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专业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13:51:17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专业17篇)
时间:2023-11-28 13:51:17     小编:文轩

考核结果的总结显示,我们需要在团队协作方面作出改善。怎样写一篇能够积极激励自己和他人的总结?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篇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海林业也发展较快,在青海林业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注重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从以往的发展经验看,将林业资源脱离经济发展这个大环境,将不利于林业的长远规划和发展,只有将林业资源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才能促进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鉴于此,笔者对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概述青海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青海林业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林业经营理念不先进、林业品种引进不合理、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其具体内容如下:

1.林业经营理念不先进。

林业经营理念不先进是青海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之一。在林业经营管理中,青海林业虽然提出了分类经营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做到落实,分类经营还仅仅停留在意识领域,缺乏实际行动做支撑,而在进行生态公益林的规划时,没有把那些脆弱的`生态资源如森林资源等归入其中,而却把一些没有必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划分到了生态公益林当中,这些都是不符合分类经营这个理念的,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林业品种引进不合理。

林业品种引进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青海林业的发展。就目前而言,青海林业在进行经营管理时,对于林业品种的引进缺少重视,没有很好的引进优良品种,制约着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从青海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在青海省中,沙棘面积就达到了将近16万公顷,而现在对这部分的改造面积却不到5%,还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改造,要想实现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进优良的新品种以及合理的划归经济林。

3.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

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使得青海林业发展陷入困境。从青海林业的发展现状看,由于政府对林业扶持较少,尤其是林业产业体制方面工作的不到位,使得青海林业发展受阻,青海省在发展林业时没有起到很好的鼓励、支持的作用,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科学技术的支持,没有相关政策的引导和管理,而且全省从事林业发展的企业规模都不是很大,究其原因,这都是由于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因此,探索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势在必行。

为实现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在了解青海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发展。

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发展,是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从经营理念入手,重视经营理念的引导作用,不断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的发展,无疑将对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应从青海林业发展的长远考虑,注重发展生态林业,确保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青海林业的宣传,鼓励青海林业的发展,使青海林业为青海经济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2.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开发生态经济林业。

林业品种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林业的效益。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开发生态经济林业,对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即根据青海林业发展的需要,引进优良的新品种并合理划归经济林。青海省地处高原,一方面,选用经济价值较高的浆果类植物,在取得一定的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果农的经济收入,为青海省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推动青海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生态经济林的开发,如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森林、花卉或者是灌木等,能够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满足该地生态效益的需求。

3.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在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加强对青海林业体制建设,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对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在完善林业产业体制的过程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扶持,建立相关的制度明确产权和经营权,使青海林业的发展有章可循,可以保障农民的权益不会收到侵害,使收益的农民积极投身到林业产业的建设中。不仅如此,通过以政府为向导,结合社会资金,大力发展林业的发展以及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创建特色的产品,以此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都将推动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总之,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发展;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开发生态经济林业;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面对青海林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青海林业发展水平,促进青海林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伟,康凯.浅谈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j].中国-东盟博览.,(06).

[2]徐通.基于城市林业资源调查有关问题探讨[j].现代园艺.,(08).

[3]何文萍.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绿色科技.2016,(07).

[4]李航.林业资源保护中护林防火技术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06).

[5]胡云云.我国森林资源结构变化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s0).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篇二

思想观念决定着行动。

培养林业工作者们的创新意识,转变传统工作模式理念是落实林业创新工作的首要问题。

为此,各地区的林业工作站可以通过开设讲座,发放林业技术宣传单等方式加大林业技术创新的宣传力度,也可以建立林业示范园,将林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技术应用其中,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林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果,帮助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

为了保证林业技术创新的质量,政府要加大相关的财务支持,并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金的投入。

2.2完善机制,确立主体地位。

当前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经营效果不佳、林业人员收入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林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林业单位应该建立并完善林业技术创新机制,进而解决所存在的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林业的市场竞争力。

林业企业是林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林业企业的相关需求和林业发展的目标紧密相连,在现代林业发展中融入林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地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3加强培训,建设创新队伍。

针对我国林业技术科研成果较少、高素质的科研和管理人员欠缺的现状,林业技术创新工作先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并且技术创新能力过硬的技术队伍。

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工作。

例如以林业工作站或林业企业的名义邀请林业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讲授林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知识。

也可以组织技术人员参加社会和网络上的培训课程,加深对林业技术创新知识的理解。

可以通过调整薪酬结构和奖惩机制等提高林业企业和林业工作站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和挽留力度,使更多的高素质科研管理人员参与到林业技术创新工作中来。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篇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创新,才能促进发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林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当前已经遇到瓶颈。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各级政府部门都加大了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林业也是如此。经过十来年的发展,科技对我国林业的贡献率已经由的35.4%扩大到了的43.6%,虽然这一成就值得自豪,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科技对我国林业的贡献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1]。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其中,促进我国林业科技水平的提升,提高科技对我国林业的贡献率,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谈谈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1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林业的产业结构,主要体现在品种上。传统品种经过多年的繁殖,将会逐步出现退化、生命力减弱、抗逆性降低,因而必须及时培育新品种。当前我国的林业生产中仍然以传统品种为主,这也是影响科技对我国林业贡献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我国对林业新品种的需求极为迫切。而新品种的培育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创新性工作,只有林业技术创新,才能及时培育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林业结构。

2提高产出投入比。

传统的林业经营模式,具有投入较高而产出较低、经营时间长、风险大、收益不确定的特点,因而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2]。通过一定的林业技术创新,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如通过一定的技术来缩短林木的生长时间;通过培育新品种提高抗逆性来减少损失;通过提高科技含量而减少人工、设备的使用来减少投入;通过深加工来提高林业产品的附加值来增加收益等等。通过这些技术创新,能够降低林业经营风险、提高收益,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从事林业经营,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3打破林业发展瓶颈。

当前,我国的林业产业发展已经遇到瓶颈,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一是我国的林业经营模式仍以粗犷式为主,难以精确控制林业经营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从而导致林业生产效率较低、产出不高。二是受到科技水平的影响,当前我国林业产业经营中的科技含量不高,对于病虫害防治、幼苗成活率、授粉率等控制力度不强。只有进行技术创新,一方面实现林业的精细化经营,即在林业管理中要使用数字化、自动化、精准化管理设备,对林园的水分、温度、养料、日照进行直观的测量,准确把握并分析出此阶段作物所需的外部环境及肥料供给,并给出合理化意见,对所缺或过剩的元素进行调节,使林木管理员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处理。另一方面,通过高科技的应用,提高对病虫害防治的水平,减小病虫害对林木带来的损害,通过合理控制各种影响因素,提高幼苗成活率及授粉率等,促进林业的发展。

4减少人力浪费。

林业是规模化产业,林业企业所经营的面积一般都较大,因此,林业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重复性高。但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各种精密仪器的应用,可大大降低各种重复性的劳动,减少人工的浪费。另外,林业从业人员一般文化水平不高,凭借多年的经验积累来从事林业相关工作。但是要提高林业技术的创新性,势必要引进一些高层次的人才,他们在利用其专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林业技术创新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其他人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改善林业从业人员的结构。

5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发展林业产业,一方面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改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存条件,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3]。当前已经逐步出现了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系统恢复、荒漠化防治技术、森林资源培育技术、重大森林灾害有效控制技术、湿地生态系统及森林生态系统等林业创新技术,其目的都是把自然环境与林业从相互影响变成相辅相成,从而达到生态系统、动植物多样性系统、林业系统、可循环系统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统一。

6引领市场走向。

下游产业的发展,对于上游产业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品种,不断提供具有特殊性能特点或者高质量水平的产品,当这些具备特殊性能或者高质量水平的产品供应不足时,将会引起下游的蜂拥而至,从而设计出合适的产品来适应原料,达到引领市场发展的目的。如果这一过程持续进行,将会带动林业的下游产业跟随前行,一方面带动整个林业行业发展,同时也避免了林业市场受市场盲目性与滞后性带来的危害,在一定的情况下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赢得发展主动权,有助于林业物价的稳定和林业大环境的良性发展。

7小结。

林业技术创新对于现代林业发展的影响涉及到各个方面,只有充分了解林业创新的重要性,才能重视林业技术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大林业技术创新投入,最终促进林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篇四

摘要:纵观各国的发展史,发展就伴随着各种资源的开采和耗费,并带来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人类现代文明发展到今天,科技已成跨越式进步,这意味着人们的开发手段日益高效,对资源的索取更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冲击。因此,必须强调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林业发展的诸多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营林工程对林业的恢复和发展的重要性。希望为我国林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一条新出路。

1我国林业当前的基本情况和问题。

我国的地理状况决定了我国林业资源丰富。我国疆域辽阔,跨多个气候带,为不同林木的生长提供了有力条件。例如,北方地区以针叶林为主而南方地区则以热带雨林为主,这就使林业资源的种类包含了世界上林木的大部分品种[1]。

2营林工程肩负的首要任务和营林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发展理念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林业对生态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政府相继出台有力政策,在开发的同时,保证林业能够迅速恢复,实现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然而在实际的营林过程中,也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2]。

2.1营林工程首要任务。

2.1.1营林工程自身的建设营林工程的成功首先要有自身完善的体系。营林的自身建设是指林业产业建设、林业生态系统建设和林业安全保障系统建设的有机结合。营林建设要实事求是,从我国发展林业产业的生产实际出发,摒弃以前简单的发展方式,以全面林发展业产业为依托,满足供需要求,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1.2林业资源的恢复和扩展如前所述,我国既有令世界羡慕的林业资源,也面临着过度开发,人均占有量少,林业面积覆盖率低等问题。机会与挑战同在。政府早已出台了退耕还林等措施,并且已经初见成效,许多地方的生态得以恢复。但是,我们还必须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大面的退耕还林对农业也会造成影响。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严格按时间地点有目的、有秩序的退耕还林。

2.2营林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案。

2.2.1营林方式老旧营林工程还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这也就使得许多地区的营林建设不到位,缺乏先进的营林工具,管理模式和政策法规。落后的生产工具必然会限制营林的效率,耗费大量人工而没有巨大成效。因此,各地区在营林护林的过程中,必须参照成功地区的经验少走弯路,同时加大基础建设投入,使现代科技真正有用武之地[3]。2.2.2监管无力即使是在示范点或地区,也存在监管无力的现象。在营林成功后,必须巩固劳动成果,实行有力严格的监管制度。这样千辛万苦营造的林区才会得到保护,目的才能真正实现。要做到这一切,还需要国家出台新的法律,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3营林工程的重要性。

3.1改善气候。

近几年来,北京等北方城市沙尘暴频发。尤其是在春天,随着气候转暖,季风的来临,在缺乏植被保护的情况下,沙尘滚滚而来。并且呈向南方扩散的趋势。这已经为人们过度开采,乱砍滥伐敲响了警钟。土地荒漠化是沙尘暴天气的根本原因,防林护林是有效减低沙尘暴爆发频率的最有效手段。

3.2水土保持。

营林工程能够最有效地保持水土。由于植被破坏,无数的宝贵土壤随雨水进入江河。以黄土高原为例,其每年流失的土壤实在让人触目惊心。水土的流失会在让土地贫瘠的同时,堵塞河道,甚至抬高河床,导致堤坝决堤。给沿河人民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与此同时,营林的成功还可以保持生态平衡。林区本身就是丰富而活跃的生态系统。

3.3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营林工程在恢复林区后,自然可以为人们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为人类提供良好的林木原料,其相应的动植物资源也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需求。除了林业自身的经济价值,林区还可以产生一系列增值价值,如林产品产业链、观光旅游景点等等。

4结语。

总而言之,林业资源是我国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其本身就能能改良人们的生存环境,防风固沙,改善小气候。在为人们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美好的生产环境。所以,要坚定不移地支持营林工程,进一步加大营林投入力度,为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保障人们的实际生产,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宛江.营林造林基础建设的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18):3.

[2]赵岩峰.浅析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的营林工作[j].民营科技,2011(08):90.

[3]蓝林忠,付芬芳.营林工作对林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34.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篇五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通过科技推动林业生产不仅能提升林业生产中的技术性,更能在高科技的保护下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完善林业生产科技,要求能够坚持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在林业产业中的地位,及时革新林业产业在科技领域位置。通过提升科技能有效解决林业产业生产脱节委托,保障经济效益实现,提升市场占有率以及生态效益的保护。

2.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要求在林业产业发展中将林业作为主要发展产业,同时结合农业实现综合性发展,加快提升林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确保通过林业种植、农业育苗等技术结合,提升林区内经济有序发展,保障规模扩大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成地区优质林地。

上文针对目前广西林业产业发展情况已经进行阐述,明确在发展中应当注重对现代林业模式的建立,推动林业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提升林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推动林业产业相关人员对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认识,深化林业生产模式的改革。在市场化作用下,能够提升林业产业经济效益,继而确保林业产业获得经济效益。同时,基于现代化生产模式的建立,确保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当前尽管法律法规经过多次修改,但依然存在一些缺失不完善的地方,林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存在缺失。我国林业相关法律目前只要求私人不得随意砍伐树木,但针对可持续发展、在砍伐中的生态环境、砍伐后的树苗种植都没有涉猎,直接导致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形同虚设,缺少实质含义。

3结语。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林业生产中坚持生态观念和社会化观念。首先,从生态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生态环境的保护,林业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门,对林业经济、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具有积极意义。坚持生态角度下发展林业,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其次,社会化是林业生产发展的必经之路,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不是国家或有关部门的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需要在社会范围内宣传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保障全社会人员投入到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中。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篇六

摘要:本文针对现代林业发展的特点,深入分析林业创新对现代林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探讨了现代林业发展中的林业技术创新问题,并分析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林业论文。

创新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文,究其本质来说,创新是推动一个民族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著名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层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到关于技术上的创新的具体定义。技术创新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方面,如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也包括将这些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在市场上得到实现。依此,林业技术创新就是要实现林业科研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并体现出规模效益。林业的建设要实现公益性、社会性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因此林业技术的创新必须要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实现环境的生态保护,保证国土安全,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在传统的观念中,林业的经营一直被当做“靠天吃饭”的产业,这种消极观念严重的阻碍着林业技术的创新,技术的运用可以推进林业的发展,有无技术、技术水平高低不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普遍忽视林业科技投入、研究开发与应用。

2.2林业科技体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科技经费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一直依靠与科研机构或者高等院校,然而这种方法不能使技术的创新与企业的需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以后的林业科技创新上,应当以企业作为主体,使技术的创新和企业生产的需要保持一致,推进林业技术的不断前进。

2.3优秀林业科研成果少,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据有关研究测算,我国农业科技获奖成果的转化率仅有50%左右,大大低于欧美国家70%的水平,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低于农业,只有34%;林业技术储备不足,优秀林业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高层次经营管理的人才奇缺,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及转化。

3.1要调整林业科技的布局。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林业科研机构相对力量分布较散,主要以行政区域设置,个数多,力量薄弱,科研课题少,经济也相对困难,发挥不到林业科研机构应有作用,对其发展调整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对于林业科技力量来说,应将其划分成总体与局部的发展关系,总体是指加强我国林业队伍的建设实力和林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其成为林业科技发展的龙头,而局部就是在国内各省、各省区域内设立专业的林业科技研究所。

3.2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

在林业技术的发展改革中,须对林业科技的体制进行大幅改革。在改革中,本着“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善精神,对于一些非盈利性和公益性的科研机构改革则需遵循分类指导的改善原则。在改革中,切实做到科技攻关,稳定一部分专业的科研人员来重点从事相关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再对于一些具有开发能力的部分组建科技开发公司,将其直接面向市场,加快科研成果的转换,从而实现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来开发带动科研的新机制。

3.3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

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由于推广工作人员工作的面对面性,其在工作中都与当地农户直接交流,因此,科技推广员的工作业务素养是林业科技进步的过渡和转折,科技推广员工作的效率直接关系到林业建设的发展。作为最受地方农户欢迎和尊敬的推广员,在面对机构的改革中,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对工作的认识,要把深切的认识统一到国家对于农村农业的意见、政策上来。

3.4努力抓好各类林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中,在对于如何发展林业技术创新问题的长效机制中,培养一只高素质和适应能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也是必不可缺的。在对于管理人才的选拔上,本着造就一支高学历、专业性强、职称结构合理的综合型技术队伍,形成一支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水平和以林、农技术专业人才为骨干的林、农队伍。若想实现此目标,则需拓宽人才的培养渠道。首先,在现有的队伍中以现有的有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培养对象,充分利用当前社会各种培养教育学校来通过学习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和产业人才。最后,是在对于农民技术人才的培训上,对其重点培训农、林业实用技术以及退耕还林等相关技术的培训上,使其树立起正确的林业技术意识和了解正确的林业技术知识。

4、总结。

综上所述,林业的良性发展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盛世兴林,科教为先进,只要我们本着扎实工作、积极进取的向上工作精神,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创新之路,为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晓光.浅析现代林业生态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19).

[2]牛婷.科技创新如何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北方经济,,(04).

[3]王永清,黄金凤.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j].中国软科学,,(03).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篇七

虽然生态化现代农业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一些地方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效果比较明显,但农业生态安全仍然存在不足,一些地方不重视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相关规定未能严格落实。例如,饮用水安全不达标、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膜和农业废弃物污染仍然存在以及农业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够等,制约着生态化农业发展。

2.2资金投入欠缺。

在农业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农业污染防治工作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当地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农民出资困难,生态农业试点和示范区建设存在不足,缺乏资金。

2.3科技支撑缺乏。

很多地方尚未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偏低。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现有技术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制约着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

2.4发展任务艰巨。

很多地方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技术推广不到位,当地农民综合素质偏低,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困难。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篇八

生态化现代农业注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是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改进,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1.1应用绿色农业技术。

重视绿色技术应用,尽量降低环境污染,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应用新型环保病虫害防控技术、旱地绿肥垄作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注重清洁能源利用,回收农膜。同时,发展绿肥种植,保证耕地用养平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利用绿色防控技术,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工作[2]。

1.2重视环境污染治理。

以农业生态化理念为指导,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治理农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增强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3]。例如,推广沼气池建设,消纳人畜粪便和农村废弃物,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并有利于农作物增产增收。推进农村清洁工程示范项目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对废水、垃圾、粪便及农作物秸秆等进行综合利用,美化农村环境。另外,还要积极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注重农业安全生产,加强农业安全生产和管理监督,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准。

1.3利用当地比较优势。

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当地比较优势,包括环境优势、土壤优势、气候优势和资源优势等,推动生态农业更好更快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4]。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篇九

控碳是现代低碳农业的功能之一,是将大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的方式进行吸收和固定,使之成为植物的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碳的捕捉。在农业生产中,很多环节都会出现碳排放,例如农产品的形成、收获、农资准备及作物生产等。化肥、种子及农资生产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石油等能源,间接的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农业生产中反刍动物的饲养,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农产品的流通、包装、加工过程中,同样会消耗大量能源。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在燃烧处理中,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因此,现代低碳农业应该是对碳的收集,而不是对碳的排放,在农业生产中,增加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提高土地整治工作,这样就能满足低碳的要求,发挥现代农业的低碳作用。

2.1节能农业。

在农业生产中,加大对太阳能的利用力度。例如,冬季可以建造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发展禽类养殖技术,降低能源和饲料的消耗,禽舍的温度可以利用太阳能资源进行调节,降低能耗。提高对沼气、秸秆气化及太阳能的利用率。沼气是污染小、可再生的一种能源资源,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沼气能够替代肥料、饲料、能源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种综合的能源利用方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行一建三改富民工程,不但能够获取能源、净化环境,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也推动了绿色有机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在农业生产中,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用农家肥替代化学肥料,防治病虫害采用生物农药及生物治虫方法等,实现节能农业的发展。

2.2因地制宜。

发展现代低碳农业,要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特点来施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推广有机农业。

对于适合植树造林的地区,可以营造生态林,增加植被覆盖,鼓励农民使用有机化肥及农药,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在生态林下可以种植豆类或发展养殖业,使有机农业得到发展。

2.2.2发展特色农业。

为了使低碳农业在粮食产区的发展,产区可以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修建拦河坝,引进低碳新品种,扶持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建立起规模化经营,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2.2.3推行节约农业。

在农业生产及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节约种植,推行节水、节肥、节地、节油、节电、节粮等措施,采用低毒高效农药、测土配方施肥等,有效的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实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

2.3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在低碳实现的方式上进行研究,还需要对农民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培育新型农民,为多元化的农业经营奠定基础。通过现场会、培训班及发放资料等方式,让农民了解到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充分利用当地高校、职业院校等阵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2.4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

以桂林市灌阳县低碳经济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例。该县在“第三节中国低碳生态城乡发展论坛暨首届中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论坛”中,被评为“中国绿色农业示范县”。该县以雪梨和黑李2大水果闻名。该县在发展低碳经济现代农业中,坚持“生态立县、农业稳县、文化兴县、旅游旺县”的原则,实施“以养殖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加大生态农业的建业,走出一条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在农产品销售环节,以“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并加强对农副产品的安全监督工作,对上市农副产品加强安全检测的力度。该县质量检验中心每天都要对蔬菜市场、蔬菜基地进行抽样检查,抽样合格率达到96%以上。对于检测出的不合格产品,严谨在市场上销售,责令其退出市场。通过该县农副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进展,使得绿色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促进了全县绿色农业的发展。

三、结语。

农业生产中,大量的碳排放对环境带来的影响非常大,低碳农业的发展有效的改善了生态环境,然而我国的低碳农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现代低碳农业发展尚未形成高效的发展模式,还需要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的进行研究。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篇十

我国农业经过建国六十多年的持续不断的发展,特别是通过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近四十年的全方位的发展,我国农业的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已经愈来愈显示出其发展空间和经济效率方面的局限性,于是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的讨论也就越发被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所重视。关于世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类型,主要有所谓的“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两种较为典型的划分。

这两种模式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已经成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中比较极端的两种情形,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则是沿着这两种模式的中间的某种程度的状态和轨迹来发展本国的现代农业的。“美国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大而粗”的土地和资本双要素密集型的“大农场经济”模式。所谓“大”是指美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大规模的种植园农场,这是由美国“地多人少”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决定的。所谓“粗”是指美国的“大农场经济”模式的现代农业是一种较为粗放型运作的农业模式,农业产出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土地要素投入的增加和以大型农业机械被代表的农业资本投入的增加来实现的,而对于单位土地的产出的提高则较为轻视,这当然是由于在美国拥有极为富裕的土地资源,土地的价格较为低廉,所以通过增加土地要素的投入来提高农业的产量显然要比通过提高单位土地的产能来提升农业的产量要更加具有吸引力。这样,在土地和资本的双要素驱动下美国形成了典型的“大农场经济”模式,而美国的农业人口在英文中则被称为“farmer”即“农场主”较为贴切。“日本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小而精”的劳动和资本双要素密集型的“小农经济”模式。所谓“小”是指日本的农业生产单位一般来说规模都比较小,这主要是由于日本“岛国”的自然禀赋严重制约着日本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程度,全国都难以找到较大规模的平原地区,并且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同时也是日本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已经成为了日本的工业中心,土地资源极为稀缺,所以在日本很难有农户能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像美国那样规模的“大农场经济”,而只能选择较小规模的生产模式。所谓“精”是指日本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土地和劳动力的配比上相对于美国来说极其的偏重于对劳动要素的投入,以与其“人多地少”的国情现状相适应。

日本的平均每个劳动力所能够耕种的土地面积在1980年时是美国的二十五分之一,而每个农业劳动力所贡献的产量在1980年时只是美国单位农业劳动力产量的六点五分之一。但由于是“小而精”的生产模式,在1980年日本农业每亩的单位产量则是美国同期的六倍之多,而在1970年则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十倍之多。就土地要素和劳动要素的配比来说,日本的农业模式是典型的“劳动要素密集型”的,由于其单位劳动力所能够耕作的.土地面积较少,所以虽然其单位土地面积的农业产量较高,但当其与美国这样典型的“地多人少”的“新大陆”国家比较单位劳动力的产量时,自然会显得单位劳动力的产能是非常低下的。

二、对于我国又快又好的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对于我国目前现代农业的发展策略来说,首先应该划分清楚现代农业的迥然不同的两种产业领域。首先,针对传统的较低单位土地面积产值的基础粮食种植产业而言,其现代化的进程必然是向着“地多人少”“、大而粗”的美国模式靠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的降低粮食生产的单位成本,才能使最终产出的粮食能够在日益全球化的粮食市场上取得竞争力。所以,针对我国像东北、华北这样的传统的粮食主产区,其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必然是走美国这样的“大农场经济”经济模式,即通过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的土地流转制度,使耕地愈来愈集中于数量不多的少数大规模农场中,使得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而对于像华东、华南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多年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相对于这些地区非常稠密的人口而言,其土地资源已经非常稀缺,传统的粮食生产在农业中的比重已经降到了非常低的程度,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与日本农业生产的情形较为相似,所以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这些地区应该以日本的“小而精”的“小农经济模式”为参考,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林果种植“”花卉、养殖”等“高值农业”的产业模式,通过不断提升农业的产业附加值来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值,从而实现这些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对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讨论,期中一定要遵循的一个核心原则就是,必须根据某一区域的具体实际来研究制定该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和路径,特别要将该地区的自然禀赋作为考虑问题的首要因素之一,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探寻出符合当地客观实际的最优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才能为我国农业的全面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篇十一

可持续发展,堪称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在这其中,林业的作用也很关键。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保持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就当前的林业发展现状来看,林业新格局的职能部门,要在现有的基础前提下,统筹好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让林业生态保持长久健康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政府相关的林业管理部门鼎力相助,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得以大大提升,在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还把林业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发挥到极致,最终让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让人和社会的关系更和谐。就现在黑龙江林业资源的发展实情来看,保持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让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受益匪浅的“工程”,它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不是单个人或是单个单位企业就能完成的“任务”,可持续发展需要每一个社会公民都积极参与进来才行。因此,黑龙江林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部门、林业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大力支持,结合林业发展的实情,鼓动社会全员参与进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更顺利地推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篇十二

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加强对工程施工安全制度的管理,确保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保证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和经济利益。因此,在施工安全管理中,施工单位在进入施工现场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性培训,使施工人员增加施工安全意识,并在施工过程中确保施工质量。并且,在施工前,施工单位管理人员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勘察,并掌控施工现场环境,能够合理设计施工方案。在施工材料以及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时,施工单位应按照相关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安全责任文件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施工单位也可自行制定施工安全准则,对在施工的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危险进行详细记录,并对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做好详细交代,根据其文件严格要求施工人员进行规范操作,促进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中的安全管理。

4.2加强建筑材料质量管理控制。

在土木工程施工前期,建设单位应对采购部管理人员加强管理,运用相应的规章制度,使采购人员增强对建筑材料质量的重视程度。采购人员对采购施工材料应做到以下两点要求:第一,采购人员在采购施工材料时,应提前进入建筑市场,从材料的质量和价格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查,进行货物对比,并根据土木工程施工现场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在材料价格等同的情况下,采购人员应选择材料质量较高的生产产家。同时,采购人员将施工材料运输进现场后,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应严格控制施工材料质量,对每一份施工材料都要进行严格的监管,淘汰质量不合格的施工材料,并严禁其他施工人员带入施工现场。第二,施工材料进入现场后,施工人员应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将施工材料合理安放并保存,避免施工材料因存放不当,质量降低,给建设单位造成经济损失。建筑材料在施工现场入库后,现场人员应安排工作人员对施工材料进行记录,确保材料的数量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2]。

4.3改进施工管理技术手段。

现场施工管理技术人员是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施工过程中,其项目管理人员应加强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一旦遇到施工质量不合格时,现场技术人员与监理人员应及时指出问题,并要求施工人员进行改进。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前,忽视对现场周围环境的勘查,将会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大量施工问题。例如,由于施工处地理环境较差,无法进行桩机架设,钢护筒无法埋设,导致施工现场无法着手施工工作,只能与建筑项目部沟通交流,并通过跟设计院进行对接,通过改用phc管桩进行施工,避免施工进度延缓。在施工过程中,现场监理人员应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要求,不允许其擅自更改工程工序,在工程完工时,保证对工程质量完成验收工作。在完成施工后,施工人员要对施工问题进行有效处理,提升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

5结论。

本文简要介绍了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分析了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忽视现场管理、建设单位缺乏施工质量管理措施、施工安全存在隐患,探究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模式的改进措施: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加强建筑材料质量管理控制,提高施工管理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篇十三

现代农业是不同于传统农业的说法。针对传统农业只进行农产品生产与存储不同的特点,现代农业是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将农产品从种植、存储、加工,再到营销等一系列环节全部把控好。真正实现产、供、销的经济模式,做到农工贸三位一体的农业循环,保证农民高效益、高收益的农业模式。所以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势不可挡,同时也无可替代。抓住现代农业发展的契机,理顺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系,找出问题所在,寻找突破口,最终实现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丰收。

首先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所以农业机械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才能保证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率,保证大规模农业能够实现。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机械化程度越高,所需要的劳动力就越少,但是所产生的效率与效益越高。农业机械化已然成为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它突破了人类所能承担的农业极限,让农业加快向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升级换代,不仅提高农业发展的规模,而且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所以农业机械化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无形之间提升农业从业者的素质,这对现代农业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管理几亩地玉米的农民与管理上千亩地玉米的农民在思想上、技术上、文化上肯定千差万别,不论是从生产、加工还是销售,这二者所面临的技术、知识、眼界都不可同日而语。这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的速度也随着从业者的素质提升而增加。

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农业机械化,但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也存在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机械装备水平过低,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结构中存在矛盾,例如在农产品加工过程的机械化程度很高,但是在农业播种与生产过程中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过低,目前中国农业生产高性能机械还较少,而且配套机械较少,农业机械作业单一,尤其在水稻、玉米、小麦这三种农作物中,除了小麦农业机械化程度稍高,其余水平均在最底层。其次,农业机械研发能力、创造能力低下,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更无法保障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目前市面上自动化程度高、性能好、用途广的农业机械大部分还是进口机械国产水平较低。紧接着就是农业机械服务面较窄,目前市面上主要是针对大规模、大平原、交通优势明显的农业区域而制定的农业机械,而中国地大物博,农业环境复杂,且农业从业者众多,广大农民需要的农业机械品种较多,无法一一满足。最后,农业机械投入大,见效慢。虽然国家财政补贴支持农户购买农业机械,但是对绝大部分农村而言,农机效益不明显,使用率较低,农机投入较大,回本困难。正是这些问题的困扰,导致了国内农业机械发展受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缓慢的局面。

三、发展农业机械化所采取的措施。

(一)加快国家立法,促进农业机械全面发展。

针对国内农业机械结构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国家需要从宏观角度去解决。为了实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全面现代化目标,国家应该在政策上适当倾斜,对主动研发和推广小规模农业生产的机械公司予以政策上的补贴,例如在税收、场地、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帮扶,吸引更多地方性农机企业加入农机研发与生产中,针对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结构进行农机生产,保证当地农业机械对现代农业做出贡献。

(二)加快农业机械研发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发展。

国内农业机械研发水平还较低,阻碍了国家从战略上实现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而且还加大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农业差距,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所以国内农业机械企业和机构需要加大农业机械自动化、高级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研发,例如在小麦收割机上实现播种、收割、除杆等一体化的高级农业机械,各地政府要努力撮合企业与机械研发机构、地方高校、国家机关进行合作,共同推进农业机械向着更高的水平迈进,保证中国现代农业能够有效推进。

(三)推动农业机械服务产业化,提高现代农业建设。

农业机械化的服务也需要产业化,这样才能保证农业机械能够配套使用。针对国内农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可能做到以家庭承包为单位的农业个体户拥有数台不同的农业机械。所以农业机械服务就必须做到全面发展,保证农民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处的农业机械使用。例如对于大规模农业的农药喷洒需要,完全可以以县为单位,集体组织采购小型喷气式飞机,实现农药、化肥的喷洒服务。还有对于大型联合收割机,可以成立农业机械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单位,保证每个村都能实现在农产品收割季节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的目的。还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让农业机械使用率达到最高,减低机械闲置率与保养成本,切实为农户服务,推动现代农业的建设。

(四)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提高农业机械占有率。

农业机械虽然使用方便,但毕竟成本较高,而且回报缓慢,如果没有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农民也只能是望“机”兴叹罢了。所以政府与企业需要研究出农业机械补贴标准,尽可能实现多级补贴,一步到位。帮助农户能够买得起、用得上,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高质量、高效率,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的建设。

四、结束语。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想实现产业化、规模化、自动化、全面化同样也离不开现代农业的发展。所以只有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机械化并肩前行,才能保证农民、农村、工业、经济共同发展。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篇十四

农业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产业,需要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建立健全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指示精神,落实有关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以及各项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鼓励政策和补贴政策,积极引导和做好“三农”工作;同时,将水利工程项目、农业资源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重点向规模化示范区倾斜,重点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相匹配的'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和管理设施;此外,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财政投入农业的比重,还要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农业的机制,并落实好土地出让资金投入农业。

1.2严格保护土地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建设与管护,坚决制止粮田抛荒,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形成一批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田块,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要求,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优先在土地流转入股、农田布局合理、粮田集中连片的区域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规模化经营的粮田沟渠路配套、土地平整肥沃、农田林网成方,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此外,要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1.3加强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加强农民培训,造就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职业农民队伍是现代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此外,还要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1.4加快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植保服务组织,推进粮食规模经营和全程机械化生产。积极鼓励和引导粮田规模经营户、种粮能手、农机大户、粮食经纪人等加强生产联合,开展合作经营,组建以从事粮食生产为主的各类粮油、农机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入股,加快发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实行规模经营的粮田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并大力培育和支持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农户参与规模化粮食生产。

1.5构建与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及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因此,要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重视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构建起以科研单位、龙头企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体,市、县、乡三级支撑的特色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服务体系,以项目推广、综合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入股、开发等方式,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发挥其主导带动作用。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活动,切实加大农业科技开发、科技推广、技术培训的服务力度,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的管理,建设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要积极同省内外科研力量紧密合作,建立各种“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农业科研、教育的有机结合,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要积极推进区镇两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劳动力提供技术服务等。

2小结。

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复杂而缓慢的过程,要促进吴江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农民和农技人员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篇十五

我国传统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产量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在气候变化较大的年份,农民往往会遭受巨大损失。引进机械化设备后,农民可以加快农业生产的进程,避开气候恶劣的时期,从而有效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1]。机械化设备具有标准化的特点,有效避免了人工操作中播种质量相差巨大的弊端,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1.2促进农业科技的普及。

机械化设备是农业科技的载体,农业科技的进步往往体现在农业机器设备的不断改进上,只有不断普及农业机械化,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才能够使更多的农民从农业科技的进步中获益,才能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2.1财政资金投入少。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这主要是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导致的。我国农业覆盖范围广,农民人数众多,有农业发展资金需求的地区较多,这就导致有限的资源被分散,财政资金的作用被大大削弱。另外,我国财政资金的监督体系尚未完善,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财政资金去向不明,财政资源浪费等问题尚未得到解决[2]。政府必须提升对农业财政资金的重视程度,只有重视农业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及流向才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财政资源,使得财政资金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2.2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各地区的农业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各地区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也大不相同。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获得的资源较多,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气候及土壤等自然条件相比西部更适合农业发展,这就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要远远高于西部。西部地区由于自身区位条件的限制,机械化尚未普及。这样的农业发展格局长期存在,直接导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土地被过度开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得不到保障,而西部地区的土地开发程度远远不如东南沿海地区,这又造成西部地区农业资源的严重浪费。

3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措施。

3.1完善我国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与监督体系。

我国应当完善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体系,应当组织专项小组,对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在对各个项目进行审查的过程中,还应当对各个项目的重要性、紧迫性进行评估,在调用资金的时候,应当先满足较为重要的项目的资金需求[3]。在资金去向规划完成后,政府应当组织专业人员监督资金的.实际流向,保证资金被高效使用。

3.2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科技人才不足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普及过程中的一大难题。随着农业机械化设备的不断改进,各种机械设备操作的复杂程度相较以往也有了很大提升。然而,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实操经验少,这使得他们无法完全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高文化水平的人才并引导他们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政府还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人才以借鉴外国先进的农业经验,并对外国的农业技术进行改造,使之符合我国国情,最终为我国农业发展服务。

3.3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政策。

我国国土广阔,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及农业区位条件存在巨大差异,我们应当重视这些差异,并针对这些差异提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政策。国家应当组织专项研究小组对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在调研后,国家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不同的农业政策以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4]。另外,为了普及农业机械化,国家还应当组织专项小组对不同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进行调查,对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国家应当利用农业器械的相关政策给予农民优惠。

4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的普及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当尽力为农民谋方便谋福利。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在专注农业机械化的同时关注外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国的先进经验,从外国的农业发展经验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篇十六

1.1生产概况。

青县育苗593.3hm2其中杨树33.3hm2经济林(果树)26.7hm2绿化苗木533.3hm2。生产苗木2400万株出圃1000万株。全县6.7hm2以上的苗圃基地25个个人育苗达100多家年产值达4500多万元已成为农村经济新兴产业、农民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县林木良种应用率达90%新品种应用普及率达50%以上。

1.2主要问题。

1.2.1监管方面。

林木种苗管理还停留在重许可、轻监管层面上。一是监管与服务跟不上。种苗市场比较混乱,市场上苗木品种混杂、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屡见不鲜,同时为追求“新、稀、奇”而大量引进不适本地生长的树种、品种,不仅影响了造林质量,也浪费了人力财力,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二是种苗供求信息不畅,导致苗木规格断档,“供过于求”与“供小于求”同时并存。三是科学管理技术覆盖率低等。

1.2.2生产方面。

一是苗木生产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林木种苗生产基础设施先天不足,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形成树种多、品种杂,数量小的`现象;不严格按照苗木生产技术标准进行管理,导致有相当数量的苗木生产基地生产出的苗木弱小、不达标。管理粗放,导致所生产的苗木抗逆能力差,品相差,商品苗木档次低,优质苗出圃率低。二是苗木病虫发生严重。造成苗圃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引种带来病虫害;所引品种适应能力差,易被病虫为害;苗圃地未科学地进行“休种”导致病虫基数大、缺素问题;追求苗木数量和生长量而采取栽培大密度种植和大量使用速效氮肥;不能及时进行病种害防治等。三是在良种引进上,热衷于引进“新、奇、特”,违背“适地适树”培育原则,忽视乡土树种的培育。园林绿化引进外来树种(品种),忽视其适生性,由于“水、土、气不服”导致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2建议和对策。

2.1建立县、乡镇级林木良种繁育基地,提高林木良种使用率。

良种的应用是加快林业建设发展的基础。政府通过建立县、乡镇级林木良种基地,丰富和优化青县林业种质资源,淘汰劣质树种和品种,改变林木种苗质量混杂现状。引导现有苗木生产者上规模、上档次,加大科技服务投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生产优质苗木,增加经济收益。

2.2加强优良新品种的引进、筛选、推广使用。

林业部门要以良繁基地为依托,发挥部门优势,按照“推广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的原则,引进、筛选、繁育、推广林木良种,加快改劣换优步伐,推动科技兴林。近年来,青县在良种引进、选育、推广及栽培模式创新方面靓点很多。如:西蒿坡的刘立明成功进行了日光温室鲜食枣(冬枣、马牙枣)促成栽培;县林业局进行了优良无核小枣——“无核丰”推广及基地建设、鲜食枣设施栽培项目建设;杨振江副局长自主引进了具有优良特性的马牙枣系列(马牙、月光、悠悠等)、冬枣系列(山东短枝、沧州短枝)、金丝四号,选育了雄性毛白杨优良无性系(已建立了良种圃)、金丝四号优系;楚旭明副局长选育了“无核丰”等一批适应本地栽培的新品种(品系),不仅丰富了本地树种(品种)资源和种植模式,也大大推动了林木良种应用。

2.3依法加强质量监管,搞好种苗生产技术服务。

改变原有管理模式,从注重发放许可证转变到加强日常的质量监管上来。按照《种子法》、《农业技术推广法》、《植物检疫条例》等规定,在进行技术服务的同时,强化质量监管,提高良种应用率和壮苗出圃率。林业部门要建立健全种苗执法监督机制,实行责任到人,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激发执法、服务积极性,提高法律和服务意识,规避违法行为,实现林木种苗质量监管服务全程化。

2.4健全种苗信息渠道,搞好种苗社会化服务和政策激励工作。

建立健全林木种苗信息网络,优化现有林木种苗生产模式和格局。推行种苗生产合作社,以壮大种苗生产规模,避免无序竞争压价,规避市场危机;利用种苗信息,为种苗生产与造林者牵线搭桥,避免盲目生产。实现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使用中全程监管全程服务。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青县苗木知名度。建立种苗生产、经营者的商誉信息档案,对负面商誉信息予以公开,敦促其为维护商誉,而提高种苗质量和经营服务水平。

建立林木种苗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按照国家相关林木种苗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严格要求苗木生产单位,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加强苗木引进、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两证一签”管理及病虫害检疫检验,从根本上保证苗木质量,制止不合格的苗木出圃,依法查处假、劣苗木销售,杜绝绿化项目使用不合格苗木造林。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篇十七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的现状以及技术创新文化缺失的原因,进而提出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的提升路径。

教育高职院校在大力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大背景下,要将“技术创新文化”的培育与发展,要将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重点。20世纪50年代后期,“技术创新”概念从日本引进国内,到90年代,则陆续开展了“技术创新”的相关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正朝着文化建构的方向发展。可以说,高职教育技术创新文化的构建已然成为当下高职院校保持长期稳定竞争优势的核心动力。

(一)技术创新主体价值取向偏离。

就价值而言,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可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从社会价值来看,许多高职院校片面迎合市场经济的需求,“重技能轻德行”,过分追求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从个体价值来看,学生更加看重自我的利益得失,更富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和功利色彩。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饱受计划经济办学体制的影响,思维方式单一、传统、僵滞,这些已形成深深的烙印。高职院校以“专业技能”为指挥棒,整个工作模式单一狭隘。从理论上看,单一思维方式的生态链比较脆弱,就容易产出“断裂”现象。高职教育在实践办学中有些习惯是可怕的,重轻科研,重视论文发表的刊物级别,重视论文和课题的数量,明知不科学,但是难以改变,缺少大学所倡导的学术自由,这些固化的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技术创新文化积淀缺失。

在高校竞争力培植过程中,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生态存在学术基础薄弱、技术原创力不足、轻视技术研发等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在:一是技术研究团队合作缺失,个体素质不高。在高职院校中高层次学者本来就缺少,技术研究主体个体素质必然不高,除教师个体科研水平偏低外,他们还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二是技术研究基础条件简陋,技术原创力不足。笔者在浙江省高职院校调研期间,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仪器设备以及图书资料等基础设施达不到技术创新的基本要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科学技术工作的开展。此外,高职院校科学技术研究氛围不浓,学术研究还处在粗放型评价阶段,功利性比较强,原创力不足。这种情形下,很难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成果出现。

(三)“重传授轻创新”现象依然明显。

虽然我国高职教育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技术文化的传播与传授,但也紧紧停留在思想层面,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教育者偏爱科学研究,缺少技术研发的动力。而当下,技术研发工作主要阵地还是在企业,这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资本。高职院校技术研发优势已不存在,经费紧张,校企合作也只能停留在表层。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缺少契合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高职院校仅仅是技术传播基地而不是技术源。与国外相比,我国高职院校技术研发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也与我国当下国情和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西方一些国家都会将一些技术研发专项研究课题交给高校,提供较大的资助力度,高校的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政府和企业界。如果我国的技术研发项目能在一定程度上向高校倾斜,也会对高职院校技术研发工作的开展,技术创新文化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二、技术创新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认识观念不到位。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其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节节攀升,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在学校技术创新方面,一些发展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影响了学校的创新教育的`发展进步。即使有些高职院校意识到技术创新文化的重要性,也多数停留在思想层面,缺少对技术创新力的真实投入,领导和管理者们观念滞后,高职院校技术创新力缺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技术创新文化基础薄弱。

我国高职院校的大规模发展也就是近十几年的时间,相对于传统的普通本科高校,其文化基础、历史底蕴是比较薄弱的。尽管现在很多学校不断扩大规模,建设新校区,但是技术创新文化等软实力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不断积累。

(三)基础措施缺失。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技术创新文化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文化基础薄弱,也就根本没有相应的研究对策,没有意识,基础薄弱,缺乏对策,致使技术创新文化的培育停留在任其发展的层面,这种恶性的循环如果得不到根本性转变,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文化的培育无法有效发展。

(一)倡导技术创新“文化自觉”的氛围。

高职院校要想技术创新文化迅速提升,形成文化品牌,亟需加强文化建设,达成文化共识形成“文化自觉”。唤醒文化自觉是培植技术创新文化的前提。这里所指的“文化自觉”,是指全体师生对其所生活的文化的感悟和体会;是文化创新、文化传播和文化选择的必要条件。发展创新文化,必须继承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吸收国外文化成果,进一步肯定技术创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技术文化生态建设,不断推进对技术创新文化的认识阶段,达到全体师生的意识觉醒。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不长,文化沉淀不深,校园文化建设浅表化,特色不鲜明。应该说,技术文化的传播需要人文教育,通过不断地加强人文教育才能达到技术与文化的融会贯通。唤醒文化自觉必须从加强人文教育做起,开设人文必修课程,加强人文环境建设,重视学风、教风、校风,可以说人文教育的回归,有利于文化自觉的唤醒。

(二)以技术创新理念为核心重塑大学精神。

技术创新文化覆盖创新理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机制体制和文化观念,大学精神作为高校观念文化的核心,也是技术创新文化的重要内容。要让技术创新理念在学校生根、发芽、结果,就需要在大学精神中培育技术创新文化,大力倡导职业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独立精神等。重塑高职院校大学精神要注重技术创新意识的培育,这其中主要包括了超越意识、求异意识、问题意识。因为创新本来就是一个去旧出新的实践,保持独立的思维,敢于超越,不惧权威。培养技能型人才,要着眼未来,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走在时代的前列,所以,创新就需要把眼光超前,否则失去了创新理念,大学精神也就不能代表技术创新的观念文化了。

高职院校从事技术创新工作的群体主要是教师队伍,他们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把好队伍建设的关,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以教师培养方案为依托,建立健全教师培养体系,明确教师出国深造、进修学习、下企业的要求,加大经费投入。技术创新力的提升需要团队建设作为保障,抓好专职教师的队伍建设,做到各类学科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动手能力,一方面要提高理论水平,及时补充技能性知识,增派专业教师深入相关企业锻炼,做到理论与技术的共同进步。技术创新文化在高职院校生根发芽,一是要完善高职教育的层次体系,使其培养的人才在市场经济下更具竞争力,二是要重视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性,三是要重视学术制度的创新,才能保证快速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参考文献】。

[1]壮国桢.文化转型:高职院校技术文化的构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6。

[2]艺华.关于创建一流职业技术大学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

[5]申明.大学文化与地域特色[j].教育评论,,1.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04987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