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作可以自由发挥个人的感受和见解,不拘泥于格式,让思考和表达更自由自在。探索书中的作者意图和写作手法,是写读后感时需要思考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这些读后感范文,我们可以对不同类型书籍的读后感写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一
托勒20xx年被评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属灵作者,他《当下的力量》曾是最为畅销的属灵书籍。我去年读完《当下的力量》后感觉很有启发,立刻发现打坐中“瞬间昏厥”的现象增多了。
所谓“瞬间昏厥”就是打坐中有一瞬间丧失了思维,但意识还存在的一种现象。我猜想这就大概和顿悟,或者见到本心的瞬间相关。
人一醒来,大脑就开始活动,各种念头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去刻意观察自己的大脑活动,我们或许都没有意识到大脑时刻的运转。有些人刚开始打坐时,发现自己大脑安静不下来,以为是打坐反而让大脑活动更杂乱。其实这是一个错觉,没有经过训练刻意观察自己思维的人,经常是不会意识到大脑的复杂活动,当静心去观察时,才发现里面的混乱。
当我们安静坐下,仔细观察自己大脑的活动,身体的感受,各种情绪时,大脑的活动就会慢慢减缓。虽然一个念头一个念头还会不时出现,但在念头之间往往会出现一个思维活动的空白区间,如果可以抓住这个空白区间,可以找到一种没有思维的`觉知状态。
这种没有思维的觉知状态是帮助人们觉悟的一个关键。许多禅师可以在深度禅定状态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还有禅师可以在无梦的深度睡眠中保持觉知。
我还无法长时间保持思维停止的觉知状态,但感觉一个念头消失,另一个念头起来时的一种难以言传的瞬间昏厥或许是是一种相接近的状态。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二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历史是由谁而写,历史遗留下了什么?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欢迎阅读!
好的文章要有好主题,好结构,好句子。
什么叫做“好”的文章呢?好情怀。
因此“好”文章本身就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因此读者与文本之间才会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气场,因此人各有异。
大概是上初中的时候就喜欢茨威格了,因为那篇课文,那篇写斯科特的课文。
记得当时上数学课时会在桌子底下读《幻城》,然后落下一地赞许的鸡皮疙瘩。
读斯科特时也是,也落了一地的鸡皮疙瘩,只不过比《幻城》的来得更庄重些。
大概隔了10年之后,我才知道那篇课文收录在一本叫《人类群星闪耀时》的书里。
赶紧买过来读。
通读了一遍之后,还是最喜欢斯科特的那篇,还是一样的鸡皮疙瘩,一点成长的味道都没有。
于是我知道,好情怀是穿越年代的,只要你懂了,你一辈子就懂了。
至于《幻城》,迄今为止还没有勇气再读。
于是我知道,不是所有的书都会陪着你一起长大。
幼稚的文采只属于一个时代的狂热,历久弥新的,还是情怀。
这是一部好情怀的作品。
当然也有一个好主题。
这不是一个人的回忆录,而是一个人给整个欧洲写的回忆录。
主题叫作,人活着应该坚持两件事情,思想独立和意志自由。
整本书分为16个章节,按照时间顺序,可以被自然分成三个段落:一战前,作者的青年时代;一战中和一战后的十年,作者的壮年时代;二战即将爆发和终于爆发,作者的老年时代。
但这并不是本书的内在结构,因为如果按照这个来划分的话,第一部分应该截至“欧洲的心脏”一章之前,一本480页左右第一部居然占到280多页,结构上有严重的头重脚轻之嫌。
所以我按照内在逻辑把本书分为“求知”“进取”和“坚守”。
“求知”指茨威格26岁之前,“巴黎,永远焕发青春的城市”一章之后;“坚守”则从“重又走向世界”开始,直到最后;至于中间的部分就是“进取”。
好结构是节奏的基础,节奏是一种最难以描述的东西,飘渺,但确实存在。
结构是节奏的载体,分析结构是把握节奏的方法。
因此,即便早就告别了高考语文,我也会热衷于关于文章结构划分的争论,因为这对文本更负责任。
这本书里,茨威格在创作领域给了我两条非常重要的忠告。
第一,“对于一个年轻的作家来说,从事文学翻译最能使自己更深入和更有创造性地了解母语的底蕴”;第二,“一本书的第一次未定稿刚刚誊清……真正的工作开始了”。
第一点的语意很明确,文字本身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转码是编码的最好练习。
我没有尝试过,应该会有用。
第二点强调的则是精炼的重要性,文章的第一稿可以让“我的创作可以追求轻快和流畅”,但是之后必须“一边一遍地推敲各种表现方式”,“倘若以前也稿纸中有八百页被扔进了废纸篓,只留下两百页经过筛选的精华,我是不会抱怨的”,因为“我的抱负在于:始终要让人知道得比从表面上看到的更多。”
关于“求知”。
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一个年轻人要想学到真正的知识,最好是向那些愿意共同进取的人去学,而不是那些已久负盛名的人去学”。
于是,“向同辈人学习”便成了最近在脑海里单曲循环的声音。
向同辈人学习是成长的捷径。
你想掌握你所在领域80%的机会吗?很简单,只要你做到比你同龄人做的都要出色就可以了。
向同辈人学习是需要勇气的。
不卑不亢,这个词好像已经随着“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一块过时了一样。
向同辈人学习是需要视野的,别看那些欧洲人总是讲究四处游历,其实从维也纳到巴黎,还不一定有从北京到哈尔滨远呢,周黎明跟李洋的斗嘴在他们那都应该是跨国界的交流!所以别说你不关心上海的同龄人在想些什么。
向同辈人学习是需要宽容的。
先宽容自己,再宽容别人。
宽容自己要先奋斗18年才能跟人家一块喝咖啡;宽容别人调侃你,用了18年才能跟他坐在一起喝咖啡。
因为阶层是天生注定的,老话说,三代才出一个贵族,能做第一代也没什么可寒碜的;因为优秀的人往往有一个优秀的出身,优秀的人往往有一个不那么“优秀”的性格。
向同辈人学习,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块前进。
我至今都记得我高中语文老师说的一句话,“高考不是最好的制度,但是它绝对是最不坏的”。
作为一个利益既得者,我感谢它在18年之后,给了我一个跟同辈人喝咖啡的机会。
俗话说,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想走得远,就要大家一块走。
身边有同路者,会使你看待世界的目光变得温柔。
茨威格从小就不是一个好学生。
上高中的时候他在自学文学,上大学的时候他还在自学文学。
他跟我们所有这些混了一个有一个文凭的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大家都是在“准备生活”。
只不过,他早早就找到了自己追求不朽的方向,我们还在挣扎于活着到底要追求什么。
我本科之后,选择了保研,没有什么理由,因为这是唯一不需要理由的选择。
可是,刚开学的那会,日子并不好过,因为我觉得我的人生巅峰已经过去了,甚至还没有走出这个院子,也许我就已经走进了平庸。
不过,还好,即使在原地踏步,我也没有停止寻找。
只有上坡路才会感觉走得艰难,至少还不是一马平川,那谁家那谁不是说过么,退一步才会跳得更远。
茨威格的大学生活,在这个关节,鼓励了我。
他想好了,所以他开始做了。
也许我也想好了,也许我只是不敢做呢。
大家都说人生是要有效的,我开始追求人生是有趣的。
gap year,是一种精神气质。
我希望我一辈子都是一个间隔年。
茨威格在他26岁的时候,终于在维也纳有了第一间住所,可是他并不想安顿下来,因为他觉得他还在为他的人生“做准备”,他不想被某个固定的住房束缚住。
不一定所有追求自由的人都会觉得房子是一种累赘,但是在北京,想要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绝对会是你人生最大的束缚。
除非你随随便便就能掏出几个600万,没事淘宝下单买房子玩。
否则,你和我一样,前半辈子命换钱,后半辈子钱换命。
没事的话,可以晚上去天桥走走,你会看到一个一个亮灯的小格子。
可笑的是,为了把自己放进一个小格子里锁起来,需要耗费你一生的时间。
算了,不就70年产权嘛,想一想,何必呢。
万一世道乱了,谁都有权利说你家不是你家,但是能决定你是不是你的,终究还是你自己。
“我们一会儿酒不够,一会儿酒杯不够。不管哪一代人,两全其美的事是很少的。”
关于“进取”。
我还没到人生的这个阶段,我没有什么发言权。
我也没有那么多资产阶级的闲钱,今天去印度明天就去美洲。
但是我将永远提醒逐渐迈向中年的我,牢记以下两句话:“在人生的中途最要就的是,坚定自己的夙愿并且砥砺自己,要不然就彻底放弃自己的初衷”;“一个天性不事张扬的人,就会把任何一种外在的成就看做是对自己的约束:恰恰是在令人得意忘形的处境中尽可能矜持”。
关于“坚守”。
民族主义不是值得攻击的对象,毕竟现在还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想打心眼里做个世界公民。
但我没见过动乱,我也不渴望动乱。
乱世称雄的念头应该属于每个人的初中二年级,否则就是进化不完全的表现。
我没有面临过考验,因为考验嫌我还太年轻。
我想把思想独立和意志自由当作毕生坚守的底线。
我一点也不羡慕约伯,因为上帝做的太过分了。
我只想做一个尝试者,偷偷地跟自己说,“我想把思想独立和意志自由当作毕生坚守的底线”。
我对权威有本能的反感。
但是本能是会改变的,就像习惯并热爱上芝士之后,根本想不明白自己小时候为什么那么讨厌汉堡里的奶酪酱。
本能是被谁改变的?“谁”说:谁又知道谁不是约伯。
所以,我只能再偷偷地跟自己说一遍,“我想把思想独立和意志自由当作毕生坚守的底线”。
于是我假设自己甘于边缘。
我喜欢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喜欢它,可是我认为它是不对的,或者说我认为一般的解读是不对的。
这不是并列的选择,这是互文。
于是我的正解是“达也要独善其身,穷也要兼济天下”。
至于到底是“达”还是“穷”,这个不单单看选择,这个还要看造化。
当然,首先是选择,“出世”还是“入世”的选择。
我愿意一厢情愿的认为,搞创作的都是想“出世”的。
这年头,对世界怀抱点善意,有时候真的会把人羞愧得不好意思出门。
“出世”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态度”。
“态度”往大了说就叫“情怀”,往通俗了说叫“逼格”。
窃以为,“入世”的逼格是这样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就是说,不管你为的是啥,你都得为了别人就对了。
“出世“的逼格,是这样的:“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就是说,不管你做到了啥,你啥都不求就对了。
可话必须说回来,不管你选的逼格多高或是多低,你都得独善其身,都得兼济天下。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
不敢宣称自己想做个知识分子,但是我想先做个有良心的人,再去选择职业。
因为前者决定了我是否能和我的心灵和谐相处;后者仅仅决定我能否和我的身体和谐相处。
我们就假设前者更重要些罢。
涉及历史的书籍,尤其是近代史,向来是我绕道而行的领域。
就像许多人阅读时更多的选择那个让人觉得舒适的范畴。
于我而言,对文字的喜爱,阅读小说、散文、诗词等等似乎就够了,就像是在文字的小世界里,无关历史。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才慢慢意识到,一厢情愿的将文字与历史或者说时代脱离,无异于一叶障目。
阅读一本书,并不一定是出于跃出舒适的领域而加诸于己身的挑战,更在于挪开那片挡住了眼睛的叶子,跳出思想的桎梏。
《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的自传,也是一个欧洲人眼中的近代史,在基本的客观事实上,充满了怀着绝望心情的主观感情。
另一方面,茨威格本身的非凡的文学才能,赋予了此书独特的文字魅力,使其有别于各类的史书或者传记。
每一篇,又可视作单独的散文来欣赏。
对近代史的抵触大概来自于中学课堂上反复讲述的那些历史,在课堂上,那些内容变得模糊而无趣。
“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些巨大转变的见证人,都是迫不得已成了见证人。”于历史而言,大多数的我们即这样见证人的角色。
不乞求能够拨动前进的车轮,在瞬息万变中被迫或者坦然的习惯并接受那些改变。
历史不会关心一个人的心绪,历史学家似乎也更关心客观的史料事实。
然而历史,毕竟是人的历史。
茨威格在书中,记录了大量不会出现在史书中,对于必将成为历史事件的主观感受。
譬如二十世纪初,许多国家经历相似的过程。
皇朝的破灭,共和的到来。
茨威格极其偶然却正好在奥地利的边陲车站,见证了奥匈帝国最后一个皇帝退位后被驱逐出境的过程。
车站里悲恸的老妇人,尴尬而有一丝羞愧的士兵。
又如,一战后经济的惨状,通货膨胀,货品奇缺……“我知道,我要回去的,已是另一个奥地利,另一个世界。”战后,茨威格决心回到战败国的故土时,写下了这样的话。
话中显示的踌躇,对于未知的担忧,却没有阻止他坚定地踏上返乡的火车。
不知此时的作者是否也怀有因一切未知而产生的盲目的冲动、憧憬与踌躇满志。
就像在未面临前总以为一切困难都可以不成为困难的壮志。
茨威格回到了维也纳,那个曾经帝国的中心,文化、经济都繁盛而至顶峰的城市。
茨威格记录了他眼中的战后的奥地利与民众真实的生活。
正是这些真实的细节,更让人动容。
书中偶尔表露出这样的疑惑:随着战争的结束,民众对于当权者及媒体权威的信赖逐步下降,甚至会怀疑,所生存的世界果真在前进吗?而我们现下的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文化繁荣昌盛,民众拥有极大的自由,并逐步脱离苦难。
但是,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又是否真的在进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无论是观景还是以大局的眼光审视生存的世界或者生活的时代,我们不可避免的受到诸如此类的限制,继而发出疑问。
因为对远方的,对于未来不可知的,藏在视野之外的一切,只有猜测而已。
我曾思考,时代加诸于我们每个个体的局限究竟在何处?那些我们隐约看到,模糊的感知,又常常忽视的东西,却偶尔挣扎着拼搏着为之奋斗渴求突破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曾经的人们为自由而反抗,这一代的我们反抗的又是什么?因生长于这个环境,对于一切规则已视作理所应当,微小的变化会被习惯而接受。
如非巨大的震荡,则不会激起强烈的反抗,而反抗本身也不一定导向那个最初渴望的终点。
当事情不降临于己身,则不足以体会其切肤之痛。
茨威格是动荡的近代史的亲历者,也见证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艺术家等非从政者对于时代的感知与百态。
时事并非这样一个普通人可以拨动,当他以清醒的大脑、洞察的眼光忧心忡忡地审视将要来临的危险,这种无能为力的眼光也只能徒增悲恸。
进而,只能沉浸到一个小世界,自己的小世界,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联系越来越深,联络越来越密切的世界中,却依旧是一个个封闭的小世界。
在此书的基础上,再阅读茨威格的短篇小说,才恍然发现他虽然在那个时代的环境中,以近乎封闭的姿态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却并没有完全闭眼不看外面的世界。
在文字的小世界里,与历史、与时代向来也密不可分。
这是一本文学之书。
很难想象一本平实的回忆录也能写得如此高潮迭起。
由纯真求学时光,至偏居南美的绝望时刻;由风流少年在思想上的砥砺激荡,到最终伤别欧陆徒叹奈何的感伤;笔之所及,无不令人荡气回肠。
茨威格“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的.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难得的是,放眼于一部自传之外,这本书更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亦或是茨威格生平经历的一种延伸——他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并在战争中焦急地离去。
怀着绝望的心情去回忆,茨威格用他敏锐的触角摸索到了一个欧洲人哀伤的心迹。
然而一个人的历史就算悲怆,比起整个世界的绝望,又会流露出几倍的忧伤呢。
这本书的开篇是如此美丽:科技进步、文化昌盛、秩序井然,“谁也不会相信有战争、革命和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切激烈的暴力行动在一个理性的时代看起来已不可能。
我们陶醉在和平保守的音乐之都,在剧院、博物馆、大学,在飘着音乐和花香的林荫道……生活是那么曼妙、那么从容不迫、那么富足安稳。”
歌德在与艾克曼谈到一个年轻的法国文学家时曾说道:“请设想一下巴黎,这样一座城市:一个大国最杰出的人才都聚集在这个地方,在每天的交往、斗争和竞赛里,互相切磋,彼此提高。
世界上自然和艺术各个领域里的精华都成天在那里供人公开观赏;请设想一下,这样一座世界大城市:一百年来经过莫里哀、伏尔泰、狄德罗等人的努力,已经有那么多聪明智慧传播在巴黎城里,在世界上简直找不到可以和它匹敌的地方;这样一想您就会明白,像昂贝尔这样的人才,在这样充满聪明智慧的环境里成长起来,二十四岁的年纪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维也纳也就是这样一座城市。
但其实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当时正好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重要时期,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拼命掠夺世界领土,亚非拉和大洋洲悉数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网络之中,所以茨威格先生笔下的“太平”实际上是虚幻的,是强者赋予的。
既然可以赋予,就可以随时收回。
大师在后面以追悔的心情反思道:“我们共同的理想主义,我们进步中必然产生的那种乐观主义,使得我们低估和忽视了我们共同的危险”,其实先生可以不必如此自责的。
思想的作用、道义的力量、文明的影响固然不能忽视,但是比它们更强大的,有时候就是一个名叫“利益”的魔鬼。
在序言里,茨威格有过叹息:他“曾亲眼目睹各种群众性思潮的产生和蔓延,尤其是那不可救药的瘟疫”。
作为一个有着广泛国际交游的人,一位热情洋溢的欧洲主义者、一位要做“世界公民”的人,茨威格对民族主义下这样的评价不难理解。
也难怪他看着朋友们一夜之间都成了狂热的爱国者,而徒唤奈何。
“那种可怕的、使千百万人忘乎所以的情绪,霎时间为我们那个时代最大的犯罪行为起了推波助澜、如虎添翼的作用。”——雄伟壮丽的事物下面往往隐藏着一些人的贪婪,别忘了,我们这片土地也曾经遭受过这样的灾难。
民族主义的是与非从来就是个众说纷纭的论题。
当一战的描述开始时,我马上被传染了强烈的情绪:面对庞大的非理性历史旋涡时,作家作为个人,与其他个人一样,是多么微小无力。
但明知微小却为了理性奋力呐喊,这种精神又多么强大。
关于自由,茨威格着墨不多,一次是在描写战前的文人,一次是在写罗曼罗兰拒绝列宁的时候:“人应该怎样保持自由,即使违背全世界的意愿也要忠于自己的信念。”我觉得茨威格先生所要真正呼唤的应该就是这种自由吧。
这种自由让人没有恐惧和勉强,也不会让人拼命向外界求取安全感。
就像是前面描绘的“太平盛世”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自由而变得迷人。
正如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记述的,西南联大里既无阅读或政治的禁忌,也无意识形态的干预,这种自由的风气形成了学生心智成长的沃土,加上师友间的启发、交会,使得当时的西南联大群星烁烁。
这种自由我想应该由一种东西来保障,或许就是雷颐先生在序言里提到的“秩序”,这种秩序高于权利和自由,这种秩序不会为部分人撼动,这种秩序严正透明,这种秩序才能保障大多数人的权利和自由。
而回忆欧洲文化名人,是这本书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实这本书的主题很沉重,一个欧洲人,一个奥地利人,一个犹太人,对于自己生长的土地由和平到战争,由战争到假象的恢复,再到战争的整个过程。
其中不乏有茨威格与欧洲一个个名字提起让人敬仰的人的友谊,也有他对于时局动荡变化的清醒认识,还有他不曾放弃对和平的希冀和统一的愿望,虽然最后他在巴西与妻子双双自杀,但是作者只是在书中透露了对于残酷现实的气愤,却完全没有到达悲观的地步。
也许,茨威格认为,给人以希望总比给人以绝望好得多。
反观当前的知识分子,还是会觉得,能以明澈的理性和对人间深刻的悲悯,把自己丰富的学识应用到复杂现实中去的知识分子还是太少。
我并不赞成所有的知识分子都真的要走出书斋,但是我会向往有更多的知识分子参与时代,或者说,让我们的官员、企业家等等社会精英们更具有宽广的胸怀、深邃的思想、从容的气度,让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和思想者能传播他们内心的东西。
那么会有更多的人拥有清亮的眼神、自然的举止——那时候,也可以称为“和谐社会”了吧。
有人说过:“厚重的历史,每一页都写着重复。”看看《昨日的世界》,然后再反观我们这个依然被隐隐的战争阴影笼罩着的世界,不禁会感叹人类历史永远是文明和野蛮的斗争,可是“毋须悲观,但须警惕”。
希望精神的火种再不要被阴霾遮蔽,希望我们离持久的世界和平能更近一步。
就像雷颐先生在推荐中写的那样:“伟大的作品中总有某种永不过时的东西,吸引着人们一遍遍重读……”在这样的作品里,你会知道什么叫“美丽”——你看不到它的存在,却仿佛沐浴在春风里,看见树叶在歌唱、看见阳光落下来……在茨威格的文字中你会觉得身边突然寂静无声,在这清澈透明、又饱含激情的文字里,你会发现自己正在接受着洗礼,你会随着作者的笔深入人类的苦难和灵魂,触摸着历史的焦灼和隐痛、倾听他对美好与和平的呼唤。
茨威格用他的心和爱写下这样一部回忆录,与其说是为了他自己,不如说是为了留给生生不息的后人。
无论曾经经历过怎样的苦痛与灾难,一代人接着一代人,人类始终在繁衍生命谱写历史。
战争也许带来了疮痍满地的灾难,太阳落下但明天太阳照常升起。
昨日的世界已经逝去,但历史和人们将把它永远珍藏。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三
现在我们看的电视、上的网、用的ipod、坐的.飞机……这一切,都是“一小撮”科学家发明设计的,他们越聪明,民众就越白痴.一整个晚上,我都在和一个科学工作者严肃地探讨未来的世界.他告诉我,由于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人类会生活在虚拟的现实里.人就躺那儿什么都不用干,想吃什么,想像一下就行了;想跟谁好,也是想像一下就行了.想像解决一切问题.
作者:醉琴作者单位:刊名:视野英文刊名:vision年,卷(期):“”(15)分类号:关键词: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四
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值人生低谷,跟随者茨威格笔下的昨日世界游历了一战二战时的欧洲,见识了他让人惊叹的交际圈,也喜欢上了这个作家。不知道是原著写的太棒还是翻译的太好,让一直不太喜欢读外国作品的我读的津津有味,还打算把茨威格的其他作品也都读了。我很崇拜他的才华,在书中他一直很谦逊的说自己不是有天赋只是赶上了好的时代和环境。从书里可以看出他的个人品质和性格应该也是极好的,不然怎么会和同时代那么多著名的作家、画家、音乐家、哲学家交朋友。
说道本书,就有点词穷了,不能只用好来形容。首先是文笔极好,并不是指辞藻特别华丽,而是舒服、准确、平易近人。其次他在描写一个时期的现象或者一个人物的时候,你就能感觉到他对文字的把控力,没有绚烂的技巧拿捏,似乎都是笔随心动。
除了对当时维也纳以及欧洲的艺术氛围,著名人物以及一战二战的历史了解更多了,还对书中几段特别哲学的话印象深刻,非常的赞同并且感同身受,让这个时期的我对人生的体验更加了解。
但是只有在年轻时刚起步的那几年,偶然巧合还和命运石一致的。日后我们知道,真正的人生道路是由内心决定的。不论我们的道路看上去如何曲折、如此荒谬的背离我们的愿望,它终归还是把我们引到我们看不见的目的地。
这一段是茨威格年轻的时候,几位非常著名优秀的演员要演绎他写的剧本但是都先后在马上第一次演出的时候意外死亡。于是他失去了提前大红大紫的机会,但是这段话感觉是一个长着的教导和鼓励,即使人生道路坎坷,但是我们一直在坚信着自己的方向,走自己想走的路,一时被绊倒了也总会到达,大家加油吧!
这一段是茨威格36岁的感悟,此时正是一战结束时期,国家被分割、物价飞涨。我思考人在低谷时期总是后悔之前为啥不能多努力多有所行动,可是事实证明不是被逼到一定份上,不是屁股被踢,懒惰和拖延始终是占据上风。可是此时,我已不再青春年少,有大把的时间机会让自己去挥霍。虽然我才30,但也嗅到了中年危机的味道。有所作为还是自暴自弃,自己选吧。
还得再经过若干年,我才开始懂得,考验提出挑战,迫害使人坚强,孤立增强斗志,只要这些东西没把人彻底摧毁。这样一种认识就和生活中一切重要的事情一样,我们都不是从别人的经验中学到,永远总是在自己的命运里获得。
我们从小就听长辈和老师念叨要好好读书,但是没有在意。长大了工作了,朋友圈里网上都是在谈如何坚持自律,但是总是做不到。于是认定自己就是同龄人中的落后的其中一个,然后我们焦虑、迷茫、抑郁了。可是就像茨威格说的那样,我们都不是从别人的经验中学到的,永远是在自己的命运里获得的。从这方面看,我们年轻的时候应该多受挫折然后强大自己的内心,为之后的道路积攒实力,说白点就是加油干吧!但是,如果某一时期我们的运气差了点,落入了低谷,也请允许自己休息一下,自暴自弃一段时间。不要对待自己跟奴隶一样,总是拿着鞭子让自己加油。自我否定的负能量太大,伤害也大。请耐心的、有爱心的等待自己又充满力量了,然后再去经历挫折再去加油干。认识到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自己也是普通人,心态会更加的平和,对自己的帮助会很大。
2020年对整个人类来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所以对个人的影响也是波及甚广。愿人类早日战胜这场灾难,世界和平。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五
很多时候看完改编作品再去看原作会失去一些吃惊的成分。确实,这次读完原著我心里大概是“啊,作者原意和我之前想的果然一样”这种略微得意的心情。但不能否认我依然受到了震动,不过不是因为剧情,而是在科幻小说写作的技术层面。
对于各种变异生物的描述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许多真实可信却又不失新奇的生物设定体现了作者的功底。比如开篇介绍“牛袋”的那段文字着实令人折服。作为也算半个生物专业的人,我在读到这些部分时,有点像是重温寄生虫学的感觉。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这些生物明明都是天马行空匪夷所思,又是爆炸又是喷碳,哪里“真实可信”了?其实现实总是远比幻想更为神奇。比如哺乳动物的三块听小骨,分别由低等脊椎动物颅骨中的耳柱骨,方骨和关节骨进化而来,而内耳起源于外胚层的增厚下陷,这些精巧结构的进化演变令人难以置信。甚至人是由鱼进化而来这一事实本身就有些不可想象。之所以说本书的生物设定很真实,不只因为里面提到了很多专有词汇,更是因为它给出了这种生物的起源和其特殊部分的同源器官,以及特别的习性等等。而且作者的.命名也很有意思,许多都别有渊源,最典型的就是本书主角之一化鼠了。
总之,如果是对自然界感兴趣的人,书中的奇特生物会带来很大的阅读快感。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六
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之后,第三本茨读威格的书。发现一个现象很有意思,茨威格认为自己文笔简练,但是评论家和翻译都吐槽了他的文字。
读到一多半的时候,我才知道茨威格1942年自杀于巴西,至死也没看到二战的结束,而这本书可以说是他的绝笔之作。
茨威格致力于欧洲和平统一,但现实一次次打破了他的梦想,如果说一战时他还没完全放弃,那么二战则让他彻底绝望,用他自己的话说:“无论对我家乡的人还是对英国人或者美国人来说,我都不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对于前者,我人早已不在那里;对于后者,我又永远也不能完全融入。”所以他选择了自杀。一声叹息!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七
另外还有一种成为梦魇的状态值得一提。梦魇的学术名称是睡眠瘫痪症(sleepparalysis),表现是睡梦中感觉已经清醒,可以感觉周围的环境,但喊不出话,身体动不了。有时会出现假醒,就是感觉醒了实际还在梦中,这种假醒可能多次迭代甚至循环,让人紧张恐惧。但我认为人如果能把握梦魇的机会,不要紧张恐惧,或许是一个可以更好认识觉知的机会。因为这时身体其他部分没有唤醒,可以减少对觉知的干扰。
我最近有一次梦魇体验,清醒后感觉自己是睡在床上,但不知道是睡在哪间房子的'床上,搞不清处于生命的哪一个时期。这时意思完全清醒,但记不清自己多大年龄,想不起自己孩子多大,甚至不知道父母是否还健在。可惜我当时心中紧张,急于要摆脱这种梦魇状态,没能静下心来利用这难得的机会(记忆系统没有完全启动)来探索自己的觉知。
据说人死后,会经历类似的阶段,大部分人没有经验,会紧张,不知所措所以错过觉醒的机会从而依照习气进入轮回。如果一个人可以在这种情形下保持冷静,就可以选择来世的走向。
有些跑题了,让我们回到《新世界》。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八
现在的超市经营者很能读懂儿童的心理,一般把儿童的玩具和食品摆放在货架的底层,而把成人用的货物摆放在高处。这样如果你带孩子走进超市,在你的视线内问孩子要不要这个,要不要那个,那么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反映迟缓,因为他们看不到你所指的商品。在他的视线内,他看到的都是他自己喜欢的各种各样的商品。在这个时候,你想要知道孩子的需要,就得蹲下身子,和孩子一起去看他的“世界”,那样,你也才会走入孩子的内心。
首先,应当尊重每一个孩子,这是我们蹲下身子和孩子一起看世界的前提。学生有优差之别,但是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责任不是在于一个孩子,一部分孩子,而是所有的.孩子。作为差生,他们的心理本来就有些自卑倾向,如果我们老师再不能将他们和优生一样的对待,那势必让他们与老师及其他同学之间产生极大的隔膜。所有为人师者,一定要记住:尊重每一个孩子。
要想和孩子一起看世界,老师就必须真正做到“蹲下来”,就需要老师能“改变”自己,在心态上成为一个孩子。这样老师才能做到凡事从孩子的心里出发,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寻找最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孩子法子内心的接受老师、尊重老师,与老师发生共鸣。那么我们老师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接受老师,走进孩子的世界呢?我想老师应该保持一颗童心,就能很容易走进孩子的世界,成为孩子的朋友,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用孩子的思维来和孩子交流,鼓励孩子充分想象,这样才能真正和孩子有共同的生活,那教育就必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九
“悲于鸟血而不悲于鱼血,有声者幸也。”
这是在攻壳里学到的话,原文里所说的有声者是指能发出声音的动物一般更加能够勾起人类的恻隐之心,所以它们是幸运的。
“如果机器人偶能够表达自我,大概它们会说不想要成为人类吧。”在攻壳里,素子用这句话来表达人类对于将有ghost的机器人偶杀死会毫不犹豫,却会因为杀死人类而愧疚,都只是因为人类能表达自我而机器人偶却只能遵循程序。
放在《来自新世界》里,有声者是指能说人话的畜生,更是指有话语权的生物。
这种生物,放在现代社会来说,就是我们人类;放在一千年后的社会来说,那是有咒力的人类。
这么一部好番被万般不理解我是为作者感到惋惜甚至是心痛的。曾经以为在《攻壳机动队》之后就不会再有能够如此深刻探讨“人类”二字的番组了,所以看到这部番之后真的很激动。
心目中top1的动画是《空之境界》,第二是《攻壳机动队》(eva没看过很抱歉),然后就没有第三第四了,因为暂时这两部番在我心里甩开了其他番组很大的一段距离。而《来自新世界》的出现,我心中的top3也终于尘埃落定了,从心底里感谢贵志佑介。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十
工业时代究竟是福音还是灾难,众说纷纭。科技把神明揪下祭坛狠狠摔进了泥土,让尼采发出“上帝死了”的旷世惊呼,同时,蒸汽机和引擎却催生了一种新的信仰:在工业革命的时代,从流水线上走下的不只是源源涌进资本家口袋的财富,还有一种对科技力量的.疯狂痴迷、崇拜。因此,在《美妙的新世界》里,汽车大王福特成为了新的神“福帝”,像旧时代的上帝一样被人们整日挂在嘴边。
科技缔造了新世界。在那里,连人的繁衍都成为了一种机械的程序,一个人的命运从受精卵形成的一刹那起便已决定,此后从出生到死亡,都再无悬念。一切变数,都被深入潜意识的“设定”抹成了零。人类被分成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伊普西隆五个等级,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印度的四大种姓——新世界,是一部像方程一样严谨的机器,每一个螺丝钉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毫不懈怠地运转,而且乐在其中——这是多少个专制王朝都梦寐以求而没能做到的,焚书坑儒、独尊儒术、八股取士力所不及的事情,科技做到了,而且做得近乎完美。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十一
一个昨日欧洲人与“今日世界”的诀别之笔,恰恰是历史的和传记式的。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和我一样,因为韦斯·安德森导演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影片按图索骥找到这本书的。那部由众多名角出演的电影充满了隐喻和暗讽。
而导演灵感的来源,茨威格的这部《昨日的世界》对旧有欧洲的描写是具体细腻的,尤其是那些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这或许是得益于一个文学家精湛的文字修养。而更重要的,是茨威格那种强烈的历史感,无论是作为一个奥地利的昔日贵族,还是作为一个穿梭在动荡时代的欧洲人,甚或是一个见证过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时刻的世界公民。他对里尔克、罗丹、罗曼罗兰、高尔基、佛洛依德等人的回忆无不令人心底触动。甚至对旧巴黎一个底层卑微的小偷也有几分投有尊严的悲悯。
可以说,他本人那种强烈的历史感,并非是写作时才跃然纸上,而是浸淫其中、终其毕生的。这让作为读者的我常常有一种恍如其境,近距离感受前人的触动。
虽然不能说是十足历史学或社会学的客观全面,也的确很清晰地叙说了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毁于怎样的一个时代。茨威格对自由、文明的个人立场也鲜明地投射其中。反观今天铺天盖地的廉价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许多人对祖国、自由、民主、文明、和平、伟大的理解,与他和他所处那个时代的伟大人物相较而言,竟是如此尽失个体和人本的尊严,聒噪得无足轻重,渺小得令人唏嘘。
另,虽没有读过其他译本,但这个译本还是相当可读的,译者的语言用得非常审慎,看得出是尽最大力量去维护原作的精神与血肉。以后要读其他的译本。
又及,这部书对于我这种读书甚少的人来说,额外的福祉是可以按图索骥找其他作家的传记和作品来读。
总之,这部书是可以反复去阅读的经典。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十二
近期,我阅读了《走进书里去》这本书。其中第95篇文章“强盗世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主要写了19,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公开进行抢劫。经过这次浩劫,中国的珍宝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此次浩劫给中国人民造成了空前的灾难。
读完这篇文章,我十分气愤,也非常憎恨那些侵略者。这帮可恶的强盗,在中国的国土上烧、杀、抢、掠。一座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宝库,就这样被毁于一旦。他们不仅烧毁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而且破坏了璀璨的文明。在这次劫难中,由2169人编写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更遭厄运。侵略军进驻后,竟把这每册厚两寸、长一尺多的人类文化精华,用来铺地,作枕头,或拿来当作上马石,有的则用来垫枪炮,损失巨大。直到现在,我们的这些稀世国宝仍流失国外,我感到非常惋惜。
历史,不仅仅记载着过去,还给现在和将来以深刻启迪。每一个具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都不应忘记我们中华民族这段惨痛的过去!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十三
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thomasl.friedman)这本书最近很流行。其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一个简单而有冲击力的概念:世界是平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切合了世界发展的潮流或趋势,同时,该书尤其敏锐地把握了互联网最前沿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最新状况和最新发展趋势。因此,许多人尤其是时常在网络上纵横的人,捧着这本书都有所敬畏,最大的感觉是自己知识不足了,需要更新了。
全球化首先表现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的自由化。《世界是平的》讲述全球化状况及其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强调今天的全球经济体让人才的竞争和流动更加直接和快速,并产生赢者更赢、输者更输的残酷现实,直接冲击了人们对价值的理解;很多人都感受到前途不确定,忧虑随时会失去工作,因此对未来产生恐惧。
但《世界是平的》同时又启示我们:理解一个人,应该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我们许多人身上的一些不理智和虚荣行为的出现,都是因为我们的知识欠缺,否则,人们就会根据情形做出理智的行为。
人类的历史首先是一部发展史。也就是,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社会生产力在不断提高、人们永无止境地追求物质财富以满足其欲壑难填的欲望的发展史。人类的这种跟动物并无二致的自然属性或者说天性,也就决定了生产力会决定生产关系。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者扮演着不同的历史角色上,人们有不同的使命。你、我、他,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站的岗位,来创造社会财富。
人类,乃至这个自然界每个存在的物体(或者是动物、植物,或者是没有生命的其他物质),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相对长处,都有其现实存在的合理之处,都在为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做出贡献。在我们从事的有着自己长处的领域,我们能更高效率地创造社会财富。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真正和谐的社会,应该要且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所长,都有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机会,都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劳动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也都能为每一个人创造或者说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而不是输在起跑线上。
社会更幸福或者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强调社会公义。社会、国家及其当权者在强调有着高智力人才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同样在为社会留下血汗的其他人。即便是最基层、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同样都是国家的人才,同样是社会的精英。
可能确实,因人才的难求,造成了某些“精英”自怜自爱、高高在上和无比优越的自我感觉。但我依然主张,社会是大家的,而不是只属于少数成功的人或者一般人所理解的“精英”。一切留下血汗的、为这个社会创造财富的,都是“精英”。人类社会这么了不起、这么丰富多彩,其实都是因为始终有你,有我。而那种几乎从小学分流的时候就已经被注定的“精英至上”的思维,就无法体现这种深邃的人文关怀。社会不和谐也是显然和必然的。
那么,整个社会的大机制该如何来做到这点的呢?一句话:经济调控。经济的调控,使得每个人的个人最优化选择符合达到社会最优化的方向。当每个人都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的时候,他就会得到社会更多的回报。社会当然也就和谐,这毫无疑问。
同样,如果你所做的事情能够真正地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价值,那么社会就应该给你更高的回报,鼓励你去做。更进一步地,无论社会再怎么需要各种各样的拔尖人才,但如果我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组成这个社会基层的大众,那么社会都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基于这样的认识,消除过分的贫富差距,是必要的;否则,多数人会觉得被社会忽略了甚至被排斥了,或者人们会感觉到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得到的回报严重不相称,于是就不大愿意去做了,抱怨也多了,也自然会产生一种对国家和社会的疏离感,进而社会也就不和谐了。
不过,人本身是一种贪婪的动物,这和自然界其他动物并无本质区别,甚至有时候人类比动物表现得更残忍、更贪婪:很多人为了自身利益会不顾忌整个社会的利益,很多人会为了自己的政绩或个人升迁、或个人利益得失而去损害、去践踏别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去破坏自然,甚至不惜挑战自然法则。这时,人类就需要法律的手段来协调、来保证自己合法和与生俱来的权利不受侵犯。这是除了思想之外,人唯一优于动物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善加利用好人类的这个智慧。
其实,自然界是由不得我们不去完善法律制度的。无锡水危机事件、全球范围内的干旱,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任何不顾及别人的行为,终将得到报复。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道德问题,而是自然规律,其内涵,也是可以衍生。
再具体到微观层面的企业。虽然企业个人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有可能存在很多的随机性,但我们每个人与他人、每个人与组织都相辅相成地互相促进着。这是不可违抗的规律。
合理的企业和组织机构一定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顺应社会环境。每个人和组织机构都应该去做自己最擅长、同时又是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只有这样,自己才有可能对社会作出最大贡献的同时从社会得到回报。人和企业都是社会的一部分,自己的财富来源都是将自己的努力和社会来交换。因此,为了自己的长久发展,就必须要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更进一步地,人类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潜力可挖,我们应该给其他人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能让他们发挥他们的潜力去为社会创造财富。一个不能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社会,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事业必然会失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应该挖掘人们身上的创造性潜力,通过一些制度和政策,来鼓励人们去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这是企业进步的源泉。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真正发展。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十四
最近,我细心地看了《世界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发现里面的内容很有趣。拿到书仅仅翻了几页,我就发现了许多引人注目的科学文章,都是介绍历史中人类是怎样发展的,很多文化是怎么发展的。难怪同学们都说这本书蛮好的。
神话起源,中国文明起源……这些文章的题目我以往几乎闻所未闻,听来就叫人颇感兴趣。编者正是利用了读者对这些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才能“大赚一笔”。《世界上下五千年》包含了中国及其他各个国家五千年来的各种文化发展和相关的历史知识。厚厚的一本书,里面包含知识的价值可比书本身的价格要高出许多倍。有句话说得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的内容价值越高,铺出的阶梯就越坚固,通往成功的路就越加平整,离成功的距离就越短。
《世界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语言通俗易懂,主要是它也和外国扯上关系,中国人也就更加在意。我有幸一睹它的风采,它讲述了外国许多有趣的历史、古代文物,有的还配上插图,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外国古老的气息,又令人恍如身临其境,啧啧赞叹。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它不仅给我带来了知识,也让我觉得读书其实也是一种享受,更能激发我的学习兴趣。不得不承认,《世界上下五千年》真的教会了我许多知识。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十五
浅读“狼性管理”这本书,我受益良多,书中很有机的将头狼管理与企业的管理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将企业之间的竞争回归到了一种大自然优胜劣汰的原始竞争,让管理这个好像很复杂的问题趣化、清晰化,学习起来思路清晰明了。
狼是一种群居动物,凶猛而有智慧,他们捕猎的方式——群起而攻之。他们可以捕获比自己强壮许多的猎物,他们的配合有时候更像是大自然的一种智慧,让人为之震撼。有时候他们可以嘻面相对,有时候他们会獠牙而视。而他们的那种团队的精神永远存在,因为他们有一只充满智慧的头狼,引领着狼群,维护着秩序,这便有了“狼性管理”。
书中阐述了狼性管理的四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一、生存;二、协调;三、人才;四、发展。
我觉得生存是基础,协调是关键,人才是巩固,发展是方向。
在企业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是最基本的,撇开了生存,就无所谓管理。狼群连最基本的生存都做不到,他也只能是从残酷的大自然销声匿迹;协调是管理的关键,“1+1”有时候可以等于2,有时候可以大于2,更有可能小于2。协调就是让我们最大化的做到“1+12”,一个团队论单体,不可能每一个都是很优秀、很完美的,总有良莠不齐,如何协调好企业的分工,人尽其善,物尽其美,这才是我们要做的。
人才是巩固,人才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企业重要的不是不断接纳新人才,而是要最大化挖掘现有的人才,眼前有金山,何必远望钻石。重用现有人才,提高现有人才的积极性,让现有人才树立的自己目标,或许比引进新人才获益更多。在狼群,看到最凶狠的眼神时,一定是狼群捕猎的时候,因为他们很坚定的看着自己的目标,他们会用一百二十分的努力,为狼群的捕猎而去努力拼搏。当然企业也总会更新换代,引进新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我们做好了现有人才的培养,我想到了企业更新换代的时候,也会避免了青黄不接的尴尬!
发展是方向,企业何去何从,在当今社会,这便是一种风云变幻,谁也无法预知。而这就需要“头狼”的带领,企业的管理者担当着头狼的角色,管理者要有瞻前意识,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要创新,要有企业自己的文化、情怀。随大流的企业,只会越走越浅,直到被最后一方土地吸收,永远消失。
以上是我看完这本书的一些感想,虽然没有精读“狼性管理”这本书,但他给我带来了一些思想上的改进,对管理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想我也会有机的加入我的工作管理中,加强个人能力。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十六
《狼世界》是一本沈石溪写的书,主要描写了四个故事中的狼,每一个故事都是非常感人。
在这四篇文章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红奶羊这篇文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大灰狼的妻子蓓蓓,在生下两只小狼后流血过多死亡,身为父亲的大灰狼要担任起把小狼抚养长大的重任。他找到一头母羊做小狼的奶妈,就在这时,猎人把大灰狼杀死了母羊把小狼抚养长大后,重新回到了羊群。后来,小狼他的妻子在一次捕杀中正准备咬断母羊(他的奶妈)的脖子时,他忽然醒悟,这是抚养他长大的母羊啊!他果断地回去寻找别的食物了。
母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正是因为母爱的力量,小狼才没有杀死奶妈,奶妈才获得了自由。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发现,原来,狼世界也有温情的一幕啊!我们往往只记住了狼贪婪的外表,我们往往忽略了狼温暖的那一面。
狼世界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一个温情的世界;一个残酷的世界;一个智慧的世界;一个适者生存的世界;一个严密的世界……让我们通过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来拨开狼世界的那层深深的迷雾,看到真实的狼世界。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十七
那个双手沾满血腥的猎人是一个贪婪的恶魔。为了名垂史册,让英格兰野狼中的最后一只狼死在自己手上,他用那双可怕的眼睛四处窥视寻觅野狼。
当我读到刚刚出生不久尚末睁开眼睛的狼患就活活被猎人折断脖子的时候,我愤慨,我痛恨那猎人。然而,这责任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全部推托到那一个猎人身上的。在现实中,这样的猎人何止一个,何止数百,何止上千!
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对狼如此排斥。狼也有自己的家庭、朋友。但它们却没有人类那样发达的智慧。它们永远不会忘记,人对它们来说是多么危险。千百年来,“狼来了”这古老的呐喊便意味着深夜中的火光,犬吠,人们的迫杀。石块击中它们的肋骨,铁器击碎它们的头骨,子弹呼啸而来。随后,皮毛的焦糊味,肉和管头在火中烘烤的气味在旷野里迷漫。
在同一块土地上,在同一片蓝夭下,命运却截然不同。人类高高在上,轻松地用一根乎指压下天平,动物只能在倾斜的天平一端摇摇欲坠。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十八
读了《世界上下五千年》上古卷,我深有感触,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人类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建立了古埃及王国,运用了高超的建筑技术一层一层地搭起了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不仅如此,人们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就发明了图画文字,可见古代的人们也是博学多才呀!
古代人不仅博学多才,还善于雕刻建筑。创造了世界七大奇迹的人的技艺更是如同鬼斧神工,古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古希腊的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阿泰密斯女神庙、太阳神巨像和亚历山大灯塔。这七大奇迹,样样都是巧夺天工,美不胜收,无不令人惊叹。
古代人所创就得文化也是数不胜数。公元前20xx年,古巴比伦人就已经能把行星和恒星区别开来,并且知道火、水、木、金、土五大行星的运行轨道。古巴比伦人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球的名称,给一周中的七天命名,所为星期,就是星的`日期。
读了《世界上下五千年》上古卷,我知道了古代历史的辉煌与败落,明白了古代人建筑技艺精湛高超,懂得了古代的许多文化知识……古代文明深深的是我敬佩。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十九
今天我看了一本《大灰狼罗克超级警犬》。罗克是一只狼,一只在人类世界飘泊的狼,他有一个不很幸福但完整的家,狐狸太太支持他,狐狼儿子协助他。
罗克几乎经历了每个人的故事,几乎参与过所有职业?虽然他有时也会犯点错误:吸过毒,坐过牢,贪过财,赌过钱。但他也有不小的功劳:研制了“肉果”,培养了三个世界冠军,滑滑板抓住坏人。总之虽然罗克是只狼,但他可以代表每个人。
读完《超级警犬》,我心中汹涌澎湃,罗克是个英雄,他出色地完成了间谍任务;罗克是个坏蛋,他在执法比赛时偏袒弱队;罗克令我敬佩,他在法庭上用伶牙俐齿帮助考生击败以貌取人的高校;罗克令我讨厌,他在税务局局长的位子上贪污很多钱财。
合上书,我的思考还没有结束。现在的世界复杂到一只狼都活得这么累,我们为何还生活在这样一个灰蒙蒙的,看不清的世界?为何叩开一扇心灵之之门会如此有难度呢?想到这儿,我不得不佩服郑渊洁老师的深刻。
换个角度,用狼眼看看这个世界,或许能看出一番别样风景。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二十
《悲惨世界》是维克多。雨果的一部传世之作,创造了法国现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长篇史话。才读了几页,我就爱不释手。
故事讲了一个苦役犯冉阿让的一生。他先是因为砸坏玻璃偷了一块面包,被判4年徒刑,因4次越狱,又被判了2017年徒刑。他等了19年,终于被放了出去。当他一无所有而又衣食无着的时候,受到了主教卞福汝的关怀。之后,冉阿让化名马德兰,做了海滨蒙特勒伊的市长,可他最后自首了,冉阿让又被捕了,他戴上了表示终身监禁的绿帽子和红衣,在船上做苦役,在救一个海员时,他掉进了大海。后来,在法国的战场上,有人看见了冉阿让的身影。他在枪林弹雨中救出了一个人:马吕斯。冉阿让终因过度劳累离开了人世。
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在事实面前只有被革灭。另一种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拥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宽大、善良。正是那个慈悲为怀的心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愿他们像纯洁的天使般永远守护着人们心中那份慈悲为怀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以上是由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本站。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二十一
我看过一本叫做《狼世界》的书,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一章,《狼种》,故事大概简介:一直在警犬学校毕业的狼狗大灰,有十六分之一的狼种,毕业之后,最后被卖到了一个马戏团,经过主人的宠物狗和狗熊折磨后,还是忠于主人川妮,再一次野外演出的时候,马戏团的管理员川妮,遇到两只云豹,大灰为了保和主人,被他们给咬的遍体鳞伤,不过还是赶走了云豹主人川妮,看到一切之后,赶开了宠物狗,留下了悔恨和内疚的眼泪。
我看到这里,也留下了眼泪,警犬大灰勇于守护主人,却一直得到主人的责骂,大会会为了主人而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我最感动的一点,因为云豹们给大灰让出了一条通道,大会却坚持不走,这样的警犬是最好的警犬,不过最后也好,主人川妮最后还是原谅了大灰,他对大灰感到自愧,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还有就是第一章《残狼灰满》,故事讲的是:残狼灰满在克服各种困难之下,又重新当回了狼王,灰满虽然残疾,但他利用各种办法,当上了狼王,这告诉我们:上帝给你残缺,但也会给你特长,你必须利用这份礼物,来创造奇迹,这就是狼世界《残狼灰满》给我的启发。
是的,狼是邪恶的象征,但不一定是,狼对父亲或母亲这种职着,是非常有责任感的,狼,不一定是懦弱的象征,因为狼在危险的时候,会挺身而出,为了孩子和妻子的生活,他们常常会不顾一切,狼也是有组织,有严格的,当一只出类别的大公狼,把狼群引入危险,狼王就会处置这只狼,只有死,狼的不畏困难,为了别人而失去自己生命,学习那种责任感的精神。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二十二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历史将传奇般的一幕幕演绎在舞台上;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布满灰尘的陈封年代;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感叹――历史永远是我进步的阶梯。
历史对于我而言是过去时间的统筹词汇、但历史的确对未来很有帮助。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舜我们就不会感到孝,没有王羲之我们就不会学习到他习字的毅力,没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我们就不会以周幽王的愚昧引以为戒。未来是历史的延伸,历史可以帮我们创造未来。
我从历史的舞台中回到了现实的生活中,我关上这本书,不禁啧啧赞叹这是一本好书,而这本书是《世界上下五千年》。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二十三
一提到狼,马上就能想到狼的凶狠、贪婪和它们凶恶的本性,但是当我在寒假里看了沈石溪写的动物小说《狼世界》后,不仅让我对狼的生活习性有了很大的了解,还让我对狼有了不同的看法。
狼是群居生活的动物,它们有很严格的等级,不同等级的狼吃不同的食物。比如说,如果捕捉到猎物,心脏只有狼酋能吃,新鲜的内脏是由狼酋和出类拔萃的大公狼一起分享的,母狼和老狼吃皮和肉,最后剩下的残羹剩饭是给草狼、残狼吃的。
《狼世界》一共有四个故事,其中我最喜欢“残狼灰满”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灰满是狼群的狼酋,在与野猪搏斗时,它为了救它喜欢的黑珍珠,而被咬断了一条腿,虽说狼也可以用三条腿奔跑,但可悲的是灰满本来就是一条跛脚狼!现在又被咬断了一条腿,瞬间变成了一匹残狼。当灰满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做狼酋时,它只能静静地趴在地上等待死神的到来。没有想到的是,到了晚上,一只名叫黄鼬的残狼来给它送食物,灰满无奈地吃了下去,伤好之后,终于有一天,灰满骑在黄鼬的身上,变成了独一无二的双体狼。在它们回到狼群里时,灰满又成了狼酋,为了保住狼酋的地位,不得不和黄鼬结为夫妇。可是黄鼬有了小宝宝后,为了不伤到小宝宝,只能将身体挺直,灰满相信,总有一天,黄鼬会为了它的宝宝,把灰满从自己身上摔落,灰满既不想伤害自己的宝宝,又不甘心做一批残狼,最终它还是选择了捕猎时与猎物同归于尽的方式,维护了双体狼的美名。
我喜欢黄鼬自我牺牲的精神,也喜欢灰满不怕危险的品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946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