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可以记录自己的心理变化,还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重点是将自己的体验与书中的内容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见解。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路。
穷人的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人的传记。这个人热爱祖国,为国家独立自由而劳苦奔波;这个人关注穷人,为穷人生活付出自己全部精力;这个人是个教授,引导社会观念改变。这个人就是本书传记的人物-尤努斯。而他仅仅是整本书的主线。而辅线则是整个孟加拉国的一切。贫穷的国度、极度保守的思想、不平等的社会,同时,在故事的开始,孟加拉国还只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而我们的主角作为一个富人(父亲为商人)却投入到一项关注穷人的运动中。这就是本书的故事脉络。
推荐理由:穷人的诚信,信念的力量、行动的力量、亲情的力量,当然还有格莱珉银行的运营模式。读完此书,会有一种感动,一种给我们以前进的理念。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在读后感,方面,本人将主要通过读书推荐理由来概括自己的感想。由于本人读书主要在于对书本的理解,同时关注自己能够学到的东西,至于故事则过多关注,因此,在文中,也不会阐述过多事实,仅作自己对本书的一点看法。
的穷人,更是那些饱受守旧思想困扰的广大妇女。至于其中的操作模式,在格莱珉银行的运营模式再讨论。
而反观我们国家,我们的贫穷地区的金融发展极度落后,乡镇地区更几乎很少有金融机构或者网点。我们需要反思的则是我国为什么无法为我们乡村的穷人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信贷支持去改善他们的生活。尤努斯教授带着他们的学生走进每一个家庭,而我们的金融机构却只是在城市驰骋。
其次,信念的力量。这个信念是尤努斯教授的信念。他相信孟加拉国终会独立,他相信穷人的生活可以改变,他相信保守的思想终会让位于人的温饱的解决。他相信格莱珉银行可以成功。这就是信念的力量。最重要的是他的信念改变了光大孟加拉国穷人的信念,他的信念感染了他的学生,他的信念甚至改变着孟加拉国的保守思想。
第三,行动的力量。也许仅仅只有信念,并不足以成功。然而如果在信念支撑下,不断的行动,则成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无数次的困难面前,尤努斯的教授都么有退缩,这就是行动的力量。坚持付诸行动,使得他可以为国家独立奔走相告,为拯救穷人,他可以同孟加拉国农业银行经理争论,可以运用各种关系,寻找国家政策支持,可以带着他的学生不厌其烦的做穷人的工作,可以不断劝说当地人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可以在雨中,让自己的女学生不断在贫穷的妇女与自己中间来回传话,他几乎改变了孟加拉的一切,他的行动使得他活了诺贝尔和平奖而不是经济学的诺贝尔奖。他的行动是他成功的砝码。而背后则是滚滚的血泪。
第四,亲情的力量。也许当大家都在漠视亲情的时候,他确实受亲情影响最大的人。父亲对癫疯的母亲的一辈子的不舍不弃,姐姐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姐弟7个之间的相互关怀,使得尤努斯教授从小都在亲情的包围圈中生活着。可是不是每一个人的生活都能够像他们一样。姐姐嫁的也并不是一个富足的家庭,因为孟加拉国富足的家庭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这一切都影响了他。当目视孟加拉国的贫穷,当惨死不断出现的时候,他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而这一切最早就是亲情的召唤。
还款的情况下后面2人才能贷款,通过这种模式。贷款成员之间相互支持、信任、鼓励,从而把监督的责任转移到了小组。同时把还款的总额分成50个周还清,每周还款五十分之一。因此每周的数额较少,不至于发生还款到期由于要支付一大笔资金导致违约的情况。而最重要的则是银行人员每周都会到每个村子就行存贷款收取。贷款发放。存款收取。一切为了穷人则是格莱珉银行运营的核心理念。
最后,本书虽然是一本传记,但是千人千言、千人千面。你了解了他的过程,就会发现格莱珉银行成功的核心,就会明白尤努斯教授的伟大,重要的不是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二是明白为什么他真的就发生了。这就是我的感想。
穷人的读后感篇二
《穷人》这篇文章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同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生活与他们美好的心灵。
渔夫和桑娜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使我万分感动。
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也有一些偏远山区的人,生活不好,得了病也无法医治,因此就去世了。
我看过一个节目,就是几个得了不治之症的人聚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协会,让得了不治之症的人退出黑暗走向光明。
我还看过一个节目,他是把一些有名的人的东西拿过来拍卖后所得的钱拿来给穷人治病,一个写满了运动员的名字的球拍,从几百元拍卖到十万元。主持人说:“这个球拍顶多值几百元,剩下的都是您的爱心。”
这使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爱心,如果我们都互相帮助的话,这个社会,这个国家,都会变的和-谐美好。
方老师点评:这篇修改后的文章写的不错,后面举的例子和原文有一定的关联性。
到最后也很好的做到了主题回归,回到了中心思想。
如果能在最后再顺带提到一下原文,就更好了。
穷人这个题目看起来感到有点残忍似的,原来这是讲述一个非常可怜的事情。
这篇文章讲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自己已有五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当她看到邻居西蒙死了,而且身旁还有两个熟睡的孩子时,就毫不犹豫地把他们抱回家。经过丈夫的同意,他们打算把这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课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桑娜想的一句话:“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桑娜宁可自己挨揍,也不愿让西蒙的两个孩子饿死,充分地表现了她善良的心灵。渔夫说的一句话也使我感动:“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几句话是那么坚定,也表现了渔夫助人为乐的品质。虽然这些话都很朴素,但能体现他们的善良和伟大。
渔夫一家的生活那么困难,还去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而我们呢?有些人有很多钱却不为那些有困难的人着想,渔夫和桑娜是我们的好榜样,他们善良的心感动着我。
我们的生活富裕了,但还是有许多失学儿童上不了学,我们应该像桑娜和渔夫一样,伸出援助之手,让他们也能学到知识、文化,希望所有的人都充满爱心,去帮助他们,让世界更美好!
穷人的读后感篇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迫在眉睫,国家层面的精准扶贫已经发力,金融扶贫作为重要法宝也在很多贫困地区创造着奇迹。这让我不由想起了“小额贷款扶贫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2006年,“为表彰他们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尤努斯教授和他创建的格莱珉银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作为一个影响全世界并在金融扶贫方面成果显著的大师,我认真地读了他的自传《穷人的银行家——小额贷款与抗击世界性贫困之战》,读完心中充满激动和崇拜。
纵观世界很多名人,取得的成功都有其必然性,尤努斯教授也是如此。1971年孟加拉国独立后,尤努斯教授立即离开美国安逸优越的教授生活回到祖国。1974年,孟加拉国发生大饥荒,饿死了成千上万的人,他努力寻找解决饥饿的办法,亲自去村庄里试验高产种植方法。1976年的一天,他因无法忍受看到制作竹凳的赤贫村妇受到中间人的盘剥,自己掏出27美元,分别借给42个赤贫的村妇,这一点点钱,就能帮助她们摆脱“契约奴隶”的身份,能够自己买生产资料(竹子),把制成的竹凳直接到市场去卖,从而得到尽管是微薄、然而是全部的利润。由此开始,尤努斯教授开始试验、创立了“小额贷款”模式。七年之后,成立孟加拉格莱珉银行,世界上第一家专门借钱给穷人的银行,为穷人拥有的银行。此后三十年中,格莱珉模式在全孟加拉乃至全世界得到扩展和复制。格莱珉模式颠覆了几百年银行业的法典:借贷给无抵押担保的穷人。格莱珉银行向世界证实,银行业可以不借助抵押品、法律手段、团体担保或连带责任,而借款给穷人;穷人可以通过借贷提高收入,摆脱赤贫;他们还可以储蓄、投资、用银行贷款建造房屋、送子女上学乃至接受高等教育,甚至建立自己的养老基金。尤努斯教授由于其浓厚的民族主义情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人道主义和宗教的信仰,使他无法漠视人民的饥饿,他一直在解决贫困方面努力着,最终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有其必然性。
纵观全书,正如尤努斯教授所言,他选择以“蚯蚓”的视角贴近贫困去研究,从穷人的立场理解他们所面临的那些问题,这也是他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为什么传统银行业很难真正帮助到穷人?是因为他们天生对穷人的疏离感与不信任感,没有真正意识到微薄的金融资助能够迸发出多么巨大的力量,或者说没有带有善意的制定有效的策略安排使金融资助落到实处。
认真反复阅读尤努斯教授的自传发现,他提出解决贫困的方案简单而充满智慧:为穷人提供适合他们的贷款,教给他们几个有效的财务原则,然后,他们就可以自己帮助自己。首先,精确瞄准贫困人口以及明确他们的需求。贴近穷人,格莱珉银行一般都设立在贫困的村落(大银行由于成本考虑不愿意去的地方),工作人员经常走访贫困人群,了解他们的情况并协助有需要贷款的穷人成立还款支持小组(自发成立的小组会更稳定,于是就克制住自己不对它们干预管理,但我们建立起一些激励机制,鼓励那些贷款者在各自的营生中互相帮助取得成功),建立小组内的自我约束机制以及来自格莱珉银行的外部激励机制,确保还款有效性。其次,培育穷人的生存发展能力。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获取金钱等资源能力弱,换句话说是生存发展能力不足。格莱珉银行不仅贷款给穷人们,作为他们投入新生活的启动资金,而且重在对他们生产发展能力的培训。最开始时候,格莱珉银行借钱给赤贫而又被宗教束缚的妇女们,教会他们编织竹凳,然后把产品统一组织卖到市场,获得微薄但全部据为己有的利润,重拾穷人们的信心。随着格莱珉银行的成功与复制,这种能力孵化涉及到多种行业,增强了穷人们在市场上的地位,也提高了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极大降低了返贫率。再次,灵活的信贷政策也是对穷人的隐形保障。格莱珉银行面对的都是特别贫困的人群,提供小额贷款,为穷人们规划了他们所能接受的分期计划(往往长达数年),特别是当穷人们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疾病等不可避免损失时,及时降低利率或者零利率,调整还款计划,以使穷人们更好度过难关。最后,相信穷人,为穷人所拥有。这也是格莱珉银行取得巨大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格莱珉银行成立时,特别通过了一项法律,贫困的借贷者们,其中绝大多数为妇女,拥有这家银行,银行只为这些穷人服务。如今,格莱珉的贷款者拥有银行94%的股权,另外6%为政府所拥有,68%的存款来自银行的贷款者。相信穷人,并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基于对穷人权利的尊重。尤努斯教授认为,贷款的权利应被视为一种人权,贷款能够在全球摆脱饥饿方面起到一种极具战略性的作用。
尤努斯教授相信穷人取得这么大的成功,这也与另一位因在贫困治理方面成果丰硕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著名学者——阿马蒂亚·森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们都共同认为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是个体能力的缺失或者说相对能力不足。尤其是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能力匮乏被继续放大。持续关注穷人能力的提升,这也对我国实施的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穷人的读后感篇四
列夫。托尔斯泰是文学大师,一生写了很多文学作品,穷人就是其中之一。列夫。托尔斯泰用他那神奇的文字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爱情并不遥远。
小说《穷人》讲述了索娜一家靠捕鱼为生的故事。在这种情况下,桑娜意识到自己的女邻居已经去世,留下了两个离开时不懂事的孩子。桑娜没怎么考虑就把这两个与自己无关的孩子带回了家。桑娜的丈夫,一个单纯的渔夫,不仅不反对桑拿,还不同意桑娜。当我读到最后一句,桑娜拉开窗帘,我觉得爱情又不远了。
整篇文章,没有华丽的句子,也没有讴歌的语言。然而,人性的真、善、美却从淳朴的渔翁和桑那身上闪现出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着,觉得爱情对于普通人来说遥不可及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爱情总是被追求的。在屏幕上的儿童童话和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他们,但因为他们的爱遥不可及,我们也觉得爱遥不可及。事实上,恰恰相反。我们身边没有太多的爱,却不想表现出爱。如果每个人都像《穷人》里的桑娜那样爱,那么我们都是爱情的百万富翁,这是一笔永不枯竭的财富。桑娜是个心里有爱的有钱人。她有多普通。她爱她的孩子和丈夫。她是多么的不平凡:她用爱抚的方式养育了一对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这将使她以后的生活更加贫困。可以说,爱成了桑娜的一部分,爱给了桑娜无限的勇气和力量;也可以说桑娜是爱的使者。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有爱的使者。让我们都成为爱的使者。再次拿起书,细细品味《穷人》这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爱已经不远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穷人的读后感篇五
今天,我们学习了《穷人》这篇课文,穷人那善良、勤劳的心灵,让我们无法忘却。
本文主要写了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桑娜在等待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的时候,去看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抱回了两个孩子,与丈夫一起收养这两个孩子的事。
“贫穷的生活更彰显出人性的光辉!”正如这句话所说的,桑娜和渔夫并没有被贫穷的生活压垮,用善良的心灵诠释出什么是真、善、美。
当我读到“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温暖而温馨的小屋。桑娜贫穷的生活没有吧桑娜压垮,而是给桑娜更多的辛劳与动力,可见桑娜多么勤劳。当我读到“屋子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时”我仿佛看到了西蒙家穷苦而简陋的样子,正是这触目惊心、感人泪下的场景,才会让桑娜受到良心驱遣,从而抱回孤儿。尤其让我感动的,是渔夫做出决定的过程,一个“熬”字,写出了渔夫生活贫穷,一个“熬”字,写出了渔夫甘愿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德。
一对贫穷夫妇,一样善良之心,桑娜和渔夫正是这样,人穷志不穷。让我们做一滴露珠,润大地干涸;让我们最一只红烛,暖万家心灵;让我们献出一点爱吧!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穷人的读后感篇六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书,这本书是俄罗斯的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书名是《穷人》。里面有《穷人》这个故事,但这本是主要写的是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有名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穷人》。
这篇故事讲述了渔夫的妻子让妮在夜晚出去看看丈夫是否回来了,突然想起了要去看望生病的女邻居。她敲了好长时间女邻居家的门,但没有一点回,她觉的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就打开门,进来了。她发现女邻居已经死了,但旁边还躺着两个活生生的孩子在睡觉,让妮觉的这两个孩子挺可怜,没有人照顾,就把两个孩子抱回家,准备养这两个孩子。可是她又十分害怕,怕丈夫揍他,但她还是决定挨揍,也要把这两个孩子带回家养。天亮了,让妮的丈夫打鱼会来了,他问让妮在家干什么了。让妮说在家里缝缝补补。让妮告诉她丈夫女邻居去世了,还有两个孩子,真可怜。她丈夫说是个问题,得把他们抱过来。但让妮坐着一动不动。丈夫问她怎么了。让妮把孩子抱了出来,说他们就在这里。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人即使很有钱,但他的品质不好,也不会有人爱戴他的;一个人很穷,但他的品质高尚,人们会永远记住他。
穷人的读后感篇七
前段时间长辈推荐给我《穷人的银行家》一书,还未细细品读完,却早已作了大部分阅读札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发现此书很适合银行工作者阅读,结合目前开展的“党建共创普惠金融”活动,有以下十点感想,或许这些感想只适用于某个环境某个情境,或许与当下实际存在差距,但却总是或多或少可以借鉴反思的。
穷人的银行家,主要论述的是穆罕默德·尤努斯所创建的格莱珉银行体系的发展过程,该银行体系源自英文名grameenbank,即乡村银行的意思,主要借贷给当地的穷人,是一所专为穷人所开立的银行。
格莱珉银行体系在全世界有很迅速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争执,但不管这种银行体系适不适合中国,它总有其可借鉴的地方,我的十点感想如下:
十、对于呆账死账的处理,格莱珉体系从不核销旧账,而是转换成长期贷款,引导借贷者更加缓慢有计划的进行归还,但前提是贷款用途必须真实,自借自用,如遇死亡,则从风险保障组织中调资归还,并发展小组事故成员家中另一位补足小组名额,重新借贷。
当然,格莱珉银行体系一直是世界银行体系中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对象,褒贬不一,我的感想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只是总结出来希望对于未来的工作起到反思的作用,能让自身的工作更加贴合当地实际,能将温度进一步的传递下去。
穷人的读后感篇八
好友恩君认为,收入非常低的家庭就不应该积累资产,这种想法我以为是错误的。新近读了美国社会学家迈克尔・谢若登先生著的《资产与穷人》(高鉴国译,商务版)一书,回答了这一问题。
该书针对美国及一些发达的“福利国家”的福利政策作出了回应。作者提出,社会政策要重视家庭资产积累,只有这样,家庭和社区才能持久地参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哪怕是小额的资产积累也会对家庭的长远发展起着重大作用。这是因为拥有资产后,除了能够延迟消费外,还能产生其他方面的积极影响,包括更加明确的未来观、更加稳定的家庭、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更妥善的财产管理等等。作者认为,构成福利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条件下的福利,重要的是资本积累。资本可以促进家庭的稳定。从家庭稳定来讲,资产的主要作用是在生病、失业和婚变时减缓收入波动。这些事件发生在那些处于收入贫困线边缘的家庭时,会造成许多家庭的收入贫困,生活拮据。当资产存在时,家庭不容易陷入混乱,更容易维持家庭、社会和经济的均衡,使社会祥和。对大部分人来说,资产可以创造美好的未来。当人们得到了眼前的保障时,他们就容易展望未来,推动社会进步。资产的积累还可以增进后代的福利,对一个家长来说,这可能是一项比家长本人的福祉更为重要的福利效应了。后代的福利毕竟是一种永远存在的形式。这是家长们可以得到唯一现实和有形的永存形式,永存的欲望是强烈的。
作者在书中还分析了两种福利转支的区别:一种是用于直接消费目的.的社会福利转支,如给低收入家庭制订的房租补贴项目;另一种是有助于资产积累的转支,如对房屋贷款利息的税收减免和对住房、教育的公共补贴贷款。作者强调,刺激资产积累的福利转支最终将比直接消费福利转支更有利于摆脱贫困。作者还构建了一个福利政策新方法,即建立个人发展帐户。该建议已得到美国政府及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视。
本书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有关资产福利政策可行性的引人关注的命题。这一政策不仅包括全部人口,而且还给予最贫穷家庭更多的补助。我们中国有13亿人口,政策上任何一个小小的改变都可能对社会、家庭、教育、经济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这种政策变化涉及到了很多人。希望这本书能够在我国引起讨论,促使相关社会政策出台,最终推动并帮助贫困家庭积累资产。目前,以资产为基础的社会政策议题越来越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该书对创建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亦有可资借鉴之处。穷困百姓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帮助和支持。
本书作者从学术的角度,历史性地分析了资产的性质与分配、积累模式与资产传承、福利理论的状况等,通过大量的图表、数字、实例来论证、支持、说明其理论。译者高鉴国博士为整个翻译工作付出了艰苦细致的努力,他忠实于原著,语言精炼,言简意赅,文笔流畅,使人读来不禁想到“信、达、雅”的译文要素。本书责任编辑、商务印书馆田文祝博士说,在某种程度上翻译要比写作更难,因为需要弄通另一种语言和文化,而又不能改变著者的原意,这的确是对译者及其责任心的考验,而这些,本书译者基本上都做到了。
穷人的读后感篇九
在看这本书之前就刚好在36氪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但是对该书没有什么印象,当时的文章主要是讲诺贝尔奖,微型贷款,并且分析了该模式在国际发展及进入中国后受阻的原因。
以下是书中所提到一些理念及延伸思考。
穷人为何越来越穷:
在许多的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这样的情况,穷苦的人想要通过做生意或需要工具进行生产,但是都没有初始的资金去投入而无法产生更大的效益。这样就导致了穷人越穷。
这在过往的中国也是一样的,富裕只集中在沿海地区,而西北等山区地区的人们则相对的贫穷(但中国还会有政府对于农村产业的产业资金扶持),且大多的人们都走出来,出走到大城市去了。
银行的贷款:
在过去,一般人要需要资金进行周转,一般只能以物抵物的方式去做贷款。并且款项也由银行只受理相对大额的贷款,而民间机构想要获取贷款也会很复杂,并且相应的大多为“大耳窿”,犀利超高。
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解决贫穷:
对于现在大多国家、慈善机构而言,大多得直接扶贫经费并不是直接去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上,或者说又有多少去到这些人的手上呢?格莱珉银行的方式就是直接将这些钱落实去用,并且采取了互相担保的形式,有效的解决了还贷率。同时其运作方式,尤努斯将其视作是一种基本人权,强调其小贷的可获得性,无抵押性,盈利性。格莱珉银行建立的基础,是自雇。而其历史,则是尤努斯在孟加拉社会很能吃得开,不然这种和国家信誉和支撑相关的银行试验,从一开始估计就出现不了。
普惠金融在中国:
如之前所提到的,中国在互联网时代前,许多的年轻一代的人为了更好的生活环境,赚取更多的钱都选择离乡别井,到城市中去。
但是随着阿里巴巴、淘宝的强势崛起后,特别在经历了“非典”事件后,中国的电商迎来了爆发性的发展,同时淘宝等多个电商平台还专门做了乡村电商这样一个概念,让农民们可直接通过网络,不再经过经销商便可将最新鲜的农货卖给全国的人们。这去掉经销商环节后,农民的收入就直接提高不少了。
同样的,如想要农产品的收获好,无可避免的需要使用到一些农业的工具,而这里,支付宝则可直接提供了大量的小额贷款的服务(当然,农业银行等其实一早就在做这块,但是对于支付宝这种互联网普惠金融的产品来说,银行的门槛还是太高了)。
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
学术是需要落地的!
学术最终不仅需要落地操作,同时学术的落地还需要兼容性,在不同的国家、宗教体系中同一套理论体系都需要有所调整。(梁旭)。
穷人的读后感篇十
这本《穷人银行家》的作者是穆罕默德·尤努斯,本书是他的自传。讲述了尤努斯本人的故事,也详实的描写了他所创办格莱珉的前前后后。本书的一大精彩之处就在于中间穿插许多格莱珉贷款者和贫穷做斗争的故事,有血有肉,个性鲜活。略有遗憾的是这本书是尤努斯教授于2002年完成的,而他本人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显然格莱珉又取得了新的更加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书在序言的开始,作者就深情地描述上世纪70年代孟加拉的大饥荒,尤努斯教授给我们描写了一个恐怖的画面——大面积饿死的贫民。人有很多种死法,饿死是最不能被忍受的一种。饿死是一点点看着身体所有的精华被消耗完,最先被饿死的,肯定是老弱病残,妇女,他们和大多数乞丐一样静静躺在街角,到第二天她们就一直维持某种姿势僵硬。这是一种无声的抗争,静默的可怕,宛如地狱。某些宗教组织一开始还按照他们仪式为死者超度,可是到了后来搬运尸体都成了他们难以完成的任务。我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也难以想象尤努斯对贫困有怎样感受,只知道再这样惨痛的经历后,格莱珉就这样产生了。
尤努斯教授本人出生于1940年,他的父亲从祖辈那里继承了一个珠宝铺子,而母亲也是出于商贩之家。显然,都是富裕中上的家庭。父亲是一个自律、虔诚的穆斯林,母亲是一个坚强有决断的女性,通常充当家里法规的执行者。在尤努斯9岁的时候,母亲患上了间接性精神病,而父亲在此后的33年依旧履行他作为一个丈夫、父亲、商人良好的责任与义务。
在母亲的鼓励下,尤努斯奠定自己未来的方向,成为一个经济学家,立志于参与并改造社会。1961年,21岁的尤努斯于吉大港大学毕业,并且留校任教,成为年轻的大学讲师。随后,他还贷款开了一个包装工厂,父亲是董事长,这个工厂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成功的家族企业。但尤努斯认为自己还是喜欢在大学教书,而不是成为一个企业家,很快从商业中抽身出来,专注于学术研究。
1965年,尤努斯获得一个可以去美国读博士的奖学金,开启了六年的美国留学之旅。在美期间,他一共做了三件很重要的事。第一,见到与传统穆斯林国家完全不同的西方社会,尤其是自信、感觉自我表现的现代女性给尤努斯的冲击最大。他并不是一个古板的人,他开始带着思考、学习的眼光看待一切。第二,在学校学到更为深刻的现代经济学知识,师从著名的经济学家杰奥杰斯库-勒根教授。他所教授的经济学并不需要去记那些复杂的公式,而是去理解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是如何起作用的,这一点对日后的格莱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三,于1970年,爆发巴基斯坦武力镇压孟加拉地区的起义运动。孟加拉国于1971年正式独立,在此期间,尤努斯为孟加拉国的建立积极运动,可以说是国家的建立者之一。这为他建立了深厚的政治资本,这也是格莱珉日后发展的重要助力之一。
1971年12月16日孟加拉赢得了独立战争,和所有的有志青年一样。尤努斯的选择同样是毫不犹豫的回祖国参与新国家的建设。一开始,回国的尤努斯首先是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因为难以忍受低效的政府工作,回到了吉大港大学担任经济系主任。在长期的观察当中,尤努斯发现高高在上经济学理论对于,切实地改变穷人的实际境遇很多时候无能为力。尤努斯决定放弃上帝角度,而用蚯蚓角度近距离接触穷人,这个理念深入后来格莱珉的基因当中。
在一开始,尤努斯把精力放在农业的增产当中。他甚至带领学生亲自下田帮助农民种高产水稻,为了使得吉大港地区冬天也可以种一季作物,开始致力完成水利的应用。尽管这些实践不都是那么尽如人意,但是给尤努斯积累了大量于与穷人近距离相处的经验。这里有两处发现对尤努斯来说尤为重要,一是对穷人进行分类,农夫并不是最穷的,还有更穷的赤贫者。比如离了婚没有任何财产的寡妇,她们几近乞丐,绝大多数扶贫项目都覆盖不到的人才是真正的穷人。二是,确定了尤努斯本人这样一个的理念,大学不应该是一个孤岛,应该为他附近的农村创造财富。而大学所研究的经济学知识也应该离穷人更近,尤努斯带的学生可以自己在农村寻找自己的课题来代替在课堂上课,也一样可以获得学分。
格莱珉的开始源于很小的一件事,在一次农村调研当中,尤努斯发现当地妇女因为缺少本钱,不得不借高利贷来购买竹子,制作成品的竹凳,再卖给借贷的人。从中赚取的手工费,连自己都养不活,尤努斯用自己27美元,免息借给42名农村妇女。从而开启了格莱珉之旅。格莱珉在最初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穷人之所以穷既有社会固有的偏见,又有穷人们自己的限制。因为贫穷,构成大量的恶性循环,因和果相互交织,这能让社会学家纠缠不清。
在社会资本层面上,难以得到大银行的支持。格莱珉的许多做法几乎都是违反整个现代银行业规则的?比如穷人每次贷款的额度非常小,可能还没有工本费高;比如穷人大多数是文盲,不识字,没办法签属阅读自己的相关资料;穷人没有任何担保,加上银行从业人员对他们固有的偏见,完全可以说他们是被现代金融业排斥的一类人。
在微观层面上,孟加拉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伊斯兰教国家,这意味着这个国家非常的保守,尤其是体现在男女不平等之上。再这样的社会中,最最穷的人是妇女,在婚姻完整的家庭中,妇女是处于完全的被支配地位,饥饿、毒打、虐待。他们的休妻程序非常简单,只需要男人说三次‘你滚出这个家’,女人就被休了。再加上其它自然灾害等社会原因,妇女成为寡妇的比率非常大,而一旦成为寡妇,又没办法继承原来夫家的财产,进一步沦为乞丐的概率非常高。
格莱珉一开始就是一个民间组织,他是基于‘存在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思路来的,面对这些各种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几乎完全推行不下去。要想获得社会资本的注意,就必须做出成绩,而最开始格莱珉最初是如何打破僵局的呢?又创造性建立了哪些基本机制呢?总结来看,在格莱珉最初的时候,有这样五点对其本身的成长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简化贷款过程。甚至都没有留下什么纸质的文件,大多数是口头交易。之所以能做到这些,因为尤努斯相信这些贷款者即使在不还款的条件下,也是情有可原。所以应该想办法去帮助贷款者,而不是拿高额的罚息来恐吓贷款者。所以坚决不让司法程序介入。
第二,分期还款。这个实在好理解,和分期付款促进消费一样,分期还款同样可以促进还款,帮助贷款者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第三,小组自治.格莱珉一大特色就是成立五人互助小组,这个五个人社会背景相似、彼此熟悉的人相互监督,相互帮助。一个人的信誉影响其它四人的贷款额度。产生这个自治小组有很多好处,提高了还款率,使得单个的贷款者创收能力提高,五人小组彼此之间还可以形成社交化网络。而一个人想要获得贷款她必须找到四个小伙伴,实际上这又使得每个贷款者成了格莱珉最好的宣传者。
第四,小组基金。孟加拉的农村妇女勤俭持家,就有每次做饭时留一把米的传统,时间长了这样积累起来就很多了。小组基金是每个人从她的每笔贷款5%拿出来存到小组基金中,经过其他成员同意,小组成员可以无息贷取这笔小组基金,这增加每个成员抗风险能力。
第五,借款给女人。在90年代的格莱珉贷款者的统计中,380万贷款者中96%是女性。如此庞大的妇女团体,不仅是因为最穷的通常都是妇女。而且,经过大量的观察,发现妇女们获得收益、利润,比男人更顾家,更倾向于购买食物、建房子、买土地、购置生活用品、为孩子的教育花费、支付医疗费用。换句话说,女人获得收益后,更倾向于改变自己家庭的生活。
在经历最开始艰难创业之初后,格莱珉迎来了她的春天。最先,格莱珉在1981年得到福特慈善基金会80万美元的资助。奇怪的是尤努斯并没有动这一笔钱,而是用这个担保,创立真正的格莱珉银行,专属于穷人的银行。在1983年创立之初,60%属于政府,40%属于贷款者。在后来两年的运作后,格莱珉的所有权94%属于贷款者,6%属于政府。这构成了格莱珉与其他ngo最大的不同,他是真把创造的收益通过分红的方式分润给贷款者,建立深厚的福利体系,这应该是最快让穷人脱贫的方式了。
格莱珉在扩张的过程中,同样有这样五点相当引人注意。
第一,格莱珉的员工企业精神源于特色的培训方式。格莱珉大部分员工的工资只相当于政府初级员工的工资,只是这个企业凝聚力却很高。格莱珉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培训员工的方法,每名员工都需要在一个分行实习六个月,这六个月基本上都是跟穷人最直接的接触,看到穷人的改变与拼搏从而激发自身的善良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感。
第二,打破僵局的方法是避免正面冲突,从小处改变然后引发巨变。格莱珉银行服务的广大农村,基本上都是星星点点互相联系不多村子。村子有许多传统势力最初对格莱珉是非常抵触的,他们抵触方式有的非常暴戾,甚至威胁格莱珉员工的生命。而在这种情况,格莱珉的做法往往是改变一两个人,然后通过五人小组、羊群效应的方式最后达到传播的目的。
第三,人口问题,应该通过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来降低出生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人口学家向中国、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兜售强制计划生育的思想。这给这两个国家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而对于人口,尤努斯认为应该通过加强孩子的教育、对医疗方面更大的投入等方法来减少人口出生率。这个观点得到了证明,格莱珉家庭的出生率远低于孟加拉的平均出生率。
第四,自然灾害频发,这个时候会主动免去贷款。这个理念在一开始就有,格莱珉的产生是为了给贷款者解决问题。孟加拉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一场台风、一场洪水,都可以让大多数村民一无所有。格莱珉对于灾后重建一直是非常重视的,而格莱珉的贷款者灾后重建激情明显比其他人更高。
第五,拒绝培训,鼓励创收。格莱珉认为大多数扶贫机构对穷人进行行业培训是没有意义的。不是说完全不能培训,而是用完全不一样的假设。穷人之所以穷,不是因为缺少技能,而是缺少资本,缺少条件,这是小额贷款的存在的意义。给穷人提供合适的环境,她们能很好地在自己的世界范围找到创造收益的途径。
当格莱珉获得成功后,小额贷款的重要性被经济学家广泛的接受。同时,格莱珉模式不止在孟加拉以外的第三世界国家取得不菲的成果,在美国、西欧这些发达国家同样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90年代的孟加拉,统治孟加拉10年的军人政府垮台,迎来民主共和制。更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也给了格莱珉更多的可能性。1995年,格莱珉正式宣布不在接受外界的捐赠,由慈善组织转变成为社会性企业决心十分明确。社会性企业有两大特点,一是能够赚钱,自我运转;二是,不以利润为导向,而以改变某些社会陋习为目的。格莱珉成长到这个时候,已经远远不是银行那么简单,而成为孟加拉的名片。格莱珉涉及了许多领域,电信通讯、渔业、食品加工、纺织业、公共医疗、交通、教育等多方面,所遵循的共同原则是大胆向格莱珉员工、贷款者分利,提供各种诱人的福利。
在这本书最后一章,尤努斯有关于对未来的描述。未来应该是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而消灭贫困。小额贷款应该是人权的一种,是‘自由’这一神圣名词重要组成部分,穷人同样可以享受到社会资源的倾斜、支持。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平台,穷人尤努斯尤其提到通讯技术的发展,最终让每个人获得巨量的信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技术的进步会让我们朝着那个理想的世界走的更远。(程用杰)。
穷人的读后感篇十一
今天我们学习了《穷人》这一课,文中主要讲述了穷人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邻居家两个孤儿的事情。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在文中从头到尾一直都在赞扬着穷人身上那种善良、赋有同情心的品质。
学完这篇课文后我的感想很多。渔夫夫妇家中很贫穷,但是他们的善良又让他们收养了两个孩子。这又给很贫穷的家中增添了负担。他们那种善良的,有同情心的品质很好,我们现在家中生活都很好,但是却没有像渔夫夫妇那样去帮助我们需要帮助的人,只是一味的在追求着什么。也许穷人收留孩子是上帝的安排,因为上帝让渔夫从那海浪翻滚,汹涌澎湃的大海中活着回来了,这次回来,上帝可能就是要让渔夫收留这两个可爱的孩子。
善良是无价的呀,一个人可能就是为了善良而活在这世上,如果你不善良,别人都特别讨厌你,那也叫善良吗?这样活在这是上还有意思吗?渔夫夫妇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是精神上却是富有的。现在在生活中,有许多的人对那些穷人毫无同情心更不善良,文中的渔夫夫妇虽然是贫穷但是他们的善良比得上任何一人。
善良是无价!
穷人的读后感篇十二
这篇文章事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当我读完这篇文章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喉咙里象塞了一块铅似的格外难受。它深深地感动了我。
《穷人》这篇文章写的是在旧俄国时代的一队穷人夫妻:渔夫和妻子桑娜他们抚养着五个孩子每天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渔夫从早到晚地出去打鱼却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在邻居西蒙死后他却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反映了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
读完这篇文章想想生活中有一些丑陋的现象真使我感到痛心。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与人之间反而淡漠了。邻里之间有时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闹别扭甚至吵架公共道路脏了谁也不会去扫一扫洗一洗。
我真想对邻里说一说我们的城市正在创建文明城市我们应该为社会尽一份力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更美好!
穷人的读后感篇十三
贫,穷,富,贵,这四个字印着不同的生活含义。而今天,我读了一篇贫穷而富贵的文章——《穷人》,让我怦然心动。
文章主要说了渔夫一家十分穷,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当渔夫妻子看到邻居西蒙病死了,身旁还有两个还不懂事的孩子这幅凄惨而感人的画面时,就丝毫不顾自家的困难,把他们抱回家。经过一系列心理斗争,渔夫与桑娜坚定信念,无论再苦也要把这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人们都说,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就是爱的情感,爱使人类活的更充实,爱使人类活得更美好,然而,一直以来,爱总是人们追求的,它似乎很难轻易得到,读了这篇文章,我才深深感到爱其实一直贮存在每个人心中,只要你愿意给予,你就会成为一名拥有的富翁,它甚至是一笔永远不会竭尽的财富,只要你愿意付出,它就会源源不断地给予。桑娜,就是一个心胸充满爱的人,她的爱是那么平凡——她爱自己的家,自己的丈夫,可爱的孩子;同时,她的爱又是那么不凡——她的爱要给予另外两个与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尽管在付出爱的同时,她还要付出别的代价——今后的生活将更加贫困,但是,爱,是桑娜的本能,虽然她有思想斗争,但因为爱已溶进她的生命,最纯朴的爱的情感给了她无穷的勇气。渔夫一家的生活那么困难,还去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这种仁爱的精神,自然也就容易具备他的德行,大则能为国家效力,为人民服务,小则能够爱人助人,同情穷苦的人。
然而我们现实生活,有些富贵人家经常藐视那些在街边的乞丐,有的残疾儿童向过路人施舍时,那些人都用粗暴的语言骂他们,说他们脏,别让自己惹上什么病;还有些人经常为亲、友、爱情而自杀,为生活条件差而自杀,为自己的一次失败而自杀,那些人都是愚蠢的,再想想文章中的穷人,非但没有叹过一次息,没有叫过一声“唉”,还为自己添寒而感到快乐。多想想父母的困苦你就会满足今天的生活,多看看农民种田的辛苦你就会了解生活的艰辛,多听听病人的呻吟你就会懂得健康的可贵,多瞧瞧冠军的汗水你就会明白金牌的付出。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让我们每个人都去挖掘内心深处存在的真,善,美的情感吧!你会发现,其实你的心灵也会和桑娜一样美好。
穷人的读后感篇十四
民的生活与他们美好的心灵.
渔夫和桑娜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使我万分感动.
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也有一些偏远山区的人,生活不好,得了病也无法医治,因此就去世了.
我看过一个节目,就是几个得了不治之症的人聚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协会,让得了不治之症的人退出黑暗走向光明.
我还看过一个节目,他是把一些有名的人的东西拿过来拍卖后所得的钱拿来给穷人治病,一个写满了运动员的名字的球拍,从几百元拍卖到十万元。主持人说:“这个球拍顶多值几百元,剩下的都是您的爱心。”
这使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爱心,如果我们都互相帮助的话,这个社会,这个国家,都会变的和谐美好。
如果能在最后再顺带提到一下原文,就更好了。
穷人的读后感篇十五
《穷人与富人》中,塑造了善良的穷人和贪婪的富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的,一个人的品质就可以从他对一件事的态度来判断。
古时候,上帝还习惯于亲自与地球上的凡人打交道。到了傍晚,上帝还没有找到一家酒店,蒙蒙夜色使他身心憔悴,这时,他看见两栋房子,一栋小而破旧,另一栋大而漂亮,分别属于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上帝去向富人借宿一晚,他却推辞着,关上窗户,把上帝搁在了外边。当上帝来到小房子前,敲了敲门,夫妇俩没等上帝说借宿,就把他热情的招待进了屋。虽然他们非常的贫穷,但还是拿出了自己所有的东西来招待客人。早晨,上帝临走时,给了他们三个愿望,他们的愿望很淳朴,并且都实现了。富人知道了,十分后悔,这才快马加鞭的赶上了上帝,谎称自己拒绝的时候在找钥匙,于是,他也要了三个愿望。但是,最终,他的愿望虽然实现了,可不但没有收获,还损失了一匹马。
童话中的富人就是这么吝啬,当知道可以许愿,才去讨好上帝,并吹牛也不打草稿的为自己刚才拒绝上帝借宿这件事圆谎,虽然,他要到了愿望,但他野心勃勃的想一次把所有的好处都说出来,也真因为这样,上帝送给了他一个应有的结局;而穷人呢?善良和淳朴的他们,当然安守本分的过着他们美好的生活。知道他们的愿望是什么吗?就是一辈子健康幸福、每天有面包吃,第三个愿望就是一栋新房子,多么可爱单纯的愿望啊,上帝当然会允许了。
生活中,这就是一个座右铭:好心有好报。对人好,人家也会对你好。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像穷人一样,付出自己能给的所有,也许不能办得最好,但伸出援助之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是善良的,就是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若是像富人一般吝啬,以貌取人,那你就一定不受人尊重和爱戴。
闭目回想,又睁开眼来,仿佛那些画面在眼前上演,情节还在脑子里续写着……。
穷人的读后感篇十六
我总以前是认为,爱是一件很自我的事。我么爱我们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予我们生命,我们爱我们的朋友,因为他们给予我们快乐。可是,20xx年的印度洋大海啸彻底改变了我的观念。这场海啸,相当于数百万颗子弹横飞而来,人类拿什么来抵抗?我发现,除了爱还是爱。那么多人慷慨解囊,他们也许也并不富有,也许他们和灾民并不相识,也许他们和灾民不可能相遇,但什么力量驱使了他们这么做?——是爱。原来,爱也可以无私,可以不计较个人得失,可以不求回报。
第9课《穷人》的学习,更加深了我这个看法。他们是穷人,穷到渔夫在波涛轰鸣、狂风怒号的夜晚还在海打鱼,尽管这样,一家人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而无依无靠的西蒙更惨,死了无人知晓,旁边还睡着两个不知事的孩子。可就是在这样的穷人身上,却有着一颗富有爱,富有同情,乐于助人的心啊!他们有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其中,我最感动的,还是这一处:“噢,我们总算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虽然意识到,多抚养两个孩子,会给他们增加负担,但从他话中的一个“熬”字,我就可以强烈地体会到他为了抚养邻居的小孩,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辛劳。他与妻子桑娜一样都有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心。
虽然,这一对夫妇物质上很穷,但是他们精神上绝对是大富翁。他们拥有爱,这种人类心最本质,最纯朴的情感,他们用爱,感染着,帮助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尽他们最大的努力。
人都离不开爱,人人都需要爱。爱不是偶尔一次的付出,而是天长地久、日日夜夜、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的结晶。爱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爱是一双温暖的手,在我们无助时,给予我们帮助和鼓励;爱更是一条奔腾向前,永不竭止的河流,让我们生活的小船驶向美好的彼岸。只有给予,才会拥有,只有关爱别人,别人才会关爱你。这让我想起了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个节目,千手观音——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是爱,把每个人的心连在了一起;是爱,是社会变得更融洽,只要我们伸出一只手去帮助别人,大家就会伸出千万只手去帮助你。让我们把自己的`两只手,转化为一千只手,去帮助别人,把爱的种子洒满人间,让人间处处飘满爱的芬芳。
穷人的读后感篇十七
今天,我在书上读了《穷人》一课,我觉得这篇课文给我的启发很大。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渔夫的妻子桑娜,去邻居家探望西蒙,结果发现西蒙死了,她在自己家里已经有五个孩子的情况下,还是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到自己家里来的故事。
我觉得,桑娜是一个善良、坚强,乐于助人的人。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一开始我也想不明白她为什么这样做,但是现在我想明白了,那是因为桑娜有一颗助人为乐的慈母之心,尽管他们家已经有五个孩子,尽管他们家很穷,她都要这么做,在她的心里觉得不能让那两个可怜的孩子没人照顾。
想到乐于助人,我想起一件事,令我至今难忘:有一次,我去楼下玩,看见一个小朋友摔倒了,我看看四周没有一个人去扶起他来,我想,还是别扶了,万一被他家大人看见以为是我把他推倒的。忽然,我们二楼的一个弱x小孩慢悠悠的过去把他扶了起来,我非常惭愧,觉得自己连一个弱x小孩也不如。
《穷人》这一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要向桑娜学习,做一个乐于助人、善良勇敢的好少年。
穷人的读后感篇十八
然而,我的生命生活证明我不是穷人。——题记。
佛曰“万物皆空”,以印入脑底。只要我的心灵平静,做到忘我的境界,我就不是穷人。然而。没当我忘了自己.放开心胸.心灵平静.在享受大自然给予我的富裕时,我的血液在翻腾,似黄河的波涛的汹涌。让我不能沉侵美好的事物。它的激涌让我不能抗拒,它的澎湃让我心动因为我知道,我的血液里流的是农民的雪,我的思想被父母的爱和呵护束缚,所以我不能挣扎,更不能挣脱农民的气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以后的生活是苦的,我没有了幼时伙伴的嬉戏;我告别了父母在身边的呵护;我远离了中学时同学间的沟通与理解。我现在住剩下书和笔,我有的只是学习,生活只存在沉侵,为的只是度过这个我必须的过程。学习是重要的,因此我要努力,以闪电的速度赶上他人,必竟我有的是意志,有的是坚强。
穷人的读后感篇十九
今年暑假,我无意间在《儿童文学》上读到文学巨匠托尔斯泰脍炙人口的名著:《穷人》。读完全文,我的内心,深深地触动着,眼前的迷茫与疑问瞬间消失,因为我知道,这里,有我一直在寻找的爱。
《穷人》一书主要写渔夫一家家境贫寒,靠捕鱼艰难度日。在这种情况下,渔夫的妻子桑娜发现女邻居西蒙死了,留下两个尚未董事的孩子,桑娜没有多想,就毫不犹豫自家的困难,将两个孩子抱回了家。而她的丈夫,一位憨厚淳朴的渔夫,也与桑娜的想法不谋而合,渔夫与桑娜坚定信念,无论再苦也要把这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桑娜看到两个可怜的小孩没母亲的抚养时,宁愿自己挨苦挨饿,也不可让西蒙的两个孤儿饿死,这句话充分地表现了桑娜善良的本性。渔夫的一句话使我分外感动:“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是那么坚定,虽然渔夫考虑过自己的日子,但也执意要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表现了渔夫助人为乐敢于面对的品质。渔夫夫妇的行为让我感动,他们的身上有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使人深受感染。
于是,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怀着对人间最美好品德的赞美,再次阅读整篇小说。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字里行间,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半句歌颂式的语言。然而,故事中的人物身上却折射出了人性的真、善、美,扣人心弦,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我知道,这就是爱,这是人世间最伟大,也最平凡的爱,它超越了一切最普通的感情,它不再普通,它是那样的绝望,破裂,而又不惜一切。
难道我们不能用自己平凡的爱的力量去创造奇迹,去改变这个世界吗?
阅读《穷人》,使我受益匪浅。“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的,我曾一直在寻找着永恒的爱,当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早已没有永恒的时候,幸好我读了《穷人》。略去了一味幼稚的,普遍的赞美,多了一份深刻的思索和探究,让我体会到了世间最最平凡的力量,是多么得强大,令人深思。
品味《穷人》的深刻意义,让我们用心发掘心灵深处的爱,拨开迷幻般的雾霭,爱简单而又平凡。
穷人的读后感篇二十
民的生活与他们美好的心灵。
渔夫和桑娜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使我万分感动。
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也有一些偏远山区的人,生活不好,得了病也无法医治,因此就去世了。
我看过一个节目,就是几个得了不治之症的人聚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协会,让得了不治之症的人退出黑暗走向光明。
我还看过一个节目,他是把一些有名的人的东西拿过来拍卖后所得的钱拿来给穷人治病,一个写满了运动员的名字的球拍,从几百元拍卖到十万元。主持人说:“这个球拍顶多值几百元,剩下的都是您的爱心。”
这使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爱心,如果我们都互相帮助的.话,这个社会,这个国家,都会变的和谐美好。
……。
穷人的读后感篇二十一
《穷人》这篇文章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当时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同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
民的生活与他们美好的心灵。
渔夫和桑娜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使我万分感动。
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也有一些偏远山区的人,生活不好,得了病也无法医治,因此就去世了。
我看过一个节目,就是几个得了不治之症的人聚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协会,让得了不治之症的人退出黑暗走向光明。
我还看过一个节目,他是把一些有名的人的东西拿过来拍卖后所得的钱拿来给穷人治病,一个写满了运动员的名字的球拍,从几百元拍卖到十万元。主持人说:“这个球拍顶多值几百元,剩下的都是您的爱心。”
这使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爱心,如果我们都互相帮助的话,这个社会,这个国家,都会变的和谐美好。
方老师点评:这篇修改后的文章写的不错,后面举的例子和原文有一定的关联性。
到最后也很好的做到了主题回归,回到了中心思想,如果能在最后再顺带提到一下原文,就更好了。
穷人的读后感篇二十二
这个世界上有穷人,也有富人,穷的人可能衣、食、住、行相比较较差,穷人指生活贫困、拮据、条件艰苦的人群。富人,通常指有钱人,即物质条件富足的人。其实穷人与富人是相对的,可是有时候,穷人表现出来的富有精神,却是一般富人不能比的。今日,我读了《穷人》这一篇课文,被深深地感动了。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撼了,他们夫妇宁可自我受苦受累也要帮忙别人,他们这种善良的心灵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想世界上最感人的莫过此,他们虽然贫穷,可是精神却比一般人都要富足,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人们常常说的“真善美”莫过此。
此刻,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和平年代,比较于《穷人》一文中的生活环境,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啊!在此刻这个和平年代,我想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努力奋斗,那是不是会有吃不饱、喝不足的事情发生的。可是,渔夫夫妇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这些优秀品质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是善良!”是啊,善良是多么的可贵啊!无论何时何刻,我们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842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