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不足,为个人发展提供参考和改进的机会。总结是对自己一段时间内的努力和收获进行总结,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一
由于气象业务网络对于信息的实时性要求较高,气象业务网络正常运行有着较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病毒的蔓延,气象业务网络的运行受到了较大的威胁,大量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使得气象业务网络受到计算机病毒的侵害,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气象业务网络的正常运行几率,损害了气象业务网络的操作效率。
木马病毒属于计算机病毒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窃取信息的病毒,气象业务网络的信息搜集主要是通过较为精确的科学仪器对气象因素等进行侦测的方式获取数据,随着计算机病毒的蔓延气象业务信息受到了一定的威胁,在实际的气象业务网络的运行过程中有着较多的软件操作,对于防范计算机病毒的侵入具有一定的难度,导致计算机病毒侵入较为容易,影响了气象业务网络的信息安全。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二
摘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及计算机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及信息化的范围已经蔓延到人们生活及生产的各个方面,信息化的普及给气象业务的发展带来机遇及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及威胁,气象业务的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了气象业务发展过程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及因素之一。为了分析计算机病毒对气象业务网络的危害及应对措施,笔者针对计算机病毒对气象业务网络的危害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传统的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光盘及软盘等存储介质实现的,随着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传播,扩散途径较大且范围较广,现代计算机病毒破坏及攻击对象已经不再是个人主机上的文件及内存资料等,网络服务器进行攻击的病毒,危害性较大。
1、计算机病毒对气象业务网络的危害。
1.1计算机病毒会影响气象业务网络的正常运行。
由于气象业务网络对于信息的实时性要求较高,气象业务网络正常运行有着较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病毒的蔓延,气象业务网络的运行受到了较大的威胁,大量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使得气象业务网络受到计算机病毒的侵害,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气象业务网络的正常运行几率,损害了气象业务网络的操作效率。
1.2计算机病毒危害了气象业务网络的信息安全。
木马病毒属于计算机病毒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窃取信息的病毒,气象业务网络的信息搜集主要是通过较为精确的科学仪器对气象因素等进行侦测的方式获取数据,随着计算机病毒的蔓延气象业务信息受到了一定的威胁,在实际的气象业务网络的运行过程中有着较多的软件操作,对于防范计算机病毒的侵入具有一定的.难度,导致计算机病毒侵入较为容易,影响了气象业务网络的信息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及计算机水平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变得复杂及高端起来,常规的防范方式很难应对这些多种类型的计算机病毒混合体。
2.1计算机系统的补漏操作。
计算机系统的补漏操作属于计算机病毒防范的主要措施之一,在系统软件的设计过程中极易出现一些漏洞,计算机病毒就是通过这些漏洞进行传播的,这种传播途径属于当前计算机病毒扩散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预防这种计算机病毒的扩散显得尤为重要,相关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设计商针对系统中存在的一些漏洞现象及安全隐患进行定期的系统补丁程序的发布,利用这些补丁程序进行发布能有效在计算机病毒的漏洞及安全隐患传播之前进行预防,在计算机内及时将系统补丁程序进行下载后,将系统的漏洞堵住,能有效阻碍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2.2加强气象业务网络计算机运行的保障措施。
整个气象业务的正常运行依靠着气象业务网络正常运行而维持,在实际的气象业务网络运行过程中保障其网络的安全运行最为重要。因此,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构建一个完善的气象业务网络运行体系,加强相关研究人员、资金及相关技术的投入力度,完善气象业务网络,将气象业务网络运行及安全防范能力提至最高,为气象业务网络运行引进先进的人才,完善较为先进的运行体系及管理体系,保障气象业务网络的安全运行。相关部门还应制定明确的制度及规范用于提高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减少网络安全犯罪行为,加大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惩罚力度,将这种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及网络诈骗行为扼杀在摇篮里。
2.3加强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力度。
在整个气象业务网络安全中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属于重点内容,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构建气象业务网络安全体系,整体提高气象业务网络安全的保护程度及力度。构建一个完善的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体系,针对对气象业务网络直接接触的信息平台如软件及区域网等进行实施的监控,在源头上提高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安全程度,完善木马病毒专用防火墙,通过专业人员构建及完善相关的气象业务网络新型防火墙,提高木马病毒的防范安全性。还可以采用在服务器、客户机及网关等节点实施严格的防范的方式防止计算机病毒出现渗透现象,在网关处开始实施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能有效将计算机病毒防止在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门外。
3、结语。
在气象业务网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出现计算机病毒将会给气象业务网络运行及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及困难,在实际的网络运行过程中要想加强气象业务网络的安全措施,为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及运行进行保障就应加大气象业务网络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力度,有效地将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及扩散及时消灭或扼杀,保证气象业务网络信息的安全运行及发展。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三
在20世纪的80年代,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类型是dos引导型病毒,在这一过程中非常典型的两种病毒是小球病毒和势头病毒,在那个阶段,计算机硬件的种类不是很多,计算机本身也相对比较简单,一般情况下都是需要对软盘进行启动处理之后才能启动的。引导型病毒是借助软盘当中的启动原理来是实现其目的的。它们会对系统启动扇区进行全面的修改,在计算机启动的时候一定要首先能够对其进行全面的控制,这样也就可以有效的减少系统当中的内存,严重的还有可能会导致软盘读取中断,这样也就使得系统自身的运行效率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2.2dos可执行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病毒,这种病毒叫做可执行文件型病毒。其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dos系统文件运行的模式对文件进行执行操作。这种病毒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耶路撒冷病毒和星期天病毒等等。病毒代码在系统执行文件的过程中可以获得非常强的控制权。dos系统修改也被迫中断,在系统进行调整和应用的过程中会出现非常明显的感染现象,同时还将病毒本身加入到文件当中,这样一来,文件的长度以及所占的内存也会有明显的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控制。
2.3伴随、批次型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病毒,这种兵雕塑通常是利用dos系统加载文件的程序予以运行,这种病毒通常被我们乘坐是伴随性的病毒。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金蝉病毒,它在exe文件当中会形成一个和exe非常相似,但是其扩展名为com的伴随体。。这个时候文件的扩展名就会变成com,在dos系统对文件进行加载处理的过程中就能够取得一定的控制权。这类病毒在运行的过程中对原有的文件内容和日期属性等都不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只要对其进行删除处理就能消除所有的病毒。在其他的操作系统当中,一些伴随性的病毒可以借助系统自身的操作模式和操作语言进行操作,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海盗旗病毒,其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对用户的户名和相关的操作指令进行询问,之后再反馈出一个错误的信息,再将其本身做删除处理。
2.4多形阶段。
1994年,随着汇编语言的发展,实现同一功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这些方式的组合使—些看似不同的代码产生相同的运算结果。幽灵病毒就是利用这个特点,每感染一次文件就产生不同的代码。例如“一半”病毒就是产生一段有上亿种可能的解码运算程序,病毒体被隐藏在解码前的数据中,查解这类病毒就必须先对这段数据进行解码,这就加大了查毒的难度。多形型病毒是一种综合性病毒,它既能感染引导区又能感染程序区,多数具有解码算法,一种病毒往往要两段以上的子程序方能解除。
2.5变种阶段。
1995年,在汇编语言中,一些数据的运算放在不同的通用寄存器中,可运算出同样的结果,随机地插入一些空操作和无关指令,也不影响运算的结果,这样,一段解码算法就可以内生成器生成,当生成器的生成结果为病毒时,就产生了这种复杂的“病毒生成器”,而变体机就是增加解码复杂程度的指令生成机制。这—阶段的典型代表是“病毒制造机”vcl,它可以在瞬间制造出成千上万种不同的病毒,查解时就不能使用传统的特征识别法,需要在宏观上分析指令,解码后查解病毒。
2.6网络螟虫阶段。
1995年,随着网络的普及,病毒开始利用网络进行传播,它们只是前几代病毒的改进。在非dos操作系统中“,蠕虫”是典型的代表,它不占用除内存以外的任何资源,不修改磁盘文件,利用网络功能搜索网络地址,将自身向下—个地址进行传播,有时也在网络服务器和启动文件中存在。
2.7视窗阶段。
随着windows和wmdows95的日益普及利用windows进行工作的病毒开始发展它们修改(nepe)文件典型的代表是ds.3873这类病毒的机制更为复杂它们利用保护模式和api调用接口工作解除方法也比较复杂。
2.8宏病毒阶段。
19,随着windowsword功能的增强,使用word宏语言也可以编制病毒,这种病毒使用类dqstc语言、编写容易,可以感染word文档等文件,在excel和amipro比现的相同工作机制的病毒也归为此类,由于文档格式没有公开,这类病毒查解比较网难。
2.9因特网阶段。
以后,因特网迅速发展,各种病毒也开始利用因特网进行传播,一些携带病毒的数据包和邮件越来越多,如果不小心打开了这些邮件或登录了带有病毒的网页,计算机就有可能中毒。结束语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同时在计算机方面发展也非常的明显,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的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计算机的平稳运行提供一个相对较为稳定的环境,从而为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四
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较大,一旦计算机网络受到侵袭便会产生信息泄露、系统崩溃、设备损坏等问题。研究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及有效防御不仅能够减少计算机病毒的侵蚀,而且对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安全性保证有着重要意义。
1.1非授权可执行性。
计算机用户在执行合法程序的时候,会将系统控制权交给这个合法程序,并为合法程序分配相应的资源,以确保程序正常运行。而计算机病毒虽然不合法,但是却拥有合法程序的所有特征,隐藏在合法程序中,当用户调动合法程序的时候,计算机病毒会先于合法程序运行,取得系统的控制权,之后对计算机系统进行违法操作,损坏计算机系统。
1.2隐蔽性。
计算机病毒的隐蔽性较强,通常隐藏在其他程序和软件之中,甚至会以隐含文件出现。并且,如果计算机不对程序进行代码分析,很难将计算机病毒与正常的程序区别开来。另外,计算机病毒在取得系统控制权之后,会在计算机系统中大量传播病毒,而计算机系统仍会正常运行,导致计算机用户感受不到病毒的存在。由此可见,计算机病毒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1.3传染性。
传染性特征是计算机病毒最重要的特征,计算机病毒能够将自身的代码强行传染到其他计算机程序上。并且,如果一台计算机受到病毒侵袭之后,其他设备只要与这台计算机相连便会受到病毒的侵袭。另外,计算机病毒还会隐藏在一些软件中,只要用户下载了这些软件也会受到病毒侵袭。由此可见,计算机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1.4破坏性。
破坏计算机系统是计算机病毒传播的目的,而且计算机一旦受到病毒入侵便会遭到破坏。有些计算机病毒会占用系统资源,影响计算机系统的运行速度,还有些计算机病毒会破坏系统数据,盗取系统信息,甚至导致系统崩溃。由此可见,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极强。
1.5潜伏性。
很多计算机病毒在进入系统之后不会马上对计算机病毒进行破坏,而是长期隐藏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传播和扩散,只有在达到特定条件之后,计算机病毒才会开展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破坏。如果不采用专门的检测软件对计算机病毒进行检测,计算机病毒会一直潜伏在系统中广泛扩散。由此可见,计算机病毒具有较强的潜伏性。
1.6可触发性。
计算机病毒都具有出发条件,当系统满足了计算机病毒的触发条件,计算机病毒就会被激活,进而开始传染破坏。例如,有些计算机病毒的设计者将某个文件、字符指定为计算机病毒的触发条件,当计算机用户在无意中输入特定的字符或使用特定的文件便会激活计算机病毒。
1.7不预见性。
计算机病毒种类繁多,其代码也千差万别。虽然,杀毒程序利用代码能够进行病毒查杀,但是,仍有部分计算机病毒无法识别。另外,还有部分程序运用病毒的运行方式开展清除病毒操作,而这种方法容易导致系统误报情况,病毒检查出现错误。由此可见,计算机病毒具有较强的不可预见性。
2.1服务器防治技术。
网络服务器是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基础,一旦网络服务器遭到计算机病毒侵袭,那么整个网络会受到计算机病毒的威胁。因此,我们应积极研究服务器防治技术,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的防御。服务器防治技术主要在网络服务器中安装防病毒可装载模块,进而对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网络进行病毒扫面,起到防范病毒的作用。并且,计算机病毒防御还可使用防毒卡加强对网络边界的通信监控,确保数据传输合法性与安全性,将非法数据截留在系统之外。另外,计算机病毒防御还可以采用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作为最基本的计算机防护手段,能够对网络安全进行监控,避免计算机病毒进入网络。
2.2工作站防治技术。
工作站相当于计算机网络的大门,只有做好工作站防病毒工作,才能够有避免计算机病毒的入侵。目前为止,工作站防治技术主要包括软件防治技术、防毒卡技术、防毒芯片技术。首先,软件防毒主要指对运用反病毒的软件对工作站的网络环境进行监督侧,查看工作站病毒的感染状况,并根据病毒感染采取相应的杀毒措施;其次,防毒卡技术指在工作站插防毒卡,实时监测工作站的病毒入状况。但是,防毒卡也存在着升级不方面、影响工作站运行速度等缺陷;最后,防毒芯片技术指在网络接口卡安装防毒芯片,防毒芯片既负责工作站的存取控制,又负责工作站的计算机病毒防护,能够有效保护工作站与服务器的连接。
2.3提高防毒意识。
计算机病毒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直接损害计算机用户的利益,因此,不断提高计算机用户的安全意识以及计算机用户的防病毒能力。首先,计算机使用人员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注重计算机病毒的查杀,及时更新计算机杀毒软件,修补计算机系统漏洞,确保计算机的安全运行;其次,计算机使用人员应增强网络的安全意识,不随意接受陌生人的邮件,也不要随意浏览来源不明的网站。
2.4加强法制管理。
很多计算机嘿客利用计算机病毒进行网络犯罪而不受惩罚,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应积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法治管理,建立健全的计算机网络法律体系,采用立法手段强制规定计算计网络的使用行为,明确计算机使用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对恶意传播计算机病毒、网络犯罪等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宣传计算机网络法律,通过网络、电视、书籍等媒介向社会群众宣传我国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法律政策和法律措施,加强人们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法律的了解,进而增强人们网络使用的合法性,减少网络中恶意传播计算机病毒的现象。
引用:
[1]杜彩月.网络时代的计算机病毒特征与防治[j].河南气象.20xx(01)。
[2]路志平,田喜平.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及防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xx(09)。
[3]王晓刚.计算机病毒防范的对策与方法[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xx(04)。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五
在气象业务网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出现计算机病毒将会给气象业务网络运行及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及困难,在实际的网络运行过程中要想加强气象业务网络的安全措施,为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及运行进行保障就应加大气象业务网络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力度,有效地将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及扩散及时消灭或扼杀,保证气象业务网络信息的安全运行及发展。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六
在计算机病毒防控活动中,用户应该对危险应用进行隔离,可以使用杀毒软件对全部软件进行检测,对于杀毒软件不信任的程序,应该采用危险应用沙箱隔离的方式,排除病毒传播的安全隐患。建立可信免疫管理网络安全平台,对计算机病毒进行查杀和管理。其中,在系统管理安全性建设中,采取有效的防控策略确立可信任的主、客体,满足用户日常性的电脑操作需要。在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制定可信任的主、客体间的访问规则,防止病毒程序附着于不明来源的计算机文件中对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在计算机病毒防控的审计管理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认真审计主、客体访问的具体行为,并且要监控主客体运行时发生的状态。当运行活动中出现异常现象时,应该及时地地病毒攻击进行拦截。
2.2病毒渗透控制与拓扑结构优化。
建立即时的病毒事件信息处理响应机制,强化风险跟踪和渗透测试工作的开展。在病毒蔓延的趋势分析活动中,通过优化网络拓扑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防止计算机病毒的`渗透性危害出现扩大化问题。采用双向网络冗余设计可以有效地消除网络中的环网,在针对电脑内部网络的优化过程中,通过检查和有效比较,确定这些网络数据源部分是否正确,并且及时将容易遭受故障的数据部分恢复过来,从而达到降低计算机网络故障带来的影响目的。在可信网络方案架构建设中,采用二层交换机接入的方式,完善网络终端接入的渠道。在可信标示网关功能性开发活动中,对所有网络设备的可信任性进行全盘检查。并且在网络输出窗口的病毒防护中,采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对可信边界网关的局域网络进行边界限制,防止病毒渗透的风险产生。
2.3系统云安全管理平台的建立与高危病毒查杀。
在计算机病毒安全防护活动中,建立系统云数据安全管理平台,实现对于虚拟网络防护的需要。采用高效率的安全审计方式,对个人隐私和数据进行保护。建立虚拟节点安全防护机制,实现云安全套件中的可信任数据存储系统建设,满足计算机正常稳定运行的需要。在企业日常经营性网络的深度运营维护平台建设中,用户应该积极采用自动化运维管理的方式,防止手动病毒检索造成的遗漏现象产生。建立一体化态势感知系统,将计算机病毒的防控流程进行全息展现。在事件跟踪流程建设活动中,坚持优先处理高危病毒文件的方式,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防治处理。积极开发计算机网络安全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在日常性的病毒防控活动中,开展深入的风险评估工作。通过采集事件关键数据信息的方式,进行病毒与可信任文件的关联性分析,按照一定的病毒查杀和处理原则进行审计取证。
3结语。
在网络安全在线防护平台安全建设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做好网络防护和数据防护工作。技术人员要从应用系统防护与移动网络防护两个方面进行功能开发,凸显apt安全防护效果,维护web界面安全,显著提升网络系统的病毒防御能力。在计算机核心数据库安全防护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做好系统盘的安全加固工作,采用代码审计的方式,对数据库中存在的漏洞进行弥补,打造一体化的安全防护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作者:刘杰杰单位: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七
摘要:随着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病毒攻击与防范技术也在不断拓展。为了保证计算机的运行安全、系统安全。从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知识入手,着重阐述了计算机病毒的防范、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
计算机病毒,英文名为computervirus。《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对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是:“程序编写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计算机的数据,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并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的雏形大概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师生在工作之余编写一些小程序,输入到对方计算机中去破坏对方正在运行的游戏程序,此类小程序即为计算机病毒的雏形。从当初无意识的恶作剧小程序开始,发展到后来有人有意识的编写破坏或攻击对方计算机程序及数据的计算机病毒程序。弗雷德科恩(fredcohen)在1984年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电脑病毒实验》,其中引入“病毒”一词,这也是最早提到计算机病毒的论文。
从早期的“蠕虫”病毒、“黑色星期五”病毒、到后来的“cih”病毒,近几年的“熊猫烧香”病毒、木马程序等。计算机病毒广为泛滥,对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是其最大的安全威胁。
计算机病毒与人体生理病毒类似,也有其鲜明的特征。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是传染性、潜伏性、隐蔽性、破坏性、可触发性。
传染性:对于计算机病毒的判定标志是看此程序是否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计算机病毒能够自我自制,将自己嵌入到其它程序中。例如将用户计算机上的可执行文件(如exe、bat、com格式文件)感染。
潜伏性:计算机病毒的发作有一定的条件或时间,即计算机病毒传染到用户计算机中后会潜伏下来,满足发作条件后才发作。
隐蔽性:计算机病毒隐蔽性极强。病毒运行后会自我修改文件名,能够隐藏在某个系统文件夹中,病毒还会伪装,将病毒和某文件(如游戏)合并一起,运行正常文件也启动了病毒程序。中毒计算机用户可能在此期间不知情,这增强了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
破坏性:计算机病毒发展到现在,不仅是破坏计算机正常程序,还能够破坏计算机的数据资料,也能够破坏计算机的硬件资源。例如:破坏系统和数据、删除文件、耗费资源等。
可触发性:根据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特征,病毒要发作时可根据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事件、时间、特定数据等。
早期的计算机病毒主要是在单机状态感染和传播,相对而言对计算机用户的危害有限。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方式和途径有了新特征,传播更快,危害更大。
(一)网络下载方式传播和感染。
单机时代计算机软件和数据的安装和移动主要是依靠硬盘、光盘等介质。现在的计算机用户经常在互联网上下载软件、下载音乐、下载视频、下载游戏,特别是网游流行。计算机病毒往往依附在这些程序或数据上,用户在下载时也将病毒下载到计算机中,病毒也相应感染计算机。
(二)u盘等“闪存”新技术给病毒传播带来新途径。
物理工艺和科技的进步,出现了大容量的便携式存储设备,例如,u盘、存储卡、移动硬盘等。这些设备在拷贝数据时速度快、容量大、携带方便,同时也给了病毒可乘之机。文件,此u盘上还有一个隐藏的病毒程序。这些便携式设备不仅容易感染病毒,还会给用户带来计算机病毒的交叉传染。
(三)网络木马程序。
木马程序、计算机病毒除了依附正常程序进行感染,现在主要是依附网页感染。木马程序利用程序漏洞,当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挂了木马程序的网页时,木马就利用程序的漏洞攻击或控制用户计算机,偷取资料或密码。也有木马程序常常利用垃圾邮件进行传播。
(四)“钓鱼”网站。
“钓鱼”网站,就是指网络欺诈方式,不法分子仿制互联网中真实网站的url地址和网页,或者在网页中插入危险的html代码,骗取访问用户的信用卡或银行卡账号及卡的密码等资料。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安全带来威胁,针对病毒反病毒技术也在发展。我们要增强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采用正确有效地的技术和手段防范计算机病毒,确保计算机安全。
对于计算机病毒,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要培养我们的防范和防治意识。很多非专业计算机用户对于计算机病毒等安全意识没有概念,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没有主动、有意识地防范病毒,往往是计算机病毒发作造成一定的损害才意识到病毒防范的重要性。特别是现在互联网的普及,广大用户在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时要培养病毒防范的意识。在访问未知网页、下载文件、下载阅读电子邮件等应用时要主观上有防范病毒的精神,防范于未然。计算机中了病毒也不要恐惧,想办法查杀病毒,或向相关技术人员寻求帮助。
1.在计算机上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并做到经常性的查杀病毒或设置自动查杀病毒。最彻底最干净是最好采用云查杀的方式。
2.在网上下载应用软件、游戏、音乐、视频或数据资料时,下载结束不要运行或打开,应先对文件查杀病毒。
3.使用u盘、存储卡、移动硬盘时,也应先对其查杀病毒。
4.未知电子邮件不要轻意打开阅读,对于垃圾邮件不要有好奇心,干脆删除。
5.不去访问不良网站。
(三)正确使用计算机反病毒软件。
杀毒软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说杀毒软件就能查杀所有的病毒,我们要对杀毒软件有正确的认识,合理正确的使用杀毒软件来查杀病毒,确保计算机的安全。
首先,应该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如今对计算机用户利好的是国内较好的几款杀毒软件都能免费安装及升级。
其次,是及时将杀毒软件病毒库升级,这样才能识别最新的病毒。
再次,是定期查杀病毒,好的杀毒软件都能设置定期自动查杀病毒。
最后,是若中了病毒,最好是采用几种杀毒软件交叉查杀,才能最大限度保证查杀彻底。
(四)安装病毒防火墙。
病毒防火墙,也称为“病毒实时检测及清除系统”。病毒防火墙运行时,是将病毒监控程序驻留内存,监控计算机系统运行中是否有计算机病毒程序代码的运行,若发现带病毒的文件,防火墙激活杀毒的程序。
在安装杀毒软件的同时,应安装相应的病毒防火墙,才能及时发现和阻止病毒对计算机的感染和运行。
五、结束语。
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和查杀是伴随计算机用户在使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每个过程中。为了计算机及网络的安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病毒防范意识,采用合理正确的策略。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升级和变异,对互联网系统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我国常见的计算机病毒有trojan.dl.agent木马代理病毒,还有gpogeon(灰鸽子)病毒以及small及其变种的病毒文件等。这些病毒的危害性比较大,通过控制用户电脑进行系统程序破坏,对用户的个人利益造成侵害。一旦计算机系统中出现漏洞,很容易受到病毒的攻击,并且在系统破坏下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计算机感染病毒的途径比较多,根据常见的病毒感染问题进行分析,才能够阻绝病毒传播的途径。我们分析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发现网络下载或者网页浏览传播的过程中,病毒传播的概率最高,联网状态下用户浏览网页或者进行下载时,如果不小心点开了夹杂病毒的网页,很容易被病毒攻击。一些病毒文件依托某些非法网站存在,往往会伪装成常见的网络文件伺机发起攻击。除此之外,用户使用光盘、优盘等移动存储介质进行文件拷贝、上传时,病毒会随着移动件的插拔进行传播。病毒传播的途径还有电子邮件收发方面,hacke攻击用户好友获取社交信息,并且采用群发含有病毒电子邮件的方式扩散计算机病毒。病毒扩散的另外一个重要途径为局域网传播,主要为单位、企事业机关共用局域网,在长期资源共享的模式下很容易受到病毒的交叉感染。计算机被病毒攻击之后,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后果。最常见的破坏后果是系统(网络)使用受限,计算机被hacke远程操控成为了“肉鸡”。在大量的病毒文件攻击之下,用户的浏览器配置被修改,个人隐私、社交软件账目密码或者支付宝密码、账号被盗,用户正常的网络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活动中,用户应该远离不良网站的诱惑,并且在网络下载和浏览时采用可被杀毒软件信任的浏览器。用户需要履行规范的安全上网操作流程,定期修补计算机系统中存在的漏洞。为了防范病毒的攻击,用户应该经常对杀毒系统进行升级,安装新型的防火墙软件抵御病毒入侵。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九
摘要:目前,计算机病毒防御系统采用的技术很多,比如安全免疫技术、防火墙、web安全服务和杀毒软件,随着移动通信、物联网等新型网络的诞生,越来越多新型攻击诞生,以往的防御系统无法实现主动式杀毒,因此不利于计算机杀毒,本文分析了基于主动模式的网络防御系统,以期能提高计算机病毒防御能力。
关键词:主动防御;安全免疫;风险分析;安全评估。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诞生了智能旅游、在线学习、手机银行、手机网游、工业监控等先进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这些系统可以提高人们生活娱乐、工作学习的便捷性和智能化,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机应用水平[1]。互联网在为人们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传统的防火墙、安全免疫和杀毒软件无法提供较强的防御能力,因此亟需引入网络数据采集、风险分析、安全评估、安全防御等技术,构建主动性的防御模式,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病毒防御能力[2]。
计算机病毒防御技术包括安全免疫技术、防火墙技术、web安全服务技术、杀毒软件等,详细描述如下:(1)安全免疫技术。安全免疫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病毒防御技术,其主要思想是采取安全隔离技术,能够将不安全的信息隔离起来,为硬件设备设置一个密码认证步骤,并且逐步地硬件密码操作技术,实现计算机病毒接入的可信计算,阻止恶意代码攻击计算机,提高通信的免疫能力[2]。(2)防火墙。防火墙是计算机主流的防御技术,其可以设定一些安全访问规则,阻止非法访问侵入网络,破坏网络数据安全。但是,防火墙设置的规则是静态的,不能实时根据计算机安全需求改进防御性能,一些病毒或木马变异之后就无法识别,因此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无法达到最佳的效果。(3)web安全服务。计算机最为关键的功能就是为用户提供解析操作服务,能够实现web互联网通信协议,因此可以利用web技术自带安全协议进行操作。web安全服务关键组成部分为表单密码技术,该技术可以利用https进行安全加密,引入了128非对称加密技术,当用户输入web内容请求之后即可将信息加密发送给目的方,互联网通信无法识别加密数据[3]。(4)杀毒软件。互联网在运行时难以避免一些病毒通过漏洞侵入系统,因此这就需要安装一些杀毒软件,利用这些软件实现对病毒、木马进行查杀,这些软件包括360安全卫士、腾讯安全管家、卡巴斯基杀毒软件等。
3.基于主动模式的计算机病毒防御系统设计。
计算机病毒防御系统可以划分为四个关键功能,分别是数据采集、风险分析、安全评估、安全防御[4]。每一个防御功能都可以引入先进的防御技术,比如深度包过滤、风险等级评价、风险矩阵等,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病毒识别、判定能力,保证计算机处理具有重要作用。(1)数据采集计算机病毒来源非常多,主要分布于应用程序、数据库等;数据传输的通道也很多,比如交换机、路由器和服务器等。因此,数据采集的环节也非常多,可以利用深度包过滤技术、包抓取设备等,从硬件设备、软件中抓取数据包,并且针对这些数据包进行分类,将其划分为日志数据、设备数据、用户数据等,采集完毕之后可以将其保存在病毒数据库中,这个数据库采用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设计,可以将最新的数据保存在最优先访问的位置,这样就可以实时地、快速地访问采集的数据,将这些数据发送给风险分析模块。(2)安全风险分析计算机数据采集完毕之后,可以采用先进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针对互联网数据进行归一化预处理,构建一个互联网风险数据矩阵,划分为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互联网数据来源,第二个维度就是互联网安全风险考量指标,按照风险考量指标进行度量,判断互联网中是否存在攻击威胁。安全风险分析采用的数据挖掘技术有很多,常见的有bp神经互联网、支持向量机。(3)安全评估功能计算机病毒数据评估风险之后,因此可以将这些结果发送给安全评估模块,针对软硬件资源进行安全等级分析和评估。安全评估的结果可以划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优秀、良好、一般、轻度、严重。优秀是指软硬件资源中不存在任何的安全风险,可以保证互联网的正常运行;良好等级说明软硬件资源运行的状态也非常良好,只需要偶尔进行监控就可以;一般等级是指软硬件资源处于正常运行状态,需要实时地进行监控,以便能够及时地发现互联网是否存在风险;轻度等级说明互联网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可能产生了不正常的数据流量,也可能是检测出来系统中存在一定的漏洞,这些都需要进行有效的预防;严重等级是指系统已经检测出来明显的漏洞,并且系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病毒、木马,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互联网正常运行。(4)安全防御功能计算机主动防御最为关键的功能就是安全防御,安全防御系统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防御体系,第一层为访问控制列表,其可以限制一些黑名单用户访问服务器,避免这些用户非法盗取互联网中的数据资源,访问控制列表可以限制一些已经检测出来的非法访问地址或用户;第二层为web安全服务器,该服务器集成了深度包过滤功能,分析数据包中的每一个协议字段,发现数据包中存在的安全威胁,及时地将其报告给杀毒软件;第三层为木马查杀、病毒查杀软件。
4.结束语。
计算机病毒主动防御系统具有数据采集、风险分析、安全评估和主动查杀等功能,其可以大大地提升计算机病毒安全防御能力,改善计算机网络安全应用性能。
参考文献: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十
(1)病毒存在媒介。
病毒媒介的不同可做不同的划分:文件病毒、引导型病毒、网络病毒。入侵系统引导扇区及系统启动扇区的病毒为引导型。感染计算机中已经存在的文件的病毒是文件病毒。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并通过网络感染相同网络中的可执行文件的病毒为网络病毒。
(2)算法设计。
设计算法的不同病毒分为:伴随型病毒,即通过产生了一中不同扩展名但文件名相同的文件,使得系统误加载;蠕虫型病毒,即只占用系统内存,并且通过网络映射在不同计算机之间进行传播;寄生型病毒,即存在于引导文件中,传播途径是系统功能,又分为练习型病毒、变形病毒和诡秘型病毒。
(3)传染方式。
根据传染方式不同将病毒分为:非驻留型病毒,即虽然病毒被激活,但病毒基本不存在与内存,也不会感染内存;驻留型病毒,即病毒在感染计算机后仍旧存在于内存,并驻留其内,此过程还通过拼接系统而实现拼接到操作系统中,整个运行过程处于激活的状态。
(4)病毒的破坏程度。
根据病毒的破坏过程将病毒分为:无危型病毒,即病毒激活不会减少磁盘空间;微危型病毒,即激活会减少内存;危险型病毒,即激活会严重到影响操作系统;高危型病毒,即激活后可能带来不可预料的严重后果。
我们正处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年代,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控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最少的减少计算机病毒带来的干扰,使得人们更加安全有效的工作和学习。在之前对于计算机进行了相关分析之后,我们需要着手探讨下防控计算机病毒需要采取的措施和方法。我们需要认识的一点就是,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预防,计算机是不可能完全免遭病毒攻击的。既然如此,计算机病毒出现后,我们只能被动采取方法来控制,期待病毒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如果计算机被病毒如前,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重要数据的转移和重要文件的备份。然后使用正版软件对系统杀毒,目的是隔离文件及病毒清除,甚至是删除。我们需要清楚地一点是,互联网是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但也为杀毒提供了途径,互联网可以即时收集处理病毒信息,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既可以快速更新病毒库,也可以升级杀毒软件,进而实现更好地效果。事实上,现在大多数杀毒软件的云安全概念就是基于这一点。但是即时多次杀毒,我们仍旧发现病毒残存在计算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使用备份的引导盘杀毒。如果仍旧无法解决,则需要检查系统启动项、注册表、系统配置等文件的异常。最坏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重做系统以达到系统干净。
越来越多的病毒种类催生了越来越先进的杀毒软件,即使这样,病毒的更新速度仍然不可小觑。目前针对计算机病毒,如果还没有出现新的防病毒技术,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主要还是采取防御为主,要保持良好的安全意识。为了使病毒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小,我们应当正确并及时的防控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十一
摘要:目前计算机病毒可以渗透到信息社会的各个领域,给计算机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潜在的威胁,也给我们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为了确保信息的安全与畅通,因此,研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措施已迫在眉睫。
计算机病毒预防是指在病毒尚未入侵或刚刚入侵时,就拦截、阻止病毒的入侵或立即报警。
1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各种漏洞打上最新的补丁。
无论是系统软件还是应用软件,它们本身的安全都是至关重要的。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必备的软件,所以操作系统的安全是计算机安全的核心。
系统漏洞让病毒更容易入侵,因此,系统软件官方提供了很多漏洞补丁,其实装系统的时候就应该马上补上系统补丁,否则,访问网络将会很容易染上病毒。
我们应养成及时下载最新系统安全漏洞补丁的安全习惯,及时完善系统,尽量减少系统漏洞,从根源上杜绝黑客利用系统漏洞攻击用户计算机的病毒。
如果您使用带sp2的microsoftwindowsxp,请启用“自动更新”。
应用软件本身也可能因为开发的疏漏而产生“后门”。
有时开发人员在编制软件时,为了方便调试和观察注册表的安全,留下“后门”。
因此,我们要经常从相关的网站下载补丁程序,及时完善应用程序,尽量减少应用程序漏洞。
2杀(防)毒软件不可少。
病毒的发作给全球计算机系统造成巨大损失,令人们谈“毒”色变。
上网的人中,很少有谁没被病毒侵害过。
对于一般用户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为电脑安装一套正版的杀毒软件,千万不要使用任何解密版的反毒软件,盗版者不可能全面照顾因为解密而可能产生的任何后果,更无法保证被破坏了原软件完整性检测的盗版软件自身的干净和无毒,他们无需担负任何责任和风险。
同样,遭受侵权盗版损失的原版软件的研制单位和研究亦无任何义务为此担负任何责任。
杀毒软件有《瑞星杀毒软件》、《金山毒霸》、《江民杀毒软件》等等。
杀毒软件不宜安装多个,多个杀毒软件易出现冲突,而且占用系统资源,对于系统来说反而有弊而无利。
现在不少人对防病毒有个误区,就是对待电脑病毒的关键是“杀”,其实对待电脑病毒应当是以“防”为主。
目前绝大多数的杀毒软件都是电脑被病毒感染后杀毒软件才忙不迭地去发现、分析和治疗。
这种被动防御的消极模式远不能彻底解决计算机安全问题。
杀毒软件应立足于拒病毒于计算机门外。
因此应当安装杀毒软件的实时监控程序,并在开机后启动,及时升级所安装的杀毒软件(如果安装的是网络版,在安装时可先将其设定为自动升级)。
另外,虽然您可能经常开着杀毒软件,但是杀毒软件开着的时候没问题,只是意味着当前运行程序中没有病毒,也就是病毒没有发作,但是并不是说您的电脑上就没有病毒。
假如电脑上有病毒,即使不发作,那也很可能在您的文件传输中,共享等等过程中传染给别人,而且当时病毒不发作,可能以后就很容易发作,所以,为了保证系统安全,就要定期扫描系统。
3及时关注流行病毒以及下载专杀工具。
因为很多流行病毒和特殊病毒的存在,为了网络安全以及及时防止病毒的扩展,很多杀毒软件商官方的网站都免费提供专杀工具。
有些病毒是普通杀毒软件不行而需要专杀工具才行的,因此我们必须经常留意官方所公布的新种类病毒以及下载相应的专杀工具。
做到先防为好!
4个人防火墙不可替代。
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公司提供的防火墙,并注意时时打开。
(注意:带sp2的windowsxp已经有内置的防火墙并且处于激活状态。
)防火墙以抵御黑客的袭击。
所谓“防火墙”,是指一种将内部网和外部网分开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隔离技术。
防火墙是在两个网络通讯时执行的一种访问控制尺度,它能允许你“同意”的人和数据进入你的网络,同时将不速之客和数据拒之门外,最大限度地阻止网络中的黑客来访问你的网络,防止他们更改、拷贝、毁坏你的重要信息。
防火墙安装和投入使用后,并非万事大吉。
要想充分发挥它的安全防护作用,必须对它进行跟踪和维护,时刻注视商家的动态。
因为商家一旦发现其产品存在安全漏洞,就会尽快发布补救产品,此时应尽快确认真伪(防止特洛伊木马等病毒),并对防火墙进行更新。
目前各家杀毒软件的厂商都会提供个人版防火墙软件,防病毒软件中都含有个人防火墙,所以可用同一张光盘运行个人防火墙安装,重点提示防火墙在安装后一定要根据需求进行详细配置。
防火墙要设置好,可以防止外面不明数据流入的确很有效,但是设置不当,可能会不能访问一些网址。
设置好防火墙相应的参数才能让您的网络生活更加丰富,但是防火墙允许访问的网络越多,病毒也越容易入侵,所谓有得必有失,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5不下载来路不明的软件及程序。
几乎所有上网的人都在网上下载过共享软件(尤其是可执行文件),在给您带来方便和快乐的同时,也会悄悄地把一些病毒带到您的机器中。
因此应选择信誉较好的下载网站下载软件,将下载的软件集中放在非引导分区的某个目录,在使用前最好用杀毒软件查杀病毒。
6预防邮件病毒。
发现邮箱中出现不明来源的邮件应小心谨慎对待,尤其是带有可执行附件的邮件。
一些类似广告用语标题的邮件,最好马上把它删掉。
如非必要,尽量关闭邮件“预览”特性。
很多嵌入在html格式邮件中的病毒代码会在预览的时候执行,我们经常从媒体看到这样一种恐怖说法:“用户只要收到这些带病毒的邮件,即使不打开,病毒也能发作”,其实就是病毒代码在邮件预览的时候执行的。
7拒绝不良诱惑。
很多中了网页病毒的朋友,都是因为访问不良站点或来历不明的网站惹的祸,因此,不去浏览这类网页会让你省心不少。
另外,当你在论坛、聊天室等地方看到有推荐浏览某个网页时,要千万小心,以免不幸“遇害”。
8注意光盘、u盘和移动硬盘等媒介的使用。
在使用光盘、u盘和移动硬盘等其他媒介之前,一定要对之进行扫描,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9只在必要时共享文件夹。
不要以为你在内部网上共享的文件是安全的,其实你在共享文件的同时就会有软件漏洞呈现在互联网的不速之客面前,公众可以自由地访问您的那些文件,并很有可能被有恶意的.人利用和攻击。
一般情况下不要设置文件夹共享,以免成为居心叵测的人进入你的计算机的跳板。
如果确实需要共享文件夹,一定要将文件夹设为只读,一旦不需要共享时立即关闭。
另外,不要将整个硬盘设定为共享。
10结语。
病毒防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要掌握对当前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合理的应用防范技术组建安全的防范系统。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新型病毒的关注和研究,及时的采取应对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刘功申.《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3]卓新建.《计算机病毒原理及防治》.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十二
随着科学技术及计算机水平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变得复杂及高端起来,常规的防范方式很难应对这些多种类型的计算机病毒混合体。
2.1计算机系统的补漏操作。
计算机系统的补漏操作属于计算机病毒防范的主要措施之一,在系统软件的设计过程中极易出现一些漏洞,计算机病毒就是通过这些漏洞进行传播的,这种传播途径属于当前计算机病毒扩散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预防这种计算机病毒的扩散显得尤为重要,相关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设计商针对系统中存在的一些漏洞现象及安全隐患进行定期的系统补丁程序的发布,利用这些补丁程序进行发布能有效在计算机病毒的`漏洞及安全隐患传播之前进行预防,在计算机内及时将系统补丁程序进行下载后,将系统的漏洞堵住,能有效阻碍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2.2加强气象业务网络计算机运行的保障措施。
整个气象业务的正常运行依靠着气象业务网络正常运行而维持,在实际的气象业务网络运行过程中保障其网络的安全运行最为重要。因此,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构建一个完善的气象业务网络运行体系,加强相关研究人员、资金及相关技术的投入力度,完善气象业务网络,将气象业务网络运行及安全防范能力提至最高,为气象业务网络运行引进先进的人才,完善较为先进的运行体系及管理体系,保障气象业务网络的安全运行。相关部门还应制定明确的制度及规范用于提高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减少网络安全犯罪行为,加大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惩罚力度,将这种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及网络诈骗行为扼杀在摇篮里。
2.3加强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力度。
在整个气象业务网络安全中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属于重点内容,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构建气象业务网络安全体系,整体提高气象业务网络安全的保护程度及力度。构建一个完善的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体系,针对对气象业务网络直接接触的信息平台如软件及区域网等进行实施的监控,在源头上提高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安全程度,完善木马病毒专用防火墙,通过专业人员构建及完善相关的气象业务网络新型防火墙,提高木马病毒的防范安全性。还可以采用在服务器、客户机及网关等节点实施严格的防范的方式防止计算机病毒出现渗透现象,在网关处开始实施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能有效将计算机病毒防止在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门外。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十三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计算机网络化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但由于计算机病毒的存在,计算机网络也存在这很多的风险。本文对当前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具体特性以及品种的分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同时结合笔者自身防治计算机病毒的经验,对当前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应对方式和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希望可以为网络环境的安全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1.1病毒的传播能力和扩散能力强。
以往在没有网络的时代,病毒只能通过磁盘的方式来进行传播,但是进入网络时代之后,病毒通过网络的传播,使之传播的速度以及广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感染一个局域网可能只需要几秒钟。同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病毒不需要潜伏阶段,可以在感染计算机后立即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破坏。
1.2病毒的传播形式多样化。
病毒的传播方式是非常多样化的,可以通过网络的工作站来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网络服务器来进行传播,经过高级程序编写的病毒还可能在传播的过程中进行变形,形成新的病毒。病毒在变形的时候速度非常的快,可以在几天之内变出几十种不同的病毒形式。
1.3病毒很难被彻底清除。
病毒在计算机系统中通常是很难被彻底清除的,通常病毒都是在计算机的某个隐藏文件夹中进行潜伏,通过格式化的方式可以把单一计算机的病毒彻底清除,但是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病毒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只要连上互联网,就有可能被传染,所以说,在网络时代,想要彻底的清除病毒是非常难的。
1.4病毒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病毒对于计算机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使计算机不能正常的进行工作上,对计算机的运算造成影响,有时还会破坏和删除文件资料,使文件资料丢失或者不可用。更可怕的是对计算机系统的彻底破坏,使计算机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2.1蠕虫形式的病毒。
所谓的蠕虫病毒其实就是利用计算机系统的缺陷和漏洞对计算机进行入侵的一种病毒,这种病毒通过对自身的复制来进行传播,通常嘿客们都是利用蠕虫病毒来入侵其他的计算机来获得其他计算机的控制权限。这种病毒对于计算机内的机密文件和资料是致命的,使之很容易遭到泄漏或者窃取。
2.2木马形式的病毒。
木马病毒具体的作用就是用来盗窃用户的登录帐号和密码,它通过对自身进行伪装,来模拟出计算机上的登录界面,从使得用户的登录密码以及帐号遭到泄漏,对用户的安全以及经济利益造成损失。
2.3嘿客制作的程序病毒。
客观的来说,嘿客制作的程序病毒不算病毒,应该算做一种计算机程序工具,也没有传播的能力。但是由于嘿客的利用,它也就具有了病毒的相关特性。嘿客利用程序病毒可以对其他用户的计算机进行控制以及文件资料的窃取,所以说,它也是病毒的一个种类。
3.1在网络管理上加强病毒的防治。
从网络管理方面来考虑,可以在注册环节以及权限和服务器方面对病毒传播进行防范,同时也要对计算机的使用者进行病毒防范的知识培训,使其了解到病毒比较容易通过哪些不当的计算机操作来进行感染,以及计算机出现哪些情况表示已经遭到病毒的入侵。在确定计算机受到病毒入侵的时候,应该首先把计算和互联网之间的连接切断,防止病毒对其他计算机进行入侵。同时对该计算机进行相关的杀毒方式。总的来说,对于计算机进病毒的防范和治理是需要通过计算机操作人员的配合来得到实现的,计算机操作人员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越高,计算机遭到病毒入侵的风险就会越小。
3.2增加工作站网络的防病毒功能。
事实证明,在网络工作站安装专门的杀毒软件,对于病毒的防范和治理都非常的有效,例如360杀毒软件系统或者卡巴斯基杀毒系统,这些软件不但可以对潜伏在计算机系统的病毒进行查杀,并且能够对计算机病毒进行一个有效的防范和预警。同时,也可以对计算机安装防止病毒入侵的芯片,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和查杀也非常的有效。
3.3设立防治病毒的网络体系。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想要彻底的对病毒入侵进行防范,设立一个防止病毒的网络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利用多种病毒防护手段来组成一个病毒防护网络体系。利用多层次,多种类的防护特点来针对病毒的入侵,这种技术通常被使用在对局域网的保护上,可以有效的防止局域网遭到病毒的入侵。
3.4及时的对系统数据进行备份。
再好的病毒防护系统以及再好的杀毒软件,也会有意外的发生。为了从根本上降低计算机受到病毒入侵的损失,就要及时的对计算机的系统数据进行备份。使得计算机早遭到病毒入侵之后,可以有效的通过备份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恢复。同时在使用计算机上网的时候,也要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对于不熟悉的网站或者邮件不要轻易的点击。所设置的帐号密码要尽量是数字和字母结合而成的,从人为的角度,降低病毒入侵家计算机的风险。
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病毒特性以及总类的分析和探讨,对计算机防治病毒的方法进行了阐述。总的来说,对于计算机病毒防范最有效的手段还是使用计算机的用户具有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意识。在使用计算的时候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及时的对数据进行备份,安装合理的杀毒软件,可以有效的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防范和治理。
[1]许铭。如何认识和防治计算机病毒[j].科技信息,20xx,(1):116.
[4]程勇兵。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及防治略论[j].科技致富向导,20xx,(18):120.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十四
计算机病毒可分为:蠕虫病毒、木马病毒、宏病毒、引导型病毒和文件型病毒等。其中蠕虫病毒、木马病毒是目前网络上最为常见,且危害最大的两种病毒。
1)蠕虫病毒蠕虫病毒是一种破坏力巨大的网络病毒。20xx年底互联网中大规模爆发的“扫荡波”病毒就是一种典型的蠕虫病毒,该病毒在给全球网络用户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它的主要特征包括:一是这种病毒与普通病毒不同,它一般不需要宿主文件,而是利用系统漏洞、网页和存储介质等。二是不断直接复制自身,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传播。三是传播目标不是计算机内的文件系统,而是互联网上的所有计算机、局域网中的共享文件夹、电子邮件、漏洞服务器等。由于传播方式多样,传播速度极快,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传遍整个互联网,给全球网络用户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除“扫荡波”病毒外,20xx年12月爆发的“求职信”蠕虫病毒,迄今已造成数百亿美元损失。20xx年12月爆发的“熊猫烧香”病毒,造成国内数百万台电脑受到感染,作者李俊成为中国首个被捕入狱的病毒作者。20xx年7月爆发的“超级工厂”病毒,造成45000个工业控制网络受到感染,并使伊朗核设施受到破坏,核发展计划被迫推迟,该病毒并称作首个应用于实战的“网络武器”。
2)木马病毒木马(trojan)这个名字来源于古希腊“木马计”的传说。“木马”是目前网络上最为流行的病毒(感染比例接近60%)。著名的木马病毒有“冰河”、“灰鸽子”等。“灰鸽子”病毒通常有两个可执行程序:一个是客户端,即控制端,用以实现控制,另一个是服务端,即被控制端,用以植入被种着电脑,“服务端”不会像普通病毒那样自我繁殖,也不“刻意”去感染其它文件,而是通过自身伪装吸引用户下载执行。木马的服务一旦启动,其控制端将享有服务端的大部分操作权限,可以任意浏览、移动、复制、删除文件,可以远程操控被种着电脑,监视对方屏幕,记录键盘输入,修改注册表,更改计算机配置等。
3)宏病毒宏病毒是一种寄生在文档或模板的宏中的计算机病毒。若用户打开一个带毒的文档,病毒就会被激发,此后,病毒会驻留在公共模板()中,所有自动保存的文档都会“感染”上这种宏病毒,而如果其他用户打开了染毒的文档,宏病毒又会转移到他的计算机上。
4)引导型病毒引导型病毒是利用系统引导区进行传播的病毒。正常情况下,系统引导指令是存放在磁盘引导区中的,而被引导型病毒感染后,病毒会将其自身放在引导区中,而将真正的引导区内容搬家转移,待病毒程序执行后,再将控制权交给真正的引导区内容,此时这个带毒系统看似运转正常,实际上病毒已隐藏其中,伺机传染和发作。
5)文件型病毒文件型病毒将自己依附在可执行的文件中(通常是。com文件或。exe文件),当宿主程序被执行时,病毒会首先被执行,党病毒完成驻留内存等操作后,再将控制权交给宿主程序,著名的cih病毒就是一种文件型病毒。
面对层出不穷的病毒,病毒防御就显得尤为重要,病毒防御通常包括:病毒的预防、检测和清除。
2.1病毒预防。
病毒预防十分重要,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病毒有时确实“防不胜防”。以前,计算机存在的安全漏洞一般需要数周或数月的时间才能被wlrqz发现并加以利用。但目前,恶性程序会在安全补丁与瑕疵曝光的同一日内对计算机进行攻击,攻击速度逐渐加快,破坏性也越来越大。当一个安全漏洞刚刚发布时,多数用户还未打上补丁,此时病毒的传播将如入无人之境,普通用户无从预防。
2.2病毒检测。
1)传统检测手段传统检测手段即特征值扫描技术,它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病毒检测技术,这种检测技术就像是针对病毒的“人肉搜索”。它通过一一对比被检程序与病毒库中的特征值,来判断该目标是否被病毒感染。这种检测方法具有明显的缺陷:一是被动性、滞后性。很明显这种方法只能检测已知病毒,并且获取新病毒特征码需要复杂操作才能完成,特征码获取后,再发布给用户,需要一个过程,对于传播速度迅速,破坏力巨大的现代病毒来说,这种滞后有时将是致命的。而是免杀简单。wlrqz们不需要对病毒程序重新编写,只需经过修改病毒特征值,加壳等简单操作,就能够避免特征扫描的检测。
2)主动防御手段主动防御手段是在没有获得病毒样本之前检测和阻止未知病毒的运作的防毒防御方法。当前,主动防御技术主要有:虚拟机检测技术,在系统上虚拟一个操作环境,然后在这个虚拟环境下运行待检软件,在病毒现出原形后将其清除;启发式检测技术,采用智能启发式算法,分析文件代码逻辑结构师傅含有病毒特征,或者通过在虚拟安全环境中执行代码,根据程序行为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沙盒检测技术,使用病毒防御程序接管与系统接口(api)相关的所有行为,使本机系统成为一个“沙盒”,让程序在“沙盒”中充分运行,当病毒真正出现后,对其进行清除,然后“沙盒”执行“回滚”机制,对病毒留下的痕迹进行彻底清除,让系统回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云安全检测,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对网络中软件异常行为进行监测,获取互联网中木马等病毒的最新信息,并传送到服务器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在每个客户端都设置病毒的解决方案,使整个互联网成为一个巨大的“杀毒软件”。主动防御的优点:一是可以检测到未知病毒的攻击;二是具有启发式智能自学习功能;三是能够对网络病毒攻击进行实时监控和响应。主动防御也存在缺点:一是由于依靠智能算法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故容易导致误报或误杀;二是主动防御手段通常是在病毒特征显现后,确认病毒并清除,因此它对不发作的病毒不作处理。
2.3病毒清除。
发现病毒后需要及时清除,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自动清除方式利用病毒防御软件清除病毒。常见病毒防御软件有瑞星、诺顿、360、江民等杀毒软件。有时你可能会遇到连病毒防御软件都束手无策的新病毒,这时你可以试试手工清除方式。
2)手工清除方式蠕虫病毒:你可以更新系统补丁,删除染毒文件、网页及相关注册表项。木马病毒:、文件,以及注册表中的可疑启动项,同时删除启动项对应的可执行文件。宏病毒:你可以清除染毒文件及公用模板()中的自动宏(autoopen、autoclose、autonew),并将公用模板设为只读。引导型病毒和文件型病毒:可以用“干净的”引导盘引导,用备份的引导扇区(或文件)覆盖染毒的引导扇区(或文件),同时恢复被破坏的系统数据,如文件分配表(fat)等。
尽管现在计算机病毒层出不穷,尽管计算机病毒无处不在,但只要我们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知识,认识到计算机病毒危害的重要性,掌握计算机病毒检测和防护方法,及时更新系统补丁,安装防火墙,经常检测系统安全性,及时查杀病毒,还是能够使我们的计算机远离病毒的侵害,或者将病毒的侵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十五
本文对计算机病毒进行系统的概括,对新病毒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计算机病毒的重要作用,并对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进行具体探究,旨在为我国的计算机病毒检测提供理论帮助。
计算机病毒是指能够对计算机的程序造成破坏的编码。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更新,攻击速度变快,传播途径更加广泛,破坏力更大。计算机病毒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新特点。
计算机病毒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发展,新的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增多,传播速度较快,能够主动传播。此外,新病毒的“蠕虫特征”使得病毒能够在自身不断复制的基础上,利用网络传播到其他程序上。
1.2新途径。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除了以qq、邮件、网页等途径进行传播,计算机病毒还能够利用软件的漏洞来传播和攻击。此外,计算机病毒能够同时利用多个软件的漏洞进行攻击,且攻击力度增大,导致计算机安全系统遭到破坏。
1.3新功能。
除了自动复制的功能外,计算机病毒还具有远程控制的功能。当病毒成功入侵计算机后,通过病毒对计算机的系统进行远程控制,这种病毒与入侵者非常相似,能够盗取计算机内的信息或者导致计算机的系统崩溃。常见的病毒为qq木马病毒、熊猫烧香病毒等,这些病毒造成的危害非常大[1]。
(1)切断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检测技术在发现病毒时会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向计算机使用者发出提醒,阻止计算机使用者打开带有病毒的邮件和消息,保护计算机程序和相关资料的安全。
(2)打击病毒制造者的违法犯罪行为。我国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制造计算计病毒攻击他人的计算机,若造成计算机使用者的人身财产损失,计算机病毒制造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赔偿损失。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能够在病毒产生侵害之前对其进行制止,有效打击制造病毒的违法行为。
3.1特征代码扫描法。
(1)以代码的长度为根据选择代码串。病毒代码在不同环境下的长度会发生变化,短代码只有100字节,而长代码的长度将近10k字节,只选取病毒代码的一小段作为病毒代码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检测病毒时不能只选用其中一段病毒代码串。
(2)以病毒代码的唯一性为根据选择代码串。若病毒的代码每增加一字节,要检测20xx种病毒,那么增加的空间就为20xx字节,因此,在保证特征代码的唯一性的基础上,减少时间和空间的开销,尽量使特征代码的长度维持在最小值。
(3)以病毒代码的代表性为根据选择代码串。选择的代码串具有代表性才能够将此病毒与其他病毒区分,因此,要全面分析程序,保证代码串的代表性。
(4)以病毒代码所处数据区为依据。病毒所处的数据区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代码串不能处于不断变化的数据区内。
3.2特征字扫描法。
通过升级特征串扫描,加快扫描速度,提高扫描的准确性。特征字库的特征字数量较少,只需截取少量的病毒关键特征字就可进行工作,字节长度较短,并且不用进行串匹配,处理字节的时间被大大缩短,进而提高了对病毒的扫描速度。此外,生物活性实验与此方法有着相似之处,对病毒的扫描比较准确,报错率较低。经过长期的发展,智能引擎技术对特征字扫描法进行的完善,能够准确识别病毒的变种,并且速度也得到相应提升。
3.3启发式代码扫描方法。
此方法主要依赖杀毒软件来进行检测,杀毒软件对于病毒的种类进行记忆备份,当入侵的病毒种类与记忆的病毒种类相似时,杀毒软件进行及时处理,向计算机使用者发出提醒。由于杀毒软件要对计算机的所有程序进行扫描,识别程序的代码,因此,此方法的应用前提是保证计算机正常运行。到目前为止,该检测方法经常出现误报病毒的情况,检测结论的准确性有待提高,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启发式代码扫描技术发展还不成熟,无法对模糊的病毒程序进行有效识别。
3.4完整性检测技术。
该检测技术的检测对象是计算机中的所有文件,首先要对计算机的引导扇区和文件内容进行详细了解,之后查找被更改的文件,并将预先记忆的原始文件覆盖在已被更改的文件上,修复文件内容[2]。此外,除了对已知病毒的检测,该技术还能够检测计算机的未知病毒,并将检测出来的病毒进行自动清除,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病毒检测。此方法的检测范围较全面,检测结果较准确,被广泛应用。
3.5基于行为的检测技术。
病毒的更新使得病毒变种越来越多,攻击强度变大,攻击途径变多,病毒检测工作受到阻碍,根本原因为病毒缺少特征码,完整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相关的专家研发了基于行为的检测技术,该技术在病毒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快速检测出结构复杂和程序庞大的病毒,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变种病毒和未知病毒进行快速处理,对时间和空间资源都进行了合理利用,降低了检测成本,大大提高了检测工作的效率。计算机使用者要对计算机的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并随时关注计算机的异常现象,及时利用病毒检测技术和杀毒软件对计算机信息进行保护,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病毒对计算机造成的侵害,保护自身的财产和隐私安全此外,病毒检测技术的研发者要不断开发新技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完善,为预防新型病毒的入侵提供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计算机病毒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更新变异,新病毒对计算机程序和文件造成的损害更大,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能够有效保护计算机不受病毒侵害。目前的大部分检测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还需要被不断改进,以适应不断变种的病毒,减少对计算机使用者的财产和隐私侵害。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十六
在这个全新的21世纪,是一个以经济和科技的力量为主宰的时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成为了社会进步的动力,社会的发展也依靠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覆盖到千家万户,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强大,但是,一项技术的快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网络的快速发展也给很多非法分子提供了通道,并且,由于网络经济的特殊性,使得该领域的法律规制更为复杂。
在这个全新的时代,经济发展迅速,计算机也被人们普遍使用进入了千家万户,虽然,计算机的使用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也给很多不发分子带来了机会,开始制造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码,就像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有他自己特有的复制能力,计算机病毒可以非常迅速的遍布在计算机中,而且,在清除这些计算机病毒的时候又非常困难,这些计算机病毒可以把自己附在各种文件上面,随着文件的传播,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地传播。这种计算机病毒的制造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缺陷,来对计算机内部所储存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破坏。,我国对如何正确使用网络也制定着各种使用方式和使用原则,可是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朝‘钱’看的现代社会大环境下,很多人为了的利益投资:成本小、时间短、风险低并且迅速获得大量资金。因此通过网络的方式采取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制造一些计算机病毒,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为自己提供收益。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方面,但是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也给很多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计算机病毒开始被这些不法分子利用,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主要有:隐蔽性、程序性以及传播性,同时计算机病毒还有很强的危害性,计算机资源的损失和破坏,不会造成资源和财富的浪费,但是可能会造成社会性的灾难。
2.1隐蔽性。
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征是隐蔽性强,计算机病毒是一种具有很高编程小巧的程序,这种计算机病毒通常依附在正常的计算机程序之中,或者是隐藏在磁盘中,然后随着这些有病毒隐藏在其中的计算机程序的使用和磁盘的使用,使得计算机病毒进行传播。
2.2程序性。
计算机病毒还具有程序性,计算机病毒主要是一段可执行码,计算机病毒和其他的合法程序是相同的,但是计算机病毒不是独立存在的,他需要隐藏在其他的计算机程序之中,当这个计算机程序被使用和被传播的过程中,就实现了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但是,只要这个计算机程序没有被使用,计算机病毒就不会被发现,由此可见计算机病毒具有程序性。
2.3传播性。
计算机病毒出了有隐蔽性、程序性还具有传播性,由于计算机拥有隐蔽性和程序性,计算机病毒是一种隐藏在其他计算机程序中的一段有机码,要想使的计算机病毒发挥作用就一定要实现存在计算机病毒的程序进行使用或者是传播,这个时候计算机病毒才能发挥作用,成功的危害使用拥有计算机病毒程序的人的合法利益。
3.1导致电脑运行速度变慢。
计算机病毒会导致电脑的运行速度变慢,因为计算机的病毒在运行的时候不仅要占用内存,还会干扰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这就会使的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变慢,还会有计算机卡机计算机黑屏的危险,这些计算机病毒能够控制计算机程序,当这个计算机程序被启动时这些隐藏在计算机程序内的计算机病毒就会开始执行他们的任务,破坏计算机原本的程序,导致计算机运行速度变慢,造成使用上的困难。
3.2侵犯他人计算机里的秘密。
侵犯他人计算机里秘密行为是指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的储存在计算机里的秘密,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这种利用计算机,在网络竞争中时常被不法人员使用,侵犯他人商业秘密与专利、注册商标的窃取并不相同,侵犯他人商业秘密主要是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并对权利人的利益造成损害。
3.3破坏磁盘以及电脑数据。
计算机病毒会导致电脑的磁盘破坏以及电脑数据遭受损坏,计算机病毒会使的病毒破坏电脑磁盘,使的计算机无法启动,计算机内所保存的数据丢失或者损坏,有时候计算机病毒还会向计算机系统内疯狂的发一些垃圾的邮件或者是发送一些垃圾信息,有时候还会莫名的自动打开一些垃圾的窗口,给计算机造成严重的后果,严重的情况下会直接导致计算机的网络瘫痪。
计算机病毒的危害还有利用计算机病毒实施不正当商业竞争行为,这种计算机病毒的运用主要是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技术的更新发展利用计算机病毒的隐秘性来进行传播,运用计算机病毒影响他人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实施不正当的竞争,危害他人的利益的行为,这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是最难预防的一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严重影响了有序的网络环境。
4.1安装专业的正版杀毒软件。
要想更好地预防计算机病毒对电脑的入侵,就要安装专业的正版的杀毒软件,时常的对电脑进行杀毒,并且要随着计算机杀毒软件的更新及时的更新升级,来更好的对电脑进行杀毒,防止计算机病毒对电脑的系统进行损害。
4.2在电脑的使用过程中及时关闭或者是删除系统中不需要的服务。
要想更好地预防计算机病毒对电脑的入侵,就要在电脑的使用过程中及时关闭或者是删除系统中不需要的服务,在默认的情况下,许多的操作系统都会自动的安装一些不必要的辅助服务,这些服务虽然对计算机病毒的发布者提供了方便,但是对计算机的使用者没有太大的作用,应该及时的关必以免造成对计算机的损害。
4.3制定法律来规范计算机病毒制造者的行为。
在网络的环境中,对于不正当的使用网络的行为制定法律规制,首先要确定主体,我国目前制定的有关正确使用网络相关法律中,对主体的定义比较模糊,只是着重强调了要规范网络使用者的行为,。但是,从这些法律的规定还应该包括与不正当使用网络行为有关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于经营者的界定,再加上由于我国的历史原因,我国对于网络使用的管理发展的起步较晚,并且发展缓慢,对于主体的界定并不明确,这就使得一些不法网络使用者或者是商家,在网络竞争中利用法律主体模糊这一点,肆意的进行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制造计算机病毒,严重影响了网络使用的正常的秩序,因此,我们应该制定明确主体的法律法规来还网络使用者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
4.4完善有关计算机病毒传播法律责任的规定。
想要使得计算机病毒制造或者传播的立法在网络环境下的完善,我们应该完善法律责任的规定,网络的不正当使用行为在承担法律责任方面,不同的违法情况要承担不同的相应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中所规定的民事责任,都是属于一般的民事责任,当发生网络侵权行为时,都是按照一般的民事责任进行处理的,不能对违法人员起到警告的作用,面对这种情况,应该对违法人员违法的实际情况进行所造成损失的严重性进行处理,我国在刑事责任的处理上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都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因此,我们应该完善法律责任的规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网络也在不断地发展,进入了千家万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被不法分子利用来对我们网络的正常使用造成了危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要想更好地预防计算机病毒对电脑的入侵,就要在电脑的使用过程中及时关闭或者是删除系统中不需要的服务,安装专业的正版杀毒软件,制定法律来规范计算机病毒制造者的行为,以及完善有关计算机病毒传播法律责任的规定。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篇十七
在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过程中,有些不法分子利用计算机网络病毒攻击网络用户,造成用户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对计算机病毒在网络中的传播进行科学的模型化分析,首先论述网络病毒传播的稳定性,然后分析其控制措施,希望此研究能够提升我们对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稳定性;控制。
计算机这一科技产品目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计算机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便利,提升了人们生产生活水平,也使得科技改变生活这件事情被演绎的越来越精彩。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于计算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应进行更为深刻的分析,提出有效的措施,降低这种问题出现的概率,提升计算机应用的可靠性。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计算机网络中毒这一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者而言,轻则引起无法使用计算机,重则会导致重要信息丢失,带来经济方面的损失。计算机网络中毒问题成为了制约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危害研究,目前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人们已经不断的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和发展建立模型研究,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模型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和发展进行研究,从中找出控制这些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和发展的措施,从而提升计算机系统抵御网络病毒侵害,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网络环境。
(一)非授权性。正常的计算机程序,除去系统关键程序,其他部分都是由用户进行主动的调用,然后在计算机上提供软硬件的支持,直到用户完成操作,所以这些正常的程序是与用户的主观意愿相符合的,是可见并透明的,而对于计算机病毒而言,病毒首先是一种隐蔽性的程序,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对其是不知情的,当用户使用那些被感染的正常程序时,这些病毒就得到了计算机的优先控制权,病毒进行的有关操作普通用户也是无法知晓的,更不可能预料其执行的结果。
(二)破坏性。计算机病毒作为一种影响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其破坏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病毒不仅会对正常程序进行感染,而且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破坏计算机的硬件,这是一种恶性的破坏软件。在计算机病毒作用的过程中,首先是攻击计算机的整个系统,最先被破坏的就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一旦被破坏,用户的其他操作都是无法实现的。
计算机病毒网络的传播模型多种多样,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只对计算机病毒的网络传播模型———sir模型进行介绍,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sir模型的英文全称为susceptible-infected-removed,这是对sis模型的一种改进,sir模型将网络中的节点分为三种状态,分别定义为易感染状态(s表示)和感染状态(i)状态,还有免疫状态(r)表示,新增加的节点r具有抗病毒的能力。因此,这种模型相对于传统的sis模型而言,解决了其中的不足,也对其中存在的病毒感染进行了避免,而且阻碍了病毒的继续扩散。三、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的控制对于计算机病毒在网络中的传播,我们应依据病毒传播的网络环境以及病毒的种类分别进行考虑。一般而言,对于局域网的病毒传播控制,我们主要是做好计算机终端的保护工作。如安装安全管理软件;对于广域网的病毒传播控制,我们主要是做好对局域网病毒入侵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监控,从前端防止病毒对于广域网的入侵;对于电子邮件病毒传播的控制,我们确保不随意点击不明邮件,防止个人终端受到电子邮件病毒的入侵。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计算机在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应用,不过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的安全问题也凸显出来。本文对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的模型进行研究,然后提出控制措施,希望在入侵者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相关人士能积极思考研究,促进计算机病毒防护安全技术的发展,能有效应对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不法活动,提升我国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安全性。
[1]盖绍婷。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与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xx.
[2]江浩。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与控制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xx,07:20.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739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