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实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23:22:12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实用19篇)
时间:2023-11-28 23:22:12     小编:笔尘

思考是总结的基础,也是我们成长的关键。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言之有物、思路清晰,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推荐给大家几篇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一

[内容]。

“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流程长,结构散,主客倒,反馈少,忽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学生作文都是“奉命而作”,因而“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才能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激情满怀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作文教学富有生命活力。

一、命题激趣,诱发情感。

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首先接触的是题目,题目新颖且有鲜明的色彩、饱满的感情,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情感在心中激荡起来。反之,命题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积累,不考虑能否引起学生作文的兴趣,在一定意义上会违背学生的写作心理,压抑学生的作文情感。“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作文命题的真谛,命题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感情实际和需要,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积累,触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命题要注意“四性”。一是启发性。有启发性的命题不但能勾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使之头脑中浮现出作为写作素材的各种各样的鲜明形象,而且能开拓学生思路,能由此及彼产生联想,诱发他们潜在的情感。二是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皮层下的中枢神经传至大脑皮层的情绪冲动,好像在唤醒正在沉睡的大脑皮层细胞,使它们积极活动起来。趣味性的命题能唤起学生的这种情绪,使之产生“我要写”的积极愿望。三是动情性。动真情,是学生作文的兴奋点,动情性的命题能引起学生的创作激情,产生写作冲动。四是灵活性。叶圣陶先生说过,命题作文是“不得已而为之”,“学生所写的,必须是学生积蓄的”。我们在命题时要克服公式化、概念化、成人化等倾向,注重灵活性。可采用“规定范围”(半命题)、“自由命题”等形式,使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爱好,拓宽思路,畅所欲言,“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带着情境性的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有引发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受到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时,人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当内心涌起不能自己的情感时,便要用文辞表达出来。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沸腾的社会生活。此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声像渲染”、“生活再现”、“现场表演”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情感激越,不吐不快。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观察、思维,更要使学生入“境”生情,融“情”入境,带着感情去观察,去深刻体验和感受所观察的事物,以言其心声,不为文造情。经过长期的练习,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情感,语言积累也随之丰厚起来,作文自会大有长进。

三、下水引路,沟通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作文的“下水”,他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都没有听过教师自己议论写作文的切身体会。

教师“下水”,可亲自尝试写作的甘苦,了解关隘沟坎,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就能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教师如能把自己如何打腹稿,怎样立意选材,如何谋篇布局等体会告诉学生,利于密切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教师“下水”作文丰富的词汇、精彩的篇章更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教师经常“下水”垂范,还能以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喜欢作文。

四、加强评改,深化情感。

实践表明,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更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情感,促进学习的进步。因而作文批改首先要及时,以满足学生尽快了解自己写作结果的情感需要。其二,要善于点拨,富有启发性。恰当的评语既能使学生明确方向,逐步找到作文门径,又能通过它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其三,褒贬适度,注重鼓励性。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对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具有催化作用,作文批改要善于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特别对后进生,更要多加鼓励,让每个学生见了作文评语后都有成功感。其四,评语要有亲切感。美国专门从事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的格雷夫斯教授认为,“师生之间正常的个人磋商才是真正的写作教学的基础”。我想,他所指的“个人磋商”,大概不只局限于师生间面对面的交谈,也应包括“作文评语”这一形式。学生在接受知识或评语时,有情感参与,是有选择的。如若老师的评语内容空泛,只评不导,或不痛不痒,草草了事,就会使学生从情感上拒绝它,讨厌它,甚至产生消极对立情绪。亲切的口吻,提示性的磋商语气,利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使学生读着仿佛觉得老师在同他亲切交谈一般,怀着愉快的心情,乐于动脑想,认真动手改。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词语。”注重写作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对所写事物激情满怀,才能调动其他一切写作因素有效运转,打开写作思路。以情融情,方能情至石开,使学生作文充满真情,使整个的作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二

摘要: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歌曲旋律和歌词的练唱等,造成许多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不喜欢唱歌的尴尬局面,这是由于教师忽视了歌曲中的情感线索,教学要以情贯穿始终,利用多种手段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情感。以情去教、以情去练、以情去听,开拓学生的思想空间和精神世界。

关键词:情感培养;情感之弦;情感世界;情感火花。

歌唱教学是当前初中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对于每周仅一次的音乐课,教师常常为了赶教学进度,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只注重让学生练唱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等,无暇顾及学生的感受与体会,结果造成许多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不喜欢唱歌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忽视了歌曲中的情感线索,没有让学生真正投入到音乐的美好境界中去。笔者认为,在歌唱教学中,歌曲旋律和歌词的练唱是必须的,但情感与音乐永远是打动人心的组合,音乐课堂教学要以情贯穿始终,利用多种手段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情感。如何在音乐课的歌唱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呢?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践:

一、利用新课的导入,来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形式各异的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情感、拨动学生情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导入,可激发起学习歌曲的强烈愿望。常用的导入方法有:谜语导入、谈话导入、歌曲导入、情景导入等。如,在学唱歌曲《无锡景》前,教师可用课件放一两处无锡的景色,并问学生:“这是哪个城市的景色?该城市还有哪些名胜古迹呢?”去过无锡的学生可能早就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迫不及待地想说话。那时可以让学生代表发言:“无锡,有梅园、太湖、天下第二泉……”再问:“无锡有什么丰富的特产呢?”再答:“豆腐干、水蜜桃、泥人……”这样一问一答,学生对无锡的向往与喜爱之情便油然而生,接下来学歌的效率就提高了。

实践证明,歌唱课中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情弦,使学生产生期待心理、增强学歌的欲望,大大提高了歌唱效率。

二、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感染学生的情感世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学生接触音乐之前,有一个让他们体验自然情绪的阶段,诗意的朗诵、带感情地讲故事,都是感染学生情感世界的条件。

1.有诗意的朗诵,来迸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歌曲《故乡的小路》中的歌词就是诗话的语言,在学唱歌词前,教师可先对着学生朗诵歌词,通过情感的体验去把握歌词与语调、语气的轻重缓急等,当优美的曲调与诗化的语言相结合时,音乐的魅力自然就流淌到学生的心中。

2.带感情地讲故事,来带动学生的情感。

如,在欣赏和学唱童声合唱《蝴蝶飞呀飞》时,由于今天的初中生生活优越,体验不了解放前少年儿童的苦难生活,所以把这歌唱得轻松活泼,表现了一种欢快、愉悦的情绪,这完全有悖于作曲家的作曲意图的。通过教师带感情地讲故事,学生很快明白:这首歌抒发着对小萝卜头这些孩子深沉的爱和深刻的同情,希望他们也像现在的孩子一样过上光明、幸福的生活。(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于是,学生的真实情感完全被感染了,他们唱得非常的动情与投入。

三、通过有感情的范唱和生动的表演,来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我们在歌唱教学中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自己要先对作品动情,产生一种对作者、对作品的理解与同情,再以此为动力展开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有感情的范唱等。

如,欣赏完非洲扎伊尔民歌《依呀呀欧雷欧》后,学生有点会唱却不能恰当理解及表现歌曲的情绪,这时,我进行了范唱与表演,做起了非洲民歌特有的蹦跳动作与适合作品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本意只想给学生做示范,没曾想唱完之后学生都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被我的范唱与表演而感染、打动,随后也跟着边唱边表演起来。

上例是教师充分用声音和表演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因势利导,以情动情,做到师生“情感”共鸣,学生的情感火花很快被点燃了,教学效果也在情感的共鸣和互动中得到加强。

“悲欢之情人皆有之,发之于声便是歌唱。”情牵声,声传情,表达感情是人的能动反映,情感是歌唱教学的生命线,在歌唱教学中,如果音乐教师只关注歌曲旋律和歌词的掌握,不关注健康丰富的情感培养,忽视的必将是音乐教育本质――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本能。作为一名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音乐教师应明确“艺术就是感情”,应认准情感应是学生与歌唱之间的切入点,要把这种培养融汇于整个教学中,以情去教、以情去练、以情去听,开拓学生的思想空间和精神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燕山中学)。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三

数学教材虽然也和其他教材一样,是根据教学大纲用科学的连贯的叙述来说明教学内容,但也有它独特的词汇、不同的叙述格式和语言特点,因此,必须经常地指导学生自学、阅读和钻研教材,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这不仅能大大减少接受新教材的困难,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因而得到提高,同时,还为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创造了条件,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扩大视野,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

作者:马晓克作者单位:河北唐县石门中学,河北,唐县,072350刊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china年,卷(期):2010“”(18)分类号:g633.6关键词:数学教学自学能力悟出规律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四

文化知识的多少,决定着学生的想象力。知识贫乏,其想象狭窄、肤浅;知识丰富,其想象则开阔、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积累学生的知识,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适应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的确立,必然要有一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手段。在目前众多教育教学手段中,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当属教育的前沿科技手段,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借助媒体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而且使用多媒体本身,就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创新体现,对学生有一种言传身教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运用视听、音像、电脑等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各种知识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

如我在教《看云识天气》时,配以挂图帮助学生认识云的种类、形状;教《望天门山》,借助幻灯投影图象,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雄奇景象和“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丽景色。

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确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切不可单纯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不问课型、内容,一律使用五彩缤纷的课件,给人有喧宾夺主之嫌疑。

(2)重视课内外材料的联系组合,使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而完整的印象。如学了:“碧水东流至此回”;“春来江水绿如蓝”;“黄河流水鸣溅溅”;“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诗句后,我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的不同的感情。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意识到,正是由于诗人对水有了整体、充分的认识,才能从大小、冷暖、颜色、气势、速度等方面来塑造文学形象,表达不同的感情。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去体味、观察、比较,以帮助学生储备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训练学生语言、增强学生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生动的语言,就如同“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训练学生语言、以增强学生想象力。

(1)运用优美的语言,感染、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准确体会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感染下,精神得到熏陶。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可引导学生对“偷偷、钻、嫩嫩的、绿绿的”等细加咀嚼、推敲,让学生意识到生动而传神的语言的精妙之处。

(2)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可提高了学生想象的水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用语言描述想象内容的训练。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我让学生结合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想象“美丽的街市”中牛郎织女是怎样生活的?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想象“若小孩的话皇帝没听到或没人说真话的情景”,以及“皇帝回宫后的.情景”等等。并且要求学生根据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通过再造想象,学生不但锻炼了想象能力,而且由于语言的调节而提高了想象的水平。

三、训练学生写作、激发学生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训练学生写作入手,进而分析,再进行想象。如诗歌教学中,由于诗歌局限于篇幅,往往是点到为止,不能展开而留下空白,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这“意无穷”,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加以补充。如杜甫的《石壕吏》,写到“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就结束了,诗人并没有写出老妪、老翁的结局。这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老翁可能产生的言行和思想活动,进行续写,也可对叙事诗进行全文改写,写尽老翁的辛酸、悲苦。小说有时也会留下耐人寻味的结局,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一家旅游回来时换乘了船,为什么?于勒究竟回来了没有?这时可引导学生想象于勒回来后的情景,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和言行,通过续写,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想象,不失时机创设情境,提供联想线索,千方百计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五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人际交往活动.无论是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还是处于教学主体地位的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更要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

作者:平天增作者单位:荥阳市高级中学,河南,荥阳,4501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80关键词: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六

[内容]。

“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流程长,结构散,主客倒,反馈少,忽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学生作文都是“奉命而作”,因而“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才能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激情满怀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作文教学富有生命活力。

一、命题激趣,诱发情感。

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首先接触的是题目,题目新颖且有鲜明的色彩、饱满的感情,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情感在心中激荡起来。反之,命题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积累,不考虑能否引起学生作文的兴趣,在一定意义上会违背学生的写作心理,压抑学生的作文情感。“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作文命题的真谛,命题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感情实际和需要,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积累,触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3]。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七

语文是一门语言和文化相融合的基础科目,对学生语言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不论是古文诗词、当代诗歌或是外国名著,都蕴藏着大量的具有向上意义的美好情感。因此,教师切忌浪费现有的价值资源,而是要通过特殊的教学方法将这些内容悄无声息地渗透于课堂中,彰显“立德树人”的教学宗旨。本文立足于教学实践,并结合教学经验,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与价值观,从而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感悟到文学的魅力与感染力。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汉语文字博大精深,含义广泛,而初中阶段的部分学生阅读水平较低,往往会对某些文章的某些片段断章取义,得出一些不符合作者或者正确三观的情感体验。因此,需要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明确教学内容的思想情感,详细分析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哪些片段体现了这些思想情感,从而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其健康的审美情感。例如,教师在进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的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阅读,使学生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行合理分析,对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之类的句子进行仔细分析,在分析文章句子的过程中感知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德,体会文章作者对闻一多先生革命精神的高度赞扬之情。通过这一过程,教师明确了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指引了学生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本内容的正确的思想情感,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在朗诵课文中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的科目,具有很强的可朗诵性。并且,朗诵文章对于教师提高其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学生通过朗诵课文,可以对文章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学生在朗诵课文的同时,教师应当指引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诵,并且是使用正确的感情。例如,不要用思念家乡的感情去朗诵一篇爱国的文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去观看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朗诵视频,在观看朗诵视频的同时更好的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并鼓励学生模仿朗诵者,大胆开口朗诵文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师在进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的教学时,可以播放这一篇诗歌的朗诵音频,先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体会朗诵者在朗诵的过程中使用了什么样的情感,再鼓励学生在听完音频之后模仿朗诵者朗诵这一篇饱含热烈的爱国情感的诗篇学生在听与朗诵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这一篇诗歌的理解与认识,并且能有较好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高尚情感的教学目标。

三、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文章情感。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更加重视课本内容中考试知识点的分析,并且仅是通过黑板教学,缺少情景的模拟,忽略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初中语文的过程中缺少切身体会,难以使文章的思想感情深入人心。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之下,要求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因此,创设教学情景成为教师实现这一教学要求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对话。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人物角色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感知文章总的思想情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所扮演的人物角色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对人性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并且学生在评价人物角色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好地体验作家们所刻画出来的人性百态,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新媒体,在视听结合的条件下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

在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之下,新媒体教学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教师们的日常教学当中。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新媒体教学的使用能够使学生在视听结合的条件之下,更加直观地了解初中语文课本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例如,教师在进行“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播放有关《城南旧事》的相关影视资料,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并且通过演员的演绎,使得学生可以在观看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在阅读时难以感受到的思想情感。教师通过新媒体的使用,播放相关影片给学生们看。学生通过这一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通过演员们的生动演绎,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美好情感。基于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条件之下,素质教育也得到了快速推进,学校及教师也逐渐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更加注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正确的价值观,以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语文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同时学生对于此学科是最为熟悉不过的,使教师更加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审美情趣初步养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健康向上的情感观念,这是当代初中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参考文献:

[1]李克明.浅析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3).

[2]伏巧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8(3).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八

摘要:歌唱艺术的动人之处,不仅仅在于美妙的声音,更在于其中所蕴含的真挚的感情。所以说声情并茂才是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高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声乐教学将歌唱者的气息、共鸣、呼吸等声乐技巧放在首位,忽视了情感的培养。而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生命和灵魂,它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

声乐是一门用声音来表达感情的艺术,它是音乐和语言的有机结合而诞生的艺术,能够直接反映人类的喜怒哀乐和所思所想。在这其中,感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感情是声乐作品生命力的直接来源和灵魂。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应该是贯穿于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1、情感培养能够加强声乐的表现力。所谓的表现力是指为了某一目的或者完成某一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地显示出自身的特点、能够让接受者一目了然或轻松接受的能力。声乐的表现力就是指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歌唱者能够充分体会到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传达给听众的能力。简单来说,声乐表现力就是指演唱者演绎声乐作品的能力,这不仅仅关系到演唱者对于演唱技巧的掌握,更关系到演唱者是否真正领悟了声乐作品的内涵、把握了声乐作品的灵魂。一个优秀的歌唱家,其歌声不仅仅是动听,更重要的是感人。所以说,情感培养对于加强声乐教学的表现力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2、情感培养能够帮助歌唱者把握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声乐风格。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习俗。这些文化和习俗又因为地域环境、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反映到音乐中,就形成了各民族特有的声乐风格。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某一特定的音色或者音调就代表某种特定的情感,成为某一民族的声乐的特征。所以在表演声乐作品时,一定要掌握作品中的民族感情。

3、情感培养能够帮助歌唱者准确表达声乐作品的审美情趣。虽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地上升。但是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声乐作品的审美是有差别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欣赏同一首声乐作品,也会有不一样的审美感受。虽然人们的审美感受会不断地变化,但是其对于感情的感受和接受却是在不断地深化。感情也是声乐作品中永远不会变化的存在。所以培养学生对于情感的接受和表达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准确地表达声乐作品的审美情趣。

1、了解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时代氛围中被创作出来的,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它的身上就具有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它就承担着表现生活在那个特定时代的人们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的任务。所以,了解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演唱者把握声乐作品中蕴含的感情。例如家喻户晓的声乐作品《松花江上》创作于上个世纪30年代,那时正是外敌侵占、国破家亡的时候,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的命运都处于风雨飘摇、危在旦夕之中。此时,保卫国家、保卫家乡的声音一旦发出,就立刻在所有的中国人的胸膛中响起了回声,所以歌曲中雄壮而悲壮的情感十分明显。再如《喀秋莎》这首歌曲,如果不看背景,仅仅从歌词表面来理解的话,这首歌很接近于单纯柔美的爱情歌曲。但是这首歌曲创作于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喀秋莎既是士兵们使用的火箭炮的名字又是士兵们心上人的代称,所以这首歌曲在倾诉爱情思念的同时又寄寓着别样的爱国情怀,这是演唱者在演唱时要特别注意的一点。了解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能够帮助演唱者快速准确理解作品、把握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蕴。

2、设置特定的情感氛围。与声乐作品相融合的情感氛围能够引导学生快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设置特定的青年氛围,来培养学生对于情感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在演唱《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来读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在音乐的伴奏下,出示这样的画面:江水在柔亮月光的照射下,缓缓地流淌,仿若漫不经心地随意打了几个弯儿,就流过了花草遍地的原野。月色如同轻纱一样笼罩在花树这个新娘子的头上,为它增添了些许神秘的色彩等等,这样的情境,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感受到声乐作品中的美。

3、“声”“情”要有机结合。声为情音,情是声发,二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声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满溢胸中,自然由口而出,只有声音没有感情就不能产生真正的艺术感染力。情是声的基础,只有情感没有声音就不能称之为声乐艺术。只有两者完美结合,才能够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例如王菲的《明月几时有》,这首作品不仅仅对演唱者的声音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对演唱者的情感体会也非常苛刻。演唱者需要了解作者的失落、彷徨、思念、祝愿之情都是从何而来,又如何表达的。王菲那种沧桑而又飘渺的嗓音完美地诠释出了这首歌曲的灵魂,所以才成为乐坛上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九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开阔视野和提高文化素养。由此可见,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语文课当作只是进行语文教与学的课,它同时还担负着思想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任务。因此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潜力,培养能力,从而使学生以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有“情”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着学生的活动。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说语文。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初学语文时都兴趣盎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容量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兴趣的保持程度则会因人而异,出现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会完全丧失兴趣。针对这一自然现象,我们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应该多关心鼓励,多给予实际行动上的'帮助,从众多方面着手,要防微杜渐,更要亡羊补牢。

著名作家冰心讲过:“我只觉得‘师’和‘生’应当是互相尊重、相亲相爱的朋友。”要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就应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主要以交际为主,如果学生不敢或者不愿开口讲,哪怕考试的分数再高,我想这个老师也不能称之为成功的老师。为了能使学生敢于开口、愿意开口,教师应对他们有亲切感和信任感,多和学生在一起谈心交流,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

二、优化心理状态,使学生感到有“功”

所谓心理状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基础上所产生的相对稳定而又尚未形成品质特征的一种特殊的情绪状态和行为方式。“求成功”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即使是一点一滴的进步,也会使小学生感到愉快,是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学生学业取得进步时,教师对学生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光荣,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使用鼓励性语言,可以激发学习成功的动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对问题回答得好的学生说“你真棒”、“好样的”等,有时还可借助同学们的掌声进行鼓励,对于回答得不好的学生说“再努力,相信你一定行”等。学生听到这些肯定和赞扬的声音,就会洋溢在欢乐之中,他们的大脑皮层就会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学习兴趣也就会有效地激发出来。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回答不出来的问题,老师不能加以批评,特别是对学习上不是很好的学生更不能如此,因为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那些学生对学习更不感兴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我们应该给学生们更多的鼓励,对他们在学习上的错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课上用浅显的语言和他们交谈,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产生成就感,这样才会有更进一步的学习动力。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有“味”

在教学内容上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形式上力求新颖多样,以满足学生新奇感的心理要求。如通过集中识词,让学生从已感知的语言材料中,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自己发现读音规律,再将读音规律运用于单词的记忆中,使学生感到单词并不难记,激发学生取得成功的动机,同时也降低了学习难度,从而提高了成功的机率。又如,通过不断变化教学手段dd有时引导学生做游戏,有时引导学生进行竞赛,有时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大脑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充分发挥优势机体的潜能,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滋味是非常好的。

四、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有“用”

五、运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使学生感到有“礼”

小学的语文特别注重口语交际,因此,它不可能像语文数学那样,很多地依赖书面考试的分数来评定学生的水平。为此,教师应在学习评价上力求形式多样,通过不同层面的考察,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开学初,我就提出了三种平常语文测试的方法:第一种是观察学生,平时的朗读和平时的作业(这是针对品学兼优、口语好并且胆子大的学生提出来的);第二种是教师选定考试的内容,学生自由找同伴表演给老师看,平时书上的朗读作为加分项(这是针对语文水平还可以、胆子较小一点的学生提出来的);第三种是教师选定考试的内容(书上的内容)表演给学生看或者朗读给学生听(这是针对大部分学生提出来的)。当然,第一种的分数要高一点,第二种稍微低点,以此类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种,也可以三种同时进行,教师过一个星期评价一次,选择最好的一种给学生打分。通过这样的评价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很受尊重,教师对待自己是非常有礼貌的,连考试都可以让自己选。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十

现行语文教材文质兼美,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诗歌的意境美、有小说的形象美、有散文的构思美、有议论文的说理美、有说明文的情趣美等。教师可以凭借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点燃学生心头的火花,达到披文入境、体验赏析的目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呢?就我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些我的做法。

一、移情入境,体现情境美。

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感情,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为作品中的形象、意境乃至情节、结构、词句所打动所感染,诱发其感情上的共鸣。

1.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去。如于漪讲《春》一课的导语是“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用彩笔描绘春天迷人的景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大家熟悉的。”像这样的导语,既能描绘出文章的内容,又有把学生诱导到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中去的作用。

2.借助音乐,创设情境。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造场景和氛围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讲《沁园春・雪》一课,先播放这首歌,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使学生体会到北方山河,冰封雪覆,粉装玉砌的美景;配乐朗读,则更有效地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让学生伴随着婉转激越的音乐,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如教《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时,在播放缅怀周总理的音乐中,发出对周总理的深情的呼唤,引起学生对总理的无限思念。

3.利用图片、绘画的直观性,再现美的意境。文学作品是借文学语言形象地反映生活的艺术,它是通过描绘生动如画的'景物,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意蕴深邃的思想来感人的。因此,讲解课文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状态逐步扩大,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4.在情感教学中,教师必须带有显明的情感体验进行朗读和泛读。进入角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节奏,声情并茂,富有魅力;时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时而低沉咽郁,蕴意浑长;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这样的朗读,学生就会借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进入情境。如教材《樱花赞》中,作者因受到墓地悲歌的感染,情绪压抑到“我的心猛地跳了一下,像点着的焰火一样,从心灵深处喷出感激的漫天灿烂的火花”。作者感情强烈振动,这激情驱使作者用丰富的联想、抒情,创造了一个壮丽的意境,作者情绪达到顶峰:“一堆堆、一层层好像云海似的,在朝阳下绯红万顷,溢光流彩”。谈到繁花似锦,动人心弦处,学生自然情不自禁,与作者的感情共鸣。

5.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中有些文章,学生未曾感受到当时的情景。如《回延安》、《挥手之间》、《周总理,你在哪里》等。因此有必要介绍作品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体会。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可这样介绍:“一提起周总理,你们的父辈会终生难忘,他的一生是鞠躬尽瘁为党为人民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的一生。人民爱戴他、思念他。”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群山肃穆,万水哽咽,亿万人民忍着万分悲痛,冒着严寒久久地伫立在长安街,等待着总理的灵车。

车队像一条河缓缓地流在寒风中,多少人喊着“总理,我们的好总理”,扑向灵车。诗人正是理解并满足了人们的愿望写下了这首诗。这番饱醮激情的叙述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形成了庄严悲痛的氛围。

为发挥情感教育功能,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刻地去体验、把握课文表现感情的情境、基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用教学语言感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朗读、提问、解说,以至站立的姿势和表情都要体现作品的思想感情这个基调。

此外,以表演的方式(如编课文剧),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导入情境都不失为调动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

二、挖掘教材的语文因素,让学生入境、生情、悟道,从而发现美,体验美。

文学是借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语文教材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叙事、描写、抒情,进行思维训练。语言教师要以语文的形象性、直观性来分析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发现美。

1.对文章的重点语段、美言佳句要引导学生加圈加点,吟诵反复,仔细体会文章的气势和神味,从而受到启发和感染;也可通过逆向思维,正反对比,辨析总结,让学生理解此外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假如那样写效果如何?从而体会作者的匠心。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偷偷”、“钻”,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生长起来而且崭露头角,同时显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给人以大地复苏、芳草萌生的新奇愉悦的感觉,真可为妙笔传神。

再如《孔雀东南飞》中,兰芝严妆一段,共12句,写了她的物饰美、服装美、动作美、容貌美,通过对兰芝的外貌描写表现了她的自我价值,维护自我尊严,反抗封建礼教的性格。

古往今来多少文章大家往往把感受最深的事物用十分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只要我们披文入境,认真研读自然会感到作者锤词炼句的功底和他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想象,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

2.引导设疑,讨论释疑。学贵有疑。宋代教育家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设疑是在学生感知入境的思维活动之后进行的,是让学生在借助语言形象对信息进一步“深化”情况下进行的。在设疑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分析《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这篇文章写了三个事例,即松骨峰战斗,马玉祥火中救朝鲜儿童,与战士交谈。作者曾介绍说,创作时本来选了十几个事例,为什么最后保留了这三个事例?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发现这三个事例表现对象不同,表现的思想感情不同,表现的精神品质不同。通过分析开拓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体验鉴赏作品的能力。

3.通过联想、想象,使学生从作品中体验情感。成功的艺术形象都会给人留下联想的空间和时间,要想鉴赏美,就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由此及彼,由内到外。

总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精心设计,使学生能自然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感情、氛围,领略文学艺术殿堂里一幅幅绚丽多彩、耐人寻味的画图;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艺术的熏陶,想象到高尚的境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十一

九年制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能力应与传授知识并举,也就是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由应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转轨于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提高学生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上述诸项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初中《生物》中安排的38个学生实验中,其中单纯的观察实验28个,占全部学生实验的73?7%,而且观察贯穿于全部实验中。因此,教师要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地、正确地、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能力。

1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2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

2.1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

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2.2对比观察。

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例如:鳞翅目昆虫的分种要从头、胸、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种主要观察胸部。常见的灰蝶科与凤蝶科容易混淆,通过对比观察从同中找出异点,灰蝶科翅正面花纹少,颜色单一,腹面花纹较多,颜色较多;而凤蝶科翅正面和腹面花纹和颜色都多。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各科、种的生物特征就易掌握。

2.3重复观察。

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

[1][2]。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十二

摘要:小学高年级学生相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情感更加丰富和敏感,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有助于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深刻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快速理解课文,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情感教育能够强化师生间的交流,让他们的情感表达更加准确。文章详细分析了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以期为研究情感教育的语文教研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

首先,情感教育能够快速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较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而言,小学生更注重教师对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句表扬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等,都能让小学生兴奋,并在兴奋的情感下更容易对学习产生兴趣。其次,情感教育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比较严肃的,严肃的'态度使得教学课堂比较生硬,学生往往会感到害怕,在此心境下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情感教育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平易近人,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下来引导学生,更容易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学习效率更高。最后,情感教育能够强化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把更多精力放在课程内容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忽略学生的感受,情感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认知引导,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内心所向,增进彼此间的交流。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内容虽然通俗易懂,但都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的过程中,应该对课本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深入的挖掘。比如在教授《怀念母亲》时,除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本中的生字、生词和句子以外,要让学生知道课文的梗概,在此基础上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作者开门见山地指出自己的母亲同祖**亲在自己生命中的重要地位,情感基调由此奠定。后来详写了自己同母亲之间的关系,相处时间不太多但是母子情感没有减少,母亲的离世让作者深深感到对母亲的歉疚,由此引发出作者怀念母亲之情。在此处,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作者与母亲见面次数和时间都非常有限,应尽的孝还没有完成,母亲便匆匆离去,这会留给作者多少遗憾。由此让学生由己及人地思考,自己对母亲是否尽到了孝道,如果没机会尽孝将会多么遗憾,以此逐步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歉疚之情。作者在怀念自己母亲之后,因为长时间离开自己的祖国,而引发对祖**亲的深切怀念,作者对于两个母亲的敬意和怀念之情一脉相承,浑然一体。

(二)创设情感教育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只依靠单纯地口头讲解显然不够。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被快速且深刻地激发情感,由此进行情感教育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比如教授《詹天佑》一文,课文有一部分写詹天佑修建铁路时遇到的各种艰难环境,例如“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等,若教师不厌其烦地强调地理环境多么恶劣,勘探及挖掘起来困难重重等,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如果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元素创设出詹天佑修建铁路时的情境,把居庸关的山势直接播放出来,展现出山顶上渗泉水、隧道满是泥浆的图片或视频,把八达岭隧道的长度用通火车的形式动态展现出来,一定会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课文所描述的环境,由此引发他们的想象: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尚且艰难,詹天佑和他的团队还要忍受严寒和饥饿来修建铁路,他们的精神多么让人钦佩!在此情境下,教师再来讲解詹天佑修铁路的事迹时,学生一定会快速理解文章中描述的环境,理解当时修铁路的建设者的心理状态,由此快速激发学生的敬仰之情。

(三)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就只是纸上谈兵,语文中的人文情感来源于实际生活,而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感受和思考。比如在讲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作者对于伯父的情感。在亲情尚且不太能理解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可能无法达到教学效果。与此同时,高年级学生的情感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他们对于周围人的态度、语言、看法等各种行为都非常敏感,教师只要稍加引导,便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亲情观。为此,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前作业让学生去完成,如让学生给自己的大伯、叔叔、婶婶等亲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日常生活中同亲人间的相处模式,讲述和亲人共同经历的美好时光,在思考以及回忆亲人的生活点滴中感受亲情的可贵。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课文的讲解,讲解过程中对亲情教育进行适当的渗透,让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和理解亲情,这样不仅使学生快速内化课文内容,还能让他们学习到可贵的亲情观。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不仅能有效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科目,激发他们的情感认知,还对他们更有效地学习其他科目有帮助。但情感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相对比较复杂,关于情感教育的研究和实施一直没有定向的法则参考。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不断探索和尝试,除了以上介绍的在课本中挖掘情感教育素材、通过创设情境来强化情感教育、把情感教育投入生活实践中等方法外,还可以尝试探寻更多的情感教育方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想情感处于敏感期,稍微进行引导和教育,便会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此,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情感教育,把握好情感教育的正确方式和方法,在日常教育中尽可能地渗透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吕月青.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2).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十三

长期以来,中学政治课教学普遍处于尴尬状况.一方面,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材的培养、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政治课起着其他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存在的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是老师难教.学生厌学,教学情况用“挣扎着前进”来形容一点不会过份.从效果来看也不能令人满意: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只重视分数,为分数而学习,知行脱节;甚至出现根本不想学的状况.

作者:罗刚作者单位:四川省古蔺县德耀中学,四川,古蔺,646500刊名: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英文刊名:duyuxie年,卷(期):20xx“”(7)分类号:关键词: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十四

现代教学论与传统教学论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它认为教学过程决不仅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人的发展过程,即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发展,同时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也应得到发展。为此,现代教学论把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领域:一是以语文知识学习与语文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认知领域,二是以热爱本学科学习、以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和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情感领域。这两个领域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共同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正如大纲所概括的那样:“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1]如何完成这一基本任务呢?一般来说,认知目标往往被人们重视,而且对于认知目标的研究也卓有成效。但对情感目标的制定与实施的研究相对显得薄弱。然而,对情感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忽视将会削弱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整体水平。前苏联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赞可夫极为重视情感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作用。他的一般发展理论将情感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置于显著位置。强调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2]他说:“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效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即创造学习的诱因”[3]。又说:“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情绪意志有关,其深刻的根源在于学生的各种精神需要”。[4]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由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5]一个学生,如果具有积极的情感,就会表现出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忘我的痴情等等,有助于增强对学科学习的思维灵活性与敏捷性,就能顽强地思考,大胆地探索,从而提高思维效果,形成较强的能力。相反,情感消极,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烦乱的心境、冷漠的态度,就会阻碍思维的顺利展开,降低思维的积极性、削弱思维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情感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语文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但是,情感目标的制定与实施确实比认知目标的制定评价要困难得多。曾有人断言:“与大多数认知目标不同,情感目标无法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如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学期或者一年之内达到。因此,它无法在学校环境中予以评价。”[6]事实果真如此吗?认知与情感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们赖以制定和实施情感目标的理论基础。如前所述,认知与情感同属人学习的心理过程,情感行为与认知行为具有基本的统一性。正如现代心理学先驱威廉・詹姆士分析的那样:“从认知角度看,所有的心理事实都是智慧的。从主观角度看,全部的心理事实都是感情的。”[7]“认识与情感永远不能完全分开。”[8]情感“是从某些认知领域里日益增加的信息中产生的――也就是说,情感也会在认知目标的展开过程中‘自然’地产生出来。”[9]可见,认知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情感,情感产生有赖于认知。认识越深刻,情感越深厚。所谓知之深,爱之切便是如此。反之,认识越肤浅就会导致情感的浅薄。为此,不少研究者极为重视从学生的认知行为中去发现评价其情感行为:“教师应始终注意认知领域里那些产生于学生的行为,如阅读、写作、演讲等,因为这些行为往往是情感发展的主要迹象。”[10]正是由于认知与情感的这种统一性,费斯廷格和海德提出了“把感情变化作为认知行为的结果来研究的方法,即所。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十五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往往是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特点,缺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这一段的学生心理较为敏感,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味对学生灌输知识,容易造成学生厌学。本文从高中历史教学出发,探讨了利用学生的情感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从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策略。

高中历史情感教育问题策略。

一、在实践情感教学中要注意某些问题。

情感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掌握适度原则,在发挥情感教育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符合科学认知的发展规律。

(一)过度加大兴趣培养,滥用个人情感的话教学成果反而会更差,教师要是过度培养学生的兴趣,会造成学生在原本的教学进度没完成的情况下,损害教学方向,不利于教学的目的的个人情感在教学中不能滥用。尤其在历史教学中,在历史中加入过多情感的话会影响学生的判断力,例如在学到清朝鸦片战争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因为这段时间中中国所受到的误入而不想学习这段历史,甚至会产生盲目的厌恶或’憎恨的情绪,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情感教育的进行不可以忽略学生在基本能力与基础知识的培养发展。改正偏科认识的观点,将情感与认知和谐发展,是情感教育施行中最为主要的目的。历史知识与能力担任着增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任务和教育意义,而情感、行为、价值观念也同为重要,承担着社会和谐的责任。想要完成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两者缺一不可。

(三)注意教学过程中情感表达方式的时刻与恰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情感表现的方式要恰合时宜,不能太过热情或是冷淡,必须依据教学进度适时调控,把握好分寸,自然亲和地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可以自我为中心,平等对待学生。

高中的历史教学里情感教育的.施行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改革目标,和为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是教育的工作者也是学科改革的前行家,不断地探索与研究,最终挖掘出教学中的注重因素,使学生品德认知等多方面发展。

随着我国教育发展的不断进步,教师们也应当不断加强自己的职业素质,加强本身的教育技术。教师不但得教育学生知识,更要利用情感的教育,加强学生对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爱好。所以教师要和学生成为朋友,搭建亲近的师生情谊,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里自主学习。准确施行情感教育,让教育不只是灌输知识的层次,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还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育。为了更好地施行情感教育,可以用以下几点来概括。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情感教育的首要条件。

大部分学生会爱屋及乌,只要喜欢教师就会喜欢那个教师所教的那门课程,所以要想有良好的教学质量需要建立彼此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是学生不喜欢教师或者对教师存在惧怕,面对教师总是心惊胆战,不敢发表意见,不敢质疑教师的问题,只敢被动地听取教师的讲授的内容,精神受到压抑,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根本无法提高教学水平,这样又何谈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身心发育。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特别关键,它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学习,使其情感愉快、思维流畅。

(二)由情感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应当从学生出发,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用阳光积极的心态去感染学生,平时可以在课余时间用开玩笑、聊天等方式融入学生群体中,去了解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可以用幽默的教学方式,亲切的教学态度去放松学生们的心情,更有益与学生吸收知识,健康成长。教师应该不单单让学生掌握书面知识,更要让学生在德智体全面的发展,改变旧教学灌输性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善于自主思考。其实历史课程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一种反思,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学会以古鉴今,当学习到大唐盛世、康乾盛世的时候,学生能够了解稳定的政策、较低的税率、开放的国策才能让国家更加昌盛,从而引申到今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国策国情并对此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想提高学生积极性在不同阶段也当采取不同的情感方式,如低年级学生,许多学生会对某些学科进行懒散的态度,会有偏科现象,因为自制力不够强,常常有开小差等行为,影响正常上课学习。这时候教师就要善于用情感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正确引导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回答问题并且给予肯定的目光,多去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让课堂的气氛更加积极。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初步的自我激励意识,能够主动学习,这样教师就应该多注重主题教育,用亲切的态度,使学生能够随着自己的引导去自我思考,提出具有深度的问题,在解析中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从正确的角度判断推导出答案,让学生的大脑得到最好的锻炼。

(三)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运用积极的评价。

在教学方式上,通过多人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高效地加强学生的分析、合作、沟通的能力,是多方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这样的教育方式更是拉近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可以使教师在学生中了解学生。在讨论中积极肯定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深度探索,努力思考。更是可以展开多种知识比赛,使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意识,更主动、更迫切地去学习,且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能够帮助彼此更好地了解历史。

三、结语。

情感教育的实施在历史教学过程上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情感教育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可以让学生健康发育。每一名历史教师,都要学会在教学方式中不断改变,融人情感教育,总结出有效的教学方式,保证我们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社会未来和谐的发展。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十六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玉兰分校)。

如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淡化了朗读这一环节。原因是他们认为,朗读时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愿意起来朗读,而大部分学生只是充当听众,因而朗读在教学中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并且在课堂上的朗读会占用大量时间,妨碍正常教学进度的完成。

然而,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在我国传统的古代私塾语文教学中,私塾先生往往采取朗读、背诵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中去体悟语言的魅力和文章所隐含的深意,从而达到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这也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千法读为本。

一、树立朗读教学观念。

教师是否对朗读教学正确而充分地认识,是决定朗读教学能否有效开展的第一环。因此,应当先行的就是树立教师的朗读教学观念,引起对朗读教学的重视。

教师首先要明确,讲解和朗诵是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同时还要进一步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如果说讲解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那么朗诵则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个人感受,可以带领学生跃出纸外,更好地把教师的讲解加以综合。

讲解前的学生试读,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确定教学的重点;讲解后的.学生试读又可以检验教师的讲解效果,发现薄弱环节,采取补救措施。与此同时,寄寓在文中的某些细致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朗读,凭借朗读过程语音的高低强弱、语调的升降变化和速度的快慢才能让学生得以体会。

因此,语文教学中,朗诵可以发挥讲解之不能,补充讲解之不足,万不要弃,朗诵教学时也不可囫囵吞枣,草草收兵。

二、注意朗读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只是任由学生一味盲目地反复朗读,不仅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抵触情绪,并且难以让朗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教师根据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1.示范朗诵。

教师的示范朗读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陶冶情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能让学生在模仿中领悟朗诵要领。因为教师范读的声音真切,更具立体感,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也将作为一种信息,即时以直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易感染学生。

如,朗诵《匆匆》一文,其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来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段话中有多处要求采用轻声的读法,因受方言的影响,许多学生读不出轻声的味道,此时教师的范读便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但范读只是起示范、启用的引路作用,不是要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而必须进一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遁“自得”而读,读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2.角色朗诵。

通过师生共同扮演角色朗读,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体会各种文中角色的喜怒哀乐,更好地融入课文中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朗读《去年的树》一文中的小鸟与树、树根、门先生、小女孩的四次对话,就可采用分角色的方法来朗诵。课文中所要传达的情感有树和鸟是一对多好的朋友啊,一个天天唱歌给对方听,一个天天听对方唱歌。可是当寒冬来临时,它们不得不分手,这是多么无奈、多么的伤感!树和鸟的对话中饱含着请求与期盼:“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鸟的回答信誓旦旦,语气肯定而坚决:“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因此,在这里第一次树与鸟的对话要读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

紧接着,后面的三次对话,是鸟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而当它一次又一次地找不着时,心里又是非常焦急的,因此读鸟向门先生和小女孩的问话时,要读出鸟的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的感觉。当它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它的内心又转为忧伤。读时要突出情感的层次性,伤心难过的情感在一层层地加重。

三个角色的回答,因其身份不一样,朗诵时也应有所区别。读树根的话时,要读出同情、伤感的语气,因为树根本是树的一部分;读门先生的话,声音则要显得平淡,因为工厂的大门对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不以为然了;小姑娘的回答,声音则要稚嫩些。

通过这样的分角色朗诵,可以让学生学会情感的酝酿,加深体验,与文中的角色进行心灵碰撞,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朗诵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3.音像朗诵。

使用电教手段,让学生的视听器官受到复合刺激,目见其形(图画),耳闻其声(音乐)地朗诵课文,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

如,《草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但是很多学生面对语言文字的描写,难以领略到大草原之美。通过腾格尔的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天堂》的mtv,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草原上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的白色羊群。这些听觉、视觉上的刺激,可以使学生深刻地领略到课文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的美丽景色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的真实情感。

4.朗诵欣赏。

播放录音磁带,让学生感觉示范朗读鲜明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充分体会语言的韵味和文章中热烈而真挚的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朗诵技巧,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如,《观潮》一课的朗诵,在粗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朗诵欣赏,伴着音乐朗诵,学生犹如亲闻潮来时先是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的声响,亲身感受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的气势,亲见潮头过后“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的雄伟壮观的景象,同时知道了怎样朗诵才能很好地表现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此外,朗诵教学中还可采用齐读、领读、自由读等方法。总之,在朗诵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朗诵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重视朗诵教学评议。

评读亦是取得良好朗诵教学效果所不可或缺的一环。

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的主体意志,学生才能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才会有自己的思想。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做出不同的“解读”.所以,老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培养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能真切表达出其所理解的朗诵内容,都应该给予肯定,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

刘勰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诵,语文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采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和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诵。

参考文献:

侯少玲。让朗诵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j].当代教育发展学刊,2011(5)。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十七

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

在学生数学学习中我们提出三个问题:第一,学生是不是注重用联系和理解的方法学习数学?第二,学生是不是依赖于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数学?第三,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是否具有独立性?这可以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

在小学二年级的小学生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水平方面已有一些不同,这些不同往往和学生所采取的学习策略有联系。在小学二年级学生中,学习的方式已经初步形成。并且,这种学习的方式也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方式将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素质,具有深远的'影响。学生的不同的认知投入类型往往和教师的教学有关,也与其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体验有关。综合起来,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往往和认知水平有关。

1.浅层次策略。

记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为背公式或方法。这些同学认为,记忆是学习数学的最有效的方法,背出基本的公式和方法是最重要的。

练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为反复练习,在解题练习中学数学。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练习,只有反复练习才能学好数学,没有练习就没有数学。这些同学通过反复和练习记忆概念公式以形成技能,他们认为数学成绩是练出来的。

测验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把学习数学的过程作为一个准备测验(或者考试),进行测验和事后订正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没有测验,就记不住知识。这些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学习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测验来形成的,准备测验,进行测验以及事后订正等过程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学,形成技能。

2.深层次策略。

审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把审题和分析作为学习数学的关键。这类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问题是最重要的,学好应用问题关键是看清问题(包括条件和问题),并把这些资料和学过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重要的。

归纳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归纳出数学单元知识的要点,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理解和记忆。这类学生认为,在老师讲课或者自己看书的基础上,都要归纳出若干要点,对这些要点进行理解和记忆是重要的。

联系和理解的策略。这一类方法的基本的特点是把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这类同学认为,学习数学要想一想这些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多大的用处,或者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这类同学学习比较活,思路一般比较广。

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的策略,其基本特点是经常对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一些反思。例如,这些学生如果用一种方法解题并无法求出答案时,会用另外的方法来尝试。在读数学课本时,经常思考其中有哪些是要切实掌握的要点,而不是简单地把课本看完。在学完数学章节时,总是回头看看哪些内容我掌握得不够。

3.依赖的策略。

依赖家长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的特征是有问题找家长。学生的家长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陪读,由家长归纳出若干要点,并解答难题,学生一有问题,就找家长。离开家长的陪读,学生无可适从。

依赖老师。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完全听从老师的安排,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进度是学生的学习进度。这些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听从老师的安排,老师教什么,我学会什么;老师怎么教,我怎么学。

此外,还有自学的方法。这类学生认为,学习最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进度进行,自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自学的方法可以是深层次的,也可以是浅层次的。

实际上,学生这三种策略表现体现了三种认知的特点,反映了学生认知。

[1][2][3]。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十八

情感既是英语教学的'手段,也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中情感及其渗透力量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成败优劣.

作者:张红艳向泽民作者单位:张红艳(张家界贺龙中学,湖南张家界,427100)。

向泽民(张家界八一希望小学,湖南张家界,427100)。

刊名:商情・科学教育家英文刊名:shangqing年,卷(期):2008“”(5)分类号:h3关键词: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篇十九

内容摘要: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如果正确把握情感教育,既可以帮助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也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比,语言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感领域的研究。

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亲切感。教师可轻松愉快地通过英语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揭示英语教材本身的魅力,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用无私的爱心表露情感教学。

有人说:“爱是启迪学生心灵的基础,爱能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爱能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爱是迷惘的灯塔,爱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也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出自崇高目的的普遍、持久而深厚的爱。它来自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这种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情境,使教书育人和学习知识都变得生动活泼,可转化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尊敬和热爱,也可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爱犹如春雨,不论滋润什么样性格的学生的心田,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进而自励进取。一件事验证了这句话:去年的寒假很冷很冷。这样寒冷的夜晚9:30之后的校园很安静。即使是初三补课的学生也都钻进被窝了。那天晚上10点多钟,我已躲在暖暖的被子里。灯依然开着,享受着床的温暖,似乎那手一伸出被子就会被东僵。“咚咚咚”有人敲门,是初三补课的女生。“有事吗”?懒懒地问了几声,没有回答。只是敲门。我忍受着寒冷起来开门。原来是宿舍大门的钥匙被撬断了。所有上第三节晚修的女生都被锁在门外。“去问后勤主任拿钥匙吧,就在对面。”我打发了他们。飞快逃往被窝,没有睡意。只听见“又没得钥匙。”天很黑,风很大,我的学生就在门外,但他们这次没有敲门。这样反而让我感觉到什么:难道就让他们在外面冻着?是我的学生啊!我立即穿好衣服,找到唯一的一把镰刀,去撬门。但无用,锁头太大了。怎么办?这个时候,谁还会知道这里有一群勤奋的学生被“拒”之门外?带着几个学生,无论如何也得想办法让他们进宿舍。后来,惊动了后勤主任的家人,校长,校长的亲戚。终于打开了宿舍大门。就在那一刻,“老师,你冷吗?”这个声音很暖很暖。我流泪了。后来,这群学生学习英语非常积极。成绩进步也很快。情感教育必须以“爱”为核心。在英语教学中,整个班级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这是许多教师都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尤其是农村的英语教育。教师的爱心不仅体现在优秀学生身上,更要倾注在学习困难的“学困生”身上。那么教师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而且要做到因人而异。2004级1班的梁贵武同学,他在初一、初二年级时的英语成绩相当差。到了初三,尽管他很刻苦,但英语成绩仍不见好转。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我给了他继续努力的信心,用课余时间帮他补课,给他制订合适的学习方法。通过努力,他考上了高中。

教师上课时应充满激情,心理学家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的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所以我们应该从每位学生身上找闪光点,特别是所谓的差生,这才是教师智慧的表现。我们要不惜地给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的语言。而且要随时间、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如学生紧张了,要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说:“itdoesn,tmatter.”学生回答问题不完全或答错了,我们应鼓励说:“iamsureyoucandoitbetternexttime.”当然,有时教师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但我们应时刻记住最灿烂的还是那真挚的情感浇灌出的美丽花朵。

英语作为学生的第二语言,缺乏的是一种交际环境,这便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课堂上尽量多地使用英语,形成用英语来表达的氛围,以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但即使是简单用语,在初学者看来仍有些难度。于是发挥身教优势,便成了课堂教学中一项不可缺少的艺术。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强的感染性。试想一位整天死气沉沉、板着一副面孔的教师,学生怎么可能接近你,更不必说让他们和你一起走入课堂内容,积极思考和解答问题;教师用细微的肢体语言对有声语言进行恰如其分的补充、配合、修饰,使教师的表情达意,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当老师说:“sayittogether.”时,可以双臂前伸,掌心向上,抬起双手,作鼓励状……长此以来,耳濡目染,循序渐进,学生必会掌握这些语言。细微的身教因素在表情达意上有时比语言因素更加淋漓尽致,更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简单的爱抚,一个高高竖起的大拇指,都会荡漾起学生心中的涟漪,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总之,教育的关键是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没有学生就没有教育。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感情。在英语教育中运用情感教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希望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更加重视情感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跟随榜样成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2、《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3、《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0545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