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帝国读后感(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05:17:14
秦汉帝国读后感(通用17篇)
时间:2023-11-29 05:17:14     小编:曼珠

读后感是对作品中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分析和评论。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从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共鸣和感悟,并用文字将其传达给读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读后感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一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人类的本质大抵相似,他们只听得到自己愿意听的话,只支持有利于自己的立场。

在李斯还未得到重用的时候他的观点是:“纵览秦史,穆公、孝公、惠文王、昭襄王这些让秦国不断强大的君王,无一不重用他国贤人助本国大业。如今秦王却颁布逐客令驱他国能人贤士,此举乃迫贤人助他国势力,无异于以兵器献敌国、以谷物施盗之举。”

他国有才华的人只要好用,我们当然要用,要不然不就便宜别人了嘛。

李斯因上书“逐客论”、反对“逐客令”而登上历史舞台。

“传说秦王政曾读其著作《韩非子》,叹道“嗟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见秦王政对其钦佩之情。然而,当公子韩非作为韩国使者出使秦国时,李斯却向秦王进言此人入秦必招致灾难,将韩非扣留在秦国甚至不顾同门友人之情,最后竟然逼其自尽。”

从这一段就能看出李斯对权利的渴望和对竞争对手的冷酷无情(连同门都害)。

而当李斯升职到丞相,他开始这样说:“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这和前面的“反逐客令”可不是一个逻辑了,李斯为什么变了,因为这样对他更有利!这体现了李斯是一个怎样的人?双标的人。

后来李斯、胡亥、赵高三人暗地策划了一个巨大的阴谋。三人将落入赵高手中的始皇帝临终前口宣的玺书销毁,重新伪造了立胡亥为太子的遗诏以及赐公子扶苏、将军蒙恬死罪的诏书。

书上说这段也有可能是假的,我个人偏向相信这一段是真的,为什么呢,因为胡亥真的不是一个适合当皇帝的人,秦始皇如果真的传位给胡亥(一个又毒又蠢的熊孩子),我只能说:活该秦朝灭亡。

这件事奠定的李斯悲剧的基础。最后他在胡亥的偏听偏信下(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三族为父、儿、孙。)。

李斯惨吗?很惨,一个为秦国鞠躬尽瘁的老臣,最后落得如此下场,确实很惨。但是他的悲剧由来并非无迹可寻,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勾结赵高扶持了胡亥上位,最后被反噬。只能说可怜可叹。

司马迁在《史记》里这样评价李斯:“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可以称得上是很受重用了。李斯知道儒家《六经》的要旨,却不致力于政治清明,用以弥补皇帝的过失,而是凭仗他显贵的地位,阿谀奉承,随意附合,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等到各地已经群起反叛,李斯这才想直言劝谏,这不是太愚蠢了吗!人们都认为李斯忠心耿耿,反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细考察事情的真相,就和世俗的看法有所不同。否则的话,李斯的功绩真的要和周公,召公相提并论了。

最后想对自己说:双标狗不可取,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就坚持下去,努力前行吧。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二

《大秦帝国》六部十一卷到今天就正式全部看完了,大秦帝国读后感。在看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感触,感想,也在微博上一一进行了阐述。原想,在全部完结后,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以表达我对此书的赞叹以及大秦文明的敬仰。然,此时此刻,回首大秦一部部大事件,一件件大手笔,一代代惕厉奋发、坚强刚毅的君臣股肱,我却不知自己该说什么了。

性格决定命运。这也是阅读《大秦帝国》诸多历史人物之后最深彻的感悟之一。纵观历史,唏嘘不已。真可谓“成也性格,败也性格。荣也性格,辱也性格也。”让我们更加重视对自己性格的反思磨砺及培养。唯“坚强刚毅、惕厉奋发”方能“博大深远,震古烁今。”诚哉斯言也。国运、命运无不如斯。

曾和老公说过,《大秦帝国》值得一读再读,每读常新。我会至少再读三遍的。的确,《大秦帝国》是我近年来读到的难得的历史小说。拘于我现在的阅历,可能很多观点理解的还不到位。然随阅历的增长,再来重读此书,见解收获会更多吧。

因整部书阅读期间,适逢孕期。刘岸开玩笑说:你们家宝宝长大必然了得。胎教都是《大秦帝国》之煌煌巨著。揶揄而笑。但我是希望贝贝在肚子里可以感受我阅读此书时候的感受的。黑色裂变的崛起,国命纵横的跌宕,金戈铁马的骊歌,阳谋春秋的智慧,铁血文明的辉煌,帝国烽烟的悲歌。一部史书,250年大秦史。几多光焰,几多灿烂。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其文明之辉煌,其人才之济济,若星汉灿烂,无出其外也。大哉,大秦帝国。

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伟大的秦帝国骤然消失于历史的天宇,然大秦文明不朽。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三

老师说,“文史不分家”。我们既要阅读现代小说、散文,也要知道历史故事。这个暑假,我要读完《秦汉的故事》。

《秦汉的故事》文字、结构通俗易懂,每个重点事件、人物各有突出,每个故事相互独立又相互连接,令人爱不释手。在这本书里,我知道了第一个皇帝、第一次起义、第一个女人参政……知道了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造福百姓的善举,修造长城、焚书坑儒的恶行,秦二世胡亥的血腥统治引发了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知道了开辟丝绸之路得艰辛、司马迁编写《史记》的故事、佛教传入中国的原因、蔡伦发明造纸术的经历……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秦汉时期发生的重要事件,增长了许多历史知识,也为今后的阅读、写作积累了一些素材。

今天,我又拿起《秦汉的故事》,还未翻开书本,我仿佛看到气吞山河、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楚霸王项羽;阴险狡诈、足智多谋的吕后;少年得志、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贾谊……在向我走来。这本书激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我想了解每个朝代发生的时间。我想印证历史连续剧拍摄的内容是否符合历史……我要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老师、同学、朋友,我要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交给周围的人,让大家和我一起分享这份兴趣!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四

一提爱迪生,人们总是自然而然的想到“发明大王”,想到“电灯”,确实,爱迪生在电力商业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那段历史对我来说仍然过于模糊,电——这一大大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存在为人所用在我看来其历史重要性远远超过政权更迭,仅仅一个爱迪生和电灯显然无法描绘那段历史。所以,当我看到这本讲述“电力发展史上的巨人和他们的战争”的《光电帝国》时,怀着兴奋的心情将其翻开并且爱不释手的读完。

事实上,这本书更准确的说应是美国电力应用史,而且其时间跨度只是19世纪末的十几年时间,但是由于美国在电力应用上的重要影响,这段历史已经足以激动人心。作者没有事无巨细的描述那段历史的方方面面,而是集中于三个人:爱迪生,特斯拉,威斯汀豪斯。爱迪生的声名已经如雷贯耳,而后两个人对我来说陌生一些,而这本书正是生动的描写了他们的成就和相互之间的恩恩怨怨。这本书对我的价值正在于它将一段我非常感兴趣的历史更具体化,让我知道了一段电力商业史不只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那么简单,里面有挫折,有成就,有天才,有小人,有梦想,有坚持,当然还要商业史中必不可少的尔虞我诈。

这本书揭示了很多过去不为人所知的历史事实,比如人们讲起通用电气的历史时,总是要提到爱迪生是它的创始人,仿佛这是爱迪生的又一项巨大成就。然而,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是通用电气的诞生带给爱迪生的是巨大的痛苦,以至于他绝望的说“人们将永远忘掉我的名字,忘掉我和电之间的任何联系。”;比如我知道了美国采用电椅这一死刑方式的历史,更让我大开眼界的是在这段历史背后交织的直流电和交流电的斗争,爱迪生和威斯汀豪斯的恩怨。类似的令人眼前一亮的史事在本书中还有很多,这些或者趣味的,或者悲剧的,或者震惊的,或者振奋的历史细节都让我们可以更全面的看待那段改变了人类发展方向的历史。

正如前面所说,这本书的焦点还是在于那三位时代的巨人,作者没有将他们脸谱化,而是展示了他们非常丰富的人生。爱迪生过去就给人以“发明大王”的脸谱化形象,而在本书中他的形象更加饱满,他是一位发明家,梦想家,也是一位商人。他在电力,特别是直流电的应用上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同时,他也没能摆脱一个常常应验的历史规律——在某一领域的一时突破的开拓者往往会成为该领域下一个突破的绊脚石,他通过直流电让一个个城市彻夜光明,但是,出于商人的逐利性,或许还有他心中的一丝自尊,他又有些歇斯底里的阻碍着交流电的推广,甚至不息采取有失道德的手段。然而强硬的他有时又那么无助,就如当巨头中的巨头——摩根将他的爱迪生通用和汤姆森—休斯顿电气合并成通用电气时,甚至懒得通知他一声,那时的.他又显得有些悲凉。这或许才是更接近于真实的爱迪生,一个时代的巨人,一个在当时带有巨大光环的传奇人物,他有他的弱点,为了利益他也做过不光彩的事,为了事业他也冷落家人。但是,这些不能掩盖他的伟大,就如作者在描写他时一样,客观的描写历史上的爱迪生,同时始终在笔调里渗透着他对爱迪生的尊重与崇敬。

其他二人也令人印象深刻,应该说在那个时代他们是爱迪生的对手,特斯拉是他一个比较“抽象”的对手,而威斯汀豪斯则是一个更具体的对手。正如作者所说的一样,特斯拉是一个充满梦想的电力奇才,他来自欧洲的塞尔维亚,他有着欧洲传统的风度翩翩,又有着天才常见的怪癖,他以惊人的想象力和疯狂的干劲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电力发明,尽管很多没有具体的商业应用或者根本不具商业可行性,但是这或许是梦想家不可避免的“成本”。这位独身的“怪人”在交流电的应用推广上功不可没,正因为如此,他让爱迪生又爱又恨,这位曾经是爱迪生口中的“我们的巴黎小伙子”的梦想家却走上了与爱迪生的电力发展路径相对立的一面。这位理想主义者的晚年颇为凄凉,甚至惟有鸽子做伴,但是令人欣慰的是他做了近60年的“将世界电气化”的伟大梦想最终得以实现!

威斯汀豪斯无疑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在当时,他是敢于挑战已经被神话的爱迪生的商人,而且最终他所走的交流电之路在经过了直流电阵营的层层阻击之后,最终获得了胜利。他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常常在很多人无法坚持时力排众议,在他的商业和人类电力的发展上取得一项又一项惊人的成就。同时,他对如特斯拉这样的发明家又出了名的慷慨,这一点使他可以获得更新的技术,站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但是却也是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他对发明家和员工的慷慨令华尔街视钱如命的资本家们很不满意,他们不关心什么人类发展,员工利益,他们只在乎利润,他们喜欢的是如卡耐基那样以高利润和紧张的劳工关系闻名的“真正的”商人。威斯汀豪斯一直在与一种重利的商业环境斗争,但是,最终他渐渐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这个时候他仍然坦然面对,直到他亲手创立的威斯汀豪斯电气制造公司在1907年破产后,他才渐渐熄灭了热情,于七年后去世。

当然,在这段历史中,登场的人物非常多,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切入并且影响着这段历史,而前面提到的三位杰出人物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同样带着理想主义者的特征,同样的怀着将世界电气化的梦想,并且他们为之乐此不疲,共同创造了十九世纪末的一段传奇历史。终于,他们的付出使得他们得以与一段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相联系,这是一种光荣,更是对他们成就的肯定。

对中国人来说,为人们常常津津乐道的历史往往是政治史,往往是帝王将相,往往是朝代更迭。而在欧美,商业史则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也难怪,毕竟在中国商业的历史虽然已经很长,当大部分时间都遮遮掩掩,战战兢兢,商业历史的叙述也才刚刚开始。我们希望伴随着中国商业的风起云涌,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机会领略如《光电帝国》一般大气的中国商业史。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五

看小说的人给差评,看小说读历史的朋友会给好评,我这种文盲当然要读历史啦。大秦帝国的每一部都有一些缺点,比如人物刻画的比较极端,历史脉络主要是靠这一时期的几个名人撑起整个一部故事;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对这段历史不太清楚地人来说,读书一定会有思考“人物是否真的这么完美?”“历史上真的是这样?”“长平之战的地理位置真的可以这么打?”“商鞅是否真的`是极心无二虑?”“范雎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秦武王真的是举鼎而死?”

读者会通过一个个疑问自己去发掘这段历史背后的细节。所以对于看小说以读历史的人,这一系列的书无疑是五星的,耐看的。作者也通过一些情把一些看似不可能,但实际上发生了的事情串联起来,无关历史主线,所以读书的时候要品也要鉴,筛出自己所需要的,思考自己所可用的。大秦帝国是部有意思的书。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六

《大秦帝国》小说本身可评价的地方不多,但是是一个开脑洞的好题材。作者从商鞅变法,写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个脉络太清晰了,可供总结一下。假设统一六国,需要达成四个最高级的必要条件:1.一个有为的第一代君王。2.一个能够洞悉规律,对于复杂事物判断精准,并且有变法才能得贤臣。3.以第一代君王继任者为首,后几任君王对于变法基本制度的遵循。4。拥有宏图大略的最后一任君王。假设这是一个公式,我们可以往已有的历史里去套,发现满足第一条的也不少,春秋五霸,都算得满足第一条,接着第二条,管仲才能也是非常牛,确没有变法精神,申不害有变法精神,洞悉规律,对于复杂事物的精准判断确这些能力不是最高档次的。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七

读到前两本,已感受益匪浅。前两本主要讲秦国如何由一个贫弱小国,通过变法而成为强国的故事。治国治企,原有许多相通之处。通过阅读与思考,对企业经营的理解更深刻也更清晰了。多年来关于经营管理的点滴总结,也通过阅读此书得以串联起来。

最深的体会有三点,在此分享,也盼请朋友们给予指正:

秦国传到秦孝公手里,已是内忧外困、贫弱不堪,甚至有灭国之危。但秦孝公断指立碑、誓志图强,大胆重用当世英才商鞅,通过20年变法,创造了秦国由弱变强的历史奇迹。秦国统一霸业,由秦孝公而始。

很多现在非常成功的企业,刚起步时都很弱小。华为公司当初只是一家代理交换机的贸易公司,通过20年卓越经营,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网络设备供应商,也是中国最成功的跨国企业。海尔当初也只是个国营小厂,设备、管理、人才都很落后,但在张瑞敏的领导下,通过推行品牌战略、采取科学管理、重用优秀人才、引进先进设备,如今已成为世界著名家电品牌。

所以,企业实力小、底子薄并不可怕。如果能充分挖掘自身优势资源,聘请优秀人才,锐于进取、勇于创新。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必可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江门地区整体创业氛围、人文环境和人才素质确实不佳,但也诞生了像维达、大长江、天地壹号、嘉宝莉、李锦记、无限极这些非常成功的企业。我想,这和几位企业家立志做强做大的理想抱负与顽强信念密不可分。

一人可以兴邦,一人也可以兴企。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很多企业主对这一点的意识已经有了,但行动上还很不够,用人的理念还没更新,用人的胸怀也没打开。

企业负责人在解决了企业的生存问题后,接下来最核心的工作,就是为企业物色最优秀的人才,并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其才能得以尽情发挥。正如维达董事长李朝阳先生所说:“所有的东西根源还是人,我事业上最得意的事情是打造了维达这样一个团队,有了这样的团队才能打造成功的企业”。在印刷行业赫赫有名的鹤山雅图仕集团董事长冯广源先生也说到:“一个企业发展大了之后,人才问题会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他还说:“雅图仕公司一直恪守‘以人为本、以质为根、以策为上、以果为宗’的企业文化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最为核心,并且说到做到”。

成功的企业都有许多成功之处,但最为成功之处,莫过于引进和重用了优秀的人才。联想集团近几年遇到不少坎坷,但最终逆境突围,反而取得更大成功,和他们优秀的人才队伍密不可分。中国家电连锁领军企业苏宁电器,是一个视人才为生命的企业。为吸进和培养优秀人才,他们先后制订并实施了“总经理梯队”、“采购经理梯队”、“1200工程”、“店长工程”、“4045工程”等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从20xx年开始的“1200工程”,据悉,该工程为苏宁电器培养了60位集团高管,其中7人成为副总监。有20%的部门负责人均出自该人才培养工程。

有的企业为什么做起来很吃力、总也做不大。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原因必是缺乏吸引、使用、发展和保留优秀人才的环境地壤。如何吸引、保留优秀人才?最根本的还是舍得与人才分享财富。这一点,几千年前的《易经》就有精辟阐述:“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古今法则,莫不如此。

秦国何以由弱变强,关键在于变法。商鞅用3个月时间走遍秦国的穷山恶水、历经常人难得想象的艰辛,找出了秦国贫弱的根源,以大量实地考察为基础,先后制订了九大变法措施。与秦孝公君臣一心,通过20年苦心经营,使秦国从最弱小的战国逐渐发展为国强民富、兵精粮足的第一强国。

与此同时,原本最为强大的魏国,由于国君不思进取、国家法制松驰,加上用人不当,就慢慢衰败下来。此强彼弱,秦国最终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由此可见,科学的经营理念、卓越的管理机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早在1996年,华为公司就开始起草后来在中国企业界非常著名的《华为基本法》,这显示出了任正非不同于一般企业家的远见。许多管理专家认为,《华为基本法》对华为取得今天的成就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

企业刚创建的时候,主要靠创业团队的能力与信念生存。当企业解决生存问题之后,就要开始明确经营理念、建设管理制度了。理念决定方向,制订决定执行。一套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能使企业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并最大程度地避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暗礁”。

综上所述。一家企业如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首先,企业创始团队的能力、志向与胸怀决定了企业能否创业成功,及未来发展基因是否优良。其次,在解决了企业生存问题后,能否吸引到优秀人才,决定了企业能否做强做大。在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能否制订出科学、先进的管理机制决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知易行难,每一步都不容易做到,但如果明晰了重点与方向,总会少走些弯路。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八

比如他采用李斯的建议,废分封,立郡县。真正的把至高无上的权利集于皇帝一个人身上,皇帝掌握着国家所有的.权力尤其是军事大权,且“家天下”世袭皇位制度被此后的历代王朝统治者所沿用,横贯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不管后代王朝怎样挥霍使用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利,但是他的初衷是好的,那就是减少战争,从而人们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在我看来这种功绩是无法磨灭的。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九

阿西莫夫的作品无比宏大,令我叹为观止,但我认为他最杰出的作品,还属《银河帝国》系列小说。

这是《银河帝国》系列的第一本书,开头便描述了神一样的哈利.谢顿博士正在同一位数学家探讨以川坨为首都,涵盖了整个银河系的庞大帝国——银河帝国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谢顿博士自创的一门可以用数学工具计算未来的“心理史学”式,那位数学家惊奇地发现:整个帝国居然会在第三个世纪后全面瓦解!

当今,川坨上的高级人员早已知晓这个预言,于是自作聪明地把谢顿流放到了博士早就预料到的地点:端点星。在那儿,人们将进行一项为复兴帝国而编写的《银河百科全书》的计划:谢顿计划。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假象。

这本书由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所著,他的文笔十分简练,却又处处埋着伏笔,使后文更加精彩、逼真。他以“谢顿计划”中的谢顿危机为线索,将读者拉入这美妙的意境之中。而且自己发现书中看似无懈可击的破绽,用巧妙的笔法勾出几位“智者”,由他们带你解释真正的答案。作者构思新颖,想象力超群,给读者徐徐展开银河帝国的.画卷。

我不禁想,如此强大的银河帝国存活了几万年之久,却由于人们的忘我娱乐与君王的腐败而土崩瓦解,那么我们的当今社会则绝对是无比幸福啊。在庞杂繁复的政治中心里,没有明显的腐化不是非常难得吗?我们要好好珍惜这美好的“黄金岁月”啊。同时,我们不能像“基地”开始建设的五十年里一样无比封建、专注于过去,而要向发动革命的赛佛.哈定市长学习,学习他与时俱进的超前思维。

微风钻进卧室,悄悄地平复我好动的心灵。“武力是弱者的最后手段。”我一遍遍地想着哈定市长的名言,默默地告诫自己、警示自己。(黄天泽)。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十

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绍的书是《大秦帝国》。

全书共六部11卷先后顺序是《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

全书讲述了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开始,直到秦二世乱政亡国的一百六十余年间,秦国由弱变强,统一中国,又迅速灭亡的故事。从书中,我们见证了秦国从一穷二白、列强环伺之下,变法图强。经过了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清六合,统治八荒的艰辛与悲壮。然而,从始皇帝建立帝国到帝国崩塌,只用了十五年。

鲁迅说:喜剧是将人生中无价值的东西拼凑给人看,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而大秦帝国的兴亡史,就好像是这么一个黑色的幽默。

从秦始皇的坚持法治、整肃军政、超拔新锐、修渠利民中,我读到了一代帝王的大刀阔斧;从他扫清六合、统治八荒的连绵大战中,我读到了一代帝王的雄心壮志;从帝国初定,“欲将何等一个天下交付后人,我等君臣,可功也,可罪也”的话中,从他统一架构华夏文明驱逐匈奴中,从他数次巡视天下积劳成疾中,我读到了一代帝王的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一个国家如此,人亦如此。当你为了一个目标的实现,不惜付出所有的时候,你就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我不止一次有想过,我的目标实现需要几年,五年、十年、二十年、还是无限期。其实,实现目标难的不是路途的艰辛,也不是对未知的担忧;难的是缺乏一种说走就走的勇气,难的是是否对目标还一如既往的坚持。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书中这样写到:“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我想:当我年华不再的时候,我又留下了什么。

所以。

听从内心的呐喊。

寻找失落的目标。

坚持向前的脚步。

别停下。

已错过了的别怀念。

已失去了的别留恋。

向前向前。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十一

银河纪元1,哈里·谢顿,这个年仅32岁的数学家开创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心理史学”,这门学科并不像它的名字,它既不是心理学,也不是史学,它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虽心理史学能够拯救,但一切都太晚了。谢顿为了把帝国毁灭后三万年的黑暗时代压缩成一个仟年,他在端点星--一个位于银河旋臂的最前端的荒凉的行星上安排了十万人编著《银河百科全书》,这就是第一基地,他们在以后的一个仟年中拥有最尖端的科技,甚至超过帝国。

得益于谢顿,以后的300多年第一基地顺利地度过,但“骡”的出现差点让整个谢顿计划崩溃。第二基地--一个以精神力量突出的团体,是谢顿计划的核心--对第一基地的帮助暴露他们自己的存在。此后的200都多年里,第一基地都潜心铲除第二基地,以他们最顶尖的科技与智慧,在他们自以为成功时第二基地早已遍布他们的生活。

基地纪元4,银河未来的命运决定于某人一念之间,这个就是葛兰·崔维兹。他必须在第一基地,第二基地与盖娅之间做出银河未来由谁主导的决定:由第一基地创建的新帝国将会逞领银河进入科技昌明的世纪,却会像第一帝国那样摧毁在战争之中;由第二基地指导的新帝国将能确保人类的永久和平,却因此成为了一个父权制帝国;而以盖娅为蓝图的盖娅星系则会是个心灵共同体,所有人类将与万物融合成一个良善的整体。崔维兹直觉地做出了选择,但却无法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他怀疑宇宙中还藏有更强大的操纵力量。崔维兹相信地球是解开所有谜团的关键,因为地球是人类的起源母星。奇怪的是,银河中有关地球的资料全都神秘消失。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十二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赵菱的书,书中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一性一格不一。这本书就是《厨房帝国》。

《厨房帝国》讲了少女小棠跟随自己儿时的玩伴琥珀哥哥来到厨房帝国,用琥珀哥哥送给她的神奇汤勺往返帝国与现实生活之间,并解救男孩珍贵的故事。

玖完《厨房帝国》,我被小棠的勇气深深地折服了。她的勇气不是鲁莽,也不是一味的向前冲,而是那种相信自己,相信他人,为了朋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勇气和力量。看到小棠这样的勇气,我在佩服的同事,更多的是惭愧:我会像小棠那样为朋友上刀山下火海吗?如果换成我,恐怕我早就逃之夭夭,再也不肯回到厨房帝国来吧?以前,我和同学犯了错误被老师批评时,我为了免受老师批评,把责任全部推到同学身上,自己逃之夭夭了。还有一次,我和一个好朋友闹翻了,她生病没来上学,找我问作业,我却冷冷的回敬她:“不知道。”

我的心胸是多么狭窄啊!我不仅不能和同学一起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还推卸责任;我在同学有困难时却不帮助她!我连最起码的包容同学都做不到,更别提什么“为朋友上刀山下火海”了。但是,我也不是完全对同学冷漠无情,比如:当同学向我问作业时,我还是会把择业告诉他;英语班上,有同学应为迟到而错过了听写时,我会主动站出来,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给他报听写。

但是,我做的还不够好,尽管我会做这些,但一般是在自己的事情做完以后,而小棠为了解救珍贵,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所以我还要多多向小棠学习“先天朋友忧而忧,后朋友之乐而乐”的一精一神。

《厨房帝国》是一本值得反复研究,思考的好书,我要把它多读几遍,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也希望你把它找来读一读,相信你会有许多收获的!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十三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这是李斯退出历史舞台的最后一句台词,背景是他与家族共一千多人即将腰斩,说话的对象是一同行刑的次子。“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大秦的第一丞相竟会沦落至此!李斯临终前的这句话给我带来的心里触动不小,不仅仅是因为这位叱咤一生的风云人物晚年如此凄惨,更多是感佩于生死最后,李斯没有怀念过往的丰功伟绩,而是含笑问了儿子这句话。这句临终遗言透露出的辛酸悲凉难以名状,也让人看到了一往无前的治世能臣李斯真的被打趴下了,也看开了,大秦的气数尽了。从这句话的侧面也能看出,李斯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死前不忘用这句话安慰一同赴死的儿子。我想,如果这是一个电影镜头,这句话更多是伴随着李斯回忆年轻时带着孩子在楚国上蔡逐兔的场景而说出的,或是导演采用一种想象的方式,“宿将还山不论兵”,年老的李斯退休后回归故里带着孙儿逐兔,过着悠哉的晚年生活,笑看风云变幻。无论是哪一个场景,我相信都足以打动观众。

李斯这一生的功绩在此不多做赘述,网上随便搜搜就能找到对他五花八门的各种评价,笔者只说说他这一生背负的两口争议性黑锅。先看看这第一口锅,这口锅是赵高强加的——叛国造反罪,理应赐死。但这口锅无论后人的野史如何编撰,都不能让人信服,他若是造反,在沙丘秦皇驾崩之时就是最好的时机,彼时蒙氏兄弟和太子扶苏都远在天边,李斯若刺杀赵高夺取大印借机篡位简直易如反掌,但他没有,而是与赵高合谋走了另一条路。另一口锅则是嬴政甩给他的——韩非之死。如今的史学界对于韩非的死因仍有争议,记得我们的高中历史书上对于韩非的介绍,是说韩非之死是因为李斯嫉贤妒能而遭受其谗害,但《李斯与大秦帝国》是遵循了始皇帝畏惧韩非之才因而杀之这一说法,我个人比较偏向这种说法。韩非出生皇室,是韩国皇子,目睹过皇族内部同室操戈,得天独厚的出生背景加上自身惊世才华让他深谙帝王治世之术,他的论述几乎都是站在君王的视角来看待。对于英明的帝王而言,与一个才华横溢的有识之士初出见面,可能会有英雄所见略同的相见恨晚之感,但韩非把封建帝王之术写得太透彻,让帝王隐讳的治世驭人之法以及某些不可告人的暗黑心貌一览无遗,此种论述一旦流传开去,也会令帝王细思极恐,因而始皇帝借李斯之手杀了韩非,可以说是韩非过人的才华害了他自己。

我之所以认为韩非不是死于谗害,并非出于妄加揣测,而是根据书籍内容的记载进行推测的。一是李斯与韩非早年师从荀子,两人同窗三载,韩非的个性李斯不是不了解,韩非为人孤傲,著书立说是他的志向,而权臣最不畏惧恃才孤傲之人,更不会畏惧专注立说的学者,反而畏惧奸佞宵小之辈,何况韩非入秦犹如人质,李斯只是出于昔日相济之恩和对人才的爱惜才想保住韩非的命。二是韩非是韩国公子,出生韩国皇室,老爹也差点成为韩王,出身皇室的孤傲之人怎么可能侍奉死对头秦皇帝。三是秦皇当时还没统一六国,正是用人之际,且不说秦皇的聪明智慧是难以误听谗言的,就从他因无意中读到韩非的两篇文章就派兵攻打韩国,只为一睹韩非风采的行为,就能看出秦始皇对韩非的敬服可见一斑。四是韩非死后,他所著的论述也就是后世尊称为《韩非子》一书,始皇将其作为帝国建立的`理论依据,没有选择那部“一字千金”的鸿篇巨制《吕氏春秋》,并且让皇子们研习韩非的著述,由此可见,始皇杀他是因为忌惮韩非对帝王思想的刻画太过真实,无奈李斯去求情反而撞在了枪口上,背上了谗害韩非的千古骂名!

看看最终斗败李斯的人为何是赵高,除了年过六十的李斯老糊涂以外,最主要的是赵高对李斯攻心攻到了实处。赵高与李斯有个共同点,都是历尽艰难险阻,受尽多少士人欺凌才爬到高位上,嫪毐吕不韦那类暴发户对李斯担心失去功名地位的内心隐忧是不可能感同身受的,而被世人白眼荼毒更深的赵高太了解不过了,尤其是在皇权新旧交替的千钧之际,只要赵高稍微用言语相激就会让李斯心生疑窦,如史书记载,李斯上钩了。一念之差便成为了千百年来“功也至极,过也至极”的争议性人物,所以在拉李斯上贼船这点上,我深深“佩服”赵高的段位。他是奸臣,他耍阴耍得快准狠,他把一向聪明过人的李斯玩弄于手掌间,李斯何许人也?铲除了吕不韦嫪毐两大派系,辅佐青年秦始皇稳固了政权,一封八百字的《谏逐客书》就让秦始皇收回逐客令,让六国之士慕名而来为大秦所用,舌战秦国宗室救下了郑国,使郑国渠得以顺利完工,成就关中千里沃野,这些都为秦始皇横扫六国奠定了强大的精神和物质基础,更不用说天下统一后为巩固中央集权而实施的一系列大政方针,但有如此经天纬地之才的李斯却栽在了赵高的手中,真是“叹人世,终难定”!

简要说说对赵高这个人的看法,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观念极强的封建时代,个人觉得赵高心理多少有些扭曲变态,他最亢奋的事情就是毁灭再毁灭。行刑李斯的刑场上有家族一千多人,从个人私欲的角度看,浸淫封建宦海大半生的他晚年顾及家族富贵兴衰而着了赵高的道也无可厚非,但赵高行事无所畏惧,在他看来,“忠孝节义”全是废话,篡改遗诏后对李斯的两次要挟都到了鱼死网破的地步,“指鹿为马”的典故至今看来都让人脊背发凉,他要把秦宗室杀尽,将不驯服的人都杀尽,无论你是左丞相还是右丞相,无论你是杀匈奴的大将军还是食万邑的列侯,反正他的尊严和生命早已不足为惜,他仇视整个世界,从奴役所有人中寻求快感,他要把整个秦帝国都踩在他的脚下,可叹英明一世的李斯闯过了千千劫难,却躲不过赵高这一劫!可叹经历了数代帝王几百年艰辛开拓的大秦基业,竟一夕间轰然崩塌!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十四

这是一本有著名的考古学家编写的秦汉国宝故事。

xx年的马王堆古尸竟然肤色依旧,不到50克重的素纱禅衣,有2498片玉叶组成的金缕玉衣。

彩绘陶乐舞朵技俑让我们了解古时候的宴会演出,《王杖诏令》简册可以读到古代的书,陶船看到古代人的船模,那里人们已经懂得了锚和舵的'使用,已经能制造出20米长,5米高,能装载一万斤左右的物品,庖厨图摹本可以看到古代人厨煮和生活,那时就有烤肉串了。

摇钱树、马踏飞燕、青铜獬豸、陶院落、陶牛车不但是艺术品,还蕴含了古代的风情。

云冈、莫高窟的佛像与壁画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看了本书后,无形中让我知道了秦-汉-晋-北魏的历史演变过程,让我对中国的秦汉间的主要生物景点的内容与所在地,我长大了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咸阳的兵马俑,大同的云冈和甘肃的莫高窟,长沙马王堆的古尸,通过专家的注解,使我对秦汉时期的著名文物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还对当时的人和生活有所了解。

总之看了《秦汉国宝的故事》让我对考古产生兴趣,扩大了我的眼界,为祖国的五千年文明感到自豪,使我更加热爱祖国!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十五

幸得老师推荐,我才能接触到《大秦帝国》,了解大秦帝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些历史似乎真的被人们所忽略,我们熟知的“暴秦”给我们评判秦帝国带上了有色眼镜。仅序言中的寥寥几句,便已勾起我对这部小说浓厚的兴趣,使我废寝忘食地品读这部小说,这才有了这读后之感。

我的阅读能力薄弱,耗费了大半个寒假也只是欣赏了第一部的四分之三,着实惭愧,但我从中获得的收获很多。小说情节环环相扣,以动荡的战国为背景,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共存,这样的小说情节安排,让我不忍将其分割成一个个小故事来品味,它们是一个整体,由它们拼凑出大秦帝国的辉煌。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隐隐从中看到的《三国演义》的影子,它们都是历史小说,真实的故事加上作者画龙点睛般的艺术加工,使人读后文学、历史双丰收。相较于《三国演义》,《大秦帝国》以现代文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免去了理解古文字词的烦恼,使我们品读起来游刃有余、回味无穷。

小说的第一部以秦孝公统治的数十年的时世变迁为主线,给我们剖析了秦由弱变强的涅磐重生的缘起缘由。小说情节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六国联盟灭秦,秦国陷入覆灭危机;第二部分是鞅哥入秦;第三部分是鞅哥主持变法;第四部分是秦之大出于天下,君臣二人共赴黄泉。故事中不乏人间真情,两段爱情和一段君臣之情穿插其中,使小说富有情感;小说中也包含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如商鞅移木立信、邹忌与徐公比美、田榫与晏舛、孙膑围魏救赵等。小说确实带给了我一个非常生动立体的秦国,这与从《资治通鉴》里读到的秦国不近相同,可以说是别样的享受。

从自身而言,读了这小说,我开始对自己将来要选择怎样的道路,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有了一次思考。小说中,商鞅与申不害的对道路的选择;孙膑与庞涓对做人的选择都让我有很深的印象。商鞅与申不害在选择道路时,认真思考了自身才学的特点,分析了各国的需要,以此确定了自己出仕的国家;孙膑继承先贤孙子的遗训,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欲找寻一个过招施展自己的才华,庞涓为人孤傲,热衷功名,想要出将入相,成为旷世名将,在他达成目的的道路中,变得心狠手辣,这两对宿敌的对决在小说中亦是一大看点。在这个年纪,不思考人生是不行的了,离成年仅有一步之遥,很快就要自己担当了,如何规划人生,如何为人处事已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了!

从大方面说,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确实,每个国家的兴和衰都大致遵循得民心则兴,失民心则衰的历史规律,这条规律伴随着一个个帝国王朝的出现与消亡,未曾改变,对今日的社会,这仍然是一条不可动摇的黄金定律,民众并不是统治者下的劳役,而是凌驾于统治者之上的一个社会主体!一个国家,统治者迷失,这个国家还没亡;民众迷失了,则这个国家就名存实亡了。小说中韩昭侯的例子铁一般印证了这一点,魏国大兵压境,新郑举国捍卫国家尊严,民众护城热情高涨,唯独这昏庸的君主,生活在胆怯与绝望中……国民撑起一片天,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熔铸在每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的血液中,想想没了这样的精神,中国将何去何从?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举国上下有着共同的中国梦,梦想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顾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外敌入侵,内乱不断,岂不与当年秦孝公早期的秦国如出一辙?国耻昭昭,秦孝公寻大才以求改革,这与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又有几分相似。故秦国当年的发展可以为今天提供一个指导,我十分敬佩当年毛主席拍案决定研制两弹一星与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前者给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后者以前无古人的创新思维,给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描绘了蓝图。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看得更远,接下前人的历史火炬,继续朝着我们的中国梦前进,是我这一辈所有有志之士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如今,中国经济的脆弱引起了我无限的担忧,房价的过快增长,物价过高,使得现在的钱越来越不是钱,金钱购买力的下降速度超过居民收入的增加速度。总而言之,现在的中国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十六

全书共六部11卷先后顺序是【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一陽一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

全书讲述了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开始,直到秦二世乱政亡国的一百六十余年间,秦国由弱变强,统一中国,又迅速灭亡的故事。从书中,我们见证了秦国从一穷二白、列强环伺之下,变法图强。经过了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清六一合,统治八荒的艰辛与悲壮。然而,从始皇帝建立帝国到帝国崩塌,只用了十五年。

鲁迅说:喜剧是将人生中无价值的东西拼凑给人看,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而大秦帝国的兴亡史,就好像是这么一个黑色的幽默。

从秦始皇的坚持法治、整肃军政、超拔新锐、修渠利民中,我读到了一代帝王的大刀阔斧;从他扫清六一合、统治八荒的连绵大战中,我读到了一代帝王的雄心壮志;从帝国初定,“欲将何等一个天下交付后人,我等君臣,可功也,可罪也”的话中,从他统一架构华夏文明驱逐匈奴中,从他数次巡视天下积劳成疾中,我读到了一代帝王的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一个国家如此,人亦如此。当你为了一个目标的实现,不惜付出所有的.时候,你就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我不止一次有想过,我的目标实现需要几年,五年、十年、二十年、还是无限期。其实,实现目标难的不是路途的艰辛,也不是对未知的担忧;难的是缺乏一种说走就走的勇气,难的是是否对目标还一如既往的坚持。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书中这样写到:“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我想:当我年华不再的时候,我又留下了什么。

所以。

听从内心的呐喊。

寻找失落的目标。

坚持向前的脚步。

别停下。

已错过了的别怀念。

已失去了的别留恋。

向前向前。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十七

其实为什么中国有些历史会广为人知,有些历史虽然经典却知之甚少。我个人觉得原因就在于是否有些民间通俗的演义,比如小说、戏曲、快板说唱等等。可以说中国最为人所孰知的历史莫过于《三国演义》、《水浒》、《隋唐英雄传》。

《大秦帝国》则是直到现代才被写出来的小说集,用六部书描写了秦国的崛起—发展—统一—灭亡。几近完美的诠释了战国时代的恋爱、理想、政治的变化、百家的争鸣,展现出254年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一切,如果说《三国》是先驱者,那么《大秦》则肯定是后继者。

虽说小说中有一些不实的描写,比如秦国的铁甲兵团和骑兵,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小说的最后以完整的一个章节来介绍为什么大秦会是最后的赢家,而后汉王朝为什么可以在中国的历史上达到巅峰,并将我们这个民族命名为汉。可以说是整篇小说最大的亮点所在。也是我认为《大秦》远超《三国》的原因,《三国》从来没有归纳为什么晋最后可以一统中华,而《大秦》则将一切归纳为一个字:法。

可以说整部小说都是以变法为主线来说明大秦为什么可以一统中华,也是为什么最后自取灭亡的。秦始皇在一统六国之后再也没有吸取六国的人才,反而制造了著名的焚书坑儒,又在最后将遗旨交与赵高,自己一统天下后到处游玩,不顾民生修建长城和阿房宫,这些其实都是无法可依的。我觉得读完这本小说得到的启示远比看一遍贾生的《过秦论》有用的多。

《大秦》对于我们现代已经十分的遥远了,但是这是中国最早的法治,虽然有点野蛮和残忍。但是却为所有人树立了一个标准,无视了出生的身份。这是儒家的“礼”所无法做到的。《大秦帝国》值得我们所有的人一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5793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