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与尼采读后感大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23:30:03
叔本华与尼采读后感大全(16篇)
时间:2023-11-28 23:30:03     小编:BW笔侠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对其中内容、情感和思想等进行提炼和归纳的一种个人思考表达方式。它不仅是对作品的评价,更是对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的记录。"读后感要注重独立思考,表达个人观点和见解,不要过多借鉴他人的意见。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

叔本华与尼采读后感篇一

1.强制的信仰只会唤起反感。

2.只要你有耐心,总有成功的机会。

3.我们身上有某种东西比头脑更聪明。

4.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5.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6.我们若凭信仰战斗,就有双重的武器。

7.无知和富有在一起,就更加身份大跌了。

8.宗教如萤火虫,为了发亮,非要有黑暗不可。

9.宗教就像萤火虫一样,为了发光而需要黑暗。

10.礼貌是一枚假币,舍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贫乏。

叔本华与尼采读后感篇二

这一册是主题特别多,一共11篇,涉及教育,天才论,美学,心理学,命运和性爱等十个主题,人生的方方面面都被他写到了,先说缺点,叔本华主观性极强,他的学说缺乏数据支撑,全部是我认为,或者是荷马,格拉斯,歌德认为,用文学作品里的只言片语去论证他的思想,怕是只此一家了。

叔本华把人的生存定义为由性爱和进食组成,人的一切意欲围绕着它们,人类所有的斗争也来自于此,普通人受制于自己的意欲,如果意欲小意识力也不大,过得也可以很幸福,反之就会很痛苦。

由于人的精神力会疲惫,而意欲不会,即便是天才人物也需要不断同自身的意欲抗争,且屡屡败北。人生两大困境,穷人无休止的劳苦而困顿,富足的人则面临无聊。

叔本华是无神论者,他相信命运,认为性格是天生的,所谓性格决定命运。

对于美,他认为只有摆脱了意欲的控制,运用不带目的的纯粹智力去认识有生命的和没生命的大自然的基本和原始的形态。

人喜欢尽快结束工作,迎来结局,但是对于人生的大结局,却希望越晚越好。他们并不知道,受孕已是罪过,出生就是惩罚,生活就是劳作,死亡则是归宿。

对于美德的定义,他反驳了过往的柏拉图等人,对于吝啬,他觉得不是坏事,所有快感都是否定和幻想,唯有痛苦是肯定和实在的,所以舍弃享受,躲避痛苦更实惠一点。

对于性爱,他觉得实际的快感并不如大脑给我们的信息来的多,事实是为了种族的繁衍,大脑一直在欺骗我们,告诉我们性爱很快活。叔本华还提出一个理论,男人可以同一百个女人交往,这是本能,而女人一个周期也只能生育一次,所以她们不贞就不合适了,这个观点现在就不合时宜了,会被女权打死。

书里提出过一个问题,两个荒野长大的孩子,当他们第一次相遇会发生什么?我想了很久,不知道答案。如果是我,可能会躲起来,也可以会作死去认识下,应该不会想去打死他。

叔本华与尼采读后感篇三

1、礼貌是一枚假币,舍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贫乏。

2、挫折可增长经验,经验能丰富智慧。

3、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4、天才能够洞察眼前的世界,进而发现到另一面世界。

5、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6、等待,是偷懒的藉口,怠惰的推托。

7、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

8、结婚就意味着平分个人权益,承担双份义务。

9、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10、美“是高级的”善“,创造”美“是最高级的乐趣。

11、只要条件许可,机会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12、事物的本身是不变的,变得只是人的感觉。

13、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

14、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15、肉欲熄灭时,生命的内核也就消逝了,只剩下空壳了。

16、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17、人生最初的四十年会给我们教科书,而后的三十年是对教科书给予注解。

18、伟大的心灵,在这个世界更喜欢独白,自己与自己说话。

19、如果我们举止有礼言谈有善,我们就能粗暴地对待许多人而安然无恙。

20、所谓辉煌的人生,不过是欲望的囚徒。

21、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

22、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

23、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24、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25、读书是让别人在我们的脑海里跑马;思考,则是自己跑马。

26、一个人能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

27、宗教如萤火虫,为了发亮,非要有黑暗不可。

28、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29、即使最无足轻重的今天和最无足轻重的昨天相比,也具有现实性这一优势。

30、我们可将财富比做海水,/,愈是口渴,名声亦复如此。

31、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32、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33、青年与老年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前者前途无量,后者濒临死亡。

34、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35、疲劳象疼痛一样,它的位置在大脑;与大脑不联结的肌肉(如心脏)决不会疲劳。

36、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

37、当一个人绝对粗鲁时,就好像他脱光了衣服赤裸裸地站在我们面前。

38、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

39、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40、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我们就像田野上的羔羊,在屠夫的注视下恣意欢愉。

41、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前者是为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损失,后者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冲突。

42、人在一生当中的前四十年,写的是本文,在往后的三十年,则不断地在本文中加添注释。

43、人生其实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不停地来回摆动,不是无聊,就是痛苦。

44、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为了用有限的时间去抗衡无限的时间而采取了繁殖这一手段,让自己的生命时间得以延续。这是人类繁殖的本能。

45、因此,第一个忠告是”生活先于书籍“,第二个忠告是”正文先于注解“,即经验先于思考和认识。

46、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47、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48、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49、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芬芳。

50、如果生是梦死是醒,那麽我把自己看成是——从两者之外被个别划分出来的存在。事实上,这也不外乎是梦幻。

叔本华与尼采读后感篇四

作为一个平凡而且又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平凡的人,本以为只能读一些小说或是科普杂志之类的,没想到有一天还会去看哲学思想,还发现不是全不懂。只能将此归功到我热爱哲学的心。

下边以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对叔本华思想的一点小见解、对叔本华看待个体的感受来讲。

万事开头难一点没错,最前边的两页书怕是花光了我所有的耐心才读完,到了后边感觉还阔以。读了书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有些人确实是了不起,能达到一般人达不到的高度,但还有一丝小确幸,伟人怎么了?不照样是人吗,照样有局限性。好!那就具体谈一下这俩感觉得来源。

首先,万物都有意志这样的说法把我给惊到了,敢于重新定义一个旧的概念本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其次,能建立一个自己对社会乃至万物的认识体系,无疑就是伟大的,无畏是非,所以这个人了不起。在这里我不具体引用他的那些看法,只因对错本就是相对的。

接下来讲一下为什么觉得他有局限性,其一就是他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与那个时代巨大部分的人一样,将男性放到了更高的位置上;其二就是他对死亡的看法,他认为自然只注意种群的生死,而不在意个体的.生死,并告诉大家要平和的看待这件事情,以及关于人们畏惧死亡,他认为并不是因为害怕痛苦,说实在的我特别怕死,因为我特别怕痛。

虽然有些地方有不同看法,但是大体上我还是非常赞同他的思想的,像是顺其自然的处世之道、通过细节来观察一个人、活在当下(暂不管他说的死亡是虚无的我不太赞同)、历史只能部分的反映现实,故事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些现象,以及我宁愿相信的命运。

细思极恐,我开始觉得我还是要多睡一下的,熬夜什么的还是很可怕的,但是叔本华告诉我睡觉和死亡其实是很像的,差别只是一个醒的过来,一个醒不过来而已。瞬间还有一种心落地的感觉。

还有就是老生常谈的“人生来就是痛苦的”,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观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跟这个人的想法很接近,虽然我们相隔很远,但我在精神上喜欢上了这个人。

最后简要谈一下他对个体的看法。在此之前,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主要是唯物主义,感性理性都有,偏理性,包括别人对我的评价也是这样。

但直到今天我才发现,不是的,我其实是一个感性的人,好像是唯心主义,意识到之后,内心有一点小失落,在看到他描述一个人的死亡是,那种云淡风轻、无关紧要的态度,让我愤怒了,当然我也深刻意识到我的这种情绪也许是不对的,但我控制不住,我把一个人的生死看的很重要,社会乃至世界都是有一个、一个的生命组成的,不能说一个生命不可或缺,但是十分重要的。

在我这里,每个人的诞生或是消亡都会影响世界,只是大小而已,对于死亡释怀无疑是一种好的状态,可是对于别人的死亡太释怀难免让人寒心,一个人若是知道他死后其他人都没所谓想着都觉得悲哀。

叔本华与尼采读后感篇五

亚瑟·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今属波兰,更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floris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肺炎恶化去世。

1.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为了用有限的时间去抗衡无限的时间而采取了繁殖这一手段,让自己的生命时间得以延续。这是人类繁殖的本能。

2.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3.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4.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们将不能生存。

5.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说谎,我们就应该假装相信他,因为他会变得愈来愈神勇而有自信,并更大胆地说谎,最后会自己揭开自己的面具。

6.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7.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

8.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9.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10.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11.友谊就好像传说中的海怪,大家绘声绘影,可是却仍有待证实。想要拥有一位如圣经所言比亲兄弟更亲的朋友,可能比一睹尼斯海怪的身影还难呢!

12.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13.如果生是梦、死是醒,那麼我把自己看成是——从两者之外被个别划分出来的存在。事实上,这也不外乎是梦幻。

14.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15.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16.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17.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

18.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19.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

20.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21.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22.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叔本华与尼采读后感篇六

1.强制的信仰只会唤起反感。

2.只要你有耐心,总有成功的机会。《论自然界中的意志》。

3.我们身上有某种东西比头脑更聪明。

4.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5.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6.我们若凭信仰战斗,就有双重的武器。

7.无知和富有在一起,就更加身份大跌了。

8.宗教如萤火虫,为了发亮,非要有黑暗不可。

9.宗教就像萤火虫一样,为了发光而需要黑暗。

10.礼貌是一枚假币,舍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贫乏。

叔本华与尼采读后感篇七

1.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2.荣誉并没有绝对的目的,并不能超过生命的自身的存在和价值。

3.青年与老年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前者前途无量,后者濒临死亡。

4.当一个人绝对粗鲁时,就好像他脱光了衣服赤裸裸地站在我们面前。

5.人生最初的四十年得益于教科书,以后的三十年是注释教科书的内容。

6.为了能同所有的男男女女和睦相处,我们必须允许每一个人保持其个性。

7.如果我们举止有礼、言谈有善,我们就能粗暴地对待许多人而安然无恙。

8.即使最无足轻重的今天和最无足轻重的昨天相比,也具有现实性这一优势。

9.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

10.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叔本华与尼采读后感篇八

西美尔作为社会学家成名,但其理论底色是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古典哲学。

叔本华将幸福和痛苦的感受都打包作为一个整体,处理叔本华式生命感觉需要形而上学的修养,需要神秘主义和东方宗教悟性,还需要极强的自持。所以叔本华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哲学家,越至后现代,越受冷落。

尼采是解构的先驱,也是心理学达人。在他和他的信徒那里,永恒的意义不及瞬间之欢愉。他和叔本华之间隔着一个达尔文,叔本华主张抑制,尼采主张超越。超越的本质就是进化,每一个阶段都要胜过前一个阶段,要更大、更快、更强。尼采是达尔文和古希腊奥林匹克精神的诗性宣传家,他的语言甚至更加简洁煽动:超人。

所以在由消费和技术主导的当代,尼采火得一塌糊涂。文科类课程、讲座、书籍,不论哪个具体学科,几乎言必及尼采。尼采是一个现代性桥梁,一头连着在叔本华和黑格尔那犹存的古典整体气象,一头连着被心理学和语言学解构的后现代碎片,跨过他时,人易产生一种错觉,似乎跨过了落后、愚昧、被动、原始,同时迈入先进、快乐、潇洒、强大。

三年前我接受了尼采的一针鸡血——“快乐的科学是什么?做自己!”典型尼采。

碎片胜过整体,鼓动胜过推敲,激情(乐观)胜过痛苦(悲观),前进胜过反思。这对于深陷危机的人很适用,正如对一百多年前德法战争中被动的德国适用,又如对一百年前落后的中国适用,那时候国内文人将尼采捧至李白的高度。

他热衷吹响号角:来呀!比强更强,比恶更恶,比新更新,比快更快呀!

做自己是否让人快乐?一味向前是否让人满足?过度发展是否带来幸福?是否存在一个更广阔、更客观,更温和、更慈悲的意义?如果存在,它在哪,如何获得?如果不存在,那么人是否会在越来越复杂的手段和结构序列中,在越来越错综复杂的关系中被迅速乃至彻底地异化?如果一方面失去对永恒(甚至长期)的信念,失去对目标一览无余的信心,一方面又被迫着眼于每一个当下环节、每一个暂时步骤、每一个微小利益。人就不得不在疲于奔命的状态下落入虚空,眼看着撕、买、斗取代思、忍、爱而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眼看着生命消耗而并不快乐。就像尼采本人最后疯了一样。

叔本华与尼采读后感篇九

1、大多数人在智慧、道德及肉体上,都有瑕疵,结婚时原就无法基于爱情或纯粹的选择,往往是从各种外在的顾虑而决定,或在偶然的状况下结合。

2、只有知道了书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3、结婚就意味着平分个人权益,承担双份义务。

4、读书是让别人在我们的脑海里跑马;思考,则是自己跑马。

5、只要条件许可,机会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6、宗教如萤火虫,为了发亮,非要有黑暗不可。

7、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8、礼貌是一枚假币,舍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贫乏。

9、天才能够洞察眼前的世界,进而发现到另一面世界。

10、青年与老年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前者前途无量,后者濒临死亡。

11、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12、一个人能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

13、人类所能犯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14、等待,是偷懒的藉口,怠惰的推托。

15、伟大心灵,在这个世界更喜欢独白,自己与自己说话。

16、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17、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

18、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

19、我们可将财富比做海水,喝的愈多,愈是口渴,名声亦复如此。

20、事物的本身是不变的,变得只是人的感觉。

21、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22、人从来就是痛苦,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

23、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身价。

24、挫折可增长经验,经验能丰富智慧。

25、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26、美“是高级的”善“,创造”美“是最高级的乐趣。

27、所谓辉煌的人生,不过是欲望的囚徒。

28、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

29、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经验来生活。

30、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31、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32、即使最无足轻重的今天和最无足轻重的昨天相比,也具有现实性这一优势。

33、当一个人绝对粗鲁时,就好像他脱光了衣服赤裸裸地站在我们面前。

34、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35、疲劳象疼痛一样,它位置在大脑;与大脑不联结的'肌肉(如心脏)决不会疲劳。

36、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我们就像田野上的羔羊,在屠夫的注视下恣意欢愉。

37、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38、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

39、如果我们举止有礼言谈有善,我们就能粗暴地对待许多人而安然无恙。

40、人生最初的四十年会给我们教科书,而后的三十年是对教科书给予注解。

41、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前者是为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损失,后者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冲突。

42、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们将不能生存。

43、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说谎,我们就应该假装相信他,因为他会变得愈来愈神勇而有自信,并更大胆地说谎,最后会自己揭开自己的面具。

44、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45、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人是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过活。

46、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

47、如果生是梦死是醒,那麽我把自己看成是——从两者之外被个别划分出来的存在。事实上,这也不外乎是梦幻。

48、友谊就好像传说中的海怪,大家绘声绘影,可是却仍有待证实。想要拥有一位如圣经所言比亲兄弟更亲的朋友,可能比一睹尼斯海怪的身影还难呢!

49、人生其实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不停地来回摆动,不是无聊,就是痛苦。

50、人们为一个人的死亡感到恐惧和悲伤,因为死亡意味着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将无法再去经历感受,将会对一切失去感知,活着的时候发生的一切将会归化为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叔本华与尼采读后感篇十

德国哲学家当中,叔本华是最有可读性的一位。下面是叔本华名言80条,快来看看吧!

1、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

2、即便是最渺小的存在,也胜过那最伟大的虚空。

3、因此,我们生活的关系应该尽可能的简单,甚至单调的生活,只要这不至于产生无聊,都会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因为这样,我们就更少地感觉到生活,并因此更少地感觉到生活的重负,而重负本来就是生活的本质。

4、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5、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6、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

7、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8、理性也应该称为预言,因为,理性向我们展示未来。

9、在这样一个充满缺陷的世界里,如若你能遇到真挚的朋友就好好珍惜吧。有时候,我们连对自己真诚都做不到。所以,无需苛责别人,人性本就复杂奇怪。

10、我们常常不去想自己拥有的东西,却对得不到的东西念念不忘。

11、我的思想虽没为我赚进一分钱,却替我节省了不少开支。

12、记忆,把无关紧要的和烦扰人的东西都清除掉了,因此令人愉快。

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管命运坎坷不平,我们都应该坦然面对,人生不可能永远幸福,也不可能长久地陷于不幸。

14、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15、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16、思想的平静,灵魂深处的安宁以及身体的健康,所有这一切世间能给予的最大幸福,只有在独居中才能获得,而这种平静和安宁作为一种持恒的心境,惟有身处绝对幽静之处方可达到。

17、能够遗传后世的声名就好像橡树,长得既慢,活得也就久;延续不长的名声好比一年生的植物,时期到了便会凋零;而错误的名声却似菌类,一夜里长满了四野,很快便又枯萎。

18、如果你的眼神关注的是整体,而非一己的生命的话,那么你的.行为举止看起来会更像一个智者,而不是一个受难者。

19、客观上,名誉是他人对我们的价值的看法;主观上,则是我们对于他人看法的顾忌。

20、所有的满足——通常所谓的幸福,实际上往往是消极性的东西,而非积极性的。

21、每个人都被幽禁在自己的意识里。

22、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们将不能生存。

23、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24、人生过程的景观一直在变化,向前跨进,就看到与初始不同的景观,再上前去,又是另一番新的气象。

25、换言之,幸福与满足,就痛苦定归于消灭之情景而言,常常含有欲望圆满的意义在内。

26、一个人只要可能就应该像伟大的天才那样思考,而像普通人那样说话。

27、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

28、人生一生当中的前四十年写的是本文,在往后的三十年则不断地在本文中加添注释。

29、唯一可接受的自杀方法是自行饿死。

30、人的幸福和顺遂仅仅是从愿望到满足,从满足又到愿望的迅速过渡。

31、书呆子学究就是阅读书本的人,但思想家、天才、照亮这一世界和推动人类进步的人却是直接阅读实事人生这一部大书。

32、因此,一般来说,在男人当中,愚蠢无知的人会受到欢迎,而在女人当中,相貌丑陋的女人能够让人喜爱。这些人很容易就会获得心地很好的美名,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喜爱找一个借口,以欺骗自己和欺骗他人。

33、伟大的心灵,在这个世界更喜欢独白,自己与自己说话。

34、一个人的认识愈明晰,智慧愈增,他的痛苦也愈多,身为天才的人,他便有最多的苦恼。

35、我们可将财富比做海水,喝的愈多,愈是口渴,名声亦复如此。

36、骤看,人似乎被往前面拉,实际上,却是被从后面推的。

37、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38、人生其实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不停地来回摆动,不是无聊,就是痛苦。

39、一个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40、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41、尽管在人的一生中,外在变化不断发生,但人的性格却始终如一,这好比虽然有一连串的变奏,但主旋律却维持不变。无人能够脱离自身个性。

42、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43、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

44、但是,“现在”往往一转眼即成过去。“未来”又茫然不可知。所以,个体的生存从形式方面来看,是不断地被埋葬在死亡的过去中,是一连串的死亡。

45、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

46、野蛮人互相吞吃对方,文明人则互相欺骗对方,这就是所谓的世道方式。

47、奇怪得很,人们在倒楣的时候,总会清晰地回忆已经逝去快乐时光,但是在得意的时候,对恶运时光只保有一种淡漠而不完全的记忆。

48、人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49、阴郁而充满忧虑个性的人所遭遇和必须克服的困厄苦难多半是想象的,而欢乐漫不经心的人所遭受的困苦都是实在的。因此凡事往坏处想的人不容易受失望的打击,反之,凡事只见光明一面的人却常常不能如愿。

50、在这世界上生存,具备一定的预见能力和宽恕能力合乎我们争取幸福的目的:前者帮助我们避免受到伤害和损失,后者则为我们免除了人事纷争和争吵。

51、想不是你要它来它便来,而是由它自己决定它的来去。

52、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53、一个人人可以产生很多对他本人极具价值的思想,但在这里面只有寥寥可数的思想能够具备能力经由共鸣或者反射而照样发挥出效果。也就是说,只有不多的思想在写下来以后仍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54、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

55、生活允诺我们如此之多,最终履行的诺言又是屈指可数。

56、所谓辉煌的人生,不过是欲望的囚徒。

57、从青年人的角度看,生活是一个无穷无尽的遥远未来。从老年人的角度看,生活却宛如一个非常短期的往昔。

58、只要我们有机会认清古今多少伟人曾受过蠢虫的蔑视,也就晓得在乎别人怎么说便是太尊敬别人了。

59、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

60、生活中值得嫉妒的人寥若晨星,但命运悲惨的人比比皆是。

61、我们就像是放荡的父亲生下的孽种:来到这一世上的时候已是背负着罪责;正是因为我们必须不断地偿还这一欠债,我们的存在才变得如此凄惨,死亡也才成为我们的结局。

62、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63、一个真正老于世故的人,就是一个做事从来不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人,也不是匆忙急躁地行动的人。

64、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65、最好的礼物通常最不被人赏识;世上的大部分人,把最坏的视为最好。

66、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像一幅油画,从近看,看不出所以然来,要欣赏它的美,就非站远一点不可。

67、天才不受意志的支配,只面向美的欣赏,一切美所给予的欢悦,艺术所提供的安慰,使他完全忘却生活的烦恼。天才乐于孤独寂寞,一个人热衷于社交的程度恰正相当于他在理智上贫乏和庸俗的程度。

68、一个不怀偏见的人,即哲学上的外行。

69、与善比较起来,恶更具有积极的意义,恶的存在可以使人永不满足,使人看到幸福的虚幻,这样,在他那里,痛苦成了人生的积极因素。

70、每当人远航归来,他总有故事可说。

71、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

72、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对于许多人,我们最聪明的想法就是:“我不准备改变他们,我要利用他们。”

73、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74、天才能够洞察眼前的世界,进而发现到另一面世界。

75、人是什么,他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质是什么,用一个字来说,就是人格。

76、一件重大而焦虑的忧虑刚从胸中移去,另一苦恼立刻接替了它的位置,全部痛苦的原料早已准备在那儿。

77、我的哲学虽未替我赚进半文钱,却替我省了不少开支,心智生活的功效也是一样的。

78、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在这世上只有卑鄙和下流才是威力无比的。

79、睡觉是向死亡的借贷,睡得越多越长,那么还款期也越长。

80、人在一生当中的前四十年,写的是本文,在往后的三十年,则不断地在本文中加添注释。

叔本华与尼采读后感篇十一

论及叔本华之前,想到了被人为推得很高的鲁迅。官方形容这个斗士的论述是:两面作战。指向不同,但这个词组恰好也能概括在我的眼中对鲁迅的定义:他能可贵地本着知识分子的良心对自己所在的精英阶层提出过一些指正,但是,这星星点点的闪光很快就被埋没在他代表精英阶层挟太山超北海般对草根进行的所谓国民性批判中。

鲁迅,不能免俗地,和他所在的阶层的大多数人一样,将中国近代贫弱的屎盆子一股脑扣在草根身上——国家的落后在于阿q想得到一张宁式床。这群精英们在总结祸是草根闯的之后,自己栖身上层的合法性似乎就是不言自明了。

鲁迅是从一个没落的旧上层阶级废墟走出、渴望重拾认可、穿着新学知识精英外套的落魄户,是本没能够“货与帝王家”的边缘知识人。然而,时局变化,危、机并存。谁能痛心疾首地指出社会弊病,谁就能迅速转正、中心化。暴发户的气息是我对鲁迅的刻板成见。

四百字赘言之后,叔本华以一个与鲁迅对立的文化贵族的身份闪亮登场!的确,有人指责叔本华不言社会、寻求僧侣式的说教,而没能给出一个活脱脱的、所谓积极的救世良方——那么,鲁迅给出了吗?鲁迅的劣根性说教至多是另一种消极的鞭策。

叔本华的贵族气质简明两字:坦诚。

这段才华与不寂寞的妙语同时指明,美酒佳肴、声色犬马的狂欢或许能获得一时的感官欢愉,但是在这些娱乐程式化之后,人们难免会觉得贴得很近的个体间难以派遣的生疏。相聚狂欢的每个人都感到一丝寡淡、一丝无趣。

于是,叔本华将思想放在人自我实现的重要位置,将知识与理性的哲思视为实现自我、不断超越的工具。人因为“心灵财富”而挤出有损于自己的“厌倦”。

更进一步,叔本华将天才定义为探寻知识的无畏者。他说:“他能投入全部的时间和所有的精力表达他对生命的看法。这类人将重心完全放在自己身上,他们只要有真正的自我,即使失去其他一切也无所谓。”主观上,人是自利的、追求效用的最大化的,在公共利益中消解个人价值是一种违反人性的病态心理。客观上,每一个个体又是有限的,“除了眼前现在的这一点点生命之外,我们其他一无所有”,宝贵的生命应当首先不让自己懊悔。因而,将人类这个沉重的概念压在某一个个人的身上是不公的,即使是一个人文学者。对于一个生命个体而言,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表象,对于个体而言,依照个体的期望实现超越才是最为重要的。知识的需求是为了超越的需要,知识和知识带来的充盈、自我的满足或许是叔本华所认为莫大的幸福。若是叔本华看到鲁迅之流看上去要为大众谋取福利却只是流于形式、只探讨到问题的皮相、将治愈社会病症的责任推给后人的伪善行为,定要贬斥其虚伪。鲁迅向铁屋子首先或者说是自称首先呼喊,告诉大众他们有病,但是却说自己一个人势单力薄没能力治愈大众——似乎暗示自己是一个与这群病夫们对立的、健康十足、带着殉道精神、不怕感染来到你们中间的先锋,将病例分析的头头是道后开不出一张药方——就算勉强说是有,也需要这一代人的自我消解后期待新生的、无菌的新一代人拥有璀璨的明天,最后好似武侠小说中将七十年功力尽数注入徒子徒孙体内的世外高人一般,相当“隆重”地将这一副重担交由给一群“希望之星”。

叔本华说:“冒险犯难、刻苦努力、奉献生命抬高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连知识、艺术一切努力都为了获得尊敬?人类愚昧的极度扩张”。叔本华若是了解鲁迅,定当将其归类到自己不满的“为了争取荣耀而牺牲了宁静与和平、财富与健康”的一类人。当然,财富这东西鲁迅对胞弟等家人十分慷慨、对外人略施恩泽就偏要记下一件“小”事。

的进步才是目的,于是为了一个大而空的“革命”,如果想要摆脱劣根性,好,阿q成家的念头是万恶的、割好了米与麦不能自己享用,赶快撑着船送给那个宏伟远大的理想、然后回到土谷祠饿死。

诚然,叔本华不见得是悲苦民众多难的。但起码,他不会昧着自己的良心非要模糊自己的阶级属性,做出一副悲悯的超越阶级的博爱嘴脸,实则暗中巩固自己既得利益。提出问题绝非解决严峻事实,鲁迅不过提出问题、甚至毫不思考精英阶级提供的现实环境允不允许草根们为伟大空乏的理想效劳、甚至淡化是谁奴化、愚化大众。然而,因为他提出了中国有问题,所以非理性的盲从者欢呼找到了病根,却在群体的庆祝中忘却了应该去解决这个毛病。即使有,鲁迅的孝子贤孙也马上会发觉这个问题太尖刻、力所不能及,于是马上缩回狂欢的人群中继续嘟噜:伟大的鲁迅!问题被我们发现了!好像发现了就能迎刃而解。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的,因为趋利避害,所以鲁迅们获得了先觉者的名声后就见好就收或者发动着各种文体与写作技巧、变换着农村乡镇都市海外多个视角旧事重提。因为趋利避害,所以鲁迅们静默了,他们明白既得利益、既得利益集团是他们无法撼动的东西,权衡投入与收益,他们选择了最多嘴皮子上抱怨一下不公秩序,选择了饱含感情怀想一下柔石那样失去的“战友”,然后继续过着远远优于一般劳动者的日子乐活。

鲁迅也承认尼采不是太阳所以疯了。但是他无意识地还是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太阳。我说,叔本华是一束从阴郁的泥潭飙出的光。他虽维护自身阶级利益,但至少,他不说昧良心的话粉饰太平。他坦诚地表明外物都是浮云,他坦言自己寻求的不是一群人的幸福而是自己的超越,他坦言自己仅有能力也只想获得自己的乐——并且,他不会要别人的痛苦铺垫衬托自己的乐。漠视草根总比洗钱般推脱精英们的历史过错,盲目贬低着草根攫取生前身后名强。

且在这静默中体味自我的高贵。

叔本华的书看过几本了,最早看的是《人生的智慧》,主要是这个书名很不错,有一种启迪人生的感觉,所以就开始看了,并且很快就看完了。满页满页的文字但读起来不吃力,大多数容易懂,特别是一些例子很生动形象,不得不说渐渐的喜欢上叔本华的文字了。现在正在看《叔本华思想随笔》,并且《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也已经把序言看完。特别是在他的序言里面,他的内心的高傲,对世人的鄙视,对敌人的讽刺,对自己天才能力的自信,完全展现在眼前。暂且不说这些观点是否有失偏颇,对于一个人——更不用说是一个哲学家——来说这也很正常,唯独他的那种独到眼光和深邃的思维就已经让我非常喜欢他了。至少我给自己下的决心就是读完他的最伟大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对于性爱的解析叔本华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他主张禁欲,因为他认为谈情说爱只是种属意欲对个体意欲压抑之后的结果,种属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其组成部分也就是个体的利益来完成自己的目标,而这一过程是在本能的掩护之下进行的。个体似乎不需要思考仅仅是出于本能就进行了这一实际上是种属需要完成的工作,简单地说个体是完全被迷惑住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狂热的去追求爱情就像去追求自己最大的幸福一样,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没有获得真正的幸福,相反,经过爱情之后的婚姻反而葬送了之前爱情的美好感觉,这也是种属意欲在达到目的之后置个体于不顾的结果,种属意欲也就是为了下一代的延续,只要两个人完成了下一代的延续其他的事情也就无关紧要了。

2.对于天才的定义,叔本华的应该是最严格的。天才头脑的产生,是由于智力与意欲,或者说认识的意识与欲望的意识发生了分离,认知完全摆脱了意欲的控制,自主的投入到认识活动中去的结果。叔本华在《论天才》一节也有相似表述,既可以理解为意欲指导人的认识或智力活动,这样的情况广泛存在于绝大多数人身上。如果可以摆脱意欲的控制,那么这种认知活动是没有任何意欲指导的,也就是完全的自由的、自主的,这就是天才的情况。天才之所以比普通人有更高一级的认识能力,在于其认知完全出自非欲望主导的需求,是最没有意欲控制的求知活动。在此种状态下的认知活动才能创造具有天才价值的成果。

3.关于意欲的理解和表述,叔本华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对于人的本质在于意欲,其他的则只是意欲的表现,包括人的智力也不外乎意欲的手段而已。叔本华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述意欲和智力的从属关系,后者从属于前者,前者影响决定后者,后者永远只是出于附属地位的工具。这篇文字非常的长,但是中心思想就是意欲的主体地位与智力的从属地位的阐述。

叔本华区分外在客观事物和人感受这些事物的主观能力,认为相对于前者,后者是人感受世界的更加重要的决定力量。从而,对于同样的人生际遇,拥有不同精神能力和特质的人可能有非常不同的感受。这个观点可以用来解释对旅游的一种看法:到处去看各种名胜固然好,到底能从中感受到什么-这是真正重要的部分-靠的更多的还是人的自身(主观感受能力),而不是客观的景物。完全可能有这样的情况:一个精神浅薄的人草草看完了大千世界,却对世界的复杂性一无所知;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足不出户,却懂得人生的真理。

痛苦和无聊是幸福的两个死敌,它们有不同的起作用的范围。精神上的丰富是克制无聊的良药,一个拥有突出的智力和好奇心的人不太会感受到无聊;然而,精神丰富却往往以感受的敏锐为直接前提,这就使得对痛苦的敏感成为必然结果。反过来说,迟钝的感受能力固然使人较少感受痛苦,却也使得无聊成为必然的负面后果。

叔本华说,拥有某种自然天赋和继承一份年金,是对一个人的双重馈赠。前者使得一个人可以发展一种精神领域的能力,而后者作为物质基础使得这种发展成为可能。在叔本华的年代,普通人的生活充满了困苦,大部分人都难免于艰苦的劳作,这就严重的限制了一个人所可能具有的天赋的发挥。就这一点上来说,现代社会的物质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每个人提供了发挥他的先天的禀赋的基础,尽管这种物质基础绝不是完美完善的。大多数的现代人仍然忙碌不堪,也许并不认为自己有充足的物质基础使得自己的自然禀赋得以充分的发挥,但这也许是某种误解:叔本华所说的自然天赋和发挥这些天赋所需的物质条件,大约是大大低于哪怕只是一个普通现代人所认为需要的物质基础的。大多数人所缺的并非是物质基础,而是天赋本身和愿意发挥这种并不带来经济利益的天赋的意愿-前者在现代和以前并无多少不同,后者却可能是在现代更加恶化了的。

叔本华瞧不上民族自豪感,认为一个人为了他跟一群人的某种共性而自豪是不合适的,毕竟一个人最应该自豪的只能是他自己的独特个性。我觉得倒不一定要把个人的自豪和群体的自豪看作是互斥的,但叔本华的论证显然提供了一个如何看待所有基于群体而非个体的优越感的有趣的角度: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自己独特的东西值得骄傲,而只能寄希望于一个群体共同的东西(从而必然是简单和浅薄的),那确实是很悲哀的。

叔本华说命运是存在的,是不可改变的。“发生的一切事情都遵循严格的必然性而发生。这是一个先验的、因而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在此我把它称为可论证的定命主义。”他列举了催眠、预见幻觉和古代神谕和悲剧的例子,人们作出的阻止预言发生的努力最后都徒劳无功,大部分努力甚至反过来促成了预言的发生。所以那些看似偶然的事情其实是必然。

这种偶然性和必然性相结合,产生一种“深不可测的引导力量”:“某种秘密的和不可理解的力量引导着我们生命进程中的转折和变化;虽然很多时候,它的引导与我们生活的客观整体和主观目标和打算相违背,但是,这种引导与我们生活的客观整体和主管目标是互相一致的;因而也就是促进了我们的真正利益。”这种必然性是由于“每个人所具有的确定和独特的个性”导致的,而每个人的个性又是因为父母偶然的结合,因此“我们不得不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结合在一起”。

但是叔本华并不是绝对的宿命论者,他引用柏拉图的观点,认为不是神选择我们的命运,而是我们自己选择命运。他强调的仍然是“生存意欲”的作用,它主导自然界的一切运动。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个偶然环环相扣,印证最终的必然,人们用飞鸟和咖啡渣占卜的原因就在此。他又举了梦的例子,这里更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和他的关系,他把梦的原因解释为性欲,也就是生存意欲的表现之一。叔本华的“生存意欲”就相当于其他人所说的“神”——其他人只是把生存意欲抽离自身。

之后叔本华对康德的悖论进行阐述,试图使其协调统一。

最后他论及死亡的意义,这种看不见的力量操控着我们,直至死亡这一真正的结局——死后的再生、轮回及其所有的痛苦快乐都在死亡这一刻被决定,因此,“死亡时分才有了极为重要、严肃、庄重和可怕的特性。这也是最强烈意义上的决定性时刻——这是末日审判。”

这一篇论述的主题比较玄奥,我只能泛泛地说一说,完全理解很难做到。

读叔本华的著作,若读出内心深处始终闪烁着一盏不灭的长明灯,就开始有点意思了。

叔本华(1788~1860)本出生在今波兰格旦斯克,家里很富有,后来毫无争议地成为德国乃至世界顶级哲学家,更成为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深受尼采、卡夫卡、托尔斯泰及弗洛伊德等大家的敬佩与推崇。叔本华关于意欲主宰和引导客观世界的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现世及来世人们对主观世界及客观世界的认知与探求。

同为大哲学家的尼采形容,读叔本华著作,一如抵达森林高地,空气清新,令人耳目一新、充满生机。大作家卡夫卡无不佩服地说,叔本华就是一个语言大师,仅就其语言,就该无条件地去读他的书。托尔斯泰干脆就称其为“不折不扣的天才”。弗洛伊德更是毫无掩饰地承认,他的精神分析学渊源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叔本华有个理论,一个人的性格来自父亲,智慧来自母亲。于是,我立刻联想到叔本华空灵精妙的思想和落笔生花的才能,一定得益于并承继了他母亲擅长写作的智力优长。并且,若按照德国当代生物学研究的成果推论,叔本华当属于他父母結晶的第一个孩子。

那个理论是这样表述的,第一个孩子(包括已形成的胚胎)是女孩,必然是父亲智力胜于母亲;反之,第一个孩子是男孩,母亲智力胜于父亲。我闭目默想,发现我周围团转的亲戚朋友,无一出其右者。

叔本华29岁时完成的哲学论文《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一举奠定了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以及在西方哲学界的崇高地位。这本《叔本华思想随笔》均属于叔本华后期著作,包括《附录和补遗》及《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

细仔读完《叔本华思想随笔》,突出的感受是:意欲和智力是构成现象世界的两个要素,二者的本质及其关系就凝构成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核心,这一核心问题贯穿于全书的始终。

叔本华所届定的意欲包括自然世界的人、动植物和无机物,而人类则是意欲最高级别的现象。人类意欲即体现为性格、意愿、情欲及道德等方面,它是主导人的客观行为的根本源头,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且永恒的。而智力(认识力)则是派生出来的为意欲生存、发展配备的工具,一如人体的肢体器官一般。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道德性格具有天然秉性,绝不是培养教育就可以造就完成的。

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或“人之初,性本恶”,不会因为人的成长而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常常听老于世故的长辈向着一懵懂小孩说,“从小看大”。我们也经常看到或听说一个人,经过学习教育“变”得由恶向善了,或暴烈的个性“变”得温和亲切了。

其实,这只是经过认识力暂时抑制后的结果,这样的乔装打扮绝不能动摇其本性。中国谚语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正由于此,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婚后不久的年轻夫妇咬牙切齿地互相抱怨:“原来你装得好像,你的甜言蜜语、温柔体贴都是假的!”究其实质,这真不是骂人,如果你读了叔本华的哲学,你一定会深藏不露地窃语:这就是本性,不怪谁。

知道了意欲作为表象世界的源发性和支配性作用,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诸如上海复旦医科学生林森浩在饮水机里下毒谋害室友黄洋致死心静如水,知名教授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大言不惭,贫穷出身的官员贪占扶贫款心安理得,司法官员知法犯法趾高气扬,夫唱妻随的丈夫在外金屋藏娇“包二奶”毫无羞愧,以及名校高材生婚后频频家暴理所当然等等现象,看似荒诞,实则入情入理。

人性的恶象与善缘,并非因教育、职位、工种的差异而显现不同的影响结果,这完全源于善恶与生俱来的天性,不可更改。

我们看到不少这样的实例,同样出身寒微的两个人,一个金榜题名官运亨通阳春白雪,却偷鸡摸狗无恶不作丧尽天良;一个蒙学初开忍饥受冻下里巴人,却含辛茹苦行善四乡竭尽所能。甚至本为同根生的兄弟姊妹,他们各自的天赋禀性也令人费解地迥然不同,着实叫人叹为观止。性相近,习相远也,实乃“意欲”之不一,个体表现特质理所当然地大异其趣。

雷锋之为雷锋,焦裕禄之为焦裕禄,一定不以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我经常与人聊天时谈到这个想法,若雷锋、焦裕禄再现,我们一样可以看到“螺丝钉精神”,一样可以看到“甘为百姓埋风沙”的精神。这绝不是唯心主义的虚无,而是形而上的哲学精神思想的指引。那么,宣传教育就全然无用吗?我的理解是,有一定的“用”,但作用比较有限,只能是因时因地的外在制约加上主体智力的强制调整,暂时有所收敛罢了。若时机成熟,意欲本性暴发,更将变本加厉尽情挥洒如岩浆喷发。

对此现象的形象描画可以是这样,飞流直下的瀑布因其自然物质的本性,在机械动能和物化作用的催化下奔流不息。若要使它瀑面增大或缩小,即可开掘拓宽瀑流水道或修筑收拢河流拦坝进行强制改道。但是,随着长年累月的漫漶消蚀,最终呈现出来的景象,依然是它本来就应该有的样子,即,恰如其分的宽和窄,所有各方都找到了内在应有的平衡。

《叔本华思想随笔》从自然科学到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等领域,涉猎极广,涵盖教育、心理、性爱、意欲、伦理道德等论述,其中,“论命运”引经据典,纵横捭阖,尤其引人思索,也轻而易举地与读者产生了同弦共鸣。该文分析说,“所有的事情不仅遵循着完全的必然性而发生,而且,这些事情的发生从一开始就以某种方式注定了”。

我体会,这可不是一般所称的宿命论那般简单。纵观人的一生,或以我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来说,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有条不紊。比如,我曾既干过金融又干过记者(金融性报刋),既做过人事劳资、办公室、宣传部等行政及意识形态事务,又做过信贷、金融稳定、金融研究、金融新闻等业务工作,回头看去,似乎毫无免强地协调和谐地贯穿而来,显示了不可质疑的必然性。佛教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民间有种说法,“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意思是人有思想意识,有经验分析总结,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事实上,作为个体意欲的人,恰恰是在翻来覆去地犯同样的“错误”,只是犯“错”的形式因认识力的动因不同而表现有异而已,实质还是“那个”-----作为自在之物的意欲,无法改变。

比如,一位多年至交告诉我,十多年前,他曾面对一位道貌岸然者的欲加之罪,怒从心生,拔地而起,毫无犹豫地将其猛推出门外而不顾-----而此人却是手握生杀大权,大可治人于死地者。

果然,他吃了大亏。如今,多年以后他又面对同样道貌岸然的又一伪善者,他仍然义无返顾地重演了拍案而起的一幕-----而后者同样具有生杀大权且将他杀得血溅五步,但他依旧一如继往、宁为玉碎而重蹈复辙。

如此惊人雷同的现象决不是剧本编写的情节,确实是真切的如出一“辙”。由此我陷入沉思,从精神哲学的层面分析,这便是典型个体意欲性格的本然特性,此时此境,装是装不出来的,像由心造,境由心生,一切都是必然的进程。就这样,眼看是悬涯深渊,我的朋友还是奋不顾身,飞身而下。当然,牺牲的是笨拙的肉体,永生的是倔犟的精魂-----意欲道德性格不可逆的永恒本性。俗话说“命该如此”,就如同要彭德怀元帅下跪求饶,要祢衡放弃“击鼓骂曹”一样不可能。

上述思想观念,是说事物演变的必然性,只是人不知鬼不觉。西方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是说,人类自觉奇妙之处,恰恰就是人类的未知领域。科学家分析说,人类对整个宇宙地球的可知度不超过5%,所以我们轻易不要否定我们仅有的一点认知并不掌握和知晓的东西,世界并不因人类的无知而否定万物生存发展的必然性。

我老是举这么一个例子与人分享:有两位路径完全相反的熟人某一天居然狭路相逢,彼此都惊叹不已。

其实,只是他们彼此“未可知”而已,若问问高高在上的地球同步卫星“天眼”,一切早已明了:两人日常行走的所有道路因意外事故全部堵死,彼此唯一的出路就在他们此刻相遇的脚下。于此,“天眼”早就尽收眼底,眼看着他们必然在此相遇,而他们却浑然不知,就这么简单。西方哲学和宗教里有精魂和上帝的概念表述,言明人的命运正是受它们的左右。“上帝说”几乎尽人皆知,这里暂且不表。

《叔本华思想随笔》也有关于精魂的论述,这是叔本华针对主观意欲永恒不殆始终牵引主宰客体世界的思想。

所谓“精魂说”指引命运,是说人的肉身驻着一个灵魂,在肉身之外还有一个精灵寄驻在千里之外的星空与灵魂及其附体(肉身)匹配,这就是人与星座对应的渊源。

尽管肉身之魂与深处星空的精灵遥不可及,但它们却时刻遥相呼应。用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就像是量子纠缠现象,不管相距多远,任谁一方偶有细微之举,它们就能立刻产生心动感应,一方感冒另一方必然咳嗽打喷嚏,无需道出,心领神会。

比如,一双手套从重庆分别寄往加拿大最北边的城市耶洛纳夫和南非好望角各一只,无需说明,当它们收到手套时,若耶市收到左手套,立刻就会知道好望角收到的是右手套,反之亦然。

民间传说或文学作品中还有类似描述,说人死魂飞,一股轻柔飘渺的青烟从遗体上腾起,顷刻间灰飞烟灭,飞升的精灵将再次投身转世。其实,这在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中,都能找到轮迴再生、凤凰涅槃的教义思想。从哲学、自然科学角度看,并非信口雌黄,空穴来风。

末了,必须说一句,这本《叔本华思想随笔》是我读过的少有翻译得如此精妙绝伦的西方哲学著作之一。译者韦启昌,并非职业翻译家,只是一位在澳大利亚行医的华人。

然而,其译作深刻而流暢,精深而旑旎,极富洞察力和感染力,既能明白晓畅地传情达意,又能诱使读者爱不释手引人共鸣,足见其中外文字功底深厚、文学哲学功力老到。

叔本华与尼采读后感篇十二

对事物缺乏认识,很容易滋生盲目崇拜,特别是当你所想了解的,属于哲学范畴:有如盲人瞎马,一不小心,掉进夜半深池的危险。我于尼采就是这样。

虽说学无常师,但却要把握学以致用,做到眼不见不该见的.,耳不听不该听的,口不说不该说的,心不想不该想的,如此洁身自好,才能专心致志。

所以,原想把这本《尼采生存哲学》扔掉,但转念,不如束之高阁:一是告诫自己不要盲从;二是告诫自己学以致用,果断判断,不破不立。

只是,到此,尼采那么多唠叨,有句话还是比较靠谱的:“我命令你们丢开我去寻找你们自己,只有当你们都排拒我时,我才回到你们中来。”

从以上几段文字来看,不正是应验了他所说的吗?难道他真乃神人。是在用阴谋还是阳谋让我们发现自己,检验自己吗?都不是。这句话倒让我想起了一名算命先生的话,他说:“母在父先亡”,那么,是母在,父先亡呢?还是母在父先,亡。其实,尼采所命令的人心中,都包含了宗教信仰和自我发现两个元素,“命令寻找自己”,便开启了人心中这两个元素的缠斗,而不管过程如何,其中的元素“自我发现”都会被另一个元素排拒绝,当然不管结果怎样,人的“自我发现”也都不会被消除;尼采代表的是“自我发现”,其实,他早已在你们心中,只是换了种说法,好像最后他就回到“你们中来了”。这只是他的心理把戏罢了。

叔本华与尼采读后感篇十三

“总有一天我会如愿以偿。这将是很远的一天,我不能亲眼看到了。那时候人们会打开我的书,我会有读者。我应该为他们写作。”

现如今不读尼采,并不是我们读不懂尼采,而是逃避或者借以浑身匮乏而停止思考。

尼采置身于世纪末的浪潮中,清醒的认识到自我。哲学家的信仰,是自我,自由,我们说这多少有些不负责任。他放逐自己,想去寻找一个说的通的答案,完成所有的困惑。甚至要给自己一个理由,兴高采烈的存在于天地之间。

此书的目的,也许给你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通过了解一种理论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人生信仰,然后有目标的铿锵往前走。"哲学或者作为个性缺陷的补救,或者作为个性丰满的庆祝,总之是发于个性又体现了个性的。"。

哲学教会我们的,是诚实的面对自己,形成一套自己的做事风格,用于自己的哲学根基上。真实的表达,自由的生长。所以我们说,天才,是能够创造出行业哲学的。认知的科学不能和人文化为一体。科学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相反会将人带向另一个方向。

成为热爱生命的人,爱自由和新鲜土地上的空气。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要懂得取舍热爱自己的生活,真挚的流淌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矫揉造作,费尽心机的博一点儿噱头和喝彩。出卖了自己的言行,不忠诚于自我。

热爱生命,独立思考,真诚对待自我和事物。这种真诚甚至不惜拿自我当做研究对象,对人生的尺度加以衡量。考察和结论。一如,不攀龙附凤,妖言惑众,利用自己的名声和思辨来巧取豪夺本属于大家的自由。真诚意味着你会强大,会百毒不侵,会勇敢。因而可以不必逃离原始的懦弱的自我,而得到另外一种人生。

生命力旺盛的表现,敢于勇敢的说不,敢于并乐于思辨。不迷信权威权力。从世俗的成功学中找到满足即为衰老的标志。悲观主义也是生命力衰退的表现,将承受苦难换一个角度去看,不逃避甚至乐在其中。便是乐观生活当中抵抗现实懒惰,恐惧于改变的良药。

叔本华与尼采读后感篇十四

疯狂而偏执的我,在那个时刻,或许尼采的思想就像一把利剑,这把剑我拿在手里,借助着这把激情,砍伤了那颗柔软的心,曾经想毁掉一切,包括自己。善与美,恶与丑,道德的自由,什么叫爱,欺骗时的诚实瞬间……一段一段的文字,说服我的恶性,恶性却又在挣脱,一遍一遍,这就是我读完《尼采生存哲学》之后的初次感受。

几年了,这本书放在我的书柜里,我没有触碰,源于我和尼采一样,尝试过理智上的病碍甚至发烧以后的半昏迷状态。

触碰,我在想,人与人,人与世界思想、心灵、肉体都是靠触碰才会有感受,爱、厌、痴、醉无一不是。或许经过这次病痛,我的灵魂得到了暂时的平静,我养的身体的各个细胞在欢喜鼓舞,于是我才借助尼采的这句话:……在知识方面的任何征服、任何进步,乃是勇气、自制和自净的结果。我并不拒斥观念,我只是在面对它们时,戴上我的手套而已。既然十年的工作学习让我回到了起点,那为何不谈谈尼采笔下的——————工作的无聊。

工作在现代文明国家,几乎所有人都相似,对其中大部分的人来说,工作本身只不过是一个手段而非目的,因此他们对于工作不太作选择,只要它能够付给丰厚的酬劳就可以。但是仍有极少数的人,他们宁可死也不愿去做没有兴趣的工作—————挑剔的人不容易满足他们不断的寻找其中含有许多乐趣的难事和麻烦事。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她们也有一种果敢的怠惰精神,即使会因此对他们造成穷困、不名誉过、对身体和生命有危险,也不在乎。

尼采之后道出无聊,一种是大多数人觉得工作流水的无聊,而另外一种无聊,却是通往快乐之途的前导,那是令他们工作获致成功的无聊,是心灵上一种不愉快的“平静”。

尼采显然是赞许第二种的,他说过,凡能吸入我著作中气息的人,他就知道,就是高岗上的空气,能使人精神换发的空气,一个人必须加之以培养以适应这种空气,否则他就会有受寒的危险。如果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视,怎么能让这位19世纪伟大的德国哲学家用剑砍断宗教对人类的束缚,为争取自由的道德的人们输送氧气。

我是谁,我不是尼采笔下的灵魂禁锢者,在十年的工作中,我无聊的一遍一遍的要悟出法律道出的真理,我确信有真理,哪怕我愚钝到只要认知法律文字便可以阐述一切。事实证明,地球上所有的事物只是在不断的创造,极少数无聊的人,我愿意为你们舔脚趾头,如果嫌恶心,那你就把我当做第一种人吧,我也甘心。

也许,尼采道出了欧洲人和亚洲人的区别是正确的。亚洲人他们能够做到沉潜稳重,即使他们的麻醉剂也作用很缓慢而需要相当的耐心,和作用突然而令人不愉快的欧洲人的烈酒大不相同。

尼采喝酒吗,如果在梦中遇见你,我一定要喝醉,哪怕你说亚洲人要稳重,我也会要和你这种无聊的人辩驳,偶尔我也是可以像你一样无聊的。

叔本华与尼采读后感篇十五

读完了帕慕克的访谈,又接上埃科的访谈继续看。一口气读完了,这位从理论(符号学)到小说的“炫技”大师,所谈问题并没有那么高妙,但看得出他是诚实的,而且挺快乐――帕慕克则是另一路,他有一种隐形的忧郁,这忧郁来自他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被误读与错乱。

埃科没有这个问题,无论他作为欧洲人或是意大利人,这都无庸置疑,他无须陷入身份的困扰。帕慕克则不然,他是土耳其人,地处欧亚大陆架的夹缝中,文化又是异欧洲的,而他本人又生活在此一双重世界中,身份焦虑乃是他超离不了的困境,帕慕克之小说成在此,也忧在于此。

叔本华与尼采读后感篇十六

原价:22.00元。

当当网最低价格:16.50元。

卓越网最低价格:15.80元。

蔚蓝最低价格:16.30元。

告别天堂笛安内容简介:

上海柯艾、《最小说》最强实力作家笛安的首部长篇处女作小说隆重再版,历经五年、二十万字全新修订的残酷青春现实主义小说,属于一整代人的混乱与彷徨、疯狂与悲伤,超越《西决》的青春气息。凌驾《东霓》的残酷剧烈,尽在《告别天堂》,令人眩晕的.爱恨交织的青春,眼泪浇灌下诀别的祭文。

读者对告别天堂笛安的最新评论,评价,读后感:

当当网用户玛莉梦菲:

宋天扬、江东,

两大主角纠结的感情,。

很喜欢最后,江东回来参加聚会,。

看见天扬,依然放不下天扬,

最后那明知道是错误的,明知道是逃避责任的。

却依然对天扬发出邀约。

真的很感人,江东在现实中可能我不会喜欢,

但是在书里我真的很喜欢。

很好的一本书!

卓越网用户上善若水:

此类小说或许很容易进入我们的视线,但只有在喜欢其作者时才会进入我们的心中。只能说类似的已经不胜枚举,而心中那唤醒心灵的作者才是读者爱上此书的筹码。对于此类小说,我选择喜欢的作者的书,其他的,置于视线之外。

这篇文章希望能解决告别天堂写得好不好,读者读后感怎么样,网上哪里有卖,最低价格是多少钱,网上免费阅读地址,值不值得买等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0769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