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热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07:30:16
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热门19篇)
时间:2023-11-28 07:30:16     小编:字海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把握作品的精髓和主题,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和情感。那么如何写一篇有深度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要充分阅读并理解所读的书籍,对书中的核心观点和主题进行把握。其次,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来思考书中的观点,并通过举例子、加以对比、进行分析等方式进行展开。同时,我们还可以引用一些书中的名言警句或者是与所读书籍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来丰富文章内容。此外,我们要注重读后感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文章结构要清晰,观点要有层次感,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修辞方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最后,我们还可以在读后感中加入一些个人的感想和思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我们的情感共鸣和思维深度。写读后感是一种对自我的思考和表达,体现了我们对所读内容的感受和体验,同时也是对作者和书籍的致敬和赞美。这些读后感范文或许能激发我们对于阅读的热情和欲望,让我们爱上阅读的魅力。

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一

在看这本书之前,曾经在网上看到过关于这本书的一小部分,十分感兴趣,后来在学校读书馆借来看后,我发现许多现象,在各个地方去看这本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例如在空旷的地方可以比较好的理解,在室内闷热的地方会感到很费脑!

这是一本努力从精神病人的角度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书籍。作者别出心裁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各种精神病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将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他们的经历。

书中不乏有一些古怪离奇让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比如说一个男人坚信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生物而对她们充满了畏惧,又比如说一个女人自称曾经被外星人绑架过,还有为了变成天才而接受开颅手术的狂人等等。但引起我最多关注的,还是那些与本书名称相呼应的案例——与天才们有着一线之隔的疯子。

这些人,说是疯子也不为过。他们有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想法和坚持,有些特点几乎可以用荒诞来形容。他们有的像是蛊惑人心的邪教教主,有的像是蹲在路边以为自己是蘑菇的痴呆,有的像是沉浸在自己幻想世界里的空想者,还有的,拥有谁也不相信他们会拥有的能力。除了最后一种人难辨真假以外,其余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一套强大而牢不可破的世界观,你甚至无法用现在已知的理论去辩驳他那看似荒诞却又逻辑严密的推理,这也是很多人去治疗别人的精神疾病结果自己却被带上歪路的原因。很多这样的案例带给我巨大的震撼,我承认他们的观点很荒诞很偏离实际,但是不得不否认他们自己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和我们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严密的逻辑,甚至与现实的世界接轨,你无法去辩驳,去纠正他。看过这本书,你会对他们产生深深的同情与敬仰,就好像是为了不让这种太过出格的世界观在这个社会上散播开来,我们把他们单独的隔离开来,否定他们的观点,他们的世界,他们的一切,将他们称呼为——疯子。

“是的,我们否定了他们,但是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所以他们在那里,一个被隔离开来的地方。里面最让我心痛的是两个孩子的.案例,他们两个都是天才,只是天才的成分中夹杂着灵异。一个在物理方面有天赋的孩子自称能够感觉到四维虫子,所以不断的在物理学上探索,想探索这种超越三维的非物质性生物。另一个孩子拥有极高的智商,但是能看到好运和厄运的颜色,并且经常做一些不被父母理解的举动。其实不是这样,作者努力跟她沟通之后发现她的这些举动看似无理取闹,其实有着比成年人更多的思考。

每读到一个案例,特别是遇到逻辑能力很强的病人,他的逻辑没有丝毫弱点,讲的让我感觉“很有道理”。我不止一次的想到这几个字,然后提醒自己,他是个精神病人。连作者也不知一次的提到精神病医师被自己的病人搞得成了精神病的事。作者费尽心思的写这些东西,很好,但是几乎每个案例,他都留下了空白。那是个令人难受的空白,他采访了病人,病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作者把笔录搬出来,即就是把精神病人的语录复述一遍。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论,把自己的空间缩小,让病人释放出自己的空间。可是他写成了书之后,那些病人的空间被无限的放大了。换句话说,作者的每次采访,特别是那些非常厉害的病人,他都会被其他医生一再警告,最好别把病人说的当真。可是作者把这些极其危险地思想毫无保留的说了出来。这不就等于让读者真切的面对这些“天才”吗?最令人不可忍受的是,靠后有一篇的案例的病人竟是作者自己。他毫无掩饰的承认了自己的多重人格。如果说,从前的我对于精神病人,以玩笑的态度视之,今后我不得不提醒自己,他们只是少数而已。”

看书的这几天,我发现自己想问题的方式已经有了变化。强迫症的感受也更加强烈。总之,我很后悔自己看了这本书,并且思考了其中的内容。

看书的时候,我有的添加笔记。我不愿意再回顾这些天才们的高见了,那些“经典”的思想我也不愿再记住。愿想看书的人,收起你的好奇心,珍爱生命。

智多近妖,我常听人说起这样一个词。聪明的让周围的人不寒而栗,大概指的就是这种人了吧。我不奢望这些人能够得到解脱,跟我们一样正常的生活,我只希望那些拥有极高智慧的人们别再因为不被人们所理解或者接受就被定义为疯子。

精神病人和我们眼中的世界不同,但是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欢乐与悲伤,有着自己的心理活动,请给他们一些尊重,尊重他们的思考,尊重他们的信仰。

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二

其实生活里,人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精神病”,例如:抑郁、偏执、强迫……只是看程度如何、是否影响到了别人,又或者说,是否能够隐藏?至少让别人觉得你是跟其他人一样的……是的,一样……你跟别人不一样了,你的想法太超前,超前到了别人实在无法理解,而你又想让别人知道,宣传这样的想法,那就成了“精神病”!

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有断话,真心说到了我的心坎里:矛盾,是一种孤独感。虽然为此痛苦不堪,但是又尽力维护这那种孤独感。经常是处在一种挣扎状态:既希望别人关注、关心自己,又不知道该怎么去接触和回应别人,于是干脆直接抗拒。可是骨子里又是那么的渴望被了解,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关注……哪怕会后悔,也继续坚持着去抗拒,而且矛盾到嘴里说出来的和心里想的完全相反。

这段话,真心触动了我的灵魂,是的,我的灵魂~亦是那种找到了同类的感觉。那是我童年从8岁开始便挥之不去的孤独感。跟随我20多年。但是现在我想,我喜欢这种孤独感!是的,喜欢!也克服了自己想要被关注、被关心的渴望~!

最后,就像书中所写:面对未知,没必要害怕,而是学会尊重未知的存在。其实那也是对自己的尊重,给自己一个尝试着去了解、辨析的机会。也就才有思考的机会。

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三

以前阿秀曾经跟我提到过这本书,我貌似也看见她在我电脑里也下过这本书,当时我也没在意。后来也托她的福,张章同学把这本书交到了我手里!当然当时的使用权不属于我,后来因为些原因最终使用权还是属于我了。照这么回忆其实我跟这本书还挺有缘,若不是我在莫大的东台大润发超市巧遇张章同学三次,这本书也不会到我手里啊!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作者采访精神病人时的故事。通俗的说,就是以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这个,我们不断质疑的世界。

其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质疑这个世界,例如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活着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等等一系列的质疑!我们正常人也许只是从表面分析一下。而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偏执于他们所执著的事,把一些微小的事放大化的来看,以至于做出些极端的事情。所以在正常人的眼里他们病了,俗称“精神病患者”。

书中提到有很多精神病医师因为长时间跟精神病患者接触最终他们也“病”了,也许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本来就存在些因素。因为长时间跟精神病患者接触他们内心里面的平衡点被打乱了,所以“病”了!其实天才与疯子只是一线之隔,关键在于内心里那个平衡点!

书中有两个爱情故事。但是可以用一段文字说明。摘抄的。

指间的戒指不再闪亮。

婚纱在衣柜早就尘封。

我们的容颜都已慢慢苍老。

感谢你带给我的每一天。

正是因为你。

我才有勇气说:

“永远,永远。”

第一个故事是一位臆想症的老人,老伴逝去多年,依然认为他活着。

第二个故事是一位丧偶的中年人,不断的学习生理等课程,为了复活爱人。

感触很深,然后静默不言。

书中有一段是讲“角度问题”。一个女“患者”说在工作外她会是个孩子,她喜欢这个新鲜的世界,而不是去习惯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必须跟别人一样的态度!这个女人其实没有问题,反而是认为她有问题的人才有问题。不是每个人都习惯墨守成规,孩子是最好的列子。不是所有大多数人认为对的事情就是对的,大多数人认为错的事情就是错的!而那个“大多数“的界限往往让我们思想上有限制了,所以渐渐的我们也就习惯了!

书中结尾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

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四

其实这本书不是因为我想看才买的,而是因为我妹想看我买给她看的,当然我也对其有一定的兴趣,我相信每一种类型的书都能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书到的时候是下午,我先看的是另一本书,比较枯燥乏味,之后就拿这本书来看了,在昨天下午终于看完,和看完每本书一样,有一时间的空虚。当我开始思索这本书看完后给我带来的影响时,我的感受是信息量太大了,这本书的信息量太大了,无数个真实的案例,无数个令人惊奇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我相信我的一遍阅读印象并不会太深,有些案例也没有理解透彻,毕竟其中量子物理学,三维,四维,粒子,我真的无能为力。所以我选择用记录下文字的形式再一次回忆其中带给我震惊的故事。

书中提到不要细想精神病人告诉你的世界观,不然你也会变成精神病人的。精神病医师最后自己反而有了心理问题的也不在少数,我们足以看出其实有些精神病人根本不是疯子,反而是天才,他们其中有些人的智商是我们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而他们的逻辑思维,甚至比我们自身的思维更加清晰和具有说服力。记得在四维虫子中那个年轻的少年,他提出的想法甚至让量子物理学家惊叹。那个能将人看成各种动物的女孩,她所看到的.动物(人)全是对这个人性格的反映,即使她对这个人才是第一次见面,一点也不了解。那个提出精神能力的女人……书中的案例太多,实在无法一一说明,因为其中还有太多我自己也在疑惑的问题。

那个多重人格的男人,因为孤独感造就了另一个一模一样的他,后来因为想要一个去疼爱的对象,造就了他们的妹妹“她”。其实我们又该怎么去评价这种行为呢?我不知道,我的想法是同情,他是被孤独感所迫害的那个人。而我对孤独感的理解在另一个案例中有了更深的感触,这个案例是孤独的守望者,一个男子梦见自己一个人出生在一座小岛,这里没有其他的人,他也逃不出这里,我的文笔不足以让我将那种绝望的孤独感描述清楚,可是设身处地的想想,你知道你是这些“蛋壳”中唯一活下来的人,你面对这无边的大海天空,你努力想找到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可是在这梦里,你永远都是一个人,没有体会孤独的人无法体会那种绝望之感。

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五

我看这本书其实是个偶然,很少看亚马逊的mail的我,突然看它推荐书籍打折,封面书籍正好是室友书架上的一本,我就开始看了。我已经开始习惯了,盗版。

这本书是很吸引人的,我想很多人都好奇过精神病人是怎么样的,是在想什么?这本书解答了我的一部分想象。

或是天才,或是疯子,其实可能差不多的。不是有一句话领先时代半步是天才,领先一步是疯子。那我估计只是一个正常人了。比起疯子或者天才,可能自己的好奇心还是太少了,行动力还是太差了,我不敢太过的超出社会所容。可是我也不愿意呀……正如书中所说,精神病人一般都很快的找到了一个解释,而我却找不到。这是一种谨慎,对未知的敬畏。

我想到一个人,a,我还是这句话,我在他的身上看不到敬畏感与羞耻感。我想他未来应该不至于变成精神病吧。我觉得精神病的思考还是很有趣的,思维或可是我之前忽略的,是我挺感兴趣的。

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六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与其说是国内第一本记录与精神病人访谈语录的书,不如说它是一群误入歧途的天才的故事。

本书内容是作者高铭历时4年,通过各种渠道,利用自己所有的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公安部门等机构,对这群“非正常人群”进行近距离访谈、加工、整理而来。

书中内容分为多个小故事,故事之间没有关联性,内容让人匪夷所思,却又是这群人内心的真实感受。但如果你按照这群人的逻辑去推理,那么这也将是一个完美的闭环。

如:梦的真实性,她整日生活在恐惧中,不相信任何人,她的恐惧来源于她的梦境,她记得她从小到大的梦境,梦里的生活和现实的生活基本一样,随时间流失,后来她逐渐接受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梦境生活。梦境中有一位影子先生每次拉着她跳楼,而且影子的先生的五官,还在不停变换着形状,仿佛很多人的面孔。看到这里,我身上也仿佛冒着一股寒气,如果我是她,我也会恐惧。

又如:超级进化论,她觉得我们从胚胎时期起,就已经微缩了整个进化过程。胎儿寄生在母体内最开始母体不适应,后面胎儿就释放出化学物质让母体认为胎儿是个器官,躲避了免疫系统的追杀。

人类之所以进化得这么成功,是因为我们有进化的大脑。有了优质的大脑,我们就不需要獠牙,不需要尾巴,也不需要游泳,不需要夜视,同时我们还可以藐视周围任何生物。

今后的人类,因为大脑进化更高级,于是她大胆推测,会有很多器官退化,但是都无所谓,嘴巴可以变成吸管,只要食物是流质的;眼睛可以更小,因为不用警惕周围的环境;手指可以变成多个,方便打字,腿可以更小,因为油门刹车全用手解决,脖子要更粗,这样才能托住那个大脑......看完之后,我也觉得好开心啊,和书中的精神病人一样,兴高采烈地手舞足蹈起来。

再如:人间五十年,她精通与预测有关的一切,四柱八字、星座等。她讲着讲着,她的很多观点,我是比较认同的,她觉得她能窥探未来只是某种统计学,就像一颗熟透的苹果必然会落地。命和运,交汇在一起就是命运,你的性格和选择、机遇和胆识,虽然选择和机遇有变数,但是它们会交在一起,形成一个必然的点,很多点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人的命运。绝大多数这种变化会很小,但往往这种很小的变化却对未来有深刻的影响。从很小的一个点开始,一毫的偏差,整个人生完全不同,正所谓:一念之间,万物生或死,一芥之间,宇宙存或灭。一切变化,有时候只是始于那一点点。

她有段时间为此迷茫,不过后面,她就想通了,如果你因为一句话而坐享其成,那么即使机缘巧合得到了什么也会从指缝中溜走,因为你不配拥有它。如果你对未来渴望恨不得从喉咙里伸出一只手去抓住它,那么你得到的往往超过你的期许。

最后她说,命运,很多时候掌握在自己手里,人间一世50年,不要为了活着而活着,要为梦想而活。看完这个故事,我也相信,命运,很多时候看上去是注定的,但实际上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其实,书中还有很多很多关于这群特殊人群的故事,如双子中有一对双胞胎,姐姐觉得过世妹妹的灵魂附在自己身上;还有一个患者的关节站立法,他认为只要找到关节的节点就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包括自己的血液的流动和血小板的聚集;还有一个人他能预见未来,他说了很多关于他预知到的事情,这些事情发生在他这样一个普通人身上,他却只能疯狂、无奈、绝望和疲惫,事后,作者问了他的主治医生是否相信,医生说他信;生化奴隶中,这个病人每天会洗n次手,而且必须用各种杀菌的东西洗,不计代价的洗手,因为细菌很强大很危险;还有一个人转世了很多次,记得前世发生的很多事情......

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我是正常人,里面的人是精神病人这种心态去看的,可看着看着,固有的观点却悄然发生着变化,里面的内容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玛雅文明及预言等众多领域,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很奇妙,宽广而辽阔;这个世界很系统,严谨而规则。遗憾的是虽然我们深处这个世界中,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只能感知到其中的一点点,更多的事我们一无所知。

很多事情,不是说你了解的越多,你就知道的越多,相反,你了解的越多,你质疑的越多,未知的更多。当有人问作者《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会出第二部吗?作者说不会。

因为好奇,作者决定接触这群人,而四年之后的某天,作者决定结束,停止这种因好奇而引发的接触。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其实人生若只如初见,也挺好!

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七

另外,本书有句话大意是——对那些患者说的话不要太深琢磨不然会崩溃……嗯……我也是这么觉得的。

因为有些患者的世界观,说真的,ej乍一看真的觉得很有道理不是随便说说。

一切都是无法完全逻辑清晰回答完整的问题不是吗?

所以书中有些患者说的世界观其实不完全错误不能因为他们有缺陷就否定因为有些他们被判定有疾病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其他(虽然那些其他也是因为这些世界观而发生……)有些世界观还很有道理,我想这也是作者选择这些故事的原因之一吧,否则书名也不会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个人觉得许多故事的患者对事件的解读很有意义很有逻辑性甚至有些还很靠谱!

至于最后作者稍微涉及到自己的问题ej果断忽略_原谅我已经被好几篇与物理学有关的部分绕晕了,虽然通过这种接触方式觉得量子物理学很有趣但是没有完全白话文解释我真的看不懂理解无能啊tat(其实我觉得作者在文中呈现的与患者之间的问答互动本身就有点不合理......

另外,整本书唯一吓到我的故事就是『2梦的真实性』。

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八

倘若让我说实话,应该很多人看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以后,都觉得自己是个精神病人,不觉得是的也会质疑自己。有点隐喻,有点刺激,天才与疯子只在一念之间。那些进入精神病院的不单单是普通人,也有很多高学历和某个领域的专家,更是还有精神科医师。如此有质量的精神患者,说着还貌似符合各种哲学逻辑原理的观点和想法,让人不自禁地认同和站队。

你在追求什么?在满足了物质条件后的我们,更多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宇宙之大,你若想要彻彻底底地征服,说句比较绝对的话,那是完全不可能。要么就是进了精神院要么就好好地把好奇心藏在内心不要示众。我想起旧约圣经的一个故事,人类的先祖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肥沃土地上子嗣繁荣,物质异常丰富,这时就想要建造一座巴别塔通往天上,以传颂自己的名誉。上帝迁怒于此,于是让这些建造的人完全互不听懂语言,不能进行沟通,结果这通天塔也就无法建成。看着是不是有点相似之处?不管是趋于好奇心,亦或是心灵空虚想要知道自己在宇宙中是个什么样的位置,还是为了进一步发现宇宙的更多奥秘,无非都是自我不满足的驱动下,想要得到更多的答案。没有什么天才,没有什么疯子,都是一个正常人,有的人想得多些,有的人想得少些,有的人转牛角尖偏执于一个答案,有的人放宽心态,更愿意只是活在当下。这个世界,承认的是宇宙很大,人的脑力开发还有巨大的空间。这不就得了,不管有没有上帝,未解之谜如此之多,人类的智慧如此有限,我们只是沧海一粟,如此渺小,有什么理由不多谦虚和恭敬呢?一个个被认可的学术观点和说法,难道就一定是最准确的定义和原理吗?最早的地心说不也在后来被推翻了吗?人类是猿猴进化来的不还是大有争议吗?不要为自己所知道的一点东西沾沾自喜。疯子未必真的就是疯子,天才也未必真的就是天才。眼睛所见的都未必是事实的真相。

人生若只如初见,爱是永不止息。

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九

连续三天看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很久没有这样一口气看完一本几十万字的书了。除了包罗万象的内容很吸引我,还有点原因是我不敢看得太投入,理解得太深入,我怕会颠覆我的世界观。鉴于此,尽管作者有录音证明内容的真实性,但我不得不尽量把它当小说看。

几十个微小说涵盖各个领域,有量子物理、哲学、史前文明、宗教涵盖了各种类型,有心理、情感、悬疑、科幻、玄幻我甚至觉得每个故事都能延伸出一部大制作,比如《飞越疯人院》、《预见未来》、《变脸》、《宇宙追击令》、《时间规划局》似乎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原型。

但是,封面上赫然写着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纪。作者虽然有录音证明内容的真实性,但他还是在最后强调成书时有增删,其实他就是怕读者过于沉迷。因为诸多访谈对象知识之渊博、逻辑之严密、思想之深遂、信念之坚定、感情之执着令自诩正常人的我们汗颜。

有意思的是,书中一位精神病专家的理论印证了我说过的一句话。我说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疯子。他说得更直接,人人都有精神病,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某些方面的偏执。扪心自问,我有,你们有吗?只是很多时候正常人要压抑自己的偏执,因而过得似乎更累。

当然,我不会因为看了这本书而变得消极,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而我肯定不是天才,那注定也成不了疯子,虽然我多少有些羡慕他们,但我也非常乐意并享受做一个平凡人的快乐与踏实。所以我不会也不能认真去研究他们那一套自成体系的各类理论,惊叹一下罢了。

奇怪的是,我发现所有精神病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能够静下心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一个正常人,却很难做到了。也许是太多外力的影响:世俗的眼光、物质的诱惑、生活的压力也许是内心的浮躁、狂躁、不安、不屑我应该反省、借鉴、改变。

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十

你是否有用自己的视角去审视“精神病人”,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大多人心中是那些穿着病号服,举止疯癫且怪异的人。但在翻开这本书后,让我对“精神病人”有了完全不一样的看法。

本书作者高铭历时四年,接触了百余位“非人类,才诞生了中国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册。从第一张“生命的尽头”中的女士到“四维虫子”里的小男孩,完全颠覆了我对这个人群的想法,或许疯子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天才,只不过现在的他们仿佛哥白尼一般,被现实绑在了火刑架上。宇宙如此的浩渺,定然存在着许多人类所不知道的事,或许我们眼中的这些疯子,拥有们闻所未闻的知识与眼界。

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十一

这本书是一本从精神病人的角度看世界的书,我用了短短几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无论是从《四维虫子》这一章的“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还是在《真正的世界》这一章的“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有一天你认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又或者是在《最后的撒旦》中那位病人声嘶力竭地咆哮:“我信奉恶魔,那又怎么样?自甘堕落算什么?我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光明的存在,我不存在,没有对比,也就没有光明……你们都是神好了,我甘愿做恶魔,就算你们全部选择光明,为了证实你们的光明,我将是最后一个撒旦。这!就是我的存在!”以及类似这些的所有都让我感到震撼。尽管从整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告诉读者,千万不要对号入座,也不要深想精神病人们的说过的话,但是我仍然把自己的思维带入到了故事当中。

作者从头到尾描述的观点大概是“永远不要用你的思维评判别人的对错”。我感谢自己的学识不够丰富,让我没有资格做这些高智商精神病人;我也很感谢自己的懒惰让我不去思考的太深。

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

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十二

天才和疯子的距离有多远?也许只有一线之隔,天才不被人理解,逼久了或许就成了疯子。

高铭的这本书正如他所说,有案例的基本还原,也有自己的整合,整本书亦真亦假,有些观点你还确信有道理,那么是不是自己也是精神病?你不信服活着没听说过的观点,就当开眼界了,不能太较真,太较真了或许自己真的变成疯子了。个人认为这本书包含了唯心论和唯物论,把它当成心理学小说也可以。

合上书,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记的是如下几个观点:"四维虫子、多宇宙论、感觉的存在、精神的强大、量子物理",这些是我第一次听说,开了眼界。

一,撒旦恶魔存在的意义。

"我信奉恶魔,那又怎么样?自甘堕落算什么?我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光明的存在,我不存在,就没有对比,就没有光明。人的高尚情操也就永远不会被激发出来,就只能是卑微的、肮脏的、下流的!有人愿意选择神,有人愿意选择恶魔!如果这个世上只有天使,那就没有恶魔了,就像这个世界只有神就没有神一个道理。我的存在意义就在于此!”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思维的存在,世上才有那么多的杀人犯,才有那么多自甘堕落的人。思想决定命运,思维限制人的发展。改变思想,才能改变命运。

二,感觉的存在。

在"苹果的味道"这则故事里,这个人先是找到了感觉的存在,后来体味到精神的存在,再到后来尝了苹果的味道,回到了精神和肉体的统一。那些佛教大师的闭关修炼,不吃不喝也是为了寻找精神的存在吗?个人比较认同关于"感觉的存在"的观点:"感觉这个东西,很奇妙,当你被各种感官所带来的信息淹没的时候,你体会不到感觉的存在,至少是不明显。感觉其实就像浮在体表一层薄薄的雾气。每当接触一个新的人物或者新的事物的时候,感觉会像触角一样去探索,然后最直接地反馈给自己信息。"。

三,角度问题。

孩子的角度和成年人的角度不同,孩子看到的世界是最真实的,在他们眼里大自然有生命,树木会说话,鸟儿会唱歌,河流会跳舞,石头会变形……是成人正常?还是孩子?很多时候成人的价值观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是不是有些孩子在家长不认同他的观点后,走了另一个心理极端,就会变成精神病人。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你看到的蓝天白云,高山流水,在孩子眼里,或许不存在,因为他看不到,他能看到的只是他的视线范围内的事情。蹲下身个孩子交流,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四,真正的世界。

引用书中的观点,要"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五,迷信or信仰。

"真正的信仰是不会动摇的,哪怕没有神都不能影响自己的坚定,这才是信仰。真正的信仰,能包容所有的方式,能容纳所有的形式。只有迷信的人才打来打去呢,整天互相叫嚣:你是错的我才是对的,你是邪道我是正途。这是迷信,不是信仰。”我一直纠结什么是迷信,什么是信仰,在这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迷信的人整天说自己的信仰是正宗的,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而真正有信仰的人似乎能够包容,不争辩,你信你的,我信我的,不去强行传播,拉帮结派,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

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十三

我看这本书其实是个偶然,很少看亚马逊的mail的我,突然看它推荐书籍打折,封面书籍正好是室友书架上的一本,我就开始看了。我已经开始习惯了,盗版。

这本书是很吸引人的,我想很多人都好奇过精神病人是怎么样的,是在想什么?这本书解答了我的一部分想象。

或是天才,或是疯子,其实可能差不多的。不是有一句话领先时代半步是天才,领先一步是疯子。那我估计只是一个正常人了。比起疯子或者天才,可能自己的好奇心还是太少了,行动力还是太差了,我不敢太过的超出社会所容。可是我也不愿意呀……正如书中所说,精神病人一般都很快的找到了一个解释,而我却找不到。这是一种谨慎,对未知的敬畏。

此生不休,望思考不停。自己还是需要疯一点。从思考到行为。所谓个性,我真的挺羡慕。我有我的行事方式,我遵守我自己的道义,他不一定完全符合你的道义,但如果你比我弱,请在我的领域按我的方法做事。

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十四

我们最终被奴役的是无知。这是我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得到的最好答案,而作者整本书最后的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在我看来是整本书最美好的一句话。因为这两个观点,所以在我看完这本书后没有陷入纠结和困扰中,仍旧很平静。如果你问我是不是这两句话给了我什么神奇的启发,我要诚实地告诉你,没有。它只是让我接受了我们的现实,让我接受了自己的无知,让我接受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但是仅此就够了,仅此就能让我在读完书后仍旧能本着一颗初心去看书中的故事和观点。

我们有时候会深究一些蛋疼的问题不放,比如说,人为什么活着?比如说,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再比如说,你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等等。在有些人看来这纯属是吃饱了没事干而想的问题,但是有些人还真吃饱了没事干,沉在这些问题里出不来。但是这些问题根本无法让你给你一个标准答案,甚至连暗示也没有。所以有的人就特别痛苦,而我年少的时候也陷入过这些问题痛苦不堪,那个时候正值高考,因为思考活着的意义而完全不能让我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考中去,因为不知道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所以总是整夜整夜地哭,后来在父母的陪伴下才逐渐好转,回去继续参加高考。现在想想,还是因为那个时候的自己太脆弱,对现实没有把握所以才会想在人类生存的意义上给自己一个动力,但是潜意识里我们都知道生老病死的循环过程是任何人无法逃避的(也许未来的科技发达到一定程度,可以让人不死,但是目前我们还是无法逃脱这个自然规则),所以表面上是自己陷入哲学的死胡同,但是实际上是自己无法面对一团糟糕的自己,让自己有一个逃避的方向。所以,想想还是年少的自己不够坚强。而我现在还会思考这些问题,一样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已经不会让我因为没有答案就放弃生活,所以我跟朋友开玩笑说,我有精神病的潜质,但是我不会成为精神病患者,因为我现在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现实。

我终究相信,因为无法面对现实的不满,所以才会从哲学、宗教、科学等方向给自己答案,但是有些东西就是没有标准答案,即便有答案,也不是目前的你所能探索到的,所以面对无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有勇气接受!请记住,不要被无知奴役!

什么叫被无知奴役?

在我的认知里,我认为被无知奴役有两种。一种是绝对相信自己对未知问题所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不愿意辩证地去了解其他的答案,以至于偏执于自己的世界。另一种是绝对相信别人给出的答案,颠覆了自己之前的价值观,所以自己也纠结痛苦了。

那么接受自己的无知是不是就放弃探索了?当然不是,因为我们都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所以解决未知的问题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偏执某个观点而发疯。有案例说过有科学家因为研究而得了精神分裂症,对于这样的案例,我不敢说是他一定是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无知而导致的。但是我知道我们在探索的过程要能容忍自己的过错,也许你研究了几十年的东西结果是一个错误的方向,那样也不是毫无意义,如果你知道那个方向错误了,起码你是否定一个错误方向,科学本来就是不断地否定错误的过程。而哲学本来也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所以对于这一切,我很喜欢《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作者高铭在文章最后的那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在一条路上走远了,看不清自己了,那么就回过头来看看,想想自己最初的初心。思考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思考不能让你快乐和明澈,那么就回头,第一接受自己的无知,第二想想一切如初见时候的自己。

总会存在一些问题超出我们所能理解的范围之内的,而那些问题的各种答案也许更加超出我们的理解范围。包括哲学,宗教,理论物理学,生物遗传学,中医学等等。我们无法在自己的认知的水平上给一个完美的答案,所以我们会看到我们认为奇奇怪怪的人,他们给出奇奇怪怪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他们知识从你不了解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所以要理解他们的存在。但是如果那些人生观和价值观冲击到了你,那么说明你也被这个答案所吸引了,这个时候我们要记住,如果一切本来未知的问题在一瞬间顿悟,那么你可能随之而来会有顿迷,所以如果那个冲击来得特别大,那么就接受自己的顿迷,平静呼吸,怀疑批判接受,如果你真的接受不了就忘记,如果忘记不了就回到初心,回到“一切若只如初见”的时候,不要被其他思想主导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自己的思想被一个外来的思想在一瞬间否定了,那是极其危险的,我不敢说你一定会精神紊乱或者是自杀,但是迷茫肯定是有的。就如木心所说,“如果顿悟不至于渐悟中,顿悟之后恐有顿迷来。”所以如果一个豁然开朗不是建立在你自己的认知能力上,你是没有办法去批判接受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别人给出的答案哪里是可疑的,也许你只是全盘接受一个未知正确的观点也说不定呢!所以对于未知问题我们要怀有谦卑和尊重的态度去探索,不要自傲,也不要自卑。

我们真正会感到迷茫的问题都是未知的,包括未知的处境。有确定的已知答案的问题反而不会让我们困惑。能看得到的未来也是不会让我们迷茫的,因为未来是未知的,所以我们面对未来,大都时候也是迷茫的。为什么二十年前的大学生没有我们现在迷茫,因为他们毕业了可以包分配,他们可以算是进了大学就可以看到未来,起码工作是可以得到保证的。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不包分配,即便研究所毕业也未必就可以马上解决就业问题,211,985只是给你提供了一个高的平台,并没有给你铺平未来的路,所以这一代的大学生跟二十年前相比,他们更加迷茫和焦虑!但是迷茫焦虑不是单纯地因为他们不努力,也不是因为他们不懂事,而是生活给他们的未知因素太多了,而面对未知我们却又给不出一个完美的答案。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也只有去接受未知的处境,努力做好当下才是最好的办法,等到自己的能力提高一点点了,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跟着提高一点点了,未来要走的路就会跟着清晰一点点了。

所以面对一切未知都不要害怕,坚强地面对,接受自己的无知,然后提高自己的能力去解决。但在一条路上走远了还没有找到你的答案,那么请回头看看那个最初的自己。

这一切是我读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想告诉你的。但是我不敢妄断作者的用意在哪里,所以一切不能算是书评,只能算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一点点思考。

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十五

看完这本书,整个就是觉得作者在和自己的第二人格对话,而不是所谓的精神病人访谈录。好吧,我知道这本书还是有很多粉丝的,不喜勿入。

看书到后来,当涉及到问题越来越多的时候,才慢慢发现作者更多是用对话体的形式把自己心中的困惑或者说是想象表达出来吧。我很怀疑作者是不是在写故事娱乐大众。记得在书的后面,作者说:“当有人问我写的是真的吗,我会回答说是假的。当有人问我写的是假的吗,我会回答说是真的。”但我更倾向于访谈的内容是假的。或者说其中必然有假的成分存在。

我的质疑主要在于,首先,关于精神病人的逻辑问题。可能是我孤陋寡闻见识浅薄什么的,访谈录里面的精神病人的逻辑都想当严密,虽然他们有妄想症狂躁症幻想症或者其他各种什么病吧,他们居然可以对一个陌生人那么客气,那么推心置腹地讲很多东西,而且是逻辑完整的。好吧,我无法相信这是精神病人可以干出来的事情。

其次,关于访谈的连续性问题。从书中的每一篇访谈中都可以看出,作者和精神病人的谈话很连贯。按常理来推断,一般而言访谈者扮演的是引导的角色,而在这本书中,一些访谈确实是作者在引导精神病人,但是还有一部分完全是作者和精神病人在进行学术探讨。除了精神病人的话里面有信息点之外,作者的语言里面也会有很多信息点。这让我很怀疑作者的初衷。

或者作者只是把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推测、对量子物理的理解、对生活中一些无法用科学去解释的现象都罗列出来,然后和自己的另外一个人格对话,于是就有了这本访谈录。再然后是为了畅销,就把自己的第二人格都假定为各种各样的精神病人,再标榜一下“中国首部精神病人访谈录”的名号,然后就大卖特卖,作者也就赚得盆满钵满了。嗯,我猜是这样的。

看完之后,我就只能给这本书两颗星了。虽然说我真的受到一些启发,觉得生活不应该是现在这样子,觉得精神病人所提到的一些东西确实于我而言有启发……但是我只能给这本书两颗星,因为,看到最后,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十六

没有用太久的时间,就读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这回趁着有实体书,通读全书。

读之前就大概了解本书是讲述精神病院里病人的故事。精神病院是神奇的充满神秘感的地方,感觉不会像医院那么神圣,也不像医院那么阴森,共同点是人们不会想进去待着,但精神病院会有神秘感吸引人想揭开一角窥探一下。

有些疯子并不是真正的疯,他们是真正有高智慧的人。读完本书,总让人有这样的感觉,仿佛在病院里的人,是掌握大智慧的人,因为自己不同世俗的举动,而被误关进来,里面很多内容讲述高深莫测的世界观、科技观、生命观等。我记得有被外星人抓走监控地球的间谍人;有从未来穿越回来的旅行者;有人研究古代文明否定过去;有人研究科学技术否定现在,这些人让人感觉需有很强的逻辑及丰富的知识,怎么能被认为是疯子。

有心灵感应的双胞胎,有多重人格的他她他,有人看所有人都是各种动物,有人在平静的屋子感受到大风的侵袭,这些人的奇怪想法似乎没有那么的高深,但却也让人无法捉摸,一些无法去想象的事情,却真实的感受在他们身上。

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十七

一次次让我停了下来。原因很简单,书看的让人头"胀"。对,用“胀”这个字形容,最接近我的状态了。我自认心理精神还是蛮强大的,但是越到后来没看两篇就得停下来,让大脑休息一下。这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特别想做个数学题或者几个英语单词。前者让我重新回到理性的世界,后者让我暂时忘掉一些东西。

这不是危言耸听。虽然最终因为好奇心的驱动,我还是读完了小说。

它对人最大的帮助是里面好多个案例涉及到了量子物理的知识以及相对论的知识。“精神病人”用巧妙地比喻让人恍然大悟。扭曲空间是相对论的结论,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怎么理解。那个“疯子”天才般的用苹果在布上滚动解释,顺便解释了黑洞和白洞之间的联系,让人不得不佩服。

但最后别看这本书。

每读到一个案例,特别是遇到逻辑能力很强的病人,他的逻辑没有丝毫弱点,讲的让我感觉“很有道理”。我不止一次的想到这几个字,然后提醒自己,他是个精神病人。连作者也不知一次的提到精神病医师被自己的病人搞得成了精神病的事。作者费尽心思的写这些东西,很好,但是几乎每个案例,他都留下了空白。那是个令人难受的空白,他采访了病人,病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作者把笔录搬出来,即就是把精神病人的语录复述一遍。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论,把自己的空间缩小,让病人释放出自己的空间。可是他写成了书之后,那些病人的空间被无限的放大了。

最令人不可忍受的是,靠后有一篇的案例的病人竟是作者自己。他毫无掩饰的承认了自己的多重人格。如果说,从前的我对于精神病人,以玩笑的态度视之,今后我不得不提醒自己,他们只是少数而已。

看书的这几天,我发现自己想问题的方式已经有了变化。强迫症的感受也更加强烈。总之,我很后悔自己看了这本书,并且思考了其中的内容。

看书的时候,我有的添加笔记。我不愿意再回顾这些天才们的高见了,那些”经典“的思想我也不愿再记住。愿想看书的人,收起你的好奇心,珍爱生命。

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十八

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发现中,思维碰撞出的火花在狭隘的空间和时间中流淌。即使在书中他们是一群疯子。

这个世界好像有点问题,却找不出问题在哪儿。疯子,是在寻找世界,奇妙而诡异的发现,成就了他们的天才。不同寻常的感受,独到的眼界,是他们的不同所在,因此也被视为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或许疯子和天才只是一线之隔,那些被关在医院里的人,他们心中或是眼前的世界与我们不同,或许是陷入了思维的歧途,打开了思维的后门。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的倾听,详尽地体味,顺着他们思维的脚印,翻过思维的城墙,会发现他们的世界是一个奇妙的空间,他们的“疯言疯语”却有像真是的理论。"异能追随者“,时间尽头,超级进化论,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想法,却又是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推导出的。

虽说思考是一种正常行为。但在我们的生活中谈这种有些高深的问题似乎又有些可笑,我们的'生活也并涉及这些复杂的纠结,只有学者才会关心扑朔迷离的世界和真理,对我们来说这里就是人间。

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十九

题目是摘自一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面的前言的一句话,当初看完这篇前言的时候,我知道如果放在语文,克里的话,这句话的作用应该是引出下文或提出中心论点,或许是别的,这也不怪,我语文本来就不好的。

作者说他第1个想法去旅行,而且还生出了无限感慨,从他那长长的情缘就能看出来,而我就没有这种感觉,可以说是什么感觉都没有,心中也伤不起什么感情来,或许是人生的阅历不同,也许是我压根对这句话提不起什么感情来,后来才发现当时我注重的是这本书的故事,在我看这本书时,我关注的是他的故事,而那些类似于感慨总结这一类的,我往往会选择一眼扫过或者直接掠过,不光是这本书,阅读其他书也是一样的。

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盆地山峰草原,高原森林,多种多样的地形和多种多样的生物。才会变得如此的丰富多彩。才会令那些探险家为此痴迷,不惜自己的生命,为的就是想在那自以为绝美的遗迹上面留下自己的脚印。再一个又一个的险境之中探寻着最美的风景,这大概就是文中的作者想要去旅游的原因吧,想去多看看这个世界。

世界正是因为多种多样,而因此变得精彩。而最精彩的往往是世界的本身。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94153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