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对读书体验进行感悟和思考的写作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我想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我的阅读心得吧。写读后感时可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补充和印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未来之光读后感篇一
此书在20xx年一上市,我就买来读了。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承接了他的上一本著作《人类简史》的主题展开讨论。
如果说让逸爸用一句话概括《人类简史》的主题,应该是:人类,或者准确地说,我们智人只是人种的一种,没什么了不起。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是因为我们有了三次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且学会了用编造故事的方法将大规模的人凝聚起来,共同协作。
赫拉利认为智人没有什么了不起。未来也会保持没什么了不起的状态,所以智人千万不能得意忘形,得保持一种敬畏之心。对什么保持敬畏之心呢?答案是:要对数据主义保持敬畏之心,因为人类的自由意识不靠谱。
我尝试概述一下他的大致观点:
2.意义之网在农业时代后凸显,从各类神灵的崇拜,到世界三个宗教,再到法国启蒙运动后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因此,人文主义同样是宗教。
3.人文主义中的三个分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进化人文主义,在20世纪经历80年的角斗后,自由主义完胜并主宰世界至今。
4.自由主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切要以聆听个体内心声音为主,即自我意识为上。然而,现代科学印证,自我意识或者说自由意志只是一种算法,并非人能控制,会被人工智能算法代替。从而,无法避免地进入数据主义至上的时代,数据主义成为新的宗教。
5.人类几千年来,克服了三大难题:饥饿、瘟疫和战争。然而,人类无法满足现实的本性,会推动我们继续向新的三大难题进行挑战,即永生、神人和持续幸福。我们在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的探索,寻求三大目标的突破口。
未来之光读后感篇二
谈起郭敬明的电影,吐槽的声音铺面而来:用廉价的笔触,来引起广泛的共鸣、mv式的镜头让人感到零碎杂乱、台词上词藻堆砌、内容上空洞贫乏等,但一个真正热爱电影,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导演是不畏惧这些不一样的声音的。最近火爆朋友圈的电影《ai》好评如潮,让我们看到了他对人情冷暖的敏锐,电影的执着,对这部电影的用心。
《ai》讲述了第一代原型ai苏星辰陪伴一个孤独女孩的故事。女孩傅小小的爸爸是个研究员,但是他的研究并没有给家里带来收入,因此妈妈离开了这个家,爸爸研究的时间多于陪伴女儿的时间,换了环境之后,女儿受到同学排挤,小小感到十分孤独,她的生日礼物是想要一个朋友。她的愿望是多么的卑微,但在她看来是如此的奢侈。在影片中,我能够深深体会小小内心深处的绝望:没有朋友,爸爸忙于研究,她就像河里的浮萍,无所适从,看不到未来。柴静曾经说过:“痛苦的时候,去看西北的天空,去看明亮的树林,那是永恒的安慰。”借助外物,可以排遣自己内心的伤痛,小小也经常一个人去郊外的城墙,在那里写下她心底所有的秘密。
爸爸研制出来的ai,名叫苏星辰,十分完美,他帅气温柔,体贴入微,对小小关爱有加,满足了很多少女梦中对男朋友的所有期待。当小小以为自己身边多了一个朋友时而心怀温暖时,为她拼命而受重伤的苏星辰暴露了自己是机器人的身份。看着苏星辰看到小小受欺负心疼的样子,为小小大打出手而身负重伤的模样,我瞬间被这个温情的ai打动了。倾盆大雨中,被同学欺负的`小小显得那么单薄,那么无助,现实当中的人却拿她寻乐,尽显薄情,但机器人不一样,他保护她,心疼她。
知道苏星辰身份的小小一下子接受不了现实,与苏星辰冷战,但是苏星辰依然不离不弃,护送她上学,下课。小小实在太孤独了,不久便又和好了,苏星辰说他会永远陪着小小。我仿佛看到了青春时期少男少女纯真的恋情,没有杂志,只有陪伴,只有喜欢。
随着时光的流逝,小小终于成了喜剧演员,爸爸在她29岁时因癌症去世,小小只剩了苏星辰。他们走在一起,总有人误会她们是姐弟,小小长大了,而他依然那么年轻。在一次逛街时,有人把她叫做阿姨,她深刻意识到她只想过普通人的生活,而苏星辰永远与无法给她,她留着泪,赌气说:“我只想过普通人的生活,我要你离开我”。当她穿过马路时,不幸遭遇了车祸。苏星辰痛苦万分,拯救小小需要高昂的药费,于是他和医生说,可以把他体内的核心芯片取出,把芯片复制后把它放入音箱中,他要陪着小小。他留着泪说,不需要人的身体,因为小小说要他离开她。
小小醒来后,发现苏星辰已经不在,只留下了身边的小音箱。小小一个人又回到了孤独的生活,她相信时间可以冲淡她的苦痛,她爱上了机器人,可是这注定是一场悲剧。半年、五年、十年,她终于等到了一个爱他的男人,小小以为她不会再受伤害,可是男人却认为小小心里住了另外一个男人,对小小声嘶力竭地辱骂,甚至打骂小小。苏星辰变成小音箱后,看到此情此景,却无法保护小小的无奈,让人动情。此刻他多想保护弱小的小小,眼睁睁看着她心爱的人遭遇了如此残暴的对待,他内心是如何的绝望,可是他无法动弹。
离婚后,小小不知道怎么面对苏星辰,把他放到了储存室里,这一别就是几十年,小小变成了老太太,在一次采访中,记者把档案给她看时,她才想起了小音箱,往事历历在目,小音箱和苏星辰不断转换,观众的心也跟着波动起伏。小小变成了老太太,而苏星辰还是年轻的模样,他依偎在小小身边,履行她永远和小小在一起的承诺。这时,小小已经释怀,她不再为得不到的东西而绝望,坐在银杏树前的她淡定而平和,也许不是所有的美好都必须据为己有,只需要有人记得,静静地陪伴就好。
我想感谢这一部作品,是它唤起了我心里的琴弦,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陪伴。海明威曾说:“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居。每个人都像一块泥土,连接成整块陆地”,无论未来科技怎么变化,希望我们周围多一份温情,多一份关爱。
未来之光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开始就讲道,人类原来的议题是饥荒,瘟疫和战争,新的议题是长生不死,快乐和神性。不得不说作者的提炼和概括能力真的满分,仔细想想还真是这样。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总是强调一些新的观念,反复提及,以免读者忘记。其实这样的书写方式,是顺着读者的思路和疑问往下写,所以看起来很流畅,便于理解和接受。不得不说作者从宏观角度谈历史与未来的能力真的是很高,但这本《未来简史》有着比《人类简史》更浓厚的个人色彩。当个人色彩足够浓厚的时候,他回事一个很好的观念和立场,都是否全盘接收还看个人的理解。书中关于算法的说法,还有对未来发展的畅想,都基于了现在科学的发展。确实现在有观点认为,以后人从事的'工作可能更偏创意与娱乐。可是看看书中的例子,哪怕是那些艺术性的工作,人类也不一定就做的比机器更好。
科技的发展是否会继续如此迅猛,还是会进入瓶颈期,这个只能让时代的发展给出真正的答案,但书中有些畅想和假设确实有些超前和遥远。所以这虽然是一本很棒的书,但我不是什么高精尖的科技人才,所以看看这本书可以开阔思路和眼界,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希望我一如年少般敢拼敢想,愿我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
未来之光读后感篇四
各位书友大家好,今天我分享的书是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这是比尔盖茨在1995年对微软发展历程的系统回顾,他休学开启计算机梦的青涩桥段也充满其中,同时,书中也描绘了那时的他对pc未来的畅想。20年后,他的预言很多成真了,比如他对智能手机和视频会议的畅想,如今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对纯粹技术的介绍和描绘,而是比尔盖茨凌驾于精妙的技术天赋之上的,对生活艺术的深刻理解,他身上的人文关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善于总结反思的个人特质,还有他的叛逆、勇敢创新与独树一帜。我看到的是能和现在的我交流沟通的活生生的少年。
比尔盖茨很善于将枯燥的理论和现象,通过形象有趣的故事和例子来讲述,并具有生活的智慧灵性。比如,他在讲二进制的算法和信息比特叠加时巨大的数据量时,举了一个"大臣要求国王在棋盘的方格中依次放翻倍的麦子"的例子,数据量的巨大一下子就变成了形象可感的麦堆,他并说,"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还不足以丰富到使我们看透为什么一个数字会在很长的时期成倍数增长——所隐含的种种暗示。"我觉得这是一句很有哲学意味的话,作为一个与科技、与实证主义打交道的创业者,他始终对自然和生活的不确定性保持着敬畏。这是很难得的,这使他在生活的激流和行业的竞争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带领着团队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并不卑不亢。他拥有平常心。
在这本书,我体会到很多比尔盖茨的学习方法和处事态度,比如,他会对一些公司进行长期的观察和总结,学习行业的原则,并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找漏洞,找突破。他善于对过往的各种选择及其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久而久之,他知道哪些是孰轻孰重的问题、哪些是兼容性的问题,什么时候应该主动突击,而什么时候应该随波逐流。他更善于总结规律,比如,他观察到有才华的人喜欢一起工作,这种工作环境容易制造一种兴奋感。潜在的伙伴和用户也会加倍注意到这家公司,这样一来,这种正向的螺旋就周而复始,也就容易产生下一个成功。当微软蒸蒸日上,而其他一些相似的公司面临破产的时候,他把这些公司中的精英召集起来,运用这个原理,推动了下一次创新的革命。
成功的人各有各的特质,而唯一不变的,是对于自己从事行业的无尽的热爱。唯有热爱,才能勇敢探索。这让我想到了我自己,我在哪方面有独有的天赋?我愿意终其一生愿意奉献青春的行业是什么?目前,我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我还在不断尝试和寻找。
未来之光读后感篇五
未来到底是什么样的?带着疑问,我读了《不好玩的未来》这本书,里面的内容给我了一丝启迪。
绿色叮当小学三(1)班里,在“怪萌”棒棒老师的带领下,一群性格特点鲜明,精灵古怪的孩子们每天都上演着各种各样有趣的事。在众多妙趣横生的故事里,我最喜欢《飞翔吧,蝴蝶之城!》这个故事。
故事中“捣蛋头儿”在自然课上,出于喜爱和私心,偷偷地藏匿了一只美丽的“鬼脸蝶”,并将它装入了罐头瓶里喂养还拒不承认错误,于是棒棒老师借机带领孩子们来到了蝴蝶之城。在那里,蝴蝶们对“捣蛋头儿”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家伙吃足了失去自由的苦头,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最后放飞了蝴蝶,学会了和动物们友好相处。
渐渐地,我明白了自由对于世间生灵都是最可贵的`,我们没有权利因为个人的喜好而随意剥夺他人的自由,哪怕只是一只弱小的蝴蝶,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那样就会林荫绿树,鲜花绿草,鸟语花香……未来一定会好玩的不要不要的,哈哈,我们共同努力吧!
未来之光读后感篇六
9月,开复老师被诊断为淋巴癌第四期。这一个突如其来的打击,以及在随后与癌症作斗争的过程中,他重新思考了关于工作、价值和“人”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并且重新思考他原来自以为成功的“人生算法”,以及他早已为自己拟好的墓志铭。
他也开始重新审视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在此之前,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报负是:“量化人类思维过程、解释人类行为。”然而,这次与死神的擦肩而过让他明白:人与机器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爱人”。他在书中写道:。
人工智能固然强大,而人类独有的爱才是我们生活中最需要的。......我坚信的未来是由人工智能的思考能力,加上人类爱的能力构筑的。
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还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看法和争议。然而开复老师用他丰富的第一线从业经验,以及深刻的个人感悟说服了我。人工智能的研究,实际上最终都聚焦在对人本身的理解和研究上,开复老师告诉我们:要想理解人的独特性和神奇的地方,我们需要学习的不是人的大脑,而是人的心。
因此,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人类制造出的一个超强的工具。同时,它也使我们有机会更加理解人类的本质。
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自己,不是因为人工智能理解了人脑的运作原理,而是因为人工智能解放了我们,让我们不再一味追求优化,进而可以聚焦在真正使我们成为人类的东西上--爱人与被爱的能力。
这样的一个未来,我希望它早点到来。
未来之光读后感篇七
这是美国西部的一个清晨,一丝迎面而来的微风吹乱了比尔?盖茨的头发,透着舒心的凉意。穿着黑色毛衣的比尔?盖茨一如既往地展示着其腼腆的微笑,只是这次,摄影师将镜头的焦点瞄准了比尔?盖茨身旁的那条宽广而深邃的高速公路?它一直通往天的尽头。
这是1995年,比尔?盖茨在为其大作《未来之路》拍摄封面。比尔?盖茨向全世界宣称,20年后将结束纸质出版时代,无纸书包、无纸办公、无纸阅读、无纸信息传递将成为现实;只要打开电脑,就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络进入图书馆查阅各种书籍。
盖茨表示:“虽然现在看来这些预测不太可能实现,甚至有些荒谬,但是我保证这是本严肃的书,而决不是戏言。10年后我的观点将会得到证实。”
10年后,比尔?盖茨所预测的“未来之路”似乎正一点一点变成现实。
邹志宇是重庆菲斯特电信公司的软件工程师,下班后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在他不足30平方米的小卧室中,堆放着各种电信方面的专业书籍和文学书籍,为此,他每年就要花费近万元用于图书的购买。更让他郁闷的是,很多他想要的书籍市面上不仅没有,连图书馆也难以找到。“有一个网上图书馆应该多好?”这一度成了他最大的期冀。
20xx年3月,在朋友的介绍下,邹志宇成为了书生网“ebook书城”的会员。邹志宇足不出户便可阅览群书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这比去图书馆方便多了!”邹志宇介绍道,在ebook书城中,不仅有各种学科的专业书籍,很多新书他也能在第一时间看到,“部分图书甚至是免费阅读。即便付费,也仅仅几元钱的事,比书店买书便宜多了。”
随着像邹志宇这样的新一代阅读者迅速壮大,数字出版业在中国开始得势。所谓数字出版,正是通过把传统图书内容数字化,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通过网上支付实现交易行为。
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xx年6月,中国电子书出版总量增至148000种,已达到全球第一;全国约100家出版社开始同步出版电子书,数字图书馆超过1000家。如此的市场规模,为中国培养了近千万的电子书读者,移动阅读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20xx年7月8日,由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首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全国几百家电子出版商挤满了两个上百平方米的巨大展区,这些数字出版商们正在身体力行实现盖茨10年前的预言。
然而,这场数字出版业的首次聚宴却并非到处欢声笑语。
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遗憾的说道:“真正的主角却消失不见”。张秀梅指的正是以书生公司、超星公司为代表的中国数字行业领跑者。张秀梅认为,由于书生公司、超星公司都分别遭遇了版权诉讼,而版权问题也是此次博览会的一个主题,它们可能不愿意出现在风口浪尖上。
未来之光读后感篇八
今天是新年上班第一天,本以为会在一片轻松和谐中度过,未来简史读后感。没有想到第一天上班就连开四个会,感觉昏天又暗地。今年的工作方向又要有大变化,又是从零开始的节奏。
这是我做互联网的第5个年头,我自己最大感觉就是变化。每一年都在变,每一年都是全新的一年。我们几乎没有任何老本可以吃,因为去年的经验在今年就完全失效,而且很多事情、项目已经被砍掉了。
虽然在体制内,我们的人员直接被砍掉的情况还没有发生,但是我总觉得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赫拉利在书中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分享给大家。
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的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以前,一个本科生在学校学的东西可以在社会上用3年,研究生学的东西可以用5年,博士生可以用10年。可是,现在呢?不管你是什么生,只要你一毕业,你上学学的东西基本都过时了。
当然,在未来也会有很多新的职业诞生,比如虚拟世界的设计师。但是已经50岁高龄的我,能够转型成功吗?就算我真的转型成功了,根据社会进步的速度,很有可能,我10年之后又需要转型一次。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消息,说硅谷已经在探索使用人工智能写代码了。背后不禁一阵寒风,连程序猿哥哥都危险了。
面对一个如此"悲壮"的未来,赫拉利给了一条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过,许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新年上班的第一天,我有愿意做一个这样的人,一个终生的学习者。让我们一起践行吧!
你准备好了吗?
未来之光读后感篇九
著名的年轻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就如同21世纪的先知,他的三部简史著作描述了从人类诞生到智神出现,超过数个千年的宏大图景。与普通的历史作品不同,赫拉利的简史更像小说,一部一环扣一环扣人心弦的小说,他并不只是陈述历史事实,而是结合了广博的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猜想,将人类演化,乃至未来发展的未知景象如同珠串一般粒粒穿起。很难想象如此系统严谨,在多个学科中行进自如地描述未知的作品,竟只出自一人之手,称赫拉利为先知并不为过。
《人类简史》讲述人类由一种普通的生物最后成为地球之主的故事,《今日简史》讲述人类即将面对的几项挑战,而《未来简史》则暗示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数个世纪之内,人类使用科技使自己的生存摆脱了瘟疫,饥荒,与战争的威胁,如何走向下一步,赫拉利给出了自己的猜想。
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已经指出生命就是许多体内的生化算法,只要人类得以控制其中的某些机制,就可以做到长生不老,或是让自己获得源源不断的快乐,最后利用科技使人类走向更加高级的生命形态,也就是赫拉利所说的“智神”。这些在科技上并没有这么容易,人类或许再需要数个千年才能达到,但在历史的方向上并不只是毫无根据的幻想。企业家将钱投入延长寿命的研究;中年乃至青年人花钱保养自己的身体免受时间的侵蚀;人类一直在与饥饿,瘟疫,战争的斗争其实也是为了延长自己的寿命,细观历史不难发现我们对长生的渴望。又或是实验小鼠为获得快感刺激,踩动踏板最后将自己饿死;全球毒品屡缉不止,成为可怕的非法势力;为使人类更方便社交,游戏,看视频,购物的公司引领了市场,被称为“爸爸”,可见人们对快乐的购买力之高。至于使用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将人类的智力,体力提升一个档次,或是能够掌握万物,甚至更方便离开地球,则是牵动着科学家与小说家的心弦。
对于这些猜想,赫拉利表示,几千年来,科技,经济,社会和政治一直发生巨变,但是有一件事始终未变,那就是人类本身。我们并不知道眼前这些道路会把我们引向何方,也不知道我们像神一般的后代是什么样子,因为科技能改变人类的心灵和欲望,而我们以今天的心灵和欲望,无法理解其对未来的影响。即使如此,我们无法理解其中的相关细节,但仍然能够肯定历史的大方向。
生物是算法,在大数据时代,积累了数据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而这一切都将掌握在大数据巨头的手中,对此我深感,看似是巨头服务于我们,也许是我们成为巨头心甘情愿的奴隶。这一切在我们的身边初见端倪,数据巨头根据我们的喜好推送源源不断的信息,随之而来的是广告,也许我们有一天不知为何去买一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或是站在一个寸草不生的高原湖边,正是因为电商与旅行社付给了数据巨头广告费。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据将渗透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许到时候我们会习以为常,因为它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如果细细想来,确实令人毛骨悚然。
在结尾处我们的天才作家赫拉利写到,“那些永不知足的又不负责任的造物主们连他们究竟想要什么都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怕的吗。”虽然《未来简史》讲述未来,却无不显示着人类本性的贪婪与自私。未来已来,美好的未来需要全人类一同守护。
未来之光读后感篇十
对未来展望,可能很多人都因为对计算机的各种兴趣而做了各种遐想,我听过别人对互联网和技术的一些想法,但仅仅是想法而已。一些美好的想法终归是想法,实现确实是另外一回事,盖茨的未来之路也是一种畅想而已,没有了行动即使是盖茨也毫无意义,但是比尔盖茨毕竟是比尔盖茨,以他丰富的经验来给我们展现未来无疑是更精彩的,重要的是他还有他或者他们的微软公司,这是一个建设未来之路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我曾经也展望过未来之路。和盖茨不同的是我的想法没有他那么范围广,涉及到方方面面,我只是很普通的设想了一下技术改变生活后的未来之路,当我给我的朋友、老乡说的时候他和我一样激动和兴奋---也仅仅是这样而已,我现在没有足够的能力、金钱、技术来完成我的梦想,我或许也是一位天才,你或许也是一位天才,和比尔盖茨一样,所不同的是就如盖茨所言:有多少人具有成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简·奥斯丁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天才呢?我们知道他们这种人至少各有一位。也许命运就给我们分配了这一位。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相信存在许许多多的天才,只不过他们的抱负和潜力都因经济上的困扰和工具上的欠缺而被扼杀了。新技术将为人们提供表达自己的新手段。信息高速公路将为新一代的天才们提供艺术上和科学上梦寐以求的种种机遇。(p169)。
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面临的困境,如何超越这个困境成为我们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些依靠什么呢?所有的困难都需要们去超越,作为一种挑战,无论最终失败或者是成功,这个令我们兴奋、激动的过程中我们会有所收获;对于短暂奇妙的一生来说又何尝不值得呢?如果我们不去做,失去的是不仅仅有时间,还有机遇,给我们留下的只有终生的遗憾。
在我的想法中,现在google正在探索者这条道路,并且暂时成为了探路者的领航人。作为搜索引擎公司baidu现在虽然在中文搜索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没有什么创新的想法出来baidu永远是一个搜索引擎公司,或许一直保持在中文搜索第一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google可能会跑的更远。
未来之路,对我们所有人来说是个机遇、挑战,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给这条大路添加一些石子和沥青,或者自己在没有走过的路中修建一条未来之路出来。
我也有幸成为时髦青年,多多感谢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帮我补上了这一课。
在开始读《未来之路》的日子里,我是怀着无比崇敬和极强的严肃心情的,事实上它恰恰与我的想法相反:刻骨铭心的经验体会力透纸背的感情,辨证思考的哲理和幽默滑稽的语言,我是一接触就深刻体会到的,脑子里不断浮现着在forword中高瞻远瞩,洞彻全局的观点和年轻人特有的无可遏制的对比尔·盖茨的崇拜与狂热。我……我坐立不安了。见贤则思齐,见不贤则内省,为什么20岁的我,一个大二的学生还没有一个清晰伟大的人生目标和为之奋斗的热情呢?而我都做了些什么呢?只是繁多的smallcase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自扰,以至于肝胆俱裂,心力交瘁,我对计算机那原有的潜在种种发展前途如此如醉的狂热在cet-4下也半睡半醒地消磨着,我变得诚惶诚恐了,更不论被人看作是完全不合潮流的野人。
未来之光读后感篇十一
开复老师在书里写道:“自主人工智能是前三波人工智能浪潮的集大成者,也是顶峰,把极复杂的数据和机器感知能力结合起来,就会得到不仅能了解世界,也能改变世界的机器,比如自动驾驶汽车。”
这种智能化将不同于现在生产线上的自动化设备,它不是只能机械的重复某个单一动作,这种“自主”的智能化可以自主做出决策或者处理突发状况,能够应付偏差或异常。当人工智能具有了视觉和触觉等感知能力,并且可以使用数据进行优化的能力,机器能够处理的工作范围就大大增加了。
人工智能的这四波浪潮,或者说发展的四个阶段,充分体现了“智能是发展的,智能是相对的”这样一个事实。每一个阶段的所谓“智能”,在下一个阶段有可能只是一个基础条件。智能就是在这样不断积累和迭代的过程中,引领着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未来之光读后感篇十二
中国广核集团与未来事务管理局在二0一九年开展的这次科幻征文,是专门面向孩子的,主题叫做“寻找中国最科幻少年”。现在出版的这部书,便结集了其中获奖的三十篇优秀作品,从中看到,可以说,达到了主题确立的目的。
这些参赛的同学们,平均年龄是十岁左右,可谓名符其实的“后浪”。这让我回想起自己走上科幻之路的情形,那也是缘于一次中小学的科幻征文。一九八二年,联合国为纪念国际空间年,在全球发动青少年征文,中国也加入了,决定以科幻作文的形式参与。当时我在读初三,兴致勃勃投稿,自此迷上科幻。科幻自此为我打开了一个神奇未来世界的大门,改变了我的人生。
那么,现在的孩子们,又是怎样的呢?自然与我那个时代大不相同。从他们交来的参赛作品看,题材的覆盖面更新了也更广了,涉及新能源、新型交通、航空航天、信息、基因、人工智能、人脑、记忆、虚拟世界、生态环境、地质、海洋、军事、教育、家庭等主题,就好像他们无所不知。这样一种广博的知识面,让作为评委的我深感吃惊。他们的想象力,他们对科学的关注,以及他们对未来的好奇、对地球热爱和对宇宙的探究,都比我那个时代强大得多,真的是“最科幻”。
作为一种充满青春朝气的文学,科幻从未失去它的魅力。它一八一八年诞生在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到现在只有两百余年,而其他文学品种都很古老了,有的有几千年。科幻本身就像孩子一样成长。科幻也是一种描写未来的文学,它反映的是蒸汽时代、电力时代、原子时代、信息时代、生命时代的新生活,而未来正是属于年轻人的。科幻还是一种全球化的文学,它兴起于英法,转移到美国,又在苏联日本发展,现在中国成了全球科幻的一个中心。因此科幻是一种世界性语言,它关照的是人类的整体命运。这对于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在互联网和全球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特别有吸引力。
这个求新求变的时代是特别需要科幻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想象力是发明、创造活动的源泉。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西方的一些有成就的人,像马斯克、扎克伯格、盖茨等,从小是科幻迷。这个时代的孩子是有幸的。我们的世界有一个与以前不同的特点,便是生活中充满科技,充满未来。有人说,这是一个科技和未来双重入侵现实的时代。我们正在经历历史上所没有过的新社会形态。科幻把科技当成描写对象,也把当代社会和未来文明当作描写对象,用一种浪漫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形式在今天已经得到认可了。而回顾从前,我们的传统教育并不太重视科幻,记得在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学生在课外看科幻书,是要被老师收缴并烧掉的。科幻被认为是一种会搅乱和弄脏孩子思维的“负能量”。传统教育偏向死记硬背,注重应试,倾向于“标准答案”,有时无视科学精神,也害怕想象力的喷涌,并拒绝思想的畅然奔放。
创造出大人都想不到的神奇感。那种自由欢欣,让人大为赞叹。他们又有真实的情感流露,把虚构与实际生活相关联,去接地气,而不伪善造作。他们既关心科技这个当代的魔法,也关注科技后面的人文、社会和精神世界。如果能够保持这样的一种力量,他们长大后,就可以由几朵浪花,而掀起大潮。这也是科幻的最宝贵的品格。我很感激中广核和未来局,一个央企,一个民企,它们把公益活动的注意力,放在了这样的一件事情上,这是在为我们民族未雨绸缪。我想这才是关键性的。
评选结束后,孩子们来到北京领奖,希望见到评委。那天我不巧在值班,他们便在夜里,在老师带领下,坐地铁赶到我的单位门口。我们站在夜风中聊了很久。我看到,小朋友眼睛如星星般明亮,他们的神采如朝霞般灿烂。他们很得意于自己的选择,表达了从科幻创作中获得了满足。我觉得这很了不起。他们在这年龄,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出彩地生活。科幻则给他们插上翼装,让他们摆脱引力而飞翔,拥有与众不同的新梦想,去看到比日常世界更精妙的无限风光。这样的勇往直前,又有什么可后悔的呢。
未来之光读后感篇十三
《管理大未来》是美国加里。哈默和比尔。布林于20xx年写的一本书。刚拿到这本书的,我想这本书大概是写怎么管理未来的时间、或是写如何实现战略规划、或是写如何搞好今后的人生规划的一本书。但是读罢《管理大未来》,才真正了解到,它是论述未来如何管理,介绍今后如何进行管理创新的一本书。因此,我觉得书名可以改为《未来管理的趋势》或者《如何进行管理创新》。尽管我觉得该书的题目名字取得不是太确切,但是在读完该书的全部内容后,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并对网络化工作方式谈了几点体会:
一、几点共鸣:
1、制约组织实现优良业绩的不是其营运模式,也非其商业模式,而是该组织的管理模式。管理创新是一个公司获得长久竞争力有时的独特能力。
2、如果你想在未来的“创造力经济”中占领高点,你需要的不仅仅是认同、专注和机敏的员工,更需要它们兴致勃勃、诙谐幽默、充满激情。
3、对员工充分授权的基础是公司高层管理者对员工的极大信任,相信员工能够采取有利于公司的行动。
4、全食公司是一个为其他人创造价值而共同努力的工作社团。
5、让创新成为每位职员的工作。管理创新最大的障碍是对传统管理的深信不疑。
6、在网络结构下,同一层面有多远的节点,有密集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时间信息可以流向各方,不需要中间层的过滤。
7、在一个高信任、低敬畏的组织里,员工不需要太多的监管――他们需要指导和支持,而不是老板时时在左右。
8、经济价值越来越多地成为与员工工作中发现灵感、使命感和快乐感的产物。
9、谷歌的组织象互联网一样:高度民主、密切联系、扁平化。
10、唯一的“管理”就是发挥组织的集体智慧来解决大大小小的决策――这需要公开、透明和大量的横向交流。
11、深刻的变革会带来危机。驱动变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变革从高层开始。
12、管理创新不是一个6个月就结束的项目,而是永无止境地探索更好地解放和组合人类能力的方法,它以最简单的“为什么”开始。
13、建设未来公司所需的5条关键设计规则:生活―变异;市场―灵活;民主―参与;信仰―意义;城市―偶遇。
14、在一个依靠创造力来发展的世界,富有激情的员工的业绩永远超越那些仅仅只是勤奋的员工。
15、吸收创意,激发创新源泉。处理系统问题,你必须理解问题的根源。设立变革性目标,但采取渐进的步骤。永不放弃:创新是永恒的!
16、通过管理产生的放大效应和聚集效应,公司可以不断扩展个人和组织的的生产边缘,实现更好的业绩,这也是管理创新的核心目标。
17、一些管理者开始了解网络能颠覆旧的商业模式,但很少有人承认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将彻底改写我们从前的管理模式。
18、网络是“全面覆盖”的,在“点对点”的网络中,人们可以与任何人联系。
二、对网络化工作方式的管理创新的几点体会: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网络化工作方式,下面结合宝钢金属的财务管理实践来谈谈对网络化工作的几点思考:
1、网络化的工作方式是“点对点”的,使得大家可以与任何人联系,在这里,“控制与协调的水平联系过程代替了垂直关系”。如:在20xx年宝钢金属“bi(商业智能)系统”的开发过程就是网络化工作方式的一个典型案例。在推进该项目初期,有的部门产生为难情绪,有的产生推卸责任的想法,后来我们干脆成立了“bi”推进项目组,在落实项目的全部责任给项目组长的同时,授权组长可以协调、动用组内的任何资源,这样使之能够冲破部门的垂直管理的框框。从而进行“点对点”地沟通、协调。通过这样“点对点”运作,最后的结果是如期完成“bi”项目,并达到了预期设定的效果。
2、网络化工作方式是一个充分授权的模式。如:20xx年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小组就是一个逐级充分授权的网络化工作方式的典型案例。在20xx年宝钢金属要发行短期融资券,当时遇到的难题就是我们要与时间赛跑,一般而言其他公司首次发行短融需要6至8个月的资料准备、审批时间。我们为了赶在加息前发行短融,因此需要在5个月内全部完成。因此,贾总充分授权给我,我立即成立由财务部、资产部、办公室、人力部、各营运中心、评级、审计、承销银行等单位组成的短融发行小组,我再授权给了财务部和短融发行小组。并请各单位各负其责,财务部统稿,跳开部门的垂直管理,点对点直接联系沟通。要求在碰到问题时,小组成员直接对话,最终在5个月不到的时间把所有资料备齐并通过了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的批准。我们短融发行完五天后,就遇到了加息,打了一个漂亮的智慧仗。因此,充分授权的网络化工作方式是一个能够与时间赛跑的方式。
3、网络化工作方式是一个横向沟通协调、共同创造的网络化工作模式。如:这几年宝钢金属推进价值管理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几年之所以在推进价值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分析下来,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总部成立了价值管理推进小组,然后直接与各子公司价值管理小组联络,商量价值管理推进方案、沟通价值管理工作进展、横向协调价值管理遇到的难题,共同创造价值。这里面涉及的“点对点”包括了总部价值管理小组、子公司价值管理小组、价值管理项目组以及具体推进人员,他们的联系是非常直接的,对口是非常专业的。而不必通过公司及子公司的垂直汇报关系进行沟通,这样大大提高了效率,在短时间内产生了较大的协同效应。
4、网络化的工作方式可以借鉴email等方式来实现。如:我们在某板块划转中遇到了一些困惑,我们把遇到的问题及需要协调事项通过email同时主送、抄送给相关公司、相关部门的有关领导和人员,邮件后面跟着几方当事人来回联系的email对话痕迹,让有关领导一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并且很容易判断这件事的是非,使得集团公司及部门充分了解到宝钢金属在处理这件事上是专业的`、大度的,最终获得了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
这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些体会,尤其是对网络化工作方式产生了很强烈的共鸣,我觉得网络化工作方式可以在宝钢金属进一步推广,它将给我们带来更高的管理效率。我觉得这是一本揭示传统管理不足的书,这是一本发掘未来管理的书,这是一本教人管理创新的指南,这是一本难得的颠覆传统管理的好教材。
未来之光读后感篇十四
刚拿到这本书,书的题目就吸引了我,未来学校将是怎样的学校?今天的学校将有着什么样的未来呢?未来学习中心将重新定义教育,归根结底不是描绘一幅蓝图,一定为了梳理一条行动的路径。我们当下的行动,才是真正的未来。
慢慢的,我翻阅它….
今天以及未来的我们,的确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认清并顺应大时代的发展形势,不断学习,去探索新的教育世界。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序言,真实的让人连声赞叹,表示一万个“嗯,是。”这确实是我们平凡的教育生活:坐在教室里,一节又一节,循规蹈矩,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翻来覆去的书本以及师生都喜欢的寒暑假,这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生活!
幸运的是,教育一直在革新,学校给我们许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们必须推陈出新,认清形势,做能动者和创造者,以学生的发展和人格能力等塑造和提升为中心,不断逼迫自己,快,跟上!
总之有三,第一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老了也得学,第二是学到的要落实,才能创造美好,才能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及未来,第三要时刻牢记未来照亮现实这一使命,创新加行动!
真的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要学习,才不会被淘汰。希望老了以后,公园里我将是那个最潮的老太太,不是打扮新潮,而是见识广,修养好,那种骨子里散发着的教师的韵味。
未来之光读后感篇十五
当我看完《未来学校》好像一切都有了答案!
书中指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未来学校,未来学习的重新认识。“行时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互联网对未来学校的改变,进而引起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
现代学校制度最根本的毛病就是,它强调效率优先,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生产”人才。而以慕课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的兴起,已经为解决传统学校模式的各种缺陷提供了可能性,因为它既可以完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要求的大规模教育的效率问题,也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对教育选择的基本要求。
今天的每个学校在一定意义上讲师孤岛,封闭性内循环,未来的学习中心是网络型或者实体型,成为彼此连接的环岛。学习中心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也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没有固定学习时间,上下课时间,没有固定的班级和教室;没有学制,可以8岁入学,也可以12岁入学;没有学习者年龄的限定,10岁的孩子可以跟70岁的老人在同一个课堂上课,一切都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进行选择。未来学校解决了教育公平问题: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那么书中也回答了未来教室会不会失业的问题。必须做到两条,意识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它为我所用。未来教室,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练,也是陪练。他们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既是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更有获得感,这是未来教室的重要特点。未来学习中心的基础课程体系是:生命教育课程,落脚点在“拓展生命的长宽高”。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智识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真”。包括大科学与人文课程。公民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善”。社会公德、责任感等。艺术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美”。还有超过50%的针对学生个性选择的“特色课程”。
学习中心其实无非就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个人与团队相结合,时间和空间被打破。未来的学习方式: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学习。泛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用任何方式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也有人将之称为无缝学习、普适学习和无处不在的学习等。学习游戏化,游戏是人类的天性,正确认识游戏的意义,让它为学习所用。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沉浸式学习。项目学习,项目学习和问题式学习相对,老师带动学生寻找真实的、有意义的、连贯的项目中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项目,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内容,涉及熟悉而的问题,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涉及化学的问题,用化学知识去思考。项目学习需要合作探究学习来实现,混合学习(人机结合)也将成为未来学习中心的主要学习方式。
学习永远离不开评价,未来学习中心,可以建议学分银行制度,给每个学生建立学分账户,以此评价学习结果的好坏。
那么未来学习中心不仅是学生与教师的事情,与每个家庭、每位父母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因为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而家庭不仅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儿童最初的学校。儿童成长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儿童的行为习惯、认知风格、个性品质,大多数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更重要的是家庭本身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学习中心。对于家庭教育的过去:从“中心”走向边缘。王者归来:家庭再次称为“学习中心”。对于未来的学习中心,父母是发现者、创造者、管理者、参与者、施教者、学习者。
跟随《未来学校》的作者泰德.丁特史密斯一起来了解了现代的美国教育、及对教育的启示。在《未来学校》中,我随作者走进了美国现代教育,体会感受教育困惑及变革,在教育长征中,教师打破传统教育、为新型教育方式方法努力变革,虽然道路艰辛的,但最后结局的是完美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开发自身的能动性,快乐学习。印象最深刻的是《警察变身幼儿园教师》章节内容。jaredknipper曾经是一名警察,他觉得自己要是成为一名老师,一定会带出不一样的学生。他不愿意接受呆板的教育规定和管理,他想到自己班级以动手为主,作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他有幸获得了园长的支持,开始与孩子们一起动手做事情。他让孩子们一起设计机器,在看说明书、设计造型、编程中,开发孩子们的动手、动脑、阅读能力。
抵挡家长、同事的猜测中,幼儿园孩子一个个惊艳的作品中粉碎了质疑。这突然点醒了我“主题教育”的真实含义,设定一个活动主题,让孩子们自由发散想出各种玩法,或者相关想知道内容,教师通过游戏、共同参与活动,帮助、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激发幼儿求知欲、思维能力、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等。让孩子参与教学设计,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体。
未来之光读后感篇十六
对自传类的书籍,长久以来,我一直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我不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事例会对我以后的成长有多大帮助,因为,被撵出校园的学生很多,却只有一个爱迪生。是否存在粉墨人生之嫌、是否能为自己带来有益的帮助,以上这两个疑问让我从上学时期就有些排斥名人自传类书籍。前几月,现在工作于中海油,当年的校报编辑给我打来电话闲聊,谈起韩国总统李明博的自传——《经营未来》这本书,大为推崇,叮嘱我一定要抓紧时间仔细阅读,7万字的自传,并不长,9月份,我读完了这本书。
李明博从一个清理垃圾卖苦力的工读学生,到敢于迎接挑战的学生会主席,到军事政权的反抗者,到打工者,到职业经理人,到首尔市长,到当选总统,铸就了“工薪阶层”的神话。是贫困教会了他善于学习、教会了他冷静地思考人生和社会的意义;迫使他执意进取,直面挑战,勇于变革;更让他懂得了把握未来、经营未来的重要。他的人生轨迹,我总结了六个字:理想、信任、节约。
在李明博先生的字里行间透漏着挑战和奋斗的精神,这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在其小档案里,我看到他儿时的梦想是做教师或是消防员,就业后从事的却是的建筑工程,最终走向政坛,一路风雨,竞选为总统,这或许也属人生的正常现象吧。
关于理想,现在仿佛淡漠了对理想的定义,以至于我从不问我4岁的女儿诸如“长大之后想做什么”之类的问题,因为就我自身而言,童年、甚至是踏入社会之初对人生的理想,与目前的生活都有很大不同。相比理想,我更倾向于“想法”二字,每个人,每个已经能够对自己的人生完全负责的人,都应该有很多关于正面的想法,并有责任、义务去全力实现。
但是,如我一样的接近全部的普通人,在无力改变的环境中,想找到“如鱼得水”的成长感觉,绝对是一种奢望。这时候,就要重视“奋斗”的意义,所谓奋斗,在国人的词汇里,往往和“艰苦”组合在一起,事实正是如此,不付出怎能奢求回报,而付出往往代表了一种被动的情感。办公室一直强调要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以上的逻辑可以得到的结论就是:如何调整付出时的心态,这一点,对任何人的人生成长,至关重要。
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信任,而团队组合的基础也是来源于成员之间的信任,补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是在我工作环境中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在前年流行一时的《士兵突击》里,对兄弟的定义是:“能够把后背露给对方的人”,以上两句关于信任的诠释,很好的形容了信任的两个层面。
我其实认为,能力过硬,能独挡一面,事情办不砸的职业能力仅仅是信任的一个层面。昨天晚上,盐化公司办公室领导来交流学习,和他们沟通月前“清华同学会”接待这项工作,大家都有感触,团队的基础就是“信任”,只有信任,才有无间的合作。放开来想,于每个人,如何才能在职场上获信与人呢,我想最重要的因素是“真诚”,站对位置,诚实待人,骗人就是骗己,真诚对人就是对自己负责,这就是我认为需要每时去坚守的重要信条。
李明博在其担任首尔市市长的时候,最大的政绩我认为应该是其大力开发的清溪川项目,这一切和其在任期间提倡的节约是分不开的,改造清溪川项目斥资3,600亿韩元,如果没有其在当市长时提倡节约省下的预算,这个项目是很难完成的。节约不是不作为,而是提高效率,减少浪费,这一点是很值得企业学习的,尤其像我们三友这样一个大的集团公司,如果每个人在节约上注意一下,那么给公司省下的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为企业节约的立足点也应该是主人翁意识,真正的职场中人应当具有朴实的主人意识,而且首先应当成为“自己的主人”、“良心的主人”,以此才能成为“事业的主人”。
未来之光读后感篇十七
看了《经营未来》有很大的感触。李明博先生从一个清理垃圾卖苦力的工读学生,到敢于迎接挑战的学生会主席,到作为现代建设的最高经营者带领现代集团成长为韩国最优秀的企业,到成为首尔市长,再到当选为韩国总统,创造了“工薪族神话”。李明博先生在现代韩国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无论做任何事,李明博先生都会竭尽全力;在任何危机、挑战面前,李明博先生都会毅然迎上前去。这种姿态,正是韩国人在几十年时间内实现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我们都只是普通的职场人,在职场中摸爬滚打,磨平了我们的棱角,磨掉了我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但是李明博先生“不管困难有多大,我都没有轻易放弃,总是拼劲全力去挑战、去奋斗”的精神不能被磨平。现代职场很少人有这种精神的了,总是把握“明哲保身”的信条,带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将自己置身事外。没有将自己做为“自己的主人”、“良心的主人”和“事业的主人”来看待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功?我们为什么只能在流逝的岁月中蹉跎?我们为什么不能创造第二个、第三个“工薪族神话”?因为我们缺乏斗志,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缺乏把握时机的果断,因为我们没有把自己当成主人来经营自己的工作。不管有多难,心中都要怀有希望,只要有希望能就不能放弃。遭遇困难时,要坚定自己的意志,即使暂时遇到挫折也不要太过担心,只要足够努力,就一定能渡过难关。我想只要大家都团结的在一起,学习李明博先生无私无畏、执意进取、直面挑战的精神,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强大的部门,一个强大的集团。
“溪流汇江河,江河汇大海”,再弱小的力量加在一起也会强大,当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怀有努力进取、遇事不放弃的信念时,每个人就是一个坚强的堡垒。
最喜欢李明博先生的一句话:与其在“我能做”、“我不能做”之间犹豫不定、浪费时间,不如想想“我现在能做什么”!把握现在,经营现在,也就是为你的未来开拓,经营未来!
未来之光读后感篇十八
最近我看了韩国总统李明博先生的《经营未来》,感触颇多。
一个普通的打工者,20多岁当代表理事,35岁当社长,40多岁当会长,人们称他为“工薪族的神话”。他靠的是一种信念和精神,怀揣着志向和梦想,遇到挫折依旧不放弃,在困境中总是拼尽全力去挑战、去奋斗。
李明博先生的一生仿佛是一个奇迹。一个出生在贫苦人家、没有背景、没有金钱并处于社会底层的孩子,他没有自甘堕落,没有颓废沉沦,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奋力拼搏去挑战自己的人生,最终通过努力成为了一个国家的最高领袖。现如今,我们很多人会觉得那是遥不可期不切实际的,但是李明博先生用他的亲生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未来,一切便皆有可能。
李明博无论做任何事,李明博先生都会竭尽全力;在任何危机、挑战面前,李明博先生都会毅然迎上前去;他从不认命,与境遇顽强斗争,勇于克服自身的缺陷;他有着独立的思考和面对压力的胆魄,忠于自己的工作,有主人翁意识。
我们在职场中摸爬滚打多年,时光磨平了我们的棱角,岁月侵蚀了我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然而李明博先生“不管困难有多大,我都没有轻易放弃,总是拼劲全力去挑战、去奋斗”的精神却越发闪亮。如今有这种精神的.人越来越少,人们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希望可以“明哲保身”就足矣了。没有将自己做为“自己的主人”、“良心的主人”和“事业的主人”来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功?我们为什么只能在流逝的岁月中蹉跎?我们为什么不能创造第二个、第三个“工薪族神话”?因为我们缺乏斗志,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决心与耐心,缺乏抓住时机时的果断。其实不管有多难,心中都要怀有希望,因为只要有希望就会有实现的可能。遭遇困难时,要坚定自己的意志,要相信只要足够努力,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最喜欢李明博先生的一句话:与其在“我能做”、“我不能做”之间犹豫不定、浪费时间,不如想想“我现在能做什么”!把握现在,经营现在,为自己经营出一个辉煌的未来!
未来之光读后感篇十九
《经营未来》一书,李明博用并不华丽的文笔记述了他的不平凡之路,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些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做事情要有分析、有规划。纵观李明博一生的发展,可以说是涅槃重生,在半工半读的贫苦学生——学生会主席——现代建筑掌舵者——首尔市长——韩国总统这条路上,走得很稳很有节奏,这是因为他在每一步都做了分析和规划,确保自己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努力,所以才在每一步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谓方向不对,越努力越窘迫,我们在做某一件事情之前,要先搞清楚我们的方向对不对,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把砍柴的刀磨快,砍起来就轻松了。
做事情要直面挑战、全力以赴。李明博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而李明博的选择是直面挑战,全力以赴解决问题,以锐意进取的精神击退困难,也击败了竞争对手。成就的大小和遇到并解决掉的困难的多少是成正比的,换句话说,也只有有能力遇到大的困难,才有机会取得大的成就,所以有困难其实是好事。我们面对困难时,只要有进取之心,不轻言放弃,坚定自己的信念,困难就变成了磨刀石,会将自己磨成一把披荆斩棘的锋利尖刀。
做事情要有胸怀、有格局。李明博是有大胸怀、大格局的,在他的人生之路上,不仅仅是考虑了自己的利益,更是考虑了周围人的需求、社会的需求,而他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也和他这点是离不开的。能力可以慢慢锻炼,但胸怀和格局不够,最终即便是取得自认为很高的成就,也难以对社会有很大的帮助,甚至有能力却没有胸怀和格局的人,反而可能会成为社会的隐患。
想要经营好自己的未来,既要做好每个阶段的分析规划,也要有直面困难、全力以赴的决然,而如果想取得比一般人更高的成就,更要有足够大的胸怀和足够高的格局。
未来之光读后感篇二十
未来的社会,很多知识不用记住,需要时可以网上查找,甚至,很多工作都会由智能机器人完成。人工智能,攻陷了一系列人类智力的高地。目前,在医学和法律两个需要高智慧的领域,智能机器人也出手不凡。河南人机教育大赛中,机器人完胜人类教师。作为老师,如果一如既往地教死知识,早晚会被机器人毫不留情地取代。
美国教育界曾经广为流传一句话:谷歌上能够查到的东西不需要再课堂上教。那能在百度上搜到的东西,也不需要在课堂上教了。
老师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我们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顺应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能够看清教育与学校变化的格局与趋势,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与教师的本质与特质。
想要不被淘汰,要做到两条:一是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
我们优于机器人的是我们作为人类可以和学生进行感情交流,给学生提供人文关怀。我们要时刻记得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把学生当成人来对待。我们要在教育中有情感,有互动,有亲和力,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此外,我们能优于机器人的是更善于处理各种偶发事件(需要修炼才可具备),平衡各种力量与关系。总得来说,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我们还要借助机器人,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强大。举个例子:现在我们学校的计算机老师自主研发了一套软件,可以详细分析学生的各项数据,以各种图文形式呈现出来,便于我们充分地、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各种原因。如果利用好这套软件,势必可以节省时间,并且高效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总得来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需要转型,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娴熟地运用智能机器人获取各种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技术,及时分析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案例与问题。
未来之光读后感篇二十一
最近读了《经营未来》这本书。李明博在书中第一句话便说:“我在风中行走。”诚如李明博先生所言,他的一生便是在风中行走。这本书作为李先生的自传,详细讲述了他的.奋斗史,读罢此书,感慨颇多。
从一个只能卖苦力学生,到管理多人的学生会主席,再到作为作为现代集团的最高经营者,带领现代集团成长为韩国最优秀的企业,后成为首尔市长,最终当选韩国总统。他的一生可以完美地用经营未来四个字概括。在同学都享受着自由自在的校园生活中,他不动声色地经营着自己未来的生活,不断培养自己的能力,一步步规划自身发展。这种眼界和格局,有几人拥有呢?所以他的成功,离不开自身的提前规划,精准定位。
我认为通过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一种精神,是李明博先生对待任何事情都全力以赴的态度。我最喜欢李明博先生的一句话是:与其在“我能做”、“我不能做”之间犹豫不定、浪费时间,不如想想“我现在能做什么”!
在李明博先生的一生中,他经历了重重困难和磨难,无论任何事,他都会拼尽全力;无论任何困难,他都是迎难而上……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在今天的社会尤为可贵。许多人怕苦怕累,喜欢捡轻活儿来做,累活难活就互相推来推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成功,大多数人只是庸庸碌碌度过一生的原因。
所以,要想在尘埃里开出花来,你需要做的就是做自己的主人!工作,不把它当成是为老板或者客户服务,而是应该把它当成自己的跳板。用心对待每一个工作,在工作中积累经验,让自己快速成长,掌控自己的人生,经营自己的未来。
李明博先生的成功难以复制,离不开他的个人因素和时代机遇,但他在书中所写的一个个真实故事,告诉我们:环境虽然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以后的人生漫漫路,我会让自己在风中行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072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