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衣顺母的读后感(实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10:10:11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实用18篇)
时间:2023-11-28 10:10:11     小编:琉璃

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把握作者的用意。怎样写一篇能够激发读者兴趣和思考的读后感?这里提供了一些精选的读后感模板,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路。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一

今天,老师要我们写中华美德的故事读后感。这让我想起了《芦衣顺母》。

字子,春秋时代,孔子的徒弟,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经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欺负他。冬天,两个弟弟都穿着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应寒冷打颤将绳子落掉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欺负。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生子。

我看完这个故事十分感动,眼泪都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太感人了。闵损为了不让两个弟弟受冷挨冻,不让父亲休妻,宁可自己受委屈如果是我的话,就依父亲把母亲给休了让她四处流浪回到娘家,这时我会呵呵大笑,因为可恨的继母总算尝到了苦头。

俗话说:“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一切至善的美德”。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资产,她维系着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为人子女者如果都能学习古人“二十四孝”的精神,多感念父母的恩情,不计较父母的错误,那么孝道就完全了。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二

闲暇的一个人去郑州城隍庙转了一圈,这是第三次来。第一次和同事,第二次和我弟。总觉得这个地方,有尘世难得的清净,总之,我喜欢这里。如果说前两次是看热闹的话,这一次应该是看到了门道。留心看了正殿两侧的垂直坡面上画的就是二十四孝彩图。想起了小时候,爸爸常常给我讲这样的故事。

常言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最近细细品味了儒家的经典著作,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感触良多。

个中印象最深的当属,“戏彩娱亲”、扼虎救父、嗜指痛心、鹿乳奉亲等等。戏彩娱亲,讲的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老莱子的故事。楚王曾派使者请他出仕,他却表示不屑。这人很有意思,已经七十岁了,还说自己不老。对自己的双亲十分孝顺。他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学者婴儿的样子嬉戏哄二老开心。取水上堂的时候,故意假装跌倒在地,学着婴儿那样啼哭,父母看了哈哈大笑。

今天看来,老莱子总是让人觉得少不了做作之嫌。鲁迅先生,对这一点就很是反感。但我觉得,这又有何妨,其初衷是好的,就是一个劲的让年迈的父母永葆一颗不老的心态。

扼虎救父,是关于晋朝杨香勇敢把父亲从虎口中解救的故事。一个年仅16岁的小女孩,随父亲去田间割稻,歘然闯出一只白额虎,把杨父叼在口中。幼冲的小杨香,情急之下,完全忽视了自己与老虎力量的悬殊,竟然用小手卡主老虎的咽喉,直至老虎瘫软在地,父亲得救。虽然摆布不了夸张的色彩,小小的一个女孩子力气能有多大,但是我们不得不由衷赞赏这样一个勇敢和孝顺的女孩。

曾参,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嗜指痛心就是讲的他的事迹。说他少时家穷,常去山中砍柴。一日,宾客来访,曾母不知所错,急的狠咬自己的手指。曾参猛的觉得心口疼痛,就迅速赶回家中,跪问其母,母亲说,我咬指嗜希望你回来。是啊,这充分显示了母子俩具有极强的感知力。

关于鹿乳奉亲,讲的是春秋时郯子身披鹿皮去去山中,混入鹿群中取鹿乳侍奉双亲的故事。我看着不觉得不佩服他,有点滑稽,十分敬佩。为什么呢,你看,如果他了解鹿群的生活习性又怎么会混入鹿群呢。体现了他能和自然很好的融为一体。

当然二十四孝,远不止上面我所提到的这些。每一个,看后都会有莫名的感动。敢问,看了这样,你觉得你对自己的父母亲做的够吗,不说想这些人一样。起码,你不让父母担心,常常给予必要地问候了吗?都扪心自问一下吧!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三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闵子骞卒于何时,史无记载。北宋时,在济南华山脚下发现了闵子骞衣冠冢。据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在华山前,黄郡守浚河,掘出闵子石棺,盛其首,移至高原。今华山下,石椁尚存。”济南当地百姓也有传说:北宋年间治理黄河时,人们在华山脚下挖到闵子骞石棺。为了石棺不至于被水湮没,人们便欲将闵子骞墓迁往济南城南高阜之处。当人们抬着石棺路过城东五里之处时,绳子断了。按照当时习俗,棺材落到哪儿,就要埋在哪儿,于是就有了现在的闵子骞墓。据苏辙《闵子祠记》记载:在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以前,“历城之东五里,有丘焉,曰闵子之墓。”只是当时“坟而不庙,秩祀不至”而已。熙宁七年,河南濮阳人李肃之来到济南当“父母官”,遂于第二年在墓前修建了闵子祠,才使得闵子骞墓“百年之废,一日而举”。

闵子骞的卓著孝行,受到了后世人们的普遍赞扬。清初著名诗人田雯曾亲往济南城东拜谒闵子骞墓,并写有《拜闵子墓》一诗,诗云:“菰芦花未吐,菱荷叶已香。日夕下山椒,归鸦乱回翔。石桴在溪侧,无风响白杨。”《续修历城县志》收有清代诗人吟咏闵子骞墓的诗十数首之多。应当说,闵子骞墓作为济南优秀的名士文化遗产,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古墓丛祠垂姓名,孝哉闵子死犹生。行人叹息华阳路,芦荻花飞见性情。”(陈永修《鲍西楼诗草·过闵子墓》)闵子骞的孝行孝德,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和发挥闵子骞墓园这一景观的文化功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不然,闵子骞留给世人的形象,只能是单薄的。

晋朝的大将军桓温曾和名士殷浩进行过长期的政治斗争,并最终将殷浩击败,逼他下野。桓温与殷浩之间曾有过一段著名的对话。

桓温问殷浩:“卿何如我?”殷浩回答:“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殷浩虽然是个无能的将领、颟顸的官员,但他的这句回答却是如此伟大,我只能原句照录,不再做任何翻译。

荀粲和殷浩的话都是当时那股时代洪流的`一部分。无数以往的价值规范在魏晋时代轰然坍塌,一个空旷而迷茫的伦理原野展现在时代大门之后。殷浩在大门后寻找到了真实的自我,而荀粲则碰到了火一样灼热的爱情。

卷入这股洪流的,不光是荀粲这样的名士,那些士族大家中的女性自然也不能独立于此种风气之外,她们也已经开始颠覆整肃的闺门了。晋朝的名士兼高级官员王浑和他的太太坐着聊天,正好看见儿子在面前经过,王浑骄傲地对太太说:“有个这么优秀的儿子,真是让人欣慰。”他太太回答说:“要是我嫁给你弟弟,生出的儿子比这还得强!”

王浑夫妻和何曾夫妻,哪一对是更值得羡慕的两口子,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东汉的班昭(女)曾经大义凛然地写下《女诫》,热烈呼吁所有女性都来当狗。《女诫》的细节内容我不再一一列举,大家看看篇目就可以知道班女士的。全书共有七篇: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

但此时已经不是班昭的时代。

谢安的太太钟夫人对丈夫管得很严。她自己有时候也看歌舞,但谢安一进来,她就让人拿帐子把舞姬挡起来,让谢安看不成。谢安熬不得,想讨个小,但是自己又张不开嘴,就安排一些亲戚朋友做老婆工作。这些人缠着钟夫人,给她讲解《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大家解释说外面有“窈窕淑女”,谢安想去“逑”一“逑”,替丈夫讨个小,真是贤惠。钟夫人就问:“这是谁写的诗?”大家都说:“这是圣人周公写的。”钟夫人说:“怪不得。要是周婆,就不会这么写了。”

后来人把钟夫人的话当成千古奇谈,觉得这蠢女人说的怪有意思的。其实蠢的不是钟夫人,而是这些评论家。夫妻之间的爱情如果没有嫉妒和独占性,恐怕是不可想象的。我想除非人类社会形态和人的基因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配偶间的嫉妒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嫉妒的爱情算不得爱情。

魏晋的女性们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她们明白了爱情的美妙,明白了情爱是值得向往、值得追求的。

韩寿偷香的故事就颇有意味。西晋的头号重臣贾充,有一个叫贾午的小女儿。贾充在家中宴请下属的时候,贾午从幕帐之后偷看,忽然发现里面有一个小帅哥,英姿飒爽、眉目俊秀,当下颇为心动。回到内室后她向丫鬟们打听那小帅哥是谁,可巧有个丫鬟知道那人叫韩寿,是自己以前的主人。贾午“发大感想”,做梦都梦见韩寿。这个丫鬟就前往韩寿家,当起红娘。她对韩寿说自己的女主人如何如何艳丽动人,对韩寿又如何如何一往情深,韩寿本人又如何如何“潇洒帅哥,淑女好逑”。韩寿听了以后非常激动,觉得要是不采取行动,枉称了“帅哥”二字。当下这个丫鬟就来往于贾午和韩寿之间,将偷情措施安排妥当。韩寿不仅是帅哥,还是运动健将,敏捷过人,到了晚上,韩寿来到贾府,翻墙而过,在丫鬟的指引下,在贾午卧室之内做起情爱之事。家里上上下下都毫无察觉,只有贾充眼光比较敏锐,发现小女儿“悦畅异于往日”,不过也猜不透其中缘故。

事情被察觉起源于一种外国香料。当时西域向晋朝皇帝进贡了一种奇特的香料,涂在人身上,一个月香味都不会散去。皇上视为奇宝,只将它赏赐过贾充和另一个高级官员两人而已。贾午也觉得这是个好东西,只有用在自己情郎身上才不算糟蹋,就将它私下送给了韩寿。韩寿少年心性,当即用将起来,浑身香喷喷地上班,引起了上司贾充的警惕。贾充提鼻子一闻,觉得这是西域香料的味儿,脑筋马上高度开动,联想到家里的香料、女儿“异于往日”的悦畅,还有韩寿的那张小白脸……贾充回家后马上展开调查,发现自己的院墙有些问题。他把贾午身边的丫鬟捉来一通恫吓拷问,知道了自己女儿的小秘密。这件事情以喜剧收场:贾充安排了女儿和韩寿的婚事。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四

第一件:刘明明在妈妈出差时丢三落四,不单单是妈妈的原因,还有刘明明自己的原因。刘明明如果不是自己做事“笨手笨脚”,妈妈哪里还敢让她做?但是,最主要还是怪妈妈,妈妈不敢让刘明明做事,还怕她累着,这是刘明明依赖妈妈的原因所在。妈妈的这种溺爱,使刘明明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第二件:冯刚在考试后挨打同样有两面性。如果是冯刚自己不愿意认真听讲的话,让爸爸教训一下是应该的。但是,如果是冯刚第一次考砸时爸爸狠狠地批评了他,对冯刚的心理产生了压力,那么他第二次、第三次考试时总想着父亲对他的严厉批评、教训,考试时分心,自然还会考不好。文中的爸爸应该给予冯刚适当的鼓励。

第三件:李路杰因为好奇心强拆掉了电话机,却怎么也装不好,这时,父亲给予的鼓励是应该的。李路杰既然能拆掉也一定能装好。李路杰就是凭着爸爸的鼓励才把电话装好。所以,李路杰的父亲这样做十分正确。

读了《父母的爱》这篇故事,我深受触动。刘明明、冯刚、李路杰三位同学家里发生的事,我们家里都发生过,只不过,冯刚家庭的情况,我们家发生得少一些而已。

永远丢三落四,冯刚会变得胆孝成绩越来越差,而李路杰或许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呢!

高尔基说过,“疼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但是,区别与母鸡对小鸡的本能之爱,是人类父母对于孩子的理性之爱。我和孩子的父亲商定,要培养、锻炼、提高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大胆放手,让她成为独立自主、敢于担当、富有创造力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当有一天,当小小的孩子长大,就像小小的鸟儿羽翼丰满、成为一只能搏击长空的雄鹰时,我们会想起这篇故事,感谢它带给我们的警示和启迪。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五

一直以来都喜欢读一些文学类的书籍,而接触使自己内心平静,促使自我成长做合格母亲的书是在孩子初中。初二下学期我发现和一向温驯、懂事、明理的女儿交流沟通,开始变得困难起来,尤其是初三达到了顶峰,甚至到了抓狂、无能为力的地步。曾经借助了一切可以借助的资源想让面临中考,成绩一向还算优秀的女儿学习尽快走上正轨,亲子关系趋于和谐,也开始疯狂的上网找寻一本又一本如《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中国家长怎么办》.......等有关与孩子沟通交流的书籍,想从书中尽快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有时甚至迫不及待的一天就会读完一本书,把书中的一些方法贴在门上,时刻提醒自己。可越是这样,就像人陷入泥潭中,越挣扎陷得越深,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高一开学.......

直到一次和同学妈妈的聊天中,得知了段老师、卫老师及其致慧读书会,出于对这位智慧妈妈的信任,抱着有病乱求医的心态来到了这里。在卫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父母的觉醒》这本书的精读。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反省、内观自我;在读书会妈妈们的分享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自我的分享时,从卫老师和读书会妈妈们的神态、表情、含蓄委婉的语言中明白了自己做得好的、不好的方面......感谢段老师创办读书会,感谢卫老师的引领,感谢各位书友妈妈的分享,也感谢这本书,这些都使我走在了做一个觉醒父母的路上,在读书会近一年来的浸泡中,也获得了些许感悟。

这本书告诉我们——养育孩子是为了培养一个有独立健全生命的人,是为了让孩子发现本真的自我,过上真实、觉醒、愉悦的生活,而不是为了父母的自负心,培养一个听话、无思想、少时受父母控制,长大受制于他人的毫无自我价值感的无趣灵魂。

养育孩子是父母从一个主角变为配角的过程,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父母更是不得不放弃一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期望,做到放手而不放弃。要对自己逐渐长大的孩子给予充分的信任和信心,当然更要对自己的教养方式有足够的信心。一个从容淡定的母亲,即使给不了孩子什么建议,即使不能够解决孩子的学习、生活的困扰,也比一个唠唠叨叨、指指点点的妈妈可能更会使孩子得到更多的养分,更能使其茁壮成长,成为孩子想成为的样子,成为父母可以引以为傲的孩子。

一个人能够控制情绪是最高的情商、最大的能力,在生活中击垮我们的往往是失控的性情。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作为父母要做孩子情绪的引领者,而不是随孩子陷入情绪的纠缠。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由于孩子身处情绪的漩涡中,也开始了体验与其年龄不相符的身体和心理极限,这时孩子会比以前更需要我们,需要我们无条件的爱,需要我们的彻底接纳。

读书会和这本书还教会了我倾听、共情、激励、信任、赞美、感激......学会了好多与孩子相处的方法,当然也时时会打回原形,但是我明白做一个觉醒的父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还需要随时随地小心经营,懂得我的一点点改变会为整个家庭的觉醒增添力量。

总之这一年来读书会和这本书给我的感悟颇多,也使我和我的孩子及家庭受益匪浅,由于自身文笔有限,提笔时总是词不达意,无法一一诉诸笔端,最后以本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以此勉励、提醒自己。

——由觉醒的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不仅能与自己和谐相处,也能获得发自内心的愉悦;还能发现宇宙的丰富多彩,知道如何找寻源源不断的活水。这样的孩子会将生活视为自己的一个伙伴,怀着好奇、兴奋与敬畏之心去面对挑战。由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宁静的内省与内在的快乐,所以当他们成为父母后,也会教导自己的孩子如何生活的快乐满足。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六

第一件:刘明明在妈妈出差时丢三落四,不单单是妈妈的原因,还有刘明明自己的原因。刘明明如果不是自己做事“笨手笨脚”,妈妈哪里还敢让她做?但是,最主要还是怪妈妈,妈妈不敢让刘明明做事,还怕她累着,这是刘明明依赖妈妈的原因所在。妈妈的这种溺爱,使刘明明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第二件:冯刚在考试后挨打同样有两面性。如果是冯刚自己不愿意认真听讲的话,让爸爸教训一下是应该的。但是,如果是冯刚第一次考砸时爸爸狠狠地批评了他,对冯刚的心理产生了压力,那么他第二次、第三次考试时总想着父亲对他的严厉批评、教训,考试时分心,自然还会考不好。文中的爸爸应该给予冯刚适当的鼓励。

第三件:李路杰因为好奇心强拆掉了电话机,却怎么也装不好,这时,父亲给予的鼓励是应该的。李路杰既然能拆掉也一定能装好。李路杰就是凭着爸爸的鼓励才把电话装好。所以,李路杰的父亲这样做十分正确。

读了《父母的爱》这篇故事,我深受触动。刘明明、冯刚、李路杰三位同学家里发生的事,我们家里都发生过,只不过,冯刚家庭的情况,我们家发生得少一些而已。

永远丢三落四,冯刚会变得胆孝成绩越来越差,而李路杰或许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呢!

高尔基说过,“疼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但是,区别与母鸡对小鸡的本能之爱,是人类父母对于孩子的理性之爱。我和孩子的父亲商定,要培养、锻炼、提高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大胆放手,让她成为独立自主、敢于担当、富有创造力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当有一天,当小小的孩子长大,就像小小的鸟儿羽翼丰满、成为一只能搏击长空的雄鹰时,我们会想起这篇故事,感谢它带给我们的警示和启迪。

-------------------

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美文,选文题材丰富,主题鲜明,以爱动人,以情感人,不但能够让小学生通过阅读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感受父母的“大爱”,接受“感恩教育”。

当我读了这本书中的《一碗牛肉面》这个故事后让我感受很深。这篇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对父子俩,虽然他俩的经济条件不好,但文中那个男孩对自己的盲人父亲的关爱深深的打动了我。他们父子俩来,到了一家面馆,他大声的向服务员喊:“来两碗牛肉面,。”

但他去开票的时候却指的是一碗葱油面和一碗牛肉面,刚才叫“来两碗牛肉面”是让自己不被父亲担心。他们父子俩在面馆里一幕幕相濡以沫的情景我久久不能忘记。回想我三年级上期,妈妈叫我不要背着太重的书包,要随时清理不然要影响身体。但我有一次不听妈妈的劝告背着很沉重的书包回家。

妈妈见我背怎么重的书包,就生气的把我的书丢到了我们大厦的自行车停车场里。我当时很气愤,就把妈妈的包也丢到了我们大厦的自行车停车场里。等我回到家后才知道妈妈的苦心。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的向故事中的哥哥学习,将来一定要报答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照顾。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七

“芦衣顺母”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小孩叫闵损。他的母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死了,父亲娶了后妻,后母又给他生了两个弟弟,后母经常欺负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亲的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里飞了出来,父亲才知道他受了欺负。父亲气的要休后母,闵损连忙跪求父亲原谅后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人都要挨冻。”后母听到了悔恨知错,从此待他比亲生儿子还好。

看完这个故事,我陷入一片沉思。反思着,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操碎了心,而我们却还不知足,总是和他们顶嘴。前几天在学校门口,还看见一位男同学,因为爷爷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竟动手大爷爷。和闵损比起来,现在的`我们真应该感到羞愧。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的大国,希望“礼仪之花”不要在我们的手中凋谢!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八

虽然那些都是古代的事情,现在想来仍然有很大的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些小故事。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呢?哪里能有这样的胸怀,总是先想着自己,不能先考虑到父母,这是教育的缺失,仲由得百里负米为父母的精神是现代孩子最应值得学习的。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这是多么宽大的胸怀啊,能向亲生母亲那样对待继母,并且能用自己的言行去改变继母的态度,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啊。

现在的我们呢?即使是自己的亲父母都不能原谅他们的小错误,都会不停的抱怨父母对待我们不好,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试想我们有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或者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改变他们呢?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这两个故事都是讲为了父母而不顾自己的安危,只要父母能够过的舒服,能够开心,自己做出点牺牲是没什么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先为父母着想,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回报父母。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九

今天,老师要我们写中华美德的故事。这让我想起了《芦衣顺母》。

字子,春秋时代,孔子的徒弟,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经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折磨他。冬天,两个弟弟都穿着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应寒冷打颤将绳子落掉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折磨。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生子。

我看完这个故事十分感动,眼泪都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太感人了。闵损为了不让两个弟弟受冷挨冻,不让父亲休妻,宁可自己受委屈如果是我的话,就依父亲把母亲给休了让她四处流浪回到娘家,这时我会呵呵大笑,因为可恨的继母总算尝到了苦头。

俗话说:“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一切至善的美德”。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资产,她维系着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为人子女者如果都能学习古人“二十四孝”的精神,多感念父母的恩情,不计较父母的错误,那么这个世界就就美好了。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十

要问这世间上最伟大的爱是什么?是父母之爱。这爱犹如园丁栽培花朵的辛苦,犹如绿叶映衬红花的的无私,这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爱。

我也爱我的父母,他们平时虽然像冰一样的冷,像闪电一样的狠,但我很清楚,他们是爱我的。当我看到母亲因我顽皮而闹出严重的伤那眼里晶莹的泪花时,当我听到母亲等我吃饭一直等到下午三点多时,当我看到父亲为我的学习而不吃饭时,我的心是那么的难受,在滴着血泪,我恨我自己的无能,恨我自己的贪玩,恨我自己的不听话。有时,我多想走到他们面前说声:“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但我没有勇气,因为我没有好的成绩,没有小时候那么听话,他们为了我是伤透了心,我不敢,也不能接受他们的爱,因为他们的爱没有得到回报,因为我没有资格接受那份沉重的爱。

我也爱我的父母,他们平时虽然很忙没有时间来看我,但我清楚他们是爱我的,他们忙是因为他们为了让我有更好的学习条件。他们不来看我是因为他们相信我可以管得住自己。每当我与父亲交谈时,我都能深深地体会到他的用心良苦,体会到他的无奈,我恨意志不坚定的我,我恨没有良心的我,我恨不懂事的我。有时,我多么希望我可以对他们说:“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我长大后会让你们过好日子的。”可我说不出口,因为我没有勇气。我害怕自己做无望的承诺,但为了他们我会将这句话记在心中并努力去实现的。

我想打自己一顿,因为我没让他们省心,我想打自己一顿,因为我让他们伤透了心,我想打自己一顿,因为我的没良心,我的一颗无情的心。我应为他们改变自己的,我会让他们为我而高兴的。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十一

《闵损芦衣》讲的是孔子学生闵损德孝双全的经典故事。他的后母只疼爱自己的两个孩子,让他们吃好的,穿暖的,却把脏活累活全扔给他干,在数九严冬只让他穿根本不保暖的芦苇絮做的“棉衣”。在一次外出驾车中,因为寒冷闵损缰绳脱手而遭父亲责打,这才露出了“棉衣”的真相。父亲为此要休妻。这时的闵损却替后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的名言流传至今。后母也深受感动,十分羞愧,此后痛改前非,一家人和睦相处。

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心地善良、孝敬父母的闵损。面对后母的偏心,他毫无怨言,牢记生母的谆谆教诲,他任劳任怨,尊老爱幼。在父亲发怒要赶走后母时,他首先想到的竟是自己年幼的'两个弟弟!他不顾自己的委屈,以德报怨,更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这个故事里,我也看到了闵损的父亲是一个明辨是非、主持公道的好爸爸。而后母,虽然刻薄偏心,但是她知错能改,最终让这个故事有了完美的结局。正如有人说的,我们的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别人的优点,能够宽容地对待别人所犯的错误,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十二

今天我读了《树叶的香味》这本书中的《父母心》这篇文章,令我颇受感动。

这个感人的故事是这样的:

在一艘轮船的甲板上有一位高贵夫人和两位穷人,穷人带着三个聪明可爱的孩子,高贵夫人却没有孩子,高贵夫人见了,十分羡慕,就有了想从其中领养一个孩子做自己的后嗣,并给穷人一笔钱的想法。但穷人终究舍不得孩子,放弃了那一笔钱,高贵夫人被穷人心中对孩子的爱所感动,最终还是把这一笔钱给了两位穷人,却没有再要孩子。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十三

闲暇的一个人去郑州城隍庙转了一圈,这是第三次来。第一次和同事,第二次和我弟。总觉得这个地方,有尘世难得的清净,总之,我喜欢这里。如果说前两次是看热闹的话,这一次应该是看到了门道。留心看了正殿两侧的垂直坡面上画的就是二十四孝彩图。想起了小时候,爸爸常常给我讲这样的故事。

常言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最近细细品味了儒家的经典著作,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感触良多。

个中印象最深的当属,“戏彩娱亲”、扼虎救父、嗜指痛心、鹿乳奉亲等等。戏彩娱亲,讲的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老莱子的故事。楚王曾派使者请他出仕,他却表示不屑。这人很有意思,已经七十岁了,还说自己不老。对自己的双亲十分孝顺。他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学者婴儿的样子嬉戏哄二老开心。取水上堂的时候,故意假装跌倒在地,学着婴儿那样啼哭,父母看了哈哈大笑。

今天看来,老莱子总是让人觉得少不了做作之嫌。鲁迅先生,对这一点就很是反感。但我觉得,这又有何妨,其初衷是好的,就是一个劲的让年迈的父母永葆一颗不老的心态。

扼虎救父,是关于晋朝杨香勇敢把父亲从虎口中解救的故事。一个年仅16岁的小女孩,随父亲去田间割稻,歘然闯出一只白额虎,把杨父叼在口中。幼冲的小杨香,情急之下,完全忽视了自己与老虎力量的悬殊,竟然用小手卡主老虎的咽喉,直至老虎瘫软在地,父亲得救。虽然摆布不了夸张的色彩,小小的一个女孩子力气能有多大,但是我们不得不由衷赞赏这样一个勇敢和孝顺的女孩。

曾参,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嗜指痛心就是讲的他的事迹。说他少时家穷,常去山中砍柴。一日,宾客来访,曾母不知所错,急的狠咬自己的手指。曾参猛的觉得心口疼痛,就迅速赶回家中,跪问其母,母亲说,我咬指嗜希望你回来。是啊,这充分显示了母子俩具有极强的感知力。

关于鹿乳奉亲,讲的是春秋时郯子身披鹿皮去去山中,混入鹿群中取鹿乳侍奉双亲的故事。我看着不觉得不佩服他,有点滑稽,十分敬佩。为什么呢,你看,如果他了解鹿群的生活习性又怎么会混入鹿群呢。体现了他能和自然很好的融为一体。

当然二十四孝,远不止上面我所提到的这些。每一个,看后都会有莫名的感动。敢问,看了这样,你觉得你对自己的父母亲做的够吗,不说想这些人一样。起码,你不让父母担心,常常给予必要地问候了吗?都扪心自问一下吧!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十四

《父母的觉醒》作者从心理学角度来探索、观照父母与孩子成长过程中关系的方方面面,揭示了父母与孩子关系的真相,指引我们在养育孩子的神圣旅程中,穿越情感与精神的复杂地貌;其深刻的教养之道,不仅将孩子身体、思维、心灵的培养融为一体,也让为人父母者得到充分的成长和享受。

每个人都会把自己想象成最好的家长,绝大多数人确实做得不错,对自己的孩子也抱有深切的爱。我们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绝对不是因为不够爱他们,而是由于我们缺少一种为人父母的觉醒意识。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大多数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同孩子之间的互动规律;在家长和孩子之间,这种规律是固有地存在着的。

我们很少有人愿意反省一下自己是否觉醒;正好相反,大家对这个概念心怀抵触。我们都怀有一种戒备的心态,不愿意听人家评价自己的育儿风格和方法;一旦触及到敏感地带,我们立即会作出反弹。正因为如此,要想重新设计好同孩子的互动,首先要正视并重视这个问题。

父母缺乏觉醒,为此,孩子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过度的宠爱、过度的关注,这一切导致了许多孩子不快乐。这是因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我们会将自身的情感延续到孩子身上;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我们会将自己未获满足的需求、没有达成的期望、没有实现的梦想传递给他们。这种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情感可能会奴役孩子,削弱他们的能力;这种潜意识如果得不到彻底清理,就会一代又一代地渗透下去。

唯有觉醒的力量才能制止这种回荡在家庭中的痛苦循环。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十五

故事:周朝时期,孔子门生之中,德行出众。以孝行著称的闵子骞,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为了更好的照顾闵损,父亲续娶了一位妻子。后来,继母生了两个孩子,这年冬天,闵损父亲要外出了。对闵损说:“有你娘在家照顾你,我也就放心了。记住,在家要听娘的话。”闵损说:“放心吧”。

然后父亲就走了。

父亲外出以后,闵损的生活就在砍柴挑水之间飞快度过。家里所有的重活,几乎都落在他一个人肩上。但是闵损对此没有一点怨言。继母的两个孩子在放风筝,继母对闵损说:“闵损,还不赶紧干活儿!劈完柴禾,再把水缸里的水填满。”闵损说:“是的,母亲。”

这时候,他的两个弟弟在争着吃饭,不让闵损和他们一起围着桌子吃饭。当闵损看到继母为兄弟夹菜时,不仅想起生母对自己的教诲。

生母教导闵损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到了冬天,后母让他穿着芦花填的“棉衣”,而让两个亲生儿子穿用棉花填做的棉衣。闵损被冻得直哆嗦。闵损的父亲看见长子穿着“棉衣”还哆嗦,追问下知道了实情,十分生气,要赶走后妻。闵损便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求父亲不要这样做。”继母得知后,非常受感动,悔改了自己的行为,从此以后对三个儿子一样看待。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十六

沉香,一个十几岁的男人,背上扛着沉重的“担子”,就是日日夜夜期盼着从华山救出母亲,一家团聚。这个愿望如沙漠中的一粒粒玉屑银末般的细沙,是如此渺茫,甚至不可能完成。但是渴望母亲、期盼温馨的他,就算事情再怎么艰难,他也毫不畏惧,他劈山救母的强烈心迹一天比一天旺盛,一日比一日雄壮庞大,固执而又坚不可摧,沉甸而又蓄势待发。

一个手无傅鸡的沉香见不到母亲,打击有多大!可是,他并没有因为这样而消磨半点救母的迫切心情,沉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不是因为他的鲁莽冲动,实在是他想救出母亲,像别人一样拥有母爱,享受母爱呀!每个人都拥有母爱,惟独沉香,虽然有个父亲疼他爱他栽培他,可他更需要母亲的滋润,有母亲的家才是最完美无缺的。

沉香救母,不仅仅是只受了相思之苦,还承受了皮肉之痛哪!

他坚定着这样一个信念:一定要从华山下救出母亲,全家团圆。这是促使他唯一要活下去救母的`希望,是他唯一闯荡江湖的理由。一路上,沉香抱着救母的急切心情翻山越岭,就算再苦再累也没有一句怨言,再难再险也决不回心转意,他就象一座打不跨的巍峨高山,毅力在雪峰之颠,人鬼妖神,个个都迎韧而上,大打出手,妄图让他知难而退,打消救母的念头,可他并没有恐惧,没有临阵退缩,也没有逃头鼠窜,吓昏人脑,而是迎险而上,用自己坚决镇定的眼神,表达他的心意,决绝他的想法,给他一个“倒打一耙”,只是,那些妖神们却不屑一顾,不把沉香放在眼里,待他如同动物一样,冷若冰霜,其至对他的母亲也不尊重分毫。沉香启是个贪生怕死,任由他们侮辱自己母亲的人?面对众神众妖们对他的侮辱和对自己母亲的侮辱,怎能置之不理?沉香十分决绝坚定,要和他们一分高下……这是如此令人怀念而又感人的故事,因为古琴的被压,沉香不服,也不情不愿,坚决要救出母亲,他不想让母亲年年朋遭受了华山之牢的苦,他不忍心。这个故事充满了悲凉之情和信念之意,他要救出母亲,让母亲桃李华山之苦。

当我见到沉香时,我想问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沉香,你救母的决心是不是一刻都未动摇呢?你有没有想过放弃救母的信念呢……”

我想说:“沉香,你—真—棒!”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十七

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不禁再一次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眼前浮现的是父亲那双粗糙的大手,母亲那张爬满皱纹的脸。

此时此刻的我们正坐在教室里快乐地学习,然而我们的父母呢?或许正在辛勤地劳动,岁月带给他们的是满头的白发和满脸的皱纹。做父母的总希望自己的子女幸福,父母们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从无怨言,从不后悔。只要能看到自己的子女快乐的成长,他们便会觉得很满足。这就是亲情,浓浓的亲情,让人感到温暖、幸福。点点滴滴,都是亲情的象征;都是亲情的流露;都是至亲至爱的亲情。

正如文中那对穷人夫妇一样,即便家里穷的都要饿死了,也舍不得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可见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多么的伟大。其实生活中的每一对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都渴望孩子能够永远在自己的身边健康、快乐的生活。慈爱、恩爱、关爱,都渗透在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之中。无论怎样,回荡在我们心中的永远是那浓浓的亲情!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十八

虽然那些都是古代的事情,现在想来仍然有很大的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些小故事。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呢?哪里能有这样的胸怀,总是先想着自己,不能先考虑到父母,这是教育的缺失,仲由得百里负米为父母的精神是现代孩子最应值得学习的。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这是多么宽大的胸怀啊,能向亲生母亲那样对待继母,并且能用自己的言行去改变继母的态度,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啊。

现在的我们呢?即使是自己的亲父母都不能原谅他们的小错误,都会不停的抱怨父母对待我们不好,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试想我们有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或者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改变他们呢?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这两个故事都是讲为了父母而不顾自己的安危,只要父母能够过的舒服,能够开心,自己做出点牺牲是没什么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先为父母着想,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回报父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98636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