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写总结时可以参考一些范文或优秀案例,但不要照搬照抄。希望以下总结范文能够给你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帮助你更好地进行总结工作。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一
前几天,我有幸听到了一节与众不同的课——魏星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我第一次听到,听说是一篇新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作品,写得至真至纯。短文以“爱”为核心,让“趣和乐”贯穿在祖父的园子里,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幸福、快乐的家园,是“我”成长的根基,是“我”精神的故乡。
魏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问题情境的巧妙设置,善于以问促“情”。教者深知本文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萧红对“园子”的怀念之“情”,对祖父的敬爱、想念之“情”,祖父对“我”的关爱之情。魏老师紧紧抓住这条情感线索,通过一个个连贯的问题,通过学生们的回答,这些情感渐渐清晰为同学们所理解,所感动。魏老师善于提问,而且逻辑性极强,看似“离题”,却是巧妙有章的。往往待到下一个问题出现,你才恍然大悟,之前的那些问题只是铺垫,没有上一个问题的巧妙的铺垫,课堂教学就会停滞受阻,情感无法进一步升华,由此我深刻地感受到一个准确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置能大大推进教学的进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者提问的时候,善于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适当帮助引导学生去说去总结。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去提不同难度的问题,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其次,魏老师善于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适时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学生通过读书,抓住了“愿意……愿意”、“要……就……要……就……”、“一切都活了。”等词语或句式进行反复的品位、以达到不断积累和最终的运用。在魏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通过读书又从10个“就”字上理解,对课文的认识由知性上升到感性,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语文教学首要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语言文字能力的掌握首先要通过读的训练,魏老师这节课至始至终地重视和落实了这一点。同时,魏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到位,也很独特,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抓得很准。只有教师读懂了文本,读懂了作者的心,做好了文本作者的知音,力求做作者的代言人,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正像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自己的文本需要我们自己解读。”,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作好充分的准备,该注意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要预设明确的练习点,训练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训练到位扎实。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二
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
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些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边。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当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一片狗尾草时,他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祖父虽然教我,可我并不细看。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了。黄瓜还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了。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不过我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
课文简说。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
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词句解析。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我”说起花园的昆虫,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给你显示她的富有,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当然,拥有这样的花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值得炫耀的,因为这是多么富有童话般色彩的一切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让你的眼前一下子就明亮绚丽起来。
(2)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留意一下这句话中的“明晃晃”一词,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课文中这样的词很多,说蜜蜂是“胖乎乎、圆滚滚”的,说狗尾草“毛嘟嘟”的,说天空,是“蓝悠悠”的,这些词语富有感情色彩,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
(3)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榆树的活力。
(4)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在她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是自由快乐的,不受约束的,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这样的感受,当然与作者的自由快乐是分不开的,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课文解读。
本文作者回忆童年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表现了亲近自然景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
第一部分(第1~6段):介绍“我”家的大花园.
第二部分(第7~26段):写“我”在园中的玩耍和“劳动”的趣事.
第三部分(第27~31段):写对园子的美好印象.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三
教海探航颁奖活动中,薛法根与青年教师同题上课《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后好评如潮:大道至简,行云流水,机智幽默,真实有味,扎实高效……置身课堂听课,如沐春风,我感觉当时的课堂就是一个快乐、自由、智慧生长的园子。这一方面缘于薛特那练达的课堂驾驭能力,更重要的还在于薛特对“语文是什么”课程性质的准确把握。我就想到,现在许多语文课频遭诟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是目标不清、方法僵硬。语文的“园子”里应该种上什么,薛特的这节课无疑给了我们启示:
一、字词,从来都不应当是孤立的存在。
【情景】。
(热课后)。
师:课文预习吗?读了几遍?
生答略。
师:能听写词语吗?
(生急急翻书。等学生抬起头来)。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本来听写,我们写三组词语。请三个同学到黑板上听写,一人写一组。带书上去,不会的可以迅速地看看。
师:(有一定的速度,几乎是一连串报出来的):第一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请你再写一个同一类的词语。第二组: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每三组:摘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黑板上,“倭”写错了,“拔”写成了“拨”,教师指点)。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词,你看是写在哪一组里面去?--草帽。
(学生在思考,黑板上三位同学最终谁也没有落笔)。
师(问第一位同学):噢,你在下面写上‘蚂蚁’了,那“草帽”为什么不写上?
生:因为它们都是昆虫。“草帽”不是。
师:啊对,“草帽”没有翅膀。(转对第二位同学)你为什么不写?
生:我这一组都是吃的。(笑嘻嘻)“草帽”不能吃。
师:你够馋的,是在饭桌上的?
生:是在地里长的。
师:在地里长的,叫什么?
生:庄稼。
师:“草帽”不是庄稼,不好写在第二组。那这个词应该写在这三组罗。--你也没写?
生:我这一组都是干的农活,“草帽”不是农活吧?
师:不错,老师的问题没有拦住你们,那写在哪儿呢?对,写在另一边。我们写一写(详细指导右边的“冒”,上宽下窄,上面里面的两横不能与两边相连)。
师:当我们把课文里的词语分分类,记忆起来就方便多了。比如,我和祖父园子里的昆虫可真多,有--(指黑板上的词语)。
生读: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师:园子里还长着许多的庄稼--。
生读: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
生读:摘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
【赏析】。
过去教学字词,有一个说法叫做“扫清阅读障碍”,意思是字词教学零散琐碎,是服务性的,而阅读--也就是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才是重头戏,是教学出彩的地方。于是字词教学许多时候不为老师研究关注,往往只是课前让学生自己预习,课后再来听写检查,要求实在的字词教学现实里反而是孤立、空洞的。看薛特的这个片断,可说是匠心独运,一次看似简单的听写不仅检查了预习,而且训练了思维,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难写字的教授,这是怎样的效率?更重要的是,由这三组词语还自然牵引出课文内容的学习,园子里有什么,这是怎样的园子?在园子里干了什么,这是怎样的童年?就这样,下面的课文学习不时回应听写的这三组词语,于是因为这些词语,课文的内涵有了形象根基;反过来,这些词语也因为课文内涵的发掘,它们之间有了关联、有了生命!
虽然我们不可能篇篇课文都可能如此巧妙地将词语归类(也无必要),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文章终归由词语构成的,抓住了关键词语,也就可以由这些词语扩句构段,在头脑里复现整篇课文的内容。这就叫“纲举目张”。所以,听写一组词语,然后让学生用这一组词语去复述课文内容,教学效果的一箭双雕我们应该不难理解。因为字词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当字词嵌入课文内容的组织中时,它也就活在学生的记忆中了。
二、朗读永远是课堂最美的风景。
【情景】。
(正在学习这是个怎样的园子,请一生读第2段,读得并不好,没什么感觉)。
师:第一个读,能正确地读下来了,不错。奖励你推荐一位同学读。
生:(读得很好)。
师:你想听听同学们的评价吗?
生:有感情,我们听着,仿佛走进了那个园子。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生:因为我把自己的情感融进了课文里,我读着,心里想象着那园子里的样子,可能心进去了,也就读好了。
师:真正有感情的朗读都离不开想象,我们同学们也学着想象去读。
生:(投入地读)。
师:(观察指名)你来读。
生:(读得摇头晃脑)。
师:感觉怎样?读得好都是有原因的,她的朗读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她的表情很丰富,和课文所写的内容很相配。
师:看来,想象朗读,表情朗读都是读好书的法宝,也是学好语文的法宝。同学们再来试试吧。
生读……。
【赏析】。
没有读书根基的深入哪有交流果实的丰美。对于小学生而言,朗读不仅仅是手段,它本身就应当是重要的学习目标!当学生能够把心放进去读,读出自己的想象世界,并在自己的表情上显露出来,你说,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与表达还有什么不能理解把握的?薛老师在这一节教学中,请你读,指导学生怎么读,经过几个回合下来,学生已经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所以下面讨论这是个怎样的园子时,一个个脱口而出:生气勃勃、丰富多彩、无拘无束、温馨……如果说指导朗读是水滴石穿的功夫,这时的交流明显是水到渠成的效果。这就是学习的效率。我们也看过许多课堂,讨论总是在外围打转,不能深入,游离于文本,费了时,却低效,这都是读书不够或不会读书的表现。
与文本的初时相遇,不仅要有一定的时长,而且应当有思维、情意的参与。这显然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做出必要的指导。这种指导应当是自然的。读出什么、读到什么程度作为教者心里应当有设计蓝图,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根据课堂呈现的读书状态,灵活有方向地加以引导。应当说,薛特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很老到的,当请出的同学读得并不理想时,批评无济于事,于是让这位学生推荐其他同学来读,这也就有效利用了课堂资源。后面让读书有表情的同学来示范读同样是将自己的读书要求通过这些同学“活生生的教材”感染传递给全体学生,并在模仿实践中得到锻炼培养。在家常课上,我们清楚班上每一个同学的读书状态,我们更需要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读书能力欠缺的同学开口读书,帮助他们在读书进步的过程中树立信心。当然,如果学生的朗读还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状态,那就需要教师的范读领读了。过去有“书不读熟不开讲”的说法,我想现在我们也需要“书不读进去不讨论”的课堂追求。
三、领悟写法与理解内容相伴相生。
【情景】。
(初读,学生从不同侧面概括出园子的特点后)。
(生默读思考后)。
师:读着课文,你能体会作者的写法吗?哪些词语、哪些句子你感觉很特别?
生:(读片断)从这里我能感受到园子里生机勃勃。作者写花开、鸟飞、虫子叫好像都跟人似的,有了生命。
师:一切都是活的。花开了,就像--(生接:花睡醒了似的),活了吧?鸟飞了,就像--(生接:鸟上天了似的),活了吧?虫子叫了,就像--(生接:虫子在说话似的),活了吧?。”这三个句子结构相似,连在一起叫--(生:排比)。
生:(读片断)这些写倭瓜、黄瓜、玉米的句子也相似。
师:怎么个相似法?
生:愿意怎么样,就怎样。
师: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多自由。
生:(读)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生:长上天去,这不可能。这样写我们感觉玉米生长多么自由。
师:变化,显得自由。因为变化,读起来也--。
生:更美了。
(接着交流蜂子比作“小毛球似的”是多么可爱,交流大红蝴蝶翩翩飞是多么好看)。
生:衬托大的美丽。
生:自然。既有大的,又有小的,如果只有大的,就显得单调了。
师:哦,有大的,有小的,有好看的,有不好看的,这就叫(指黑板上的词)丰富多彩。
【赏析】。
“这是个什么样的园子,是怎么写出来的?作者的童年生活怎样?又是怎么表现出来的?”这是薛老师这堂课教学的两大板块。“得意而忘言”,对于成人阅读没什么不妥,但对于学生以语言理解和运用为目的的语文学习就不可小视。长期以来,“读懂课文”一直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主体,学习一篇课文似乎就是为了认识一个个人,了解一个个事件,获得一个个的情感体验。我们不否认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对文章技法有所感悟,但这种“悟”的低效和不确定性我们也必须认识。薛老师在学生理解文本意义后,进一步带领学生回望文本的艺术表达。在触摸语言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文本语言也在这种“言意”的转换中沉淀、加温。不是吗?开始初读课文后学生也许只是朦胧的感受到这个园子生机勃勃、自由自在、丰富多彩,但当又一次走进文本,审察中,他会感慨作者的语言表达是如此美妙奇幻:“花儿睡醒”、“虫子说话”,整齐的排比句式,让“一切都是活的”生机充分表达;下面写无拘无束时,连贯排列的句式中插入变化,让“自由”的感觉在这种语势的变化中得到展示;还有写蝴蝶那看似无心、实质有意的匠心笔法,给“丰富多彩”的园子涂抹上最美丽的色彩。
有一点,我们必须关注,这种领悟写法的训练应当与理解内容融为一体,不能机械割裂。对内容的深刻理解必然依赖对语言的欣赏,而语言的欣赏又自然地在内容深刻把握的语场下展开。
四、把动笔写挤进去。
【情景】。
生:园子是他生活的环境。
师:一个沙漠的环境能有这么多快乐吗?
生:有这么多昆虫、庄稼等陪伴着她,她的童年生活才如此幸福有趣。
师:是的。(指黑板)看园子的这些特点、我的童年生活的特点,发现什么了吗?
生:写园子丰富多彩,衬托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生:写园子里庄稼自由自在,其实就是写作者的童年生活自由自在。
师:这叫--(连线板书)借物抒情。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模仿作者写倭瓜、黄瓜、玉米等手法也来写作者在园子里生活的快乐、自在。开头:我的童年生活是快乐、自由的。
(学生动笔构思时,提醒句式要有所变化。写好后,提醒学生轻声读一读,注意写作有条理。后交流)。
生:我想睡觉就睡觉,我想顽耍就顽耍……我想捅马蜂窝就捅马蜂窝,即使被马蜂蛰上,脸肿成个大包,我也不哭。(笑)。
生:爷爷(怎样)……我就(怎样)……爷爷抽烟,我就拿根黄瓜叨在嘴里当烟斗。
生:……我想浇菜就让我浇吧,瓢一扬把自己浇成个落汤鸡我也喜欢。一会儿又想追蝴蝶、抓蜻蜓,就让我去吧。玩累了,就躺在地上。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我的心也蓝悠悠的,又高又远。(掌声,这位同学很好地化用了课文中的语句)。
【赏析】。
课文写园子和写我童年生活两方面内容从篇幅上看几乎相当,作者为何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园子,笔意如何?薛老师给学生引介了“借物抒情”的语文知识。随着薛老师那优美弧线的画出,两部分内容于是勾连一体。坐在下面的我不能不为之惊叹,作者的含蕴笔法竟接着转换为老师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的点睛之笔--课堂练笔:作者写园子不就是写作者的生活吗?那就请你学习作者写园子的语言去写一写作者的童年生活。这是语言纳入后的应用,这是情意领会后的倾吐。学生在课堂上“用笔思维”,融会文意,展示想象,模仿语言,又有创造。他们自由自在地写,生机勃勃地念,丰富多彩的表达是薛老师教学效果最好的注脚。
整体看来,薛老师从三组词语听写开始,在朗读理解内容中展开,在交流体会表达中深入,在练笔学习运用中作结。没有虚高的思想跋涉,不见内容纷杂、花样百出的课堂乱相,明净的教学内容,明快的教学节奏,一切围绕学习语言而进行,一切为了学习语言而进行--这是紧贴地面的飞行。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四
徐老师抓住了文章的灵魂“自由”一词构筑执教理念。让学生读中体会园子中的趣闻趣事,让学生感受祖父的包容与疼爱,从而找到令萧红自由的真正的原因;徐老师破题的着眼点放在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先从园子中的动植物说起,通过朗读了解到园子带给诸如“黄瓜”“蜂子”“蝴蝶”“倭瓜”“玉米”等生物的自由,转折到,人在这个自由的环境中也同样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景与情交叉在一起,物与人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个专属于祖父和我的世界中,神马都是开心的、美丽的、充满童话情节的。
徐老师努力给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不拘泥于按部就班地逐层推进,而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孩子们将体现“自由玩闹”的段落读到哪,课堂就推进到哪,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而是学生驾御着老师的课堂在行进。可以先读最后一段,也可以先读中间一段,还可以前后轮流转换着读,一切的一切,体现着民主里集中,集中里民主。
此外,文中祖父的“笑”的细节颇耐人寻味,所以教学中徐教师抓住了祖父那个特别亲切的表情——“笑”来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通过对祖父的“笑”的想象、言说,引导学生感悟祖父一次次笑容背后的真正内涵。学生从“笑”字中读出祖父的和蔼、慈祥、宽容和爱。把祖父的笑读活了,祖父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对园子爱的理解就能水到渠成。
一般状态下的语文课堂程序是质疑——释疑——总结,但在徐老师的课堂中我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徐老师在学完全文后,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问题“呼兰河城那么大,为什么写住着的人就只是祖父呢?”。说老实话,一般情况下,我们学完全文了就不再进行更多的提问了,而这个问题却不能回避,是的,在萧红的世界里,祖父是唯一能给她自由与快乐的人,所以,萧红的经历越坎坷,对祖父的怀念会越深。这个问题不是多余的,而是必须的。
求同、存异、探索、创新……这就是今天徐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予我的启示。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多向徐老师学习,不求能达到她的教学水平,哪怕是提高那么一点点课堂教学效率也就心满意足了。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五
感谢高老师向我们展示了《我和祖父的园子》精彩的一课。下面是我们小组的一些: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优秀发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主要写了“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好奇、贪玩和幼稚。字字、句句感受到她和祖父的一段浓浓的亲情。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共鸣。
1、教师的教态、语言富有艺术性。
高老师在这堂课上教态亲切,自然,除了语言的精湛,高老师还能用肢体语言拉近和学生的距离,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说,愿意说,乐于说。
2、整个课堂教学都围绕着大话题进行。
教学由“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一大话题甩出,围绕着它层层递进。从花园到乐园,最后到家园。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都是个性化的,对于他们来说,体验和感悟的`高低、深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
2、小组合作扎实有效。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角色的分配,语言的表达,话题的回答都很到位,可见平时高老师的训练是多么扎实有效。
商榷之处:
“下雨了!下雨了!”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老师重在点评传播的远,而这儿更应该是“快乐”,从而体会到快乐的生活是由祖父浓浓的爱所产生的。到最后老师问“你觉得这是个什么园子?”,学生就不会感觉突兀了。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六
读了《祖父的园子》,让我深深的感到作者童年的多姿多彩,留给她美好与快乐的回忆。
她与祖父一起在童年经历的很多开心快乐的时光,把祖父的园子写的惟妙惟肖,记载着她快乐的童年,作者把她一天和祖父在园子里的经历,听到,看到,和跟祖父一起种菜的开心的时光写的淋漓尽致,因为自己不认得韭菜和狗尾草的样子,结果把菜地弄的一团糟,然而祖父没但不生气反而开怀的笑着,可以看出祖父对作者的疼爱之情。
里面还写了各种的昆虫,让我仿佛也跟作者一起进到了她的`菜园里。幻想着自己在里面扑蝴蝶,捉蜻蜓,跟着他们一起除草,种菜,跟着作者一起玩洒水的情景,让我身临其境。同样幻想着自己要是有一个菜园该有多好啊!对我生活在大城市的我们也向往祖父菜园子的生活,亲近自然,无拘无束。
这篇文章色彩明丽,它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它是那样美好,那样令人回味。你们还记得自己的童年故事吗?永远像小鸟一样扑闪着翅膀飞翔在我们记忆深处。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七
1、课文简说。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
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我”说起花园的昆虫,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给你显示她的富有,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当然,拥有这样的花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值得炫耀的,因为这是多么富有童话般色彩的一切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让你的眼前一下子就明亮绚丽起来。
(2)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留意一下这句话中的“明晃晃”一词,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课文中这样的词很多,说蜜蜂是“胖乎乎、圆滚滚”的,说狗尾草“毛嘟嘟”的,说天空,是“蓝悠悠”的,这些词语富有感情色彩,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
(3)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榆树的活力。
(4)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在她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是自由快乐的,不受约束的,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这样的感受,当然与作者的自由快乐是分不开的,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1、课始可以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兰河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2、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或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可以引导学生背诵或抄写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4、可以引导学生读《呼兰河传》的另一个关于园子的片段,进一步感受童年的快乐,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见“相关链接”)。
5、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倭”容易读错,要提醒学生结合语境“倭瓜”识记,还可以联系课外阅读中出现的“倭寇”来读准;“蚌”也要提醒学生读准字音;“瓢”可结合熟字“飘、漂”来认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八
《我与祖父的园子》选自苏教版第十册,这篇课文节选于著名作家萧红写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通过对“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课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通过蜜蜂、蝴蝶等的描写,来反映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第二段(3--12自然段):我和祖父在园子中劳作的情景,体现出祖父的园子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第三段(13-14自然段):作者记忆中的园子里一切都是鲜活的自由的。
文章语言平实、质朴、自然,富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农家园子的风景图,又勾画了一个天真、活泼、顽皮的农家小姑娘形象。正如著名作家矛盾所说的,萧红的作品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
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二、说设计理念。
题目中最核心的词语是“园子”。是园子给了萧红自由欢乐、幸福的童年,是园子承载了祖父和萧红纯真、亲密而浓厚的亲情之美。园子中的两个人物,“我”如此的调皮、捣蛋,在园子里瞎闹、乱闹、尽情玩耍;祖父慈祥,有亲和力,只要我开心,祖父就是快乐的。祖孙二人互为对方快乐的源泉,说说笑笑,其乐融融。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在园子中小萧红是自由的,园中的万物也是自由的,正因为心是自由的,所以眼中的物也是自由的。教学时要扣住这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情境,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内容。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园子的快乐、自由。
4、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
其中,教学重点为:感受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
教学难点为: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以及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时,我大致安排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原著导入,引出课题。
上课伊始,借由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下的心声“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引出课题。以“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领着学生一起走进文本。
设计说明:以小说中经典的语言过渡、拓展,将课文置于《呼兰河传》的背景中,既与文本的理解相得益彰,又可引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初读检查,整体感知。
1、检查对课前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
2、在三组词: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倭瓜黄瓜玉米谷穗韭菜、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的教学中把握“倭瓜、下种、蚂蚱”等词语的读音,理解“倭瓜”的意思。并利用三组词的不同规律找出课文中的相应段落。
3、指名读直接描写园子中花草虫鸟的段落。
4、读我和祖父在园子中劳动的内容,并选择有趣的场景读给大家听。
设计说明:略读课文前的“学习提示语”和每组课文前的“单元导语”,意在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前后联系,还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所以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三)、走进园子,感受园子的快乐与自由。
1、自由的读第2小节,在“我”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
抓住“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体会园子里样样都有;抓住“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些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体会园子中色彩之美;抓住“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体会园子的生机之美。并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感悟领略到这是一个给人带来欣喜、快乐的园子。
2、读第13小节,说说在“我”眼里,又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以“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为总领,抓住“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体会花儿、鸟儿、虫儿的自由;抓住“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体会作物的自由。在体会中感悟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
设计说明:精读文本,抓住重点句段,采用质疑提问、感情朗读、想象说话等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还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文中的场景和意境,并把语言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四)总结课文,课外延伸。
1、同学们,读着读着,我们开始羡慕作者的童年有这么一个园子,我们也似乎读出了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因为它是一个——快乐的园子,因为它是一个自由的园子。同学们当我们下次再次走近这个园子的时候,也许你就会有许多新的感受。让我们深深地注视着这个园子,轻轻地与它告别——我和祖父的园子。
2、课后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或鲁迅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
设计说明:通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架设一座桥梁,以此走进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知道一本名著《呼兰河传》,知道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的视野稍稍地越过课文的围墙驶向更遥远的天地。
五、说板书设计。
附板书:快乐。
自由。
板书设计含概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即园子的精神意义——快乐和自由,简洁,精练,让人对课时内容一目了然。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九
今天听兰岚老师讲《我和我祖父的园子》一课,感受颇深:
用“作者为什么会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一个大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读书自悟,给了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在学生探究汇报的过程中老师相机知道了修辞方法如何排比、比喻等。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形成独立阅读能力。”而多读中又特别强调了朗读。
《祖父的园子》一课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同此,教者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多次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自己的语句,在教师相机引导时又再次引导学生去读。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读文过程中,学生逐步感悟到文章的含义。感到作者在园子里自由的生活,体会到语言的.生动和优美,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老师在这堂课上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老师的课堂语言准确清楚,精当简练,富有启发性,课堂上师生情感交融。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老师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较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十
《祖父的园子》一课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是萧红绘画式的语言风格,同时,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睿瑞老师多次引导学生学习、领悟。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睿瑞老师在课堂上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睿瑞老师的课堂语言准确清楚,富有启发性,课堂上师生情感交融,睿瑞是一位很智慧的老师。下面我就从以下三点进行评课。
如:哪几段写出园子的美丽?
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看着这些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想提?
睿瑞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相机引导,充满了教学机智。
睿瑞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提问了:“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一个园子?”“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做什么?”
睿瑞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层次,如果一下子问学生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可能学生回答不好,这样有条理的设计无疑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拐杖。
睿瑞老师教写景这部分,让学生读后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请你用3-4个词语来概括它给你留下的印象,把词语写在课题旁,而后还指名写在黑板上。
在写人方面,老师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来感悟“铲地”、“浇菜”这些活动的“人性自由的乐趣”。睿瑞的引导也很有意思,老师机智的引导语:“萧红说是在浇菜,其实她是在玩水,瓢里的水倾泻而下,与其说她在浇菜,倒不如说她在浇人。”
我看过萧红传记,她经历了几段罗曼蒂克的婚史,大概萧红是一个崇尚自由,“心”和“作品”都会跟着自由走的民国女作家吧。睿瑞老师上出了萧红作品“自由”的原生态味道。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十一
祖父家有一个小院子。
院子和厨房的走廊相连,那儿的花木没人修剪,都快长疯了,小院子的后面有一墩用土砌成的墙,墙不高,一翻就过。前院是一个小小的花园,春天,凤仙花开了,有红的、白的、粉的…..蝴蝶和蜜蜂都被这美丽娇艳的凤仙花吸引。橘子树也不例外,他吐出一个个雪白的小花苞,不久你将看见的是一簇簇满是蜜粉的,朴素中又带有几分清丽的白色的小花,攒成一团,拥在碧绿的橘叶中,带着幽幽的清香。
后院则是一个小菜园,菜园中有衬着碧绿藤的瓜,嫩得能掐出水来的菜,勤劳的祖父还专门开辟了一块四四方方的地用来种油菜花。
趁着祖父整理小院,祖母炒菜时,我便折下几朵油菜花插在头上,两眼往上看,什么时候蜜蜂会飞来。正等着心焦时,一只肥肥的蜜蜂飞来,急忙用自己的手飞快地捂住它,放入小纸盒里,纸盒里并不单调,有长着嫩叶的小树枝,雪白的橘子花、红的鲜亮的凤仙花。我看着它爬上爬下,爬进爬出,劳作个不停,等它采满花粉以后,便放他回自己温暖的大家庭中了,看它颤颤悠悠地飞远,反而觉得欢喜。
在我出生那一年的春天,我的祖父挨着小土墙插了一根葡萄藤。几年后,那葡萄长得着实粗壮,等果子熟了以后,用剪子剪下一串来,摘一棵葡萄放在嘴里,有一种土壤的香。阳光的味儿立刻激活了我的味蕾,这是一种被太阳烤炙的风雨吹打的味道。
等葡萄成熟了,夏天也就来了。若说夏天,最喜欢的就是傍晚以后的时光。
不知不觉中火烧云就上来了,这时你出去散步,仰望着天空,归巢的鸟儿,向往的微风,似火的云,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你常常会看见邻居们吃饭的情景,在门前空地上放一张桌子,天高地阔地吃起来,晚饭过了,火烧云也消失了,是时候把桌子搬进去了。
夜晚,当天上第一颗星亮了,我们准会搬出几把大藤椅放在小院的水泥地上,躺下,开始聊天。夜静静的,我听着蝈蝈的歌声,酣然入睡,这便是最美好的时刻。
鸡头米老了,葡萄叶落光了,小后院也就脱下春夏时的华服了。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十二
活力课堂,以“问题、研学、评价、提升”为课堂教学理念,有效落实“设疑、探索、评价、生成、应用”的课堂教学策略。通过以“读”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效果高效、出彩。
核心价值的问题,就是促使学生“非阅读课文不可”。及时地、大胆地、有效地开展读书学习,自读自悟,以解决问题。
学生纷纷投入阅读课文学习中,加上通过学生前置性的学习比较到位,问题很快就得到解决。有的说:“祖父的园子很美丽”;有的说:“祖父的园子五彩缤纷”;有的说:“祖父的园子生机勃勃”;还有的说:“祖父的园子让我自由、快乐”;还有的说:“……”。
深入学习文本同样需要问题的引领,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产生自己的学习感受,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及时地、积极地投入再次学习中,以达到“不读不行”的作用。
出彩之二:
(1)为什么说“祖父的园子很美丽、五彩缤纷和生机勃勃的呢?”
(2)为什么说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而又快乐的呢?”
这样的“问题”,有谁能不再走进课文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呢?细致地、一词一句地品读课文,这样学生就有说话的材料,就能萌发自己独特感受。使之能读中悟、读中乐、读中受教。
出彩之三: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
学生在较好地体会文本的同时,及时地提出新的任务,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出彩之四:请像作者那样,用细致描写的方法,写下你童年的一件趣事吧?
由于有了学生前置性的学习基础,又深入地分享了文本,此情此景,激励与明发学生的思维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了,学生就有了写作的欲望,写出精彩的片段就不难了。
学生作品(略),可以说是精彩极了!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紧张而又愉悦的学习,想说的话一定是很多的,无不欲罢不能。
出彩之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本课的教学实践,可以用争分夺秒、高效、出彩来形容。是一节很好的研讨课、是杨伟芬老师《秋思》之后的又一力作。本课问出了课堂的精彩,问出了精彩的课堂!
交流:
1、加强词语的学习,扎根地过好关。(如倭瓜——,土窝——等)。
2、作者童年的自由、快乐,源自哪里?(源自祖父的园子)。
3、课堂虽然精彩,但追问不足。
4、课堂有评价,但自我、小组的力量不足。
不当之处,交流之,批评之!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十三
前几天,我有幸听到了一节与众不同的课——董一红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作品,写得至真至纯。短文以“爱”为核心,让“趣和乐”贯穿在祖父的园子里,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幸福、快乐的家园,是“我”成长的根基,是“我”精神的故乡。
董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问题情境的巧妙设置,善于以问促“情”。教者深知本文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萧红对“园子”的怀念之“情”,对祖父的敬爱、想念之“情”,祖父对“我”的关爱之情。魏老师紧紧抓住这条情感线索,通过一个个连贯的问题,通过学生们的回答,这些情感渐渐清晰为同学们所理解,所感动。董老师善于提问,而且逻辑性极强,看似“离题”,却是巧妙有章的。往往待到下一个问题出现,你才恍然大悟,之前的那些问题只是铺垫,没有上一个问题的巧妙的铺垫,课堂教学就会停滞受阻,情感无法进一步升华,由此我深刻地感受到一个准确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置能大大推进教学的.进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者提问的时候,善于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适当帮助引导学生去说去总结。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去提不同难度的问题,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其次,董老师善于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适时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学生通过读书,抓住了“愿意……愿意”、“要……就……要……就……”、“一切都活了。”等词语或句式进行反复的品位、以达到不断积累和最终的运用。在魏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通过读书又从10个“就”字上理解,对课文的认识由知性上升到感性,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语文教学首要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语言文字能力的掌握首先要通过读的训练,魏老师这节课至始至终地重视和落实了这一点。同时,董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到位,也很独特,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抓得很准。只有教师读懂了文本,读懂了作者的心,做好了文本作者的知音,力求做作者的代言人,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正像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自己的文本需要我们自己解读。”,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作好充分的准备,该注意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要预设明确的练习点,训练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训练到位扎实。总之,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让语文学科姓“语”,引导孩子在文本的解读中,达到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文学性的互融互进,凭借丰富动人的语言文字敲击孩子们的心灵,让语文的“语言”的魅力打动孩子们的心。而董老师也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辅助他的教学过程,很多需要学生朗读的部分,他用幻灯片展出来,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这样就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十四
《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重点描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这份自由和快乐,不仅来自于祖父的园子,更源于祖父的爱。
本文用儿童化的语言,生活化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农家园子的风景图,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童年自由和快乐的眷恋以及对祖父的深情怀念。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能感悟语言文字的意境,感受到充满生机的园子、慈爱的祖父和自由快乐的“我”。3、通过体悟文中“我”的自由、快乐,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由衷地说出自己的自由、快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园子的生机、祖父的慈爱和“我”的自由快乐(这里的我是隐藏于文字背后的作者)并巧妙地迁移到学生自己的自由快乐。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一:读。
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读出:
什么样的祖父?
什么样的“我”(隐藏于文字背后的作者)?
教学方法二:写。
学习第13自然段的拟人化的,借物抒情的表达,进行语段仿写训练。
教学方法三:说。
说出自己的童年趣事,学会用文中的句式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生字、通读课文。教学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个板块:1、整体感知;2、精读品悟;3、情感迁移。
板块一: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我从书后的“作家卡片”来导入。手持《呼兰河传》说,这本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本文节选自这部名著。从而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我便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听写生词:蝴蝶、蜻蜓、蚂蚱、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摘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然后让学生当场自我批改,说说错了什么词。针对学生错误较多的词语进行重点讲解。因为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习能力,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预习成果,只教学生不会的,以提高课堂效率。
接着,由这些词语自然地引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是什么样的园子?因为这些词语,课文的内涵有了形象的根基。
板块二:精读品悟。
朗读一直是课堂里最美的风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感觉到另一番情致,那是情由心生的。孩子们会通过文字与作者产生情感上共鸣。围绕这是“什么样的园子?园子里有个什么样的祖父,什么样的我?”指导学生对文本精读品悟。
(1)走进园子,抓住关键词来读。
我抓住“美丽”和“自由”两个特点,对第2自然段的昆虫多,色彩丰富,对第13自然段的三个“就像”;五个“愿意”;“一会……一会”进行重点品析。指导学生赏析作者是怎么来写园子中的自由的?注意那些有趣的、特别的词句并划下来。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园中的昆虫、花草、庄稼,这一切事物都是自由的?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读,联系上下文来想。在学生说出“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看园子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了。”这层意思之后,我指出:像作者这样把人物的情感倾注在事物上,借助事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怀,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作者写园子的自由实际上是要表达“我”童年生活的自由。接着,让学生把这种自由的感受带进这一段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其中,对于第13自然段的这些拟人化的,借物抒情的表达还可以进行一些仿写训练,为下一个环节“说快乐”做铺垫。
(2)走进童年,自由品悟“我”的自由快乐。
这一大瓢水落下来,你浑身湿淋淋的,像只落汤鸡,此刻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把你内心的自由快乐读出来。
我仿佛看到你和祖父的头发都在滴着水,可你却看着祖父傻傻地大笑呢,这哪是在干活,分明是拼尽了力气在玩耍呢!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淘气的乱闹,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一段,和作者一起回味那段自由快乐的时光。
接着,让学生通过师生接龙来感悟这份难得的自由: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就瞎闹);祖父铲地,(我就乱勾);祖父浇菜,(我就乱闹)。带着学生漫步在祖父的园子里,看到一个可爱、顽皮的“我”。说出只要“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不必担心有人责怪。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祖父的园子里“我”完全是自由快乐的。
(3)走进心灵,感悟我和祖父的亲情。
最后,我提出问题,你在文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祖父?作者的自由快乐仅仅是来自于园子本身吗?让学生思考回答。从而让学生在进一步品悟文本的时候感受到祖父对“我”的爱。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指出:正是有了祖父的爱,我才真正拥有了这个自由的园子,这片快乐的天地。
板块三:情感迁移,说出自己的快乐。
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自由快乐)。通过事先准备的几个孩子写的童年趣事的片段来启发学生,学会使用“愿意……就……”这样的句式和借景抒情的方法。有了前面细致的品读感悟和情感激发,到了这里学生的语言表达应该是积极热烈、快乐自由的。
在学生回答时,我还会引导他们说出这份自由和快乐源自哪里?从而达到回归文本情感内核的目的。
七、板书。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十五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通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一切都是自由的,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的快乐的源泉。
本文是略读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教学时,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作者的写法,并积累语言。
1、认识8个生字,读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木瓢、圆滚滚”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1、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2、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导入部分采用谈话方式,想知道现代著名作家萧红的童年是怎样的吗?激起了学生学校兴趣和读书的强烈欲望。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先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的学习方式,初读时,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地读课文,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品读部分,再次让学生读书,并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作者在园子里过的是怎样的生活?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交流中,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悟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体会作者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
最后,再引导学生完成两个练习。
1、仿写句子:“在这个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的”,通过这个练习,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意在引导学生弄懂作者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来源于领她到园子的慈祥的祖父,在作者的眼里,整个小城只有她的祖父才是最爱她的人,至今仍让她难以忘怀。
教师适时补充有关萧红的资料,激起学生读《呼兰河传》的强烈欲望,学习将继续下去,将学生引向课本之外。
总之,本课时教学,我以兴趣为先,读为本,放为旨的教学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正如玉恒了事说: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实践的能力。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十六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重点描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这份自由和快乐,不仅来自于祖父的园子,更源于祖父的爱。
本文用儿童化的语言,生活化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农家园子的风景图,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童年自由和快乐的眷恋以及对祖父的深情怀念。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能感悟语言文字的意境,感受到充满生机的园子、慈爱的祖父和自由快乐的“我”。
3、通过体悟文中“我”的自由、快乐,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由衷地说出自己的自由、快乐。
通过朗读感受园子的生机、祖父的慈爱和“我”的自由快乐(这里的我是隐藏于文字背后的作者)并巧妙地迁移到学生自己的自由快乐。
教学方法一:读。
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读出:
什么样的祖父?
什么样的“我”(隐藏于文字背后的作者)?
教学方法二:写。
学习第13自然段的拟人化的,借物抒情的表达,进行语段仿写训练。
教学方法三:说。
说出自己的童年趣事,学会用文中的句式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学生预习生字、通读课文。教学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个板块:
1、整体感知;
2、精读品悟;
3、情感迁移。
这个环节我从书后的“作家卡片”来导入。手持《呼兰河传》说,这本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本文节选自这部名著。从而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我便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听写生词:蝴蝶、蜻蜓、蚂蚱、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摘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然后让学生当场自我批改,说说错了什么词。针对学生错误较多的词语进行重点讲解。因为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习能力,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预习成果,只教学生不会的,以提高课堂效率。
接着,由这些词语自然地引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是什么样的园子?因为这些词语,课文的内涵有了形象的根基。
朗读一直是课堂里最美的风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感觉到另一番情致,那是情由心生的。孩子们会通过文字与作者产生情感上共鸣。围绕这是“什么样的园子?园子里有个什么样的祖父,什么样的我?”指导学生对文本精读品悟。
(1)走进园子,抓住关键词来读。
我抓住“美丽”和“自由”两个特点,对第2自然段的昆虫多,色彩丰富,对第13自然段的三个“就像”;五个“愿意”;“一会……一会”进行重点品析。指导学生赏析作者是怎么来写园子中的自由的?注意那些有趣的、特别的词句并划下来。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园中的昆虫、花草、庄稼,这一切事物都是自由的?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读,联系上下文来想。在学生说出“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看园子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了。”这层意思之后,我指出:像作者这样把人物的情感倾注在事物上,借助事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怀,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作者写园子的自由实际上是要表达“我”童年生活的自由。接着,让学生把这种自由的感受带进这一段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其中,对于第13自然段的这些拟人化的,借物抒情的表达还可以进行一些仿写训练,为下一个环节“说快乐”做铺垫。
(2)走进童年,自由品悟“我”的自由快乐。
这一大瓢水落下来,你浑身湿淋淋的,像只落汤鸡,此刻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把你内心的自由快乐读出来。
我仿佛看到你和祖父的头发都在滴着水,可你却看着祖父傻傻地大笑呢,这哪是在干活,分明是拼尽了力气在玩耍呢!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淘气的乱闹,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一段,和作者一起回味那段自由快乐的时光。
接着,让学生通过师生接龙来感悟这份难得的自由: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就瞎闹);祖父铲地,(我就乱勾);祖父浇菜,(我就乱闹)。带着学生漫步在祖父的园子里,看到一个可爱、顽皮的“我”。说出只要“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不必担心有人责怪。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祖父的园子里“我”完全是自由快乐的。
(3)走进心灵,感悟我和祖父的亲情。
最后,我提出问题,你在文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祖父?作者的自由快乐仅仅是来自于园子本身吗?让学生思考回答。从而让学生在进一步品悟文本的时候感受到祖父对“我”的爱。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指出:正是有了祖父的爱,我才真正拥有了这个自由的园子,这片快乐的天地。
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自由快乐)。通过事先准备的几个孩子写的童年趣事的片段来启发学生,学会使用“愿意……就……”这样的句式和借景抒情的方法。有了前面细致的品读感悟和情感激发,到了这里学生的语言表达应该是积极热烈、快乐自由的。
在学生回答时,我还会引导他们说出这份自由和快乐源自哪里?从而达到回归文本情感内核的目的。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十七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重要写了祖父园子中种种优美的风景,以及作者在园中自由从容的童年生存,言语奇怪天然、率真稚拙,满盈自由想象的表达方法,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伎俩的奇妙运用,犹如一幅清新调和、富有童话色彩的画。是一篇非常得当对学生举行想象训练、朗读训练、言语训练的范本。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孩子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对于作者来说,祖父的园子是她童年时候的乐园,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或向往着这样的一方天地。祖父园子里面的各种趣事,很多都是学生们亲身经历过的,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在文章中获得感知,加以模仿,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3、体会祖父对我的呵护和关爱。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进而初步感悟园子对于作者的精神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在读中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感受祖父的慈爱和对我的关怀。
难点: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进而初步感悟园子对于作者的精神意义。
五、说教法学法。
结合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方法,分析本班学生的学情,我主要采用以趣激情,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赏文,在读中理解、感悟、想象,在补白、仿写中提高学生对言语形式的迁移、运用能力。
2、在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上,尝试补白、仿写,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使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景,烘托气氛,调动学生情绪,深化感受,体会“园子的精神意义”,有效地解决突破教学难点。
六、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走近“园子世界”——了解文章大意。
(二)走进“园子世界”——体会景物自由、人的自由。
(三)怀念“园子世界”——感受祖孙深情。
(四)铭记“园子世界”——升华感情。
(一)走近“园子世界”
1、了解出处,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铺展画卷,走近园子。
师: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人的名字。(板书:萧红)这个人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作者)。
师:萧红一生走遍大江南北,但她的心始终停留在一个地方,那就是她故乡——呼兰河。
呼兰河,很好听的一个名字,那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那是萧红长大的地方。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把她童年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用文字记录下来。尤其重点描写了她家里的园子,她称之为“祖父的园子”。
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的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近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2、检查预习,复述大意。
接下来,请同学根据预习复述课文大意。
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提出整体交付问题:园子中的哪些景物或事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下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然后组内交流。
(二)走进“园子世界”
再现园子,以读生情,补白仿写。
在学生自读,组内讨论后,让我们一起走进园子,师生共议。
在这个重点教学环节,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完成:再现园子,以读生情,补白仿写。以完成教学重点。
再现园子:
1、表演读文:
种类样样都有——(出示课件,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既然是样样都有,就不仅仅是这几种,还有什么?(生自由回答)。
3、颜色样样都有。
师:除了种类样样都有,你还发现了什么样样都有?(课件中将表示颜色的词语变色,提示颜色样样都有)。
4声音样样都有。
师过渡:除了各种昆虫,各种颜色,我们眼前还出现了一个吸引人眼球的小东西—蜜蜂(播放蜜蜂的叫声)。
说一说它怎么吸引人眼球?指导读,读出蜜蜂的可爱。
园子里只有蜜蜂的声音吗?你听……听到这声音,你眼前出现了一只怎样的小动物?(播放各种昆虫鸣叫声,生自由说)。
5、园子里的昆虫种类、颜色、声音样样都有!
(播放音乐:大自然的声音,配乐朗读)。
以读生情:
1、凭据学生答复,随机出示语段,凭据课件字形、颜色,师生共同读。读出差另外结果。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十八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
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我”说起花园的昆虫,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给你显示她的富有,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当然,拥有这样的花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值得炫耀的,因为这是多么富有童话般色彩的一切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让你的眼前一下子就明亮绚丽起来。
(2)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留意一下这句话中的“明晃晃”一词,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课文中这样的词很多,说蜜蜂是“胖乎乎、圆滚滚”的,说狗尾草“毛嘟嘟”的,说天空,是“蓝悠悠”的,这些词语富有感情色彩,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
(3)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榆树的活力。
(4)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在她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是自由快乐的,不受约束的,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这样的感受,当然与作者的自由快乐是分不开的,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1.课始可以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兰河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2.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或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可以引导学生背诵或抄写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4.可以引导学生读《呼兰河传》的另一个关于园子的片段,进一步感受童年的快乐,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见“相关链接”)。
5.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倭”容易读错,要提醒学生结合语境“倭瓜”识记,还可以联系课外阅读中出现的“倭寇”来读准;“蚌”也要提醒学生读准字音;“瓢”可结合熟字“飘、漂”来认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838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