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论文(热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16:03:13
美术欣赏论文(热门15篇)
时间:2023-11-27 16:03:13     小编:灵魂曲

总结是思考的集中,是对过去所做所见的回顾和概括,更是未来探索的动力。怎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从中汲取知识和智慧?这些范文有助于您更好地理解如何撰写一份优秀的总结。

美术欣赏论文篇一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自己赏识和感触美术著作,天然景象和周围夸姣的事物,了解对称,均衡等方式美的开始概念,感触方式美和内容美,然后丰厚幼儿的审美经验,培育其审美才能和审美点评才能。美术赏识是美术著作发挥效果的重要方面。没有美术赏识,美术创造便失去了创造的意义,同样没有美术创造,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美术赏识,美术赏识活动是幼儿赏识著作时特有的一种精力活动,包含了幼儿对现实日子和社会日子的感触。而幼儿由依据自己的情感和日子经验,来了解或解说著作,引起感情上的共识,从中受到教育美的享用。所以,美术赏识也可以说的一种与美感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幼儿经过对美术著作感触,幻想,体会,了解等一系列彼此联系的精力活动,来正确地知道美术著作,这就是美术赏识教育活动的基赋性质。许多幼儿园都十分重视幼儿的绘画技能技巧,手艺著作的制造,而忽略了幼儿美术赏识教育。幼儿的美术赏识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其间经历了感知,幻想,了解的心理进程,并由情感要素贯穿进程,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组成成分之一,与绘画教育,手艺教育一起组成完整的幼儿美术教育体系。

(一)美术赏识教育活动可以扩大幼儿日子的视界。

对于幼儿来说,国际是无穷大的,事物种类繁复,他们不可能调查和体会到日子的一切方面,其实咱们大人也不万能。凭借许多美术著作,可以使他们接触到远远不能涉及的宽广领域。例如赏识少数民族的服饰,就能使幼儿了解各民族副食的特点,日子风俗,学习颜色的搭配,线条,图画的运用等。

(二)美术赏识教育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得使幼儿受到教育和日子的启迪。

幼儿经过美术效果的赏识而进步知道,受到教育,体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进程。例如,赏识“雨中的温暖”这副著作,画面中,下着雨,一位教师脱下自己的外套搭在两个孩的是很上,挡住了雨,不只使孩子赏识了画面的丰厚的颜色,还使孩子深深地感触到了教师关怀自己的那一份爱,然后引发他们的关怀同伴,以至关怀周围人。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三)美术赏识教育活动是进步艺术素质和审美才能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说:“艺术目标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可以赏识美的群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准则创造出来的著作,反过来会对幼儿起着教育的效果,然后进步幼儿赏识艺术的才能。好的美术著作能激起幼儿的心情,使幼儿的心情感带愉快的满足,给其一种美的享用。

经过美术赏识教育活动,使幼儿知道什么是真善美。教师在知道幼儿进行美术赏识进程中,应注意从幼儿的年龄特征主伐,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说,启发,引导幼儿进行赏识活动。

在幼儿园活动中美术教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那到怎么来进行美术赏识教育活动呢?以下咱们就分四点来说说怎么辅导幼儿美术赏识教育活动:

(一)美术赏识著作内容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应挑选与幼儿特征和心理特点相适应的美术著作作为赏识目标。如小班可挑选星星详细,颜色鲜艳,生动有趣的著作让幼儿赏识与点评――“例如:小红和妈妈一起在画画,画着颜色鲜艳的大红花,妈妈问她这花好不好看啊?你为什么觉得好看呢?”中班可挑选图画复杂,构思构图丰厚的美术著作供幼儿赏识与点评――“例如:教师给小刚看一幅画,里面是一个设置很美的房间,桌上放着一个玩具和一个花瓶,花瓶防在中心。教师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放啊?这样放的优点是什么呢?”然后引起幼儿绘画没,制造爱好,探究美术著作的制造方法。

(二)美术赏识著作方式多样化。

挑选赏识的美术著作画幅尽可能大些,以便让幼儿看清楚,赏识目标也可用幻灯,投影,电视录象。电影等方式出现给幼儿。“例如:教师可以经过让幼儿观看电视录象,让其感触电视录象中夸姣事物。”在天然景象和环境布置的赏识中,最好能让幼儿身临其境。“例如:大班“过新年”的活动中,教师可以把教师布置得跟现实日子中真的春节相同,带领幼儿观赏整个幼儿园的环境布置,让幼儿感触节日的热烈和喜庆的气愤。”

在美术赏识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的审美活跃性。“例如:教师在给幼儿赏识一幅一群朋友在为他们的儿童节而喝彩的画面。在赏识活动开始时,教师不要急于做解说剖析,可以先问小朋友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啊?这是什么节日啊?咱们小朋友喜欢这个节日吗?等等。”由于教师一开始就做了解说和剖析这样做极简单给幼儿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幼儿自身自动的感知和体会。应让孩子仔细调查,使幼儿自己去发现。其次,教师不要做过多多深的解说剖析,对幼儿进行“赶鸭子上架式”的常识灌注,那样是会适得其反的。教师应首要经过体温的方法,对幼儿加以诱导,使他们沿着一定的程度活跃进行考虑,联想,感触,进步审美才能。

(四)教师引导幼儿经过言语,动作,表情来表达对美术著作的赏识。

幼儿经过言语,动作,表情来体现自己对美术著作的赏识,可加深对著作的赏识程度和了解,有利于幼儿赏识水平的进步。例如,中班折贴活动“美丽的海底国际,”教师先引导幼儿赏识画面中各种动态的鱼――有的鱼是椭圆形的身体,有的鱼是三角形的尾巴,有的鱼是半圆形的身体,扇形的尾巴……尽管画面上是有几条鱼,半能感到这些鱼在水里快乐地游来游去,还可以联想到海底有许多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接着,教师又引导幼儿赏识怎么折出鱼各种形状的身体,几条鱼是各不相同,教师又请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体会鱼儿游的形状,加深了对“海底国际”的了解。

总之,美术著作种类繁复,各有自己共同的风格的了解,依据幼儿实践的发展水平进行有的放矢的赏识辅导。

美术赏识教育要求教师辅导幼儿赏识和感触美术著作中夸姣的事物,了解对称,等方式美的开始概念,感触其方式美和内容美,然后丰厚他们的美感经验,培育其审美情感。在低幼儿童中开展美术赏识活动,不只是可行的,并且有其它活动不可代替的功效,它对开阔幼儿的视界,进步幼儿的艺术爱好,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幻想力,情感体会才能和言语表达才能,培育幼儿的自信心和活跃的情感态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效果。在进行幼儿园美术赏识教学时可采用了以下一些战略:

(一)经过教师的解说和剖析来增进幼儿的了解力。

在对幼儿进行美术赏识教学时,采用最多的方法遍是解说,剖析。在引导幼儿进行有意识的调查后,教师对著作的方式,要素进行剖析和描绘,解说著作所传达的情感,气氛,理念,使幼儿对著作内在加以了解。教师在解说时要注意言语的详细形象,抑扬顿挫,激起幼儿赏识的爱好,进步赏识的活跃性,并结合自己已有的常识经验,对著作打开丰厚联想。同时还可以把著作当时创造的背景或其里面的小故事向幼儿作一简单的介绍,进步他们赏识的活跃性。

(二)经过师生间的互动提问加深幼儿对著作的鉴赏力。

幼儿对抽象著作作出反映的热烈程度,他们对线条,形状和颜色的直觉感触和掌握,他们就做所表达的意想和情感体现性方面所打开的丰厚幻想,许多时分大人都不及他们。他赏识活动中常常感触到一些教师没有感触到的东西,说出一些让教师意想不到的话。此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见地,维护孩子们的象限经过萌发,进步他们的鉴赏力。

(三)经过引导幼儿调查,比较,进步幼儿的体现才能。

开展同体裁风格的比较赏识;同体裁不同体现水平的比较赏识,使幼儿在感触和理性挑选的同时,教师给予颜色,形状,以及对称,均衡,重复变化等方式美和寓意美理性指点。

常言道:爱美是人的赋性,但并不是说人终身下来就有可以赏识美的事物的才能。人的赏识才能不是从娘胎里就带来的,也不是从头脑中俄然萌发的,而是,后天在教育中渐渐培育起来的。

【参考文献】。

[1]李范.美学与美育[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2]蔡正菲.美育心理学[m].我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美术欣赏论文篇二

在课程教学中,教学引导的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印象和兴趣。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引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抓住时代发展的潮流,结合时代性的审美理念,融入美术欣赏课程中,触发学生的兴趣点。例如,在进行“人像素描”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素描艺术欣赏的关注点与摄影相结合,很多学生对素描可能不敢兴趣。但是他们拍照摄影却非常感兴趣。在进行教学引导时,教师可以教绘画艺术中的相关理论与摄影的原理进行融合。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自拍,然后根据自拍照进行绘画创作。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也更加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2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具有针对性。中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特点的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很多时候,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在制定教学方法时存在很大的偏差,学生也不愿意注重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加上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课程枯燥乏味,学生的创造性也没有得到激发。因而,在进行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实践,探索小组合作探究、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等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到美术欣赏课程中,促进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例如,在进行“中国古典山水画”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探究主题,引导学生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小组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将古典山水画的特点与中国古典文学、音乐、书法等多种形式的艺术特点进行比较探究。这样就能扩展美术欣赏课程的内涵,提升文化意蕴和艺术感染力。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学生也能够锻炼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不仅实现了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还将美术与相关文化进行融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4小结。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基础。中专学校美术欣赏课是面向中专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奠基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传统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违背学生发展的规律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使得美术欣赏课程的质量难以提升,效率得不到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因而,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中,教师要运用开放性教学引导,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等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3]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高中美术教育[j].姚.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

美术欣赏论文篇三

我今天的说课的题目是《从传统到现代》,我主要从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设计,五说板书设计来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从传统到现代》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本课通过赏析一些美术作品使学生学会解读现代主义美术作品,准确把握现代主义美术的特征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我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

3、了解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

在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

本课的难点是: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

二、说教法。

我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的思想,在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法:

3、创设情境法:用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使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提问教学法:采用分层次,分目标地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观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意识的宗旨,我将采取以下几种学法进行学习:

(1)观察体验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活跃思维,引导学生在观察作品时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作一些大胆的猜测,避免用一些所谓艺术史上的定论来否定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做适当的论证,通过比较的方法辨析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

(2)合作学习法: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交流彼此的经验,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大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并导入课题。

第二环节:新授。

在这个环节里我分为五步骤:

步骤一:

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人民大会堂中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以启发谈话法与学生交流作品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感,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由此得出现代中国山水画既保留了传统山水的一些创作技巧,又进行了合理的突破,更多地从作品与环境的整体关系去权衡,具有更宏观的现代意识。

步骤二:

讲述日寇侵华时中国人民悲惨的生活,并伴随着音乐展示爱国画家蒋兆和的《流民图》将学生带到当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情境中,使其对人民流离失所的生活产生一定的体验。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让学生讨论《流民图》与文人画中的人物画有何不同。教师担任协助、引导的角色,使学生深入地掌握比较式鉴赏,提高美术素养,得出现代中国人物画将传统中国画的材料和技法与西方绘画的造型方法相结合,将以前文人画不加以表现的真实社会生活纳入到绘画中,既保留了民族的艺术形式,又吸引了西方的表现方法,走的是一条中西合璧的道路。

步骤三:

在这一步骤主要讲解艺术家们将由国外引进的素描和油画吸收,并将之本土化,用来表现中国的主题。具体以作品《田横五百士》、《血衣》、《父亲》为例赏析,通过讲述田横五百士的故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作品所体现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讲述我国的土地革命,以提问教学法加深对《血衣》理解,以观察体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加深对《父亲》的印象。

步骤四:

通过幻灯片展示多幅传统年画与现代年画,比较之间的不同,以提问教学法和观察体验法进行师生交流,得出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之后,一些新的事物纳入了年画的表现范围,表现内容也不再是门神福禄寿,更多的洋溢着生活气息,艺术形式上也有所创新。

步骤五:

与学生交谈他们喜爱的漫画作品,集中学生注意力,导出漫画作品《三毛流浪记》和《西游漫记》,由学生发挥想象,讲述作品中描绘的小故事,锻炼其表达能力,总结作品产生的社会影响和作用。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

新课程理念非常注重学生自己学习评价,因此采用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和知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的优差点。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直接展出,并采用了文字与图片相配合的方式,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加强了学生对作品的记忆。

本次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进行指导,谢谢!

美术欣赏论文篇四

内容摘要:美术欣赏课是颇受高校重视的素质教育课程之一,是当前高校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审美和评价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美术欣赏活动是欣赏主体与客体发生的一种审美关系,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美之所以使人感到可爱,美的形象中之所以含有感染力量,是因为美的形象中蕴含着人的本质,蕴含着人的最珍贵的特征――人的自由创造;另一方面,美并不是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通过感觉器官去感知的。因为人有不同的层次和修养,所以他们对美的看法就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在欣赏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审美会显示出多样性。

一、认识和理解作品所固有的审美价值。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容纳学生(主体)对美术作品(客体)审美的多样性,并正确地加以引导,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作品所固有的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由于美术作品固有的审美价值,学生对其的感知与体验必然表现为评价性。只有经过评价,作品的审美价值才能被认识和理解。当然,这里的评价又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教师对作品的评价;学生对作品的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再评价以及学生相互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等。但无论是哪方面的评价,要使其评价与作品的审美价值吻合,我们就必须具有相应的美学理论知识。

从教师的审美评价角度讲,评价除了要充分体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之外,评价的本身还要能引起人的美感。要使评价具有美感并能感染学生,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和文化修养。比如,教师在讲形式美时,当谈到物质材料所产生美感的时候,引用美学家桑塔那耶的一段话:“假如雅典娜的神殿巴特农不是用大理石砌成,王冠不是用黄金制造,星星没有了火光,他们将是平淡无力的东西,在这里物质材料的物质美对于感官有更大的吸引力,在刺激我们的同时,它的形式美也是崇高的,它提高而且加强了我们的感情。”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是学生理解作品审美价值的主要途径,尽管教师的评价无须表现出权威和终极性,但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美学修养和文化修养。

二、评价标准与作品的审美价值。

在欣赏教学中,作品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依赖于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欣赏教学的目的就是逐渐使学生的评价标准与作品的审美价值吻合。很显然,学生评价标准的提高要经历一个由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并使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过程,即在欣赏中不仅能感到作品的美,而且要了解它为什么美,再用这一“为什么”去感知其他作品的美。为了使学生完成这个过程,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向学生更多地渗透美学知识(在中学的教学中,则可以较为深入地向学生传授美学知识、高校的审美意识。美学知识的教育培养则需要更系统地、辩证地、理性地去讲授和引导)。比如,在欣赏阿格桑德罗斯的雕塑《拉奥孔》时,学生对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是认可的,许多学生都会被作者精湛而准确的形体塑造感染,尤其会因作者对拉奥孔父子三人被巨蛇缠身时,肌肉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的精确塑造而感到震惊。这时学生的认可其实是指对作品的形体美而言,他们体会到的只是作品形式产生的美,是被艺术家高度的艺术技巧所打动。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对作品形式进一步分析之外,还要在讲述作品内容时着重谈到悲剧给人带来的崇高美,从而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美的类型除了优美之外还有崇高美和悲剧美。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地进入审美的空间,去思考和分辨。如果这时,我们带领学生去欣赏抽象派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学生便不难体会到它的美感了。艺术家通过恐怖的形象、伤感的色调、大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以及立体主义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了悲剧的震撼力。如果学生仅从优美的角度去欣赏,是感受不到这种美的。这时教师再结合这种美感去进一步分析作品的形式美,那么学生就容易接受。不难想象,学生这时对作品的审美评价要完整得多,更容易自觉地把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在一起去感知和评价。当我们在欣赏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时,如果只谈他的写实主义和画面上父亲脸上布满的皱纹、半干开裂的嘴唇和迷茫而又带着渴望的目光,以及长着老茧的手指、陶制的大碗和耳朵夹着的用过无数次的笔,而不谈作者对“衣食父母”的无限热爱与崇敬,这便是肤浅的。或者谈到了作品所表现出的农民勤劳善良和坚忍不拔的崇高品质,而不提及美与善的关系和美与真的关系,那么,我们欣赏的深度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综上所述,美学知识掌握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学生审美价值的水平,也决定一节美术欣赏课的质量。美学知识是人的审美评价发生质变的根本因素,是欣赏课教学质量提高的必由之路。目前很多中学由于“应试教学”,而对素质教育有所忽略,笔者所在院校美术学专业培养的是中学美术教师,学生必须要有足够的美学知识和修养,才能担负起素质教育中对学生审美观念的建立的任务。在高校美学欣赏教学中,我们应直接深入地向学生传授美学知识(如美的类型、美与真、善的关系、美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美的辩证关系等),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美学知识的渗透和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席勒曾说过:“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可见审美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上的作用,学习审美是提高审美教育质量的需要。

俄国宇航之父季托夫曾说:“一个不懂得艺术的工程师是蹩脚的工程师,不善于幻想的设计师不配做设计师;一个缺乏诗情画意的学者不过是一个欺世盗名之徒。”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各行各业的生活领域都出现了美的要求,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与评价都需要美学知识来引导。在未来的社会里能进入大学深造的人可能是大多数,我们不应该让他们的美学修养方面成为空白。

参考文献:

[1]孙美兰。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3]杨辛,谢孟。艺术赏析概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美术欣赏论文篇五

摘要:中专学校美术欣赏课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理念,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一门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普及,人的全面发展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人的各方面的素养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多元化的素质都需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学来培养。美术欣赏课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审美情感和体验的重要教学方式。因此,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扎实探索中专学校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方法创新,提升美术欣赏课教学的质量的和效率。

美术欣赏论文篇六

摘要:

教学中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在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美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美术教学需要创新和变革,用其独特的优势去感化学生,实现美育的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

关键词: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既要侧重美术的艺术表现能力,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才能够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美术课堂上,学生首先要有感受美和欣赏美的意识,才会渐渐地产生创造美和品味美的技能。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情感教育可以反映出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的精神世界,也可以反映出美术教师的情感投入的程度。美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利用情感的功能去激发学生参与到美术课堂中,培养他们绘画的兴趣,由此可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自从新课改以后,美术教育就把价值观教育和情感教育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也成为美术教学的一大亮点。学生在学习绘画时表现出来的情感将成为激励学生前行的动力,需要美术教师的支持和鼓励。但是现在的美术教学还是以学生的绘画技巧和水平高低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培养少之又少,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想改变美术教学的现状,就必须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师的作用,调动课堂氛围,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下面我将对如何在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的情感做出研究。

一、师生之间加强情感交流,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

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不是靠教师灌输,而是要靠心灵的感受,在美术课堂上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利用情感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给学生心灵上的启迪。师生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经常会在网上看到教师体罚学生的新闻,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还错误地认为教师比学生高一级,教师是管着学生的,使师生关系陷入僵局。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有利于美术教学,促进学生更加信任教师。美术教师在与学生情感交流过程中要讲究策略,必须根据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对美术课产生感情。电视上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有位父亲在教育儿子时,由于方法不恰当,缺乏良好沟通,儿子虽然最终考上了大学,但却不愿意再去面对自己的父亲,可见情感交流的重要性。美术课受到的关注比主科要少,又由于课时量少,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有限,所以美术教师要通过课余时间与学生多交流,多谈心,做朋友,用爱心去呵护学生。

二、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提高美术素养和情感。

学生学习美术需要自由的空间,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顾自己讲课而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学生学到的美术知识就得不到有效的练习,就会使学生厌烦美术课。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对于情感的培养要讲究方法,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提高。在一个美术知识讲完以后,不能急于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复习,学生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比如今年我国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这是一个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契机,我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如下的情感目标:当你看到阅兵式的时候是什么感受?你认为阅兵式当中最感动你的是什么?学生会纷纷根据自己观看阅兵式的情况进行热烈的讨论,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美术教师不仅要了解教学内容,还要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及了解国家时事,教师掌握的技能越多,就会给学生更多的拓展空间。

三、教师利用自身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是情感教育和艺术教育并重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要想学生有丰富的情感,首先美术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才能给学生最优的指导。美术教师要想教育学生,必须先从规范自己开始。情感教育建立在和谐、平等基础之上,情感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切实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整合教学资源。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美术教师面临的挑战更大,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营造适合学生进行绘画的课堂氛围,提供学生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教师的讲课方式需要有情感的投入,教学时要精力充沛,要用自身的教学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与教师的教学产生共鸣。但是在现实工作中,由于教师的角色日益多元化,所以压力会越来越大,给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美术教师要学会释放压力,调节情绪,把自己最佳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对学生产生情感激励。

四、加强具有生活化的美术欣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美术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增加美术欣赏的机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或者传世名画给学生欣赏,让学生接受一场视觉的冲击,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巧设教学情境。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学习兴趣是逐渐培养起来的。同时,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学生非常喜爱的,比如教学生手工制作,带学生野外采集,播放教育电影等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动力,为学生构建成熟的思维模式,不但深化了情感,还能得到了很好的教育。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集中在课堂之中,当教师发现学生有情绪激动或者逆反心理较强的时候,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情感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到寄情于理,以情动人。美术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成长速度,如果美术教师在课堂上不注重学生的情感,时常对学生进行漫骂,这样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方面的教学案例很多,大家可以去具体研究一下。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中的情感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也能提高学生的情商。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要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根据时代的发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利用现代化教学装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培养需要良好的氛围,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还不成熟,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多方鼓励,美术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和谐、有爱,给予学生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双重帮助,促进美术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高晖.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j].吉林教育,(25).

[2]张锋.浅谈美术课堂中学生情感培养的体验[j].教师,(31).

美术欣赏论文篇七

美术作品的多层性。美术作品是由多种层次和涵义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和批评家艾瑞克・牛顿将艺术品比作可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现层”,表皮之下一层称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则称为“审美层”。牛顿的这一妙喻,清楚地告诉我们:美术作品包含着多层次的信息。对一般人来说,眼睛所看到的是存在的事物,而艺术家的眼睛所看到的却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艺术美的规律。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看到美术作品的表面涵义,而且要理解它的深刻意蕴。

美术欣赏的差异性。美术欣赏是一种与个人主观因素有着紧密联系的再认识和再创造的活动。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和效果上表现出的差异性是正确实施美术欣赏教学时不容忽视的问题。心理学家布尔劳在进行了颜色知觉实验后,提出了四种欣赏类型:(1)客观型;(2)生理型;(3)联想型;(4)性格型。他认为不同心理――生理类型的人在接触美术作品之初就可能在定向上形成差异;而且文化、经验等个人因素也会影响欣赏的结果。

美术欣赏的直观性。美术又称视觉艺术,美术欣赏的过程离不开视觉的参与。用一般性的语言转译美术作品的信息,是难以具体而详尽地表达人对作品的感觉。我们不应仅仅是教学生读批评家的阐释,更要训练学生看美术作品的能力。理想的美术欣赏境界是欣赏者直接与作品交流。因此,如果在欣赏过程中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地、形象地、直观地呈现信息,就可优化美术欣赏教学过程。

美术欣赏的阶段性。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各种形式的美术品(如绘画、雕塑、建筑等)作用于欣赏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理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欣赏分为三个阶段:

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在这一阶段时,欣赏者对艺术作品产生精神需求,是进行审美的心理动因,也是进入审美的初始状态。在这一阶段内,人们在意识上对审美对象产生兴趣,表现为欣赏者对审美对象的高度注意。

审美感知与审美情感:对美术作品的色彩、线条、形体、构图等发生感性的、自然的直接关系。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反映直接作用于欣赏者视觉的对象特征总和,从而使人感受到悲哀、欢快等各种情感。情感在审美中是一个中心问题。美术作品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如万里长城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拉菲尔画的《圣母像》激起人们愉悦爱慕亲切的情感,古希腊雕像《拉奥孔》使人观后有痛苦的体验。美术作品在引起欣赏者的激动和共鸣中,唤起了优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使欣赏者接受某种道德情操,受到某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改善人们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审美情感可以说是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动力。

教无定法,我们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正确把握美术欣赏的特点,引导学生多层次的、直观的理解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帮助他们了解美术的知识与规律。从他们对作品的感知出发,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创造活动打好基础。以科学的认识过程为基础,以培养学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和各种能力,发展思维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将教育的作用发挥挥到最大的限度,并真正做到为培养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2]赫伯・里德著,吕廷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3]周楷:《关注快速发展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国美术教育》。

[5]朱建军:《让学生了解一点美术的构成法则》,《中国美术教育》。

[6]于明:《浅谈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情感共鸣》,七彩美术网。

[7]刘北吉:《美育心理学》。

美术欣赏论文篇八

摘要:

教学中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在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美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美术教学需要创新和变革,用其独特的优势去感化学生,实现美育的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

关键词:

美术课堂教学情境情感培养。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既要侧重美术的艺术表现能力,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才能够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美术课堂上,学生首先要有感受美和欣赏美的意识,才会渐渐地产生创造美和品味美的技能。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情感教育可以反映出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的精神世界,也可以反映出美术教师的情感投入的程度。美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利用情感的功能去激发学生参与到美术课堂中,培养他们绘画的兴趣,由此可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自从新课改以后,美术教育就把价值观教育和情感教育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也成为美术教学的一大亮点。学生在学习绘画时表现出来的情感将成为激励学生前行的动力,需要美术教师的支持和鼓励。但是现在的美术教学还是以学生的绘画技巧和水平高低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培养少之又少,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想改变美术教学的现状,就必须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师的作用,调动课堂氛围,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下面我将对如何在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的情感做出研究。

一、师生之间加强情感交流,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

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不是靠教师灌输,而是要靠心灵的感受,在美术课堂上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利用情感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给学生心灵上的启迪。师生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经常会在网上看到教师体罚学生的新闻,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还错误地认为教师比学生高一级,教师是管着学生的,使师生关系陷入僵局。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有利于美术教学,促进学生更加信任教师。美术教师在与学生情感交流过程中要讲究策略,必须根据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对美术课产生感情。电视上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有位父亲在教育儿子时,由于方法不恰当,缺乏良好沟通,儿子虽然最终考上了大学,但却不愿意再去面对自己的父亲,可见情感交流的重要性。美术课受到的关注比主科要少,又由于课时量少,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有限,所以美术教师要通过课余时间与学生多交流,多谈心,做朋友,用爱心去呵护学生。

二、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提高美术素养和情感。

学生学习美术需要自由的空间,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顾自己讲课而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学生学到的美术知识就得不到有效的练习,就会使学生厌烦美术课。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对于情感的培养要讲究方法,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提高。在一个美术知识讲完以后,不能急于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复习,学生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比如今年我国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这是一个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契机,我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如下的情感目标:当你看到阅兵式的时候是什么感受?你认为阅兵式当中最感动你的是什么?学生会纷纷根据自己观看阅兵式的情况进行热烈的讨论,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美术教师不仅要了解教学内容,还要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及了解国家时事,教师掌握的技能越多,就会给学生更多的拓展空间。

三、教师利用自身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是情感教育和艺术教育并重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要想学生有丰富的情感,首先美术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才能给学生最优的指导。美术教师要想教育学生,必须先从规范自己开始。情感教育建立在和谐、平等基础之上,情感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切实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整合教学资源。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美术教师面临的挑战更大,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营造适合学生进行绘画的课堂氛围,提供学生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教师的讲课方式需要有情感的投入,教学时要精力充沛,要用自身的教学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与教师的教学产生共鸣。但是在现实工作中,由于教师的角色日益多元化,所以压力会越来越大,给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美术教师要学会释放压力,调节情绪,把自己最佳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对学生产生情感激励。

四、加强具有生活化的美术欣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美术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增加美术欣赏的机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或者传世名画给学生欣赏,让学生接受一场视觉的冲击,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巧设教学情境。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学习兴趣是逐渐培养起来的。同时,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学生非常喜爱的,比如教学生手工制作,带学生野外采集,播放教育电影等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动力,为学生构建成熟的思维模式,不但深化了情感,还能得到了很好的教育。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集中在课堂之中,当教师发现学生有情绪激动或者逆反心理较强的时候,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情感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到寄情于理,以情动人。美术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成长速度,如果美术教师在课堂上不注重学生的情感,时常对学生进行漫骂,这样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方面的教学案例很多,大家可以去具体研究一下。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中的情感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也能提高学生的情商。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要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根据时代的发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利用现代化教学装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培养需要良好的氛围,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还不成熟,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多方鼓励,美术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和谐、有爱,给予学生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双重帮助,促进美术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高晖.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4(25).

[2]张锋.浅谈美术课堂中学生情感培养的体验[j].教师,2010(31).

美术欣赏论文篇九

“栩栩如生”来描绘这些向日葵,已经显得软弱和浅薄,因为那火焰般的向日葵仿佛是一朵朵燃烧的生命,画家赋予它们一种生命蓬勃燃烧的冲动和张力。有人说这是“梵·高的向日葵”,因为那是他内心火热感情的写照,是他精神力量的外露,就如同没有曹雪芹就没有《红楼梦》一样,没有梵·高就肯定没有梵·高式的《向日葵》。天才的艺术家往往能在某个领域树立起划时代的艺术高峰,后人只能膜拜,绝不可以企及,梵·高就是如此。作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极端个性化艺术家的典型,梵·高更强调他对事物的自我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大胆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不拘一格,恣意妄为。他曾说过:“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在这幅作品中不仅是色彩、线条,就是透视和比例也都面目全非,彻底变了形,以适应画家随心所欲表现自我的需要。凡·高这种无拘无束的创造风格,使他把不同类型的人物、花卉和静物,都拿来当作了“习作”的对象,并一丝不苟地把它们直接写生出来的,从这个层面看他是在描写印象,但外在的手法已经不再重要,他更注重画中的内涵和神韵。从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印象派那儿得到不可或缺的艺术启蒙后,他以超越印象派极远。正如他说过的那样:“关于艺术’一词,我找不到比下述文字更好的阐释:艺术即自然、现实、真理,但艺术家能以之表现出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一种观念,表现出一种特点,艺术家对这些内涵、观念、特点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清晰明确。”作为一位用生命创作的画家,梵·高将自身的主体创作意识、内心的情感意识与东方绘画的因素加以巧妙融会,在最惨烈的生活境遇和对艺术狂热执著的追求中,树立起了划时代的丰碑。

美术欣赏论文篇十

摘要: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末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欣赏课中,教师讲授时间很多,大部分超过30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机会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趣,这也不适应现在所提倡的减负运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

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美术欣赏论文篇十一

摘要:上好小学美术欣赏,大有益处。文章从“通过情境创设,内化学生的体验;带着问题欣赏,培养学生创造力;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有效教学。”三个方面阐述了小学美术欣赏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情境体验;问题探究;联系实际。

上好小学美术欣赏,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和陶冶学生的情操都大有益处。它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让学生达到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

1.要加强理论学习,构筑欣赏的支撑点。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知识重在研究,美术基础知识是美术欣赏所必需的支撑。美术欣赏课教学如果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忽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甚至肤浅的层面上。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常常出现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的误区。这就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并重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的表现。“像”和“不像”对于再现作品而言,就难以入座了。艺术的创作远远不只是为了形象,艺术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要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

2.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学生为主体是教育观念的重要转变。在新课改背景下,美术教师必须把课堂交还给学生,革除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弊端,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多给学生主动探讨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

3.要把握学科特征,找准欣赏的切入点。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的载体之一,是运用美术形式来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行为。学生通过美术欣赏,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陶冶情操,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把握学科特征,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课的特征。要避免课堂上过多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章句,这不符合美术欣赏的学科特点,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美术的学科目标也难以实现,最终导致对美术欣赏兴趣的丧失。另一方而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致,将美术课上成故事课、历史课,对美术作品的阐述,应基于市美教育的主渠道,过多地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轶闻趣事。或过多地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容易忽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喧宾夺主。

每幅作品都有自己特定的人文环境,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创作出来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时不能只注重技法的介绍,而要将作品回归到原有的文化背景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品所要表达的人文含义。教师可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5.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5.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

5.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地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陶公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了。

6.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有效教学。

欣赏既是一种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也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我们可以把它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不但可以欣赏世界名著或是世界的优秀遗址,也可以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景和物,因为在我们的身边往往有着许多优秀的历史古迹,当我们的眼睛紧盯着书本上的内容时,就容易忽略了身边这些丰富的资源。对于学生来说,越是贴近生活的也越容易引起共鸣。如我们身边的岳庙,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栖霞岭南麓、西湖西北角。目前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岳飞纪念地。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西泠印社、印学博物馆、盖叫天故居等许多优秀的文化遗址。引导学生多了解身边的民族英雄,自己家乡的优秀遗址,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也让学生了解到欣赏是不同形式和不同领域的,美术欣赏不是单一的欣赏,而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欣赏。

总之,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逐步认识和提高,美术欣赏将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广博学问。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科学准确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来施行美育工作,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助手,成为启迪心智、培养爱心的园地。

美术欣赏论文篇十二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而不只是积累知识那么简单。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身心等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区别于其他学科。

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观赏已贯串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小学美术观赏教学,作为培育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需与学生的年龄特性相分离,控制学生观赏习气和观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观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而且是一个历来末能构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观赏课中,教员讲授时间很多,大局部超越30分钟,有的以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时机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员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味,这也不顺应如今所倡导的减负运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考虑着这一问题,分离本人的教学理论,在这里谈一下本人的考虑。

普通说来,常见的美术观赏教学有以下四品种型。

(1)讲解型-----教员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观赏的根本原理和根底学问的解说、阐明。

(2)问答型-----教员就作品或观赏学问、原理发问,学生答复。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员作为援助者。

(4)自在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在地观赏美术作品。

讲解型的美术观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员解说,这种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办法容易堕入学问灌输型的形式之中。但是,假如能在观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讲解技巧,那么,这能够克制上述缺陷。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办法有互相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观赏教学办法更理想。

自在型的观赏办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本人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本人的方式来观赏。这种办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招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要一局部的学生控制了观赏的才能,而另一局部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观赏才能没有得到进步。

关于我们教员而言,我们应依据不同的课业观赏请求,选择不同的教学办法,从而进步教学质量。

二、教员要充沛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沛的认识。

为了增加观赏内容的兴趣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员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关于搜集到的美术观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由于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偏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剖析须偏重于时期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偏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偏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偏重于外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偏重于形象外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偏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照顾;有的应偏重于某种外型方式要素的运用。

观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发明,其发明肉体应表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开掘每件作品,单独特有的最突出、最实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入剖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分析中发挥发明和想象,逐步培育他们的艺术涵养和发明性审美才能。

三、教员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敏多样,以此激起学生的兴味。

充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学习的理论以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承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要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干充沛发挥本身的客观能动性,调动本身的发明潜能。美术观赏中,欣赏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常常是取得美感的重要根底。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观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遭到个体学问和经历的局限,感遭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的确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依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沛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应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与观赏内容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观赏内容的间隔,产生观赏的兴味。上课时,教员出示观赏作品后,教员不要立刻解说,能够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能够以讨论的方式,再请他们说说本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考虑题,引导学生察看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彩,还是冷色彩?整幅画觉得是愉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客观觉得,胜于教员的解说。这样也改动了那种以教员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舞他们发表本人的.观念。关于我们教员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企图。美术观赏教学开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胜利的经历也并不多,总结经历,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讨探究中学美术观赏教学的规律和办法,以到达调和的教学效果,为培育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美术欣赏论文篇十三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自己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美好的事物,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美术欣赏是美术作品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没有美术欣赏,美术创作便失去了创作的意义,同样没有美术创作,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美术欣赏,美术欣赏活动是幼儿观赏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包含了幼儿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感受。而幼儿由根据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或解释作品,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中受到教育美的享受。所以,美术欣赏也可以说的一种与美感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幼儿通过对美术作品感受,想象,体验,理解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地认识美术作品,这就是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基本性质。许多幼儿园都非常重视幼儿的绘画技能技巧,手工作品的制作,而忽略了幼儿美术欣赏教育。幼儿的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其间经历了感知,想象,理解的心理历程,并由情感因素贯穿过程,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组成成分之一,与绘画教育,手工教育共同组成完整的幼儿美术教育体系。

(一)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可以扩大幼儿生活的视野。

对于幼儿来说,世界是无穷大的,事物种类繁多,他们不可能观察和体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其实我们大人也不全能。借助许多美术作品,可以使他们接触到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例如欣赏少数民族的服饰,就能使幼儿了解各民族副食的特点,生活习俗,学习色彩的搭配,线条,图案的运用等。

(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得使幼儿受到教育和生活的启迪。

幼儿通过美术作用的欣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欣赏“雨中的温暖”这副作品,画面中,下着雨,一位老师脱下自己的外套搭在两个孩的是很上,挡住了雨,不仅使孩子欣赏了画面的丰富的色彩,还使孩子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关心自己的那一份爱,从而引发他们的关心同伴,以至关心周围人。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三)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提高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作品,反过来会对幼儿起着教育的作用,从而提高幼儿欣赏艺术的能力。好的美术作品能激发幼儿的情绪,使幼儿的心情感带愉快的满足,给其一种美的享受。

通过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使幼儿认识什么是真善美。教师在知道幼儿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幼儿的年龄特征主伐,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启发,引导幼儿进行欣赏活动。

在幼儿园活动中美术教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那到怎么来进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呢?以下我们就分四点来说说如何指导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

(一)美术欣赏作品内容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应选择与幼儿特征和心理特点相适应的美术作品作为欣赏对象。如小班可选择星星具体,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作品让幼儿欣赏与评价——“例如:小红和妈妈一起在画画,画着颜色鲜艳的大红花,妈妈问她这花好不好看啊?你为什么觉得好看呢?”中班可选择图案复杂,构思构图丰富的美术作品供幼儿欣赏与评价——“例如:老师给小刚看一幅画,里面是一个设置很美的房间,桌上放着一个玩具和一个花瓶,花瓶防在中间。老师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放啊?这样放的好处是什么呢?”从而引起幼儿绘画没,制作兴趣,探究美术作品的制作方法。

选择欣赏的美术作品画幅尽可能大些,以便让幼儿看清楚,欣赏对象也可用幻灯,投影,电视录象。电影等方式呈现给幼儿。“例如:老师可以通过让幼儿观看电视录象,让其感受电视录象中美好事物。”在自然景物和环境布置的欣赏中,最好能让幼儿身临其境。“例如:大班“过新年”的活动中,老师可以把教师布置得跟现实生活中真的过年一样,带领幼儿参观整个幼儿园的环境布置,让幼儿感受节日的热闹和喜庆的气愤。”

在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的审美积极性。“例如:教师在给幼儿欣赏一幅一群朋友在为他们的儿童节而欢呼的画面。在欣赏活动开始时,老师不要急于做讲解分析,可以先问小朋友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啊?这是什么节日啊?我们小朋友喜欢这个节日吗?等等。”因为教师一开始就做了讲解和分析这样做极容易给幼儿造成思维定势,影响幼儿自身主动的感知和体验。应让孩子仔细观察,使幼儿自己去发现。其次,教师不要做过多多深的.讲解分析,对幼儿进行“赶鸭子上架式”的知识灌输,那样是会适得其反的。教师应主要通过体温的方法,对幼儿加以诱导,使他们沿着一定的程度积极进行思考,联想,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来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幼儿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来表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加深对作品的欣赏程度和理解,有利于幼儿欣赏水平的提高。例如,中班折贴活动“美丽的海底世界,”老师先引导幼儿欣赏画面中各种动态的鱼——有的鱼是椭圆形的身体,有的鱼是三角形的尾巴,有的鱼是半圆形的身体,扇形的尾巴……虽然画面上是有几条鱼,半能感到这些鱼在水里快乐地游来游去,还可以联想到海底有许多漂亮的鱼儿游来游去。接着,教师又引导幼儿欣赏如何折出鱼各种形状的身体,几条鱼是各不相同,教师又请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体验鱼儿游的形态,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理解。

总之,美术作品种类繁多,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的理解,根据幼儿实际的发展水平来进行有的放矢的欣赏指导。

三、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成效。

美术欣赏教育要求教师指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中美好的事物,了解对称,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在低幼儿童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有其它活动不可代替的功效,它对开阔幼儿的视野,提高幼儿的艺术兴趣,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情感体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作用。在进行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时可采用了以下一些策略:

(一)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来增进幼儿的理解力。

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采用最多的方法遍是讲解,分析。在引导幼儿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后,老师对作品的形式,要素进行分析和描述,讲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气氛,理念,使幼儿对作品内涵加以理解。老师在讲解时要注意语言的具体形象,抑扬顿挫,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提高欣赏的积极性,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作品展开丰富联想。同时还可以把作品当时创作的背景或其里面的小故事向幼儿作一简单的介绍,提高他们欣赏的积极性。

(二)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提问加深幼儿对作品的鉴赏力。

幼儿对抽象作品作出反映的热烈程度,他们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直觉感受和把握,他们就做所表达的意想和情感表现性方面所展开的丰富想象,很多时候大人都不及他们。他欣赏活动中常常感受到一些教师没有感受到的东西,说出一些让教师意想不到的话。此时,老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见解,保护孩子们的象限经过萌芽,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三)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开展同题材风格的比较欣赏;同题材不同表现水平的比较欣赏,使幼儿在感受和感性选择的同时,老师给予色彩,形状,以及对称,均衡,重复变化等形式美和寓意美理性点拨。

常言道:爱美是人的本性,但并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有能够欣赏美的事物的能力。人的欣赏能力不是从娘胎里就带来的,也不是从头脑中突然萌生的,而是,后天在教育中慢慢培养起来的。

【参考文献】。

[1]李范.美学与美育[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2]蔡正菲.美育心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美术欣赏论文篇十四

美术欣赏中,同样一幅画给不同的幼儿欣赏会有不同的情况产生,今后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会不断总结、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

活动背景:

新《纲要》提出幼儿美术的价值在于它能激发情趣,激活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赋予幼儿满足感和成就感。

而在进行名画欣赏时,我发现幼儿对米罗的画特别感兴趣,他的画中往往没用什么写实的手法来明确具体的物像,只用了一些线条、大小不同的点、和扭曲重组的形状来绘画,这些都类似于儿童涂鸦期的偶得形状,充分显露了大师儿童的心理。而我选择米罗的这幅作品《星空》就是以简单的色彩,通过点线来构图,抽象的表现了夜晚星空的神秘,充分调动了孩子们想象的空间和表现的欲望,作品非常适合中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的特点,于是我设计了这节美术欣赏活动《星空》。

活动目标:

1、初步欣赏、探讨美术大师米罗的作品《星空》,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2、尝试利用点、线进行创造性的表现星空,体验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大的'画纸两条(粘贴在长条kt板上)、油画棒;制作的ppt课件、轻音乐。

活动过程:

一、放一段轻音乐,想象夜晚的天空景象。

引导语:你从天空中都看到了什么呢?

二、幼儿从“点、颜色、线”三个方面欣赏大师的作品。

引导语:有一位西班牙的大画家,他叫米罗,他也在美丽的夜晚出来欣赏天空的景色,那米罗都看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ppt课件)。

1、引导幼儿从“点”出发,大师的作品。

2、引导幼儿从“颜色”出发,感受大师的作品。

3、引导幼儿从“线”出发,感受大师的作品。

4、通过为作品起名字,提升幼儿的整体欣赏能力。

引导语:你能给作品起个名字吗?

师总结:你们说得真好,画家米罗给这幅作品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星空,(轻音乐)在一个美丽的夜晚,星星们在快乐的跳着舞,月亮在旁边静静的欣赏着这一切,有一个人高高的举起双手,看着满天的星星,好像在和星星们说着悄悄话呢!

三、合作完成作品,创作星空。

四、作品展示、交流分享。

引导语:我们的星空画好了,感觉怎么样?你都看到了什么呢?

五、结束活动。

课后反思:

整个活动,我先从幼儿想象天空,后欣赏大师作品,再进行想象创作这三个环节设计的,在活动中,幼儿通过与教师提供的作品直接主动对话,使他们潜在的艺术潜能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这充分说明,孩子是完全可以理解一些简单的美学知识和规律的,这幅画自由、轻快、无拘无束,通过欣赏之后再进行绘画创作来深化幼儿对作品的感受,这时的孩子们充满了自信,从而大胆的绘画,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过去的评价作品往往是以“谁画的像范画?”“谁画的好?”这些标准来衡量画的好坏,它不仅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而且也违背了新《纲要》的精神。而我这次的评价就本着尊重幼儿的想象和对作品的理解为出发点,如“我们的星空画好了,感觉怎么样?你都看到了什么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它可以使孩子的思维更宽广、话题更拓展、思想更个性,显然,之后我听到了各种不同的答案。

美术欣赏中,同样一幅画给不同的幼儿欣赏会有不同的情况产生,今后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会不断总结、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

美术欣赏论文篇十五

福建省将乐县城关小学陈琳。

小学美术创新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绘画才能。儿童身上本来就有一种好奇、好动,跃跃欲试的创造欲,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富于启发,便能有效地提高儿童的创新意识。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儿童认知事物的心理特点及绘画的特殊形式,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面向生活,激发兴趣。

美,就在我们身边,生活是创造的唯一源泉,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这是创新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儿童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大都是在室内进行的,由于缺少生活,没有“心”的参与,学生的绘画结果呈现出模式化、固定化的特点,缺少创新,没有个性。如果转变下环境,让学会们用心去体验生活,去感受生活,必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开拓其思维。例如有次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画命题画《我最感兴趣的活动》,结果收上来一看,学生们画的都是一些陈旧的题材,他们实在想象不出有趣的事情。这也因为他们跟大自然太少零距离接触了,环境让他们的童年色彩平淡,不再多姿多彩。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让学生多去接近大自然,去体验生活,去感受生活,还是上次的命题画,这次,我让学生走出去,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结果他们很放松自己,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有特色的活动。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经过引导,一幅幅个性色彩鲜明的图画跃然纸上。

在儿童绘画创新过程中,我们应该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展创新的机会,引导儿童积极思维,让他们在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感悟创新,体验创新的快乐,从而掌握绘画创新的自主权,使绘画活动转变为儿童内心需要的显现。“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这是儿童绘画创新的生命力所在。从生活出发,让他们的绘画贴近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才能促使儿童创作出真正充满童真童趣的创新性作品,使其创新才情得以展现。这是培养儿童绘画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细心观察,大胆尝试。

走进生活,用心品位生活,还得学会仔细观察各种各样的事物,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这犹如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带他们走进知识的宝库。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应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使整个观察过程围绕着预定的目的进行,这样的观察才能持久、有效。首先得学会“看”,然后才是“画”,你能看出多少东西,就能画出多少东西,你能看得深入,就能画得生动。由观察而产生理解,()由理解而产生联想,由联想而产生创造,这样必能激发儿童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指导儿童画一盆花时,如果老师不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孩子们往往会得出笼统的印象,画面必然会粗略。这时,教师可以和他们共同商量观察的内容和顺序,如花盆的形状、颜色、质地、花叶,由上而下、由外而内等。在老师有目的地指导下,他们遵循观察目的,细心观察,就能够大致把看到的事物画下来。接着,老师又让学生进行联想添画花盆背景,从而使画面内容变得丰富,不致于单调、乏味。当然,良好观察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教师创设良好氛围引导学生乐意观察、主动观察。在一定观察方法的指导下,促进他们观察能力的提高。

观察是创新的前提,如果不把观察的结果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观察也只是徒具形式罢了,因此,还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观察结果表现出来,允许他们展开想象的空间进行大胆地尝试,即使尝试的结果与原物不相像,老师也要大胆鼓励。没有尝试,创新就无从谈起。这种尝试是儿童拥有自己个性的一个过程,在尝试的过程中,一方面体现他们观察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使他们的创作个性得到最好的发挥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给与学生尝试的机会,最大程度地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以流露。这样有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也有利于儿童创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小巧的帆船》的绘画指导课上,我首先指导孩子们观察帆船的`结构,一般说来,帆船分为船体部分和船帆部分。现实生活中的船体形状是长条形的,船头有点尖。在仔细观察的前提下,引导他们进行大胆的尝试,让他们不要仅仅满足于这种形状,把船体画得更好玩些。如画成西瓜的形状啊,画成鱼的形状啊,飞鸟的形状啊,或者你喜欢物体的形状等等。试一试,这种在观察后的自由随意画出来的帆船就更有新意,学生一定会设计出各种不同形状的美妙帆船来。

三、教法灵活,富有创新。

教师长期使用一种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必然感到乏味,兴趣减退。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寓教于乐”,在儿童与美术创新之间架起一座金色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在快乐和新奇中表现心灵,提高思维的创新性和敏锐性。就象流淌的河水一样,因为流动变化而灵动、秀丽。对儿童绘画创新能力提高而言,亦是如此。创新教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都是可以采用的。当然,多变的教学形式并非只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兴趣,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参与,因为他们是主体。应设法使儿童的天性得以充分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善于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儿童的创新兴趣。如将故事与绘画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推理多种结局,并就自己的推理进行绘画构思。例如我在教《帽子回来了》一课时,给学生讲了一个关于小猪的故事,引导学生听完故事后设想多种结局,有的学生回答是长颈鹿先生帮忙,有的说是小鸟用嘴衔下来,有的讲是大象用长鼻子勾下来。学生设计的结局各异,此时老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展现自己独特的绘画思路,就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音乐熏陶,激活想象,音乐能激发儿童无限的遐想和创造。在想象画《我想飞》教学中,我利用优美的音乐和富有情感的语言引导他们想象: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突然间有着一双美丽的翅膀,我飞过碧绿的草地、飞进苍翠的林间,飞过――你们还会飞到哪儿?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除了长出翅膀可以飞以外,还可以怎样飞?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有的说:“是仙女带他们飞。”有的说“是在鸟儿的翅膀上飞翔。”在美妙音乐的感染下,孩子们的想象如同真的插上翅膀一样在空中飞翔,一幅幅有创新的图画从孩子们的笔端涌出。除此以外,教师还可用猜谜、童谣、游戏、试验等方法达到创新教学的目的,在此就不一一阐述了。

好奇、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如在绘画过程中为他们提供有趣而丰富的课件以及制作材料等,也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空间。如引导孩子用废品废蛋壳、旧挂历、纸盒等制作剪贴画,用木板、旧毛线、水粉颜料制作版画等,都能使儿童受到启发并激发他们创新的意识。

流云涛影读不尽,小学美术创新教学的途径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着无穷的创造力。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其创新才能,让他们画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70394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