读窦桂梅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时,忽然发现我的阅读是如此的浅薄,我所带给孩子们的阅读启蒙,行走在师生共读路上的举足是多么肤浅。
了解窦桂梅,你会发现她的成长史,奋斗史,就是一部阅读史。
读她写所的书《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还到她的博客去寻找智慧的源泉。无论是对教师的婉言劝说,还是对学生的谆谆教导,无论是对现状的把脉诊断,还是对未来的展望憧憬,窦老师一直在重复着一个共同的声音,那就是——阅读与反思。“好教师从哪里来”、“好教师到哪里去”、“教学管理者该怎么做”、“我们能做什么”……聚焦在同一个胶片上,合着光晕而来的是闪亮的“阅读、反思”两词的大写、定格。
阅读,走向教师的智慧——。
对于常常被冠以幼稚肤浅的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我们该以怎样的自信面对众人,该以怎样的素养立足讲台?窦老师的回答是“阅读”.读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需的生命方式,从这样的意义和高度上讲,教师就必须读书。读书就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千万不要误认为教师只需读教学参考书够了,“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作为影响着孩子,需带着孩子回归母语、回到童真的语文教师来说,有了文化积淀才有教学的高度、广度和温度。因为阅读,对《师恩难忘》的“感念”才有一种“一触肌肤就能摸到体温的感觉”;因为阅读,才能以“聊”的轻松方式揭示《三打白骨精》的“向善”主题,通过环境、情节、人物三大板块的课文与原著的比较阅读,实现名著导读的课堂基本模式;因为阅读,《丑小鸭》“苦难中追寻梦想,幸福中怀存谦卑”的形象才如此深刻而又鲜明地留在孩子们的记忆里,继而影响着他们未来发展之路;因为阅读,识字课充满自信,作文课彰显大气;因为阅读,才能以一个语文教师独特的视角欣赏到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眉清目秀”,咀嚼“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圆满与不圆满之间”的抽离。
读书能让人静心,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当我们潜心阅读,并感受着阅读所带给我们的丰盈的滋润时,我们不就有了高尚的情操和宽阔的胸襟吗?对于教材的处理不就有了一份睿智的思考和深入的建构吗?我们的课堂不就有了呼吸的流畅和生命的灵动吗?我们的学生不就有了美的熏陶与善的引领吗?而这不就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吗?我们常常指责学生静不下心来,看书读书显得浮躁。探其原因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浮躁投射。我们指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素养,可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老师,又有多少人能独守孤灯,潜心阅读呢?很多人认为窦老师只是一个特例,一个无法超越的偶像,我也有同感,又有多少人成得了特级教师呢?但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我们唯有做一个有专业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才能自信于这三尺讲台,就让我们从阅读开始吧。
反思,走向智慧的老师——。
如果说阅读让我们站在了更多人的肩上,远眺了无限更深处的美景,拥有了一颗宁静、宽容、淡泊、细腻的心,那么反思,则让我们一次次地回到原点,深刻剖析,在“自我与他我”的对话中不断审视我们的课堂、我们的专业,清理淤塞——那些遗憾的、痛苦的、失败的、沮丧的,继而再次自信地出发。“教了十年书的教师,不一定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写了一年反思的教师,必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教师”,可见,在教师生涯中,动笔显得多么重要。窦老师用灌注了“细心、恒心、耐心”之墨的笔改变了自己的课堂,也成就了一位教师的智慧。
反思,是咀嚼课堂压力和困厄的坦然,是肯定之余的发现、否定之余的思索。正因为写,你的笔就要和你的课堂通过心灵的桥梁发生联系,你会忠于你的课堂,兼纳别人的“声音”,也许始终不会迷失自己。日常的只言片语、点滴滴滴,最终汇成的是涓涓细流也或成海,而你也在流动的声浪里听到属于自己心灵花开的声音。从《珍珠鸟》的教学轨迹,从伴随着备课、上课所记录下的《深入决定深度》、《将“信赖”进行到底》、《当我们骂人“禽兽不如”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窦老师对于课堂的反复追问,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因为一次次的反思,让她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看待自己的课堂。
反思,是面对课堂忧患与艰辛的澄明,是携手互助的通途、助人成长的载体。窦老师“优点说透、缺点不漏,方法给够”的听课评课要旨得到了更多老师的喜爱、信服。而她深入课堂所记录下的“捉虫”、“拣金”也编成了《梳理课堂》,成为教育类畅销书。《三打白骨精》一课,引发的是她长达几万字的反思,有对教材的解读,主题的确定,备课的思考,还有对教师其人的评价,她把此作为送给老师的特别礼物。这礼物怎能不令老师欣喜,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发展,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一个强有力的前行者给我们重锤敲击,给我们棒头一喝,更给我们跃而上台阶的跨步。
这是我第一次读《回到教育的原点》,几天来我沉迷其间。在一个个教学案例中,我不断建立与自己课堂对照的参物,在记忆里去搜寻我肤浅的课堂足迹,继而生腾起的是对窦老师,对她引领下的团队的仰慕和崇敬。因为我“窄”而“浅”的阅读,以致无法用更为深刻而哲理的语言来表述我的感受,只觉得“热情如火,激情似焰”的窦老师带给我的是她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博览群书、躬行课堂、在写作中沉淀生命——这便是我眼中的窦桂梅,心中的智者,永远的偶像。
回到原点读后感篇八
2010年12月8日至31日,参见湖北省卓越工程小学校长培训。学习的情况有一个视频,首先播放10分钟的研修集锦,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毕竟这样的培训我们很少有机会经历的。学习的形式很多,首先是破冰活动、团队建设,然后上课、小组讨论、体验式学习、案例剖析、班级交流、参观、考察、其它活动。78名校长,25天。专家主要有李明新、毛振明、陆士桢、楚江亭、钱志亮、卓立、周荫昌等24名专家、校长,每个人都有书面的讲稿或ppt(有兴趣的可以在课后拷贝)。学习安排很紧,上课之外,每天要写心得,中间要写教育叙事,结业要写论文。本人有篇博文《从校长做回学生》,简要记叙了那个时候的感受。总之:学习紧张、生活艰苦、收获巨大。
二、主要收获。
开阔了视野首都人文北师大触碰教育科学最前沿感受大家国际视野。
拓展了空间校际交流。
增强了自信专业性问题,课堂模式问题,师生减负问题,理论与实践――专家局限性。
坚定了方向课堂改革(实、活)。
课程改革(选择性)。
管理改革(减负、激励、评价)。
文化建构―基于教育原点的学校文化(走了很远,却不知道为什么出发)。
钱志亮教授简介。
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教育工作者每天都在和人打交道,但现实中我们并不真正了解人!钱教授从人类种群的原点、家族的原点、精卵子结合的原点、脱离母体的原点和教育的原点,透过多学科视角,剖析先天因素对人的影响,旨在呼吁教育工作者要了解生命、敬畏生命、承认差异、恪守良知、不辱使命。
回到人类种群的原点人与禽兽的不同。
1、生物属性:人先天遗传的。动物性、自私性和三个自然属性即贪性、惰性和任性。
3、精神属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分科学、艺术、人文三个领域,科学追求真(理性),艺术追求美(感性),人文追求善(信仰与悟性)。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缩小人的生物属性,扩大人的社会属性,无限彰显人的精神属性。
回到家族的原点挥之不去的家族烙印。
人从处来?
娘:影响智力,决定习惯。
爹:影响智慧,决定人格。
孩子:50%爹娘的条件,50%自己的努力。
染色体携带先辈的种系特征,导致质的差异。
生理遗传决定长相、身高、肤色等。
心理遗传决定智力、行为、性格等。
怀孕年龄;怀孕季节;孕期营养;病毒;药物;
内分泌;孕期机械损伤、挤压、振荡;
高热、粉尘;辐射;其他因素。
最佳优化组合年龄生育年龄。
女在21~28岁,男在28~35岁。
回到脱离母体的原点迫不得已的无可奈何。
人的出生方式:
自然分娩:急产、正常、难产。
助产:产钳、吸盘。
剖腹产。
教育不但要关注群体的人,更要关注个体独立有尊严的人。
教育不但关注外在的人,更关注内在的人。
不但要从外在方面“训练”人、“塑造”人、“培养”人,还要关注人作为人的生存及其意义,努力从内在方面“唤醒”人、“生成”人、“提升”人,使得人的生活“有尊严”
教育是通过知识使人获得解放。
教育给人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
教育使人获得解放。
获得解放的意识、能力、手段,自我关照、自我呵护、自我救治、自我筹划。
教育改变命运。
教育不是通过知识使人遭受“奴役”、“异化”、“被培养”为……的人。
教育工作者理解差异的意义。
承认差异的客观存在性。
尊重孩子的学习差异。
接纳孩子的学习差异。
善于发现并了解孩子的学习差异。
根据孩子的特点采取对应的措施,设法超越差异、缩小差异――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处方教学、个别化教学等)。
从教师角度讲,是爱和责任。
从儿童角度讲,也是爱和责任。要培养具备爱心、勇于负责的合格公民。
从学校角度讲,就是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从儿童的视角来做教育。
教育是什么?教书育人,继往开来。
学校是什么?师生共同发展的地方。
教师是什么?儿童人生之路的点灯人。
学生是什么?今天的儿童,未来的公民。
家长是什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最重要的人。
校长是什么?――学校的领导者?观念引领者?政策执行者?教育家?老师的老师?
教学的主体是谁?学生。
我的方法论――问题是原点。
一切教育策略都从解决问题出发:预见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小孩子有问题,根源在大人;老师有问题,根源在校长;下属有问题,根源在领导;学校有问题,根源在社会;教育有问题,根源在政府。
不能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作秀,宁缺毋滥,不折腾。
几个案例:路队旗、校门口提示语、书香校园、红领巾电视台、少年军校等。
实小教师为人师表六个细节。
怎样改变:改变自己?改变教师?改变规则?
校长要有办学的勇气和学术的尊严,管理民主与政治民主。
从哪里开始――行动是原点。
建立一个信奉“做”的学校文化――思想力与行动力。
师生关系――缘份是原点。
教师生涯离不了学生。
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如此地不同,我们的生命才会生机盎然。
生命如此短暂,每一次经验都不可重复。
这就是缘分。
缘份就是自然,像流水一样。
珍惜缘份,就是珍惜生命。
做教育要回归自然,遵循规律,摒除功利性。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就是等待花开的过程(4和几可以组成7?),做教育要有耐心和恒心。
儿童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学做农夫,把一颗颗种子播撒在大地上,给他们适合的阳光、雨露和养料,让每一颗种子都成为独特而健康的自己,让土豆长成健康的土豆,让苹果结出健康的苹果。
让校园充满生机,让教育充满童趣。要让学校像田野一样,充满了自然的气息,成为孩子们向往和追随的地方。
校园要有故事,校园要有角落!
老师和学生应当是可以交心的朋友,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是让学生亲近知识的最佳途径。(儿童视角,儿童感觉,问卷)。
教育不仅仅只要有期待的目光,更要有等待的耐心和智慧。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儿童感觉不到在被教育。
课程――学校产品的原点。
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
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是课程。
正如企业的产品一样,课程越丰富、越适用,学校越受儿童欢迎。
学校课程应当优先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普遍需要,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特色。书法、摄影、科技、环保、读书、社会实践、播音主持等(宠物肥)。
国家课程校本化(适用),地方课程融合化(渗透),校本课程地方(特色)化。
选择性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力。
有效性――课堂的原点。
课堂是课程的主要形式。
金字塔学习理论:(两周后)讲授(5%)、阅读、视听结合、示范、讨论、实践练习、教授他人(90%)。
北京小学学科目标。
语文:喜欢读书,能说会写,一手好字;(30分钟制,优化课堂模式)。
数学:概念清楚,善于思考,解题灵活;
英语:词汇丰富,口语熟练,勤于应用;
体育:不怕吃苦,健康第一,动有所长。
习惯养成――小学德育的原点。
一周一个好习惯。
习惯养成的三个阶段:强制、自觉、习惯。
考试――教学检测的原点。
定期测验。
质量分析。
改进策略。
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要成绩过不了明天。
减负――效率是原点。
集体备课,电子教案,教案检查。
学生作业,作业数量,作业质量(面批、大班额)。
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发展的原点。
对待工作的四重境界:职业,敬业,专业,事业。
10000小时;45年;75岁;十年;五年。
教务处管理,专家引领,教研组互助。
校本教研。
网络联校。
校际交流,跟岗培训。
自我反思是关键。
家校联系――了解学生、教育学生的原点。
家长手册的使用与改进。
家长学校。
家长委员会。
家长开放日。
家访。
回到原点读后感篇九
我平时书看的不多,阅读十分浅薄。今年干训部推荐给校级领导的必读书目有一本是窦桂梅的《回到教育原点》。一日,打开书,一看便不能放下。这本书让我们分享了窦桂梅老师精彩的教育人生,领略了她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永不停步地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
窦桂梅老师从吉林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走出来,1982年15岁的她走进吉林师范学校,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做文书工作,同学们都很羡慕她,可她认为既然学了4年的师范,就该当一名好老师。几经周折,终于来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由于分配晚了,她被分到教务处做辅助工作,这一干就是5年。先后教过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自然、思想品德等几门课程。这5年使她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各方面的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开课的历练让她快速成长。1995年至她先后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小学生语文教学大赛,并获得一等奖,从此以后她成了中国小学界的一位名师。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博士。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聘专家、专题课程主持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小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提名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
窦桂梅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教育需要我们经常学习,不断实践。学习是会得到实实在在收益的,“学习让我们走向生命的高贵”。
窦桂梅在《回到教育原点》一书中多次提到阅读与反思,我的读书意识还很淡薄,读书还没有成为我的生命需求。要想体会到教育的幸福,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生活质量必须多读书,我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不要再给自己拒绝阅读找任何理由和借口,阅读从今天做起。
回到原点读后感篇十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有许多的困惑。特别是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有所收获,如何让自己成为学生在精神上的灵魂上的引领者等等方面,我都特别困惑,我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来到钟家村小学后,在危校长的读式文化的浸润中,在聆听了一批专家的讲座后,我对教育也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次暑假,学校让我们读一些经典的教育着作,我有幸读了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的教育教学的精华《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有很多精彩的观点,我觉得印象最深的还是两点阅读和反思的重要。
我读了这本书后,觉得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仅要在日复一日的课堂行走中,有意识地自我修炼、积累经验,更要注意为自己专业发展积淀来自根部的力量文学素养的提升。而文学素养的获得,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读书的渴望和行为。对于如何阅读,读什么书,作者都给出了很好的指导。读报纸杂志,开启视野之门,作者就是在读了很多的杂志后,慢慢地改变了自己,不再把自己当做小学老师,胆子越来越大,敢当着很多人,甚至专家学者的面讲一些时事新闻,并把这些作为自己的教育与学术资源。其次是读经典。读儿童经典,一个每天与孩子打交道的人,不读儿童经典,就难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读一些儿童经典,不仅建立起师生共通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童话中人物的人格特质与道德勇气,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长大后,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拿出勇气去面对世界的挑战。读文学社科经典,如果接受了文学经典的熏陶、社科经典的洗礼,无形中,我们就会拥有价值判断与自我提升的能力,就会对生命的情调和质感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沉浸在文学的长河里,能够让我们柔软,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而社科经典,又能够让我们拥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悲天怜人的人文情怀,这样,我们就能建立起和世界文明的联系。读经典教育书,让巨人的肩膀,为我们提供能够登高远望的平台。只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让我们驰骋古今,神驰天地。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上半年,我有幸聆听了我市的一位专家在我们学校进行的一次有关如何有效反思,如何写反思的讲座,对于困扰我多年的一些教育教学中的困惑都得到了解答,对反思教学我又了初步的肤浅的认识。《回到教育的原点》一文谈到,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读了这些文字,我也开动了脑筋,认识到不仅要学会反思教学内容,教学行为,还要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以书会友,学会在阅读中经营生活,迟一天,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早一天,就多添一份人生的精彩。读了这本书后,我会更多地在反思中阅读,在阅读中反思,提高自己的素养,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回到原点读后感篇十一
每天忙碌于世间俗事,我们是否烦了累了?处在这竞争万千的社会中,我们遍体鳞伤,血流不止,渐渐遗忘了人生的原点。
个人认为人生的原点应该是自然与文明,源于自然,又因文明而异于生灵。所以,在充满挑战和诱惑的人生面前,在充满坎坷的岁月征程中,如果你迷失了前进的方向,那么请记得回来,。
当你工作累了时,记得要出去走走——可以去爬山,在山顶上等待着太阳冲破云层的阻碍,露出光辉的那一瞬间,感受心的律动和大自然的灵气,让你的心,《岳阳楼记》中的“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写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的身心难免不会沉醉于灯红酒绿之中,回来吧,回到文明的原点,拥抱书籍,浸润其里,让书的清泉洗涤我们那蒙上阴影的心,在弥漫着油墨香的文字中,品味人生的细致与美丽。回到文明的原点,让我们感受悠悠的心境,理性的智慧,以及博大的心胸。
让我们沐浴书海,于尘土埋没的岁月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让书里的思想像天上落下的甘霖,洗涤我们那颗污浊、颜色黯淡的心。让我们重获生机,小草开于心田,鲜花盛于心间,让我们回到文明的原点,重新感悟生活,感悟生命。
在面对无休止的竞争时,你的心是否也会浮躁不安呢?那么让我们收拾收拾这颗浮躁不安的心,回到自然的原点吧。从碌碌风尘中退出,把自我交给大自然,领略那“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淡定,领略那“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雄伟,领略那“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趣味。让我们把身心交给自然,去感受那人性最初的真善美。来吧,回到自然的起点,荡涤心灵的尘埃,为心灵寻找一片栖息的净土。
原点是人类生命的源头,是人类精神的起点。让我们,接受自然和文明的洗礼吧!
上一页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回到原点读后感篇十二
我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大家都散了,只剩下我还盯着萤火虫。然而它们的情况都不甚乐观:一只卧在盒子底纹丝不动,溅出的萤火已经很暗了;另一只虽说拼命地想逃出这个囚笼,但始终是有心无力。我的心一阵抽搐:怎么办?难道它们会死吗?我真不希望予我以美好回忆的流萤化作尘埃。我鼓起勇气对抓萤火虫的同学说:“你能把这两只萤火虫送给我吗?”“怎么?你喜欢?你这种埋头用功的人也喜欢玩虫子?随便你拿去,又不是什么贵重东西。”
回到原点读后感篇十三
我想坐上那开往幸福的摩天轮,尽管它旋转缓慢,停停走走,但在这一段美好的旅程结束的时候,它会把我带回原点。
我会带着我那单纯的心继续前进,我,仍旧只是个小孩。
小时候,会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觉得这个世界上不会有坏人,只要大人们给我们一颗糖就可以开心一整天。
长大后,才发现这个世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处处都会有坏人,需要我们谨慎的提防,大人们的糖亦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开始变得虚荣、追求时尚,开始与人攀比,却不知道父母挣钱的艰辛。
接触了这个现实的世界,人也不知不觉变得现实,甚至变得麻木、残酷。我们变得没有了怜悯之心,看的路边的'乞丐不会伸出援助之手,认为他们是骗人的。当在新闻里看到中国的同胞遇难,我们也会因为事不关己,所以对这些无动于衷,不会捐助他们。许多商人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不顾消费者的利益。我们变得不那么容易相信别人,甚至是我们最亲的亲人,抱着怀疑的心理,怀疑他会偷我的钱,怀疑他不是真心想跟我交朋友。
活在这么残酷的现实中,我的心开始跟着动摇,我,是否还能回到那个原点?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真的好累,慢慢的开始迷失自我,提心吊胆的面对每一天。我讨厌这样,我只想像个孩子一样,有许多像‘吞了西瓜籽会在肚子里长出来’的天真烂漫的想法;我想像个孩子一样笑得没心没肺,跟人相处不会处心积虑的为了什么;我想像个孩子一样得到一颗糖就会很满足,很开心;我想像小时候一样认为这个世界还是很美好的;我想像小时候一样愿意相信身边的人。
我相信只要我怀着那颗单纯的心,它会带我,就像小时候一样。
我要变得更勇敢,我要,不管经遇什么,我仍保留单纯的心,让自己活得不那么累,像个孩子一样天真。
尽管旅途迂回曲折,我相信单纯的心会照亮我来时的路,我最终会。我,仍旧是个孩子。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回到原点读后感篇十四
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文学创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有些作家以“作家团队”的形式,打着“名牌作家”的旗号,开个会讨论一下就可以出书,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吟之作。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这个原点。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几部著作期间漫长的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回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姿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文学创作本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已经渐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从一年出一本书,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持续吸引读者的眼球,已经将出书速度化,将文学创作的使命这个原点全然忘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带着使命周游列国的见证。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先人的理念,却是绕着这个原点,带着使命来创作。如今,我们已经偏离了这个原点,如果我们再不回到原点,那这种姿态必然阻止文学创作走向深刻,走向宽广辉煌的文学圣殿。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确实,现在我们的文学创作已经偏离了原点,远离了文学创作的根本。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少一些急功近利,不要再闭门造车,去看看先人们是怎样做的,回归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与深刻??
回到原点读后感篇十五
《西瓜公司》其实是一篇幻想小说,但却讽刺现在人的心理状态:在一座小城里,新开了一家西瓜公司。公司里人虽不多,但都是科技人员,专门研究西瓜。努力完善西瓜,争取销量超过菠萝公司。首先,“正方体西瓜”风靡全城,其次还推出“金字塔西瓜”、“圆柱西瓜”。三年后,西瓜公司又和菠萝公司合力制出“菠萝味西瓜”。五年后,又有了“紫西瓜”、“蓝西瓜”。西瓜销量已超过菠萝公司。十九年后,西瓜公司陆续除了“异形西瓜”、“怪味西瓜”、“多彩西瓜”、肉味西瓜“。但都失去了西瓜原本的味道,没人记得真正的西瓜是什么味。最后,二十年过了,一个绿黑相间,球形的红瓤西瓜终于研究出来了。接着由于特殊西瓜无人问津,不久便失传了。西瓜经理的妻子说:“研究西瓜近半个世纪,可西瓜一点也没变啊!”经历愕然。
从一个努力完善西瓜,争取销量超过菠萝公司,然后努力研制,销量早已超过菠萝公司后还不满足,觉得离成功还远,却不知成功早已在身边,最后一个大转折—回到原点。
可不是?他们撇开眼前的幸福和成功,徒劳地为镜中开花,水中月奔波劳碌,末了一无所有,又回到原点。再回首,曾经的成功,幸福也失踪了。
回到原点读后感篇十六
山,蜿蜒盘旋着,远远地伸展向天的边沿。一如他那颗缚着枷锁的心,遥不可及。
那天,他站在山脚下,望着重重围绕的大山。
即使,一幕青山,也阻隔不了他那颗遗落在了山的那头,久久挣扎着的心。
多少个日日夜夜里,他奋力地攀爬着,坚硬的石子路烙下了一个又一个深厚的履印。
直到有一天,不经意间,他回过了头,望到原点。
在那里,有一群与他同龄的孩童,他们开心地玩耍着。
于是,他的心开始动摇了。
站在半山腰徘徊着,徘徊着——。
最终,他不慎,跌倒了。他开始害怕着,迷惘着。
这时,乡亲们急急赶来扶起了他,给他上药,喂他米粥。孩童们也给他粗制的小玩具,与他玩乐。
在彼此的悉心相处中,他诉说了他的梦想。他们雀跃着,给予他支持,做他成功的后盾。
——。
终于,两千多个日子里的那天,一张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了他的手上。
临别前,村长带着全村的父老乡亲们,来到村口欢送他。伙伴们也站成一排,眼睛里嵌着泪水,凝视着他。
终于,有一个人忍不住走上前来,嚅嘘着唇问他:“你,还会回来吗?”一如一粒石子投入水里,他的心似乎荡开了千层的波浪,久久地,久久地,荡漾着。
回来吗?不,不,我才不要回来呢。他苦苦奋斗了那么久,为的就是走出大山,看尽外面的纷繁大千。
最后,他还是走了,在乡亲们期盼的目光中,狼狈地逃似地走了。
从那以后,他来到了一座繁荣的大都市里。他换上了西装,脚上蹬着亮锃锃的皮鞋,手上,脖子上套着闪晃晃的金饰品。他当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官,一边手环娇妻,一边享受着下属的阿谀奉承,又极尽一切的收刮财富。
他也忘了,忘了,他是山里走出的娃呀!
直至多少年后的一天。一群警察闯进了他豪华的居室,给他套上了银晃晃的手铐,他的生活完全变了样,妻子离他而去,谄媚的下属也群鸟四散。
原点?原点?
是的,他忆起了,忆起了离别时伙伴问的那一句话:
你,还会回来吗?
呵呵,他内心苦笑着,他还可以回到原点了吗?
回到原点读后感篇十七
小时候,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有父母的陪伴,悉心的照料,让我活着像问实力的花朵。刚开始的求学之路,心里满是恐惧与不安,面对着一张张陌生的脸,稚嫩的小手死死地拽着父母的手,不愿意放开。因为父母的劝导和鼓励,我有了信心。渐渐地有了形影不离的伙伴。
儿时,拥有亲爱的父母、一同玩乐的伙伴,仿佛这就是我的幸福,我完全沉浸在了那充满幸福的梦了。那是简单的`幸福。
可是,随着时间的悄然流逝,我的美梦醒了,取而代之的是喧嚣躁动的世界。各种各样的烦恼涌进了我那承受能力有限的大脑,渐渐地我失去了儿时那简单的幸福。因为自己迷失了方向而感到不安。
不能与父母像往常那样谈话家常,朋友间复杂的感情,还有我无法理解的现实社会……这一切都让我原本简单的幸福变得不再简单,甚至已经找不到幸福的定义了。
在这个物质最丰富而精神最贫瘠的时代里,每个人长大后,肩上都背负着庞大的未来,都在为一种不可预见的“幸福”拼斗着,然而我们在奋力追求“幸福”的时候,我们却不知道我们正遗失着真正的幸福,我们都忘了,幸福是单纯的。
抬头望着干净的蓝天,这广袤的蓝,让我原本浮躁的心变得安静,蝉兄和蓝天让我在层层迷雾中找到了一点点的光,让我醒悟了,这就是喔接下来的路——。回到那最初寻找幸福的路,我试图拾回我遗失的真正的幸福。
我知道即使世界在变,但是父母爱我的心不会变,知心朋友依然是我最珍惜的人,因为他们知道我要的幸福是是什么。
这是一个只有人教导我们如何成功,确没有人教导我们如何保有自我的世界,多以我们一定要选择“自己”,而不是“大家”。我们需要认清自己。
当世界一直往前奔跑,我选择,寻找最初的我。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604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