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精选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17:07:12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精选21篇)
时间:2023-11-28 17:07:12     小编:念青松

心得体会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观点,避免冗长和啰嗦的叙述。通过阅读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他人的思维和观点。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篇一

“自由事业终未竟,风雨飘摇两百年。”“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以全球为关注视域,谋求人类前途命运共同繁荣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和力量。

树立平等、开放和参与的全球观念,提升开放包容、互学互鉴认同基础,对巩固各国的生产经济文化发展成果具有深远意义。经济全球化把全世界范围内联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已经不再局限某个国家某个民族,而是整个世界。在开放包容、互学互鉴认同基础上,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的人文基础,尊重差异,以谋求人与事物内在的和谐统一。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一切生产趋一体化全球化,谁拒绝了它,谁将会被它淘汰。

树立多元、公平和合理的全球观念,建立一个统一的类型学和共同的法规,是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目标的愿景蓝图。要逐渐对世界的内在结构进行细致而具体的研究,从旧单一的生产方式交替到新多元的生产方式,建立公平合理的“两制”新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只有正确把握谋求人类当下的幸福存在和人类社会文明的未来走向,与时代同行,推进国家关系的发展、全球治理的良性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全球治理方案”,才能早日实现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福祉的“大同世界”理想。

树立互鉴、共治和可持续的全球观念,继承和发展“真正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是各国投入人类文明与进步事业的呼声。“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的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世界各国也将会给中国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各国家各民族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前途命运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拧成“一股绳”,成为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如中国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同“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推动国家间的联动发展和全球经济更加平衡。

当代同进步、共发展。以“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意识自觉,厚植人类情怀和家国情怀,将自己的小我融入大我的“无我”状态之中,用新思想新思维提升新作为新担当,让国家政权更加牢固。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篇二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世界各国人民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人类社会已经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疫情没有国界,面对疫情,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这个时刻,人类更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团结之姿汇聚成“河流”,涌起“信心之涛”,泛起“互助之浪”,奉献“爱心之潮”,携手合作、守望相助、同舟共济,从而以坚定的脚步迈向战胜疫情的最终胜利。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坚定之河”,涌起全球“信心之涛”。坚定无匹江河志,奔腾不息向海流。无论做什么事,信心都是成事的关键。当前,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万人感染病毒,病例增速不断加快。面对严峻的战疫形势,多国相继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升级防控措施,疫情的“阴霾”让全球阴云密布。在这个关键时刻,坚定信心尤为重要。在中国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国14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国内疫情形势正在发生积极向好变化,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全球书写了一份优异答卷。在这个关键时刻,秉持人类命运体理念的中国,无疑为抗疫全球阻击战注入强大信心,关键时刻的中国担当,必将凝聚起战胜疫情、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关键时刻的中国力量,正与世界人民共同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团结之河”,泛起各国“互助之浪”。“病毒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全人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战而胜之。”“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引发强烈共鸣。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分享病毒基因序列信息;发布数版诊疗和防控方案,译成多语种与各国分享;派出医疗团队赴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尔维亚、柬埔寨协助开展疫情防控;通过视频连线,中方专家与各国同行交流一线诊疗经验„„中国政府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坚定支持全球抗疫斗争,与各国合力打赢抗击疫情全球阻击战。中国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为人类社会共迎挑战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在中国引领下,世界各国团结互助的“浪潮”正在逐渐形成。

向有困难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向世界积极分享中国经验。迄今,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向89个国家,以及世卫组织、非盟等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紧急援助,包括检测试剂、口罩等医疗物资;向世卫组织提供了2000万美元捐款,支持其开展抗疫国际合作;中国的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也向疫情严重国家施以援手。此次对外抗疫援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紧急人道主义行动。“病毒已经发起进攻,我们必须加入人类抗击病毒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大合唱中。”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这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威胁,我们必须团结如一人。”在抗击疫情中,无数的人们,选择紧紧站在一起,结成抗击疫情的命运共同体。在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引领下,这股抗击疫情的“爱心之潮”正在温暖全世界。

在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不断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国家自发同中国站在一起,在世界战“疫”行动上加强合作,团结携手,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一条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汇聚成的“大河”,正气势磅礴奔向胜利的方向!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篇三

主旨讲话系统阐释了我们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鲜明主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对于引领人类政治文明积极演进、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与会各国政党领导人一致表示,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各国政党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注入了强大的政治动力,也为各国推动本国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和重要启示。

深情描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蓝图。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宏阔视角,从世界发展走向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重要理念,强调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应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应当看到,当今世界格局面临新的发展关口,人类社会处于重要转折时期,主旨讲话深化了与会政党政要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认识,有力地回答了世界应该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各国政党领导人普遍认为,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指明了正确方向,从中看到了世界的光明前景。

深入阐述建设美好世界的四点倡议。实现各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美好世界。习总书记准确把握各国人民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共同期待,围绕如何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向各国政党发出中共倡议。呼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让人人享有安宁祥和;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让人人享有绿水青山。四点倡议掷地有声,凝聚了国际共识,勾画了清晰蓝图,有力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美好世界、怎样建设美好世界的重大问题。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倡者、践行者,习总书记的主旨讲话为推动这一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吹响了新的号角。

深刻诠释世界各国政党的责任使命。政党是各国政治生活的核心,是国家发展的领路人,也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广泛汇聚包括世界各国政党在内的各方力量。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政党的角色和责任紧密相连,号召各国政党志存高远、敢于担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共同期待,自觉担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使命。习总书记强调,各国政党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柬埔寨人民党主席、政府首相洪森表示,主旨讲话明确指出了所有与会政党的价值所在,将积极响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篇四

民族团结是我们从未忽视的问题。五月的和风伴着我们迎来了自治区第26个民族团结教育月。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团结从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从未褪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率先为少数民族打开了向汉族学习的大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时十八年,考察了许多国家,把西域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都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汇报,为汉朝反击匈奴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来往。大漠的驼铃声记录着遥远的文明。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有一批爱国的少数民族为祖国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之后千万同胞们的幸福生活。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所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权利,使得在新疆生活的47个民族能够像一家人一样相亲相爱的生活。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所展现的民族团结精神深深烙印进了人们心中:忘不了全国各族人民为汶川遇难者默哀的情景,忘不了玉树地震中藏族孩子渴望生命的眼光。忘不了国庆节天安门前那民族团结柱。这是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有血浓于水得亲情。

我们学校是一个各民族学生与老师和谐相处的大家园。学校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同学。学校在学习生活方面也给予少数民族同学很多的关心,而我们也应该用一种团结、友爱的态度来对待学校里的每一位少数民族同学。只有关系的和谐才能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校园。

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和谐都是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了团结我们很有可能成为那个近代任人宰割的中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就会成为空谈,变成一个遥遥无期的梦想。面对国内外严峻的形势,我们更应做到团结,用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世界!居安思危能使我们防患于未然,能让我们见证一个蒸蒸日上的新家园!

回望历史,我们拥有辉煌的华夏文明;我们共同书写中华的传奇!展望未来,我们拥有美好的明天,我们共同仰望同一片蓝天!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篇五

推动构建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经济共同体。马克思曾预言世界市场的形成具有经济的本质属性特征,经济全球化不断走向深入是不可逆的时代规律。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全球成为一张巨大的经济网,形成覆盖全球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的供应链、产销链、资金链、贸易链、信用链、物流链。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这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推动构建对话协商、消解分歧的安全共同体。“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有斗争就会有冲突,有冲突就会有战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有据可考的事实阐述。

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政治共同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对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远大理想最具有代表性的说明。政治的基点就是阶级属性,不同的政治制度模式反映了不同的阶级利益。为了保证世界形势的良性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国际政治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推动构建超越隔阂、文明互鉴的文化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为了保证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长远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丰富的文化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基于当前世界文化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推动构建环境友好、合作应对的生态共同体。随着历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需求张力与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矛盾日益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极端天气等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一方面世界各国都追求经济发展,另外一方面环境的承载空间逐步压缩到了极致,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矛盾逐年凸显。为了保证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创造自然生态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世界生态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篇六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中,实现各国共同安全的应有之义。在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共享、密切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双赢从未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当今世界不和平,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恐怖主义、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新犯罪等全球安全问题越来越困难,安全威胁源源不断,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将难以顺利推进。正如习**所指出的:“要促进和平与发展,首先要保持安全与稳定;没有安全与稳定,就谈不上和平与发展。在这方面,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遍安全。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遍安全?习**提出的“四点主张”是关键,赋予了这个时代命题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单者易折,众则难破。“世界命运要由各国共同掌握,全球事务要由各国共同讨论。一是坚持合作共建,实现持久安全。安全问题是双向和联动的。各国要树立共同、全面、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树立合作应对安全挑战的意识,寻求安全稳定,促进和平发展。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实现共同治理。各国政府与政府之间的组织要承担安全治理的主要责任,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向更公平、更合理、更有效的方向发展。三是坚持法治精神,实现公平正义。国与国之间的执法安全合作不仅要遵守两国各自的法律法规,而且要确保国际法的平等和统一适用。我们不能制定双重标准,更不用说使用和放弃。四是坚持互利共赢,实现普惠平衡。各方要坚定追求双赢、多赢、双赢的理念,在寻求自身安全时兼顾他国安全,努力走出互利共赢的安全之路。

习**强调:“实现本国发展是对世界的贡献,实现本国安全稳定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近年来,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进程中,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严厉打击、严密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中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为世界安全稳定作出的贡献。中国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还始终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遵守国际规则,履行国际义务,积极参与并倡导国际执法合作和全球安全治理。中国坚决支持国际反恐怖斗争,深度开展打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提出责任共担、社会共治的国际禁毒合作方案,联合各国开展国际追逃追赃、打击电信诈骗等执法行动,全面参与国际和区域合作框架内的执法安全合作,坚定支持和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篇七

《***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专题“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录了《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一文,这原是2017年12月1日***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总书记在演讲中切中肯綮地指明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协力应对挑战、齐心开展全球协作的客观要求,还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国际交往思想、不断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推动构建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经济共同体。马克思曾预言世界市场的形成具有经济的本质属性特征,经济全球化不断走向深入是不可逆的时代规律。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全球成为一张巨大的经济网,形成覆盖全球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的供应链、产销链、资金链、贸易链、信用链、物流链。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这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推动构建对话协商、消解分歧的安全共同体。“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有斗争就会有冲突,有冲突就会有战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有据可考的事实阐述。邓小平同志基于对美苏争霸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考量,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大判断,这一判断从根本上而言是一个重大政治判断,是对国际关系的深刻洞察和对国际形势的长远预判。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逐渐显现,尽管局部地区的战争和冲突仍有发生,但制止战争和冲突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为了保证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安全,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国际安全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政治共同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对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远大理想最具有代表性的说明。政治的基点就是阶级属性,不同的政治制度模式反映了不同的阶级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主要划分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两大阵营,代表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过了充分的实践证明,在广泛的国际交往中可以超越国家政治属性来谋求世界不同国家的共同利益。为了保证世界形势的良性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国际政治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推动构建超越隔阂、文明互鉴的文化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为了保证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长远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丰富的文化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基于当前世界文化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推动构建环境友好、合作应对的生态共同体。随着历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需求张力与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矛盾日益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极端天气等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一方面世界各国都追求经济发展,另外一方面环境的承载空间逐步压缩到了极致,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矛盾逐年凸显。为了保证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创造自然生态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世界生态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将一如既往地为世界和平安宁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篇八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责任。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全球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非常需要所有人类去共同面对,共同战斗。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做到隔岸观火。习近平主席指出: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主流。各国应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强有力地回答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篇九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纷繁复杂,恐怖主义、网络犯罪、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安全威胁蔓延的背景下,中国一直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的方面发挥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寒假期间,通过阅读《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书,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这部专题文集收录了习近平同志论述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稿85篇,其中以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要点《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为开卷篇,以2018年6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讲话的要点《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收卷篇。其中我对于开卷篇的内容印象尤为深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历史上我们的民族饱经风霜备受苦难,但通过广大人民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了和平,我们深知和平发展来之不易,所以我们一直倍感珍惜,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但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意味着我们放弃国家利益,而是要在不违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不断坚持。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树立世界眼光,不断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我们始终愿意也会同世界其他国家一起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促进世界的不断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理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人类的和平发展指明了方向,体现着中国的大国风范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远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提出以来,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不断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是实现人类和平发展的美好目标。当然,现实中仍有许多复杂多变的情况,还需要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克服艰难险阻,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篇十

党的-大报告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此次疫情,便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实写照。患难见真情,在这个特殊时刻,全世界广大国家、国际组织、友好人士坚定同中国站在一起,守望相助,共同应对危机。中国也竭力帮助他国,进行医疗物资援助。命运与共,全球战“疫”。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篇十一

《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的第三卷第十七专题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记载了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一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指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共同应对挑战、共同开展全球合作的客观要求,也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国际交流思想,不断满足世界各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

推动构建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经济共同体。马克思曾预言世界市场的形成具有经济的本质属性特征,经济全球化不断走向深入是不可逆的时代规律。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全球成为一张巨大的经济网,形成覆盖全球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的供应链、产销链、资金链、贸易链、信用链、物流链。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这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制止战争和冲突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为了保证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安全,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国际安全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政治共同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对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远大理想最具有代表性的说明。政治的基点就是阶级属性,不同的政治制度模式反映了不同的阶级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主要划分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两大阵营,代表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过了充分的实践证明,在广泛的国际交往中可以超越国家政治属性来谋求世界不同国家的共同利益。为了保证世界形势的良性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国际政治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推动构建超越隔阂、文明互鉴的文化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为了保证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长远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丰富的文化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基于当前世界文化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推动构建环境友好、合作应对的生态共同体。随着历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需求张力与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矛盾日益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极端天气等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一方面世界各国都追求经济发展,另外一方面环境的承载空间逐步压缩到了极致,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矛盾逐年凸显。为了保证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创造自然生态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世界生态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篇十二

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共同战争疫情行动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最佳诠释。作为党员干部,通过反复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一书,特别是最后一篇文章《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认识到五坚持五建的内涵明确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布局和路径。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理解,深刻理解、理解、把握和实践,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安全五个方面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者和领导者。接下来,我将从这五个方面谈谈我的经验。

第一,在政治方面,明确了这一创新成果的战略愿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强调了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其作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重要内容之一,构成了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是一个重大的创新成果和哲学理论,成为新时期国内外重要的战略愿景。其中,国内层面的核心愿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际层面的核心愿景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从现代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是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建设更高版本的现代化强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超越了西方崇尚强大政治的现实主义逻辑,可以避免大国政治的悲剧,与联合国共同安全的和平理念高度契合。同时,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内化到内心深处,将责任、双赢合作、相互尊重、宽容等概念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是从经济方面,坚定了人民共同富裕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本国发展是对世界的贡献,实现本国安全稳定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被国际社会誉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反观世界,低增长、低利率、低贸易和低均衡的态势成为不少国家的通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壁垒成为导致2008年以来全球贸易减少一半以上的重要原因;南北贫富差距明显,8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因此,我国在追求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立足本职工作岗位,不断推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同时,要不遗余力地推动各国共同发展,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提供新的动力。

三是从文化方面,理清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脉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波澜壮阔的中国外交实践,是着眼于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而不是某一部分人的文明进步,是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来超越不同国家、民族和宗教之间的隔阂、纷争和冲突,强调彼此之间要弘义融利、风雨同舟、命运共担,契合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要进步的真诚愿望和崇高追求,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是基本原则,包容与可持续发展是目标,合作与共赢是核心,有着适应时代发展的、深刻丰富的理论内涵。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接续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理念。同时,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促进发展。

四是从生态方面,增强了保护美好地球家园的意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强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在“十三五”规划中,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我国生态文明共同体。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任何一个国家所遇到的问题与灾难都可能影响周边国家,没有哪个国家能置身度外。新冠病毒,就是前所未见的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健康危机,是一次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冲击。我国在做好国内防控、化解危机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各国携手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崇和赞誉。作为党员干部,不仅要有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带头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做到绿色、低碳、环保,而且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积极采取行动应对生态危机的新挑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逐步构筑全球治理生态体系。

五是从安全方面,拓展了防范风险的内涵和外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和平与发展,首先要维护安全稳定;没有安全稳定,就谈不上和平与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为世界安全稳定做出的贡献。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国际安全形势动荡复杂,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新型犯罪等全球性安全问题愈加难解,安全领域威胁层出不穷,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冷战思维、军事同盟、追求自身绝对安全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各国共同安全的“四点主张”,是一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之路。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加大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始终把维护中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隐蔽性、突发性和传动性风险,紧密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排查潜在风险,进行专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同时,在谋求我国自身安全时兼顾他国安全,用行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承诺。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篇十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去年10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党章,今年3月载入中宪法,向世界宣誓了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和坚定决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纳入联合国文件,今年6月又被写入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青岛宣言。外媒评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整个对外政策的支柱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联合国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近的一次,也就是第二次是在2017年1月18日,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后到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就是第一次,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标题是《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历史任务,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世界经历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人类面临重大抉择,是重走封闭僵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回头路,还是开创经济全球化更加包容普惠的新时代?是固守冷战思维,丛林法则,零和博弈的旧理念,还是合力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执着于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的旧唱本,还是谱写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真诚对话、互学互鉴的新篇章?破解一系列难题,需要把握国际形势,树立正确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我们既要把握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的大势,又要重视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的态势;既要把握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大势,又要正视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动向;既要把握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大势,又要重视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的局面;既要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事,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妥善应对和化解我国发展历史交汇期和世界发展转型过渡期相互叠加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

今年6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外交工作所做的所有事情,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实现,并不是关起门来发展,更不是要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当今世界各国应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历史潮流潮流,回应时代要求,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篇讲话的主干有五部分,第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第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第三,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第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第五,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正一一对应着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理念。同时也呼应着国内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今年4月,总书记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谈到,“不论是国内治理还是全球治理,都要以人民的获得感为目标,要不断为民众提供信心和稳定预期,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发展进程的高度,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中国领导人的天下情怀和品格风范。

下面我分别汇报五个部分的学习体会。

第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我们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推动周边环境更加友好、更加有力。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形成携手并进,共同发展新局面。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

具体而言,就是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实现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同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同非洲国家共谋发展,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新发展。其中,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

我们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面对美国不断以单边主义行动挑起贸易争端,破坏多边贸易体制的行为,我国在按照自身既定节奏,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坚决捍卫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气魄与担当。15年宣布设立为期十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支持联合国工作,促进多边合作事业,现在,基金已正式投入运营,将把资金优先用于联合国及相关国际机构提出的和平与发展项目。

第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今年以来,朝鲜半岛局势出现积极变化,在事实上实现了中方提出的双暂停倡议。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给世界安全带来了挑战,当前,难民数量已经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历史纪录,这些问题都与地缘冲突密切相关,化解冲突是根本之策,中国提供2亿人民币人道援助用于帮助叙利亚难民和流离失所者。

第三、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引导全球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去年9月,20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聚焦全球经济治理等重大问题,首次将发展问题纳入全球宏观政策框架,并制定了行动计划。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中国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也对降低世界经济波动风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减贫奇迹,改革开放以来,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对于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成功探索出一条减贫与发展相互促进、并行推动的增长之路。1950年至2016年,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4000多亿元人民币。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今年11月,中国将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各国出口提供新机遇,为各国共享中国发展红利搭建平台,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互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在全球掀起合作共赢的热潮。2013年至2017年,中国同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为沿线国家与地区创造了数以10万计的就业岗位。

第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新世界。

深入推动中国同世界深入交流,互学互鉴,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促进不同文明和谐相处,包容发展。

第五,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篇十四

面对未来世界的挑战,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_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上海精神”的内涵是精诚合作,齐心协力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携手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对外开放中不能唱独角戏,“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搭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我们在互信、互利、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尊重文明的多样性,达成一致发展的共识。只有在相同目标的指引下,才能不断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向着和平与发展的潮流而上,最终走向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明天。在与各国的交流合作中,共识的达成离不开以下三点的支撑。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面对如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必要登高望远,方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外开放中,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局限于眼前利益。要以人类社会共同的明天为长远指导,维护人类发展的共同利益,而不是一国之私利。同时,必须对世界局势有宏观的判断,清楚认识世界关系多变复杂的同时,把握住时代前进的方向,紧紧向着人类共同的发展目标前进。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共识的达成离不开共同精神的纽带连接。“上海精神”伴随上合组织走过的风雨历程,是凝聚各国团结力量的支柱。青岛峰会是上合组织去年实现扩员以来举办的首次峰会,各成员国展现出的空前团结意识,印证了“上海精神”强大的凝聚力。“上海精神”所主张的共同发展理念,符合各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在更加光明的未来,在夯实其核心内涵的基础上,必须不断注入更加鲜活的时代精神。

发展新时代的“上海精神”首要是摒弃冷战思维、寻求国际合作全新视角。在如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是代里,零和博弈只能两败俱伤,只有合作才是走向强大的唯一道路。要进一步深化互信的基础,在多方面增进经济、人文交流,多方面寻求合作发展的新突破点。不断加强信息化交流,搭建开放的窗口,使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被更多国家认可接受。其次,还要为“上海精神”搭建更丰富的物质基础,我们所倡导的尊重文明多样性,共同发展,不是一句空话,要用实际行动去实践,去证明。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宣布中方将在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框架内设立300亿元人民币等值专项贷款,充分体现了中国共同发展的精神,给“上海精神”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将和平发展的理念融入我国“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中,打破阻碍发展的贸易壁垒,使我国的发展成果不断惠及更多周边国家。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对世界担当的体现,更为上合组织的发展注入了最为蓬勃的发展动力。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故里山东以好客著称,精诚合作,要对远方的朋友敞开怀抱。“中国周”等活动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中国人热情好客形象,我们要以此为基础,不断加强对外人文交流活动。使中国文化被更广泛的认同,交更多志同道合的世界朋友。同时,要进一步激发中国文化的创新活力,通过多种方式输出中国文化产品,中国价值观,向世界展现一个致力于世界共同发展的文明古国形象,一个发展中的活力之国。也要进一步敞开我国的开放之门,鼓励多种积极的文化进入我国文化市场,不断频繁交流活动,在不断认识中加深了解,建立共同的发展思想。

“和合共生,天下大同”,只有各国在互信、互利、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尊重多样文明、方能谋求共同发展。上合组织始终致力于人类命运共体的发展理念,致力于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目标。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正是在同一目标的指引下,借世界共同前进的东风,我们相信,在中国这艘时代巨轮的领航下,各国必将顺流而上,乘帆破浪,扬帆千里!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篇十五

这期青年大学习的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是着眼于全人类发展与世界未来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一向是负责任的大国,承担着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错综复杂,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蔓延的背景下,中国能够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和解决方案是具有建设性和重要意义的。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篇十六

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全世界共同战“疫”行动,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最好的诠释。作为党员干部,通过反复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一书,尤其是最后一篇文章《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切体会到,“五个坚持、五个建设”的内涵明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一定要认真学习领悟,深刻认识、理解、把握、实践,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安全五个方面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者、引领者。下面,我从这五个方面入手,谈五个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是从政治方面,明晰了这项创新成果的战略愿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将其作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重要内容之一,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重大创新成果和哲学理论,成为新时代国内、国际重要的战略愿景。其中国内层面的核心愿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际层面的核心愿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者共同构成了未来30年中国大战略的主干。从现代历史视角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就是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建成更高版本的现代化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西方推崇强权政治的现实主义逻辑,可以避免不断上演大国政治的悲剧,与联合国共同安全的和平理念高度契合,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是中国作为新的引领性国家为世界未来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认识和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战略愿景,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本职工作,努力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化到心灵深处,将责任担当、合作共赢、相互尊重、包容大度等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是从经济方面,坚定了人民共同富裕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本国发展是对世界的贡献,实现本国安全稳定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被国际社会誉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反观世界,低增长、低利率、低贸易和低均衡的态势成为不少国家的通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壁垒成为导致2008年以来全球贸易减少一半以上的重要原因;南北贫富差距明显,8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因此,我国在追求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立足本职工作岗位,不断推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同时,要不遗余力地推动各国共同发展,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提供新的动力。

三是从文化方面,理清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脉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波澜壮阔的中国外交实践,是着眼于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而不是某一部分人的文明进步,是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来超越不同国家、民族和宗教之间的隔阂、纷争和冲突,强调彼此之间要弘义融利、风雨同舟、命运共担,契合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要进步的真诚愿望和崇高追求,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是基本原则,包容与可持续发展是目标,合作与共赢是核心,有着适应时代发展的、深刻丰富的理论内涵。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接续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理念。同时,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促进发展。

四是从生态方面,增强了保护美好地球家园的意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强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在“十三五”规划中,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我国生态文明共同体。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任何一个国家所遇到的问题与灾难都可能影响周边国家,没有哪个国家能置身度外。新冠病毒,就是前所未见的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健康危机,是一次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冲击。我国在做好国内防控、化解危机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各国携手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崇和赞誉。作为党员干部,不仅要有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带头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做到绿色、低碳、环保,而且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积极采取行动应对生态危机的新挑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逐步构筑全球治理生态体系。

五是从安全方面,拓展了防范风险的内涵和外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和平与发展,首先要维护安全稳定;没有安全稳定,就谈不上和平与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为世界安全稳定做出的贡献。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国际安全形势动荡复杂,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新型犯罪等全球性安全问题愈加难解,安全领域威胁层出不穷,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冷战思维、军事同盟、追求自身绝对安全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各国共同安全的“四点主张”,是一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之路。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加大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始终把维护中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隐蔽性、突发性和传动性风险,紧密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排查潜在风险,进行专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同时,在谋求我国自身安全时兼顾他国安全,用行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承诺。

《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的第三卷第十七专题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记载了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一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指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共同应对挑战、共同开展全球合作的客观要求,也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国际交流思想,不断满足世界各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

推动构建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经济共同体。马克思曾预言世界市场的形成具有经济的本质属性特征,经济全球化不断走向深入是不可逆的时代规律。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全球成为一张巨大的经济网,形成覆盖全球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的供应链、产销链、资金链、贸易链、信用链、物流链。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这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制止战争和冲突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为了保证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安全,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国际安全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政治共同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对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远大理想最具有代表性的说明。政治的基点就是阶级属性,不同的政治制度模式反映了不同的阶级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主要划分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两大阵营,代表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过了充分的实践证明,在广泛的国际交往中可以超越国家政治属性来谋求世界不同国家的共同利益。为了保证世界形势的良性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国际政治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推动构建超越隔阂、文明互鉴的文化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为了保证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长远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丰富的文化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基于当前世界文化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推动构建环境友好、合作应对的生态共同体。随着历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需求张力与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矛盾日益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极端天气等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一方面世界各国都追求经济发展,另外一方面环境的承载空间逐步压缩到了极致,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矛盾逐年凸显。为了保证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创造自然生态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世界生态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将一如既往地为世界和平安宁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看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新型犯罪等全球性安全问题愈加难解,安全领域威胁层出不穷,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安全问题是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难以顺利推进。正如习主席所指出:“促进和平与发展,首先要维护安全稳定;没有安全稳定,就谈不上和平与发展。”对此,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如何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主席提出的“四点主张”切中要害,赋予这一时代命题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单者易折,众则难摧。”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商量。一要坚持合作共建,实现持久安全。安全问题是双向的、联动的,各国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树立合作应对安全挑战的意识,以合作谋安全、谋稳定,以安全促和平、促发展。二要坚持改革创新,实现共同治理。各国政府和政府间组织要承担安全治理的主体责任,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三要坚持法治精神,实现公平正义。国与国之间开展执法安全合作,既要遵守两国各自的法律规定,又要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不能搞双重标准,更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四要坚持互利共赢,实现平衡普惠。各方应该坚定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在谋求自身安全时兼顾他国安全,努力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安全之路。

习主席强调:“实现本国发展是对世界的贡献,实现本国安全稳定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近年来,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进程中,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严厉打击、严密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中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为世界安全稳定作出的贡献。中国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还始终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遵守国际规则,履行国际义务,积极参与并倡导国际执法合作和全球安全治理。

中国坚决支持国际反恐怖斗争,深度开展打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提出责任共担、社会共治的国际禁毒合作方案,联合各国开展国际追逃追赃、打击电信诈骗等执法行动,全面参与国际和区域合作框架内的执法安全合作,坚定支持和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篇十七

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同地域,不同大洲人们联系越来越密切。从几百年前的航海时代,人们发现新大陆,打破了地理隔阂;到之后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火车、汽车、飞机使得不同地域间人们的联系更为紧密;再到互联网时代,我们共同居住在“地球村”,足不出户便可以同世界各地的朋友畅聊……全球每一个人的命运也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应运而生。

往小处讲,命运共同体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将每个个体的命运紧紧相连,那这个民族就会出现内部的分裂。每一个成员如果不能同心协力,为民族的发展尽一份力,那么还怎么期待这个民族变大、变强呢?中华民族的发展也是如此。历史上,我们不排斥外族,充分的接纳包容各个外来民族,使外族文化融入中华民族,造就了今天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今天,面对祖国还未完全统一的现状,民族命运共同体更为必要。建立各族人民间的民族命运共同体,使得各个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共同促进民族和睦与繁荣;建立内地与港澳同胞的民族命运共同体,使得内地与港澳同胞共同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共享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成果;建立大陆与台湾人民的民族命运共同体,共同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正实现。民族命运共同体,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每一位中华儿女因中华民族感到幸福与自豪,让中华民族因每一位中华儿女而蓬勃发展,更加富强。

而往大处说,命运共同体关乎人类的共同命运。全球化的发展确实促进了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但真正从全球化中获利的只有部分国家。有人认为:全球化事实上是阻碍了发展,他的出现,使得富国越富、穷国越穷,这样的贫富差距加剧了各国间的矛盾冲突。因而他们排斥全球化。然而,正是因为全球化,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才有可能。全球化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使我们“地球村”中的每个村民的命运都息息相关。我们共同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共同面对全球性的经济问题、共同面对全球性的人类内部的问题……一个国家或许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内部的种种问题,但独木难支,全球性的问题只有靠全人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导下,才有解决的可能。爱因斯坦曾说“极端的民族主义是人类中一种可怕的疾病”,如果拒绝全球化,拒绝命运共同体而孤立他国、闭塞自己,那么我们面对全球性问题的威胁只能束手无策、坐以待毙。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我们人类团结在一起,实现人类共同发展的坚实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才能生生不息,不断发展。

世界在发展,时代瞬息万变。我们当今所面对的问题不再是只靠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能解决的。我们只有构建起命运共同体,才能将“地球村”中的每一个村民真正的联系起来,才能携起手来,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共同抓住人类发展的大好机遇,共同享受人类发展的美好成果。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篇十八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专题“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录了《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一文,这原是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切中肯綮地指明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协力应对挑战、齐心开展全球协作的客观要求,还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国际交往思想、不断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推动构建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经济共同体。马克思曾预言世界市场的形成具有经济的本质属性特征,经济全球化不断走向深入是不可逆的时代规律。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全球成为一张巨大的经济网,形成覆盖全球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的供应链、产销链、资金链、贸易链、信用链、物流链。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这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推动构建对话协商、消解分歧的安全共同体。“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有斗争就会有冲突,有冲突就会有战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有据可考的事实阐述。邓小平同志基于对美苏争霸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考量,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大判断,这一判断从根本上而言是一个重大政治判断,是对国际关系的深刻洞察和对国际形势的长远预判。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逐渐显现,尽管局部地区的战争和冲突仍有发生,但制止战争和冲突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为了保证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安全,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国际安全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政治共同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对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远大理想最具有代表性的说明。政治的基点就是阶级属性,不同的政治制度模式反映了不同的阶级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主要划分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两大阵营,代表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过了充分的实践证明,在广泛的国际交往中可以超越国家政治属性来谋求世界不同国家的共同利益。为了保证世界形势的良性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国际政治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推动构建超越隔阂、文明互鉴的文化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为了保证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长远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丰富的文化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基于当前世界文化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推动构建环境友好、合作应对的生态共同体。随着历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需求张力与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矛盾日益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极端天气等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一方面世界各国都追求经济发展,另外一方面环境的承载空间逐步压缩到了极致,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矛盾逐年凸显。为了保证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创造自然生态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世界生态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将一如既往地为世界和平安宁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篇十九

回顾上合会议的历史,自6月15日成立以来,大会始终以“上海精神”为指导。“上海精神”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6月15日,元首理事会第六次会议在上海举行。六国元首围绕弘扬“上海精神”、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和平发展的主题,提出了上合组织发展的远景规划,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五周年宣言》等重要文件,为上合组织的下一步发展确定了方向和任务。时隔,“上海精神”再一次进入国人视野,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是新时代的大势所趋。

安全是实现发展繁荣的基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挑战着国际秩序。令人鼓舞的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国际关系民主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安全稳定是人心所向。上合组织积极落实打击“三股势力”至合作纲要,继续举行“和平使命”等联合反恐演习,强化防务安全、执法安全、信息安全合作。

发展是通向安全和平的桥梁。今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合作联系更加紧密。上合组织成立来,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所有致力于睦邻友好和共同繁荣的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习总书记指出,上合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劲合作动力,根本原因在于它创造性地提出并始终践行“上海精神”。上合组织经济合作基础越来越牢固,合作层次也越来越高,成员国合作不仅局限于经济项目合作,还有很多发展战略对接,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地区贸易便利化进程。

“上海精神”不仅是“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也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灵魂。如今,随着上合组织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正如习总书记在会上指出,当前,世界发展既充满希望,也面临挑战,我们的未来无比光明,但前方的道路不会平坦。“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上海精神”定能实现_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的宏伟目标,为促进新时代下的全球发展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篇二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世界共谋发展所提出的一项伟大战略,在伟大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以其大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世界治理做出贡献,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中国一家之言,而是世界人民共同认可的中国方案,是中国给世界人民的一份礼物。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篇二十一

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全世界共同战“疫”行动,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最好的诠释。作为党员干部,通过反复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一书,尤其是最后一篇文章《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切体会到,“五个坚持、五个建设”的内涵明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一定要认真学习领悟,深刻认识、理解、把握、实践,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安全五个方面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者、引领者。下面,我从这五个方面入手,谈五个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是从政治方面,明晰了这项创新成果的战略愿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将其作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重要内容之一,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重大创新成果和哲学理论,成为新时代国内、国际重要的战略愿景。其中国内层面的核心愿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际层面的核心愿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者共同构成了未来30年中国大战略的主干。从现代历史视角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就是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建成更高版本的现代化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西方推崇强权政治的现实主义逻辑,可以避免不断上演大国政治的悲剧,与联合国共同安全的和平理念高度契合,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是中国作为新的引领性国家为世界未来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认识和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战略愿景,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本职工作,努力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化到心灵深处,将责任担当、合作共赢、相互尊重、包容大度等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是从经济方面,坚定了人民共同富裕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本国发展是对世界的贡献,实现本国安全稳定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被国际社会誉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反观世界,低增长、低利率、低贸易和低均衡的态势成为不少国家的通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壁垒成为导致2008年以来全球贸易减少一半以上的重要原因;南北贫富差距明显,8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因此,我国在追求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立足本职工作岗位,不断推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同时,要不遗余力地推动各国共同发展,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提供新的动力。

三是从文化方面,理清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脉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波澜壮阔的中国外交实践,是着眼于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而不是某一部分人的文明进步,是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来超越不同国家、民族和宗教之间的隔阂、纷争和冲突,强调彼此之间要弘义融利、风雨同舟、命运共担,契合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要进步的真诚愿望和崇高追求,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是基本原则,包容与可持续发展是目标,合作与共赢是核心,有着适应时代发展的、深刻丰富的理论内涵。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接续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理念。同时,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促进发展。

四是从生态方面,增强了保护美好地球家园的意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强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在“十三五”规划中,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我国生态文明共同体。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任何一个国家所遇到的问题与灾难都可能影响周边国家,没有哪个国家能置身度外。新冠病毒,就是前所未见的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健康危机,是一次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冲击。我国在做好国内防控、化解危机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各国携手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崇和赞誉。作为党员干部,不仅要有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带头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做到绿色、低碳、环保,而且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积极采取行动应对生态危机的新挑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逐步构筑全球治理生态体系。

五是从安全方面,拓展了防范风险的内涵和外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和平与发展,首先要维护安全稳定;没有安全稳定,就谈不上和平与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为世界安全稳定做出的贡献。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国际安全形势动荡复杂,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新型犯罪等全球性安全问题愈加难解,安全领域威胁层出不穷,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冷战思维、军事同盟、追求自身绝对安全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各国共同安全的“四点主张”,是一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之路。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加大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始终把维护中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隐蔽性、突发性和传动性风险,紧密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排查潜在风险,进行专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同时,在谋求我国自身安全时兼顾他国安全,用行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承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10206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