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教学设计(热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21:17:02
父与子教学设计(热门15篇)
时间:2023-11-27 21:17:02     小编:笔尘

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应该先明确总结的目的与意义,以便更好地完成总结的任务。为了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文章,我们需要经常反思和自我审查,以便不断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引发大家对总结的思考和探索,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一些新的灵感和启示。

父与子教学设计篇一

1、通过读课文,概括作者的观点并理清理清文章的结构。

2、能运用文中的主要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

3、对成功有自己的思考,充分认识勤奋在成功中的作用,进而对现实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成功》这篇文章以个人经历说道理,分析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掼出无论是治学或是干事业,都不能依赖天资和机遇,指出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走向成功。

本文所讲道理是通俗易懂的,如果只是干巴巴就课文讲课文,学生因为无新鲜感产生厌学心理,所以教育者必须占有大量材料,才能讲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教者还要结合作者季羡林的经历来讲成功的公式。要引导学生结全中自身的体会来感悟、体会文章所阐明的道理。只有大家立在大量事实材料上的感悟才是真正的感悟。

本文语言平易,观点明确,层次清晰,学生学民产起来还是易懂的,可以教的给学生质疑的思想、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出示图片)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羡慕一些成功人士。我们羡慕科学家们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羡慕作家们写出优秀的作品;我们羡慕奥运冠军们登上了最高领奖台;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是如何成功的呢?他们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他们成功背后有哪些故事呢?我们除了羡慕之外还应做些什么呢?下在就让我们一道走进文学泰斗季羡林老先生的《成功》一文。

二、阅读课文感知文本。

1、请轻声,快速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划出作者对成功所持观点的句子。

2、请几位同学概括作者的观点。

课件显示: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其中勤奋最为重要。

三、研读课文探究文本。

围绕“成功”的公式,作者是怎样逐层展开论述的呢?请跳读文章,思考并讨论:(先自主思考,后合作解决疑难)。

1、作者对成功的三个条件各持什么态度?(波浪线划出)又是怎样论证的?(做批注)。

2、成功的三个条件用“+”连接,论证时是否可以前后调换顺序?为什么?

3、有人认为,第9节纯属多余,你的看法呢?能否从内容和结构上作分析呢?

4、作者在第10节对“境界说”的引用有什么作用?

引论()——本论()——结论()。

四、拓展延伸佐证观点。

九十岁高龄的季老先生,不傲慢,不教训人,把自己的心得告诉读者时语重心长,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亲切自然。对于季老先生的谆谆教诲,我们频频点头,那么我们的运用能力如何呢?我们就来尝试一下,有胆量吗?(通过材料,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关于成功的三个条件和主次关系问题的论述,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请同学们运用作者关于构成成功条件的基本观点探究下列材料,看看有哪些发现?

材料一:电视剧《我的太阳》中有位女蹈演员,为了艺术上有所成就,不仅天天苦练,而且到35岁还不愿生孩子,搞得婆媳关系很紧张,宁肯离婚也不让步。可是她专业成绩平平,一共也没当过几回主角,这位演员作了这么大的牺牲,最后却不得不忍痛离开台。

材料二:一只蜜蜂要酿造1公斤蜂蜜,必须同在100万朵花上采原材料,假如花丛同蜂房的距离平均是1公里,那么蜜蜂要酿造1公斤蜜,就得飞行45万公里,差不多等于地球赤道行11圈。

材料三:贝多芬小时候弹钢琴专注时,手指在键盘上磨得烫,为长期弹下去,他在琴旁放一盆凉水,把手指浸在水中泡凉后接着弹,水在地板上积水成多,漏到楼下房东家里却浑然不知。

材料四:王安石《伤仲永》一文中的方仲永,5岁时就认识书写工具,7岁就能指物作诗。邻居家有事常喊他去作诗并给他报酬。其父觉得有利可图,便拉着他到处赚钱,不让其学习,结果到20岁时”泯然众人“。

材料五:秦末,刘邦,项羽先后进入咸阳,当时项羽力量明显强于刘邦,消灭他易如反掌,在”鸿门宴”上项羽不听谋士范增之言除掉刘邦,沽名钓誉,听信项伯之义之说放走刘邦,最后天下被刘邦所夺。

五、拓展观点情感教育。

以上我们重点讨论了怎样才能获得成功,但什么是成功,其实也值得我们思考。

不同的人、事、物、境,会有不同的成功,所以“成功”在某些时候,不仅需要天资,勤奋和机遇,还需要……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补充完整自己的成功之道。

成功=天资+勤奋+机遇+……。

我的看法:

六、教学小结。

看来获得成功,需要的因素还有很多很多,但归根到底,成功的决定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奋!看着伟人的成功,我们会觉得遥不可及,其实学习名人吧,勤奋勤奋再勤奋,只要你努力了,奋斗了,成功便会触手可及,天道酬勤!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季老先生的仰慕和敬佩之情,再来朗读一下文章的9、10段,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勤奋,因为天道酬勤!

父与子教学设计篇二

1、能借助拼音读准“很、有、名、本、领、以、为、然、识、结、永”11个生字的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认识笔画“横折提”,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摹“识、本”。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能按标点正确停顿,能读出“不以为然、不耐烦”等语气。

3、在阅读中了解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不愿学习,结果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

4、通过学习课文后,知道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不好本领的,并能用比较规范的话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重点难点:

1、在阅读中了解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不愿学习,结果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

2、通过学习课文后,知道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不好本领的,并能用比较规范的话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上昆虫的名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简介:蝉以吮吸植物的汁液为生。雄蝉能鸣叫,因为雄蝉的腹部有个音箱一样的鸣叫器官。

3、蝉也叫知了,因为它一天到晚“知了,知了”地叫。(播放蝉鸣声)这样的叫声真难听,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想来教蝉本领。

4、出示:许多有名的歌唱家想要教蝉学本领。

(1)指名读,把句子读正确。

(2)学习生字:有名本领正音。

(3)自由读,齐读,把句子读通顺。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思考:哪些有名的歌唱家想来教蝉本领呢?蝉的表现怎样?

2、交流、板书:黄莺画眉云雀(可简单介绍)。

3、开放式回答:有名的歌唱家黄莺、画眉和云雀想教蝉本领,可是蝉。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蝉的叫声很难听,有名的歌唱家们到底要教蝉什么本领呢?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第2节,思考。

2、交流:(可出示句型,填空)。

(1)黄莺想教蝉发音,画眉想教蝉识谱,云雀想教蝉唱歌。

(2)黄莺、画眉和云雀分别想教蝉发音、识谱和唱歌。

3、板书黄莺画眉云雀。

发音识谱唱歌。

老师给你们一个填空,请你们想一想,该怎么说?

出示:、和分别想教蝉、和。

学生思考,准备。

4、蝉学会这些本领了吗?读读课文第三节。

书空。

5、蝉怎么就没学到本领,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呢?我请一个小朋友读读第2节,其他小朋友好好想一想。

交流、补充板书:不以为然摇头很不耐烦。

6、学习:不以为然生字:以、为、然。

7、指导朗读:

(1)听蝉与黄莺、画眉和云雀三次对话的录音,感受蝉的语气。

(2)出示黄莺和蝉的对话:

黄莺飞来了:“我教你发音吧!”

蝉不以为然地说:“知了,知了!”

a.指名同桌读,把句子读正确。

b.自由读,想想蝉是怎样说话的?

c.体验朗读。

(3)同桌合作,读蝉和画眉、云雀的对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4)分角色练读、比赛读。

蝉对教它本领的黄莺、画眉和云雀感到不以为然、不耐烦,结果怎样?

8、指名读,齐读课文第三节。

9、说话练习:

那么多有名的歌唱家想教蝉学本领,可到现在为止,蝉还是只会“知了,知了”地叫。学了课文,你想对蝉说些什么?(要求句子规范、连贯,意思明确。)。

四、复习巩固。

1、双轨火车:读字组词。

2、欢乐蹦蹦跳:积累词语。

3、读句子:

蝉很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爸爸耐心地对我说:“别着急,你能行!”

(1)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读。

(2)你能试着也用“很不耐烦”和“耐心”说一两句话吗?

4、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指导写字。

1、认识“言字旁”,观察笔画“横折提”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了解“本”的笔顺,适时渗透笔顺规则。

3、学生当堂描写:识、本。

父与子教学设计篇三

这是21课《古诗两首》中的首。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形象传神地描绘出乡村小儿撑着小船偷采白莲后,不知道藏匿行踪悠然冲开浮萍的情景,突出了小儿天真可爱的形象。

本诗对孩子们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于是教学时我采用自学探究的方式,让孩子通过自读感悟,讨论体会到小儿的天真可爱。

1、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读过或学过的描写儿童的古诗。

孩子们说得很多。

2、说说这些诗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什么信息,你从中看到了什么样的儿童?(天真、活泼、可爱)

1、出示《池上》

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读到了什么?

指名说,并读出来。孩子们说读到了可爱,顽皮

2、自由读,说说从哪些地方你感到了他的这一可爱、顽皮?

孩子们自由读着。

生:我从“不解藏踪迹”中读到的。看这个小孩子偷采了莲耦,想要隐藏自己的行踪,可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由船把浮萍分开后留下的一条水路。

生:我觉得不是想要,而是不知道要隐藏,这样才突出小孩子的可爱。

生:我也赞成他的意见,你看图上,小孩子看到船工过后留下了一道水路,一点也不着急,反而有高兴的神色,说明他根本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如果像**所说,那小孩子看到身后的水路,应该很着急才是。

师:说得好,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希望我们同学在回答时也要像他们一样,说得让人信服。

生:噫,那时候的小孩子都会游泳的。

生:是,我也认为小孩子不是采的耦,而是莲蓬,你们看他的小船上放的都是莲蓬。

师:你真会观察,我们不仅要善于从文字中找到答案,还要善于观察课文给我们的插图。

生:那什么是莲蓬?是莲花吗?

生:不是,是莲花开谢后结的子,就是花里的花心了。莲子就在里面,也就是种子了。

师:你懂得真多,不错。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哈,你真有想像力,正因为如此,诗人才把这一可爱的形象写出来了。现在我们再来读读全诗,让老师听听你们能不能读出小娃娃的天真可爱!

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可爱的天真顽皮的形象,你知道是谁写的吗?

介绍诗人白居易。

这一课有两首,另一首也是描写可爱的小娃娃的形象的。请同学们回家好好读读,看看你从哪里读出了他的可爱,并试着展开想象进行说明。

父与子教学设计篇四

2.出示鲸的图片。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入的了解。(板书课题:鲸)。

二。初读课文,抓住要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字音重点:哺乳、肺(强调肺字的书写)。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进行部分字词的讲解。}。

词语理解难点:通过结合人体部位学习。

3.思考一下:鲸和鱼的区别是什么?并看看课文中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4.交流: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用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相机板书:大小演变种类吃食呼吸睡觉胎生)。

三。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2.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重。

我国发现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

3.课件出示: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鲸?完成下表:

说明方法文中的例句。

作比较。

列数字。

举例子。

打比方。

4.教师进行总结。

四。合作学习,发现特点。

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相信学生对说明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分组合作学习研究,为自己选择适当的角色进行演一演、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的方法进行学习,进一步深入课文,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

2.预习课文,了解更多有关鲸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9.鲸。

大小演变种类吃食呼吸睡觉胎生。

父与子教学设计篇五

很多远古时代的生物已经灭绝了,像三叶虫、恐龙等。我们要想了解它们的生存情况,只能通过对它们的化石进行科学的研究。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古生物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它是人类开启地球宫门的一把钥匙。因此,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人们确定地层的年代。

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古老的生物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存到现在,如,本课所介绍的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成为人们研究古生物的活化石。扇形的小叶子,长得很慢却有着营养丰富的果实,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这就是银杏树。肥胖的身体,粗壮的四肢,犹如戴着墨镜的黑眼圈,这就是大熊猫。尖而长的大嘴,核桃大的眼睛,体长可达四五米,体重可达半吨的水中动物,这就是中华鲟。

学习本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北京古生物博物馆去参观参观,怎么样?(播放课件)。

(出示“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始祖鸟骨骼化石,蜻蜓和蝴蝶化石,三叶虫化石,枝蒎厥化石,考古学家正在挖掘化石”)。

欣赏完这些图片,你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吗?(板书:化石)。

引入化石: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

师:老师告诉你们吧,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生活着许许多多古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它们死后,遗体被埋入地层,经过亿万年的演变,它们的遗体逐渐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我们就把它称作化石。

2、学生质疑。

3、师:如果你想了解的话,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知生字:

1、按要求读书:

(1)轻声读课文,借助“树叶”里的生字,读准字音。

(2)找一找,课文里写了几种“活化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4、师生评议。结合读好几个生字:

悉鳞肉稀。

5、再读课文,找一找一共写了几种活化石?作上记号。

6、汇报: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7、师:是啊!这些动物、植物都是生活在远古时代,它们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存到了现在,所以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指导学习课文第二小节,结合训练:

1、课文是怎样介绍“活化石”的呢?首先请大家读读第二小节,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可以用笔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汇报交流:

(1)“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观察图片和实物)。

“一片片”和“一把把”能换成“一片”和“一把”吗?为什么?你能举个例子吗?

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很多,谁能说几个呀?

填空:一块块()一条条()一棵棵()一只只()。

(2)理解“公孙树”“白果树”:为什么叫“公孙树”“白果树”?

师:老师找到了一棵名副其实的“公孙树”,想看看吗?(出示课件师描述)在山东省最南端的新村乡,当地群众为一株被冠为“银杏王”的古老银杏树过了3000岁“生日”。此树高41.9米,胸围8米,直径2.6米,树冠根系面积五六亩。老树王虽历经沧桑,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师:其实,银杏树是一中很美的树,有位小朋友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配乐师诵读)我很喜欢银杏树,因为它很美丽。我发现,它的叶子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换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四季的形状我都喜欢。春天,银杏树枝头嫩绿的叶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在阳光的沐浴下,闪烁着生命的光芒。夏天,日照充足,叶子长成扇子的模样,绿得似乎一碰就会滴下油来。在酷暑难耐时,如坐在银杏树下阅读,一阵风吹过,千万只小扇子为我煽风,那份凉意,那份舒畅真是如同生活在仙境里一般。秋天,片片黄叶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像一只只黄蝴蝶在追逐嬉戏。冬天,银杏树落光了叶子,将自己包裹起来,等待着严冬的来临。他似乎苍老了,却仍在风雪交加的日子里顽强地挺立着。

银杏树也开花,但很小,常常被人忽略。它开的花是白里带点淡黄色的。小花结出的果子却是人们喜欢的。银杏的果子像一只只小橄榄球,乳白色壳子里面躺着一个淡绿色的胖胖的果仁,非常好吃,还带有一点微微的苦味。我常跟妈妈用微波炉烤着吃,只需小火一分钟,就听到微波炉里传出“叭叭”的声响,不一会儿,果壳裂开了,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

师:你们觉得美吗?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吧!

现在你喜欢银杏树了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

(给读得特别好的小朋友奖励一片银杏叶片作为纪念)。

四、自主学习第三、四小节,结合训练:

1、课文还写了两种“活化石”------大熊猫和中华鲟,小朋友们能自己读懂吗?试一试吧!也像刚才老师那样,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记,同桌合作,把读懂的内容向大家汇报,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开始吧!

2、学生合作学习第三、四小节。

3、汇报交流:

(1)“大熊猫是我们熟悉的动物,非常可爱。”

你知道“熟悉”的意思吗?你对什么很“熟悉”?请说一句话。

(2)“灭绝”是什么意思?谁知道其他动物为什么会“灭绝”的呢?

师:一只成年大熊猫的体重大概90—135千克。四脚站立时,肩膀部位的高约0.9米,身长大约1.5米。雄性大熊猫比雌性约大10%。

大熊猫的体形非常适应森林环境。虽然大熊猫笨重的体态和“内八字”的脚步使它显得笨手笨脚,但实际上它却出奇的灵活。它甚至可以用后脚够到脑袋。强壮的前腿和厚实有力的肩膀使它们爬起树来身手矫健,遇到敌人时也能化险为夷。灵活的身体使它们能轻松地穿过茂密的竹林。大熊猫腿短,走起路来离地面很近,因此走得很慢,即使是逃离险境时,也只不过是慢腾腾地迈着小步连跑带颠。野生大熊猫的寿命约为。

(3)“它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鳞,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一张大嘴又尖又长,样子怪怪的。”

“稀有”,稀少,少见。

为什么中华鲟会“稀有”呢?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师生评议。

五、演读课文:

2、(师示范):我是银杏树,就是大家常说的白果树,我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我长得很慢很慢,如果你小时侯种下了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了爷爷奶奶,才能吃上我的果子,所以我又叫“公孙树”。

3、(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活化石”介绍给游客。

4、各组派代表上台演说。

5、师小结:学了这篇课文,使我们对活化石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小朋友们,在我们这个地球上还有许多从远古时代生存至今的生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课件欣赏:)生活在3.5亿年前的腔棘鱼;4.5亿年前的鹦鹉螺。

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娃娃鱼;桃花水母;宽咽鱼;红豆杉,已经1200岁了;稀有物种桫椤;浙江百山祖冷杉。

六、课外延伸:

1、请你写一写:仿写一篇有关于小动物的作文;

2、请你读一读:《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3、请你查一查。

父与子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2、初步感知鲸的几方面的特点,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做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使学生明白:人和动物要和平相处。

教学重点: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鲸是胎生的。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1、你知道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用一句话介绍自己(检查预习情况)对鲸的了解。

2、过渡: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今天,我们就学习22课《鲸》。

3、齐读课题齐读。

二、学习课文。

1、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归纳总结:

本课的问题?1、作者介绍了鲸的哪些知识?

2、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2、组织自学:选择你喜欢的一段先自学后小组交流。

具体分析。

3、师生交流并板书。交流:

1、鲸的知识:样子大、是哺乳动物、种类、食物、呼吸、睡觉、胎生。

2、采用方法:列数字、做比较、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

法作用:准确、直观、形象。

3、交流方法:画画、朗读、表演。

三、练习。

快速读课文从课本中或课外搜集到快速读课文。

的有关鲸的资料以“鲸的自述”的练习。

形式给大家讲一讲。交流。

四、作业。

选择;

1、把你知道的有关鲸的知识制成小报。

2、根据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你也写。

一篇你喜欢的小动物。

五、板书:

样子大列数字、做比较。

哺乳动物。

种类分类别。

食物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

生活习性呼吸打比方。

睡觉(准确、直观、形象)。

父与子教学设计篇七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乘方运算。

3、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灵活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运算法则。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3、教学关键:弄清底数、指数、幂等概念,区分-an与(-a)n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结构以及思维活动特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联想比较、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一章我们主要学习了有理数的计算,其实有理数的计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一种游戏叫“算24点”,它是一种常见的扑克牌游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玩过?那我们现在约定扑克牌中黑色数字为正,红色数字为负,每次抽取4张,用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使结果为24。

师:假如我现在抽取的是黑3红3黑4红5(幻灯片放映图片)如何算24?

师:如果四张都是3呢?

生答:-3-3×3×(-3)=333324。

师:现在老师把扑克牌拿掉一张红3,变成2个黑3,1个红3,大家有办法凑成24吗?

生:思考几分钟后,有同学会想出33(3)的答案。

师:观察这个式子,有我们以前学过的3次方运算,那它是不是乘法运算?可以告诉大家,它是一种乘方运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乘方运算都是乘法运算,它与乘法运算又有怎样的关系?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有理数的乘方”,相信学过之后,对你解决心中的疑问会有很大的帮助。(自然引入新课)。

2、动手实践,共同探索乘方的定义。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进行对折,再对折。

问题:(1)对折一次有几层?2。

(2)对折二次有几层?224。

(3)对折三次有几层?2228。

(4)对折四次有几层?222216。

师:一直对折下去,你会发现什么?

生:每一次都是前面的2倍。

师:请同学们猜想:对折20次有几层?怎样去列式?

生:20个2相乘。

师:写起来很麻烦,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空间,有没有简单记法?

简记:222324。

师:请同学们总结对折n次有几层?可以简记为什么?

2×2×2×2×2。

n个2。

生:可简记为:2n。

aaa?师:猜想:a生:an。

n个a。

师:怎样读呢?生:读作a的n次方。

的因数),n叫做指数(相同因数的个数)。

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看作是的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的次幂.小试牛刀:

练习一: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方运算的形式:

6×6×6=(-3)(-3)(-3)(-3)=。

2.1×2.1×2.1×2.1×2.1=1。

21。

21。

21。

21。

21。

2=。

543431126。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乘方运算的性质。

师:我们在进行有理数乘法计算的时候,要先确定积的符号,然后再把绝对值相乘。我们知道乘方是一种特殊的乘法运算,那对于乘方运算的结果如何来确定积的符号呢?用幻灯片出示表格,计算后,请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并总结。(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从底数和指数两方面进行考虑)。

教师再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师生总结: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

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为0。

(-3)15;(-5)8;(-7)6;(-10)25;123;(-16)9。

例1:计算(教师板演一题后请学生板演)。

(1)26(5)62。

(2)73。

44(3)(3)(6)3。

33(4)(4)(7)4。

比一比:(1)与(5)一样吗?(3)与(6)一样吗?(4)与(7)一样吗?

小结:一定要先找出底数和指数,确定符号后再去计算。

例12:计算:(1)2522,(2)3,(3),(4),(5)453533334。

比一比:(2)与(3)一样吗?(4)与(5)一样吗?

总结:负数和分数的乘方书写时,一定要把整个负数和分数用小括号括起来。

5、课外探究。

一张纸厚度为0.05mm,把它连续对折30次后厚度将是珠峰的30倍。试着去计算一下,这句话对不对。

6、归纳总结,形成体系:

1、乘方是特殊的乘法运算,所谓特殊就是所乘的因数是相同的;。

特别提醒:底数为负数和分数时,一定要用括号把负数和分数括起来。

2

3、进行乘方运算应先定符号后计算,要确定符号要先确定底数和指数。

7、作业布置:习题2.6第1、2题;。

父与子教学设计篇八

1.情感目标: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及对文章的学习,教育学生如何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2.知识目标:把握文章中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能力目标:体会文章亲切、自然的文字风格。

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及对文章的学习,教育学生如何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1、组织学生写出对同桌的评价,只写优点。

2、收集有关自信的名言或广告词。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最近老师收到了一封信,信中有位学生向老师倾诉了内心的苦闷与疑惑――在家里,帮助家人做家务的时候经常会越帮越忙,受到训斥;在学校,由于成绩不理想,觉得同学们瞧不起自己,故意疏远他,自己常常感到很孤独。结尾他向老师询问自己是不是一无是处,没有希望。

教师:有类似心理状态的同学请举手(借此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的大致情况。)。

出示心理测试题,请同学自测:

1、我觉得自己有不少优点。()。

2、我喜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3、与陌生人相处,我很少局促不安。()。

4、我的小伙伴很喜欢和我一起玩。

5、无论学什么,我觉得自己经过努力,一定能学会。

6、我常常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

7、我比较容易成为别人的朋友。

8、我知道有些人不太喜欢我,但我并不为此而担忧。

9、每次坐在考场上,我总是信心十足。

10、如果我做了件傻事,我会同在场的人一起大笑,不觉得有多难堪。

11、我心理觉得我会成为一个很棒的人,

12、尽管我还有不少毛病,但我肯定能改掉。

师统计结果:有这么多的同学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你们一定能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板书课题:做一个最好的你。

师:这是一篇议论文,与我们以往不同的是开始说自己的观点,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二、探究学习。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读明白了什么?

师:作者列举了容貌美丽却依然“灰心丧气”的这一怪现象,引出自信对人的重要性这一观点。

2、罗森塔尔的试验是怎么做的?快速读2—3自然段,说一说。

师:大家注意罗森塔尔说的这句话“其实,我对这些学生一无所知,完全是随意挑选的。”进一步印证了自信心的神奇作用。

师:用事实开头,运用一正一反两个例子表明自己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同时设悬念,引人入胜。

(二)学习第二部分。

师:我们看第5自然段的调查结果,哪些句子采有了修辞手法,什么手法?

师:向学生推荐一些可以调查自己自信心情况的测试题。

(三)怎样才能树立自信心呢?我们看第三部分。《做一个最好的你》教学设计。

1、指名个人读,有几种方法?

第7自然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为记住这些方法,老师编了儿歌:

你拍一,我拍一,自己喜欢自己哩。

你拍二,我拍二,做好小事很重要。

你拍三,我拍三,自己喝彩勇向前。

你拍四,我拍四,坚持一下敢冲刺。

3、在你失去信心时你是怎样做的?

(姚明的故事、高红的故事……)。

(四)结尾的部分。

1、文章用诗一样的语言作结尾,谁愿意读一下?注意诗的韵律。

2、这部分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学生试着仿写。

范例1:

如果不能成为鲜花,那就当一片绿叶。

如果不能成为诗人,那就当一个爱好者。

如果不能成为伟人,那就当一个平凡者。

范例2:

如果不能成为大厦,那就当一个基石。

如果不能成为大雁,那就当一个小鸟。

如果不能展翅飞翔,那就默默行走。

三、总结:

送同学们一句话:

“自信是风,能带我们飞翔,自信是浪,能诠释我们的胸怀”。

我们的生活等待我们去学习,我们的未来等待我们去创造,可这需要我们有一颗愉快而且充满自信的心,需要我们坚信自信的自己将格外引人注目、格外的美!祝愿同学们,每个人都拥有各自的美丽人生,像那条小路、那条小鱼、那颗星星,永远做一个最好的你!

四、教学资源:

课外阅读毕淑敏的《我很重要》。

第二课时。

一、罗森塔尔的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对你有什么启发?

二、联系身边的所见所闻,进一步深化认识。

1、你知道哪些有关自信的广告词,分析一下它们好在哪里。

2、说说你知道的相关名言警句,并谈谈你的认识。

三、互找优点,激发自信。

1、拿出课前写好的同桌的优点,交给同桌,并真诚的告诉他(她),他(她)其实很优秀,可举例说明。

2、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拿起笔,写在“我的视角”里。

四、别出心裁――发散思维。

自信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必须条件。可是,不加分析,盲目自信,就会变成自负、自满,这就会给我们带来害处。

讨论:过分自信――自满、自负,带来的害处。

(可借鉴“望洋兴叹”、“龟兔赛跑”、“马谡失街亭”等故事来说明。)。

五、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

父与子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教学过程:

一、板画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板画鲸)同学们,看看老师画的是什么动物?这节课我们继续。

学习第九课《鲸》,进一步了解这种巨大的海洋生物。

二、回顾课文: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四十页,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鲸?(生汇报,师相机板书:形态、进化、种类、习性)(这些词语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表达方式改变。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作者究竟怎样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呢?

1、我们来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动笔画出描写鲸的体形特点的语句。

相当于一百个成人体重。让学生算算它们的倍数关系,从而深切体会鲸的巨大。体现学科整合)。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鲸的体形巨大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研究作者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假设)。

四、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采用三步读书法来学习第一段的,一读课文,二抓特点,三学方法。以后大家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其他的说明文。

五、鲸这么大,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请同学们参照自学提示,按照三步读书法自主学习四到七自然段,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读课文,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生活习性?

2、鲸吃什么?哪些语句介绍了鲸的进食特点?

3、鲸怎样呼吸?你能根据鲸呼吸特点辨别鲸的种类吗?

4、鲸睡觉有什么特点?你能画出鲸睡觉的示意图吗?

5、鲸的生长有什么特点?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由读书,圈画,然后汇报。

学习呼吸特点时引导学生学习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鲸的进食特点重点指导朗读,鲸的呼吸特点重点指导辨别鲸的种类)(小黑板出示四种不同的水柱形状,让学生辨认鲸的种类和大小)。

六、鲸的生长特点告诉我们鲸不是鱼,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告诉我们鲸不是鱼呢?学习第二自然段。(重点理解鲸的进化过程)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鲸为什么不是鱼吗?(强化识记,解决重点)。

七、回顾课文:通过本课学习,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

八、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介绍的知识,你还知道关于鲸的知识吗?

2、阅读资料袋内容,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九、总结升华,读写结合:

鲸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可是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它们正在日益减少。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大家可以采用本课学习的说明方法写一篇《鲸的自述》,既向人们介绍鲸,又呼吁人们保护鲸,可以吗?老师代表鲸家族谢谢你们。

板书设计:鲸。

形体:大、重、长。

哺乳动物。

种类:须鲸齿鲸。

鲸吃什么。

生活习性呼吸。

睡觉。

生长。

一、优点:

1、思路清晰。首先,我通过板画带着学生自然而快速地走进文本,然后与学生共同学习第一段抓住鲸的特点,了解说明方法。再借助自学提示让学生采用读,画,猜等多种方式自主学习第四部分,这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然后借助一个问题,“鲸是鱼吗?”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探究文本的氛围中,完成第二部分的学习的同时,也解决了课文的一项重点知识。

2、重点突出。这篇课文,最重要一点是要让学生感知说明的方法。我重点指导学习第一段,就是因为课文的说明方法在这段里体现最明显,也最集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找,自己读,自己体会。学生从不同的句子中体会到鲸的大和重,也读懂了作者的说明方法。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虽说写作技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通过“训练学生采用喜欢的方法介绍一种事物”这个环节,我看到大多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这三种说明方法了。

3、方法灵活。在理解鲸的体重时,我采用数据对比,让学生把“十六万公斤”“六吨”“六十千克”三个数据进行计算和比较,感受鲸的体型庞大和超重。并在理解“呼吸”“睡觉”时采用简笔画帮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做到了语文与美术、语文与数学的整合。

二、不足:

1、教材细节处理不到位。如:对鲸进食多而快的描述,鲸呼吸的不同形状的描述,以及鲸睡觉方式的特别,鲸生长之快等方面,都没能进行细细品读和体会,这主要是前面预设不到位,由于学生不熟悉计算方法,所以在鲸与大象、人的体重对比计算时耗费了很多时间,还有后面自学汇报时,显得过于流程化,缺少适当的点拨。

教学设计的一处遗漏,从这也看出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3、忽略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虽然学生汇报时已经说到这一处,可是我没有及时点拨,留下了一处遗憾。

我想,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只有遗憾才能使自己进步,所以,我一方面享受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也珍视缺失的遗憾,因为,我要在快乐与遗憾中继续研究和探索,争取上出更加精彩的语文课来。

父与子教学设计篇十

1、认识“刺、猬、板、凳”等8个生字,会写“板、椅”两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角色,体会称赞带给人们的力量和快乐。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学会由衷地称赞别人。

认识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知道小刺猬是怎样发现小獾的优点,从而学习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随机表扬:

(你坐得真好!老师称赞你!)

(你的学习用品放得多整齐啊!我表扬你!)

(你们的精神真饱满,眼睛一直在注视着老师,我要夸夸你们!你们真棒!)

听了老师的称赞,你心里感觉怎么样? (看来老师的称赞起到了作用。)

2、刚才都是老师称赞你们,谁愿意来称赞我呀???是吗,你们看我现在的表情,觉得我的心情怎样?(是的,听了你们的称赞,我感到特别开心,也更加自信。)

3、称赞的力量可真大!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两个小动物之间相互称赞的故事,出示题目――称赞(板书)(指名读、齐读,前面是翘舌音,后面是平舌音。)

4、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课文中谁称赞谁?怎么称赞?称赞的结果怎样?

带着这些问题,请小朋友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这个故事。注意:生字读准,句子读通,自然段标好。(自由读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交流检查生字读音和识记方法

(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自由认读

师:生字宝宝出来了,你先来和它打声招呼吧!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带读生字,记忆生字

师:生字宝宝跑到了卡片上,谁来当小老师?(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平舌音:刺、糙

后鼻音:凳、傍

扩词记:刺、板、糙、椅、留

偏旁记:猬(带皮毛的小兽类)、椅(木头来做的)、瞧(用眼睛瞧)

动作表示:瞧

猜字谜:傍(一人站旁边)

(3)卡片去掉拼音,指名认读、齐读

师:那把生字宝宝的拼音帽子摘掉了,谁还想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4)认读词语

师:词语宝宝也排队出来了,我们开小火车来叫叫他们。

2、生字词语会读了,课文读通了吗?

评议朗读:你可以称赞一下你认为读的好的同学,也可以给他们指出缺点。

3、听了他们的读,你们明白是谁称赞谁了吗?(生答)板书:刺猬 小獾

课文哪几小节是讲小刺猬称赞小獾的? ( 提示:找完整。可以根据时间提示来找一找,清晨——傍晚——)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1——4小节。

三、研读文本,理解感悟。

过渡:清晨,小刺猬去森林里采果子。在小路边,他看见一只小獾在学做木工。我们先来看看小刺猬是怎么称赞小獾的呢? 快速找一找。

1、 出示:“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指名读、齐读)

2、真的吗?小獾高兴极了,却有点不相信。小刺猬为什么要称赞小獾呢?请小朋友到课文

第二段里去找一找(画出相关句子)

示句: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指名读、齐读)

3、你能想象一下“粗糙的板凳”是怎样的?(示图)

(有高低的、不平的、不光洁的??)

4、但是小刺猬却能从“粗糙的板凳”中看出“他做得很认真”,想想他是怎么认真地做板凳的?(再示图)

(才刚刚开始学,就能做板凳了;一下子做了三个小板凳;会流汗;会腰酸背痛;会钉到手指??)是啊,那么累了,可是小獾还是做得那么认真,多有毅力呀!一起读一读这一段吧。(示第2段,齐读)

5、小刺猬怎么发现他的认真的?请小朋友读读第3段吧!

示句“小刺猬走到小獾身边,拿起板凳仔细地看了看。”(读句)你读懂了什么?(他看得很仔细。)还读懂了什么?(看得不仔细就不会发现做得认真。) 我们也来读读这句话(齐读)

那你想对小刺猬说什么? (小刺猬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看来小刺猬也值得我们称赞,它很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所以他夸道——(示句,齐读)

6、小獾确实值得称赞?谁愿意做小刺猬来夸夸它?

父与子教学设计篇十一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1、学生:

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组织辩手、辩词。

2、教师:

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分析)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

(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课下准备,参与活动

根据课始时的分组情况及学生此时意见将学生分成两组。要求学生明确辩题,确定辩手,搜集材料,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通过辩论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天资聪颖”“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读、品味课文,对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二、精读研析

请大家细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

1、课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是哪个部分?

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说理,由事入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议论、说理。

2、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教师适机点拨,让学生学习本文说理的方法,通过列举名人、身边人的事例;列举名人名言、讲道理等初步体会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活动二:审视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刚才的辩论大家认识到了天资与后天教育各自对成才的作用,请你审视一下自己,你属于哪类人呢?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你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设想?(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己见)

四、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

父与子教学设计篇十二

秘书实务是我院文秘和法律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和规范性,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均有突出的意义,是将本专业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行政管理工作能力之人的重要一环。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职业岗位必需和够用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具备文书处理与写作能力、办公室事务处理能力会议组织与服务能力和商务活动能力。

该课程与应用写作、档案管理、公共关系等课程相辅相成,构成该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课程群。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办文、办会、办事的业务处理能力。

本课程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现场仿真教学模式。

1、使学生掌握秘书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使学生掌握文书处理与写作技能;

3、使学生掌握办公室事务处理技能;

4、使学生掌握会议组织与服务技能;

5、使学生掌握商务活动技能。

本课程通过对秘书人员岗位的调查和详细分析,以秘书职业能力为核心来设计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理论知识 秘书基本要求

1.秘书职业认识

2. 秘书的职业道德与素质

实训 秘书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分配表

秘书职业岗位能力及教学模块

职业基本能力

秘书职业核心能力能力模块教学模块实训项目

接待能力接待工作日常接待

宴请接待

信访工作

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信息工作信息工作

调研能力调研工作

沟通与协调能力沟通与协调客户沟通与协调

客户服务

办公设备使用能力办公设备使用办公设备使用

办公室事务处理能力办公室事务管理活动安排

商务旅行计划

接打电话

值班工作

文书处理与写作能力办文工作文书的处理

会务组织与服务能力会务工作会议方案制订

会场布置

会务服务

会见与会谈安排

商务活动安排能力商务活动工作签字仪式

庆典活动

新闻发布会

秘书实务教学设计

父与子教学设计篇十三

活动目标:

1、幼儿在活动中能主动运用滚、爬、跳、钻等技能,进行游戏。

2、幼儿在游戏中能正确区分红、黄等各种颜色。

3、鼓励幼儿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活动准备:

1、律动音乐、小刺猬头饰若干。

2、垫子、圈、牛皮筋、呼啦圈等布置成圆形场地。

3、各种水果若干。

4、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标记和篮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准备活动。

(放音乐)做准备运动。

2、谈话活动。

(做起床的动作)天气越来越冷了,宝宝们,看来我们要出去捡一些水果过冬了,

以前都是妈妈一个人出去捡,今天妈妈要请宝宝们一起去捡好吗?

来,我们先来运动运动,锻炼一下身体。

二、活动过程。

1、交代场地。

宝宝们练的真棒,在我们家附近有许多的水果,我们可以走过这里的草地、小桥、石头、矮墙、山洞去捡水果,宝宝们走的时候要勇敢一点,不要害怕,要想个好办法走过这些地方去捡水果,现在宝宝们可以出发了!

2、幼儿尝试练习,师指导。

3、幼儿讨论所用的方法。

宝宝可以相互说一说,你是经过那些地方去捡水果的,是怎么走过去的?

你捡到的是什么水果?也可以和妈妈来说一说。

5、幼儿进行捡水果比赛.(一到两次)。

(1)队员分配。

妈妈知道我们宝宝都很能干,还有更好的办法走过这些地方,那我们来个比赛吧!

幼儿自由选择分成红、黄、蓝、绿四队。

(2)交代要求。

现在宝宝们分成了四队,妈妈说“开始”,宝宝就可以找个地方去捡水果了,捡了水果红队宝宝应该放在哪个篮子里呢?…….

妈妈说“停”的时候,宝宝就要停下来,不能再捡水果了。

(3)幼儿比赛,师指导。

表扬、鼓励赢的一队。

三、活动结束。

宝宝们!捡了这么多的水果,也很累了,来跟妈妈一起放松放松!

活动反思:幼儿在自由选择自己的颜色队时,过分的依赖老师,或者跟着大家挤到一起,说明幼儿缺少自主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这方面的培养。

父与子教学设计篇十四

1、知识目标:让学生分析归纳,体会情物交融,理解课文蕴涵的哲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读出“问题”,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探究的合作者。学会关注生活,有意识地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3、情感目标:通过优美句段的欣赏,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读出“问题”,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探究的合作者。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透过通过优美句段的欣赏,理解文段蕴涵的深刻含义。

1、以“读”贯穿课堂,以“读”带动对文章的理解:

新课标强调读在语文教育中的功能。而阅读本文的难度较大:一方面钱钟书先生的文化底蕴深厚,对古今中外的名句典故信手拈来,文章内容极其丰富,另一方面是先生为人幽默,文句喜用譬喻,虽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智慧的闪光,但对比学生的现有能力又显得过于深邃。因此,不读文章,不多读原文,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大意,更不要说深入把握作品的内涵。

2、质疑辅导为主,有疑而问,有疑而论。

根据本课的重难点,结合学生具有“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整体水平较低”的特点及新课标的理念,而主要采用“探究合作法”,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能反映行文线索,集中体现作者感悟的语句来,在这其中引导学生“发现——分析——提出见解“,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给“话题”——(窗)找一个引入的对象。

联想:

(接近联想)春——自然

窗——门

(诠释窗与自然的关系)

(类似联想)窗——眼睛——灵魂

(人对世界的选择性)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看屏幕,这是一副“窗”的照片,它让我想了读高中时,老师让我们以“窗”为题材写一篇作文,我写了倚在窗前看到的风景,立意不深,只得了中等。也让我想起了:琼瑶的《窗外》,它讲的是不被世俗肯定的师生恋,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它谈的是教育制度、教育方式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窗的照片)

2、学生讨论发言:

图片“窗”引发的回忆,想象,联想或感情。

3、列举一些中外名人对“窗”描绘的佳句,并归纳自古以来人们对“窗”的认识特点。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窗,是了解的视点;窗,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窗,可以是有形的,可以是无形的;窗,可能有自己丰富的经历,窗,可能是生活无声的见证……大千世界,和窗有关的故事很多很多,芸芸众生,由窗生发的见解也见仁见智。

小结:自古以来,爱好写作的人,即使居于一室,食衣住的东西都能轻松入文,且充满智慧、趣味盎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思考问题、小组讨论:

1、理清思路:找文中有高度概括性的话语,这就是全文的骨架。

2、围绕“窗”这一话题,就本文而言,作者运用何种手段组织素材的使文章逐步涉及人生中的问题的?(学习散文创作中“旁征博引”的几种方式。)

(二)明确:

1、关键句:

第一段: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

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第二段: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第三段: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都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

第四段: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

2、散文贵在“形散神聚”,其写作思维的形式其实就是“联想”。那么大家认真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将相关的事物一一联系起来的。

这对于大家的写作极有帮助。你们作为这一时代的学生,看到的读到的要比以前的学生多得多,怎样让它们成为你作文中井然有序的例子,今天就跟钱钟书先生学几招。学会让事物联系起来。

a、给“话题”找一个引入的对象。(眼前实物:春)

b、联想:(功能相似,对象相似)春——自然窗——门(诠释窗与自然的关系)

窗——眼睛——灵魂

(人对世界的选择性)

c、略讲对比这一写作手法。

四、作业:

回读课文,再次感悟。品味“窗”的特点,加深对“窗”的总认识,并记录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也可记下自己的不同见解。

第二课时

一、局部研读,讨论研究

自由发言,大胆的讲述自己对“窗”的见解,谈谈自己对哪一句话的感受,并说说作者在这句话中流露出来的感悟。

说明:允许自圆其说。此环节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力图真正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属于自己的问题讲究自主思考,生生互动,师生合作,营造平等自由宽松的语文学习活动。因是学生根据阅读的实际提出的问题,因此老师不设问题,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思考,但要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预估,以便能在课堂上掌控全局,应对灵活。例如:

(1)在第一段中,“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和“贱”字?

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为什么又用“画配了框子”来作(联系美术中的“取景”知识谈认识。)

(2)第二段中,如何理解“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据,表示享受。”中的“追求”和“占领”的不同含义。(注意“物质”与“理想”两个词语和“爬窗”的比喻。)

(3)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注意与外界的关系联系。)

(4)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要从“窗”写到“眼睛”?

文章结尾“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镇天镇夜不关的。”如何理解?

(适时补充钱钟书的人生观及写作本文的背景材料,《〈写在人生边上〉的序》)

二、归纳总结,延伸拓展。

(1)通过本节课的交流、探讨,让学生总结全文主旨,并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收获。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的知识得以迁移,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比较阅读波德莱尔的《窗》,体会两篇文章的异同。

(2)阅读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或林语堂的《人生的盛宴》散文集,体会这一类作家将写作完全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凡事都能入文,凡事都能成趣的志趣。写一篇读后感,话题自定,要求有一定的联想。

父与子教学设计篇十五

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6、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分析过程预设:(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

(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

(2)如何做实验 ?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

(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

(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78731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