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总结时应避免重复和啰嗦,要言之有物,抓住重点。以下是一些提高工作效率的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篇一
师生关系的探究由来已久,早在二千多年前,我们就知道了“因材施教”,也懂得了“教学相长”,但直到今天,当素质教育已经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仍在探讨着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教育旨在教书育人,其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离不开主体性的参与,即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关系。在素质教育的报告中已明确告诉我们,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面向全体,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其中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和过程已经决定了它的贯彻实施必须依托于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因此,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的今天,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构建这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呢?下面就这个问题浅谈笔者的几点拙见。
一、挖掘学生优点,激励学生自尊。
古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些都说明了每个人都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共同体。因而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带着有色眼光去看待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而应注重在教学中挖掘学生优点并加以强化,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长处,让学生知道教师对他的欣赏和关注,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自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因此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占据学习的主动性,在师生关系中获得一种平等的主体意识,为融洽师生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优点的挖掘可以是一次微小的进步,可以是一次勇敢地发言,也可以是一次完美的作业,事无大小,关键是我们的态度和看法,我们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就像对待一堆未经雕琢的璞玉。当然对学生优点的挖掘不能是盲目的,随意的,而应该是认真的,有的放矢,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才能使学生确信自己的能力。还必须指出的是,肯定学生的优点,并不等同放任他的缺点,而是在肯定学生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扬长避短,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进步的快乐。与此相反,如果我们只是记住了学生的缺点,忽略他的优点,轻则批评,重则谩骂,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参与性,而且会使他的自信心受挫,产生自卑心理,总觉得差人一等,从而在师生关系上会变得生硬刻板,表现为师生关系冷淡,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有的`会引发孤独、厌倦、恐惧甚至反抗抵触的心理,这样只会堵塞教学反馈信息的来源,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开展。从这点来讲,挖掘学生优点,激励学生自尊是融洽师生关系的一个基础而又必要的工作。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民主意识。
时代在改变,学习的主体也在改变,那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本身也必须与时俱进,我们不能只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我们更应注重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去学,这就需要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如何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充分利用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当教师走进教室的刹那,老师的神态、动作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当教师走进课室,无论在此前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都要及时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精神面貌,以微笑、轻松的姿态走进教室,首先从形象上获得学生心理上的认可,从而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实践也已经证明,微笑是人际交流中一种最好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也许会让已经上了几节课而有些厌倦和疲惫的学生重新振奋起来,带动师生的双边互动关系。相反,如果只是板着脸孔,摆出师道尊严,只能使学生变得紧张,局促不安,破坏课堂气氛,直接伤害师生关系的发展。
第二,变教为导,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变教为导,意在把思考的权利留给学生。现代学生知识的获得不能只是从教师口中得到的答案,而应该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主导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调动和驾驭课堂上。调动和驾驭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笔者认为调动学生和驾驭课堂的关键在于老师的导向,应该是师生一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探讨中得到知识的提升,即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学生都可以而且也应该获得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这样,通过对问题的共享和对话,才能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师生在教学互动中获得相互的信任和尊重,在悄无声息中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否则,只是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让学生变得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失去了创造力,这本身已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第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一直以来,教学总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传达知识的信息,随着人类进步,科学的发展,多媒体走进了教学生活,为我们教学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的多功能平台。多媒体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与以往单纯的言语交流无疑是一种具大的进步,有着其它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以一种很直观的方式来展示人们在头脑中的想象,而且通过音响与视觉的和谐搭配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这样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有求知的欲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在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三、增进师生沟通,加强师生合作。
而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增进师生沟通,加强师生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周记对话,促进师生关系。所谓/“周记对话/”是指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把自己在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家庭、心理等方面所碰到的疑难问题在周记中提出来,然后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通过笔谈、面谈或者讨论等形式给予解答的一种工作方法。实践证明,周记可以加强学生的交流,尤其是那些平时较内向,不善言语的学生,使他们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但周记还要注意几个原则,一要定方向。即不能让学生不着边际地泛泛而谈,而应针对具体问题或实际情况来谈,可采取主题式周记。二是细分析。对每一篇周记都要做到细分析。从他们的字里行间来了解他们的动态信息,为进一步与学生交流做好基础。三是详批改。每一篇周记尽量做到都写评语,评语尽量采取商量式语气,建议式语气,不能强迫学生接受自己意见。四是守秘密。对学生的隐私要守密,尊重学生的隐私权,不张扬,不曝光。
第二,聊天对话,加强情感交流。聊天是一种很直接的交流方式,它有着笔谈所无法企及的表情、动作,使得对话双方的心灵更加直白地碰撞,学生对老师会产生一种亲近感和仰慕感,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也很容易为双方所接受。但聊天时也应注重几点,一要口出和言。亲切的话语总是让人百听不厌,在与学生交流时尽量以朋友的口吻去交流,切忌以师道尊严自居,更不能口出恶言,使学生有口难开。二要讲究策略。在聊天前应理清思路,不要在聊天时,言语含糊,表达不清,对于有些很直接的问题应该有的放矢,一针见血,以免避重就轻。对于某些敏感的话题不宜直入主题,应从学生的学习状况或其它话题入手,以免学生三缄其口,沉默以对。
第三,角色互换,加深彼此了解。教师和学生因其角色不同,导致看人,想问题的方法不一样。角色的互换,可以为双方带来崭新的体验的同时,还可以在相互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认同意识,更能融洽双方的关系。在教学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给课文划定目标,分析重点,一起探讨感兴趣的话题。一方面可以活跃气氛,调动思维,另一方面还可以调动师生的互动关系,使师生关系在学习中得到健康发展。在活动课上,教师更应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想做的事,发扬民主,倡导合作精神,发挥团体的力量,培养凝聚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条件的是民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刻感受到,只有树立民主作风,在教学中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人格和创新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而,在教学中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我们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这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这种良性师生关系的建立有赖于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去为之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时时以一种宽容的胸怀去面对学生提出的种种疑问甚至是责难,那么素质教育的花朵将在神州大地遍地开放。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篇二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1],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1基本含义。
一、“微课”的组成。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就学校教育而言,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5)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
(6)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正因为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而不是去验证理论、推演理论,所以,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7)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
(8)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2十大特征。
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微课的特征有:
1.主持人讲授性。主持人可以出镜,可以话外音。
2.流媒体播放性。可以视频、动画等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
3.教学时间较短。5-10分钟为宜,最少的1-2分钟,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
4.教学内容较少。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
5.资源容量较小。适于基于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
6.精致教学设计。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7.经典示范案例。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
8.自主学习为主。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的学习。
9.制作简便实用。多种途径和设备制作,以实用为宗旨。
10.配套相关材料。微课需要配套相关的练习、资源及评价方法。[3]。
三、微课的分类。
1、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同时也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笔者初步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如表1所示):
表1微课的分类及适用范围。
分类依据常用教。
学方法微课。
类型适用范围。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讲授类适用于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这是中小学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微课类型。
谈话法。
(问答法)问答类适用于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检查知识。
启发法启发类适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
讨论法讨论类适用于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演示类适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或通过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练习类适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尤其适合工具性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等)和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
实验法实验类适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类微课较为常见。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表演法表演类适用于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戏剧化的模仿表演和再现,以达到学习交流和娱乐的目的,促进审美感受和提高学习兴趣。一般分为教师的示范表演和学生的自我表演两种。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类适用于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类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
探究学习法探究学习类适用于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一节微课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的组合(如提问讲授类、合作探究类等),其分类不是唯一的,应该保留一定的开放性。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微课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2、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进程)来分类。
微课类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其它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
四、区域微课资源的开发。
1.内容规划。
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首先做好微课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确定建设方案和进程,形成建设规范和体系,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内容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要按照新课程标准并结合本地区使用的教材,组织教研员和一线学科专家共同确定各学科各年级的知识点谱系,在征求意见后统一发布,供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选择开发。
2.平台建设。
微课平台是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须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开发。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研究”的功能模块。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3.微课开发。
微课内容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模式一般有“征集评审式”(面向教师个人)和“项目开发式”(面向学校和机构)。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一般要经过宣传发动、技术培训、选题设计、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报送、审核发布、评价反馈等环节,才能确保其质量。
4.交流应用。
交流与应用是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区域“微课库”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和区域网上教研新模式形成。
五、教育部关于申报微课与翻转课堂课题研究。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微课在课堂教与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挖掘和推广各地区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定于9月1日至8月31日开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用研究”的课题,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承担具体研究组织工作。
课题研究将秉承共建共享、引领示范的原则,通过专家指导、专题研讨、观摩交流以及成果展示等形式开展课题研究,请各单位认真组织,积极申报。
课题材料详见附件或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六、教育部开展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优秀微课征集活动。
为了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微课在课堂教与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挖掘和推广各地区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在总结上届活动取得的优异成果的基础上,再次携手北大未名集团于2011月20日至12月31日开展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优秀微课征集活动。
本活动将邀请国内权威教育信息技术和微课专家,在各地组织培训和交流研讨活动。同时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主办单位对征集的微课进行评审和展示,并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证书。请有关单位积极组织,认真准备。
材料详见附件或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七、微课的区域实践效应及应用前景展望。
11月,佛山市教育局启动了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课征集评审活动,各级学校和广大教师对这种新型的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并积极参与了此项活动。全市共征集到1700多节优质规范的教师微课参赛作品,内容覆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科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特色内容,教学形式丰富,微课类型多样,充分展示了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的课程整合能力、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个性化的教学风采。全市微课平台(图4)展播不到二个月,访问量就超过15万人次,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捧,成为了第三届“佛山教育博览会”上的一个亮点,佛山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教育信息技术》杂志等众多媒体和网站纷纷予以了报道和转摘。
在网络web2.0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3口号。
见微知著小课堂大教学。
4理念。
以小见大用微课堂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当的让学生动手做。
5宗旨。
关注孩子每一个微变化,从小处着手,创建一个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
6课程设置。
1、佛山教育局全国首创“微课堂”点击率破5万。
记者昨日从佛山市教育局信息网络中心获悉,该局推出“微课”模式,原本45分钟一节的网上公开课,被浓缩成5至8分钟,砍去冗长的前奏后奏,仅保留课堂难点热点内容,短短1个月时间内,就有老师上传“微课”作品1621份,点击率就已突破5万人次。据悉,佛山“微课”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均系首创。
该局信息网络中心胡老师介绍说,开通微课,主要是考虑到满足学生和老师自主学习的兴趣。据调查发现,在网络课堂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在10分钟内。因此,为迎合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佛山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创了“微课”模式,老师上传的“公开课”再不是长达40分钟的完整一节课,而是只有5至8分钟的精华内容,且在播放过程中可随时暂停。据悉,在“微课程”讲授完毕之后,还伴随提供习题、测试等供学习者加固知识点。
据统计,自4月15日开始向全市教师收集“微课”作品以来,到5月19日短短1个月内,市教育局共收集符合条件的作品1621份,点击率高达5万人次。
(南方日报,205月19日)。
2、名师“微课”学得好,不觉烦。
点击“数码学习港”的智能学习图标,便可选择进入“微课”系统。在这里收集了全市教师提供的1651节“微课”作品。
据市教育局信息网络中心胡铁生老师介绍,智能教育系统中的名师远程辅导项目所收集的全是佛山市高级、特级教师课程,这些课程资源可供全市学生、老师免费共享。与一节课40分钟左右相比,名师“微课”是浓缩的精华,一般只有5~8分钟,在播放过程中可随时暂停。而在课程讲授完毕之后,还提供习题、测试等供学习者加固知识点。“非常适合网上学习。”胡铁生说。
“这个真的非常好!”带着女儿安静地看完演示后,来自湖南的外来务工者刘运娣掩不住心中的激动。她说,女儿上的是外来工子弟学校,相对公办学校师资差了点,但自己又碍于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在学习上给予女儿指导,有了名师远程教育就相当于免费把一个个好老师请了回家。
(佛山日报,2011年5月18日)。
7外界评价。
张一春教授总结的微课四微特点:
微课“位微不卑”。微课虽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意义非凡,效果明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微课“课微不小”。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
微课“步微不慢”。微课都是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实际效果并不慢。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篇三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的课堂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快乐的学习,自主探究的自我发现,体验成功的喜悦、对待学生的多元化肯定式的评价。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营造出一份和谐而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我就课堂教学的和谐生成,浅谈一下我初浅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平等、和谐、快乐、体验、思考、评价、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教师应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必须学会倾听、学会对话,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而不在充当“传教士”,一味地只是进行知识的转移,当学生知道的东西与教师"不对应"时,就应征服学生、维持秩序。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成了管孩子,教师就是权威,就是课堂上的绝对统治者。这就意味着在新课程下,教师的教色的转变有着严峻的现实意义。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呈现出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实现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高昂,学生能做到独立思考,各抒已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同伴的不同想法。在课堂中教师关注课程的人文价值,发掘教材的德育素材,同时引导学生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亲如一家人的人文精神熏陶和品德教育。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充满灵性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经历都不一样,在每一节课堂活动中都会有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烁,都有学生灵性的童言童语。通过对话,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享受学习的乐趣。在平等和谐式教学活动中。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兴趣盎然地学习知识。
"我来!我来!"看到学生的热情劲,我感到开心,学生们有了学习积极性,课堂成功了一半。……"应充分让学生表现他们的才能。"这句话在我的脑海中一闪而过,我没有沉下脸来制止学生的发言。学生周欣的回答完整而简练,让我感觉似乎他比我说得更好,这时,我没有对他的发言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们打开书本同桌合作练习来检测这种方法是否正确。经过短暂的几分钟,同学们都一致认同了周欣的方法。
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以数字深化了时空意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眼睛里,就在我们的生活里。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学得兴致浓浓,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有滋有味。同时还学生用数学语言记录生活中的问题。从孩子们写的一篇篇数学日记中,我们不难发现,让他们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远比在书本中"咬文嚼字"学得更生动、更深刻。日记中那文字里洋溢着一股股浓浓的生活气息,给数学教学送来春天的新绿,道出了孩子们心灵的絮语,真令人寻味……。
3、教学的和谐多样性,促使对待学生的动态性评价的形成。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长此以往,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一种评价方式,那就是表现为被评价者被动地接受来自外部的教师及其他学生的评价。其实,评价也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各国都非常关注评价的主动性,其中英国就提出一种"改善学习"的评价,它伴随着课程学习的始终以自我为参照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已有的前提,明确学习目标并知道如何弥补达到目标的差距。德国在对对教学评价的改革中也反映了这样一种理念:教学评价应当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由此可见,评价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张扬。在教学中如果把这彰显个性的机会留给被评价者,引导他们用自我表现作为参照标准,结合老师、其他同学等外部评价,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才会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及弱势领域,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保护并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表现的发展与优势潜能的发掘,同时也能使学生本身感受到自己是被赏识的,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教师在某种情况下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遗忘,有时会造成个别学生心灵的.伤害,或遭到无情的嘲笑。因此,教师要及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励自信心。创设平等和谐式的教学环境,而教师根据事实情况,因事利导,提供“再创造”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参与,使学生感受到“再创造”的需要并乐于“再创造”,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本人经过长期积累,学习,探索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才能解放思想,大胆质疑,才能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课堂的教学,加大关注人文思想教育,领会数学的内涵。
新《课标》强调:重视教材的人文思想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积极倡导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努力找准教材的渗透点,拓展学习空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师真诚关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
新《课标》强调:要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生活和联系,加强与孩子们的亲身体验的联系。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大胆思考,积极参与,把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情感需要。如,当小朋友在数学游戏中找到自己的朋友时,欢呼雀跃的情境,体现了小朋友内心的喜悦与情感世界。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以肯定式的评价。让学生知道教师的真实的感受。
四、在和谐中进行探究、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再创造”的动机。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篇四
本文在对高校健美操课程开设的现状、内容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场地设施现状等方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影响高校健美操课程发展的因素,以高校体育教育的新理念为主旨,提出有利于健美操课程发展的建议,主要是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改革评价体系.
作者:陈元香谭月华作者单位:陈元香(西安培华学院体育部,陕西西安,710065)。
谭月华(四川大学体育部,四川成都,610065)。
刊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west年,卷(期):“”(12)分类号:g83关键词:健美操高校体育现状对策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篇五
张力。
内容摘要:
和谐教学法是一种愉快而高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具有自己的教学原理和原则、指导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流程,能给广大一线教师们重要启示。
关键词:和谐、愉快、高效。
和谐教学法的原理:身心和谐的原理,大脑两半球和谐的原理,教与学配合和谐的原理,学生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原理。
和谐教学原则:愉快教学的原则,讨论探究的原则,精讲活练的原则,当堂达标的原则。
一、.教为学服务的观念。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教应以学为依据,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使学生自主、自动地学习,形成学习的主体意识。这样做,教师起了导的作用,改变了课堂教学面貌,激活了课堂。
二、优化教学过程的思想。既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环境的和谐、氛围的和谐,也要注意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和谐,还要注意教学结果的和谐。促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和谐发展,文化水平和心理健康和谐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和谐发展。这样做,和谐不是浅表状态而是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三、.动态平衡思想。要认识到和谐不是一种静止的理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各要素总是处于不稳定、不平衡的矛盾状态,和谐总是暂时的、相对的。教师要善于设疑,导思导练,使教学状态从不和谐到和谐,又产生新的不和谐,从而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和谐。
一、“和谐教学导学式模式”。这个模式是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以创设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为保证,以师生间平等、民主、融洽、合作的和谐关系为前提,在师生教学双边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教师适时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使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依靠学生个体和群体的主体学习意识与自我学习能力去探究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身心协调发展。
二、“兴趣促学模式”。这个模式的构成是:揭题引趣----比较司趣----绘图激趣----演示增趣。这个变式是站在非智力因素的角度上去谋划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始终保持大脑的兴奋状态,维持着兴趣的延续和发展,让学生在充满学习兴趣和快乐的心境中进行学习,在兴奋的激情中融化吸收新知识,使学生的智力潜能在非智力因素的推动下得到发展,从而改变了生硬、呆板地强制学习的教学方式,使教与学在“兴趣促学”中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三、“探究研讨式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的构成是:问题情境----引导发现----探究研讨----总结归纳。其特点重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即创设一个背景,突出四个要素,达到两个效果。一个背景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四个要素:一是为学生提供有足够信息能说明事物原理与规律的有结构材料(包括传统教学媒体、现代技术教育媒体和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时使用的各种学具材料)。学生只有手中有了材料,才能主动地去参与活动。二是为学生创造活动的条件,通过活动这个中介,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自主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三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发现、探索、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求意义的实践经历中进行学习。四是让学生在探索求知中,通过思维的操作加工,主动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形成结论,并在自调节中完成理解。两效果:一是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人价值,使学生在智力与非智力方面得到了发展。
四、“情感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的构成是:接纳期(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把学生带入学习境界)----磨合期(以情动情,通过情感交流和碰撞,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谐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师生思想情感沟通协调)----巩固期(巩固学生良好的心境,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明显的持久学习行为)。
五、“五导五学教学模式”,在“导”的方面,以导为先,导是关键,导是帮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五导是:导向,导情,导法,导思,导序。在学的方面,以读为主,读学同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五学是:自学、疑学、议学、辅学、验学。
一、课前设趣。
预备铃响后,老师学生要准备上课。这时,教师可灵活运用课前几分钟,比如讲故事、猜谜语、播放新闻、背诵古诗词、听轻音乐、欣赏画面等等,变换各种样式,避免程式化、形式化、庸俗化,增加学习情趣,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自然进入积极的、兴奋的心理状态。这样的课前准备活动,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上课状态,而且还能交流一定量的信息,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可能学不到的知识。
二、导入激趣。
在导入新课时,实施和谐教学,可采用“借助音像手段导入新课”,“用故事、谜语导入新课”,“从前后知识的联系导入新课”,“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渲染课堂气氛导入新课”,“使用道具或插图导入新课”等方法,抓住教材本身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兴奋点,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求学、乐学”的氛围,使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积极性骤然提高,教学效果也自然明显提高。
例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可先讲一个李白进京入仕的故事:当唐玄宗召李白进京时,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以为从此他就可以大济苍生,一展宏图了。不料到了长安,却只做了个有职无权的“文学侍臣”,于是诗人忘情诗洒,常常喝得烂醉。就连皇帝召见他,他还在长吟“我醉欲眠君且去”。后来,唐玄宗要他草拟答蛮书,他却执意要太尉高力士脱靴,国舅杨国忠磨墨,贵妃杨玉环拂纸,痛痛快快地把一朝权贵戏弄了一番。不久唐玄宗只好让他离京四处漫游……后来,就写了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自然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又如在讲《海滨仲夏夜》一文时,可先放《海之梦》乐曲,以沉思、诉说的音调倾诉海的神秘,再用多媒体配以大海的图片展示海的辽阔,使学生产生无限的向往。教师适时引导:“无边的大海魅力无穷,而傍晚的大海更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求学、乐学”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自然明显了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课中提趣。
一般地说,新课导入后就要进行新知识的学习理解、训练巩固、总结提高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仍然要运用和谐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解决重点、难点和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自已读书”,让学生尝到“会学”的甜头,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经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学生思路阻滞时给予疏导;认识不清时加以点拨;方法不当时给予指导;表达不畅时予以帮助;学有成效时备加鼓励;让学生自主求索,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整个课堂其乐融融、民主和谐,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下课余趣。
运用和谐教学法设计课堂教学的结尾,有归纳总结式结尾、反馈回应式结尾、设置悬念式结尾、迁移发散式结尾、激励抒情式结尾等等,让语文课堂余味无穷。
一、用和谐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和谐教学法要求每位教师在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精神,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开发每位学生的智力,陶冶其情操,培养其爱国家、爱人民的思想,真正做到全面培养和发展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和谐教学法的关键是以学生为主体。和谐教学法强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体现教学过程中师生愉快的合作,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力求在课堂上掌握基本知识,同时发展基本能力。
一、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但很多学生学习多半是凭意志学习,缺乏直接学习兴趣,特别是遇到困难,更感到学习单调枯燥,所以有许多人半途而废,或学无所成。因此教师教学要注意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产生学习的兴趣;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就不再认为上课是一种负担,而把它当成一种享受,上了这堂就想下堂课。这种兴趣的产生,有助于学生发问、讨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真正自己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学习成绩自然会不断提高,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又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从而形成一种学习上的良性循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二、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的关键。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和张扬自己的个性的机会,学生们才能无拘无束的表达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教师要在此平等参与,这不仅增加了师生间的亲和力,而且对学习重点能有效地进行点拨和指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三、要注重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想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参加学习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探究、交流实践,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要注重在大胆设想中培养个性。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果我们的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进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勇于创新,寻求和谐、愉快、高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具有个性和创新能力的人才。(4697字)。
参考资料:
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王晓,张国梅,高扬,赵鸣明;。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5.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篇六
[摘要]和谐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谐教学有整体的、动态的、协调的基本特征,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的关系,以及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和谐教学是一种和谐文化,教师是和谐教学的构建者,也是和谐教学的实践者,课堂是和谐教学的活动场所,注重师生参与和互动,营造和谐氛围。
[关键词]和谐教学;和谐文化;和谐课堂;生命价值。
大学和谐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和谐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作为一个系统,表现出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协调性的特征,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
整体性是和谐教学的基本特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理论自然科学把自己的自然观尽可能地制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样,和谐教学也要尽可能地将教学过程制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最主要的要素,作为主导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教学系统各个要素的局部功能,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功能充分调动和协调起来,将各个要素的局部功能整合为整体功能,从而发挥和谐教学的整体性作用。
动态性是和谐教学的又一基本特征。和谐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静止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从不和谐到和谐,又会出现新的不和谐,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一种新的和谐。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不断发展,使教学过程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协调状态。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准确把握各种教学要素和环境的变化规律,抓住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即教学任务与学生原有认识水平的矛盾,促使这一矛盾的转化与解决。也就是说,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由教师向学生转化,教师有意识地将自己由主导者变为辅导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思考者,教师通过提问、讨论、参与等方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和谐状态。
协调性是指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应该相互协调。和谐教学不仅有序、互动,而且各个要素要协调好,这是和谐教学的必要条件。如果相互不协调,就会产生冲突,只有在协调基础上发挥作用才会产生和谐。比如教师与学生的协调,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协调,没有协调,就不会有和谐。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系统,从静态角度分析,它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方法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而这一整体又必须是协同互动,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教学的功能是通过动态的和谐来实现,它的关键在于协调。没有协调,就没有和谐教学。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和谐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多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大学和谐教学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系统,而且应该把握好几个基本关系。
1.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但不是主宰地位,也不是中心地位。学生是学的主体,任何人不能代替他。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最后形成素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既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也是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的讲授、引导、辅导与指导都要围绕学生进行。学生的学习、实践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这就构成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搞“满堂灌”、“一言堂”,要循循善诱,耐心指导,给学生一片爱心,从而使学生尊敬老师,积极学习,刻苦钻研,主动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师生之间由此达到和谐境界。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无知就无能,但知识不是能力,却可以促使能力的发展。获得知识,还不等于具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知识、能力的和谐发展。
3.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把科研引进教学过程,这是大学教学的一大特点。强调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注重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内容方面一定要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密切联系,来增加课程教学的活力。教学方式方面要强调师生的互动,突出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科学研究特色,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不仅是提供学生基本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学习科学研究思路与方法的过程。教师在授人以鱼的同时要授人以“渔”。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可使学生既学到新的知识,又学到科学方法。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作用。
4.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教学效果是第一位的。教学艺术是为教学效果服务的。教学艺术不等于教学效果,但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艺术不等于教学水平,但能够反映教学水平,教学是一门艺术,但不能为艺术而忽视教学效果。加强教学艺术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艺术运用恰当,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但不能耍花架子,只徒表面好看是不行的,提高教学效果要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5.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课内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课外更是学生获取实践知识的重要场所。课内与课外是互补关系,忽视哪一个都是与和谐教学理论相悖的。和谐教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统一协调。如果说课内教学主要讲理论,那么课外主要是实践,没有理论的实践和没有实践的理论都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
在构建和谐教学的过程中,应抓住六条要素:即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实验实训为手段,贯穿实践性;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发展为中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从哲学观点看,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存在,和谐教学就是一种和谐文化,它最终以文化的形式影响学生,它对学生的影响可有两个层次和形式。一是以文化的外显知识形态(即物质形态)影响学生;二是以知识的精神意义以及教学思想、价值观念以及潜在的精神意识和品质影响学生。前者可谓文化知识。后者可谓文化精神。这是“教育之根”、“文化之根”,可谓内在于生命本质的精神文化。事实上,这两者都不同程度地蕴含在教学中。只不过它们在不同教师的教学中彰显的比重有所不同。好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得到了文化知识,更得到了精神文化的养育,体现出“教学是师生高尚的精神生活”的本质内涵。同时,从素质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来看,和谐是教学应有意蕴,“和谐文化是素质教育应有的价值追求,可以更好地发挥它对社会文化的幅射和引领功能”[1]。
将教学作为大学和谐文化构建的`基本形式,还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学在学校活动中所占的时间最多。同时,在学校各项活动中,教学以课堂和课时为时空单位,计划性强,目标明确,组织程度高;第二,师生在学校生活中有近80%的时间在教学活动中度过,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第三,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是和谐文化的资源宝库。这些都是开展和谐教学的深厚基础。
同时,从辩证法的观点看,和谐的本质就是对立统一、多样性的协调统一。和谐教学主要体现在对师生不同文化价值观多样性的尊重、包容和协调统一,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生成自觉的和谐教学主流文化。
不同课程和学科以及不同师生、不同教育理念、不同资源和时空条件下的教学活动是复杂的、丰富的、多样的、绚烂多彩的,这正彰显出和谐教学深刻的内涵和广袤的前景。在教学中构建和谐教学充满着无限生机和活力,是当前推进和谐教学文化建设的新的生长点。虽然不同学校所坚持的和谐教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但由于各校的教学及其存在的背景不同,便会有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和谐教学文化,显示着不同教学文化的差异和特色。
美是和谐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不表现美的系统不是和谐系统,不表现美的教学也肯定不是和谐教学。我们在教学中追求真、善、美,达到最高境界。一般来说,教学中有两种美:一是感性美;一是理性美。感性美是指学生直接感受到的感觉美,包括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美。理性美是学生理解知识后的意境美和哲理美。这种美是经过训练后形成的。从感性美到理性美是一种境界的升华,一种思想的飞跃。因此,使学生从感性美提升到理性美是和谐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和谐发展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可使学生在教师的教诲下,学会研究事物的态度和掌握研究事物的方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和谐教学的构建源于教学本身。这就需要教师成为自觉的和谐教学的构建者和追求者。
首先,和谐教学构建需要师生赋予教学生活以和谐的价值。师生应首先是学校长相厮守的生活者,而后才是工作者和学习者。这是构建和谐教学对师生最合理的定位。其次,教师不仅要从理论认识上自觉提升对和谐教学的理性认识,还要从批判反思的视角时刻对教学进行和谐文化的价值思考,从教学伦理上重新认识教学,并激励学生,陶治学生,催发学生。
教师成为自觉的和谐教学的构建者、追求者,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和教学专业素质。其中,在课程(教材)转化为蕴含文化因素的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师对和谐文化内涵的解读和重新赋予的活力,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课程(教材)知识不同于教学知识,课程(教材)是知识经过教育处理而转化的,虽然包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哲学思想、伦理和审美情趣等文化信息,但这些文化信息是编者赋予的,具有统一性品质。教学知识是教师对课程(教材)知识内化后的个体化实践,具有远远大于课程(教材)知识的文化含量。其一,教师在解读和传授课程(教材)知识时,根据自身的教学技能、教学风格等个体化倾向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资源条件等,重新赋予课程(教材)知识新的文化内涵。同时,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学习的知识已不仅是课程(教材)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方法等个体化心理矛盾运动加工后而重新赋予意义的新知识,具有新的文化内涵。其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氛围、教学仪器设备等所有因素,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教学知识蕴含的文化信息,是师生自主创新的、个体化的。因而,它最易为学生接受,影响学生的力度和深度都很大。可见,教师应重视以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和态度解读课程(教材)知识并赋予它和谐的文化内涵,以激发和张扬教学活动中蕴含的和谐文化精神;同时,应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是在教学领域构建和谐教学的根本,也是对教师教学素养的审视。
首先,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只有在真正有效的师生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才得以“内化”,增长的能力才是“真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切”的。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素养,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要求。
其次,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冷冰冰的形式和姿态呈现出来的。而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活动直观的感受构建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德育之所以没有实效,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相割裂颇有关联。
我们要大力开展研究性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我们常说要“以人为本”,但是究竟以谁为本?在教育这个专门以培养人为目标的活动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大学生具有喜欢形象、情感敏感、崇尚个性等特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发言机会,要多倾听学生的心声。因为受教育者并不是被动地听和记,他们是在研究中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对课堂的理解是没有止境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审视课堂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和谐教学背景之下诞生的生机勃勃的课堂类型无疑为我们对课堂本质的理解打开新的视野”[2]。
[参考文献]。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篇七
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一对基本关系,它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成败。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很注重师生关系,他认为:“教学相长”、“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对于学生,孔子认为“后生可畏”,主张“当仁不让于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孔子主张采用“对话”的方式教学。《论语》一书,“对话”是贯穿全书的重要特征。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孔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从不摆师道尊严的架子,总是与学生亲切交谈,共同讨论,进行自由自在的对话,对话时彼此平等,互相尊敬,相互促进。孔子能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和谐、融洽、平等的关系。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学生就会以积极的情感来回报教师。受情感迁移影响,学生就会由爱教师进而爱及教师所教学科,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反之,那种无视学生心理、情感、生活的教师,那种动辄斥责甚至打骂学生的教师,是怎么也不可能教好学生的。
一、学生是促进教师人格完善和知识提高的催化剂。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常说:“推车不如打马”。由此可见,许多教师把自己当做了鞭,把学生当做了马。其实,我们应作相反的认识,把自己当做马,把学生当做鞭子。教师在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的同时,作为教师,其实也在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教师想把学生培养成高尚的人,也会强迫自己不去做低级庸俗之人。“假如我不是老师,我也许比你还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学生其实就充当了马鞭的角色,他们随时在提醒着你、激励着你。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有的教师在专业学校读书时,没有认真学习,走上了教学岗位以后,为了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他就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文化素质。就拿语文来说吧,可能某位语文教师对某个字一直读错了多年,突然在堂课上某学生纠正了老师的错误。教师就会觉得自己识字量不够,进而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其实,各科都如此,学生勤学好问,自然逼着教师去学习、去钻研,否则就无法适应学生、适应教学。难怪很多教师会说,自己很多的知识其实都是在教书以后才学到的。所以,我们应把自己当作马,把学生当作鞭,是学生鞭策着自己在知识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二、教师应努力实现多重身份的转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的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妮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人世间的爱千万种,但能冠以“伟大”一词的却只有两种:母爱与师爱。”
教师对于学生的关爱,不是母亲甚似母亲,不是兄长甚似兄长,不是亲友甚似亲友。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更应该是学生的父母兄长。这种亲人式的爱主要从两方面体现:
(1)在思想上,由于家庭、交往、生理等各种原因,学生往往会在思想上、心理上形成一定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深入了解,解开学生心结,让学生能以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让人永生难忘的帮助,往往并不是物质的帮助,而恰是思想上、精神上的帮助。试想,学生偷偷流泪,无故辍学或情绪反常,而作为教师却不闻不问,那你如何能教好学生。
(2)在生活中,教师要关心学生冷暖温饱。特别是对那些双亲残缺的学生,教师不仅要从思想上给予帮助,还要从物质上给予支持。对那些双亲虽然健在,而家庭经济却十分困难的学生,教师也要努力设法给予帮助。对于生病的学生,教师既要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照顾,如打饭、提水等,同时教师自身更应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如果一位同学病了,一定得去看医生,而老师却说:你早不病迟不病,这个时候医院都关门了。这样的老师,他心中有爱吗?别说父爱、母爱,连常人之爱也没有,枉为人师。
三、教师要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关心学生。
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是每位学生所渴望的。教师只有把学生置于平等的`朋友位置,学生才会与你沟通、交流,才会向你诉说他的心里话。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这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一个教师,如果对自己学生的喜怒哀乐不了解,那么对学生的教育就会陷入无的放矢、盲目施教的境地。
要想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教师既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又要有无私的爱心。如何与学生交朋友,王建鸣老师为我们指出了五点:
(1)教师要有无私的爱心,这是交朋友的基础;
(2)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是交朋友的重要条件;
(3)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心灵;
(4)教师要努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光彩;
(5)教师的教育工作要努力追求艺术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应具有开放的、平等的、创新的意识。有了这些意识,才具备与学生和谐相处的思想基础。每位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师生在平等友爱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彼此间真诚相待,互相尊重,心情愉快,让校园真正成为学生的家园、乐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紧张而又愉快的生活和学习。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篇八
摘要: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在人类社会中的使用日益广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计算机教学逐渐受到人们重视,并且在现今的学科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mooc的快速发展和成长对当前计算机教学带来了巨大影响,为此笔者针对mooc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mooc;计算机基础教学;特点;优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教育事业不断进步,计算机基础教学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mooc在计算机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mooc大规模和共享的特点,实现了集教育、娱乐以及社交网络于一体,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计算机教育的传统认识。据《纽约时报》报道,被称为mooc元年,mooc教学模式在国外取得巨大成功,我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等多所高校也积极开展mooc的教学研究。本文通过mooc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其特点和优势。
1mooc特点。
mooc是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缩写,译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它借助遍布全球的互联网络,让每一个渴望学习的`人都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同等享受各大名校的优质资源,从而开启mooc学习模式的革命。与课堂教学或者网络教学相比,mooc具有三大显著特征。
1.1具有开放共享的特性与课堂教学相比,mooc的学习者不限定于学生,超越了年龄、学历以及地域等限制。而与网络教学相比,mooc不收取任何费用,课件以及教授视频都是免费共享。
1.2具有可扩张及大规模性由于场地限制,课堂教学在人数上受到限定,而mooc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大规模教学,通常其课程注册量高达万人以上。
1.3能够集教育、娱乐以及社交网络于一体mooc课堂授课长度为8至12分钟,并且要求学生进行现场互动。通过互联网注册过mooc的用户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还可以参加小组论坛,从而促进相互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2mooc优势。
mooc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的优势,有以下三个方面。
2.1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崇尚计算机的实践教学与运用,认为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才是实现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实践教学被放在教学的从属地位,最终难以得到有效落实。而通过引进mooc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矛盾。采用mooc,教师可以将实践环境、体系、平台以及方法等用于实践经验的指导以及实施方法上,学习者能够从中获得较大益处。mooc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免费、开放、交流以及共享的平台,有效实现了资源的高度共享。
2.2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各项技能。
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学习计算机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在于提升学习者各项技能。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实验课的安排最为关键,它是进行计算机操作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设备的限制,实验课集中授课,学习者只能进行极少的练习和操作,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验课教学质量,而引用mooc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mooc的各类实验平台操作的使用和步骤均以微视频的方式展现,同时还辅助详细的操作步骤和讲解,学习者可依据自身需要观看。通过mooc这种学习模式,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感觉到自己在接受教师的单独授课,还可以从一起学习的同伴那里获得指导以及指导他人,充分享受计算机学习的快乐。
2.3推动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现代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各行各业信息化水平。针对计算机教学而言,很多学校在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对比较落后,在这方面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有些学校只设立了一到两个网站,而且还经常缺乏管理,难以维持正常运行。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老套,优秀学生的作品难以得到保存,创新思维得不到发挥。mooc学习的平台的设立,有利于实验信息化建设。借助mooc学习的平台,网络化的实验教学环境、实验参与人员、实验内容以及实验过程等均能够实现一体化管理。尤其在学习过程中,一些优秀的案例得到保留,而失败的案例则可以作为教训。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成为案例资源的建设者,极大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
3结语。
总而言之,mooc平台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其发展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了优质服务平台和学习环境。将mooc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具有诸多优势,首先能够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免费、开放、交流互动的学习环境;其次能够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各项技能,让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感觉到自己在接受教师的单独授课,体会学习的快乐;再者能够推动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极大提升了学生计算机技能。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和利用mooc平台的优势,并结合传统教学理念和形式,不断提升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和效果,推动我国新课改取得重大成效。
参考文献。
[3]贾寿迪.国外mooc视频在专业英语视听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篇九
摘要: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充满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灵感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教学灵感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绪处于奋发激昂、思维处于活跃升华状态时,由于外界某种因素的启发,突然使正在探索的或者长期探讨而未解决的教学问题或难题得到明确解决的精神活动。只要教师对专业执着追求,热爱学生、关心和了解学生,有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有一个良好的心绪,善于捕捉教学灵感来临的时间,能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创造性劳动,就能激发出教学灵感。
关键词:教学灵感;灵感激发。
abstract:teachingisnotonlysciencebutalsoart.teachinginspirationplaysacrucialroleincreativeteaching.teachinginspirationisamentalactivitywhichinvolvesteachers#39;andstudents#39;high瞫piritedandactivethinkingthatcanimmediatelysolvetheproblems,whichshouldbesolvedorhavenotbeensolvedforalongtime.teachinginspirationwillbearousedifteachersfirmlypursueintheirspecialties,loveandunderstandtheirstudents,andiftheyhaveafinemoodandareabletodothelong瞭imearduouscreativework.
一
灵感(inspiration),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地球上最美妙最神奇的思维之花,是激发人类潜能的智慧源泉。
在深奥的科学创造活动中,离不开科学灵感。科学灵感是科学家在创造达到高潮时出现的一种最具创造力的心理状态,此时此刻科学家会突然做出重大发现,科学史上这种事例说不尽、道不完。如凯库勒乘马车时猜出碳链结合的秘密,阿基米德洗澡时悟出浮力定律,门捷列夫在梦中完成元素周期表等等,无一不得益于科学灵感。
在复杂的艺术创作过程中,离不开艺术灵感。艺术灵感是艺术家创新的动力。艺术灵感“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艺术家都非常珍视,及时把握这突然而来的兴会,或瞬间闪现的构想,往往急不可待,以致停著推杯、披衣伏枕,去记下那不期而至的文辞、诗句、图形、舞姿或旋律。
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在那充满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更是离不开教学灵感。教学灵感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最具创造力的动态展示,是师生尤其是教师用整个生命与教学活动相撞击而产生的创新火花。具体地说,教学灵感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情绪处于奋发激昂、思维处于活跃升华状态时,由于外界某种事物或诱因的启发,突然使正在探索的或者长期探讨而未解决的教学问题或难题得到明确解决的精神活动。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论语》里就有“教学灵感”的描述:“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怒而已矣!’”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究竟是什么,至今学界见仁见智。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学灵感”。
让我们再回到前面孔子的教例,曾参在孔子多年悉心教育下,对孔子学说已经融会贯通,与孔子“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孔子只要稍加点拨,灵感便不期而至。“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灵感也只赐予像曾参这样有准备的头脑的人。当然,孔子也不愧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能在曾参长期进德修业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激发曾参的灵感。孔子之后的我国另外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孟子主张的“自求自得”、激发学生的“良知”“良能”等,实际上也是指教学中的灵感。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更是对教学灵感有独特的见解,钱老师认为:“教育艺术则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具体展示,而‘创造性思维’这东西,多少带点‘空灵’,靠点‘悟性’。”[2](43)众所周知,钱老师这里所说的“空灵”“悟性”以及人们常说的“应感”“兴会”等词汇都是我国古代文论中有关“灵感”的文艺心理学术语,与“灵感”具有相同的涵义。
二
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研究和探讨教学灵感呢?
第一,教学灵感有利于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教学灵感是一种普遍而又重要的教学心理现象,是许多教师和学生都体验过的心理现象。教学灵感是师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质的飞跃,是师生思维活动处于最积极、最高涨、最富有创造性时的高峰体验。教学灵感可以使师生思路通畅、想象活跃、反应灵敏、精神饱满、注意专注,使师生能排除其他各种无关因素的干扰,摒弃习惯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一种酣畅顺适、得心应手之感,这就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第二,教学灵感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整体把握和构思创新。
第三,教学灵感能使教学过程达到高效能和高速度。
在教学过程中,当出现教学灵感时,教师往往会感到教学会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效能和高速度。例如,在教学灵感状态下,有的教师常常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神采飞扬,真乃“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听课者无不惊叹教师的学识渊博,神采飘逸;有的教师频频提示、导引,师生竞相问答,课堂气氛热烈,在师生思想碰撞中,时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成果,使教学达到出神入化、妙趣横生的最佳境界;有的教师往往提要钩玄,启发点拨,打开学生的心扉,话虽不多,却是画龙点睛,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浓厚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
我国心理学家对灵感产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说明灵感并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而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一般教师或者学生经过努力,同样可以激发教学灵感。下面,主要从教师角度谈谈如何激发教学灵感。
第一,教师要对专业执着追求。
我们在对灵感的研讨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少数兴趣广泛的多才多艺者外,绝大多数专业创造者只会出现与其专业有关的灵感,如科学家只会出现发明创造的灵感,不会出现创作的灵感;反之,作家只会出现创作的灵感,而不会出现发明创造的灵感。而且,这种专业灵感与其对专业执着追求正相关。一个人愈是热爱其专业,愈是执着追求,其专业灵感出现的频率便愈高,这是因为专业性做功语言的积存是与灵感的产生、发展、加工有着深刻而密切的联系。
第二,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了解学生。
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认为,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从此意义上说,教学灵感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诚如钱梦龙老师所说的:“教育,就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育艺术就是影响人的艺术。因此,对‘人’的关心,对‘人的成长’的.关心,是一切教育艺术的‘灵感之源’”。[2](41)教师唯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自觉地刻意地去了解学生,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灵感必须与学生学的灵感产生和谐共振,激起学生的审美心理共鸣,才具有教学艺术魅力。教学灵感的诱发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生的认知领域与情意领域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乐,想学生所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自如地出神入化地用自己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陶冶学生的个性,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共同进入那微妙的心理相容的教学意境,这个教学意境就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灵感之域。
第三,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有着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时,教师就会在教学创新动机这种内驱力的驱使下激发出教学灵感。
人们在探讨激发灵感时有的强调执着,有的强调放松,看似矛盾,其实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诚如《礼记》中所言:“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唯有教学灵感来临,教师才会出现紧张,唯有紧张,才有动力。这种紧张,既不是教师受到外部威胁而产生的肌体反映性防卫性紧张,也不是教师依靠外部条件逼使自己心理处于某种激活的状况,教学灵感的动力源自教师心理深处的那种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教师产生教学灵感时的心理紧张,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实质上就是一种动机心理状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或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动机具有两种功能:一是唤醒功能。就从事某一活动来说,具有适当动机的人同不具备适当动机的人相比,前者唤醒水平高,注意力集中,后者唤醒水平低,注意力分散。二是指向功能。每当动机推动人活动时,这种活动总是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即促使人的行为指向某一客体而相应地忽视其他客体。”[7]可见,动机的两种功能都是催发教学灵感的动力源。因此,教师具有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是能激发教学灵感的。
教学灵感来临时,教师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种张力的保持,需要与各种生命活动协调,一旦失调,教学灵感马上就会消失,“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永难摹”。这种张力的保持就靠教师在紧张执着的状态下的放松,如同我国道家所强调的“任其自然”,佛家所主张的“不执着”精神,如果教学灵感袭来时,教师不束缚于传统的教学理论的条条框框,不迷信于某些公认的正确的教学模式,不禁锢于自己已有的教学理念和预定的教学构想,这样便有利于教学灵感的激发。许多教师的经验也表明,教学灵感往往产生于长期紧张的思维之后的暂时松弛状态,如一夜苦思,早晨醒来后却有灵感;整天闭门思索,傍晚散步时突发灵感。总而言之,教师唯有具有一定的教学创新动机,才能有效地激发教学灵感。当然,教师也不宜急于求成,教学动机太强烈,心理过于紧张,甚至害怕失败而心烦意乱,只张不弛,这样是不利于激发教学灵感的。
第四,教师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创造性劳动。
尽管教学灵感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教师若守株待兔,不想通过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而期望教学灵感的到来,那么,就会像黑格尔所嘲讽的“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芳草地上,眼望天空,身拂微风,灵感也始终不会光顾他。诚如柴科夫斯基所说:“毫无疑问,甚至是最伟大的音乐天才,有时也会被缺乏灵感所苦的。它是一个客人,不是一请就到的。在这当中就必须工作,一个诚实的艺术家决不能交叉着手坐在那里,说他还没有兴致。如果等待你兴致到来,而不是跑上去迎接它,那就很容易流于懒惰和无所用心。必须抓得紧,有信心,那么灵感一定会来的。”[9]可见,教学灵感只能在教师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中产生,只能靠教师在长期积累中形成的具有教师个人信息库风格特点的以专业性内心语言编码的大脑信息网络系统去捕捉。简言之,教学灵感只青睐于教师有准备的头脑,这种有准备的头脑又来之于教师长期的艰苦的创造性劳动。
第五,教师要善于抓住捕捉教学灵感来临的时间。
每位教师都有此体会,即在一天的某一特定时刻,如在备课时,或与学生质疑问难时,或在课间休息时,或在教研室讨论时……突然灵感特别活跃,其他时间未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特定时刻,往往会迎刃而解或豁然化释,并且思路流畅、简洁。有时,甚至还会触发连锁反应,引发出前所未有的新颖课题和思维角度。此时此刻,激发出来的教学灵感使教师本人左右逢源,其文思之汹涌,意念之奔流,大有来不及笔录之势。有时,还会使教师宛如通体潜能一时达到了融会贯通、任性聚发的境界,这时是教师教学效益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时刻,是教育价值最具本质内涵的时刻。
为此,教师必须随时准备好教学灵感的到来。我们建议,对于教学灵感,教师不妨随身携带纸笔,及时记下来。
第六,教师要具有一个良好的心绪。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节奏、特殊的生理需求、不同的体力调节和情绪变化,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当教学灵感来临时,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绪,此时,教师情绪高昂,精神愉悦,一旦遇到新的刺激,大脑反应灵敏,就很容易获得教学灵感。如果教师心绪不好,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或者松懈懒惰、自满自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么,教学灵感是不会拜访他的。
教师怎样才能具有良好的心绪呢?我国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的“虚静”“养气”说可供教师借鉴,刘勰认为“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养心,就能“清和其心,调畅其气”。使心情舒畅,思路清晰。凭着这种“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的良好心绪,就能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10]易言之,即能诱发出使教学艺术具有无穷魅力的教学灵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篇十
在《大学生和谐教育新论》一文中,我们对“和谐教育”进行了重新论定。在文中我们反复强调:我们的看法与学界对“和谐教育”所进行的理论探讨不同,我们的重点在于其目标和效果上,简单地说,即达到和谐境界上。我们认为这有四个方面的衡量标准:即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这四个方面都有所实现的话,那么,即可认为达到了和谐教育之境。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达到如此效果。我们认为,不管从理论上面探讨出了多少内容,不管这些内容是多么光鲜,最终必须要能在教学实践上得到印证;也就是说,必须要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它。如果不能在教学实践上予以印证,那么,这些理论的探讨终将成为“空中楼阁”,不具有实现性。尽管不能说这样的理论探讨没有必要,但至少是有所缺失的。为此,我们选择从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进行探讨。为何如此呢?主要原因是我们一直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都有了十几年的教学经历,对教学内容相当熟悉。下面我们从四个衡量标准入手进行分析。
2从身心和谐来看古代文学教学。
就身心和谐来说,我们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讲解中,适当加强审美鉴赏和艺术熏陶方面的教学比重,可使学生增强身心和谐。本来文学课就是审美鉴赏课。学生在审美鉴赏的熏陶下,可以放飞其心灵,纯洁其情感,使他们感受到美,有快乐的态度和愉悦的情绪,从而具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健康的胸怀,进而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我们认为,这样的人其实就是身心和谐的人的表现。例如: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抒写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情,纯真而深沉,完全消除了宫体诗那种“猎艳”的低级趣味,而把爱情描写恢复到《诗经》中的民歌和古乐府的传统,表现出一种净美、纯洁的格调。同时,诗人又把这种男女相思之情,同对于人生真谛、宇宙奥秘的探求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诗的思想蕴涵更为深邃,富于哲理意味。以江月之常有与人生之代换,提出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永恒矛盾,把离愁放到短暂人生中观照,越增其忧郁深邃。这样欣赏文学作品,确实能培育学生的美感,从而有利于学生达到身心和谐之境。
3从人际关系和谐来看教学。
就人际关系和谐来说,我们认为,这可以在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作者介绍。基于类似的人生,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很多同时代作家之间都有着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尤其体现在——当一方遭到不幸时,他的朋友会伸出援助之手,或进行声援,比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友谊。二是作品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送别诗、赠答诗,这些诗歌可以说是古人人际关系和谐的反映。例如: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诗“终篇不着景物,而兴象宛然,气骨苍然”。歧路分手的共勉,展示出诗人放眼四海的豁达胸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句意,用来表现不能为地理距离阻隔的友情,但这比曹诗提炼得更精确,概括度也更高,遂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赠别的格言。在这些教学中,可以适当讲解友谊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朋友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他人”的理解,当然就有助于促使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
4从人与社会的和谐来看教学。
就人与社会的和谐来说,可以在那些忠君爱国的作者身世介绍中、反映忠君爱国思想内容的作品分析时,进行探索和启示。以作者身世简介来说,比如杜甫,他对君王、对朝廷一往情深的眷恋,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窘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对于这些内容的详细讲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热爱,从而达到学生与社会的和谐。以反映忠君爱国思想内容的作品来说,比如杜甫的《望岳》,全诗围绕“望”字驰神远思,前六句写泰山的高峻雄伟、气象万千,结尾处用典故写想象中的登山远眺,展示出诗人抱负非凡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这首诗不仅高度概括了泰山象征造化伟力和代谢变化的壮美景色,而且表现了作者把大自然的浩气纳入胸怀的豪情,在观望名山的兴会中,寄托了登上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以及前程万里的乐观和信心。全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可以视为盛唐气象的生动再现。
5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来看教学。
就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来说,可以在讲解山水诗、山水文中进行一定程度的实现。山水诗、山水文乃是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他们深刻理解自然的重要性的结晶,对于他们的创作及其作品,在今天很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当然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自然的能力,当然能促使他们与自然的和谐。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山中新雨,空气格外清爽,月光泼洒在松林间,山泉叮叮咚咚在石上流淌。静谧的秋夜里,忽然从竹林迸发出归村的完纱姑娘们的喧笑;荷叶晃动,原来是渔舟唱晚,顺流而下。显然,这普通的山村,已被诗人当作心目中的纯美天地——人间的桃花源来描绘的。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篇十一
第一,介绍实体安全措施。即要对计算机设备以及通信网络设施的安全性进行检验防护措施,避免受到水灾、火灾等事故的影响。此外,机房的建设还应遵守国家计算机机房建设的相关标准;第二,介绍运行安全措施。在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的过程中,要采用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例如,需要提前进行风险分析、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跟踪调查、采用应急措施等。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安全保障规章制度。此外,还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计算人员队伍,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第三,介绍防病毒措施。可以选用专业的杀毒软件,可以设置网络服务器资源访问权限,还可以使用带有防治病毒功能的硬件;第四,介绍内部网络安全措施。首先,要对网络进行分段处理,将非用户和敏感数据信息资源隔离,避免机密数据新被人侦听。其次,利用划分vlan的方法解决以太网广播的问题。最后,从服务器端进行安全管理,避免出现安全漏洞;第五,介绍外网安全措施。外网主要指和外部企业以及互联网连接之间的部分。可以采用防火墙技术和入侵检测技术进行外网安全保护,能有效解决网络病毒传播、非法访问等安全问题。
6总结。
总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会愈加凸显,为了防止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或减少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英莉.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研究[j].信息技术,.
[2]靳春霞.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构建[j].河南科技:上半月,.
[3]王亚敏.浅谈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管理[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4]徐大中.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j].信息通信,.
[5]金琳.浅谈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
[6]林洋.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
作者:万琪单位:渤海大学。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篇十二
论“王道”,说“和谐”
万树相。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里,劝说梁惠王实行所谓的“王道”,体现了儒家最高的政治主张或政治理想。何为“王道”?。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与恻隐之心是一回事。行王道就是把君主的恻隐之心推及到人事上。照儒家所说,“仁”,只不过是恻隐之心的发展;恻隐之心又只有通过“爱”的实际行动来发展;而“爱”的实际行动又不过是“善推其所为”。这,就是“王道”。
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清代学者李渔在他《闲情偶寄》中说:“王道本乎人情”。“在孟子看来,正是由于人性的.善良--尤其是那些统治者本身善良,仁政才有实现的可能。历史上大凡治理得比较好的时期,帝王们大都受到王道的深刻影响。比如唐太宗深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勤政爱民,才出现了历史上的盛世“贞观之治”。正因为康熙、乾隆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才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康乾盛世”。
“怎样推其所为”呢?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有很形象的论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亦即减轻人民负担,遵循自然规律,人们丰衣足食,虽死无憾。不过,这还只是“王道之始”,因为照孟子的看法,经济只是更高文化的起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只有当人人都受到适当教育、懂得人伦之道,王道才能完全实现。
如今,我国要构建民主、和谐的现代文明社会,除了法制保障外,王道中的爱民、保民和开发仁爱之心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是国家长治久安之道。
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这样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意思是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如今,社会财富之多,孔子那个时代与现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人口之众,那个时候与今天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是,贫穷还没有消灭,社会上依然存在着种种不安定因素,因此,王道思想对于消灭贫富差距,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仍然有其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王道,传统的儒家思想,在改革开放,向西方先进文明和技术学习的今天,在中国迈步走向世界的二十一世纪,依然有它的重要意义。
万树相。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篇十三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普遍实行,为保证学生顺利从小学过度到初中,要求初中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在我国,初中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会成为阻碍学生全面发展的绊脚石。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强化课堂的教学效率,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展示,在初中数学的传授中更是如此,因此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能让学生全部理解并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成为初中数学教师的一大难题。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营造出一种相对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例如,在传授人教版数学“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时,需要让学生们正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使用两组比拼的方法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分类。这样将生活实际与课堂的知识相结合,在比赛的过程中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力更加的深刻。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学生更为主动地进行学习,从根本上营造了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前备课尤为重要。上课之前认真做好备课,对于要讲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在教学的过程中涵盖尽量多的知识点,强调易出错的知识点。与此同时,还要多加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高效掌握课堂上的知识点,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如今,单一的由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正在逐渐被淘汰,要想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就要改变单一的课堂结构,将其变为多元化的课堂。我们可以使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登上讲台进行知识的传授,通过这种方法是来强化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在课堂上设置问题,一可以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接纳吸收程度,二可以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平行线”这一章节中,要求教师教师传授给学生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在确定两天直线是平行关系之后,了解平行的定义以及平行公理。教师可以通过火车道、双杠、电梯扶手等常见的生活物品来对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关系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使用筷子来对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关系问题进行探究。在得出平行的结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格尺和三角尺对平行公理的探究,最后在课上对新传授的知识进行随机提问。充分利用课堂的45分钟,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还能在学生保持激情的同时传授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的,在教师与学生进行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课堂要求,要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实际做题经验,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作为教师,无论是课上课下,都要勤与学生进行沟通,做到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以及知识的掌握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做好课后作业批改和讲评。
作业是课堂教学成果反馈最直接的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对知识领悟力的直接放映。对作业进行认真的批改,能够直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理解知识点和学生在解题时的易错点,为作业讲评提供了充分的资源。如今,初中数学的教学已经不是简单地了解数学定理或者掌握基础知识就可以了。在新课程的推进下,对教师的职能提出有新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对作业讲评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不能只是将作业发下去而不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教师过分主动的传授知识,会导致学生不做深究,只将答案改正过来。久而久之,会形成得过且过的坏习惯。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总而言之,能够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方式有很多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优化课堂机构,制定较为完善和具体的教学方案。问题不同的学生擅长的科目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要积极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去尝试和自主探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篇十四
家庭是否和谐,关系到每个人的幸福,关系到每个家庭成员的稳定和积极功能的充分发挥,进而关系教育的健康、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教育需要和谐家庭,和谐教育的构建首先应从营造和谐家庭开始。
3.构建和谐家庭与构建和谐教育具有目标指向的一致性。
教育是一个积累式的发展过程,又是系统的工程。和谐家庭则是基础性建设。尽管和谐家庭只表现为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程度,而它却影响被教育者是否能做到与他人和谐、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因此,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教育具有目标指向的一致性。
4.和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导航。
稳定的婚姻关系、和睦的邻里关系、平等的家庭关系、健康和谐地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在人格角色方面一样是平等的,要让孩子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孩子才能对家长敞开心扉、才会主动地接受家长的教育。
家庭教育,对人的思想品德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起着“型塑”的决定性作用。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今天的独生子女是跨世纪的一代,祖国的未来寄托在他们身上,需要他们续写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独生子女的现状,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家庭教育传统美德、为优化当代家庭的和谐教育而努力。
参考文献。
[4]林飞.现代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6]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7]宗秋实.终身教育与家庭教育.教育研究,(8)。
[8]朱敏.中国“小皇帝”的成“龙”之路.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篇十五
[摘要]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职业高中电工专业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学科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学科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关键词:探究情境课堂教学问题策略。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笔者认为,电工专业课教学中探究性教学实施的策略可以是: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下面以“电感线圈与电容器并联谐振电路”的具体教学过程,印证笔者对探究式课堂教学一般规律的认识。在“并联谐振电路”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向学生提出问题的:准备实验电感线圈与电容器并联电路与一个小灯泡串联,接在频率可调的正弦交流电源上,并保持电源电压不变。当电源频率逐渐由小调大,小灯泡慢慢由亮变暗。当达到某一频率时,小灯泡最暗,当频率继续增加时,小灯泡又慢慢由暗变亮。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学生对这个现象会与串联谐振电路进行类比,这样,学生立即进入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探究氛围中,情绪高涨,思维一下调动了起来。当然,有时问题也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来。创设问题情景时要注意的问题是: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其次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便于学生放开思路;再次是问题要明确具体,不能模糊不清。
问题提出后,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方向相对集中,还要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实质。上述问题的实质是小灯泡的亮、暗反映了流过电路的电流大小,而电流的大小和电路的阻抗有关,学生可以根据公式推导出并联谐振电路产生谐振的条件。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火花闪现了,这时教师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学生又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会严重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是开放的,探究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那就是要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有利于学生猜测与验证。
例如,电工基础中的“串联谐振电路”,该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是电子专业课中的基础电路,它是很多谐振等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际生活也密切相关。若按照传统的教学,这一部分内容的常规教法是:先介绍什么是串联谐振,然后讲述它的特点,再介绍谐振电路的应用和通频带。只要学生了解了特点,会用公式计算,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
探究式课堂教学则不然,其教学重点是放在探索前人思索的过程:(1)对“谐振”的了解,什么是谐振电路的模型。(2)一旦电路谐振了会形成哪些特点?(3)在实用电路中要讨论哪能些参数?(4)用什么参数衡量电路?如何选择该参数?(5)该电路在实际生活中有那些应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去领悟和尝试前人的思维过程,从中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思维技巧,使学习能力得到开发和提高。
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呢?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必备的教具,相关的材料,可供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与途径)。其次,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自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主要环节)。再次,学生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通过实验作进一步的探究。第四,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探索的问题,把初探和交流中获得的知识、结论加以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学生以积极主动态度参与探究。
三、善于质疑、敢于想象。
已知电容器c1:40μf,150v,c2:60μf,400v串联在500v的直流电压下,试讨论电容能否安全工作。
教师不急于回答,而是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大胆想象,这样即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我们认为:“一是要适当点拨。当学生在思维的转折处,或知识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发性启示,拨开学习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例如,在“串联谐振电路”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探究,总结阻抗最小时,根据阻抗三角形和电压三角形不但知道利用电感感抗等于电容容抗来判断电路是否谐振,而且还知道也可以用电感、电容上的电压和总电压的关系来确定电路状态。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就有可能做出新的发现。
五、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这一步骤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核心,是学生思维最艰难的阶段,但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学生需要对大脑里存储的知识、经验、形象等信息进行提取、加工、选择、组合,通过大量的思维活动,特别是探究性思维活动,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开始,学生可能一度思考不下去,如在“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的教学中,学生一下很难想出单相电源与三相对称电源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适时引导教给学生思考方法。
六、注意反思,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个系统知识,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识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为此,学生们在课堂探究结束后,必须反思自己学习的行为所获取的知识。在每节课结束后,都要问一问: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通过反思,让学生把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找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探究规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就教师的教学而言,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本节课的探究方法是否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帮助。在“以人为本”的今天,总结经验比检讨错误更加重要,所以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应首先指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得意之处、成功之处、感动自我之处,然后才是我怎样做得更好。然后把探究教学反思成果及时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校本研究”这高深的工作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篇十六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得教师由单纯注重理论知识的思想,向理论实践兼顾转变,不仅向学生讲授物理理论知识,还积极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对案例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想法,碰撞出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鉴于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就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将传统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建立一个丰富的案例库。
编选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第一步,案例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时,不能随意选择案例,教师要在全面感知和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案例,最好能够让学生透过案例去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精心准备案例。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教师要先让学生知道案例的内容,并让他们在课下精心做好准备,从而保证案例讨论可以顺利进行。当学生得到案例资料之后,要查阅资料详细地了解案例中涉及的各项内容,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争取能够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也要做好有关的准备,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
3.对案例进行讨论。
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在大学物理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在案例的准备阶段,每个学生都对案例内容有详细的了解,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在谈论的过程中就要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其他组员可以进行纠正和补充。小组讨论时,要有一名同学专门负责做好相关记录,把该组的意见和问题进行整理,以便在班级讨论时使用。
4.班级案例讨论。
小组内的成员讨论和交流之后,就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总体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其他同学如果持有不同意见可以举手提出,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让全体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获利。当有同学对案例发表意见时,其他人要认真聆听并做好相关记录,借鉴其他同学思维的独特之处,相互取长补短,在讨论和交流中共同进步。如果课堂上没有完成案例的讨论,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进行,学生可以就大家都不理解的问题或是争议比较大的地方向老师寻求帮助,老师进行引导和解释。
5.教师总结和评价。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总结和评价是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阶段。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在该阶段对学生参与的情况进行评价,对参与积极性较高的学生提出表扬。教师还要对案例讨论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吸取经验和教训,为以后的案例教学提供参考,实现物理案例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二、结束语。
综合上文关于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比较鲜明,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优点比较突出,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了大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学物理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时,要精心准备好恰当的案例材料,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共同进步。大学物理老师在案例教学的实践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在案例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篇十七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现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目前多数乡村小学的学生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就我所教的班级而言两极分化严重,尾巴大。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摆在我们面前。下面是我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构建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极少数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漠不关心。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老师就要和学生一起玩、一起学,互动互学,知学生所想,帮学生所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才会更乐于学习,乐于学习了才会有更好的学习热情,也才会更有学习激情和学习效果。
二、多样评价,稳定学习热情。
合适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多样化的评价可以稳定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再好的评价方式只要时间一长,也会失去作用的,所以要常变常新。在评价学生时要坚持以正面激励为主,切忌挖苦与讽刺。教师可以用语言、文字以及肢体语言等方式来表达对学生的赞扬与肯定。这些过程可以是教师做,也可以学生评价或在小组中评价。学生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肯定,所以我平时在教学时除了作业上的一般评价外,还会当面给学生指出优在何处并加以鼓励,不足之处也同时指出,让学生找到出错的'原因,及时找到纠正的方向。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只要有一点点的进步或作业中有一丁点亮点,我都会当着全班的面配合摸摸头之类的动作加上语言给予鼓励。在课堂上我会尽量让学生表现。如一生板演了的计算过程,问其余学生:有不同的吗?有就把自己的写在黑板上,变换方式尽量让学生表现自己。就这样,学生对学习数学更有信心、更有兴趣与热情,效果更加明显。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只要把儿童解放出来,小孩也能办大事,也能互教互学,自己当小老师。”三五个同学一起可以轮换当“小老师”巩固当天所学知识,也可以预习第二天要学的知识。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又应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我教学时一般用生活中的实例代替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教学,学生掌握了方法后再让他们去看教材中的例题。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让学生在学习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懂得了为什么学数学、怎样用数学,从而有了数学应用意识;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又使得他们懂得了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帮助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增强自觉学习的意识。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教师,我总认为要做个有心人,要善于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佩服你、接受你、选择你,使学生愿学、乐学、能学,同时也要指导学法,达到会学。这样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综合素质。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篇十八
浅析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长葛市第十九初级中学,河南长葛461500。
一、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1.分层教学,异步提高。
一个自然班无论如何总是存在好中差三类学生的。一般呈正态分布,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学中如果“一刀切”,有些学生会“吃不饱”或‘‘吃不消”。我们可以采取将好、中、差三类学生分为a、b、c三组,对a组学生侧重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对b组学生侧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的发展,对c组学生侧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课堂提问,演板,作业,个别辅导等方面区别对待。难的问题让a组学生回答,一般问题由b组学生回答,简单问题由c组学生回答;难一点的题目由a组学生演板,一般题目由b组学生演板,简单题目由c组学生演板;作业难度以b组为基准。和课本上的“b组复习题”或“综合运用”水平相适应:a组适当加深,与课本上的“c组复习题”或“拓广探索”水平相适应:c组与基础练习为主,与课本上的“a组复习题”或“复习巩固”相适应,总之,要使学生尽量在“最近发展区”取得进步。课外辅导对a组学生主要是学习方法指导,对b组学生主要是解疑答难,对c组学生主要是端正学习态度和弥补知识缺陷。当然,分组不可能完全准确,上述处理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操作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鼓励低组的学生尽量回答高组的问题,做高组的练习。一段时间后,根据检测的情况对分组作适当调整。
二、身正为范,亦师亦友,拉近距离。
古人曾经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喜欢上什么课,很大原因是因为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初中学生从天真烂漫的童年逐渐成人,他们有了独到的分析事物和判断事物的观点,自我意识都比较强烈,并因此形成自己的习惯但是这些观点都不成熟,不能成为他们最终获取信息的结果。(数学教学论文)一切都需要教师加以良性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数学教师要努力塑造自己的形象和品质,力求通过努力让学生对学科感兴趣,对教师产生景仰和尊重,从而达到“身教胜于言教”的榜样力量。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这就说明教师是学校构建和组成的重要部分,教师的品德修养、教学风格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当学生从你的眼光中读出热情和关爱时,他就会因此深受鼓舞,并且学会了热情和关爱;当学生从你的话语中读出激励和赞扬时,他就会树立自信心,找到努力的方向;当学生从你的微笑中读出尊重和宽容时,他会因此而高兴起来,开朗起来,并且学会善待他人,愿意亲近老师,从而成为老师的朋友。
三、把各环节落到实处。
1.精选作业,狠抓落实。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并非作业做得越多越好,实际上,由于作业多,学生不堪重负,被逼抄袭,就连成绩好的学生也不能幸免。这样作业做得再多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形成恶性循环,把师生都拖得疲惫不堪。作业数量要控制好,就必须精选习题。习题的选编要知识面广,题型全面,重点突出,具有典型性和一定的梯度。课堂练习,课外作业。阶段练习和单元练习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精”。精选了习题还要落到实处。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不能拖拉。
2.题组训练,强化技能。
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重要技能,可以进行题组训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整式的乘除和分式的化简,解一元一次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全等的证明,相似的证明,切线的证明,等等。都必须安排专门的时间以题组的形式强化训练。一节课安排3―4组(题),题目由简单到复杂。题组训练的'形式是每一组由2―3名学生演板,其余学生独立练习,根据题目的难度可先做后讲,或边讲边做,或先讲后做,然后对照演板讲解订正。订正要指出错误的原因,讲解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解法在我们下了一番归纳总结的工夫后,发现有些题目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将它们“一线串珠”,作题组训练,可使学生豁然开朗。
四、适当更新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表达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不仅仅能够激发中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还能够为他们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使中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转变成主动。学生在轻松的、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就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进而直接提高了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比如说数学知识中轴对称概念的教学,教师可以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让学生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了不少轴对称的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也不觉得枯燥,相反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和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和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并且很自然地发现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篇十九
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基础会计》同时也是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生的重要公共基础课程。
《基础会计》的内容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都比较强,因此对于刚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的学生来说,基础会计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
再加上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按照课程教材表达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自身缺乏主动的探索思考,仅仅对会计知识进行机械的记忆,无法深入领悟会计的基本思想方法,难以建立会计基本概念逻辑和思维方式,使得后续课程的学习变得困难,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
据此,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重构和教学方法的探讨势在必行。
一、传统基础会计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基本的专业概念的表述不符合逻辑的要求。
在对一门课程进行学习时,概念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它在揭示内涵、指出特有属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有的基础会计的教材中,依然存在着交叉定义的逻辑错误,使得学生对概念很容易混淆。
其次,会计知识的理论内容前后矛盾。
理论内容必须前后一致,才能形成一个完备的知识体系。
然而,现行“基础会计”的部分理论内容却存在前后矛盾的现象,无法自圆其说。
最后,割裂会计工作的基本过程。
现行的基础会计教材在很多地方切断了会计工作的基本过程,亦或是未能准确描述各项工作的继起关系。
二、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重构。
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基础会计向初学者传授会计学的基础原理和方法,因此符合逻辑的严密推理过程和亲近生活的事例就成为必需。
引导学生建立会计的基本概念逻辑,培养利用逻辑推理得出会计概念和方法的技能,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会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为后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部分进行:第一,在对会计发展史进行简要的分析后,探究会计的概念、职能和目标,从而得出会计是一个提供会计信息的工作系统的结论。
之所以成为一种信息服务,是由于会计本身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工具,帮助企业家庭等管理财务状况。
基于此,教学内容的重构首先需要从概念入手,做好深入理解的准备。
第二,按照会计工作的基本过程展开,将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工作分成平日业务的会计信息记录、期末业务的会计信息记录和财务会计信息的综合报告三个阶段,分别介绍每一阶段的工作过程和方法。
同时也需要将三个阶段再做贯穿整篇的联系,以获得全面的认知。
第三,以一个具体企业的一期经济业务为例介绍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的运用。
学生对基础会计的知识学习,最终还是需要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因此,以具体企业的财务状况为例进行比较学习,能够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探讨。
理论性强、概念多,是会计基础课程的主要特点,如果仍依照传统教学模式中白纸黑字的阅读理解,必然会使学生感到厌烦、难懂。
基于此,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当做白纸一张进行浓墨重彩,这势必只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在此前提下,教师应当做好引导与实践工作教学以获取优秀的学习效果。
1.创建引导提问教学。
问题导向教学方法,以问题为教学的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回答问题,老师负责引导正确的思考方向,并组织持不同观点学生间的讨论,最后针对各个观点进行评价、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选择适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进行教学上的互动,引导学生从听众转变为参与者。
同时,问题的设计需要考虑多重因素,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在学生的知识能力范围内,最重要的是问题需与实际紧密相接,使得学生能够产生思考探究的愿望。
在对问题的理解上,每个同学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并针对性地为学生指出思维方式的问题所在,帮助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增长。
2.实践教学。
会计的主要内容就是制作报表,登记账簿,汇总科目核算以及财务处理。
而这些对实践性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尤为契合。
同时在旁指导,通过手把手针对性练习的过程,学生必定对基础会计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为后续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是知识更新非常快。
会计方面也不例外,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更新的极快,学生往往尚未毕业,所学知识即已过时。
据此,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以便于适应不断更新的内容,变得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在授课时指导学生先就一些简单的内容进行自学,并针对学生自学的问题和效果进行整理和解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得到改正。
4.使用多媒体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便利,但是,多媒体的使用并不是简单地通过大屏幕来展示枯燥的教学内容和答案。
在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的作用最大化,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最直观的展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识框架。
同时营造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的会计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切地感受会计从业者的日常工作,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的适应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础会计》作为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的讲解,关键在于设定新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实践操作,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会计相关内容,快速适应今后的会计工作环境。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逻辑教学法的应用。
《基础会计》作为财会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职能,这门课程知识掌握的扎实,学生不仅可以对会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引发学习兴趣,而且能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知识的逻辑结构关系,运用逻辑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导入阶段。
可以让学生们对前后知识的逻辑关系有所认识,明白会计理论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运用这种逻辑衔接关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逻辑教学法”在教学内容中的应用。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以会计对象———资金的运动作为主线,运用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关系,总结出提高教学质量及效果几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一)会计基本理论的逻辑关系。
学生在学习中大部分都是死记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逻辑教学法”在会计基本理论中的运用,以资金运动为主线,从会计对象入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如图1.1和1.2的逻辑关系图进行解说,让学生明白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会计科目的逻辑结构关系,把死的知识变活。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举例告诉学生会计科目划分的必要性,然后,一一介绍会计科目是如何对会计要素的进行具体详细分类。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在划分会计科目时,将利润要素归入所有者权益类设置相应的科目。
费用按照经济用途分为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由于两种费用核算方法不同,划分会计科目时,将生产费用归入到成本类科目,而期间费用和收入合并得到损益类科目.
(二)会计等式、会计账户以及会计分录的逻辑关系。
1.会计等式与会计账户。
等式的左侧是费用和资产,在账户结构中费用和资产类的借方(左方)登记增加数,贷方(右边)登记减少数;同理得到,等式右侧对应的的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贷方(右方)登记增加数,借方(左边)登记减少数,其中成本类账户对照费用账户.2.会计账户与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是对借贷记账法的运用,而借贷记账法是运用一定方法在账户中登记项目增减变动情况和结果的一种复式记账法,事实上,会计分录是将在账户中登记的借贷记账法,运用会计语言进行描述。
这样,企业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结合相关账户的结构变化来编制会计分录,学起来做起来会轻松许多。
3.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
一是主要经济业务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
清楚经济业务账务处理是企业资金运动的那个环节,这样学的知识是“活”的,便于他们以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
二是账户的逻辑关系在经济业务账务处理中的运用。
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是会计基础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大部分学生都是在死记每笔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
在进行教学时,我本人运用账户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帮助学生区分和记忆,比如“原材料”与“在途物资”、“在建工程”与“固定资产”、“生产成本”、“库存商品”与“主营业成本”、“本年利润”与“利润分配”。
首先,要让学生清楚每一个账户的核算内容;其次,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强调在满足什么条件的情况下,账务处理采用那个账户进行核算;最后,把账户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例题进一步进行讲解和说明,强化这些账户在进行账务处理时的逻辑结构。
三、小结。
教学中始终贯彻逻辑衔接、首尾呼应的原则,学生不再是盲目地学,而是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学习境界。
参考文献。
[3]孙长峰.会计基础[m].郑州:郑州出版社,.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篇二十
本文认真分析了影响家庭教育的基本因素,阐述了教育与家庭和谐的关系,是解决目前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关键,进而提出:和谐教育是帮助孩子实现人生智慧的导航,和谐家庭是实现与大自然和谐、与人类社会和谐、与人的心灵和谐的环境氛围和基础。
一、影响家庭教育的基本因素。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方式,其和谐程度完全受家庭基本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夫妻关系。
第一个因素,就是夫妻关系。为什么把夫妻关系的好坏摆在第一位?家庭是以感情为基础的,而夫妻作为一个家庭的核心,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稳定。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包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其基本的、主要的内容,就是一步步学习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天真、好奇、善良而敏感地观看着周围的人们相互之间是如何对待相处的。时间长了,孩子们受与自己关系比较亲近尤其是自己比较信任的人的影响,接受他们的许多观念和行为方式,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榜样进行模仿。这些被孩子作为榜样的人可能是同学、老师、亲戚、朋友,但最主要的和最重要的总是父母。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孩子感到最亲近的、最信任的总是自己的父母,而且孩子在家里、在父母身边看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最真实、最细微、涉及的方面最为广泛、与孩子自身关系最为密切的,因而最能打动孩子,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如果父母做得好,把夫妻关系处理得合情合理、健康文明,就会成为照亮孩子成长的灯塔。要是做得不好,夫妻之间的相处不能给孩子提供正确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孩子在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行为上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这种不良影响会严重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论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很难消除这种不良影响。所以,夫妻关系应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因为这对孩子的成长实在至关重要而且是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代的。一般说来,孤儿的成长所以困难,就是因为他们失去了父母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引导,他们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摸索艰难而漫长。
2.经济因素。
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社会生产生活根本价值取向的最初渊源和最终归宿,它从根本上规定着全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现实价值取向和未来发展方向。所以,大多数家长在制定家庭教育核心目标上,考虑的是怎样使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将来升入一流的学校,拿到更高的文凭,进入“上流”社会,给家庭带来荣誉。另外,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许多家庭的经济条件在不断地改善,因此,家庭的经济条件对于子女成长成了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首先,物质生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子女生理上的.生长发育。其次,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也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投资情况。一方面,为了能给子女教育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让孩子不至于因家境不好的困扰而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大多父母终日奔波忙于自己的事业、学业之中,因而用来教育孩子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家庭经济条件的优越,更造成了子女的娇生惯养,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等等。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却收效甚微。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45%的家长承认存在忽视孩子德育的现象。多数家长主要是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有孝心,对人有礼貌,为人处事做到“不吃亏”,但在诚信、友爱、尊重、平等、社会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而作为体现素质教育的家庭教育必须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些健康的人格品质包括:对生活目标的热爱与执著,良好的行为自律性与独立性,坚强、坦然面对挫折,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行为反应适度等等。但这些问题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开始变得不为人们所重视。
3.家庭成员的素质。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实践证明: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是天才的苗子,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智力潜能,能否成才,关键是看孩子的智力和潜能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开发。现今孩子身上所出现的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教育观念和方式不当而导致的。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提出:“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孩子是站在自己肩膀上的,自己有多高,孩子就有多高,自己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因此,作为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首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培养子女。
二、和谐家庭与和谐教育的关系。
1.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孩子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民主、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是孩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转化的基础和前提。家庭能提供的智商及情商的均衡开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决定了培养孩子的现实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潜力的条件。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篇二十一
由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只看到了课程内容的效果,而对其具体操作不清楚或记不住,因此在实验中,即使课堂上讲过很多遍的操作,他仍然不会,所以很多人会问许多同样的问题,甚至有时老师还要当着学生的面,亲自一步一步操作给他看。另外,大学教学不同于中小学教学,老师课堂上讲述的内容和实验内容不是一一对应的,需要学生课后根据实验内容提炼总结,才能掌握,而现在大学生很少有课后看书学习的习惯,其它课程的作业可能会去做,但计算机基础的实验很少有人想到多去计算机上练习练习,大部分同学都是应付,其根本原因是现在计算机太普及了,很多孩子上网、聊天、打游戏很熟练,但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听不懂,认为没有用,不愿听课,上机第一件事就是打开qq,不会的问题不去思考、查书,就是上百度搜,搜完后复制、粘贴,不往脑子里记,更没有意识到计算机知识与技术对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以及将来的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等方面会有多大的帮助。不知道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教学改革措施。
2.1更新课堂教学模式。
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积极引导、面向实用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利用问题和任务来驱动教学。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做成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行讨论,再随机提问各组,既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又可以促进全体学生积极思考,最后由教师给出答案,对同类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做出归纳总结。这种方法既能解决学生个体水平差异的问题,带动基础较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为基础较差的学生起到一个缓冲作用,激发他们对上机操作的兴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另外,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前,将下一次课堂教学内容公布给大家,让同学们提前去练习,寻找答案,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提前肯花时间在研究计算机操作上,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2.2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可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对上次课堂教学内容的练习,第二环节是下次课堂内容的练习和查找。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小组作用,每个人的问题先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在小组中询问,小组中也不能解决的,再问老师,这时候老师的讲解,就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学习能力,同时也促进大家积极向学,不甘落后。另外,计算机基础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校应加大机房和硬件设备的投入以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学校应主动创造多元化的网络教学环境,可以建立师生互动性的教学网站,学生可以直接在网上提交作业,教师批改作业和答疑解难。
2.3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是检查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手段。考核的重心放在实际应用能力上,促使学生重视基础应用能力的掌握。因此建议考教分离,采用机试形式,即建立网络平台,因在平台上由题库随机出题,同时考试,且每个学生的题目不同,所以每个学生必须自己掌握操作,独立完成。这就避免了相互复制粘贴、作弊等,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合理。虽然考核方式只是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种手段,但对促进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还是非常重要的,也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增强应用能力。
3结语。
总之,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在多方面做出改革。教师应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模式改变的基础上,通过加深对学生学习需求的了解,科学地、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所谓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是讲解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引导水平的提高,即在课堂上怎样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研究,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把学生培养成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809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