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12:10:08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22篇)
时间:2023-11-27 12:10:08     小编:念青松

美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独特标志,也是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在总结中,我们要注重结论的概括性和可操作性,让读者能够直接得到实际效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英语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说课稿篇一

我的说课稿内容是“九加几”,这个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九加几这个内容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识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九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九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直观教具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与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我首先以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

生:喜欢。

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组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为三个步骤:

1、谈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谈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纸张逐一示出各种解决方法:

a、依次一个一个得数1、2、3、4、······12、13;

b、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10、11、12、13;

c、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凑成十,“10+3=13”

师: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你最喜欢那一种?(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

提问:要算剩下的饮料一共有多少盒?怎样列式?

板书:9+4。

师:怎样计算这个算式呢?现在请大家拿出小棒,自己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学生动手操作后)。

提问:盒子有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十盒?(再加一盒)。

这一盒从哪里来?(从盒子外边的四盒中取出一盒)外边的四盒饮料拿走一盒后,还剩下多少盒?(还剩下三盒)十盒与剩下的三盒合起来是多少盒?(13盒)所以9+4=?(等于13)。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利用主题图让小组成员互相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看谁提的多,并给予表扬。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九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组合跳绳组一共有多少人?

9+3。

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有多少人?

9+7。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以上三个式子的特点,从而引出课题的“九加几”

3、归纳算理,巩固记忆。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时智力的源泉,在引导学生归纳“凑十法”算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9+3,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移动小棒,根据学生的思路填写思维图。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从3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b、从9根里拿出7根和3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圆片,计算9+7,学生也可能出现两种思路:

1、从7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6等于16。

2、从9根里拿出3根和7根凑成10根,10再加6等于16。

这里我没有强调“看大数,分小数”,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分小数”或“分大树”,只要能凑成十都是可以的。

(三)巩固知识,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课本p—98做一做的1、2两题。练习时通过图片,展示色彩鲜艳的菠萝、苹果、鸡蛋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寻宝藏。寻宝藏要经过很多障碍,这些障碍物就是“九加几的算式,能解决这些算式的同学就能找到宝藏。

3、抢桃子,我把“九加几的算式写在这些桃子上,让学生抢答,看谁最先抢到桃子。

练习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巩固新知。

(四)拓展练习,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点难点之后,我运用直观教学,展示一个砌房子的游戏,将九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巩固了九加几的知识。让学生算出九加几的算式后,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有对的计算窍门。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发现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那我继续追问,这个1到哪去了?学生很自然地想到1和9凑成10了,从而对“凑十法”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五)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学到了什么?解答这些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在评价时,我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好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六)课堂作业。

课本上p—98做一做的第三题。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说课稿篇二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统计》。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课程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一册初步接触了简单统计图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是正式学习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在这一学段要求“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例1通过教师带领同学们统计校园内花坛上每种颜色的花的数量,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为了直观比较每种花的多少,引出条形图,使学生直观感受条形统计图。例1给出的条形统计图是非正式的,没有给出每种花的数量范围(频数范围),只是在每种花的下面给出空,让学生把它们相对应的数量填上去。要让学生明确每个小格代表什么,怎样看图查找数据,怎样比较数据之间的大小。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让学生统计同学们喜欢什么颜色,体验简单的随机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本节教学重点是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并描述数据,初步感受条形统计图、认识统计表。难点是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使学生初步感知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体验最简单的统计方法。

3.通过对学生身边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统计是有用的,统计是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首先说说教法的设想: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从而培养统计的思想和体验最简单的统计方法。

再来说说学法的设想:《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析、研究,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情参与中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发展能力。

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森林里的游乐场要开张了,门口放了好多漂亮的花篮,引领学生进入情景。

2.教师引领学生说说有什么颜色的花篮,各有多少个,用什么办法统计。

3.学生根据表格统计每种颜色的个数。(疑问:为什么要先涂色再来填数目?对于静止的事物的统计难道不是用数的比较方便吗?)。

这一环节我从森林里的游乐场开张入手,创设有哪些颜色的花篮这样一个情境,复习上学期学过的分类统计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解决对静态事物的统计。

第一步,提出问题。

1.继续用多媒体播放画面,小动物们进入游乐场。看完后让学生说你看到了哪些动物。

2.追问:它们各有多少只?估计学生回答不上来,问原因。因为动物们进入游乐场就看不见了,用静态事物的统计方法行不通。提问:用什么方法来统计。

这里创设了问题情景,让教材静态画面动态化,使旧知与新问题产生矛盾,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为下一步的关键环节作下铺垫。

第二步:解决问题。

1.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记才能做到又快又准确,商量确定办法,然后由老师报名称,每组学生用讨论好的方法记录。

2.展示各种不同的记录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

3.教师指导学生将统计的结果填入表格中,鼓励学生说说从表格中知道了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中体会比较简单的记录方法,并启发引导学生用其他一些比较简单的符号记录,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第一层:

1.练习统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小组中小朋友最喜欢玩的游乐设施。

2.把整理的结果填在表格里,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

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把课堂教学的情景以一个故事情节贯穿,让学生在富有童趣的活动中发现、认识新知,探索新知,应用新知。

第二层:

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记录方法进行统计记录一星期数学课、语文课、自己最喜欢的课各有几节,并填写统计表。这一设计,不仅起到了进一步深化巩固和发展新知的作用,而且把统计回归到生活,使学生体会到统计体验统计是有用的,统计是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层:

小组活动:一同学抛股子,其余同学统计规定次数内各种各种点数出现的次数,寓教于乐。

这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力求使课堂做到活动化、自主化,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说课稿篇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是来应聘小学数学教师的考生(不要说名字)。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数的加法与减法》,以下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小数加法与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版)五年级上册第++页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过了小数的性质以及整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这部分内容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后面的相关内容积累了知识经验,并且在今后的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有广泛的运用。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材提供的素材,是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小数加法与减法》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教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数位对齐的道理。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地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他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且他们开始有意识的主动的去探索周围未知的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写一些关于学生的特征)根据他们的这些特征,我设计了创设情景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等数学教学方法,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亲自体验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此,本课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验证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其他的都差不多,就是说教法那里要加上学情的分析,还有就是有一些新理念好的,在这一过程中,我将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有一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这个环节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让学生通过……等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

归纳总结方面,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巩固,突出本课的重点,构建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并且通过学生自己回答,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体现了新课标评价的多样性,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

最后关于探索方面的,入第二个环节是自主探索,感悟新知,你可以借用这句话,布鲁纳提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的学,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说课稿篇四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93—99页的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而直线和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起始概念,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学段的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

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是理解直线的特征。

(三)关于教学流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

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出示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的一角的简笔画,组织学生给简笔画中的线条归类,引出课题“直线”。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学生建立空间感、符号感、数学感及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及两者的异同,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画直线和线段、量线段的方法。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线段,分辨出某一物体由哪些线段组成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

4、交流评价: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一)设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1、多媒体出示描绘校园一角的画面,有假山、流水,还有太阳、小鸟、教学楼以及小树、各种花。

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校园美景,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然后去掉颜色,成为一幅线描画。

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线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完成)。

4、汇报:以一株花为例,请学生给线分类。多媒体显示花变大,各线条间稍分开。指名分类,随着学生的指点,线跳入相应的框中,框下分别注有直的线、曲的线。

5、引出课题:像这样笔直的线,是直线(板书),今天的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的线。

(二)引导探索。

1、认识直线:

(1)认识直线的特征:

课件出示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问:它是什么形状?老师把它这样(用手把线拉直)(变直了),这种线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板书: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有什么特征?教师把毛线一点一点拉长问:”还可以拉长吗”(可以)现在老师一个人不能把它拉长,谁来帮老师拉一拉?请两位同学上来拉。教师问:”还可以拉长吗?如果它不断地拉长,请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儿?”从中引出直线的一个特征:无限延长(板书:无限延长),那它有尽头吗?引出直线的另一个特征: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说课稿篇五

教材内容: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学习优化问题就是为了让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的价值,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优化问题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因此设计本节课时,我把教学内容变为源于学生切身生活体验的,适合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发展的信息资源。《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获取成功的乐趣,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化方案。

教法与学法选择:

在教学方法上,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理解优化思想,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双向互动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的情境演示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动手操作,互相交流,最后找出最优方案的方式组织教学。

在学法方面,《课标》指出,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感受生活数学和数学生活,因而我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学习,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参与全程。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趣导入。

上课开始,我用课件出示“小精灵”来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上课的场景。

出示:一边一边。

他们感兴趣的就会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反之他们则会不予理睬。本节课中,我以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小精灵为主线,让同学们用“一边…一边…”说话,学生可能会说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边唱歌一边跳舞,一边走路一边看书等等。我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有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完成的,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与学生一起构建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因此,我设计了“生病问题”“沏茶问题”“做饭问题”等一系列的生活问题的活动,在一项项的活动中把合理安排时间的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从多种方案中形成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1、生病问题,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1)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

出示:找杯子倒水1分钟等水变温6分钟找感冒药1分钟量体温5分钟。

让生安排时间,发现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2)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的方法。

先让生自由说说是怎样安排的。

我把教材的安排稍做改动,设计了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小精灵的好朋友小红生病了,想吃完药赶快休息这一情境,让学生帮忙设计吃药要多少时间.因为学生对生活中生病的情景是非常熟悉的,并且他们很愿意给小精灵提供帮助,也会很快找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向学生出示了吃药的有关程序让学生设计方案,再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评一评,画一画四个活动来得出最优策略,完成学习任务的。最后让学生在所有的设计方案指出其中不合理的方案,并说明理由,让学生在寻找最优化方案过程中,既掌握了解决问题最合理的时间安排,也对他们进行了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的教育,使得情感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沏茶问题,进一步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

(课件出示例2图)。

(1)让学生仔细看图,理解情境图意,引出小精灵的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情?每件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学生讨论交流后,再出示教材中给出的图例。

(3)组内交流,设计方案,并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4)小组汇报结果。

(5)让学生比较同学们设计的方案,看看每一种方案中,沏茶的顺序对不对,所需的时间各是多少。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说课稿篇六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113页“数学广角”第二课时例2。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学习优化问题就是为了让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的价值,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优化问题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因此设计本节课时,我把教学内容变为源于学生切身生活体验的,适合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发展的信息资源。《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获取成功的乐趣,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化方案。

教法与学法选择:

在教学方法上,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理解优化思想,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双向互动教学的作用,通过的情境演示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动手操作,互相交流,最后找出最优方案的方式组织教学。

在学法方面,《课标》指出,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感受生活数学和数学生活,因而我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学习,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参与全程。

教学程序:

让生安排时间,发现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2)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的方法。

先让生自由说说是怎样安排的。

(1)看图,学生独立思考。

(2)算一算要多少时间才能开饭。

(3)引发争议,交流思维过程。

(4)出示方案,总结评价。

2、数学竞赛。

《我是设计小行家》。

(1)出示炒鸡蛋的工序。

(2)学生独立思考。

(3)用流程图表示出设计思路。

为了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我设计了“做饭问题”“数学竞赛”等巩固练习。做饭问题看似简单,但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17分钟或27分钟,为此引起学生争议.这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在交流的活动中使学生明白如果是用一个炉火做饭,就要27分钟如果有两个炉火做饭就只要17分钟。通过这个练习,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最后我设计数学竞赛《我是设计小行家》看谁能用最少的时间做好一盘味道鲜美的炒鸡蛋,将活动推向高潮。我利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把握时机,向学生提出要求:

(1)独立完成。

(2)必须画出流程图。

(3)和同学们分享你的经验。这样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总结。进行自我评价。

(1)让学生畅谈学习感受。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提高效率?同学之间交流一下。(为达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一原则,进而深化知识,在课外作业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说课稿篇七

自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份数和份数已经没有了原有的界限,也就是说,在解答简单的有关每份数和份数的应用题时,无需再考虑算式的意思。然而正是在课标的理念倡导下,使我在执教小数乘整数一课时遇到了障碍。

如:一根铁丝,每次截取2米,4次共截取多少米?此题可以列式为:2×4或者4×2,可是到了五年级,由于受其影响,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时显得有些吃力。如:一根电线每次截取0.2米,4次共截取多少米?有学生列式为0.2×4,也有学生列式为:4×0.2,到底是0.2×4正确,还是0.2×4和4×0.2都正确呢,倘若按低年级的要求,又怎么让学生明确0.2×4和4×0.2在意义上的不同呢?如果从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上来理解,这道题应该是求4个0.2相加的和是多少?而4×0.2则符合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即4的十分之二是多少。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从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来理解此题,正确列式为0.2×4,因为教材之所以通过两个层面来讲解小数乘法的意义,不难看出这两部分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小数乘法例题是以买东西为题材,因为它容易激活已有的经验,有助于学生领悟算法。前后共提出三个实际问题,教学三个乘法竖式,各有重点。三个竖式中教学的乘法知识综合起来,就是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第一个问题是求苹果多少元,计算9.6×3。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乘以整数,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于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还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于是分步计算求得结果。这些方法都是接受小数乘以整数的认识基础,看着教材中的竖式,体会9.6×3应该分两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么,引导学生对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联系前面的算法作出具体的解释,也可以根据小数的组成进行推理。通过9.6×3的教学,学生初步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基本算法: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列竖式计算。

第二个问题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计算12×5。整数乘法中,小数乘法中,教材先在积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还有一点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小数乘法的例题只是初步体会它可以用竖式计算,算法的得出在“试一试”后。所以,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要一气呵成,待形成计算方法后再进行练习。小数乘法例题里的三个计算都有预设的教学内容,需要及时巩固,才能进入后面的教学。所以,每个问题解决以后,都要适量安排练习,使教学的新知识消化、内化,保障后面的教学能突出重点。

基于以上的要求,本人教学过程如下:

由一个生活中讨价还价的情景,引入避免可笑的情景,可以用小数乘法也可以用小数乘法来解决,这样引出课题,学生产生强烈学习小数乘法的愿望。

1、创设情景:创设一个购物的生活情景,引出苹果如何算。

2、进行估算单价。这是生活中经常要甬道的。

3、独立探索,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9.6×3的积。其中重点是解决用竖式来做的方法,知道积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算理,如果对答案有怀疑的还可以检算。

4、理解算理:继续探索:12×5=?5.7×6=?学生完成试一试以及改错的练习,最后学生自行总结小数乘法的方法。

结合生活中的里子积场促销活动,请同学帮忙买哪种比较合算,最后提示学生学好小数乘法就不会出现开始的笑话了,只有多算、多练,才能提高口算以及计算的基本技能。学生能主动探索,找到计算的方法,由情景的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小数的欲望,由讨价还价的场景吃到学好小数乘法的必要性;学生能通过探索、讨论、尝试掌握小数乘法的方法。最后的试一试又是两道题学生对后面加不加小数点起争论,加了就把数改了。

这一节内容很多,同样小数乘法,各种可能遇见的问题都在这一教时完成,有些贪多不烂,部分同学在云里雾里,算理不能理解的非常到位,象这样的课如何呈现,如何处理例题与试一试中5种不同的种情,而且还要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说课稿篇八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认识角。

正确画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

2、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什么?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1、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什么?

2、小组活动:找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请几个学生上台指)。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学生活动)。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再一次请同学上台指)。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

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三)小组合作,折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有角吗?

生:没有。

师:怎样才能折成一个角?(师生折角,生高举角展示)。

谁能给这尖尖的取个名字?谁能给这两条直直的取个名字?

同桌互说:自己折的角的顶点、边在哪里?

(四)动手操作,演示活动角。

1、师:(出示活动角,两边重合)。

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跟老师一起做(师让活动角慢慢张开)。

你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师:请你跟我这样做。

你又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知道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跟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边叉得越开,角就越大。

2、魔术。

师:同学们表现真好,老师送你们一个魔术。(抽动活动角)。

你看到什么?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师: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比较角的大小。

师:(课件出示)猜一猜,下面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

师:怎样验证?(打开p40,用三角板验证)。

你发现什么?

(课件演示:两个角重合)。

(五)体验感悟,画角。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把角的样子画在纸上。(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试一试)。

2、展示学生画的角。

师:画得怎样?

3、师示范画。

师:想知道怎样画又快又美观吗?

4、请用正确的画法再次画一个角。

(六)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拓展(游戏)。

电脑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2、师:现在继续闯第二关。电脑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3、师:第三关最难,谁有信心继续闯关?电脑出示:下图中有几个角?

本节课学习内容贴近儿童,教学设计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整体思路,是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性。如授课伊市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图入手,引导小组讨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角?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同时初步感悟到角的基本特征。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我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说课稿篇九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内容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力求通过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首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模式二中本课的相关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处理,创设了挑战数学广角的情境,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其次,我关注师生合作,促进交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学习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学习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等。

教法、学法设计: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密码是由1和2组成的两位数,让学生说一说(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如先放十位上的2,再放个位上的1组成21,接下来把原来个位上的1放在十位上,把原来十位上的2放到个位上,数位交换一下就变成另外一个数12等等。)。

课件出示题目用数字卡片1、2、3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请同桌同学互相合作,一个小朋友摆卡片,每摆好一个另一个人就在答题纸上把摆的数记录下来。(同桌合作)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学生所写的个数可能不一样,有多有少,首先,找几份重复的或个数少的展示。)。

问:哪组同学说一说你们写出的两位数跟他们的有什么不一样?(有学生说他可能漏了,也有学生说他重复了)再引导:要想做到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哪位有好的方法呢?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有学生说先位置调换,也会有学生说固定十位或个位。)。

问:你们觉得他们的方法好吗?

师用学生说的方法摆给学生看。

师一边小结一遍用课件展示:看来我们在排列数的时候,要想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

质疑:那谁是密码呢?(点击课件验证)。

课件展示活动一:

握手游戏。

(课件展示)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师引导:我们班每个同学都很聪明,只要每个人都认真观察,开动脑筋,没有难题可以难倒大家!刚才大家的表现太棒了,数学广角决定给大家颁奖。我们一起去领奖吧!(出示课件)两套衣服你们喜欢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回答。这些衣服一共有几种穿法?把这些衣服用序号代替,在作业本上连一连吧!动手连一连,汇报结果。

(课件展示)一个练习本。

出示问题(买一个练习本5角钱,有几种付法呢?)。

出示1个5角,2个2角,5个1角的图片。

每4人1个小组说一说吧!生汇报。

课件展示4种付钱方法。

练习二(课件出示)用数字卡片5、0、2、6可以摆出哪些两位数呢?动手写一写。

提示:注意写的时候要按顺序写,才能不遗漏不重复!

师:能摆出几个呢?指生回答。

课件出示结果,摆出12个数字让学生观察。

学生发现05、02、06不是两位数。强调0不能放在最高位。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有序排列方法的掌握,也帮助理解两位数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游玩了哪里?对!数学广角。今天的数学广角有趣吗,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收获)。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说课稿篇十

(同学们都拍手称好)。

故事讲完后,由坏狐狸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昨天房子被我推两下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塌呢?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深思不解的情况下,教师顺水推舟地引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a:三角形的定义。

师:先请同学们拿出数学用具盒打开钉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请同学们在图本上画一个三角形;最后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数一数、摸一摸三角板的角和边,并说一说你对三角形的认识。师生总结三角形的定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用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一来,既打通了数学与生活间的无形屏障,又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欢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当中。问题的悬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里主要是回顾学生对三角形原有的认识,起到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教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b: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先让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并画出三角形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再请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拿出并指着自己的三角板向同伴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c: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请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索尝试画高;然后,教师示范讲解三角形的高的画法;最后出示练习,让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d:三角形的稳定性。

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三角形,然后质疑:“这些三角形有什么作用呢?”接着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对比、推拉三角形与四边形,交流对比结果并归纳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鼓励学生学会自学,独立思考,在同伴面前敢于发表意见,与同伴们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是在学生已学会了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自学并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去独立思考、去逐步探索,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对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

这个环节是根据新课标“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设计的,主要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师:现在哪位同学可以回答坏狐狸提出的问题呢?

“为什么昨天,我推两下房子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动呢?”

1、生活中的三角形。

a:出示挂图,让学生去观察并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的三角形,再说说它们的用处。

2、辅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的1、2、

第1题,说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名称,并各画出一条高。

第2题,围篱笆。“哪种方法更牢固,为什么?”一个问题,既打开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又达到了一个前呼后应的效果。将生活实际与一种情景联系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生活化”的理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这些有序而多样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有趣的数学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3、发挥想象,巧摆七巧板。

b:小组合作,摆出七巧板,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用不同的图形拼出一幅图,再进行小组评比。

师:今节课你掌握了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谈收获,评价得失。

创设情景可以渲染学习的气氛,也可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小组合作学习既体现了团队的精神也使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让学生在组内谈收获、评得失,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说课稿篇十一

一、归总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同时可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都曾渗及过,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在前几册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师有目的地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重点: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培养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思维冲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几个部分展开学习。

(一)、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2、导入: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帮助小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创境激趣,把学生带入到实际生活中,突破了数学教学的封闭状态,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逐步丰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1、出示例题:小戴家有3个滴水龙头上周流失了725.76千克的水。

(1)大家能从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挖掘题中隐含的重要信息上周,提问:上周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条件?(上周实际是告诉我们7天这个隐藏的条件。)。

(2)提出问题:小戴家平均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呢?

(设计意图: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体会提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三)、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1、深入分析。

(1)教师:现在同学们能计算出每个滴水龙头1天的流失量吗?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2)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合课本上的相似例题11提示。

2、学生结合信息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帮助学生从量的角度对数量进行分析,自主得出答案。(教师巡查,确定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创设恰当氛围,组织学生交流,并同时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方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

(四)、交流方法、解决问题。

1、指名说板,呈现不同的解题过程。

第一种:可以先算1个滴水龙头一周滴水的流失量。

725.76〔3=241.92(千克)。

再算平均1个滴水龙头1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

241.92〔7=34.56(千克)。

答: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34.56千克的水。

第二种:可以先算3个滴水龙头一天滴水的流失量725、76〔7=103、68(千克)再算平均1个滴水龙头1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103、68〔3=34、56(千克)。

答: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34.56千克的水。

2、小结:分析问题时,我们要弄清楚题目的数量关系,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解答。解答的每一步是求什么,心中都要很清楚。

(设计意图: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激励创新,拓展思维。呈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在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后,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五)、尝试训练、反馈评价。

1、出示课本例题11。

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1)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课本空白练习。

(3)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2、出示做一做的情景图。

(1)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的数学信息和问题。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3)小组交流讨论,着重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六)、布置课外作业。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说课稿篇十二

学生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学生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形成对时间的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

四、 课件、作业纸、各种钟表(课前让学生自行准备)、钟面模型等。

(一) 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 认知“秒”

请同学们听一听这时什么声音?(课件中传出“滴答、滴答”的钟声)

师:你们愿意感受一下倒计时的气氛吗?(愿意)好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师:你们知道我们数的每个数字之间经历了多长时间吗?(1秒)

2、 自主探究,合作求知

(1) 认识秒针和1秒

今天咱们带了各种钟表你认为那些钟表可以计量“秒”?你知道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吗?你们还了解那些关于“秒”的知识?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4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对秒的认识)

师:(出示钟面)根据学生的汇报揭示:

a.有些钟面上又细又长走的最快的针就是秒针。

b.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板书)

(2) 认识几秒

b.以组为单位用自己的时钟说一说秒针从哪到哪走了几秒?(一个同学问其他同学答)

c.引出秒针从12绕了一圈,走到12,经过了多长时间?

(3) 教学1分=60秒

(课件演示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

a.观察验证: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是60秒)分针走多少,是多少分钟?(一个小格,是1分钟)

师:1分钟和60秒是什么关系呢?(相等)

b.板书:1分=60秒

(4) 体会1秒的长短

a.1秒到底有长呢?让我们再来闭上眼睛,仔细的听一听钟表发出的“滴答”一声所经历的时间就是1秒。

b.刚才,我们听到钟表发出的“滴答”一声就是1秒,你能做一个动作来表示一秒吗?

(5) 1秒的价值

1秒的确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却能在1秒钟做很多事情,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科技出示一组数据)

(6) 体会几秒

刚才我们看到1秒有那么大的作用,那么2秒、10秒……是不是就能做更多的事情呢?

a.用5秒时间你能从1数到几?(先感受5秒钟有多长,再数)

b.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一会儿我说“开始”咱们把眼睛闭上如果你估计1分钟到了你就把手举起来,咱们看一看谁估计的最准!

c.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用秒来计算时间吗?(生汇报)

(二) 联系实际,巩固拓展

1、3时=( )分 120秒=( )分 30分( )30秒

2、填合适的单位

东东吃早饭大约需要10( )

我们每天睡眠时间大约要9( )

走1千米大约需要15( )

小民跑50米大约用10( )

3、你能说出谁是第一名吗?

4、秒针从4到6是多长时间?分针呢?时针呢?

同学们真棒!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闯过了层层关卡,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小客人是谁!

(三)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师:今天我们利用了一节课40分钟,学习了有关“秒”的很多知识,相信大家在今后每时每刻都能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让我们永远铭记古人的教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说课稿篇十三

《中括号》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小括号意义,会用小括号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了游戏,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体会中括号的意义,中括号的运算顺序。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运算顺序打下知识基础。

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并且每个同学都有一些动手操作的经验和合作学习的基础,这对他们学好《中括号》一课的内容有很大帮助。

1、教学方式:

2、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本节课我们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新理念强调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中,评价伴随着学习活动的始终,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一)好奇中创造。

(二)讨论中理解。

360÷(12+6)×5。

360÷[(12+6)×5]。

(三)尝试中规范。

240÷[3×(17-7)]。

(四)质疑中发展。

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生命的历程,师生本是相依为命的。相得益彰当是理想境界。如果教师能促成这种理想境界的达成,那么教师当然是成功的、能干的、快乐的。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说课稿篇十四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节《笔算乘法》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本课“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部分的学习,是在“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深入学习的,同时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课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初步形成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自主性不强,因此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算理,并能用笔算乘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乘法运算的应用价值,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及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时,所得积的末位数要和十位数上的数对齐。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激、导、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探索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引入新课。

数量=总量,并列出算式14×12。此时抛出疑问“这个算式和14×5、14×10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来顺势引入课题。

导入的设计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自然链接新知。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说课稿篇十五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2)、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情境引入:

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给出信息,引入新课内容。

(二)、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出示课件:数学门诊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判断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三)、情境教学新课

1、学习例5,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

小结:水的单价一定,用水吨数与总价成正比例。

2、教师提出问题。

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看屏幕。

出示例5: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说课稿篇十六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对称》。

首先,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本单元是在三年级初步学习了轴对称的基础上继续教学轴对称图形,采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继续教学平移,要把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继续教学旋转,要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在内容的编排上先教学对称,再教学平移,然后教学旋转。本课一共分三课时,我这节课教的是第一课时。本课的重点在于结合实例,感知轴对称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本课的难点在于空间知觉的建立与培养。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经在三年级初步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道理。

我来谈谈我对教法、学法的认识,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我来谈谈我对教学程序的预设,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首先向学生们提出疑问,老师说“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呢?老师要向大家请教几个问题,我们祖国首都的天安门,它是什么图形?具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三年级所学的知识顺利的回答出来。接着再提问两个差不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们对过去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与加深,也为了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准备工作。其次老师再提问同学们“哪位同学能够给老师举出几个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呢?”引导学生做出回答。继而鼓励同学并教给他们一个表扬的小口诀。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加强复习的强度,让学生更加体会到轴对称图形的样子,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加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认可,自然而然产生自豪感,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接着我给同学们动手演示,将一张长方型纸一面涂上颜色,然后沿中线对折,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做出回答。(板书:对称图形)这样设计是锻炼学生上课要仔细的学习,不能马虎,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提问“同学们,刚才哪位同学看到了老师是根据什么折的线,是随便折的吗?我看看谁观察的最仔细。”学生做出回答后,老师给予表扬并且加以明确,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轴对称图形)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们养成凡事都要认真观察的好习惯,表扬学生可以让学生产生对新知的巨大兴趣,引发去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老师明确答案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自觉形成一种研究数学问题就应该严密的观念。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首先我让学生们自己去体验一下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用长方形纸折出对称轴并画出来,让学生走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学讲解是让学生也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而且在讲解的过程中对知识的认识也会更全面。其次再以正方形为例,折出对称轴,这样可以让同学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再次向学生展示老师剪出的美丽图形,老师说“同学们,我这里有些好看的图案,知道我一共用了多长时间就剪出来了吗?”引发学生的兴趣,为了下一步的教学。老师逐步指导学生也可以剪出如此美妙的图形,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粘到黑板上,表扬同学们都是一群心灵手巧的好孩子。我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的空间,动手动脑融为一体,融会贯通,将自己的作品粘到黑板上,可以让学生在心灵上获得很大的满足感,鼓励学生会让学生有一种被重视、被认可的开心。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中我预设了三个层次练习。

第一个层次:动手操作题

62页上的“试一试”,首先让同学们动手119页上的图形,动手折一折,并且提出要求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如果是的话有几条对称轴?在62页的图上画出来。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老师巡视。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同学们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巩固,而且动手实践可以让同学提高兴趣。

第二个层次:抢答题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多叫一些学生,因为机会均等,出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可以让同学自己来,老师起辅助作用。我这样设计是为了给每一个同学机会,让同学自己纠正错误可以促进同学们之间的友情,懂得互相帮助。

第三个层次:练习题

63页第2道,我采用让学生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的方式,可以让同学们加深记忆,并且有一种做小主人的感觉。解决第3道题时,我让同学们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们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口齿清晰。解决第4道问题时,因为有困难,可以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锻炼同学们的小组合作精神。

第5道问题当成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回家完成。这样设计是让同学们懂得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我让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并且发言,老师给予奖励。可以叫这节课回答问题比较少的同学。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回顾整节课所学,巩固知识,叫回答问题少的同学来回答是考虑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照顾到每一位同学,鼓励学生更好的进一步的学习。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说课稿篇十七

《加减法的验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5册第二单元第27-28页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三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借助购买物品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展开探索并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验算方法。

因为验算的本质就是根据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学习的,因此本节课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因此把加法验算和减法验算两课时合并成一课时。同时培养学生认真检查、仔细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刚学习了三位数的加减法,很熟悉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估计掌握验算的方法不是很困难。验算的书写格式、关系的表达可能欠缺。这些地方需要老师关注和细化。

基于以上考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方法的过程。

2.学会对加法减法进行验算,培养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3.体会验算方法的'多样化。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验算的算理和书写格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主要主要介绍两个教学环节。

通过两个题组的口答,复习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学会简洁地表达。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安排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在购物的情境中,体验验算的产生。

小明提出了一个问题“找得钱对不对?”。怎么才能知道找的钱对不对呢?要想知道找得钱对不对,也就是要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不正确。

第二层:探索验算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尝试完成,小结方法。

第三层:小结,不管用哪种验算方法,只要能检验出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就可以。

在验算教学中,大部分孩子们掌握了加减法的检验方法,会用多种方法验算,并能表达清楚。

出现问题:

1.个别学生验算的书写格式没有掌握,只写了计算或验算竖式。

2.抄录原竖式中的数据作为验算结果,使得验算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体验验算的产生时间很久,是在生活情境中体验?还是在学生出现计算问题中体验,可能后者更符合学生的需要。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说课稿篇十八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是中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3.学情分析:(说学法)。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教学程序:

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说课稿篇十九

1、位置内容:

本节课位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4——76页,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连加”。因为内容较多,我设计用两课时完成这个内容的教学,这是第一课时。本节教学是在学生一年级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连加,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加法基础上进行,因此本节课在让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后,我将重点放在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上。此外,还注意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万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发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

探索万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4、教学难点:

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正确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旧知:

我分为我会说、口算、竖式计算三部分,分别复习百以内数的连加,以及竖式计算中的注意点,一步步唤起学生回忆,为本节教学万以内数连加的估算和计算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这里针对学生刚提出的问题指名列式并估算结果,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得出多样化的算法。在学生提出用竖式计算时,可能出现三种书写方法。在这里我安排了一个比较环节,引导学生对比三种书写方法,对书写格式进行正确区分。

此处让学生先估算结果,发展了他们的估算能力。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算法,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他们倾听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而且探索万以内数连加的算法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算法,也有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反馈练习。此时出示各小组跳绳情况统计表,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各组成绩,展示汇报,说出计算过程。在讲评中特别强调竖式计算连加时应注意的问题。

这个环节作为学习新知后的一个反馈练习,可以让学生巩固、熟练所学知识,而且对竖式计算连加的格式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这个环节我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先出示几道判断题,让学生通过找错误,改正错误,加深对竖式计算连加的正确书写格式。然后再出示四道计算题,让学生任选一道独立列竖式进行计算。有了前边几道判断题作基础,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准确性自然会提高。

四、联系生活,实践应用:

创设商场购物的情景,让学生运用万以内数连加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设计这样的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全课总结:

以“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谈学习后的体会,总结全课。

重点突出,内容全面,既有估算又体现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清楚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说课稿篇二十

数学,以其丰富的内容,开放的思维,严密的逻辑,使孩子们产生强烈的兴趣。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小数乘整数》就是这样一个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它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本教学内容是小数乘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已有整数乘法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教学时与整数乘法联系,便于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

结合当前的课改形势,我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材,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整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讨论交流、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先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买风筝的生活情景。接着用迁移类推法引导发现法,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引导学生由整数乘法的经验类推到小数乘法。

本节课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我以买风筝这一生活情境为蓝本,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问道:同学们,你们是怎样度过这个愉快的暑假的?这一天,小红、小明、小丽跟着爸爸、妈妈来到公园游玩,他们被眼前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着、陶醉着。这时,小明看见公园一角有位阿姨正在卖着各式各样的风筝,买风筝的人真多,可热闹了。

最后根据学生的提问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

心童趣,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法理。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理当重点突破。我是这样做的:

(一)学习例1。

1、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解答,列式计算。

2、分析交流:请你写出计算过程,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让学生利用先前经验独立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独立思考过程,鼓励和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见解,加深对自己思路的认识,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体现算法多样化。请你比一比,想一想,哪种解法较为简单。

4、集体交流:评出较简单的方法。

5、同步练习:请用你喜欢的方法为其他三个同学算出风筝的总价,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利用学生熟悉的元、角之间的进率,为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计算做准备。让学生在分析、对比、交流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渗透优化意识。同步练习,使学生加深理解,增加学习信心。

(二)教学例2。

1、出示算式:0.72=5=?

提问0.72不是以元作为单位。

了,你应该怎样计算?

2、集体汇报交流: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列竖式计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教师引导概括:先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再按整数乘法的法则计算72=5=360,由于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要使积不变,积360应缩小到它的100倍。

4、提问:请你仔细观察积3、60,你想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三)小结。

1、提问:谁能说说小数乘整数可以怎样去做?应该注意些什么?

2、引导学生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要点。

这样的设计旨在体现《课标》中关于计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学生的经验,给予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依据本节课的特点,我精心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2、深化题。除了基本的练习题外,我还逐步加深难度,检验并提高学生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能力。我安排了《练习一》第1题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拓展题:《练习一》第。

2、3题。

我的设计目的在于以不同层次的练习题逐步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巩固新知,强化重点,突出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四、反思评价,完善认知。

我用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总结本次课堂。

1、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你觉得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应注意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设想我体会很多,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1、转变了教师的角色,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的遵循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索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体验,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2、转变了学生的角色,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整节课教学中,教师始终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手段,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力争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高涨的学情。真正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我乐学的转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各位专家、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说课稿篇二十一

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前两节又学习了一些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但初一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弱。

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是:在探索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等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根据这一要求,结合学生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阐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即一些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因而这些立体图形可展开为平面图形。

2、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图形。

【过程与方法】。

1、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互相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动手观察、操作、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根据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方式展开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着重了解正方体的多种展开图。

难点: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是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展开图中,多个面在几何体中的对应位置的判断是难点。

基于学生思维的起点,为了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实践学校倡导的20+25分钟教学模式,在组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法和直观教学法。

(1)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让学生在直观的数学情境中学习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适当的形象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个课件,直观地演示了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与教具相比,有独到的优势。

(2)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正方体的各种展开图的情况,内容一步一步地展开,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

数学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活动的设计和实践,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本节课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先做好的正方体,通过对正方体的展开,发现正方体展开图的形状,让学生在动手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掌握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引导他们自己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说课稿篇二十二

(同学们都拍手称好)。

故事讲完后,由坏狐狸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昨天房子被我推两下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塌呢?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深思不解的情况下,教师顺水推舟地引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a:三角形的定义。

师:先请同学们拿出数学用具盒打开钉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请同学们在图本上画一个三角形;最后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数一数、摸一摸三角板的角和边,并说一说你对三角形的认识。师生总结三角形的定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用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一来,既打通了数学与生活间的无形屏障,又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欢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当中。问题的悬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里主要是回顾学生对三角形原有的认识,起到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教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b: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先让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并画出三角形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再请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拿出并指着自己的三角板向同伴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c: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请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索尝试画高;然后,教师示范讲解三角形的高的画法;最后出示练习,让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d:三角形的稳定性。

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三角形,然后质疑:“这些三角形有什么作用呢?”接着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对比、推拉三角形与四边形,交流对比结果并归纳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鼓励学生学会自学,独立思考,在同伴面前敢于发表意见,与同伴们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是在学生已学会了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自学并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去独立思考、去逐步探索,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对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

这个环节是根据新课标“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设计的,主要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现在哪位同学可以回答坏狐狸提出的问题呢?

“为什么昨天,我推两下房子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动呢?”

(三)深化训练,拓展延伸。

1、生活中的三角形。

a:出示挂图,让学生去观察并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的三角形,再说说它们的用处。

2、辅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的1、2、第1题,说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名称,并各画出一条高。

第2题,围篱笆。“哪种方法更牢固,为什么?”一个问题,既打开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又达到了一个前呼后应的效果。将生活实际与一种情景联系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生活化”的理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这些有序而多样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有趣的数学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3、发挥想象,巧摆七巧板。

b:小组合作,摆出七巧板,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用不同的图形拼出一幅图,再进行小组评比。

(四)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师:今节课你掌握了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谈收获,评价得失。

课堂总结。

创设情景可以渲染学习的气氛,也可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小组合作学习既体现了团队的精神也使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让学生在组内谈收获、评得失,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63955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