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读后感都是独特的,因为每个人在阅读同一本书时,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出色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需要全面、深入地读懂所阅读的作品,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内涵,把握作品的主题和结构。其次,在写读后感时,要注重自身的思考和感悟,通过与作品的对话和碰撞,形成独特的观点和见解。还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与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类比和对照,进一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另外,写读后感时要注意文笔的流畅和语言的准确性,通过优美的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考和感受,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和共同感受。最后,要注意读后感的结构和逻辑,合理有序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论证,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你的思路和思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使至塞上读后感篇一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问侯骑,都护在燕然。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
使至塞上读后感篇二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使至塞上读后感篇三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
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
1+3。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
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
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
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使至塞上读后感篇四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的《使至塞上》。
二、整体感知。
教师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作者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三、自由朗读,背诵检查背诵齐背课文。
四、研读赏析。
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学生对照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五、齐读背诵。
使至塞上读后感篇五
在空阔的大路上,我坐着一辆马车,独自一人奉命背井离乡,远赴边疆,去宣慰将军,士兵,察访军情。如此路途遥远,我却形单影只,独自前往。要到达西北边塞居延那里去,孤单路途,望远处荒漠,倍感寂寞凄凉。
马车还在继续行驶,我感觉自己如同随风漫飞的蓬草,无根无系,流落在外,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又如同展翅北飞的雁儿,飞进了胡人居住的地方,行进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中,仅仅有一缕青烟在远处孤然直上,沙漠与天空之间,苍黄无际。黄河水弯弯曲曲地流淌着,散发着迷人的红色光晕,好似在梦中。天与云与沙与水,交相辉映,黄色,红色,灰黑色,交映成趣。搭配着使这边塞景色,如同一张完美的充满诗意的图画。
在萧关遇到了骑着快马的侦察兵,对我说道,前敌统帅正在燕然那里的边防前线防御敌军,戍守疆土。
侦察兵乘马飞奔而去,只留我一人在这荒漠之中,奔马卷起的灰尘早已散去,我继续赶路。路途竟如此漫长,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尽头。
使至塞上读后感篇六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开元25(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创作于作者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激愤而又忧郁。“使至塞上”含义就是:奉命出使到边塞去。
这首诗,一、二句和五、六、七、八句写景。但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都流淌着作者奔涌不息的激情。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意思是“我轻车简从出使边塞去察访军情,要经过西汉时的属国居延”。“单车”表明此次出使装备简单,随从不多。“过居延”点明出使行程遥远,要经历居延国,到达西北边陲。虽是交代出使目的和行程的语句,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抑郁之情,仍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作者由眼前的景物“征蓬”、“归雁”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被排挤出朝廷,就像这随风漂泊的蓬草一样。孤独地飘出汉塞,又像归雁一样凄凉的飞人胡天边塞。虽是写景之句,但诗人因受排挤而激愤和压抑的内心感受却展现得生动具体。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了一幅苍凉壮阔的宏伟画面:在浩瀚无边的沙漠荒野中,一股浓烟孤然升起。在浩荡奔涌的黄河尽头。一轮落日徐然下降。画面雄浑而壮美,通过作者精美的描绘,读者想象到了诗句以外的苍天白云,也体会到了作者悲壮孤寂的情绪被融化在自然景色当中,随滚滚黄河水奔流而去。这流传千古的名句,不但展现了大漠景色的奇特。而且为下文抒发感情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尾联“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将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迎面碰到前线巡逻兵,从“侯骑”口中得知“都护”在燕然(前线),抑郁孤寂的凄然即刻被兴奋昂扬的爱国之情所淹没。由单纯的沉沦于个人得失,上升到了对戍边将士的称赞和对国家安宁的渴望。这一升华使读者眼前一亮,我们似乎感受到了诗人年轻时勇猛威武的神采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苏轼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首诗也体现出如此特点。一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首联中的“问”和“过”,颔联中的“出”和“入”。尾联中的“逢”和“在”。这六个动词。清晰地勾画出诗人孤行大漠的足迹。而诗人的感情也随着行程在不断变化:单车出行:内心抑郁孤寂;见到侯骑得知都护的消息后,感情由凄然转向兴奋。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二是情景交融,情从景生。颔联中诗人看到征蓬、归雁时,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由抽象变得具体化。自己也如征蓬、似归雁漂泊不定。看到大漠中缕缕孤烟升起,滚滚东流的黄河水中,落日熔金的壮观画面时,心胸顿时开阔。苍茫壮阔之景不仅烘托了诗人的孤寂悲壮之情。而且使人感到,在大漠雄浑景色的陶冶和净化下。诗人兴奋、昂扬的爱国之情奔涌而出。
总之,雄浑壮观的景色,浩荡奔涌的激情,使之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使至塞上读后感篇七
教学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教学思路: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使至塞上读后感篇八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这里代指前线。
“单车”两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使至塞上读后感篇九
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当中加深对诗的理解,熟读成诵。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内涵。
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教师范读
自由读
男女pk读
全班pk 教师读
1.请大家先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语言描绘一下诗歌的主要内容
由题目可看出:王维作为使节出使边塞。
2.你感受的或是诗人的情感是如何的?从那些诗句看出来的?请读出情感,并简要分析
悲伤 忧伤 昂扬 积极乐观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说明随从少 仪节规格不高 微显失意情绪 忧愁苦闷
过居延:目的地之远 特殊的地域
欲问边:出使目的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蓬草,它成熟后枝叶干枯,跟离大地,随风飘卷 故称“征蓬”诗人自喻写出飘零之感,去国离乡与出塞的诗人此行相照应(正衬)
归雁—出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巢,适得其所,而此刻诗人却远离故土被排挤出朝廷(反衬)出作者对仕途的担忧以及离开故土的依依不舍之情。
忧伤之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古名句)
1、诗人选取了哪几种景物?这句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边塞风光 奇特壮丽
写景境界阔大 气象雄浑
“大”画面开阔,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写出了景物单调
“长”写黄河横贯其间 气势恢宏
“圆”落日给人以伤感的印象,而“圆”却 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受。
总体展开想象诗人用了四种景物构图
豪迈豁达之情
“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若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意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明确: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3.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爱国人士?
请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边塞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发挥想象,加强写作训练)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千里迢迢 然一身 远离故国 触物伤怀。可看到大漠边塞风光,奇特、宏状,在如此广阔的天地间,将士们驰骋疆场破敌守边,其悲壮的英雄气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它召了诗人,使地逐渐摆脱了孤寂忧伤之情,生出了豪壮之情,引发了克敌建功,燕然刻石的爱国热忱。
请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背诵一遍。
2背诵并默写
使至塞上
王维
忧伤之情
乐观豁达
爱国之情
使至塞上读后感篇十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3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
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
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
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使至塞上读后感篇十一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播放配乐诗歌朗诵,带领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字词含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感悟诗意。
(1)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3)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4)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品诗境。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哪句更好呢?为什么?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合作探究)。
明确:“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画一画。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3)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明确:
构图美:烽烟夕阳大漠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碧水红日青烟——鲜明优美。
2.赏析诗歌,学生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5)诗中每一联分别到了什么表达方式?
五、课堂总结: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七、板书设计:
首联苦闷、孤独。
颔联激愤、抑郁。
颈联赞叹。
尾联赞美。
使至塞上读后感篇十二
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李商隐——《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一联诗句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直”:《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使至塞上读后感篇十三
《使至塞上》是七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那么它应该怎么说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使至塞上》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使至塞上》是七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使至塞上》是八年级上册最后一单元的最后一课《诗四首》之一,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要求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及语言特色。本课是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边塞诗,在叙事写景中表达了诗人深刻的思想感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技巧精妙。该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其为“千古壮观”诗句。苏轼曾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年间,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玄宗派其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访边关,访问边关与吐蕃交战的崔希逸将军。途中,诗人有感而发,作了此诗。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而本班学生层次比较大,有的同学能按照老师要求做好课前预习,理解能力也较强,学习自主性也强,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能与教师密切配合。部分学生的学习欠缺主动性,存在依赖性,学习的动力来自督促,学习的目的是因为老师和认真负责家长的检查。这一部分学生能每个班都有少数或个别学生因为家长对学生学习的不重视不关注态度,不愿意去背诵积累,不愿意深度思考问题,不愿意自己探究问题。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
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
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3。
6教学手段。
多媒体。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师:1、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3.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4、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
4、“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了解更多的边塞诗歌。
活动6【讲授】板书设计。
首联————叙事交代目的、出使原因。
颔联————景中含情孤寂、愤懑。
颈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尾联————叙事。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师:1、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3.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4、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
4、“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了解更多的边塞诗歌。
活动6【讲授】板书设计。
首联————叙事交代目的、出使原因。
颔联————景中含情孤寂、愤懑。
颈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尾联————叙事。
使至塞上读后感篇十四
(一)知识教学点。
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二)能力训练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三)德育渗透点。
有的气势磅礴,景象宏伟;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人诗,发人深思。学习时注意体会。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二、学法引导。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情感,展开合理想象,从而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能力。因此,教法上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读、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想像等方法。要注意以形象人手,来体会诗的意境;要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熟读、背诵。
2.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3.疑点: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解决方法:教师出示资料(可以多媒体大屏幕或幻灯片的形式)。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反复朗读、背诵。
2.欣赏、品味名句,体会诗中情感。
3.想象作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自选古曲,配乐朗诵。
七、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学习《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
(一)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句。
2.背诵这三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弼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乂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3.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小结: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3)《春望》杜甫。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4.利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三)总结、扩展。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出了对友人不幸的关切;《春望》集国忧、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
诗人们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扩展:恰当的引用名句表达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
第二课时。
学习《登飞来峰》《论诗》。
(一)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赵翼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缘,因为;李杜,李白、杜甫;才,才华;风骚,《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2.教师出示辅助理解的材料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3.分析、体会这两首诗的意境。
(1)《登飞来峰》王安石。
《登飞来峰》是写登高远览,借以抒发理想与抱负的抒情诗。全诗构思奇特,选择角度新颖:登高望远,却没有为描写景物多费笔墨,而旨在引出议论。
诗的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写立足点之高,为接下来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诗的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借景抒情,但一反常人感受。人们常用“浮云蔽日”来比喻奸佞之人当道,君主昏庸无能。而王安石却就传统题材写出新意,抒发具有政治内容、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望远视线,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层面上,可见诗人是借景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的。诗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是虚拟之笔,所指的是社会现象,寄意深沉。全诗四句28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充分反映,可谓言简意赅,风格遒劲豪壮。
小结:诗人奇特的构思,选择角度的新颖,不拟前人之说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2)《论诗》赵翼。
《论诗》是一首探讨诗歌创作理论的名诗,诗的前两句,“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既充分称颂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创作在诗歌发展道路上的巨大作用,又明确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显示出这种作用的局限性。因此,诗歌创作应当跟上时代的发展,有所开拓,有所前进。后两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强调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才华出众的人物交替出现,他们都将在自己所能影响的时代里主导文学创作向前发展。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创新诗人出现的热切期望,以议论为主,以见解独到深刻取胜,在乎实的语言中阐发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很耐人寻味。
小结:作者在这首诗中提出了诗歌创作应具有时代的特点,诗人应有自己新创造的见解。这一不拟古人,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比较两首诗中,两位作者见解相似之处。
《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在传统“浮云蔽日”的含义中写出新意,可见其独特的视角;《论诗》中干脆直接提出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创新见解。二者思维的独特相似,启发我们在写作中应善于独辟蹊径。
5.10分钟学生背诵默写。
(三)总结、扩展。
总结:见前两诗,各自总结。
扩展:模拟“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写句子。
八、布置作业 。
第一课时。
1.解释下列诗句,谈谈你对诗句的理解。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默写这三首古诗。
第二课时。
1.翻译这五首古诗,体会其用字之精练。
2.根据《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写一篇枷字左右的散文。
九、板书设计 。
第一课时。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宏大。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飘逸。
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沉郁。
第二课时。
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新视角。
只缘身在最高层。
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新创见。
各领风骚数百年。
十、课堂练习。
对雪。
杜甫。
战哭金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飞。
飘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思考题。
1.你知道这首诗写于什么时代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2.诗人当时的境况如何?从何而知?
3.颔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4.诗歌哪个字是诗眼?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5.试与《春望》一诗作比较阅读。
答案。
1.写于安史亡乱时期,从“战哭多新鬼”和“数州消息断”中可以看出。
2.诗人当时的境况非常贫穷,从颈联可以看出。
3.点题,又渲染了当时凄凉的环境,烘托了诗人愁苦的心情。
4.“愁”字是诗眼,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5.略。
使至塞上读后感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
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
1+3。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
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
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
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使至塞上读后感篇十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学生对“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边塞没有感受,在讲解中需要结合西北风光照片讲解,使学生尽快理解边塞诗人的情怀。
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活动2【讲授】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活动3【讲授】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活动4【活动】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活动5【练习】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活动6【作业】作业。
必做题: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活动2【讲授】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活动3【讲授】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活动4【活动】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活动5【练习】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活动6【作业】作业。
必做题: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032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