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精选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05:08:08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精选20篇)
时间:2023-11-29 05:08:08     小编:雁落霞

通过总结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和不足。怎样进行心理总结?有没有一些有效的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选读,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篇一

人们离不开良好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的质量高低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但是,由于社经济的发展与环境没有同共进行,导致环境糟到了破坏,水、空气、食品等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资源大幅度减少、物种也在每年大量减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对学生的环保教育要从小抓起,我园非常注重对幼儿的环境意识培养,并成立了有关课题进行研究,全园老师与幼儿一起行动,切实做好环保教育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与研究,我们的幼儿环保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把环保教育当成幼儿的一项特色来抓。

1.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环保教育目标。

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并不是让幼儿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给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可以了,从情感上让他们热爱我们的环境。幼儿认识世界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经验不足,但情感可以培养,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以幼儿的情感为主。把幼儿领进大自然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行为文明习惯要养成,比如不乱扔垃圾等。联系社家长共同与幼儿一起热爱我们的生活环境。

2.选择适合幼儿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环保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毕竟是一个大学问,他们可能从意识上无法认识到环保对他们的重要性,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他们身边的事情做起,选择合理的教育内容进行教学使幼儿形成环保意识。比如,与环保有关的土、沙、石、植物是学生常见的事物,而且,对之些事物的研究是很多幼儿园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在进行这方面的`环保教育时,不是单纯的对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游戏,也不是简单的学习这些事物的知识就可以了,而是更深层次的挖掘。可以把不同质的土种同一种花可以让孩子们认识园中的花坛,可以把泥土用来做各种玩具造房子等。下雨过后,把幼儿领出室外,体验泥泞带给他们的困难,再让他们了解泥土是可以孕育生命的东西,幼儿会转变对泥土的看法,从而更珍视泥土,形成不践踏泥土、花草的好习惯。通过种种活动,要让幼儿体会到,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可爱的,我们要用美的眼光发现它们的可爱之处,从而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他们。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让幼儿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发现与感受万物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成一种珍视的观念,对自己的行为起到制约作用。再比如,贴近孩子生活的内容很多,当我们发现浓烟滚滚出来的时候,问他们烟从哪里来,我们的呼吸的空气需要这些浓烟吗,当看到河里的水已经变浑的时候,问他们为什么会变成污水,我们能喝这样的水吗?以这内容作用辅助内容,让幼儿对周围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二、从多方位进行环保教育。

1.注重对幼儿的环境建设。

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首先我是让孩子们看得见,为此,我们先把幼儿园打造成一个绿色的家园,当孩子们从早晨步入幼儿园大门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园舍和绿色的草坪、五颜六色的鲜花,当然在冬天也可以看到充满绿意的冬青树、还有一片茂密的小竹林。为了让孩子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我园引进很多的果树,如石榴树、桃树、苹果树等,夏天小孩子们种植的向日蔡冲着太阳发出灿烂的笑容。为了让孩子们体验绿色,让他们动手保护绿色,经常带领他们为花草树木浇水、松土,到了秋天分享丰盛的果实。植物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动物是环境的重要标志,我园不仅有植物,还喂养了一批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们喜欢小白兔,喜欢小山羊,也喜欢会说话的小鹦鹉,也喜欢成群结队的鸽子。这些小动物在我园应有尽有。上课时,让小朋友亲手采取园里的草为另小兔子,用一把把高梁吸引成群的鸽子,小动物们为幼儿园增添了喜庆的色彩。为了让外来的小动物在我们幼儿园安家,我们还特意在大树上安装了鸟巢,很多小鸟在这里安了家,与小朋友们成为了好朋友。幼儿园成为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这样的环境在潜移默化的对孩子们实施着环保教育。

2.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建设幼儿园活动园地。

垃圾是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废品,虽说是废品,但也有部分垃圾具有利用价值,只要我们细心去发现,可以变废为宝,为此,我们把在幼儿园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分类,每次打扫不卫生的时候,就教育孩子们把垃圾分类出来,并搜集那些无毒且可以再次利用的废旧物品,经过简单的加工,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活动材料。

3.幼儿园与家庭共同落实对幼儿环保教育。

幼儿的生活中幼儿园是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还要包括家庭,所以幼儿园的教育需要家庭的帮助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同样,环保教育也需要幼儿园与家庭联手。我园在环保教育时,非常注重家园的联系。比如我们在园内开辟宣传栏,可以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在家里完成,这等于是家长伸出了援助之手,以引起家长朋友的重视。我们还在每年的春天,此时鸟语花香,向孩子人发出爱鸟的倡议,向孩子们保护鸟类的重要性,保护鸟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用实际行为告诉孩子们人与动物共有一个家,只有我们和它们和谐共处了,我们才会受到大自然的恩惠。通过与家长的联系,配合幼儿的工作,与孩子一起来保护我们的大自然。总之,对幼儿的环保教育对于以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应该从幼儿起就要抓好环保教育,我幼儿园通过几年的对幼儿的环保教育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知道地球只有一个,知道了染污的概念与危害,并能从自身小事做起做好环保工作。对幼儿的环保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坚持走下去。

参考文献:。

[1]许琴.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10)。

[2]张俊.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幼儿教育,(03)。

[3]吴建成.谈谈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j].早期教育,(11)。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篇二

幼儿从一出生,就开始了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成长的过程。成为社会人的一个标志,就是学会自觉遵守全社会一致认同和遵守的生活规则。什么是规则?简言之,规则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特定社会角色为履行义务所必须遵守的规范。

一、在幼儿园教学细节和生动多样的活动中培养规则意识。

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方面,幼儿园无疑是重要的阵地。教师要在充分尊重、理解幼儿的基础上,给他们提出一些必要的规则。教师可与幼儿一起制定在园、在家应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让孩子们理解规则的意义,把这些规则贯穿在孩子的日生活之中。通过反复训练,让这些规则入心、入脑,成为幼儿的习惯,为他们升入小学后自觉地遵守更多的规则做好准备。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要从孩子们日常共同参与的生活情节开始。例如孩子每天入园后,就要求孩子们依照先来后到的顺序领取餐具,然后按照老师事先安排好的位置落座;就餐时,不喜欢吃的东西不能随便倒在地上……在课间自由玩耍中,如果想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要有礼貌地向小朋友提出请求,得到允许后才动手拿去玩。在孩子的生活中充满了与别人、与公共环境的各种联系,有很多应当遵守的“规矩”,教师应当在每一个环节上循循善诱,严格要求,让“规矩”逐渐变成孩子的自觉习惯。

要注重设计多种多样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来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例如,玩游戏“木头人”、“我是小司机”、“判断对与错”等,要求幼儿按规则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参观附近的小学,开展“我要上学了”主题活动,熟悉小学的教室、桌椅、操场、阅览室等环境,和小学生起上课、交流,了解《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学习生活,激发他们入小学的迫切愿望。回园后模仿小学生的生活、上课、游戏及遵守的规则等。除此之外,还可设计一些主题教育,通过孩子的参与,明白规则的用处,了解规则无处不在,遵守规则可以保证人们更好地学习、工作、生活。如:组织参观马路上的车辆、行人、图书馆等,了解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也可通过一些例子教给孩子如何遵守规则,让孩子思考: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从而引起对规则的重视。经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使之内化为各种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环境之一,而家庭也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本着尊重、平等、理解、协商的原则,与家长真诚沟通与合作,建立新型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提升家长对家园同步教育责任的认识,转变其教育观、儿童观,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在社会适应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调整时间、情绪、心态,与教师统一教育认识、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让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一车两轮”,真正做到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教育内容、方法、原则、要求和执行任务的规则上同步,使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自觉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三、在家庭、社会教育中培养规则意识。

每一位幼儿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一分子,他们都将会走出家门、走出幼儿园、走进社会的大殿堂。因此我们要和家长一起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以友善、关爱、示范的态度和方式,让孩子从被动接受规则要求转为主动接受规则。此外,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树立孩子的劳动意识。家长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安排一些简单的家务,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他们做不好或是违反了规则时,应正面引导、鼓励他们。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将强制性、必须遵守的规则内化为自主、快乐、自觉的行为和终身受益的习惯。在家中要求孩子养成物品用后要归回原处的好习惯,出家门时要和家人打招呼;要按一定的时间作息等等。家长还可和孩子从最熟悉的生活、环境、游戏中共同商量制定家庭规则,用孩子们共同约定、看得懂的方式记录下来随时提醒、共同遵守。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经历规则产生、执行、完善的过程中建立规则意识,逐渐地使遵守规则成为他们的行为习惯。

“生活处处有教育”。教师、家长要共同配合,共同为孩子营造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开发和利用周边的社区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增强孩子的规则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实践和了解成人的榜样作用,帮助幼儿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懂得社会生活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规则只有掌握、遵守和适应有关的行为规则,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获得“自由”。通过规则意识和执行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学会相互谦让、关心、帮助和爱护,学会分享、合作、安慰,逐步有了较强的角色意识,懂得了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第一块基石。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篇三

摘要:众所周之,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有的甚至还有保姆或得到其他更多的人的照顾和关爱;所以,幼儿在生活自理上很差,有的可以说是一点也不会,在行为规则意识执行能力方面都很欠缺。因此,孩子入园后的盥洗、解便、进餐、午睡等环节就成为小班教师工作的难点,同时也是我们生活常规以及行为规则意识建立的关键环节。《幼儿园教育纲要》中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的第九条--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其中: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因为幼儿进入幼儿园,改变了他原有的生活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容易;另外小班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小班的常规及行为规则意识建立好了,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最初阶段,是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幼儿种种健全心理的重要时期。抓住幼儿期这个黄金季节,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规则意识,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新生入园是幼儿从家庭个体活动进入集体活动的开始,是他们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着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儿童能够学的而有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幼儿园也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培养幼儿,使其形成一定的社会规范,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儿童成长为社会人,必须面临在众多的规则中适应,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新《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通过学习思考,我们认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重在让学会自主管理。

小班幼儿入园不久,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一样的学习和生活影响,许多幼儿身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行为问题,加上幼儿年龄小,行为自控能力差,认知水平的局限性,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幼儿不能理解和接受,因此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偏差,都有些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遵守集体的规则。根据幼儿的现状,我们应该注意对幼儿的需要给予满足,对他们的不良行为给予制止,促使他们生活在一个和睦、相互给予爱的环境之中,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则意识。因此,在小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形成一些规则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环境教育。

创设互动环境,促进幼儿生活规则意识的形成幼儿园里有秩序、整洁欢乐的教育环境,有规律的生活、人与人之间文明友爱的相互关系是培养幼儿良好规则习惯的重要条件。环境是最好的老师,适宜的环境能引领幼儿自主地参与。我们就在走廊和活动室内进行了相应的环境创设;以吸引家长和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图书区我们为幼儿提供良好行为习惯和幼儿礼仪交往方面的书籍。在我们对幼儿进行讲解和孩子们在翻看的过程中,让幼儿对良好行为和幼儿礼仪有个初步了解。我们还把礼仪规则教育每个方面的内容画成图片,装饰在教室的各处墙面上。墙上那热情待客的小白兔、排队喝水、洗手的各种小动物形象都深深吸引了孩子们,感染了他们。我园设置的“礼貌用语”告示牌,将日常礼貌用语布置在幼儿园的各个醒目的场所。早上来园主动问老师好的宝宝,我们就会把宝宝的照片张贴主题墙上,成为大家羡慕的“小明星。”活动室内“幼儿园里我最棒”栏目的创设吸引了全体幼儿;我们把班里孩子们应该遵守的幼儿行为规则,用图片的形式张贴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看到图片中的自己和同伴非常的兴奋,照片贴在这里,对于孩子们是约束,同时更是激励。不用太多的说教,孩子们就明白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二、活动教育。

一日活动渗透随机教育,逐渐形成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规则意识不是教师强加于幼儿的,而是需要幼儿通过认知、理解而产生的一种正确的、自发性的外在行为表现的活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对幼儿多观察,多注意,随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做到及时发现,给予及时表扬鼓励及纠正,让幼儿的良好行为得以巩固并发扬。活动中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任何规则意识的养成,必须通过幼儿亲眼看、亲耳听、亲身实践,通过在多次体验中反复积累,最终把外在的行为表现真正内化成稳定的心理品质。我们开展的具体活动有1、“我最棒”主题活动;2、“礼貌宝宝”体验活动;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实践活动。在开展活动中,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方法:

1、设标志法。对刚入园的孩子选择他们自己的照片,作为自己毛巾、水杯的标记,做到不随便使用别人的毛巾、水杯;并把班级常用物品贴上幼儿熟悉又喜欢的动物图片固定好摆放的位置。例如在各个活动区贴上不同的标志的图片,让幼儿简单了解各个活动区的内容、玩法以及规则等。活动后能按图片标志进行归类整理。多次实践操作后,使幼儿对摆放的位置产生深刻印象,以至不会弄错。

2、榜样示范法。采用有趣的榜样法,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如在幼儿点名时,教师先点能力较强的幼儿,请他做示范,并及时给予肯定;由于幼儿好模仿的特点,鼓励其他幼儿大胆模仿,既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又使幼儿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一些生活常规。

3、儿歌比喻法。在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时,我们经常结合幼儿各环节的情况,创编通俗、易懂的儿歌内容,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如洗手儿歌“水龙头,哗啦啦,洗手指,洗手腕,手心手背搓一搓,甩甩小手擦干净。”还有午睡儿歌:“睡觉啦,先尿尿,再学小猫轻轻走,嘘…嘘…。”这些儿歌简单易记,受幼儿喜爱,也使他们能逐步掌握了洗手、午睡的方法与要求。4、游戏活动法。利用幼儿喜欢的教学游戏开展活动。如在组织玩“开火车”的游戏时,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小手一个一个迅速的搭着肩膀排成一列火车(纵队),不仅排队速度快了,一些喜欢乱跑的孩子也很快的加入到火车的队伍中来。这样反复的游戏,让幼儿知道自己行为要和集体保持一致的规则意识。在音乐游戏“拔萝卜”活动中,以“扮演其中角色”的形式开始,礼貌邀请同伴来帮忙的情景展开,使幼儿体会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同时感受劳动后的喜悦,从而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让幼儿逐渐养成在园一日生活的各项常规习惯。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篇四

陈鹤琴先生早在1940年在江西办幼师时就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并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儿童知道应该帮助别人,知道为大众服务,具备服务的精神”。他说:“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知各种知识和技能,可是不知服务,不知如何去帮助人,那这种教育可以说全无意义。”

在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服务精神的人去为之奋斗,因此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更具现实意义。服务精神的培养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这是我们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重点。只有抓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才能在幼儿的品德塑造过程中打下牢固的服务精神基础。

服务意识是幼儿的天性。

幼儿阶段是情绪的敏感期,是幼儿建立自我形象,认识自我价值的重要阶段。此时的幼儿愿意得到老师和其他幼儿的接受,渴望被别人赏识。而幼儿通过服务他人,就能够得到认同和接受。因此,服务是幼儿的内在需要,一种天性使然。如某位幼儿帮助另一名幼儿拿玩具、图书,同伴间互相帮助整理服装、鞋帽等,幼儿往往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并不一定有成人的提醒或指导。对于幼儿来说,这些也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我们教师应当及时发现类似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和鼓励,肯定这种行为,并将此上升到服务行为的高度,让幼儿体会到服务他人的快乐,激发幼儿再次实施服务行为。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多观察、多留意,并提供更多的服务机会。

提供更多的服务机会,培养服务意识。

培养幼儿服务意识,除了鼓励幼儿自发的服务行为外,还应当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为他人服务的机会,从而使服务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幼儿自身具有的道德品质。

1.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提供机会。

在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存在着很多服务的机会,教师应及时发现需要帮助的幼儿,并倡议幼儿互相服务。一些幼儿力所能及的的事情,不必每件事都让老师或保育员代劳,时间久了,幼儿会习惯性地将同伴需要帮助的事情做好,甚至引以为豪。

如来园活动时,教师可以轮流请幼儿担当“值日生”等工作,工作的内容包括晨间给动物角添加饲料,给植物角浇水,帮助教师擦桌子、玩具;集体活动时分发玩具,收拾整理图书等;户外体育游戏时分发收放玩器具;进餐时分发碗、碟、饭菜,清理桌面等;起床活动中,让幼儿帮助别人系鞋带,扣扣子,整理床铺,为上卫生间的幼儿取手纸等等。幼儿在教师的`委派下,服务工作的热情很高,甚至把服务的机会当成了一项光荣的使命,在工作时感到无比荣耀和兴奋。

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服务的内容及种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幼儿进行服务工作的方法和程序。教师在安排“值日生”工作时应注意面向全体,使每位幼儿都有服务的机会,尽量避免幼儿功利思想的产生。

2.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提供机会。

我们在角色游戏中不仅设计了商店服务员、餐厅服务员、讲解员等角色,而且要求其他各个角色都有承担为别人服务的责任。如“娃娃家”中为到访的“客人”服务,为“家庭”中的“孩子”服务;“小课堂”游戏中, “教师”为“学生”服务等诸如此类的服务。教师在组织引导时应强调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对服务的质量提出一定的要求,如:为别人服务时应礼貌热情,服务尽可能地周到细致,让被服务的人感到满意等。这些服务机会大大增强了幼儿对于服务的认识与理解,幼儿逐渐懂得服务的意义,了解服务是一项为帮助他人而做的工作。同时,对他人给予的服务,也会珍惜并产生感激之情。

下一页。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篇五

根据几年的教育经验,我发现有良好性格的孩子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都比较强,这种良好性格包括开朗、自信、友爱、平等以及探索精神,具有这种品质的孩子会主动与别人合作,而且会合作得很好。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是促进幼儿迈向合作的必备条件。

2、教给幼儿正确的合作方法。

合作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所以不能随心所欲。在一次教学活动延伸中,我让孩子们分组合作做画,给一棵大树添画树叶,结果只有一组孩子在真正地合作,他们在商量分工,分别完成大树的某一部分。而其余几组幼儿虽然都在同一棵树上做画,但却在各行其是,并未真正合作。我便让合作得较好的孩子向大家介绍他们的方法,然后再进行示范合作,结果孩子们马上明白应该怎样和别人合作了。由此可见,教给幼儿正确的合作方法非常重要。

3、充分利用幼儿活动中的合作机会。

幼儿在一起游戏、学习,所以彼此间合作的机会很多。但是教师如果不善于捕捉的话,就会错失很多良机,比如孩子们都喜欢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这就需要每一个幼儿都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因为孩子们都喜欢扮演猫和老鼠,却不愿意拉圈,我便让孩子们换位,试一试别人不合作时,自己如何游戏,通过事实教育让孩子懂得,游戏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大家的合作。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安排创造合作的机会。

4、帮助幼儿形成很好的合作态度。

一般地,在体育游戏和角色游戏中,孩子们合作比较好,但是在建构游戏中,往往会出现合作的不愉快。究其原因,便是合作态度的问题,因为矛盾往往发生在游戏材料比较缺乏时,孩子们会将一部分游戏材料据为己有,担心一合作,就没自己的份了。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帮助幼儿消除一些顾虑,必要时教师参加游戏,示范合作,引导拒绝合作的幼儿和老师一起游戏,逐步形成良好的合作态度。

5、向幼儿充分展示合作的成果。

教师要充分肯定孩子们的每一次合作,哪怕是一点点成果,也要展示给孩子们,让他们体验合作的快乐和成功,激发孩子们还想合作的愿望,在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充分肯定中,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篇六

【内容提要】随着幼儿园互动性环境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探索和实践,我们发现来自于幼儿兴趣而生成的主题活动拓展了课程的领域,是一种成功的、有利于幼儿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的教学活动,在这种主题背景下教育形式才真正体现了孩子们学习的主体性。大班幼儿已经有很强的辨别、分析、思考、探索能力,幼儿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中,个人行为与集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为了保证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能有序、安全,使幼儿的互督、自律的守规行为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激发幼儿自主性学习的同时,培养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已十分有意义。本文从大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方法、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做出了初步的尝试,帮助大班幼儿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

中国有句古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人类社会性发展中一个重要内容。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学会掌握和遵守一些社会规范,如:道德、习俗、纪律、法律等,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被社会所接纳。较长时间以来,幼儿园较偏重对守规行为的培养,忽视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其实,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规则意识决定守规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当幼儿规则意识建立后,自然而然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就发展了。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发展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新《纲要》社会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前我们为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常常以规则的利他性来裁判幼儿行为,而忽略了让幼儿自己去体验规则的公正和互惠,使幼儿以为规则总是利于别人的,于是他最终学会的总是用规则来要求别人,没有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实际上,不从内在动机出发,不让幼儿体验到内在需要得到满足的快乐,幼儿则会长久地停留在他律的水平上。要激发幼儿内在动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制力、专注性、良好的秩序、合作的精神必须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要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从孩子兴趣和需要出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自主选择,幼儿才会逐步产生主体意识。一个独立的人,意味着他有自信,从而摆脱依赖,得以自主,具有自制力的人,意味着他的行为是自觉而非被动的,是自律而非受他人控制的,因而他往往能为实现一个目标而自觉付出。

由于大班幼儿已经有很强的辨别、分析、思考、探索能力,幼儿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中,个人行为与集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为了保证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能有序、安全,使幼儿的互督、自律的守规行为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激发幼儿自主性学习的同时,培养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已十分有意义。

(一)引导幼儿参与制定规则。

幼儿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中,为了保证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能有序、安全,有许多需要遵守的规则,而孩子的日常规则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孩子此时按个人的意愿和行为行事。所以让孩子通过讨论,自己制定各项活动的规则是非常重要的事。在出现问题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选择解决的方法。从而制定新的规则,并用文字或符号语言记录下来,贴在活动室相应的位置。如玩具摆放的规则,教师把它交给由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只有在他们参与下建立的规则要求,才能真正被其接受。幼儿在一种有限制但又相对自由的、有序的环境里,才能快乐、满足。

(二)帮助幼儿理解规则的意义,内化规则的要求。

1.强化规则意识,使幼儿对规则产生积极的情感。

只有使幼儿认识到规则协调了自己与同伴的关系,使活动更顺利,与人与己都有利,才能有被动变为主动,规则才具有实际意义。我们主要应用两种手段:

(1)专题性教育。

比如以下案例活动中就充分体现了在主题背景下运用专题性教育的规则意识的培养。

关于作品该放几天的规则制定。

在进行活动区时,乐乐小朋友发现一只用“神奇编织”组合搭好的大恐龙玩具,想给它拆掉,在一旁的晨晨小朋友发现了他的举动,就说:“你不能这样做,大恐龙是郑文航搭的,我认为你应该得到航航的同意。”老师也注意到了他们两人的谈话,于是以邀请幼儿开会,解决问题为召集行事,教师提出:“这是航航搭好的大恐龙,这样的作品你们觉得放几天可以拆掉?”(教师提出问题)孩子们开始各抒已见,(孩子们规定规则)有的提议:“放3天,因为这样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让别人记住你的作品。”有的建议:“放1天,因为别的小朋友也可以玩这样的玩具”等等。最后,老师请大家说出各自的理由,用举手表决的方法,通过了大部分小朋友放3天的意见,而那些原先不同意的小朋友也开始改变了自己的主意,服从大家的意见。

教师的分析与反思:

当孩子之间有冲突时,是培养孩子适应解决问题的有利时机,如果这样的争持是一种输赢现象,它其实是一种竞争,在幼儿身上会产生很多负面的情感行为,可就是因为教师尊重了每个幼儿的意见,把制定规则机会给了孩子,运用了有效的方法让孩子之间进行交流。相互告诉各自是怎么想的,现在心里感受如何,让孩子进行语言情感交流,是教师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了机会让孩子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肯定、归纳,最后,把权力交给了孩子,让他们想出一个使大家都同意的规则,达到双赢目的。

上列案例在看看、想想、讲讲、做做的活动中渗透规则意识的培养,通过讨论某一事件,讨论原因“为什么不好”,“该怎么做才行”。结合制定好的规则,通过实践活动来解决问题。

(2)渗透性教育。

规则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在日常教育中发现问题并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很重要。有一次,我们组织孩子们参观中山小学,去之前,老师向大家提出了安全、个人文明行为等方面的规则,结果还是有小朋友没有自觉遵守规则。在活动进行中,老师将大家的行为和吵嚷声都记录下来,回到幼儿园再讲给大家听,一开始小朋友觉得很有趣,过了一会儿,就有人说:“我看见鑫鑫参观操场在搞破坏。”有人说:“听课时,小朋友在说话。”于是就请大家谈谈感想,许多小朋友认为说话会影响哥哥姐姐上课的,而且会影响别的小朋友参观,说话的小朋友感到不好意思,鑫鑫小朋友听了大家的讨论,感到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在日常活动中随时提醒幼儿遵守规则,如垃圾放在垃圾筒里,地上玩具拣起来等一些规则的制定,都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形成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

2.让环境感染幼儿的行为。

幼儿在活动室内外能否自主学习,当然要视教师所设计的活动而定,但环境中的规划和设计无疑是感染幼儿行为很重要的关键,只有让幼儿明确规则的具体要求,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才能使幼儿真正内化规则意识,真正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1)通过分割的环境暗示,来避免由于幼儿拥挤而引起争执和矛盾。

在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过程中,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把教室划分为动静区,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材料,我们把活动区合理地分割开来,并保持通畅,使幼儿知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到合适的场地选择活动内容等具体要求。在区域内挂上适量的工作牌;将座位安排成半圆形,让幼儿可以看到彼此及展示的.物品,同时可以起到鼓励幼儿参与的作用等。

(2)通过设计标志的环境暗示。

通过设计标志的环境暗示,可以提醒幼儿自觉遵守把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的规则,玩好后整理物品的规则,形成互督行为。

为指引幼儿进行合作的行为,我们根据班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在活动区玩出的半成品该怎样提醒别人不要破坏?”“怎样提醒小朋友用肥皂洗手?”“如何提醒大家爱护自然角的植物?”“如何提醒大家因地滑而滑跤?”等等一些急于需要解决的问题,孩子们通过讨论,自己设计标志来提醒自己和大家都来遵守需要注意的规则。

(一)保证规则中的适应性原则。

一张一弛是生活之道,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也应如此。幼儿是活泼的,制定规则并不是将他们管死,如同我们教师手中的一块块泥巴,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什么就捏什么,而是在必要的规则要求下,给幼儿充分的选择和自由创造的机会。我们在一日生活的安排中多给幼儿自主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让幼儿自由交谈、自由游戏。如:在区域活动时,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形式以及合作伙伴,在每天饭前饭后的时间,我们的规则是不大声喧闹,不影响同伴进餐,幼儿可以自由地与同伴讲话、说笑,玩自己的玩具。幼儿虽然生活在规则下,但仍充满自由,有张有弛,他们并不觉得受拘束。

(二)注重规则中的个体差异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一般会根据规则的性质和孩子的实际情况,面对集体颁布规则和要求,同时,教师会根据幼儿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采用个别指导的教育,更亲近孩子、更尊重孩子个性的方式、更有助于幼儿将规则要求转化为自身愿望的一部分。如:劳动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选的活动区展开了劳动,动作快的小朋友早早地把自己份内的活动区擦干净了,而一些动作比较慢的孩子还在认真地劳动着,这时候,老师就会问那些还在劳动的小朋友:“你们需要帮忙吗?”有些孩子会说:“我需要你们的帮忙。”也有些孩子觉得这是自己的事,不需要别人帮忙。劳动结束后,得到别人帮助的孩子会感到高兴,而不需要帮助的孩子也会为自己完成了劳动任务感到高兴。由于老师尊重了不同个性的孩子们,使孩子们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遵守劳动规则,由于孩子们都知道我们劳动的意义,所以每次劳动活动时,孩子们都会自觉遵守劳动规则,完成劳动任务,使我们的教室变得既清洁又美观。

(三)把握规则与尊重的和谐统一原则。

规则中体现尊重,尊重里伴随规则,规则和尊重是和谐统一的,没有尊重的规则,它是僵化的、过时的传统。比如,教师要求幼儿“规规矩矩”地坐着:双手平放在腿上,挺直腰板,紧闭嘴唇,举手发言时,手要统一老师的标准举,否则不准发言,甚至还要练习举手的常规。有的孩子因为积极发言,或一时冲动抢断别人的话,就会遭到批评。幼儿不明所以地被迫遵守着各种各样的老掉牙的“规矩”,没有“为什么”,只有“你必须”、“你应该”、“你不能”。请看下面两种方法制定的规则,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同的,“不能看书、上课不准插嘴、不要破坏玩具”和“请在需要时间看书、上课请举手发言、请轻拿轻放、爱护玩具”,这两种规则的制定看上去虽然讲的同一件事,但是前者有利用强势压迫使人服从的感觉,这种披着教育外衣的精神强制只能导致儿童心灵的压抑与封闭;而后者有着尊重的成分,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的,使幼儿意识到自己是规则的收益者,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制定规则时要事先计划、明确目标。

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有一个理解、练习、深化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因为,孩子先入为主,作法一旦形成,更改时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因此教师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制定班级规则之前,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旦让幼儿执行,就不要随便更改,且坚持不懈。如班上有两位小朋友做任何事动作都很慢的现象,于是老师采用了由大家讨论制定的作息时间表,使幼儿感到生活内容是可以预知和掌握,从而形成安全感和秩序感,同时做事动作慢的现象逐浙消失了,幼儿规则意识增强了,使规则的实施更快更稳。

(二)以身作则,做幼儿的榜样。

教师是很多幼儿的偶像,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全班幼儿,要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教师应有较强的规则意识,这样才能时常提醒幼儿,一条规则的实施才能落实到实处,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同时要注意主、配班教师的要求应一致。

(三)注意做到一致性、一贯性。

1.主配班老师的一致性要求很重要。只有要求一致,才能使幼儿更明确目标,无论孩子在谁的面前,都能按规则要求去做,深化规则意识。

2.幼儿园和家长要求的一致性、一贯性有利于巩固幼儿的规则意识,在幼儿园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要得到家长的密切合作,才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并使幼儿在将来也能受益。

“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充分说明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幼儿现有学习、生活得以有序开展的保证,更是将来成为社会人的必备基础。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断发展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会让他们知道在今后该怎样做,怎样做才是有利于自己与他人,从而最快的适应新环境、新变化。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发展自我管理能力会让孩子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屠美如主编,《向瑞吉欧学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

3.《幼儿园课程改革研究案例》,新时代出版社。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篇七

(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

每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对应着一个算法,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研究算法。时常学生会问老师您的解答是怎样想到的?我怎么就想不到呢?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解题时不知道自己是否要遵循什么规则与方法,误打误撞就把数学问题解决了。数学解题,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心智活动,要求解题者遵守一定的解题规则。学生解题规则的自觉遵守是解题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解题教学时应当培养学生的算法意识,促进学生解题规则的不自觉遵守转化为有意识、有目的、有策略的运用。下面以一节公开课的片段为例,谈谈笔者对培养学生算法意识的几点体会。

一、案例实录。

人教a版必修四平面向量复习课。

教师话音未落,部分学生不耐烦地小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想一题多解?”

教师默然,以学定教嘛,就让学生思考下面问题:

例题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1,∠bad=60°,e为cd的中点,若,则ab的长为学生思考,教师巡视,发现用基底表示向量的学生解题思路明确,解题过程在有序进行。选择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生,部分由于建立坐标系时原点选择不妥,点的坐标不好表示,以为方法不对,正在困惑着。

教师:向量问题如果平面直角坐标系不好建立时,应当选择一组基底,把所要求的向量用基底表示出来,应用向量数量积的运算规则运算,就可以求出ab的长。当然建立恰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设,完全可以求出a,b,c,d的坐标。

教师:解决向量问题的主要思路是建立直角坐标系或用基底表示向量,当平面直角坐标系不好建立时,用基底来表示向量是常规解法。事实上,一组基底也是一个坐标系,只不过是斜坐标系。

二、反思与对策。

复习课上教师常对学生会做但解法冗长、会做但做不全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优化解法,总结解题规则。但学生经常把答案正确的数学问题、会做但做不全的数学问题、会做但得不出结论的问题都当成自己掌握了问题解法,不希望教师在课堂上帮助他们优化解题思路,归纳解题规则。课堂上,只喜欢教师分析讲解思路不清晰的数学问题,喜欢听讲解题方法,不喜欢听讲为什么这么解,不喜欢遵守解题规则。学生做练习只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解题生搬硬套,遇到不顺手的问题不从解题方法、解题规则上寻找思路,而是百度搜索,拍提神器,参考书抄写,并不在乎练习完成的质量。课余时间无所事事,不想看书,更谈不上对所学知识、思想方法、解题规则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内化吸收。

学生是鲜活的,不断变化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独特的思维空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学生思维差异,使学生明确算法是解决某一个或一类数学问题的一种程序化方法。比如,帮助学生总结向量问题的算法主要是建立坐标系或选择一组基底,那么遇到向量问题,学生思路清晰,就可以避免解题误打误撞。事实上,学生解题或多或少都在不自觉地应用着算法思想,只是缺乏从算法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课堂教学应该促使学生讲规则地学,遵守规则解题,培养学生的算法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利用问题驱动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则,培养算法意识。

本节课教师课堂教学预设是先讲例题1的解法1和解法2(即用基底表示向量),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决向量问题的两种解法,接着用例题2当堂巩固训练。但课堂上学生认为会做的题目不需要老师花时间讲解,课堂生成了新问题,教师的课堂预设无法实施。学生会做的题目要不要讲,关键在于讲什么。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重点在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总结解题规则清晰算法。例题1属于简单问题,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清解题规则,明确算法。教师可从问题本质入手,利用问题驱动,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化被动听为主动思考,帮助学生理清解题规则,培养算法意识。

上课伊始,教师直接展示两种解法,学生阅读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解法1的解题依据是什么?

(2)解法2中,向量用哪一组基底表示比较好?

(3)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条件是什么?

(4)你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

小组交流讨论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向量数量积两种计算方法的条件:如果模长和夹角已知或容易求,就选择公式求解;若向量坐标已知或平面直角坐标系容易建立,就选择公式=x1x2+y1y2求解;既有模长和夹角,又有向量坐标,就要联合两个公式求解。向量既有代数性质又有几何意义,恰好体现在向量数量积的两个计算公式上,向量的数量积是利用向量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工具。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能力被激活,知道了求向量数量积可以根据已知条件选择不同的算法。此时教师抛出问题2,学生解题时底气充足,解题规则清楚,算法明确,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一题多解帮助学生整理解题规则,突出算法思想。

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对数学问题的想法也五花八门,所使用的解题方法必然是多样的。一题多解是指从多种知识、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答同一个问题的思考方法。一题多解,充分揭示数学问题的丰富内涵,展示数学问题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题多解,突出算法思想,能开拓学生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问题。如,在复习选修4-5不等式选讲时,可用例3归纳不等式证明常用的.方法。

3.多题一解帮助学生辨析解题规则,展示算法魅力。

培养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过多的解题训练,反而会制约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对典型例题解法的总结、回味与提炼,能使学生变重解题的数量为重解题的质量。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力求做到解决一道题,悟出一些方法、道理和算法。在数学教学中,通过适当的多题一解训练,引导学生对某一类型问题固化某一种解法或算法。比如,圆锥曲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最值、零点与单调性问题等都有相类似的解法和算法,充分展示算法的魅力。

4.一题多变帮助学生认准解题规则,感受算法思想。

一题多变是指对原来问题的条件或结论的知识载体进行引申,把相关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变出的问题结构与原题基本相同的一种变题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改变例题中部分条件或者结论,形成新问题,帮助学生认准解题规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感受算法思想。例如,在复习恒成立问题时,可由以下例题教学变式训练。

例题4:当x1时,不等式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变式一:当x3时,不等式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为。

变式二:已知函数f(x)=x2-(1+a)x+1+a,若f(x)0在区间r上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变式三:已知函数f(x)=x2-(1+a)x+1+a,若f(x)0在区间(1,+∞)上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变式四:已知函数f(x)=x2-(1+a)x+1+a,若f(x)0在区间(1,+∞)上有解,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总之,自觉应用算法思想,遵守解题规则,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解题时误打误撞,节省解题时间,提高解题效率。解题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指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优化解题思路,提炼解题规律,最终习得解题规则和算法思想。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篇八

(一)咪咪正在玩米老鼠玩具,冲冲走过去对她说:“你的玩具给我玩。”咪咪不肯,冲冲马上从她手中抢过去,咪咪哭着跑了,只剩下冲冲一个人。

从冲冲的行为中我觉得孩子对于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规则意识还没有养成,他不愿意和他人分享,因此往往在争执中失去同伴。

(二)咪咪取了一箩筐的.玩具正玩着,冲冲来了和咪咪玩对他说:“如果你还像上次那样抢玩具,我就不和你一起玩。”冲冲一听,想了想说:“我知道了。”接着他们友好地玩了起来。

第二次游戏中,冲冲由于有了第一次的失败经验(咪咪不再和他一起玩),因此他有了改变。从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某些规则意识(如玩玩具)不是靠成人的说教下养成的,有的是在自然、幼儿相互接触的生活、游戏的情景下,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通过自身经历过的情绪体验,真正养成良好的与人交往合作的规则。

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重视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但应避免以说教为主的方法,应避免简单、粗暴、训斥等方法,而应在了解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在适合孩子的可接受能力基础上进行教育,具体地说是通过具体形象化,如榜样刺激、语言暗示等帮助幼儿把规则落实到行为上。同时还应注意规则保持一致,不能随意变换,以免孩子面对不同的规则而无所适从。

作为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无视的家长工作,我们也应重视家园配合,及时地把一些幼儿园内的规则要求告知家长,这样孩子的规则教育就会一定的效果。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篇九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进入幼儿园是孩子走向群体生活的第一步,为了保证群体生活的有序进行,就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规则来维持。集体中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是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保证。特别是托、小班的幼儿,他们的自我控制力相对比较差,自觉性和规则意识也比较弱,那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呢?首先要了解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现状。

一、调查目的。

托小班幼儿第一次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一方面有些胆怯,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习惯,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们教师作为孩子入园后接受教育的领路人,要引导孩子逐渐适应集体生活,这些在家庭中众星捧月的小不点能否遵守集体中的规则,和同伴共同和谐的生活在班级这个大集体中,我们先了解一下家长对孩子规则意识培养的认识和理解。

本次调查主要是了解幼儿家长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认识的程度,及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遵守规则的状况。为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理论依据。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在我园托小班中,对两个托班、两个小班,四个班级共近80名幼儿家长采用问卷调查、班级博客留言板、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调查,对近80名幼儿在园内的行为以观察法进行观察并记录。

2、调查内容。

(1)本次调查主要涉及的是:家长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态度及认识,家长自身行为规范及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理解和看法。

(2)对幼儿的观察以幼儿园常规遵守为主,分别在日常活动中、教学过程中、区域活动中、自由活动中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分三个等级:自觉遵守、在老师的提醒下遵守、不遵守。

3、调查的方法和组织。

(1)对家长的调查:通过谈话问卷及多种了解对家长行为进行评定汇总。。

(2)对幼儿的观察:与该班教师配合,在观察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并确定每个幼儿每个项目的等级。

4、原始资料的处理。

分析问卷中各个项目的内容,按照对规则意识的了解程度、理解等进行统计。发现对课题研究有价值参考的数据。

三、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问卷在两个托班、两个小班公司各班级中共发放80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问卷内容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家长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态度;二是家长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认识;三是家长对规则意识培养的实施,从统计结果见,选项相对比较集中。

在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态度方面: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培养的态度是:6.94%的家长顺其自然94.44%的家长认为很重要,抱无所谓态度的家长为零。您认为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的意义:认为很重要的占100%,一般重要为0,无所谓为0。

在对幼儿规则意识的认识方面:您是否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有所了解,81.94的家长选择简单了解,15.28%的家长认为自己了解较全面,但也有5.56%的家长选择不了解;您认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在什么环境中培养更重要77.78%的家长认为是幼儿园,56.94%选择家庭,16.67%认为是社会;您认为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哪种方式效果更好?说教占18.06%,榜样68.06%,游戏占56.94%,故事儿歌占30.56%;您认为规则与自由的关系是:凡事要遵守规则占5.56%,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适当的给孩子自由占91.67%c,自由重要占1.38%。

在规则意识培养的实施方面:日常生活中,您在公共场所是否能够自觉遵守各项规则?能占97.22%,不能为0,偶尔能占4.17%,您在家中是否有意识的与幼儿园要求一致、并按班级计划同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1.39%没有意识,65.28%有意识但不够坚持,33.33%全家人能统一共同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您的`孩子不能遵守规则时,您会:不去理会为0,告诉他要遵守规则占72.22%,坚持让孩子遵守规则占27.78%。

具体数据以下用表格说明:

项目。

选项。

比例。

选项。

比例。

选项。

比例。

无所谓。

顺其自然。

6.94%。

很重要。

94.44%。

您认为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的意义。

无所谓。

一般重要。

很重要。

100%。

项目。

选项。

比例。

选项。

比例。

选项。

比例。

不了解。

5.56%。

简单了解。

81.94%。

了解较全面。

15.28%。

幼儿园。

77.78%。

家庭。

56.94%。

社会。

16.67%。

说教。

18.06%。

榜样。

68.06%。

游戏。

故事。

56.94%。

30.56%。

您认为规则与自由的关系是:

凡事要遵守规则。

5.56%。

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适当的给孩子自由。

91.67%。

自由重要。

1.38%。

项目。

选项。

比例。

选项。

比例。

选项。

比例。

日常生活中,您在公共场所是否能够自觉遵守各项规则?

97.22%。

不能。

偶尔能。

4.17%。

您在家中是否有意识的与幼儿园要求一致、并按班级计划同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没有意识。

1.39%。

有意识但不够坚持。

65.28%。

全家人能统一共同培养。

33.33%。

在日常生活中,您的孩子不能遵守规则时,您会:

不去理会。

告诉他要守规则。

72.22%。

坚持让孩子守规则。

27.78%。

通过在一日活动中对四个托小班幼儿的跟踪观察,发现在开学的第一周,上过一年托班的幼儿,对于幼儿园的一日常规大多数幼儿在老师的提醒下能够很快遵守,但新入园的幼儿由于正处在适应期,还有哭闹现象,没有规则意识。但一个月后,两个实验班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孩子能够在自己班级老师的引导下,熟悉本班常规要求。知道排队洗手、吃完饭后将餐具送回指定的位置、玩完玩具后知道将玩具送回玩具筐等。

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的规则意识与班级老师的规则意识培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有的老师规则要求制定详细,运用各类标志和奖惩措施,并能经常提醒孩子遵守规则,孩子便形成最初的规则意识,有的老师规则要求含糊,没有坚持性,孩子便表现得比较浮躁。同时孩子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孩子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懂得规矩,有的孩子自由散漫,生性顽皮,很难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四、结论和建议。

以上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对幼儿期培养规则意识的态度都是非常明确的,几乎100%的家长认为很重要,但对于规则意识培养了解方面只有15.28的家长认为自己了解较全面,还有5.56%的家长认为不了解。77.78%的家长认为规则意识的培养主要在幼儿园,在家中是否有意识的与幼儿园要求一致、并按班级计划同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中,65.28%的家长认为有意识但不够坚持,有33.33%的家长能够全家人同意共同培养。从家长的行为看:97.22%的家长在公共场所能够自觉遵守规则,但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不能遵守规则时,72.22的家长会告诉孩子要遵守规则,但坚持让孩子遵守规则的家长仅有27.78%。这些数据说明家长在思想上都知道要遵守规则,也能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可是在孩子规则意识培养的实施方面却比较缺失,较多的家长认为这是老师的事情,应该在幼儿园完成,或者只是告诉孩子要遵守规则,但孩子是否愿意遵守规则却顺其自然,还有些家长不愿让孩子受太大的约束,希望孩子能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接受规则的培养即在遵守的规则的基础上适当的允许孩子自由。

1、结论:

(1)幼儿家长的行为和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家长具有良好的规则意识并能在行为中体现,对幼儿良好规则意识的形成具有显著性的意义。

(2)环境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班级环境、社会环境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有促进作用。

(3)家长希望在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中运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并适当地给孩子自由。

(4)从本调查来看,教师对规则意识的态度和规则意识培养方式也决定了班级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

2、建议:

(1)通过家长会对家长进行指导。

对于家长普遍存在的不足方面。我们利用家长会、育儿文章、杂志等,由教师宣传、介绍“家庭公约”建立的意义及方法,指导家长怎样引导幼儿制定规则、遵守规则。针对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溺爱、包办现象对家长进行育儿指导,让家长知道不能让孩子随心所欲,在家庭中,在公共场所中遵守一定的规则是应该的,并在教育孩子时,家庭成员之间要保持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2)运用家访的形式对个别家长进行指导。

对于个别有突出的不适当行为的幼儿家长,以面对面交谈的方式进行个别指导,指导家长要以自己的良好规则意识去影响孩子,要处处以身作则,注意运用自己良好的规则行为去影响孩子。做到经常自我反思,明确自身的弱点与问题,以预防这些缺点影响到孩子。

(3)以各类形式在环境中、区域活动中、一日生活中渗透规则意识的培养,引导幼儿遵守规则。

规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可以体现。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教学活动的需要,也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教师在培养规则时,不能采取强制、管制、限制或是说教的强硬方式,而是应该让幼儿理解规则的含义,同时,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绘制成一幅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放置在相应的环境中,以此来提示幼儿做出相应的行为反映,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和发展。

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孩子不仅要在幼儿园中遵守班级中的“班规”,还要在家遵守家中的“家规”。班级的班规取决于教师的观念,而“家规”的制定则取决于家长的观念,双方的观念、要求一致了,幼儿的规则意识才会不断的巩固和发展。因此我们要注重家园合作,争取家长的配合和帮助。通过家长园地、宣传栏、家长会等多种渠道与家长沟通,互通幼儿成长中的点滴,争取在教育方法、要求上取得一致。通过实现家园共育,形成家园合力,对于幼儿良好规则意识的形成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孔子曾经说过:“从心所欲不逾矩”一句话就道出了规则教育的真谛。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是幼儿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幼儿园教育的目的。相信做到了以上几点,并且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篇十

一、走进社区,感受和体验规则。

社会行为规则的培养是社会领域教育中一项重要的目标,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社会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行为。幼儿年龄小、模仿力强,对各种行为都带有具体形象性,当他们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不由自主地学会了其中的一些行为和习惯。相反,不论你怎么教,抽象的教学效果都不如他们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和感受的效果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所以,教师要带领孩子走进社区,让社区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让他们感受到规则的存在,萌发幼儿的规则意识。如《参观超市》、《参观小学》、《热闹的马路》、《参观银行》、《参观农贸市场》等,这些活动都很直观、形象地让幼儿感受到许多规则的存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教育很实用,也很具有感染力,能够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互动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教学形式,平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参与社区活动,充分利用社区环境和幼儿进行互动,让他们体验规则,使之在玩中感受社会规则的存在,从而萌发幼儿的规则意识。例如,带领幼儿走进社区,在小区里与花草、喷泉拍拍照,体验社区环境的美;秋天带领幼儿捡树叶,在草地上打打滚,玩玩游戏;和小区里的爷爷奶奶玩一玩健身器械;到超市去买一买东西;参观小学时和小学的哥哥姐姐玩一玩,等等。这些活动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充分自由的空间,使他们感到轻松、快乐,感受到平等,感受到尊重、感受到秩序,等等。由此,使他们在玩中发现其乐趣和美,喜欢社区的环境,促使他们乐意到社区玩。在快乐的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设施、购物排队等规则,感受和体验规则的存在。同时,还提问幼儿思考:社区的环境为什么这么美呢?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实践证明,这种通过互动,让幼儿参与活动、体验规则的方式进行规则意识教育,幼儿更易接受、易消化。

二、把课堂搬进社区,学习和理解规则。

蒙台梭利通过科学观察、验证,发现了儿童成长的自然法则——幼儿具有自我学习、使自己趋于完善的潜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社会教育应该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要创设一个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同时,教师还应尽量把课堂转移到社区环境中,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来学习和理解规则。

社区环境中有许多鲜活的情境,如:社区超市。当幼儿刚进入超市时就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就给了他们一种愉快的心情;幼儿们随着和谐的音乐声看看这、看看那,激发了他们交流的愿望;超市里有许多好看、好玩、好吃的物品,无不吸引他们的.心;漂亮的营业员阿姨看到幼儿都能主动地笑脸相迎、逗逗孩子、询问孩子的需要等;买好物品的人们都能主动、自觉、整齐地排队、有序付款;营业员阿姨把物品装好并微笑送走每一位客人,等等。超市里无论是从人到物还是到整个环境,都能给幼儿一个健康、和谐、关爱、支持的良好氛围,在超市购物付款时,他们没有教师的提醒也能够自觉地和大人一样依次排队付款。

在社区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地发现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幼儿学习规则。例如,笔者在带领幼儿去超市购物时,调皮大王张某某买的东西最多,只见他抱着一包将要掉的东西往收银台跑去,但这时收银台排队的人较多。于是,他利用自己个子矮的优势从人的缝隙中跑到收银台前,后面排队的叔叔故意问他:“小朋友怎么不排队呀?”他说:“因为我的东西要掉了呀!”引起大家捧腹大笑。收银台的阿姨告诉他:“叔叔是先来的,先来的要排在前面,你是后来的当然要排到后面去了。”他不听阿姨的劝告,耍赖地说:“我的东西掉啦,掉到地上啦。”最后,营业员还是让他先付款了。当时,笔者就让小朋友们对张某某的行为进行了讨论。通过讨论和总结,张某某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其他幼儿也理解了为什么要排队,从而进一步认识了规则。

三、把社区搬进课堂,掌握和巩固规则。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中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不仅给幼儿创造了一种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而且幼儿还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活动,给幼儿提供了更多合作交往、解决问题的机会。

当幼儿已经能够认识到规则时,如果不去进一步地掌握和巩固练习,那将会前功尽弃。因此,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和巩固规则,给他们生活、学习、游戏等带来诸多益处和愉悦,就应该让他们经常接触规则。但天天带幼儿进入社区、逛超市那是不现实的,所以要想达到掌握和巩固规则的目的,只有把社区搬到课堂中来,把规则搬到幼儿喜爱的区域活动中。如:在区域活动中开设了天天超市、娃娃银行、话吧、书报厅、邮局、医院等区域游戏,这些活动都很实用。游戏中,幼儿把角色的每一个行为都模仿得淋漓尽致,扮演得形象逼真,满足了幼儿好奇、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使他们在模仿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同时,幼儿在玩中无形地运用着规则,达到了巩固规则的目的。

区域活动是幼儿活动的“小天地”,在活动时,笔者充分听取幼儿的意见,鼓励幼儿自觉参与环境创设,自己制定游戏规则,进一步巩固规则意识。如:创设“天天超市”,幼儿们自觉把家中的废旧物品如饮料瓶、饼干盒、牛奶箱等带到班中,自己选择摆放地点,他们共同讨论、商讨进入超市的规则。在游戏过程中,他们知道,集体中不能像家里那样随心所欲,必须受到集体规则的约束,并自觉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进行游戏。他们不断地补充物品,不断地完善游戏规则。现在的“超市”可真像是活灵活现的社区超市了,这些“小鬼们”天天玩得不亦乐乎,“超市”成了他们的挚爱。

规则意识的培养只有亲身经历规则情境,让幼儿多次尝试有规则、没有规则或不遵守规则带来的快乐、沮丧、失望,他们才会知道规则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才会知道规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逐步产生对规则的尊重感和认同感,加深对规则的认识,巩固规则意识。

四、再次走进社区,遵守和应用规则。

引导幼儿具备规则意识并且让他们在实践中遵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幼儿头脑里,规则意识和行为规则之间有很大的鸿沟,他们往往不能实践他们遵守规则的愿望,这是因为幼儿的意识、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生活经验还需要进一步的积累等。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幼儿、家庭、社区教育要相互一致,进行正面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幼儿通过公正、公平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目的,得到应有的肯定后,就更容易建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所以教师要再次地带幼儿走进社区,让他们在这个大环境中体验生活与规则,感受成人的肯定,进一步培养其行为规则意识,使他们自觉地遵守和应用规则。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篇十一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学校和家庭对学前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幼儿缺乏对规则意识的正确认识,所以会出现很多违反规则意识的行为。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就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双向配合,加强规则意识的正面宣导,使他们充分意识到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叙述了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现状,并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后分析了当前学前教育关于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规则意识;培养探析。

引言。

幼儿规则意识指的是从幼儿自己内心发出的、用社会中某一普世的规则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意识。例如:孩子在学校遵守校纪校规、在社会上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讲文明、讲礼貌,遵守相应活动中的游戏规则。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小做起,从早做起。学前教育中对幼儿培养规则意识有利于幼儿健康的身心成长,帮助他们从小树立良好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态度,让他们以后能快速适应社会环境,有助于他们以后良好生活、学习、工作习惯的养成。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当前的很多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随意打断别人讲话、在公共场所不遵守规定大声喧哗、不听从家长或老师的教导要求在公共场合随意走动、和他人嬉戏打闹、随意丢弃垃圾、废弃物等行为。这些行为是幼儿规则意识缺失的充分体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由于幼儿本身规则意识薄弱,所以会导致他们经常做出不同的违规的行为。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师或家长没有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规则,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不知道哪些行为是被家长和老师允许的,哪些行为是对还是错,从而导致他们对规则意识在认识上是模糊的。第二,尽管有很多教师或家长已经给孩子树立了规则,但是他们并没有很好的执行这些规则,从而让孩子降低了对于规则的正确认识,这样孩子们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要遵守规则,从而忽视了规则的约束作用。第三,有很多老师和家长没有一直强调和教育孩子们要执行规则,所以孩子们在生活中有时执行规则,有时没有认真执行规则,这就失去了规则本身的意义。

(二)不懂得正确选择模仿对象错误学习。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都喜欢模仿,这是他们的天性,但是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幼儿的心智不全,并不能正确选择模仿的对象。所以,他们模仿的对象除了家长、老师和他们的同学、玩伴,还有可能是网络、电视、图画书、童话故事中的虚拟人物等。但是这里面也会有很多不良的反面模仿对象。如果他们的这些反面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提醒和制止,他们就会认为该可以模仿该行为,从而导致他们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另外,假如幼儿出现了违规行为,教师或家长回应不当,还会引起他们负面行为的强化。比方说,有些幼儿会在家中大吵大闹的违规行为,目的是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力。假如家长此时以妥协的方式回应幼儿需求,就会让幼儿认为只要自己大吵大闹,家长就会注意他们,从而不利于他们规则一直的进一步培养。

(三)。

随着家长和学校教育对幼儿规则意识的灌输,幼儿经过一段时间会逐步树立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是如果老师或家长没有发现他们好的规则行为并对其予以积极肯定,就会让幼儿错误地认为该行为也和其他非规则行为一样,也是不被允许的。这样幼儿就会渐渐放弃好的规则行为,让之前对他们建立的规则意识功亏一篑。

(一)忽视幼儿天性。

活泼好动是每一个少年儿童的天性,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管教应该建立在适应孩子天性基础上,而不是以专制性、强制性的手段控制儿童的行为,这样会不利于他们健康的身心成长,而且会损害他们的天性与活力,阻碍他们的创造力发展。

(二)学校家庭缺乏合作。

学校和家庭对孩子来说,这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区域,也是服务孩子、帮助孩子形成良好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领域。但是由于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的思想教育观念差距,同时二者之间缺乏沟通,而孩子无法判别二者思想观念的对错,从而导致孩子在不同的区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规则。

(三)规则意识欠缺。

学前儿童由于对规则意识存在错误的认知,导致他们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规则行为,他们不懂得学习了某规则就需要一直遵守下去。另外,他们不知道哪些规则是对他们有利的,哪些不利,加上家长、老师没有给儿童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所以导致孩子不能很好或者不能持久地树立规则意识。

(一)根据孩子的天性来制定相应规则。

科学的学前教育要求老师和家长因材施教,并提倡尊重孩子的天性。同样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也要符合孩子的天性来进行。在学校中,老师在为儿童制定规则前应该征得家长的许可。一旦学前儿童决定遵守这些规则,则完全体现出学前儿童的自我行为思想以及意愿。对于天性好动的学前儿童,家长以及教师千万不可任其自由生长,可以制定相应规则让学前儿童自己活动,让他们知道什么行为在合理范围内,什么行为超出了合理范围。比方说:家长以及教师可以陪孩子们参加一些户外活动,而具体的性质以及属性,还有活动形式则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定夺,当然家长以及教师也要确保环境的安全、预备相应的安全措施,然后把活动的选择权交给孩子们,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规则意识,又可以保证孩子们的天性,尊重他们的意愿。

(二)学校和家庭联合教育。

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前儿童教育,可以实行学校和家庭联合的教育模式。一方面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天性,建立学校+家庭紧密的联系,确立好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目标。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实现两种教育形式的双向互补,家长和老师共同发现孩子当前存在的规则意识问题,并共同进行探讨,从而采取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有着巨大发展潜力,而且合作形式上也有很多:

第一,这种教学模式集合科技手段进行,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实现传播。学前儿童的家长可以通过电子信息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分享、传播,以实现学校+家庭教育模式效果的最大化。第二、学校和家长要及时进行互动沟通,同时也要多和学前的儿童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以产生情感共鸣。第三,当然,保护并热爱孩子,让孩子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这是和孩子最好的互动方式。总之,爱是学校+家庭联合教育的基础,情感是孩子和老师、家长引发共鸣的基础。作为老师要用真心对待每一个可爱的孩子,家长才会真心地感觉到老师对孩子切切实实的爱。

(三)开展教育实践帮助孩子树立规则。

学校方面要经常邀请家长参加关于孩子规则意识培养主题的教学活动,组织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一方面帮助孩子们增加知识,另一方面促进他们的情感以及沟通技能,通过这些有目的、有计划的主题教学活动,让家长和老师共同参与进来,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加深对社会生活规则的理解。另外还可以让家长了解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程度,通过孩子与家长、老师的互动,增加幼儿对规则的去体验和感受,从而提高他们规则意识的印象,并能很好的运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幼儿规则意识的教育内容时,应遵循循序渐进、适合幼儿心理发展阶段的规律,在实践和教学中不断完善,这样才能收到好的结果。

结束语。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可以加强幼儿的自律,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更好更快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解决面临的各种生活难题。根据上文的分析和介绍,无论在学校,还是家中,当家长或教师发现幼儿有违规行为时,应该及时制止,并向他们说明规则意识的重要性,让他们自觉树立規则意识,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代桂艳,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探讨,知网,20172、赵铁柱,浅谈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万方,20163、李杰,关于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思考,中国论文网,20194、王芳,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18(28)。

篇二:

篇三:

篇四:

篇五:

随着幼儿园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幼儿园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在这里,幼儿们需要学习各种规则和礼仪,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呢?以下是一些方法和问题解析。

方法:

幼儿在接受规则教育之前,需要先明确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让幼儿了解规则的作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规则制定,让幼儿在参与中建立规则意识。

2.示范引导。

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的良好示范,遵守规则并且向幼儿传递正确的行为价值观念,引导幼儿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学会尊重和爱护他人。

3.反馈和奖励。

在幼儿规则教育中,教师应该及时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反馈和奖励,鼓励幼儿遵守规则,表扬幼儿良好的表现,让他们感受到善意的肯定,从而更好地接受规则教育。

问题解析:

1.规则过多过杂。

在规则教育中,如果规则过多过杂,幼儿会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应该选择有针对性的规则,将规则简化或分类,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1-。

2.规则内容不明确。

规则教育中,规则内容必须清晰明确,让幼儿易于理解和遵守,否则会导致幼儿无法正确理解和遵守规则。因此,教师应该在制定规则时,注重规则内容的明确和易于理解。

3.规则执行不彻底。

规则教育的重点在于规则的执行,如果教师没有严格执行规则,幼儿就会认为规则没有必要,也就不会遵守规则。因此,教师应该在执行规则时,保证公平公正,严格执行规则,让幼儿尊重和遵守规则。

总之,在幼儿规则教育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建立规则意识,通过示范、反馈和奖励等方式,让幼儿更好地接受规则教育。同时,教师需要注意规则过多过杂、规则内容不明确和规则执行不彻底等问题,切实解决问题,让幼儿在规则教育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2-。

篇六:

唐文辉。

g7社会的有序发展是以各种各样的规则的存在为基础的。交通规则、交往规则、生活规则、游戏规则等制约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幼儿若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理解规则要求,树立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究多从幼儿园的角度出发,较少从家庭的视角进行分析。鉴于此,笔者试从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父母)的角度分析幼儿规则养成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规,规矩、有法度也”;“则,等画物也”,即按照同一尺度区分事物可引申为标准、法则。《现代汉语词典》将“规则”释为制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养成可理解为个体将科学的规范和法则内化到认知结构中,并做出合理行为的过程。规则养成有利于个人生活有条不紊地进行,也是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正如莱蒙特所言:“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既包括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又包括子女对家长的教育,甚至包括双亲之间、子女与祖辈之间相互产生的教育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对子女形成的教育影响〔1〕。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探讨的幼儿规则养成问题主要基于狭义的家庭教育。

幼儿期是幼儿规则意识的萌芽期,也是幼儿规则意识养成和发展的关键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规则意识和行为的培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父母受自身文化水平限制,对幼儿规则发展缺乏科学的认识,以致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和塑造幼儿规则行为时出现很多问题。其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规则教育的不一致造成幼儿规则混乱。

反规则,父母对规则的态度、看法存有巨大反差,久而久之,造成规则养成的混乱局面。幼儿对许多的问题有模糊认识,如:遵守规则是否因人而异?在哪些方面遵守规则?应该怎样遵守规则?这些混乱的认知不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二是父亲或母亲前后规则要求的不一致。幼儿规则的养成需要稳定的规则教育环境,因此父亲或母亲要保持前后规则的一致性。保持规则的一致性需要父母平衡严厉与慈爱的关系。在幼儿的规则教育中,父母常出于对孩子的爱而忽视了幼儿规则的标准。幼儿通常会以哭闹的形式向父母制订的规则提出挑战,此时若父母出于疼爱向孩子“屈服”,孩子便难以养成规则意识,幼儿认为父母的规则是可以违反的。

三是父母言行的不一致。父母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时,往往用“不行”“不可以”“不准”等词语告诫孩子不应该这样做,以此来规范孩子行为。但是,有的父母往往突破这些规则的底线,做出一些违反家庭规则的事情,如有些家长不允许孩子玩手机游戏,自己却当着孩子的面用手机游戏、用微信聊天。父母自身言行不一不仅会让幼儿模仿不良行为,而且命令式的规则缺乏说服力。

案例1:5岁的蒙蒙看到妈妈每天打扫卫生很辛苦,想帮妈妈分担家务。蒙蒙告诉妈妈自己的内裤要自己洗,听到这番话妈妈非常开心,于是就告诉蒙蒙洗衣服的步骤。尽管妈妈再三强调,不要弄湿自己身上的衣服,可是蒙蒙还是不小心将水洒了一地,弄湿了自己的衣服,内裤也没有洗干净。这时,妈妈走过来,大声呵斥道:“我说了多少遍,不要弄湿衣服,看看地上的水,还要收拾你的烂摊子,以后不要再洗衣服了。”听到妈妈的话,蒙蒙不开心地走开了。

利于孩子对规则的理解和掌握。案例中的母亲事后撤销孩子洗衣服的机会,属于行为主义中的负强化法,仅通过这一种方法很难塑造孩子正确洗衣服的规则。

(三)父母对规则的类型认识不足。

案例2:4岁的小丽是幼儿园中班的幼儿。妈妈希望小丽能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为保证小丽白天在幼儿园精力充沛,于是妈妈和小丽商定每天晚上9点要上床睡觉。有一天晚上,妈妈给小丽讲了一个童话故事《三只小猪盖房子》,讲完故事后,妈妈发现刚好9点钟。

妈妈说:“宝贝,我们之前约定的睡觉时间到了,抓紧时间睡觉吧。”

小丽说:“妈妈,我刚刚听了《三只小猪的故事》,突然也想到了一个故事,要讲给妈妈听。”

妈妈指着墙上的钟表就对小丽说:“之前我们已经约定好要9点睡觉的,明天再给妈妈讲好不好?”

小丽说:“我不,明天我会忘记的,明天是周末又不上幼儿园,我9点半之前一定睡觉好不好?”

妈妈感到非常纠结,一方面担心若让小丽讲故事会打破先前的规则,一方面担心如果不让孩子讲故事会挫伤她的积极性,由此陷于困惑之中。

这位母亲出现这种困惑是无法厘清规则的类型所导致。从规则的弹性来看,可以将规则划分为“不变的规则”“适应性的规则”和“临时的规则”〔2〕。在此,这位母亲错将9时睡觉归为“不变的规则”范畴,认为规则是不应改变的,无法化解按时睡觉和讲故事两者存在的冲突。

当然,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父母混淆规则的类型。交通规则应属于“不变的规则”,对这种规则的遵守是无条件的,但有些家长以时间紧张或者对面无来车为由忽视规则,认为一次的违反无关紧要,错误地将“不变的规则”当作“适应性规则”,父母一次次的侥幸心理会给子女树立错误的榜样。

(四)父母对幼儿规则认知发展特点缺乏认识。

幼儿身心发展存在顺序性和阶段性等特征,幼儿规则认知发展也有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正确认识规则发展的阶段性是正确进行规则教育的前提。

有些父母存有这样的苦恼,在孩子较小的时候非常听话,父母给他制订生活规则他从来不违抗,比如每次去超市只买1个玩具。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学会“讨价还价”,有时遇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要求买2个,因为这次玩具价格比较便宜,还对父母讲规则应该以价格不应该以数量为标准。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越来越淘气,这其实是幼儿规则发展的一种表现,是幼儿对规则被动服从权威到主动参与制订的过程。

有些父母看到与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幼儿已经可以理解规则,甚至能够在生活中运用规则,可是自己家的孩子还不理解规则,此时父母可能会担心自己孩子是不是某些方面的发展出了问题。其实不然,幼儿规则认知发展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表现为同等年龄的幼儿理解和运用规则或早或晚。

幼儿正确掌握规则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当父母在幼儿规则教育中出现上述问题时,可通过以下途径着手解决。

(一)父母需及时沟通并注重以身示范。

现实生活中,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开展规则教育时,父母双方要求应当一致。当出现规则要求不一致时,父母间及时沟通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手段,幼儿模仿的行为可能在你不知不觉中已经发生,因此父母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说到做到切勿只说不做,还要做到前后行为统一。对幼儿提出的基本规则自己也应该做到,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示范是“无形而有力”的教育方式。

(二)父母应掌握多种规则教育方式。

生活中,一些父母常用惩罚和言语来教育幼儿遵守规则,不但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因此,父母需掌握多种方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并选择最适合自家孩子的一种或几种方式。

1.寓规则于游戏。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父母要善于将规则教育渗透到各类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和学习各种规则。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让孩子学会尊老爱幼,关心他人;在音乐游戏中,表情动作要符合音乐的节拍;在体育游戏中,要按照规则发球、计分、判定最终的输赢。引导孩子在各类游戏中、在生活中成为守规则的好孩子。

2.寓规则于故事。

故事是生活的缩影,借助故事可以向幼儿传达为人处世的道理。倘若父母直接向孩子讲述规则未免过于晦涩,不利于其理解,利用故事可将抽象的规则变得通俗易懂。例如,父母可陪同孩子一起观看《不守规则的丁当狗》,借助丁当狗玩游戏不排队的故事告诉幼儿生活中要有规则意识,否则就会成为人人讨厌的丁当狗。生动形象的故事画面会让孩子对丁当狗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记忆深刻,从而懂得遵守规则。

3.自然后果法。

“自然后果法”由法国教育家卢梭倡导的一种教育方法。若孩子犯错造成不良后果,应让孩子自己承担,让他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接受教育,知错就改。将自然后果法运用到规则习得中,即让幼儿体验违反规则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学会遵守规则。但父母应该注意使用自然后果法的范围,当后果会危及幼儿生命或对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时不宜采用此种方法。

4.行为主义理论下的指导方法。

规则养成。

(三)父母应厘清各类规则并根据规则类型实施规则教育。

不同的规则类型,父母应采用相应的教育方式。“不变的规则”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刻都不可违反的法律、法规,这些强制性规则关乎国家兴亡、社会稳定,父母需及时施教并严格要求。“适应性规则”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而制定的适合某年龄段幼儿遵守的规则,这类规则会随着年龄和身心发展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父母需在规则教育中体现出变与不变的统一,适时调整规则。如,父母可要求3岁的孩子自己穿衣,4岁的孩子学会正确的握笔姿势。“临时的规则”是为完成短暂目标而设立的规则,这类规则极具灵活性,正如游戏中设定的规则。对此类规则,父母要求孩子参与特定活动时遵守相应规则即可,父母在规则教育中应充分体现灵活性原则。

(四)父母进行规则教育要以幼儿规则认知发展为前提。

皮亚杰曾设计弹珠游戏以研究儿童规则意识的发展并基于观察和记录儿童在玩游戏过程中对规则的认识状况,将儿童对规则认识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规则还不是有遵守义务的规则,第二阶段是以片面尊重为基础的强制性规则,第三阶段规则已成为彼此同意的规则〔3〕。由此可见,幼儿规则是一个由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过程,每位儿童必先经过低层次的规则发展阶段后迈向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丝米塔纳等人曾研究过言语发展对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判断的影响。研究发现,言语发展快的儿童比言语发展慢的儿童更早区分违背道德规则的行为与违背习俗规则的行为〔4〕。这也表明儿童社会规则的发展与儿童言语发展水平有关,个体言语发展水平高低会影响幼儿社会规则习得的快慢。

异性,父母要学会根据自家孩子发展特点因材施教。总之,父母进行规则教育要以了解幼儿规则认知发展为前提。

〔1〕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篇十二

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脑力活动,需要适宜的气氛和环境。这种良好气氛是保证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状态的重要条件。对此,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切忌说教,注重一点一滴。

有家长认为,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必须经常说很多道理,其实不是这样,家庭教育要注意养成,注重潜移默化,让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依靠一次次的重复以成自然。

浓厚的学习兴趣依靠一点一滴培养起来,令人乏味的说教会破坏适宜学习的气氛,所以家长要学会说短话,保持正当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感到平和、宁静、有安全感。

2.切忌“轰轰烈烈”,注重循序渐进。

由于对孩子寄予很大希望,家长容易制定许多教育计划,抓紧一切机会和空闲让孩子学这学那,把家庭教育弄得轰轰烈烈,气势很大,这是没有必要的。孩子的学习通常有十几年的时间,轰轰烈烈的气氛会破坏正常的学习进程,以轰轰烈烈开始的家庭教育,必定以有始无终而结束。

3.切忌严厉,注重营造宽松氛围。

严厉的气氛并不适宜大脑思考,学习是脑力活动,大脑如果处于恐惧和惊惶之中,是不可能出现积极状态的,用脑需要宽松的环境。有的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守在一旁,孩子稍稍做错了一点,就厉声训斥,甚至一巴掌打过去。这种紧张的气氛使孩子恐惧,大脑的思考被严重抑制、扰乱,严重妨碍孩子的学习。

4.切忌支配,注重让孩子主动学习。

家长要用心创造一种气氛,就是让孩子自己主动学习,而不是让他每天放学回到家就听从安排,什么时候做作业,什么时候玩,形成一种绝对支配和被支配的气氛,这对孩子学习是不利的。比如一年级孩子刚上学,回家肯定要问家长:“妈妈,现在可以玩吗?”这时家长要指导孩子开始学会自己安排学习和玩耍,家长可以说:“你能自己安排吗?不会的妈妈帮你。”这样可以发展孩子的主动性,让他学着自己安排学习。

5.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

平时,父母可以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看看书、读读报,不能把闲暇的时间都用在看电视用电脑上,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利用闲暇时间学习。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如果能积极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也能很好地鼓励自己的孩子。相信父母做好了,孩子也能做好。

总之,不同的孩子要不同对待,因人而异。父母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孩子一道去完成学业,各尽其职。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篇十三

人们离不开良好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的质量高低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但是,由于社经济的发展与环境没有同共进行,导致环境糟到了破坏,水、空气、食品等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资源大幅度减少、物种也在每年大量减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对学生的环保教育要从小抓起,我园非常注重对幼儿的环境意识培养,并成立了有关课题进行研究,全园老师与幼儿一起行动,切实做好环保教育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与研究,我们的幼儿环保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把环保教育当成幼儿的一项特色来抓。

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并不是让幼儿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给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可以了,从情感上让他们热爱我们的环境。幼儿认识世界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经验不足,但情感可以培养,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以幼儿的情感为主。把幼儿领进大自然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行为文明习惯要养成,比如不乱扔垃圾等。联系社家长共同与幼儿一起热爱我们的生活环境。

2.选择适合幼儿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环保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毕竟是一个大学问,他们可能从意识上无法认识到环保对他们的重要性,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他们身边的事情做起,选择合理的教育内容进行教学使幼儿形成环保意识。比如,与环保有关的土、沙、石、植物是学生常见的事物,而且,对之些事物的研究是很多幼儿园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在进行这方面的`环保教育时,不是单纯的对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游戏,也不是简单的学习这些事物的知识就可以了,而是更深层次的挖掘。可以把不同质的土种同一种花可以让孩子们认识园中的花坛,可以把泥土用来做各种玩具造房子等。下雨过后,把幼儿领出室外,体验泥泞带给他们的困难,再让他们了解泥土是可以孕育生命的东西,幼儿会转变对泥土的看法,从而更珍视泥土,形成不践踏泥土、花草的好习惯。通过种种活动,要让幼儿体会到,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可爱的,我们要用美的眼光发现它们的可爱之处,从而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他们。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让幼儿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发现与感受万物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成一种珍视的观念,对自己的行为起到制约作用。再比如,贴近孩子生活的内容很多,当我们发现浓烟滚滚出来的时候,问他们烟从哪里来,我们的呼吸的空气需要这些浓烟吗,当看到河里的水已经变浑的时候,问他们为什么会变成污水,我们能喝这样的水吗?以这内容作用辅助内容,让幼儿对周围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二、从多方位进行环保教育。

1.注重对幼儿的环境建设。

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首先我是让孩子们看得见,为此,我们先把幼儿园打造成一个绿色的家园,当孩子们从早晨步入幼儿园大门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园舍和绿色的草坪、五颜六色的鲜花,当然在冬天也可以看到充满绿意的冬青树、还有一片茂密的小竹林。为了让孩子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我园引进很多的果树,如石榴树、桃树、苹果树等,夏天小孩子们种植的向日蔡冲着太阳发出灿烂的笑容。为了让孩子们体验绿色,让他们动手保护绿色,经常带领他们为花草树木浇水、松土,到了秋天分享丰盛的果实。植物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动物是环境的重要标志,我园不仅有植物,还喂养了一批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们喜欢小白兔,喜欢小山羊,也喜欢会说话的小鹦鹉,也喜欢成群结队的鸽子。这些小动物在我园应有尽有。上课时,让小朋友亲手采取园里的草为另小兔子,用一把把高梁吸引成群的鸽子,小动物们为幼儿园增添了喜庆的色彩。为了让外来的小动物在我们幼儿园安家,我们还特意在大树上安装了鸟巢,很多小鸟在这里安了家,与小朋友们成为了好朋友。幼儿园成为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这样的环境在潜移默化的对孩子们实施着环保教育。

2.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建设幼儿园活动园地。

垃圾是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废品,虽说是废品,但也有部分垃圾具有利用价值,只要我们细心去发现,可以变废为宝,为此,我们把在幼儿园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分类,每次打扫不卫生的时候,就教育孩子们把垃圾分类出来,并搜集那些无毒且可以再次利用的废旧物品,经过简单的加工,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活动材料。

幼儿的生活中幼儿园是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还要包括家庭,所以幼儿园的教育需要家庭的帮助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同样,环保教育也需要幼儿园与家庭联手。我园在环保教育时,非常注重家园的联系。比如我们在园内开辟宣传栏,可以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在家里完成,这等于是家长伸出了援助之手,以引起家长朋友的重视。我们还在每年的春天,此时鸟语花香,向孩子人发出爱鸟的倡议,向孩子们保护鸟类的重要性,保护鸟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用实际行为告诉孩子们人与动物共有一个家,只有我们和它们和谐共处了,我们才会受到大自然的恩惠。通过与家长的联系,配合幼儿的工作,与孩子一起来保护我们的大自然。总之,对幼儿的环保教育对于以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应该从幼儿起就要抓好环保教育,我幼儿园通过几年的对幼儿的环保教育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知道地球只有一个,知道了染污的概念与危害,并能从自身小事做起做好环保工作。对幼儿的环保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坚持走下去。

参考文献:。

[1]许琴.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10)。

[2]张俊.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幼儿教育,1998(03)。

[3]吴建成.谈谈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j].早期教育,1999(11)。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篇十四

什么是规则意识呢?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意识即是遵守这些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规则意识较强的人,自律精神也较强,较容易适应群体生活。

孩子的年龄小,自制力较差,但不能代表他们不能控制自己,有时他们只是不愿意控制自己,因为以前做错事,家长只是批评一下就没事了,时间长了,他们就不觉得有什么。现在孩子上幼儿园了,有许多规则需要孩子去熟悉和遵守,他们必须学习怎样与他人相处、合作,学会适应集体生活。

我班的孩子很爱玩大型运动玩具,每次一听去玩,便非常的兴奋,一窝蜂的挤着、跑着、队伍也排不好,有时还没等老师说完注意事项,他们便已经抢着去玩了。所以我在活动前要和幼儿一起分析容易出现的危险情况,并共同讨论应该怎样玩玩具,不应怎样玩,知道怎样做才对,怎样做不对,让幼儿了解游戏规则,并要求孩子们要遵守游戏规则。以引起幼儿注意,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避免不安全事情的发生。

二、通过正面引导的方式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

由于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益采取正面引导。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一名小朋友把另一名小朋友推到了,就会有更多的小朋友跟着推挤起来,他们以为这样很好玩,孩子们意识不到这样做的危险性,如果这时老师对其中一位做的好的'小朋友进行表扬,那么其他小朋友就会向受表扬的小朋友学习,会做得更好。安全教育也如此。如果我们只是反复强调危险的不良后果,难免孩子去模仿。但如果我们多举一些小朋友注意安全的例子,这些正面材料会引导幼儿正确理解安全知识,避免盲目模仿。

三、选择多种形式,促进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1、个别教育,同伴影响。

在活动过程中要对个别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如有的幼儿攀登架时,总喜欢从最上边往下跳,这时我提醒他:从这么高的地方跳下来,不仅自己会摔倒,还会碰到在底下玩的小朋友,这样很危险。教师的语言提示十分重要,他们只有在教师反复的指导下才能加深记忆,知道该怎么样去参加集体活动,才能玩的开心,得到快乐。有时同伴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或危险,自己便会从中吸取教训,而去摸索和探究另一种保护自我的方法,从而也增强了自己的保护意识,另外,在活动中,教师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面关注每一个孩子,一旦发生险情或不安全的动作时应及时指出并帮助其纠正,这样也提高了孩子们的自我保护的意识。

2、随机教育,及时提醒。

安全教育不仅要在集体活动中集中进行,还应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应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结合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合理的安全教育。随机教育及时提醒。如小朋友在喝水时,我提醒小朋友不推不挤不抢,一个一个的来,还编成儿歌:“小朋友排好队,一人一个小茶杯,你不挤我不推,安安静静来喝水。”在选择玩具时,把小朋友分成若干组,一组一组的来,这样也避免了拥挤现象的发生。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差,每次活动前的安全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做好幼儿在户外活动活动中的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使保护与锻炼同步,才能为幼儿形成健全体魄打好基础。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篇十五

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抓住一日活动的各个有效环节随机强化。如:在组织幼儿散步时,要求幼儿手不要插在口袋中,以防跌倒时身体失去支撑。在组织幼儿玩大型运动器械时,提醒玩滑梯的幼儿两腿伸直,双手扶在扶杆上往下滑;提醒玩悬吊的幼儿,双手要抓牢吊杆,两只手臂交替向前移动,当手上有汗时,必须擦干后再玩,以防从吊杆上滑落、摔伤,等等。

2.2从良好常规习惯着手。

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需要从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开始。首先要让幼儿明确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做对,怎样做不对。幼儿年龄小,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而习惯的养成又不是通过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教师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幼儿方法外,还应注意督促和检查,使幼儿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例如:提醒幼儿吃饭、喝水前应先吹一吹,以免烫伤;提醒幼儿平时走路和跑步时靠右边,以免发生危险。

2.3从教育环境创设着手。

中、大班的幼儿对文字符号逐渐产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引导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各样常见的安全标志进行识别,理解其含义,并在各个安全隐患处贴上了相应的警示标志。如:在电源插座旁边贴上标志,提醒幼儿这里有电、危险,不能去玩;在保温桶边设置标志,提醒幼儿桶里有开水,引导幼儿按次序排队接水,以免烫伤;在阳台栏杆处贴上标志,提醒幼儿不能攀爬,等等。教师制作的这些标志必须大而醒目,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起到安全提示的作用。

2.4从幼儿体能训练上着手。

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平时很少跑动的幼儿相对来说容易受伤,活泼好动的幼儿动作熟练、反应敏捷,磕碰也相对少一些。因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合理组织有一定强度和密度的体育活动,提高幼儿的身体发展水平,发展幼儿动作的平衡能力。

2.5从家园联系着手。

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家长进行密切配合。因为有很多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目前,许多家长由于怕自己的孩子受到意外伤害,抱着一种“少活动,少出事”的`错误观念,许多本该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家长们却包办代替,严格限制孩子的各种行为,剥夺了孩子的实践机会,减少了防范能力。教师应当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安全知识介绍给家长,让幼儿在家长帮助下,获取一些直接经验。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篇十六

活动目标:

1.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玩滑梯。

2.帮助幼儿懂得用不正确方法玩滑梯易造成伤害。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1.小兔、小狗胸饰若干,照相机。

2.编排情境表演。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激发兴趣。兔妈妈:“今天天气真好,小兔,妈妈带你们出去玩。看,那是谁?(小狗)他们在干什么?(滑滑梯)”

2.观看情境表演,向幼儿介绍滑梯及其玩法。(1)狗妈妈是怎样教小狗玩滑梯的.?为什么要这样玩?(2)人多的时候应该怎样玩滑梯?小结:玩滑梯人多时要先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不拥挤推拉。从楼梯这边上去两手扶好了,一层层地往上爬。眼睛看好楼梯,爬到顶,坐稳后,两手扶着滑梯两边,两条腿并拢,再滑下来。如果不这样好好玩滑梯,做不正确的动作,就会发生危险。

3.幼儿练习玩滑梯,教师指导幼儿按正确的方法玩滑梯。(1)兔妈妈:“刚才我们看了小狗滑滑梯,你们会不会象它们那样玩?”(2)兔妈妈:“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再玩一遍?这次,你们玩的时候,妈妈给你们每个拍张照,看谁滑的好。”(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动作,鼓励幼儿用正确的方法玩滑梯。)。

活动建议:

1.此活动宜安排在开学初进行,让幼儿一开始就掌握玩滑梯的正确方法。

2.日常生活中幼儿玩大型运动器具时一定要有成人保护,引导幼儿正确地玩各种运动器械,逐步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区活动:

1.用在此活动中拍摄的幼儿相片布置成“我会玩游戏”角,对所用正确方法玩大型运动器械的幼儿的在其相片周围贴五角星。

2.引导幼儿在建筑角建构滑滑梯等,教小娃娃用正确的方法玩运动器械。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篇十七

“老师,乐乐把颜料弄到我脸上了。”贝贝大声叫了起来。

此时的我正忙于在另外一组指导呢,听到贝贝的大声喊叫,我头也没抬一下,就说“不许把颜料弄到别人脸上、身上。”

本以为这大声的喝止会让情况好转,哪知道:“糟糕!黄颜料里有其他颜料了,还怎么做实验呀”豆豆紧接着也大声喊了起来。

“老师,我们组的颜料都变成黑色的了,还怎么做实验啊!”第二组的凡凡也不甘示弱的大声报告着。

“希希你的头发变成红色了。”乐乐的一句话顿时引来了组内孩子的围观。

这是我的一节科学活动“颜色的变化”,我为每组幼儿准备了红色、黄色、蓝色的水粉颜料各一盘,水粉笔若干,记录纸六张。要求孩子们把两种不同的颜色加在一起观察颜色的变化,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现在孩子们的状况简直可以用一团糟糕来形容,有的孩子脸上都是颜料,有点孩子衣服上都是,有的桌子上都是,有的颜料都变成了一片漆黑。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只能草草结束了本次活动。

活动结束后我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本次活动的无效归结于活动前我的准备不够充分。我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的自顾自想幼儿的发展水平是怎样的,却没有结合班中孩子的年龄特点来考虑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同时我想我在解读《纲要》的过程中我出现了严重的理解错误,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无任何要求的自由开放的活动环境和氛围,真能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吗?从今天的活动看来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在混乱和没有规则的状态下,幼儿无法专注进行玩色实验,由于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兴趣点可能不在老师要他们完成的操作活动中,而是让诸如颜色弄到别的小朋友身上去了,活动用老师提供的颜色做一些他们喜欢的实验上去了,而部分在活动中比较自觉的孩子只能用叫喊发泄着对某些幼儿破坏活动常规的不满。由此可见,自主需要一定的规则作为基础,没有规则,自主就是一句空话。

在幼儿操作活动中尤其是一些动手实验的活动中,在操作前教师一定要清楚地将规则和要求告诉了幼儿,因为这种规则和要求既能规范幼儿的操作行为,又能引发和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发现。

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且取得预期效果,需要一定的秩序和协作,而秩序需要规则来维护,协作亦需规则来保障。我们不必担心规则会“束缚”幼儿的自主活动,重要的是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自觉遵守。这样既能维护秩序,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使幼儿真正得到自主发展。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篇十八

预设教育目标:

1、进一步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2、发展幼儿的观察思考、操作实验、分类归纳的能力。

预设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电的简单原理,知道电需要电源、电线等。

2、知道电对人类的巨大作用,但用电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3、能积极的参加探索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爱思考,多动脑。

4、提供实验材料,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5、能合理布置画面,独立设计绘画内容。

6、能够比较准确的按音乐的节奏做各种稍复杂的基本动作。

7、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

8、能手脚交替的在攀登架上爬上爬下。

家长工作:

1、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了解一些有关电的知识,学习正确使用常见的家用电器。

2、向幼儿介绍一些安全用电方面的知识,教育孩子节约用电、安全用电。

3、请家长协助收集有关电器和安全用电的图片、vcd影片和书籍。

学习范畴:

1、日常生活:安全用电、了解电器、爱护电器。

3、美术:手工制作:花灯、电器、绘画:美丽的灯、我喜欢的小动物、线描画:树林、

4、音乐:歌曲:值日生、胡说歌、勤快人和懒惰人,小树叶。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篇十九

论文摘要: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为创造性而教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所谓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为创造性而教是教育的使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一、培养问题意识的意义。

(一)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知识撷取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强调问题意识不但促使人们不断发现问题,还会促使人们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人们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三)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他们由此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的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和发展。

二、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无疑可问。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

(二)不敢问。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

(三)不知怎样问。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不知怎样提出来,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

(四)没有机会问。课堂上大多数的教与学行为均有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

三、培养问题意识的途径。

(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好奇心和求知欲往往联系在一起,好奇心是指想要了解事物的心理,它通常表现为人们对各种未知事物感到陌生、新鲜、疑惑并渴望了解的内心状态,求知欲是一种渴望认识世界、力求获得科学知识、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好奇心是基于本能的认识冲动,求知欲则是由于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因此好奇心是求知欲的源头;求知欲是主动学习的内在要求,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导致好思好问,能激发起学习的热情和毅力。没有强烈的好奇心,就不会有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没有旺盛的求知欲,就不会自觉地探索事物的奥秘,从而发现问题。人的认识是在不断的怀疑中走向深化,科学也是在质疑与释疑的不断往返中向前发展的。如果囿于成见,就会导致思想僵化和认识上的片面性,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专家、学者、老师,不盲从书本、经典,敢于对现存的理论、观点提出异议。由于质疑是对现有观点、流行解释的否定和突破,更由于思维定势和惰性的影响,所以要对现存的说法进行质疑,绝不是一件轻松愉快、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量。这就要求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提问,多给学生以激励,尽管有些问题看起来幼稚可笑或希奇古怪,但那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值得肯定,同时它也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因而仍值得老师关注。

(二)教师要善于设疑,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逐步由跟着问题学转变为学中发现疑问、解决疑问。老师巧妙设疑,不仅能激起学生兴趣,而且可以打开思路,把思维引向深入,还可以给学生以方法上的启迪。例如,以设疑的要求而言,设疑要难易适中,富有启发性,过难,使学生望而生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过易,唾手可得,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难易适中,使学生通过努力能找到思考问题的路径,解决问题的线索、方法,就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巴尔扎克说:“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可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人类思考的基本问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提问方法。

(三)要重视学生在读书中质疑问题。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多提问题,养成不提出问题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明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却无所疑,方始是学。”(《宋元学案》)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读书经验,要真正理解阅读的内容非质疑不可。更何况世间的书大多瑕瑜互见,即使好书,如不能仔细研读,多问几个“为什么”,岂能透彻理解?宋人朱熹说:“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弄清了一个疑点,就明白了书中的一个道理,弄清的疑点越多,书就读得越深入,认识能力提高得越快,获得的喜悦也就越多。读书不仅要善问,同样要根据阅读内容有针对性地具体运用不同的提问方法。叶圣陶在谈语文阅读是曾经告诉学生:“文中讲的若是道理,问问是怎样的道理?用什么方法论证这个道理?文中讲的是人物,问问是怎样的人物?用怎样的笔墨表现这个人物?”叶先生提出的要求大家思考的这些问题是基于两类文体的根本特点,理解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关键,能抓住诸如此类问题并予以深入思考和解答,就表明对文章有了透彻的理解。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应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有的人能敏锐地发现具有价值的问题,而有的人只能提出一些平庸陈腐的问题,甚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事实告诉我们,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应有独特的眼光和才能。发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能熟练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方法。人的创造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思维品质的优劣,就发现问题而言,思维的敏捷性、批判性、创造性尤为重要。只有具备这些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资民筠.论神话与科幻文学的认知功能[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

[2]卫灿金.语文思维培养学(修订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7]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8]康翠萍.关于教育管理本质的再讨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篇二十

每个宝宝刚上幼儿园时,都会有哭闹和不情愿的情况发生。这是因为宝宝从小在家长身边长大,突然要离开家长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去,就会因为与家长分离产生而“焦虑”。焦虑又分为“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两种。

“分离焦虑”是宝宝离开家长而产生的一种不安全感,“陌生焦虑”是宝宝因为接触到新环境和新老师、新同学而感到紧张,所以对亲人的依恋感特别强。新的环境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往往会产生矛盾而形成了心理冲突。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刚入园的宝宝首先想到的不是吃、喝、睡等基本的生理要求,而是对爱的需要。这时,我们老师就想方设法满足他们心理需要----消除焦虑,帮助他们尽快进入群体环境,尽快恢复到原来的心理需要结构层次上来。只要家长和老师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悉心了解、分析情况,从宝宝的长远与大局出发,相互信任,密切配合,这一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为了尽快稳定新入园幼儿的情绪,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保证正常的教育的尽快开展,我对新入园的幼儿教育从以下几项工作入手:

一、丰富幼儿关于幼儿园的感性经验,做好迎新工作。

为迎接新生入园我就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对此还有详细的计划。入园前,我就对新生宝宝进行了家访,家访是有很具体的目的:发放调查表。这是科学地对宝宝身体发育、智力状况、兴趣、习惯、个性特征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查表,请家长填写从而对宝宝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对宝宝的家庭状况比如亲子关系、家庭环境和气氛,家长素质等老师也进行了充分的了解,也是我家访的重要任务。

在宝宝入幼儿园之前,我要求家长可以先带宝宝熟悉一下幼儿园的环境。这样,宝宝入园后就不会因为环境的陌生而产生紧张情绪。幼儿园中的滑梯、积木等游戏设施以及老师教幼儿唱歌、跳舞、画画、游戏等等活动,都会对宝宝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使新生宝宝对上幼儿园产生一种向往之情。如果可能,可以让宝宝接触一下幼儿园里的老师,并和幼儿园中、大班的小朋友一起玩一玩,这样当宝宝再入幼儿园后,就不会因为不认识老师和小朋友而感到陌生和紧张。新生宝宝对幼儿园建立起初步的感情,可以让幼儿积累与人、事、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提高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二、稳定幼儿情绪,做好新生与家长接待工作。

开学第一天,幼儿正式入园,我们老师就亲切直呼宝宝的名字或者是宝宝在家中的小名。抱抱、亲亲宝宝,给新生宝宝喜欢的玩具,使初入园的宝宝感到温暖和安全。对于哭闹的宝宝,我就要求家长果断把宝宝交给老师后立即跟宝宝告别,千万不可以粘粘糊糊。更不可以因为宝宝哭闹就将他带回家,那样,宝宝就更不喜欢上幼儿园了。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哄抱一下给以抚慰和鼓励,并当着宝宝的面要家长下午早些来园接领,使宝宝在情感上受到满足。当然我还善于关心那些虽然不哭,但内心焦虑不安的幼儿,使自己尽快地成为宝宝依恋的对象,陌生环境中的保护者,这样会降低宝宝的焦虑情绪。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帮助幼儿逐步适应幼儿园环境及集体生活。

从一开学我们老师就布置教室、寝室,将教室打扮得漂亮、整洁,寝室打扫得文雅、舒适;此外还在教室里布置了“娃娃家”游戏区。游戏活动一般在娃娃家游戏区开展,老师可以扮演妈妈,从而使宝宝们感到亲切、高兴,充分让宝宝们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培养刚入园的宝宝逐步适应集体生活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恰当对待宝宝原有的一些不良习惯。大多数的新生宝宝刚入园时都有一些与集体生活不适应的不良习惯,如挑食、不爱吃饭,活动时独占玩具,会咬人,会抓人,午睡时要抱着睡等等,对此我们老师不呵斥、鄙视,而是用爱心耐心来对待幼儿,细致精心地照料他们,循序渐进地使他们渐渐改造这些不良习惯。平时用表扬、奖红角星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宝宝们乐于入园的好习惯。

四、进行初步的常规训练,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

从开学第一天起,我们老师就开始有计划地对宝宝进行各种常规训练,如让宝宝们懂得说礼貌语言:“老师早”、“老师再见”、“谢谢”等等。活动、吃饭能到指定的位置,能听老师的琴声、铃声行动;大小便知道上厕所蹲便池;分组玩玩具时不争抢;认识自己的毛巾和水杯,不乱用等等。常规训练往往能帮助新入园的幼儿适应新的生活,减少宝宝的焦虑情绪,也能促使全班幼儿建立良好的秩序、正常的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由此可见,对新入园的托班幼儿教育是一项细致、复杂而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教师只有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的具体情况,采用科学、切实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就能取得成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5507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