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改写范文(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09:53:12
念奴娇赤壁怀古改写范文(14篇)
时间:2023-11-28 09:53:12     小编:影墨

谢礼是一种以表示感谢之情和回报对方友好举动为目的的礼品。注重自我激励,树立积极的心态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起来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相信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念奴娇赤壁怀古改写篇一

3、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多媒体

1、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进入主页面。)

2、朗读全文

(1)一位同学读,正音。

(2)齐读,感受文章。

3、疏通词语

(1)千古:长远的年代。

(2)风流:有文采有功绩。

(3)樯橹:樯,桅杆;橹,浆。这里指北军的战船。

(4)灰飞烟灭:像灰烟那样消失。

(5)华发:白头发。

(6)酹:以酒洒地,用以祭祀

4、课文分析

(1)说说你自己对这首词的感受。

(2)回答下列问题:

上阙

a、描写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字词、特点、角度、修辞、基调

乱、险怪、形、夸张、豪迈奔放

穿、高峭

惊、汹涌、声、比拟

拍、水石相击

卷、狂澜奔腾、形、比喻

雪、水色纯白、色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c、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故垒”句具体话怀古的时、地、人。

d、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是啊,“江山如此都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展示人物脸谱〉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下阙

a、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b、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c、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来看: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眉山人。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希望能抵制外辱,立功疆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结果被新派官员弹劾朝廷,捕之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一度迁为翰林学士。又贬惠州,远徙琼州。终逝于常州。本首词是词人经历了乌台诗案,几乎被杀,几经周折被贬黄州,“魂飞汤火命如鸡”,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到黄州来,他内心有他的忧患和悲慨,但是他把这种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他把自己放在整个大历史背景之中,不是我一个人盛衰成败荣辱,而是古往今来有多少盛衰成败荣辱。本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悲慨之中的旷达和豪放。)

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d、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感伤超脱

1、比较阅读

展示《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归结这两首词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

角度、特点

思想、积极、乐观

意境、高远、壮阔

风格、奔放、洒脱

2、课堂检测

(1)、名称:词的全名为、,又称、、长短句、琴趣、乐章等。

(2)、分类:按字数分有、、长调(92字)。按节数分有、、三叠、四叠。

(3)、流派及代表词人: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代表词人、、姜夔等。

1、能够体会怀古诗将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3、有感情的朗诵词

能够体会怀古诗将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

1、齐读(初步感受词的豪放气势)

2、自由朗读(把握感情读)

3、老师和学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本词(老师读上片,学生读下片)

4、作朗读指导:(开篇三句,起笔空阔,气势不凡,应读得有力度。中间“乱石……千堆雪”写了江涛汹涌,浪花狂卷的壮丽景色,应读出一种豪迈语气。下片中对周瑜动人容貌和出众才华的句子“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应读出羡慕景仰的语调。最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的是作者宦途失意的无限感慨,应读出那种忧伤,失望、无奈的语调)

5、结合朗读指导,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本词。

1、点一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词的上片,

2、提问:作者具体描写了赤壁哪些景观?面对这些景观作者生出什么样的感慨?

板书:所见所想

大江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惊涛、浪花一时多少豪杰

3、提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作用(可用《沁园春*雪》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在那首词中的作用作提示)

4、下片中,描写周瑜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6、从描写周瑜的句子中,我们想想在苏轼心中周瑜的形象是什么?

(板书):婚姻美满年轻有为受明君器重功绩卓著

7、从周瑜在苏轼心中的形象,来分析作者为什么怀念周瑜,其目的是什么?(讨论)

(板书):对周瑜的仰慕之情来反衬自己的失意,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苏轼:爱妻离世早生华发蒙昏君冷落功业未就

8、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含有消极成分,你怎样认为?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梦:生命短暂与江月永恒的对比,沧伤的历史感)

(若说消极:请对苏轼留几句鼓励的话)

9、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在当你屡屡遭遇挫折后,你又以怎样的心态面对?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挫折意识)

三、小结

本堂课在熟练的朗读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同时对文章的思想情感作了细致分析。

在理解基础上背诵本词,并默写本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改写篇二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作豪迈深沉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理解辛弃疾笔下的多处典故,体会其构造出的苍凉悲壮的词作意境。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寻两位词人用典与写景语言的用墨比例,感受作者是如何将个人情感寄托于典故人物,感受词作之间细微的情感差异。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以及作者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理解辛弃疾多处使用典故的原因在于“此时此地此我”的契合。

分析比较两首词用典的异同,两者使用典故均是为了刻画自我形象,寄托个人情感,不同的是在于典故侧重点的不同以及使用的集中与分散的异同。

这两首词选自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第三单元,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主题是“生命的诗意”,该单元精选了魏晋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均属于豪放派词作的经典作,两者都在词中使用了用典的写作手法,在辛词中,使用的典故侧重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以及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及事与愿违有关的历史事件,在苏词中,则是通过回忆周瑜来反衬自己此时的年华已老、功业无成,由此可见怀古词典故的选择与作者的思想志向息息相关,进而通过比较两者用典的差异来感受词人不同的生命思考与精神境界,恰好呼应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我校高一学生总体而言基础较薄弱,如果直接进行两篇词作的比较教学,对其要求过高,可能会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此学情,我对两篇词作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调整,该课时的呈现是在学习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基础上,再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故该堂课以教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主,最后再联系之前所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有助于学生反复巩固之前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能主动地从横向角度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学习。

单元学习任务中提到,阅读诗作作品,要借助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之间的关系,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那本节课我将以用典为切口,采用解读背景、知人论世、品读文字、反复朗诵等方法,提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在课上以小组讨论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同时在反复朗读宋词的过程中体会其语言的魅力与意蕴。

一课时。

1.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定怀古》的时代背景,结合课下注释,找出词中的五个典故。请分别概括其典故的内容,并且尝试分析作者使用该典故的用意。

2.分析比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定怀古》两者在用典方面的异同。(提示:可从典故内容、写景与典故人物的结合程度思考)。

导入:。

作家梁衡说,“中国历史上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这首词,读懂辛弃疾,领悟一种人生。首先,请我们一起读这首词。

1.初读词作,你们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呢?豪迈。

作者提到了很多古人、古事,这就是怀古词的特点,借用古人古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作用典。

一、分析上阕典故。

1.上阕都提到了哪些典故呢?(词人登临古地,面对如此沧桑,衰败的北固亭想到了谁?)。

孙权、寄奴。

2.词人为何会想到他们?他们有何共同之处?

都在京口建立过功业。

3.抒发了词人对这两人怎样的情感?先找出具体语句,然后具体分析。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一个比喻句写出了刘裕当年的英雄豪气,能看出对刘裕的歌颂。(朗读)。

4.除了敬佩仰慕之情,还有其他感情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遗憾、惋惜。“英雄”如今已无觅处了,“风流”也都被雨打风吹去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不过是想当年的事情了。

5.同学们,辛弃疾由京口之地想到了曾在这里建立过政权的孙权和刘裕,表达。

了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但更多的是悲叹“英雄无觅”之感(板书),那我们能不能再从别的角度思考,为什么作者要选取这两个典故呢?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先生曾经指出:“要善于把词作放在一定的时空坐标上进行观照。”这句话告诉我们一种赏析诗词的方法,就是要更多关注文字的背景信息,要学会知人论世。大家可以再研究老师提供的背景链接,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ppt显示:典故链接一:

孙权,字仲谋,公元200年他19岁,执掌政权,成为一方诸侯。

27岁,第一次北伐曹操,以少制多,为赤壁之战埋下伏笔。

29岁,第二次北伐曹操,加强对江南的统治,巩固了东吴政权。

刘裕,生于东晋哀帝公元363年,父亲早逝,家境贫苦,幼年靠卖草鞋为生。他少有大志,想成就一番功业。

41岁,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卫晋抗楚。

42岁,刘裕击败篡晋的楚帝桓玄。

54岁,刘裕两次北伐,灭南燕,克长安,灭后秦,受封为宋王。

59岁,刘裕终于取代东晋称帝。国号“宋”,定都建康。

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沦陷金人之手已13年的济南。

1161年,21岁,参加义军,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毕生事业。

1162年,22岁,率20xx多人南归于宋。

1165年,25岁,因力主抗金,遂被朝廷疏远。

1181年,41岁,任隆兴知府。同年,主抗金,受弹劾,被罢官。此后20年,赋闲乡居。

1203年,被起用任绍兴知府。

1205年,韩侂胄要立伐金大功,起用66岁的辛弃疾任镇江知府。他对韩侂胄提出建议,不被采纳,同年又被罢官。

68岁,抑郁而终。

明确:辛弃疾来到京口,想到两位在这里建立政权的皇帝,孙权在自己的黄金岁月,即三十岁左右建立了自己的一番大业,刘裕虽然是在59岁那年正式了建立南朝刘宋政权,但也不枉早年征战沙场时所付出的努力;而反观自己,他也曾像他们一样,在20多岁的时候,怀有一腔报国之志,率领义军投奔南宋。而40多年过去了,刘裕在自己这个年龄已经统一南朝政权了,而自己在这个人生阶段,要么是闲职,要么是乡居,一直到66岁的时候,也没有建立功业,内心的酸楚、愤懑可想而知。

过渡语:下面我们把这种仰慕和惋惜的情感融入词中,齐读上阕,读的时候一定要坐直身子,抬起头来,这也是对词人的一种尊重。

二、分析下阕典故。

1.词人在上阕中连用两个典故,似乎还不尽兴,在下阕中继续用典。下面大家速读词的下阕,结合注释,找出下阕用了几个典故,先找出人名,标上序号。(三个,刘义隆、佛狸、廉颇。)。

2.下阕的三个典故讲述了什么故事呢?词人运用这三个典故用意何在?下面我们进一步走进文本,按照下面的形式赏析下阕中的三个典故,在赏析的过程中个,可以使用老师刚刚的思路,也就是解读背景、知人论世、品读文字等方法。请同学们先自己赏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请按以下形式分析下阕三个典故。

谁?做了何事?结果怎样?用意是?

要求:自主思考2分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4分钟,然后推荐代表展示。

6154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怎么处理朗读呢?)。

61548;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1.“可堪回首”是不堪回首,那么作者不堪回首的是什么呢?烽火扬州路。

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2.佛狸祠:拓跋焘小名佛狸,北魏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所以佛狸祠就成了金主完颜亮的代名词。

3.这一句从百姓的角度来写,表达了什么情感?

61548;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用廉颇自比,有哪几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他们同样处于年老阶段。注解中说“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这说明廉颇想让使者知道,自己依然强壮年轻,心中很希望被赵王任用。而辛弃疾和他一样渴望被任用。

(表示了自己不服老,尚有余勇,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但是两者的结局都是一样,最终没有被重任,写出了辛弃疾想被重任的渴望与不被重任的无奈,三叹报国无门)。

朗读过渡语:典故,凝练的文字背后是一份真实的心境;诗词,凝练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意义。一个“老”字,无望中却依然满是希望,老师每次读到这里的时候,眼前总是会浮现一位老者,坚决而固执,一遍遍地请求甚至是哀求的情景。这其中忘我的焦灼与深沉的渴望,总是让我为之落泪。大家试着读一读。

总结:选用怎样的历史典故,作者不仅要考虑“此地”还要考虑“此时“以及“此时此地此我”。站在北固亭上,他便自然地想起了曾以京口为基地开疆拓土,成就霸业的孙权、刘裕。现如今韩侂胄的草率冒进,又怎能让他不想起当年宋文帝草率出师北伐,最后落得仓皇北顾的结局?而眼前老百姓在佛狸祠下喧闹的景象,更让辛弃疾忧心忡忡,倘使再不收复失地,老百姓也许甘于沦为亡国奴了。因此,这几个典故都与作者此时的思想情感和志向直接有关。这就是为什么诗人站在京口时,会选择这样五个典故。

大家试着背诵全词,再一次体会辛弃疾在词中表达的情感。

三、比较分析两者用典手法的异同。

1.辛词用典丰富,而苏轼为何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单独选择了周瑜的典故呢?让我们一起再次朗读苏轼的这首词,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去思考这个问题。

他选择年轻有为的周瑜(24岁就成为东吴名将)的典故,用赤壁时年少得志的周瑜来与被贬黄州、人生失意的自我相映照,也契合“此时此地此我”以周瑜的年少风流、英俊潇洒,反衬自己年近半百,韶华已逝;以周瑜的年少得志,名垂青史,反衬自己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2.比较两者用典手法的差异。(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典故内容侧重写人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侧重于史实的叙述。

典故与写景集中写景,渲染了磅礴气势为下文周瑜的出场造足了声势。难寻纯粹的景物描写,同时景物轻描淡写,主要穿插有条不紊的史实,以凸显其历史厚重感。

总结:同样都是为了抒发自己心中积蓄已久的愤懑之情,不同的是,两者用典侧重点有所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着重写人。周瑜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生动传神地被表现出来。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写人,但辛词并不倾向于人物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而是侧重于史实的叙述。

第二点,两词都将典故与景物相结合,但有集中与分散之别崱!赌钆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大笔如橡,浓墨似泼。起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营造了一个极为辽阔悠远的时空背景,将气象非凡的长江和自古以来的无数英雄豪杰都概括进来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赤壁恢宏壮丽的景色,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为下文周瑜的出场造足了声势。背景、主体相得益彰,境界全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几乎难寻一处纯粹的景物描写,而在叙述中穿插有条不紊的史实。词人不浓墨重染,仅作淡笔勾勒。开篇伊始,景物大至江山,小则“舞榭歌台”,所有景物,浅墨淡抹,不着点缀,不事藻饰,只在辞章中间用“斜阳草树”稍作点缀;用意不在景致如何,而是用大量具有历史感的典故暗示: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当年的大智大勇者宛如江水东去不再复还。

两词的用典,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如两枝各秀,各具特色,俱领风骚。

辛苏。

用典—一叹英雄无觅反衬自己年华已逝、事业无成。

二叹国运艰难。

三叹报国无门。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第九课第三题。

2.你的同学在初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将“可堪回首”三句解释为“事随时迁,百姓忘却北魏太武帝的英雄事迹”,请借助今天课上所学知识,说服他调整自己的理解。

念奴娇赤壁怀古改写篇三

元丰五年七月,我谪居黄州。连日来心中抑郁难解,听闻城西有一赤壁矶,欣然前往游之。

我携一壶美酒在岸边登上一叶小舟顺流而下。只见前方蜿蜒不尽的江水携卷着滚滚波涛向东奔流而去。千百年来,这奔涌不息的浪涛洗尽了多少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古时留下的营垒的断壁残垣突兀地立在江岸的山崖之上,在遗迹的西边,有人说那里就是三国时期周郎大破曹军的赤壁。

江岸两边陡峭杂乱的石壁直插云霄。汹涌澎湃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的浪花如同层层白雪。眼前这壮美的江山让当时多少英雄豪杰为之倾倒,为之征战不休。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当年的周公瑾,美丽婀娜的小乔刚刚嫁给他。他姿态雄俊,英气勃发,手持羽扇,头戴配有青丝带的头巾,和将领们的谈笑之间,曹军的战船早已被大火烧得灰飞烟灭。

我在这旧时三国的古战场神游忘返。现如今物是人非,即使像周瑜这样的英雄豪杰也被这东流的江水冲洗得一干二净了。也许该笑我心中有太多感伤愁绪,以致过早地生出了白发。这人生如同大梦一场,虚实莫辨,我又何苦执念于此!不如斟一杯美酒洒入江中,敬献给那些过往的英雄豪杰,也敬给这一轮倒映在江中的明月,感谢它陪伴我游览这一回。

念奴娇赤壁怀古改写篇四

十七八女郎关西大汉。

执红牙板持铜琵琶铁绰板。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唱“大江东去”

思考:

1、这位幕士给柳词和苏词选择了不同的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意味着什么?

(提示)不同的词牌,风格不同,歌者和伴奏乐器就不同。前者婉约,后者豪放。

2、幕士用“杨柳岸晓风残月”和“大江东去”分别代表柳词和苏词,是否恰当?

(提示)“杨柳”句和“大江”句的内涵。

明确:

1、词是要入乐的,词牌(即曲词)又是有词性的,如《雨霖铃》适宜于表达缠绵深婉之情,《念奴娇·赤壁怀古》适宜于表达豪放激越之情。词性声情不同,则歌者和伴奏乐器亦有所不同。从幕士的选择可见柳词和苏词的风格不同,前者婉约,后者豪放。

2、一首词不可能句句都好,但必须有名句。名句常是他人意中所有而语中所无的句子,能惊醒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的句子可以代表作家的风格。“杨柳”句曲折地写出了作者的离情,细致深婉;“大江”句写出了长江波澜壮阔的图景,激越豪放,都足以显示作家的风格。

念奴娇赤壁怀古改写篇五

元丰五年七月,我谪居黄州。连近几天来心里抑郁难解,听闻城西有一赤壁矶,欣然前去游之。

我携一壶琼浆在岸边登上一叶小舟顺流而下。只见前方蜿蜒不尽的江水携卷着滔滔波涛向东涌流而去。千百年来,这奔涌不息的浪涛洗尽了多少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古时留下的营垒的残垣断壁突兀地立在江岸的.山崖之上,在遗迹的西边,有人说那里就是魏蜀吴时期周郎大破曹军的赤壁。

江岸两边陡峭混乱的石壁直插云霄。波澜壮阔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的浪花如同层层白雪。面前这壮美的江山让其时多少英雄豪杰为之倾倒,为的交情战不休。

这禁不住让我想起了当年的周公瑾,美丽婀娜的小乔刚刚嫁给他。他仪态雄俊,英气焕发,手持羽扇,头戴配有青丝带的头巾,以及将领们的说笑之间,曹军的战船早已经被大火烧患上灰飞烟灭。

我在这旧时魏蜀吴的古战场神游忘返。现如今物是人非,即使像周瑜如许的英雄豪杰也被这东流的江水冲洗患上一干二净了。也许该笑我心里有太多感伤愁绪,以致过早地生出了白发。这人的生活如同大梦一场,虚实莫辨,我又何苦执念于此!不如斟一杯琼浆洒入江中,敬献给那一些过往的英雄豪杰,也敬给这一轮倒映在江中的明月,感谢它陪伴我游览这一回。

念奴娇赤壁怀古改写篇六

指导如何把握意境,一课一得;分析、对比、归纳、感悟风格特点

1课时

诵读法

多媒体

导入词风分婉约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今天我们学习风格与之截然相反的另一首词。创设情境,并为对比伏笔。

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2、背景简介: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3、朗诵。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试读。知人论世,初步感受意境

解读鉴赏

1、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赤壁景观?

2、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这些景物有何物点?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作者依次生发了哪些怀古情思?

4、小结:实景与虚境

思考回答:

1、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解读上阕,品味语言,赏析作品壮美的景语。

5、阕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个历史人物?指名朗读诗句。

6、“周郎”形象有何特点?

7、周郎如此,苏子本人呢?如何理解词的结尾?

8、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9、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10、多情----愿望;如梦---安慰;酹江月---倾吐解读下阕,分析人物体会豪迈苍凉。

对比归纳:

1、课内训练:填表对比本词与雨霖铃;

2、归纳主题、写作方法;

3、指导把意境的方法。

体会豪放风格对比巩固

作业课外:选读一两首诗词,试把握其意境。巩固延伸

板书设计:

大江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

实景乱石虚境一时多少豪杰

惊涛意境

江月周郎风采功业

课后小记

念奴娇赤壁怀古改写篇七

滚滚长江向东流去,不知那尽头在何方。大浪滔滔而来,仿佛要吞没那世间万物。放眼历史长河,多少惊涛骇浪,湮没了多少英雄儿郎。漫步于凋敝的城池之下,有人告诉我那就是传说中的赤壁古战场。

零落的崖石堆砌着,颇有刺破天地之势。远远地,大浪袭来,拍打着倔强的礁石。顿时间白雪般的浪花铺天盖地而来。刹那间,时空交错,仿佛置身于磅礴的历史画卷中。你看那山川河岳,壮丽奇伟,让多少英雄豪杰为之奋斗终生。于是我想到赤壁之上的周公瑾,那个时候的他是多么的英姿焕发啊。手持羽扇,衣袂飘飘,好一副书生气。

然而,就是他,这个看似文弱的.少年,却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气魄和胆识。谈笑之间便让敌人灰飞烟灭,闻风丧胆。那初为人妇的小乔该是怎样的自豪啊,那天仙般的面庞上定然写满了自信与荣光。可怜可笑的我。风霜早早地袭上了鬓角。

还没来得及施展抱负,便已将入暮年。人生如大梦一场,总有人欢喜,也有人哀伤。一晃便是几十年。与其哀叹,倒不如斟一壶浊酒,与日月同醉。呜呼,哀哉!

念奴娇赤壁怀古改写篇八

一、教学目的: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理解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3、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指导如何把握意境,一课一得;

2、分析、对比、归纳、感悟风格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充团练副使。元丰五年,四十五岁的他在游赤壁时,吊古抒怀,写下了豪放词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人说,这首词应该由关西大汉,抬着铜琵琶、敲着铁绰板来唱。到底是怎样的豪放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影片,听朗诵,感受豪放词风。

(二)上阕环境描写。

同学们初步感知了这首词鲜明的豪放风格。豪放风格也体现在上阕的环境描写中。师读上阕。环境描写给我们的总体感受可以用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来概括。这种特点集中体现在作者的用字上。

“穿”字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字本义为“马骇也”,意即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之汹涌;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2、环境描写在文章中往往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本词上阕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呢?搜索关键词: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描写可以提供人物活动的广阔空间,显示事件发展的时代背景。

2、环境描写可以展现地区风貌和风土人情,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3、环境描写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4、环境描写可以从侧面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5、环境描写可以渲染烘托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明确:环境描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为英雄的出场创设一个广阔的背景。

明确:“长江”乃历史的长河之喻,“浪”既是长江之浪,又比喻历史长河之浪。

师:好。由上文的写景出发,作者生发感叹:江山如画,地灵人杰,如此美景,自然孕育出众多豪杰,启出下阕对英雄人物的描写。让我们进入深度阅读的第二板块:英雄人物的塑造。方法:在比较阅读中领会词人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下阕怀古。

想想苏轼是怎样塑造周瑜形象的?

明确:

1、美女衬英雄,表现出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小乔初嫁了”)。

2、面描写周瑜气概风度,表现周瑜风度翩翩,志气昂扬。(“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四)进入合作、探究阅读板块,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师:“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说周瑜如果死后有知,魂魄回到当年的赤壁来,一定会笑我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斑白了吧!这里有种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

师:阅读离不开批判的精神。批判是创新的灵魂,但是批判要有触发点,创新更应以事实为基础。在阅读此词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批判的精神。

讨论方向提示:

观点一:诗句含有消极成分,与前文的豪壮情调不合。

观点二:自我安慰之辞,诗人在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时的自慰之辞。

启思:旷达与消极是否一致?

教师总结: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可概括为:对比——惭愧——奋发。

(五)小结: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念奴娇赤壁怀古改写篇九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纶巾“看作是诸葛亮的代称,因为诸葛亮的装束素以羽扇纶巾著名。但在三国之时,这是儒将通常的装束。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如戴复古《赤壁》诗云:“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苏轼在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复杂的。“故国“两句便由周郎转到自己。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所以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的沉溺苦海,自伤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在苏轼看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所以苏轼在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与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有了这样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正如他在《西江月》词中所说的那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将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玩味无限,让精神获得自由。其同期所作的《赤壁赋》于此说得更为清晰明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这种超然远想的文字,宛然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翻版。但庄子以此回避现实,苏轼则以此超越现实。

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养护自己淳至的精神。这首《念奴娇》词及其作于同一时期的数篇诗文,都为我们透示了其中的端倪。

此词自问世后,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誉之者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其“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贬之者如俞文豹《吹剑续录》所云:“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幕士的言论表面上是从演唱风格上区分了柳、苏二家词风的不同,但暗含有对苏词悖离传统词风的揶揄。清代更有人认为此词“平仄句调都不合格“(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朱彝尊《词综》并详加辩证,亦可谓吹毛求疵者。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咏赤壁,下阙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块垒。

诗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词作中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都给人以豪壮之感。周瑜的英姿与功业无不让人艳羡。

念奴娇赤壁怀古改写篇十

教学目标:

1、能够体会怀古诗将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3、有感情的朗诵词。

教学重点:

能够体会怀古诗将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齐读(初步感受词的豪放气势)。

2、自由朗读(把握感情读)。

3、老师和学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本词(老师读上片,学生读下片)。

4、作朗读指导:(开篇三句,起笔空阔,气势不凡,应读得有力度。中间“乱石……千堆雪”写了江涛汹涌,浪花狂卷的壮丽景色,应读出一种豪迈语气。下片中对周瑜动人容貌和出众才华的句子“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应读出羡慕景仰的语调。最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的是作者宦途失意的无限感慨,应读出那种忧伤,失望、无奈的语调)。

5、结合朗读指导,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本词。

三、解析。

1、点一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词的上片,

2、提问:作者具体描写了赤壁哪些景观?面对这些景观作者生出什么样的感慨?

板书:所见所想。

大江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浪花一时多少豪杰。

3、提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作用(可用〈〈沁园春*雪〉〉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在那首词中的作用作提示)。

4、下片中,描写周瑜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6、从描写周瑜的句子中,我们想想在苏轼心中周瑜的形象是什么?

(板书):婚姻美满年轻有为受明君器重功绩卓著。

7、从周瑜在苏轼心中的形象,来分析作者为什么怀念周瑜,其目的是什么?(讨论)。

(板书):对周瑜的仰慕之情来反衬自己的失意,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苏轼:爱妻离世早生华发蒙昏君冷落功业未就。

8、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含有消极成分,你怎样认为?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梦:生命短暂与江月永恒的对比,沧伤的历史感)。

(若说消极:请对苏轼留几句鼓励的话)。

9、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在当你屡屡遭遇挫折后,你又以怎样的心态面对?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挫折意识)。

三、小结。

本堂课在熟练的朗读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同时对文章的思想情感作了细致分析。

四、作业。

在理解基础上背诵本词,并默写本词。

五、板书略:

六、教学后记:

念奴娇赤壁怀古改写篇十一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是苏轼最为著名的千古名篇之一,其豪迈之气让阅读者不禁大受感染,为人们所深深喜欢。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字词解释:

大江:指今天的长江。

淘:冲洗,冲刷。

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安徽庐江有其周瑜墓。)。

雪:比喻浪花。

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小乔:乔公的小女儿,生的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乔为孙策之妻,有沉鱼落雁、倾国倾城之貌。

英发:英俊勃发。

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樯橹:强大之敌,指曹军(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

尊:通“樽”,酒杯。

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作品翻译: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大好河山啊,那时有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他的姿态多么的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作品背景:

这首《念奴娇》词作于1082年(神宗元丰五年),时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载东坡语:

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路,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葭苇,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酒,饮于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苏轼这里所描述的风起水涌景象和对曹操、周瑜赤壁之战的联想,在这首《念奴娇》词和《赤壁赋》中都有鲜明生动的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对于黄州之赤壁是否是三国时的赤壁之战的故地是颇存疑虑的。

作品赏析: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是在前面所闻所见的基础上由于感情的激越而发出的赞叹之语。由于对赤壁的赞美,联想到当年在此鏖战的众多英雄豪杰,现在是美丽如画的山河依旧,可是当时为之角逐的英雄却不见了。这一句不仅回应了第一句,而且为后面具体写周瑜做了过渡。

下阕集中笔墨写周瑜。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写周瑜的飒爽英姿,意思是说想当年小乔嫁给了周瑜,英雄美人一时传为佳话。据史料记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尽烟灭。”这句话着墨不多,画出了周瑜在赤壁大战中运筹帷幄,指挥若定,风度潇洒的神态。“纶巾”是从服装上突出周瑜超人的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他才能过从。词中只用“灰飞烟灭”

作品思想:

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一樽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v(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以上这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念奴娇赤壁怀古改写篇十二

1、把握本词“景、史、情”相融合的写作特色。

2、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多媒体课件

课内赏析课

一课时

一、提问方式复习作者

一首诗词,要读懂,首先仍是字词入手。语文实为“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同学评价,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读得怎么样?应该怎样读?

2、检查字词的理解见。

3、集体朗读。

4、师范读或者听多媒体的朗读

解释:词与诗歌不一样,押的是入声韵。入声韵现在已不存在,现在无锡的老言颇有点相像。举例试用无锡话读。入声韵的特点是压抑,此词虽然是豪放词,然归根结底是压抑的情感。

5、学生朗读,要求:体会文化。

三、品味鉴赏:词是有章法的,理解词要一层一层的看。全词共八句,分别是:

1、第一句从眼前江景起兴,由眼前的大江联想到历史长河,引出对往昔英雄的怀念。

讨论:你认为第一句指的是眼前的'大江吗?

哪几个词是最有历史感的?“浪淘尽”是什么意思?

(任何英雄人物都会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起笔苍凉)

2、点明怀古内容,引出古战场。

故垒西边……这是真是赤壁吗?何以见得?

3、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突出江流气势和赤壁的雄奇。

“乱石穿空”写什么?“惊涛拍岸”突出什么?“卷起千堆雪”写什么?

(写山,雄俊,力度。惊涛,表明水,江流的湍急。雪在质感上比浪形象,生动)

4、过渡,承上启下,由写景到写人。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怎样联想到英雄的?

(得江山,造江山,是一种野心的表达,看到美景,想拥有,以江山代表自己的成就。

5、写周瑜英雄形象,以美人陪衬英雄,突出少年得。

写英雄为什么一定要写美人?

(周瑜当年34岁,英气,才华,美人爱英雄自古以来就如此,美人嫁英雄相得益彰。如果东风不与周郎便,那么美人就不是他的了。

6、写周瑜赫赫战功,以曹军惨败反衬周瑜儒将风流。

讨论版本中的“墙橹”“强虏”哪一个词好?

为什么是“羽扇纶巾,儒将风流”?

7、由怀古到伤己,抒发自己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为什么想周瑜会伤自己?(年龄、功业相比)

这是怎样的心情?(抑郁)

多情应笑我,多的是什么情?(抑郁之情,早生华发,一“早”字体现此情)

8、洒酒酬月,表现自己化解胸中郁闷,以求精神超脱的心态。

“人生如梦”“人间如梦”哪个更好?

(一指个人,一指所有人。此词更多指的是对自己人生无法把握,虚幻的。人间,则指普遍心态,个人认为,还是“人生”较好。

9、与周瑜相比之后的感叹:江山在,周郎不在,东坡在,事业不在最后只能洒酒祭江,豪放中见旷达,苍凉中见洒脱。

四、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的情。

五、迁移

以此法读下一首《京口北固亭怀古》。要求:一句句分析,说出理解来。

念奴娇赤壁怀古改写篇十三

周瑜在赤壁一战成名,名垂千古。

苏轼在黄州一词绝唱,唱响千秋。

滚滚而来的长江,荡荡而去的大河曾引起无数文人骚客壮志难酬的感伤,激起无数贬谪之士栏杆拍遍的愤懑。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让东坡将士子胸中的郁垒化为清风,消于无形。百炼钢固然会所向披靡,然而折断是其必然归宿,那么化为绕指柔吧。谁说退却一定是懦弱,谁说弯曲一定是屈服,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大济天下苍生,积极进取,解倒悬之民于水火是读书人的使命,带着使命上路,铁肩担道义,光明磊落,刚正不阿,鄙视群小,鞭笞丑陋,铮铮谏言换来的往往是千里之外,蛮荒之地。想唱一曲太平,却被封住了口;想舞一段升平,却被锁住了脚。幽人独往来,有恨无人省。不肯随波逐流,不肯随俗沉浮,不肯随人俯仰,就只有孤傲地寂寞沙洲冷了。孤独的夜、孤独的月,孤独的人、孤独的影,孤独地舔舐伤口,仍血流不止。谁来超度你,只有你自己。

长江依旧奔流不息,野马般奔出一派雄壮,撞击在冲破云天的崖壁上,激起朵朵浪花,映出英雄的面容,诉说一段段传奇。历史的长河只能淹没他们的肉身,却带不走他们的英名。刀光剑影暗淡了,鼓角铮鸣远去了,但传奇的主角却是可望建功立业的读书人心中的长江,一想到他们就会心潮澎湃,壮怀激烈。如画的江山,绝代佳人,羽扇纶巾的儒雅潇洒,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就这样轻松地在汗青上镌刻下你的名字——周郎。少年英雄,让我如何不想他,让我如何不敬他,让我怎能不追随他,然而一想一泫然。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这早生的华发让我对镜不堪,年华逝水,哀吾生之须臾。人生如此虚幻,又如此短暂,一梦醒来,我还是黄州团练。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周郎,今天我来祭奠你,他年,谁来祭奠我?只有我自己。一尊还酹江月。

这一路走来,走得太累,太疲惫。山重水复、山穷水尽,如履薄冰,却身陷囹圄。有形的枷锁只能锁住我的身形,内心的自由却可以灵魂脱壳。我已经一无所有,谁怕!怕谁!竹杖芒鞋一蓑衣,我的确一无所有,但我也最富有。虽无荣华声名之享,亦无宦海沉浮之忧,剥去的是浮名,获得的是深刻,是成熟,是宠辱不惊,超然物外的旷达。太上老君的三味真火炼出的是火眼金睛,风雨如晦,霜刀雪剑让我风雨不侵,何妨吟啸且徐行,同行的人一定都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风雨即风景。我依然会饮酒,却不为消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在乎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自然,自然而然。月有圆缺,天有阴晴,回头看时,萧瑟之处已是斜照相迎,狼狈之人现在应是笑脸盈盈了,忽喜忽悲,极喜极悲。朋友,当你又一次兴致勃勃的时候,是否会想到下一段人生之路还会有风雨,突如其来,不期而至。风雨交加之后,又是悲喜交加之时,一如从前的我,阿弥陀佛!这是折磨。谁能折磨你,只有你自己!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三首词很好地展示了苏轼的心路历程,成熟的过程。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经过“乌台诗案”洗礼后的苏轼,似乎真的领悟了儒释道三位一体后所倡导的人生价值规律。他为后世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更多。

念奴娇赤壁怀古改写篇十四

教学目标 :

1、了解苏东坡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课型: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常规演讲。

导入  :

我们星期天到长江去采风,大家都写了不少作文,谁愿意交流?

(3--4名同学交流)。

面对浩瀚长江,苏轼和我们一样感慨万千。(多媒体范读《赤壁怀古》)。

尽管地点不同,但我们和大文豪还是有不少共同的情愫。接下来请大家一边阅读苏轼的《赤壁怀古》,一边拿自己的作文与之比较,看看有什么收获。(学生阅读、比较)。

我们还是老规矩,按学习小组先小范围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提交问题abc)。

分组讨论。

写景。

哪几句好?(学生读)。

我们比较一下自己的作文是如何写景的,看课文写景好在哪?(讨论)(写景:用词、修辞)。

再看几句同样写水的诗句。(多媒体“写水”)。

学生讨论3。

写人。

文中怀古的对象?(周瑜)。

怎么写的?(学生齐读)。

这是一个什么形象?(众说纷纭、介绍周瑜)。

我们应该如何把人写好?(讨论)(写人:特征、典型)。

解答问题a:作者为什么先写“小乔”?(讨论)。

人生得意2、裙带关系3、和自己对比)。

(三)伤今。

谁来介绍苏轼的生平?(介绍苏轼)。

填表:

项目。

年龄。

婚姻。

外貌。

职位。

际遇。

基调。

周瑜。

24岁。

幸福美满。

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得意。

苏轼。

47岁。

屡遭不幸。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功业未就。

感伤。

文章写出内涵需要注意?(讨论)(写意:比联、真实)。

解决问题bc等并小结全课。

本课创意很好,敢于将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在一起,从学校实际出发,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全课以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为理念,气氛活跃、融洽。提供了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又一思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98138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