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对书中情节、人物和主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写读后感之前,要先仔细阅读书籍或文章,全面了解内容和主题,确保对所读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和感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好的读后感作品。
长安乱的读后感篇一
读完长安十二时辰后,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故事,也不是里面的人物,而是盛世长安,恢弘的宫城,精妙的一百零八坊,环绕其间的水渠,无一不让我沉迷。最初我对长安的印象来源于一句“长安,长安,长治久安。”其面貌也仅从野史和一些小说中窥见一斑,而读了长安十二时辰后,我对长安有了浓厚的兴趣。
长安城在当时有各国往来贸易,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超过100万。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商业十分发达,交通便利,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等地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盛世长安名不虚传!
长安乱的读后感篇二
一直觉得韩寒在知名作家中是比较非主流的,也的确如此。从我更为年少时看《三重门》开始,到现在这本《长安乱》,他的主旨我都不能很清晰的明白,或许三重门是讲选择,长安乱是讲一个他心中的江湖,但这些都是我自己的主观臆测罢了,要是自己随意断定的话,难免会贻笑大方。但看他的书有一点是很有意思的,也是他所著的书中的亮点,便是诙谐的讽刺社会的黑暗——那些蝇营狗苟的事情。这也是他本人年少出名的一方面原因。起码,这一点,我很喜欢,觉得比郭敬明的书的意义要大一些,因为小四写的不是玄幻就是爱情,还都是凡人遇不到的一些事情。人嘛,活着活着就现实了。韩寒书中的文字给我一种文艺痞子的感觉,没那么缠绵悱恻,没那么儿女情长,通俗流畅又不乏可爱吧。郭敬明的语言特别注重对人物的刻画,所以他笔下的人物颜值都很高,人物及景物都刻画的很美,上初中时看还很喜欢,现在看未免有些浮华了。
回到《长安乱》书中来,序中作者说这本书不是武侠小说,只不过放在古代的江湖更好讲述这个故事罢了,但我除了“武侠”两字难以找词形容它了,姑且说它是本武侠小说吧。这本武侠小说有两点很奇:
1、草上飞、铁掌水上漂在这个武侠世界都不存在。之前我们心中的武侠是古龙和金庸先生塑造的,武林高手能飞天入地,而这里的高手没有轻功,少林的高手惠竟师傅比武时从屋顶上掉下来就摔死了,武当第一高手刘云因下不来房就饿死了。什么招式什么套路,到敌不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速度和力量,还有隐秘的暗器。
2、释然是个被命运选中的孩子,但他没有成长为盖世英雄。释然生来便是几百年一遇的奇才,能看清一切。是少林师傅按着佛经的预兆找到的。但他干了什么啊?杀了几十个人,当了一天武林盟主,然后和喜乐归隐江湖,后来,喜乐死了,便独自养着孩子迷茫着。不像其他的书中那样,男一号会有所作为。
还有释然、万永,他们虽短短出场,却留下了无限遐想。就像后记中韩寒写的那样,这个故事应是没写完。韩寒说,他不是释然,但释然难免有些他的意志。反正,长安乱给我看了一个不一样的江湖,险恶又荒唐。(我没有提到喜乐,但喜乐是每个传统些女孩子的缩影)。
长安乱的读后感篇三
我不记得第一次吟哦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时究竟是在一个同样静谧的夜里,还是在被晌午日头晒到头昏脑沉的课堂上。
但是,我和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始终记得,那些文采斐然的诗词句章贯穿了我们的整个学生时代。诗圣、诗仙、诗鬼这些声名赫赫响彻历史长河的称号,或许是让人仰望的盛世巨星,或许是让人心中愤愤的考试难题,但对他们的想象和形容却难免单调而扁平——无论是天马行空的李太白、忧国忧民的杜子美,还是才思诡谲的李长吉,意气晦涩的李义山。
我们习惯了用一系列标签来评述他们的文学成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名载青史就是功成名就,会想当然地把泼天的才气换算成我们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但偏偏莫敢想象他们亦曾是在自己的时代里郁郁前行的普通人,偏偏鲜有勇气去探究等身的著作背后有过怎样的波折多舛和呕心沥血。
我始终信奉马未都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谁又能保证自己可以拼凑出一个精准无虞的史实?既然不能,只要史观不歪,又何必吹毛求疵哪里是杜撰哪里是误传?能够重游历史长河,带着些许想象力去亲触那些名字背后的悲喜与起落,本身就是幸事一桩。我开始明白,人性与文化的温暖与伟大,是面对那些故去的人事时,理解最重要的不是还原所谓本貌,而是愿意用悲悯的胸怀去相信。
这些问题,曾经叶公好龙般以为自己热爱诗仙的我都未曾有过发问,如今在《长安客》中逆行回看,方知才情高绝如李白,怎能心甘不于盛世酬壮志,佯狂或许只是在挣不脱的出身桎梏面前的困兽之斗。一生周游,不是洒脱的游历,而是孤独的浪迹。
即使身处权力之巅的唐玄宗,终老难守明君之名,落得家国零落、众叛亲离。再强大的意志也终被命运之掌轻易翻弄颠覆。
意志与命运逆行,蹉跎一生却抱负成空,开元盛世的繁华、诗人的仕途追求烟消云散,但在当世被碾落成尘的,却是滋养千古诗名的沃土,个人的伤悲与失落最终云霄雨霁,羽化成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这是命运的残酷之处,又何尝不是命运的精彩之处。
长安乱的读后感篇四
很禅的一本书。
和韩寒其他书的风格会很不一样。
里面有一些很不错的语段。
个人认为是韩寒最不错的一本书了。
绝对的一本好书,里面说任何一种结局就是另外一种安排的.开始,就像他的歌《私奔》:美丽故事的开始悲剧就在倒计时,本书很有深意,也会让更多的人辩证的看韩寒,我相信!这本书很多话都很有禅意,最后的结局很伤感,但莫名中又有一种喜剧化,结局那个米豆就像喜乐一样都是一种寄托,没错仅此而已.
序言如此。
虽然长安是故事里国度的首都,当当初起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因为"长安"和"乱"是反义的,和首都完全没有任何关系,读后感《长安乱读后感》。
原书稿交给首都一家颇具名气的出版社后,就很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等啊等,守法的我终于等到了合同期满,免得被不守法的对方告了。这本书原来的责任编辑在追查伪本上也花了很多时间,但最终事情万般艰难,证据确凿但无法可循。这本书是我喜欢的小说之一,我总是希望它有个好的归宿。当然,归宿始终是作者本人,在出版社只是借宿。
于是,很无奈,读者们以后可能会看见我经常换封面或者换出版社。抗战的经验告诉我,在现在这样恶劣的文化环境下,只有游击队才能避免被全歼。
最后说一句,我还是很喜欢原来的封面和装帧设计,但不得已要换了,因为实在很无奈。
长安乱的读后感篇五
我最近在看一本,刚刚看到三分之一处,我却决定买一本纸质书,支持一下。书的名字叫《长安客》,写的是群星闪耀的大唐,背景是大唐,主角是群星。
我爸是中文系毕业的,做了语文老师,我也是个中文系毕业的学生,本硕都是。这家传、学历可以算是根正苗红了,但是从硕士毕业后差不多五年的时间,我都没有读过小说,很少读文学作品,这里面多多少少有一些禁锢一个圈子太久厌倦的心情,也可能有初入社会换了圈子对其他领域的好奇。不管怎么样,我突然就不看小说了,国内的、国外的,一本都没看过。这两年,纸质书看得少了,用电子书,我才重新开始读欧美文学、日本文学、当代文学。
文学是一个神奇的学科,里面有哲学、历史,有思辨,也有情绪的加工。我天生就是个感性的人,容易被一些莫名晕染开的情绪打动。《长安客》写了很多诗人,背景是长安,主角却是人。大唐是盛世,大唐也有悲剧,悲剧是美的起源。这本书其实可以叫大唐群星闪耀时,里面的每个人都熟悉,不读中文系你也认识他们,因为他们出现在从小到大的唐诗三百首或者语文课本上,经典的诗歌抽象成了经典的人物形象,让他们耸立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之上,后人望尘莫及。但是,神坛从来都不是轻易练成的。叠加时代的背景,慢慢还原人生的真相,从诗人的身份上慢慢叠加丈夫、父亲、臣子……的角色,再铺开安史之乱……的背景,才发现一个人的人生也很漫长,有复杂的情绪、跌宕的人生,而好的作者总能精准地从一个瞬间描摹出主角人生的况味。
至少,从字里行间我能看出,作者读懂了他们的人生,也替我们感慨了他们的人生。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很容易让人泪流满面。
这本书看了开头,我就迫不及待地向师妹推荐了这本书,可能因为她是长安人,也可能因为她是我所能想到的人里面,最能懂我这种阅读的人了。这就是阅读的魅力吧,人海浮沉中,突然发现高山流水,在晦暗的基调中点亮一束光。
而文学,永远是我前进的生命力量。
长安乱的读后感篇六
本书高潮迭起,结尾反而让我觉得有点高潮过后的低谷期,给人的感觉真相已经不重要了,抑或是根本就没有真相。后面的分析完全是罗生门式的分析,也许这就是作者想达到的结果。像结尾贺家成为背锅侠实在是太过牵强,仔细分析李相或太子的嫌疑明显还是更大。书中人物全是智力超群,心机缜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全是靠心灵感应,沟通成本极低,读者就跟着主角的思路走就是了,少了我喜欢的悬疑小说的那种参与感。
长安乱的读后感篇七
20xx.7.23长安十二时辰(下)(马伯庸)。
明明才十二个时辰的事情,却感觉经过了好久。下部与上部惊险刺激的追贼行动不同,这是东窗事发以及揭露真相的一部。事情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是突厥狼卫想要毁灭长安,但等到张小敬与这次毁灭行动的主领龙波见面后,才发现这位龙波其实是自己第八团昔日出生入死的战友,之所以想用猛火雷炸毁所有是为了替所有遭受不公的人报仇。此时的靖安司内外交患,一方面被小人吉温领导着,整个司十分涣散,另一方面李泌陷入了敌人的陷阱中,跟张小敬失联,在查找真相寻找真凶的过程中孤立无援。而张小敬以昔日战友的身份获取了萧规的信任,潜入蚍蜉内部,尽力减少猛火雷带来的伤害,并且救出天子。在与敌周转中,张小敬体力耗尽,却仍然没有放弃,通过萧规生前的提示,他得知幕后主谋另有其人。最终李泌和张小敬会面,李泌本以为策划这一切的是太子李亨,但张小敬得到的萧规给的提示却指向贺监贺知章,最后俩人一推论,发现其实是出于孝心希望父亲毕生努力取得回报的贺东。
总体而言下部的惊险刺激程度不如上部,关键词是“矛盾”。张小敬在作为靖安都尉办事的过程中,一直面临着昔日同生共死的战友和深恶痛绝的朝廷之间的矛盾,最终他看着战友在自己怀里断气,为了能够保护更多无辜百姓而替朝廷卖命。李泌也是,一方面忠心耿耿对太子,希望太子能够顺利承位,但另一方面也希望找到真凶履尽职责,最终天子无恙,真凶自尽,太子落入两难的局面。这个结局我觉得是恰到好处的,没有那种杀敌一千恢复昔日长安的大团圆,也没有被敌人算尽皇朝被推翻的悲剧,而是敌,杀了,危机,解除了,但是忠心耿耿保卫长安的那些人也没有落得非常好的结局,这是符合现实情况的,让读者在石头落地的同时也不禁唏嘘。
马亲王写这部小说,确实做足了功课,所有的地名、宅名、人物的描写等等各种细节可以说是很精致了,尽力地还原了天宝三载的长安城以及城里出现的各种角色。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望楼这个神奇设置,还有守捉朗的“守捉朗,守捉朗,恩必报,债必偿”(这个在后面抓内奸的时候也起到了作用)。还有关于灯楼各种机关的描写,可以说是很精致了。对了,关于我在上部留下的疑问终于有解了,原来檀棋是爱慕着张小敬但是张小敬好像没什么太深的感觉哈哈哈。好了我可以开始期待电视剧版的《长安十二时辰了》。
长安乱的读后感篇八
《长安十二时辰》是由“文学鬼才”马伯庸先生进行创作的一本长篇历史文化小说,以天宝三年的长安城为背景,揭露了一个封建经济社会发展官僚资本主义对平民老百姓的迫害。在激烈市场紧张的故事内容情节中,时不时涌现出更多一些问题极为丰富感人的事,展现了人性的本质,抨击了唐玄宗统治制度之下我们外强中干的唐朝。
整个故事以张小静的案件为线索。张小静被李碧委派,追捕突厥狼卫,阻止突厥汗的焚烧计划。然而,狼威的硝烟还没有散去,一个叫“武”的组织浮出水面,张小京通过老战友的名字,卧底在“武”中,终于在最后一刻拯救了整个唐朝和唐玄宗皇帝。
《长安十二小时》突破了历史的局限,把现在的社会紧张气氛带到了古代,使这部悬疑小说的节奏一下子变得紧凑起来。连同作者生动的描写,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及对长安古城的精致描写,这本书是如此引人入胜,读者无法忘怀。
然而,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不仅这些内容的成分,但也暴露了腐败的官僚机构。精通历史,与右相唐代历史太熟悉的李林甫王子权力斗争的性质,但本次比赛,吸引了不少人愿意离开道德,只是为了获得竞争带来的好处。这个故事,王子李密的心腹不见了任命为秘书,郑先生静安,李林甫吉文无能的男人,只顾着推翻李泌的一切安排,只是为了讨好李林甫比赛,将是盲目的长安的威胁,如果不张晓晶,竞争将涉及数以十万计的无辜生命。另一个例子是组织“蚍蜉”精英都久经沙场的老兵的故事,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这个国家,但最后贵族欺负,来家破人亡。但袁携带最无耻的事的故事,除了利益,不顾一切他多次兵变伟达伦,陈玄礼等,有些就比较恶心的利益,他的“胜利”的更是数不胜数。这是一两件事,让故事变得曲折,并引起同情的读者。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唐朝,并知道了我们怎样发展才能写好一本小说:情节要引人入胜,要有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弊端,才能写好一篇网络小说。
长安乱的读后感篇九
《长安十二时辰》的整篇文章构造很精细,长安人的生活被作者穿插在故事情节中,既不显得繁琐,也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张小敬了。他是一场战斗中第八团300多个人里幸存的三个人之一,是在长安万年县当了9年不良帅的五尊阎罗,是为了给老战友闻无忌报仇雪恨而杀死上司、被捕入狱的囚犯,也是靖安司的都尉张都尉。多年的经验将他磨练的刚毅果决、是非分明。他在得知这个计划时,想救的,并非天子和高官,而是那些普通平凡、却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的百姓们。张小敬知道,要完成这项不可能的计划,就得狠下心做任何事,譬如为了计划,他出卖了官府在黑道中的暗桩小乙,甚至为了博取以前的老战友、现在想灭亡长安的敌人萧规的信任,杀了李泌。要不是萧规只是存了试探之意,并未让张小敬真正杀死李泌,后面的计划可能就完不成了!
李泌是一个修道之人,但为了帮助幼年的好友太子李亨,出山成为了靖安司丞。他也同样是一个聪慧之人,不惜用张小敬这样囚犯出身的人来保住长安城。他曾说过,他和张小敬的规矩,就是不讲一切规矩。他还因此“气病”了自己的上司贺知章,只为了保住张小敬。可以说,要是没有李泌与张小敬的默契合作,就没有长安能一直维持住的繁荣富强。
张小敬和李泌曾经讨论过,要是有一艘船即将沉入海中,需杀一个无辜之人来拯救整艘船,那么你会杀吗?两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会。虽然这是一个不道德的选择,但生活本就没有那么多对错、善恶、好坏之分。张小敬和李泌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性格和理性的头脑,才能在最后时刻转危为安,救出所有人。
事情最后的真相其实并不尽如人意,但有了一个倒霉鬼做替罪羊,谁又会理会那些所谓的'真相呢?就像张小敬曾对姚汝能说过的,你若是不变成和长安一样的怪物,就会被它吞噬掉。还记得看到所有事情都结束的时候,书中说:“一滴晶莹的泪水,从张小敬干涸已久的眼窝里流淌而出,这还是他来长安九年以来的第一次。”他流泪,或许是为百姓而流,或许是为老战友萧规的作为而感慨,或许是对那些为了权势的争斗而不择一切手段的位高权重者而感到愤怒。张小敬作为做过九年不良帅的阎王,他流的第一滴泪,是对这个真实的长安最好的展现!
长安乱的读后感篇十
也许朝廷并不能理解张小敬等人,甚至百姓们并不知晓发生的一切,但是对于张小敬等人来说,守住长安,便是最大的成功了。因为波诡云谲的长安,也是五彩斑斓的长安。
・・・・・・剧透分割线・・・・・・。
・・・・・・以下是吐槽・・・・・・。
总而言之,对上部爱多深,对下部的责就有多切啦!
长安乱的读后感篇十一
想看唐中期以后的历史,征询了一圈朋友,给我推荐了两本:一个是《长安客》,一个是《哈佛中国史》,再加上自己想看的《元白诗笺证稿》。于是当天便在网上订购下这三本书。
北溟鱼的文笔细腻,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深厚的历史知识功底。直到今天才发现,原来他是个哲学与法学主业的高材生。
白居易当年那首《琵琶行》现在再回味,我又多了一层解读,是否“同是天涯沦落人”令他想到的不止是眼前的琵琶女,而是远在通州的元稹。两相知己,会在梦醒时分因为思念对方,而跑到寺中墙壁遥寄诗歌,这是世间唯二的友情。
诗人总是难混官场,因为他们都过于纯粹,也总是相信只要勤奋和才华就够了。可是求学和求职,本身最大的不同就是公平性。职场从不论公平,那是另一个修罗场,必须社交的修罗场。有社交就一定会出现政见不合与派系征伐;中央集权就一定会出现人性的自私与阴暗;没后台没靠山,你说一句话就仅仅是代表你自己,而你又是多么微不足道,所以你会发现每次你说话都没有人理。
而不会推断这是背后帝王的旨意。你按旨办事,那叫当差;你一意孤行,那叫不自量力。你的背后是谁,对于别人来说,就意味着要使用什么样的对策。
你的背后若是皇帝,没有人敢提出反对的声音;你的背后若是集团派系,那么你的身后就绝对不是悬崖,所有的退路都有同僚帮你打点,以保万全;你的背后若是空无一人,那你将会被你所得罪之人视为共同的敌人,下场大多是被踢出官场。
长安乱的读后感篇十二
总感觉我在年纪小的时候应该是看过《长安乱》的,里面某些场景,有些调皮文字莫名地有些熟悉,但对于故事情节和阅读感受却全无印象。也许是时代久远加自己的破记性忘了,也许是那个年纪对于这种缺乏剧情的小说的草草。
出于对韩寒的滤镜和书友的推荐,很爽快地把这本书带回家了。恰逢最近睡眠状况异变,晚上3、4点总醒,于是读他的时间集中这周晚上10—11点迷糊前,半夜3-4点迷糊中和凌晨6-7点迷糊后。于是我称之为“伴睡读物”。一本很合格的伴随读物,文字有趣经常性地能会心一笑,情节平淡不会因兴奋而无法入睡。至于思想性嘛,毕竟是韩寒早期作品,言语中总在犀利地讽刺现实,对于我这种已麻木现实的“中年大姐”来说,已经掀不起什么大波澜了。
哎呀,这是一篇书评,又当日记写了……赶紧拉回正题。
拉回正题后,又觉得一片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写这篇读书感受。作为玩弄文字的高手,韩寒这本书里每句话都有种要像读者传递些什么的感觉,但是深想又一片虚无。就像主人公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离开少林,又出于什么目的去往长安,出于什么目的成为盟主,又处于什么目的归隐山林。也许就像少林那个屎尿积蓄池,这些无法预测的、无法看清的,到头来其实也不过是个虚无的念想。
放弃写什么逻辑性、思想性的书评吧,既然是我在迷糊中读的,说不定韩寒也是迷糊中写的。毕竟写这本书的韩寒已经是16年前的韩寒了,和现在那个“谈我所理解的教育”的韩寒一不可同日而语了。
不知道韩寒回看以前自己写的东西,会不会像我们看自己以前的qq空间一样,一边觉得羞耻,一边又因青涩而珍贵。
什么年纪读什么书,放下深刻的执念,就当它是本“伴睡读物”吧!
长安乱的读后感篇十三
主角就只是看出是一个逗号的区别,而当他问师傅这当中的区别在哪时,得到的答案却是“看,其实是两个逗号。”
而这便让人嘴角上翘;以为藏有武林秘籍的山洞,可到最后才知道那是少林寺累积三百年的大粪池;少林武当两派高手对决在楼顶,最后以武当高手的饿死在楼顶结束…一个个傻傻搞怪的情节,一件件无厘头的蠢事安插在全文各个角落,实在让人嬉笑不已。
主人公的命运是轮回所注定的,无法更改。从出生那一刻起便注定了与江湖有一段不解之缘,注定三世轮回这么一个具有超能力的他,注定获得种种照顾,注定得遇种种奇缘,注定有一位奇女子相遇,注定一段不完美的爱情,注定了,不完美!他很迷糊,略带迷茫,但好运不断,机遇连连,凡事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你不得不为主人公的境遇感叹和笑料连连。
文中一匹马起名叫小扁,就是一个“骗”字。骗什么我不知道,但小扁的成长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路程,从最开始的天真无邪到最后渐渐适应这个纷杂多变的社会。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每天像一条可怜的金龙鱼,被社会煎上一煎。喜乐喜欢小扁是因为它的单纯无知,但单纯的人也是难以驾驭的,你必须迁就他。
我们都是一个不完美的人,上天注定了主人公命运的不完整。结局似乎是注定的,又似乎毫无征兆。让我想起在芸芸众生里面人的里面是多么微不足道,人性的缺陷、优势,无法弥补。
长安乱整个基调是黑暗沉闷的,这应该和当时才二十出头的韩寒那几年的所见所感有一定关系。我们处于历史变革中的时代,尽管都看到很多问题的症结,却无法改变被左右的命运。
世上有一种痛苦是你能看到听到却无力改变。长安乱就像一局很大的棋,局里想反映出社会的太多问题。借古讽今这谁都应该能看的出来。他对中国现状社会的剖析相当有些看法,不过因为他的驾驭能力有限只能最终草草收尾。这也许是也是他故意为之的,反正在当时论起中国今后怎样谁都不不敢肯定。
读完后,心中那仿若惆怅,些许对人生得明悟却又带来更多的懵懂,以及结局那部分平朴的笔墨下的点点悲伤。
有的时候,没有结局,才是最好的结局,就象一样,记得最近有人问过我,什么是美丽的时刻,我觉得这本书就能给你们答案,没有永远的结局,也没有永远的美丽,我们就象书中的角色,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主人公,谁也不知道最后的结局会是怎么的,我们现在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为别人着想,为自己而活。
长安乱的读后感篇十四
哈,说了那么多没用的。杂想嘛,能杂到什么程度就看我思维能跳多快了。既然是因为读《长安乱》才写的读后感,那我再回来琢磨琢磨这本书。没看懂是一回事,毕竟一本书只有写这本书的人自己才最清楚其“中心思想”。好像韩寒也曾说过类似的话。
长安乱的读后感篇十五
今年夏天,有一部影片登上影坛,那就是《后会无期》,和家人观看之后,让我勾起了曾经的回忆。影片导演韩寒是一位著名的青年作家,上高中时,我也是很喜欢他的作品。家中书柜里有我保留的一本《长安乱》,看过影片后,又想拿出来读一读。
韩寒这个不安分的少年,终于在文坛上安静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据说他去了赛车场,而且现在也是。只不过,他在这期间心情总是不平静,于是出了这本不是武侠又像武侠的书――《长安乱》。
也许是因为自己太不安静了,在赛车场上看见赛车飞驰或者不遂所愿的翻滚出赛道,于是在这书名中含“乱”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了韩寒难得一见的安静。就像他在书中主人公所想的:江湖真是如此平静。走远一点,盖个房子,长安无事。
主人公释然,属于少林寺比较特殊的弟子之一,从小就得到方丈的器重,因为他是上天所降,拥有像蜘蛛侠般超强的眼力,他可以清楚地看到十丈开外的即使再快的一个暗器或者一个动作。从释然的身世开始,韩寒开始把佛家的道理搬了出来。他开始喜欢谈因果,谈随缘。这应该是随作者心境而变的写作方式,许多作家都会因为一些事的发生选择一个宗教皈依,如果大家都承认韩寒是一位作家的话。
释然最大的愿望就是找个地方盖个房子,与自己喜欢的女孩结婚。他喜欢的女孩叫喜乐,在少林寺的时候他们就经常在一起了。喜乐这个名字是少林弟子在饥荒之年花费两个时辰的精力讨论确定的,因为这个名字一向团结的少林弟子还差点动起手来。最后,这小姑娘背负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式定名为“喜乐”。以后的一切故事都和释然还有喜乐有关,两个人平静地走往长安,然后复仇参加武林大会,最后在一个小树林里盖了间房子。就这么平静,与那繁华的都城长安仿佛相隔千里。
韩寒安静的讲着故事,说起话来那么随意那么平静那么有趣,我们需要的不是思想。尽管他在文中也一贯地对一些现象进行讽刺着,比如为了在少林寺取一个好名字还要有钱或者走后门,比如那些自以为是的武林高手们一个个做着蠢事却不自知。但是整个情节只是为了平静的生活,为了一个简单的愿望而发展。我宁愿相信这是作者故意的有趣而不是为了像他的第一部小说《三重门》那样刻意为思想而思想,也不愿意相信是韩寒已经写不出那种有思想的东西。毕竟现在的一批80后写手中像他写出这么有趣的文字的家伙真得不太多。
就这样安静的走来,韩寒的文笔和他的主人公,在江湖、在长安,营造着一种安静的氛围。如果不是喜乐死掉,就那样安静的死掉,死掉得让人心痛。喜乐说:我看见你高兴,我就高兴,看见你难过,应该就会难过,可是我从没看见你难过过呢。不过你从不难过是好事情,至少在我记忆里,你还从没难过过一次,这说明你还是不一样啊。哈哈,你说,我如果要死了,你会不会难过啊?释然摸摸喜乐的头:我都难过很长时间了。就这么安静的对话,在临死之前。
喜乐死了,在生下他们的孩子之后。释然承担了一个父亲的责任,他有些狼狈的去做杀手,为了养活这个孩子。他埋了喜乐,他说这是难逃的,他决定一辈子不再去那里看望。看到这里,我感到有些感动,差一点就会掉出眼泪。我相信韩寒在写一种生活,写一种互相信任的爱情,写一种平静的人生。我可以毫不讳言:我喜欢。只是整篇小说还是太短了,许多细节容不得仔细雕琢,也许那时间会耽误韩寒跑去赛车。
在小说最后,武当掌门找到释然想推他做皇帝,很明显这只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愿望。他提供的一个条件是献给释然一个叫“米豆”的女孩。释然问:怎么叫这个名字?米豆说:不知道。家里的愿望吧。“我”说:米豆。像喜乐一样,都是愿望。
我突然想起自己心底的愿望,那是些什么呢?但是不管怎样,都是美好的。就像赛车手韩寒在f1赛车场上,握紧那可以超越一切速度的方向盘,梦想着超越舒马赫超越一切可以超越的人,都是愿望。
那时候的韩寒是不安静的,但是,至少他安静过那么一回,在自己的书中,在那本名叫《长安乱》的小说中。那是段安静的时光,就像安静的愿望。
长安乱的读后感篇十六
《长安乱》――江湖之外的宁静每一个名字、每一个自己都是一场美好的希冀,像是一小团光,在残酷和狰狞面前,微微的、发着亮――题记《长安乱》是我读的第二本韩寒的书,第一本是《三重门》――江湖之外的宁静。他的文风依然犀利尖刻,那份对于现实的无奈讽刺味道有很多都隐在了字里行间,相较于后者韩寒用的脏字明显的少了起来。虽然没有《三重门》那样每一句都竭尽全力的精彩,没有华丽的形容描写,没有慷慨激昂的呼吁,只有简单的平铺直叙,大段大段对话所组成的内容,语言甚至有些简单的过于苍白,但我依然喜欢他。
他说:“米豆。像喜乐一样,都是愿望。”在这之前我和很多喜欢韩寒的女孩一样只是喜欢,高山仰止般的相隔万里的、单纯的、片面的仰慕,我们明明不懂却要装作懂得的样子去和他人一起赞美韩寒在世人眼里的离经叛道。人云亦云:“这就是现实。”现实对于我们这些只会伤春悲秋的孩子来说就像是蕴着一层浓雾的山崖,隔得远远地,看起来圣洁而美好,殊不知在表面之下隐藏着的狰狞面孔时刻准备着将我们吞的连渣滓都不剩。和我一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比我看得远,所以在通往悬崖的荆棘路上受到的伤害也比我少。我无法想象要经过怎样无奈、怎样的失望才可以穿越过迷蒙看到它隐约的棱角。于是,我穿着洁净的衣服,带着最初的梦想去亲吻他脚下的土地。把脸埋在泥土里比尘埃还要低贱,让衣服沾满脏污,是否这样就可以和所有人一样――看到现实的真实面孔。他说:“所以,一点点,就可以,倘若什么都是一点点,我想人一定活得很开心。”我的名字叫做袁苗苗,外公取名字的时候没有想得很多,只是朴实的希望我像一株幼苗,健康就好。一点点的祝福因为不谙世事致使我现在真的在阳光、雨露之下,拥有着所谓的幸福,看不见父母为了支撑起我的天空有着怎样辛苦的付出。所以一直到现在我还没有懂得《长安乱》的含义,我不懂,声嘶力竭般。是小说?是现实?是希冀?是无奈?无法明白。男主人公说:“江湖真是如此平静。走远一点,盖个房子,长安无事。”或许只是为了平静的生活,为了一个简单的愿望而发展。一本安静的书,就像是一场美好的愿望。这般简单,仅此而已我突然想起自己心底的愿望――那些自以为是的简单在现实面前却极无力的愿望。但是不管怎样,它们都代表着自己内心里那一小片、保存的依然完好的、干干净净的、美好。
长安乱的读后感篇十七
“我出生未知,父母不祥,却不知为何有一师父,我从小受困,四面高墙,一样不知为何。”
“师父写下,时,空,皆不能改变,但时空却可以改变,这很难理解,我的早期理解是一个逗号可以改变一切。”
“师父说:‘不,你仔细看。差别不止一个逗号。’从日出到日落,我将手上的东西看得快要不认识了,师父把我叫入书房问我:‘你看出差别了吗?’我说:‘我只看出一个逗号的差别’,师父说其实你已离答案很近,但是离答案越近,便越容易找不到。我跪求师父参破,师父说:‘看!其实是两个逗号。’”
花了半个晚上看完了这本书,觉得与其再用半个晚上斟酌这是否值得,倒不如写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以上是韩寒的长安乱的第一章的第一段话,安排在仅于前言之后,说真的起头这些话让我对于这本手中的印刷品很有信心,因为我相信,我将读的是一个年轻的心声。而作者本领除了搞笑之外,肯定还有很多。
通览全篇之后,发现自己的文学敏感还是不错的,小说的出彩部分很大的程度上要归结于其出色的恶趣搞笑,因为他们大多数很好的完成了作者赋予它们的任务--搞笑之中不忘深刻,它们肩负的要职甚至比及某些胸襟直发的句子还重要,但任凭一部小说的幽默如何惟妙惟肖,如果没有好的情节与曲折的发展高潮的话,只是会被人当成是一部成功的相声。
说实话,我是很喜欢书的前三章节的内容的,不仅行文驾驭的好,文字颇有闪烁之处,并且至少我最害怕的描写部分也被他很轻松的逾越了,这是值得欣喜的,然而,相比之下,中间4--6章的内容是在有些让人失望,最令人哑然失笑的就是那狭窄的可怜的世界观,4点一线的“通广寺”--“逐城”--“长安城”--“雪邦”,的架构叫人大喊上当,武侠竟然可以自我封闭,简直像侦探小说的杀人者杀了人后吓得在原地等人来抓一样愚蠢,加之冗长的议论及并不精彩的打斗描写(这显然是作者刻意回避的一个问题),让人觉得提不起精神,从可读性及审美价值来看,都是很不值得的尝试。
其实真正吸引我的章节是7章以后的那几章,除了故事情节很起伏波澜外,作者狡猾的运用了一个早早设下的极不显眼却又真的一直处在我们眼下的人物伏笔--喜乐!她为这么个作用存在着:作主角的红颜知己,突出主角的侠骨柔肠,气度不凡,给读者(特别是男读者。。。哈哈)一个极好的印象(这从作者的几次对她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用的字眼多么具有暗示性啊,含蓄,却能使你联想起普天之下最美的女子),以便日后“不失时机”地消失,让大家觉得有事可看,增强可读性,故事性。不出所料,7章后的盟主选拔(老生常谈的问题啊,问到所有“泛”武侠作品共有的一个东西,肯定就是“盟主”)后,她便“合理地”与主人公走散了。。。。。。
但是,苍白无力的情节又一次打击了我,之后的事情发生得很“疾”,比前面的速度无论从重要角度还是意义角度都显得要大,可是,出入其间的文字却越发苍白,更有很多至始至终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无灵的问题,开始的神秘简直是笑话一般,而对这些重要细节的掌控正是后面故事发展的一个极其必要的交代,不然就会让人有种一处未看罢,别处又登场的莫名其妙的糊涂感,将不明白看作是因作者的纰漏,对作者失去信心,从而失去了读下去的兴趣。
还有些问题出在了人物的安排上,某些人物出场1次就不见了踪影,如那些在过沙被杀掉的四十几个喽,还有那个之后要挟了喜乐,猜都不用猜,肯定活不长的家伙,都是蜻蜓点水,作者竟然费心费力为他们取什么“潭壮壮”之类的傻名字,实在没有必要。个别看似重要的人物,笔墨着色也过于简单,比如逐城的万永,开始花那么大力气介绍他,还有他家的排场多么大,似乎也没什么意义,结果他也不过全书正式出现了2次,至于他的那个高级官邸,更是写过1次之后就没再提到过,那个貌似很强的慧因,更是给人留下了武夫的印象,至于那位神秘老人,也总是三两笔没了声音,总觉得好像不那么自在。物品的架构也是匮乏的很,那“灵”啊,似乎如摆设一般,开始还在主角手里,后来竟然当掉了,写到一半似乎作者觉得主角没有兵器成何体统,决定让主角拿更强的武器,后来主角又拿了把比“灵”强数倍的`没名字的“见血气就能变得锋利”剑,无名老头又把”灵“说得一文不值,这些都让人感觉前面的对于“灵”的长篇大论的铺垫很不必要.简直是感觉敷衍得很,难以接受是可以理解的。
喜乐的死,显然也是很唐突的,不知作者匠心是什么,总之前面的一个小小的事故,竟然就使我们可爱的女一号作古了。显然,作者的初衷似乎并不于此,只是行文之中,原先的思想已经散失掉了,完全面目全非了。这样的安排,我是很不满意的,这毫无交代的死去,完全是晴天霹雳一般,说真的,对于喜乐的死,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归结于作者的不予理睬,以及慌忙作文。小说的大忌也正在于此了。
以上就是不才的一些鄙陋的看法,也只是稍触皮毛的点评,不足为观,望大家能够及时指出过激,不可观之处,以更为严谨的治学态度监督不才,就此谢过。
于是,在读完韩兄弟的大作之后,我有心而感得发出了以下感慨:
社会如江湖,功名利禄之人,淡薄名利之人,世外强手高人,奸邪之人,呶呶不休之人,孜孜不倦之人,就连那些小人也不能免俗的混入其中来了。
长安乱的读后感篇十八
我这个人做什么事总是喜欢从头开始,看什么书总是希望一字不错。当然看小说也不例外,总是先看序言。其实序言和书名对我来说很重要。一般在书店看到一本书,他的名字和装潢决定我是否要拿起这本书,序言则基本决定我是不是要读这本书。
首先我觉得那序言写的很有意思,初看有整篇记下来的冲动,当然我不能这么干,那样的话我就有抄书的嫌疑了。其中一段是“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有时候也不错,倘若你爱那么多,就如同写《三重门》那样,想每一句都精彩,除了让人感觉这不是小说以外,自己也很累,谈过恋爱的都知道。”
关于《三重门》的好坏暂且不谈,因为我压根就没看完过。不是书写的不好看,而是外界争论的太厉害。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多高尚多有思想的人,所以我坦白承认我很容易受别人的言论影响。偏见常常不是自然而然无故萌发出来的,往往是因为别人的言论而影响的,我想我对韩寒的偏见就那时候开始的。为了阻止我这种带着偏见的眼光去看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看那人。所以最后的结果是我《三重门》看了一半,脑袋里始终挥之不去那些所谓评论家的言论。索性把书放一边,打算等这些言论在我大脑里淡忘了在说。谁知这一放就是几年,直到最近才在书柜里找到一本泛黄的《长安乱》。
前面已经说了,我先看了序言。短短几句序言就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序言写的短而随意,好像一个人站在窗前看着马路上的车辆,随意的给自己燃起一支烟,然后自己给自己的独白。序言里说这其实不是一部武侠小说,看完后确实觉得,这和我先前看的那些武侠小说有很大的不同,也许这真不是一部武侠小说,真只是安排的时间比较早而已。从小语文就没学好,所以我并不大会分什么文体,也不大会讨论这是什么句式,更不会像老师讲的那样看完一篇文先来个分段论述,然后总结中心思想。我也最多不过看到好笑处笑笑,看到难过处难过难过算了。
不过总的说来这书还真是让人轻松愉快,特别是看到释然两次入洞的结果把我笑的背气。多个地方让我看完后对着空气大笑。笑完后按着胸口想,还好房间里只我一个人,且拉着窗帘,不然对面住的人肯定以为对面住着个疯老婆子,对着书也能笑半天。
小时候一个洞就让我想几十年,好像一切都不过只是个寄托而已,觉得世界就这个样子的,多少有几分不爽失望的情绪搀杂其中。书中明显多处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说该书是一本武侠小说还不如说是一本哲理小集。又或者是关于人生种种荒诞常态的探讨以及思考。
我这人不谈政治,那么忽略政治部分就是爱情了哦。我也不明白书中讲的是不是爱情,大概爱情也不过如此吧,好象也没撒好说的。不过我对那几个关于女人的分析描述倒是挺满意的,觉得写的很有意思。让人笑完之余忍俊不禁的想,确实又那么几分实理。例如这句:“女人真是奇怪,只要对一件东西产生感情无论这件东西在当局势或者显示生活中是多么不实用或者有多少缺点都完全不予以考虑。”其实还有蛮多的,但我这人懒当时没记,可记忆不好大脑空荡的我一合上书就又忘了。
书中以释然为轴,讲述一个似乱非乱的江湖。释然由始至终都看似没什么事做,没有明确的方向,不知道自己是谁,要做什么。关于他有着特意功能,那个看似乎离奇的生世师父的解释是佛书上的一段叙述。他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来回奔波,却不知道为了什么。没有方向没有目的。也许人生本如此,其实并没什么非做不可的事,若有那也不过是你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看在我眼里就是悲观论。
全书以释然为第一人称口述完成,很多事物都是在他眼睛里看到的,他耳朵里听到的。那个频繁的出现他说我说真是让人头大的想直接忽略。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叙述方式又让人感觉蛮接近生活的,仿佛不是在看一个人编的小说而是在看一个人写的博客,所有那一切又都不过刚巧今天白天发生的事而已,但偏偏这故事又安排在几百年前。这让人很痛苦。
其实我这不是书评,我始终认为评论该是很牛b的人干的事,何况还是在面对一个本就很牛b的人的东西。而我一个看书一目十行后倒回来花三分钟检查字看颠倒没有的人,怎么装也不像是个能叉着腰对别人呕心沥血的东西评头论足的主。我最多也就是吃完一顿丰盛的午餐趁别人剔牙那会看着满目鱼肉回味一下。
长安乱的读后感篇十九
我花了一天的时间看完了长安乱,看完之后又想笑又想哭。我不晓得作者写这部作品是想告诉我们什么,什么批评讽刺我看不出来。感觉充满禅的味道,很让我感动就是。虽说这可能跟作者的写作目的差得十万八千里,但是我觉得是很好的一本书,很禅的一本书。和韩寒其他书的风格会很不一样,里面有一些很不错的语段,个人认为是韩寒最不错的一本书了。
绝对的一本好书,里面说任何一种结局就是另外一种安排的开始,就像他的歌《私奔》:美丽故事的开始悲剧就在倒计时,本书很有深意,也会让更多的人辩证的看韩寒,我相信!这本书很多话都很有禅意,最后的结局很伤感,但莫名中又有一种喜剧化,结局那个米豆就像喜乐一样都是一种寄托,没错仅此而已。
虽然长安是故事里国度的首都,当当初起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因为“长安”和“乱”是反义的,和首都完全没有任何关系。
原书稿交给首都一家颇具名气的出版社后,就很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等啊等,守法的我终于等到了合同期满,免得被不守法的对方告了。这本书原来的责任编辑在追查伪本上也花了很多时间,但最终事情万般艰难,证据确凿但无法可循。这本书是我喜欢的小说之一,我总是希望它有个好的归宿。当然,归宿始终是作者本人,在出版社只是借宿。但明显的,在上次它借宿时,不幸被xx了,罪犯却一直在门外站着笑――国营的出版社都不靠谱啊。
因为此事的打击,所以我现在相当不信任某些出版单位和某些文化监督管理单位。之后合约时间都签得十分短,就算被xx,也不让你xx到爽。
于是,很无奈,读者们以后可能会看见我经常换封面或者换出版社。抗战的经验告诉我,在现在这样恶劣的文化环境下,只有游击队才能避免被全歼。
最后说一句,我还是很喜欢原来的封面和装帧设计,但不得已要换了,因为实在很无奈,不过我还是非常的欣赏这本是,希望大家可以去看看。
长安乱的读后感篇二十
1、命里带来的你不能与命换,除非你拿命换。
2、阴天里悲伤只是悲伤,晴天里悲伤却是痛苦。
3、江湖中群龙无首的时候看似很乱,但是群龙有首的时候其实更乱。
4、江湖虽然是少数人的,但是江湖要多数人都看见。
5、你终将自由,但你受命运安排。
6、我觉得我在寺庙里的时候很有性格,可能大家都没性格吧。出来以后发现江湖上的人都那么有性格。我觉得自我一点都没有特殊,越来越不知道自我要做什么。
8、永远是被打败的人比较难看。
9、佛和道的区别就是,佛是你打死我你就超度了我,道是你打不死我我就超度了你,但是事实上没有人愿意被人打死,都想留在疾苦的人间,正因还是人间比较熟悉。
10、迟早的事情永远是早的比迟的好,正因倘若事情是迟早的,事情带来的结果也是迟早的,一切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不早点发生。
11、意志只是一种愿望,愿望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12、我想,真是搞不清楚江湖里哪来这么多无敌什么的,这是其一。但最让人觉得疑惑的是,他们都是怎样死的。
13、阴天里悲伤只是悲伤,晴天里悲伤却是痛苦。
14、规矩其实是温饱以后的消遣。
15、在中间挂一副对联,上联是:莫要。下联:回头。横批倒是工整的四个字:莫要回头。
16、没有父母,那意味着成婚的时候就能够不用花费银两孝敬对方父母。
17、日子真是闲适得不行,就开始比试大家割草放成两堆,然后把小扁放出来,并且打赌它会吃哪一堆。
18、有些地方可能正因长久太过于安定,已经打杀声音成一片了。:,转载请保留。
19、他名声大,因此你觉得消失了。咱们没名声,到处乱蹦人都觉得没出现过。
20、没乱怎样平,没匪怎样剿,不救灾不平乱不剿匪,皇帝不就只剩下性生活了。
21、民生问题,其实就是两种人给闹的,一种就是没吃饱饿的,一种就是吃太饱撑的。
22、法号,是命里带来的,你不能与命换,除非你拿命换。
23、凡事终有量,万物不消失,举个例子说一切的愉悦都是部分的,部分人的愉悦必然导致部分人的痛苦。因此,世上的愉悦都是交换而已。
24、我想,一切的所谓礼貌和秩序,都是温饱之后的事情,而似乎难以生存的时候,原来看似不错的世界居然是如此没有人性。
25、只要控制自我的欲望,原本缺少的东西也能够变得很多。
26、所有的事情已经有安排,受命运安排。任何一种自由都是另外一种安排的开始。
27、所谓救人帮人,全是自我还能保全时候的一种消遣。
28、女生真是个性,只要对一件东西产生感情,无论这件东西在当今局势或者现实生活中是多么不实用或者有多少缺点,都完全不予以思考。
30、一切在发生前叫未知,在发生后再想就叫恰好。
长安乱的读后感篇二十一
另一个特点,自然是马亲王陛下的盛唐。作为一个唐朝通,把故事铺展开在这张历史时空的美丽大网上再醉人不过,比起其他架空写作的古代故事高级很多。单为马亲王考据的大量文献资料,就要为马亲王好好鼓掌。
只是,抛开以上两点,从小说带给我的感受本身而言,略有失望。十二个时辰,一座城池,万人身家性命,本该紧凑刺激,却不知为何在节奏感上并没有让我跟着情节提着一口气。笔触没有古风的精致有韵,也并不是武侠般的`豪气潇洒,很多时候倒是十分白话甚至搞笑之笔,难免有些平庸了。情节设置上,没有太多悬疑惊喜,后期的内鬼,铺垫了半天“竟然是他”,结果谜题揭晓的时候是一个前期并无着墨的小角色,实在难以让我产生恍然大悟的惊喜感叹。人物刻画上也有些逊色,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玉环,和大部分网络小说中的女人一般,那倾国倾城的传奇被削弱成一个十分单薄甚至令人有些看低的花瓶角色。张小敬更是一路开挂,每次都觉得要不行了,都能吊起一口气继续打、继续想出好点子。有时候看文会心疼主人公,会感到他的痛、无奈、悲凉,可是这部看着心里毫无波澜,好像他有钢铁侠一般的隐形盔甲,有“一定会活到最后”的心理保护伞。想了想没什么很喜欢的人物,倒是赵参军让我印象深刻,但凡涉及胖参军的时候都幽默十足。
二四小时的故事,十多个小时的长安穿越之旅,自此落幕!
长安乱的读后感篇二十二
故事虽是虚拟的,在仅仅十二个时辰中,步步紧逼,一次次逼入绝境又被激发潜力的峰回路转,一气呵成。所选取的时代,是那个盛世大唐从此急转而下的转折点,令后人遥想的繁华长安,盛世表象下早已遮掩不住暗潮涌动与风雨飘摇。
最后时节,真凶一再推翻确认再否定,利高则为,从太子李亨的政敌到太子本身,是来自对手的阴谋还是软弱无能的太子自导,若结局如此,前者过于肤浅无味,后者又稍显夺位情节的随流。所以,当两者都被迅速否定后,方看到了作者一层层的铺垫以及深沉,但是宁愿故事到贺监出于对太子的极度忠诚而一手谋划终止,也不太想接受另一个真相。相信深陷长安漩涡深处,早已被长安的夜所迷向的当局者是能做得出为了目标而进入极度癫狂的,忠臣更是会选择舍身,做出自认为大义的选择。
然而,也许为了故事的扑朔迷离,也许毕竟是贺知章不能太编排[捂脸]又安排了另一层解说,贺知章的养子出于孝心,为成全父亲的忠诚而策划,贺知章是否知情授意又是个故意留下的悬念。想起军师联盟中荀彧为了保护曹丕,反伪造对曹丕不利的手稿,以此将凶手指向曹丕的政敌,置之死地而后生。是戏言,更是人心百转所能至。
一开始极其想知道幕后黑手,被作者逐渐引发探知真相的极度渴求,希望大boss结局千夫所指。可是真当真相层层浮现,却希望就让结局就是那个编造的吧。东方破晓后,太子依旧无能,李林甫依旧位高权重,贺知章返乡养老享有尊荣,一切未变,维持着这表面的平衡与宁静下去。现实中,本来好多事,又如何不是只接受了自己所愿意相信的程度而不愿意再去探究,抑或所知只是利益当局者所让看到的层面,所知太多未必是好事。
十二时辰后,在忙忙碌碌生活着的长安百姓眼中,又只是新的一天,与倾覆擦身而过的惊心动魄他们无从知晓也永不会得知,什么都没有发生,前一夜的伤亡来自于一场意外,转眼便会被市井抛之脑后。
一直觉得李隆基的一生颇具戏剧化,前一刻还在迎凤楼居高临下,俯视着万朝来贺的无上荣耀。再一转身,开元成空。安史之乱,马嵬坡兵变,霓裳羽衣前尘一场梦。空前绝后的盛唐由此不见,一生战战兢兢、唯唯诺诺的李亨没将大唐拱手于安禄山、史思明之手已是万幸。后来的几位继位者,李豫、李适等,可能曾想力挽狂澜,可惜大厦将倾、沉疴难返,已无法再现渐行渐远的盛世身影。
古董局中局只是一出小范围的争夺,而长安十二时辰却是置身于特殊时代特定格局中的波澜壮阔。所幸,第二次拿起它,没再放下。
长安乱的读后感篇二十三
乱世出英雄,然英雄再盖世,却也平定不了世间的纷乱,更无法主宰乾坤的骇浪。因为世间皆凡人,凡人所能把握的只有自己。
这几天心血来潮,重温了韩寒出版的一本小说――《长安乱》。以前看的时候,只觉得隐隐约约有很多讽刺的意味,后来每隔几年又会看一遍,如今已是第四遍,时隔多年再次仔细品读,又比以前多了几分感悟。书中有些东西韩寒故意写得不是不很清楚,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即使写清楚了读者也未必能读明白,毕竟有些深刻是只能读者在人生经历中慢慢体会的。
乱世・人心。
长安城内,乱、乱、乱!街上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是乱;朝廷内的勾心斗角、后宫的争风邀宠是乱;门派的竞争、武林的内讧是乱;然而最乱的,当属人心!
何为心乱?在我看来,就是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不再那么单纯,人性的美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当危难来临、自身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人们不再坚持道德底线,不再清高地拒绝卑鄙的手段。等到了只为利而往、只为名而追的地步,那就只有道德伦丧了。
释然・挣扎。
释然,超凡脱俗的名字,拥有可以将一切仇恨恩怨遗憾释然的心境,来到了乱世长安。身边陪伴着比他还要纯净的喜乐和笨拙的小马。
一个从未接触过社会的人,一个从不知人心险恶的少年,当世间的残酷、诱惑、冷漠展现在他面前时,他内心的纯净会动摇么?他与万永的几次碰面让他懂得了人心是最深不可测的东西;少林寺的浩劫让他懂得了有些仇恨是一定要报复的;街头的闲言闲语让他明白了民间传说是很不可信的。当他得到那把比“灵”更有剑气的剑,一口气杀了四十多人时,他的心颤抖了。那是一种圣洁和世俗间的挣扎,是欲望和贪婪在作祟。拥有了剑就拥有了力量,拥有了力量意味着拥有了权力,武林盟主的赢得不就是剑的功劳么?当他不愿再放下剑时,他已走到了那条最危险的警戒线。
韩寒没有让读者失望,他在赋予释然速度和力量的同时也保留了他的纯净和美好。尽管释然曾痛苦地挣扎过,曾因小事就会出剑伤人过,但那只是释然在“释然”路上所付的学费而已,只是这学费用他人的生命作为代价有些昂贵。
灵魂・净化。
内心欲望的火花终将熄灭,灵魂最深处的召唤却始终在闪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日子为任何时代的人所向往。终于,释然过上了和无灵一样的田园生活。释然的境界更高一些,无灵是把想做的事做完了才隐居起来,而释然是在还有很多事情想做的情况下就停了下来,释然比无灵更好地主宰了自己的心灵。
无法忘记释然与喜乐在林间生活情形的描写,那“男耕女织”、“与世无争”的生活不正是许多人向往的么?韩寒关于释然和喜乐感情的描写没用多少笔墨,但这份感情在这篇乱世为主的小说中却显得极其珍贵,却也极其凄美。世间万物都会散去,对于个人来说,只有内心坚持的美好才会永存。这个有点老套却无比朴实纯洁的爱情故事已注定会在我的心中永存。
喜乐是幸福和满足的,因为她终于过上了她向往的生活――有一间房子,和释然在一起,即使在荒郊野地。释然更是幸福无比,因为他不仅获得了喜乐纯洁无暇的爱情,还获得了武林中永远无法带给他的宁静,关键是他在乱如迷雾的世界里守住了自我。
释然离开少林寺下山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想困在一个很小的地方做很大的事情,与其如此,不如在很大的地方做很小的事情”。如果不是来到长安这个很大的地方,他就不会发现人世间的乱,人性的美好和弱点混杂着出现,让他一度失去判断力和人生坐标的方向,最终,他还是守住了内心的纯净。
乱世出英雄,的确,乱世不仅可以历练人的能力、武功、学识,更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铸造出能主宰自我内心世界的大英雄!
长安乱的读后感篇二十四
最近韩寒的文章看的不少,不过我好像有点本末倒置了。先是看了他的《光荣日》,然后掉过头来看他的《三重门》、《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毒》、《长安乱》,现在正在看《一座城池》。我俨然有点像成了寒迷,但却不完全是吧。
《长安乱》我觉得是韩寒出版的书里我最欣赏的一本。
他以现代人的口吻演绎了一个古代故事,换上现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现代与传统的有机完美结合。
我看的他的前几部书的主角,基本都是以他本人为原型的。从表面上就可以轻易找出他的影子,而《长安乱》则是他的突破。表明上已完全脱骨,只能从人物的对话和幽默的细节依稀感觉到韩寒以前文章的风格。
《长安乱》总体是一部不错的小说,故事情节发展飘忽,台词直白,看人以一种很奇特的武侠小说的感觉。
可惜结局我却比较失望,韩寒文章的过程是那么的精彩,但结局永远是那么的黯然。可能是因为我阅读水平底,不懂品位吧。但他的文章的结尾我真的都是不甚满意。我宁愿他的文章都没有结尾,无限的连载,我也愿意无限的等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899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