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池上教案设计(实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18:57:19
课文池上教案设计(实用14篇)
时间:2023-11-28 18:57:19     小编:GZ才子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评价等要素。在教案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案的优化和调整,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进行。

课文池上教案设计篇一

3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学会12个生字;理解28个新词语,能用“逐渐”、“无忧无虑”造句,领悟“可是”在语句中表示的转折作用。

3、感受作者对的喜爱之情和观察事物的兴趣。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摘录法概括两段课文的段落大意,要求做到完整、简洁、明确,明白算术根据各段所表达的内容,找准可以概括大意的句子,教会学生验证自己摘录的句子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体会难以捉摸的古怪性格及作者对的喜爱之情,了解作者是怎样生动、具体描写的。

教具。

投影片。

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

2、引导: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集体交流了解的特点,引起新旧知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大声读课文3-5遍,按预习要求自学课文。进一步巩固第一单元训练重点,培养自学能力。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的哪些特点?

三、交流自学成果,指导点拨,小组交流。

1、组长汇报,集体交流。解决“的确”、“暖和”、“没完没了”、“枝折花落”的读音,“耍”、“贪”的字形,理解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四、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段落。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小的特点)。

2、哪几个自然段写的古怪性格?课文其余部分写了什么?

3、用“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的性格古怪。

第二段(第4自然段)满月小的特点。

五、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1、2、5题。

2、熟读课文。进一步巩固字词,感受课文语言美。

第2课时。

一、复习提示:

1、认读词语,说说词中带点字的意思。

丰富多腔()变化多端()。

遭了殃()闭息凝视()。

2、回顾课文主要写了那两方面内容。

二、研读第一段。

1、引入:用横线划出你读懂的内容。

2、巡视:辅优补差。

3、集体交流,板书读懂的'内容,学会概括的特点,体会作者喜欢的思想感情。

老实:睡觉的时候(乖,无忧无虑,不过问)。

贪玩:玩儿的时候(任凭,一天一夜不回来)。

尽职:捉鼠的时候(闭息凝视,非……不可)。

高兴:温柔可亲(蹭、伸、跳、踩、叫唤)。

不高兴:一声也不出。

胆小:总想藏起来。

勇猛:也敢斗一斗。

4、小结第一段,完成课后习题2,概括第一段的段落大意。

(1)指导学习本单元“学习提示”,重点掌握抓住段落中跟全文意思关系密切的句子,准确、简明地概括段落大意。

(2)讨论课后习题2,概括第一段的段落大意。

摘录“的性格实在古怪”为段落大意,因为这句话能概括全段的主要内容;而“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则是第2自然段的内容。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6、学习本段的写作特点。(抓住事物的特点,采用对比的方法。)。

三、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3题。

2.按课文内容填空。

的性格()。既(),又();虽然(),但是();它有的时候(),有时候又那么();它高兴的时候(),不高兴的时候()。

板书设计:老实贪玩尽职。

(古怪)温柔可亲一声不吭。

胆小勇猛。

第3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记:古怪老实无忧无虑贪玩尽职闭息。

2、自查、订正。

3、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内容。

二、研读第二段。

1、引入:用横线划出你读懂的内容。

2、巡视:辅优补差。

3、集体交流,板书读懂的内容,学会概括刚满月小的特点,体会作者喜欢的思想感情。

活动地点:逐渐开辟,从“屋子里”到“院子里”。

活动尽兴:没完没了(摔、跌、跑、摔跤、打秋千)。

玩的物品:从“鸡毛、线团”到“花盆、花枝”。

4、看图,说说小在什么地方玩什么?怎么玩?

5、读课文“它们到院子里来了……”理解“遭了殃”是什么意思?花草怎么遭了殃?

6、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看板书背诵这一段。

7、讨论课后习题2,概括第二段段落大意。

摘录“满月的小更可爱。”作为段落大意。因为第一句只写了“摔跟头”这一个方面,而“更可爱”的表现还有“摔跤、打秋千”等。

三、质疑: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录音范读,选择喜爱的段自由读,读出的可爱来。

4、自由联读,感受作者对的喜爱之情。

五、积累。

1、背诵第四自然段。积累词语,感受课文语言美。

2、摘录自认为优美的词句。

3、模仿课文介绍你喜欢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学有作力的学生可以把它写下来。

六、完成《作业本》第3、6题。

教学后记。

在学习“单元学习提示”时要讲清概括段意的好处与要求;概括段意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内容中心。段落大意是一段文章的主要意思,要求做到:明确(不用提纲,不能用疑问句)、集中(联主舍次),完整、简要。

课文池上教案设计篇二

创意说明:学生初学文言文,教师从指导学习方法这一角度来设计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学习本文,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由“海市蜃楼”的图片或有关录像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文言文的学习,重在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培养文言文语感,在朗读中理解文意,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教给学生文言文“五读法”: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情,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

学生看注释讲解大意,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质疑,全班交流。

1.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三阶段。初生阶段: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2.想象描述:山市是怎样一幅画面。

3.用科学知识解释山市的形成。

1.积累本课的四字短语,并弄通其义。

2.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述美丽神奇的山市。

创意说明: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读讲画说”全面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读老师出示读书方法,学生根据方法自由读。在读中识记生字词,读出正确节奏,读出语感,读中通晓大意。

二、讲学生根据注释自己讲解文意,并小组交流讨论,相互质疑。在讲中弄懂全文,弄清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三、画画出山市形成的几个过程,在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并感受山市的奇特美。

四、说说山市的成因,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其中道理。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五、布置作业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创意说明:从蒲松龄的创作风格角度来指导教学,从而加深对蒲松龄的理解。

一、学生课外阅读《聊斋志异》。

二、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篇写读书笔记。

三、课堂交流读书笔记,评出最佳读者。

四、学习《山市》,领略山市的奇特之美,进一步体会蒲松龄的创作风格。

五、布置作业:课外了解山市的成因。

1.有关资料。

海市蜃楼。

蓬莱城北海面常现海市蜃楼,古称“登州海市”,历史上多有记载。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实际上,海市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蓬莱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成为我国海市奇观出现最频繁的地区。蓬莱地处渤海海峡南岬,从东西两个方向涌来的海流在此交汇,将底层海水连同低温带出水面,海面低温和海峡两岸的高温为海市的出现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三足鼎立,长山列岛横卧其间,又为海市的出现提供了借以反射的客观景物。在日照充足的季节里,接近海面的空气呈高密度低温状态,空气密度由下向上陡然减少,光线透过这些不同密度的空气层时便会发生折射或全反射,使远处的景物显现在空中或海面上,这就是世人所津津乐道的海市蜃楼。由于空气层动荡不定,致使显现的景物时大时小,时断时连,忽隐忽现,变幻莫测,更增添了海市的神秘感。

海市分为上现海市和下现海市两类,蓬莱海市多为上现海市,色彩丰富,影像清晰多变,极富观赏价值。

1988年6月17日,山东电视台记者孙玉平有幸成功地拍摄到蓬莱海市的实况录像,结束了世上只有文字记载、没有影像记录的历史,在全国播放后产生了巨大反响,进一步确立了蓬莱海市在国内旅游业界的重要地位。

2.扩读材料。

地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己夺儿状。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此当与地震时男女两忘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

这也是一篇选自《聊斋志异》的自然小品文。学生通过阅读,可激起他们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扩大视野,并可进一步体会蒲松龄的创作风格。

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

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索宇宙奥秘的能力。

2.了解月亮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将全班分成四小组进行比赛,每组推选一名裁判。

第一轮:“月球奥秘知多少”小组擂台赛。

出二十至三十道有关月球知识的问答题进行必答、抢答。

第二轮:月亮的故事。

每组各讲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评出哪一组讲得最清楚流畅、生动形象。

第三轮:月亮诗词朗诵赛。

赛一赛哪一组背诵的关于月的诗词又多又好。

第四轮:我心中的月。

小组合作写一首有关月的诗,规定时间内完成,评出最佳诗作。

通过四轮比赛,评出本次活动的最佳小组、最佳个人。

第二题:在月球上的一天。

第三题:以“月球”为话题,自由命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此次作文为想象作文。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丰富的想象力能为我们未来创造性的劳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想象作文的训练,在任何一个学段都是很有必要的。这三道作文题都与月球有关,而月球又往往最能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在这次作文中,同学们尽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就一篇想象奇特、文情并茂的好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它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确定好一个中心,与记实作文一样,也要有明确的主旨。围绕月球想表现一个怎样的中心呢?其二,想象要合情合理。任何想象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大胆想象,不能胡编滥造。其三,想象的内容要具体,做到言之有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在写作中要恰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如果做到以上几点,相信一篇精彩的作文会展现在我们眼前。

课文池上教案设计篇三

先出示几张海市蜃楼的图片引出神奇的山市。

说明: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情感准备。

理解课文大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具体做法是:

1、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朗读、词义句义、课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疏通文意由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2、齐读课文,解释课后练习中的词语,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

3、分别请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并请其他同学点评优劣。评价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复述是否仅仅是机械的翻译,倡导创造性复述,为下一环节的再现“山市”作铺垫。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万变、虚无缥缈,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从三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以创造性复述来培养学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

2、以给景物画插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图景的空间想象力。

3、最后又给插图配上文字,将再造想象力与空间想象力相结合。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研读相关段落,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说明:此环节对学生活动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回归文本,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的活动,最终又回到对整体的把握上,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1、结合海市蜃楼来探讨山市的成因。

通过这一问题自然的将思考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迁移到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2、同学们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3、巩固基础知识,准备检测。

说明:通过讲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变化过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培养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课文池上教案设计篇四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着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的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二、教学设计思想: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思想,我是这样设计的:本课8个生字。第一课时完成生字、词语的教学,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的大意,并完成课后第四题的练习。第二课时围绕课后思考题,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目标: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c)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2、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同学们,请听。(播放乐曲《月光曲》)。

2、师:同学们,听过这首曲子吗?它叫“月光曲”,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即兴创作的。贝多芬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关于这首曲子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二、)请快速浏览课文一遍,想一想:这个故事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随机板书:贝多芬、走近茅屋、弹奏一曲、即兴创作)。

(三、)谈话激趣:

1、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穷苦人盲姑娘弹奏,弹了一曲,又弹一曲《月光曲》,这第二次弹奏的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生:从“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可以看出,他不是早已谱写好的。)。

(四、)教学3——8自然段。

1、请默看3——8自然段,拿笔,看看你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或者哪些标点符号读懂了什么?在有关句子、词语、标点符号旁写上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抽生汇报,并及时指导感情朗读。

生:我从姑娘说的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该多好啊!”知道盲姑娘是多么喜爱音乐,多么想去听音乐会呀!

师:你体会得好。那么,你能不能把盲姑娘当时那种迫切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抽读、齐读)。

生:我还从皮鞋匠说的话中的两个“太”字,读懂了皮鞋匠很爱妹妹,但他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心里难过。

师:体会得好!他当时的心里只是一些难过吗?

生:不是的,是很难过。

师:对,很难过。难过得……(师指自己的心)。

生:心里很痛。

(指导读好皮鞋匠的话)。

生:我还从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知道盲姑娘也很爱哥哥,她很懂事。

师:你体会得好!看来,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1:我还从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看出贝多芬很同情穷兄妹俩,他是一个大音乐家,但他不拿架子,却还那样热情地要为盲姑娘弹奏。

生2:我还从六自然段中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知道盲姑娘发现弹琴的人是贝多芬本人的时候,她很惊喜,有些不相信。

生3:我要补充。从这里的两个“!”可以看出盲姑娘确实很激动,她赞美贝多芬的钢琴弹得好。

师:只是好吗?

众生:不只是好,是特别好。

师:从哪个词语能看出?

生1:从“纯熟”可以看出贝多芬的钢琴弹得特别好,他弹琴的技术很高超,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生2:我要补充,我认为当时盲姑娘惊喜的原因是她认为此人肯定是贝多芬本人,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曲子弹得这样纯熟,如果是其他人的话,就不一定弹得这样好。

师:盲姑娘可是看不见的呀!她凭什么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

生:盲姑娘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她用心去感受音乐,她懂音乐,她知道只有创作乐曲的本人才能弹得这么纯熟,所以她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

师:同学们,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他作何反应?

众生:贝多芬没有回答。

师:他怎么不回答?他当时怎么想的?

生1:我认为他不回答的原因是他不想张扬自己,他当时可能在想,还是不回答盲姑娘吧,她喜爱音乐,我就再给她弹一曲吧!

生2:我认为贝多芬当时听了盲姑娘的话也很激动,他来不及回答,当时他很惊讶:啊,在这个偏僻的地方,竟然有人这么懂音乐,这个盲姑娘不简单呀!

众生:这叫“知音”!

生:不是的,她是残疾人,是盲人。

生齐答:“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出示插图)。

生:我看到了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美丽。这时,贝多芬不由弹起了琴键,穷兄妹俩听得是那样认真。

师:文中是怎样描写图上的内容的?

生:文中第八自然段描写图上的内容。

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轻轻地、美美的读第八自然段吧,让我们细细地体会这清幽的月光下的一切。

(生有感情地齐读第八自然段的内容)。

(五)教学9——10自然段内容。

(《月光曲》响起)。

d)师:同学们,你们听见了什么?

生:我听见音乐开始很慢,接着逐渐快起来,最后又快又强。

e)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文中是怎样用文字来描述这段曲调的呢?找一找,找出来画上“﹏﹏”。

f)抽生回答所勾的句子,师随机出示句子:“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请大家自由读这几句话,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可能是怎样的?

(出示选择题)。

根据自己的理解,《月光曲》的曲调是(),请选出合理的答案,并说出理由。

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3)抽生选择。

生:我选择a。因为月亮开始升起,表明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这时,音乐应该是舒缓的;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微云在月光的照耀下飘动着,音乐应该是明快的;最后,风起浪涌,月光下的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音乐应该是高昂激越的。

(4)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来听听《月光曲》,看看曲调同大家的理解是否一样。(放音乐)。

(6)试读、抽读、范读、再抽读、配乐读。

(六)引导学生联想。

1、同学们,学到这儿,你们有问题问吗?

生:为什么皮鞋匠听了贝多芬的《月光曲》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呢?(抽生解答)。

2、引读“皮鞋匠看看妹妹……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3、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抽生解答)。

4、引读10自然段。体会并读好“陶醉”、“苏醒”。

5、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样,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黄老师相信我们五、三班的59位同学,你们听了《月光曲》后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放乐曲)。

6、抽生谈谈听了《月光曲》后产生的联想。

(七)学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八)总结扩展。

1、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8——10自然段。

2、同学们,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或者是你想对图中的哪一个人物说说心里话?(随机板书:有才华、有爱心)。

3、同学们,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段乐曲,想听吗?不过,听完以后要把联想到的景象告诉大家。(放《苗岭的早晨》)。

4、抽生谈谈联想到的景象。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8——10自然段。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联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3、上网或查资料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课文池上教案设计篇五

3.体会词的艺术特点,对李煜的词风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

1、如何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提高诗歌鉴能力。

教学方法。

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背景及词的相关知识;

2、理解本词的内容,感知词的思想内涵,体会词的音韵美;

3、当堂背诵本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颗是唐诗,另一颗就是宋词。词最初在唐、五代就已经出现了,至宋代达到全盛时期。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是李煜。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投影显示“欣赏”片断)。

二、简介词的基本知识。

1、提问学生。

2、教师补充。

“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一般分为两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词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多媒体显示词的相关知识)。

三、简介作者。

由学生简介后,教师补充。李煜,世称南唐李后主,人多称之为李后主,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李煜的前半生,是南唐的国君,过着奢华的生活。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者离愁别恨。亡国后,词多数是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

四、配乐朗诵(范读)。

学生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五、集体朗诵(多媒体显示朗读mtv)。

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指导。

六、学生借助手头资料及课本注解分组讨论词的字面意思,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质疑、答疑。(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相互质疑解答)。

七、品味诗歌。

采用分组协作讨论的学习方式。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板书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眼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3、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点拨:宇宙之永恒不变“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对比手法。

人生之短暂无常“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4、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激发学生思考,小组协作讨论,发言。启发学生体会抓住意象的特征来思考其所含的意味。

教师点评: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以水喻愁。

(比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运用比喻写愁思的名句,可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列举一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启发学生思考,联系他们所学过的诗歌进行分析讨论。由“月”而“柳”、“长亭”。

教师点拨:

月:怀念亲人,怀念故乡之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秦时明月汉时关。

柳:同“留”,依依惜别之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长亭:送别之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八、播放歌曲《虞美人》。

屏幕播放邓丽君演唱的mtv。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体会词的意境。

九、学生背诵全词。

加深体会词人的感情。

十、延伸阅读(课堂练习)。

1、课后阅读李煜的《相见欢》完成练习: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破家亡,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象东流水一样滚滚东去,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无忧了。

2、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这首词是李煜的早期代表词作之一。

b、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疾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的哀伤。

c、词的下阕,抒写了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

d、这首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情景交融。

参考答案:1、d2、a。

十一、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作语言清新,采用了白描手法写情。抒发的是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情感真挚,艺术感染力很强,因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词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

十二、播放歌曲《虞美人》。

学生学唱,体味词的意境。

十三、课后思考。

试分析本词的主旨,找出词的“词眼”。

课文池上教案设计篇六

1.学会8个生字,及由生学组成的词语,会认“省、店”等10个生字。

2.读懂课文,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了解台湾儿童向往北京,北京儿童渴望同台湾儿童在北京相聚的美好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两课时。

挂图、小黑板、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讲台湾省的小朋友看雪的故事。

二、出示地图。

了解台湾省的位置,介绍台湾省的有关历史情况,知道台湾虽然现在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但它仍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画出带生字的词,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检查自读情况。

1.这篇文章分几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3.说说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

五、指导学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学会字:讲打指接惊故候奇。

会认字:省店橱指接讲铺毯银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认?想什么办法记住的?

“惊、省”是后鼻音。“银”是前鼻音。

3.你认为哪些字难写?

故: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文”。

候:不要忘了中间的一小竖。

4.指导写字。

(l)看清每个字的结构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完成“我会写”。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语。

2.说说文章主要讲什么?

二、引导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l)齐读。说说主要讲什么?

(2)这里为什么很难看到雪呢?简介台湾省的气候特点。

2.学习第2自然段。

(l)自由读,然后说说台湾省的孩子们在台湾看到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2)想一想,说一说橱窗里的雪景。

3学习第3~10自然队。

(l)自由读。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

(台湾的小朋友向往到北京去看真的雪。老师的故乡是北京。老师童年玩雪的情景很有趣。)。

(2)指导读四个问句。

a.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b.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c.北京离这儿很远吗?

d.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要读出问话的语气,ab、c还要读出好奇的语气,d则还要读出对北京的无限向往。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4)分角色读第3~10自然段。

4学习第11自然段。

(l)范读。

“那里”指什么地方?“你们”、“他们”分别指谁?

(2)齐读。

读了这一自然段后你体会到什么?

(北京的小朋友盼望台湾回归祖国。)。

(3)小结。

(台湾回归祖国是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共同心愿,台湾回归祖国,台湾的每个小朋友就可以到北京看到美丽的真的雪。)。

5.朗读全文。

三、指导完成“我会连”。

1.读一读,连线。

2.同桌互查。

3.齐凌连好的词组。

板书设计:看雪。

台湾北京。

盼着。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鼓舞,学会组织,学会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健全人格,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就会真正实现由“老师教我学语文”转变为“我们一起学语文”。

课文池上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四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会根据质数和合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掌握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经历概念的辨别和指导练习的过程,体验比较、分析、练习提高。

教学重点:

1、掌握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运用质数和合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2、20以内有哪些质数?

3、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33047523371859798。

指名说一说23为什么是质数?97为什么是合数?

二、指导练习。

1、介绍分解质因数。

每一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师介绍短除法。利用短除法,我们可以知到30=2*3*5。

30=2*3*5*1。

30=6*5。

2*3*5=30。

请下列各数分解质因数:24273236。

2、理解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数是几?

最小的'质数是几?它是偶数还是奇数?

最小的合数是几?

一个数既是合数,又是奇数,这个数最小是几?

p25第1题。

3、p25第3题。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汇报时,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4、p25第4题。

观察图画,理解题意。问:从图上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小猴遇到了什么问题?独立解答,全班订正。

5、p26第5题。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先由老师说一个大于2的偶数,同学们找出和为这个数的两个质数,看谁能找得又对又快。

教师分别说出下列各数,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812142024。

组织学生两人一组,其中一人说一个大于2的偶数,另一上人找和等于这个数的质数,找出后,两人一起讨论是否正确,然后交换角色继续游戏。

师:举例只能举出有限个,是不是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满足这一结论呢?这就是“哥德马赫猜想”,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你知道吗”。

课文池上教案设计篇八

指田地。

【禁锢】。

束缚,强力限制。

【留滞】。

停留,不流通。

【喑哑】。

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丝缕】。

丝线。

【喧嚷】。

好些人大声叫喊。

【洗礼】。

基督教接受入教者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主持者把水滴在受洗人的`额上,或让受洗人身体浸在水里,表示洗净过去的罪恶。

【襁褓】。

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安息】。

安静地休息。也用作对死者表示悼念的用语。

【祝福】。

原指祈求上帝赐福,后泛指祝人平安和幸福。

【温声细语】。

声音细而温和委婉。

【知悉】。

知道。

【忍冬】。

这里指能够忍受冬寒的意思。

【寒浅】。

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蓑衣】。

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润如油膏】。

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

课文池上教案设计篇九

一、教学目标阐述: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如法炮制、家醅”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阅读文章首先要扫清字词障碍,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感情。本文在写法上主要是运用为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从而使文章在看似平淡的语言中流露出浓浓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竭力营造思乡氛围,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自主合作和探究来品味文中的细节,领悟文章的意蕴。

设计意图:因为文章的语言风格就是平淡隽永,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感情,应尽力营造一种思乡的氛围,并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和品读语言中深切地理解作者的感情。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帮助学生体会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科的学习,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观察事物,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设计意图:语文课标中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春酒》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并能够运用学到的语文技巧解决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初二学生。所以,在讲解细节描写的时候,他们应该会接受的很快,并马上运用到课文当中,这是学生学习本文的优势;但是,在他们的世界里,对于亲情的理解却是很狭隘的,甚至可以说是很肤浅的。以前所接触的文章中,感情浓烈的就容易理解,感情看似平淡的就很难引发他们的共鸣。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手段,比如运用多媒体,创设思乡的氛围;通过比较阅读,启发他们对于不同风格文章的思考;通过对细节的剖析,体会亲情的自然流露。因此,本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要处处考虑到学习者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

学生:

1、预习字词,扫清字词障碍。

2、查找关于作者的相关情况介绍。

3、搜集表现思乡之情的文学作品、古诗词。

教师:

1、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满文军的《望乡》歌曲以及作者琦君的照片等。

2、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作者琦君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以便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环节的设计应尽可能让学生步步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感情,问题的设计要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认为是一致的,也就是通过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去领会文章在素淡的文字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文章的感情都蕴含在细节的描写中,因而将语言品味到位,自然就领会了思乡情)。

五、教学资源和工具设计: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教参等相关资料。

六、教学策略选择与活动设计:

1、整体设计思想:

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再通过对文章的细节描写进行圈点批注的方法以及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感受文章蕴涵的感情;最后进行拓展,将这种思乡之情延伸到古诗词中,延伸到具体的语境当中,深入理解全文主旨。

2、教学策略:

教法:

1、朗读法:课前让学生朗读几遍课文,初步领略文章的感情;在此基础上,课堂中安排自由朗读课文、指名配乐读课文、跳读课文等,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平淡中见真情的朴实风格。

2、点面结合法:作者以《春酒》为题,但只是思乡的一个切入点,其背后是对家乡、母亲、童年的浓情,因为,只有让学生把握了这样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感情。

学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让学生真正地自主地去学,才会切实地学到方法,调动积极性。

2、合作探究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挥小组的作用,使个人的智慧在集体的讨论中得以深化,也是学习到一定高度的有效方法。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播放满文军的《望乡》,创设思乡氛围,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

二、检查预习:

1、朗读课文2--3遍,解决字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收集表现思乡之情的文学作品、古诗词。

(对于基础知识的检查是读懂文章的前提,也是学生语文积累的重要内容。)。

三、整体感知(识春酒,知文意)。

1、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情感美。

(学生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声音去诠释作者的情感,能初步领略到文章的情感美。)。

2、生配乐读文,思考: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此问题的设置能使学生理清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只是借春酒这个点来寄托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的思念。)。

四、自主合作探究(品春酒,懂乡情)。

1、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的感情。(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教师在学生完成这个任务之前加以点拨)在文中勾画出细节描写的语句,并做好批注。完成后,可与同组同学进行交流,点燃彼此的智慧火花。

(学生首先自主学习,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文字,同时写出自己的理解;在合作探究的环节,通过和其他同学的交流,进一步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2、进行比较阅读,领悟作者情感。

(学生读出几段表达感情极为浓烈的文字,与本文进行比较,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出文章含蓄的叙事风格以及借助与细节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式)。

五、拓展延伸(醉春酒,享韵致)。

1、思乡之情古已有之。搜寻你的记忆宝库,你可以找到哪些古诗词体现了这样的情怀呢?(这是学生在课前预习的一个任务,在这里进行检查,既丰富了学生的诗词积累,又深化了思乡的主题。)。

2、用下面的句式,写出你对乡情的理解:

乡情是---,它--。(学生通过这个句式,把自己内心中已经积聚许久的情感抒发出来,文章的感情在这里形成了一个高潮。)。

萧乾《枣核》。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琼瑶《剪不断的乡愁》(帮助学生拓展阅读范围,提高阅读能力和兴趣。)。

七、结束语:

最后,愿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份童真与善良,多一份诗意与温情,请记住:人间之可爱,在于它的有情有爱有牵绊,请好好珍惜。

八、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

评价设计:在课堂中,学生的发言要给予适当的评价,这是激励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面。我在上课时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回答,给予符合各自个性特点和答题特点的评价,如“你真不愧是班级的才子!”“你一定会成为出色的播音员!”“你的回答很有见地!”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参与到其中的快乐。

1、学过此文,你能够对人物进行合理而恰当的细节描写吗?

通过学生的反馈掌握学生对于细节描写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对于抒发感情的直接和间接的方式的理解和熟练程度。

九、总结和帮助。

教过此文,身心都醉。醉在作者家乡浓浓的春酒中,醉在作者对家乡、对母亲、对童年的思恋中。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们从最初的不大感兴趣到最后的产生共鸣,正是一个思想和情感都受到陶冶和提升的过程。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下,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学到了写作的技巧。感觉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可以让学生得到精神的享受和语文能力的提高的`。

希望各位同仁能在此教学设计中找到不足,对大家都将是很好的促进和提高。

课文池上教案设计篇十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小黑板。

1、你看过荷花吗?什么时候看到的?你仔细观察过荷花吗?有一位作者仔细观察过荷花,并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2、揭题,板书课题:12荷花。

1、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挨挨挤挤花骨朵莲蓬饱胀。

翩翩起舞了不起仿佛破裂。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指名解释词语。

饱胀:形容果实饱满。

破裂:(完整的东西)出现裂缝。

了不起:不平凡,优点突出。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的跳舞。

花骨朵儿:没有开放的花朵。

(3)齐读生字词。

(4)指导书写:蓬骨梦。

3、各自轻声读课文。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5、理清脉络。

思考: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五个,作者是按照先总述后分述的方式描写白荷花的各种娇美姿态的。

三、精读训练。

1、导读第1自然段。

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比较:一进门就闻到花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进门闻到花香,我往荷花池边走去。

(第一句用一就说明荷花花香飘得很远;赶紧、跑表现了作者赏花的急切心情。)。

四、结束语。

满池的荷花,让我们下次课再去欣赏吧!

教学反思:

《荷花》这篇课文以我的感受力为线索,写出了荷花的美。怎样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来欣赏这种美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先指导学生理清了课文记叙的顺序,接着,指导学生理解看荷花这节课文是怎样写出荷花的美的。

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把在看荷花这节课文中感受到的荷花的姿势美、颜色美、动态美,充实到赞荷花这节课文中去,再要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课文,这样,学生在读到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的时候,那赞美之情就溢于言表,把这一池花读活了。最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化为课文中的我,化为池中的一朵荷花,身历其境,一阵风吹来怎么样,风停了又怎么样,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怎么快乐,小鱼告诉我昨夜做的是什么好梦。

课文池上教案设计篇十一

11个生字湾、省、商、店、景、洁、讲、毯、银、堆、仗。

1、学会11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学会11个生字。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下雪吗……让我们一起来看雪吧。

二、新课。

1、听录音感受课文,并画出生字。

2、出示挂图了解课文。

三、出示生字卡片识字。

1、借助拼音认字。

2、全班认读生字。

四、板书生字。

1、齐读。

2、写形近字。

3、组词。

五、写字。

1、小组讨论难写的字。

2、重点字指导书写。

3、自由书空。

六、写字比赛。

七、练习。

课文池上教案设计篇十二

在大人无比浑浊的世界之中,每个人都毫无幻想的把澎湃浩荡的潮同归于那杂乱无章的“啪――啪――啪――啪”,认为那一朵朵雪白美丽的浪花是死亡的讯息,灾难的前奏,以至于那群失去了童真、不懂欣赏的成年人一直无知地把潮的秉性理解为无法驾驭的暴躁、立志毁灭一切的狂暴与那铁面无情的冷酷,并认为潮是大自然对他们的惩罚。但爱倚在江边观赏潮、幻想潮的我,脑海中最为真实的潮,却并不是众人所说的那样。

每当久立江边,耳边便会回荡着潮为我演奏的那曲看是平凡,却内有玄机的重金属摇滚乐,那成千上万个狂野的音符在风中打着旋,形成一个个令人着迷的漩涡,如一把音调豪迈的吉他在重复着一个动人心弦的颤音,以声声耳鬓厮磨,时而洪亮于脑中,时而低沉在心中,又时而清晰在耳边。接力,拍岸,返回,碰撞,摩擦。岸边似弥漫着一大片一大片暗黄色的花园,一点一点蔓延开来。朵朵飘洒于无形的花瓣品性刚强,横向一只只展翅欲飞的大鹏,追逐着那来无影去无踪的海风,将自己的一点一滴与刚正不阿的气势合为一体,大有那为了维持自我风格,勇于挑战困难的架势,让人在无形之中不禁对潮那伟大的光辉的秉性肃然起敬。

处于大地与潮水的吸引,我幼小的心灵与稚嫩的大脑感到丝丝兴奋,初出茅庐的心神发出的愉快,年轻识浅的神经回味着沸腾,双眉投射的.为之一震,血液之中飞速流淌着的一丝丝愉悦,与位于嗓子眼的声带在那一丝丝呐喊中得到阵阵享受,都同归于泛着白色沫子的阵阵潮响中,那最为忠厚的邀请!直爽痛快、欢快平凡的邀请。而清洋溢、激情似火的邀请。直爽的潮,平凡的潮,开朗的潮,一览无际的潮!

心目中,那豪爽的潮水是从那遥远的天际而来,是地平线向大地最为由衷的问候,也是一次新的开始。

在那个台风“苏特”来临的下午,久立在江边的我远远望着潮水有力地拍打着江边几块巨石的肩臂,如同面对即将要远行的好友所发自内心的那一句句简简单单的告别,并不需要太多华丽的音符与响动,只需几声音调刚强、忠厚、朴实的“啪”来震撼无边的天空与广阔的大地。与以往几次不同,那悠长的江风与动人的潮水并不单单打动了我的表面,还走进了我的心,无声无息地打动着我那根最为平凡,却无比重要的弦,使一股暖流从内心向四周散去,一时间,暖遍我的双足、双手、臂膀、胳膊、面颊与耳廓。

我眺望远方,一切都如同往常。我尽我所能,把那薄弱的嗅觉功能放大到极致,带着满心的瓶颈体会那神奇的问候,接着又是一个深呼吸,细心体会着潮在暴怒前的安详与平静的眷恋与不舍,使我带着点点忧伤融于那渐渐愈发澎湃起来的江水之中,把身外任何烦心的事拒之度外,排出心田,让心神随着潮一同奔上岸边,化作成千上万朵浪花,是发丝、关节、臂膀、以及内心一同旋起一阵暖暖的愉悦。

我在心里轻轻呐呐自语着。他们悄悄在我耳边一个劲地窃窃私语着,不知他们到底商议着什么。

我久久立在江边的大理石砖上。他们的述说一遍又一遍回荡在我的耳边,音调甜润而又优雅。

长大了,从六岁到十二岁的时光,经历了六个春夏秋冬的我已不是那个无知孩子了,以无时间与潮嬉戏的我懂得了回忆,而也因为这些回忆,使许许多多的人追着问我,该如何听那连绵不断的潮,又该如何幻想那连绵不断的潮。

我想,还是让那亲爱的潮来回答你一个使你满意的答案吧!

课文池上教案设计篇十三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3.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学习重点背诵全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疏通文章大义。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学习过程。

一、语文基础。

1.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谏()裨()遗()陛下。

陟()罚倾颓()臧()否()。

崩殂()夙()夜驽()钝。

2.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3.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4.下面是关于诸葛亮的一副对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照示例,写出另外列出来的六项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例:三顾:三顾茅庐。

(1)六出________。

(2)七擒________。

(3)东和________。

(4)北拒________。

(5)收二川________。

(6)排八阵______。

二、疏通文义。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解释下列重点词语的含义,并疏通文义。

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三、内容探究。

1.通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用原文回答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3.诸葛亮认为应该出师的理由是什么?

4.陆游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的“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古义是。

(2)痛恨:今义是,古义是。

(3)卑鄙:今义是,古义是。

(4)感激:今义是,古义是。

(5)谨慎:今义是,古义是。

(6)涕:今义是,古义是。

2.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之欲报之于陛下也()而可计日而待也()。

先帝称之曰能()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以光先帝遗德()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以塞忠谏之路()欲报之于陛下()。

以是以先帝简拔()于叹息痛恨于桓、灵()。

愚以为宫中之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悉以咨之()受任于败军之际()。

先帝不以臣卑鄙()还于旧都()。

以伤先帝之明()。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t、允之任也。

13.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由是感激各行其是b.受任于败军之际任劳任怨。

c.进尽忠言言简意赅d.不求闻达于诸侯闻鸡起舞。

1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2)遂许先帝以驱驰()。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1)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16.阅读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兴兵北伐的原因有哪些。(3分)。

五、布置作业。

课文池上教案设计篇十四

1、让学生感受、体验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进行描写的。

2、让学生体会文中德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爱护鸟类的意识,进行环保教育。

1、认识翠鸟外形的特点。

2、学习翠鸟抓鱼时的动作特点。

(一)导言师问:

生1:可爱。

生2:美丽。

生3:我觉得它很机灵……(老师适时板书:美丽机灵)。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师问:

哦,原来翠鸟给同学们留下了美丽的印象,老师也有同感,那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哪一个自然段是描写了翠鸟的美丽的?赶快找出来。

生答:第一自然段描写了翠鸟的魅力。

师:很好,那同学们现在赶快读一下第一段,看是从那些方面进行描写的,自己自由读,大声地读!

师问:请同学来告诉我们,翠鸟的哪些地方让你觉得美丽了?

生1答:我觉得她那红色的小爪子很美丽。

生2答:透亮灵活的眼睛。

生3答:鲜艳的羽毛。

生4答:又尖又长的嘴。

(老师适时板书:小爪子羽毛眼睛嘴)。

师:好,现在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话仿佛地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把翠鸟的美在哪里读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反复读)。

师问:谁来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1:我喜欢这一句:“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杆。”

师问:她读得怎么样?你听出了翠鸟美在哪里了吗?

生答:挺不错的,我听出了小爪子的美。

师问:你能不能想她一样读一读?

(师适量找几位学生读一读,并进行评读)。

师问:还有喜欢其它句子的同学想读一读吗?

生答:我喜欢的是这一句:“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得嘴。”

师问:哦,你喜欢的是这一句,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答:我觉得不够好,听不出翠鸟的美在哪里。

师问:那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它的美呢?

(师适时指导)。

师问:其实老师很喜欢描写翠鸟羽毛的这一句,有没有同学跟老师喜欢的是一样的?

(句子在屏幕中显示出来)。

谁给大家读一读?

(师适时指导:在读的时候要突出颜色的词语)。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好,如果能把他背下来,那就更棒了,准备几分钟再合作背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我们知道,翠鸟不仅美丽而且还很机灵,课文里面哪些自然段描写了翠鸟的机灵的?快找一下。

生:第二三自然段。

生1:它一动不动,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着小鱼游到水面上来。

生2:尽管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生3: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落在苇杆上了。

师引导:说到这里,老师有个问题出示句子:翠鸟叫声清脆,爱在水面上飞。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师:自己读一下,多读几遍,看哪一句让你读得更有感觉,读得更明白。

生:我觉得“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更好。

师:能说说原因吗?

生1:我觉得这一句中多了“贴着”和“疾飞”,让我更感觉到翠鸟飞得快。

生2:我觉得这一句写得更具体更详细。

(师生一起来做,从动作模仿中耕形象地了解“贴”和“疾”的含义)。

师顺势引导:你看,正因为作者描写时用词用得如此准确,我们才能这么形象的看到翠鸟抓鱼时飞翔的样子,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写作或说话的时候,就要学习作者的这种方法。

师:还有其它让你感觉到翠鸟机灵的句子吗?

生1: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生2: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一下子飞远了。

师:一听到这一句,老师又有问题了出示句子:翠鸟离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师:同学们可以读一读这两句,然后跟你的同位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并说说为什么。

(给时间学生交流)。

师:好,现在谁觉得只告诉同位还不够,还想跟全班同学说说的?

生1:我觉得第二句更好,因为第二句感觉更形象。

生2:我喜欢第二句,因为用到了比喻。

生3:我也喜欢第二句,好像已经看到了翠鸟飞的样子,飞得很快。

师引导:不错,我们在读着这句话时仿佛已经看到了翠鸟捕鱼时飞的样子,像箭一样飞过去,你看多形象啊!同学们再读几遍,再感受一下。

(三)延伸教育。

师:同学们,翠鸟不仅美丽而且机灵,老师真想养一只,大家说老师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给时间四人小组讨论,让学生抒己见)。

生1:不对,小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不应该把他关起来。

生2:小鸟是属于大自然的,我们不能剥夺它的自由,她会很可怜。

生3:小鸟跟我们一样需要自由,这样它才会幸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13250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