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案大全(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00:14:13
青山不老教案大全(22篇)
时间:2023-11-29 00:14:13     小编:字海

教案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科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的产物。编写教案时,教师应该注重思考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这些教案范例能够对大家在编写和实施教案时提供帮助和启示。

青山不老教案篇一

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

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

境的意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

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

才守住了这片土”?

四、写一写。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作业。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青山不老教案篇二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阅读课文,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1.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1.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第一课时

1.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节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吧!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主要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

(2)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出示阅读提示: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圈点勾画,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句话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优美画面,表达了作者满目绿树的惊喜之情,同时,暗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过渡: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师巡回了解情况。

(2)反馈,共同评议。

(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

(3)大环境――险恶

出示句子: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教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我们不由得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4.过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从哪里可以看出艰苦。

(1)学生交流,师归纳:

“a独自一人的孤单;b生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山为归宿;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7个方面。

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5.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1)小组讨论交流:

(这是总结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中心,升华主旨。老农人留下的不仅是这片青山,还有更宝贵的东西――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老人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的精神永远流传,青山必将长青。)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记叙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赞扬了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

本课推荐阅读《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大瀑布的葬礼》。

板书设计

青景观引入参天杨柳绿色波浪粼粼波光

山大环境―――险恶

不背景状况小环境―――艰苦生命的意义

老村干部补充介绍―了不起的奇迹人生的价值

老农陪同参观―一层层的树梯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案篇三

1、紧扣“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的热爱,以及绿化家园的艰辛与毅力。

2、围绕“学疑”,抓住关键疑问,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3、通过阅读、感悟、练笔,体会人物情感,领悟表达效果。

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老人绿化家园的艰辛与毅力。

一、【唤起感动】发现一道风景

二、【学情交流】感悟一片情怀

1、围绕《“感动中国”推荐表》,交流预习收获

2、围绕《我的阅读疑问》,盘点预习疑难

3、梳理学情疑问,确定学习目标

三、【聚焦“奇迹”】体验一段人生

话题一:“15年创造的奇迹”

1、从数字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关注数字——对比理解——直观奇迹

2、从大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关注险恶——影像刺激——反衬奇迹

3、从小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关注年龄——体味生活——深化奇迹

话题二:“15年奇迹的背后”

1、出示村干部的《工作手记》,练笔,交流

2、出示《造林功臣碑》的文字,齐诵,提升

3、回归学情疑问,讨论交流,深化解读

四、【推荐阅读】铭刻一种记忆

青山不老教案篇四

1、能认读虐、踞等生字,理解“肆虐、归宿、盘踞”等词语。

2、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

3、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

一、揭题,初读课文。

(1)揭题。

(2)大声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学习生字词。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解了不起的奇迹。

1、老人创造了怎样了不起的奇迹。

2、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

三、研读课文,感悟老人的精神。

2、老人为什么非要种树?

3、议一议,“另一种东西”指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是什么?

四、总结课文,说说青山不老。

五、课堂练习。

徐琴。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课堂反馈及时。

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些练习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习。

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若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表示环境的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较多,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我看来,“高效”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从高效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理呢?今后要积极摸索。

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案篇五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青山不老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今天,我们将走进晋西北的青山,去看一位普通的老人用十多年的时间却创造的奇迹。请翻开第十六课《青山不老》(板书)。

二、谈话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的课文,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相机引入对课文内容更深一步的学习。

1、过去的晋西北是怎么样的?

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在充分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出示课件。

2、这样的环境老百姓如何生存?(想像)。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出示文字资料。

(晋西北风沙防治刻不容缓。)。

3、你认为如何防治风沙?(学生交流)。

4、文中的普通的老人是怎么做的?(结合课文内容,再想象他有风沙中植树的情景,感受老人的保护土地,与环境做斗争的精神。)。

5、你认为他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3700亩林网。想像这些树林将为改善环境做出怎样的贡献。)。

在学生充分体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出示课件。

三、体会人物精神。

师: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因为短暂而使一个话题成为了人生中永恒的话题,那就是:一个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换一句话来说就是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学生交流)。

五、深化理解。

青山是不会老的,不会老的除了青山外还有什么?(讨论)。

六、齐读课题:青山不老(读出赞颂读出崇敬)。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我按照了解晋西北,走近老人,体会老人的情感,感悟老人的精神的思路去进行教学,整个课堂都是在轻松的聊天气氛中进行的,对整堂课,我基本上是满意的,特别是对人生价值的讨论中,学生争着发言,颇有个人见解,反映了他们对人生最初的思考,这一处虽然不属教参上的教学重点,然而我却很注重。我认为,学习这一篇课文,如果不切实地对人生的价值进行一番深思,一番讨论,这堂课便是失败的,因为,读书是为了做人。

青山不老教案篇七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青山不老教案篇八

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青山不老教案篇九

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四、写一写。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作业。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青山不老教案篇十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时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来自由读课文;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以读代讲,讲得少,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青山不老教案篇十一

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四、写一写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作业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青山不老教案篇十二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多媒体课件。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大环境——恶劣险峻。

创造奇迹。

小环境——简陋艰苦。

青山不老教案篇十三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多媒体课件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3.“青山是不会老的。” /article/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恶劣险峻

创造奇迹

小环境——简陋艰苦

青山不老教案篇十四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发明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同学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身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同学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同学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局部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明出来的?同学读课文,概括。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用自身的话,概括老人发明的奇迹,再说说自身对老人的看法。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他已经将自身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再读全文,积累句段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身喜欢的内容。

青山不老教案篇十五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青山不老教案篇十六

1.正确读写“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通过深入阅读,学生能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他们认识课文的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个和他有关的奇迹。

(三)预习探究

1 检查预习

(1)检查课前学生主动积累词句等情况.

(2)指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 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回忆你在预习时自学到了哪些字词,选择一个你最想让大家积累的介绍给我们。

(要讲清楚、讲正确;还要讲清自己积累的方法和为什么要积累。)

(2)师:对于这篇文章来说,仅说出老人 创造绿洲,就完整了吗?还缺点儿什么吗?看来把主要内容概括清楚、全面,还需要我们深入阅读啊。”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做一做简要批注。

(4)交流批注。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总结出什么情况?什么奇迹?概括出板书:自然环境恶劣 生活条件艰苦 造福于人。

(5)看,我们深入阅读后,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不是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桌两个人再相互说说主要内容。指名说。

(6)阅读记叙文时尽管我们都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去概括主要内容,但我们还要注重事件存在的特殊性。

3 品读感悟: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他们认识课文的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1)作者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读过课文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也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吧。学生写感受 。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出学生可以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老人的精神品格方面,以及老人的精神是永存的三个角度去写感受。

(3)是呀,连绵的青山代代常绿;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也必将永存![板书红字:精神永存] 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找出作者的感受,画下来,再读一读吧。指名朗读。

(4)师小结:“作者的感受写得含蓄,富有哲理,让我们学到了虽然表达同样的意思,还可以用这样的语言、这样的句式来表达,特别是他在结尾用了一句更加含蓄凝练的话,概括出了他结识老人后的感受,那就是——“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 拓展延伸

1. 简介课文中的真实人物,以情感人,引起师生共鸣。

五 课后小练笔

请以“我的拯救行动”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写一写自己做过的或想做的在环保方面的有意义的事情。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阅读提示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根据提示,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 初读 课文。 熟悉课文内容,然后默读自悟 。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 接着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都找到 有关的自然段:“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为什么说这是个奇迹呢?”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通过一个个的数字的列举,学生不难理解这是个奇迹。 最后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这是本文的中心, 先请学生说说老汉改造山林的作用 ,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自然便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了。

本课教学再结尾又加入了故事中的真人真事,让学生不禁能够增长知识,加深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更能使本课的中心思想更加明确。

青山不老教案篇十七

1、能认读虐、踞等生字,理解“肆虐、归宿、盘踞”等词语。

2、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

3、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

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

一、揭题,初读课文。

(1)揭题。

(2)大声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学习生字词。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解了不起的奇迹。

1、老人创造了怎样了不起的奇迹。

2、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

三、研读课文,感悟老人的精神。

2、老人为什么非要种树?

3、议一议,“另一种东西”指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是什么?

四、总结课文,说说青山不老。

五、课堂练习。

青山不老教案篇十八

2、(出示功德碑上的文字)。

一位山野老农,一座杨柳青山,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他——栽树老人高富,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花儿永远这么红!青山永远不会老!

指名读——齐读。

3、读着这些文字,你的脑海里产生了什么疑问吗?

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你发现了一个极具值得研究价值的词语。

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见,能称之为“了不起的奇迹”吗?

4、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惑,走近这位山野老农,走进这座不老青山。(师板书课题)。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读到有感触的地方可以用简单的符号做上批注。

2、交流:读完全文,你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心情呢?小结:感动、敬佩、心酸。

3、这篇文章源自于《光明日报》记者梁衡在1983年写的一则消息,他用最平实的语言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的故事,却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曾有很多人提议推荐这位老人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出示感动中国图片)每一个荣获“感动中国”的人物都有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呢?能用一个简练的词语来概括吗?请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自己有了想法后,与同桌交流。

感动中国。

栽树老人——高富。

【入选主题】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

1、交流预设:绿化、种树、环保、(学生上台板书)。

2、师:同学们的交流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词语——奇迹,的确,这是一个关于“奇迹”的故事。你是如何理解“奇迹”的呢?默读课文1-4段,找一找文中哪些文字、哪些叙述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划一划,再想一想为什么。

“15年创造的奇迹”

(一)第一层面:从数字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出示句子: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你从这些数字上去理解奇迹,这是最直接的正面描写。

1、自己读读这句话,哪个数字引起了你的思考呢?

2、让我们看看这么数字吧!

3700亩相当于2467900平方米(瞧,数字太大了,同学们都数不出来了)。

相当于65个实验小学的总面积。

相当于12000个报告厅的总面积。

相当于50000个普通教室的总面积。

3、让我们在数字中感受这个“奇迹”,齐读: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二)第二层面:从大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师:你是从晋西北大环境这个侧面描写去理解奇迹。真会另辟蹊径啊!

1、你是怎么读出晋西北地理环境的险恶的?(《县志载》)。

2、晋西北曾被誉为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瞧,(播放干旱、霜冻、沙尘暴的图片)。

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

五寨县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敌人。

每年有800万多亩农作物受旱,每年无霜期仅有104天。

受各种恶劣气候影响,400万亩土地沙化,1000万亩水土流失。

看了这些文字和图片,你有什么想法?

3、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一干就是15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这是一个奇迹,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三)第三层面:从小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师:你又从另一个侧面描写——老人生活的小环境来理解奇迹。真有一双慧眼。

1、从65年到81岁,整整15年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更何况是81岁的老人,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但他毅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宁愿过怎样的生活呢?自己仔仔细细地读读这段话,走进老人的晚年生活。

2、预设:

艰苦——宁愿放着眼前的清福不享,却甘愿守着这份艰苦。

预设:孤独——老人是最害怕孤独的,而且越老越害怕,宁愿放弃天伦之乐,甘愿独守着这片青山。

3、15,守着艰苦;15年,守着孤独。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用有限的生命实现了无限的价值。创造出的是一个奇迹,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5年奇迹的背后”

1、师:在这个了不起的奇迹背后,有谁又知道这15年的辛酸往事呢?在梁衡的采访中发现了村干部的工作手记中有这么几页内容:(出示手记)。

1970年3月5日。

春天的晋西北,还是一派荒凉的土尘。去年的霜冻还在我们的黄土地上盘旋,西伯利亚大风像冬日般肆虐着。。

老人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了……。

1974年9月21日。

老人唯一的女儿又从城里回来,劝他回城了。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没见着最后一面,就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乡亲们也觉得老人该享享清福了,种树的活儿太苦了。

老人敲着旱烟锅坐在小院口,望着绿风荡漾的山沟……。

1982年12月3日。

老人慷慨地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乡亲们乐呵呵地瞧着这个新鲜玩意儿,老人也乐了。

老人还有宏伟设想……。

让我们闭上眼睛,走进手记中的一天,静静地去想象老人当时的情景,当你的眼前出现这个画面的时候,动笔写下来。

2、交流,小结齐读句子: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是生命的归宿。

他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3、15年的每一天都是一个感触人心的故事,此时,15年在我们的眼中不再是一个数字而已,15年=?(上台板书关键词语)。

4、15年=一片不老的青山,瞧,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再次出示绿意葱茏的青山图片)推荐一生朗读第一段: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此时,造林功臣碑上的文字也显得更加夺目,全班齐读:(功德碑上的文字)。

5、此时,你是否解开了之前心中的疑惑?交流(上台板书关键词语)。

1、(出示“感动中国”图片)青山不老,“感动中国”,这位81岁的老人向我们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环保的故事,一个关于绿化的故事,一个关于奇迹的故事,还是一个关于……的故事。(对照板书梳理)。

这个黄土地上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山野老农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3、“青山不老,精神永存!”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面对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趋势,像他一样默默奉献的造林英雄还有很多很多,推荐大家阅读这些文章:

《从伐木劳模到植树英雄——马永顺》。

《吕梁“植树英雄”传——乔建平》。

《“野人”——张侯拉》。

每个人物,都有一个足以感动中国的故事。用心地动手为他们也制作一张“感动中国”的推荐表,与大家一起交流。

青山不老教案篇十九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谈话法讲读法小组交流法。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出示“老”字:大家看看这是个什么字?谁来说说你对“老”的理解。

2.师:与大家理解得一样。《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

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板书:16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1.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找看,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请用铅笔把相关句子画出来。(巡视)画好的同学请举手。

2.出示多媒体课件:(品读)65岁那年,……。

(品读)老人拄着拐杖,……。

3.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在读中体会老人的老。

三、再读课文,品味“奇迹”。

1.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

出示:(品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

继续交流了不起的奇迹……。

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

出示: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3.让我们再读读这些句子,品味奇迹。

四、自读课文,体会环境之险恶。

1.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能让我们感到这是了不起的奇迹吗?请看——。

老人所处的环境。

出示多媒体课件:请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你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些词中你体会到了环境的恶劣?抓关键词。(品读)。

2.齐读,在读中再次体会环境的险恶。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五、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1.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生答:植树精神)。

2.出示文章结尾:(品读)请读一读文章结尾,思考以下问题。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

齐读句子,领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3.理解“另一种东西”的深刻含义。

4.师: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是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5.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再次深情地读读文章结尾,体会老人“不老”的精神。

青山不老教案篇二十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阅读课文,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1.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1.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1课时。

课件(朗读音视频)。

1.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节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吧!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主要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出示阅读提示: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圈点勾画,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句话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优美画面,表达了作者满目绿树的惊喜之情,同时,暗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过渡: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师巡回了解情况。

(2)反馈,共同评议。

(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

(3)大环境——险恶。

出示句子: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教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我们不由得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4.过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从哪里可以看出艰苦。

(1)学生交流,师归纳:

a独自一人的孤单;

b生活的简单清苦;

c同伴离去的坚持;

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

e有福不享;

f选择青山为归宿;

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

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5.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1)小组讨论交流:

(这是总结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中心,升华主旨。老农人留下的不仅是这片青山,还有更宝贵的东西——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老人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的精神永远流传,青山必将长青。)。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记叙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赞扬了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

本课推荐阅读《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大瀑布的葬礼》。

青山不老教案篇二十一

院子里艰苦的小环境。

干部介绍、老家陪同参观。

作者的心灵感触。

总结本课的叙述风格:借景抒情夹叙夹议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以“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把自己站在铜像前默默地对老人说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教案篇二十二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多媒体课件。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3.“青山是不会老的。”/article/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大环境——恶劣险峻。

创造奇迹。

小环境——简陋艰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2106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