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通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03:45:35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通用15篇)
时间:2023-11-28 03:45:35     小编:字海

不断总结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和记忆力。总结的关键在于找到问题所在,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要写一篇好的总结,可以先参考一下以下小编整理的总结范文,相信可以给您带来一些启示。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一

吉利区第一初级中学,河南洛阳471012。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弘扬民族音乐,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

一、通过介绍少数民族音乐特点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少数民族歌曲是我国民族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的有藏族、蒙古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彝族等,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的特点和丰富的音乐文化,从而使孩子们更加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如:蒙古族民歌曲调高亢,节奏自由宽广悠扬,声音要求粗犷。藏族民歌活跃热烈、朴实优美,声音要求自然流畅等特点。又如朝鲜族歌曲旋律优美、自然流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一人放歌,众人随合,不是“善歌者有人继其声”,而是“心中的歌,最能起共鸣”,其我们非常了解的歌曲《桔梗谣》《阿里郎》等,在学习时也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聆听自己体会和总结歌曲特点,慢慢增加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了解。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活动,新的概念和知识技能的形成都是以感知开始的。如果有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器官参加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知识,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是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的。鲜明生动的形象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音乐课运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感受音乐,调动情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学生对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了解很少,特别是他们的风土人情、服装服饰等,如果只凭老师的解说就会显得很空洞、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多提供一些相关的影像资料,帮助孩子们更真切的感受与理解,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教七年级蒙古族歌曲《牧歌》时播放有关草原风光片段,绿草如海、鲜花烂漫、碧水清波、晚霞夕照、彩蝶纷飞、白鸟歌唱、毡包犹如白莲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犹如珍珠撒,让学生了解蒙古人民以放牧为生,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特点,无需更多的语言,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人们的心情,引起他们学唱歌曲的兴趣。

三、演唱与律动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少数民族人民都具有能歌善舞的特点,他们的音乐律动感和舞蹈性都很强,而且各有特点,因此我在上课除了学唱之外,也让学生们学一学他们的舞蹈动作,我感觉这样对深入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特点会有很好的作用,例如在维吾尔歌曲《青春舞曲》就可以让他们带上维吾尔族的小帽敲起手鼓,模仿几个维吾尔族舞蹈的简单动作,学生非常兴奋,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在律动中体会了乐曲的意境和情感,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愉悦身心边唱边舞,在这样特定的音乐情景中加深对音乐的感受。

要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少数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在课堂中传承民族音乐,作为一个音乐教师,我觉得首先自己要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用自己的热情去感化学生。同时,结合现在新教材,我们要吃透教材,努力掌握音乐中各种艺术形式的风格特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二

摘要:本文以“刘三姐”为例,在概述广西民族音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刘三姐”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探讨了广西民族音乐传承与展望,旨在说明传承广西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以期为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西;民族音乐;传承与展望;刘三姐。

一、概述广西民族音乐发展的现状。

(一)广西民族音乐的基本内涵。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广西各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民歌是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工具之一,每首歌曲都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刘三姐是广西民族音乐的代表性人物,刘三姐歌谣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二)广西民族音乐的现实问题。

当前,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方面。从广西民族音乐的现实问题上看,一直以来,民族音乐主要有世代传承、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等传承方式,其传承方式与民族音乐的实际内容分不开,多半在旧社会非常艰苦的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民族音乐,压抑的情绪较多,孩子们已经在古老的民族音乐中找不到共鸣了。另外,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很多原始的劳动方式被现代化的机器所取代,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很多音乐种类正在慢慢消失。

二、“刘三姐”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分析。

(一)注重体现民族性。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注重体现民族性是“刘三姐”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之一。《刘三姐》是根据广西彩绸剧目、广西歌舞剧《刘三姐》的原著改编而来,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主要的.故事情节都穿插着广西当地的民歌,注重体现民族性,有民族歌曲的影子,歌仙刘三姐的传说家喻户晓在每一个细节处都有所体现民族风格,承载着壮族民族歌曲的“传承使命”。

(二)表演形式生活化。

贴近少数民族老百姓现实的生活和生产场景,表演形式生活化是“刘三姐”民族音乐风格的又一特点。《刘三姐》以“歌曲”为主线贯穿整个故事情节,在民众的口头传播中都会被赋予尊贵的地位,“山歌对唱”使表演形式生活化,包括与众乡亲的对歌与三个秀才的对歌,鼓乐声声,山歌悠扬,站在一起亲亲热热地唱起山歌来,不乏生活情趣和生活色彩,表演形式生活化毫无保留地被展现了出来。

(三)民族韵味艺术性。

广西是我国当之无愧的民族音乐圣地,“刘三姐”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还表现在民族韵味艺术性方面。广西歌舞剧的里程碑《刘三姐》为代表,对民族歌曲的演绎,独具韵味,一经上演便受到了全国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还在于它描写出壮族百姓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生活场景,为广西歌舞剧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展现出壮族百姓积极乐观、韵味十足的艺术气息,因此,探索广西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势在必行。

三、广西民族音乐传承与展望。

(一)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音乐人才。

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音乐人才是广西民族音乐传承的关键。要真正在高校中很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才能发挥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为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奠定基础。如把“刘三姐”民族音乐引入到《视唱练耳》课程中,在钢琴课程、声乐课程、作曲课程、合唱课程中,增加“刘三姐”民族音乐内容,使“刘三姐”民族音乐以高度的综合性和自由化的表现形式,为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结合社会活动,发展民族音乐。

为满足广大民众的审美需求,结合社会活动,发展民族音乐对广西民族音乐传承至关重要。近年来,广西国际民歌节已经成为广西的一个标志性活动,结合社会活动发展民族音乐,是广西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必经之路。以“刘三姐”民族音乐为例,在广西本土歌舞剧的音乐创作社会活动中,直接运用“刘三姐”民歌歌曲进行加工改编,通过开展音乐活动为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舞台,有利于展现广西本土的民族文化,唤醒人们保护和扶助民族音乐的意识。

四、结语。

总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意义深远。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广西民族音乐传承发展中,我们应基于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从实际出发,汲取“刘三姐”民族音乐发展的成功经验,从高校教学和社会支持两个方面,一方面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音乐人才,另一方面,结合社会活动,发展民族音乐,积极探索广西民族音乐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玉兰.试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大舞台,2014(03).

[2]贾单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影响研究[j].戏剧之家,2016(02).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三

(1)民族音乐教学中民族文化的缺席。现在高校的教学体系还是采用从外面借鉴的歌曲或者是歌剧等。在中国的高校中,民族音乐教学不是纯正的民族乐,还引入了西方的声乐教学,而且是没有主次之分,甚至很多学校摒弃了传统的文化,以西方的声乐教学为主。这样背道而驰、洋为中用的方法是达不到教学效果的。(2)民族音乐教学中民族特色缺失。中国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国家,由很多少数民族聚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声乐,这种声乐就是很好的教材,是我国优秀音乐瑰宝。但是,这些地方乐曲和歌谣以及戏剧等在我国高校教学中却很少有涉及,在课程理论体系中缺少了地方特色也就没有了民族的鲜活性。(3)民族音乐课设置单一。现在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还有很大的问题没有进行改进,比如说在授课资源上,对于题材选定更新速度低,没有彰显民族文化;课本上很多内容是关于一些西方国家的古典乐欣赏,开设的相应课程多是大提琴或者是钢琴,很少涉及中国的二胡、古筝等。

(1)教学单一,没有新意。高校教师是课程的主持者,应该具备灵活的备课方案和鲜活的应对措施。但在实际授课中,部分教师并没有自己独创的设计,尽是拿来主义,全以西方的音乐为中心,这种教材的局限性并不符合中国现代国情,对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没有进行充分重视和传播。(2)没有传授给学生精髓。我们所谓的“传道”不单单指我教会你什么,而是指你可以学到什么。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如何发声以及乐器的使用规则等,但是并没有“传神”。这里所谓的“传神”就是对民族文化的一个体会、一个传达,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抑或是一种语气。3.高校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1)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缺少认知。目前,大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个性化以及非主流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态度并没有完全接纳和传承的意识,很少有人真正喜欢民族乐曲,喜欢民族的乐器演奏。(2)师生合作存在困难。学生对民族音乐认识的狭窄,在老师那边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弥补,师生之间缺少相应的沟通和理解。这样会产生两个问题:第一,老师上课没有新意,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第二,学生会因为老师上课无趣,原本对民族音乐的误解会加深,可能会选择避而远之。民族文化融入民族音乐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民族文化背景的必要性(1)民族文化的价值。民族音乐传承和记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底蕴。通过对民族音乐的赏析,作者和听者可能都会产生共同的情感反应。但是很多没有文化背景的人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可能就没有这种感觉,这是因缺少了文化背景赏析,建立在背景下的音乐赏析才更有价值和韵味。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这一因素,学生的体验将会更加鲜活,课堂也会更生动。同时,在讲解民族文化时,还会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爱国情感以及欣赏水平。(2)民族文化的危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力量冲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很多传统的民族音乐正在耗竭,因此,将文化因素纳入民族音乐教学中至关重要。而大学生、高校教师是该保护行动的'主人,应该发挥他们独特的优势和特长,将民族文化融入民族音乐的教学中。2.民族文化背景的可行性透视(1)政策的支撑。,我们国家已下发了相关文件,要求加强高校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其中就有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这给高校施加了一定的压力,也是动力,可以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改革的同时,做好传承传统文化的工作。(2)文化和音乐的结合效果。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是不矛盾的,民族音乐中包含民族文化,二者必须要同时存在,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独立价值。民族音乐教学体系建设的新途径1.高校课程体系的创新(1)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学体系理念的更新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突出本土化以及传统文化的特色,不要过分沿用外国的教育模板。如果是中华民族音乐主题就只讲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音乐,当然,为了更好地学习,也可以将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对比欣赏,但是要分清侧重点。(2)研发民族声乐课程。高校现在的教材过于陈旧,应该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研发新的课程体系。可以根据学校内大学生的民族分布、文化差异进行调研,研发出适合该高校群体的特殊课程。这种开发和利用非常有利于本校学生进行学习和交流,还能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3)组织民族文化音乐活动。不定期的交流和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特定的节日,既可以传承民族文化,又可以将民族音乐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最近的范围内进行学习和认知,能增强民族音乐的普适性,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民族文化音乐活动,还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2.培养优秀的教师团队(1)教师要有民族文化意识。在教导学生之前教师要对民族文化以及民族音乐有深入的研究和认知,有对民族音乐的信仰,在日后的教学中把这种理念传达给自己的学生。知识不是全部,内涵更重要,这才是教师最应传达给学生的。(2)创新课堂形式。在对课堂内容的设置上,教师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也可以借助多种辅助教学工具进行教授。如利用多媒体设施展现各大民族音乐的表演现场,适当地采用这种视频或者音频形式有助于提高课程的感染力。老师在前期备课的过程中要搜集好上课的题材,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课堂要做示范,注重情感感染和文化讲解;课后作出整理和推送,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鉴赏类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3)教师课堂评比工作的展开。对于教师的考核标准也要加大检查力度,不能滋生教师的惰性心理,要采取激励措施。每学期或者是半学期开展一次课程评比,评出一、二、三等奖,将优秀的教师课堂采取录像形式发布在学校的网站或者是其他教育网站上,供更多的老师借鉴学习,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资源。

3.对大学生的指导。

(1)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大学生应该具备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这需要教育者进行适当引导,培养形式可以采取纪录片赏析、作品演奏、作品赏析等。这个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慢慢就会养成自我意识。(2)组织作品竞赛。高校的民族音乐离不开有创造性的学生,只要在民族文化背景下,符合民族音乐主题的作品都是好作品。而作品竞赛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那些真正喜欢民族音乐并且热爱民族文化的大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把自己的作品给更多的人欣赏和评价。结语高校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要结合本土化的教学对民族文化进行借鉴,同时还要创建适合自己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师要承担起应有的角色,将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创新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挑战和不断的否认和修改,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厌其烦,做好创新工作,保护文化遗产,将高校民族音乐真正和我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达到“民族化”和“地域化”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温梅琴:《文化视野下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培养的必要性》,《音乐时空》第7期。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四

摘要:鉴于我国民族音乐和高校声乐的发展现状,将二者进行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对于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推进声乐教学来说,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国民族音乐内涵相当丰富,包含着非常多的民族文化元素。但目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还没有非常重视这一部分的教学。因此,加强高校声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对于音乐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而言,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背景与状况。

(一)民族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和现状。在我国民间音乐艺术中,存在着大量的小调、民歌等,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我国音乐的特色性。当前,由于我国民族音乐的极大发展,人们对它的喜欢程度在不断提高。并且,民族音乐也在通过各种舞台或形式,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民族音乐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具备优美的旋律,非常动听。而且还具备非常强的民族或地方特色,给人较为新颖的感受。同时,民族音乐也属于我们国家和人民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在美。无论从审美、欣赏还是流传的角度来讲,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二)民族音乐发展的教育现状。在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民族音乐并没有被当成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反倒是西洋美声唱法成了主角。然而,民族音乐也具备一些区域性或者说地方性特点。在我国现代音乐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起步晚,导致主流音乐的发展速度和流行程度远远超过民族音乐。尽管有个别高校提倡通俗与民族唱法,但不少音乐教师与学生仍然不太重视,觉得这样的唱法科学性不足。而在目前很多高校的声乐教学排序方面,民族语通俗唱法依然是排在美声之后,这也是民族音乐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有助于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国家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和对话进一步加强,也包括文化的交流。这导致西方国家各方面的文化不断涌入国内,对国内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影响。由于当代大学生长期受到西方文化的感染,已经在思想观念甚至价值观念上都发生了一些改变,这些改变是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导致他们对西方文化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此外,这种情况也大量存在于教学工作者身上。有鉴于此,将民族音乐融合到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当中,既能够为高校声乐教学注入新鲜元素,也能促进更多的能够体现我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被创作出来。这对激发高校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促进作用,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推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积极发展。在目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尽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但是创新意识缺少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部分声乐教学者由于专业素养等方面的因素,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非常准确的把握声乐教学的内在精髓,或者抓不住民族声乐的精华所在。这些都导致他们无法找到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将丰富的民族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使得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从这个层面来讲,将民族音乐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能够是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民族文化,重视民族音乐。并且能够从民族音乐中得到一些新的想法或者灵感,使高校声乐教学展现出其独特和多样的一面,从而不断向前发展。

(三)促进创新型音乐人才的产生。目前,我国音乐正在迅速发展中。在这样的形势下,对高校声乐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它要求高校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音乐人才,主要是创新型音乐人才。借助创新型人才的音乐才能,丰富音乐发展的元素,这也符合音乐的多样性和音乐多元化发展的要求。我国民族音乐融合到高校声乐教学中,能够改变高校声乐教学中单一的西方声乐教学模式。在丰富声乐教学的同时,促进新型教学理念的产生,让学生能够见识到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拓展自身视野,从而具备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这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声乐观念,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推陈出新,促进创新型音乐人才的产生。

(一)建立一支声乐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我国民族音乐想要融合到声乐教学首先需要得到教师队伍的认可与重视。这样,民族音乐才能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得到有力的推广和普及,并形成对高校学生的积极影响。[3]因此,一支声乐素养较高的师资团队对于民族音乐的融合而言,显得非常重要。对于高校声乐教学的教师来讲,不仅需要专业的声乐文化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能够从这些经验中去发现新的一些技巧,比如适合学生在民族音乐方面演唱的内容。同时,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的音乐都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教师应当多下功夫,对不同的民族音乐进行研究分析,吸取其中的精华部分,找到它们与主流音乐教学的共同之处以及切入点。并根据学生能力和特点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学生声乐方面发展的方案,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除此之外,声乐教师还应该妥善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设备,比如多媒体等,借此来丰富教学方式和内容,为声乐教学课堂带来活力,也使自身掌握更多的教学手段,努力成为一名专业的、声乐素养高的、师德师风过硬的教师。

(二)构建民族特色课程体系。对于高校声乐教学,除了民族音乐的理论知识教学外,还需进行一定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生活中去验证、创造,并发现问题。[2]这样的实践教学经历,能够帮助学生将自己从书本带到真实的创作中去体验,为今后的创作和演出打下必要的基础。这就要求高校声乐教学构建一套较为完整的民族特色课程体系,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学习实践平台。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当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组织一些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民族采风。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习压力,还能够切实体会到不同民族的特色与文化,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现实材料,为日后的创作及演唱积累经验。另外,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教材也具备这相当高的价值。声乐教师不能忽略教材的作用,相反地,更应该充分使用教材,挖掘其中的音乐价值,结合民族音乐,构建起一套完善的民族特色声乐课程体系,将校园特色和民族音乐文化充分展现出来。有鉴于此,高校声乐教学课程就应当结合当地或者相邻的少数民族特色,在进行声乐知识教学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展现学校的声乐教学优势与特色,培养特色人才,为高校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民族音乐的融入需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专业素养高的教师,还需要借助现代化科学技术来辅助教学。声乐教师根据声乐课程的情况,准备相应的一些原唱资料。这样,学生在听这些原唱资料的时候,能够从歌声和韵律中感受和捕捉民族文化元素,从而增强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产生出一定的灵感。比如,在歌曲《珠穆朗玛》播放的时候,将事先制作好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视频中高大巍峨、白雪皑皑的珠穆朗玛峰耸入云霄,加上歌曲的'高昂激扬,将学生的心神带到珠穆朗玛,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民族文化中的美。从而,有助于学生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去感受民族文化给音乐带来的改变,为今后的音乐灵感打下理念基础。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向学生分析民族和西方唱法,并将两种长发需要注意的事项讲述出来,如此一来,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妥善运用,能够加快民族音乐与高校教学的融合。

(四)培养学生传播音乐文化的能力。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不论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还是提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素养,其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大众培养符合要求的声乐人才,并服务于社会大众。就这点看来,一位在声乐方面的优秀人才,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技巧,还要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大众的要求。这样,才能够在声乐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时刻重视学生声乐情操的培养。有主与学生在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道路上,更好地利用自己的音乐才能,服务于社会大众。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也是相当重要的,这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音乐,对于声乐教学与民族音乐的融合具有推动作用。[1]另外,还应当优化教学结构。因为高校声乐培养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声乐知识和技巧的培养,而是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的学习中综合全面地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声乐文化服务于社会大众的意识。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已经不能够单纯地把声乐教学当成一门普通高校课程来对待了。如果是这种观念,将无益于高校声乐的发展。目前的声乐教学中,还不太重视民族音乐,这对于我国文化和音乐大家庭来说都是一大损失,也是不合理的。我国民族音乐由于民族的多样性,地方特色呈多样化趋势,使得它具备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将我国民族音乐融合到高校声乐教学中,这有助于高校学生进一步了解各民族文化,并且能够极大地丰富音乐知识的构成。学生在民族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起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最终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五

摘要:笔者在下文中探讨了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困境,并阐述民族音乐的独到韵味以及教学价值,从民族音乐的规整、教科书的编纂以及推介、音乐课的师资力量构建、教学形式的推陈出新等层面,阐述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音乐;民族音乐;继承;发扬;探讨。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有机构成元素,也是音乐艺术发展史上的瑰宝。全球的不同国度的音乐文化,无不在本国与他国的交互融合中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我国拥有56个民族,民族音乐能够映射民族文化鲜明特征,并且其在民族文化中所起到的传承作用也极为明显;其就像是在古老的中华沃土上诞生的艺术奇迹。悠远的中华文化、璀璨夺目的民族音乐文化以及多元化的民族音乐形式,不仅让我国公民陶醉,更让世界为之瞩目。然而由于各方因素,其中的问题亦不少。

我国民族音乐是非遗项目,因其独到的感染力在全球民族文化中的位置节节攀升。“民族音乐的汪洋”、“歌曲与舞蹈之乡”、“音乐文化的奇迹”等等饱含溢美之词的称呼是对中华民族音乐的高度精粹。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音乐教学不管是在课程设立抑或教学形式方面,大部分都借鉴西方音乐教学的模式以及形式,在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复调以及配器等理论的传授过程中,剽窃国外音乐理念的情况居多,而忽略了对本国民族音乐的挖掘以及应用。从中国高校音乐教学的情况来讲,大部分学生对国外艺术了如指掌,而对本国民族艺术文化却知之不祥甚至根本没有去了解的想法。在如今的年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脚步加快,这对我国古老文明的冲击是剧烈的;特别是对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来说更是如此。一部分人甚至指出:中国未来的音乐之路会与国外音乐发展之路重合,自此刻意贬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误导我国高校大学音乐教学,这对中国的民族音乐来说并不公平。而阅览中国高校音乐教程的教学提纲,国外乐理所占的比重极大,而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在其中却屈指可数,虽然一部分高校在课程布置方面添加了《民族音乐》教程,然而本国音乐以及民族音乐在其中仅仅是一笔带过,对民族音乐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说意义不大。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无法传承和发展音乐文化是一种异象,有逐渐脱离主流的态势,这应引发我国的重视。

二民族音乐文化在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价值。

上佳的音乐作品通常包括热烈的情感诉求,对学生的德育品质的.形成有极大的助益。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通常能够显示出巨大的思想价值,高校传授民族音乐的乐理,对学生来说,不但能够增广见闻,也让学生的审美趣味发生转变。民族音乐是中国人最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貌与精气神。其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诞生、成长以及成熟,是对社会各方面发展情况的真实记载。高校音乐教学中,把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学融合,让学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领悟,提升其民族自尊心,让其以本国音乐为荣是当前甚至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重点。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六

近年来,流行音乐,尤其是爱情歌曲充耳可闻。我们不能否认流行歌曲优越的一面,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忘却我们的民族音乐!做为一名青年教师,为使下一代接受“美育”熏陶,端正音乐教育的正确方向,必须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民族音乐教育。

我国的民族音乐集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我们56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色彩独特的.民歌,它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还有品种繁多的民间歌舞、民族器乐、曲艺及戏曲种类,都具有鲜明的音乐风格。

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民族音乐呢?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大唱民歌,扩充教材中民族音乐内容。课前认真备课,选择合适的歌曲进行练,如江西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江苏民歌《茉莉花》等等,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民歌的不同特色,了解民歌中的不同体裁形式、基本特征,这样学生有兴趣,爱学爱唱,树立了民族自尊心。

二、认真上好音乐欣赏课,提高学生赏析能力。在欣赏教学中,选择古今的优秀名曲,如《怀古》、《流水》、《苏武牧羊》、《二泉映月》等。欣赏时,教师要进行引导、提示,介绍一些大音乐家的生平事迹以及歌曲创作背景等。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欣赏《春江花月夜》这首民乐曲时,启发学生从优美的音乐中去想象春风和煦、明月当空、山水相连、花月相映的动人画面,从内心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三、在实践中增长民族音乐知识,陶冶情操。前不久我们李埝乡文化站搞了一个乡土文艺演唱会,在全县引起了很大反响,受到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我们学校特地请来其中的几个主要演员给同学们做讲座,并且当场表演了极具民族气息的几个节目,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情,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乡土,热爱乡土。

结合第二课堂,组织“民族声乐演唱”、“民族器乐”兴趣小组,每周定期活动,为弘扬民族音乐教学工作起了推动作用。另外,还组织部分班级开展“民歌演唱会”、“中华卡拉ok民歌大奖赛”等活动,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民族音乐,针对当前的流行歌曲的冲击,这显然是一种正确的导向。

在音乐教学中大力弘扬民族音乐,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它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地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另外,大力弘扬民族音乐,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在我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发展音乐教育,这是我们音乐教育上的一条灿烂的光辉大道。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七

关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不少学者从体育学、教育学、文化学等角度对文化、高校校园文化、高校体育文化的定义、结构、内涵、特征与功能进行了理论探讨与阐述。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是外显的,是看得见、摸得着、使人一目了然的,表现为校园的容貌,体育建筑及环境,体育器材和体育服装用品等。王爱华(20xx)认为:要将高校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到高校整体物质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去。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于校园其他文化建设来讲,场馆设施的建设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崔学臣(20xx)指出:高校在修建或筹建体育场馆设施之初应充分考虑当今社会主流文化的特征和高校所处的地域特点、立足综合利用和开发,作出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这样才能为体育设施的长期使用、功能的更新改造奠定基础,节约后续资金;李辉(20xx)提出: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汪美芳(20xx)强调: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形态。卢聚贤(20xx)点明: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首先是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体育建筑、场地、设施是师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高校体育文化环境的构建中,物质文化是重要的基础。刘吉峰(20xx)指出:高校完善的体育建筑、运动场等物质设施,也会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设施的美感,从而促进大学体完美统一。以上所述:都是对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研究,都强调了物质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又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可见,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既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八

在我国师范类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未来从事学前教育事业的时候,音乐教育承担着启蒙儿童认知和健康性格形成的重要职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共存的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应该秉持着多元的认知理念和思维,为将来投身于学期教育事业奠定基础。所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改革音乐教育课程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事实。文章就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展开分析,对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方法和措施进行讨论。

一、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1.对提高国民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大部分要投身于学前教育事业当中的,是知识文化和价值观思想传播的重要实施者,所以做好学前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工作,为未来学前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的师资力量,一定程度上对未来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也是迎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的时代教育环境对学前教育专业提出的具体要求。

2.保护和传承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我国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音乐的形式和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尤其在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但是很多优秀的音乐形式已经濒临失传。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课程中应该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多种文化属性的音乐学习,对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音乐文化的集成和学习,可以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多元文化融合能力,促使学生逐渐学会用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眼光审视我国的学前教育。

当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模式依然沿袭着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的质量。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弊端,促进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创新,让我国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课程展现出一种时代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并且在多元文化环境下,能够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音乐教育课程实施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对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1.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相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要加入到教育行业中,所以不仅要求其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所以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课程应该注重将理论实践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促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同专业技能进行有机统一的能力。其次,在音乐教育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为学生以后在学前教育工作中顺利展开教育实施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充分的展示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保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指引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全世界人民认识中国和了解中国的重要元素。所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课程中要巧妙的将中国的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不但能够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在其投入学前教育事业中,对儿童的价值观、民族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

3.吸收和借鉴国际上的优秀音乐文化。

在世界音乐历史中,不仅有中国的音乐,还包含了多元丰富的西方优秀音乐。所以在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中应该适当融入多元价值的国外优秀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宏观价值理念和多元化的音乐认知。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音乐是一种无国界,自由的精神文化。教育理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思想观念,并且教育观念是在时代发展的基础上不断的发生变化。所以音乐教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根据先进的时代音乐知识体系纠正落后观念,促进学生音乐实践行为的及时更新。有效提升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发挥出西方经典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国家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4.通过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有具有专业知识架构和专业音乐实践技能的教师队伍。高校应该注重对音乐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只有师资队伍的壮大,才能保证学前教育专业能够学习到高水准的音乐教育。高校应该以学生未来投身教育事业为基础,让学生在实际的学前教育环境中,参与实习;让学生的音乐教育知识在实际学前教育环境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揣摩出适合自己的音乐教育风格,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承担着启蒙儿童认知和健康性格形成的重要职责,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课程,应该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改革优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应该认识到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将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相结合,在音乐教育中渗透中国的传统音乐,吸收和借鉴国际上的优秀音乐文化,通过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国家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保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指引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

[1]游怡.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探讨[j].大众文艺,2015(23)。

[2]薛菲.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改革探索[j].黄河之声,2016(09).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九

音乐教育是最好的情感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有效途径。好的音乐作品能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的心灵,使人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1.培养审美情感。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作用于情感领域的教育活动,它能使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技能、欣赏、演唱等过程中沟通审美情感,感染学生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审美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它能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兴趣小组及节假日、艺术节等活动的具体参与,而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之上,培养学生美感的形成。审美情感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条件。学生只有感知音乐的美,才会被音乐所陶醉,才会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和动力。

在众多的音乐教育内容之中,发挥音乐教材中美的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从美的角度去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及表现力的目的。如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优秀作品的时代美、地域之美;感受不同体裁作品的风格美;了解音乐家的创作经历,使学生从他们的人格魅力中感受到性格美的存在;在民族音乐的学习、欣赏中,让学生感知流传至今几经变迁的民歌、小调所带来的民族之美及器乐曲所创造的意境之美等等,学生在欣赏、学唱及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增长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为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2.培养思想情感。思想情感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一种情感,它的表达方式有很多,其中用音乐来表达、陈述自己的思想,就是人抒发情感的一种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它作为一种能力存活于每一个人的潜意识当中,由于学生的潜意识当中都有一种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所以,可以说音乐具有抒发情感的特点。当学生听到一首欢快、活泼的歌曲或乐曲时都会表现出兴奋与高兴,而听到一首低沉、悲哀的乐曲时也会出现情绪低落。这说明音乐不但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思想情感的产生。

总之,音乐教育能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初步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净化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能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及能力。因此,教师应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与特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为目标,不断挖掘教材多元化的育人内涵,逐步渗透理想、道德教育,培养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道德品质高尚、有知识、有能力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十

因此,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精华并不断予以创新改造,切实地将思政教育合理性内容灌输其中,这样思政教育实效性才算发挥完全,才能令广大受教育主体人文素质获得更高层次地提升。

笔者的核心任务,便是针对校园文化思政教育功能开发、良好校园文化育人环境探索创造等措施内容,加以系统化探讨论证,希望长此以往,能够为我国社会培养供应更多数量的素质、技能兼备型人才。

一、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的基础性内涵机理论述。

透过宏观角度观察,校园文化主张以校园作为核心空间,使得校园内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交互式思政教育功能发挥到极致状态,为后期多元化办学活动长期布置交接,奠定基础,实质上就是特殊样式的校园精神和文化交流氛围。

相比之下,微观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偏重于高校学生一系列课余和校园文化艺术实践,主要在团委、学生会、各类社团指导下进行,当中自然地融合文化艺术和审美教育要素,一时间令大学生群体校园生活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将他们文化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同步予以改善。

而高校思政教育,则是透过社会汲取整合合理数量的先进化思想、政治和道德观念,进一步对单位学生进行有计划、组织的影响,长此以往,令他们后期参与的各类实践活动都能够主动迎合新时代思政品德规范性要求。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十一

民族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民族音乐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感受民族音乐的绚丽多彩,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和兴趣,而并不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技巧。我国民族音乐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比如:民歌、器乐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间舞蹈音乐等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学习和鉴赏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认识民族音乐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鉴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倡导“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我国有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也有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家,学生通过接触、学习和鉴赏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体裁,有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操,提高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扎根于中华民族音乐,真正凸显了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民族音乐教育在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中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民族音乐的丰富性。

我们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为例,教材分为六个单元,分别为:绿色家园、西南情韵、瑰丽的电声、歌剧世界、花蝶、婆娑舞姿,既介绍了汉族音乐,又强调了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音乐;既涉及民歌,又介绍了各种乐器;既有声乐曲,又有器乐曲。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能够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认识和了解民族音乐,系统的感受民族音乐的绚丽多彩。

(二)民族音乐的经典性。

教材中不但介绍了诸如《茉莉花》《黄河》《梁祝》《二泉映月》等经典民族音乐作品,还收集京剧、越剧等各具特色的经典唱段,如《智取威虎山》《朝阳沟好地方》等,也介绍了经典的舞剧音乐,如《红色娘子军》选曲,等等。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体裁多样,音乐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我国民族音乐由于民族、地区、体裁等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当前随着外来文化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冲击,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正面临着传承断代和灭绝的危险。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仍采取应试教育的方式,在这种教育体制下自然缺少对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并且有些中学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使得许多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缺乏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笔者认为,要解决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

首先,每个中学学校和教师应当意识到民族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加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弘扬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要从中小学音乐教育开始,正确认识民族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多接触民族音乐作品,学校多举办一些民族音乐的演唱、演奏比赛,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挖掘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民族音乐教育更多应承担起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功能。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丰富的内涵,独特的审美意识。因此,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应着重突出音乐作品的背景、内涵、审美观念,挖掘民族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民族尊严、审美心理等。

(三)创新课堂教学,拓展教学内容。

初中民族音乐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应当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予以创新。如在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时,可以让学生演奏两个不同的歌词版本,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并比较广东、河北等地区的《茉莉花》版本,也可以让学生欣赏二胡、笛子、钢琴、琵琶等不同乐器的演奏。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是了解和传承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基,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当对民族音乐教育予以高度重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精神、情操和素养。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十二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的发展,教育在现代化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我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及社会进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声音艺术教育,对提升学生的音乐知识、音乐欣赏能力及文化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起到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探究音乐教育在中学生身心发展中的影响,提出了有利于新时期音乐教育更好的发挥其影响意义的几点教育意见:

音乐通过不同的旋律及词曲创造出一种无形的形象,并借此表达人的审美感受。根据《论语》记载,孔夫子在周游列国时,在齐国听到韶月演奏就感受到了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好与善意,甚至被这音乐所倾倒,竟三月不知肉味。由此可知,自古音乐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就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音乐又如何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本文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1.1音乐能陶冶情操。音乐是灵魂的展现,具有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门德尔松曾说过,“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的多。”它既能让创作者抒发情感,感悟生命;又能使倾听者愉悦感官,震撼心灵。可以说它更是一种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传递、美好的享受过程。优秀的音乐能够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如楚汉相争之时,一首楚音成为促使项羽兵败的重要因素。在法国大革命中,一首《马赛曲》也成为了打败普奥联军的重要力量。而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我国的《义勇军进行曲》也是当时激励着无数战士奋勇杀敌的重要曲目。这些都是音乐促使人热血沸腾,充满激情的案例,其实音乐也可以给人到来平静和谐,使人凌乱的心情得到放松。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莫扎特的《摇篮曲》,还有班得瑞的《安妮的仙境》等都可以使人得到心灵的放松,缓解心理压力。

1.2音乐可以宣泄感情。因为音乐是一种以感觉器官感染人心的重要方式,是最直接的表现人的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使音乐有着一种强大的感染力,使人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和爱的教育,从而激发人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因为音乐是超越知识经验障碍的,优秀的音乐能够深入人心,直至灵魂深处,让人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所以,可以说音乐是精神的源泉,其所表达的内容和深邃含义能够让中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想象能力及创造力,切实体会到音乐作品的感情和已经,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宣泄情感,净化心灵的作用,使中学生能够在性格转型的关键时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及生活,形成一种开朗、乐观的性格。

1.3音乐教育可以开发中学生智力。在音乐教育中,教师会为学生安排歌曲演唱、器乐演奏及歌伴舞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不仅愉悦学生的听觉,还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视觉享受,活跃学生全身各器官。这样,既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也可以起到提升学生记忆力的作用。根据相关研究发现,人的左右大脑中,左大脑主要用于理性思考与计算,负责阅读、数学运算及推理、书写及语言表达等,右大脑主要用于感情与艺术表达,属于潜意识大脑,负责音乐、空间知觉及美术艺术等。

根据现代素质教育理念,音乐教育工作应注意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了解学生身心需求,改革传统的音乐课教学模式,创造性、灵活性的将教材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结合起来。

2.1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关于21世纪的音乐教育应让孩子学会些什么,在新课程理念中主要强调要给学生创造更多表现自己,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机会。所以,音乐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中的心理活动,合理安排与学生实际需求相一致的学习内容,以使他们达到身心和谐。

2.2树立现代教育理念。21世纪的教育要求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更好的生存与认知社会。知识固然重要,能力更是不容忽视。音乐教育应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与共同发展。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加强重视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创新。此外,现代教育理念下更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通过音乐教育满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人格塑造要求。

2.3实现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创新。传统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与享受音乐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音乐知识,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下,要求学生能够在音乐中体验快乐,享受音乐所到来的美好。因此,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同等重要,教师通过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及现实能力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大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和身心和谐的人。综上所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学校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身心健康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道德品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更多优秀人才。因此,本文在梳理了音乐教育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提出了新时期音乐教育为实现这种积极影响所应做到的一些要求,望能够为音乐教育更好的发挥其愉悦中学生身心发展优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旭.音乐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影响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2]吴雅芳.音乐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十三

摘要: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弘扬民族文化,要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在音乐课创新模式的活动下,教师结合传统多元文化,培养学生喜爱、欣赏民族音乐,感受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希望学生热爱、学习弘扬民族优秀的音乐艺术。主要针对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体现,进行相关方面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民族音乐;初中;音乐。

21世纪的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全面发展阶段,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在传统文化的组成内容中,民族音乐是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要想发扬民族音乐,势必需要借助教学活动有效开展这一方面的力量,让未来社会建设中坚力量的学生来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才能有效实现目标。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从而促进民族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这一章节主要探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体现,另一方面是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所能带来的作用,通过明确这两方面的内容,从而为后续的探讨奠定基础。

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时代的发展长河之中,因为人们辛勤地劳作,从而在此基础上衍生了不少的传统文化,其中民族音乐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民族音乐的种类繁多,表达形式也灵活多样,由此可见,教师在开展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来让学生全面了解民族音乐,从而促进整体发展。第二,民族音乐的产生背景大多数是来自于生动的民间故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于此,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所能带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族音乐中有很多经典的曲目,比如说《茉莉花》《梁祝》《二泉映月》等都是民族音乐的典型代表,而这些经典曲目中无论是演奏形式还是演奏内容,都有着不少的借鉴价值。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也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民族音乐的经典性,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民族音乐文化。第二,民族音乐融入初中音乐教学中,改变了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有利于促进初中音乐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那么,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合民族音乐,以此来培养学生喜爱欣赏民族音乐,感受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呢?这一章节就主要针对于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进行探讨和分析,希望可以为实际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些借鉴意见,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一)增强民族文化渗透,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音乐这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这一门学科中包含了科学与人文精神,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因为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等方面都不相同,因此,民族音乐极具地方特色,为了让学生在音乐学科的教学中感受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民族文化的渗透,以此来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说,在讲解《云南音诗》最后一个章节《火把节》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教师查找有关火把节的风俗习惯,在课前导入环节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一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开展课程,从而推动这一节课得到良好开展。除此之外,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让兴趣带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而兴趣的激发可以选择情境的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等方式,在兴趣的带动下积极参与到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在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质量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进步与发展。

(二)以欣赏为主,联合文化背景讲解。

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所能采取的措施还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在初中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中,对于学生民族音乐的教学还是以欣赏课为主,让学生欣赏更多形式的民族音乐,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第二,为了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以及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教师需要对学生讲解一些关于民族音乐的知识,而在讲解过程中,要置于与其相对应的民族文化背景中进行,促使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知识点进行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民族音乐文化,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有效的基础。民族音乐作为音乐的一种形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有效融入民族音乐,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民族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十四

论文摘要:高稚的校园文化设施,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陶冶、激发、塑造功能。校园文化活劝对学生的品德有着教育和引导功能。良好的校风及校园人际关系,能使学生在言传身教中,形成良好的品质。高层次,高标准的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辐射性,对学生群乃至社会道德产生影响。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一个人的素质最初就是在这里培养、铸就的。再由应试教育转轨素质教育的今天,校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因此,构建高雅校园文化,补充课堂不足,引发德育效应,对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力度,克服消极文化影响,全面育人,意义重大。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校园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高雅的校园文化设施,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陶冶、激发、塑造功能。

一个人的思想除了处于核心地位的政治思想之外,还有广阔的领域需要展开。个健全的人,在活生生的社会中,要面对、识别和取舍的,不仅仅是对与错的问题,还要更为人量的好与坏、美与且、优与劣的问题。人的品德的形成,在‘定条件卜,情感起着决定作用。情感是形成信念和理想的重要心理因素,是使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动力和促进剂。爱国主义说到底就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积淀的那份真挚情感。学生这真挚的情感,具体地说,来自对校园的爱,对祖国山河的爱。可见爱国主义教育除了榜样引导、正面教育,时时将人们耳濡日染受高雅环境的熏陶也很重要。故而,学校要增加投入,加强硬件建设,把文化设施建设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再建设一批功能先进、结构合理的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文化中心的同时,加强校容校貌的建设,净化、绿化、美化校园,将学校建成花园式学校。适当树立中外名家塑像,悬挂名人画像、格言,增添人文景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高雅的园林式校园,集风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格调优雅明快、活泼向上。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必然心旷一神怡,化境为情,产生爱校园,爱祖国的强烈思想感情,并通过美的陶冶,爱的积淀,净化了心灵,产生了对人生的挚爱,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成长为一代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人。

2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品德有着教育和引导功能。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引导学生争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他们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校园文化活动,也要服务于这个政治方向,积极引导学生朝着学校的培养目标去努力。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会产生积极正确的引导。坚持高品味的校园文化,师生会向着正确的方向奋进,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会表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风貌。因此,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要坚持以思想为主,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状况,组织多种形式的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如定期放电影、录像、组织各种文化演唱会、体育比赛等。积极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活动,创造一个文明学习、生活环境。对学生中自发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加强管理。健康向上的,扶持;有错误的,纠正。

3良好的校风及校园人际关系,能使学生在亩传身教中,形成良好的品质。

良好的校风,具有强烈的外在感染力和深刻的内在凝聚力。它包括学风、教风和领导作风三个方面。良好的学风,可以使学生以学生守则为准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勤奋学习、尊师爱友,讲文明、懂礼貌。良好的教风,可以使学生学有榜样,用有师范。良好的领导作用,是教风的基础,学风的源泉,校风的关键。这些不仅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更重要的是能塑造学生灵魂,使之具有为振兴中华而拼搏的远大报负,积极进取的高尚品质。为此,学校必须加强领导,建立机制,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人人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加强人际关系的沟通,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中读书学习,不仅能获得心理的平衡,而且养成民主平等,友好和睦、积极进取的高尚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妥的良好心理素质。

4高层次,高标准的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辐射性,对学生群乃至社会道德产生影晌。

校园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向别人、向社会乃至向外来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又对校园师生、对社会产生辐射。首先,校园文化对校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产生影响。校园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或生动的社团活动载体,将高品味的文化素质,直接辐射到校园中的每个成员,使每一个成员都受到启迪,用它那饱含着的陶冶因素,给人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塑造,得到心智的提高、品位的升华。城里人不逛公园逛校园,就是如此,它透出了城里人对高品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新观念、新思潮,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逐渐积淀,将内化于师生及人们的心理深层。并随着学生的走向社会、奔向四方,向八方扩散、辐射、传播、影响整个社会道德,促进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更新和再造。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十五

摘要: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完善,人们开始认识到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学生不但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高校音乐教学还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求知欲望,很好地提升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在新的发展时期下,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展高校音乐教育,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就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创新思维培养。

音乐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授学生音乐相关的知识,还是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高校音乐来说,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感受能力,然后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让其可以更为理性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然而,我国的教学模式仍然较为陈旧,并没有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本文积极探索新时期提升高校音乐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高校音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学生思维更加清晰,更好地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然而,在当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并没有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到一个重要的高度,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单一,缺乏新鲜感,教学方法陈旧,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固定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能力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如何开展高校音乐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高校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完善音乐教学模式,用创新的音乐去教育学生,高校音乐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可以在一种寓教于乐的状态下,有效感化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富有主体性的学生,让其提升自己的主体性,而在音乐教学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发现美、认识美,从而有效提升自己的心灵美,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分析问题,改变自己的'思维观念,用更为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就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新的发展时期下,这种能力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校音乐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了高校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且开始积极发展音乐教学活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往往并没有发挥出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而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具体来说,高校音乐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缺乏系统完善的教育理念作指导。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仍然更多地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地重视让学生掌握音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系统、完善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学生往往是为了学习音乐知识而学习,教师则是单一地按照教材的规定规规矩矩地讲授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音乐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忽略了音乐教育的初衷,而也正是在这种音乐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高校综合教育始终无法有效开展,很多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进而造成了人们对高校音乐教学价值的认识偏差,对高校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产生了误解。这不但降低了高校音乐的教学质量,也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好的教学模式能够让音乐教育更加高效,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教育能力。对于高校音乐来说,其需要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只有拥有了好的想象力,学生和教师才能够更好地融入音乐中,从而更好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从另一方面来讲,想象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高校音乐教学无疑是非常好的载体。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往往无法有效发挥其教育的作用。我国当前的高校音乐教学模式较为陈旧,采用了大包大揽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在错误的引导下产生了错误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思维,在这种被动的接受知识模式下,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都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在非常枯燥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音乐教学产生了反感的心态,而在教师简单机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有效理解音乐知识,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这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教育资源较为稀缺。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教育资源较为缺乏,由于我国长期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足,使得我国在培养相关人才时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和扶持,更多地将精力放在了提升其他教学科目上。具体来说,我国高校教育存在一定的资金问题,为了节省投资,学校往往忽略了聘请音乐专家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了人力资源的漏洞,学生们无法学习到真正专业的音乐教育,此外,当前在岗的部分音乐教师的从业能力以及专业水平都亟待提高,据相关调查发现,各个高校相对于其他基础学科的学术研究来讲,对于音乐教育的课题研究相对较少,甚至绝大多数的高校尚且没有对音乐教育研究的先例,而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于缺少优秀的师资队伍所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得不到有效的支持,无法有效开展,进而造成教学活动的效率低下,质量不高,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产生了一定阻碍。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人们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要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法,有效发挥出音乐教学的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提升:

(一)积极应用培养创思维能力的教学内容。

对于高校音乐来说,其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音乐中探索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欣赏音乐、表演音乐和创作音乐等环节中发挥出自己的创造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有效提升这种创造能力。正因为如此,在高校音乐教学活动中,除了要讲授相关的知识外,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鼓励其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让其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可以更加主动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创新性意见。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

好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对于高校音乐教学来说,培养并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教师人才是音乐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必然要求。为此,首先要增加教师数量,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专业教师,有效充实音乐教师队伍,从而保证音乐教育的质量,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发散思维。其次,要有效提升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将音乐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的知识来满足学生的需要,这需要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不断学习新的事物,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组织教学能力,更好地驾驭知识。而从学校层面来说,其要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平台,让教师有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质的机会,从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灵活把控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竞争机制。一方面,要积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竞争机制,有效应用于教师队伍之中。这样就能够增加教师的职业危机感,让其主动去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积极掌握与音乐教学相关的知识和动态,这样就能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此外,还要有效稳定教师队伍。通过有效的考核和评定手段,给予教师合理的待遇和福利,建立系统完善的考核和奖励制度,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而学生也会在更好的教学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提升自己的学习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高校音乐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开发出学生的潜能。可以说,音乐教育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所能发挥出的作用是任何其他的教育无可代替的。因此,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积极研究高校音乐教育的规律,积极应用音乐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从而更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的目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88094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