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热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05:17: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热门17篇)
时间:2023-11-29 05:17:28     小编:温柔雨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美的形式,它能够传递情感,激发思考。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得体、规范,不要使用口语化的词汇和表达。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一些总结范文,来学习一下别人是如何进行总结的,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篇一

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实践勇气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结合笔者长期从事的“概论”课教学中的认识,仅就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原因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在长期探索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从理论深层次上,对建国数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和反复思考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众所周知,判断一种社会制度有没有优越性以及优越性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能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能在多大范围内和多大程度上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我们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搞了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但是,所交出的是一份很不理想的答卷,表现为:生产力发展不够理想,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差距越拉越大了,如195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4.7%,1978年下降到2.5%.196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与日本相当,1978年却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

1976年我国的进出口额仅134亿美元,外汇储备仅达到5.8亿美元;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和提高,不少地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致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应有的体现;阶级斗争的“左”倾错误愈演愈烈,先后发生了像1958年的“大跃进”和十年““””那样的严重失误,致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严重的挫折。

造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曲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我党对社会主义的迅速到来没有充分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但最重要的原因有以下的四个方面:

一是我们过去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在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如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应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我们曾以为公有制越公越纯越好,因此在所有制方面,我们曾一味地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从表面上看似乎完全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但是在实践中却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

每一次不顾社会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搞“穷过渡”,用行政命令扩大公有制范围,提高公有化的程度,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生产力的大发展,相反由于社会生产力赖于发展的生产关系形式频繁变更,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使社会生产力正常发展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经济也就难以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是我们曾经一度把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教条化、神圣化,照搬照抄了前苏联的模式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如前苏联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我们也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和经济体制。

三是我们对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也没有完全搞清楚。

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根本任务是什么?发展动力是什么?等等,我们有一段时间也不是很清楚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就不可避免走了不少弯路。

四是受小农思想的影响,把平均主义当作社会主义。由于这些对社会主义的片面认识和错误观念,这就造成我们过去离开了具体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而忽视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那么,在新的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和突破苏联模式,如何来建设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早在1980年4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就说:“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1]312在此基础上,同年5月他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就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313这是邓小平最早提到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概念。1985年,邓小平又指出“: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2]116以后,邓小平又着重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步步深入地对这个重大理论问题进行论述。所以,深刻反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的最直接原因。

二、推进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迫切需要。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但是,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每前进一步总会有新问题产生,特别是每项关键举措的推出,都会产生一些不同的意见,先后遇到了种种疑虑和困惑。如改革之初,我们选择农村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建立起以包产到户为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各种形式经济责任制。对此,人们不理解、困惑过,担心“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步退到解放前”.又如,1979年实行对外开放,试办经济特区,人们茫然过,怀疑经济特区到底姓“社”还是姓“资”?据当时担任国务院副、分管对外开放工作的谷牧后来所说的:设立经济特区,“马列主义老祖宗的经典着作中没有讲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无此先例。”因此,这一在社会主义国家尚属首列的尝试,必然要与社会主义传统模式、传统观念发生冲突,预示了办经济特区的艰巨性。

到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曾出现过一场特区要不要办、该不该办的争论,核心问题是特区姓“社”,还是姓“资”.有人把经济特区比拟为旧中国的“租界”.有不少人甚至认为是搞“殖民地”,是“资本主义的复活”,把经济特区看作“异端”,等等,各种说法竞相而出。一时间,对经济特区的责难和非议很多。个别到深圳经济特区参观的老同志甚至手捧五星红旗老泪纵横:“这里只剩下这面红旗是红色的了!”[3]135再如,要发展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允许国有资产有偿转让和拍卖,鼓励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人们更是困惑不解,怀疑中国是不是真的要丢掉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按照这样的方向发展下去,社会主义能够得到巩固和发展吗?可见,不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迈不开步子。

面对着因国家重大政策调整而产生的种种疑虑和困惑,政治家的敏锐告诉邓小平,要想真正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以便理直气壮地把改革开放向前推进,就必须从理论上对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的正确性作出科学的说明。这就产生了究竟应当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

正是基于推进改革开放进程的迫切需要,邓小平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的探索和思考也在不断深化。1986年12月30日他指出:“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2]195在1990年12月的一次谈话中,邓小平进一步明确地把共同富裕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他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2]364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他针对长期以来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着名论断。

三、结语。

综上所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探索和思考,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很久,一步一步丰富,一步一步完善,确实来之不易!邓小平科学地、深刻地、精辟地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构建了邓小平理论坚实的科学社会主义基础,它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起,为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指明了方向,使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有了可靠保证,所有这些都充分显示出邓小平非凡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我们要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不断取得新成就,来纪念这位世纪伟人。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2版。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版。

[3]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篇二

建立并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与执法监督,扩展与规范法律服务和援助,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内容。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管理和法的关系理论来说,社会管理是法存在和发生的前提,法从属于社会管理,是进行社会管理的工具。从社会的普遍管理秩序回归社会的本质和功能来讲,其目的就在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追求最大程度的社会公平与自由。所以,社会秩序管理回归社会依赖于法律制度,作为进行社会管理的工具和途径,法律是现代社会实现规则整合最为有效的手段和方式。

一、实现社会管理法制化。

在我国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将法治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之中,有助于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向社会的回归,也会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社会秩序的维持离不开法治的保障,是政府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支撑,并使该服务本身处于受规范之具体处境之下,使规范效力保持外在的合理运行时,又保证了其内在的合法性。在当前经济环境中,社会管理面临的是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要建立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民主、平等的社会合作关系,解决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就应当有一个公平正义的解决机制,而法治无疑最有效的制度形式,这是由法治的优越性决定的。

同时法治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和正义性等特点,将法治纳入社会管理机制,能够使社会管理合法化、程序化和效率化,使社会管理的整个过程有法可依,不因个别行政意志而改变,保障了社会管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进而,社会管理法制化可以有效实现法律的社会治理效力,最大限度地确保社会管理的程序性与正义性,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参加社会管理的广泛的民主权利,真正成为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人,这正是社会管理和法回归社会的本质涵义。可以认为,当前社会管理法治化的推进,是实现社会管理和法回归社会的必由之路。因此,法治是实现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条件,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必须实现法制化。

二、保障人民依法行使社会管理之民主权利。

既然社会管理和法原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平等地保护社会成员的利益和需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只是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管理和法沦为了阶级统治的工具,成为压迫人的力量,社会主义的政治任务就是消灭阶级压迫的力量,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使社会管理和法重新实现其社会性和共同性,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那么从社会主义实践上说,实现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也就是实现广大人民真正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使社会管理和法回归社会,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作为是社会的主人,社会管理必然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途径。所以,当前的社会管理实质上是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实现人本化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如胡锦涛同志强调的:“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三、规范政府的社会管理活动。

“在民主制中不是人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为人而存在;在这里人的存在就是法律,而在国家制度的其他形式中,人却是法律规定的存在。”可以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民主制中法的本质的揭示,说明了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中,人民的民主愿望和法制的民主精神在内涵上是相通的。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占统治地位,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法反映的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在这里,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由历来的体现少数剥削者意志的法,变成了体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法。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法同以往一切剥削阶级的法的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的法是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对少数人实行统治的工具,从而实现了最大多数人的民主。

所以在法律的社会治理问题中,社会管理工作人员特别是行政干部,必须遵守法律规则,严格遵循法律程序,充分避免了政府社会管理过程的随意性,保障了其他社会组织对社会管理的参与,保障了他们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开创了新的共治型的社会管理格局。对于社会公众来说,法治一方面以法的权威力量保证人民充分地行使社会管理的民主权利,另一方面也使社会管理的民主原则转化为一种规范化和秩序化的运作机制,确保了人民进行社会管理的真实性、平等性和可行性。可以看出,社会管理法治化是保障民主原则在社会管理中的贯彻和落实、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的手段,也是马克思法学中国化的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篇三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经验作出了理论概括,要求全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对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进路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这一命题做出新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理论自信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

理论自信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理论自信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提供行动指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系的思想逻辑,反映了党心民心所向。根植人民的道路自信引领前进方向。“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道路自信”,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群众为基础,以人为本,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来源于历史和实践的根基。这条道路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历经90多年的奋斗探索出来的成功之路,是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强国之路,是深深扎根于亿万人民群众实践中的富民之路。在当代中国,走老路没有前途,走邪路是死路一条,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强国富民的正确选择。由于各国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不同,在走向文明进步过程中,必然会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正是这些不同,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多样性,体现了人类文明进步过程的多样性。没有哪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可以成为普世样板,也没有哪个国家的价值观念可以成为其他国家必须遵循的准则。正是这样一种深刻认识,强化着中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自信。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应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自信。当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应该是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总体上来讲,这套制度体系既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安排,又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存在根本区别。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们就一直行进在这样的制度变迁路径上,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这一制度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回顾制度嬗变的历程,不难发现,这套制度体系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超越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苏联模式为代表,其显著特征是实行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权力过分集中于政府,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大压抑,结果是缺乏经济活力,经济效率效益低下。但是,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把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打入冷宫,彻底抛弃,而是不断地扬弃和超越。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乃至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了中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本国情,并且保留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所有制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等。其二,主动充分借鉴、积极吸收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制度的合理成分,并且把其作为参照系,微观放活,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能起到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形成了一套新的、与国际市场经济通行规则接轨的经济制度体系。如,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产权制度,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制度,反映国民经济循环全貌以及各环节间衔接情况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等。

三、如何增强理论自信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首先,我们要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有: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全国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广大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其次,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政策改革,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教育、民生、医疗、体制的完善和健全。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必将拉开新的序幕。

总结为一句话:我们的发展和繁荣需要正确的理论体系、道路和制度支撑,我们的理论体系、道路和制度也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最终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帮、贫有所济、失业者能解困等目标,才能说明、证明我们的理论体系、道路和制度是正确的,我们才能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篇四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1]华民族永续发展。

胡锦涛书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句深刻的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性。

2.1是人类文明演替的方向。

演替的历史规律:在社会发展史上,一个文明时代都是由于它的社会运动规则把矛盾激化到了它自己无法解决的程度时才被取代,而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的出现则是因为它能克服前一个文明时代的弊端,缓解危机,才具有生命力,工业文明时代,将矛盾激化为两大危机:资源环境危机、社会公正危机。

工业文明自身无法克服这两大危机,十世纪中叶以来,先期工业化国家和正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都曾做出巨大努力试图消除上述两大危机,但事实证明看不到解决的希望。所以生态文明必将代替工业文明。

[2]2.2是解决中国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面临的生态危机是十分严重的,我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的意识仍然还比较薄弱,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资源浪费随处可见、生态系统退化地令人震惊。基本上每年都能听到类似于巢湖水藻爆发、洞庭湖鼠患、癌症村等等这样的新闻,这些无一不是跟我们生态环境恶化有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我们生活环境是我们解决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

2.3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生态文明是人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一种社会形态,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人类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在遵循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公民在一个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和谐相处,人们才能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才能增强公民之间的团结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才能推动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2.5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3]。

三、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面对的几个主要挑战[5]。

3.1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如何开展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

3.1.1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文明彻底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摒弃旧的观念,改变一些政府官员只看重经济增长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文明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3.1.2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高全社会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和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要在全社会确立这个思想观念,文明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生态文明,要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告诉广大民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理,推动人的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向高层次进化。

3.1.3严格执法,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建设生态文明要健全和完善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制,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要切实采取行政,法律手段对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惩处,同时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进行制度建设,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要严格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加大惩处力度。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

3.1.4协调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二者的矛盾并不是对立的,二者应该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生态文明建设应从理论落实到实践中,与经济建设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3.2区域间,城乡间经济水平和自然环境差别很大的情况下,如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我国应健全生态保护制度,同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对待不同情况要灵活应变,总体以建设美好的生态文明社会为目标。进行城乡规划,新农村建设,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等,生态环境建设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互相影响的,不同区域,城乡间经济水平和自然环境虽然有差别,但是必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影响每个人的。要树立人们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每个人的利益的理念。

3.3如评价自然生态环境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尚无法赋价的情况下建立起符合自然生态环。

[6]境有价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运行规则和社会运行秩序?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5日发布,《决定》指出要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可见我国对目前生态环境的价值,以及目前情况下,经济结构,运行规则和社会运行秩序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目前对这些问题,我国仍然处于探索和理论状态,并已经初步进行实践。要协调好这些问题,需要国家,个人,社会的协调配合。随着社会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很快可以从初步的理论探索到现实中的实践。另外可以借鉴外国有用的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完成好一系列任务。

3.5我国用30年左右的时间仿照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大体完成了西方先期工业化国家用300年时间完成的工业化的任务,既尝到了“甜头”,又面临着严重的“时间压缩效应”,(生态环境迅速受到严重破坏),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如何才能花较少的代价去消除?[8]这些问题不可能在很短时间里消除面对这些问题,国家应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制定和完善健全的政策制度与法律体系,社会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要积极相应国家的政策,大力宣扬与培育生态文明意识。使人们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由接受、认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直至内化为内心的理想信念,最终外化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企业要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革新,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经营者的道德意识,不要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对立起来,个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也将由我们共享,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思想上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当中。

结语人类一直都在为自己的生存和更好地生存而努力,因此人类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在不断改变。当前人们所说的“发展”,在本质上就是生存方式的改变。虽然发展是人的本能要求,无可非议,也应受到尊重,但从“可持续”的角度讲,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以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不能以损害他人(别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能力为代价,否则就要遭到报复。当前,以和谐与公正为旗帜的生态文明,正以巨大的魅力证明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道路和模式,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正确与成功,这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对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http://十八届三中全会生态补偿问题。

http://从国际贸易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

http:///xz_20***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及出路探析1.2.3.4.5.6.7.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篇五

社会是一所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

在我们小组xx市雨城区居民生态文明观念调查中,我深刻了解与社会上人们交流的不容易。看见一群妇女在树下纳凉,走过去,挂着笑脸请她们帮忙做个问卷调查,有的直接回答没时间,有的看了下问卷,然后说,我不会,还有的可能比较好心,拿笔认真帮忙,十多分钟下来也没能够调查多少。无奈之下,我们选择所谓知识分子汇集地的新华书店征集。总的来说,爱逛书店的人,涵养相对要高,他们拒绝很委婉,要么就认真做你的问卷,及时他不认识你,但还是很热心的帮助你。有了这次的经验,我们决定到其他书店去。

在书店的人真的不是很多,最多的是初中样子的女生,哪像我们的图书馆啊,每天都有几百上千人,其实还是由衷敬佩能在人到中年的时候还坚持逛书店的人们,虽然他们有的为消遣,有的为儿女的教辅而来。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在问卷回收数据分析中,我发现xx居民对雨城区环境保护状况上看法一般,极少人觉得好,又有很多人觉得政府根本没做什么事,我不知道这是他们不太关注xx环保还是怎么的,对于日常节约环保问题,大家都做的很好,我认为是电视报纸宣传效果到位的原因,还有赞扬一下中华节俭的传统美德吧。

然而,有些居民对提出意见的回答率不尽如人意,很少有人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人思考方式和见解都是不同,所以当你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对自己也能有个更大的提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6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篇六

摘要:本文主要先介绍了中国梦的背景,在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阐述了中国梦符合中国人民的心声。并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式,分析中国梦符合当下、顺应时代。最后结合历史条件谈论如何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关键字:中国梦。

科学发展观。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老百姓热议中国梦,社会舆论聚焦中国梦,海外华人述说中国梦,国际社会关注中国梦,中国梦成为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为什么中国梦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其重要意义在哪里?人们都在思考、在探讨。我的体会是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时代的召唤,是人民的期盼,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中国梦不能沦为抽象空洞的政治口号,我们要正确的理解中国梦的实质与内涵。

孙都更加懂得民族复兴的意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底,烙印在民族记忆的深处,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可以说,中国梦道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道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渴望,最具凝聚力感召力,最具广泛性包容性,是最大公约数,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旗帜。

第三,中国梦顺应了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展示了中国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意愿。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走向,希望分享中国的发展机会、发展成果。中国梦是亿万中国人民的民族复兴之梦,也是同世界人民携手共进、同各国合作共赢之梦。中国人民素有珍爱和平、崇尚和谐、开放包容的传统,想发展、怕动荡、盼和平。复兴之梦也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中国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意味着世界和平与发展力量的增强,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既有利于中国赢得尊严和尊重,也有利于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

我们要高度认可“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的论断。我们必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进程中,在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中实现中国梦。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中国的昨天、今天、明天联系起来,将国家、民族、人民联系起来,将中国、世界、人类联系起来,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高瞻远瞩的深邃眼光,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天下为公、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和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担当。中国梦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对团结动员全体人民开辟党和国家事业新境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惟其重大,就需要我们放到战略层面来认识;惟其深远,就需要我们以不懈的奋斗精神来贯彻。

中国梦的视野是宽广的,中国梦的内涵是丰富的。总书记重要讲话围绕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以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阐明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实现路径、实践要求,需要我们很好地加以领会。

推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离不开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在突出思想内涵、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在把握实践要求、推动实际工作上下功夫,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要积极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坚定人们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信念。中国梦的核心要义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宣传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是完全统一的。要把这两个方面的宣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主题上贯通、基调上呼应、内容上衔接,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开展宣传教育,紧密联系中国近代史,紧密联系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深入宣传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是探索和坚持正确发展道路的过程,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实现中国梦展示的光明前景,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寻梦圆梦的必由之路。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目标,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自觉性坚定性,把握好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贯彻好“八个必须”的基本要求,为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

中国梦就是百姓梦,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终于探寻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一起与时俱进、凝心聚力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讲“中国梦”就必然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提到这个,那是空想,甚至还可能走向邪路。不能把”中国梦”赋予其他的解释,“中国梦”是目标与手段的有机统一,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就是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是彼岸,达到彼岸的桥和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调动全球所有华侨华人在内的一切积极力量来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坚持和巩固发展。

结束语。

时下,关于中国梦的认识当中存在不少困惑与误解,这些都源自于对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认识的模糊不清。正确理解和理清中国梦与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当前政治热点与自身近期中特的学习谈了对中国梦的了解和总结。并且通过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说明了中国梦产生的条件,结合自己对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与推行中国梦实践活动总结了中国梦与百姓心声的一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中国特社会主义为“中国梦”鸣锣开道,刘瑜,2013.[4]“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辨析,李群山,201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高层论坛综述,王建国,20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篇七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这一专题,深入阐释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前进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求我们以坚定制度自信、激发制度活力、发挥制度优势为重要途径,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努力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坚定制度自信,奠定“中国之治”“总基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单一的一项制度,而是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是中华民族长期实践的产物,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国无制不治。衡量国家制度的优劣、合适与否,关键要从紧要关头、危难时刻的组织力、凝聚力、实施力来评判。面对新冠疫情、抗洪防汛等各类大考,党和国家迅速行动、周密部署,各族人民毫不犹豫、团结一致,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以披荆斩棘的意志,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这些,无不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更加坚定我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和信念。

激发制度活力,擘画“中国之治”“新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科技、军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貌焕然一新,成就举世瞩目。这一切都不是偶然。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引领,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推动“中国之治”,要遵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擘画的制度建设方向,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基本遵循,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守正创新,不断激发制度活力,贡献“中国之治”的新智慧。

发挥制度优势,奏响“中国之治”“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一个制度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基础上形成的,是在不断的磨炼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制度的形成不易,对于我们党来说,坚持遵守和执行、不断完善和发展才是硬道理。这要求我们,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强化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执行;时刻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完善制度建设,推动制度成熟,切实将坚定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党员干部心中,将激发制度活力的使命贯穿工作始终,筑牢发挥制度优势的基础,不断将发展目标转化为强大动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篇八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六个方面做出了部署: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六个方面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使改革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才能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民生问题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解决好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关注民生,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党86年历史的一根红线和优良传统,也是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的力量源泉。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全国城乡范围内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有利于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所有学生都受到良好的、平等的教育。这既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更好地保证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利,有利于公民更好地履行受教育义务,提高全民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促进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有一份收入,一个家庭生活就有了保障。搞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解决就业难问题以及促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中央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就业问题的新政策,努力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消除零就业家庭,对大学生的就业以及创业给予了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更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就业问题,克服在就业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大学生在就业难的社会形势下,我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最靠谱的措施为:第一,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让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第二,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到中小企业就业,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人才,高校毕业生在这些地方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第三,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第四,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加强网上招聘,加强招聘进校园活动,每年暑期毕业时期,都要开展高校毕业生专门的就业服务月、服务周活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在诸多的解决大学生就业手段中,最受认可的是大学生村官制度和人才下基层。将现有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计划以及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整合。统一政策,统一领导,集中组织实施,形成人才选拔的长效机制。

(三)促进医疗公平。

难、看病贵问题,党和政府提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全国财政用于卫生投入的增幅年均在20%以上。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行医药分开等改革,构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长效机制。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到全国80%以上县(市、区),参合农民达7.2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开始试点,将用3年时间在全国全面推开。我认为国家还应采取如下措施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第一,调整医院收入结构,规范常规用药,减轻患者负担医疗收入结构不合理的负效应,是现行医疗服务价值与价格相背离;第二,控制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避免乱检查,保护患者利益,卫生资源利用不足与利益过度,受经济基础制约;第三,加强对一次性卫生材料的管理,在符合业务要求的情况下,合理确定一次性卫生材料的使用范围,并对使用的一次性卫生材料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购进,减少流通环节或统一零售价格,减少病人支出,减轻患者负担;第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行为,抓好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行为,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于国家发展有重要意义。首先,看病难看病贵将直接影响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民族拥有强健的体魄是必须的。第二,如果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广大居民就不用为了防病治病有钱不敢花了,如此一来广大居民就会增加投资和消费,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这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第三,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将提高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稳定社会秩序。

乡居民消费环境和条件的有效举措,都将有利于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扩大消费。对于解决住房难问题,我提出如下建议措施:第一,进行全国居民住房情况普查,建立居民住房情况信息库。开展全国居民住房拥有情况普查,摸清全国现有住房所有者构成,建立全国联网的居民住房情况信息库是遏制房价非正常上涨,打击恶意炒房行为,解决老百姓住房难问题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住房普查的对象应包括全国所有的法人和自然人,在中国拥有住房的外国公民和法人。为保证普查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应将普查的结果输入全国联网信息库,作为今后继承房产,处理民事纠纷、刑事案件,征收赋税的法律佐证;第二,加大税收、差别利率、价格以及土地政策等杠杆对房市的宏观调控力度和反哺力度;第三,合理确定经济适用房、廉住房和商品房比例,鼓励开发商参与经济适用房和廉住房建设。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建设经济适用房、廉住房,以部分解决居民的住房难问题。但这些做法,难以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购房需求。有些充其量只是“应急工程”,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措施。要在住房普查的基础上,根据居民的收入结构及该地区发展的趋势,借鉴新加坡等住房改革成功国家的经验,合理确立经济适用房、廉住房和商品房的比重。要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鼓励房地产开发厂商参与经济适用房和廉住房的建设。对规划中的商品房建设市场可以完全向开发商开放,对其开发的套型结构不加限制,但要特别注重商品房开发项目用地转让过程中的招投标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第四,有针对性地遏制和打击国际国内各类炒房行为。炒房是助推房价疯涨的主要内驱力之一。目前,全国究竟哪些人在炒房,这些人的构成,外国热钱究竟参与到什么程度,都是未知数。要在普查的基础上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以便查找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统筹开展工作。对于国内普通居民中的炒房者,要通过加大税赋力度遏制炒房行为;对于国内中小企业法人中的炒房者,要加大税赋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向它们开放垄断行业,制定各项政策鼓励其发展主营业务;对于国际炒房者,要密切注意热钱动向,中国人多地少,建筑用地更少,所以必须坚决阻止和打击其恶意炒房行为。第五,将居民住房改善情况列入官员考核内容。将居民住房改善情况列为对相关官员的考核内容,是有效解决住房难问题的重要保证。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的考核细则,并将考核的结果作为官员升迁的依据。考核事项应该包括所在地区有没有科学的住房(包括经济适用房、廉住房和商品房)建设近期和远期规划,有没有摸清该地区居民的住房拥有和需求情况,有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按规划实施,所在地卖地收入和从房地产收取的各项收费反哺新购房居民和住房困难户的比例,该地区居民对自己住房状况的满意度如何等。

(五)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措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深刻领会这些重要论断,认真落实改善民生的实践要求,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因此,改善民生对于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改善民生有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同时也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其次,改善民生有助于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对经济的意义很大,甚至不可替代。再次,改善民生可以确保国家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但是只要这个社会把问题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就可以确保这个社会的安全运行,但是如果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得不到改善的话就会引发大面积的、种类繁多的社会问题。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但是发展必须惠及民生幸福。只有坚持发展的过程和发展的目的都始终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发展成果,才能使科学发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我们一定要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把是否以人为本,是否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作为检验和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重要标尺,进而把幸福变成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物质精神享受,让全国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文明、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好日子,实现幸福建设的美好愿景。

参与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又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是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既要统筹兼顾,加快推进,又要从实际出发,有重点、分步骤地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四是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的关系。既要努力增加投入,使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又要不断深化改革,使增加的投入有效发挥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受惠者,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我们一定能够形成一个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政府的这些改善民生的举措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从社保、医保、养老保险等一批普惠、广覆盖保障制度的建立推行上,我们感受到民生变化的点点滴滴。尽管每个人感受到的程度可能不尽相同,但谁也无法否认民生改善的图景,正在我们身边每天发生,我们也期待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篇九

改革开放,使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国家开始从全局和顶层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原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这一提法,建国以来,我们重视的不够,但有关于“社会建设”理论却由来已久。我国历史上有着内容十分广泛的朴素的社会建设思想,为我们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提供了传统文化的借鉴。例如,儒家的政治理想,是把社会变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对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是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科学地阐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其中包括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论断。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们党肩负的新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任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特别是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新生事物,尽管社会主义代表的是当代世界发展的前进方向,但具体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和现在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和走过的弯路,都与这个问题的认识有关。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任何事物一样,它有特定的要素构成,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类社会的结构通常被理解为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其实,这样的划分是不全面的,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全面的观点应该是把整体的社会结构看成是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统一。基于这个认识,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相对独立的“一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四位一体”概念的提出,特别是“社会建设”概念的提出,使我们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

有人认为,社会建设建设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建设,这显然把社会建设的涵义理解过于狭隘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社会建设,其涵义和内容要广泛、深刻的多。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样,社会建设也有丰富的内涵,我们党不仅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新理念,并对它已经作了多方面的阐述,初步回答了社会建设的目标、社会建设的原则、社会建设的理念、社会建设的重点、社会建设的主体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社会建设新理论正在形成之中,随着实践的深入,社会建设理论将逐步完善,也会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理论一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涵以下内容。

在社会建设的原则上,强调科学发展和公平正义。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就是在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坚持科学发展观,这是社会建设的首要原则,社会建设的公平正义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公平正义,就业的公平正义,分配的公平正义,保障的公平正义,医疗的公平正义等,坚持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在社会建设目标上,强调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有机结合。近期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六个基本”,即: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使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要更加充分,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要享有基本生活保障,要基本形成合理的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要基本健全,远期目标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社会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在社会建设的理念上,强调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既要积极进取,尽最大努力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抓紧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图出问题,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力,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解决问题,稳步提高社会建设的水平,而不能要求过高过急。社会建设的重点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改善民生既要统筹兼顾,又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突出重点、着力推进。在社会建设的主体上,强调政府的有效主导和社会组织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参与,在实践中,要充分考虑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公益性质,要切实强调政府职责,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不是大包大揽的全能政府。

一不可。社会建设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和重要保障。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对广大群众迫切要求的积极回应,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社会建设是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必然要求,是体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要求。改革攻坚面临深成次的矛盾和问题,都要求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我们党站在执政兴国的高度,要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就必须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正如经济建设有投入才有产出一样,社会建设也要有投入。特别是涉及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等事业、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空谈不行,必须出实招,而核心就在于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经济、轻社会”的财政支出,建立“民生服务型”财政。

长期以来,之所以产生经济和社会“一腿长”,一条腿短|”、财政支出结构严重失衡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发展思路存在的偏颇。所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树立正确的社会建设发展观观念是关键中的关键。具体而言,我们要树立以下几个观点。一是投资于社会建设不影响经济发展,二是解决不公平问题不会降低发展活力。三是给社会力量让出空间不会影响政府权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篇十

xx大在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把们党在新时期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进行了科学阐释。这是xx大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内容十分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独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出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特定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二)提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指出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没有出路。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应当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

(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四)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五)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六)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指出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强调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理论。

(七)提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八)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九)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十)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指出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十一)提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强调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十二)提出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强调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加强军队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提出人民军队要肩负起“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十三)提出“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理论。指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中国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强调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提出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十四)提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指出党必须适应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加强和改善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政治、依法执政。强调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这些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表明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不断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继承了前人,又突破了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再一次有力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共产党人正确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篇十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上午9点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

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篇十二

1.导入的过程。

教师直接点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也做出了不懈努力。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大业。

2.新课知识内容的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

关于“一国两制”,教师应当首先让学生结合政治所学知识,解释其内涵,“一国”指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前提,“两制”则是指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在此基础上教师重点分析以下问题:a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实现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民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赢得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一个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方案)。b中国共产党对统一后的台湾的基本政策。最后教师放香港或澳门回归时的有关录像资料,并由此引导学生总结“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做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观看香港或澳门回归时的录像,使学生在回到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再一次感受到祖国的伟大、繁荣与昌盛,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展望台湾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给台湾的同龄人写一封表达大陆学生渴望台湾回归的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于中共十三大。教师简单向学生介绍、解释下列概念:a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的依据:是我党总结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在深刻分析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指出: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然后教师明确指出,大会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讲述时要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的,十三大使这一理论在认识上前进了一大步。还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贯彻执行这条基本路线,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4.课后学生活动的提示。

制作《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简表》把历史教材中所学过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以时间、地点、内容、意义(或影响)为栏目,进行总结,并展开评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篇十三

近日,中央决定从2019年6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做到:

一要时刻牢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带着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做事,切切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二要再接再厉、继续努力、不断奋斗。从1949年建国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艰苦拼搏,赢得了今天的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继续努力,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到日常工作中。无论做什么工作、在什么岗位上,都要专心致志、有的放失、持之以恒,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敢于担当,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每一项工作,认真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爱岗敬业,不辜负组织的期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篇十四

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中国共产党人以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引领中国稳住阵脚向前发展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愈益发展壮大,破除了近现代以来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统天下,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同中流砥柱,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最有作为、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光明前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性贡献,源于其一系列重大理论原创。党的十九大报告把这一思想概括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它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际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一思想既坚持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同时又赋予科学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保持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属性的基础上实现了重大创新发展。这一思想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这些重大原创,守住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命脉,同时又使这些基本原则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中以及与新时代中国国情的结合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是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又使马克思主义实现新飞跃的重大原创。

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课题,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突破“历史周期律”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提出“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理论,但囿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对于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不可能提交超越时代的答卷。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从反面证明了通过原创来破解这一课题的极端重要性。破解这一课题的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夺取政权难,巩固政权更难。尤其是长期执政的政党,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革弊鼎新,更是难上加难。

在党和国家发展面临风险挑战的历史关口,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思考并科学回答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难题。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不信邪、敢较真的精神,直面“七个有之”等重大积弊,直击“四风”顽症,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自我革命的可操作化。特别是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中国共产党又一次通过自我革命正本清源、赢得民心,向着破解“历史周期律”推进了一大步。

中国共产党成功的自我革命,源于成功的思想革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一系列重大创见,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发挥了伟大引领作用。这一思想展现着真挚的人民情怀,这就促使党中央在惩治数以万计的腐败分子与得罪13亿人民之间作出了清醒的抉择,坚定了刀口向内推进自我革命的决心意志;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就促使我们党与一切妄图颠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作坚决斗争,同时通过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确保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等等。这些重大原创,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推进到开展自我革命、着力突破“历史周期律”的新境界。

大国兴衰的历史活剧,最能吸引世人的目光;如何实现国家强盛,最能引起战略家们的深思。迄今为止,一些大国在崛起之路上无所不用其极,但仍然难以规避各种陷阱——“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中国能否避免掉进这些陷阱,同时又实现强盛和民族复兴,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又一世界级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马列老祖宗”的本本上没有提及,只能依靠我们党自己去探索。今天,在国家由大向强“关键一跃”的历史节点,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每向世界舞台中央前进一步,都会遭遇巨大压力和阻力。这一切,呼唤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聚焦强国复兴,提出超越历史、超越西方的重大理论原创。

党的xx大以来,着眼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着力探索解决强国复兴面临的重大课题。比如,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问题上,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又如,在力避“修昔底德陷阱”这个问题上,强调: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以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科学方法论进行深谋远虑和战略考量,作出当代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战略设计,擘画强国复兴的宏伟蓝图,引领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xx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最重要的在于有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特别是这一思想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原创,为强国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这一思想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作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强国复兴提供了目标引领,指明了实现路径。这些重大原创,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社会主义大国如何以文明方式实现强盛的战略运筹,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本色,又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空白。

如何处理强国与强军的关系,是考验各国的一项重大课题。成功破解这一难题的国家,往往能够实现强国与强军互促互进。而那些未能有效破解这一难题的国家,往往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要么忽视强军,导致军力不能支撑强国;要么过度重视强军,掉入军备竞赛的陷阱,最终拖垮整个国家。

党的xx大以来,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强军思想指引下,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系列重大原创,阐明了新时代强军兴军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这就把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纳入强国复兴大战略、大布局,擘画了强军事业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军事篇”,是运用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政治与军事、强国与强军等范畴作出的清醒判断和重大决策,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深厚底蕴,又体现了其作为思想武器处理重大矛盾关系的真理力量。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世界向何处去?人类的未来在哪里?面对百年不遇的大变局,许多国家陷入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困惑,迫切希望能看到未来世界的新愿景、新蓝图。同时,如何处理本国与世界的关系,也考验着各国政治家的眼光、胸怀和担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顺应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提出一系列有利于解决全球问题、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正确主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拓展深化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形成了覆盖全球的“朋友圈”。

近年来,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不仅得益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而且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力引领。这一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和广泛认同,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汇聚着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向往的和平、发展、繁荣的“最大公约数”;创造性地提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其实质就是要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积累条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可靠的现实抓手和依托平台。这些重大原创,是坚持人民立场、体现博大胸怀和崇高道义、运用科学思维作出的理论创造,是新时代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大创新成果。

【思想宣传范文】二。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确立了根本遵循,提出了重大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关键人。当前,要紧紧抓住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着力在四个方面狠下功夫,确保高质量完成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

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要在学习讲话精神上狠下功夫。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高屋建瓴,既从历史维度深刻总结了党的xx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又从现实维度科学揭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九个坚持”规律,指出了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任务、目标要求等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是指导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需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要完成光荣的使命任务,就必须首先在学习讲话精神上狠下功夫。要认认真真读讲话、扎扎实实学讲话、勤勤恳恳悟讲话,既从整体全面把握讲话内容,又从细节深化研究重要思想,深刻领悟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体悟敢于担当的政治品质,科学理解和把握讲话的人民性、时代性、思想性,切实学懂弄通讲话精神,切实防止出现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生搬硬套的现象。

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要在做实做细要求上狠下功夫。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就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等等。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必须把有关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杜绝落空。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守政治立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落实工作,切实增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要坚决防止出现口头重视、行动忽视,表态积极、行动迟缓等问题,坚决防止落实工作打折扣、搞变通,坚决纠正“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针对本人岗位职责,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对标讲话要求,拿出实实在在的工作规划,一步一步地狠抓细化实化工作,真正把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明确要求贯彻下来,做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要在带头发挥作用上狠下功夫。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高度肯定了宣传思想战线干部,明确指出“宣传思想战线广大干部是完全值得信赖的”,并从战略高度强调要“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能否把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打造好,关键在于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的带头作用能否发挥好。当前,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要正确认清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要带头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掌握新本领、增强新能力,切实以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的优秀事迹激励人、崇高品格引领人、出色业绩鼓舞人,发挥“关键少数”团结、带领、影响“绝大多数”的正向作用,形成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新格局。与此同时,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还要在社会中带好头、示好范,要带头旗帜鲜明坚持真理,带头做好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带头引领正确舆论导向,促进提高主流思想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带头立场坚定批驳谬误,敢于发声、敢于亮剑。

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要在创新工作路径上狠下功夫。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实现强起来的目标,既指宣传思想工作整体强,又指各个领域、各个层级等组成部分工作强。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发展还很不平衡,宣传思想各个组成部分工作不平衡的情况依然客观存在。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是一篇大文章。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必须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结合各自实情,立足各自优势,更加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着力打造贯彻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要求、遵循宣传思想工作规律、彰显宣传思想工作特点、有助提高宣传思想工作质量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路径,不断总结、提炼形成务实管用、可推广、可复制的宣传思想工作一般做法、样本案例、经验启示,进一步从整体上降低宣传思想工作成本、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科学性、创新性。

【思想宣传范文】三。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xx大以来,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富有时代性、原创性、民族性的重大理论观点。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兴文化”作出重要阐释。这些重要论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的提出是重大理论突破。党的十九大明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增强“四个自信”,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认识的极大深化,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强调,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文化自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的文明内涵和价值底蕴,成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经验和历史成果得以在文明的层次得到总结和提升,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必将极大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尤其是在价值观念分化多元、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尖锐的时代大环境下,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事关道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新时代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要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中国实践为立足点,克服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以伟大理论指导伟大实践,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同时,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广泛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加生动鲜活,使马克思主义借助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走出书本、走向人民群众。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这些论述充分显示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以及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今天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立足时代要求的基础上,融通传统文化与当代实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文化风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彰显出更加磅礴的精神力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支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内在要求。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面对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团结奋斗的过程。凝聚最广大人民形成奋斗合力,需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广泛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要更加自觉地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目标出发,把“培育什么样的价值观”同“培养什么样的人”紧密结合起来,使抽象的价值原则与具体的生活实践、人格养成相结合,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全面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在反映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最关键的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只有在感情上真挚地热爱人民,文艺工作者才能扎根人民和生活,创造出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伟大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天职,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以真善美的文艺力量观照社会现实,鼓舞人民前进。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开创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党。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敢于在意识形态领域亮剑,发扬斗争精神,始终站在意识形态斗争第一线,支持正确思想言论,抵制错误思潮。加强阵地意识,抓好阵地建设和管理,全面改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环境。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要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巩固壮大互联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同时,要做好对外宣传和传播工作,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传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改革开放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思想宣传范文】四。

20xx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在光明日报发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文章,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源头精神。深刻理解“红船精神”的精神实质、政治意蕴,始终不忘“红船精神”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价值逻辑,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我们才能更好、更稳、更快地走好新的长征路。

1.“红船精神”为不断夺取新胜利提供精神伟力。

“红船精神”包含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和创新基因,蕴含着把中国革命事业引向最后胜利的思维变革和方法创新。这一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中国共产党的万千优秀儿女集体实践的精神结晶,是燎原火种的初心源头。正如所指出的:“‘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无不与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从1920xx年建党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经历了一个艰苦卓绝的历史阶段,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xx年浴血奋战中,革命先辈围绕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围绕着如何打破对书本、经验的崇拜和膜拜,如何将实事求是的精神贯彻始终,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崭新革命道路。“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精神之源,是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奋进明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不断地提供精神伟力。

思维创新首先体现在准确把握时代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呼声。一切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应以时代问题为导向,以时代问题的解决为旨归。在上个世纪初,各种政党、各种主义粉墨登场,都由于与历史潮流不一致,只能以失败收场。而作为一个新生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将反对帝国主义的任务写进革命方案,更是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秉持人民立场。毛泽东同志指出:“从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利益出发……讨论其他任何别的问题,就是这个出发点,或者叫做立场。还有什么别的出发点、别的立场没有?没有了。为了全党与全国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就是我们的立场。”历史和事实证明,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牢记根本宗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映照了历史的天空。

思维创新还体现在正确指明时代问题的解决办法。与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经验不同的是结合我国国情成功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经过20xx年奋争,“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取得了胜利。这是狭隘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者无法想象,也无法复制的。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人在红船上通过的革命纲领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开端,是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光辉起点。这一红色传统传承至今。

创新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特别是制度创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前提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改革的接力棒,改革开放再出发,把人民放在价值追求的制高点,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不渝带领人民实现幸福生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了新的起点和新的境界。

2.“红船精神”的历史逻辑和价值逻辑。

“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红船经历的近百年航程,是中国共产党人辉煌伟大历程的精神隐喻,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实现伟大梦想的力量之基。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蕴含着无数生动感人的故事,值得珍视、珍藏和永久流传。指出:“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

“红船精神”的历史逻辑呈现发展轨迹。近代以来,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卓越、独特的精神标识。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0xx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之地,也是中国革命运动演进之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等也就成为党领导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思想阵地和精神高地。

实际上,革命文化作为不同于传统样态的新文化形态,完整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伟大斗争历程,相继培育出彪炳史册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伟大精神,凝结着我们党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丰厚滋养。

“红船精神”的价值逻辑培厚思想沃土。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充分演绎了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革命信仰,从数十名党员的新生政党到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大党,道路的曲折与艰辛没有吓倒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具有高尚政治追求的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始终坚持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在神州大地上镌刻出一部部可歌可泣、彪炳千秋的宏伟史诗。

价值认同是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与实践认同的高度统一。实践证明,“红船精神”的价值逻辑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情感、精神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感召群众、引领群众、凝聚群众的精神财富和不朽坐标。无论是王尽美在临终之际简短医嘱中提到的“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还是方志敏在狱中写的《可爱的中国》《清贫》满怀憧憬的革命襟怀,这些革命烈士的不朽之作穿透历史沧桑,不仅激励了当时革命者见贤思齐、对标学习,更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深刻而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教育篇章。

弘扬“红船精神”,推进伟大事业。在新时代,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深刻领会和把握“红船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迈开新步伐,谱写新篇章,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思想宣传范文】五。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党的xx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其他领域改革发展提供重要物质基础,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各国面临许多共同威胁和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深刻变革,个别国家实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稳定发展造成冲击。从国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今年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一新形势下,只有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有效应对、有力化解新问题新挑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的制度安排。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保证,有利于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有利于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有利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曾推动生产力巨大发展,但也加剧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具有难以克服的痼疾。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不仅能够更大程度地推动生产力发展,而且能够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缺陷。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运行的市场经济。这一体制能够有效结合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各自优势,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抵御重大风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诸多风险与挑战。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与挑战。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第二,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充分发挥党在经济建设中的统筹、协调和动员能力,能够协调各方利益,弥合分歧、形成合力,为防范和化解风险与挑战提供制度保障。第三,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独立自主发展、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同时有利于我国经济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只有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防范和化解风险与挑战,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篇十五

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早就发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他们在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曾经做出过许多努力,提出过许多好的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了这些思想和观点,逐步形成了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的时代特征提出来的理论观点。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夕,是这一理论的准备和初步提出的阶段。

十二大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这一理论初步形成的阶段。

十三大到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的阶段。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提出了清晰的基本框架和实现的总体规划,不仅使我们有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而且对丰富邓小平理论做出了贡献。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邓小平理论正式确立命名的阶段。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首先,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多次曲折,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取得了革命的成功。毛泽东同志对此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5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来说,也同样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在这方面,我们曾走过弯路,有过曲折与失误。只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二十年的实践,正确地总结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才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用这个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其次,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思想武器。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当然,邓小平理论还有其他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篇十六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以来,管委会认真谋划、精心组织,迅速制定了十九大专题学习计划,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来抓,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以各种形式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现将管委会开展学习和培训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安排。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特色、全员覆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根本遵循,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主要内容,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三会一课”、“党员固定活动日”,广泛开展学习培训,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明确方向、奋发有为,为创建“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贡献力量。

二、主要做法和完成情况。

参加各级统一培训轮训学。12月25日至29日,管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江东霞参加了在县委党校举办的为期5天的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第一期集中轮训班;1月2日至6日,管委会副主任郝晓光参加了在县委党校举办的为期5天的党的十九大精神第二期集中轮训班,1月20至2月3日,办公室主任王成志在县委党校参加了为期5天的全县国有企业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培训班。管委会全体党员全部参加了集中培训和轮训,集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了学习。集中轮训率100%。

开好“三会一课”集中学。“三会一课”是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监督的主要途径,也是支部全体党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阵地。党支部充分发挥“三会一课”阵地作用,把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主要内容,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突出党性锻炼,不断提升党员理论知识水平。十九大闭幕至今,景区支部累计召开组织生活会1次、党员大会1次、党课2次、民主生活会1次,党员固定活动日6次,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及报告原文。支部党员培训率达100%。

抓好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学。管委会始终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学习放在教育党员、提升党员理论武装的重要位置。严格督促党员在线自学并参加考试。截止4月中旬,支部全体党员(3名)都开通了安徽干部教育线账号,累计学习课程80课时,完成在线课程学习162.4分,参加在线考试13次。超额完成了上半年学习任务。在抓好干部教育在线学习的同时,党支部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份子还全部订阅了“共产党员网”、“安徽先锋网”、“池州先锋”、“安徽纪检监察”等党建微信公众号,不断从网络学习最新的党建知识。

三、主要成效。

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新时期各项开展工作宝贵经验总结,也是对今后开展工作部署和安排。十九大报告理论水平高,全局性强,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指导。通过学习,景区党员干部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为落实十九大会议各项任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个意识进一步增强。党的十九大为下一步工作指明方向的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党员干部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身边也不鲜见。通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培训,用身边事、身边人作为反面学习教材,使得参加培训的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进一步提高,抗腐拒变能力显著增强。

行动方向进一步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新时代引领我们发展的旗帜,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政治宣言,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纲领性文献,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通过学习,党员干部进一步领会到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该做什么,怎么做,为景区再创佳绩指明了前进道路。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培训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虽然严格完成了党员干部学习培训任务,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学习深度不够、照本宣科,学员理解不深不透,领会层次不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不能融会贯通。二是学习培训覆盖面小,限于党员、领导干部和公司管理人员,对一线职工的培训少,层次低。究其原因,一是支部党员理论水平有限,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报告掌握不精。二是有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认为员工应以完成岗位职责为工作第一要务,理论知识浅薄一点并不影响工作的开展。

五、意见建议。

建议聘请专业党建工作讲师开展上门送学,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原本、全面、专业的传授给广大党员和景区职工。

按照市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培训工作自查的通知》文件精神,市智慧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情况进行了梳理自查,现就学习贯彻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开展情况。

(一)领导重点抓部署。中心党组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推进工作的重要遵循,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和市委办公厅《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通知》(银党办〔〕83号)文件精神,结合中心工作实际,制定印发了《**智慧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计划安排》,中心党组结合“学、查、改”干部作风整治活动,专题研究部署学习推进工作,统筹安排、精心组织,进一步明确任务分工和学习研讨各环节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牵头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党务专干具体抓、干部职工认真学的浓厚氛围,为确保学习贯彻活动扎实推进奠定了基础。

(二)持续深化学习教育。中心党组结合扎实开展“学、查、改”干部作风整治活动和领导班子及县处级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全力抓好学习教育。一是扎实开展集中学。组织党员领导干部集中收看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实时领会了十九大的精神内涵和基本要义,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夯实了精神根基。先后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召开专题集中学习7次、党小组会3次,重点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科学论述及新党章、“红船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纠正“四风”重要讲话精神,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下功夫,做到深学深悟、常学常新,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解和把握,同时积极组织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参加区市党委和政务服务系统党工委组织的领导班子成员先后参加市市管干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题培训研讨班、市办公厅关于组织参加中央宣讲团党的十九大精神报告会专题培训等各类集中培训活动,累计培训学时达188学时,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修养。二是精心组织交流学。组织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和纠“四风”专题交流研讨2次,3名领导班子成员先后以“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新时代,新征程”等为主题为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职工讲专题党课3次,领导班子成员及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结合学习感悟和工作实际分别进行了交流发言,进一步增强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三是认真做好自主学。精心选取自学篇目,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利用业余时间重点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讲话》《重温“红船精神”的根本与关键》等理论文章及区市相关文件进行了自主学习,撰写了学习心得7篇。领导班子参加宁夏网络干部培训学习,累积完成8940学时,完成总学时任务的93%。

(三)创新学习营造氛围。组织中心干部职工通过送口袋书、利用中心网站、微信学习群等形式,推进十九大精神和《党章》学习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通过中心受理大厅电子屏立体化全面营造贯彻学习十九大精神的舆论氛围。开展“学习党章、尊崇党章”理论研讨暨主题征文活动,中心全体干部职工谈对党的认识,谈党的辉煌历史,谈党的性质、宗旨和党的奋斗目标,谈落实路线方针政策,谈理想信念、党性修养,谈党员如何履行权利义务等等,结合学习研讨,撰写主题征文。组织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十九大精神暨新修订《党章》知识竞赛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市行政审批局开展的《唱响新时代,献给伟大祖国》喜迎十九大快闪活动。组织干部职工参与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等多部门联合举办的20“学习党章尊崇党章”理论研究暨主题征文活动,其中征文《学党章献青春,我为12345打call》荣获征文活动优秀奖。通过集中学、交流学、自主学、创新学和培训学,真正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懂、弄通、做实,为扎实推进“学、查、改”活动、开好20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学习开展成效。

自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培训工作开展以来,中心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按照学习计划认真落实各阶段各环节工作,确保学习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切实提高了党员干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作风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进一步坚定了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以中心组理论学习、交流研讨学、个人自学为抓手,将学习十九大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之中,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持续加强和坚定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理论素质和政策水平,“四个自信”、“四个意识”进一步树立。二是进一步明晰了智慧民生工作的发展思路。将十九大与思考智慧民生服务的问题相结合,加大对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知识学习力度,中心班子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为智慧民生今后工作的发展奠定了明晰的发展思路。三是进一步促进党员干部作风持续改进。通过学习,干部职工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了清楚了解,明确了个人职责和目标差距;领导班子以身作则、身先士卒、靠前指挥,主动履职担当,中心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突出政治标准,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激情。

三、存在的问题。

中心党组始终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组织召开集中学习会、专题研讨会等形式组织干部职工认真研读了十九大报告、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了贯彻落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但是在坚持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还不够强,对学习抓得还不紧,在自主学习时间安排上不够经常,特别是自觉主动地学习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和新知识不够,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的不够深入,放松了对理论学习的高标准、严要求。有的同志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存在着边干边学甚至以工作代替学习的情况。有的同志学习中存在实用主义倾向,学文件多一些,学原著少一些,用时学得多一些,不用时学得少一些,没有将十九大精神融会贯通地运用到指导工作实践中去,在工作实践中深入思考总结得不够,不能有效的前瞻性、预见性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下一步学习宣传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巩固和增强形成勤学善行的浓厚氛围。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把学习和宣传落到实处,一是继续做好组织传达学习,兴起学习贯彻热潮。精心制订学习计划,以党支部和党小组为依托,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和党小组会,扎实开展专题学习和主题党日相结合,引导干部职工把思想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二是突出“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认真抓好集中学习轮训。中心党组将始终坚持党组成员学在前面、作出表率,与业务工作融会贯通研究制订理论学习中心组十九大精神专题学习计划,组织开展好学习研讨。三是认真开展基层宣讲,确保学习培训全覆盖。邀请专家学者做好宣讲工作,在各科室工作和公共区域摆放十九大读本,并利用好网络、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推动广大党员持续学、深入学。四是健全完善党建责任体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抓好党组织负责人述职考核,引导党员干部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根据中共**市委组织部《关于对全市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大学习大培训整改专项督查的通知》(阳组电传〔〕26号)的要求,我局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按照整改督查的重点事项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学习大培训的组织领导和推动落实情况。

我局高度重视政治学习,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首要政治任务。在学习上,采取灵活多样多层次的、全覆盖的,主要领导专题带学和平时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局班子在区宣讲会上、在中心学习组上、在局党支部支委会上、在班子会上、在全体党员干部集中学习会上等多层次上学习,同时也通过自学方式进行,普通的党员也运用集中和自学相结合方式进行学习;平时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研判进行专题讨论会加深政治学习了解和深度。

二、我局党员干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认识。

我局全体党员干部能够自觉坚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且学以致用,但在理解和认识上与上级部门还存在偏差,还存在以学习贯彻学习,学习方法方式上存在单一,学习还不够系统和深入,未能站在政治的高度加深认识。

三、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联系本单位实际,谋划推动重点工作的情况。

通过学习,结合单位工作实际,推动各项信访工作的落实,今年1—8月,我区信访工作取得较好的工作成效:1.群众上省进京非访明显下降,据统计,群众进京非访1批次1人次,同比去年进京非访2批次2人次,批次和人次下别下降了50%;到省上访2批次3人次,同比去年到省上访2批次9人次,人次下别下降了66.6%;2.积案化解工作又取得新突破,在、2017年成功化解了包括列入国家“四部委”2467名重点人员范围的城南街道洪杏媛、谭宏英等18宗信访积案的基础,这些历史积案跨越时间最少为5年、最长为,今年上半年,根据省、市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关于开展信访矛盾化解攻坚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工作要求,我区加大了积案化解工作力度,瞄准解决问题突破口,推动相关职能部门解决了三宗规模涉及约300人共500多万元的群体欠薪案,化解了城南街道重点信访人郑艳英、梁红芳等5宗信访历史积案。当前,全区信访维稳工作情况持续向好。

四、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工作中的主要做法。

我局主要做法是: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工作做得好与坏,领导重视是关键,我局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大学习大培训工作,亲自撰写学习提纲和授课内容,且亲自对局干部职工及各镇街信访办工作人员进行带学辅导,从政治学习延伸到信访业务工作,学以致用,结合学习分析各项工作存在问题,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对于业务工作,亲自抓,亲自贯彻落实,从细节和具体做法上都一一俱到,如区委区政府交办的重点信访案件、重点信访积案化解、处理大型群体访和突发事件上,我局主要领导都主动谋划,亲自跟进,并且取得较好的成效,有代表性的案例有:银铃冠雄孵化中心涉及200多万100多人的欠薪案、北山胶化厂欠薪案、城南谭宏英、郑艳英、梁红芳涉法涉诉案等案件;二是学用结合,促工作落实。学习是为了更好做好工作,在局主要领导带领下,我单位高度注重学习,从学习中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深刻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精髓,并与此为统领,带动我局各项工作落实,从信访各项业务工作到环保回头看、扫黑除恶等各项工作的落实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三是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活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我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借助大学习,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信访工作调研,从征地拆迁、城市开发管理、问题楼盘纠纷、信访历史积案等各类信访案件的展开深入调研,形成综合性工作报告,为区委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为下步真落实提供决策和建议。

五、存在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上还存在差距,未能从政治站位上提高认识;二是学习深度还不够,缺乏系统性学习,会以学习贯彻学习,未能真正“学懂、弄通、做实”;三是学习方法单一、内容不够宽广。

六、下步工作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强领导,从班子成员抓起,把政治学习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抓好落实;二是以学习推动工作落实,继续抓好本职工作落实,尤其是重点信访案件和社会矛盾纠纷排查的排查稳控工作,从源头治理上加以防范;三是继续抓好“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活动,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篇十七

首授时间:2004年11月25日。

总课时序号:44。

学习内容:第五课: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第一节: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特殊过程极其关系。能够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和特殊过程的关系。能够举出世界各地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变革的具体方式各不相同的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填表法、比较法了解五种社会形态的区别,通过回顾总结所学知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通过举例、分析、讨论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过程及与一般过程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特殊过程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大家回忆以前的知识,想一想我们学习了人类社会的哪些形态?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在前几课中,我们了解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情况,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国家、地区、民族都经历了这几种社会形态?这几种社会的更替与变化是历史的偶然发展,还是有共性与规律?了解这些内容对我们会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个社会?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了解这些问题。

学习新课:

一、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般过程(板书)。

《火的使用》;《角斗士》片段;《红楼梦》片段;《摩登时代》片段举例。

特点。

进步表现。

退步表现。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通过填写,让学生重温过去的知识。知道在原始社会里,不存在阶级、阶级剥削和压迫。人类文明的第一粒火种在这里点燃。但原始人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甚至出现过人吃人的现象,处在蒙昧和野蛮状态之中。因此,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存条件极其艰难的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最初的也是最低级的发展阶段。漫长的原始社会之后,人类进入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三个存在剥削压迫的阶级社会都创造出了比前一个社会更高的生产力,因而有历史进步性。但同时我们从录像里可以看到下层的劳动人民在这样的社会里受尽了剥削和压迫。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力高度发达;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剥削、压迫等罪恶现象不复存在;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觉悟,团结互助……(教师可以在此让学生结合当地或自家的实际情况,说明作为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有何优越性,但要真正达到理想社会的水平,尚需努力。)。

综合前面的分析,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般要顺序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这是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般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是在正常的历史条件下顺序演进必经的五个阶段。但社会历史的发展由各种因素的合力所推动,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是一般与多样的统一。正如列宁所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二、各具特点的发展道路(板书)。

(教师安排学生课前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整理出有特殊发展过程的国家、地区或民族的资料。)。

课堂活动:学生举例,教师进行适当补充。总结出以下两点内容:

1、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变革的具体方式不同。

如:同样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是总统共和制;同是由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法国的方式是激荡人心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日本是跨越某个或几个社会阶段,跳跃式向前发展。

2、一些国家、地区和民族并没有完全经历五种社会依次更替的过程。

如:中国西藏的发展过程、苦聪人的发展过程、摩梭族的发展过程等等。

讨论:如何正确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与特殊过程的关系。

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其社会发展的特殊过程,最终还是要归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中去,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只看特殊过程忽视一般过程,会把社会发展看作偶然过程,认不清历史长河的前进方向,易被暂时的逆流所动摇;如果只看一般过程忽视特殊过程,会把社会发展看成千篇一律、僵死的过程,照搬别国经验,做出不符合国情的决策,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

小结:

作业:1、复习第五课第一框,预习第二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5806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