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方案,是教师进行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工具。教案中应该包含多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下是一些教学设计专家对教案编写的思考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走向生活教案篇一
1、了解作者条文罗斯福夫人的过程,懂得走向生活,广交朋友,才能为生活赋予价值,增添欢乐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两课时
1、读课文,作者向罗斯福夫人提出的是什么问题?罗斯福夫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2、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这篇文章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1、文章的第一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1)作者当时的身份。“初出茅庐”产什么意思?
1、抄写四个字的词语。
2、朗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整个采访过程是哪几个自然段?
3、“我”率先抛出的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是什么?“我”预想的答案是什么?
4、什么是“始料未及”?
5、罗斯福夫人为什么选中了作者呢?你怎样理解罗斯福夫人的这番话呢?
6、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作者有什么收获?什么是“座右铭”?
1、罗斯福夫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2、这篇文章让我们懂得了什么?
1、抄写课文中四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决定:初出茅庐 采访
准备:扎进 寻觅 吮吸 迫不及待
采访:走向生活 广交朋友
收获:获奖 座右铭
走向生活教案篇二
4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走向生活》的课堂教学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提高了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如本课的结尾环节,我提出:刚才,我们都做了一回小记者,采访了举世闻名的罗斯福夫人。如果让你代科宁斯写这篇采访报道,你会从哪个角度来写?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因而采取的写作切入点也不尽相同。如用采访实录的形式写;从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那段话的理解开始谈;从介绍罗斯福夫人的生平开始谈;从科宁斯的采访收获来谈等等。
走向生活教案篇三
2介绍关于埃利诺·罗斯福的资料。
3相机指导,以求学生能领悟到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
1出示课题。
2模拟采访过程。
(2)讨论:为了使再现采访能够比较成功,大家提一些建议;
(3)学生小组内排练;
(4)上台采访;
3采访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根据临场需要)。
4体会罗斯福夫人的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显得充实生动,避免说大话、空话。投影罗斯福夫人的那段话,突出两个“强迫”。
1体会科宁斯最大的收获。
2富有激情地朗读收集的名人名言和人生格言。1引读课文第三部分。
教
学
后
记
2学习活动的设计注重层次性。其中“再现当年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过程”这一环节,我没有满足于课堂表面的热闹气氛,尽量消除“为表演而表演”的倾向。我始终把握住语文课的个性特征,一切学习活动着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不搞花架子,切实地帮助学生,给予学习方式方法上的点拨,使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层次地提高。课尾,学生创作自己的人生格言时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体现了他们对课文重点——罗斯福夫人那段含义深刻的语言由衷的领悟和感慨,从而掀起了整节课的高潮。
常州市盛毓度小学孙建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体现对学生这一生命群体人文的关怀,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其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正是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努力构建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1教学过程 的变化。整个课堂教学呈现鲜明的块状结构。“采访前”的内容通过“读——说”的方式来了解、体会、交流;“采访过程”采用现场模拟的活动方式来展开,使学生在这一主体活动中学习水平不断地有层次地提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采访后”通过老师引读、学生创作并朗诵自己创作的人生格言这一学习活动,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点。应该说,整个教学过程 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2教学内容的变化。《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不仅是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罗斯福夫人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而且要以课文为载体,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再现科宁斯的采访过程”,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并实践小记者的角色,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揣摩,讨论作为小记者采访时该注意些什么,从中耳濡目染了记者采访所必备的职业素质。同时又结合学生的自身生活体验的交流灵活地渗透“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勇敢地挑战自己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等为人处世方面的哲学思想。
3教学评价的变化。《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中,我坚持正面引导,不断鼓励学习,激发学生思维。如对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我突出了两个关键词“强调”,建议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个性或生活经验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因为很多同学与罗斯福夫人的童年有相似的经历。有位女同学谈到,她是《常州日报》的小记者,第一次执行采访任务时,由于紧张、胆怯忘了词儿,脑子里一片空白,但她没有因此而溜之大吉,而是慢慢地强迫自己稳定情绪,理清思路,最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从中,她体会到克服心理障碍,强迫自己勇敢地投入到生活与学习中去,是可以获得成功和无穷的快乐的。我大加赞赏了她的勇气,并鼓励其他的同学也敞开心扉,大胆地交流。课堂中诸如此类精彩的发言举不胜举,从中不难发现老师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不再顾忌、揣测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从而能畅所欲言,在语言交流与思维碰撞中不断感悟,提升自己的认识。
再如,再现采访之前,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为采访的顺利进行提出自己的建议;小组为单位采访实践后,我建议学生自由地谈谈观后感,善意地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这样,让学生参与评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自主性。
走向生活教案篇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指导或帮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
1说说课文描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2介绍关于埃利诺·罗斯福的资料。
3读一读课文的1~8小节,然后尝试着描述一下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如何?
他作了哪些准备?
1用汪国真的人生格言揭开本节课学习的序幕。
2在学生交流资料的同时,教师相机疏通、点拨、做适当的补充说明,以便使资料的交流更简洁、通俗。
3相机指导,以求学生能领悟到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
1出示课题。
1交流初次见面,罗斯福夫人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模拟采访过程。
(2)讨论:为了使再现采访能够比较成功,大家提一些建议;
(3)学生小组内排练;
(4)上台采访;
(5)细细地揣摩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进一步感悟广交朋友,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1相机总结:罗斯福夫人是一位充满了热情和智慧的女性。
3采访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根据临场需要)。
4体会罗斯福夫人的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显得充实生动,避免说大话、空话。投影罗斯福夫人的那段话,突出两个“强迫”。
1体会科宁斯最大的收获。
2富有激情地朗读收集的名人名言和人生格言。1引读课文第三部分。
2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人生格言。投影“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给我的生活赋予了价值,增添了欢乐。”
讨论写采访报道的角度。帮助学生复习梳理科宁斯写的采访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写?
1师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
我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比如在与学生谈话交流时,既注意认真倾听,又注重适时的点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习活动的设计注重层次性。
其中“再现当年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过程”这一环节,我没有满足于课堂表面的热闹气氛,尽量消除“为表演而表演”的倾向。我始终把握住语文课的个性特征,一切学习活动着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不搞花架子,切实地帮助学生,给予学习方式方法上的点拨,使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层次地提高。课尾,学生创作自己的人生格言时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体现了他们对课文重点——罗斯福夫人那段含义深刻的语言由衷的领悟和感慨,从而掀起了整节课的高潮。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体现对学生这一生命群体人文的关怀,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其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正是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努力构建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1教学过程的变化。
整个课堂教学呈现鲜明的块状结构。“采访前”的内容通过“读——说”的方式来了解、体会、交流;“采访过程”采用现场模拟的活动方式来展开,使学生在这一主体活动中学习水平不断地有层次地提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采访后”通过老师引读、学生创作并朗诵自己创作的人生格言这一学习活动,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点。应该说,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2教学内容的变化。
《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不仅是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罗斯福夫人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而且要以课文为载体,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再现科宁斯的采访过程”,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并实践小记者的角色,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揣摩,讨论作为小记者采访时该注意些什么,从中耳濡目染了记者采访所必备的职业素质。同时又结合学生的自身生活体验的交流灵活地渗透“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勇敢地挑战自己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等为人处世方面的哲学思想。
3教学评价的变化。
《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中,我坚持正面引导,不断鼓励学习,激发学生思维。如对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我突出了两个关键词“强调”,建议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个性或生活经验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因为很多同学与罗斯福夫人的童年有相似的经历。有位女同学谈到,她是《常州日报》的小记者,第一次执行采访任务时,由于紧张、胆怯忘了词儿,脑子里一片空白,但她没有因此而溜之大吉,而是慢慢地强迫自己稳定情绪,理清思路,最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从中,她体会到克服心理障碍,强迫自己勇敢地投入到生活与学习中去,是可以获得成功和无穷的快乐的。我大加赞赏了她的勇气,并鼓励其他的同学也敞开心扉,大胆地交流。课堂中诸如此类精彩的发言举不胜举,从中不难发现老师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不再顾忌、揣测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从而能畅所欲言,在语言交流与思维碰撞中不断感悟,提升自己的认识。
再如,再现采访之前,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为采访的顺利进行提出自己的建议;小组为单位采访实践后,我建议学生自由地谈谈观后感,善意地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这样,让学生参与评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自主性。
4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
《走向生活》的课堂教学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提高了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如本课的结尾环节,我提出:刚才,我们都做了一回小记者,采访了举世闻名的罗斯福夫人。如果让你代科宁斯写这篇采访报道,你会从哪个角度来写?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因而采取的写作切入点也不尽相同。如用采访实录的形式写;从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那段话的理解开始谈;从介绍罗斯福夫人的生平开始谈;从科宁斯的采访收获来谈等等。
走向生活教案篇五
所谓开放,并不仅仅是国门边境之开,更在于心态的开放,眼量的开放,思维的开放,风气的开放。中国不乏开放的时代,汉唐盛世,宋元海航,都是开的先例。但自150年前,中国五口通商,则是被迫之开,这种强迫而来的开放,从抵制到顺从,再到抵制,中间夹杂着百年来民族主义和制度格局的起起落落,而1978年之开,则是这个国家,又一次选择了主动之开,由此带来了中国制度之变,衣冠之变,面貌之变,精神之变。
但在国家的主动选择的前前后后,从上层到下层,从学界到民间,从官员的求变革,到学界的求路径,直至小人物的求生存求自由,一群群的人上下呼应、承前启后,一次次推动了国门和头脑一点点打开。从这个意义上讲,开放先于改革,改革推动了开放,而门窗一旦打开,扑面而来的新鲜空气再也挡不住了。
走向生活教案篇六
每个人都要细心领略生活,领略每一天带给我们不同的滋味。世界和生活相连,只有细心发现生活的美妙,才能透过一切看到世界之多彩。
日出的壮观,日落的温柔,海滨的无瑕,蓝天的纯净,白云的单纯,鲜花的灿烂。林中天空飞翔的小鸟,无拘无束,美;江河湖海中畅游的鱼儿,自由自在,美。人与人之间,爱情、亲情、友情......世界,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天地间的万物,都可以做为世界最贴切的解释。
一切都需要一双会领悟,会发现的眼睛去寻找。有这样一双眼睛,很简单呀!先试着叩响别人心灵的大门,走进别人的世界,然后尝试让别人叩响自己心灵的厦门,敞开自己的心扉,在别人的指引下,你会走向生活。
人际交往,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与人交往意味着一段七彩的生活又即将展开,世界又将添加一两缕新的色彩。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调色盘,把人与人调和在一起,最终,你会发现,它调出了一种绚烂奇妙的颜色。就是这样,把自己融入这个巨大的调色盘,你将体会到自己是最美丽的颜色,发现人际交往的确是种的特殊的关系。
每个人都是天空中的一点星光,装扮绚烂的'星空更加绚烂;
每个人都是花丛中的一支鲜花,装扮美丽的花园更加美丽。
确实:走向生活,广交朋友,会给生活增添欢乐,赋予价值。
走向生活教案篇七
1、 访一访,观察生活。
2、 演一演,再现生活。
3、 学一学,体验生活。
二、 生活中孕育教学。
1、 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2、 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3、 联系家庭,学习语文。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活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走向生活教案篇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从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启迪——主动走向生活。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准备、大胆应对、广交朋友、主动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二是一采访为拓展点,进一步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1、布置学生准备一条自己的座右铭。
2、搜集有关罗斯福夫人的资料。
3、汪国真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一、谈话导入。
记得去年学校庆典时,我班的蒋君锴同学超过采访了市长(出示当时的照片),请蒋君锴同学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是呀,要成功的采访好一个对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采访前做充分的准备,同时还需要勇气和智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顺课文,理清脉络。
2作者向夫人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她是怎么回答的。
三、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交流。
1、采访前,我的心情如何?是怎么准备的?
2、采访过程中,我向夫人提了什么问题?夫人是怎样回答的?
3、作者采访夫人有什么收获?
(获奖懂得“走向生活”这个人生哲学)。
五模拟采访,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模拟采访过程。
(2)讨论:为了使再现采访能够比较成功,大家提一些建议;
(3)学生小组内排练;
(4)上台采访;
(5)细细地揣摩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进一步感悟广交朋友,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
六、总结深化。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是呀,其实一句格言,一个座右铭会影响人的一生。你有人生格言吗?请写下来,贴在桌子的右上角,让这些格言时刻激励我们。
七、延伸。
是的,只要我们摆脱了束缚,屏弃了羞涩,走向生活,广交朋友,那么我们的人生必将阳光灿烂。著名诗人汪国真送给我们一首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希望大家也能和他一样微笑着走向生活。
汪国真。
报我以平坦吗。
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只飞翔的燕子。
报我以不幸吗。
我是一根劲松经得起千击万磨。
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
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1、师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比如在与学生谈话交流时,既注意认真倾听,又注重适时的点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习活动的设计注重层次性。其中“再现当年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过程”这一环节,我没有满足于课堂表面的热闹气氛,尽量消除“为表演而表演”的倾向。我始终把握住语文课的个性特征,一切学习活动着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不搞花架子,切实地帮助学生,给予学习方式方法上的点拨,使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层次地提高。课尾,学生创作自己的人生格言时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体现了他们对课文重点——罗斯福夫人那段含义深刻的语言由衷的领悟和感慨,从而掀起了整节课的高潮。
走向生活教案篇九
2、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启迪。
给足10分钟时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教师巡回指导。学生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可以生生互教或请教老师。
按照“阅读提示”默读课文,在书上勾画、批注、写感想。完成了上述任务还可以自己提出疑问,默读思考,勾画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1、师生共同确定精读部分:“我”采访罗斯福夫人时的谈话。
2、用“~~”画出罗斯福夫人说的话。两人一组,分角色朗读对话,再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熟悉对话内容。
2、假如现在是在电视台,正在进行“走近名人”栏目的现场采访与拍摄,谁来扮演作者戴维科宁斯”淮来扮演罗斯福夫人?那么老师是什么身份?(主持人,用书卷作话筒)同学们呢?(现场观众)。
2、请两位“嘉宾”——“戴维科宁斯”、“罗斯福人”上台就座(可拿书,能不拿书更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小六语文走向生活教学设计3》。)。
3、教师主持。
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美国前总统夫人、举世闻名的罗期福夫人(欢迎)和(西部报)记者戴维.科宁斯先生(欢迎),还请来了现场观众××小学××班的同学们,欢迎大家的到来。
下面,戴维先生将现场采访罗斯福夫人。(两学生即兴表演采访的对话,用自己话说,谈话主要内容要以书上为主。即兴表演课前不排练,一次不行可指导,再来一次。)。
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听了两位嘉宾的谈话,你们有什么感想呢?你们想对两侠嘉宾提出什么问题吗?(教师走入学生中,随机“采访”,并将话简交给想发言的学生。)。
生:戴维先生,祝贺您,您的采访非常成功!我也想现场采访您:罗斯福夫人的话对您有什么启发呢?(可联系到最后两段)您的采访非常成功,是什么原因呢?(可联系到他做的准备工作。)。
生:尊敬的罗斯福夫人,您的话真是太精彩了。请问:您为什么那样回答呢?(可联系第13自然段。)。
掌声欢迎两位“嘉宾”回答到座位上。
4、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人小组,练习模拟采访。
利用课余时间当一次小记者,采访校长、老师或采访名人。采访前,注意收集材料,做好准备,采访后,把采访过程写下来。
走向生活教案篇十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文化历史的根源,是苍茫蔚蓝的蓝色宝库。
我未曾见过大海,各种书籍、杂志都对他赋予无尽的赞美,总勾起我无尽的向往;我未曾见过大海,因此,我可以在我小小的世界里幻想着大大的海洋,那蔚蓝色的波涛在我脑海中澎湃;我未曾见过大海,但读了这本书,我却那么深刻的爱上了它。
海洋蕴含着巨大的财富,人类无节制的开采地球上的资源,终于把眼光放到了海洋上,真的,那么辽阔的海洋,蕴藏的财富,定是无法可想。例如石油,由于人类经济、生活的现代化,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多。在当代,石油在能源中发挥第一位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一个开发海洋的新时代己经来临。在开发海洋中,人们将更有效地从海洋中取得更多财富。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筹划建立或已经建立了海底田园和海底牧场,人们正在从过去单纯的海洋捕捞时代,逐渐过渡到未来的耕海时代。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在海底田园和海底牧场中,将比在陆地上的农牧场中工作得更出色、更有效,因为同面积的单位产量,海洋养殖的产量要比陆地种植高出100倍。人们将大量养殖海藻和海草等,供应陆地上的牛、猪、羊等作饲料,从而获得更多的蛋白质、世界海底田园的总产量不久将会从目前的20xx万吨跃增到5000万吨,大量的海藻、海草等也将由水下联合收割机来割取,然后由钢索吊装到船上。
海,或清透无杂的,或混浊秽败的,或任遥望无垠的,或由围堤桎梏的……海,以它万千的形态、颜色、性情,类比了我们人类的一千零一种的孤独和守望。
可是,尽管海洋蕴含如此巨大的宝藏,当我们消耗完了地球上的资源,才去开发挥霍他,那是多么可悲啊。到那时,请认真倾听那汹涌的波涛,那是大海在哭泣。
我们应该警惕起来,保护剩下的可怜生物,让物种不再消失;我们应该行动起来,节约资源,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颗粮……只有我们的海洋变的更加美丽健康,才能让更多的人们在这广阔的海洋上展现他们的抱负,让海洋为我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只有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不再千疮百孔,地球母亲才愿意奉献她的一切。让我们全社会的人都团结起来,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争做环境的守护者。
走向生活教案篇十一
范文一:
学习了美国作家戴维科宁斯写的《走向生活》这篇课文后,我深有感触。这篇课文通过回忆自己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经过,提出并倡导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走向生活,广交朋友。
以前,我上课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总是不发言,有时是不会,有时是会,但没有把握对。过了一段时间,我试着举手发言,发现其实回答问题也是一种乐趣,会让我高兴,然后,我就尽量地积极发言,尽管有时的回答是错误的,但老师从来都不批评。每次发言以后,我都会感到很高兴。现在,学习了《走向生活》这篇课文,我想我以后应该再积极一点应该为学习改变一下自己内向的性格。作者把罗斯福夫人的回答引为自己的座右铭,而对我来说,它也是我的座右铭。
“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它将在我以后人生的道路上激励着我不断前进,不断努力。
范文二:
每个人都要细心领略生活,领略每一天带给我们不同的滋味。世界和生活相连,只有细心发现生活的美妙,才能透过一切看到世界之多彩。
日出的'壮观,日落的温柔,海滨的无瑕,蓝天的纯净,白云的单纯,鲜花的灿烂。林中天空飞翔的小鸟,无拘无束,美;江河湖海中畅游的鱼儿,自由自在,美。人与人之间,爱情、亲情、友情......世界,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天地间的万物,都可以做为世界最贴切的解释。
一切都需要一双会领悟,会发现的眼睛去寻找。有这样一双眼睛,很简单呀!先试着叩响别人心灵的大门,走进别人的世界,然后尝试让别人叩响自己心灵的厦门,敞开自己的心扉,在别人的指引下,你会走向生活。
人际交往,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与人交往意味着一段七彩的生活又即将展开,世界又将添加一两缕新的色彩。
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调色盘,把人与人调和在一起,最终,你会发现,它调出了一种绚烂奇妙的颜色。就是这样,把自己融入这个巨大的调色盘,你将体会到自己是最美丽的颜色,发现人际交往的确是种的特殊的关系。
每个人都是天空中的一点星光,装扮绚烂的星空更加绚烂;
每个人都是花丛中的一支鲜花,装扮美丽的花园更加美丽。
确实:走向生活,广交朋友,会给生活增添欢乐,赋予价值。
走向生活教案篇十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指导或帮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
1说说课文描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2介绍关于埃利诺·罗斯福的资料。
3读一读课文的1~8小节,然后尝试着描述一下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如何?
他作了哪些准备?1用汪国真的人生格言揭开本节课学习的序幕。
2在学生交流资料的同时,教师相机疏通、点拨、做适当的补充说明,以便使资料的交流更简洁、通俗。
3相机指导,以求学生能领悟到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
2模拟采访过程。
(2)讨论:为了使再现采访能够比较成功,大家提一些建议;
(3)学生小组内排练;
(4)上台采访;
(5)细细地揣摩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进一步感悟广交朋友,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
1相机总结:罗斯福夫人是一位充满了热情和智慧的女性。
3采访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根据临场需要)。
4体会罗斯福夫人的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显得充实生动,避免说大话、空话。投影罗斯福夫人的那段话,突出两个“强迫”。
1体会科宁斯最大的收获。
2富有激情地朗读收集的名人名言和人生格言。1引读课文第三部分。
走向生活教案篇十三
语文阅读怎么考?这是考改中的热点也是难点问题。
宜昌市以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余蕾提出“三个淡化”为标志拉开了考试改革的序幕。
“三个淡化”即:“淡化语法,淡化课文,淡化文体”。
“淡化语法”是针对教学中纠缠于繁复的语法概念而忽视语言的生动运用提出来的。考试中不考语法概念的辨析、不考静态的语法分析,而是在读写中渗透语法的真实运用。例如:中考试题《优点零》第4题仿写句子,不谈句子的因果关系,而是考查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和真实表达。“淡化语法”的提出,将语文教学从机械繁复地肢解语言的训练中解放出来,引导我们关注生活、关注运用。余老师《语法啊,语法……》一文正是陈述了这一观点。
“淡化课文”更是一个大胆的思路,意在让考试与课文脱钩。它的提出则引起了我市语文界的强烈反响。有人认为,课文不考了,那还上什么课。也有人说淡化课文就是忽视教材。对此,余蕾老师撰写了《重提与〈课文脱钩〉》《谁说课文可以不教了》等文章阐述了考试不考课文的实质正是为了激活教学,为了有效地用好课文、用活课文、用足课文。“课文无非是例子”(叶圣陶),考试淡化课文就是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运用课文这个“例子”联系生活来“反三”,促使学生学好“例子”,运用“例子”。以中考《说到音乐》第1题为例:文中加横线的“江南丝竹”中“丝竹”作“音乐”解,在你读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过两次,请任举一例。试想,如果学生在学习《陋室铭》《醉翁亭记》时对文中出现的“丝竹”一词的意思含混不清,即使是开卷,他又能到哪里去查找原文,又能怎样完成答题?考试“淡化课文”改变了“抱着课文打滚”的封闭的教学格局,使语文教学得以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也使课文得以发挥出最本质的作用。
“淡化文体”所倡导的是学生能自由地、无拘束地、尽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发挥写作优势,写出得意之作。而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已在教育部就中考问题提出的改进意见中得以证实。
从“三个淡化”开始的宜昌市中考语文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最终形成了“突出能力、注重运用、联系生活、取材课外”16字命题方针。随后,又迈出了实质性的几步:20试题以减少标准化,增加主观性试题为基本特色,奏响开卷的序曲。20提出废止标准化试题,语文实行开卷考试!20继续实行开卷考试,突出开放性评价特色,大步走向新课程标准。
阅读考试的走向正是如此。
从近三年的中考试卷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阅读考试的几大特点:
1.取材课外,文质兼美。
多年来的“课内外衔接”实验极大地改变了宜昌市语文教学的格局。师生已形成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教学理念。热烈蓬勃的课外阅读是我市衔接实验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实验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课外阅读有效地开辟了语文学习的畅通渠道,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良性发展,为四个‘四大限度’(即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的落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余蕾语)新课标提出初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如果加上小学应读的145万字,初中毕业生应有400万字以上的课外阅读总量。我市取材课外的命题思想正是以此为基础产生的,所以在中考的阅读考试中,我们可以大胆地与课文脱钩,以大纲和教材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训练项目为命题依据,取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向课外延伸。
首先,取材课外有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支持。余蕾老师撰写的《八小时以内学不好语文》《400万,你拥有吗?》《谈谈课外阅读》等文对课外阅读的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命题中对阅读质量的考查主要表现在:a.考查阅读习惯。书写习惯、积累习惯、归纳习惯等等都是最基本的。如年第1题考纠正常用语中的错别字,第8题给长篇名著做一张阅读卡片,年《三层结构》第1题做读书卡片等。b.考查阅读积累。没有积累,便没有质量。如2000年第9题的第4小题,年《萤火虫的“小灯”》第3题,2002年《熟读精思》第5题、《优点零》第5题等都是考查学生的积累量。c.考查阅读策略。2001年、2002年在阅读题目中出现的“速读、略读、精读、品读”的字眼,并非简单的标签,它所倡导的是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速读,重在抓住中心,贯通文意,2001年《萤火虫的“小灯”》第1题即为实例;略读,要求抓住要点,理清脉络,2002年,《三层结构》第1题填表便最能体现;精读,要求熟读精思、深入理解,2001年《说到音乐》第6题、2002年《优点零》第2题就作者的说法谈自己的观点正是代表;品读,要求反复揣摩、用心玩味,2001年《雨的随想》第1、2题,2002年《世间最美的坟墓》一题反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感情与意境。d.考查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的阅读积累、正确的阅读策略和扎实的基础训练的综合体现。重在整体感知,理解运用。对此,余老师的《阅读贵在整体感知》一文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在中考试题中,如2000年第11题《雪白》的第4小题,2002年《世间最美的坟墓》第3、5题等,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其次,阅读选文的标准是文质兼美。内容广泛,近三年的选文、选段可以说涉及了自然科学、思想政治、艺术文化、文学修养、现状反思、文化继承等等,丰富多彩;在形式上,注意典型性和代表性,涵盖了说明、议论、散文、寓言、科学小品等多种文体;在语言风格上,有的科学严谨,有的生动简明,有的含蓄隽永,有的富有哲理;在可读性上,生动灵活、耳熟能详。以2000年的中考试题为例,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材料俯拾即是:“圆你一个出国梦”“享誉神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鲜活的材料,既体现了“降低难度,不设审题障碍”的命题原则,更主要的是体现了走向生活的语文观。
我们的选文以美文、时文为主,意在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注重在内容上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与滋养。以2002年中考试题为例,爱读书者可以在此获取更好的读书方法;爱科学者可以更全面认识科学知识体系的构成;爱思辩者还可以更深入反思教育现状;而在托尔斯泰墓前,每个人都将受到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意在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精华,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加学生人文底蕴。
2.读写结合,注重运用。
试题不追求知识复现式考查,不以单纯的字词名篇知识概念列项,堆砌名词术语,而是突出读写,考查迁移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读写结合是我市阅读考查的又一鲜明特色。语文学习既重吸收,又重表达。而取材于生活的时文、美文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了“感”“悟”的空间,也激发了学生真实表达的热切愿望。所以,我市中考命题从减少标准化试题,到2001年废止标准化试题,到2002年不提供“标准答案”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注重读写结合,注重能力运用的结果。客观题越来越少,主观性越来越强。使学生不再满足于记住老师给予的结论,而是用心揣摩,独立思考,如实陈述,表现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实际运用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不是要追求语言知识的系统的完整,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仅如此,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只能是大量的语文实践。”余老师撰写的《基础知识怎能忽视》《基础知识重在运用》等文中对着重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也作了明确的表述,并在中考命题中得以具体体现。
比如,近三年中考试题中都有仿写题。(2000年第7题、第9题的第4小题,2001年《河水与大堤》第1题、《雨的随想》第5题,2002年《优点零》第4题、《世间最美的坟幕》第3题等)这类题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它以读懂原文为基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情感态度来完成,要求读得深入;写好一个句子,必然涉及句法、句式、修辞、连贯等问题,但若只记住这些概念、规律是远远不够的,会用是关键,要求写得贴切。读写结合,极富创造。
再如,近三年中考试题中都有概述题。(2000年第8题,2001年《河水与大堤》第3、4题,2001年《说到音乐》第4题,2002年《世间最美的坟墓》第3题等)这类题型是以阅读理解为核心。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具体情感,获得独特感受,然后调动语言积累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准确、精当地表达出来。读与写融会贯通,全面展现语文素养。
此外,近三年中考试题中还有语言揣摩题。(2000年第9题的第1小题,第10题的第2小题,第11题的第1、2小题;2001年《河水与大堤》第2题、《雨的随想》第5题,2002年《优点零》第3题等)这类题型重在考查语感。语言的运用,词语也好,句子也好,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文章的上下文,结合自己对词语或语句的深入理解,准确、得体、连贯地运用,必然是熟读精思的结果,是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
2002年《世间最美的坟墓》第6题完成“阅读提示”应该是最典型的读写结合、注重运用的题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命题者在每则阅读材料之前都添加了“阅读提示”,特别又在此段阅读中明确鼓励学生借助注释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来完成。这种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必须在阅读感知内容、参阅提示、研读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造才能写出精彩的“阅读提示”来。
3.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开放评价。
新课标大力提倡的学生“独立阅读,自由阅读”的品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一思想在我市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得以充分体现。我们将“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考查,部分试题力求做到开放,以便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充分表现”写进了《中考说明》。
首先,还学生独立思维的权利。学生是拥有独立人格与思想的精神个体,如果考试变成了对他们的约束与禁锢,考试就只能是命题者操纵的游戏。所以我市的中考在命题上十分注重提倡学生的独立思维,致力于挖掘学生的个性思维和主观感受。比如,2000年第10题的第4小题的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还有2001年《说到音乐》第5题简评歌词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而《说到音乐》第6题、2002年《优点零》第2题,针对文中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认同也罢,反对也罢,个人的生活体验、真实的主观感受,都将给他们以心灵的触动,激发出各具个性的表达。
其次,给学生创设自由想像的空间。想像是创新的基础,阅读离不开想像,只能驱遣着想像来读,才能真正品味出语言之美,思想之美。我市中考命题对学生想像力的关注力度很大。2001年《萤火虫的“小灯”》第2题的设想、2002年《三层结构》第4题的创造性比喻、《雨的随想》第5题和《世间最美的坟墓》第2题的想像描写,都是在集中考查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合理想像。好的想像并不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以《世间最美坟墓》的第5题为例,其想像的基础来源于文中夏天、冬天的描述内容引发的情感体验,而学生对春天、秋天的实际认识以及对墓地氛围的体察则成为想像的合理要素。
另外,还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评价环境。我市于2001年开始实行开卷考试,在探索开放式评价体系的改革之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开卷只是一种形式,但它所倡导的是一种开放的观念。它所要突破的是封闭的教学格局和封闭的评价方式。这种思想反映在试卷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答案惟一”的题目大大减少,(2001年2002年都只有11分,占全卷总分的9.2%)而“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明显增多。最典型的要数2002年,试卷开宗明义,在《给考生的话》中,明明白白告诉学生:“许多题没有设计‘标准答案’,你不必有顾虑。……答案就在你的笔下”;在《评分说明》中,同样写给阅卷老师一段话,希望老师们“不要以自己的思维习惯和个人好恶评价学生,要饱含爱生之情,细心琢磨学生的答题思路,认真揣摩学生的答题结论,善于发现学生答题思维过程中的亮点”,力求为学生的个性思维提供宽容、认同的氛围。对此余老师撰写了《为不给“正确答案”叫好》《语文不是1+1》等文加以阐述。
4.古为今用,重视积累。
古典文化的熏陶,文学常识的积累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可或缺的方面。在实施开卷考试的今天,文言文怎么考?识记怎么考?都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对此余老师撰写了《文言文的读和考》等文进行了解说:“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学和文化的载体,不少文言词汇和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浩如烟海的文言诗文,我们还读得太少太少……一句话,要增强文言文的积累和修养。”“把文言文教学定格在考试上,尤其是定格在古汉语知识的考查上,恐怕难入佳境。”
因此,在中考试题中,文言文的考查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分散在各阅读篇目中,重在考查学习文言文古为今用的能力(如2001年《说到音乐》第3题根据阅读理解,解释“使贪夫廉,懦夫立”一句,还有《雨的随想》第3题解释带文言色彩的“独”字的意思,并列举两个同例、第4题读文联想诗句等题);一是集中选读浅显的文言篇章,重在考查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如2002年《熟读精思》一文的阅读理解);一是在阅读联想中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能力(每年均有)。
多年来,我市的语文教学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探索改革的成功之路,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2001年教育部门颁布了《语文课程标准》,准确地说新课标的思想并没有让宜昌人有“恍然大悟”的感受,而是更坚定了改革的信心。因为我们明白了:我们多年来的改革之路是正确的,我们就是这么做的!
对我市的教改和考改,刘国正先生作了高度评价:“搞这项衔接实验,要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考试改革,否则就会……绊手绊脚。宜昌的同志看准了这一点,大胆地改革考试……由于指挥棒指得对头,考试促进了实验,他们的经验值得推广。”2001年6月14日,《中国青年报》以《语文的正途》为题对我市实行中考开卷考试进行了相关报道。
当然,我们更知道,改革之路并不平坦,考试改革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但我们将会坚决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将我市语文的课改、教改和考改继续推向深入。
走向生活教案篇十四
我抱着她许久没说话,那时,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做心疼;经历了秋的无限萧瑟,秋意寒凉,树叶飘落,花朵凋零。走向生活作文可是她却受不了。800字作文若是人能分为批判主义派、写实主义派、现代派、超现实主义派着四个派,你是个超现实主义派?尽管这永恒有些许悲凉。
有的人认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凡我,我必犯人。”有的人认为:“现在是弱肉强食的世界,一次小小的错误可能是终生的遗憾,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为什么要插手别人的错误呢?不理不睬有时是最好的办法。”有的人认为:“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但人的本性终究是善的,错或恶的背后一定有什么阴影罩着他,只要将他拉回光明,生活不就又美好起来了吗?”
名师点评:
整体来讲本文的论点还算清晰,通过历史事件及名言论证作者的观点“谅解他人”,特别是结尾的总结文笔优美论述有力;但是题目和开头稍显不足,题目有些过于抽象,开头也与文章没有关联,如果能开门见山会更好。
谅解并不等于懦弱。“懦弱”是没有风骨的表现。人活在世上面对挑战,每个人都是一个拳击手,懦弱就像被别人打也不还手一样。正确对待他人的错误,学会谅解,才是重要的。阿q的行为不是谅解,别人打肿了他的右脸,他又让别人大肿他的左脸,“确保”左右对称。这才是懦夫的表现,也是跟谅解最不符合的一点。
谅解,是人生道路上最亮的明灯,它可以温暖人的心,也是最有力量的武器,拥有它,我们就会走上生活的阳光大道,使人们之间的隔膜变淡,使人们的心灵更丰富多彩。
走向生活教案篇十五
《走向海洋》这本书,介绍的关于地球文化的事。它告诉我们许多重要。
杨利伟是第一位中国人离开地球的人,从远远的宇宙俯目敢家园。他看到的地球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个浑浊的星球,恰恰相反,那是一颗湛蓝色、晶莹剔透的球体,它不应该叫“地球”,叫“水球”更合适。
我们的国土越来越少,地球上的部分都是海水,我们现在应该得保护地球,让环境变得更好,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好。
我还介绍一个我了解的信息。喜马拉雅山最高峰,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一旦投入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会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可以说,覆盖的球表面的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土地,而是一望无际的海水。叫“地球”,也许是个错误。
地球的海沟可真厉害,都能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给淹没,地面的海水可真多!真是出人意料。看来“地球”改名叫“水球”更合适。
走向生活教案篇十六
同学们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中国的领土有多大?你们一定说有960万平方千米。你们错了,你们忘了计算海洋的面积了!在这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里,就有许多秘密。
你们知道吗?海洋是人类母亲,她为人类提供了生物资源,和最大的淡水库。当宇航员杨利伟告诉我:他看到的地球并不是一个土黄色、混沌的星球,而恰恰相反,那是一个碧蓝色、晶莹剔透的球体。人们才开始去了解海洋。人类先是对海洋是崇拜,是敬畏,慢慢的人们开始去探索,去了解海洋了。
海洋,文明的起源;海洋,蓝色的宝库;海洋是未来巨大的财富!我们一定要保护海洋,让海洋永远碧蓝!
走向生活教案篇十七
在实际生活中,我与埃莉诺?罗斯福小的时候有着一些相似之处。我有时遇到一些事情总是缩手缩脚的,不太愿意表现自己。语文课老师提问,我有时明明能回答得很好,可一站起来我就有些紧张,生怕回答错误,因此不是结结巴巴就是忘了该回答些什么,所以总有些尴尬。也正因为这样,每每老师提问,我总不太自信,故而不敢举手。
其实每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有先战胜自己,才能多一点自信。
而说到广交朋友,我觉得并不是说让人们去盲目地交一些朋友,也不是说朋友越多就越好。交朋友,要交一些真心对你好的知心朋友。高尔基说过一些话:“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为你高兴,而不捧场。在你遇到不幸或悲伤的时候,会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我们应该这样要求自己的朋友,这样的友谊才是最可贵的。”而有些人交的那些所谓的“朋友”并不能给他自己带来什么帮助,有时甚至会使人和他自己一起堕落、走入歧途,而无法自拔。
在你富裕时,只有真正的朋友对你最真心,并不看中你的钱财;当你生活窘迫时,那些酒肉朋友不但不会给你帮助,还会拒你于千里,避而不见,只有知心朋友才会伸出手来帮助你走出困境。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它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纯洁而美好的感情,真正的友谊,是以理智为前提,以互助互.为纽带,共同建立起的一种高尚的情谊,而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是不容易的,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总之就是一句话:走向生活,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要广交朋友并且要保持那份美好而纯洁的情谊。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172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