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京生态实习报告(精选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13:22:15
最新北京生态实习报告(精选22篇)
时间:2023-11-27 13:22:15     小编:纸韵

报告的撰写应当遵循一定的结构和格式,以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和获取信息。"如何写一份优秀的报告呢?首先,要明确报告的目的和受众,选择合适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其次,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最后,将结果以清晰、逻辑、有说服力的方式展示出来,同时注意排版和绘制可视化图表,提高报告的可读性和准确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篇一

但是,一旦这一理念不加控制,使所有的草坪都变成了这样一个形状,上面所说的单调就来了。另外,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绷紧的神经也需要大自然来调节,处处受到约束的思想也会渴望自由和灵活,然而“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所以,我觉得,在普通的地区,特别是以生活为主要活动的居民区,并不需要把大量的草坪“格式化”,只要把空闲出来的`土地加以规划,种上草籽,由居民自觉维护就可以了,这样才能让自然化最大程度的接近人类。在这个问题中体现出的理念主要是以自然为本,不应过分强调人类的因素,更不应该把人的意志强加给自然,因为有时,人类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恰恰大自然认可的才是人类所需要的。(图)野外植被的旺盛生长(1)这一点在燕南园体现的很好。当我进入燕南园时,第一感觉这里像是一片农庄。这里的植被大部分是自然所成,而且随便找个地方蹲下观察便可以找到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因此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很多,而且这样的植物分布才能体现出大自然的意愿:譬如,车前草总是分布在路两旁人们走过的地方附近,这一自然规则恐怕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体现。而一些种在别墅前花园里的植物,虽然是人为栽种的,可是却与自然结合一体,看不出一点矫作的痕迹。(图)燕南园初春的植被(2)当时我想,为什么同是在北大校内,唯有燕南园内的植物不用任何人工浇灌就可以旺盛的生长呢?联系了晚些时候到达的绿化隔离带我才想清楚了其中原由。(图)绿化隔离带(e)为什么绿化隔离带的护坡刚建成不久没有任何的人为干预就长满了各种植物呢?原因就是,它是靠自然播种、自然灌溉、自然生长所得的天然植被,它的植物种类、生长规模都是经过自然选择,确实是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且植物的验替次序也是按照灰藜、苋菜等先锋植物――即生命力顽强的一年生植物到多年生植物的,既然我们让大自然自己进行选择,它自然会选择那些最适合本身发展的植物、那些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这也正是燕南园植被繁茂生长的秘密所在,正因为燕南园没有人进行所谓的“植被管理”,它才成了自然的宠儿,生发出一片永远自然的绿色。在这里我不禁联想到了实际生活中,我们城市绿地所用的植被,全部是依照人类的意愿所选定,完全没有把自然放在眼里,最直观最典型的应当数在北京这种极度缺水的城市中种植耗水量极大的草皮的做法。结果呢?不仅草皮奄奄一息,丝毫没有改善环境,还白白浪费了大量资金。(图)自然植被的魅力(3)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样的事情还少么,除了植被方面的例子,又有多少是人类偏要违背自然规律办事呢?城市生态要改善,不是只需要资金的支持,只有学会依自然规律做事,向自然靠拢,我们所营造的生态环境才可能长久的保持不衰。二.关于改造[1][2][3]下一页。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篇二

实习路线:逸夫二楼-燕南园-北大西门-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颐和园南如意门-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颐和园东宫门-万寿山北坡主要内容:一.关于尊重自然:就实习路途中所遇到的植被情况进行分析二.关于改造:就京密引水渠和海淀公园改造后群众的反响进行分析三.关于管理:就燕南园、蔚秀园颐和园的管理进行分析四.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总结4月6日,李迪华老师带领我们选修城市生态学课程的同学,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学实习。本次实习首先在校内进行观察,然后从东门出发,经蔚秀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到达颐和园。途中,我们不仅见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区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经过了四环绿化隔离带等自然氛围浓厚的地区,这样,我们既可以亲身体验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与协调的共存,又可以通过采访来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看法。另外,本次实习途经很多近些年发生巨大改变的地区,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我们对周围居民的采访以及亲自观察,加以对比思考,我们也更容易发现目前城市生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欢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周边环境。我想这些对将来从事规划师职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在行进过程中,有许多平时经常见到的事物,在实习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却突然间引起了我的很多感想,下面,就按照行进路线谈一下本次实习中我的感想。一.关于尊重自然首先,是图书馆东北角的那片三角状草坪,虽然面积并不大,但是依地形自然而成的不太规则的形状――类三角形――却使它让我心头一震。在人工草坪刚刚兴起时,偶尔见到一、二块整齐的绿茵,还觉得有点赏心悦目,毕竟,少见的规则形状让人看了有一定的兴奋感。然而,当所有的设计师都企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博取人们的这种兴奋感、而使这种绿茵“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时,人们的这种兴奋感却被单调感和厌烦感所替代。(图)类三角形草坪(a)的确,现在的绿地,基本都是刻意追求的正方形、圆形或者非常规则的多边形,我很难想到除了单调以外的词语来加以形容,于是我不禁想问:真的只有规则这一种选择么?不可否认,整齐的绿地让现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规则的形状让城市更有秩序,钟爱这种绿地的人也有一定数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别是在繁华的商业区、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建设几个整齐的草坪能够把城市景观点缀得更好。但是,一旦这一理念不加控制,使所有的草坪都变成了这样一个形状,上面所说的单调就来了。另外,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绷紧的神经也需要大自然来调节,处处受到约束的思想也会渴望自由和灵活,然而“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所以,我觉得,在普通的地区,特别是以生活为主要活动的居民区,并不需要把大量的草坪“格式化”,只要把空闲出来的土地加以规划,种上草籽,由居民自觉维护就可以了,这样才能让自然化最大程度的接近人类。在这个问题中体现出的理念主要是以自然为本,不应过分强调人类的因素,更不应该把人的意志强加给自然,因为有时,人类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恰恰大自然认可的才是人类所需要的。(图)野外植被的旺盛生长(1)这一点在燕南园体现的很好。当我进入燕南园时,第一感觉这里像是一片农庄。这里的植被大部分是自然所成,而且随便找个地方蹲下观察便可以找到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因此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很多,而且这样的植物分布才能体现出大自然的意愿:譬如,车前草总是分布在路两旁人们走过的地方附近,这一自然规则恐怕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体现。而一些种在别墅前花园里的植物,虽然是人为栽种的,可是却与自然结合一体,看不出一点矫作的痕迹。(图)燕南园初春的植被(2)当时我想,为什么同是在北大校内,唯有燕南园内的植物不用任何人工浇灌就可以旺盛的生长呢?联系了晚些时候到达的绿化隔离带我才想清楚了其中原由。(图)绿化隔离带(e)为什么绿化隔离带的护坡刚建成不久没有任何的人为干预就长满了各种植物呢?原因就是,它是靠自然播种、自然灌溉、自然生长所得的天然植被,它的植物种类、生长规模都是经过自然选择,确实是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且植物的验替次序也是按照灰藜、苋菜等先锋植物――即生命力顽强的一年生植物到多年生植物的,既然我们让大自然自己进行选择,它自然会选择那些最适合本身发展的植物、那些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这也正是燕南园植被繁茂生长的秘密所在,正因为燕南园没有人进行所谓的“植被管理”,它才成了自然的宠儿,生发出一片永远自然的绿色。在这里我不禁联想到了实际生活中,我们城市绿地所用的植被,全部是依照人类的意愿所选定,完全没有把自然放在眼里,最直观最典型的应当数在北京这种极度缺水的城市中种植耗水量极大的草皮的做法。结果呢?不仅草皮奄奄一息,丝毫没有改善环境,还白白浪费了大量资金。(图)自然植被的魅力(3)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样的事情还少么,除了植被方面的例子,又有多少是人类偏要违背自然规律办事呢?城市生态要改善,不是只需要资金的支持,只有学会依自然规律做事,向自然靠拢,我们所营造的生态环境才可能长久的保持不衰。二.关于改造[1][2][3]下一页。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篇三

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

走进北大东门,可以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

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近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

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考虑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

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校园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平房小院,这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后来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

那么,除了书香,对于久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实习过程中接受采访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他们普遍认为,燕南园有着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它位于一个台地上,地势比周围都高,这是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而其间各色的植物,又为园子提供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为极具特色的住宅园林,燕南园吸引着各方来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还曾经在此写生,研究其建筑特色。

然而燕南园也有其不足之处。被采访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来游览观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和洁净,过路的汽车扬尘和制造噪音,给园内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其二是公厕的问题。公厕占用的土地是过去孩子们的游戏场,而由于疏于管理,公厕的建设不仅消灭了孩子的游乐,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实在燕南园中,每户独立的住宅中都有独立的卫生设施,公厕的设立只是为园外小商小贩提供了便利。作为北大校园中少见的几个室外公厕之一,它的设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选址在富有文化底蕴和深厚内涵的燕南园,选址在老教授们读书治学的燕南园,或许并不是很合理。

其三是办公与住宅的矛盾。正如一位被采访者指出,燕南园中有的住宅已经被学校划归某些行政机构,行政机构的办公进一步打破了园子的宁静,不能不引起深思。

著名的静园草坪过去是一片苹果园,作为草坪,它取代的是过去的东草坪的地位。曾经的东草坪就在现在的新图书馆的位置,它曾经是很为学生们所喜爱的一片浪漫草坪。有一名北大学生这样写道:东草坪是北大老图书馆东边的那块地儿。这里曾经是高晓松那帮拿把破吉它到北大糊弄小女生的主儿极尽能事的舞台,更是我们北大人读书休憩的好地方。很多北大的情侣相识、相约、相恋在东草坪,他们对这块草地的感情更深厚。李嘉诚说:这块地儿空着怪可惜的,我给你们点儿钱,再修半截图书馆吧。一年后,这里再没有一人一张报纸一本书的景象了,一座比最高人民法院还庄严肃穆的建筑淹没了本来该发生的好多故事。后经学生强烈要求,原先的苹果园就被改成了草坪。草坪的浪漫又恢复了,然而那片校园中不可多得的果园却永远地失去了。多少总是有些可惜的。

兼容,或许真的很难。这些年来,北大为了接纳越来越多的求学者,为了与国际接轨,很多原有的自然和人为的独特的风景都只能让位给新的建筑,这引起了无数老北大人的感怀。而发展总是要有的,关键是怎样发展,如何在适宜的地方做到寸土寸金地利用土地,而在另一些地方留下我们的骄傲。如果有一天,未名湖开始缩小,或者未名湖周围矗立起了新式的建筑,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悲哀。

匠心独具通向未名湖的小径。

北大的校园北部可以说是古韵十足,像中国的传统园林,在优美的浪漫中又给人以思想和历史的沉重感。北大的生活更接近于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一位总是喜欢留连于未名湖畔的清华学生说。这种文人士大夫气,从那一条条通向未名湖的小径也可以体现出来,它的荫蔽和静谧,构成了北大独特的风景。

幽静的小径边生长着各色的植物。引人注目的是雪松下的石头,它独特的用途使人耳目一新。松针下部的蜡质物是酸性物,下落到土壤中会使土壤受到酸化影响,土质变差,以至于到了刮风的时候会有尘土飞扬。而石头可以防止扬尘,从而保证了这里路面与空气的清新与洁净。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篇四

三.关于管理:就燕南园、蔚秀园颐和园的管理进行分析。

四.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总结。

xx年4月6日,李迪华老师带领我们选修城市生态学课程的同学,进行了本学期。

规则这一种选择么?不可否认,整齐的绿地让现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规则的形状让城市更有秩序,钟爱这种绿地的人也有一定数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别是在繁华的商业区、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建设几个整齐的草坪能够把城市景观点缀得更好。但是,一旦这一理念不加控制,使所有的草坪都变成了这样一个形状,上面所说的单调就来了。另外,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绷紧的神经也需要大自然来调节,处处受到约束的思想也会渴望自由和灵活,然而“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所以,我觉得,在普通的地区,特别是以生活为主要活动的居民区,并不需要把大量的草坪“格式化”,只要把空闲出来的土地加以规划,种上草籽,由居民自觉维护就可以了,这样才能让自然化最大程度的接近人类。

路过许多经过改造的地方,譬如海淀公园、京密引水渠,均是在近年经过较大的改造工程,通过对附近居民的采访,我得知了他们对这些改造工程的认可程度。

厦,有汽车??”看来,孩子们既需要城市的现代化,又绝不可远离自然的和谐。我们在把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绝对不能不进行自然景观的保护。只有让自然存在于现代化的每个角落,我们的城市改造才可以称得上成功。(图)海淀公园的儿童娱乐区(d)而距离北京大学较近的海淀公园的改造则是另一种思想。它侧重的是直接面向居民需求方面的发展。经过改造的海淀公园拥有大量的绿地,使得整个公园区的空气从早到晚都能够保持清新,一位老年人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一年四季都来这里晨练,晚上吃完饭也常过来溜达,就是觉得这儿的空气特别好,多呆一会儿,心里更舒坦。”除了绿地,公园的其他硬件也十分齐全。特别是健身娱乐设施,更是能适应每一个人群的需要。其中有面向孩子的儿童娱乐区,有面向老人的老年健身区,还有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残疾人康复区。而儿童娱乐区的地面更是在改造后,由水泥板改为了软泡沫型,使这一区域更加安全,更加适合儿童这一特殊人群。一位带孩子来玩的阿姨说:“海淀公园改的挺好,原来孩子玩的时候,我总不放心,得在旁边一直盯着,现在好多了,只要他不爬高,我基本不用*心。公园里空气也不错,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也每天带孩子来这一趟。”她还表示,虽然家里没有残疾人,可是,她认为增加残疾人康复区非常必要,她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出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更能让他们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在实习中我发现有许多在我看来生态环境很好的地方居住的居民对那里的环境并不是很满意,在我仔细询问之后才知道在过去,那里的环境其实更好,由于管理不善才下落到现在的水平。既然建设了很好的生态环境,投入的资金一定不少,但是,管理者却忽视了建设之后的管理工作,使得用大比资金建设起来的良好环境,因花费较少的管理维护不周而大幅恶化。譬如我在前边曾经盛赞的燕南园和蔚秀园里便有几位老人对社区的管理工作表示不能满意,有一位大爷便感慨的说:“我还没退休的时候,这儿的环境真是不错,本想退休之后在这享清福,没想到这的人越来越多,管理又跟不上,现在真想倒退几年呀!”建设当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配套的管理手段,即便建设得再好,还最终会变回原样甚至更糟。

颐和园的管理者使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人为我们在山上留下的保持。

水土阶地,其实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遗产,但是,管理者却只为了游人眼睛的一丝快感就将这宝贵的遗产全部铲平,而后又种上了极不适合北京这种干旱气候生长的草皮。且不论维护草皮所需的铺设水管和运水灌溉的成本、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破坏、草皮与山上乔木无法共存的矛盾,单是铲平阶地这一项,就使现在的颐和园离真实的颐和园又远了一步,古人的许多杰作正是被这样一些自以为是的管理者摧残掉的。

由于这是我的。

下页。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篇五

三. 关于管理:就燕南园、蔚秀园颐和园的管理进行分析。

四. 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总结。

2003年4月6日,李迪华老师带领我们选修城市生态学课程的同学,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学实习。本次实习首先在校内进行观察,然后从东门出发,经蔚秀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到达颐和园。途中,我们不仅见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区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经过了四环绿化隔离带等自然氛围浓厚的地区,这样,我们既可以亲身体验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与协调的共存,又可以通过采访来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看法。另外,本次实习途经很多近些年发生巨大改变的地区,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我们对周围居民的采访以及亲自观察,加以对比思考,我们也更容易发现目前城市生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欢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周边环境。我想这些对将来从事规划师职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首先,是图书馆东北角的那片三角状草坪,虽然面积并不大,但是依地形自然而成的不太规则的形状——类三角形——却使它让我心头一震。在人工草坪刚刚兴起时,偶尔见到一、二块整齐的绿茵,还觉得有点赏心悦目,毕竟,少见的规则形状让人看了有一定的兴奋感。然而,当所有的设计师都企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博取人们的这种兴奋感、而使这种绿茵“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时,人们的这种兴奋感却被单调感和厌烦感所替代。(图)类三角形草坪(a)的确,现在的绿地,基本都是刻意追求的正方形、圆形或者非常规则的多边形,我很难想到除了单调以外的词语来加以形容,于是我不禁想问:真的只有规则这一种选择么?不可否认,整齐的绿地让现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规则的形状让城市更有秩序,钟爱这种绿地的人也有一定数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别是在繁华的商业区、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建设几个整齐的草坪能够把城市景观点缀得更好。但是,一旦这一理念不加控制,使所有的草坪都变成了这样一个形状,上面所说的单调就来了。另外,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绷紧的神经也需要大自然来调节,处处受到约束的思想也会渴望自由和灵活,然而“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所以,我觉得,在普通的地区,特别是以生活为主要活动的居民区,并不需要把大量的草坪“格式化”,只要把空闲出来的土地加以规划,种上草籽,由居民自觉维护就可以了,这样才能让自然化最大程度的接近人类。

在这个问题中体现出的理念主要是以自然为本,不应过分强调人类的因素,更不应该把人的意志强加给自然,因为有时,人类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恰恰大自然认可的才是人类所需要的。(图)野外植被的旺盛生长(1)这一点在燕南园体现的很好。当我进入燕南园时,第一感觉这里像是一片农庄。这里的植被大部分是自然所成,而且随便找个地方蹲下观察便可以找到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因此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很多,而且这样的植物分布才能体现出大自然的意愿:譬如,车前草总是分布在路两旁人们走过的地方附近,这一自然规则恐怕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体现。而一些种在别墅前花园里的植物,虽然是人为栽种的,可是却与自然结合一体,看不出一点矫作的痕迹。(图)燕南园初春的植被(2)当时我想,为什么同是在北大校内,唯有燕南园内的植物不用任何人工浇灌就可以旺盛的生长呢?联系了晚些时候到达的绿化隔离带我才想清楚了其中原由。(图)绿化隔离带(e)为什么绿化隔离带的护坡刚建成不久没有任何的人为干预就长满了各种植物呢?原因就是,它是靠自然播种、自然灌溉、自然生长所得的天然植被,它的植物种类、生长规模都是经过自然选择,确实是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且植物的验替次序也是按照灰藜、苋菜等先锋植物——即生命力顽强的一年生植物到多年生植物的,既然我们让大自然自己进行选择,它自然会选择那些最适合本身发展的植物、那些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这也正是燕南园植被繁茂生长的秘密所在,正因为燕南园没有人进行所谓的“植被管理”,它才成了自然的宠儿,生发出一片永远自然的绿色。

路过许多经过改造的地方,譬如海淀公园、京密引水渠,均是在近年经过较大的改造工程,通过对附近居民的采访,我得知了他们对这些改造工程的认可程度。

京密引水渠经过多年逐段改造,现在已经初见成效。工程的原始目标是减少水渠的渗漏使北京地区的输水成本进一步降低,据资料称:“完成京密引水渠40公里的节水技术改造,每年可以减少渗漏损失1000万立方米。”可以说,原始目标已经达到。而且同时,水渠的改造,又带来了极大的生态效益,沿岸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我采访了两个散步的老人,他们都是手持一部收音机在渠边悠闲的散步,当我问道他们对水渠改造有什么感想时,他们都说,经过改造,渠水比几年前更加清澈了,而且周边的环境也好多了,周围的老人每天散步时看着周围的景色,心情都很舒畅,而且孩子也都在周围嬉戏,有时,爷爷带着孙子散步,看着孙子在平整的路面上跑来跑去,他们感到很高兴。而且听说这项工程每年能够节约大量的资金,他们更认为工程好处很多。但是,他们也指出,看到水中的水草越来越少,他们感觉不太舒服,他们说,总是感到水渠改造带走了什么。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我不禁想到,如果在人工化改造水渠的同时我们能保持最根本的自然原貌,那么这些怀旧的老人便不会有这些失落感了,当然,后代人也便能知道京密引水渠改造前的自然原貌了。(图)改造后的京密引水渠(b、c)而当这个问题问到孩子,他们则是完全的肯定水渠,他们说平时可以在渠边玩耍,可以捉鱼。有一个农村来北京的孩子,当我们问他是否想家时,他说:“我特别想家乡的山,树特别多,一棵挨一棵,还有松鼠,有小蛇,我还抓过一只松鼠,特别好玩儿。”不过,当我们问他是否想从北京回家时,他又说:“不想走,我觉着北京也好,有高楼大厦,有汽车……”看来,孩子们既需要城市的现代化,又绝不可远离自然的和谐。我们在把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绝对不能不进行自然景观的保护。只有让自然存在于现代化的每个角落,我们的城市改造才可以称得上成功。(图)海淀公园的儿童娱乐区(d)而距离北京大学较近的海淀公园的改造则是另一种思想。它侧重的是直接面向居民需求方面的发展。经过改造的海淀公园拥有大量的绿地,使得整个公园区的空气从早到晚都能够保持清新,一位老年人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一年四季都来这里晨练,晚上吃完饭也常过来溜达,就是觉得这儿的空气特别好,多呆一会儿,心里更舒坦。”除了绿地,公园的其他硬件也十分齐全。特别是健身娱乐设施,更是能适应每一个人群的需要。其中有面向孩子的儿童娱乐区,有面向老人的老年健身区,还有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残疾人康复区。而儿童娱乐区的地面更是在改造后,由水泥板改为了软泡沫型,使这一区域更加安全,更加适合儿童这一特殊人群。一位带孩子来玩的阿姨说:“海淀公园改的挺好,原来孩子玩的时候,我总不放心,得在旁边一直盯着,现在好多了,只要他不爬高,我基本不用*心。公园里空气也不错,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也每天带孩子来这一趟。”她还表示,虽然家里没有残疾人,可是,她认为增加残疾人康复区非常必要,她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出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更能让他们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在实习中我发现有许多在我看来生态环境很好的地方居住的居民对那里的环境并不是很满意,在我仔细询问之后才知道在过去,那里的环境其实更好,由于管理不善才下落到现在的水平。既然建设了很好的生态环境,投入的资金一定不少,但是,管理者却忽视了建设之后的管理工作,使得用大比资金建设起来的良好环境,因花费较少的管理维护不周而大幅恶化。譬如我在前边曾经盛赞的燕南园和蔚秀园里便有几位老人对社区的管理工作表示不能满意,有一位大爷便感慨的说:“我还没退休的时候,这儿的环境真是不错,本想退休之后在这享清福,没想到这的人越来越多,管理又跟不上,现在真想倒退几年呀!”

建设当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配套的管理手段,即便建设得再好,还最终会变回原样甚至更糟。

颐和园的管理者使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人为我们在山上留下的保持水土阶地,其实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遗产,但是,管理者却只为了游人眼睛的一丝快感就将这宝贵的遗产全部铲平,而后又种上了极不适合北京这种干旱气候生长的草皮。且不论维护草皮所需的铺设水管和运水灌溉的成本、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破坏、草皮与山上乔木无法共存的矛盾,单是铲平阶地这一项,就使现在的颐和园离真实的颐和园又远了一步,古人的许多杰作正是被这样一些自以为是的管理者摧残掉的。

由于这是我的第一次实习,对于实习方法、调查技巧没有什么积累,因此,这次实习中,我觉得学到了很多,对一些过去的方法也更加重视了。

首先是对比的方法。许多事物只搞正面调查或许能得知它现在的情况,但是不经与过去的对比,我们却始终无法了解它的发展趋势。我想,调查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预测未来,为实际服务,而要预测未来则一定要掌握发展趋势。譬如,前边提到的燕南园和蔚秀园的问题,如果不与过去的情况对比,我们是不可能认清问题所在的,我们只会一味的认为,两者的环境现在很好,而且将会一直好下去,这样管理的问题就被不经意间忽略了。而有些时候,对比会帮我们更快的找到事物的症结。当我们单独看问题时有可能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当我们把若干个问题、若干种情况联系起来加以对比,可能很快便找到了突破口。

另外一个是采访的手段。很多情况下,我们喜欢自己查资料,但是,文字的资料毕竟有滞后性,而且,普通民众的个人看法也很难找到。而采访,不仅直接、速度快,而且得到的信息贴近于生活,特别是要了解当地居民的看法时,自己查资料是无法得到所需信息的。总之,我认为,没有采访的调查,是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调查的。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李迪华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城市景观之路》。

3. 图片(1)(2)(3)由李迪华老师提供。

4. 图片(a)(b)(c)(d)(e)由曾辰骐同学提供。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篇六

而路旁的传统建筑的大屋檐则为麻雀等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鸟鸣声不绝于耳。在这里,人与自然真正融为一体,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

新华网xx年10月6日有如下报道:走进北京大学校园,树枝上、草地上、教学楼旁、图书馆前、未名湖畔、博雅塔顶到处都可看到成群的喜鹊以及其他各种飞禽,一派校园处处闻啼鸟的景象。

年前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北大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黎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他上大学时就在校园内看到喜鹊,但没有现在的数量多,初略估计多达数千只。现在,校园内不仅可以看到喜鹊,还可看到松鼠、刺猬等多种野生小动物,未名湖上还飞来过白天鹅。讲话间,记者不时看到喜鹊从他办公室的窗前飞过。

现在,北大校园已变成了各种飞禽和动物栖息的乐园。校园内遍布了端庄浓绿的桧柏、苍劲古朴的油松、华美高雅的白皮松、金黄富丽的银杏枫树等常绿树和春秋色树。据北大园林科调查,全校共有416株古树,其中3xx年以上的有30棵,1xx年以上的有386棵。

张黎明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北大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节假日,到北大校园感受文化氛围的各地游客多达数千人。是的,在生态建设方面,我们的确在十分努力地做。就如我们后来在西校门,看到了一只对人毫无恐惧的喜鹊。

见习概况。

见习内容及分析。

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

走进北大东门,可以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

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近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

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考虑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

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校园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平房小院,这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后来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

那么,除了书香,对于久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实习过程中接受采访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他们普遍认为,燕南园有着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它位于一个台地上,地势比周围都高,这是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而其间各色的植物,又为园子提供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为极具特色的住宅园林,燕南园吸引着各方来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还曾经在此写生,研究其建筑特色。

然而燕南园也有其不足之处。被采访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来游览观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和洁净,过路的汽车扬尘和制造噪音,给园内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其二是公厕的问题。公厕占用的土地是过去孩子们的游戏场,而由于疏于管理,公厕的建设不仅消灭了孩子的游乐,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实在燕南园中,每户独立的住宅中都有独立的卫生设施,公厕的设立只是为园外小商小贩提供了便利。作为北大校园中少见的几个室外公厕之一,它的设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选址在富有文化底蕴和深厚内涵的燕南园,选址在老教授们读书治学的燕南园,或许并不是很合理。

其三是办公与住宅的矛盾。正如一位被采访者指出,燕南园中有的住宅已经被学校划归某些行政机构,行政机构的办公进一步打破了园子的宁静,不能不引起深思。

著名的静园草坪过去是一片苹果园,作为草坪,它取代的是过去的东草坪的地位。曾经的东草坪就在现在的新图书馆的位置,它曾经是很为学生们所喜爱的一片浪漫草坪。有一名北大学生这样写道:东草坪是北大老图书馆东边的那块地儿。这里曾经是高晓松那帮拿把破吉它到北大糊弄小女生的主儿极尽能事的舞台,更是我们北大人读书休憩的好地方。很多北大的情侣相识、相约、相恋在东草坪,他们对这块草地的感情更深厚。李嘉诚说:这块地儿空着怪可惜的,我给你们点儿钱,再修半截图书馆吧。一年后,这里再没有一人一张报纸一本书的景象了,一座比最高人民法院还庄严肃穆的建筑淹没了本来该发生的好多故事。后经学生强烈要求,原先的苹果园就被改成了草坪。草坪的浪漫又恢复了,然而那片校园中不可多得的果园却永远地失去了。多少总是有些可惜的。

兼容,或许真的很难。这些年来,北大为了接纳越来越多的求学者,为了与国际接轨,很多原有的自然和人为的独特的风景都只能让位给新的建筑,这引起了无数老北大人的感怀。而发展总是要有的,关键是怎样发展,如何在适宜的地方做到寸土寸金地利用土地,而在另一些地方留下我们的骄傲。如果有一天,未名湖开始缩小,或者未名湖周围矗立起了新式的建筑,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悲哀。

匠心独具通向未名湖的小径。

北大的校园北部可以说是古韵十足,像中国的传统园林,在优美的浪漫中又给人以思想和历史的沉重感。北大的生活更接近于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一位总是喜欢留连于未名湖畔的清华学生说。这种文人士大夫气,从那一条条通向未名湖的小径也可以体现出来,它的荫蔽和静谧,构成了北大独特的风景。

幽静的小径边生长着各色的植物。引人注目的是雪松下的石头,它独特的用途使人耳目一新。松针下部的蜡质物是酸性物,下落到土壤中会使土壤受到酸化影响,土质变差,以至于到了刮风的时候会有尘土飞扬。而石头可以防止扬尘,从而保证了这里路面与空气的清新与洁净。

而路旁的传统建筑的大屋檐则为麻雀等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鸟鸣声不绝于耳。在这里,人与自然真正融为一体,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

新华网xx年10月6日有如下报道:走进北京大学校园,树枝上、草地上、教学楼旁、图书馆前、未名湖畔、博雅塔顶到处都可看到成群的#from北京生态社会实践报告(3)/end#喜鹊以及其他各种飞禽,一派校园处处闻啼鸟的景象。

年前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北大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黎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他上大学时就在校园内看到喜鹊,但没有现在的数量多,初略估计多达数千只。现在,校园内不仅可以看到喜鹊,还可看到松鼠、刺猬等多种野生小动物,未名湖上还飞来过白天鹅。讲话间,记者不时看到喜鹊从他办公室的窗前飞过。

现在,北大校园已变成了各种飞禽和动物栖息的乐园。校园内遍布了端庄浓绿的桧柏、苍劲古朴的油松、华美高雅的白皮松、金黄富丽的银杏枫树等常绿树和春秋色树。据北大园林科调查,全校共有416株古树,其中3xx年以上的有30棵,1xx年以上的有386棵。

未名湖的湖心岛与翻尾石鱼。

湖光塔影,让人留连忘返。未名湖景色出众,已经成为北大风景的标志。环湖的杨柳婀娜多姿,枝条低垂,温柔地拍打着水面,博雅塔的倒影在水中隐隐浮现。横卧在湖中的有石舫,点缀着塔景的是湖中的小岛。幽静的湖心岛是未名湖上的一颗珍珠。翻尾石鱼,则是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从老师那里,才知道了其背后的故事。小岛原先是芦苇等植物旺盛生长的优良环境,是一个生态极其协调的小环境,与翻尾石鱼一道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然而在百年校庆时,学校为了更好地进行介绍和说明,在小岛上设立了一块说明牌,由此吸引了大量游客上岛,人的影响使得芦苇的生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直到芦苇完全从小岛上消失。

好在学校已经认识到这点,今天看到的说明牌,已经从小岛上转移到湖边。具有自恢复性的生态系统,在得到长期发展的条件后,应该可以恢复到原先的状态。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重新拥有一个优良生态的小岛,然而并非所有的错误都可以得到补救,有时候,一个不很英明的决定是可以造成很大的遗憾的。规划的长远性由此可见一斑。只愿小岛的故事能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蔚秀园与畅春园。

有着悠久历史的燕园,是我们的骄傲。

北京大学燕园校区,早在金代就成为京郊著名的风景区。到了明代,大规模构筑园林,至清代成了封建帝王的赐园。民国期间成为燕京大学校园。校园的用地中包括了八个古园遗址,即勺园淑春园鸣鹤园镜春园朗润园蔚秀园承泽园及治贝子园等。在位置上与圆明园毗邻,在内容、造园风格上与圆明园之万春园中的若干园中园有类似之处。不同于宏丽的皇家园林,也有别于咫尺山林的私家园林而独具一格。后历经沧桑,诸多古园或随同圆明园一起付之帝国主义列强之火,或被军阀侵占变卖,不少已经夷为平地。淑春园、朗润园、鸣鹤园、承泽园为幸存者,其中的山丘水面尚为完整,这是校园历史悠久的见证,也是宝贵的文物。

年北京通州协和大学、北京协和女子大学及北京汇文大学合并,建成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从军阀陈树藩手中以六万银元买到了淑春园和南部的勺园故址作校址,负责校园规划设计,并于19动工,1929年基本落成。校园最初用地40公顷,学生800人。1928年至1931年先后征得朗润园、鸣鹤园、镜春园、蔚秀园、承泽园为教工宿舍福利区,同期还购得治贝子园为燕大农学系实习场地。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功能与环境统一,建筑艺术与环境协调。采用传统民族风格的个体建筑与古老园林风格相协调,纵横交替的建筑轴线布置与园林环境相互渗透,建筑组群母题的应用构成和谐的韵律。建筑与山水、道路、树木相溶合的空间序列,使人产生多种美的感受。

回顾,让我们拥有更多了解的渴望。今天作为教工住宅区的几个园子,又是怎样的呢?

那么,长期在此居住的住户的反应又是如何呢?

湖附近的住户对此处的反映多是脏乱差垃圾随处可见,湖边的平房排放废气严重污染环境。湖水主要来自万泉河,冬天不放水,到了夏天又因受污染而臭气熏天,蚊虫成群。

至于住宅距离湖边稍微远一些的住户,则认为除了管理不善之外,这里的生活还差强人意。而且位置比较方便,距离颐和园、香山、北大本部都很近,比较适宜居住。一个学者模样的老人说,大学里能有北大环境的很少。一个看上去有九十岁的随儿子一起生活的老人说:环境还可以,一天比一天好。

而住户们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附近没有大型超市,购物不方便.在畅春园,我们遇到的是同样的问题。我认为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管理的不善。一位原来在北大食堂工作的老大妈在一再要求我们证明是北大的学生之后,才细细地给我们讲出了这其中的很多问题,她对北大声誉的维护让我们很是感动。然而作为北京大学的教工宿舍区,却无法提升管理的层次,以至于使其成了来京打工人员的居留地,这一点不能不引起重视。长此以往,住户的维护是不可能维护住园子的声誉、北大的声誉的。

万泉文化公园。

公园是公共艺术与绿色生态相融合的一个集中化空间。在20世纪中叶以后,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得到了高速发展,城市空间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而肆意扩张蔓延,工矿生产与加工形态尤其是在后工业时代的城市住房、能源、交通、通讯以及整体生态环境的重重压力而呈恶性化发展趋向,使得自然生态、动植物群类的多样性和人类千古历史文化类型之遗产的丰富与完整性,均遭到了触目惊心的破坏。这种情景在贫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尤甚。许多大城市中心部位和郊区部位设立的公园已远不足以起到明显改善和优化城市环境的功效,而大多只起着对城市社会追求高集中、高速度、高回报、高消费所带来的心身压抑和生态环境的侵害做某些调节、抚慰,抑或暂作短时的消解和逃遁之所。

尽管如此,公园,仍或多或少地代表着人们对业已失缺的自然景色或农耕时代田园风光的祈求与象征性的回归之地。在许多都市街道、广场、社区中心已经渐渐失去原由的公共交流、休闲场所之功能,并缺乏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品质的情形之下,良好的公园便更显其城市花园与城市之肺的价值意义。

万泉文化公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立起来的。这里在过去是一个早市,后来经清理整顿建成公园,成了附近居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它是一个半开放性质的城市街心公园,其中有假山、草坪等景观以及儿童游乐区、老年人健身区、舞池、轮滑场等公共休闲娱乐设施。难能可贵的是,这里的地面一律采用软质的材料铺就,既不失美观,又有保护性能。我们大约在上午10点左右到达这里,很多孩子在玩耍,很多中老年人在健身,还有很多人这里放风筝,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们随机对游客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大多数游人表示住在附近,是常来这里的,有时候甚至只是为了散心而来到这里。他们大多数表示环境还行,器械不错,比以前强多了。带孩子来的家长表示对孩子的安全放心。而大多数的不满意集中在公厕卫生上面。据说这里的公厕因为无人管理,常常污水横流,使整洁优美的环境大煞风景。另外就是树木的缺乏,这样就导致在夏天的时候,人们因为没有乘凉的地方,而只得在清晨或者傍晚来散步,白天则失去了使用价值,不能不说是一个欠缺。

万泉文化公园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成功的规划,如果能够加强公园的管理,在一些细微的地方再下一些工夫,应该会是北京西郊生态建设的一个杰作。

万泉河。

走到万泉河边,臭气扑鼻。河面上泛着白色的泡沫,河水则已经呈现黑色。原因是大量污水的排放,排放量已经超过了其自净能力。而河道的人工化又使得它与自然生命过程相割裂,又使其自净能力大打折扣。

xx年2月22日的《北京晨报》上刊登了题为群众反映北大校园内湖水发臭的报道。报道指出,入冬以来,北大校园内湖水却迟迟不肯结冰,湖面上漂浮着白色泡沫,还散发着一股难闻的臭鸡蛋味。记者调查时发现,湖里的鱼紧贴冰面,吸引着众人凿冰取鱼。据有经验的人说,鱼只有在缺氧的情况下才浮上水面吸氧,说明湖水因为污染而缺氧。此时万泉河也未结冰。据海淀区河道管理所万泉河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讲,万泉河是海淀区用于排涝的一条河流,北大、清华园内湖水都靠此河循环湖水,往年河水都结冰,当年不结冰是因为河水中有油状污染物质。员工还特别告诉记者,从这种水中捕捞的鱼有可能受到污染,居民千万不可食用。

xx年2月25日的《北京晨报》又刊登了题为北京万泉河污染解决难的报道。海淀区河道所王所长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今已经遭受严重污染的万泉河,无法查出污水源之所在,惟一能解北大居民恶臭之苦的权宜之计就是从京密引水渠引入清水,将河水大冲洗,但好景不长,两三天后,水依然是这样。为什么污水源无法查出呢?原来,万泉河从1982年开始改造,改造后河水从京密引清水,最近两年海淀区市政建设加快,一些单位和个人为省钱省事,不接市政污水管线,直接将污水排入以往在大雨天用于排雨水的雨水管,致使污水直接流入了万泉河。而这些私接的管线,由于局里受资金和人力限制无法查出,所以污染源就没法现身。

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了,万泉河的水质污染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而它的污染又对周边的水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控制污染源应该是最根本的解决途径,而环保局又声称污染源无法查出,那么,一个彻底而坚定的环保行动就显得犹为重要了。如果坚定地去做,污染源是不可能不现身的。行政管理和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绿化隔离带。

关于海淀的变迁。

陶世龙先生在《历史上海淀的江南水乡景色据侯仁之:《晚晴集》摘编》一文前写道:海淀本有淀,1948年来北京时,经燕京大学即现北大校园,去颐和园,在向北转西处,见面积不小的芦苇塘;50年代初尚在。路侧多为农田,土肥水足,京西稻所出,复多莲藕,其后不知何时泯灭。

侯仁之先生《晚晴集》中则提到:

在清代,海淀一带园林密布,园中有湖,园外复有水荡甚多,田中种植风荷香稻,宛如江南水乡,有诗为证。

忽牵野性到江湖,沿月扁舟入画图。

万泉十里水云乡,兰若闲寻趁晓凉。

这种变迁,究竟是进步,还是失误和倒退?

消失的风景线:京西柳浪庄。

海淀柳浪庄,东傍长河,西邻颐和园,历经五百年生息,今有千户人家,人称京西第一村。

京西稻籽粒饱满,蒸出饭来清香四溢。据说毛主席在解放初期在颐和园尝过用京西稻做的饭,他连说好吃,建议推广京西稻。

然而,已有五百年历史的柳浪庄即将消失,因为它正处在绿化隔离带上。根据北京市总体规划,北京市区的格局是分散集团制,即城市由中心区和环绕周围的十个边缘集团组成;在中心区和边缘集团以及各边缘集团之间,用成片的绿化区隔离。柳浪庄所在的万柳地区,就处于颐和园旁边的百米绿化隔离带上。万柳工程的实施后,所在地农民,退耕还林,柳浪庄将变成绿色风景区。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篇七

四.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总结20xx年4月6日,李迪华老师带领我们选修城市生态学课程的同学,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学实习。本次实习首先在校内进行观察,然后从东门出发,经蔚秀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到达颐和园。途中,我们不仅见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区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经过了四环绿化隔离带等自然氛围浓厚的地区,这样,我们既可以亲身体验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与协调的共存,又可以通过采访来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看法。

另外,本次实习途经很多近些年发生巨大改变的地区,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我们对周围居民的采访以及亲自观察,加以对比思考,我们也更容易发现目前城市生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欢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周边环境。我想这些对将来从事规划师职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行进过程中,有许多平时经常见到的事物,在实习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却突然间引起了我的很多感想,下面,就按照行进路线谈一下本次实习中我的感想。

一.关于尊重自然

首先,是图书馆东北角的那片三角状草坪,虽然面积并不大,但是依地形自然而成的不太规则的形状――类三角形――却使它让我心头一震。

在人工草坪刚刚兴起时,偶尔见到一、二块整齐的绿茵,还觉得有点赏心悦目,毕竟,少见的规则形状让人看了有一定的兴奋感。然而,当所有的设计师都企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博取人们的这种兴奋感、而使这种绿茵“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时,人们的这种兴奋感却被单调感和厌烦感所替代。(图)类三角形草坪(a)的确,现在的绿地,基本都是刻意追求的正方形、圆形或者非常规则的多边形,我很难想到除了单调以外的词语来加以形容,于是我不禁想问:真的只有规则这一种选择么?不可否认,整齐的绿地让现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规则的形状让城市更有秩序,钟爱这种绿地的人也有一定数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别是在繁华的商业区、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建设几个整齐的草坪能够把城市景观点缀得更好。

但是,一旦这一理念不加控制,使所有的草坪都变成了这样一个形状,上面所说的单调就来了。另外,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绷紧的神经也需要大自然来调节,处处受到约束的思想也会渴望自由和灵活,然而“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所以,我觉得,在普通的地区,特别是以生活为主要活动的居民区,并不需要把大量的草坪“格式化”,只要把空闲出来的土地加以规划,种上草籽,由居民自觉维护就可以了,这样才能让自然化最大程度的接近人类。

长规模都是经过自然选择,确实是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且植物的验替次序也是按照灰藜、苋菜等先锋植物――即生命力顽强的一年生植物到多年生植物的,既然我们让大自然自己进行选择,它自然会选择那些最适合本身发展的植物、那些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这也正是燕南园植被繁茂生长的秘密所在,正因为燕南园没有人进行所谓的“植被管理”,它才成了自然的宠儿,生发出一片永远自然的绿色。

(3)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样的事情还少么,除了植被方面的例子,又有多少是人类偏要违背自然规律办事呢?城市生态要改善,不是只需要资金的支持,只有学会依自然规律做事,向自然靠拢,我们所营造的生态环境才可能长久的保持不衰。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篇八

实习路线:逸夫二楼-燕南园-北大西门-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颐和园南如意门-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颐和园东宫门-万寿山北坡主要内容:

一。 关于尊重自然:就实习路途中所遇到的植被情况进行分析

二。 关于改造:就京密引水渠和海淀公园改造后群众的反响进行分析

三。 关于管理:就燕南园、蔚秀园颐和园的管理进行分析

四。 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总结

xx年4月6日,李迪华老师带领我们选修城市生态学课程的同学,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学实习。本次实习首先在学校内进行观察,然后从东门出发,经蔚秀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到达颐和园。途中,我们不仅见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区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经过了四环绿化隔离带等自然氛围浓厚的地区,这样,我们既可以亲身体验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与协调的共存,又可以通过采访来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看法。另外,本次实习途经很多近些年发生巨大改变的地区,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我们对周围居民的采访以及亲自观察,加以对比思考,我们也更容易发现目前城市生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欢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周边环境。我想这些对将来从事规划师职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行进过程当中,有许多平时经常见到的事物,在实习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却突然间引起了我的很多感想,下面,就按照行进路线谈一下本次实习中我的感想。

一。 关于尊重自然

首先,是图书馆东北角的那片三角状草坪,虽然面积并不大,但是依地形自然而成的不太规则的形状——类三角形——却使它让我心头一震。在人工草坪刚刚兴起时,偶尔见到一、二块整齐的绿茵,还觉得有点赏心悦目,毕竟,少见的规则形状让人看了有一定的兴奋感。然而,当所有的设计师都企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博取人们的这种兴奋感、而使这种绿茵“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时,人们的这种兴奋感却被单调感和厌烦感所替代。(图)类三角形草坪(a)的确,现在的绿地,基本都是刻意追求的正方形、圆形或者非常规则的多边形,我很难想到除了单调以外的词语来加以形容,于是我不禁想问:真的只有规则这一种选择么?不可否认,整齐的绿地让现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规则的形状让城市更有秩序,钟爱这种绿地的人也有一定数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别是在繁华的商业区、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建设几个整齐的草坪能够把城市景观点缀得更好。但是,一旦这一理念不加控制,使所有的草坪都变成了这样一个形状,上面所说的单调就来了。另外,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绷紧的神经也需要大自然来调节,处处受到约束的思想也会渴望自由和灵活,然而“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所以,我觉得,在普通的地区,特别是以生活为主要活动的居民区,并不需要把大量的草坪“格式化”,只要把空闲出来的土地加以规划,种上草籽,由居民自觉维护就可以了,这样才能让自然化最大程度的接近人类。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篇九

二.关于改造:就京密引水渠和海淀公园改造后群众的反响进行分析。

三.关于管理:就燕南园、蔚秀园颐和园的管理进行分析。

四.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总结。

4月6日,李迪华老师带领我们选修城市生态学课程的同学,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学实习。本次实习首先在校内进行观察,然后从东门出发,经蔚秀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到达颐和园。途中,我们不仅见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区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经过了四环绿化隔离带等自然氛围浓厚的地区,这样,我们既可以亲身体验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与协调的共存,又可以通过采访来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看法。另外,本次实习途经很多近些年发生巨大改变的地区,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我们对周围居民的采访以及亲自观察,加以对比思考,我们也更容易发现目前城市生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欢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周边环境。我想这些对将来从事规划师职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首先,是图书馆东北角的那片三角状草坪,虽然面积并不大,但是依地形自然而成的不太规则的形状——类三角形——却使它让我心头一震。在人工草坪刚刚兴起时,偶尔见到一、二块整齐的绿茵,还觉得有点赏心悦目,毕竟,少见的规则形状让人看了有一定的兴奋感。然而,当所有的设计师都企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博取人们的这种兴奋感、而使这种绿茵“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时,人们的这种兴奋感却被单调感和厌烦感所替代。(图)类三角形草坪(a)的确,现在的绿地,基本都是刻意追求的正方形、圆形或者非常规则的多边形,我很难想到除了单调以外的词语来加以形容,于是我不禁想问:真的只有规则这一种选择么?不可否认,整齐的绿地让现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规则的形状让城市更有秩序,钟爱这种绿地的人也有一定数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别是在繁华的商业区、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建设几个整齐的草坪能够把城市景观点缀得更好。但是,一旦这一理念不加控制,使所有的草坪都变成了这样一个形状,上面所说的单调就来了。另外,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绷紧的神经也需要大自然来调节,处处受到约束的思想也会渴望自由和灵活,然而“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所以,我觉得,在普通的地区,特别是以生活为主要活动的居民区,并不需要把大量的草坪“格式化”,只要把空闲出来的土地加以规划,种上草籽,由居民自觉维护就可以了,这样才能让自然化最大程度的接近人类。

在这个问题中体现出的理念主要是以自然为本,不应过分强调人类的因素,更不应该把人的意志强加给自然,因为有时,人类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恰恰大自然认可的才是人类所需要的。(图)野外植被的旺盛生长(1)这一点在燕南园体现的很好。当我进入燕南园时,第一感觉这里像是一片农庄。这里的植被大部分是自然所成,而且随便找个地方蹲下观察便可以找到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因此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很多,而且这样的植物分布才能体现出大自然的意愿:譬如,车前草总是分布在路两旁人们走过的地方附近,这一自然规则恐怕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体现。而一些种在别墅前花园里的植物,虽然是人为栽种的,可是却与自然结合一体,看不出一点矫作的痕迹。(图)燕南园初春的植被(2)当时我想,为什么同是在北大校内,唯有燕南园内的植物不用任何人工浇灌就可以旺盛的生长呢?联系了晚些时候到达的绿化隔离带我才想清楚了其中原由。(图)绿化隔离带(e)为什么绿化隔离带的护坡刚建成不久没有任何的人为干预就长满了各种植物呢?原因就是,它是靠自然播种、自然灌溉、自然生长所得的天然植被,它的植物种类、生长规模都是经过自然选择,确实是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且植物的验替次序也是按照灰藜、苋菜等先锋植物——即生命力顽强的一年生植物到多年生植物的,既然我们让大自然自己进行选择,它自然会选择那些最适合本身发展的植物、那些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这也正是燕南园植被繁茂生长的秘密所在,正因为燕南园没有人进行所谓的“植被管理”,它才成了自然的宠儿,生发出一片永远自然的绿色。

路过许多经过改造的地方,譬如海淀公园、京密引水渠,均是在近年经过较大的改造工程,通过对附近居民的采访,我得知了他们对这些改造工程的认可程度。

们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在实习中我发现有许多在我看来生态环境很好的地方居住的居民对那里的环境并不是很满意,在我仔细询问之后才知道在过去,那里的环境其实更好,由于管理不善才下落到现在的水平。既然建设了很好的生态环境,投入的资金一定不少,但是,管理者却忽视了建设之后的管理工作,使得用大比资金建设起来的良好环境,因花费较少的管理维护不周而大幅恶化。譬如我在前边曾经盛赞的燕南园和蔚秀园里便有几位老人对社区的管理工作表示不能满意,有一位大爷便感慨的说:“我还没退休的时候,这儿的环境真是不错,本想退休之后在这享清福,没想到这的人越来越多,管理又跟不上,现在真想倒退几年呀!”

建设当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配套的管理手段,即便建设得再好,还最终会变回原样甚至更糟。

颐和园的管理者使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人为我们在山上留下的.保持水土阶地,其实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遗产,但是,管理者却只为了游人眼睛的一丝快感就将这宝贵的遗产全部铲平,而后又种上了极不适合北京这种干旱气候生长的草皮。且不论维护草皮所需的铺设水管和运水灌溉的成本、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破坏、草皮与山上乔木无法共存的矛盾,单是铲平阶地这一项,就使现在的颐和园离真实的颐和园又远了一步,古人的许多杰作正是被这样一些自以为是的管理者摧残掉的。

由于这是我的第一次实习,对于实习方法、调查技巧没有什么积累,因此,这次实习中,我觉得学到了很多,对一些过去的方法也更加重视了。

首先是对比的方法。许多事物只搞正面调查或许能得知它现在的情况,但是不经与过去的对比,我们却始终无法了解它的发展趋势。我想,调查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预测未来,为实际服务,而要预测未来则一定要掌握发展趋势。譬如,前边提到的燕南园和蔚秀园的问题,如果不与过去的情况对比,我们是不可能认清问题所在的,我们只会一味的认为,两者的环境现在很好,而且将会一直好下去,这样管理的问题就被不经意间忽略了。而有些时候,对比会帮我们更快的找到事物的症结。当我们单独看问题时有可能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当我们把若干个问题、若干种情况联系起来加以对比,可能很快便找到了突破口。

另外一个是采访的手段。很多情况下,我们喜欢自己查资料,但是,文字的资料毕竟有滞后性,而且,普通民众的个人看法也很难找到。而采访,不仅直接、速度快,而且得到的信息贴近于生活,特别是要了解当地居民的看法时,自己查资料是无法得到所需信息的。总之,我认为,没有采访的调查,是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调查的。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月《城市景观之路》。

3.图片(1)(2)(3)由李迪华老师提供。

4.图片(a)(b)(c)(d)(e)由曾辰骐同学提。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篇十

实习路线:逸夫二楼-燕南园-北大西门-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颐和园南如意门-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颐和园东宫门-万寿山北坡主要内容:

一.关于尊重自然:就实习路途中所遇到的植被情况进行分析。

二.关于改造:就京密引水渠和海淀公园改造后群众的反响进行分析。

三.关于管理:就燕南园、蔚秀园颐和园的管理进行分析。

四.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总结。

200x年4月6日,李迪华老师带领我们选修城市生态学课程的同学,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学实习,北京生态实习报告。本次实习首先在校内进行观察,然后从东门出发,经蔚秀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到达颐和园。途中,我们不仅见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区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经过了四环绿化隔离带等自然氛围浓厚的地区,这样,我们既可以亲身体验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与协调的共存,又可以通过采访来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看法。另外,本次实习途经很多近些年发生巨大改变的地区,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我们对周围居民的采访以及亲自观察,加以对比思考,我们也更容易发现目前城市生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欢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周边环境。我想这些对将来从事规划师职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首先,是图书馆东北角的那片三角状草坪,虽然面积并不大,但是依地形自然而成的不太规则的形状——类三角形——却使它让我心头一震。在人工草坪刚刚兴起时,偶尔见到一、二块整齐的绿茵,还觉得有点赏心悦目,毕竟,少见的规则形状让人看了有一定的兴奋感。然而,当所有的设计师都企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博取人们的这种兴奋感、而使这种绿茵“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时,人们的这种兴奋感却被单调感和厌烦感所替代。(图)类三角形草坪(a)的确,现在的绿地,基本都是刻意追求的正方形、圆形或者非常规则的多边形,我很难想到除了单调以外的词语来加以形容,于是我不禁想问:真的只有规则这一种选择么?不可否认,整齐的绿地让现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规则的形状让城市更有秩序,钟爱这种绿地的人也有一定数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别是在繁华的商业区、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建设几个整齐的草坪能够把城市景观点缀得更好。但是,一旦这一理念不加控制,使所有的草坪都变成了这样一个形状,上面所说的单调就来了。另外,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绷紧的神经也需要大自然来调节,处处受到约束的思想也会渴望自由和灵活,然而“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所以,我觉得,在普通的地区,特别是以生活为主要活动的居民区,并不需要把大量的草坪“格式化”,只要把空闲出来的土地加以规划,种上草籽,由居民自觉维护就可以了,这样才能让自然化最大程度的接近人类。

在这个问题中体现出的理念主要是以自然为本,不应过分强调人类的因素,更不应该把人的意志强加给自然,因为有时,人类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恰恰大自然认可的才是人类所需要的。(图)野外植被的旺盛生长(1)这一点在燕南园体现的很好。当我进入燕南园时,第一感觉这里像是一片农庄。这里的植被大部分是自然所成,而且随便找个地方蹲下观察便可以找到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因此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很多,而且这样的植物分布才能体现出大自然的意愿:譬如,车前草总是分布在路两旁人们走过的地方附近,这一自然规则恐怕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体现,实习报告《北京生态实习报告》。而一些种在别墅前花园里的植物,虽然是人为栽种的,可是却与自然结合一体,看不出一点矫作的痕迹。(图)燕南园初春的植被(2)当时我想,为什么同是在北大校内,唯有燕南园内的植物不用任何人工浇灌就可以旺盛的生长呢?联系了晚些时候到达的绿化隔离带我才想清楚了其中原由。(图)绿化隔离带(e)为什么绿化隔离带的护坡刚建成不久没有任何的人为干预就长满了各种植物呢?原因就是,它是靠自然播种、自然灌溉、自然生长所得的天然植被,它的植物种类、生长规模都是经过自然选择,确实是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且植物的验替次序也是按照灰藜、苋菜等先锋植物——即生命力顽强的一年生植物到多年生植物的,既然我们让大自然自己进行选择,它自然会选择那些最适合本身发展的植物、那些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这也正是燕南园植被繁茂生长的秘密所在,正因为燕南园没有人进行所谓的“植被管理”,它才成了自然的宠儿,生发出一片永远自然的绿色。

路过许多经过改造的地方,譬如海淀公园、京密引水渠,均是在近年经过较大的改造工程,通过对附近居民的采访,我得知了他们对这些改造工程的认可程度。

京密引水渠经过多年逐段改造,现在已经初见成效。工程的原始目标是减少水渠的渗漏使北京地区的输水成本进一步降低,据资料称:“完成京密引水渠40公里的节水技术改造,每年可以减少渗漏损失1000万立方米。”可以说,原始目标已经达到。而且同时,水渠的改造,又带来了极大的生态效益,沿岸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我采访了两个散步的老人,他们都是手持一部收音机在渠边悠闲的散步,当我问道他们对水渠改造有什么感想时,他们都说,经过改造,渠水比几年前更加清澈了,而且周边的环境也好多了,周围的老人每天散步时看着周围的景色,心情都很舒畅,而且孩子也都在周围嬉戏,有时,爷爷带着孙子散步,看着孙子在平整的路面上跑来跑去,他们感到很高兴。而且听说这项工程每年能够节约大量的资金,他们更认为工程好处很多。但是,他们也指出,看到水中的水草越来越少,他们感觉不太舒服,他们说,总是感到水渠改造带走了什么。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我不禁想到,如果在人工化改造水渠的同时我们能保持最根本的自然原貌,那么这些怀旧的老人便不会有这些失落感了,当然,后代人也便能知道京密引水渠改造前的自然原貌了。(图)改造后的京密引水渠(b、c)而当这个问题问到孩子,他们则是完全的肯定水渠,他们说平时可以在渠边玩耍,可以捉鱼。有一个农村来北京的孩子,当我们问他是否想家时,他说:“我特别想家乡的山,树特别多,一棵挨一棵,还有松鼠,有小蛇,我还抓过一只松鼠,特别好玩儿。”不过,当我们问他是否想从北京回家时,他又说:“不想走,我觉着北京也好,有高楼大厦,有汽车……”看来,孩子们既需要城市的现代化,又绝不可远离自然的和谐。我们在把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绝对不能不进行自然景观的保护。只有让自然存在于现代化的每个角落,我们的城市改造才可以称得上成功。(图)海淀公园的儿童娱乐区(d)而距离北京大学较近的海淀公园的改造则是另一种思想。它侧重的是直接面向居民需求方面的发展。经过改造的海淀公园拥有大量的绿地,使得整个公园区的空气从早到晚都能够保持清新,一位老年人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一年四季都来这里晨练,晚上吃完饭也常过来溜达,就是觉得这儿的空气特别好,多呆一会儿,心里更舒坦。”除了绿地,公园的其他硬件也十分齐全。特别是健身娱乐设施,更是能适应每一个人群的需要。其中有面向孩子的儿童娱乐区,有面向老人的老年健身区,还有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残疾人康复区。而儿童娱乐区的地面更是在改造后,由水泥板改为了软泡沫型,使这一区域更加安全,更加适合儿童这一特殊人群。一位带孩子来玩的阿姨说:“海淀公园改的挺好,原来孩子玩的时候,我总不放心,得在旁边一直盯着,现在好多了,只要他不爬高,我基本不用*心。公园里空气也不错,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也每天带孩子来这一趟。”她还表示,虽然家里没有残疾人,可是,她认为增加残疾人康复区非常必要,她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出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更能让他们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在实习中我发现有许多在我看来生态环境很好的地方居住的居民对那里的环境并不是很满意,在我仔细询问之后才知道在过去,那里的环境其实更好,由于管理不善才下落到现在的水平。既然建设了很好的生态环境,投入的资金一定不少,但是,管理者却忽视了建设之后的管理工作,使得用大比资金建设起来的良好环境,因花费较少的管理维护不周而大幅恶化。譬如我在前边曾经盛赞的燕南园和蔚秀园里便有几位老人对社区的管理工作表示不能满意,有一位大爷便感慨的说:“我还没退休的时候,这儿的环境真是不错,本想退休之后在这享清福,没想到这的人越来越多,管理又跟不上,现在真想倒退几年呀!”

建设当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配套的管理手段,即便建设得再好,还最终会变回原样甚至更糟。

颐和园的管理者使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人为我们在山上留下的保持水土阶地,其实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遗产,但是,管理者却只为了游人眼睛的一丝快感就将这宝贵的遗产全部铲平,而后又种上了极不适合北京这种干旱气候生长的草皮。且不论维护草皮所需的铺设水管和运水灌溉的成本、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破坏、草皮与山上乔木无法共存的矛盾,单是铲平阶地这一项,就使现在的颐和园离真实的颐和园又远了一步,古人的许多杰作正是被这样一些自以为是的管理者摧残掉的。

我觉得,管理者,特别是这种。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篇十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是我们小组此次暑期实践得到的一笔宝贵财富。此次活动,改变了我们对于生活的原有认知,加深了我们对社会的了解。通过对于全国秀大学——北京大学的参观,让我们欣赏了一副美景,体验了一段异校的学习生活,粗浅的了解了一所大学的前世今生,深刻体会到了北京大学之所能够成为全国秀学府的原因。

8月8日至9日两天,我们小组一行四人参观了北京大学,由于时间关系,加之适逢暑假不能全面了解学校内部设施、环境。通过多方努力,我们还是粗略的了解了一些,我们从北京大学的西门进入参观欣赏了北大里的未名湖、蔡元培铜像、图书馆、食堂、体育馆等等。

初到北京大学西大门,首先映入我们眼前的是那座古典三开朱漆宫门,高不过七八米,风格古朴、庄严典雅,与颐和园东宫门相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从西大门进入不远处便能看到一对秀丽的华表矗立在办公楼和庑殿围合的那半敞开的空间中。继续漫步向东,我们进入了以未名湖为主体的园林空间。顿时让人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未名湖如烟波浩淼的海洋,在光的作用下,湖面似停泊着千万星辰,发出瞬息万丈的光芒。未名湖上有一个八角状的方亭,此景就是一幅“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佳作。未名湖好似一轮皓月,其附近更是群星映衬。未名湖畔的“石舫”,为园林中最富情趣的建筑物,湖舫之间相互衬托,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好一副情景交融的图画。

在未名湖畔,我们东可观湖光塔影;西可看钟亭落霞;南可望湖山林木;北可览层楼幢影,处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这“一塔湖图”下真是学习、散心乃至谈恋爱的圣地啊!真是羡慕这北京大学的兄弟姐妹们。

流连于未名湖畔的美景,怀着新的憧憬我们继续向前行进。我们来到一座圆顶六角亭子的附近,亭中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钟。其下端铸成八瓣荷花状,像姑娘们穿的裙纸。钟体下部雕刻的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和从海面喷薄而出的旭日。钟体上部是十二对腾舞滚动的蛟龙戏珠。两条粗壮的青龙铰连成的钟耳悬挂在亭顶的一条横木上。忽然看见一群人围在一起,我们也饶有兴趣的围了过去。走进才知道是导游在介绍钟亭,在导游那满怀激情的介绍,我们也仿佛走进那段历史。从他为北洋水师报时直到他从八国联军的洗劫中逃生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路过这里的学子会不会有种奋发向上的感觉。这钟亭为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填上了浓重的一笔。

继续参观,我们来到了“蔡元培铜像”,听着别人的介绍仿佛看见了这位“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在做着那激人上进的演讲。路过这里的莘莘学子,是否会想起当年蔡校长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教诲:“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二曰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三曰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纵观当代大学里的学风、作风。这三条仍是十分重要的。“蔡元培铜像”又为北京大学的校园文化填上隆重的一笔。

听过蔡校长的演讲,我们来到了斯诺墓的身旁。斯诺墓的墓碑上镌刻着叶剑英的题词“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下注英文。墓旁松柏环绕,绿草如茵。迎面一湖碧水,更觉得幽静肃穆。斯诺是一位正直的美国人,热爱和平,主持正义。他十分关切中国的命运,热情支持和保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他在其住处掩护过很多当时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后参加抗日游击队。对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做出了显著贡献。刚开始觉得学校里有块墓地还是挺不舒服的。但听说了斯诺的事迹以后,就没有这种感觉了。斯诺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他象征的友好、互助。同时也时刻教育着北京大学的学生们记住这段历史,真爱和平。

来到北京大学又怎能不了解北京大学的“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爱国毋庸置疑是每个人都要做得,进步才能使人得到发展,每个人的进步才能推进整个社会的进程。然而民主和科学恰恰又是五四运动的口号,曾经北京大学的学生是五四运动先锋,这是他们的骄傲。其中更体现了北京大学学生的精神和担当。而如今北京大学的学生更应继承学长学姐们优良传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可以说之前的都是北京大学的校园风光,接着我们又参观了北京大学的教室、食堂、图书馆、体育馆等等。由于条件限制了解不是甚详。北京大学的食堂有:学一、学三、学四、学五、康博斯、农园、艺园、勺园、家园等唯独没有学二。体现了北京大学的独一无二。据悉北京大学的食堂有点拥挤,有些同学戏称“北大的食堂最能体现‘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这句话”。食堂里的饭菜挺好,价格也不贵;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庄重而不失典雅,各种藏书无数,种类繁多;其体育馆设备齐全,更是xx年的奥运会乒乓球项目的比赛场馆;教室也是硬件齐全。

此次参观,北京大学给我们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初到北京大学校门口,就感受到一种庄重之感。体现了做学问更应庄重待,从未名湖畔到湖心岛亭、石舫、钟亭到处都洋溢着和谐之美,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名胜古迹,亭台楼阁都把文化品味演绎的淋漓尽致。处处匠心独运,每一寸土地都仿佛是一幅画,每一朵花都含情,每一个石头都是一首诗。那一塔湖图下的美景使人陶醉其中不能自拔。在这样的环境学习又怎能不舒适。再到蔡元培铜像、斯诺墓和那包含五四运动精神的校训。处处都是人文精神,处处都能催人奋发。正如他们品味高雅校园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好的学校的“文化场”。通过“场”的引力凝聚智慧;通过“场”的势能约束行为;通过“场”的辐射激励师生;通过“场”的影响促进学校发展。加之北京大学的各种社团高达267个,每个学生完全可以找到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社团。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有丰富的课余生活。育学于乐,这样更能体验到学习生活的乐趣。加之北京大学本身就是群英荟萃,里面充满了竞争,竞争的学习氛围是孕育顶尖人才的摇篮。你追我赶,大家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进步。真正的让校园生活成为师生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引人入画的校园美景、催人上进文化精神,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构成了北京大学充满朝气和人文底蕴的校园文化。

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秀的高等学府,不乏经济支持。在充沛的经济支持下学校各项教学设备、实验仪器等都比较齐全和先进。北京大学作为国内藏书量最多的大学。到xx年底,纸质文献馆藏总量近800万册(件),电子图书达到276万种,外文数据库500个,另有音像资料5.6万余件。可谓是“书山”、“智海”。北京大学的师资力量更是不用说,在如此优良的学习资源环境下,怎能不畅游“书海”,与师畅谈学术问题,与友讨论时事政策、人生理想,在学习生活的.道路上奋发激进。好一派“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景象。

理念是学校工作的灵魂,目标是学校的工作方向。此行我们所总结的北京大学理念应该为: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培养人才、繁荣学术、服务人民、造福社会。也许有的不尽完善的地方,但这些也足以体现北京大学的胸怀之广。北京大学对外交流中心近几年接待了近千个团体的约数万名来访客,并与国外和港澳台许多大学和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接待多批学生/学者团队。每年的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试题中都有时代的影子,在校园内更是时代气息浓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训”正是北京大学与时俱进办学理念的源泉。北京大学校训的校训一直存在争论,比较盛传的有两个:一个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另一个就是“思想包容,兼容并包”。没有校训仿佛有点遗憾,但是,作为北京大学,仿佛没有校训便是的校训——充分的个人发展空间,或许你可以选择“格物致知”,也可以选择“修身齐家”,更可以选择“治国平天下”,这正体现了北京大学的包容和与时俱进。在如此的办学理念下才使得北京大学充满生机与希望。

此次,参观北大。也许我们并没有像其他同学实践时间之长,短短的两天我们也没有尽善的了解北大。但我们一样有自己的收获:本次参观全当旅游,北大的风景令人陶醉,陶醉之余我们缓解了上学期学习的压力,领略了异校的风采,增长了个人见识。我们也深深的被北大精神所折服;“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让我们明白追求什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去追求。也许这些收获不算什么,但我们想说的是:不虚此行。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篇十二

班级:1007班。

姓名:

指导教师:刚春明实习地点:

实习时间:年4月7日—4月19日提交日期:

湘西艺术采风行。

四月份,我们怀着激动忐忑的心情,踏上了学校组织的两周的外出采风的征程,在这次采风中,我们走过了很多地方,看到了许多的名胜古迹,如凤凰古城、边城、乾州古城、德夯苗寨,随后我们悠闲自在地行走在湖南凤凰古城的人群中,体验了苗族的风土人情,“一脚踏三省”尽览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德夯苗寨结束了为期两周的湘西采风之旅。

从运城出发,我们踏上了去往湖南湘西的路上,第一站是凤凰古城,这次我们采风的目的是了解苗家的风土人情、建筑风格与北方建筑的异同。凤凰古城很小可是很耐看,短暂的时间里,我想抓住她的一切来感受。雨中的凤凰、清晨的凤凰、夜晚的凤凰,不同的时间之窗看到古城、沱江的秀丽、精巧、古朴,实在让人留恋着迷,于是,挥动着我用相机记录下这最原始的美丽。

凤凰那与众不同的独特建构风格,高高低低,一层一层的建筑都张扬在个性鲜明的历史建构中。在凤凰古城中,最有名的建筑莫过于万寿宫、万名塔、准提庵、天王庙、虹桥风雨楼及众多的美仑美奂的建筑。

凤凰的建筑形式及风格上自然的就与汉族的建筑有着许多的相同点。马头墙,防火墙,各种雕花,门,门槛,多少中都流露出一些汉族气息。但是由于凤凰当地的民族形态差异,导致的是不同的生存及生活形态,如此,在建筑上仍然是区别于汉族的建筑的。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历来依山抱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

边城这个地方是从沈从文的小说《边城》里了解到的,从小说里了解了翠翠悲惨的爱情。我们来到了传说中三省交界的地方,领略苗家的风土人情。我们在边城待了几天,把风景尽览了一遍,我们去了一趟苗寨,感到他们寨民热情好客,民风淳厚。

翠翠岛,三不管岛等等,是一个值得旅游度假的地方,三不管岛是三省交界处的一个小岛,由于三省都不管这个岛,所以,就叫三不管岛。

边城的房子少不了木板的装饰,但是全木质结构的房子已经很少见了,现在的房子大都以砖石混凝土结构加以木质板以纹样做装饰,沿街的门面板可拆卸,门面房间宽阔明亮。沿江的房子用圆柱子斜撑住与凤凰的沿江房子是一个类型的。边城的采风结束了,我将要到乾州古城和矮寨德夯。

德夯,苗语为“美丽的峡谷”。由于山势跌宕,绝壁高耸,峰林重叠,形成了许多断崖、石壁、峰林、瀑布、原始森林。区内溪河交错,四季如春。这里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自然风光十分秀丽迷人,有“小张家界”之美称。若在非枯水期去,可真正领略全国落差最大的瀑布“流纱瀑”的魅力。这里居住着一群苗族百姓,民风古老纯朴。德夯苗寨的民居是清一色的青瓦木板屋,几条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路编织着百余户人家。九龙溪穿寨而过,一座古朴典雅的石拱桥横跨山溪。

总的'来看我们湘西采风的这几个地方,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自古苗人住高山”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

内坡的木结构瓦屋顶;街门对面有影壁,宅院门外有石狮子、栓马柱和登马石,融为一体。

总结。

通过这两周的写生,我们学到了好多之前不曾知道的知识,亲眼目睹了湘西的建筑,体味到了少数民族的热情,也了解到了当地的风俗文化。这次写生提高了我们对新事物的判断和观察,这也说明了写生不在于画画,更多的是对美的审核,使我们更多层次的去审美思考美。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篇十三

北京市。

xxxx。

通过综合调查与实践实习将感性认识深入实践,将所学课程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将规划的思想、方法和步骤等内容得到掌握。将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也对城市规划管理和规划实施认识有更好的认识。

北京的发展空间布局被定为“两轴-两带-多中心”,其中的两轴指的.是北京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沿线构成的十字轴。在这种模式下,南北中轴线与东西长安街构成的“大十字”轴,是未来北京城市功能结构中至为重要的政治文化核心轴线,它控制和组织了未来北京东西南北的各大城市主要功能片区;南北7.8公里传统中轴线与东西朝阜大街构成的“小十字”轴,是体现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中心轴线,它对北京名城的整体保护、古都神韵的展现具有重大意义。北京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社会都城,其城市规划体现了封建社会都城的典型特征。

1、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外部:形状呈半椭球形,为围护钢结构壳体。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其内部:采取下沉式大剧院造型,出入口利用台阶结合树带形。水体下为底层场馆,主体分为三部分,中间为歌剧院,两侧为戏剧厅及音乐厅。

但是我认为,北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以古建筑来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大剧院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一侧,其外形应设计为符合中国文化的造型,而非半球状的异形体。但是总体而言,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2、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为北京中轴线上的一个放大节点,内部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升旗台、以及毛主席纪念馆,有四周城市道路围合,与天安门都位于中轴线上,两次为沿轴线均衡对称布置的人民大会堂以及人民政协。其建筑本身也是规整的对称式设计,结合中国古代建筑,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3、后海片区。

a、恭王府。

颜色以复古色为主,建筑以中国古典大红色为主,辅以绿色等,集我国古典建筑特色于一身,气势宏伟,据说此地为北京最好的一块风水宝地。其整体格局也是轴线式对称布局,形成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居住景观,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内部绿化多为高大乔木,其后花园有很多连廊、漏窗结合竹子等很好的运用了障景、组景,从而分别不同的空间。园林为皇家园林与四家园林结合设计山树水等软质与硬质景观结合。

b、什刹海。

包括后海和北海,其中水体有收有缩,收缩有度,没有破坏大水面的水体景观。四周为围栏,有滨河步行道及休息设施和绿化景观,其建筑小品与其周围建筑风格相协调。一侧为一条古香古色的商业步行街,主要提供餐饮、休闲娱乐等商业服务。

c、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位于故宫南北侧,其中水面占公园的一半,其中水体有收有缩,收缩有度,没有破坏大水面的水体景观,内部结构为“一池三水”,形式独特。金融园内水面的狭窄与宽敞形成强烈视觉效应,沿水岸为一些建筑小品,亲水设施如亲水平台等。

3、园博园。

北京园博园位于丰台区永定河以西地区,展区占地267公顷,园博湖占地246公顷,总占地513公顷,以“园林城市,美丽家园”为主旨,秉承“文化传承,生态优先,服务民生,永续发展”的理念。园区规划布局“一轴、两景区、三地标、五展园”形状为带状,各出入口沿道路开设,内部道路分级明确,以曲线路网为主。其内部绿化层次丰富,有典型的重复构成及渐变构成。结合草地来设置停车场,用绿化分割每个车位。有最潮的绿化雕塑,包括建筑形状及人形等,并赋予其一定的文化内涵。锦绣谷东西长450m,南北宽160m,深20m,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因地制宜,并利用石块等建筑废弃物来变废为宝,设计成为景观,充分体现绿色生态理念。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篇十四

数出九匹马,谁就是状元。

晚上领队带我们游西街西街又被戏称洋人街,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西街至今仍是小家碧玉型的南方村镇建筑规模,但却显现着国际情调的人文景观。那里的酒吧、饭店、网吧、工艺品书画店等装修风格大多中西合璧,有外语招牌,工艺品书画店、饭店、酒吧的服务员、普通居民以至于街上卖水果的老太太,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就给西街染上了一笔异域色彩。在西街的每一个角落,您会经常看到三五成群不一样肤色的旅游者临街围坐在一齐喝啤酒、品咖啡、嬉戏聊天,还有那不受当地计划生育限制的中**亲和西欧国家的父亲,领着混血儿在街上玩耍。据说,以当地人口为基数来计算,西街的涉外婚姻比例之高,为全国之最。

晚上我们到了刘三姐大观园,桂林经典刘三姐大观园原名桂林刘三姐景观园,坐落在风景怡人的桃花江畔,占地一百多亩。刘三姐大观园是桂林市旅游业的一颗新星,她以刘三姐文化精华为主题,集观赏、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游乐场所。景区观点有铜鼓、铸铜鼓、瑶族长鼓、孔雀东南飞、莫府大宅电影《刘三姐》陈列展、月亮门、翠竹奇趣、阿牛家、鸟语林。进入大观园就看到湖中有一“刘三姐”在船头和我们对歌,这个对于我们音乐系的来说太简单了,基本上有唱有回。看了刘三姐晚会,有我们音乐系在整场晚会处于高潮中。之后就是斗鸡和篝火,体会了少数民族的热情和欢乐。

最终一站是乐满地主题乐园,占地60公顷,是度假世界第一期工程投资最大的项目,在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a”景区,同时经过了iso9001及iso14001两项国际权威机构的质量标准体系认证,被评为“中国旅游报.中国旅游知名品牌”“全以及国十佳主题乐园”;主题乐园获得“广西十佳旅游景区”的称号。我们在里面园区由六大不一样特色风格的主题区和曼陀罗园组成,取自从中国出发通往世界之意,六大主题区分别是:时空交错的欢乐中国城、惊险刺激的美国西部区、奇妙魔幻的梦幻世界区、充满神秘的海盗村、高贵典雅的欧洲区以及热情洋溢的南太平洋区。园内的主要设施有:极速动感、大峡谷急屋历险、碰、惊涛骇浪、飞艇冲浪、破浪过山车、龙卷风、蹦极跳......等等二十多项游乐设施。尤其记得海盗船,安全措施其实是没问题的,可是就是让人感觉要掉了,死死的抓着护栏。那种刺激时时让人回味。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篇十五

实习的目的地离我家比较近,更贴近我的现实生活,能够让我更快是适应环境而且这个旅游观光园会定期开展一系列与节日有关的活动,并且也会根据客户的需要制定各种活动,我觉得这对我所学习的知识的运用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能够让我所学的知识更贴近实践,并且在实习中学习到更多课内学习不到的东西。

北京安君洲农业观光园位于通州区潞城镇贾后疃村。拥有450亩广茂的树木,500亩广阔的水域。林水相映,水沙交融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田园风光。拥有各档别墅小院、农家小屋,旅游帐篷,为休闲度假、会议、商务提供最为舒适的场所这里还有综合娱乐中心、沙滩娱乐区、水上活动场构成了立体式的娱乐活动空间。此外这里还可以进行野外烧烤、举行大型篝火晚会、森林浴,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享受生活。其经营内容是提供烧烤自助,农家饭,景区还新建了游泳池可提供游泳业务,蒙古包ktv。

(1)该景区地处北京城郊,空气清新,紧邻潮白河,阳光,沙滩,美景交融在一起,能让每天处在快节奏的生活基调上的北京人感受到不一样的惬意风情,能够舒缓压力,放松心情。

(2)该景区的每天,接待量可达到4000人次,可以承办各种大中小型活动。

(3)景区初提供自助烧烤及各种娱乐设施外还拥有特色的农家菜。农家菜所需食材都是农场内种植和野生放养的土鸡,土猪等,可以让游客们亲眼看到放心的食材,这对于缺乏食品安全的人们来说再适合不过。

(1)缺乏特色,虽然景区提供自助烧烤,娱乐实施,农家饭,蒙古包ktv等,但是于其它的农业发展观光园相比没有什么特色,没有一个特别吸引人不去竞争对手那里的硬理由。

(2)忽略细节,园区巴士站点设置的不明显,游客容易错过。卫生间位置有些少,垃圾桶的数量还是偏少。

经过对这一个月的的实践和实习,我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也对集发有了广泛的认识并且喜欢上了这里。其中最鼓舞人心的就是集发精神:像拓荒牛一样,为人所不敢为,开拓创新;勤恳踏实、坚持不懈;“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永远向前,这是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借鉴发扬的精神,其次我们要学习集发对市场的正确分析预测,对机遇的准确把握和果断决策,还有对于明确目标的决策全力并坚决的执行。总结起来机会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现在正是我们蓄积力量和资本的时刻,学好理论知识,打下牢固基础,配合实践,总结经验,只有了解我们的行业,才有可能预测未来,做“行业拓荒牛”。

在未来的日子,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继续学习,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在信息时代,学习是不断地汲取新信息,获得事业进步的动力。作为一名年轻同志更应该把学习作为保持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途径。走上工作岗位后,我积极响应单位号召,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学习理论、业务知识和社会知识,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用精良的业务知识提升能力,以广博的社会知识拓展视野。

(2)努力实践,自觉进行角色转化。“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也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使理论得以检验。同样,一个人的价值也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人的品质,彰现人的意志。从学校走向社会,首要面临的问题便是角色转换的问题。从一个学生转化为一个单位人,在思想的层面上,必须认识到二者的社会角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时代只是单纯的学习知识,而社会实践则意味着继续学习,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时代可以自己选择交往的对象,而社会人则更多地被他人所选择。诸此种种的差异。不胜枚举。但仅仅在思想的层面上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而是必须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潜心体会,并自觉的进行这种角色的转换。

(3)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实习很快就过去一个月了,这是开端也快是结束了。展现在自己面前的是一片任自己驰骋的沃土,也分明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学习,深入实践,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创造业绩,继续为中心创造更多的价值。

为期一个月的实习生活结束了,我们的收获远远超出了预期:在实习的交往过程中,同学队友增进了互相的了解,使集体更团结更友爱;在实习的讲解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课本外的知识与经验;在研究景点的过程中,我们还感受到集发精神的力量。现在我们知道,想要真正认识一样事物,搜集资讯和参考别人的评价都只起到辅助作用。只有切实去体验去认知,才能得到真谛。我们了解集发的过程是这样,实习的过程是这样,以后的学习生活更是这样的。集发是我们导游生涯的第一个景点,他就像孩子一样,寄托了我们无限的期望。我们相信集发会建设得更好,而我们自己也会做的更好!

最后感谢单位领导和部门领导以及同事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我会继续努力的。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篇十六

很久以前便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一直以来令我魂牵梦绕心驰神往,集体的桂林采风行实践活动终于圆了我多年的夙愿。

一、序言。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车窗外下起了蒙蒙的小雨,揉着惺忪的睡眼,一看时间6:30了,按时间算应该已经要到桂林了,想到这就一骨碌爬起来了,透过车窗,欣赏窗外的晨景。

桂林的早上真美,确切的说是下着毛毛小雨的桂林早上很美,朦朦胧胧,山顶上盘旋白白的云雾,方佛山真要跟天相连接了。我想如果站在一个制高点看桂林肯定是一幅烟雨朦胧的墨画。

走出车厢,感觉置身暖气之中,火车内的冷气冻得我们瑟瑟发抖,一出来反而觉得不适应了,天好像没有完全亮完,看着熙熙攘攘的人都拎着大件的行李,疲惫地前行,忍着倦意,掏出相机,很随意地按了快门,照片中的景象显得虚幻,给人很疲惫很朦胧的感觉,就像一个刚睡醒的人。

第一次到桂林,转了大半个早上的公车才找到朋友,加上坐火车的时间已足足坐了12个钟头的车,对于晕车的我来说是一个强大的挑战,我很吃惊我自己的毅力,居然没倒。果然就在到达了集合点,我自己“佩服”完自己的坚强后见到了床马上倒了……起来已经是晚上7点多了算起来将近睡了6个多小时,共同聚餐后我们开始了游夜市、榕湖。

二、桂林夜景记行。

桂林的夜市甚是热闹,各种各样的特产,古灵精怪的工艺品、品种繁多的玉石、桂林小吃、书画作品、民族服饰等琳琅满目。印象最深的是木刻的工艺品,种类很多,有古香古色的摆设品,民族味儿十足的饰品,稀奇古怪的玩物,真禁不住要佩服制作者的手艺与创意了。摊主们也是为了迎合游客、吸引游客尽脑汁,挖空了心思,端出了各式各样的“大餐”供选择,有历史的、古董的、也有现代的、有民族的、有中西结合的、有从外面进来的,也有本地生产的,有现成的,也有当场制作等等,无不尽其所能,将智力充分发挥到了极致。

桂林的商人给人的感觉太“商业化”了,时时刻刻都要提高警惕防备着,一不小心就将你绕进去了。之前在网上看到人家说夜市晚上7点就开始了,不到晚上一点不关市,被人称之为“工艺品一条街”,还能真实亲自体验其真实了。

我们一行十几人走在这条街上,这条街能看到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文化素养,组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三、双塔公园。

美观大方色彩斑斓晶莹剔透的。

四、玻璃桥。

重阳桥下的榕湖分外美丽,有色彩斑斓的金银双塔,还有晶莹剔透的玻璃桥,重阳桥桥底下还有很多预言故事的壁画,榕湖的水波将光反射到壁画上,原来壁画像是是在水中荡漾,很是壮观。

五、阳朔游记。

次日,我们一大早就向阳朔出发,不知道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不过十分期待。下了车走进一个小巷子,小巷子横平竖直,简单。古老的房子,墙体的石灰粉一块儿块的剥落,露出泛着青苔的台阶,我有点失望,我要看的阳朔是这样的!!?过了巷子终于看到河了,原来那就是我们要游的漓江,失望的情绪就此转过来了,终于知道“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了。

六、乐满地主题乐园——挑战极限。

走进乐满地主题乐园,置身其中,各种游戏项目真是眼花缭乱,五彩缤纷。

最先看到的是“轰天雷”,大家看到都跃跃欲试,看到等待试坐排起的长龙,我放弃了。本来来这里就是一种娱乐,要排这么长的队等待太考验人了。跟老师去坐了慢悠悠的小火车,坐了空中巴士。听到到海盗船上的人的尖叫心里痒痒的,鼓起勇气坐上了船,周围没有一个熟悉的人,我显得格外的平静,船开始摆动起来,我一手扶着操纵杆一首拿着相机录像,听到众人的尖叫我叫不出来,直到船“飞”到了至高点,整个船竖起将近90度的时候我在也平静了,控制不住自己,紧握着相机的手也无意识地紧紧抓住了操纵杆,因为感觉自己要被船从高空下甩下来了,我没有尖叫,内心在祈祷,操纵杆千万不要出什么意外,降了下来以为生命出现了奇迹,谁料还有新一轮的起落,好像等待了好久,这可怕的“刺激”总算是过去了。

从海盗船下来没有什么特别不良反应,胆子就大起来了,“危险”刚过,就又坐起了超级旋风:听名字就觉得恐怖了,玩了后感觉也确实名副其实。坐上旋转车后,保护器械把人压得很紧,大腿有点难受。开始旋转,转到10来米高的空中,停了一下,然后突然往后掉,还来了个360度的转动,同学们都说害怕不叫会难受,就试着尖叫发泄了。下到底处又是一个急速翻转,接着是上升,上到顶就翻,把人倒挂在空中,让你直直的看着地面,“上天啊,座位的安全扣螺丝可千万别松啊!安全伐一松我就自由落体了……我还想游世界的很多景点呢!最后下来完好无事还挺兴奋的看了空中视频给我们拍的照片,哇!我好勇敢,还伸开双臂欲抱蓝天呢!不过五分钟才发现自己双腿发软了。

飘流,船在水流中转来转去,谁都有可能碰上下一个急流,船往下一冲,大浪顿起,呵呵,前面的人可就避免不了湿身了,这个应该说是最适合夏天玩的了,也适合多次玩,心不用惊,胆也不用战。也要穿雨衣,帽子,眼镜都不能带,排了几分钟队就到我们了,我们几个迫不及待上了飞艇,我们坐倒数第二排,就排队的时候看到前面坐的人总结出了前排怕危险的结论。呵呵。。。飞艇慢慢援着水道爬上顶,在这个过程挺悠闲的,在顶上停要冲下去了,很期待啊1身体后仰,心跳停止了,双腿也直直的顶着,因为人好象要掉出去那样,失重的感觉,好刺激啊!冲到水的时候,眼前白了,是巨浪,“唰”的浪花声音很大,也就听到这声音,我才回过神了,终于安全着水了!浪花打在前面的观景台的玻璃上又反弹着落下,前面三排的刚好中招了,头和脸都是水,整一副落汤鸡的可怜相。颤抖着下了飞艇,去看了工作人员照下的跟踪相片,眼睛或鼓得像鱼眼或紧紧的闭着。可惜照片太贵,没要。这个项目就只有下冲的短暂几秒虽然只是几秒的时间,刺激人的神经还是足够了。

七、过山车。

这个过山车还算可以,刺激度一般,在转玩和下坡的时候有点害怕,机器出故障人可就要飞出好几十米了,尖叫也很多,特别是男生,真正的玩儿了。我跟一个同学坐火车头,不时转身跟身后的同学录像。排队的都是青少年,我们就趁现在年轻多玩玩这些,年纪大了想玩都不敢了。这个游戏相对其他的来说不是很难挑战。

八、龙卷风。

这个东西确实厉害,前面玩的虽然刺激,但都没什么事,完了就过了,可这既刺激又晕人,在一个半圆环上来回荡着,边荡还边旋转,时间也久,荡到顶的时候有要被抛出去的感觉。

乐满地的设计者利用和发挥桂林本身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环境优势,把高科技游乐设施项目融合在其中,追求并营一种主题环境的整体效果,真正让游客置身于休闲游玩的真切氛围之中,在乐园的环境中最在限度地摒弃了外界的干扰,让游客暂且忘记现实繁乱喧嚣的都市生活,充分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次采风之行让我大开眼界,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缤纷有趣。这些娱乐设施让每天劳累工作的人们有了一个释放压力,体验轻松快乐生活的方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篇十七

(专业实习是我校艺术设计(视觉传达)专业的一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本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配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本专业学生进入各类工作岗位起到积极的指导性作用。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使学生们熟悉本行业内优秀的企业及公司,懂得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独立地、客观地分析和解决设计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将来能更迅速地适应工作。

2、检验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水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技巧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去,发现不足、找出差距,有针对性地加以提高,以便为后期的毕业设计打下更好的基础。

3、加强学生和社会的联系,了解本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对本专业的新要求、新需求,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整改,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完成对行业内优秀的公司进行参观学习,并与其负责人讨论交流;

2、完成对当地优秀的专业展览、导向系统的参观记录;

3、返校后学生须完成实习日记及实习报告,教师须完成实习总结报告。

此次实习主要在广东省深圳市的专业公司及各类展馆进行,现介绍如下:

2.1、北京韩家英设计有限公司(交流讨论);

2.2、现场观摩北京798艺术区;

2.3、现场观摩北京国家美术馆;

2.4、北京洛可可科技有限公司(交流讨论);

2.5、北京正邦品牌策略与设计公司(交流讨论)。

2.6、北京东道设计公司(交流讨论);

2.7、北京亚泰建筑设计研究院(交流讨论);

2.8、中国传媒大学(交流讨论)。

9月10日:召开20xx级视觉传达专业实习动员大会;

9月12日:出发,从西安前往实习地北京;

9月13日:20xx级视觉传达实习队到达实习地北京;

9月14日:北京韩家英设计有限公司(交流讨论);

9月15日:现场观摩北京798艺术区;

9月16日:现场观摩北京国家美术馆;

9月17日:北京洛可可科技有限公司(交流讨论);

9月18日:现场观摩北京瑞典宜家家居;

9月19日:北京正邦品牌策略与设计公司(交流讨论);

9月20日:北京亚泰建筑设计研究院(交流讨论);

9月21日:北京东道设计公司(交流讨论);

9月22日:现场观摩北京天坛公园;

9月23日:现场观摩中央美术学院。

9月24日:中国传媒大学(交流讨论)。

9月25日:从北京返程。

9月26日:到达学校。

(一)北京。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汇集八方精英的大气与包容使得这座城市充满了魅力。在这里,我们见识了故宫的雄伟、颐和园的秀丽、长城的壮观、清华北大的人文气息、博物馆的展览以及胡同四合院的古朴。我们还感受了北京人的热情豪爽和迎接08年奥运会的激情与奉献精神。

(二)参观公司的感悟。

在十六天北京实习中,我们一共去了五家设计公司。其中有三家是平面设计公司,分别是陈丹先生的正邦设计公司,韩家英设计公司,东道设计公司。另外洛可可亚太都会。不论哪个方向的去参观都学到了不少在校园学习不到的知识,感触很深。

1、正邦设计公司。

正邦设计公司。它是陕西科技大学的名誉院长陈丹老师的公司。从正邦我深深体会到了,做设计并不容易,不是简单的表达自己的某种想法,由于设计不同于纯粹的艺术,是要最终走向市场。

2、亚太都会设计研究院。

在这里听了学长的简绍,以及对他们所做的一些案例的分析,让我们对我们所学的这个专业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

3、韩家英设计公司。

公司位于北京银座的27层,一进公司还是被公司简洁的装修所吸引,简单的白色,加上点点绿植,和开敞的办公区域,所有员工都在静静地工作。在韩家英设计公司学到最大的认识,观念就是做为一个将来要从事设计这个职业的我们要学会生活,设计的灵感好多都来自生活,就是生活简单的美,也许就那一刹那,也许就那美丽的一幕,也许就那简单的一种想法。

4、瑞典宜家家居设计公司。

3月18日,我们参观了一家来自于瑞典的外企——宜家家居。很是兴奋在此次北京实习还能到这样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公司去参观。看到了更具有国际化水平的设计,开拓了自己的眼界。

(三)中国园林。

关于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在古老的中华文化和儒道哲学观念的孕育下,在世界园林史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体系。历代中国造园家,在师自然的原则指导下,创造了无数以山水为景观骨干的园林苑囿。这种园林以表现自然意趣为目标,在根本上不同于欧洲的园林风格。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起源很早,但留存至今的园林,除了少数系宋代、元代遣构外,大量为明清两代所建。本着着重介绍了这些园林在总体布局、个体建筑、室内装修、庭园小品等方面的艺术成就。

颐和园原是清朝的皇家花园和行宫。颐和园规模宏大,是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原为帝王的行宫和花园。位于海淀区,距城约15公里。是我国现存最宏丽、完好的大型皇家宫苑。占地290万平方米,水陆面积约为三比一。金贞元年完颜亮设行宫,明时皇室改建称好山园。清乾隆十五年修建后称清漪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所毁。光绪十四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改称颐和园,作为避暑娱乐场所。全院由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份组成,占地约290公顷。总计三个活动区域。主要景物如佛香阁、德和院大戏楼、排云殿等,均是清末木构建筑的代表作。其园林布局,集我国造院艺术之大成,特别是借西山、玉泉山群之景,扩展空间艺术中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典范。园内山清水秀,廊回阁耸,金碧辉煌,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慈禧、光绪等人常在园内处理政务,园内至今留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痕迹。辛亥革命后,于1914年开放,1924年正式辟为公园。1949年后,经不断修葺,面貌一新。全园拥有殿宇3000余间,重要文物名胜有仁寿殿、玉澜堂、德和园戏楼、绘画长廊、排云殿、佛香阁、石舫、画中游、铜亭、铜牛、十七孔桥,及后山苏州街、谐趣园等。古典公园更加美丽,“博物馆公园”驰名中外。颐和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给自己定位。

根据自己的特长,给自己定位。是设计还是和客户的谈判,那么在和客户沟通中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

二: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做为一名家装公司的设计师,不仅是会设计,更多的学会和客户沟通,所学的知识面一定要广。包括施工工艺、材料的产品规格、性能及产地等等。避免在客户提出一些问题时语无论次,让客户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三:抓主客户的心里。

在和客户的首次谈话中,一定要多问多听,抓住客户的心理对症下药。例如:客户在和你的谈话中比较喜欢简约型。那么根据客户心理可以分析a客户确实喜欢简约风格b客户经济实力一般。那么我们在设计中一定要以简约为主,在功能合理的情况下,减少预算费运,这样大大降底”跑单“现象。

四:先做人后做事。

在和客户的接触中,一定要以诚相待,不能欺骗客户,或者出现少报、漏报等现象。要以”为客户节约、省钱“的原则去做设计。这样客户在后期可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业务。

五:在设计中合理利用报价。

每个公司的报价模式大同小异,但是报价并不相同,所以一定要对公司的报价比较熟悉。根据和客户的首次沟通中的第一次给客户报价时,一定要符合客户的心理价位。要因人而议(不是越底越好)。

六:新型产品及材料的运用。

七:环保装修。

随着人民对生活水平的提高,客户在装修时对环保也非常重视,那么我们给做些什么呢?

八:人际关系。

想做一名签单高手,不仅要和客户处理好关系、在公司内部一定要多签单、得到上司和老板的赏识、还要与其他部分(工程部、市场部)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使你的签单得以延续、真正做到签单高手、在我的公司里,要求相关人员在与客户洽谈业务的时候都必须作业务洽谈记录,将业务交流过程以书面的形式体现出来,方便整理思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1、基本上洽谈的时候总体思路必须是业务员‘带着客户走’,万万不可被客户把话题带着到处扯。

2、交流内容的先后、繁简秩序很重要,不管谈到哪都必须清楚自己谈的内容当中哪个是重点,哪个可以简单掠过,哪个先谈,哪个后谈。

3、必须了解客户的心理价位,这一点尤为关键,因为设计、报价等一系列工作都要根据此数据完成。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篇十八

在学院领导、传播系老师们的关怀、帮助下,我于20xx年11月15日荣幸的进入到北京青年报实习,并光荣的成为党委办公室的一员。进入北京青年报的一个多月以来,领导的耐心指导以及同事们的细心帮助使我受益良多,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党委办公室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我于20xx年12月17日圆满的结束了在党委办公室的实习,较好的完成了领导交给我的各项工作任务,并顺利的完成了相应的工作,现做如下总结。

(一)初来乍到

我从来没有走出校门实习过,因此对于“工作”这个词是朦胧的,抱着好奇、激动的心情和同学们一起走上工作岗位,心里会有很多疑问,我该做什么?这样该怎么做?这样怎么做合适?……一切关于工作的事情几近空白。刚来实习单位的第一个星期,我觉得很累,其实我并没有被要求做累的事情,更没有做很多的事情,只是我对于这样一个崭新的环境还不适应——新的工作氛围让我感到莫名的紧张,工作的要求让我觉得肩膀应该扛起在校园里不曾有过的责任。尽管如此,我还是抱着热切的心情想继续做下去。

(二)快速适应

到了工作的第二个星期,我的这种“累”消去了大半,我很欣慰,因为我一直认真、细心的做每一件事,用心去体会,去思考,最重要的是我会及时的调整心态,让心变波澜为平静。我用了一个星期适应了我从没接触过的新环境,而对于这种快速的适应,我认为这是在我心态上取得的一点小成绩,并且我肯定在以后到新的工作环境中我会马上适应,不会再感到过于紧张。其实,这也是一种对刚刚走出校园所感到的恐惧与迷茫的适应。

(三)环境认知

我们不能去选择环境,我们只能适应环境。我之所以把“工作环境”做为单独的一项例在这里,是因为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以后不管我在哪里工作,做什么,环境是对自己的影响是很大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自身的情况也不同,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为我们量身设置的环境。经过一个星期的实习工作,我熟悉了我的工作,熟悉了办公室的人际关系。不足之处是,我还远远没有达到在工作环境中游刃有余的这种能力的地步,不过我会努力接近这个水平。

(一)零的起点

如同适应新的环境一样,我对日常办公的了解几乎等于零。我在这里做的属于行政方面的工作,但对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的使用竟一点也不了解,更不用说方方面面的细节了。面对这种情况,我就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工作,把每个细节每个流程都当作是学习,把所有不熟悉的事情都当作我的工作,都当作我所学习的课程,用心听着、看着同事们是怎么做的。零的起点,态度很重要。

(二)工作职责

这一个多月的实习期间里,我本着把工作做的更好这样一个目标,开拓创新意识,积极圆满的完成了以下本职工作:一是负责接听、转接电话,接待来访人员;二是负责办公室的文秘、信息工作,做好办公室档案建立档案、收集、整理工作;三是做好会议纪要;四是负责做好复印、传真、接待、文件、信件、报纸收发等工作;五是管理好员工报卡的分发、退休人员的报卡分发及其供暖费的登记;六是录入日常工作活动的报表,制成表格;七是做好会议的准备工作;八是接受领导教给的其他临时工作。我觉得我们应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我实习这一个多月以来,我协助助理完成日常的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工作投入,热心为大家服务,认真遵守劳动纪律,保证按时出勤,出勤率高,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坚守岗位,保证工作能按时完成。

(三)办公技能

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我向领导请教、向同事学习、自己摸索实践,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熟悉了工作,明确了工作的程序、方向,提高了工作能力,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能够顺利的开展工作并熟练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

根据以上的工作职责,在此对我的办公技能做如下总结。在接听、转接电话,接待来访人员时,我亲切礼貌,受到对方以及同事们的好评;在办公室的文秘、信息工作,做好办公室档案建立档案、收集、整理工作方面,我耐心的录入、整理档案,帮助其她同事完成一些工作,得到同事的感谢;在做会议纪要方面,我认真的听领导的讲话,熟记领导对我的工作要求以及工作重点,并及时按要求完成任务;在负责部门复印、传真、文件、信件、报纸收发等工作方面,我多次做复印、报纸收发、信件传递等工作,并已很能熟练的完成本职工作,多次受到领导的夸奖;在管理好员工报卡的分发、退休人员的报卡分发及其供暖费的登记方面,我细心做表,亲切的接待来访员工以及退休人员,为他们做登记,分发给他们报卡;在录入日常工作活动的报表,制成表格方面,我把每类文件按日期归类,然后制作表格进行录入,再对文档进行保存、管理;在做会议的准备工作方面,我积极向领导、同事学习,完成桌签的制作,资料的准备,会场的布置,分数的核算以及会场的整理,并圆满的完成了工作,在接受领导教给的其他临时工作方面,我都及时积极的完成。

(四)工作质量

在开展工作之前,我已做好了个人工作计划,并在工作的过程中有主次的先后及时的完成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工作效率高,同时在工作中学习了很多东西,也锻炼了自己,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工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开创了工作的新局面。

(一)个人素质表现

在实习期间,我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积极学习政治理论;遵纪守法,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负责。积极帮助同事完成工作,及时协助助理完成其要求的工作,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本职的工作。与领导及其同事友好相处,并建立起友好的感情。

(二)表达与沟通

我的表达沟通的能力不是很好,在与来访人员接触时,我都温和、亲切的和他们交流沟通,并且本着真诚的态度向领导请教,向同事学习,也得到了领导的好评和同事们的赞赏,但是我也深知自己的不足,我把这些不足总结为四点:一是语句表达不够完整,话总是说到一半,很容易让人不能全面的理解我的意思,以至于产生误会;二是说话时含混不清,让人家听不清楚,会造成交流的障碍;三是意思表达不全面,影响有效的沟通;四是表达条理有些不清晰,以至别人云山雾罩。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在这方面得到了很多的锻炼,我现在能大方的与人沟通,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也会不断的锻炼自己,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

(三)理解与应变

我在理解应变能力上还算很好,通常能及时快速的理解领导给我的任务要求和同事分给我工作的工作规范,也能很快明晰来访人员的意图,流利、巧妙的应答领导以及同事的话,在事情进行的过程中能及时反映自己该如何去做。不足是,有时不能及时的理解别人的意思,对某些语境当时反应过慢;应变还有待锻炼提高。

(四)细节的观察

我是个在工作中注重细节的人,我很细心的观察周围的工作环境,不管是办公还是与同事的交流。我会在领导指导另一位同事工作时,耐心倾听自己不会的部分;我也会在同事做某项工作时,看她是怎么做的,把她的优点吸取过来;我会观察领导及同事们的工作放物习惯,以便在征得他们同意用完他们的物品后及时的放回;我也会留心每项工作文件所放的具体位置,细心的体会别人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或行为所体现和表达的意思。但是我的这种能力还有待继续锻炼。

(五)耐心和细心

凡事首先都需要细心与耐心,没有细心做不好事情,没有耐心做不成事情,他们是我们做事之先的左膀右臂,不可缺一。我在工作中很细心,在录入时我及时反复的核对时间及其日期的排列以及录入的准确性。我总觉得细心分为三个级别,即对工作要一丝不苟的细心,对生活要大气,对人要不拘小节,这一点是我在一个同事身上看到的,我觉得她在这方面做的很适当。我也会多多学习她的这一优点,并在工作生活中加以运用。

(六)团队的团结

对于一个团队再没有比团结更重要的了。来党办我首要的感触就是,党办的办公室文化,即是团结,不管是领导还是职员大家都中午一起吃饭,吃饭时可以交流同事的感情,可以谈谈心得,这种氛围轻松愉快,很有实用性。当然这种情况还是在人少的情况下合适,人多就成聚餐了,不好谈心得。我觉得这个可以改变一下形式推广到私企或者外企,或许小到其他部门。这只是一种具体的表现,也有很多其他的形式,如果要我来评价这个团队的话,从我对这个团队其它日常方面的观察,我敢肯定的说是的。并且我也很好的融入其中。

总之,在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党办领导以及同事们的关怀和帮助下,经过我自身的努力,基本上按预定计划完成了工作任务。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工作,我取得了一些小的成绩,但我深知工作的学习没有止境,如何更好地运用沟通和表达的工作技巧,如何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不断开拓新的职业环境和使职业持续发展,依然是我今后在工作中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我不会有所懈怠,我深知自己的工作目标,我也坚信自己以后会做的更好。

在这一个多月来的工作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得到了党办领导,同事们的好评。但是,反省起来,自己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有很多新的和旧的问题还需今后努力改正。主要不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还是欠缺,还要继续加强;二是工作很努力,但个人能力还有待提高;三是待人接物的能力不够,还要不断锻炼。以后我会针对这些问题,有重点的改进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工作能更上一个台阶!

在接下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必然免不了有些挫折或不足,但我会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不断完善自己。我很希望能碰到可以不断指出自己错误的人,并会在错误中不断的改正和进步。展望20xx年,我将在新的工作环境中继续磨练、扎实工作、务实开拓、奋发进取,和谐合作,争取能尽快在新的环境里适应工作,稳扎稳打的做好工作,积极进取提升工作质量。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篇十九

在学院领导、传播系老师们的关怀、帮助下,我于20xx年11月15日荣幸的进入到北京青年报实习,并光荣的成为党委办公室的一员。进入北京青年报的一个多月以来,领导的耐心指导以及同事们的细心帮助使我受益良多,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党委办公室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我于2010年12月17日圆满的结束了在党委办公室的实习,较好的完成了领导交给我的各项工作任务,并顺利的完成了相应的工作,现做如下总结。

一、对工作环境的适应和认知

(一)初来乍到

我从来没有走出校门实习过,因此对于“工作”这个词是朦胧的,抱着好奇、激动的心情和同学们一起走上工作岗位,心里会有很多疑问,我该做什么?这样该怎么做?这样怎么做合适?……一切关于工作的事情几近空白。刚来实习单位的第一个星期,我觉得很累,其实我并没有被要求做累的事情,更没有做很多的事情,只是我对于这样一个崭新的环境还不适应——新的工作氛围让我感到莫名的紧张,工作的要求让我觉得肩膀应该扛起在校园里不曾有过的责任。尽管如此,我还是抱着热切的心情想继续做下去。

(二)快速适应

到了工作的第二个星期,我的这种“累”消去了大半,我很欣慰,因为我一直认真、细心的做每一件事,用心去体会,去思考,最重要的是我会及时的调整心态,让心变波澜为平静。我用了一个星期适应了我从没接触过的新环境,而对于这种快速的适应,我认为这是在我心态上取得的一点小成绩,并且我肯定在以后到新的工作环境中我会马上适应,不会再感到过于紧张。其实,这也是一种对刚刚走出校园所感到的恐惧与迷茫的适应。

(三)环境认知

我们不能去选择环境,我们只能适应环境。我之所以把“工作环境”做为单独的一项例在这里,是因为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以后不管我在哪里工作,做什么,环境是对自己的影响是很大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自身的情况也不同,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为我们量身设置的环境。经过一个星期的实习工作,我熟悉了我的工作,熟悉了办公室的人际关系。不足之处是,我还远远没有达到在工作环境中游刃有余的这种能力的地步,不过我会努力接近这个水平。

二、对日常办公的了解与熟悉

(一)零的起点

如同适应新的环境一样,我对日常办公的了解几乎等于零。我在这里做的属于行政方面的工作,但对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的使用竟一点也不了解,更不用说方方面面的细节了。面对这种情况,我就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工作,把每个细节每个流程都当作是学习,把所有不熟悉的事情都当作我的工作,都当作我所学习的课程,用心听着、看着同事们是怎么做的。零的起点,态度很重要。

(二)工作职责

这一个多月的实习期间里,我本着把工作做的更好这样一个目标,开拓创新意识,积极圆满的完成了以下本职工作:一是负责接听、转接电话,接待来访人员;二是负责办公室的文秘、信息工作,做好办公室档案建立档案、收集、整理工作;三是做好会议纪要;四是负责做好复印、传真、接待、文件、信件、报纸收发等工作;五是管理好员工报卡的分发、退休人员的报卡分发及其供暖费的登记;六是录入日常工作活动的报表,制成表格;七是做好会议的准备工作;八是接受领导教给的其他临时工作。我觉得我们应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我实习这一个多月以来,我协助助理完成日常的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工作投入,热心为大家服务,认真遵守劳动纪律,保证按时出勤,出勤率高,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坚守岗位,保证工作能按时完成。

(三)办公技能

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我向领导请教、向同事学习、自己摸索实践,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熟悉了工作,明确了工作的程序、方向,提高了工作能力,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能够顺利的开展工作并熟练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

根据以上的工作职责,在此对我的办公技能做如下总结。在接听、转接电话,接待来访人员时,我亲切礼貌,受到对方以及同事们的好评;在办公室的文秘、信息工作,做好办公室档案建立档案、收集、整理工作方面,我耐心的录入、整理档案,帮助其她同事完成一些工作,得到同事的感谢;在做会议纪要方面,我认真的听领导的讲话,熟记领导对我的工作要求以及工作重点,并及时按要求完成任务;在负责部门复印、传真、文件、信件、报纸收发等工作方面,我多次做复印、报纸收发、信件传递等工作,并已很能熟练的完成本职工作,多次受到领导的夸奖;在管理好员工报卡的分发、退休人员的报卡分发及其供暖费的登记方面,我细心做表,亲切的接待来访员工以及退休人员,为他们做登记,分发给他们报卡;在录入日常工作活动的报表,制成表格方面,我把每类文件按日期归类,然后制作表格进行录入,再对文档进行保存、管理;在做会议的准备工作方面,我积极向领导、同事学习,完成桌签的制作,资料的准备,会场的布置,分数的核算以及会场的整理,并圆满的完成了工作,在接受领导教给的其他临时工作方面,我都及时积极的完成。

(四)工作质量

在开展工作之前,我已做好了个人工作计划,并在工作的过程中有主次的先后及时的完成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工作效率高,同时在工作中学习了很多东西,也锻炼了自己,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工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开创了工作的新局面。

三、对待人接物的锻炼及提高

(一)个人素质表现

在实习期间,我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积极学习政治理论;遵纪守法,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负责。积极帮助同事完成工作,及时协助助理完成其要求的工作,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本职的工作。与领导及其同事友好相处,并建立起友好的感情。

(二)表达与沟通

我的表达沟通的能力不是很好,在与来访人员接触时,我都温和、亲切的'和他们交流沟通,并且本着真诚的态度向领导请教,向同事学习,也得到了领导的好评和同事们的赞赏,但是我也深知自己的不足,我把这些不足总结为四点:一是语句表达不够完整,话总是说到一半,很容易让人不能全面的理解我的意思,以至于产生误会;二是说话时含混不清,让人家听不清楚,会造成交流的障碍;三是意思表达不全面,影响有效的沟通;四是表达条理有些不清晰,以至别人云山雾罩。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在这方面得到了很多的锻炼,我现在能大方的与人沟通,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也会不断的锻炼自己,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

(三)理解与应变

我在理解应变能力上还算很好,通常能及时快速的理解领导给我的任务要求和同事分给我工作的工作规范,也能很快明晰来访人员的意图,流利、巧妙的应答领导以及同事的话,在事情进行的过程中能及时反映自己该如何去做。不足是,有时不能及时的理解别人的意思,对某些语境当时反应过慢;应变还有待锻炼提高。

(四)细节的观察

我是个在工作中注重细节的人,我很细心的观察周围的工作环境,不管是办公还是与同事的交流。我会在领导指导另一位同事工作时,耐心倾听自己不会的部分;我也会在同事做某项工作时,看她是怎么做的,把她的优点吸取过来;我会观察领导及同事们的工作放物习惯,以便在征得他们同意用完他们的物品后及时的放回;我也会留心每项工作文件所放的具体位置,细心的体会别人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或行为所体现和表达的意思。但是我的这种能力还有待继续锻炼。

(五)耐心和细心

凡事首先都需要细心与耐心,没有细心做不好事情,没有耐心做不成事情,他们是我们做事之先的左膀右臂,不可缺一。我在工作中很细心,在录入时我及时反复的核对时间及其日期的排列以及录入的准确性。我总觉得细心分为三个级别,即对工作要一丝不苟的细心,对生活要大气,对人要不拘小节,这一点是我在一个同事身上看到的,我觉得她在这方面做的很适当。我也会多多学习她的这一优点,并在工作生活中加以运用。

(六)团队的团结

对于一个团队再没有比团结更重要的了。来党办我首要的感触就是,党办的办公室文化,即是团结,不管是领导还是职员大家都中午一起吃饭,吃饭时可以交流同事的感情,可以谈谈心得,这种氛围轻松愉快,很有实用性。当然这种情况还是在人少的情况下合适,人多就成聚餐了,不好谈心得。我觉得这个可以改变一下形式推广到私企或者外企,或许小到其他部门。这只是一种具体的表现,也有很多其他的形式,如果要我来评价这个团队的话,从我对这个团队其它日常方面的观察,我敢肯定的说是的。并且我也很好的融入其中。

总之,在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党办领导以及同事们的关怀和帮助下,经过我自身的努力,基本上按预定计划完成了工作任务。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工作,我取得了一些小的成绩,但我深知工作的学习没有止境,如何更好地运用沟通和表达的工作技巧,如何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不断开拓新的职业环境和使职业持续发展,依然是我今后在工作中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我不会有所懈怠,我深知自己的工作目标,我也坚信自己以后会做的更好。

在这一个多月来的工作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得到了党办领导,同事们的好评。但是,反省起来,自己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有很多新的和旧的问题还需今后努力改正。主要不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还是欠缺,还要继续加强;二是工作很努力,但个人能力还有待提高;三是待人接物的能力不够,还要不断锻炼。以后我会针对这些问题,有重点的改进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工作能更上一个台阶!

在接下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必然免不了有些挫折或不足,但我会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不断完善自己。我很希望能碰到可以不断指出自己错误的人,并会在错误中不断的改正和进步。展望2011年,我将在新的工作环境中继续磨练、扎实工作、务实开拓、奋发进取,和谐合作,争取能尽快在新的环境里适应工作,稳扎稳打的做好工作,积极进取提升工作质量。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篇二十

学院:班级:

学号姓名:

时间:艺术学院2011.6.4。

798。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回答成类似于“开拓了眼界,感受了多种文化”的,一位意大利客人说:“这是一个大饱眼福的地方,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地方,是休闲文化和表演艺术的核心,在这里,什么都可能发生。”法国的一位客人说“来这里是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方法”。湖北一位学生说这里“能触摸到另一种生活的方式,有艺术感”。一位河北人说到此可以“认知到中国现今较为先锋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发展潮流。”陕西一位学生说到此可以“与现当代先锋艺术、实验艺术相碰撞”。

回答成类似于“欣赏、感受到了艺术氛围”一位德国访问者认为798艺术区是“非常好的地方,大概5年后会成为北京顶尖的艺术区,非常好,非常年轻,感受了自由的气氛和精神”。一位欧洲人说这里,“设置非常漂亮,楼很迷人,是个有趣的地方”。加拿大一位公司职员说这里可以“学到很多中国文化”。法国一名部门经理说这里的艺术家“很有想象力,中国的艺术我很喜欢”。一位山西教师认为此处能“感受艺术氛围,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是北京新文化的光彩!!”上海一位学生有四方面的感受:“非主流的艺术气息,艺术氛围的特殊性,现代时尚感,新旧文化集中的艺术点。”

其他的还有“可以学习交流经验,学习艺术知识”、“内容新鲜”“展出的东西好”等内容,不一而足。一位加拿大小伙子说:“所见所闻能使我产生灵感”。一个十几岁的法国男孩说我“从这里的艺术中获得快乐”。一位法国学生将此处称为“中国艺术灵感”。一位法国人说,通过访问798,“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艺术的内涵。”来自台湾一位客人说:“大陆印象的反差性,令人震惊。”北京一位公司职员说,通过访问798,“在设计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给了我很多设计灵感”。一名北京人参观完后自我感觉“艺术敏感度增加了”。

通过此问题的回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现798艺术区的意义。

张名片。微而言之,它也是当代艺术家尤其是先锋、实验、前卫艺术家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舞台,是那些对文化艺术有兴趣、文化层次较高者放松自我、拓展视野、激活思想、启发灵感的场所,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于国、于民、于社会均有利而无害。

宋庄。

选择乡村,在今天的许多人看来,或许就像是选择逃避。事实上选择宋庄,是成名的或不成名的画家“现世”的选择,而非避世,因为这个地方无论对于他们的创作还是商业前景,都充满了机会。每到周末或是节假日,都会有外乡人或是外国人来宋庄,无论是好奇,还是真心喜欢艺术,反正被称为画家村的宋庄成了北京旅游中很时尚的一站——艺术之旅。还有人很直白地说,就是想看有一群人和我们并不一样地活着。

如果到宋庄旅游,参观艺术家的院落是一种享受。先只是看到这儿村庄比较大,街道比较狭窄,灰蒙蒙的;而一旦进入艺术家的院落,风景自然展现出来:草地、鱼池、小径;山石、雕塑、矮墙;小路两旁都进行了绿化美化。这样游人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这儿的艺术家们要说“不过是想住农家小院”。

平日里,来到宋庄旅游的人们感到这里是安静的,安静而闲适,但是,这安静、闲适却让人震动,因为在闲适的下面潜伏着残酷的市场,它驱使着个人的挣扎,并让在这里的艺术家们或兴奋、或委屈、怅然、失落、焦虑。所有这些在悄悄地撕破这里的田园诗般的宁静。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篇二十一

四. 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总结

20xx年4月6日,李迪华老师带领我们选修城市生态学课程的同学,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学实习。本次实习首先在校内进行观察,然后从东门出发,经蔚秀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到达颐和园。途中,我们不仅见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区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经过了四环绿化隔离带等自然氛围浓厚的地区,这样,我们既可以亲身体验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与协调的共存,又可以通过采访来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看法。另外,本次实习途经很多近些年发生巨大改变的地区,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我们对周围居民的采访以及亲自观察,加以对比思考,我们也更容易发现目前城市生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欢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周边环境。我想这些对将来从事规划师职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行进过程中,有许多平时经常见到的事物,在实习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却突然间引起了我的很多感想,下面,就按照行进路线谈一下本次实习中我的感想。

首先,是图书馆东北角的那片三角状草坪,虽然面积并不大,但是依地形自然而成的不太规则的形状——类三角形——却使它让我心头一震。在人工草坪刚刚兴起时,偶尔见到一、二块整齐的绿茵,还觉得有点赏心悦目,毕竟,少见的规则形状让人看了有一定的兴奋感。然而,当所有的设计师都企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博取人们的这种兴奋感、而使这种绿茵“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时,人们的这种兴奋感却被单调感和厌烦感所替代。的.确,现在的绿地,基本都是刻意追求的正方形、圆形或者非常规则的多边形,我很难想到除了单调以外的词语来加以形容,于是我不禁想问:真的只有规则这一种选择么?不可否认,整齐的绿地让现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规则的形状让城市更有秩序,钟爱这种绿地的人也有一定数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别是在繁华的商业区、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建设几个整齐的草坪能够把城市景观点缀得更好。但是,一旦这一理念不加控制,使所有的草坪都变成了这样一个形状,上面所说的单调就来了。另外,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绷紧的神经也需要大自然来调节,处处受到约束的思想也会渴望自由和灵活,然而“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所以,我觉得,在普通的地区,特别是以生活为主要活动的居民区,并不需要把大量的草坪“格式化”,只要把空闲出来的土地加以规划,种上草籽,由居民自觉维护就可以了,这样才能让自然化最大程度的接近人类。

在这个问题中体现出的理念主要是以自然为本,不应过分强调人类的因素,更不应该把人的意志强加给自然,因为有时,人类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恰恰大自然认可的才是人类所需要的。这一点在燕南园体现的很好。当我进入燕南园时,第一感觉这里像是一片农庄。这里的植被大部分是自然所成,而且随便找个地方蹲下观察便可以找到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因此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很多,而且这样的植物分布才能体现出大自然的意愿:譬如,车前草总是分布在路两旁人们走过的地方附近,这一自然规则恐怕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体现。而一些种在别墅前花园里的植物,虽然是人为栽种的,可是却与自然结合一体,看不出一点矫作的痕迹。当时我想,为什么同是在北大校内,唯有燕南园内的植物不用任何人工浇灌就可以旺盛的生长呢?联系了晚些时候到达的绿化隔离带我才想清楚了其中原由。为什么绿化隔离带的护坡刚建成不久没有任何的人为干预就长满了各种植物呢?原因就是,它是靠自然播种、自然灌溉、自然生长所得的天然植被,它的植物种类、生长规模都是经过自然选择,确实是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且植物的验替次序也是按照灰藜、苋菜等先锋植物——即生命力顽强的一年生植物到多年生植物的,既然我们让大自然自己进行选择,它自然会选择那些最适合本身发展的植物、那些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这也正是燕南园植被繁茂生长的秘密所在,正因为燕南园没有人进行所谓的“植被管理”,它才成了自然的宠儿,生发出一片永远自然的绿色。

在这里我不禁联想到了实际生活中,我们城市绿地所用的植被,全部是依照人类的意愿所选定,完全没有把自然放在眼里,最直观最典型的应当数在北京这种极度缺水的城市中种植耗水量极大的草皮的做法。结果呢?不仅草皮奄奄一息,丝毫没有改善环境,还白白浪费了大量资金。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样的事情还少么,除了植被方面的例子,又有多少是人类偏要违背自然规律办事呢?城市生态要改善,不是只需要资金的支持,只有学会依自然规律做事,向自然靠拢,我们所营造的生态环境才可能长久的保持不衰。

路过许多经过改造的地方,譬如海淀公园、京密引水渠,均是在近年经过较大的改造工程,通过对附近居民的采访,我得知了他们对这些改造工程的认可程度。

的背影,我不禁想到,如果在人工化改造水渠的同时我们能保持最根本的自然原貌,那么这些怀旧的老人便不会有这些失落感了,当然,后代人也便能知道京密引水渠改造前的自然原貌了。而当这个问题问到孩子,他们则是完全的肯定水渠,他们说平时可以在渠边玩耍,可以捉鱼。有一个农村来北京的孩子,当我们问他是否想家时,他说:“我特别想家乡的山,树特别多,一棵挨一棵,还有松鼠,有小蛇,我还抓过一只松鼠,特别好玩儿。”不过,当我们问他是否想从北京回家时,他又说:“不想走,我觉着北京也好,有高楼大厦,有汽车……”看来,孩子们既需要城市的现代化,又绝不可远离自然的和谐。我们在把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绝对不能不进行自然景观的保护。只有让自然存在于现代化的每个角落,我们的城市改造才可以称得上成功。而距离北京大学较近的海淀公园的改造则是另一种思想。它侧重的是直接面向居民需求方面的发展。经过改造的海淀公园拥有大量的绿地,使得整个公园区的空气从早到晚都能够保持清新,一位老年人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一年四季都来这里晨练,晚上吃完饭也常过来溜达,就是觉得这儿的空气特别好,多呆一会儿,心里更舒坦。”除了绿地,公园的其他硬件也十分齐全。特别是健身娱乐设施,更是能适应每一个人群的需要。其中有面向孩子的儿童娱乐区,有面向老人的老年健身区,还有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残疾人康复区。而儿童娱乐区的地面更是在改造后,由水泥板改为了软泡沫型,使这一区域更加安全,更加适合儿童这一特殊人群。一位带孩子来玩的阿姨说:“海淀公园改的挺好,原来孩子玩的时候,我总不放心,得在旁边一直盯着,现在好多了,只要他不爬高,我基本不用*心。公园里空气也不错,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也每天带孩子来这一趟。”她还表示,虽然家里没有残疾人,可是,她认为增加残疾人康复区非常必要,她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出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更能让他们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我认为,无论哪种性质的改造都要以人为本,处处体现人的需要,这样的改造才是成功的。

在实习中我发现有许多在我看来生态环境很好的地方居住的居民对那里的环境并不是很满意,在我仔细询问之后才知道在过去,那里的环境其实更好,由于管理不善才下落到现在的水平。既然建设了很好的生态环境,投入的资金一定不少,但是,管理者却忽视了建设之后的管理工作,使得用大比资金建设起来的良好环境,因花费较少的管理维护不周而大幅恶化。譬如我在前边曾经盛赞的燕南园和蔚秀园里便有几位老人对社区的管理工作表示不能满意,有一位大爷便感慨的说:“我还没退休的时候,这儿的环境真是不错,本想退休之后在这享清福,没想到这的人越来越多,管理又跟不上,现在真想倒退几年呀!”

建设当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配套的管理手段,即便建设得再好,还最终会变回原样甚至更糟。

颐和园的管理者使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人为我们在山上留下的保持水土阶地,其实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遗产,但是,管理者却只为了游人眼睛的一丝快感就将这宝贵的遗产全部铲平,而后又种上了极不适合北京这种干旱气候生长的草皮。且不论维护草皮所需的铺设水管和运水灌溉的成本、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破坏、草皮与山上乔木无法共存的矛盾,单是铲平阶地这一项,就使现在的颐和园离真实的颐和园又远了一步,古人的许多杰作正是被这样一些自以为是的管理者摧残掉的。

由于这是我的第一次实习,对于实习方法、调查技巧没有什么积累,因此,这次实习中,我觉得学到了很多,对一些过去的方法也更加重视了。

首先是对比的方法。许多事物只搞正面调查或许能得知它现在的情况,但是不经与过去的对比,我们却始终无法了解它的发展趋势。我想,调查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预测未来,为实际服务,而要预测未来则一定要掌握发展趋势。譬如,前边提到的燕南园和蔚秀园的问题,如果不与过去的情况对比,我们是不可能认清问题所在的,我们只会一味的认为,两者的环境现在很好,而且将会一直好下去,这样管理的问题就被不经意间忽略了。而有些时候,对比会帮我们更快的找到事物的症结。当我们单独看问题时有可能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当我们把若干个问题、若干种情况联系起来加以对比,可能很快便找到了突破口。

另外一个是采访的手段。很多情况下,我们喜欢自己查资料,但是,文字的资料毕竟有滞后性,而且,普通民众的个人看法也很难找到。而采访,不仅直接、速度快,而且得到的信息贴近于生活,特别是要了解当地居民的看法时,自己查资料是无法得到所需信息的。总之,我认为,没有采访的调查,是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调查的。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篇二十二

一.关于尊重自然:就实习路途中所遇到的植被情况进行分析二.关于改造:就京密引水渠和海淀公园改造后群众的反响进行分析三.关于管理:就燕南园、蔚秀园颐和园的管理进行分析四.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总结xx年4月6日,李迪华老师带领我们选修城市生态学课程的同学,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学实习。本次实习首先在校内进行观察,然后从东门出发,经蔚秀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到达颐和园。途中,我们不仅见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区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经过了四环绿化隔离带等自然氛围浓厚的地区,这样,我们既可以亲身体验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与协调的共存,又可以通过采访来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看法。另外,本次实习途经很多近些年发生巨大改变的地区,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我们对周围居民的采访以及亲自观察,加以对比思考,我们也更容易发现目前城市生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欢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周边环境。我想这些对将来从事规划师职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在行进过程中,有许多平时经常见到的事物,在实习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却突然间引起了我的很多感想,下面,就按照行进路线谈一下本次实习中我的感想。

一.关于尊重自然首先,是图书馆东北角的那片三角状草坪,虽然面积并不大,但是依地形自然而成的不太规则的形状——类三角形——却使它让我心头一震。在人工草坪刚刚兴起时,偶尔见到一、二块整齐的绿茵,还觉得有点赏心悦目,毕竟,少见的规则形状让人看了有一定的兴奋感。然而,当所有的设计师都企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博取人们的这种兴奋感、而使这种绿茵“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时,人们的这种兴奋感却被单调感和厌烦感所替代。(图)类三角形草坪(a)的确,现在的绿地,基本都是刻意追求的正方形、圆形或者非常规则的多边形,我很难想到除了单调以外的词语来加以形容,于是我不禁想问:真的只有规则这一种选择么?不可否认,整齐的绿地让现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规则的形状让城市更有秩序,钟爱这种绿地的人也有一定数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别是在繁华的商业区、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建设几个整齐的草坪能够把城市景观点缀得更好。但是,一旦这一理念不加控制,使所有的草坪都变成了这样一个形状,上面所说的单调就来了。

另外,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绷紧的神经也需要大自然来调节,处处受到约束的思想也会渴望自由和灵活,然而“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所以,我觉得,在普通的地区,特别是以生活为主要活动的居民区,并不需要把大量的草坪“格式化”,只要把空闲出来的土地加以规划,种上草籽,由居民自觉维护就可以了,这样才能让自然化最大程度的接近人类。在这个问题中体现出的理念主要是以自然为本,不应过分强调人类的因素,更不应该把人的意志强加给自然,因为有时,人类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恰恰大自然认可的才是人类所需要的。野外植被的旺盛生长(1)这一点在燕南园体现的很好。当我进入燕南园时,第一感觉这里像是一片农庄。这里的植被大部分是自然所成,而且随便找个地方蹲下观察便可以找到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因此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很多,而且这样的植物分布才能体现出大自然的意愿:譬如,车前草总是分布在路两旁人们走过的地方附近,这一自然规则恐怕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体现。而一些种在别墅前花园里的植物,虽然是人为栽种的,可是却与自然结合一体,看不出一点矫作的痕迹。(图)燕南园初春的植被(2)当时我想,为什么同是在北大校内,唯有燕南园内的植物不用任何人工浇灌就可以旺盛的生长呢?联系了晚些时候到达的绿化隔离带我才想清楚了其中原由。

绿化隔离带(e)为什么绿化隔离带的护坡刚建成不久没有任何的人为干预就长满了各种植物呢?原因就是,它是靠自然播种、自然灌溉、自然生长所得的天然植被,它的植物种类、生长规模都是经过自然选择,确实是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且植物的验替次序也是按照灰藜、苋菜等先锋植物——即生命力顽强的一年生植物到多年生植物的,既然我们让大自然自己进行选择,它自然会选择那些最适合本身发展的植物、那些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这也正是燕南园植被繁茂生长的秘密所在,正因为燕南园没有人进行所谓的“植被管理”,它才成了自然的宠儿,生发出一片永远自然的绿色。在这里我不禁联想到了实际生活中,我们城市绿地所用的植被,全部是依照人类的意愿所选定,完全没有把自然放在眼里,最直观最典型的应当数在北京这种极度缺水的城市中种植耗水量极大的草皮的做法。结果呢?不仅草皮奄奄一息,丝毫没有改善环境,还白白浪费了大量资金。

自然植被的魅力(3)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样的事情还少么,除了植被方面的例子,又有多少是人类偏要违背自然规律办事呢?城市生态要改善,不是只需要资金的支持,只有学会依自然规律做事,向自然靠拢,我们所营造的生态环境才可能长久的保持不衰。二.关于改造路过许多经过改造的地方,譬如海淀公园、京密引水渠,均是在近年经过较大的改造工程,通过对附近居民的采访,我得知了他们对这些改造工程的认可程度。京密引水渠经过多年逐段改造,现在已经初见成效。工程的原始目标是减少水渠的渗漏使北京地区的输水成本进一步降低,据资料称:“完成京密引水渠40公里的节水技术改造,每年可以减少渗漏损失1000万立方米。”可以说,原始目标已经达到。而且同时,水渠的改造,又带来了极大的生态效益,沿岸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我采访了两个散步的老人,他们都是手持一部收音机在渠边悠闲的散步,当我问道他们对水渠改造有什么感想时,他们都说,经过改造,渠水比几年前更加清澈了,而且周边的环境也好多了,周围的老人每天散步时看着周围的景色,心情都很舒畅,而且孩子也都在周围嬉戏,有时,爷爷带着孙子散步,看着孙子在平整的路面上跑来跑去,他们感到很高兴。而且听说这项工程每年能够节约大量的资金,他们更认为工程好处很多。

但是,他们也指出,看到水中的水草越来越少,他们感觉不太舒服,他们说,总是感到水渠改造带走了什么。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我不禁想到,如果在人工化改造水渠的同时我们能保持最根本的自然原貌,那么这些怀旧的老人便不会有这些失落感了,当然,后代人也便能知道京密引水渠改造前的自然原貌了。(图)改造后的京密引水渠(b、c)而当这个问题问到孩子,他们则是完全的肯定水渠,他们说平时可以在渠边玩耍,可以捉鱼。有一个农村来北京的孩子,当我们问他是否想家时,他说:“我特别想家乡的山,树特别多,一棵挨一棵,还有松鼠,有小蛇,我还抓过一只松鼠,特别好玩儿。”不过,当我们问他是否想从北京回家时,他又说:“不想走,我觉着北京也好,有高楼大厦,有汽车……”看来,孩子们既需要城市的现代化,又绝不可远离自然的和谐。我们在把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绝对不能不进行自然景观的保护。只有让自然存在于现代化的每个角落,我们的城市改造才可以称得上成功。(图)海淀公园的儿童娱乐区(d)而距离北京大学较近的海淀公园的改造则是另一种思想。它侧重的是直接面向居民需求方面的发展。经过改造的海淀公园拥有大量的绿地,使得整个公园区的空气从早到晚都能够保持清新,一位老年人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一年四季都来这里晨练,晚上吃完饭也常过来溜达,就是觉得这儿的空气特别好,多呆一会儿,心里更舒坦。”除了绿地,公园的其他硬件也十分齐全。

特别是健身娱乐设施,更是能适应每一个人群的需要。其中有面向孩子的儿童娱乐区,有面向老人的老年健身区,还有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残疾人康复区。而儿童娱乐区的地面更是在改造后,由水泥板改为了软泡沫型,使这一区域更加安全,更加适合儿童这一特殊人群。一位带孩子来玩的阿姨说:“海淀公园改的挺好,原来孩子玩的时候,我总不放心,得在旁边一直盯着,现在好多了,只要他不爬高,我基本不用*心。公园里空气也不错,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也每天带孩子来这一趟。”她还表示,虽然家里没有残疾人,可是,她认为增加残疾人康复区非常必要,她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出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更能让他们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我认为,无论哪种性质的改造都要以人为本,处处体现人的需要,这样的改造才是成功的。三.关于管理在实习中我发现有许多在我看来生态环境很好的地方居住的居民对那里的环境并不是很满意,在我仔细询问之后才知道在过去,那里的环境其实更好,由于管理不善才下落到现在的水平。既然建设了很好的生态环境,投入的资金一定不少,但是,管理者却忽视了建设之后的管理工作,使得用大比资金建设起来的良好环境,因花费较少的管理维护不周而大幅恶化。

譬如我在前边曾经盛赞的燕南园和蔚秀园里便有几位老人对社区的管理工作表示不能满意,有一位大爷便感慨的说:“我还没退休的时候,这儿的环境真是不错,本想退休之后在这享清福,没想到这的人越来越多,管理又跟不上,现在真想倒退几年呀!”建设当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配套的管理手段,即便建设得再好,还最终会变回原样甚至更糟。颐和园的管理者使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人为我们在山上留下的保持水土阶地,其实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遗产,但是,管理者却只为了游人眼睛的一丝快感就将这宝贵的遗产全部铲平,而后又种上了极不适合北京这种干旱气候生长的草皮。且不论维护草皮所需的铺设水管和运水灌溉的成本、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破坏、草皮与山上乔木无法共存的矛盾,单是铲平阶地这一项,就使现在的颐和园离真实的颐和园又远了一步,古人的许多杰作正是被这样一些自以为是的管理者摧残掉的。我觉得,管理者,特别是这种不可再造的景观的管理者,应该时时注意保护,切不可根据自己的意志,去改变景观的原貌,这不仅有利于保护遗产,而且也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四.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由于这是我的第一次实习,对于实习方法、调查技巧没有什么积累,因此,这次实习中,我觉得学到了很多,对一些过去的方法也更加重视了。首先是对比的方法。许多事物只搞正面调查或许能得知它现在的情况,但是不经与过去的对比,我们却始终无法了解它的发展趋势。

我想,调查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预测未来,为实际服务,而要预测未来则一定要掌握发展趋势。譬如,前边提到的燕南园和蔚秀园的问题,如果不与过去的情况对比,我们是不可能认清问题所在的,我们只会一味的认为,两者的环境现在很好,而且将会一直好下去,这样管理的问题就被不经意间忽略了。而有些时候,对比会帮我们更快的找到事物的症结。当我们单独看问题时有可能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当我们把若干个问题、若干种情况联系起来加以对比,可能很快便找到了突破口。另外一个是采访的手段。很多情况下,我们喜欢自己查资料,但是,文字的资料毕竟有滞后性,而且,普通民众的个人看法也很难找到。而采访,不仅直接、速度快,而且得到的信息贴近于生活,特别是要了解当地居民的看法时,自己查资料是无法得到所需信息的。总之,我认为,没有采访的调查,是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调查的。有一个问题就是,京密引水渠的改造的确破坏了当地的自然原貌,因此生态系统的稳定也一定受到破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66014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