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份总结可以让我们时刻保持警醒,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掌握优先级和时间价值观,可以更好地安排时间。下面是一些总结的例子,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灵感。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篇一
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是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核心。我们国家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存在一些公共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也是经济建设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农村公共管理方面的事业发展保证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本文主要分析了现如今公共管理在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遇到的几项实际的问题,同时根据调查分析提出了在新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村公共管理的诸多对策。
【】。
新农村;公共管理;问题;对策;人才;政府。
这些年我国越来越重视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了经济支持的同时实行了诸多新型建设方案。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事业管理来说依旧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公共服务的落后是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软肋,农民们也都非常关心农村服务的问题。因此,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来加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公共管理问题极为重要。
(一)农村基层政府的职位分配不合理。
新农村的建设不仅是人民群众的奋斗目标,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条命脉,需要党和国家的大力引导和政府人员的支持。但现实中有些农村的基层政府在建设职位任务分配还是不够合理。很多农村干部人员不了解不关心当前农村市场经济管理的现状,政府也只是强制干部们完成不必要不合理的任务,在诸多关乎民生的建设工作中产生了不良循环。乡镇府作为农村经济建设的最基本单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其本身的职能要求和管理标准。政府人员只看重自身的官位而忽略了公共管理科事业中的法律和经济等问题,这导致农村社会经济运转的不平衡。
(二)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趋于城市化。
公共事业管理支持生活水平低下,较为贫困的人民,具有扶贫性的特点。但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还是无法达到人民生存发展事业需求的,农民的生产生活还是缺乏基础的保障,公共设施的配置还不够完善。国家的资金被用在电路网络、水利工程、道路建造、农田山林开发等方面国家必须加强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分配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等。
我国在经济建设的公共管理确实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通过多年的努力还是无法解绝公共管理利益和法律的矛盾冲突,一些政策还是不太符合法律的规定。许多未经认证的企业和人民加入公共管理生产中,这就容易产生诸多纷争和矛盾让公共管理的产品的生产缺乏信心。
现在的农村发展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人才的缺乏。虽然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部分农村展现出新气象,各种公共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完善,但这些都是基于硬件设施而忽视了软件设施。这就代表大量管理人才的缺乏和制度的不严谨,导致农村人才的匮乏。根本上说就是务农人员缺乏实质性的管理技术,不能灵活应用集中化的农村管理模式。农村生活水平的落后使得人民群众产生了顽固的思想,大学生不愿意在农村发展,加上国家对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分配有限,大量高学位的人才引进显然不够现实,而且除了农业方面其他生产方面也同样缺乏人才。
(一)对农村基层政府治理结构进行改革。
农村基层的干部要贴近群众,和人民群众心连心。农村干部的选举为以后的干部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所以应该更重视选举的公正公开同时给干部安排优质舒适轻松的工作氛围。此外还要注重管理经验的'共享,老干部带动新干部共同将传统的管理机制转换成更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政府要分配权力到民众手上,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并积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批评。
(二)实现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多向性。
我国要积极加大公共事业的投入,将国家的建设重心转移到农村,让国家财政投入到更多的公共建设中,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利益。公共建设服务体系的投入和发展不容小觑,需要迫切解决农村教育卫生、公共人口管理、农村秩序中的矛盾问题。在国家法律的基础上通过细化和完善关于农产品投资发展的多向性政策,从而来保证政府外的投资方在发生纠纷和矛盾时可以有相应的维权措施。这必将促使投资方更加积极地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对农村发展更有信心和目标,也让人民群众更加安心。在法律法规的引导下农村走向工业化,传统的农业发展链得到了更新化的发展,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平衡性的发展。
(三)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模式的转化。
现在我国的农村干部群众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干部主体年纪偏高,文化水平也大都处于低级状态,缺乏有学历有知识的大学生和硕博生。当然对于现有的人才必须加强对人才领导团队的建设,对人才和普通农民进行集中培训,进行集约式的管理模式,比如请教授和专业人士对种植农作物的知识进行技术讲解,还可以让人才给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既省人力又省物力,这样可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水平。还要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卫生环境和科学水平等问题。扩大大学生在农村的任职途径和通道,给大学生多一点建设和发展农村的机会。引导人才进去农村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农村人员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发展链。
(四)更加重视农村的教育工作。
在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基础的前提下,还应合理地对农村学校结构布局进行调整,根据实际对农村师资进行合理分配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和巩固教育教学质量。在落实小学教学基础下再深入加强中学教育的管理质量,加大教学规模。城市学校应该合理分配农村地区的招生名额,给农村孩子更多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城镇可以建设教育质量比较高的中学,而乡村则把精力和资源用在建立小学上。对于一些教学效果不佳,人数规模较小的学校可以进行修整扩招或者直接拆除等。这样可以建立一个从城市到农村的双级教学体系,致力形成一种师资共享,环境优化的教学形式。对于老师的生活服务保障进行加强和改善,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更多的教学资源,让教师稳定教学,学生安心学习。
这样看来,中国作为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在新农村经济管理建设中面对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对我国农业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国家政府和人民应该紧密联系共同提升新农村的公共管理水平,打造一个高管理水平的新农村建设工程,展现出一片国家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景。
[1]王利民.公共管理视角下农村公共产品需求机制的构建[j].兰州学刊,2012(4):56.
[2]李良智.江西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管理优化研究———基于7县35村的实地调查[j].求实,2012(6):87.
[3]罗文宝.农业现代化语境下政府参与农村公共管理的职能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12):143.
[4]张敏敏,甘敏.宝山村新农村公共管理的经验及启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111.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篇二
在国外的公共管理学是怎么样的呢?他们公共管理事业发展得怎么样?下面一起看看研究这些的学者发的论文吧!
论文1:国外公共管理中的部门协同机制研究。
摘要:
基于对公共管理领域中大量的实践考察和总结分析,国外学者对部门协同进行了可谓海量的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包括部门协同的概念、动因、类型、运行机制、开展流程、影响因素等诸多内容。
其中,有关运行机制的研究为重中之重。
对于该内容,学者们提出了非常多的、有见地的观点。
这些成果对于人们认识和研究部门协同将起到重要作用。
从总体上看,有关部门协同机制的研究仍处于一个不断尝试、探索的阶段。
关键词:
在国外,作为一种公共管理的新模式或类型,部门协同兴起于新公共管理运动(newpublicmanagementmovement)的中后期。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大幅的提升,政府运行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但也带来了公共管理的空心化和碎片化、部门之间协调和合作的忽视等问题。
部门协同不但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能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因而成为了许多国家新一轮公共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向。
在实践中,开展部门协同的公共管理领域非常多,例如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交通安全治理、社区安全治理、犯罪预防和治理乃至城市发展建设、经济发展等。
国外学者在深入考察这些领域中的实践的基础上对部门协同进行了可谓海量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主要包括部门协同的概念、动因、类型、运行机制、开展流程、影响因素等诸多内容。
在这些内容中,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为重中之重。
一、部门协同机制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般认为,部门协同是指多个不同的公共管理部门为实现共同确定的目标而通过信息、资源和权力的共享、共同决策、联合行动等开展的较为正式的深度合作[1]。
从实践情况来看,部门协同的成功开展绝非易事,不成功的案例也并不鲜见。
为实现成功的部门协同,就必须建立顺畅的、完善的部门协同机制。
相对于单个部门的运行机制而言,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要复杂得多。
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部门具体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以及应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共同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或处理跨部门边界的公共事务。
对此,国外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思路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
一些学者主要研究不同的部门共同开展部门协同工作需要遵循的原则,并以这些原则作为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
例如,部门协同的开展需要遵循六个原则:(1)真正认识到开展部门协同的必要性;(2)深刻理解开展部门协同的意图及实现该意图的现实可行性;(3)积极主动地参与部门协同的工作;(4)建立并保持相互信任的关系;(5)进行内容明确且要求严格的工作安排;(6)推行过程管理和开展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learning)[2]。
一些学者对部门协同运行涉及的要素进行了分类,分析了部门协同的开展对这些要素提出的要求,把这些要求作为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
例如,部门协同涉及的要素分为权力、资金、工作习惯、技术或技能、思想或价值观五类,对于权力要素,要求参与部门及其人员对于部门协同要开展的具体工作都要有明确的职责,部门协同不是临时组织一批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去完成一件事情等等[3]。
一些学者以部门协同运行的过程分析为主线,把此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或部分,然后分别设计了各阶段或部分中的基本工作框架,以此作为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
例如,部门协同的运行被分为信息交流、行动策划、项目和方案实施、实施中的协调和合作与协同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五个阶段,在信息交流阶段,基本工作包括部门间的相互学习、对各部门的现有工作和能开展的工作的了解、决策过程的公开、信息共享方法的确定等等[4]。
一些学者主要参照单个部门的运行机制的构成情况,从组织结构、保障条件和行动开展三个方面建立了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
采取措施鼓励本部门人员积极参与部门协同等,行动开展方面包括理解共同使命、明确工作目标、推行绩效管理、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行动方案、实现团队成员的全过程参与等[5]。
一些学者把部门协同视为一个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开放系统,基于“输入—处理—输出”的模式建立了其运行机制。
沟通交流方式的选择、人员和资源的调配等,后者又包括行动方案的实施和内部管理活动的开展,输出部分为协同的绩效及其评价等[6]。
还有一些学者基于先前学者们对部门协同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建立了一个包括初始条件、过程要素、组织管理、偶然因素和限制因素、绩效和问责五个部分的运行机制。
部门协同绩效的定期评价、基于绩效评价的调整、绩效管理系统的建立等[7]。
二、对部门协同机制研究的简评。
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对于跨部门的公共事务,在传统模式下其涉及的多个部门分别根据自己的职权范围按照自己的程序处理属于自己负责的部分,而在部门协同的模式下这些部门被联合起来按照“特事特办”的方式和方法对其共同处理。
如何把这些部门联合起来,并确定这种“特事特办”的方式和方法是建立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的关键。
上述介绍的研究成果,多是对这些关键问题的处理的观点。
但是,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对这些关键问题的处理都尚无定例,仍处于一个不断尝试、探索的阶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篇三
公共管理就是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公共管理方式,但是实质上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对社会进行治理。我国的新公共管理的方式就是重新构建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具体内容如下:
1.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政府的管理职能处于管理的主要地位。
传统的政府管理职能,政府职能有着不断扩张的趋势,直接造成政府职能的膨胀,新公共职能的提出,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应负责制定政策而不是具体执行政策,政府的功能是掌舵方向而不是划桨前行。这样政府可以将具体的施行教给其他机构去做,政府规模可以缩减,而且还可以减少政府的开支,政府将大部分事务交给社会去完成,政府参与规章制度的定制和施行政策的指挥和监督的权利。这样可以重新塑造市场的格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
2.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重塑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政府部门要重新对自己进行定位,政府部门不仅是一个办公的私营的部门,而且是为人民服务的公共部门。所以,政府部门的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重新塑造政府和大众的关系,政府的服务应该满足大众的需求,而且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不再是凌驾于市场和大众之上的指挥者,而且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的政府,为顾客提供较高效率的公共服务。新公共管理的目标考核应是政府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经济的有效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晚上。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篇四
新公共管理体制不同于传统的的管理体制,它在新的信息时代提出了运用创新的思维和方式改革,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时的群众利益最大化。政府的管理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给予人民群众大的利益,引导人民群众走正确的路线。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实施分开来做,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既节省了政府的开支,又可以很亲民化的完成任务,提高了工作效率。政府本着人民群众最大利益化的职责,要尽可能的多提倡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为老百姓做实事。
4.1城市郊区土地开发和交通的延伸。
在社会经济的管理体制中应当积极开发偏远地区或城市周边地区。通过新的公共管理体制促进国家的共同发展,城市的统一建设。一个国家的偏远地区可以实行补助的政策。一个城市在建设的时候同等对待。新开发的地区实行尽快落实公共设施,以确保出行以及生活上的方便。我国现在许多发达的城市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设施看似已经很完善,但是由于人口的日益增长,土地的利用率在不断扩大,目前已经开始向郊区扩展。虽在价格上相比城区要低一些,但是交通还是很闭塞。使得刚刚开发起来的新城慢慢地恢复成死城,无人问津。商品房建完无人购买,在经济上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对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应当积极主动地策划一个方案交由上级部门处理,待上级领导审批决定后应尽快落实实施,以确保百姓的利益得以不受损失,城市的交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前提。
4.2公务员上岗政策及优势。
我国对于公务员上岗实行笔试、面试的考试,优胜劣汰的政策,大大地提高了政府公务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目前我国实行公务员考试人员的资格有学历、专业、年龄等的限制,刚刚晋升的人员多数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刚刚毕业初到社会,对一些事物很新鲜,对工作很热情,积极性很高,对生活也有很独特的见解。不妨将一些创新的工作交由他们去处理,老员工从旁协助,或许也会有一些不同与以往的结果。
4.3西部偏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西部大开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政策,其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剩余的经济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使西部偏远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稳定的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上有新的突破。其重点是要在发展交通、医疗设施和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取得新的成就,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扎实的步伐。
4.4城市绿化改革的重要性。
城市的卫生环境和绿化可以很直观地体现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社会经济日渐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一部分人下海经商已有了很大的回报。人们多数都过上了小康的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都买了私家车。私家车的增多导致了城市交通的拥堵,汽车尾气的过量排放,使得环境受到了很大的污染。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做出一些相应的计划。采取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和汽车尾号限行的政策,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和植物对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的吸收。目前我国大部门城市的绿化面积都能达到占城市总面积四分之一的标准。
4.5“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
我国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其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免费性——这里专指免收学费。我国现在有很多农村开始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即免收学费、杂费,对寄宿生有一定的生活补助,各地区标准不同。而现在社会上还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学区房的兴起,即买学校规划了学区的房子,学生可以去当地的学校上学。对于不是学区内的学生学校不予接受。很多孩子面临着上学难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教育部门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以人民群众为基础进行全面的监督,落实相应的政策并实施。
5结论。
综上所述,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主要目标,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领域的需要,进而维护社会的和谐和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落实和实施的同时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响应和认可。这也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体制奠定了基础。新公共管理理论不仅在我国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在一些西方国家也获得了一定的效益,更加促进了各国之间经济的发展与长期战略合作。
参考文献:
[1]魏志荣.多维视角下的公共政策议程建构过程分析——基于《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案例研究[j].行政与法,,09(10):1-4.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篇五
在新常态的公共管理的情况下,公共管理的发展和未来是怎么样的呢?下面一起看看相关论文吧!
所以公共管理部门要敢于找出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困境,并及时找出新出路,以适应新常态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经济改革的目标及深入.
“新常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来,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趋势性,因为它的提出代表着我国社会发展将不如新阶段,相关应用的公共事业也随之发生变革,以适应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对公共事业提出的新要求和新需求。
但新常态推动公共事业发展与变革的同时也增加了公共管理的难度,使公共管理在新挑战中遇到很多困境,使找出解决新常态下公共困境的途径,成为实现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和任务。
1新常态背景的内涵。
新常态顾名思义是一种最新的形态,该定义可以应用于所有事物发展,符合马克思“发展论”的核心思想,即万物都是不断发展和进步,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环境都在不断发展。
所以这里的新常态是被定义为,与过去不同,但又过去更稳定的不可逆趋势性状态,在本文具体是指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性状态,即经济、科学技术及教育事业等同步高速发展的新常态。
这给中国带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发展上的机遇,但同时也给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给公共管理带来了很多困,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为找出走出困境的方法,对“新常态”做进一步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内容包括政治公共管理、文化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管理和经济公共管理,所以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现状与困境分析,分别从政治、文化、公共服务与经济这四方面的发展现状与困境进行。
2.1政治发展现状与困境。
最大限度保护和保证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实现“执政为民”的政治管理宗旨,有效树立了廉洁清明的政府形象,为进一步平等和民主的政治公共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腐朽现象仍为完全消除,所以还政府还需要加大政治公共管理管理力度。
2.2文化发展现状与困境。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国家,累积了历代人民群众文化精华,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历史文化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等特点。
但现时代我们出现严重崇洋媚外现象,加之政策上对外来文化引进的支持,使我国文化严重受外来文化影响,导致部分传统文化逐渐丢失。
2.3公共服务发展现状与困境。
使相应的公共服务政策具有以下几点优点:第一,有效缓解公民就业压力;第二,电子化方面的公共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第三,有效提高了社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但不可否认,我国当前仍然存在城乡差距大、大学生就业难、就医难等社会问题。
2.4经济发展现状与困境。
中国经济随在“新常态”背景下也凸显出新常态的一些特点,如金融体系市场化。
使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及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主要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大型企业科技发达、资金雄厚和劳动力素质高等。
但企业在发展中仍然出现劳动收入分配不合理与福利待遇不高等问题,导致员工积极性受损,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最终阻碍国家经济发展。
3.1促进政治新常态发展。
第一,政府必须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到底;第二,政府工作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要积极走进群众日常生活,了解群众需要并听取其意见,落实“执政为民”的宗旨;第三,要严厉严惩腐朽分子,并将相关腐朽信息及惩罚信息对公民开放,以实现政治管理透明度的提高,进而实现政治的新常态发展。
3.2提高文化软实力。
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体措施如下:第一,鼓励各大领域积极传承、弘扬和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要持以“取其精华、剔除糟粕”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第三,要将少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融合到中国大文化体系中个,实现中国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3.3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
第一,将解决就业、就医等问题作为公共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大教育力度;第二,将“中国梦”和“小康社会”全面落实到社区和农村,以提高社区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第三,相关供电、供水部门要尽可能保证居民生活的不间断供水与供电;第四,缩小城乡差距,以促进城乡的一体化建设与发展。
3.4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以保证价格的平稳;第四,对于资金不流动局面要给予及时扭转,以实现市场风险的降低。
4结语。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我国存在的公共管理困境主要体现政治发展放、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和公共服务发展四方面,所以要根据政治、文化、经济及公共服务所面临的现状及困境,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制度、提高中国软实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以走出公共管理困境,实现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金玲.论新常下公共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法制与经济月刊,(05).
[3]张再生,白彬.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j].中国行政管理,(03).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的招生人数日渐增多。
这一转变虽然有利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但是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面临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各大高校逐渐加强了对于学生管理方式的转变,并逐渐形成了新公共管理范式。
基于此,分析探讨新公共管理范式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范式;高校;学生管理;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的政府改革运动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新公共管理(管理主义)范式得以诞生,并在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并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近年来,我国在推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逐渐增加了招生名额,继而由此导致了高校的在读学生数量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的学生管理环节更加的复杂。
对此各大高校逐渐加强了对于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引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政策制定。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其主要的职责应当是制定政策,而不是一味地执行政策。
该理念认为,政府进行这样的职能转变,能够有效地缩减政府的规模、开支,并最终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新公共管理认为,作为一个有效的政府,其最大的职能在于能够对实际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1]。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篇六
一、人力资源。
滤去。
录取同等水平的所有岗位人员,建立和建设的团队,对于,同等文化水平的相互沟通,是先见之明的沟通等式。
会避免太多,不必要的沟通问题发生。
二、公共关系。
最优秀的专业经理人。
建立和规范。
所有的文字和文档格式。
对于,以统一的口径发布新闻;。
对于,以同一的规矩来实现零误差的交流。
势在必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篇七
医学院校开设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多是医学和管理学交叉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如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是医学、管理学和卫生法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劳动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是医学、管理学、保险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这种交叉学科的特点对医学院校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第一篇。
1目前课程设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当、内容滞后课程设置不当。
有些院校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课程设置不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因人设课”和“因课设人”的现象时有存在[7]。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校课程设置偏向导师的研究方向,专业课开设片面狭窄,甚至存在为了照顾某些人而开设一些非必要课程,造成了硕士生知识的偏移和时间的浪费。
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资源的短缺,有些课程的开设找不到有能力的老师,“因课设人”的“拉郎配现象”也在高校频频出现,教学质量出现问题,硕士生的课程学习质量得不到保障。
课程内容滞后。
由于学科课程要求知识要成熟、严谨,因此一些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特别是一些热点、重点、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的研究以及还在进一步探索中的内容,很少能及时地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中。
1.2选课存在随意性、目标性不强硕士生入学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选课”,如何选择自己的课程体系对以后课题进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应届硕士生,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科研课题,在选课时非常迷茫,存在选择随意性和目标性不强等问题。
所选课程部分由导师按照专业进行指定;部分由学生根据课程题目、教学大纲及本人兴趣进行选定。
另外,硕士生课程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盲目性,不能根据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课程学习,导致了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科研的脱节,课程学习的知识不能顺利的应用在科研工作中。
1.3对隐性课程的关注不够完整的教育课程,应当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以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形式明确陈述的课程;隐性则是以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的,未明确陈述的课程;前者是通过学生有意识的特定的心理反应起作用,后者则是通过学生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影响学生[8]。
隐性课程可具体到一门完整的课程中,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并存,如,潜藏在教材、教学活动方式、师生关系、课堂气氛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等,同时,隐性课程也存在于校内外的教育活动中。
科尔伯格认为、家庭、学校和广大社会道德气氛也是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具有陶冶功能、育美功能、益智功能、健体功能[8]。
但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忽略隐性课程的重要性,对隐性课程关注度不够。
2课程学习和一级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2.1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从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概念及本质特性来看,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最常见、最普遍、最根本的概念就是“学习和创新知识”[9]。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研究生的创造性,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认知品质,完成硕士生阶段培养目标,为科学研究服务[10]。
在科学研究中,只有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技能才能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去探索研究,完成硕士生培养目标。
学习研究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必须遵守认知的普遍规律,首先获取信息,然后使用信息,最后进行开拓创新阶段。
硕士生课程学习属于知识的获取阶段,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虽然本科阶段是基础知识学习的主要阶段,但笼统且过于宽泛的课程学习,无法使学生集中知识进行某一领域的科学研究。
硕士生课程学习主要是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进行选课,补充本科阶段专业知识学习的不足,更深层次的对某一专门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在本科阶段学习很少会涉及到科学研究的方法,缺乏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硕士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帮助培养硕士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2.2一级学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硕士生课程体系都是基于二级学科建立的,这导致研究生获取知识面狭窄且过于专业化、交叉性学科开设困难、学生适应能力差等一些问题的出现。
一些毕业留校教学的硕士生甚至没有能力开设其一级学科下其他二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
而毕业后在社会岗位工作的硕士生由于知识面狭窄且适应能力差,工作中处处遇到阻碍。
基于一级学科的硕士生课程体系,一级学科基础课程是基础性、通用性和宽广性的,为二级学科的专门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平台,解决了硕士生知识面过于狭窄,适应能力差等问题[11]。
另一方面,医学院校基于一级学科课程体系是硕士生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医学院校的环境特殊性,资源偏移性和教师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促使基于一级学科硕士生课程体系的出现。
第一,它打破了不同学科间的壁垒,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充分利用优秀教师的资源,有效地缓解教师资源不足和师资力量分布不均等问题。
总之,目前社会是一个多元化、信息化的社会,迫切需要素高质复合型人才,基于一级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效地缓解了医学院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3第四军医大学基于一级学科公共管理硕士课程模本的建立。
在基于一级学科的硕士生课程体系建设中第四军医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重视课程设置的相对完整性,突出前沿性,明确课程设置体系的层次性,强调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的个性化。
在对公共管理专业相关单位调查访问的基础上,了解学生、教师和社会需求及目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完善公共管理硕士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设置硕士生课程。
同时,借鉴国内外一些已经建立一级学科课程体系的高校课程设置情况,和一些知名院校的培养方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一步完善一级学科课程体系,保持课程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1构建课程体系基本原则要考虑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研究生的层次和个性化发展,有利于研究生打好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研究生重组与整合知识的综合能力,构建研究生知识逻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科技创新的探索能力[12]。
3.2进一步明确并细化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开发是循序渐进的:从学校阐明的教育目标开始,以对每个学生毕业前后的评价结束。
设计阶段从明确总体目标开始,然后又向着制订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进展,所阐述的目标越来越具体化。
每一门具体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学生的评价都将以这些目标为依据[13]。
公共管理硕士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公共管理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熟悉我国和国际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具有独立分析与解决本学科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不仅要重视人才培养的高层次性,更要重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能熟练地运用英语,毕业后适合到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本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适合到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
硕士生的培养目标相当一部分以课程为中介而实现的,课程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手段。
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与研究生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设置及体系构建有着直接的关系。
课程在实质上就是培养目标的细化,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目标作为根本依据。
具体而言,总体性培养目标实际上是规定了研究生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是课程设置的总纲;具体性培养目标规定了某专业应培养什么样的“专门人才”,是课程设置的直接依据[14]。
培养目标的确立与实现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引导着课程目标的制订和课程学习的进行。
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细化和分支,详细地说明了课程学习的基本任务与要求。
进一步明确并细化了公共管理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为课程体系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3.3明确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基于二级学科的硕士生课程体系架构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和专业选修课及选修课三部分,实践环节包括“学术研讨会与学术报告”和“教学或临床管理实践”,课程设置简单,条理性差,忽略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可实现性。
与基于二级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相比,基于一级学科的课程体系架构整合了方法类及工具技术类课程,增开了一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中增加了跨学科选修课和跨专业补修课程,在充分利用教师资源的同时,使硕士生课程体系更加完整和多样化,尽量弥补目前国内硕士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另外,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课程。
考查课程成绩采取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查成绩双重结合的形式进行记录。
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表现、测验、作业、考勤等方面的内容;期末考查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可采取专项设计、技能测试、实验实训、专题论文等方法进行考查。
我校基于一级学科的课程体系中公共管理类硕士生课程体系模本见表1,公共课程是基于国家规定和学校需求,针对科学学位硕士生统一开设的课程,重视政治理论课和英语。
基础课程是硕士生阶段进行科学研究所用到最基本的方法类课程。
特别是对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技术的学习,是硕士生科学研究的基础。
如下列课程的开设:文献检索,主要学习科学研究所用到的文献检索方法,特别注重对一次文献和英文文献的检索与查阅方法;高级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学习流行病临床研究方法、评价与循证医学实践案例等,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明确地、审慎地收集证据进行研究,为科学实验和调研提供正确的思维方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性的判断;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提高数据利用率和有效率。
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是基础性、通用性和宽广性的课程,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在美国,研究生教育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功利和实用的.色彩比较浓,从硕士到博士,各类专业应用性的课程开设得比较多,对系统的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有所忽视[15],研究生教育重视基础知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根据一级学科培养方案要求整合跨二级学科的硕士生课程,设置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
下列课程比较适合被设置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基础课程。
公共管理学: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的学科。
管理心理学:是由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人类学4门学科构成的综合性课程。
主要任务是探索改进管理工作的心理依据,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工作效率。
在我校,心理学特别是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及科研,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及先进的科学仪器和技术水平,是我校特色相关学科。
跨学科任选课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生阶段开设的所有课程。
二级学科补修课是跨专业研究生要求必须选修的,本专业本科阶段必修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可以根据硕士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加以调整)。
学术研讨会与学术报告是学校或科室举办的前沿性讲座或研讨会。
教学或临床管理实践是研究生阶段必须参加教学或临床管理工作。
研究生教育是一种研究型学习,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6]。
我校在教学管理及改革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发动全校不同专业学院共同进行“基于一级学科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篇八
在公共管理中,服务价值可概括为现实行为、精神状态两种,因公共管理主体的运用,资源掌控,为社会提供服务,通过提供服务,满足价值的评价主体,进而满足民众需求。本文主要分析公共管理中的服务价值。
[]。
近年来,我国公共管理部门坚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紧紧围绕“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三型党组织创建,强化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着力提升人社队伍的服务能力、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一系列举措,不断实现公共管理的服务价值。本文主要探讨公共管理中的服务价值。
针对我国公共管理,是一种以党和政府为核心,构建一个非政府性组织,通过多层性和统一性,采取分散性和集中性的管理方式,促进中央和地方有机管理,实现管理实施的有机分离和统一,属于一个多层次、综合性的管理系统。目前,对于我国公共管理,服务价值能够实现,但尚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并未凌驾其他价值和占据核心位置。首先,公仆意识较为淡化。公职人员作为党、人民的服务者,必须具备公仆意识,要求公职人员重视公共利益,甚至牺牲个人利益,去满足公共利益。对于现实公共管理,公仆意识淡化,必然会引起各类问题,在公职岗位上,但不谋其政,官僚作风屡见不鲜。对于公共部门,不求作为、不作为心态十分常见。
立足某种程度而言,明确服务价值核心,必须确立公仆意识。因公仆意识淡化,大多数公职人员与人民公仆这一原则相违背,缺少核心思维。其次,服务能力较差。针对服务价值而言,不仅要求公职的公仆心态,作为公共管理者,在诸多观念引导之下,必须具有现实的服务行为。公共服务主体的确实,某些公共管理者不能有效吸纳社会的利益诉求,使得公共部门服务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立足组织协调能力,某些公共管理者无法归纳、分析各类利益诉求,利益诉求整理较为表面,和实质性相脱节。总而言之,因公共管理主体处于一种弱势状态,使得服务价值能力基础严重缺失。第三,服务价值评价体系中,公民的地位缺失。立足某种意义来说,公共管理主体所提供的服务,是以是否满足社会需求进行评价,达到了某种程度,也需要一定评价主体评价。人民拥有社会一切权利,享受服务的民众,就是评价主体。对于执掌权利的服务主体而言,公共部门是一种价值性、权威性的分配,进而实施社会资源分配,但与社会民众的利益诉求偏离。因此,政府所掌握资源,不论是哪一种类型服务,向哪一种人服务,社会主体无法决定,掌握公共权力的公共管理者才具有话语权。因此社会话语权被无形移交到公共管理部门,难以维持公民对服务价值的评价。
处于当今社会,在公共管理中,实现服务价值的核心地位,可提升政府执政权威性、合法性,有利于公共部门和社会的良性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公共管理方面,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和政策,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验。由于公共管理改革存在较大难度,覆盖范围较广,改革层面较深,所触及利益层面较多,进而使得公共管理改革举步维艰,严重影响了改革进程。首先,明确服务价值中的从属价值。在核心价值中,从属价值具有维护、支撑作用,围绕在核心价值周围。因此,明确核心价值,必须确立、巩固从属价值。
因此,就公共管理者而言,公共管理者的服务行为,必须由德行向责任义务行为逐渐转变。在对主体行为进行评价时,德行是对其行为的称赞,属于人德行的表面显露。责任义务与德行相区别,属于一种不可选择性、强制性行为,因迫于部分外在压力,主体必须做出相应行为。可以说,责任义务、德行之间具有本质区别,如果公共管理主体树立服务供给观念,就有利于确立服务使命感,就可成为义务观直接承担者。确立义务观,要求公共管理者能够自我反省,建立监督制约机制,构建系统性的教育培训制度。其次,促进宪政建设。在公共管理中,确立服务价值核心地位,需依靠社会文化机制、社会文化氛围,在宪政支撑之下,创造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文化氛围,是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基础,服务价值和宪政价值相通,促使服务价值具有合法性、公正性。全力推进宪政建设,在理念上,能够确立服务价值核心地位,从制度角度上,为确立核心地位提供强有力保障。提高宪政建设速度,加快立法速度,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不仅要求立法速度提升,还需完善法律体系,促进宪政建设落实、传播,不断提升民众法治观念,通过不断完善司法体系,保证民众能够有法可依。第三,确立服务价值形态。对于公共部门而言,是为社会各主体服务,社会作为公共服务的享受者、接受者,在评价服务价值时,因由享受者、接受者,即社会民众承担评价主体角色,民众对服务价值进行评价,立足自身利益角度,通过亲身接受,享受公共服务之后,所产生的真实感受,即服务评价,评价公共管理是否满足自身需求和满足程度如何,强化服务价值和机制建设,是公共服务价值的评价机制,民众对服务价值的感受,是最准确和最真实体现。
立足整体角度,公共管理能够获取服务价值。立足公共管理主体,也确实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服务价值确立之中。公共管理的服务价值核心就是服务,服务是价值实现的基础和根本,如果没有服务,价值就无从谈起。因此,不论是公共管理机制确立,或公共管理体系构建,公共管理者都必须自我完善,通过明确服务价值中的从属价值,促进宪政建设,确立服务价值形态,进而不断实现公共服务价值。
[1]王雪圣.公共管理中服务价值探讨[j].才智,2012(27).
[2]刘鹏,李磊.中国公共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01).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篇九
许多经济学家和卫生经济学家的理论研究中健康被看作是人力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推动因素。
而实证研究也发现健康状况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如果一个国家卫生部门的绩效非常差,那么该国的经济增长也将逐渐消失。
因此,对公共卫生投入是一种投资,而不仅是消费。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篇十
对于政府的绩效审计工作,可以将政府的表现反映出来,并且对其做具体的评价,进而促进政府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有所提高,同时提升了政府自我更新能力与创新能力。本篇文章站在公共管理场域中,对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困境做简要分析,而后提出了几点纾解建议,希望能够为政府治理提升成效,做出微小贡献。
【】。
公共管理同审计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公共管理理念兴起之后,对于政府部门的管理理念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国家和政府的绩效审计有着明显的进步。政府审计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就是绩效审计,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政府管理的质量,促进公共资源得到更多的释放,提升公共资源具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公共管理场域下分析,政府绩效审计还存在一定困境,但是可以针对这些困境,采取一些纾解办法。
(一)急需提升审计评价标准。从已经存在的审计经验和审计效果上看,政府就公共财产,开始审计自身社会关系,以及经济活动。这样很难让审计机关与审计的对象形成实质性的相互独立,导致政府审计工作质量打折,还不能确保审计工作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探究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是,急需提升的审计标准。审计工作人员需要依据当前标准,进行审计工作,得出评价结果。从实践上看,因为评价绩效体系中存在一定局限性,就会导致对于审计对象有着怎样的经济效益,审计人员没能继续深入地了解。只能通过借鉴其他领域标准,或者自己设计出标准后,衡量出政府行为的效果。
(二)审计方法和工作人员同审计要求存在矛盾。
1.审计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审计工作人员的财务能力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是审计经验和临场应变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2.审计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审计实践中,应用的方法普遍是统计分析法、分析性复核法,审计效果没能同预期效果保持较高的一致。
3.没能实现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审计一般都是事后的审计,而就政府工作过程的审计,实现起来比较困难。
(三)政府绩效审计的认识缺位。政府的绩效审计没能形成一种主体的意识,处在了理解国外介绍和理解层面。政府中的部分领导,觉得政府绩效审计,是无关于我国政府治理以及公共管理的。政府活动的透明性较差,在预算支出方面,比较随意,传统观念的原因,不能主动参与审计,和不愿意去了解审计。
(四)有待完善的体制和机制。财务的收支审计是当前政府审计中应用的主要形式,政府审计工作情况并不乐观。就政府体制改革上,我国近些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对于政府审计工作来讲,政府的绩效审计还处在困境之中。比如“服务型政府”转变过程中,还会有一些阻力,使得实现的步伐较为缓慢,不利于绩效审计。
(一)重新构建政府绩效审计的体制机制。在公共管理场域下,将有关审计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在政府运作以及公共责任范围内,让政府的绩效审计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比如说,对于公共资金预算上的绩效审计,可以不断深化和完善:一则,重视着清理盘活政府闲置资金的情况,督促财务加强盘活力度,提升资金的利用率。二则,对各类项目进行重点的跟踪管理。三则,从“营改增”出发,总体分析财政的各项数据,并进行关联性分析。这样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政府绩效审计体制。
(二)构建合理的政府绩效审计监督体系。想要让政府绩效审计进行的更加顺利,必须要找出更多的法律依据。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则是对该项工作的监督,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确保国家对于政府管理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实现同步化社会审计以及财务审计,确保审计工作能将法律法规定内容体现出来,让政府绩效审计更加合法化和真实化。
(三)政府绩效审计同国家治理战略的协同合作。从公共管理场域的角度看,政府的绩效审计必须要保证能够更好地进行国家治理,同国家的治理战略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就实践而言,政府的绩效审计必须围绕着国家治理下各个阶段的任务重点,对重点项目进行审计。
(四)审计的评价体系需要优化。审计中依据的评价标准应该得到优化,找到那些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的标准,比如说同类的先进组织能够运用的标准和范例,政府以前取得过的最好绩效等。形成指导性的标准,对于政府绩效审计,有必要就一些基本原则和做法,给出基本的规定,可以来自法律、法规或者是规定等等。不但需要指导性的标注,对于技术性的标准同样需要设立出来,包括专业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等。
综上所述,从公共管理场域中,看当前政府绩效审计中有哪些困境,主要包括急需提升审计评价标准、审计方法和工作人员与要求存在矛盾、政府绩效审计的认识缺位、有待完善的体制和机制,想要更好地面对这些困境,提升政府审计的质量,可从重新构建政府绩效审计的体制机制、构建合理的政府绩效审计监督体系、政府绩效审计同国家治理战略的协同合作、审计的评价体系需要优化等方面入手,更好地面对以上困境。
【】。
[2]侯玉辉.后新公共管理运动理论视角下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6.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篇十一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时期,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是我国内外行政改革方面的主要理论基础,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当传统的新公共管理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和发展方向进行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改革和变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机关能更加切合实际的为百姓谋福利、办实事。
新公共管理的概念非常松散,它是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的管理模式的新的理论,也是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新公共管理模式是现今社会国内外运用得比较广泛的管理模式。
作为一种新的改革思想和模式,新公共管理是对时代要求的积极呼应,是顺应新时代潮流的有效途径。信息时代的快速更替,早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管理相继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传统的`公共管理体制已不能顺应社会的潮流,面临这巨大的管理漏洞,经济上出现的严重危机,一些西方国家开始提出了新的公共管理理论并得以实践。它主张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效率,强调在公民的需求上尽量做到满足公民需求最大化。新的体制应用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响应与号召,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实施与落实奠定了很深的基础。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提出并实施是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跨越的标志,新公共管理理论实施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学者对于新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进一步地针对本国的国情做出了更加完善的体系。
3.1胡德的生平极其主要学术贡献。
克里斯托夫.胡德,英国著名的行政学者,毕业于约克大学,获得社会科学政治学学士学位。胡德主张政府行政、规章制度和公共部门的改革研究。
3.2巴泽雷的生平及其主要学术贡献。
麦克尔-巴泽雷,美国行政学者,1980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麦克尔-巴泽雷主张公共管理改革、战略开发管理以及政府组织创新等方面。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篇十二
【内容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各行各业表现出了迅猛的发展趋势,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
我国公共管理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学术界研究可谓百家争鸣,因此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公共管理,越发注重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以期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目标。
本文在对我国公共管理面临问题作出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就我国公共管理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
学科意义上讲,公共管理即是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一般包括政府管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以及发展管理等。
近年来,在总书记的领导下,我国公共管理迈上了新的台阶,学术界对有关方面的探讨也越发深入,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公共管理作为一个新课题,其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仍有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总体来讲,我国历经长期的创新改革,在公共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夯实了基础。
但同时,客观角度分析,我国公共管理依然面临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治理能力不足。
有效的公共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治理能力,其现阶段的目标是要实现法制化、透明化、民主化以及制度化。
以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形势来看,整体表现良好,表明我国现行治理体系及能力符合行政生态环境,其大体方向并无问题。
但是,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发现,我国治理能力距离现代化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在已有的治理体系框架中,政府、公众及市场主体等均被纳入到主体范畴当中,其整体建设落后,组织成员能力及素质亟需提升。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篇十三
实验室的数据分析培训、人力资源管理与行为观察、电话访谈、社会调查以及政府效率研究等项目,均可以面向社会服务,服务收入可以补充实验室的发展经费,部分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
五、结束语。
公共管理实验室分为多个层级,多个专业方向。
由于各学校自身的情况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专长,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方向。
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是公共管理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公共管理学科方向的多样性,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许多问题仍有待进行深入探讨并予以解决。
作者:印德中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篇十四
通过对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在以体育公共管理为内容的研究领域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竞技体育管理、大学生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管理,分别占论文总数的15.9%、14.5%和13.1%。
由此可见,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的都是学生能看到、接触到的体育事务。
研究国外体育公共管理方面的论文,只有寥寥数篇,而且这些论文的结论都是通过分析世锦赛、奥运会和其他大型比赛的数据得出的,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经费较少,研究条件有限,很少接触到国外体育组织,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料,也很少能借鉴国外优秀科研成果。
在体育公共管理领域中,中小学体育管理、体育教学管理也是硕士学位论文常常关注的内容,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1%和6.6%,这说明一部分研究生更愿意研究熟悉的学校教学环境。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关于老年体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仅占总数的2.7%,这与目前社会发展形势不相符,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体育行政管理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更少,这方面论文只占论文总数的3.9%。
文献综述类论文也很少涉及基础理论方面的内容。
由此可以看出,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基础理论方面有所加强。
体育科研方法是研究体育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研究体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1]。
因此,体育科研方法对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分析论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时,我们发现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种,即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9.2%、63.8%、56.6%和49.4%。
搜集资料过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和德尔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资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这507篇学位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论文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数理统计的定量研究方法,说明这些学生重视研究各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更为科学和准确的描述,同时也说明我国体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进步。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体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条件,综合研究已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目前,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能更加全面、客观、深入地揭示所研究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体育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
基础性研究强调对客观现象和事实进行理论性探索或实证性分析,检验理论依据与客观事实的符合程度。
虽然基础性研究没有强烈的应用目的,但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研究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性研究,新知识和新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阻碍。
以获取新思维和新知识的创造性研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并把应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形式展现出来[2]。
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的基石,应用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开发性研究之间的桥梁,开发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的目的和归宿。
这三种研究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缺一不可。
我们对这507篇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应用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3.7%,基础性研究占的比例为19.2%,开发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1%。
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硕士研究生拥有的资料和科研条件有限,进行基础性研究的难度比较大;二是主观上忽视基础性研究,而直接进行研究性研究;三是应用性研究比基础性研究更容易。
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对基础性研究的关注不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1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通过对这507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分析,我们把这些论文的研究领域分为三类:群众体育类研究、学校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
其中,绝大多数论文关注的是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中的管理现象及管理问题。
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对我国体育公共管理的重视和关注。
在2002-2010年的9年中,这三类论文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0.3%;2005年到2006年间,三类研究所占的比重较为接近;从2005年开始,竞技体育类研究开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从2005年起,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异军突起,并开始占据首位。
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是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而2006年以后,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
学校体育类研究所占比例从2008年开始变得较为稳定。
在学校体育类的研究中,中小学体育研究和高校体育研究为两大研究热点,也是硕士学位论文重点关注的内容。
在国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的背景下,群众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正在发生悄然转变,硕士学位论文关注的重点也从竞技体育转向了群众体育。
目前,对群众体育类的研究已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已开始关注群众体育。
4.2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农村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农村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
城市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城市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
两者的区别就是开展健身锻炼的地域不同。
不同区域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体育观念、运动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体育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
2002年到2012年的9年间,农村体育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足25%;而城市体育研究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所占比例达到87.5%。
二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体育资源、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消费市场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体育热点“话题”要多于农村,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三是由于体育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多为在校学生,他们学习、生活在城市中,因而城市体育研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研究的话题。
3结束语。
由于硕士学位课程结构、知识领域和研究条件的限制,硕士学位论文还无法超越客观条件的制约。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篇十五
摘要:我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把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新时期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基本任务。国家体育总局在发布的《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快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同时指出“认真研究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内容和范围,明确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的责任,扩大公共体育服务的盖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1引言。
公共体育安全保障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全面有效地提高全民参与公共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为增加体育运动的全民化普及与建设,并进一步推进健身娱乐的影响力,我们以上海市的体育公共服务为主要切入点,主要通过对目前上海体育公共服务内容进行梳理及对上海公共体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通过资料整合后找出上海公共体育服务中显而易见的一些不足,并结合小组调查及分析讨论后提出一些较为可行的改进方案。
2关于建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深入思考。
为更好地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政府和民众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在推进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突破:
2.1公共体育服务的投入。
政府行为以公共利益为服务为目标。对于政府而言,要保障公共体育服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民众,就要建立并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安全保障体系,并且要做好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规划。公共运动设施作为公众运动的基础,政府在完备安全保障体系的前提下首先要做好运动设施的安置工作和设施安全保障工作,最大程度满足民众所需。时代的变迁导致民众对运动的观念发生改变,为更好地做好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应大力宣传科学合理的运动理念,激励人们主动运动、科学运动。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通过调查等方式寻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不足,在根据民意所需做出调整和改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和决心参与工作。
2.1.1设施安全保障标准化。
今年来随着国家地方政策的支持,上海市各大小地区都新建或添置公共运动器材或公共运动场所。随着使用人数和时间的增长,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和担忧。在器材的使用中并没有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运动设施的安全性,导致器材损坏引起不必要的伤害。政府应建立标准化的设施安全标准,要求各场馆地方配备专业人员定期检查,并严格按照指定的设施安全标准执行。设施安全保障的标准化,也是对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和重视。
2.1.2收费公平化、合理化。
来自京华时报的一条报道:由于公共运动场馆收费高,接近89.0%受访者抱怨运动不起。这是现在大多数城市都存在的现象,这也是中国在大力推进“加强国民体质”工作中的矛盾点。高收费已经成为限制民众参与运动的首要因素。政府在投入相关工作的同时,应尽可能多的将场地公开给民众。或者对各个场馆指定明确的作息时间、收费时段。
2.1.3运动项目布局合理化。
民众对上海市运动设施项目分类和安置布局并不是十分满意。社区中多为简单运动设施,例如单双杠、肋木等。羽毛球、游泳等场馆相对集中在大中型运动中心,收费相对较高。民众为改善运动,占用车道、公共场地打羽毛球等,或者在河道中游泳,运动危险系数大增。而且,有民众表示:由于居住地远离运动中心,所以不愿去。运动项目布局越合理,民众的满意程度就会越高,这就要求政府在规划公共设施的时候,充分考虑距离为民众带来的不便;可能多的安置多样化的运动项目设施,为民众运动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2.1.4运动场地管理专业化。
场地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该场馆在民众眼中的印象。就大多数场馆现状而言,设施损坏是民众最担心的问题。大多数公共场馆没有配备专业养护人员,仅仅是定期检查,而且间隔较长。对于大多数收费场馆而言,虽然配备了相关人员进行定期检查,但是缺少专业的检查设备或者检查间隔较长。这样的状况严重影响运动质量,导致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推进滞缓。这样的状况还有可能导致场馆无人问津,造成空间浪费。政府应重视相关现象,制定明确的管理规定和措施。加大安全保障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对运动场地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保障民众的利益。
2.2公共体育服务功能的落实。
公共体育服务功能包含了体育活动组织、体育信息网络建设、运动指导等多个方面。体育服务功能能够有效保障运动质量、有效监测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为运动研究提供大众化的数据。就上海市现状分析来看,基层建设仍然不足,人民需求日益扩大,导致供不应求的局面。从民众的角度来看,民众更在意如下几方面:
2.2.1体育活动开展多样化。
体育活动的展开,有利于体育运动的宣传,也有利于提高民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运动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也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等等。上海市热门的运动项目主要有篮球、足球、台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民众所参与的运动项目较为集合。政府在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时,选择民声较旺的项目,因此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冷门项目。但造成冷门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因为项目本身存在较大的危险系数和难度系数等。而这些运动又通常作为一种供人们观赏的运动存在,例如杂技等。随着现状的不断发展,这些运动将面临无人问津的危险。政府或地方社区在开展活动同时也不忘组织相关冷门运动的表演,一方面展示运动的行为艺术,另一方面为改项目的传承奠定基础。无论是单纯的体育活动还是表演,都需要大量资金。资金是体育活动多样化开展的必要基础,如何管理资金使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还要看政府或地方如何管理、统筹,以及民众的参与度。
2.2.2体育组织建设公众化。
就目前形势来看,体育组织主要以俱乐部形势存在于社会,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运动场所。俱乐部是一批有相同兴趣的人进行社会交际、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运动俱乐部在社会中广为存在。但就俱乐部而言,所面向的社会群体较少,而且较高的收费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营利性质的运动场所,面向人群较广,收费相对较为合理,是人们健康科学的运动的首选。政府在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时,其场馆服务模式可以参照俱乐部、社团等,但其运动项目设置、日常收费标准应进一步适应大众。在建设的同时也要通过政策限制非公共场馆的数量,将更多的市场投入到公共利益上来,从而更好地将服务回馈给民众。
2.2.3体育运动指导专业化。
公共体育作为自愿参与的运动,其科学性无法掌控。就社区运动建设而言,应成立运动指导小组,以传单、授课、广播、设指导站等方式向民众倡导科学运动及提供科学指导。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在建设公共体育服务时,可以在运动场地附近设置指导站,一方面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还可以参与设施检修的工作。这项工作进行时,还要考虑指导站人员的专业等级及指导人员专业涉及面。政府可以通过招募、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专业的指导员,为公共体育服务增添一份坚实的基础力量。
2.2.4体育信息网络建设丰富化。
信息发展水平决定城市发展水平。信息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人们时时刻刻在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体育运动也不例外。如若民众不知道某种体育活动的存在或开展,体育本身就会变得无人问津。而民众了解信息的媒介主要是电视、互联网。就上海目前状况来看,电视节目发展水平已经到一定高度。信息化的程度也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但还是存在很大一部人民众通过传统信息渠道了解信息,例如公示牌、广播等。为促进公共体育服务进一步深入民众生活,应当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可以将电子信息网络建设作为工作重心,配合公示广告、互联网信息建设、媒体媒介传播共同发展,在社会中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信息网,将大小信息及时全面地传递给民众。通过先加强构建信息网、再加强信息内容传递的途径,不断丰富和发展现有信息网络。
2.3公共体育服务的产出。
公共体育服务的产出主要表现在参与运动人群相关测试数值的变化、与体育服务相关的建设状况、活动开展状况及资金的筹备状况。让人民参与到运动中来,一方面为推进我国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奠定基础。为更好地了解各方面的变化,有关部门应在政府建立好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进行长期调查:统计场馆数量、总结服务需求、调查运动场所覆盖率等等。调查结果可以较为详尽和准确的反应出运动人群比例、群众需求等,以便与更好地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工作。
3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全民健身计划(2011-)》以及《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上海市制定了――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为积极推进体育生活化、科学化、信息化、法治化,上海市进一步完善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健身设施大幅增加。上海市已建成社区健身苑点7741个、公共运动场316、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33个、建成健身步道859条469公里、全市80%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二、健身组织不断壮大。全市建有社区健身俱乐部108个,社区健身团队1万余支;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3000余人;开展了体育健身配送服务。三、健身活动创建品牌。每年举行的“全民健身周”、“社区健身大会”、“全民健身节”已成为本市市民体育健身的三大活动;创办了中国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世界著名在华企业健身大赛等综合性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四、体质监测深入推进。全市建成9个区级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和81个社区体质监测站,依据体质测试结果,开具运动处方,指导科学健身,上海市民的身体素质综合指数位列全国第一。五、宣传平台有效拓展。各级体育部门建立站,方便市民进行网上简易体质测试,及时公布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名单,创办《健身时代》栏目交流健身技能,向市民普及健身知识。
通过上海市关于公共体育的一系列改革、改善,市民健身素养普遍增强,市民健身意识、健身知识和健身能力明显提高,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据统计,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6%。市民主要体质指标处于全国前列水平。
4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不足。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以及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海市民的体育健身需求仍然保持大幅度的增长。从当前情况看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基础设施,但是与市民的体育健身需求相比,体育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还显得不足,并且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进程中:体育主管部门的服务功能还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全方位的体育健身“组织网络”还没有完整地建立;上海各类体育社团因为缺乏体育主管部门的扶持和关注,社会影响力不足;体育总会与单项体育协会功能“缺位”,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活动较少,社会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上级政府支持,社区、街道为主导的大众体育活动常年开展,但是,大众性体育比赛却较少、开展项目也较少;体育健身场地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
5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5.1创新发展模式。
目前,上海市工作创新实现较大突破。设立“上海市全民健身服务指导中心”,主要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项目推广、活动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等工作,有效管理和处理体育公共服务各项事务。
政府职能转变是由强势的管理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要求政府确立公共服务的战略思想,确保可持续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为深化体育改革、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政府应首先建立并完善服务型政府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宏观调控、法律等方式,对社会中提供体育服务的部门、场所进行管理和监督;确立统一标准,严格评价服务质量;从民众需求出发,均衡供求关系。
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职能之一,如何保障民众公平地享受到公共服务与政府如何规章、财政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资金是政府开展活动、推进工作的基础,政府有责任协调好多方财政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财政收支体系,以加大资金投入到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
5.2拓宽公共体育服务渠道。
公共服务渠道的拓宽建立在服务水平提升的基础上,这就需要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宗旨,努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包括业务能力、服务规范服务项目在内的各方面素质。在此基础上,将不同人群所需要的服务进行分类,有所侧重地进行管理并提供服务。
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民众基本需求。基层民众长期依赖都是社会的主体,他们的利益代表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利益。基层消费水平较低,所参与的运动属于大众运动,其场所主要依赖于公共场地。完善基础设施是进一步建设的基础,也是评价公共服务质量的社会标准。
二、发展第三部门,拓宽服务渠道[1]。在政府公共体育服务总量供给不足、服务供给形式和内容单一的现阶段,大力发展第三部门不仅能够满足社会中少数市民的异质性体育健身要求,还能发动社会力量,为非营利体育组织拓宽市场,从而拓宽公共服务供给渠道。
三、支持体育社团,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在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社团、俱乐部等能够为公共服务减轻负担。政府可以将一些公用场地交予相关组织管理,以减小政府压力。在公共场地密集度小的地区,政府可以向地方相关组织租用场地以供民用。这样既能提高场地利用率还能在移动程度上提升服务质量。
5.3广纳民声、保障民权。
上海市经济发展良好,城市建设先进。但是,城乡地域差异和经济建设差异显著,要更好的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首先就要求政府统筹城乡体育服务的发展。从郊区状况来看:一、加大郊区公共体育场所的建设,让民众先有地可去。二、建立服务供给站(点)。这要求政府培养并合理调配一定数量的高素质指导员,去郊区场馆进行指导。三、合理管理郊区场馆,防止场地占用或浪费。其次政府还要关心社会中一些弱势群体。满足弱势群体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巨大,但是是全面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必要过程。另一方面也是衡量公共服务质量的另一个标杆。
参考文献:
[1]曹可强.完善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若干对策建议[a].体育科研.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篇十六
一、人力资源。
滤去。
录取同等水平的所有岗位人员,建立和建设的团队,对于,同等文化水平的相互沟通,是先见之明的沟通等式。
会避免太多,不必要的沟通问题发生。
二、公共关系。
最优秀的专业经理人。
建立和规范。
所有的文字和文档格式。
对于,以统一的口径发布新闻;。
对于,以同一的规矩来实现零误差的交流。
势在必得。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篇十七
1、政府信息上的垄断。
站在行政管理的角度,维持组织的内在激励即自利性无疑是政府的以惯性作风。
但是就行政权力一方面而言,这种自立倾向极其因为制衡条件的失去而之间膨胀扩大。
避免监督,强化部门利益等等一系列自利行为都将在会在保密引起的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得以遮掩堙埋。
尤其是那些对社会发挥着较大价值影响的档案信息,在其掌握中,可而被垄断的信息价值也就越小。
不论是文化上存在的惰性因素还是历史的原本传统,以心理学的思路去解读,自打得到行政部门的默许认可后,服务政府型的公共管理范式的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档案管理主体现状便时有发生。
本能的抗拒规避也好,倾向现状的维持也罢,总之长此以往下去,这些日积月累的诟病都将对我国档案管理实践范式转变造成巨大的阻力影响。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篇十八
基于中外当前国情,国家公务员制度是现代人事行政制度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西公务员制度的比较,揭示中西公务员制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借鉴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优点,同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不断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推进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公务员制度中国西方比较。
公务员制度作为各国公共管理体制的一部分,与一国的基本国情有着密切的关系。各国公务员制度不仅程度不同地反映着政治文明建设的普适价值,也扎根于自身所处的具体社会和历史条件之中,是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和本国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历史传统等因素的综合体现。由于中西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西方的公务员制度当然也就有了很大的不同。
(1)实行以考任制为核心的录用制度公务员任用的形式主要有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和考任制几种。
考任制是公务员制度的基础,是指通过考试的办法,以应选人员的成绩优劣作为客观标准来选用所需的公务员,这是大多数人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的必由之路。
各国都强调公务员考试录用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这是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标志。根据我国公务员法规定,从非公务员到公务员以考任制为主,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为辅。英美两国的官吏制度改革,是以建立考试录用制度为开端的,法国、日本、德国等国建立现代国家公务员制度也是从实行考试录用开始的。美国联邦官员中有90%是通过公开竞争考试的办法录用的。公务员参加录用考试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出身、党派、宗教信仰、家庭背景、婚姻状况等因素而遭受歧视或享受特权。主要按报考人的考试成绩,参考其资历、学历、品德和健康状况,择优录用。
(2)实行以工作实绩为基础的考核制度。
世界各国对公务员的考核,称呼不尽相同,如埃及称“考核”,法国称“鉴定”,日本称“勤务评定”,奥地利称“工作成绩评定”等,内容却无实质性差别,其主要内容是考绩,即通过对公务员工作能力、努力程度,尤其是工作成效等的考核,决定其职务的升降和奖惩。
英国对公务员实行“功绩考核制”。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考勤和定期考核,以考绩为主。考核在美国人事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被认为是合理惩戒的尺度提升解雇得依据,调整薪金的参考,提高效率的途径。它主要通过考勤和考绩为主。
对于考绩的具体内容,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情况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例如法国公务员的考核项目共有14项,即身体适应性、专业知识、守时值勤、整洁及条理情形、工作能力、合作精神、服务精神、积极性、工作速度、工作方法、洞察力、组织能力、指挥监督能力、判断能力。法国地方公务员的管理比国家公务员的管理简单得多,但同样要遵守《法国公务员总章程》。巴黎市大约有5万名地方公务员,有的地方仅有数千名地方公务员甚至更少。
我国和西方公务员既有相同,也有区别。我国和西方国家公务员权利和义务的共同点体现于都规定公务员要依法行事,忠于职守,为大众服务,遵守纪律,不得经商,不得参加与本部门有关的赢利活动,不得兼职等。而其差别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西方各国强调地方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一般仅限于服务的地区范围,而在我国,所有的公务员所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都是相同的,根本不受服务地区的范围限制;其次,西方各国强调公务员“政治中立”,不介于政党活动,即为文官工作不受党派斗争的影响。规定“政治中立”的目的'是为了在多党竞争的政治环境中,避免“政党分赃制”造成的工作混乱和官员队伍的动荡不稳,从而使业务类公务员不卷入政治斗争,以保证政府各项工作的有条不紊地进行,稳定公务员队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政治的稳定。但是实际上完全做到“政治中立”是不可能的。在我国,则是要求全体公务员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并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教育,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服务并提供组织保证的,这与西方文官制度所标榜的“政治中立”有本质的区别。
我国公务员的职位分类: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三类职位。我国公务员的级别,按照所任职务及所在职位的责任大小、工作难易程度以及国家公务员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工作经历确定。
各国对职位分类的具体划分各有差别,美国国会早在1923年通过《职位分类法》,对各部职员分为5类,44等,1949年,美国国会通过新的《职位分类法》,把公务职位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叫“一般类”,第二类叫“技艺保管类”。英国1971年改革,以职位基础划为10类:综合类、科学类、法律类、研究类、警察类、训练类、秘书类、专业技术类、社会安全类、资料处理类。德国的公职人员分为两大类。第一位是特别职位;第二类是一般职位,分为政治官员和业务官员。
西方各国公务员的奖惩制度大同小异,一般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种。在对文官的奖励上,方法比较单一,较重视物质奖励,如颁发实物奖、奖金或加薪晋级,往往忽视精神方面的奖励。对文官的惩处,一般由人事监督机构与行政法院系统负责,对惩处的时限规定不甚明确,但对违纪处分的撤销规定十分清楚,违法处分记录一般作永久性保存。目前我国对政府公务员的奖励有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五种。处分种类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六种。西方国家公务员的晋升一般是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采取考试的办法进行,正常情况下平均三至五年晋升一次,经过考试合格者可以晋升上一级职务。公务员的交流则大多数国家依靠人事异动制度,即每年年初根据上年考核情况和当年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有计划的人员岗位轮换。我国政府公务员的晋升,是依据人事管理权限确定,即按中央、省、市、县各级不同人事管理权限,晋升任免不同层次的公务员职务。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在政府机关中实行处级干部聘任制。综上,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
1、加快立法,强化执法,提高公务员管理的法治化水平。研究制定出台尚缺的单项法规。如公务员纪律、行为规范、调任、竞争上岗等;对现有的单项法规要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2、强化竞争激励机制为重点,推动公务员制度的完善,完善考试录用制度,加强对应试者行政能力、潜力的测评。改进考核制度,激励公务员奋发向上。
3、要注重公务员的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公务员的培训体制。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一个长处就是极其重视对公务员的培训,培训方式多样、时间固定、程序规范,其制度已经法律化。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研究的。
4、要实行公务员队伍统一管理。这是促进公务员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西方国家公务员都是由人事部门统一管理的,这有三点益处:
三是使公务员各项制度的内容在执行时有统一的标准,从而避免公务员由于各部门的要求及赋予的权力不同而出现待遇不公的现象。
1、张骏生.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中国劳动出版社,2013。
2、苏海南.杨燕绥等著.中国公务员福利制度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3、姜海如.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商务出版社.2010。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834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