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的教案(优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07:24:11
面积的教案(优质15篇)
时间:2023-11-28 07:24:11     小编:JQ文豪

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有力工具。教案的编写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步骤,确保课堂秩序和时间分配的合理性。掌握一些教案的写作技巧和要点,可以帮助教师编写出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案。

面积的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师生准备面积分别是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教师准备一些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幻灯片。并准备幻灯机。

教学过程:

1、认识物体的表面。

师让学生摸一摸课本的封面、文具盒的面、课桌的面,指一指黑板的面、门窗的面。

师指出:像课本封面、文具盒面、课桌面和黑板、门窗面等,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

2、认识平面。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指名摸一摸它们的表面,使学生感知它们都是平面图形。(板书:平面)

3、认识围成的平面。

师出示下面的图形:

让学生指出哪些图形是封闭的,哪些不是。告诉学生:封闭的平面图形叫围成的平面。(在“平面”前面板书:围成的)

4、认识表面和围成的平面的大小。

(1)让学生说说摸过的物体的表面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师指出:物体的表面、围成的平面图形,它们都有大有小。

5、师归纳面积含义。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1、用重叠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用幻灯出示两个宽相等而且长相差很少的长方形,让生用眼观察它们的大小,当生不能判断时,师通过操作让它们重叠起来,让生分辨大小。

2、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用幻灯出示一个长9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让生判断它们面积的大小。然后师通过操作把图形分成同样大小的方格。让生通过数方格来比较大小。

3、认识面积单位。

师:在用数方格比较大小的时候,我们分成的方格的大小要一样。我们经常使用的面积单位有三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平方厘米。让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图形,量一量它的边长,告诉学生: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并让学生说一说周围有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物体的面积。让生测量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并让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2)认识平方分米。(方法同认识平方厘米)

让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课桌的面积。

(3)认识平方米。让生量一量黑板的边长,认识到一页黑板的面积正好就是1平方米。

让生观察教室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并引导学生测量教室的地面面积。

1、练习二十七的1、2题。

2、练习二十七的3题。“做一做”的第3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知道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认识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让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教学目的: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面积单位,初步明确: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米尺、绳子和几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

提问: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用手势比划一下。

2、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用手势比划一下。

板书课题: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让学生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问:这是什么单位?用它可以测量物体的什么?

让学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问:这是什么单位?用它可以度量物体的什么?

并让生说一说1里面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师强调:1厘米是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让生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看看1分米有多长。再让生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面,感觉一下它的大小。

让生比较它们的不同。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指名说一说1米和1平方米的不同。

4、小结:

师:从上面的比较我们知道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测量物体的长短要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面积要用面积单位。

1、做“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指一指课桌面的边长和面积。

2、做“做一做”第2题,让生说出横线上应填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

3、练习二十七的第4题,让生自己完成,集体订正。

5、练习二十七的第6题,让生自己在钉子板上围成,师生共同分析周长与面积的关系,从中归纳出:周长相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不一定相同,其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6、练习二十七的第7题,先让生观察,再集体分析。

面积的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0-p75。

1、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观察、比较、拼摆、测量等建立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活动中,理解面积的含义。

3、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图形卡纸、用来拼摆的小圆形、小正方形、小长方形。两张大小不一样的长方形白纸。

(小的那张。因为它的面小,能很快涂完,容易赢。。。。。。)

(1)、师:大家都认为这张纸的面大,这张纸的面小,要很快涂完,应该选择面小的这张纸,是吗?我们同学都很聪明。

(2)、引入:这是这张纸的面,那其它物体的面又在哪里呢?如:数学书的面。。。。。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桌子呢?你还能说说我们课室其它物体的面吗?并动手摸摸。(顺带复习周长)

(3)、比较各物体的面的大小。

师:那么,数学书的面和桌子的面比较,谁大谁小?数学书和黑板呢?

2、引出课题:

师:我们刚才比较这些物体的面谁大谁小,实际上是在比较它们的面积,谁大谁小?(今天,我们就是来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纸条帖)

师:那什么叫面积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71,读一读什么叫面积?用笔划下来。

1、学生自学教科书p71“面积”的概念。

师;现在大家知道了什么叫“面积”了吗?谁来说一说?(课件出示)

你们都看懂了吗?有没有什么疑问?

引出学习“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

举例说明。

(1)、“物体的表面”

师: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课桌、窗子、书本。。。)

问:那么,你们说,课桌的面积和书本的面积比较,谁大?谁小?

课桌的面积和黑板的面积比较呢?

(2)、封闭图形。

师:那封闭图形又是什么呢?谁能举例说明你认识哪些封闭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3)、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观察法)

,读概念。

(4)、比较面积的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师:现在,大家知道了什么叫面积?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现在大家桌面上有三种不同颜色的彩纸,到底它们谁大谁小呢?请同学们小组内想办法比较一下。(小组活动)

汇报。

师问:你小组比较的是哪两个图形?怎样比较?

:红色纸条和绿色纸条或绿色纸条和橙色纸条可以用重叠法比较。但红色纸条和橙色纸条用这种方法比较,得出的结果,大家的意见不一样。那么,到底谁的结果对呢?现在,请同学利用手上的学具用自己的方法摆一摆,验证一下。

汇报。

要点:为什么不用圆形?用正方形合适还是用长方形合适?为什么?

:你们在比较面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用的学具大小要一样)

(5)、学生自学教科书p73-p74的内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问:你学到了什么?

汇报、交流。

板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让学生边汇报,边从自己的学具中找出相应的学具展示说明或用手比划)

(6)、举例说明。

师:那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或1平方分米?

(计算机的键盘、手指的指甲、)

(7)、感知1平方米的大小。

师:那1平方米又是多大呢?(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

这就是1平方米的面积,大家猜猜,这里面能站几个人?

来,验证一下。(学生出来示范)

1、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教室该用()作单位。橡皮该用()作单位。

笔盒该用()作单位。黑板该用()作单位。

2、完成p761

3、估量一下课桌的面积。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板书设计p:

面积和面积单位

面积

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1平方分米、1分米

1平方米1米

面积的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课本第六册p84~85面积和面积单位、练一连、练习十七(1~4)

教材简析:教学面积时,教材从实际操作、观察引入,分摸摸、看看和涂涂几个层次进行。明确面积是四边所围成的全部,会观察和比较两个面的大小。教材很注重面积单位的引入:“把两个平面图形划分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比出它们的面积的大小”,自然突出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同时为学习间接测量面积的方法作了准备。教学重点:面积概念的建立。

教学目标:知道面积的含义,面积和周长的不同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表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现在要给这个镜框配一块玻璃,怎样算这块玻璃的大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面积和面积单位”。

1、 认识物体的表面:

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铅笔盒盖的面、课桌的面。

师:像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铅笔盒盖的面、课桌的面等都是物体的表面。

板:表面

2、 认识平面:

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摸一摸它们的表面。

师: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板:平面

3、 认识围成的平面:

哪些图形是封闭的?哪些不是?

师:封闭的平面图形叫做围成的平面。

板:围成的平面

4、 认识表面和围成的平面大小:

数学课本和铅笔盒盖的表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画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不封闭的三角形有大小吗?

师:物体的表面、围成的平面,它们都有大小。

5、 归纳面积的含义。

1、 用重叠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出示p88上的图。

你能一眼看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吗?怎么办?

师画下来,剪下来。用重叠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能看出大小吗?

黑板面和教室门面积的大小用这种方法比行吗?两片叶子呢?

师:有时候,用重叠方法不能比较出两个物体面积的大小。

2、 利用面积单位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把两个平面图形划分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a.认识平方厘米:出示1平方厘米。指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比一比,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同你的哪一个指甲的大小差不多?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拼一拼,用6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注意不同的拼法。

数一数,p88(2)中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b. 认识平方分米:出示1平方分米。指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剪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量一量,用一平方分米量一量课桌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c. 认识平方米:用一平方分米量教室的大小行吗?我们来认识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

1平方米有多大呢?指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估一估,黑板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我们学习了几个面积单位?谁能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

p90(1~4)

面积的教案篇四

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以免混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积计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个内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公顷、平方千米。这一内容主要是介绍教大的面积单位,它常用测量土地面积,我们有时称它为“地积单位”。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对以后的生活、生产劳动有很大的帮助。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解决实际问题。

课本第78页例3,第80、81页练习。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课件。

一、复习旧知。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课件出示图形。

2、写出正确公式。

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

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二、讲授新课。

1、课件出示例3。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

2、练习。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

(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

(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3、讨论交流。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1)意义不同。

(2)计量单位不同。

(3)计算方法不同。

三、综合练习。

1、课本81页10。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后独立完成启发学生看表发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四、小结。

跟小组同学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80页6、7题。

板书设计:

长方形周长=(长+宽)×2(a+b)×2。

正方形周长=边长×44×a。

长方形面积=长×宽a×b。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a×a。

面积的教案篇五

教科书第118~119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七第1~3题。

1、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帮助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帮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会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每组准备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带色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剪刀、直尺。

一、动手操作,认识面积

1、感受物体表面面积

学生动手操作:把带色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贴到长方体的盒子上。

教师提问:你会发现或体会到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谁大谁中,教师在这过程中引导、总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体验平面图形的面积。

学生动手画一个学过的图形,然后每组的同学把画好的图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能体会到什么?(学生可能体会到平面图形有大有小,在此过程中教学平面图形这一概念,如果有的学生画出角的图形,教师借此机会让学生把角的图形和学生画的长方形、正方形进行比较,教学围成一词的意义。)

引出: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操作矛盾,引出面积单位。

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谁能想出办法来?(学生可能想出用划方格的办法、重叠的

办法、剪拼的办法等,只要合理教师给予肯定。)

(建议根据具体情况做成教具,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教师有意出示下列图形比较,看哪一个图形的面积大?

(根据具体情况做成教具)

师生总结:在进行测量、计算面积时规定

了统一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房分米、平

方厘米。

2、动手操作,联系实际,形成表象。

教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教师提前把1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印在白纸上。)

学生涂上颜色,然后剪下来,体会1平方厘米有多大

举出生活中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表面。

用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测量你身边的物体表面的面积。(如扣子、橡皮等。)

(2)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学生剪下来,体会1平方分米有多大。

举出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测量课本的封面面积。

(3)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学生先估计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教师再出示面积是1平方米的大纸。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三、课堂小结:结合本课的重点,进行总结--板书课题

四、综合练习

1、课本第119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要钉子板上围出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图形。

3、课本第121页第2题测量图形的面积。

4、课本第121页第3题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面积是8平方厘米、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面积的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拼一拼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引进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感知它们的大小,形成正确的表象,并会应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3、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教学重、难点:

难点: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纸片。

学具:三张不同颜色的图形纸片,若干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纸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什么是面积。

(1)物体的表面。

请你摸一摸课本的封面和桌面,感觉一下谁大谁小?刚刚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了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像这样首尾相连、封闭起来的图形,叫封闭图形(板书)。

到底什么是面积呢?来整理一下(补充板书:或)。

通过同学们积极的动脑,我们已经明确面积的含义。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

个三角形的面积谁大谁小?(---观察法)。

出示两个长方形,它们相比,谁大谁小?(仅仅观察不好确定,你有什么好的方法?---重叠法)。

出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这两个呢?(观察法,重叠法都不行,怎么办?借助数格子比出它们的大小。---数格法)也就是要统一标准。到底使用哪种标准方便呢?人们习惯上用正方形的面积作为面积单位。

看到面积单位,让我们不禁想起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为了方便交流国际上也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书)想不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补充板书:1)。

3、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1)认识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板书)用这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纸片量一量自己的指甲盖,看看哪个指甲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小纽扣、键盘小按钮···)。

太费事了,如果有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来帮忙就好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分米吧!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板书并贴纸)。

盯住它看5秒,收好,用手比划一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再比划一次。有进步吗?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开关盒、粉笔盒的一个面、魔方的一个面···)。

现在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几平方分米?快速的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量一量,验证一下我们的估计。

看来同学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估计能力了,真不错?(3)认识1平方米。

约能站几个学生?让我们来试一试!

三、巩固利用,内化提升。

2、有趣味的数学。你会不会闹出马小哈一样的笑话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好了,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留给大家一个课后作业:查查看,除了今天学的面积单位,还有哪些其它的面积单位?并和同学交流交流。

面积的教案篇七

(2)学会面积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难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1、理解物体表面的面积。

同桌两人比一比谁的手掌面大?

谁想跟老师的手掌面比一比?

像这样用你们的小手摸一摸数学书的表面,再和你们的手掌面比一比,谁大谁小?

再摸摸桌面,比你们的手掌面怎样?(大得多)

像手掌面、数学书的表面、桌面等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它们的大小分别叫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提问:书面、桌面、黑板面,谁的面积最大?谁的面积最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黑板面的面积最大。)

2、理解封闭图形的面积。

看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这四个图形,有一个和其他三个不同,你能找出来吗?(角)

看来,不仅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封闭图形也有大小,现在老师告诉大家,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生齐读)

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彩纸,这三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比较一下。

重叠法比较蓝色纸和黄色纸,蓝色纸和红色纸的大小。

真不错,老师给了小小的提示你就能想出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小纸片,想不想动手来摆一摆?有的同学手已经很痒痒了,好,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小组合作摆一摆黄色纸有几个小正方形纸片大。

板书:黄色=8个小正方形

同学们摆得真快,下面请大家自己从学具袋中拿出小长方形纸片作标准来摆一摆红色纸,看看红色纸上能摆多少个小长方形纸片。

板书:红色=9个小长方形

我知道了!是红色纸的面积大!因为红色纸有9个小长方形,黄色纸只有8个小正方形,9比8大,所以红色纸大。有同学不同意,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小长方形和小正方形不一样大,所以没法比较。)

你的意思是说要用同一种小纸片作标准对吗?好,那咱们就用小正方形做标准吧,试试也用小正方形摆一摆红色纸。

板书:红色纸=8个小正方形

现在能比较了吗?红色纸和黄色纸的面积一样大!

这也告诉我们,在比较和测量面积时标准要怎样呢?(统一)

是的,就像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一样,测量面积时就要用统一的什么单位?(面积单位,板书课题)(提醒学生收好学具)

人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创造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你们想不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里最小的正方形,这就是1平方厘米,量一量它的每条边有多长?(贴在黑板上)

也就是说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谁愿意再说一说?(指两名同学说,全班说)

板书: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现在请你用1平方厘米量一量,看哪个指甲盖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纽扣、开关按纽、电脑键盘上的一个键、电话上的按键)

我们的周围和生活中有这么多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睁开眼睛,你记住1平方厘米这个朋友了吗?有了1平方厘米这个朋友的帮助,我们就可以测量一些物体的面积了,请同学们拿出小长方形纸片,用1平方厘米摆一摆,看看它的面积是多少?(12平方厘米)

你不但很快测出了这张纸的面积大小,而且还用了巧妙的方法,真是了不起啊!

1平方厘米已经跟大家成好朋友了,下面我们来跟1平方分米交朋友。请大家试着从学具袋里找到1平方分米,举起来,仔细看看,再量一量它的边长。是1分米吗?也就是说,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记住1平方分米这个朋友了吗?让我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生活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你能在教室里找到吗?(数学书的一半,开关盖)

板书: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估计一下这块黑板的面积大约多少平方米。

1、物体()的大小或()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测量或计算面积时,要用()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块地砖,正好放9个,这块地砖的面积是()。

2、我能行,请你试着填一填。

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小红家的卫生间大约有4()

3、请你当回小法官。(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小明身高140平方厘米。()

教室的门高2平方米()

课桌大约长6平方分米()

4、光明小学三(2)班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学校颁发了一张奖状给三(2)班,同学们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量了量这张奖状,发现它横着能摆5个正方形,竖着能摆4个正方形。

你能帮三(2)班的同学们算一算,做镜框的铝条大约要多长?做镜面的玻璃大约要多大吗?(拓展练习)

1、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

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还知道了: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想知道什么?

除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三个面积单位,还有没有其他的面积单位?

还有平方公里,我们中国的国土面积就大约是960万平方公里。

2、评价。

你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满意吗?

3、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回家后调查你家的居住面积、小区的面积、或是你喜欢的风景区的面积。

一、创设生活情景,积极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

二、让学生自己来“做数学”

三、重视空间表象的建立

四、渗透人文关怀,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面积的教案篇八

1、 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 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 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学生学具和计数器。

教学时可以从媒体中收集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1)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3)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第9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这部分的知识虽是新知识,就知识本身而言,学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放手让学生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通过作业的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的标较好,怎样让学生体会到大数的改写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渗透给学生的,怎样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本案例中做的还不够,需要大家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面积的教案篇九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p60—61。

1、通过涂色和摸实物等活动感受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能够利用方格的多少来表示图形的面积。

3、学会利用方格数比较图形的大小。

4、养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通过动手操作练习思维发散能力。

用方格的数量表示图形的面积;利用方格数比较图形大小。

多媒体课件、教学pad。

一、情境引入。

1、涂颜色比赛。

师:男生一队,女生一队,比一比哪一队涂得快。

师:为什么男同学用的时间短?

生:同样的图形,有的小,有的大。

2、摸实物,体验面积。(摸课本的封面,摸练习本的封面)。

师:你在摸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生:方形的`;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大有小。

二、传授新知。

3、比较四个图形。

师:刚才我们比较了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的大小和两个长方形的大小。那现在我们再来比较一下这四个图形的大小。(出示圆、长、正、星)。

师: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生:最大的最,最小的是:五角星。

小结:当图形差异比较小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眼睛观察直接比较图形的大小;

4、比较两个长方形。

师:那中间两个长方形哪个大哪个小呢?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比较他们的大小呢?

5、小组讨论寻找合适的比较方法。

师:请同学们按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

生:讨论交流比较方法。

6、交流反馈。

生:尺量;把它们切割、移补;用透方格纸数格子。

7、数两个图形内的小正方形(格子)。

师:把这两个图形放在方格纸中,就相当于在两个图形中摆满了小正方形。

师:为什么要摆满小正方形呢?

生:小正方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师:为什么两个图形的大小一样大呢?

生:因为小正方形的数量一样多。

小结:当图形差异不是很大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统一的度量工具来进行比较图形的大小,例如刚才的两个长方形,我们就可以用小方格纸来比较他们的大小。

8、方格数量一样,但是图形大小不一样。

9、提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比较的所有图形的大和小有一个数学名称,叫作面积,所以我们说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接下来,我们就用刚才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一下下面这个图形的面积。

三、练习巩固。

练习1:

练习2:

练习3:

左图面积比右图面积_______。(填“大”或“小”)。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最后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面积的定义,来结束我们今天的数学课。

【板书设计】。

面积。

图形的大小,是它们的面积。

【教学反思】。

面积的教案篇十

教科书第52~53页。

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一、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52页上的两个长方形。

指出: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在书上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写出对应边的.比。

师板书:长:3:1宽:3:1。

3、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

问:你是怎么验证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4、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那么面积比是几比几呢?

二、探索其它图形的面积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

引导观察:估计一下,它们的对应边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

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引导学生猜测。

(2)引导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

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的比是1:n2。

三、运用规律应用。

出示书中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请从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1)测量有关图形的图上距离。

(2)计算相关图形的实际面积。

说说是怎样算的?

四、活动小结。

通过本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活动中你的表现如何?

板书设计:

表格略。

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面积的教案篇十一

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图形的等积变换。

一、新课教学

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让学生观察方格中各种形状的平面图:

提问: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你是怎样知道的?

同学进行交流。

二、归纳比较的方法:

(1)平移(2)分割(3)数方格

你还有什么发现?与同学进行交流

三、练习

1.用分割和平移法来判断

2.根据自已的理解画图形,只要面积是12平方厘米都可以。

3.让学生讨论观察补哪块图形好。

四、作业

课堂作业:17页第4题。

课外作业: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图形。

《比较图形的面积》这一课是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依据学科体系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计算机信息技术,采用以自主探索为主、合作交流、多媒体演示验证等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认知水平,在每位学生都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后,再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交流讨论,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比较的方法,体现了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本节我设计了,说一说、想一想、练一练、三个教学环节。重点是想一想,让学生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的关系。因此,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以轻松的话题引入主题,通过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探索x。适时引导学生发现大屏幕中5副图形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初步探索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借助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来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探索课本主体图的13副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于是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本的主体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x,当课本主体图的13副图形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出现在大屏幕的时刻,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形象吸引着学生,同学们睁大了双眼,努力的寻找着,渴望发现更多的奥秘,我及时提出指导性建议,要求先观察判断图形面积之间存在的关系,再使用学具动手操做验证,并作好记录以便交流。目的是抓住一切机会培养训练学生的数学思想。经过每一位学生充分的动脑观察,动手操作的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形状不同,但面积都相等。在学生全班汇报交流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的给更多的学生展示自我树立自信的机会。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它们依据是什么,当发现学生的比较方法独特时及时给予鼓励,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体现了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化。学生真正成为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当我使用多媒体课件逐一演示验证学生的发现时,同学们紧盯大屏幕,屏住呼息,等待自己的发现和方法得到证实,与此同时全体学生又经历了一次发现和比较方法的全过程,同时感性认识也得到了提升。在练一练节中,我让学生应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体会图形的变化与面积大小的关系,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的直观演示,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它的形象、生动,吸引着每一位学生的眼球,从心灵深处迸发出一种好奇,和探索的x,学生学习趣盎然,求知x高,课堂气氛活跃。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如练一练时,对习题缺乏沿深,假如能对习题加以沿深这样即可以突出练习的目的。又可以为还没有掌握的学生提供再一次学习的机会。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把教学工作搞的更好。

面积的教案篇十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九册69页至71页。

2.使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和变换的。

3.通过交流,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和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设计特色:针对本课的知识特点,课前设计目的性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前置性作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在课堂上,运用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小组交流后再进行全班的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教师有目的地板书,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总结:把没学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2、今天,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板书课题。

小组交流课前小研究。

1、汇报课前研究的方法,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有目的地板书。

2、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1、教学例1

2、强调格式

1、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斜线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口答,并说出理由)

2、判断:

(1)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三角形的高是2分米,底是5分米,面积是10分米。()

3、说出求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课前小研究

研究者:班级:

(可以在学具盒或在附图中选材料)

1、我用的材料是:

我的做法(文字或画图表示):

我的结论:

2、我用的材料是:

我的做法(文字或画图表示):

我的结论:

3、我用的材料是:

我的做法(文字或画图表示):

我的结论:

4、我用的材料是:

我的做法(文字或画图表示):

我的结论:

附图2

材料一

材料二

面积的教案篇十三

同学们好,下面我们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没学新课之前你们回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怎样求?我们先来复习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x边长。

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我们分别展开长方体的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就变成这样一个平面图形,它的上面和下面是两个完全相等的长方形,请你们认真观察,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哪条边?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和宽,那么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就等于长x宽x2。我们再来观察一下前后面,前后面也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又分别是长方体的哪两条边呢?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和高,同学们很快就能求出前后面的面积,前后面的面积等于长x高x2。最后再来观察一下左右两个面,它的长和宽又分别是长方体的哪两条边。分别是长方体中的高和宽,同学们很容易就能求出左右面的面积,左右面的面积等于高x宽x2。

现在老师把这个平面图形还原成长方体,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上面、前面、右面分别和长方体的哪两条边有关系,上面和长方体的长宽有关系.前面和长方体的长高有关系,右面和长方体的高宽有关系、我们只要求出上面、前面、右面的面积,用它们的和再乘2,就求出了长方体的表面积。所以,长方体的表面积=(长x宽十长x高十宽x高)x2,会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就简单多了,正方体是由六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围成的,每个正方形的边长又都是正方体的棱长。用棱长乘棱长先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来乘6就可以了,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棱长x棱长x6,也可以写成棱长的平方x6。我们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求法,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

面积的教案篇十四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六册第四单元第39—41页“什么是面积”。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多种比较大小的策略。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从遂昌出发,坐车来到湖山,路很远,你们说这么长的路程该用哪个长度单位来表示?生:千米。

师:那么,比“千米”小一点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呢?生:米。

师:比“米”再小一点的长度单位又是什么呢?生:分米。

师:对。比“分米”更小一点的长度单位还有吗?生:厘米,毫米。

师:是的。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可以用长度单位如“千米、米、分米、厘米”等表示。

二、面积的含义。

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物体既有长短之分,又有大小之分。黑板、课桌、书本、树叶、银幕、文具盒等都可以叫做物体(板书:物体)。

师:(出示文具盒)这也是一个物体,一眼看去,你们先看到的是什么?生a:外面。生b:表面。

师:是的。许多物体都有它们的表面。例如,黑板面,叶子的表面,书本的封面„„你们能再举出一些物体的表面吗?学生举例(略)。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现在老师请大家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课桌的表面摸一摸,说一说有什么感觉?生a:桌子的表面光光的。生b:桌子的表面大,课本的表面小。

师:大家的感觉都不错。课桌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课桌表面的面积比较大;课本的表面比较小,我们就说课本表面的面积比较小。(板书:面积)那么,文具盒的表面比较小,可以怎么说呢?生:文具盒的面积比较小。

师:黑板面比桌子面大,又可以怎么说呢?生:黑板面积比桌子面积大。

师:你还能想到什么呢?生:还可以说桌子面积比黑板面积小。

师:说得真好。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形成板书)。

师:(出示图形)物体表面有大有小,那么这些平面图形(板书)也有大小吗?生:有。圆比三角形小。

师:对。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圆的面积比三角形的面积小。再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还可以比较那些图形之间的面积大小吗?(生交流)。

师:我们说,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你们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叫面积吗?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师: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所以说: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

三、面积大小的比较。

1、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黑板的面积与桌面的面积大小差别很明显,我们经过观察便能很容易地知道它们的大小。这种比较的方法叫观察法(板书)。

生a:红纸片的面积大一点。生b:我认为白纸片的面积大一点。生c:我认为两块纸片的面积一样大。

师:现在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问题还不能解决。那么,你们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生:把两块硬纸片的长和宽量一量。

师:你们说可以吗?生:可以。

师:这个办法行。(板书:测量法。师生测量长和宽„„)还有其他更简单的办法吗?

生:可以把它们叠在一起比一比。

师:(把硬纸叠在一起)你们发现了什么?生:红颜色的纸片面积大。

师:说得对,我们给这个方法取个名。生a:重叠法。生b:叠比法。

师:都很好。我们就叫它为重叠法吧。

3、出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观察法就不太容易看出来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看来眼睛有时候会欺骗我们。你能否想出更好的方法,准确的比较出它们面积大小呢?让学生思考,并说一说。

学生分四人小组探究:老师也给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有:两个长方形、若干小长方形纸条,方格纸。

学生汇报:总结出重叠法、用指定的长方形量和用方格纸这三种方法。

得出:用数格子的方法判断面积的大小。

生a:有9格的图形面积最大。生b:只有16格的图形面积最小。

师:你们都认为是这样吗?

师:(出示图形)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a:上当了,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生b:是的。因为格子大小不一样。

生c:说明单单数格子多少还不能肯定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那怎么办呢?

生:要用一样大的格子去量。

师:说得好!要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就要学会测量和计算,而格的大小不同,无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说明统一方格的大小很有必要。

四、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就在我们刚才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时,动物王国里发生了一件事,想听吗?

2.怎样才能知道谁铺的面积大呢?拿出对应的纸片比一比。3.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4.指名展示自己的方法。5.回到原题,找出冠军。

(设计意图: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

2.你能说出什么是面积吗?

3.还学会了什么?怎么比较面积的大小的?

六、板书设计。

物体表面(平面图形)的大小是面积。

观察法。

大小的方法用指定的长方形量。

用方格纸量。

面积的教案篇十五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在探索活动中认识组合图形,归纳并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从而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学习,让学生知道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中,要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进行计算,这样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简单的图形向不规则图形和组合图形的知识转化。

2.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思考与解决习惯去思考如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个性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班共41名学生,从过去的学习情况来看,整体基础比较扎实,学习能力较强。最为关键的是:本班学生有85%的学生都酷爱数学这门课程(具体调查统计过)。只有部分学生对数学喜欢程度一般。总体上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好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且通过之前的作业反馈、师生交流及我班特色“每天三问”的反馈对本班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于平面图形直观感知和认识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了一些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应进一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学习中去探索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

3.学生认知障碍点:拓展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是本节课最主要的障碍点。

1、知识目标

(1)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

(1)在观察、列举中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在尝试、交流中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用分割法、填补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3、情感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例,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重点: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小图形所需的条件。

难点:如何选择有效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93961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