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地震说课稿(优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00:50:12
五年级地震说课稿(优质19篇)
时间:2023-11-28 00:50:12     小编:QJ墨客

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写总结时要客观公正,不要带有主观色彩和个人情绪。如果你想了解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心得,可以参考以下范文进行学习和借鉴。

五年级地震说课稿篇一

xx大公因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约分做准备。按照《标准》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现求两个数的xx大公因数。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xx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xx大公因数。

能力目标:能根据两个数的不同关系灵活地求两个数的xx大公因数。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目标:让孩子在生活经验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xx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xx大公因数。

在概念教学中,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充分地发挥情境的作用。由“求”转变为“找”两个数的公因数,体现方法多样化。

结合教材、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下面五环节:

1、复习导入: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掌握了因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出示两个数让学生说出它的所有因数。(16、12)

2、交代目标: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去自主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学习新课之前我首先把学习目标出示给学生,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出示自学提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自学,在给出目标后,我又帮助学生拟定了两个学习的提示,让学生学有所依,学而得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在学习“公因数,xx大公因数”的概念,探究求两个数的xx大公因数的方法时,让学生自己学,并在遇到困难时在小组群体中自由自在地交流,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在汇报交流中强化对比,选出合适方法,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5、教师的教:教师在引导学生汇报时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进行相机教学。

五年级地震说课稿篇二

贵阳市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师优质课评比已经圆满结束,选手们不作秀,不卖弄,为我们展示了一堂堂生动的,充满爱意的语文课。每每回想,我都忍不住回味xx小学xx老师执教的《水》一课。

《水》这篇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文中通过了泉眼挑水的艰辛、雨中洗澡的快乐、用一勺水的舒服这三个方面写出了水的珍贵和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人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课文有人物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有详写与略写的结合,多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在这一课中,赵老师不仅让孩子们进入课文领略了“水”给作者带来的“苦”与“乐”,还让所有听课教师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看到了一盏明灯——原来,语文味是这样“品”出来的:

开课前的谈话中,赵老师就“xxx”——咱们是来学习的,不是来表现的。这话说得好!我不禁暗中鼓掌,孩子们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存在是为孩子们学习服务的,教学并非学生配合老师“秀”给评委看。

开课伊始,赵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品”字。“品”即“品味”,它如同一把开启语文学习之门的钥匙,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品味了乡亲们烈日下长途跋涉辛苦挑水的画面;品味了课文中表现出水之珍贵的词句;品味了四兄弟“勺浴”时的“苦”“雨浴”时的“乐”。我与“我”融为一体,学习者与文中人物在课堂中完全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人文合一,学的便不是课文,而是真实的生活。

从赵老师的教学中可以看出,他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更确切的说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赵老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生不断地研读文本。“让我们抓住“滑”,成为四兄弟中的一位,去细细品味母亲的一勺水吧!”“自由读读下面一段,边读边想,哪句话让你感受最深刻,在触发你感受的字、词、句旁边写上你的感受。”简单的几句话,赵教师只是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而并没有用自己的感受来左右学生的思考。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赵老师要求孩子们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并思考这里省略了什么。在交流的过程中,让我们感受到,学生所说的都是他们自己的话,是他们对于文本的真切的、具有个性化的解读。

为使并没有生活体验的学生融入文字,赵老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将烈日下干裂的土地以及老弱妇孺排队挑水的画面展示出来,并采用了“电影镜头”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孩子们仿佛亲临挑水现场,学生品词析句,甚至于抓住标点进行体会。这些实实在在的学习形式都是孩子真情迸发的基础。

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喜欢反复地说“孩子们,读吧!”而赵老师却说“我们不再是朗读了,而是述说我们的挑水生活。”这不仅仅是一种说法的`改变,它背后隐藏着一种读法的指导:当你在读懂、读透文本之后,就可以将自己化身为文中主人公,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文中所描绘的一切喜怒哀乐。这样的朗读的确不再是简单的表演形式,而是文中人物深情的“述说”。

在学生发自内心深处述说了缺水、珍贵、艰辛之后,到雨中的痛快洗澡才是真痛快,而不是城市孩子偶在雨中嬉戏的好玩,是文中真正的享受。“勺浴”一段,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段写法独特,有很多独具匠心的词句。赵老师让孩子们变身为“四兄弟”去感受“倾注而下的一勺水”,去争论“瞬间而又缓慢地滑”,去体会“毛孔、血管”的舒服,去感受语言的节奏……最后再次回顾对比两次洗澡,品味“过节”一样的美好,自然地述说其缺水日子的艰辛,不知不觉领悟了反衬的写作方法。整堂课,学习处处在,却不着痕迹。

孩子们在赵老师的引导下,体会到了:水,是生命的源泉,课文中的人们生活如此艰辛,生命却依然鲜活。通过文本,我们了解到了别样的生命历程,读者借助文本使自己的生命历程得以延展。整堂课,我们都能闻到一种生命的芬芳。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习得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受到顽强生命力的熏染。反衬的写法,让孩子们在认识一种新的写作技巧同时,还感受到人们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一节课潜藏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是一节有生命的课。这,不就是我们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吗?《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总之,能上一节好的语文课,是许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夙愿。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洒脱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诗意的……最终是有魅力的!

五年级地震说课稿篇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我是xx。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鲸》,本课我预计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鲸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等方面的内容。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鲸的体型大引导学生感悟说明方法。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等方面谈谈第二课时的设想。

本课时我预设教学目标有3:

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感悟说明文的表达特点,通过重点句段的朗读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目标2、借助关键词句了解鲸的形体特点、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体会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用于指导习作。

目标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设定以上目标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要求第三学段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能抓住要点,了解的基本说明方法。二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在第二学段通过《赵州桥》《太阳》《蝙蝠和雷达》等课文认识了说明文,了解了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本学段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把比方等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三是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本文文字浅显,条理清晰,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学生乐读易懂,而且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重点训练了学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和“朗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但根据经验来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课文介绍了什么”的层面上,而忽视“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因此,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便成了教学本文首要考虑的问题。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采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是感悟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接着谈谈教法设想: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怎样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呢?我采用质疑法以“老师想养一头鲸,能结合课文内容找出说服老师的理由吗?”激起学生兴趣阅读的兴趣,组织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说明方法。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自主活动中,在积极思维中,达到自悟自得。

接着谈谈学法设计: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读,然后再进行汇报交流、讨论,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了解鲸的的特点,体会说明方法。

最后谈谈教学流程的预设:

我准备用四个环节落实教学目标。

环节一:揭示课题,问题引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上的第一锤要放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简单回顾上节课内容后抛出问题:老师想养一条鲸,你们觉得怎么样?引发学生质疑,顺势切入课题。

环节二:浏览课文,寻找依据。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这一板块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边浏览课文边填写自学表格,寻找说服老师的依据。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环节三深入文本,感悟表达。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学生学完后,就让他们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明确表达方法,体会表达效果。重点指导朗读学生读出假设的语气,组织同学合作做鲸的自我介绍。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回顾课文内容,还为学生搭建了课外阅读展示的平台。

环节四总结全文,留给期待。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同学们,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我希望你们课后能像刚才一样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像作者那样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给老师推荐一种什么动物来养,同学们能做到吗?”这样结束课文很自然地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生活性及开放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评委老师的聆听,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五年级地震说课稿篇四

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本的例8,是教学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例9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到的商会有哪些情况。由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从知识角度来看,循环小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即从有限扩展到无限,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个飞跃。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感受过循环、重复等现象,比如: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十字路口红绿灯的不断重复等,对循环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学生在学习图形的认识、学习统计等知识的时候,已经经历过将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活动,具备了初步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能力。因此,我认为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学习活动是可行的。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及判断商是否为循环小数的方法。

新课开始,采用故事情境法,用故事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着设计一个分组计算的动手情境,让学生动手计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竞争比赛,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循环小数相关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初步的知识概念。然后采用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循环小数与有限小数的区别。再采用练习法,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有意识地教给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看书、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可使学生内容在大脑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联系,利与学生理解记忆。也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一)优化教学导入: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采用故事导入:使学生理解依次不断重复、循环。

接着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循环事例,如交叉路口的红绿灯,一年四季,钟表的时针、分针等加深认知,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此时,教师顺势说明:数学中也存在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多媒体课件出示第27页王鹏赛跑的情景图。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了,以此导入新课。

(二)优化教学过程:明确目标,自主探究,师生互动

利用多媒体吸引大家一起关注到主要问题上: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学生猜想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是多少?然后请学生进行验证。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当商除不尽时用省略号表示,接着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和读法,从而学生初步认识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以上整个过程教师不再以讲为主,只是导演,学生是主角,耳、眼、口、脑、手全频道表演,尽情表现。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循环小数相关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师提问:这两个算式的商是整数吗?让学生计算并讨论,汇报。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归纳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例如0.9375是一个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例如0.2142857142857是一个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属于无限小数。

(三)优化课堂练习,培养能力

教师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尽量避免简单的重复和模仿,力求典型、多样、深刻、有趣,尤其强调具有开放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需求,充分释放每个学生的潜能和才华,让人人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年级地震说课稿篇五

“众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及特点;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而言,众数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但对于孩子的生活体验而言,他们对众数的应用并不陌生,例如教材中设计的舞蹈队选队员、生活中衣服的均码问题等。教材编写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与所学统计知识的联系。二是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的价值。

2、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有三个基础:1.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的含义,会用平均数、中位数反映数据特征。2.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统计思想方法。3.对于孩子的生活体验而言,学生对众数的产生并不陌生,有些生活体验,如舞蹈队选队员、均码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是:如何根据统计量对事物的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简单的预测或决策。

教材的重点数学思想是让学生感知众数产生的必要性,帮助学生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本节课在整个统计教学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基于前面的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制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鼓励探究,变教为引”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学法上则通过学生的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进行学习。我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学会“择优录取”。在讨论合作中来辨别应该选择哪一种统计量。学生通过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议一议、辨一辨等一系列活动,逐步认识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五个环节来完成:第一环节:依据情境,理解众数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三个小环节完成,先是出例1(出示)让学生试着来选择合适的身高,让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统计量再次进行讨论,然后得出众数的选择——整齐美观(即集中性的特点)。

第二环节为说明一组数据中众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设计了“找众数”环节:其中第一、二组是只有一个众数的,第三组是有两个众数的,第四组是没有众数的。这样学生对众数就会有进一步的理解了。

第三环节:比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首先是说一说三个统计量的不同作用,然后出示不同的情境题,让学生来选择其中的统计量。这样很好地体现了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感。

第四环节:联系情境,应用众数。

1、通过出示班级成绩情况,让学生可以怎样表示个人成绩在班级中的水平。

2、介绍均码,让学生了解众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第五环节:全课小结,课后延伸谈谈这堂课的收获,加深整堂课的理解。

五年级地震说课稿篇六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地震》,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地震》选自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的第三课。本课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火山成因的基础上,借助对地震成因的探究,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

接下来说一说本课的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成因,知道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通过实验来解决。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与态度: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成因,知道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

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准备:毛巾、木棒、课件等。

学生准备:毛巾、木棒。

接下来我谈谈我对本课教法、学法应用的.认识。

学情分析:本课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火山成因的基础上,学生要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自主设计实验,由此推断地震成因。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有的实验材料,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法: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讲解法:教师讲解并补充学习材料。

课件展示法:用视频形象的展示地震;学生可以形象的感知地震这种自然灾害。

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观察分析:通过观察和分析对地震进行合理的假设;课标中提出了引导学生猜想的重要性。

动手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加深对地震成因的认识。

本课继续运用“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我安排的教学过程有四部分:

(一)教学引入。

谈话:同学们一定都了解一些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课件展示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交流这两次地震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地震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本环节安排五个小环节。

1.引导学生推断地震的成因。

谈话:研究地震首先要研究地震的成因。同学们知道地震时,大地会剧烈地震动,这说明地下也有很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怎么产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小实验。

学生实验、观察。汇报实验结果。

经过挤压的毛巾,发生弯曲,成了褶皱状。地下岩层很像毛巾,也是一层层的,假如地下岩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你推断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讨论、汇报。

第二个实验: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直至压断。注意当木棍被压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学生实验、汇报。

地下的岩层受到的挤压力越来越大时,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岩层会被挤压断会带来什么结果?学生讨论、汇报。

2.指导学生认识地震的成因。

讲解:(出示地震成因示意图)学生的难点在此体现出来。

3.指导学生了解人们对地震的研究,弘扬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在1800多年前,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家监视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这是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课件呈现)地震之前不寻常的现象。当看到这些现象时,有可能发生地震,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预防地震伤害。

4.联系学校地震演练,有效预防地震灾害。

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立即离开房屋,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去,以免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砸伤。如果来得及,最好在离开房屋前,拉断电闸,熄灭炉火,以免电线着火、炉火倾倒,造成更严重的灾害。

5.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及时评价。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生活,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也是学习科学知识的真谛。

(三)小结。

1.学生自由发言本课收获。

2.教师小结,强调避震小常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五年级地震说课稿篇七

《太阳》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太阳的常识:离地球有多远,它有多大,多热。说明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太阳的大小,太阳的热度;第二部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更多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

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教学难点是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在观察某些事物的基础上,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所以我是侧重一下几方面教的:

1、抓住说明文的构段特点进行教学。教师精讲第一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找出说明文在结构上注重一段一意,段首概括的规律,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自学相似段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抓住课文中语言,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课文第一段为了讲清楚太阳的三大特点,……此处隐藏15938个字……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放手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练习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去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近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平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预习第一、二段,以果寻因,落实本组课文的训练项目。

五年级地震说课稿篇八

本课是浙江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的内容,p99~101。

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课本例1是教学通分的意义和方法,着重使学生懂得这个公分母应该是几?课本试一试是给三个数通分,其中还有带分数,关键是提醒学生注意在带分数通分时,只要把分数部分的分数通分,整数部分不变。但每个带分数通分后,不能丢掉整数部分。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正确地通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2、借助投影的演示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通分的算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运用不同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4、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一、复习铺垫(出示小黑板)

1、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13和398和1116和20

2、(课本准备题)把和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填空题)。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约分,并且知道通过约分可以不改变分数的大小而使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发生变化。那么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使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发生变化而大小不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方法。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一。

把1/6和2/9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1)化成和原来相等的同分母分数,首先要确定什么?(相同的分母)

(2)这个相同的分母如何确定?(讨论)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可以简单的称作什么?所以我们首先做的一步也可以叫什么?(找公分母)

(3)怎样把1/6和2/9化成分母是1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4)看图验证,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思路:在教学例1时,我先通过例题中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1/6和2/9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6和9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哪一个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2、归纳通分的意义并揭题。

看书了解我们刚才做的书本上称做什么?

3、总结通分的方法。

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通分一般先确定什么?如何确定?再怎样?

4、尝试练习。

(1)课本练一练第1题

(2)试一试把3/4、2、和7/8通分。

第(2)题又是一个教学的关键点。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有3个分数怎么办?再讨论其中的带分数又如何处理,然后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把出现的情况进行反馈总结。

(设计思路: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公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

四、巩固练习

1、找一找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公分母。(强调通分的关键)

2/3和1/4、3/8和5/12、4/21和1/7、3/4和7/10

11/15和5/6、7/12和5/8、5/22和4/33、10/39和9/52

2、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练一练第2题,强调通分的几种特殊情况)

3、把下面每组中的三个分数通分。(练一练第3题

五、综合练习

1、小明、小红和小军三人赛跑,跑同样长的一段路,小明用3/5分钟,小红用7/10分钟,小军用5/8分钟,请帮助他们排出名次。

4、找出几个比1/3大,比2/3小的最简分数。

六、课堂总结

1、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归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什么叫通分?通分的依据是什么?怎样通分?

3、通分和约分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各位领导和和老师!

五年级地震说课稿篇九

《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作者用七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鲸的体形、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学习本课,一是要通过读文了解一些鲸的知识,二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运用到的“列举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说明”写简单的说明文的方法,三是要通过学文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1、认知目标

了解课文介绍的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作者运用“列举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说明”等表达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的方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鲸的一些知识,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

理解鲸的进化过程。

分组合作、自主探究读中品味。

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鲸》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说明性文章,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它,既让学生学到有趣的动物知识,又不失去语文学科的特性,让学生获益更多呢?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这一篇课文我主要是遵循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把多种教法进行优化组合:

1、运用“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把了解鲸的知识分成几个部分,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研究。

2、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自主活动中,在积极思维中,达到自悟自得。

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后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再进行汇报,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了解鲸的生活习性,了解作者的说明方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2、组织学生交流反馈

第一步: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准确认读

第一组:颚鳍肺肚胎

第二组:目前哺乳退化寿命判断特征过滤

通过组块化的分类,让学生掌握字词。

第二部:请同学针对课文开始的质疑解疑,谈谈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三)、创设情境,梳理文章脉络

2、师生交流,完成标题命名体型庞大进化而来种类很多饮食用肺呼吸睡觉胎生动物

(四)、细读感悟,体会语言准确

第一步,研读第一自然段,学习如何批注让学生想想,课文是用怎么样的说明方法把鲸的“形体大”介绍清楚的?再通过交流,教师随机出示相应的句子,如: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用到了列数字。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格式把说明方法批到相应的位置。

然后比较句子,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句式一:一头近四万斤重的鲸,约十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

一头四万斤重的鲸,十米长,一条舌头就很重。

句式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学生联系实际,体会鲸体形的庞大。并让学生带到朗读中,加深体会。

第二步,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图文结合,简介鲸的进化史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这么体形庞大的鲸,它是从哪里来的?用序号标出来,教师出示简图,学生解说。期间,通过解说,让学生体会鲸进化的漫长,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第三步,研读剩下部分,迁移所学旁注方法

让学生默读课文,试着将课文中的说明方法旁注到文中去。教师巡视,给予指导。师生配合,教师说方法,学生都相应句子。在交流中,出示第三段,领悟“分类别”的说明作用。

【这一步,让学生自己学习,感受,也进一步巩固了对说明方法的认识。】

(五)、角色扮演,训练读写说

阅读4—7段,用第一人称“我”介绍鲸的某一生活习性。学生动手进行小练笔。让学生阅读文本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加深印象,对鲸的生活习性有所了解。

(六)、拓宽渠道,拓展延伸

鲸的世界是奇妙无穷的,但是这种可爱的庞然大物,正在面临灾难,教师引入资料袋,并播放捕杀鲸鱼视频,让学生体会,留给学生思考。

五年级地震说课稿篇十

首先感谢两位老师精心准备,为我们展示了两堂生动的,充满爱意的语文课。在这烁火流金的六月,让我们沐浴课改的春风,享受语文的盛宴。因为水这篇课文,我刚刚教过,对文本比较熟悉,我就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水这篇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里严重缺少。人们爱水,盼水,节水。其中雨中洗澡,勺下淋雨,这两个场面最感人。袁老师带领孩子,走进文本深处,进行充分言语实践活动。

如在品读雨中洗澡的场面时,在交流自己的感受时,说出了奔跑跳跃等关键的词句。师又设计一个小的问题。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场面,你什么时候大呼小叫,袁老师善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勾起他们的体验,加深对语言的体味,增添了阅读的情趣。

勺中淋浴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但老师精心设计,巧妙导读,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来写这两勺水,给你的感觉怎样,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水多。学生说出像一条小溪流,划过等关键词。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反复地揣摩了,最终领悟到矛盾中的美妙,细腻中的.精彩。将模糊的理解变得清晰可见。

最让我感动的是袁老师在身体不适的条件下给孩子声情并茂地朗读。这种认真执着带给孩子们一定是别样的感动,水一样的清凉。

五年级地震说课稿篇十一

《鲸》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知识。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缺乏生动形象。作者运用李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各种说明方法介绍鲸,融知识与趣味于一体,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这是一篇典范的练习说明文的好文章。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体会准确的用词,形象地表达。因此,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非常重要,这将影响到以后说明文的学习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五年级学生已经在前几个学段初步地接触过浅显的说明文,但对于说明方法地了解、使用,尚未能娴熟地掌握、运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颚、哺乳、退化”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巩固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会在自己的细作中运用。

我认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是让你学生了解鲸的相关知识,教学难点为学习作者用多种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在本课中,我打算做到以学定教,我主要用到的教法有引导法、体验感悟法、交流讨论法等。现在阅读教学理念明示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本课学生学习方法为:读悟结合法、换词比较法、图文结合发并辅之以合作学习法。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用那个这样的几个板块来进行:

(一)、轻松对话,导入新课。

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刚开始教学,我就通过画面出示,板书课题鲸字,引导学生质疑,既学会了鲸字,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这一步,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潜心会文,有充足的读书时间,充分地感知课文,这是品词斟句的基础,也是感悟的前提。

2.组织学生交流反馈。

第一步: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准确认读。

第一组:颚鳍肺肚胎。

第二组:目前哺乳退化寿命判断特征过滤。

通过组块化的分类,让学生掌握字词。

第二部:请同学针对课文开始的质疑解疑,谈谈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这一步,让学生从整体上谈自己的阅读体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提纲挈领地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同时又解决了课文依始鲸鱼是不是鱼的认知问题。

(三)、创设情境,梳理文章脉络。

2.师生交流,完成标题命名体型庞大进化而来种类很多饮食用肺呼吸睡觉胎生动物。

(四)、细读感悟,体会语言准确。

第一步,研读第一自然段,学习如何批注让学生想想,课文是用怎么样的.说明方法把鲸的“形体大”介绍清楚的?再通过交流,教师随机出示相应的句子,如: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用到了列数字。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格式把说明方法批到相应的位置。

然后比较句子,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句式一:一头近四万斤重的鲸,约十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

一头四万斤重的鲸,十米长,一条舌头就很重。

句式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学生联系实际,体会鲸体形的庞大。并让学生带到朗读中,加深体会。

第二步,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图文结合,简介鲸的进化史。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这么体形庞大的鲸,它是从哪里来的?用序号标出来,教师出示简图,学生解说。期间,通过解说,让学生体会鲸进化的漫长,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第三步,研读剩下部分,迁移所学旁注方法。

让学生默读课文,试着将课文中的说明方法旁注到文中去。教师巡视,给予指导。师生配合,教师说方法,学生都相应句子。在交流中,出示第三段,领悟“分类别”的说明作用。

这一步,让学生自己学习,感受,也进一步巩固了对说明方法的认识。

(五)、角色扮演,训练读写说。

阅读4-7段,用第一人称“我”介绍鲸的某一生活习性。学生动手进行小练笔。让学生阅读文本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加深印象,对鲸的生活习性有所了解。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发展,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对鲸的习性进一步了解,也更乐于表达。

(六)、拓宽渠道,拓展延伸。

鲸的世界是奇妙无穷的,但是这种可爱的庞然大物,正在面临灾难,教师引入资料袋,并播放捕杀鲸鱼视频,让学生体会,留给学生思考。

五年级地震说课稿篇十二

这是一篇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的文章,通过血染的文字,无声的哭诉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作为成人,读了这样的文章,我们很容易被打动,被感染乃至震撼,可我们面对的是十来岁的孩子确实是有一定的难度。于是x老师的教学就定位在“扎实、有序”,从字词到句段逐一落实,逐步深入,直击学生的心扉。比如针对“废墟、爆炸、瓦砾”等这样抽象类的词语采用直观的画面呈现帮助理解;比如学习父亲“了不起”的片段时,师生共同找到一处重点,即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救火队长、警察的三次对话,x老师先让学生说说都有谁劝过父亲,分别说了什么话,学生齐读,此时我注意到学生的朗读一点也没情感投入。接下来x老师又以红色字幕显眼地出示父亲的三次问话,让学生一步步体会父亲的心情逐渐变得沉重、失望,然后再让学生读。此时,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朗读一下子进入了另一种境界,孩子们幼稚的心也被深深感染了,不再游离于文本的边缘,已经走入了文本所渲染的情境。所以说,x老师的点拨本领实在是高,看似不愠不火,却是暗中催熟!

在上课之前与x老师探讨,上这样的文章,学生情绪的酝酿和激发是重要而有难度的,而且直接影响课堂中的每一步生成。

于是x老师有备在先,除了给学生充分的自我默读、朗读时间外有加以及时的言语激励和诱导,最精彩之处也可以说最佳时机在于插播了“汶川地震”的画面,一个个令人揪心的镜头令我们不忍心再去追忆,因为这是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啊!此时在悲伤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的心也一下子被揪住了,x老师又适时让学生拿起笔写一写心里想对父亲说的话,孩子们也就有话可写了!

总之,这是一堂扎实、平实的课,虽有一些地方还待完善,但它的效果也不比恢宏大气的“大课”来得“微小”!

五年级地震说课稿篇十三

下面我就把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及意图做以介绍!

教学目标 :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4、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让学生汇报所搜集的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

2、播放教师搜集的影片资料,学生谈感受,(地震对人们的危害是很大的)。

3、揭示课题: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曾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让我们来共同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补全板书)。

二、自由读文感知内容。

1、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课文,自己读课文,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做出回答。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布置学习任务,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方面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对语言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小组间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精华感悟亲情。

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式朗读,在读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学生尝试续写(师:那14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是吗?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

(这个环节一方面学生对词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写作能力)。

3、学生汇报。

四、感情升华:

设计两个和结尾不同的可能发生的结局:

a:挖出了孩子,但是孩子已经死了。

b:父亲在挖孩子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父亲也和孩子“在一起”了。

学生来讨论,父亲是否还“了不起”?(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被主人公执着的爱感染)。

五、实话实说: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感受父爱的?

(学生自省,达到良好教育效果)。

六、拓展延伸。

学生搜集其他赞颂亲情的文章。

五年级地震说课稿篇十四

在侏罗纪晚期,恐龙统治地球的时代。一天,小地震龙的妈妈对小地震龙说:“孩子,你已经长大了,不能总跟着妈妈,该自己出去闯一闯了。好好看看这个世界,了解一下它。”

于是,小地震龙告别了妈妈,来到了河边。突然,翼龙飞来了,边飞边喊:“小地震龙快跑呀!双棘龙来了。”翼龙说完就飞走了。小地震龙刚想走,双棘龙就向它冲过来了。小地震龙想了想,来不及了,和它拼吧。于是,它不甘示弱的把尾巴甩向双棘龙,双棘龙张着大嘴向它扑去,你来我往难分胜负。突然,小地震龙调转方向用劲一甩尾巴,啪的一声打中了双棘龙的大腿,双棘龙疼得倒下了,小地震龙趁机又多大了几下,双棘龙被打晕了。小地震龙想,赶紧回家吧,外面太危险了。它跑回了家,把它怎样打晕双棘龙的是告诉了妈妈,妈妈夸它,说:“你真是个勇敢的好孩子。”

五年级地震说课稿篇十五

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是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白杨》,现在,我对本课题按骤进行说课。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级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乡接两孩子上学,在往返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学习本课,可以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感染自己;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扎好基础。

1.学会本文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知识目标)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借物喻人的写法。(技能目标)3.让学生初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与课文内容。教学难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难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让学生带疑读书,在阅读时抓住人物的神态和对话描写来体会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促进理解(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片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本课主要以读为主,通过朗读-理解-再朗读来理解课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理念中把由重“教”改为了重“学”;既要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根据本文特点,我主要采用置疑、讨论、交流、合作的方式来读懂全文,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

通过具体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感受白杨生活的艰辛及它高大、挺拔的特点,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到学习情境之中。

首先: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借助拼音预习课文,把难读的字多读几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其次:分角色朗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扫清字词障碍,是理解文章的基础,所以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借助拼音、工具书充分预习,了解大意,并归纳主要内容)。

(1)启发学生谈谈他们(她们)从中知道了些什么?不理解的有哪些?并与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自己的疑问与看法,进行小组合作;把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预设问题可能有:其一,白杨有什么特点?其二,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什么样的心?其三,爸爸的两次沉思各是什么,为什么最后会露出微笑?)。

(2)再次朗读,让学生大致明白每部分内容的大意,重点引导学生解决疑问,深入学习课文,体会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我重点让学生朗读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讨论白杨有什么特点?(指导朗读时,要体现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同时,读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3)了解白杨的特点后,由树及人,比较一下爸爸和白杨有什么共同之处,理解课文主要意思。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4)由前面的学习,学生领悟到借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小节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指孩子。然后重点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各是什么?为什么最后会露出微笑?(指名答,教师评价)。

同学们,白杨能在大戈壁中留下坚强不屈,高大直立的身影,使人为之感动,而在这种恶劣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他们的无私奉献,更令人敬佩。文中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你们这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此,我会发给每一位同学一张“心”卡,让他们把自己的志向写下,挂于教室,以便时刻激励他们。最后,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教学。)。

教学中我采用朗读、置疑、讨论、交流、总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是长处;不足点是:对个别学生的辅导,个别字词的巩固训练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加以改正、完善,力求更好。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五年级地震说课稿篇十六

《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一篇课文,前两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唐代的诗人王昌龄和王维。第三首古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的第四首。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1.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但是对于边塞诗学生读得较少,再加上学生对于古诗的时代背景了解较少,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的资料,必要时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补充有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说教法:

教学中,设置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这一教学主体主动积极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探究。

2.说学法:

教学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新课标理念,教学中,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词的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入情入境的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的思想的启迪。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或交流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古诗,或交流与古诗作者相关的古诗,或欣赏与古诗主题相关的歌曲,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认知兴趣,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身迫切的需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前提。

2.交流资料,感受古诗。

由于古诗与现代的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跨度,因此,我在本课采用了朗读感语法、情境教学法,并适时地补充一些资料,以帮助学生感受千年前悲壮、苍凉的边塞生活。我还播放了歌曲《从军行》《送别》和反映故事内容的画面,学生很快被那动听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吸引住了,那荒漠古战场的宏大的场景,一下子把大家带到了遥远的古代,仿佛亲眼目睹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同时,我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

3.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理解古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交流探究,理解诗句的意思。

4.熟读深思,层层深入。

在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了解时代背景、理解重点词语、从字面上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进一步深入理解感悟整首诗的诗意,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5.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在本课的教学中适当地安排延伸和拓展,目的是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多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在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时,指导学生学会对文本的整合,同时加强与课本以外教学资源的联系,增大课堂容量,力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在《从军行》一诗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同诗人”作品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同诗人的作品,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中,抓住“同主题”作品拓展延伸。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在课堂教学中适度拓展学生学习诗文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诗文,继承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它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顺应着时代发展的要求。拓展阅读,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及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引导学生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情,放飞心灵。

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情况,帮助学生背诵和积累古诗,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地震说课稿篇十七

1、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浓郁的父子情,学习科考队员关爱动物的美好 心灵,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引导学生体会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激发学生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感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幻灯片导入生字、 新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有谁愿意用自 己的语言给大家讲述一下这个故事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故事框架。)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老师提出的阅读提示解决问题。

出示自学提示: 自主阅读课文 7—9 自然段。

(1)当科考队员明白老羚羊冒死截车之后,心情是怎样的?他们接下来又 是怎样做的?

(2) 勾画出科考队员救助小羚羊动作的词, 从这些词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当科考队员救助小羚羊时,老羚羊又是怎样做的?

出示句子 1:众人这才明白了老羚羊冒死截车的缘故。顿时,大家对一直站 在近前的那只羚羊肃然起敬。

谁来说说“肃然起敬”是什么意思?哪个孩子能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是呀,老羚羊让我们对它他肃然起敬。

因为老羚羊为了儿子,不顾一切跪倒在车前,我们对它肃然起敬。

因为老羚羊那纹丝不动的身躯,那无助乞求的眼神,希望能帮帮它,我们对 它肃然起敬。

因为它老羚羊那夺眶而出的泪水, 那一步一回头的期盼, 我们对它肃然起敬, 是老羚羊对儿子的“爱”,让所有人对它肃然起敬!(板书“爱”) 带着这种敬佩之情, 科考队员对小羚羊可是关怀备至,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 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 2:有人赶紧从车厢里拿出矿泉水,给受伤的小羚羊喝。老队长则 从随行携带的药箱里, 找出一些止血和消炎的药, 碾碎后, 敷在小羚羊的伤口上; 然后,他又用纱布,小心翼翼地把伤口裹好。

注:感受到科考队员热爱动物、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出示句子 3:老羚羊静静地注视着,待汽车发动起来,才缓缓离去。

注:“静静”、“注视”、“缓缓”表达了老羚羊对受伤的小羚羊的关切和 不舍。

自主阅读课文 10—12 自然段

1、老羚羊为何消瘦了许多?

2、找出羚羊父子团聚的画面,想一想此时他们在一起会说些什么?

3、科考队员为什么流泪了?

句子出示 1:那只老羚羊比先前消瘦了许多。 明确:老羚羊对孩子的担心和思念。

句子出示 2:“咩,咩——”活蹦乱跳的小羚羊,围着老羚羊边跳边叫;老 羚羊慈爱的目光在小羚羊身上扫来扫去,还不时用嘴去蹭小羚羊的后腿。

抽生重点研读此段,读出他们团聚的喜悦与幸福。

明确:小羚羊的健康和欢快;老羚羊对小羚羊的慈爱。

句子出示 3:全体科考队员噙着眼泪,默默地注视着,待两只羚羊逐渐没入 草丛中,才缓缓离去。

明确:“默默”“注视”表明科考队员们已经深深地被藏羚羊父子间的亲情 感动,“缓缓”表达科考队员对羚羊的不舍与祝福。

师: 这个故事最终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到底是什么让这一切变得如此美 好呢?

生:爱。老羚羊对小羚羊的爱;科考队员对羚羊们的爱。

这是多么感人的画面啊!这幅感人的画面,是老羚羊对小羚羊的爱描绘的! 是科考队员对动物的爱描绘的, 拥有着爱的人和动物相处的多么融洽, 多么和谐, 多么感人! 我想此时此刻, 咱们的心灵是会受到震撼的! 拿出课堂本, 让我们 “默 默的”记下自己的感想吧!

五年级地震说课稿篇十八

各位老师,不久前,我读了一篇散文,文字中流露出的的真情震撼了我。它就是s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西风胡杨》,也是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首先我为大家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西风胡杨》是一篇感物吟志的散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沙漠神树”胡杨的坚韧、无私、悲壮的可贵品质,抒发了对胡杨的热爱、同情和赞美之情。

《西风胡杨》是本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在教学中,除了要继续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外,还要继续学习作者观察大自然的方法和写作的表达方法。

(一)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胡杨特点。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同情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的深情赞美,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老师: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提前推荐孩子们阅读《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沙原隐患》两篇文章,丰富与课文有关的信息。

学生:预习时让孩子们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文中部分词语的意思;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提到的有关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的知识,了解胡杨的生存环境,生活状态。

以新课程标准以读促讲,自主感悟的理念为指导,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为:

1、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感悟。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语言优美,充满激情,散文之魂“情”动其间,让孩子们在饱含各种情感的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胡杨精神,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抓住“两个版块”,体会两种情感。一是学习“胡杨之最”部分,体会作者对“沙漠神树”的赞美,二是学习“胡杨之悲”部分,体会作者对“沙漠神树”的同情。

一、直观感悟,揭示课题。

上课开始,伴随着撼动人心的《命运交响曲》,我给孩子们展示一组胡杨在荒凉的戈壁上以各种姿势挺立的图片,(课件展示),然后缓缓导入:“孩子们,这就是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的胡杨,他们是生活在沙漠上最古老的树种。”这个环节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胡杨在茫茫沙海中倔强挺立地姿态,再让孩子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胡杨的印象,相机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孩子们凭借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探究文本,品味语言,读中领略胡杨之“最”。

进入新课后,我提出问题:胡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让孩子们带着问题有指向性地快速通读课文。找到课文的2、3、4自然段,概括出胡杨“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特点,孩子们汇报时我相机就板书出胡杨的三个特点(板书: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这个版块作者用睿智的语言,生动的笔触对胡杨的特点进行了描述,抒发了自己对胡杨由衷的赞美之情。针对这段文字的这些特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步骤:

1、读美文,读中自主感悟。首先,我给孩子们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胡杨的哪个特点给你的印象最深?”然后让孩子们选择印象深刻的内容自由读,反复读,边读边品味,边读边欣赏,边读边勾画能反应胡杨特点的重点词句,在读中反复揣摩它们的意思。

2、品词句,领略胡杨精神。在孩子们充分品读了课文的2—4自然段后,让孩子们先进行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胡杨这一个特点的?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这时课堂上可能会生成两种情况:也许孩子们感悟颇多,都跃跃欲试,交流很顺利,也许交流的孩子寥寥无几,这时,我会带着孩子们先领悟一个句子,等领悟方法后,再让他们走进课文,读中感悟。他们可能会感悟到:“胡杨能在沙漠、盐碱地中生存,生命力很强。”“胡杨很谦虚,不和别的植物争名夺利。”“胡杨很坚强,死了也不倒下”等等,我都会给予肯定,让他们充分的交流,而我,只需要根据孩子们的发言相机点拨这样几个句子,把孩子们的学习指向深入。(指幻灯)孩子们先说到哪一句就点拨哪一句:

(一)点拨“他能在零上40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这一句。先让孩子们进行这样一个句子填空(课件展示)再让他们说说从所填的内容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抓住“零上40摄氏度”“零下40摄氏度”“侵入骨髓”“斑斑盐碱”“铺天盖地”“层层黄沙”等词语进行理解,再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自己从这些词语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再孩子们描述自己想象的情景时,我相机让孩子们观看这样几张图片,(课件展示),这样,通过理解词语,想象描述,观看课件,孩子们更能体会胡杨生存环境的恶劣,从而领悟到胡杨与众不同的坚韧、顽强。此时,我便顺势让孩子们饱含着敬佩与赞美之情朗读这个句子。

(二)点拨“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可它们并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而是将这催肝裂肺的风沙留给了自己。”这两句,先让孩子们抓住“挡在”“身后”“不在乎”,三个“让给了”,一个“留给了”体会出作者用拟人、比较的手法写出了胡杨的无私,再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一个词语也好,一个句子也好)来夸一夸胡杨,让孩子们把心中对胡杨的赞美说出来,然后,我再用引读的方式引领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个自然段,把心中对胡杨的赞美读出来。

挺立着”又是在干什么?这一问让孩子们联系第三自然段,体会胡杨是为了身后的城市,村庄、青山绿水、芸芸众生而与肆虐的风沙、恶劣的环境进行着战斗;领会胡杨为了保护地球,保卫人类而耗尽生命作后一滴血的悲壮。

3、精读延伸,学习写作手法。在对课文的2—4自然段文本进行品味后,我再让孩子们快速浏览这三个自然段,观察这几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从而启发孩子们领悟出作者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写作手法来写胡杨的三个特点。再以胡杨的第一个特点为例,引导孩子们抓住“二十几米”““零上40摄氏度”“零下40摄氏度”几个数字来体会作者采用了数字描写法表现胡杨坚韧的特点,当孩子们领悟方法后,再放手让孩子们领悟描写胡杨的无私和悲壮的特点分别用了哪些表达手法?这一个环节紧扣本单元“领悟作者用了哪些表达手法”这一训练专题,为孩子们今后写作打下基础。

4、赏美图,情景交融,强化心中情感。在孩子们充分领略了胡杨精神后,我再向孩子们展示几张胡杨的图片(课件展示),当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怀着热爱、敬佩、赞美的情感欣赏胡杨,感受胡杨的时候,我配声情并茂的解说: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两千年前,西域被大片葱郁的胡杨覆盖,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水草丰美,滋润出楼兰、龟兹等西域文明。这一个环节,让孩子们对胡杨曾经的繁盛有一定的了解,为接下来体会胡杨的遭遇埋下伏笔。

三、品读中感悟真情,体会胡杨之“悲”。

此时此刻,孩子们刚刚领略了胡杨的风采,心中满含着对它由衷的赞美,我话锋一转,进行这样的过渡:“孩子们,而今,如此坚韧、顽强,为着人类默默奉献着的胡杨又遭遇着什么呢?”然后让他们马上细细品读课文5—8自然段,在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品读完课文后,孩子们的表情变得严肃,有的凝重,有的愤怒,有的悲哀……这时,马上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品出了什么味道?心中有什么感觉?孩子们可能会说到:从“两千年前胡杨繁盛,孕育出西域文明”品味出甜甜的味道;从“胡杨也有哭的时候。”品出咸咸的味道;从“他们想求人类。”这一句品出酸酸的味道;从“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这句话品出辣辣的味道,从“我怕……我担心。”这一句品出苦苦的味道。这整个过程,我都站在一旁静静地倾听,放手让孩子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只在最后点拨这一个句子:

点拨句子:“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哪怕就三天。”点拨这一句时,结合课后第3题,在孩子们抓住三个“祈求”,理解了每一个“祈求”所包含的不同意思后,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完成这样一道填空题:(课件展示)“此时此刻,我们也来到了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我们继续祈求,祈求……”这时,如果孩子们的发言不够积极,我会给孩子们一些启发,比如联系前面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祈求“上游的人们不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联系我们的甚生活,祈求“人们要节约用水,要爱护地球水资源”…….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打开了,发言也就更加踊跃了。

这一环节的设计,紧扣了本单元关注环保,爱护大自然的主题,让他们意识到:人类不仅有热爱大自然的权力,更有保护大自然的责任。

四、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在感受完胡杨的崇高品格和悲惨遭遇后,再来解决孩子们第一课时提出的疑问:“课文标题为何用‘西风胡杨’”?这时,孩子们只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抓住重点词语:烈烈西风、摧肝裂胆等词,说出胡杨在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为人类作贡献等等我都给予肯定。最后,为了把孩子们的情感推向高潮,我设计了这样推波助澜式的引读方式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课件展示),这节课,就在孩子们充满激情与信心的回答声中结束了。

(板书设计: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在学习“胡杨之最”这个版块时,我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板书了胡杨的三个特点:“坚韧”“无私”“悲壮”,学习了解“胡杨之悲”时,我板书了最能表现胡杨悲惨遭遇的三个词语“哭泣、担心、祈求”,升华情感时板书了“赞美”一词,回归课题时用红色突显出标题中的“西风”两个字。此设计既紧扣课文的重难点,又突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尊敬的老师们,以上便是我对《西风胡杨》一课的教学设计,抓住了“胡杨之最”和“胡杨之悲”两个版块,以读为主,让孩子读中自主感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也感受到了他对胡杨遭遇的同情和对环保事业的关注,教法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重在以读促讲,自主学习的精神。其中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五年级地震说课稿篇十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扞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和的观念。

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语言朴实,情感强烈,读之催人泪下。但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

首先是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因为学生们均来自农村,信息资源渠道狭窄、闭塞,对于世界局势可谓是一无所知。教师把远程教育资源经过选择、整合、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势,从内心深处先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

其次,根据新课标理念、教材和学生实际,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适当选用:利用图片、数字等资料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大量系统的事实资料,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也更准确地理解“世界并不太平”,更易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和观念。

教学中,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教师梳理出四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特别是含义深刻的句子及信中“我”的呼吁重点理解体会、感悟交流。教学中还采用换位体验:假如你是雷利,你会怎样介绍爸爸?假如你是雷利,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从重点语句(如“失父之痛”的句子、“世界并不太平”的语句以及“对渴望和平的情感”的句子等)的揣摩、情感体验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当学生真挚情感急于表达时,读书是最好的表达方法。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尤其是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特别是“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和“让二十一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等语句的朗读,要达到本文情感的高潮。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语句较多,作者的情感学生从无体验,他们对此难以理解。因此我设计这样让学生去学习:

要让学生能体会作者情感,为他们创设一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学生通过观看画面,听师解说,初步形成一种世界需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意识,也为课文的重点语句的理解学习打下了情感基础。

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画、批注、体会、朗读),并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让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并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一步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树立维和观念。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除了从读文中倾吐自己的感情外,还有千言万语要倾诉,让学生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符号等尽情抒发自己此刻的心情,让学生的情感一泻千里,一吐为快,从而维和的信念更为坚定,并将化为今后的行动:如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或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等。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的远程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料,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从而树立维和观念。

(3)技能目标:让学生结合远程教育资源理解重点词句和体会情感,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这样,教学目标明确了,上课也就能有的放矢,较圆满地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程序的设计上,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见教学步骤),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能得到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取舍、使用均要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它们的配合使用尽量能达到天衣无缝,为教学过程服务,使课堂教学因此而生辉添彩,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随机抓住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闪光点”及时板书,使板书提纲列挈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重难点,起到引领、启发等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84487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