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能够提高效率和效果的重要方式。总结可以通过列举事实、数据或例子来支持观点。请大家看看下面这些范例,或许能够提供一些启示。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一
数学教材虽然也和其他教材一样,是根据教学大纲用科学的连贯的叙述来说明教学内容,但也有它独特的词汇、不同的叙述格式和语言特点,因此,必须经常地指导学生自学、阅读和钻研教材,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这不仅能大大减少接受新教材的困难,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因而得到提高,同时,还为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创造了条件,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扩大视野,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
作者:马晓克作者单位:河北唐县石门中学,河北,唐县,072350刊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china年,卷(期):2010“”(18)分类号:g633.6关键词:数学教学自学能力悟出规律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二
歌唱是我国传统艺术之一,自古以来其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经过时代的变更社会的发展,如今其已经发展成为多个种类,声乐即为其中一种,并且近年来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声乐学科的学生数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对于传承和发扬歌唱艺术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声乐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中涵盖了多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如物理学、语言学、表演学等,并且为了能够使歌唱更具活性更具感染力,还需使情感充分融入到歌唱中,以上种种都使得声乐教学越发复杂。
(一)增强情感表达。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情感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可以使歌唱者轻易捕捉到歌曲的内在,也能够通过自身的理解和表达使观众感受到来自歌者或是来自创作者的情感。另外,经过声乐教学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发声技巧,此时学生可以将情感表达与发声技巧结合,如此一来不仅能够使学生的个人技能提升,也能使学生的情感表达方式得到充分的丰富,在学生掌握情感表达方式并能够灵活运用后,其可以通过自身情感的表达使同一首歌曲展现不同的魅力[1]。
(二)加深对声乐的理解。
声乐教学受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等方面的影响,这也使得声乐内容得以丰富,但却给学生的学习和表达带来了挑战,我国声乐学生在接受声乐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往往会接触到很多不同元素的声乐内容,如何使学生真正了解不同国家的声乐并完美演绎出来,已经成为声乐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之一。目前来看,除了对学生进行声音基础知识普及外,培养学生的声乐情感也是很好的方式,通过感受声乐情感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到当地文化,或者当地声乐方面的特点。
(三)正确理解音乐。
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但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含义也是目前声乐教学的难点,尤其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审美观更是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学生无法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在含义,甚至会因个人喜好问题而过分喜欢某类音乐作品、排斥其他的作品,这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但通过情感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唱出该歌曲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其中的意义,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歌唱等方面的提升均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2]。
(四)拉近歌者与听众的距离。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歌曲传播和演唱方式都丰富了很多,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不难发现,当代社会的歌曲有多种类型,如励志歌曲、情歌、欢快的歌曲等多种类型,听众在听歌曲的时候只要用心听即能感受到歌唱者的感情,甚至可以幻想出歌曲中的人物、场景或故事,如此一来歌者与听众则可以迅速产生共鸣,若是现场歌唱更能打动听众的心,并且听众往往会通过不同的'方式与歌者互动,如此也会使得歌者的情感表达更为强烈。
(一)注重因材施教。
在声乐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也是很重要的,声乐的世界是多姿多彩,而学生的性格、接受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审美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若在教学中使用统一教学的手段,会造成很多学生不适应甚至会渐渐失去信心和学习声乐的兴趣。因此在今后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擅长的部分,如有些学生天生拥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教师可以尝试让其多多尝试欢快或者励志类的歌曲,而如果面对的是较为内向的学生,则可以让该类学生多多尝试婉转或者深情的曲风,如此一来则能够使学生在适合自己的领域中不断发展和前进[3]。
在声乐教学的情感培养中教师可以在传统教学方式上做出改变,如将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与相应的音乐作品结合,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眼睛闭上,用心灵来感受音乐的声音,同时以适当的情感将故事叙述出来,此种为情感带入法,可以使学生更直接的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真正含义。使用情感带入法的关键在于,学生可以将自身想象成为音乐作品中的主人公,以主人公的姿态和心理唱出歌曲内容,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表达更为强烈,能够轻易引起其他人的共鸣。
(三)保证吐字准确。
由于我国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大国,声乐学生中也有很多来自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区的学生,此类学生的普通话不够标准也会导致听众无法听清歌曲的歌词,这对于歌唱者表达情感、听众感受歌曲的魅力和情感等方面都会造成阻碍。歌词是音乐作品中的重要部分,其充分发挥了语言攻势使歌曲更富有张力和活力,因此在今后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帮助和指导学生,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吐字清晰、表达有力,如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歌词小活动,如此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歌词表达能力有所提升,也能充分活跃课堂气氛[4]。
三、结语。
综上所述,情感培养是声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情感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其需要学生和教师的不懈努力,一点点累积经验和相应的情感积累,才能将感情在歌唱中表现出来,使歌者的表达更具感染力,使听众更容易进入到歌者的世界中,这也是歌者和听众产生共鸣的重要途径之一。虽然目前来看我国声乐教学中已经渐渐重视起情感的培养,但方式和教学成果方面依然有待改善,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和实施力度。
参考文献。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三
摘要: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歌曲旋律和歌词的练唱等,造成许多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不喜欢唱歌的尴尬局面,这是由于教师忽视了歌曲中的情感线索,教学要以情贯穿始终,利用多种手段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情感。以情去教、以情去练、以情去听,开拓学生的思想空间和精神世界。
关键词:情感培养;情感之弦;情感世界;情感火花。
歌唱教学是当前初中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对于每周仅一次的音乐课,教师常常为了赶教学进度,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只注重让学生练唱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等,无暇顾及学生的感受与体会,结果造成许多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不喜欢唱歌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忽视了歌曲中的情感线索,没有让学生真正投入到音乐的美好境界中去。笔者认为,在歌唱教学中,歌曲旋律和歌词的练唱是必须的,但情感与音乐永远是打动人心的组合,音乐课堂教学要以情贯穿始终,利用多种手段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情感。如何在音乐课的歌唱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呢?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践:
一、利用新课的导入,来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形式各异的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情感、拨动学生情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导入,可激发起学习歌曲的强烈愿望。常用的导入方法有:谜语导入、谈话导入、歌曲导入、情景导入等。如,在学唱歌曲《无锡景》前,教师可用课件放一两处无锡的景色,并问学生:“这是哪个城市的景色?该城市还有哪些名胜古迹呢?”去过无锡的学生可能早就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迫不及待地想说话。那时可以让学生代表发言:“无锡,有梅园、太湖、天下第二泉……”再问:“无锡有什么丰富的特产呢?”再答:“豆腐干、水蜜桃、泥人……”这样一问一答,学生对无锡的向往与喜爱之情便油然而生,接下来学歌的效率就提高了。
实践证明,歌唱课中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情弦,使学生产生期待心理、增强学歌的欲望,大大提高了歌唱效率。
二、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感染学生的情感世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学生接触音乐之前,有一个让他们体验自然情绪的阶段,诗意的朗诵、带感情地讲故事,都是感染学生情感世界的条件。
1.有诗意的朗诵,来迸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歌曲《故乡的小路》中的歌词就是诗话的语言,在学唱歌词前,教师可先对着学生朗诵歌词,通过情感的体验去把握歌词与语调、语气的轻重缓急等,当优美的曲调与诗化的语言相结合时,音乐的魅力自然就流淌到学生的心中。
2.带感情地讲故事,来带动学生的情感。
如,在欣赏和学唱童声合唱《蝴蝶飞呀飞》时,由于今天的初中生生活优越,体验不了解放前少年儿童的苦难生活,所以把这歌唱得轻松活泼,表现了一种欢快、愉悦的情绪,这完全有悖于作曲家的作曲意图的。通过教师带感情地讲故事,学生很快明白:这首歌抒发着对小萝卜头这些孩子深沉的爱和深刻的同情,希望他们也像现在的孩子一样过上光明、幸福的生活。(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于是,学生的真实情感完全被感染了,他们唱得非常的动情与投入。
三、通过有感情的范唱和生动的表演,来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我们在歌唱教学中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自己要先对作品动情,产生一种对作者、对作品的理解与同情,再以此为动力展开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有感情的范唱等。
如,欣赏完非洲扎伊尔民歌《依呀呀欧雷欧》后,学生有点会唱却不能恰当理解及表现歌曲的情绪,这时,我进行了范唱与表演,做起了非洲民歌特有的蹦跳动作与适合作品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本意只想给学生做示范,没曾想唱完之后学生都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被我的范唱与表演而感染、打动,随后也跟着边唱边表演起来。
上例是教师充分用声音和表演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因势利导,以情动情,做到师生“情感”共鸣,学生的情感火花很快被点燃了,教学效果也在情感的共鸣和互动中得到加强。
“悲欢之情人皆有之,发之于声便是歌唱。”情牵声,声传情,表达感情是人的能动反映,情感是歌唱教学的生命线,在歌唱教学中,如果音乐教师只关注歌曲旋律和歌词的掌握,不关注健康丰富的情感培养,忽视的必将是音乐教育本质――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本能。作为一名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音乐教师应明确“艺术就是感情”,应认准情感应是学生与歌唱之间的切入点,要把这种培养融汇于整个教学中,以情去教、以情去练、以情去听,开拓学生的思想空间和精神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燕山中学)。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四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记录,是社会亲近的足迹。学习历史可以使学生了解世界的过去,了解祖先的文明。另外学习历史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启迪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积累丰富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等德育内容。在历史的教材中,这些内容都蕴含其中。教师在教学中,在传授历史知识以外,还要注意学生的德育情感培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的教学,是用历史唯物之一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的实践活动,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其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情感,就是要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通过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树立民族信心,帮助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学目标。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情感。
历史课堂教学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内容,华夏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一颗熠熠闪光的明星。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是首当其冲的。让学生在感受历史文明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如,古代的丝织业、文学、绘画、科技发明等都是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世界史部分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发明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进程,激发学生献身科学探究事业的信心和勇气。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最好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让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还要在教材的延伸上做文章,比如利用现代媒体、网络资源,将历史资料以影音文件的形式呈献给学生,可以收到直观、真实、感人的效果,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促进对学生实施的德育。教师要做个有心人,积极探索历史教学规律,实现传授知识和德育两不误。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五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开阔视野和提高文化素养。由此可见,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语文课当作只是进行语文教与学的课,它同时还担负着思想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任务。因此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潜力,培养能力,从而使学生以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有“情”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着学生的活动。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说语文。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初学语文时都兴趣盎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容量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兴趣的保持程度则会因人而异,出现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会完全丧失兴趣。针对这一自然现象,我们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应该多关心鼓励,多给予实际行动上的'帮助,从众多方面着手,要防微杜渐,更要亡羊补牢。
著名作家冰心讲过:“我只觉得‘师’和‘生’应当是互相尊重、相亲相爱的朋友。”要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就应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主要以交际为主,如果学生不敢或者不愿开口讲,哪怕考试的分数再高,我想这个老师也不能称之为成功的老师。为了能使学生敢于开口、愿意开口,教师应对他们有亲切感和信任感,多和学生在一起谈心交流,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
二、优化心理状态,使学生感到有“功”
所谓心理状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基础上所产生的相对稳定而又尚未形成品质特征的一种特殊的情绪状态和行为方式。“求成功”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即使是一点一滴的进步,也会使小学生感到愉快,是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学生学业取得进步时,教师对学生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光荣,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使用鼓励性语言,可以激发学习成功的动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对问题回答得好的学生说“你真棒”、“好样的”等,有时还可借助同学们的掌声进行鼓励,对于回答得不好的学生说“再努力,相信你一定行”等。学生听到这些肯定和赞扬的声音,就会洋溢在欢乐之中,他们的大脑皮层就会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学习兴趣也就会有效地激发出来。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回答不出来的问题,老师不能加以批评,特别是对学习上不是很好的学生更不能如此,因为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那些学生对学习更不感兴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我们应该给学生们更多的鼓励,对他们在学习上的错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课上用浅显的语言和他们交谈,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产生成就感,这样才会有更进一步的学习动力。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有“味”
在教学内容上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形式上力求新颖多样,以满足学生新奇感的心理要求。如通过集中识词,让学生从已感知的语言材料中,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自己发现读音规律,再将读音规律运用于单词的记忆中,使学生感到单词并不难记,激发学生取得成功的动机,同时也降低了学习难度,从而提高了成功的机率。又如,通过不断变化教学手段dd有时引导学生做游戏,有时引导学生进行竞赛,有时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大脑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充分发挥优势机体的潜能,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滋味是非常好的。
四、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有“用”
五、运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使学生感到有“礼”
小学的语文特别注重口语交际,因此,它不可能像语文数学那样,很多地依赖书面考试的分数来评定学生的水平。为此,教师应在学习评价上力求形式多样,通过不同层面的考察,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开学初,我就提出了三种平常语文测试的方法:第一种是观察学生,平时的朗读和平时的作业(这是针对品学兼优、口语好并且胆子大的学生提出来的);第二种是教师选定考试的内容,学生自由找同伴表演给老师看,平时书上的朗读作为加分项(这是针对语文水平还可以、胆子较小一点的学生提出来的);第三种是教师选定考试的内容(书上的内容)表演给学生看或者朗读给学生听(这是针对大部分学生提出来的)。当然,第一种的分数要高一点,第二种稍微低点,以此类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种,也可以三种同时进行,教师过一个星期评价一次,选择最好的一种给学生打分。通过这样的评价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很受尊重,教师对待自己是非常有礼貌的,连考试都可以让自己选。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六
摘要:歌唱艺术的动人之处,不仅仅在于美妙的声音,更在于其中所蕴含的真挚的感情。所以说声情并茂才是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高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声乐教学将歌唱者的气息、共鸣、呼吸等声乐技巧放在首位,忽视了情感的培养。而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生命和灵魂,它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
声乐是一门用声音来表达感情的艺术,它是音乐和语言的有机结合而诞生的艺术,能够直接反映人类的喜怒哀乐和所思所想。在这其中,感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感情是声乐作品生命力的直接来源和灵魂。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应该是贯穿于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1、情感培养能够加强声乐的表现力。所谓的表现力是指为了某一目的或者完成某一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地显示出自身的特点、能够让接受者一目了然或轻松接受的能力。声乐的表现力就是指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歌唱者能够充分体会到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传达给听众的能力。简单来说,声乐表现力就是指演唱者演绎声乐作品的能力,这不仅仅关系到演唱者对于演唱技巧的掌握,更关系到演唱者是否真正领悟了声乐作品的内涵、把握了声乐作品的灵魂。一个优秀的歌唱家,其歌声不仅仅是动听,更重要的是感人。所以说,情感培养对于加强声乐教学的表现力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2、情感培养能够帮助歌唱者把握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声乐风格。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习俗。这些文化和习俗又因为地域环境、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反映到音乐中,就形成了各民族特有的声乐风格。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某一特定的音色或者音调就代表某种特定的情感,成为某一民族的声乐的特征。所以在表演声乐作品时,一定要掌握作品中的民族感情。
3、情感培养能够帮助歌唱者准确表达声乐作品的审美情趣。虽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地上升。但是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声乐作品的审美是有差别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欣赏同一首声乐作品,也会有不一样的审美感受。虽然人们的审美感受会不断地变化,但是其对于感情的感受和接受却是在不断地深化。感情也是声乐作品中永远不会变化的存在。所以培养学生对于情感的接受和表达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准确地表达声乐作品的审美情趣。
1、了解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时代氛围中被创作出来的,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它的身上就具有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它就承担着表现生活在那个特定时代的人们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的任务。所以,了解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演唱者把握声乐作品中蕴含的感情。例如家喻户晓的声乐作品《松花江上》创作于上个世纪30年代,那时正是外敌侵占、国破家亡的时候,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的命运都处于风雨飘摇、危在旦夕之中。此时,保卫国家、保卫家乡的声音一旦发出,就立刻在所有的中国人的胸膛中响起了回声,所以歌曲中雄壮而悲壮的情感十分明显。再如《喀秋莎》这首歌曲,如果不看背景,仅仅从歌词表面来理解的话,这首歌很接近于单纯柔美的爱情歌曲。但是这首歌曲创作于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喀秋莎既是士兵们使用的火箭炮的名字又是士兵们心上人的代称,所以这首歌曲在倾诉爱情思念的同时又寄寓着别样的爱国情怀,这是演唱者在演唱时要特别注意的一点。了解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能够帮助演唱者快速准确理解作品、把握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蕴。
2、设置特定的情感氛围。与声乐作品相融合的情感氛围能够引导学生快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设置特定的青年氛围,来培养学生对于情感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在演唱《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来读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在音乐的伴奏下,出示这样的画面:江水在柔亮月光的照射下,缓缓地流淌,仿若漫不经心地随意打了几个弯儿,就流过了花草遍地的原野。月色如同轻纱一样笼罩在花树这个新娘子的头上,为它增添了些许神秘的色彩等等,这样的情境,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感受到声乐作品中的美。
3、“声”“情”要有机结合。声为情音,情是声发,二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声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满溢胸中,自然由口而出,只有声音没有感情就不能产生真正的艺术感染力。情是声的基础,只有情感没有声音就不能称之为声乐艺术。只有两者完美结合,才能够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例如王菲的《明月几时有》,这首作品不仅仅对演唱者的声音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对演唱者的情感体会也非常苛刻。演唱者需要了解作者的失落、彷徨、思念、祝愿之情都是从何而来,又如何表达的。王菲那种沧桑而又飘渺的嗓音完美地诠释出了这首歌曲的灵魂,所以才成为乐坛上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七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人际交往活动.无论是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还是处于教学主体地位的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更要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
作者:平天增作者单位:荥阳市高级中学,河南,荥阳,4501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80关键词: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八
[内容]。
“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流程长,结构散,主客倒,反馈少,忽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学生作文都是“奉命而作”,因而“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才能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激情满怀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作文教学富有生命活力。
一、命题激趣,诱发情感。
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首先接触的是题目,题目新颖且有鲜明的色彩、饱满的感情,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情感在心中激荡起来。反之,命题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积累,不考虑能否引起学生作文的兴趣,在一定意义上会违背学生的写作心理,压抑学生的作文情感。“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作文命题的真谛,命题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感情实际和需要,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积累,触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3]。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九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字则是这一语言的文字体现,学好汉字写好汉字对掌握语言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的分目标把这一点放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其重要性。而实施好识字写字情感教学,在识字教学中强调情感的作用,教师通过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写字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写字智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对文字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一.从汉字形体构造方面引发兴趣,进行情感教学1.从汉字形体出发汉字形体从甲骨文发展到行书,是一个由复杂到简单易写的发展过程,这中间出现了很多优秀书法作品,可以说一幅作品就是一种汉字的审美体现。从这些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当中找出一些漂亮的字进入识字教学课堂,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又可以拓展学生对书法历史和文字历史的了解,就此,我们现在的教材编写就已经注意运用漂亮的字体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了,在每课的生字后面都加上美丽的书写字体让学生描红。例如教授苏教版第五册第一课中的“塔”字,可以找出颜真卿《多宝塔碑》中的“塔”字和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的“塔”字,让学生欣赏,同时教授笔顺和笔画,讲述一些相关的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字,可能还会说上一些其中的知识。2.从汉字构造出发汉字是表意文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系统的“六书”汉字造字理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汉字的这些造字特点进行识字的情感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学习汉字,学写汉字。如,“山”字,就是三座大山的图形,“日”和“月”字,就是天上的太阳和月亮的图形,这样就容易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觉得汉字里还有这么多的学问,作一个学习的“乐之者”。3.从生活当中出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漂亮的招牌.广告牌等,指导学生观察这些东西,让他们在平时的逛街玩耍当中随意的欣赏,深入其中,去探讨里面的一些知识,培养一种兴趣。从这一点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当老师,特别是我们的父母,在平时陪孩子玩的当中就可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看到一个大的广告牌,问问孩子上面是什么字,你觉得什么地方好看,要你写你会怎样写等等,这是一种随手可做的事情。二.从汉字隐藏的故事进行识字情感教学从汉字产生到现在,有关汉字的故事数不胜数,以故事的形式教学生识字,把学生引到汉字的故事当中,可以老师讲一些,也可以让学生查找。让学生动手,既学到了故事,又在脑海中加深了对这些汉字的印象,可能以后对汉字将产生更大兴趣。例如:教写“推”“敲”两字时,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推敲”的故事:韩愈在长安做官时,一天外出巡视,遇到一个人,在驴背上作推敲动作,神情十分专注,竟冲撞了仪仗队。经过询问知道这个人名叫贾岛,因自己写的`一首诗中不知是用“推”还用“敲”好,神情过于专注,才撞了上来,以后这个故事就流传开来了。讲了这个故事后,在教写“绿”字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王安石写“绿”的故事,然后讲给大家听。三.利用语文手法和音乐美术等相结合进行识字情感教学把语文的识字方法和音乐美术方法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掌握。教学汉字时,把一些字编成歌,激发学生兴趣,易于学生掌握汉字。如进行读儿歌识汉字游戏:出示汉字歌“红苹果,金桔子,紫葡萄,黄香蕉;五颜六色真好看,秋天的果园真美丽。”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代表不同色彩的汉字,让学生先准备四种水果实物及汉字卡片。再让孩子在学会儿歌的情况下,把汉字和水果配对。同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五颜六色的美术色彩,用不同颜色把字展现给学生。我们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可以把笔画多难掌握的字或要强调的东西用不同色彩标出来,引起学生注意。如在教学字的部首的时候,就可以把字的部首用醒目的色彩标出来,学生一看就能明白,而且重点记住了这些部分。如:这种图形展现在学生面前,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四.利用现代先进科技进行写字情感教学现代课件的制作,现代多媒体的运用,能够调动学生视听等各种感观参与识字写字。我们平时也能够注意到,视觉画面加上声音往往能使我们牢牢地记住一些东西,这种印象可能是终身的。在识字教学中,优秀的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图文并茂,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下面的识字写字教学:展现图片时配上动画和讲解,图文并茂,既让学生了解了动物知识又掌握汉字书写等。写字情感教学是教好写字学科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在教写字过程中,要发挥情感因素作用,调动教和学双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写字教学质量。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十
文化知识的多少,决定着学生的想象力。知识贫乏,其想象狭窄、肤浅;知识丰富,其想象则开阔、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积累学生的知识,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适应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的确立,必然要有一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手段。在目前众多教育教学手段中,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当属教育的前沿科技手段,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借助媒体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而且使用多媒体本身,就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创新体现,对学生有一种言传身教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运用视听、音像、电脑等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各种知识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
如我在教《看云识天气》时,配以挂图帮助学生认识云的种类、形状;教《望天门山》,借助幻灯投影图象,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雄奇景象和“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丽景色。
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确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切不可单纯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不问课型、内容,一律使用五彩缤纷的课件,给人有喧宾夺主之嫌疑。
(2)重视课内外材料的联系组合,使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而完整的印象。如学了:“碧水东流至此回”;“春来江水绿如蓝”;“黄河流水鸣溅溅”;“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诗句后,我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的不同的感情。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意识到,正是由于诗人对水有了整体、充分的认识,才能从大小、冷暖、颜色、气势、速度等方面来塑造文学形象,表达不同的感情。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去体味、观察、比较,以帮助学生储备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训练学生语言、增强学生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生动的语言,就如同“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训练学生语言、以增强学生想象力。
(1)运用优美的语言,感染、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准确体会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感染下,精神得到熏陶。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可引导学生对“偷偷、钻、嫩嫩的、绿绿的”等细加咀嚼、推敲,让学生意识到生动而传神的语言的精妙之处。
(2)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可提高了学生想象的水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用语言描述想象内容的训练。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我让学生结合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想象“美丽的街市”中牛郎织女是怎样生活的?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想象“若小孩的话皇帝没听到或没人说真话的情景”,以及“皇帝回宫后的.情景”等等。并且要求学生根据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通过再造想象,学生不但锻炼了想象能力,而且由于语言的调节而提高了想象的水平。
三、训练学生写作、激发学生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训练学生写作入手,进而分析,再进行想象。如诗歌教学中,由于诗歌局限于篇幅,往往是点到为止,不能展开而留下空白,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这“意无穷”,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加以补充。如杜甫的《石壕吏》,写到“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就结束了,诗人并没有写出老妪、老翁的结局。这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老翁可能产生的言行和思想活动,进行续写,也可对叙事诗进行全文改写,写尽老翁的辛酸、悲苦。小说有时也会留下耐人寻味的结局,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一家旅游回来时换乘了船,为什么?于勒究竟回来了没有?这时可引导学生想象于勒回来后的情景,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和言行,通过续写,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想象,不失时机创设情境,提供联想线索,千方百计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十一
语文是一门语言和文化相融合的基础科目,对学生语言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不论是古文诗词、当代诗歌或是外国名著,都蕴藏着大量的具有向上意义的美好情感。因此,教师切忌浪费现有的价值资源,而是要通过特殊的教学方法将这些内容悄无声息地渗透于课堂中,彰显“立德树人”的教学宗旨。本文立足于教学实践,并结合教学经验,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与价值观,从而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感悟到文学的魅力与感染力。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汉语文字博大精深,含义广泛,而初中阶段的部分学生阅读水平较低,往往会对某些文章的某些片段断章取义,得出一些不符合作者或者正确三观的情感体验。因此,需要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明确教学内容的思想情感,详细分析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哪些片段体现了这些思想情感,从而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其健康的审美情感。例如,教师在进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的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阅读,使学生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行合理分析,对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之类的句子进行仔细分析,在分析文章句子的过程中感知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德,体会文章作者对闻一多先生革命精神的高度赞扬之情。通过这一过程,教师明确了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指引了学生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本内容的正确的思想情感,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在朗诵课文中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的科目,具有很强的可朗诵性。并且,朗诵文章对于教师提高其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学生通过朗诵课文,可以对文章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学生在朗诵课文的同时,教师应当指引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诵,并且是使用正确的感情。例如,不要用思念家乡的感情去朗诵一篇爱国的文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去观看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朗诵视频,在观看朗诵视频的同时更好的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并鼓励学生模仿朗诵者,大胆开口朗诵文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师在进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的教学时,可以播放这一篇诗歌的朗诵音频,先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体会朗诵者在朗诵的过程中使用了什么样的情感,再鼓励学生在听完音频之后模仿朗诵者朗诵这一篇饱含热烈的爱国情感的诗篇学生在听与朗诵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这一篇诗歌的理解与认识,并且能有较好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高尚情感的教学目标。
三、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文章情感。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更加重视课本内容中考试知识点的分析,并且仅是通过黑板教学,缺少情景的模拟,忽略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初中语文的过程中缺少切身体会,难以使文章的思想感情深入人心。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之下,要求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因此,创设教学情景成为教师实现这一教学要求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对话。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人物角色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感知文章总的思想情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所扮演的人物角色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对人性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并且学生在评价人物角色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好地体验作家们所刻画出来的人性百态,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新媒体,在视听结合的条件下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
在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之下,新媒体教学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教师们的日常教学当中。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新媒体教学的使用能够使学生在视听结合的条件之下,更加直观地了解初中语文课本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例如,教师在进行“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播放有关《城南旧事》的相关影视资料,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并且通过演员的演绎,使得学生可以在观看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在阅读时难以感受到的思想情感。教师通过新媒体的使用,播放相关影片给学生们看。学生通过这一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通过演员们的生动演绎,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美好情感。基于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条件之下,素质教育也得到了快速推进,学校及教师也逐渐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更加注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正确的价值观,以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语文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同时学生对于此学科是最为熟悉不过的,使教师更加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审美情趣初步养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健康向上的情感观念,这是当代初中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参考文献:
[1]李克明.浅析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3).
[2]伏巧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8(3).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十二
[内容]。
“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流程长,结构散,主客倒,反馈少,忽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学生作文都是“奉命而作”,因而“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才能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激情满怀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作文教学富有生命活力。
一、命题激趣,诱发情感。
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首先接触的是题目,题目新颖且有鲜明的色彩、饱满的感情,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情感在心中激荡起来。反之,命题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积累,不考虑能否引起学生作文的兴趣,在一定意义上会违背学生的写作心理,压抑学生的作文情感。“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作文命题的真谛,命题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感情实际和需要,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积累,触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命题要注意“四性”。一是启发性。有启发性的命题不但能勾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使之头脑中浮现出作为写作素材的各种各样的鲜明形象,而且能开拓学生思路,能由此及彼产生联想,诱发他们潜在的情感。二是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皮层下的中枢神经传至大脑皮层的情绪冲动,好像在唤醒正在沉睡的大脑皮层细胞,使它们积极活动起来。趣味性的命题能唤起学生的这种情绪,使之产生“我要写”的积极愿望。三是动情性。动真情,是学生作文的兴奋点,动情性的命题能引起学生的创作激情,产生写作冲动。四是灵活性。叶圣陶先生说过,命题作文是“不得已而为之”,“学生所写的,必须是学生积蓄的”。我们在命题时要克服公式化、概念化、成人化等倾向,注重灵活性。可采用“规定范围”(半命题)、“自由命题”等形式,使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爱好,拓宽思路,畅所欲言,“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带着情境性的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有引发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受到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时,人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当内心涌起不能自己的情感时,便要用文辞表达出来。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沸腾的社会生活。此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声像渲染”、“生活再现”、“现场表演”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情感激越,不吐不快。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观察、思维,更要使学生入“境”生情,融“情”入境,带着感情去观察,去深刻体验和感受所观察的事物,以言其心声,不为文造情。经过长期的练习,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情感,语言积累也随之丰厚起来,作文自会大有长进。
三、下水引路,沟通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作文的“下水”,他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都没有听过教师自己议论写作文的切身体会。
教师“下水”,可亲自尝试写作的甘苦,了解关隘沟坎,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就能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教师如能把自己如何打腹稿,怎样立意选材,如何谋篇布局等体会告诉学生,利于密切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教师“下水”作文丰富的词汇、精彩的篇章更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教师经常“下水”垂范,还能以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喜欢作文。
四、加强评改,深化情感。
实践表明,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更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情感,促进学习的进步。因而作文批改首先要及时,以满足学生尽快了解自己写作结果的情感需要。其二,要善于点拨,富有启发性。恰当的评语既能使学生明确方向,逐步找到作文门径,又能通过它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其三,褒贬适度,注重鼓励性。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对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具有催化作用,作文批改要善于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特别对后进生,更要多加鼓励,让每个学生见了作文评语后都有成功感。其四,评语要有亲切感。美国专门从事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的格雷夫斯教授认为,“师生之间正常的个人磋商才是真正的写作教学的基础”。我想,他所指的“个人磋商”,大概不只局限于师生间面对面的交谈,也应包括“作文评语”这一形式。学生在接受知识或评语时,有情感参与,是有选择的。如若老师的评语内容空泛,只评不导,或不痛不痒,草草了事,就会使学生从情感上拒绝它,讨厌它,甚至产生消极对立情绪。亲切的口吻,提示性的磋商语气,利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使学生读着仿佛觉得老师在同他亲切交谈一般,怀着愉快的心情,乐于动脑想,认真动手改。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词语。”注重写作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对所写事物激情满怀,才能调动其他一切写作因素有效运转,打开写作思路。以情融情,方能情至石开,使学生作文充满真情,使整个的作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十三
现行语文教材文质兼美,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诗歌的意境美、有小说的形象美、有散文的构思美、有议论文的说理美、有说明文的情趣美等。教师可以凭借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点燃学生心头的火花,达到披文入境、体验赏析的目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呢?就我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些我的做法。
一、移情入境,体现情境美。
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感情,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为作品中的形象、意境乃至情节、结构、词句所打动所感染,诱发其感情上的共鸣。
1.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去。如于漪讲《春》一课的导语是“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用彩笔描绘春天迷人的景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大家熟悉的。”像这样的导语,既能描绘出文章的内容,又有把学生诱导到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中去的作用。
2.借助音乐,创设情境。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造场景和氛围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讲《沁园春・雪》一课,先播放这首歌,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使学生体会到北方山河,冰封雪覆,粉装玉砌的美景;配乐朗读,则更有效地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让学生伴随着婉转激越的音乐,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如教《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时,在播放缅怀周总理的音乐中,发出对周总理的深情的呼唤,引起学生对总理的无限思念。
3.利用图片、绘画的直观性,再现美的意境。文学作品是借文学语言形象地反映生活的艺术,它是通过描绘生动如画的'景物,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意蕴深邃的思想来感人的。因此,讲解课文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状态逐步扩大,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4.在情感教学中,教师必须带有显明的情感体验进行朗读和泛读。进入角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节奏,声情并茂,富有魅力;时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时而低沉咽郁,蕴意浑长;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这样的朗读,学生就会借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进入情境。如教材《樱花赞》中,作者因受到墓地悲歌的感染,情绪压抑到“我的心猛地跳了一下,像点着的焰火一样,从心灵深处喷出感激的漫天灿烂的火花”。作者感情强烈振动,这激情驱使作者用丰富的联想、抒情,创造了一个壮丽的意境,作者情绪达到顶峰:“一堆堆、一层层好像云海似的,在朝阳下绯红万顷,溢光流彩”。谈到繁花似锦,动人心弦处,学生自然情不自禁,与作者的感情共鸣。
5.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中有些文章,学生未曾感受到当时的情景。如《回延安》、《挥手之间》、《周总理,你在哪里》等。因此有必要介绍作品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体会。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可这样介绍:“一提起周总理,你们的父辈会终生难忘,他的一生是鞠躬尽瘁为党为人民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的一生。人民爱戴他、思念他。”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群山肃穆,万水哽咽,亿万人民忍着万分悲痛,冒着严寒久久地伫立在长安街,等待着总理的灵车。
车队像一条河缓缓地流在寒风中,多少人喊着“总理,我们的好总理”,扑向灵车。诗人正是理解并满足了人们的愿望写下了这首诗。这番饱醮激情的叙述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形成了庄严悲痛的氛围。
为发挥情感教育功能,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刻地去体验、把握课文表现感情的情境、基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用教学语言感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朗读、提问、解说,以至站立的姿势和表情都要体现作品的思想感情这个基调。
此外,以表演的方式(如编课文剧),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导入情境都不失为调动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
二、挖掘教材的语文因素,让学生入境、生情、悟道,从而发现美,体验美。
文学是借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语文教材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叙事、描写、抒情,进行思维训练。语言教师要以语文的形象性、直观性来分析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发现美。
1.对文章的重点语段、美言佳句要引导学生加圈加点,吟诵反复,仔细体会文章的气势和神味,从而受到启发和感染;也可通过逆向思维,正反对比,辨析总结,让学生理解此外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假如那样写效果如何?从而体会作者的匠心。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偷偷”、“钻”,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生长起来而且崭露头角,同时显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给人以大地复苏、芳草萌生的新奇愉悦的感觉,真可为妙笔传神。
再如《孔雀东南飞》中,兰芝严妆一段,共12句,写了她的物饰美、服装美、动作美、容貌美,通过对兰芝的外貌描写表现了她的自我价值,维护自我尊严,反抗封建礼教的性格。
古往今来多少文章大家往往把感受最深的事物用十分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只要我们披文入境,认真研读自然会感到作者锤词炼句的功底和他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想象,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
2.引导设疑,讨论释疑。学贵有疑。宋代教育家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设疑是在学生感知入境的思维活动之后进行的,是让学生在借助语言形象对信息进一步“深化”情况下进行的。在设疑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分析《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这篇文章写了三个事例,即松骨峰战斗,马玉祥火中救朝鲜儿童,与战士交谈。作者曾介绍说,创作时本来选了十几个事例,为什么最后保留了这三个事例?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发现这三个事例表现对象不同,表现的思想感情不同,表现的精神品质不同。通过分析开拓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体验鉴赏作品的能力。
3.通过联想、想象,使学生从作品中体验情感。成功的艺术形象都会给人留下联想的空间和时间,要想鉴赏美,就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由此及彼,由内到外。
总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精心设计,使学生能自然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感情、氛围,领略文学艺术殿堂里一幅幅绚丽多彩、耐人寻味的画图;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艺术的熏陶,想象到高尚的境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十四
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
在学生数学学习中我们提出三个问题:第一,学生是不是注重用联系和理解的方法学习数学?第二,学生是不是依赖于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数学?第三,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是否具有独立性?这可以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
在小学二年级的小学生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水平方面已有一些不同,这些不同往往和学生所采取的学习策略有联系。在小学二年级学生中,学习的方式已经初步形成。并且,这种学习的方式也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方式将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素质,具有深远的'影响。学生的不同的认知投入类型往往和教师的教学有关,也与其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体验有关。综合起来,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往往和认知水平有关。
1.浅层次策略。
记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为背公式或方法。这些同学认为,记忆是学习数学的最有效的方法,背出基本的公式和方法是最重要的。
练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为反复练习,在解题练习中学数学。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练习,只有反复练习才能学好数学,没有练习就没有数学。这些同学通过反复和练习记忆概念公式以形成技能,他们认为数学成绩是练出来的。
测验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把学习数学的过程作为一个准备测验(或者考试),进行测验和事后订正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没有测验,就记不住知识。这些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学习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测验来形成的,准备测验,进行测验以及事后订正等过程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学,形成技能。
2.深层次策略。
审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把审题和分析作为学习数学的关键。这类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问题是最重要的,学好应用问题关键是看清问题(包括条件和问题),并把这些资料和学过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重要的。
归纳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归纳出数学单元知识的要点,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理解和记忆。这类学生认为,在老师讲课或者自己看书的基础上,都要归纳出若干要点,对这些要点进行理解和记忆是重要的。
联系和理解的策略。这一类方法的基本的特点是把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这类同学认为,学习数学要想一想这些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多大的用处,或者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这类同学学习比较活,思路一般比较广。
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的策略,其基本特点是经常对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一些反思。例如,这些学生如果用一种方法解题并无法求出答案时,会用另外的方法来尝试。在读数学课本时,经常思考其中有哪些是要切实掌握的要点,而不是简单地把课本看完。在学完数学章节时,总是回头看看哪些内容我掌握得不够。
3.依赖的策略。
依赖家长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的特征是有问题找家长。学生的家长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陪读,由家长归纳出若干要点,并解答难题,学生一有问题,就找家长。离开家长的陪读,学生无可适从。
依赖老师。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完全听从老师的安排,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进度是学生的学习进度。这些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听从老师的安排,老师教什么,我学会什么;老师怎么教,我怎么学。
此外,还有自学的方法。这类学生认为,学习最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进度进行,自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自学的方法可以是深层次的,也可以是浅层次的。
实际上,学生这三种策略表现体现了三种认知的特点,反映了学生认知。
[1][2][3]。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十五
人文文本是语文情感教育的中介,没有人文文本这一载体,情感教育就失去依附,流于空洞的直白式说教,倾向于政治思想说服教育。语文情感教育,情与理总是和具体的形象结合在一起的,寓含在语文的语言形式之中,寄寓于语文具体特征之中。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要利用语文文本中的情感载体,通过形象的分析与理解,感知其中的情理,从而得到感化和教育。
二、创设和谐的情境与氛围,再现文本“真实”场景。
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可以很好地激发和感染学生情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本主题,创设和谐的情境,做到“以境育情”。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该怎样创设情境氛围呢?(1)精心设置导语,营造情境;(2)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阅读文本情境;(3)通过朗读等方式,再造文本情感氛围。
例如,学习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教师引入课文前,可以简介总理的伟大功绩和崇高的人格,简述他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鞠躬尽瘁奋斗的一生。深入分析文本主题时,利用课件,再现当时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时,再造缅怀周总理的环境氛围:悬挂总理遗像;讲台摆放白色台布;学生佩戴白色小花……让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感受周总理伟大形象的同时,也受到了总理人格的教育和影响。
三、深入分析文本情感因素,理解文本思想内涵。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走入精彩纷呈的`语文情感世界,把握文本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发掘文本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如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感化和教育。
四、激发学生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强化情感教育。
由于时空的限制,语文文本的情感元素,往往需要师生共同进行有效的开发和拓展。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是弥补情感和强化情感的有效途径。阅读文本,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联系文本的写作历史背景、文本内容反映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
如,学习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充分理解作品的主题,深刻体验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寄寓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写出自己对作者(安徒生老爷爷)和主人公(卖火柴的小女孩)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课文的认识,从而受到经典文化的情感熏陶和感化。
五、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情感培养和表达情感能力的训练。
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道:“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德和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入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言传身教,要用自己的有声语言(口头传达的语言)和无声语言(眼神、表情和动作等)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成为心灵间的信使,打动听者(学生)。
语文教师在阅读中表达情感的能力,主要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阅读教学语言的内容必须丰富、健康,符合时代风尚和生活气息。只有这样,才能适度地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其产生心理情感上的“共鸣”。
语文教学应是一种充满感情投入的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注重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教育,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是与非、善与恶的认识,使原有的情感得到纯化、深化和强化。语文阅读教学,应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应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的同时,也领悟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与理,产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作者单位四川省苍溪县岳东镇初级中学校)。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十六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分析外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然后概括性的介绍加强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在实际运用外语作为一种现实的交际工具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现行的外语教学方式有不少缺陷,特别是因为没有同时学习有关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实际运用这种语言时就会发生种.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那些影响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因素,应当把语言的特定文化因素的内涵揭示给学生,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和积累目标语的言语表达规律、模式及特征,使他们得以顺利逾越两种截然不同文化差异的障碍,提高语言的转换能力。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简单的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有些社会学家认为,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和文化是共存和相互依赖的,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本身也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即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跨越目的语国家之间的文化障碍,才能做到交际的得体与妥当。
二.强化跨文化意识教学的必要性。
跨文化意识(interculturalawareness)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都是可以培养的。
1.强化文化意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离开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targetculture),我们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的真正含义。就英汉两种语言为例,由于历史、信仰、习惯的不同,人们读相同的词语时常常产生不同的理解、看法与评价。比如说,人们对英语词“ambitious”和“do-gooder”的理解就往往和英美人不同。“ambitious”译成汉语是“野心勃勃”,在中文文化里“野心勃勃”是贬义词,因此中国学生在学习和使用“ambitious”一词时也常常用作贬义,而实际上“ambitious”在英语文化里是一个褒义词。同样,英语中的“do-gooder”是贬义词,从字面上看,可能有不少中国人感到奇怪,“干好事的人”怎么会有贬义呢?参看《韦氏国际大辞典》该词的定义:真心实意有志于为社会谋福利或进行改革,但通常是不现实的人道主义者---一般带有过于天真或浮躁鲁莽、徒劳无功等贬义。再如,人们对动物和颜色的不同的文化认同。“龙”在中文中是神圣的,是中国人的图腾。许多关于龙的词语如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对龙的崇敬与喜爱,而在西方,圣经中的龙是凶物和罪恶的象征。英语词汇“bluepicture,greenhand,graymare”等意思分别是“黄色电影,没经验的人,母老虎”。如果只站在自身的文化立场上,恐怕是永远也不会理解这些词的。
2.强化文化意识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保证。文化背景不同,说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是:一个中国人在参观美国人的房子时说“你们的房子真好,非常的漂亮。”主人听了很高兴回答说:“谢谢,我们一家人也很喜欢它。”中国人对这样的回答感到意外。稍后,美国人赞美中国人的英语说得好时,中国人的回答是“不、不、我的英语说得不够好”。美国人没想到中国人会如此回答,感到有些迷惑不解。美国人的回答是否像有些中国人认为的那样“不够谦虚”,中国人的回答是否像美国人听起来那样“不够诚恳”呢?其实,上述两种回答引起不同反应是由于双方语言习惯不同,讲英语的人听到别人赞扬,一般说“谢谢”,表示接受,说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因此不应“故作谦虚”,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直接接受赞扬则意味着有骄傲自满情绪或缺乏教养。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常识通常都附带着文化背景的烙印,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完全用母语的习惯去理解外语经常会出现歧义,文化障碍会影响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媒体,学习外语就必须学习其文化,因此外语教学应与其文化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学生跨文化差异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1.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养。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纯语言的训练或交际技能的训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和引导者,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成效。因此,增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至关重要。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参加相关院校或教育机构组织开办的文化培训班或文化研究专题讲座,通过交流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同时,英语教师还应广泛阅读中外文化书籍,不仅深入了解英美人的文化,还应加强本族文化的学习,分析西方文化与本族文化的类同与差异并进行比较,提高自身文化差异理解能力。
2.利用课堂教学加强文化渗透。课堂是学生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交际的模拟舞台。英语教师应科学、合理的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包括词汇、句法外,还应充分为文化学习和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外语教学,要从纯语言技能教学转向内容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从文化理解和语言感知能力方面着手,从真止意义上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思想的,有一定鉴赏能力的文化传承者和宣传者。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所讲题目增加背景知识的介绍,在教语言的同时结合语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给学生灌输些外国文化习俗,这样就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更恰当地接受并运用材料中的语言知识。
3.利用课外活动提高跨文化意识。学习和掌握外语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为了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及拓展,教师及学生应共同努力开展英语文化氛围浓厚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为他们提供一个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更广阔的舞台。具体形式有:定期开展外国文化专题讲座,可以请外籍教师或专家教授就英美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系统的介绍和互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举办外国影视或音乐欣赏会,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还可以结合一些西方重要的节日(如christmas,mothers’day等)举办一些专题晚会和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的组织、准备和参与的过程中去亲身了解不同国家的民情风俗;我们还可以通过组织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文化周、英语角等活动,把语言学习活动贯穿到文化活动中去。
4.加强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主体文化是相对于客体文化而言的,是指母语文化,它也是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中国英语教学的一个误区是,学生只读西方的文本,如小说、传记、散文、诗歌和各色杂志等,其结果是只接触西方意识,只学会如何表达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学生在这样的误导下会慢慢丧失立足于本土文化的不断自我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要害是忽视了用英语来表达自身的人文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可见,必须转变这一现状,把掌握英语的重点放在表达与自己所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内容的能力上。传统文化活动与各种英语文化活动相得益彰,从而给学生创设一种双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两种文化的异同,提高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周健.试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外语教学[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5).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十七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往往是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特点,缺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这一段的学生心理较为敏感,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味对学生灌输知识,容易造成学生厌学。本文从高中历史教学出发,探讨了利用学生的情感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从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策略。
高中历史情感教育问题策略。
一、在实践情感教学中要注意某些问题。
情感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掌握适度原则,在发挥情感教育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符合科学认知的发展规律。
(一)过度加大兴趣培养,滥用个人情感的话教学成果反而会更差,教师要是过度培养学生的兴趣,会造成学生在原本的教学进度没完成的情况下,损害教学方向,不利于教学的目的的个人情感在教学中不能滥用。尤其在历史教学中,在历史中加入过多情感的话会影响学生的判断力,例如在学到清朝鸦片战争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因为这段时间中中国所受到的误入而不想学习这段历史,甚至会产生盲目的厌恶或’憎恨的情绪,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情感教育的进行不可以忽略学生在基本能力与基础知识的培养发展。改正偏科认识的观点,将情感与认知和谐发展,是情感教育施行中最为主要的目的。历史知识与能力担任着增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任务和教育意义,而情感、行为、价值观念也同为重要,承担着社会和谐的责任。想要完成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两者缺一不可。
(三)注意教学过程中情感表达方式的时刻与恰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情感表现的方式要恰合时宜,不能太过热情或是冷淡,必须依据教学进度适时调控,把握好分寸,自然亲和地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可以自我为中心,平等对待学生。
高中的历史教学里情感教育的.施行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改革目标,和为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是教育的工作者也是学科改革的前行家,不断地探索与研究,最终挖掘出教学中的注重因素,使学生品德认知等多方面发展。
随着我国教育发展的不断进步,教师们也应当不断加强自己的职业素质,加强本身的教育技术。教师不但得教育学生知识,更要利用情感的教育,加强学生对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爱好。所以教师要和学生成为朋友,搭建亲近的师生情谊,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里自主学习。准确施行情感教育,让教育不只是灌输知识的层次,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还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育。为了更好地施行情感教育,可以用以下几点来概括。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情感教育的首要条件。
大部分学生会爱屋及乌,只要喜欢教师就会喜欢那个教师所教的那门课程,所以要想有良好的教学质量需要建立彼此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是学生不喜欢教师或者对教师存在惧怕,面对教师总是心惊胆战,不敢发表意见,不敢质疑教师的问题,只敢被动地听取教师的讲授的内容,精神受到压抑,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根本无法提高教学水平,这样又何谈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身心发育。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特别关键,它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学习,使其情感愉快、思维流畅。
(二)由情感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应当从学生出发,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用阳光积极的心态去感染学生,平时可以在课余时间用开玩笑、聊天等方式融入学生群体中,去了解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可以用幽默的教学方式,亲切的教学态度去放松学生们的心情,更有益与学生吸收知识,健康成长。教师应该不单单让学生掌握书面知识,更要让学生在德智体全面的发展,改变旧教学灌输性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善于自主思考。其实历史课程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一种反思,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学会以古鉴今,当学习到大唐盛世、康乾盛世的时候,学生能够了解稳定的政策、较低的税率、开放的国策才能让国家更加昌盛,从而引申到今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国策国情并对此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想提高学生积极性在不同阶段也当采取不同的情感方式,如低年级学生,许多学生会对某些学科进行懒散的态度,会有偏科现象,因为自制力不够强,常常有开小差等行为,影响正常上课学习。这时候教师就要善于用情感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正确引导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回答问题并且给予肯定的目光,多去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让课堂的气氛更加积极。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初步的自我激励意识,能够主动学习,这样教师就应该多注重主题教育,用亲切的态度,使学生能够随着自己的引导去自我思考,提出具有深度的问题,在解析中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从正确的角度判断推导出答案,让学生的大脑得到最好的锻炼。
(三)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运用积极的评价。
在教学方式上,通过多人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高效地加强学生的分析、合作、沟通的能力,是多方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这样的教育方式更是拉近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可以使教师在学生中了解学生。在讨论中积极肯定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深度探索,努力思考。更是可以展开多种知识比赛,使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意识,更主动、更迫切地去学习,且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能够帮助彼此更好地了解历史。
三、结语。
情感教育的实施在历史教学过程上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情感教育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可以让学生健康发育。每一名历史教师,都要学会在教学方式中不断改变,融人情感教育,总结出有效的教学方式,保证我们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社会未来和谐的发展。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十八
九年制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能力应与传授知识并举,也就是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由应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转轨于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提高学生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上述诸项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初中《生物》中安排的38个学生实验中,其中单纯的观察实验28个,占全部学生实验的73?7%,而且观察贯穿于全部实验中。因此,教师要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地、正确地、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能力。
1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2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
2.1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
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2.2对比观察。
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例如:鳞翅目昆虫的分种要从头、胸、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种主要观察胸部。常见的灰蝶科与凤蝶科容易混淆,通过对比观察从同中找出异点,灰蝶科翅正面花纹少,颜色单一,腹面花纹较多,颜色较多;而凤蝶科翅正面和腹面花纹和颜色都多。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各科、种的生物特征就易掌握。
2.3重复观察。
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
[1][2]。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十九
情感既是英语教学的'手段,也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中情感及其渗透力量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成败优劣.
作者:张红艳向泽民作者单位:张红艳(张家界贺龙中学,湖南张家界,427100)。
向泽民(张家界八一希望小学,湖南张家界,427100)。
刊名:商情・科学教育家英文刊名:shangqing年,卷(期):2008“”(5)分类号:h3关键词: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二十
摘要:情感教育是中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文章就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提出了三点策略,即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情感。
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态度及信念,是新课程改革精神的体现。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很多学生表现出情感冷漠,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们,为人处世能力差,情感道德严重缺失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未来发展[1]。情感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但目前,中职语文教学重认知、轻情感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情感方面的关怀和教育,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这种问题的出现给中职语文教学敲响了警钟。
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佳作名篇,尽管这些优秀的作品风格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是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包含对家国、生活、亲情、好友及壮丽河山的情感抒发。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这些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语文教学成效。例如,语文教材中有散文《我不是一个好儿子》,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记载了母亲的点点滴滴和一言一行,把一个勤劳、简朴、慈祥、关爱儿子的母亲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起来感人至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唤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还有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同样是写自己的母亲,重点突出了母亲那伟大、内隐又不求任何回报的母爱,也正是在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感染下,作者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因此,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就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众多的情感教育素材。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因而,在中职语文情感教育过程中,中职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极为重要[2]。但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听,学生缺乏体验感,致使情感教育缺失有效的载体。针对中职学生,语文教师可以联系一些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开展一些活动,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与情感有着密切关系的节日,举办一些讲故事、诵读优秀诗文、小演讲、演课本剧、续编故事等之类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使其从中获取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又譬如,在母亲节,教师可以先介绍母亲节的由来和风俗习惯,然后以“我的母亲”为主题,举办一场小演讲比赛,让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演讲当中,然后让学生根据主题与他人进行亲情方面情感交流,由此,既强化了学生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对亲情有进一步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情感教育的作用。
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情感。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新课程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诵读,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浮现与作品相关的意境和画面,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思想启迪,有所感悟[3]。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这是一首饱含深情的词,作品前几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使用叠字的修辞手法,将作者的愁苦凄凉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后面陆续写了梧桐、黄花、细雨、过雁等,将愁绪进行层层叠加,读来让人感慨不已,使学生为作者生不逢时和人生际遇产生深深的同情。这样的一部作品,如果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讲解,将大大削弱文章的情感。而如果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有感情的诵读,可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亡国之恨和沦落之苦,同时也对我们今天幸福快乐的生活倍加珍惜。总之,情感教学是中职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借助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是实施情感教学的目的。当然,情感教育能否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还需要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情感修养,以及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情感教学的实效,帮助中职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2]吴小丽,何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11):85.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939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