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检验医学发展未来展望如何(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3 11:50:02
中国检验医学发展未来展望如何(五篇)
时间:2023-03-13 11:50:02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检验医学发展未来展望如何篇一

中国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将呈现五种趋势:管理方面将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技术将向自动化发展,检验 将向量知数源方向发展,人员分工向细分化方向发展,独立实验室也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中国检验医学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

第一,从管理方面来说,实验室是一个过程,标准化、规范化是其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些关于临床检验的法律,其实这就是标准化、规范化的最高源头。另外,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有大量的相关推荐性的指导原则出台,强调的也是标准化、规范化的问题。

第二,就是技术。从技术方面来讲,自动化应该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另外分子生物学也应该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亮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基因突破性的解密,针对个体化的治疗以后会逐步成为趋势。个体化治疗的基础是什么?是要有个体化独特的诊断。比如说基因,每一个人都出现偏差不一样,不像我们现在治疗诊断,例如只要得肺炎基本上都是一个处方,同一个类型的病全用一个方案治疗。

第三,从检验角度讲,临床检验数据的准确性问题一直存在,甚至不同的厂家对同一检验做出的结果也不一样,同样的机器不同厂家生产的也不一样。而临床检验是给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服务的,因此上述情况的出现就会给临床诊断带来很大困难。现在国际上比较强调量知数源的问题,这应该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第四,人员分工问题。这个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但在我们国家却还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实际上现在在实验室、检验科,工作职能没有明确划分,与上述所说治疗诊断方案一样,不论什么层次的人员,基本上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没有真正体现出检验的内涵和价值。现在很多医院都在强调自己现在引进的都是博士生和硕士生,可问题是不管你引进的是博士生还是硕士生,关键要人尽其才,使其在不同的岗位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检验岗位的人员分工必须要细分,也就是说需要有人专门做实验,有人专门做质量控制,有人专门对报告进行审核,有人专门和临床进行联系等等。

第五,独立实验室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独立实验室的主要好处在于节省资金、保证质量,有利于国家现有医疗资源的补充,而不是对现有国家医疗资源的冲击,于国于民任何一方面都是非常有利的事情。

对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及未来走向进行探讨,可以基于两个方面:实际需要(包括政府需要、临床需要和实验室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市场规律(要考虑竞争的影响)。为此,检验医学的未来将向“五化”发展,即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人性化和临床化。

目前我国检验医学常规技术已经与世界接轨。而随着教育体制的完善,系统培训、专业培训的加强,我国检验医学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这就为将高精尖技术引入检验界有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契机。自动化应该成为检验医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分子生物学也应该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亮点。可以看得到的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基因突破性的解密,个性化治疗将会逐步成为发展的趋势。

随着物理、化学方面的进步,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方面技术的进步和逐步引入,检验界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产生巨大 的变化。它不仅使疾病诊断由现在的事后检验向前瞻性转变,提高早期诊断的比重,还会对用药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治疗效果进行积极的评价。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检验医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新的问题在不断地涌现出来。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对检验价格的强制性下调,似乎只有检验费用下降,整个医疗费用才能降低。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很多情况下,通过认真细致的检验不仅能够为临床确诊提供帮助,还能够帮助患者有效地降低医疗费用,避免

花很多的冤枉钱。目前国内检验界在标准方面还非常薄弱,不仅一张检验单一个城市通用的目标遥不可及,就是在一家医院内也还不能实现检验结果的统一。

目前国内检验医学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七个方 面:标准问题、检验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实验室管理、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检验成本和医疗成本关系、资源共享问题、如何做大检验等问题。

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来说,过去检验科的作用就是供给资料,因此要求检验科提供的结果要准确、及时。而现在在国外,检验科已经开始从供给资料向供给信息转变。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实质上就是从供给资料向供给信息的转变。而供给信息就不仅要提供数据,还要把这些数据说清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一支真正检验医师队伍,而建立它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开始。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及蛋白质组计划的启动,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中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为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预后判断提供大量的新技术及新的实室监测指标。在过去短短10年中,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临床实室的实设备已高度自动化及络化,极大提高了临床工作的效率。只有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才能创造出更多新技术,新项目,更好为患者和临床所应用,发挥医学应有的作用[1]。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就其发展的现状与展望做一简单的综述。

1医学发展现状[2]

11重“硬”轻“软”近年来,我国医学领域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技术和仪器上。目前,在“硬件系统”上,国内的许多医院已经不比国外差,但一些“软件系统”却还有一定距离。在国外,医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和管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密切相关的独立的医学学科。而我国的医学目前在一定程度上还只能称之为“实医学学”,理论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3]。

12测准确性可靠性有待加强目前国内除了生化,免疫的部分测项目的质控工作比较有成效外,其他学科的质控工作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全国范围内参加质控的实室还不是很多,使各实室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及可比性较难得到保证。

13临床特色不够现在全国医院临床水平的快速提高,一定程度上主要是依靠进口仪器和试剂的应用。当然,适当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会推动我国医学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但如果太多依赖于||国外恐怕也不是很好的办法,那样就只能处处受到国外的限制,永远落在别人的后面。而且,国外的具体情况和我们还是有很大区别,他们的发展模式和方向并不一定适合我国。因此,努力发展自身力量,形成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现代医学发展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14医学与临床的关系过去认为科是一个辅助性的科室,但随着医学的发展,结果已是诊断和治疗效果判断必不可少的指标,而我国目前缺少医师,这样就使临床和医学之间缺少相互沟通的桥梁,临床医师可能不了解结果的解释,技师可能也不清楚临床医师需要的目的,所以医师的发展很有必要。临床医师和医学应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强双方的合作与交流,提高质量,指导临床用药和明确目的。特别是在目前医师缺乏的情况下,加强科与临床医师 的沟通,交流和相互讨论,研究是人员必须重视的工作。

2医学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21标准化和规范化

211管理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医学必须加速前进的步伐。申子瑜主任说,最重要的是加强管理和发展技术,管理要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欧美等发达国家为此制定了相关法律和指导原则。我国临床实室管理办法目前正加紧制定。

212从角度讲我国临床的准确性溯源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得到解决,使用同类试剂出现不同的结果也就可以理解了。这也是各医院化结果互不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国际上很强调量值溯源,为试剂和结果制定统一标准,应该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4]。

213人员分工问题我国人员的工作职能没有明确划分,技术员,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从事同样的工作,没有体现出不同的价值,更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发达国家医学临床有严格的分工,有人专做实,有人专做质量控制,有人专写报告与临床医生沟通等,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14独立实室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提供的临床服务不在一个层面上。除少数大医院设备等硬件上可与国外相比,大部分县乡级医院不但设施很差,人员素质等软件差距就更大了。建立独立实室不失为一条节省资金,保证质量的途径,有利于国家现有医疗资源的补充。

215技术目前设备正向大型化和小型化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自动化,高通量大设备不断更新,另一方面床边化设备和快捷诊断试剂也快速发展。自动化和分子生物学是医学未来发展的两个亮点,为临床个体化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奠定了基础。

3由“过去时”走向“将来时”

随着计算机和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引入,医学将由“过去时”走向“将来时”,由疾病发生后的证变成前瞻性的。将来很多疾病都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实现早期发现,同时还将在个体化治疗和药效评价上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测捕捉个体基因组上存在的与药物作用的不同靶点分子是当前的方向,也是我国界需要重点引入的新技术,医学将由被动变为更主动,给临床医生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建议。

进入21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医学检验从形式上而言,由原始的手工操作发展成更多的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操作;从内容上而言,以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标记技

术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为代表,为医学检验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发展空间。循征医学的出现和提倡,又为检验医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医学检验因此发展成为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更加科学的医学学科――检验医学。21世纪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

21世纪检验医学融入学科更多,内涵更丰富,其主要理论和技术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分子生物学技术

从20世纪50年代watson和cri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至今50余年,分子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了生命天书“基因草图”的测序绘制,使人们从基因角度明白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调控机制。蛋白组学的研究,丰富和完善了基因组学,不仅能直接解释生命活动规律,还在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方面具有更大的应用前景。以杂交技术和探针技术为基础,以mullis的pcr技术为标志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更是层出不穷,多种多样,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检验医学技术。

1.1.1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pcr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及时方便等特点。在病原体检测(尤其是病毒、衣原体类常规方法较难检测的病原体、遗

传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的诊疗及预后评价的应用上,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近年来定量pcr的出现,特别是在传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方面,例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诊治,已普遍应用于临床。pcr技术根据用途和具体方法的不同,可分很多种类,如原位pcr、多重pcr、不对称pcr、反向pcr、复合pcr等。

1.1.2生物芯片(biochip)又叫微阵列技术,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芯片、细胞芯片、组织芯片等,是一种集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检验医学技术。生物芯片不论在基础医学方面,还是在临床医学方面,都有较广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检测病原体时,利用生物芯片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一种,甚至几种病原体。又如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时,可以检测数种肿瘤标志物,且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现国内已有可同时检测12种肿瘤标志物的生物芯片应用于临床。

1.1.3飞行质谱(surface cuhanced laser clesorption/ionization spectronietry,seldi)又叫蛋白质指纹图谱技术,是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田中1993年发明的一种特殊芯片技术,由蛋白芯片和质谱仪组成。seldi技术具有快速、准确和敏感度高等特点。广泛地用于多种疾病的

诊断,尤其是癌症。尽管现在有细胞组织学、计算机断层扫描、超声诊断等先进的肿瘤早期筛查方法,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偏低。传统的肿瘤标志物对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为40%~50%,而seldi技术对肿瘤诊断准确率为85%~95%。seldi技术检测肿瘤: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8%和97%;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1%和89%;卵巢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2%和98%;乳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3%和91%。seldi技术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部分肿瘤的检测。我国sda批准引进运用seldi技术。由于该技术具有优良的性能,有着极光明的应用前景,将给疾病的诊断,尤其是肿瘤的早期诊断带来质的飞跃。

1.2免疫标记技术

其中用于组织和细胞中抗原或抗体定位的称免疫组化技术;用于检测液体中微量物质的称为免疫测定。又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将免疫标记技术分为:荧光免疫测定(fia),放射免疫测定(ria),酶免疫测定(eia),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lia),金免疫测定(digfa)。这些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以胶体金为标记物的金免疫技术,主要用于免疫组化测定,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设备,现也很普及地应用于临床,但其敏感性和准确性逊于其他免疫标记技术。兴起于上世纪末的化学发光免疫技术,主要有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lia)、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ecli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trfia)。该法具有敏感度高,如trfia敏感度可达10

mmol/l~17 mmol/l每孔,超过ria;精密度和准确度好;试剂稳定、无毒害;耗时短、检测项目多;已发展成自动化系统等特点。将成为21世纪免疫标记技术的热点,更多地被人们接受和应用。

1.3自动化和信息技术

1.3.1自动化技术

由机械传送处理系统、自动化分析仪和信息处理系统组成实验室自动化系统(laberatory automation system,las)。根据自动化规模程度可将las分为两类:一类是模块式自动化(modular automation),将一定的自动化分析仪组合,完成一定组合项目的检测,这也是当前世界上las应用得较多的形式;另一类是全实验室自动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tla),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应用较多,而在国内,因条件受限,真正实现tla的实验室还没有。应用自动化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缩短检测周期(tat),同时提高工作质量,减少差错的发生,有利于提高科研水平和人员素质。但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las实施的瓶颈。

1.3.2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的各个角落。在检验医学上的应用也相当普及。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是集计算机技术和

现代化管理思想为一体的适用于实验室管理和控制的一项综合技术。可用于患者标本的识别、检验申请、样本分析、结果报告、质量控制、行政后勤管理、科研总结等数据管理,可提高临床实验室的工作质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实验室自动化系统更是离不开lis的支撑。

1.4生物传感器(biosensor system)生物传感器汇集物理学、化学、医学学科技术,是一类可将生物信息,如蛋白质、细胞器、活细胞、组织、微生物等转换为分析信号的器件。包括两个基本单元,即接收器和换能器。据其类型和原理的不同,可将生物传感器分为光学生物传感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电压生物传感器及基因传感器等。生物传感器具有制造成本低、测量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安全、性能稳定、寿命长、适用面广、范围宽、特异性好、所需样品量少、不需要进行前处理等特点。在检验医学中,特别是床旁分析(pointofcare testing,poct),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1.5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流式细胞术是应用流式细胞仪对悬浮液中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快速测量和多参数检测的细胞分析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基础研究发展到临床医学研究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该技术汇集了激光技术、计算机

技术、流体力学、细胞生物学、单克隆抗体技术、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等多门学科技术。流式细胞术具有检测速度快、测量指标多、采集数量大、分析全面、方法灵活、高精度、高灵敏度等特点。流式细胞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如用于肿瘤的诊断、疗效判断、预后分析;用于临床细胞免疫中细胞分类和亚群分析;用于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用于血栓和出血性疾病的相关检测。21世纪检验医学的任务

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检验医学的发展,由此产生了许多新方法、新技术,丰富了检验医学的内容,拓宽了检验医学发展的空间。这些新方法、新技术汇集了多学科理论和技术,是传统检验医学技术的发展,但又不同于传统检验技术。怎样掌握和应用这些新方法、新技术,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是检验医学必须完成的任务。

2.1增加投资,加强实验室建设

好的实验环境和实验设备,是完成高质量检测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手段。没有基因扩增仪及其配套设备,就无法开展分子生物学技术;没有流式细胞仪,就无法快速准确地完成免疫细胞及亚型和分子表型分析等工作;没有las和lis系统,就无法实现实验室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就谈不上提高工作效率。对实验室硬件的投资,是

21世纪检验医学发展的基础。

2.2培养人才,练好内功

人才培养是检验医学的重要任务。无论多先进的设备都是通过人来掌握和操作的。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操作高精度的仪器,才能完成高质量的检测。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通过中等专业学校或通过师带徒形式培养检验人员。从1983年开始,各医学院校开设检验专业,培养更多的大、中专学历检验人员。从事临床检验工作的人员不少,但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缺乏。这种状况是适应不了21世纪检验医学发展形势的。可以通过“三基”训练、多媒体教学、走出去、请进来,全方位、多层次的方法培训从业人员,以提高素质。其中培养各专业学科带头人尤为重要,有利于促进全学科的发展。

2.3建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是检验医学技术的生命,是永恒的主题。没有质量保证,纵有再好的仪器和人员,得到的检验结果都是毫无用处的,甚至误导临床。绝大多数临床实验室都已开始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但大多数仅应用在分析中及分析后,对分析前质控和环节质量的控制重视不够。真正意义上的全程质量控制,应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及分析后,即完整体现在这样一个分析流程中:医师选择合适的项目→开申请单→患者准备→护士或检验人员采集标本→护士或卫生员送标本→实验室接收和处理标本→分析测定标本→核实和确认检验结果

→发出检验报告→临床反馈信息→正确分析应用报告指导诊疗。质量控制工作不仅是检验人员参与,还需要临床医师和护士的配合,大家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完成质量控制。应用质控品测定而进行的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只反映了分析时实验室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并不代表能保证每一份病人标本检验结果的质量。测量分析前一系列步骤,如不规范,不符合要求,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必须重视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后,从发出报告到临床反馈信息,正确应用报告诊疗,也不可忽视

中国检验医学发展未来展望如何篇二

三基试题(临床检验)

姓名工号科室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65分)

1.下列对单克隆抗体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

a.某种抗原进人机体也可产生单克隆抗体b.具有高度的均一性

c.具有高度的专一性d.只针对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e.是由一株b淋巴细胞增殖产生的抗体

2.休克缺血、缺氧期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属于(a)

a.功能性肾功能衰竭b.阻塞性肾功能衰竭c.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d.肾性肾功能衰竭e.肾前性和肾性肾功能衰竭

3.细胞或组织具有对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e)

a.应激b.兴奋c.反应性d.适应性e.兴奋性

4.现代免疫的概念为(c)

a.机体清除损伤细胞的过程b.机体抗感染的过程

c.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d.机体抵抗疾病的过程

e.机体抗肿瘤的过程

5.吗啡的呼吸抑制作用是因为(b)

a.激动丘脑内侧的阿片受体b.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二氧化碳张力的敏感性

c激动中枢盖前核的阿片受体d.激动脑干的阿片受体e.激动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6.粉尘导致尘肺的发病机制是(d)

a.超敏反应b.致癌作用c.中毒作用d.致纤维化作用e.局部刺激作用

7.翼点是哪些骨的会合处d

a.上颌骨、蝶骨、腭骨、颞骨b.顶骨、枕骨、颞骨、蝶骨

c.额骨、颧骨、蝶骨、颞骨d.额骨、蝶骨、顶骨、颞骨

e额骨、蝶骨、枕骨、顶骨

8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主要是(e)

a.保钠、排钾、保水b.促进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c.提高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d.增强髓拌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e.促进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9.不属于人工自动免疫的制剂是(b)

.抗毒素c.类毒素d死疫苗e.活疫苗

10最能反映组织性缺氧的血氧指标是(c)

a.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b.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c.静脉血氧含量增高d血氧容量降低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

11.细胞凋亡的主要执行者为(a)

a核酸内切酶和凋亡蛋白酶b.凋亡蛋白酶和谷氨脱胺转移酶c.核转录因子和凋亡蛋白酶

d.核酸内切酶和需钙蛋白酶e.核转录因子和核酸的内切酶

12病程记录的书写下列哪项不正确(d)

a.症状及体征的变化b.检查结果及分析c.各级医师查房及会诊意见

d.每天均应记录1次e.临床操作及治疗措施

13均称体型正常人肝叩诊相对浊音界,哪项是错误的(c)

a.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b.右锁骨中线上下径为9~11 cm

c.右腋中线第8肋间d.右肩脚线第10肋骨水平e.肝绝对浊音界比相对浊音界低1-2肋间 14皮肤检查描述哪项不正确c

a.皮肤黏膜出血,形成红色或暗红色斑,压之不褪色

b皮肤黏膜膜出血,不高出皮肤,<2mm者,为出血点

c荨麻疹为呈苍白或片状发红改变.不突出皮肤表面

d.高出皮肤,有波动,>5mm为血肿

e.皮肤有小红点,高出皮肤表面,压之退色者为丘疹

15.左心衰时呼吸困难的特点,不包括d

a.活动时加重b.休息时减轻c.仰卧时加重

d.常伴淤血性肝大e.常采取端坐呼吸体位

16.下列哪项禁作骨髓穿刺(d)

a.显著血小板减少b.粒细胞缺乏症c.重度贫血d.血友病e.恶性组织细胞病

17.某休克患者,心率快,测中心静脉压为5 cmhz0(0.49 kpa),应采取(a)

a.迅速补充液体b.控制小量输液c.心功能不全,立即给强心利尿药

d.控制输液量,加用强心药e.休克与血容量无关

18有关骨折急救处理,下列哪项错误(e)

a.首先应止血及包扎伤口b.无夹板书寸、可用树枝、木棍(板)、步枪等作临时固定支架

c.可将伤员上肢缚于胸壁侧面,下肢两腿绑在一起固定d.脊椎骨折患者最好俯卧位抬送 e.搬动脊椎骨折患者时,应采取一人抱肩,一人抬腿的方法

19.清创术下列操作哪项是错误的(d)

a.伤口周围油污应用松节油擦去b.伤口周围皮肤用碘酒、酒精消毒

c.切除失去活力的组织和明显挫伤的创缘组织

d.深部伤口不宜再扩大e.用无菌生理盐水或双氧水冲洗伤口

20.组织相容性抗原指的是c

a.同种异型抗原b.隐蔽的自身抗原c.同种移植抗原d.有核细胞表面抗原

21.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分子是答案:c

a.c1 b.c2 c.c3 d.c4

22.尿液常规分析每次尿量不应少于

a、3mlb、6mlc、15mld、60ml

23.目前血沉测定首选的方法是答案:d

a、库氏法b、温氏法c、潘氏法d、魏氏法

24.精子细胞核位于精子的答案:a

a、头部b、颈部c、体部d、尾部

25.粪便中同时出现红细胞、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最可能是 a

a.急性菌痢 b.溃疡性结肠炎c.十二指肠炎 d.阿米巴痢疾

26.“肉眼血尿”是指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过答案:b

a、0.5mlb、1.0mlc、1.5mld、2.0ml27、下列何种情况干扰血清总蛋白的双缩脲法测定a

a.血清呈乳糜状b.高血糖c.高血钾d.高血钠

28.关于《新传染病防治法》,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答案:a

a.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b.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属于乙类传染病

c.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属于甲类传染病

d.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属于甲类传染病

29.血气分析时,标本的采集处理中,哪项做法是错误的答案:d

a、采集动脉血或动脉化毛细血管血b、以肝素抗凝c、立即分析

d、不需与空氧隔绝

30.某一实验室血糖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其测定结果为5.25mmol/l,靶值为5.0mmol/l,其偏倚为:c

a.1%b.10%c.5%d.2%

31.母乳喂养小儿,10月龄,贫血外貌,腹泻3个月,红细胞3.2×10↑<12>/l,血红蛋白105g/l,血片中见巨杆状粒细胞和粒细胞分叶过多,属何种贫血正确答案是:(a)

a.巨幼红细胞性贫血b.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c.正常细胞性贫血

d.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2.血管内溶血最严重的标志是正确答案是:(c)

a.血浆血红素结合蛋白减低b.含铁血黄素尿出现

c.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血症d.血浆结合珠蛋白减低些

33.成人在正常情况下,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唯一场所是正确答案是:(d)

a.肝 b.脾 c.淋巴结 d.骨髓

34.外周血三系减少,而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下列何者与此不符正确答案是:(b)

a.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b.再障c.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d.阵发性睡眠性蛋白尿

35.血细胞由原始向成熟阶段发育,下述不符合一般形态演变规律的是正确答案是:(a)

a.核浆比例:小→大b.染色质:淡紫红色→深紫红色

c.核仁:可见→看不见 d.浆量:少→多

36、做血气分析采集血标本后应立即 c

a.注入容器中再加液体石蜡盖紧盖与空气隔绝b.注入普通试管内送验即可

c.将针头插入小瓶内石蜡油液面下抗凝剂内,将血注入

d.注入盖紧盖的容器内与空气隔绝

37、脂肪大量动员时,肝内生成的乙酰coa,主要转变为 d

a.葡萄糖b.胆固醇c.脂肪酸d.酮体

38、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是 a

a.葡萄糖b.糖原c.淀粉d.庶糖

39、调节血糖的最主要器官 d

a.肾脏b.肌肉c.脑组织d.肝脏 40、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的是 41、急性肝炎早期诊断的最好指标是: c

b.γ--gt 42、有关2型糖尿病的叙述错误的是d

a.胰岛β细胞的功能减退b.胰岛素相对不足 c.常见于肥胖的中老年成人d.常检出自身抗体

43、下列对血清蛋白质叙述错误的是d

a.白蛋白/球蛋白比值为1.5~2.5:1b.白蛋白参考范围为35~50g/l

c.总蛋白参考范围为60~80g/ld.白蛋白和球蛋白均由肝实质细胞合成44、导致血清总蛋白增高的原因为c

a.营养不良b.消耗增加c.水份丢失过多d.肝功能障碍

45.军团菌感染后,下列标本中不易分离培养出菌体的是答案:e

a、痰 b、胸水 c、肺泡盥洗液 d、血 e、粪便

【b型题】

问题46—48

a.外毒素

b.内毒素

c.淋巴因子

d.抗原抗体复合物

e.本胆烷醇酮

46.革兰阴性菌引起发热主要由于b

47.葡萄球菌能引起发热主要由于a

48.输液反应引起发热的原因是d

问题49-51

腹部压痛示

ey点压痛

征阳性

c.中上腹压痛

d.脐周压痛

e.下腹正中压痛

49.急性胆囊炎b

50.急性阑尾炎a

51.急性胰腺炎c

问题52-53

a、枸橼酸钠b、肝素c、edta盐d、草酸盐e、去纤维蛋白法

52、血液acd保养液中含答案:a53、血气分析采血抗凝剂用答案:b

问题54-55

a、缺氧b、代偿性c、血浆容量增加,血液被稀释d、大量失水,血液浓缩e、原因未明的克隆性多能造血干细胞

54、妊娠中后期,红细胞减少,因为答案:c

55、真性红细胞增多答案:e

[x型题]

56、能使尿中hcg增高的疾病有a,b,c,d,e

a、恶性葡萄胎b、绒毛膜上皮癌c、妊娠d、睾丸畸胎瘤e、异位妊娠

57、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主要因素有a,d,e

a、电解质b、渗透量c、振荡d、温度e、ph值

58、可引起妊娠试验阳性反应的有a,c,e

a、lhb、vmac、tshd、17-kse、fsh

59.能使尿中hcg增高的疾病有: abcde

a、恶性葡萄胎b、绒毛膜上皮癌c、妊娠d、睾丸畸胎瘤e、异位妊娠

60.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常用的血清酶为:abc

a、肌酸激酶b、肌酸激酶同工酶c、乳酸脱氢酶d、淀粉酶

e、碱性磷酸酶

61.能产生b-内酰胺酶的菌株是:abcde

a.金黄色葡萄球菌b.流感嗜血杆菌c.淋病奈瑟菌

d.革兰氏阴性厌氧菌e.肺炎链球菌

62.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增高见于:abc

a.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b.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c.结核性脑膜炎

d.急性脑膜白血病e.化脓性脑膜炎

63.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主要原因有:ade

64.肥胖症的主要并发症有:abcd

a.糖尿病b.冠心病c.高甘油三酯d.动脉粥样硬化e.低血压

65.主要在肾内灭活的激素有:cd

a.肾素b前列腺素c.胃泌素d甲状旁腺激素e.促红细胞生成素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细胞凋亡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是与坏死不同的另一种细胞死亡形式。

2..疾病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中一定的致病因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葡萄球菌所致疾病有侵袭性和毒素性两种。

4、最适于血液常规检验的抗凝剂是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

5、测定结果与真值接近的程度称为准确度。

6、ss培养基的“ss”是指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它是一种选择性培养基。

7、室内质控主要是控制分析精密度,而室间质评则是控制分析准确度

8、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

9、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测定血红蛋白后的废液应酌加_次氯酸钠或“84”消毒液进行处理后才能弃去。

10.调节钙,磷代谢的物质有: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三种。

三 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平静呼吸时,每分钟进人肺泡参与气体交换的气体量称为每分钟肺通气量。(×)

2.卡介苗是人工培养的牛分枝杆的变异株,用于预防结核病。(√)

3.阴离子间隙(ag)是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阳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阴离子(uc)量的差值。(×)

4.维生素b2缺乏可引起口角炎、唇炎、舌炎、脂溢性皮炎、角膜炎、阴囊炎。(√)

5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胆囊、胰以及散在于消化管管壁内的小腺体。(×)

6.补体是人或动物体液中正常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的并有酶活性的糖蛋白。(×)

7.某些磺胺类药及其乙酰化物在碱性尿中溶解度降低,易析出结晶损害肾脏。(×)

8.平均动脉压接近舒张压,等于舒张压加1/4脉压,低于收缩压。(×)

9、革兰氏阳性菌的等电点为ph4-5。(×)

10、abo血型鉴定也是免疫学试验。(√)

11、vma是儿茶酚胺在尿液中的主要代谢产物。(√)

12、免疫胶体金技术做大便隐血试验,结果可受动物血干扰。(×)

13、沙保罗培养基是培养真菌的鉴别培养基。(√)

14、测定乳酸脱氢酶,顺向反应是以乳酸为底物。(√)

15、变态反应实际上是一种异常的或病理性的免疫反应。(√)

中国检验医学发展未来展望如何篇三

中国别墅建筑发展的未来展望

中式别墅探索之路

别墅这种建筑形式在国外已经成为典型的居住模式,可是在国内只能说是正在不断发展中,正如时下中国的国情一样。而当前中式住宅的无组织性群体苏醒,被市场人士解读为逆潮流而动,并被建筑界专家评价为矫枉过正。持此种观点,不是无端的自卑,更绝非盲目的自恋。中国风,不能仅仅理解为某种风潮和运动,也不仅仅停留在建筑风格。确立中国风建筑的风向标,重建现代生活空间秩序,推动楼市进入最佳状态,这才是关注中式别墅设计的意义所在,也是倡导中国风的最终目的。

那么,中式别墅能走多远,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会成为主流?引用业界的一个回答就是“建筑是需要时间考验的”,现在断定中式建筑的未来恐怕有些为时尚早。不过,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建筑都会经历首先是本土建筑,慢慢又变成现代建筑,最后在现代建筑身上找到本土文化标识,这3个阶段都是必须经历的。依据这条建筑文化的发展规律,我们还是可以对中式建筑的未来做出乐观的判断。(2)经济型别墅兴起

中国的中产阶层迅速崛起,这个群体多半是知识型人才,对品质、环境要求较高,要求住宅兼具实用性和舒适享受的特点,且能满足其社交和居住的“品味”,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其身份和地位。不是金钱的显示,更注重真正的生活品质,因而,经济型别墅设计是最符合他们的需求的。(3)“健康别墅”理念初绽头角

在国外,发达国家对健康的居住模式早已投入了十分的关注,如注重室内环境的本身、追求可持续性发展等等。同时,对室内空气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健康别墅”在特定时期也会成为各大楼盘的炒作工具。装上一个喷泉,或者几棵树就对外宣称是健康别墅,绝对会一时迷惑消费者无从辨别真伪。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别墅,是一个科学、系统的综合课题。健康别墅具有可操作性,有完善、完整、系统、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量化到开发商可以按照指标去建设,量化到老百姓能够读懂,量化到社会各界易于监督。简单地说,健康别墅是很务实的,是脚踏实地的为业主们解决那些他们最关心、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检验医学发展未来展望如何篇四

中国铁路现状与发展

1.中国铁路现状

1.1 概况

从1876年修建第一条铁路到现在,中国铁路已经走过了130年的历史。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铁路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一个横贯东西、沟通南北、干支结合的具有相当规模的铁路运输网络已经形成并逐步趋于完善。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目前已达 76,580 km,列世界第三(美国、俄罗斯之后),亚洲第一。其中国家铁路63,342km,合资铁路8,462km,地方铁路4,776km。

目前,中国铁路用占世界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占世界24%的换算周转量,换算密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中国铁路客货运量在国内运输市场占有份额分别达到35 % 和55 %左右。

近十几年来中国铁路在客运提速、货运重载、铁路信息化和建立行车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重大发展,线路结构进一步优化。复线里程25,566km,复线率 33.4 %。电气化铁路里程21,604 km,电气化率28.2 %。提速线路里程16,500 km,占营业总里程21.6 %。

1.2 中国铁路设施与装备

1.2.1土建设施

中国铁路在进行新线建设的同时,还对既有线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

--对主要干线进行复线改造,增建第二线。

--对山区铁路和主要运输通道实行电气化改造。

--延长车站到发线有效长。

--换铺重型钢轨,60kg/m钢轨已成为主要繁忙干线正线的主型钢轨。

--采用全长淬火钢轨,主要繁忙干线正线均已铺设无缝线路。京九铁路从北京至深圳,连接九龙,沿线经过京、冀、鲁、豫、皖、鄂、赣、粤九省市,正线全长2,381km,另加天津至霸州和麻城至黄石两条联络线,总长2,536km。京九铁路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线路最长的铁路干线。

中国第一条重载铁路大同至秦皇岛运煤专线全长652km,开行1万t级单元列车,已实施完成开行2万t级单元列车的技术改造,年运量达到2.03亿吨。

已建成通车的秦皇岛至沈阳客运专线设计速度为200 km/h(基础设施250 km/h),试验最高运行速度已达到321.5 km/h,是目前国内速度最快的铁路。该线全长404.65 km,施工中采用了一次性铺设超长无缝线路技术,最长达188 km ;采用了高质量路基填筑技术和桥上无碴轨道技术,有效保证了线路的平顺性;研制铺设了高速大号码道岔,使列车能够安全、快速、平稳地通过。

青藏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814 km,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1,142 km。青藏铁路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自然条件恶劣,全线海拔高度大于4,000 m以上的地段有965 km,经过连续多年冻土地段550 km,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缺氧及连续性永久冻土地区最长的铁 2 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铁路,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难度最大的工程。青藏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

应用发展大跨度、高强度、新结构桥梁施工技术和长大隧道施工技术,建成了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南盘江大桥、清水河特大桥、大瑶山隧道、秦岭隧道、乌鞘岭隧道等一大批重大桥梁和隧道工程。

中国铁路营业线路桥梁42,106座,2,459,712延长米,其中全长500 m以上的特大桥462座,全长10,000 m以上的特大桥5座。中国铁路桥梁勘测设计及施工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高强、大跨、深基、新结构等方面的难题,桥梁工程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是世界上第六个能建造主跨超千米大桥的国家。芜湖长江大桥是采用新型钢材和全焊整体节点结构及斜拉索和桁架组合体系建成的,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公铁两用桥,其下层铁路桥全长10,527 m,上层公路桥全长5,681 m。青藏铁路清水河特大桥采用“以桥代路”通过多年冻土地区,桥全长11,703.62m,是中国铁路第一长桥。

中国是世界上铁路隧道最多,总延长最长的国家之一。铁路营业线路隧道6,877座,3,667,000延长米,其中长度10,000 m以上的特长隧道5座,长度3,000 m以上至10,000 m的长隧道106座。兰州至武威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全长20.05 km,是亚洲第一特长铁路隧道。

中国铁路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中,充分满足客货列车提速的需要,客运专线建设全面启动。除已建成通车的秦沈客运专线外,已开工修建的武广、郑西、石太、京津、合肥--南京、合肥--武汉、温福、福厦、甬台温、广珠和广深港等客运专线设计速度均达到200km/h及以上。即将修建的北京至上海客运专线高速铁路设计时速350 km/h,初期运营时速300 km/h。

1.2.2 通信

已建成覆盖全国铁路的长途传输网、交换网、数据网、城域网等基础通信网络。

光缆数字传输通道达到10万km,覆盖全国铁路营业线及重要经济区域。采用2.5〜10g的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建成总长5.2万km的五大光缆环网。

数字程控交换机总量已达1,800多万线,实现与国内各电信运营企业的互连互通。

数据网业务端口近30万个,保证铁路各种信息系统信息传递,并支持多种增值业务。

已建成包括数字同步网、№.7信令网和电信管理网(tmn)的通信支撑网。

技术先进、功能齐备的铁路专用通信系统,保证了铁路运输高效运行及站车安全。

运输调度指挥系统、区段、站场通信系统贯通全国铁路,逐步实现数字化。

无线列调系统装备率达到100 %。

gsm-r铁路专用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已在大秦、青藏和胶济等线投入使用。

已初步建成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和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pmis),实现运输信息化管理和客运联网售票。

大中型客站装备了客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1.2.3 信号

中国铁路信号已形成保证行车安全和提高运输能力的新体系。全路电气集中车站5,600多个,装备率已达到90 %以上。计算机联锁有“双机热备”和“三取二”等多种冗余方式,其装备率达到10 % 以上。

提速线路正线道岔全部采用带外锁闭的大功率转辙机。用于提速道岔的转辙机有s700k型三相交流电动转辙机、zdj9型三相交流电动转辙机和zyj-7型三相交流电液转辙机。

自动闭塞开通里程25,000km,占总营业里程的1/3,双线区段自动闭塞装备率达到80 %。有微电子交流计数电码自动闭塞、18信息移频自动闭塞和zpw-2000a型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等多种制式投入使用。

全路运用机车全部安装了机车信号和自动停车装置,通用式和兼容型的机车信号广泛使用。zlsk型准高速旅客列车速度分级控制系统、lsk型列车速度控制系统和lsk-2000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列车超速防护系统已在一些区段投入使用。

由计算机辅助管理的调度集中与调度监督系统的装备率已达到20 %,已初步建成运输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dmis)。中国铁路的运输调度指挥管理系统(dmis)采用信号、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实现以运输为中心,车、机、工、电、辆等调度一体化的综合调度指挥管理模式,达到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输能力的目的。在铁道部和铁路局调度中心,建立大屏幕组合显示墙,提供运输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监视有关情况报告。

路网性编组站和区域性编组站已全部实现驼峰自动化和半自动化。全路49个大型编组站,目前已有32个实现了驼峰自动化,装备率已达到65 %。站型为双向纵列式三级六场,上下行编组场设有自动化驼峰的郑州北编组站是亚洲最大的现代化铁路编组站。

1.2.4 电气化铁路

1961年中国建成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中国电气化铁路已走过45年的历史。由于电力牵引具有机车功率大,热效率高,运行速度快,过载能力强,机车结构相对简单因而运行可靠,改善劳动条件,减轻环境污染等优点,因此电气化铁路在中国发展很快。四十多年来,中国陆续建成了数十条电气化铁路,累计营业里程达到21,604 km,占全国铁路总营业里程的28..2 %。

中国电气化铁路的供电方式采用25 kv(工频)单相交流制,有直接供电方式(tr方式)、吸流变压器供电方式(bt方式)、自耦变压器供电方式(at方式)和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dt方式)等四种供电方式供选用。繁忙干线的电气化改造常用带回流线直接供电方式,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常用自耦变压器供电方式。

全国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普遍采用具有遥控、遥信、遥测功能的微机化电力监控系统(scada)。近年来,在一些新建和改建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所供电中已推广采用综合自动化的电力监控系统。

“高速接触网性能预测模拟系统”、“接触网四个一次到位”等先进的牵引供电设计、施工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

1.2.5 机车车辆

中国铁路机车拥有量17,473台。其中蒸汽机车不足100台(逐步淘汰),占0.5 %;内燃机车约12,200台,占69.5 %;电力机车约5,200台,占30 %。

全路铁路客车拥有量约42,000辆。其中空调客车约21,000余辆,软卧车约2,800余辆,硬卧车约13,000余辆,软座车约800辆,硬座车约18,000余辆。每万名旅客拥有客车0.42辆,座卧车0.35辆。座卧车座位约230余万个,座卧车卧铺约91余万个。

全路铁路货车拥有量约549,000辆。其中60t及以上货车约450,000余辆,专用货车约85,000余辆(其中集装箱车约11,000辆)。每万t货运量拥有货车3.0辆。

机车乘务制度广泛采用长交路和轮乘制。推广采用专业化和集中修的机车车辆检修体制。

机车检修工艺推广应用多层作业平台。广泛应用机车检测装置、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检测设备、机车状态检测设备、转向架检修升降翻转设备、管道风力输砂设备和段内股道管理自动化系统设备。

机务段办公、统计、物资管理、运转、整备、检修管理等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并与全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并网。

正在逐步建成布点合理、纵横交错、点线配套、覆盖全路的车辆安全防范、预警系统(简称“5t”系统)。

--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thds)

--货车运行状态地面安全监测系统(tpds)

--货车滚动轴承早期故障轨边声学诊断系统(tads)

--货车运行故障动态检测系统(tfds)

--车辆轮对故障、尺寸动态检测系统(twds)

1.3 地铁与轻轨

中国目前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长春、武汉、重庆、深圳、南京等大城市还建有地下铁道和轻轨,共有18条线路总长已达到436 km。

2.2.1 提速改造历程

提速前,中国铁路各种普通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不超过120 km/h,全路旅客列车平均技术速度不超过60 km/h,旅行速度不超过50 km/h,运输质量和运行速度的低水平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很不适应。1994年12月,建成开通广州至深圳准高速铁路,为中国铁路提速至160 km/h开创了先河,并为后来既有繁忙干线的提速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1995年6月,铁道部做出关于分步骤立即开始在繁忙干线上提高旅客列车运行速度到140~160 km/h,货物列车也相应提高速度的决定。从此,中国铁路先后实现了五次大面积的提速。

1997年4月1日起,中国铁路第一次大提速。北京至上海、北京至广州和北京至哈尔滨三大铁路干线提速,开行9对快速旅客列车。在1,398 km线路上开行120 km/h以上的旅客列车,其中有588 km线路开行140 km/h快速旅客列车,752 km线路开行160 km/h快速旅客列车。

1998年10月1日第二次大提速。北京至上海、北京至广州和北京至哈尔滨三大铁路干线开行快速旅客列车增加到39对。在6,449 km线路上开行中国铁路提速改造

km/h以上的旅客列车,其中有3,522 km线路开行140 km/h快速旅客列车,1,104 km线路开行160 km/h快速旅客列车。

2000年10月21日第三次大提速,提速范围扩大到了陇海、兰新、京

九、浙赣等繁忙干线,北京至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首府所在地开行了特快旅客列车或快速旅客列车。共开行“t”字头特快旅客列车49对,“k”字头快速旅客列车39对,开始了全路全面提速。在9,581 km线路上开行120 km/h以上的旅客列车,其中有6,458 km线路开行140 km/h快速旅客列车,1,104 km线路开行160 km/h以上特快旅客列车。

2001年10月21日第四次大提速,提速范围扩大到了所有繁忙干线。开行“t”字头特快旅客列车和“k”字头快速旅客列车共98对,实现了全路全面提速。开行120 km/h以上旅客列车的提速网络总里程达到13,166 km,其中有9,779 km线路开行140 km/h快速旅客列车,1,104 km线路开行160 km/h以上特快旅客列车。

2004年4月18日第五次大提速。开行“t”字头特快旅客列车和“k”字头快速旅客列车共达到118对,开行“z”字头跨局一站直达(途中不进行技术作业)特快旅客列车19对。开行120 km/h以上旅客列车的提速网络总里程达到16,500 km,其中有8,800km线路开行140 km/h快速旅客列车,7,700 km线路开行160 km/h以上特快旅客列车。

2006年10月1日中国铁路将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第六次大提速将首次在既有提速干线开行200 km/h动车组,以及120 km/h、载重5000 t货运重载列车。目前正在抓紧提速基础工程改造和机车车辆准备工作,以及修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2.2提速改造相关工程

2.2.1 线路平纵断面改造

包括最小曲线半径、园曲线超高、缓和曲线线型、缓和曲线长度、夹直线长度、双线区间正线线间距、站台安全退避距离和限制坡度等的改造与调整。需要根据线路平纵断面实际情况确定提速列车的速度目标值。

2.2.2 轨道结构改造

包括钢轨、轨枕、钢轨扣件、道岔的更换以及道床面碴厚度、垫碴厚度、道床肩宽改造等。

2.2.3 桥梁改造

包括混凝土梁、钢梁、支座、墩台和基础加固改造等。

2.2.4 机车车辆改型

包括客运机车、货运机车、客车、货车改型及其制动系统和转向架改造等。

2.2.5 牵引供电系统改造

包括改善供电方案和供电方式,牵引变电所增容、接触网改造、完善检修设备等。

2.2.6 信号设备改造

包括自动闭塞、机车信号和列车安全防护系统以及道口信号设备改造,改用外锁闭装置及大功率转辙机,完善信号标志和信号维修检测设备等。

2.3 提速改造取得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铁路的五次大提速,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铁路既有资源,因地制宜,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列车运行速度。通过列车提速,加快了旅客列车的周转速度,缩短了周转时间,在完成相同旅客运量情况下所花费的时间及投入的人力和物力降低,提高了乘务人员和运输设备的生产效率,在总体上降低了运输成本。在中长距离上组织开行“夕发朝至”和 “朝发夕归”旅客列车,在旅游热线上组织开行快速假日列车、旅游列车,大大提高了铁路旅客运输的竞争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中国铁路前两次提速只用两年时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的目标。

由于列车提速,旅客途中付出的精力和体力减少,旅行时间得到了节省,乘客一般不需要再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身体方面的调整而直接可以投入工作,节省的旅行时间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速吸引了大量的客流,特别是来自于航空和公路的转移客流。铁路是一种运输消耗相对较少,成本相对较低的运输方式,这部分客流改乘提速列车后,旅客运输成本得到了降低,从而使整个交通系统的单位运输成本降低。

铁路提速适应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趋势,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际间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城际间客流量迅速增加。提速列车成了城际间旅客运输的主力军,铁路以提速为龙头,大力提高自身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3.3.1 整体能力

中国铁路已形成时速120km/h、160km/h、200km/h及以上多种体系铁路建设的综合能力,从规划、研究、设计、制造到施工安装、运营管理,已系统配套。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每年可修建新线铁路3,000 〜 4,000 km,既有线增建二线1,500 〜 2,000 km,既有线电气化改造2,000 〜 3,000 km。

当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3 ~ 4年就可建成一条 20 km 的地铁和轻轨线路。

时速120 km/h及以下铁路机电设备基本上实现了国产化。客运专线铁路、高速铁路机电设备国产化率70 %左右。城市轨道交通机电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 %以上。

除国内工程外,中国公司走向国际市场,先后在坦桑尼亚、赞比亚、朝鲜、伊朗、尼日利亚、越南、菲律宾、土耳其、委内瑞拉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承建铁路工程,中国铁路机电设备和器材远销五大洲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3.2 工程勘察设计

目前中国具有铁路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的单位共有30余家。其中实力雄厚的特大型综合性勘察设计单位有铁道第一至第五勘察设计院和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在国内铁路专项工程具有领先地位的专业勘察设计单位主要有5家。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专门承担铁路大桥、设计施工和生产制造能力

特大桥的勘察设计。北京中铁工建筑工程设计院专门承担各种铁路工厂的勘察设计。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专门承担新建和改建长大干线电气化铁路的勘察设计和科研开发工作。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专门承担新建和改建铁路长隧道、特长隧道以及地下工程的勘察设计。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研究设计院专门承担重大铁路工程通信信号系统的勘察设计和科研开发工作,是全路通信信号制式标准化和标准设计归口单位。

全国铁路勘察设计从业人员约25,000人,工程技术人员17,000人,其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5,0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0人。

全国铁路各勘察设计院广泛应用技术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图文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勘察设计一体化集成系统和自动化办公系统,广泛应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光电测距技术、物理勘探技术、原位测试技术、岩土实验技术以及无线电电子技术等高科技勘察设计手段。

3.3 施工企业

目前中国具有铁路工程承包资质的施工企业共有30余家,分别隶属于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和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下属施工企业:

中铁1 〜 10局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综合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主要承包新建和改建铁路土建施工及配套设备安装工程;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专业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专门承包新建和改建铁路大桥、特大桥工程;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专业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专门 13 承包新建和改建铁路长隧道、特长隧道以及大型地下工程;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专业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专门承包各种铁路工厂建筑安装工程和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专业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专门承包新建和改建长大干线电气化铁路工程。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下属施工企业:

中铁11 〜 25局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综合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主要承包新建和改建铁路土建施工及配套设备安装工程;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专业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专门承包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下属施工企业:

中铁通信信号上海、天津、济南、北京工程公司,均是大型专业性铁路建筑安装企业,专门承包重大铁路工程通信、信号、电力设备安装工程。

全国铁路施工企业从业人员约530,000人,工程技术人员约180,000人,其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6,000余人。装备施工机械设备共计约80,000台(套),施工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 %以上。

3.4 铁路工业 3.4.1机车车辆工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以自主研发为主的生产体系。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的制造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掌握了时速160 km/h机车车辆成套 14 技术,具备了年产电力机车900台、内燃机车1,000台、客车和动车组3,200辆、城市轨道车辆2,000辆、货车42,000辆的制造能力。

中国自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原之星”号动力分散型交流传动电动车组和“奥星”号交流传动客运电力机车,实现了铁路牵引动力由交直传动向交流传动的转型。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华之星”交流传动电动车组,构造速度270 km/h,试验运行速度最高达到321.5 km/h。df11g、ss7e、ss9型等提速机车和25t型提速客车在提速改造中投入使用。

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成功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技术,大功率电力、内燃机车技术。2005年,第一批时速200公里动车组技术项目转入国产化设计联络并开始生产。

具备生产大功率柴油机、大功率牵引电机的制造能力,货运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最大功率达到6,400kw。有包括空调客车、双层客车等15种车型、70个车种的各型客车,以及包括单元重载敞车、25t轴重低动力作用货车、机械保温车和集装箱专用车等50种货车的客货车新产品投入使用。

中国铁路有一大批机、客、货车制造骨干企业,它们分别隶属于中国铁路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铁路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从业人员20余万人。

隶属于中国铁路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的企业主要有: 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是国内最大的铁路客车、动车组和城市轨道车辆的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

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主要制造东风系列内燃机车、韶山系列电力机车、动车组和城市轨道车辆。

唐山机车车辆厂--主要制造铁路客车、动车组和城市轨道车辆。齐齐哈尔车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要制造各种铁路货车和起重机。

北京二七机车厂--主要制造内燃机车。

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制造干线电力机车。

隶属于中国铁路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的企业主要有: 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电力机车、电动车组和城市轨道车辆的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

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重要的内燃机车、铁路客车、动车组和城市轨道车辆的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

资阳机车厂--主要制造内燃机车。

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主要制造内燃机车和铁路货车。南京浦镇车辆厂--主要制造铁路客车和城市轨道车辆。株洲车辆厂--主要制造各种铁路货车。眉山车辆厂--主要制造各种铁路货车。北京二七车辆厂--主要制造各种铁路货车。

机车车辆国产化率动车组达到75%以上、大功率电力机车达到70%以上、大功率内燃机车达到85%以上。

3.4.2 通信信号制造业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制造业主要集中于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所属各工厂企业,包括10家国内定点生产通信、信号、电力器材的大中型制造企业和10 余家技术领先的中外合资企业。另外还有10余家不属于该集团公司的地区性通信信号制造企业。从业人员共计约15,000余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600余人。

中国铁路自主开发百余项通信、信号、驼峰、计算机联锁、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集成先进技术和wg--21a、zpw--2000a型无绝缘移频轨道电路及自动闭塞、地铁--列车通信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生产了百余种先进的通信信号产品和设备。

通信信号制造企业主要有:

沈阳铁路信号工厂 – 主要生产铁路信号继电器、铁路车站和区间成套控制器材、机车速度信号控制器材、铁路道旁器材、铁路雷电防护器材、通信设备监测系统、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器材等。

北京铁路信号工厂--主要生产无绝缘移频轨道电路及自动闭塞设备、数字通用式机车信号和主体化机车信号设备等。

天津铁路信号工厂--主要生产各种电动转辙机、通信信号电源屏和驼峰车辆减速器等。

西安铁路信号工厂--主要生产各型电动转辙机、信号继电器、控制台、轨道电路器材、计轴装置、地铁信号器材、驼峰和区间信号器材等。

上海铁路通信工厂--主要生产有线传输设备、gsm-r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铁路列车无线调度系统、站场调车无线通信系统、多信息移频自动闭塞、通用式机车信号、计算机联锁、城市轨道交通atc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和无线集群通信传输系统、通信信号电源系统设备等。

北京二七通信工厂--主要生产数字通信系统、铁路调度系统、程控区段设备、会议电话设备、列车及车站广播、列车无线调度系统、中间配线机柜设备、程控配线架系列、通信电源及各类配套电源等设备。

焦作铁路电缆工厂--主要生产铁路信号电缆、电力电缆、控制电缆、通信光缆、铁路用长途对称通信电缆、漏泄同轴电缆和射频电缆等系列电缆产品。

天水铁路电缆工厂--主要生产铁路信号电缆、通信电缆、光缆、辐照交联电力电缆、架空电缆、低烟无卤阻燃电缆、耐火电缆,以及各种铜、铝绞线,电线等电线电缆产品。

3.4.3 钢轨与道岔制造业

目前,中国国内生产钢轨的主要厂家有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三家,此外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也生产一定数量的钢轨。钢轨年总产量可达到150万t。钢轨产品出口朝鲜、泰国、伊朗、巴基斯坦、博茨瓦纳、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生产道岔的厂家有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和中铁宝桥股份有限公司。上述生产厂家均可生产uic标准系列钢轨和道岔产品。4.4.1 中国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中国于2004年制定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其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0,000km,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

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规划要求2020年前建设客运专线12,000 km以上,客车速度目标值达到200 km/h及以上。将修建北京~上海、北京~武汉~广州~深圳、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和杭州~宁波~福州~深圳“四纵”客运专线,修建徐州~郑州~兰州、杭州~南昌~长沙、青岛~石家庄~太原和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四横”客运专线,以及修建覆盖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区域内主要城镇的三个城际客运系统。

规划要求完善路网布局和西部开发性新线,修建新线约16,000 km。新建中吉乌、中老、中缅和改建中越国际铁路通道。新建太原~中卫(银川)线、临河~哈密线,形成西北至华北新通道。新建兰州~重庆线,形成西北至西南新通道。新建库尔勒~格尔木线、龙岗~敦煌~格尔木线,形成新疆至青海、西藏的便捷通道。新建精河~伊宁、奎屯~阿勒泰、林芝~拉萨~日喀则、大理~香格里拉、永州~玉林和茂名、合浦~河唇、西安~平凉、柳州~肇庆、桑根达来~张家口、准格尔~呼和浩特、集宁~张家口等西部区内铁路,完善西部地区铁路网络。新建铜陵~九江、九江~景德镇~衢州、赣州~韶关、龙岩~厦门、湖州~嘉兴~乍浦、金华~台州及东北东边道等铁路,完善东中部铁路网络。

规划要求提升既有能力,既有线增建二线13,000 km,既有线电气化16,000 km。在建设客运专线的基础上,对既有线进行扩能改造,优先考虑大秦、北同蒲、石太线扩能和黄骅~大家洼铁路建设,实现客货分运,加大煤炭外运能力。结合客运专线的建设,对既有京哈、京沪、京

九、京广、陆桥、沪汉蓉和沪昆等七条主要干线进行复线建设和电气化改造。以北京、上海、19 广州、武汉、成都、西安枢纽为重点,调整编组站,改造客运站,建设机车车辆检修基地,完善枢纽结构,使铁路点线能力协调发展。建设集装箱中心站,改造集装箱运输集中的线路,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

规划要求推进技术创新。《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要把提高装备国产化水平作为“十一五”和今后铁路建设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以客运高速和货运重载为重点,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快速提升铁路装备水平,早日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00 km/h以上的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充分整合国内资源,采取国际合作,科研攻关等措施尽快实现国产化。重载货运机车、车辆系统引进关键技术,提升设计制造水平。适应客运高速、快速和货运重载的要求,提高线桥隧涵、牵引供电、通信信号技术水平。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铁路信息化。装备水平的提升要与铁路体制的改革相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使用效率和运输效益。

4.2 中国铁路“十一五”规划

以《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为蓝图,并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未来五年中国铁路将要实现六大目标。

发达铁路网初具规模。“十一五”期间,铁路建设新线19,800 km,其中,客运专线9,800 km;既有线增建二线8,000 km,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000 km。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5,000 km,复线和电气化比例分别达到45%以上。“十一五”期间,铁路快速客运专线网络和各大区域之间大能力货运通道网络初步形成,快速货运网络初步建成,东部铁路基本实现现代化。

基本实现技术装备现代化。“十一五”期间,时速200 km/h及以上动车组实现国产化,提速客车比“十五”末增长7倍以上。

运输效率和经营效益跃上新台阶。2010年,铁路客运量预计达到15亿人,货运量预计达到35亿吨,与2005年相比两项指标都增长30%。

运输服务质量达到新的水平。铁路将加快新客站建设和既有客站改造,改善旅客乘车环境。

铁路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取得重大进展。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大的突破,形成铁路建设多元化投资、多渠道融资的新格局,铁路建设资金中路外投资的比重不断加大。

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大的改善。职工工资收入稳步增长,沿线职工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罗荣和编写于2006年7月10日)

中国检验医学发展未来展望如何篇五

顶级专家勾勒中国检验医学发展路线图

信息来源:科学时报 更新时间:2005-1-18 1:45:00 2005年1月7日,中国生命科学重要研究基地之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图书馆的三楼会议厅内,集聚了近十位中国检验医学领域的顶级专家。他们正在参加一个主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检验医学走向何方”的非正式学术研讨会。而他们的主要议题就是——

“我认为,中国检验医学的发展,最重要是两个方面:技术和管理。”谈到中国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瘦削而富于激情的国家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主任、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申子喻立刻变得表情丰富起来。

未来路线图

按照申子喻的理解,中国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将呈现五种趋势:管理方面将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技术将向自动化发展,检验将向量知数源方向发展,人员分工向细分化方向发展,独立实验室也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申子喻是有资格对中国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的。作为国家检验医学领域主管机构卫生部检验中心的主任,他对中国检验医学的现状有着比别人更为全面而系统的了解,而其对未来发展的判断正是基于此点而达成的。

其实按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检验科主任、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王清涛的观点,对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及未来走向进行探讨,可以基于两个方面:实际需要(包括政府需要、临床需要和实验室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市场规律(要考虑竞争的影响)。为此,他认为:“检验医学未来将向„五化‟发展,即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人性化和临床化。”

技术路线图

对于检验医学技术,北京铁路总医院临检中心主任、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张曼有着自己的理解。在她看来,目前我国检验医学常规技术已经与世界接轨。而随着教育体制的完善,系统培训、专业培训的加强,我国检验医学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这就为将高精尖技术引入检验界有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契机。

申子喻进一步指出:“自动化应该成为检验医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分子生物学也应该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亮点。”可以看得到的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基因突破性的解密,个性化治疗将会逐步成为发展的趋势。因此,张曼断言,随着物理、化学方面的进步,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方面技术的进步和逐步引入,检验界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它不仅使疾病诊断由现在的事后检验向前瞻性转变,提高早期诊断的比重,还会对用药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治疗效果进行积极的评价。

问题路线图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检验医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新的问题在不断地涌现出来。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对检验价格的强制性下调,似乎只有检验费用下降整个医疗费用才能降低。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很多情况下,通过认真细致的检验不仅能够为临床确诊提供帮助,还能够帮助患者有效地降低医疗费用,避免花很多的冤枉钱”。国内检验医学界专家泰斗、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杨振华表示。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主持,杨振华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主任委员。他指出,目前国内检验界在标准方面还非常薄弱,不仅一张检验单一个城市通用的目标遥不可及,就是在一家医院内也还不能实现检验结果的统一。

北京医院临检主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兼秘书长郭建则在总结之后提出,目前国内检验医学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标准问题、检验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实验室管理、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检验成本和医疗成本关系、资源共享问题、如何做大检验问题。

就拿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来说,过去检验科的作用就是供给资料,因此要求检验科提供的结果要准确、及时。而现在在国外,检验科已经开始从供给资料向供给信息转变。杨振华表示,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实质上就是从供给资料向供给信息的转变。而供给信息就不仅要提供数据,还要把这些数据说清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而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一支真正检验医师队伍,而建立它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开始。

产业化路线图

解放军总医院生化科田亚平教授认为,目前检验医学行业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如何进一步推进产业化的问题。田亚平教授指出,由于对试剂配方、反应原理都没有研究,因此现在国内检验界做的事情实质上是拿别人的反应原理配成试剂。不仅如此,目前从产业现状来看,“国内只有试剂行业,仪器行业不发达,这样就形成仪器和试剂不配套”。杨振华表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观念问题,不注重配套。国外试剂为什么那么贵?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人家在配套仪器方面花了很大的力气,使得产品质量非常可靠。因此,国内检验医学行业如果只是搞最简单能够赚钱的试剂,仪器不做,原料不做,不加强自己的自主研发能力,就永远没有出路。

即使如此,专家们还是认为,中国检验医学界已经过了群雄并起的时代,并进入到规模化阶段。这个时候,就需要形成大的实力集团。为此,专家们认为,需要包括检验中心、有实力的检验科、独立实验室,以及厂家、科研单位共同参与进来,形成组合,以尽快完成产业整合。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乐斌对此表示了认同。他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产业链的概念,是科研院所、医院、企业的三位一体。吴乐斌认为,只有三方形成一种真正的良性互动,才能有效提升我们国家检验医学及其产业的水平。

结束语

为了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检验医学将走向何方”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我们预先为研讨会设置了四个相关主题。得益于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邀请到了近十位检验医学界的权威专家,针对上述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而随着专家们研讨的不断深入,中国检验医学的走向也开始在我们眼前逐渐明晰,我们姑且称之为“路线图”。

其实,此次研讨只是个开始,接下来,我们还将针对此次研讨会上提出的观点和问题等继续展开相关研讨,我们更希望通过这样的讨论能推动中国检验医学更好的发展,更快的走在世界的前列。

[1] [2] [3] 下一页 需求决定检验医学发展方向

王清涛

检验医学是一门学科,一个产业,它的发展需要政府、医院、企业、实验室本身多方面的关注。其实,探讨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走向,可以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实际需求,二是市场规律。

需求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政府需求。政府需求是要求医疗机构质优价廉,目前更加关注的就是医疗安全这方面的内容。

提倡“医疗安全、服务绩效”,医院医疗资源的整合就显得非常重要,在2002年底、2003年初对于北京市医院的检查来看,我们发现一些三甲医院临床小实验室比较多,一个医院同一个项目多个实验室同时开展等突出问题都会使得我们的服务,我们的绩效,我们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另外就是降低成本,还有就是项目的优化和循证。再有就是绩效。另外从临床需要来看,临床更关注的是质量,检验结果的准确,服务到不到位,检验报告的及时与否。从实验室的角度,告知与咨询常规化将来是一个趋势。为什么提到常规化?现在有好多检验科,好多实验室已经做到临床告知,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运输、保存等等这些方面。好的检验科做到了,不是所有的检验科都做到了,甚至有一些检验科不是常规化的一个工作。再有就是咨询,这样的软件可以称之为是临床检验的专家系统。因为我是搞微生物的,在细菌检验方面专家系统是早已经应用于临床了,尤其是一些自动化的检验设备,他们已经把细菌耐药的一些信息,一些表型特点和基因特点全部以软件化的形式编成了程序。比如说这种细菌表象是耐药的,表象和临床有效性是有差异的,这些特例都在专家系统中体现出来,所以就会把一些准确的信息提供给我们,我们就可以通过检验报告给临床以非常准确的建议。所以说对于整个检验来讲,专家系统将来也是一个趋势。

第三是实验室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验室要考虑政府,考虑医保,医院、临床等方面。所以我提到规范化、标准化的问题,这里面检验路径的优化是比较关键的方面。实际上我们检验医学也应该有一个检验医学的路径,检验医学的路径如何优化,如何持续的优化是非常关键的。比如说标本种类的规范化,实验室全自动化的启用,临床咨询队伍不断壮大,各个专业组的优化组合,这都是面临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就是竞争的影响。独立实验室,临床的poct,医保的选择这些方面都对实验室有冲击,也就是说也存在着竞争。这就使我们实验室要向循证、规范、经济发展。对于独立实验室的发展问题,我认为有两个影响因素:一是市场影响,二是人为因素影响。如果哪个地方,哪个区域市场的因素大一些,人为因素小一些,这个土壤就比较适合独立实验室的发展,比如说将来的赢利性的医疗机构、个体诊所、体检中心,他们更加关注、更加注重的是市场的规律。经济经营这一块,所以这就使得独立实验室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再一个就是企业方面,企业对市场的关注,使得我们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的检测指标不断出现。比如说现在dnp等等这些新的指标出现,很多都是用企业的实验室来研发的。

综上所述,我个人的观点,将来检验医学有这么五化:“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人性化和临床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未来发展呈现五大趋势

申子喻

中国检验医学的发展,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技术和管理。第一,从管理方面来说,实验室是一个过程,标准化、规范化是其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发达国家像美国、德国、法国等,已经制定了一些关于临床检验的法律,其实这就是标准化、规范化的最高源头。另外,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有大量的相关推荐性的指导原则出台,强调的也是标准化、规范化的问题。

第二就是技术。从技术方面来讲,自动化应该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另外分子生物学也应该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亮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基因突破性的解密,针对个体化的治疗以后会逐步成为趋势。个体化治疗的基础是什么?是要有个体化独特的诊断。比如说基因,每一个人都出现偏差不一样,不像我们现在治疗诊断,例如只要得肺炎基本上都是一个处方,同一个类型的病全用一个方案治疗。

第三,从检验角度讲,临床检验数源的准确性问题一直存在,甚至不同的厂家对同一检验做出的结果也不一样,同样的机器不同厂家生产的也不一样。而临床检验是给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服务的,因此上述情况的出现就会给临床诊断带来很大困难。现在国际上比较强调量知数源的问题,这应该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第四人员分工问题。这个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但在我们国家却还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实际上现在在实验室、检验科,工作职能没有明确划分,与上述所说治疗诊断方案一样,不论什么层次的人员,基本上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没有真正体现出检验的内涵和价值。现在很多医院都在强调自己现在引进的都是博士生和硕士生,可问题是不管你引进的是博士生还是硕士生,关键要人尽其才,使其在不同的岗位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检验岗位的人员分工必须要细分,也就是说需要有人专门做实验,有人专门做质量控制,有人专门对报告进行审核,有人专门和临床进行联系等等。

第五,独立实验室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独立实验室的主要好处在于节省资金、保证质量,有利于国家现有医疗资源的补充,而不是对现有国家医疗资源的冲击,于国于民任何一方面都是非常有利的事情。

上一页 [1] [2] [3]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7686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