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校本课程开发情况(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3 12:10:33
校本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校本课程开发情况(五篇)
时间:2023-03-13 12:10:33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校本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校本课程开发情况篇一

摘 要: 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现在,校本课程已成为国家课程计划的一部分,这就使学校担负起开发校本课程的责任,正确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及校本课程在我国推行的意义,对指导各类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特点;意义

1.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在国际上,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furumark & mcmullen)是最早使用“校本课程开发”的两个人。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他们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即指那些能够参与到学校教育工作中的有关成员,以学校为基础,为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这一描述是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较早期的认识,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初意义。[1]

目前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尚无一致的界定。如徐玉珍(2001):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2]廖哲勋(2004):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由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等等。[3]

2.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步骤

校本课程开发,首先,无论是对国家教育部门还是对地方教育部门,以及还是对学校与教师,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其次,就该领域的现状而言,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实践经验还不够丰富,开发人员的素质还不相切合,相应的配套措施还不完善。再次,就社会现况而言,校本课程的理念难以与目前的考试制度相协调,所以很难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

简言之,目前,我国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适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氛围与机制。在这种情形下,应该分阶段、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4]所以,国内学者将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分为四个步骤:明确理念;需求分析;资源评估和优势评价。这些都是学术上对校本课程开发制定的宏观程序,理论上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在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直观性、操作性比较欠缺。

1.成立团队。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前期,要多做宣传和动员,目的是组织一支强有力的开发团队。

2.环境分析。每个学校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进行环境分析,包括学校外部环境分析和学习内部环境分析、一般环境分析和特殊环境分析。

3.目标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目标;二是针对学生的课程目标。

4.方案拟定。在校本课程开发具体实施之前,要拟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5.组织与实施。校本课程实施包括: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和课程实验,校本课程的传播、采纳和推广,教学方法的选择,个别化教学,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

6.评价与修订。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可以配套做一个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收集各方建议、意见,从而对课程的修订提供参考。[5]

3.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3.1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配套,达到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

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矛盾一直是教育所赖以存在的条件,这个问题也是教育领域内需要协调解决的基本问题。

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虽然受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但是它更多的是着眼于社会需求和社会条件,主要关注的是社会发展问题,在涉及统一的国家基础和共同的国民价值等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上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国家课程在实施过程当中,以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课程教材、统一的学科教学目标及统一的教学评价形式下放到各级各类学校中去,学校为了完成任务、符合要求,必须忠实地执行教学大纲。教师由于有了统一的要求和教材,只需要以此为本,放心讲授。学生为了赶进度,只有跟着教师的步伐向前冲,根本无暇顾及自我发展。

自校本课程开发的法定地位确立之后,国家课程比例相对减少,学校也拥有 了自主决策的权力,学校和教师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自行组织教材,灵活进行教学,既实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又兼顾了每一个体的积极发展,达到了社会与个体的和谐统一,使社会个体化,个体社会化真正落到实处。

3.2校本课程的开发直接指向差异,促进了教育系统中老师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地区发展的差异、教师能力的差异和学生个性的差异,以全国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客观上存在着这么多差异的各级教育子系统,势必会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既要严格执行统一的要求以达到理想的水平,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照顾现实的差异。这种矛盾的扩大势必会束缚教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带来各方面的阻力。校本课程的提出正是对现行教育制度和教育机制反思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

(1)这种提倡“多样性”、“可选择”课程的开发过程,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张扬。

由于认识到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和操作者,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活动。所以,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一员,教师应该有部分权力决定教什么,有资格承担课程开发的一部分权力。

(2)这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决策和实施的积极性。因为校本课程适应了学生不同性格发展的需要,更加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责任心和创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课程的开发直接指向了差异,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升华,是课程改革追寻人的主体性的集中体现。

3.3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宽广、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合理解决了地区之间的不平衡问题

校本课程“具有弹性,很容易融进最新出现的相关课题,而且鼓励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表达他们的教育观念和要求。”

它的开发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紧密连在了一起,促进了课程的多样化和乡土化。以往的课程虽历经几次改革,但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仍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如德雷斯尔在评述60年代的课程改革时,指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弊 2 端:(1)仅仅着眼于各门学科的内容更新,跨学科的内容尚未触及;(2)仅仅着眼于各年级的教学内容,跨年级的内容尚未触及;(3)仅仅着眼于学校范围内的教学内容,只研究一些脱离生活的课题。

从这个指责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的范围、形式、方法必须改革。而校本课程正是适应了这样的需要,它的范围可以涉及必修课、选修课,也可以涉及理论课、实践课;可以涉及定向性的显性课程,也可以涉及非定向性的隐性课程。其形式既可以针对某些具体内容、某个课题研究以讲座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将一门学科中所包含的一系列的半独立单元设计成微型课程,还可以把相关学科领域内的东西结合起来,形成综合课程。其方法灵活,可采取“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等活动”。所有这些皆可以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发展较好、水平较高的学校可以深入开发,发展较慢、水平较低的学校则可以量力而行,合理解决地区之间不平衡的问题。

4.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4.1课程决策民主化和形成学校特色

从学校方面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打破了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并且使学校成为课程的权力主体,让学校在课程的选择和编制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与此同时,也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为了广大中小学校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片“试验田”。此外,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创新,从而提高办学效能,创立自己的办学特色,促进自身发展。4.2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从教师方面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一直以来,我国教师习惯于做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忠实的执行者,不需要关心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也就较为肤浅和表面。

自实施校本课程后,课程开发的任务摆到了教师面前。教师就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这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所以,校本课程开发呼唤着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可以说,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追求。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在某种程度上使教师从原来被动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生产者和设计者,真正成了教育活动的主体。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使教师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这对教师知识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钻研精神,具备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随时捕捉最新的教育信息,同时,善于学习和接受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使自己位于教育理论前沿,从而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使教师有机会全面地了解课程编制的过程和把握课程的纵向与横向结构,更加深刻地了解国家教育方针和办学宗旨,提高自己的课程意识、课程资源的筛选和组织能力及专业素质。

第四,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使教师面临着与传统课堂教学完全不同的“课程环境”。这样,教师在充分掌握所教学生的个性旨趣和知识能力差异的基础上,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素质与能力会逐步提升。

以上这些在很多实验学校都得到了验证。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答,为教师培训亦开拓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开辟了新的视角。4.3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的要求。

从学生方面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尊重,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所以,开发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的主动发展;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参与自己应有的课程决策,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能够改变学生的固有思维模式,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树立自我发展意识,全面提高素质。

可见,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潜能的充分发展为终极追求目标。

5小结

校本课程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差异需要、体现学习特色,同时它对学校及教师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促进自身和学生个性的发 4 展,校本课程开发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为学校,应该通过参与式的校本培训,不断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进而理解和把握课程的本质,掌握课程开发的本领。作为教师,更要进行自主学习,不断阅读一些课程理论和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方面的书籍和期刊,以获得理论指导,深化自身教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郑梦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及困境[j].现代教育科学,2011,10:11-12.[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04:12-17.[3]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08:11-18.[4]王传金.论校本课程开发[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03:31-34.[5]石中英等.教育学基础[m].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bstract: china's basic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local and school three levels curriculum management system;now,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has become a part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which makes the school undertakes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and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our countr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e significance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 guide the various types of word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meaning

校本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校本课程开发情况篇二

校本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紧密结合学校教育理念和主体办学指导思想:发现学生个性潜力,让每个学生都成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以此为契机,树立学校品牌、开创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一、开发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有个性、适应社会。

二、开发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创造想象空间。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5、实效性原则:以师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开发课程,保证课程的实效。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及责任人

通过教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题及内容,申报学校领导小组审定,学校再根据申报内容,进行归类统计,明确责任人。

校本教材应为资料包形式,以活动形式为主,力争编写为知识册。教师应从以下五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

2、选编教材;

3、选用优秀教材;

4、拓宽现有教材;

5、挖掘社区资源。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一)建立领导机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 长:林建萍

成员:王玖堂、李牧、王春连。

(二)前期论证

1、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2、将开发的课程纲拿到学生及家长中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家长是否意愿。

(三)培训师资

1、校本课程理论。

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研究。培训方式:讲座、研讨。

2、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四)撰写课程纲要。课程纲要阐明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程目标:(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五)校本课程实施。任课教师组织教学活动,领导小组、教研组长、做好监控、测评,参与听、评课的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六)课时安排: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安排,禁止挪用着其他课。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

1、对授课教师的评价。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五看:一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二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三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四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五看学生特长发展阶段成果。

2、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a、b、c、d等级”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袋中。

六、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分管领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搞好阶段验收、评价。

2、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步骤实施,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3、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

4、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5、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6、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7、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七、经费保障

学校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编辑、实施、活动、评价及奖励

校本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校本课程开发情况篇三

让每个生命光彩在体验中绽放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首先欢迎大家到实验学校指导工作,感谢大家现场指导学校的校本课程成果展示和课程教学。

在校本课程建设工作中,我们本着学校阳光办学理念,聘请开发顾问,成立课程研究、审议、评价等组织,制订《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以及《评价方案》,经过近三年时间探索,确定了34门校本课程,现在各课程教师制订了《课程纲要》,真实备课,引导全体小学生自主参与。

下面我把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的具体做法和一些想法向各位领导同仁做一汇报,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课程理念:让每一个生命都闪光

校本课程是什么?三年前在我们的心目中和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没有多大区别。但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在大量进行理论学习之后,我们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对校本课程是什么、为什么有了明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

(一)校本课程的定位

在学习了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关于校本课程的20个视频后,我们对校本课程有了拨云见日之感。

什么是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在有效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在这个定义中有几个关键词:一是必须根据学校的教育哲学来确定,也就是学校想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学校想培养阳光自信的学生,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教育哲学,那么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开设就不是随意的,应该为阳光学生的培养服务;二是必须对本校学生进行需求评估,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三是校本课程是多样的,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四是校本课程是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的课程,不像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规定动作。

校本课程与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校本课程有这样四个要素:有目标、有详实的内容编排(有逻辑顺序)、有实施的组织体制或运行状态(相对稳定)、有课程评价。较之于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校本课程更规范、更稳定、更科学,有一定的运行规划和线路,有自己的出发地和目标地。

(二)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

校本课程就是国家授权学校做主,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课程,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课程

开设到现在,我们深刻体会出这句话对于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多么重要,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想把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学生的特长培养结合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发现这是非常难做到的,也是不符合校本课程开发规律的。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尽可能地利用校内和校外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让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和发展,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学生的特长发展只是这一过程中的附属品,而非主要成果。

结合我们学校阳光教育理念,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让每一个孩子在课程自中变得阳光、自信,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校本课程中闪耀出己独特的光彩。

二、课程设计:力求科学规范

校本课程是国家授权、学校作主的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而设立的课程,只有科学设计、规范运行的课程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才能真正达成校本课程开设的初衷。因此,在校本课程设计上,学校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从了解和学习校本课程的上位概念入手,规范校本课程设计思路。

(一)以学校教育哲学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学校新建于2011年上半年,但建校不久,在汤校长、王校长的带领下初步建立起阳光教育文化价值体系,在这个价值体系中,初步将学校的教育哲学定位为培养阳光自信的人,将校训定为“天生我有才”,校风定为“阳光做人,自信做事”。“天生我有才”这一校训是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而设立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它给全体师生传递的信息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才能、才气,只有用心去做、耐心去学,勇于尝试和挑战,每个人都能闪耀出自己独特的光彩。正是本着这样一种理念,学校于2011年起就着手校本课程的开设工作,力求以多样、多彩的课程满足师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让的师生都能成为阳光自信的人。

初步有设想,现在形成了比较实用的规划方案。由杨艳艳主任牵头制定。

(二)以需求评估为校本课程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2012年,在整体文化价值体系的引领下,由王兆梅主任具体负责学校组建了30个社团。2013年,在社团运转情况良好的情况下,我们将其转型为校本课程。转型为校本课程,意味着它不再是兴趣小组,也不再是社团活动。

为此,我们于2012年6月对全校学生进行了需求评估,对学校

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了每个学生的家长、每位老师爱好特长。

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地推敲和论证,最终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种类型。

教师个人:教师个人开发,这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的好处是便于管理和评价;

教师小组开发: 轮滑、陶艺、棋艺属此类种类型,每门课程由两位教师来开发,分学段开课,这种类型的好处是学生年龄段相对集中,教师便于课程设计和管理,目前看来,这种形式是相对科学的一种方式,也是以后学校校本课程的发展方向。

教师全体开发:学校的读书课程属此类,每天中午学生都进行课外阅读,周一三五下午课外活动进行读书交流和汇报。

校内外合作开发: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后,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及学校师资不足的现状,我们聘请了部分校外辅导员和本校教师一起合作开发了部分课程,软陶、拉丁舞、架子鼓、软笔书法都是这种类型。

师生合作:这是由学生和教师一起合作开发的课程。爵士舞和快乐写作、实践银行、实践超市四门课程都是这种类型。这样的课程基本属于学生自主管理,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管理、自主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形成能力、体验成长。

从开发途径的不同可分为课程选编、课程改编、课程新编三种类型。

课程选编:根据我校部分课程开发能力较缺乏的状况,乒乓球、拉丁舞、架子鼓、软笔书法等课程采用课程选择式开发。

课程改编:学校大部分课程都采用课程改编式,即对已有的课程(或自己的或别人的)进行修改,以形成一门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课程。

课程新编:对实践银行和实践超市采用课程新编的方式,在实践中摸索学生自主管理的路径与方法。

对于已确立好的校本课程,我们依据“体系→科目→课题”的思路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根据前期调研,共分艺术审美、健康生活、趣味益智、学科拓展四大体系34个科目。

三、课程运行:以师生为主体,以自主为状态

以前我们固定每周二、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课,为校本课程活动时间。上个月,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论证,根据微课堂教学理念,报请区领导指示,把下午的前三节课调整为30分钟,最后两节课为校本活动时间。

课程运行工作中,我们主要以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以自主作为运行的主要方式。

(一)课程纲要教师自主设计

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构与门类确立后,我们没有着手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而是花费大量精力组织教师编写了课程纲要,使每门课程走上规范稳定的运行状态。

首先,我们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培训,从对校本课程的基本认识、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如何编写校本课程纲要三方面对各课程辅导教师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培训,使全体教师明晰了校本课程是什么?为什么要开设校本课程?如何开设校本课程?

在明晰关于校本课程的上位概念后,课程组组织教师着手于校本课程的编写,并采取过关的形式,由课程组对所有的校本课程纲要进行修改,写批注,再次召开修改会进行修改,不合适的进行多次修改,直到达标为止。

为了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更规范、更科学,我们邀请区教研、教科室领导来校对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课程纲要、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地辅导。

校本课程纲要的形成,使全体教师明晰了自己的课程将走向何方,如何走,保证了课程的正常稳定运转。

(二)课程科目学生自主选择

在确立了即将开设的校本课程后,为让学生充分了解课程,保证选课环节的客观性,我们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组织教师为自己的课程编写了海报,将海报展示于校内和校外,校外的主要是给家长看,因为参加课程需要家长提供一些物质上的支持,比如轮滑鞋,绘画颜料、舞蹈练功服、羽毛球拍等。二是设计了一张自主选课表,让学生带回去和家长一起选课。学生的自主选课表填完后,学校根据学生的选课志愿进行分课。实行学生自主选课,主要是为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校本课程真正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而服务。

(三)课程学习学生自主管理

在课程学习中,我们以自主管理为基本思路,对所有的课程进行了自主管理的分层要求:

第一层是自主管理,面向爵士舞、快乐写作课程的学生,带这两门课程的分别是王兆梅和杨艳艳,是我们学校校本课程研究组的主要管理人员,这两门课程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一是出于管理工作的需要,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爵士舞课程的学生在2012年时完全处于百分百管理状态,这种管理状态的出现完全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2012年六·一儿童节上,四年级一班五位女生的爵士舞《千方百计》在初选中一举夺魁,时尚个性的动作、阳光帅气的服装引起了评委的关注,在和孩子们交流后发现:这个舞蹈是孩子们自己根据音乐创编出来的,整个过程没有任何老师参与辅导,就连服装,也是孩子们自己请车友宜的家长买来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事件的启发,2012年9月,学校经过充分论证与思考,建立起近30个社团,并在爵士舞、拉丁舞社团中试行“学生百分百自主管理”,将社团的过程管理、活动展示等全部交给学生来做,教师不再全程负责,必要的时候,学生们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2013年,学校将社团转型为校本课程时,为爵士舞课程配备了课程顾问,以使爵士舞课程的发展更健康有序。

快乐写作课程的学生也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课程学生共二十八人,分为七个团队,这七个团队的队长是由学生自荐和推荐评选出来的。队长出来后,队员自己选择队长,这样,通过一种最自然的状态组成了课程的七个团队,学生们自己命名了团队名称、团队目标等,比如团队名称分别为:囧战队、鸡牛部队、青冰队、猫咪队、星星队、雪魅队、梦啦啦队,这些由学生自主命名的名称和我们成人设想中的完全不一样,但学生都有自己的诠释和理解,比如青冰队,因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出于水而寒于水”,所以她们取名青冰队,她们的目标是超越管理顾问杨艳艳。雪魅队,她们希望自己写出的作文象雪花那样高洁、充满魅力,囧战队和鸡牛部队的成员全部是男生,囧的含义代表郁闷、悲伤、无奈,而这个团队的含义和目标是战胜囧状,保持一种乐观自信的心态。

第二层是其他课程尝试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起初将点名、卫生、纪律维持、卫生打扫等交给学生去做,慢慢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以后再逐渐放手。

自主管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个性张扬、风采展现的平台和机会,使师生的自主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也满足了师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师生的课程参与积极性,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自己作主的课程。

四、课程评价:在表现和赏识中锻造师生自信风采

校本课程的开设,给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姿的舞台,更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何管理好新开设的校本课程,是课程研究组讨论最多的话题。经过多次尝试与论证,初步建立起了“制度+人文”的管理模式,以表现性评价和赏识性评价为主要形式,打造师生阳光自信的风采。

(一)在自下而上的制度管理中凸显人文情怀

为了规范教师的课程开设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学校制度了《校本课程管理规定》、《校本课程评价细则》,对教师如何上课、学生如何上课、教师请假如何处理、学生转课如何处理、如何评价辅导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在开课过程中,课程研究组根据相关制度进行检查和通报,每次开课都发放检查通报。

制度能规范人的行为,却缺乏人文的情怀与细腻。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课程组注重以情感管理来弥补制度管理的刚硬,使整个课程管理刚柔相济。

课程组成员在制定重大决策前,首先进行调研,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思想

动态,尽可能让教师和学生作为管理主体出现,使各种制度、决策的形式都来自于教师和学生,既让学生和教师体会到被尊重的成就感,又可以形成制度与规则的价值认同。

(二)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要形式,在赏识中激励师生自信心的形成

对于校本课程,我们采用的主要形式是表现性评价,如表演、朗诵、作画、捏制、写作等,尽可能地不使用纸笔测试的形式,力求以评价给师生搭建风采展示的舞台。在评价标准上,以赏识性评价为主,重在发现师生在课程中的闪光点、进步处,以激励师生的自信。

五、课程成果:每个生命都绽放异彩

提到课程成果,我们不想单纯地向大家汇报我们有多少作品获奖,有多少学生被评为何级优秀。校本课程开设的初衷是满足孩子个性成长的需求,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生成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无法拥有的体验,找到自己的自信,收获快乐与成长。而这其间,教师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也会获得专业上的成长与提升。

(一)学生的收获与成长

1.收获快乐的学习状态

开设校本课程之后,学生对校本课程是否喜欢成为课程组重点关注的问题。因为对于校本课程,学生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自主选课,如果在开设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很好的保持,学生可能就会产生转课的念头,如果大批量地转课,校本课程就不可以得到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课程组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研,本学期,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渠道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研和监控:一是对一二年级的学生,采取当面访谈的形式进行询问;二是对三至六年级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机会,以《校本课程大家谈》为主题,让学生采访本班同学对于校本课程的感受与看法;三是以书面形式引领二至六年级学生对校本课程进行了中期总结。(展示中期总结图片)这三种方式进行调研后,我们的结果是学生非常喜欢校本课程,许多学生表示下次还要报门课程。我想这是我们最大的成功。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六年级二班的一个孩子,他是班里最跟不上的一个孩子,父母双亡,以前在课堂上经常没有表情、很木然,因为他基本听不懂也插不上嘴,但现在这个学生的脸上经常挂着笑容,在软陶课上,他很专注,很认真,也非常有成就感,中期总结写得满满的,虽然句子中标点缺失很多、也不少,但他想写、敢写了。这种状态,也带到了平时的学习中,有一次上实践课,老师让学生们自能展示,不需举手,直接站起来给大家汇报,诸葛祥轩是第三个站起来汇报的同学,全班同学自发地为他鼓掌。

做陶艺时,有的孩子喊我“师傅”,我也回他一声“徒弟”、“悟空”;有时已经放学了,有的孩子还想做,向我缠着我请求“师傅,您别先让我滚呵,我得做完的。”那种融洽的师徒关系,学生也自在,老师也自在。

2.收获真切的成长体验

真正的成长所指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看重的是学生在能力和情感目标上的实现与达成。许多学生在中期总结中提到了自己在校本课程学习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三年级三班于润涵在中期总结中写道:“在陶艺课程的学习中,我体会到有些事情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但是如果细心做你就会成功。”

三年级四班奚岩基写道:“我喜欢篮球这门课程,因为可以练习我们的身体,让我们长得更高,学习的过程我感觉很艰难,必须刻苦才能有收获。我的收获是任何事都要刻苦劳动才能有成果。”

五年级二班曹艺馨在烹饪课程中期总结中写道:“我吃着自己炒的鸡蛋,心里乐开了花,俗话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今天我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吃到了幸福的味道。”

老师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深刻地体验到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成长,开设手工课程的吴迪老师在中期总结中写道:做手工本来就是一个需要耐心的工作,现在我们班的孩子已经从一开始的坐不住、做一会就烦躁转变成为:‘老师我们可不可以再做一会。’”

3.收获自信的精神风貌

自信从何而来?居里夫人有句名言:自信心是人们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而个体的自信心决不是在封闭着的自我意识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在与周围的人们交往中,注意他们对自己的态度,想像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以此作为素材,并把它作为一个客观标准内化到自己的心理,从而形成自我形象。换句话说,个体的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受周围人评价的影响。

在培养阳光自信学生的教育哲学的引领下,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以赏识性评价为主,无论是针对辅导教师还是学生,都力求评出自信、评出风采,事实证明,学生们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在赏识性评价中,慢慢地建立起了自信,逐步向着自信阳光的目标迈进。

周传国,一个三年级学习不咋得的、像个“小秃爷”,做陶艺认真度超出我的想象。表扬他为什么能做得好——你很聪明,认真了,听得准确、观察得细致。学习数学时也这样一定能学好!

六年级一班韩涵在合唱课程的学习中期体会中写道:“平时我不敢在别人面前表现,现在终于有机会了,我们园一共不到三十个人,虽然人很少,但要一个一个地起来唱还是有一点紧张,王雪老师不断地鼓励我们要有自信,不要害怕展现自己。这一门课程让我感受到: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自信,不敢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要太胆地面对恐惧就能克服害怕。”

三年级四班王梓萌参加的是架子鼓课程,她说:“学架子鼓能在班里很出

色,别人都不会就自己一个人会很光荣。”

赏识性评价需要教师高看学生,而教师放低身段,和学生一起学习,也是生发学生自信的源泉。王宝菲老师是学校架子鼓课程的助教(她自己不会,学校有聘请的校外专业教师),负责管理学生。她在课程中和学生一起学习架子鼓,这种低身段的课程参与形式竟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其中的一个片断:

“陈老师让我作为第一组(3人)来尝试,刚开始我敲得还可以,但到后面我全乱了,该敲四下的我敲了三下,看着在旁边指挥的陈老师向我喊“四下,四下”,我却更加手忙脚乱的敲了五下,也许是陈老师再也忍不下去了,便“咔咔”关上音乐,并指着我说:“你,到旁边站着去!”,这一句话让我浑身冒汗,仿佛一下回到了学生时代。此时,学生都正瞪大眼睛看着我,这目光让我窒息。倘若有个洞我会一头钻进去。后面,在学生的练习中也许有了我这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反例,站在旁边警示着他们,他们个个学得都很快,敲的也比我准确。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我们班的一个学生,一个平时各科成绩都在及格边缘徘徊的学生,当他顺利敲完走到我身边,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老师,你要认真,加油”。这可是我平时在课上用来鼓励他说的话。看着他自信的背影,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也许正是有了这次的教训,我在架子鼓的学习中更加认真,不敢有丝毫懈怠,只要一有时间我就练一练陈老师教的动作,慢慢的我赶上了,让自己由反例变成了正面的榜样。我终于也能跟学生们一样自信,轻松自如的演奏了。现在孩子们见到我都会兴高采烈地叫我“架子鼓老师”,我也倍感喜欢和珍惜这个称呼。因为在架子鼓的学习中,我和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架子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让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变得更加阳光、自信。”

4.收获专注的学习品质、坚强的意志品格、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 李旭做陶人,最小的和一粒黄豆一般大,一个小坦克不到2厘米长,一个3厘米大小的泥人用十七八个部件粘合起来;赵振东做的8厘米高的人物,每个手指只有半个大米粒大小,细心地粘合。

篮球、轮滑听起来有趣,但是要反复练习一个运球动作、反复练习一个轮滑姿势时间一长也有些枯燥。——需要坚强。对陶艺班的同学来说,天冷了,我们还敢不敢揉捏那冰凉的陶艺?——让学生体会到做陶泥,不仅能使自己心灵手巧,还能让自己坚强。

陶艺班的孩子现在再看自己最初的作品,往往是嘲笑自己做得难看——“我做得这么难看还得能得奖来。”有的孩子用陶泥做作品,一开始哪怕做的是乌龟或老鼠,都要在背上大大地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他自己做的,有一种成就感。现在,再做时,哪怕做得很精致,自己也不想再刻名字了——一写上字,就不好看了——这是审美感增强了。从注重成就,到注重审美,这是一个小小质的变化,可以说是一个飞越。

在陶艺班我们有个小要求“纸不揉团平展放”,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养成讲卫生、节约的习惯,重要的是培养自己耐心做事、不急躁的习惯。我们也建议全体学生注意这一小细节。

生活习惯上,还有一小细节,陶艺上课时要欣赏或用到一些器物,如各种形状的洒瓶、饮料瓶、圆珠笔芯、月饼塑料盒、一次性纸杯、超市发的宣传纸,等等,这些都是让孩子们自己在家中、路上、垃圾堆里淘宝一样淘来的。前段时间远足拉练,一个学生从垃圾袋里拣回一个盛果冻的心形小塑料盒拿回来,兴高采烈,那种满足感——她是如获至宝。——这是一个发现美的过程。

陶艺不光是只做捏泥,让学生了解陶瓷历史、了解中国历史,祖国和民族自豪感在孩子心中真实形成,其爱国情份就有了!china——我为你自豪!让学生背背、抄抄关于陶瓷的诗词、夸夸同伴的作品、搜集、交流陶瓷的图片文字资料,这是一种情趣、一种能力的提高。

我对孩子们讲,我们这个校本课程的名字叫“熠尘陶艺”—— 陶艺能让尘泥闪光,通过做陶艺,我们能让自己闪光。

(二)教师的收获与成长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发现: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喜欢学习、喜欢老师、喜欢学校,还使参与课程开发的老师在职业状态上发生了质的改变。

1.形成课程意识,提升课程能力

什么是课程?在将社团活动转型为校本课程之前,许多老师说不出所以然,而通过培训与研究,老师们建立起了课程意识,明白了课程与兴趣小组、社团活动不同之处在于:课程必须有目标、有详实的内容编排(有逻辑顺序)、有实施的组织体制或运行状态(相对稳定)、有课程评价。课程的四要素保证了课程的运行不是想当然,而是在科学规范指导之下的教学行为,而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和课程纲要就是进行教学行为指导的“科学和规范”。

对于老师们来说,课程纲要的编写非常具挑战意义。课程纲要看起来内容不多,行文也不深奥,但要想编写一份实用科学的纲要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我们学校纲要的编写实行过关达标制,每份纲要的修改都在三次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更多,直到过关为止。在多次编写、修改、讨论、调整的过程中,老师们从一个新的高度上对本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进行了重建,使之前想当然、跟着感觉走的课堂状态转变为行之有据,许多老师对这一点有深刻的体会。比如刘俊兰老师,所带的是户外游戏课程。做纲要时一筹莫展,她很勤奋,自己上网搜集了200多个户外游戏,但如何上却没有思路,借助做课程纲要的机会,教科室杨艳艳主任帮她一起进行了梳理,首先确立了课程目标——不是单纯地做游戏,更重要是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掌握游戏的规则,形成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她们在这200多个游戏中进行遴选,最终确立了30个适合小学生的游戏,然后对这个30个游戏进行分类,最终整合为六大类。这样一来,每个游戏都有自己的目标与使命,户外游戏也不再停留于好玩、有趣的层面,而是走向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团队合作能力。

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意识的出现,是校本课程开设过程中教师们的另一成长体现,负责电脑课程的朱孔利在课程中期总结时提出:“在学生电脑画指导方面,由于个人能力所限,在电脑操作方面能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点,但在图画的构思上,布局合理性、颜色搭配等方面则较薄弱,今后的开课过程中,我设想邀请美术组的几位老师来做一些基本美术知识的培训,整合两门课程的资源,在互补中达到课程资源的最优化。”其实,朱孔利设想的这种团队开发、课程整合的形式可以说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比较理想的一种形式,能使校本课程资源达到最优化,现在这种设想出自于开发教师之口,以一种自然需求的形式出现,下一步的这种开发形式的完善与整合就会有水到渠成之功效。

2.改善职业状态,收获职业的幸福感

校本课程的开设,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职业状态,许多老师在课程中体验到与学生交流、共成长的快乐,收获到教师的幸福感。

户外游戏课程刘俊兰老师在中期总结中写道:“通过两个多月的课程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在慢慢发生着变化,由上课前各玩各的到站齐队伍等我上课;由不听我讲游戏规则玩自己的到能认真听讲并积极回应„„孩子们上课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我感到很欣慰很幸福。

武术课程陈汝琦老师在中期总结中写道:“看到孩子们在不断提高,我在付出努力的同时,也收获了成功和感动:现在天在逐渐变冷,有的学生在和我做游戏的时候发现我的手凉,一下课就拉着我的手给我暖,一直送我到办公室给我推开办公室的门„„诸如此类的小事还有很多,因为感动,所以我会更加努力!”

陈之笑老师作为新毕业教师,带初级轮滑课程给她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课程组检查时经常发现她给孩子穿轮滑鞋,或是搀着孩子一个个地练,她戏称开课之初自己是学生的超级保姆和解决麻烦的超人,课程开设之初陈老师非常累,但付出总有收获,她在辛苦的同时也收获到了学生的喜爱和满满的幸福,她是这样写的:“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孩子们都滑得像模像样了,至少穿戴护具和正常滑行都没问题了,这也让我省了不少心。而且孩子们的热情和天真对我很是鼓舞,每次在路上碰见我都冲我喊‘笑笑老师’,有的孩子还经常送我一些折纸之类的小礼物,还有一些小女生每次都非要拉着我让我陪着滑,不然就冲我撒娇。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一个叫奚悦的女孩子,每次她滑过来的时候,都噗的一下子抱住我,嘻嘻的笑叫我老师,那种

被需要的感觉真的很幸福。”

幸福是人们生活、生存、学习、工作的终极目标,也是我们开设校本课程的初衷的初衷,相信不在久的将来,每位老师都能象陈之笑老师那样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体会到快乐和幸福,每一位学生和老师都能在校本课程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光彩!

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还不够成熟,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之处。如,随着学生的成长、水平的提高,如何将一个科目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其内容又如何综合编排,全体教师的开发水平如何提高,个人开发怎样向团体开发转变,等等,都还有更多的问题去探讨、更长的路摸索。

校本课程建设中,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我们是学习者、探索者,在建设中我们提高、成长;对学生来说,我们不是要培养他们要成为专业人才的,虽然我们也给了孩子一点点专业方面的基础,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过程中让孩子快乐了、自信了、阳光了。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上,我用这样的话来鼓励作为基础教育者的我:

给禾苗宽敞的空间,它就会充分地沐浴阳光,何必担心以后能否花艳果硕? 给鸟儿辽阔的蓝天,它就会自由地坚硬翅膀,何必担心以后能否翱翔长空?

我们校本课程建设还只是刚起步,敬请各位领导予以指点,谢谢大家!

校本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校本课程开发情况篇四

实验学校初中部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为切实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现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特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一、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思路

学校以“十八届三、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新校搬迁为契机,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文脉相承、和谐宜学、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特色学校”为办学宗旨,以“山河润泽生命,阳光开启人生”为核心办学理念,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秉承“厚德、博学、励志、笃行”的办学思想,精心打造“山韵•河润”校园文化,逐步实现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师生人文素养提升、精细管理能力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评估需要 1.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我们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采用学生问卷及与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大规模访谈等方式进行。问卷及访谈都涉及如下内容:你希望有什么兴趣爱好?希望提高哪方面的能力?你希望学校开设什么课程培养这些能力?

2.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

学校与社区都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摇篮,是他们实践与体验生活的基地。我校教学环境优美,是一所教师师资水平较高的学校。学校决策者思考着把学校做强、做大、做出特色。这样,需要重建学校文化,重新审视学校的育人目标,使这所有着三十多年光荣史的学校在新时期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发展提供了平台,课程管理与决策权利的下放,给学校课程创新创造了机遇。校本课程的开发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在实践探究中明确了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学校教育理念的方向。而学校所在的社区活动场所缺乏,社区文化活动较为单一,他们同样需要创设一种新的社区文化,来提升社区的品位,促进社区的发展。

3.评估学校及社区的课程资源的需要

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功能特点,可以将课程资源分为校内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校外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主要指社区)。校本课程开发并非一定要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它所需要的是对现有社区资源和学校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在新校启用以来,我们开始重塑学校与班级文化,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园环境课程资源,造就怡情悦性的校园文化。在校内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根据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知识、技能、经验缺乏的实际,加强了校本培训及与专家的对话、交流,以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获取课程开发技术的支持。在情感的交互上,实施新课程以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交流互动,营造了关爱协作的氛围。现在教师与学校决策者的课程价值观一致,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充分达成共识我校现存课程资源(包括人力、物理资源)丰富,同时学校所在社区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及丰富的资源。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不但可行,而且还独具特色。

三、校本课程的目标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增进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增进学生对学校、家乡的认识和了解,为国家、为社会、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勤奋学习、立志成才。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自我生活方式,关注身边的社会现象,关注学校的发展,增强社会、集体生活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真正行使好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引导并激发教师通过成长反思增强课程意识,倡导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培养教师主动解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专家型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3.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加强学校教学文化建设,提高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使其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导向性。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国家确定的教育目标为课程建设的准则与导向,减少课程开发的随意性,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关系,保证三类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

2.发展性。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校本课程开发要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计划、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而进行,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3.开放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充分发掘与整合。从作为课程要素的课程资源来看,不管哪类学校,其课程资源都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扩展到社区,辐射到社会;从单一的学科课程整合为实践性强的综合课程。4.地方性。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取具有开发价值的素材,提炼出课程开发主题,以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5.独创性。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紧密结合社区与学校实际,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突出学校特色,尊重学生选择,以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体现校本课程的独特性。

6.民主性。校长、教师、家长、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共同体,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听取与尊重各方面的意见与需求,特别是学生的意见与需求,形成一个人人参与的民主氛围,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1.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内容要立足于学生需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提供以下选题供参考:

(1)生命教育系列:课程目标是形成珍惜个体生命的意识并学会保护自己,提高素养,挖掘潜能,提升生命发展的质量。内容包括道德价值观教育(如我国儒、道等学说与为人处世;与道德价值观相关的历史名人、故事等)、生存教育、成才励志教育等方面。

(2)科学素养系列:课程目标是拓展学生科学知识视野、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环境与资源、生命科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自然地理、地方自然状况、科技制作、电子技术、劳动技术、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科技兴农等。

(3)人文素养系列: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并内化,来提升自己的气质修养,继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交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内容包括美学、中国文化、文学欣赏、戏曲欣赏、演讲与辩论、英语会话与阅读、民风民俗、礼仪、宗教、法制教育、地方风土人情、地方文化等。

(4)生活艺术系列:课程目标是增强学生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并熟悉专业技能操作要领,培养积极向上、情调高雅的爱好和特长。内容包括乐器、声乐、舞蹈、摄影、书法、烹饪、刺绣、编织、剪纸、花卉种植、泥塑、手工、表演、家政服务、时装设计、装饰设计、营销模拟、应用医学等。

(5)身心健康系列:课程目标是强健体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与特长。内容包括篮球、足球、田径、乒乓球、武术、围棋、象棋、健康保健、卫生、心理辅导、就业指导、人际交往等。(6)职业技能系列: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内容包括机械类、计算机类、电子类、美术类、服装类、建筑类、普通话、实用写作、市场营销等。

六、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

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主要包括:成立组织——需求评估——确定目标——编制课程纲要——课程申报与审定——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1.成立组织

校本课程开发队伍应包括课程开发组织和课程审议组织。由学校内部人员与学校外部人员。学校内部人员主要包括校长、主管主任、学科教师、学生代表。外部人员包括地方当局行政主管领导、课程或学科专家、家长和社区代表等。只有内外配合,群策群力,才能有效地促进校本课程开发。

2.需求评估

教师自行或在有关专家指导下,对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办学特色,评估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分析学校及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一是评估学生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设计的起点是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兴趣,特别是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对于确定校本课程目标具有直接导向性。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采用学生问卷及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大规模访谈等方式进行。

二是评估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要充分考虑学校和社区的公共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即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家长对学校开发课程的愿望和建议等。对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方面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估,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学生的需求和建议。②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③社区和学校教育资源的状况;④学校的优势;⑤家长对学校开发课程的愿望和建议等。

3.确定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就是依据学校所制定的学校教育目标,建构学校的总体课程,并据以实施、评估、改善的过程。所以应先明确学校的教育目标,这样才能为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依据。学校教育目标是学校对所要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要求,其制定要遵循国家的教育目的,考虑到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教育目标制定以后还需进一步细化,最终通过课程和教学来实现。所以学校的教育目标必须转化为课程的总体目标,并进一步细化为各学习领域的目标,通过教学来实现各学习领域的目标,进而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订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学校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在分析与研究需求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结合自身开发能力和学校课程实施的条件,确定自己开发的目标和方向。4.编制《课程纲要》

在申报课程前,教师需编制《课程纲要》,即教师自己对改门课程的一种设计。它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课时安排上,一项学习内容可以是一节课,也可是几节课,可以是一周一节,也可是隔周一节,还可以是一个半天的时间学习活动。

5.课程申报与审定

教师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和自己的特长申报课程,申报课程时须填写《校本课程申报表》,同时提交已编制好的《课程纲要》或《课程实施方案》。教科室组织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学校课程的总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

6.校本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召开校本课程发布会,向全体学生公布《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如果选择的学生人数不足10人,这门课程自然取消。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先进教育理念,又给教师增加了开课的压力,促使教师认真学习,认真开发校本课程,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

设置校本课程,可统一安排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也可按科目分散安排,但必须保证校本课程的课时,每周至少1-2课时,并一定要把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纳入课程表。

主要包括:时间、内容、教师、场地等,主要形式就是选课走读。

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体验性、探索性、自主性;充分体现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合作性、建构性;充分体现教授方式的灵活性、针对性、创造性。

根据有关的课程文件,正确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

关于教学内容问题。校本课程可编写教师用书或讲义,原则上不编写教材,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动器材,不允许要求学生购买人手一册的教科书或资料。

7.课程评价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评价要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学校要定期检查教师教案,组织教师经常交流自己的教案,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提供建议。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出评价。评价的内容应侧重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要在学生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的结果,宜采取等级加评语的方式记录。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素质发展要有激励功能。

学校要发挥校本课程学业成绩考核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考核评价的内容应侧重态度与能力,考核评价一般不采用考试的方式,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要在学生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学生实际背景的不同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的结果采取等级加评语方式记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应纳入学生档案管理之中。

八、校本课程的开发管理

1.领导组织保障,成立实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小组,做到人员落实、职责分明。

2.管理制度保障,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一是教师撰写的校本课程纲要必须经校本开发小组审议后方可执行。二是每月举行一次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交流会。三是加强督查考核,教师的业绩与教师工作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

3.人员队伍保障:指导师实行统一管理,发挥教师的特长优势,激励教师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加强教师的进修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专题研讨、重点培训、实地考察、定期交流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4.经费保障:设立专项经费,满足校本开发经费的需求,对在校本开发过程中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

5.硬件保障:开发好校本课程报名系统,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校本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校本课程开发情况篇五

古诗词校本课程开发

主讲教师: 教学材料:改编 课程类型:人文素养 授课时间:每周一课时 授课对象:初一,初二学生 具体内容

一、需求评估: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博大精深,蕴含着民族文化的智慧。因而,以古诗词为校本课程,让师生通过“认识古诗词,背诵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美”来丰富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效果显著。近年来,随着我校古诗词校本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我们对学校原校本教材《古诗词选集》作了优化改编,形成了“一起来”系列校本教材,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校本课程实施对促进师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试图对我校古诗词校本课程实施推广的情况展开分析,分别从以“诗”研教。以“诗”促学,教学相长三方面阐述校本课程实践的收效。

二、课程目标:、以“诗”研教,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课程研讨,提升古诗聚焦课堂有效性。我校提出“继传统,吟诗书画,教学相长;创特色,巧思善言,师生共进。”已经有好些年了。古诗词教学的过程是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每周一节的古诗课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培养情感,树立人生观的主题教育实践。那么,“如何有效地在课堂中开展古诗词教学实践”成为了教师们教学研讨的焦点。教师们通过对自己教法的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注重积累,分层提高,活动补充”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1)注重积累

课堂内,教师根据诗歌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品词、品句,背诵古诗词等活动,并指导学生对收集来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对古诗词学习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所有这些,都是在积累,是让学生在课内对古诗词细细嚼一嚼,咂摸出其中的滋味,感觉到它的“美味”。(2)分层提高

学生能力有高低,情感体验也有不同。这就决定了古诗词的教学也要有分层。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多种形式让学生选择,选择自己喜爱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理解,并试图做到自己觉得最好。比如,有的学生会读诗歌即可,有的能够流利背诵,有的能够通过个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学。这样,“总有一种或几种最适合的方式”好让学生有所收获。

三、课程内容:

(1)在诵读中,体会情感

古诗富有音乐感和节奏,听起来琅琅上口,是很适合朗诵的。要想教学生朗诵好中国古典诗词,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怎样通过朗诵表达出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意”。指导学生朗诵好古诗是帮助他们理解诗人独特风格、理解作品主题体会诗歌情感的有效方法。

比如,朗诵于谦的《石灰吟》,应用缓慢而深沉坚定的语气读,以表现坚贞不屈,刚正清廉的高尚精神。(2)在吟唱中,亲近诗文

时常有遗憾,现在的孩子只会读古诗了,从前那韵味十足的吟哦已无从寻找。在诗歌教学的时候,我们就往往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跟着磁带一起听别人“唱诗”、自己“唱诗”。(3)在绘画中,收获美好

为古诗配画,是一项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给了让学生一个感受美、创造美的机会,它更是让学生将所学的古诗内化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在为古诗配画时,应该要求学生所画内容符合古诗描绘的情节或景物,也要鼓励学生作大胆的合理的想象。

(4)在表演中,丰富感受

“演一演。”老师、学生一定得明白为“什么演”、“怎么演”这两个问题,否则,“演”就只能沦为“热热闹闹走过场”的“罪魁祸首”,浪费大量时间、精力,错过理解古诗的极佳时机。演,是“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诗人或是诗中提到的某一人物,深入人物内心去体验,去感同身受。(5)在创作中,提升能力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有时也要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在改写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得到锻炼,而学生也收获到做一个“诗人”的乐趣。(1)改写

在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改写时,学生写道:“初夏,我在恬静的田园散步,看见了金黄的梅子,还看见树上的杏子又大又肥,令人直流口水。”虽然“直流口水”一词有些碍观瞻,但我认为正是这个词写出了诗人恬静、悠闲的心情。因为只有一个了无牵挂的人才有足够的兴趣对杏子“馋涎欲滴”,否则,只是茶饭不思而已。或许是无意,或许是有心,学生准确地捕捉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把他们的笔触到了诗的深处。(2)创作

在学习了有关月亮的诗、词,在了解了月亮是诗人的思乡情结所在之后,老师请学生对月亮说几句心里话,作一首小诗。

学生当场在课堂内独立或合作完成的作品,充满想象。创作诗时,气氛热烈,无一人旁观,都积极参与;无一分钟浪费,皆在积极思索。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四、实施建议:

(1)师生共同学习,这个共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教师以学促教的过程。师生们共同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吸取、体验好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共同分享,体会诗歌学习的乐趣。(2)师生共同活动 “古诗游园会”、“读千古诗,写中国字”这些校本课程活动不仅是学生们的最爱,教师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3)师生共同收获

在古诗词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教法的研讨推动学法的发展,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使教师和学生各自发展了能力。全校师生也在诗词的不断滋养中取得收获。

五、评估建议:

评价应以鼓励,肯定为主,期中、期末举行两次全年级朗诵,默写比赛,对于成绩突出的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张榜公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7754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