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硕士开题报告(优秀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05:52:30
法学硕士开题报告(优秀23篇)
时间:2023-11-29 05:52:30     小编:梦幻泡

通过报告,我们可以系统地整理和呈现所研究或调查的内容。写报告时应避免夸夸其谈和掺杂个人偏见,要客观、中立地阐述观点和结论。请大家仔细阅读下面的范文,从中领悟到如何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来写报告。

法学硕士开题报告篇一

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楼层的发展越来越高,对基础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桩基础的应用越来越高。本文以河南周口东景国际名苑的地下部分进行基础工程设计。桩基技术极为复杂,发展空间相当广阔,成为地基基础领域中一个非常活跃的、具有很强生命力分支领域,50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桩型、新的工艺、新的设计理论和新的科技成果,成为我国工程建设的有力支柱。

本课题首先要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岩土力学指标建议值和上部结构形式及上部结构重量,选取了桩基础形式——混凝土预制桩。在对天然地基的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成桩分析。根据混凝土预制桩的优缺点,结合场地地层条件,初步选取桩径,试算出桩长,并进行桩的设计计算:单桩承载力和桩的沉降计算,最后从抗剪、冲切和抗弯等三方面对承台进行了设计验算。同时对混凝土预制桩的优点、性能、桩基础施工过程、注意事项也做了论述。

桩基础(简称桩基)是一种很古老的基础形式,它的力学原理正确,通过桩的形式可以充分发。

挥深部土层的承载能力,同时它又具有施工简便的特点,因此桩基不仅延续至今,而且结合现代的施工技术还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当前基础工程中一种普遍采用的重要基础形式。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高速发展,高层建筑、海港码头、桥梁、重型工业厂房和粮仓等都广泛使用桩基,目前我国每年的用桩量达100万根以上,如何设计好桩基,使之既满足桩承载力和安全性要求,又降低成本,对我国工程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桩基的类型、施工工艺和设备、桩基理论和设计方法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桩基深埋于地下,是个隐蔽工程.虽然桩基设计理论和施工方法已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岩土性质的多变性和现场施工的局限性,致使桩承载力的设计值与桩的实际承载能力有时还有较大的差别,在施工时桩身中也会出现各种缺陷。因此,为了保障桩基的质量,进行桩基检测就十分必要了.长期以来,桩基检测采用的是静荷载试验方法。由于它是破坏性检测,成本高,检测周期长,因此被检测的桩数目较少,难以满足基础工程的广泛需要。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种无损检测技术一一桩基应力波检测应运而生,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现已成为基础工程建设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锤击沉桩;

2.静力压桩法沉桩;

3.桩的接桩方法用焊接、法兰接及硫磺胶泥锚接;

4.沉桩施工组织计划;

5.autocad制图。

[3]卢廷浩.土力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xx。

[5]段新胜.顾湘编著·桩基工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年。

[7]林天健·熊厚金·王利群编著·桩基础设计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8]陈仲颐·叶书麟编著·基础工程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

[9]周景星·王洪瑾·虞石民·李广信编著·基础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高大钊桩基础的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法学硕士开题报告篇二

随着当代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加快,民众的法律意识有着明显的提升,法律也成为了民众自身权益维护的重要方式。此篇法学硕士。

开题报告。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推进,法院成为了民众日常纠纷解决的重要途径,同时在我国民事诉讼的解决过程中,调节是我国法院纠纷解决过程中的主导模式,在纠纷的解决过程中,浓厚的审理特色以及职权色彩使得法院的调节深受诟病。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第50条指出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但相关内容解释较为粗略,未能对于司法实践成效有效的引导;在当今诉讼形势发展之下,如何完善民事诉讼和解制度已经成为了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研究内容及关键性问题。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展现为三大方面:第一部分内容是对于民诉讼和解制度的基本概述。第二部分内容是对于国外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立法实践分析,其中通过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大法系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立法实践分析进行,同时进行两大法系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对比说明。第三部分是对于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现状问题分析及优化策略提出,在对于策略的提出上,本文对应策略的提出一方面以我国当前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现状问题展现为基础进行,一方面结合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为基础进行。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本文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主要为:

1在民事诉讼和解机制中,法院具有怎样的身份与义务?

2民事纠纷和解制度应当从哪些方面进行主体约束规范?

研究所用的理论及方法。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文献研究法;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对于前人学者的相关文献搜集以及阅读分析,进一步以此为基础,强化了本文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研究难度,同时前人的研究观点也对于本文的研究通过进行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描述性比较分析法;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本文通过对于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立法现状及相关规定的描述,进而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对于国外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立法实践描述,结合我国现状进一步提出国外相关立法实践对我国的可借鉴之处,并提出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立法建议。

[1]董开军等.民事诉讼法修改重要问题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2]张嘉军论诉讼契约的合法性,法学论坛,2019年,第4期。

[3]奇树洁.中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制度改革评述,法制研究,2019年,第6期。

[5]包建华.美国民事和解及调解制度研究,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11期。

提纲。

摘要。

引言。

2.3两大法系对比。

3.3.4合法原则。

结论。

法学硕士开题报告篇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我们集结在此,隆重举行深圳市宝安区鹏晖中英文学校区级立项重点课题《民办中小学家长学校建设与发展模式研究》开题报告会,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今天参会的各位专家和嘉宾。他们是:

1、宝安区教科培中心冯甜甜博士。

2、宝安区教育局教学设备中心戚永川主任。

3、西乡中学蔡景贤校长。

4、福永街道福新小学孙继云老师。

另外我们今天也特别邀请了我校办学董事会的执行董事肖应发先生。今天的会议有六项议程:

1、宣读课题立项通知书。

2、最后请各位专家和嘉宾、课题组的成员合影留念。

结语:

各位老师、各位同事:今天的开题仪式让我们获益匪浅,感受颇多。专家们的悉心指导使我们明晰了课题研究的思路,领导们的要求让我们感受到任重道远。今天各位专家和各位嘉宾能亲临开题报告会,这是对我们学校此项课题研究工作的信任和支持,也是对学校课题组成员的鼓励和鞭策,刚才我们的张校长,也作了表态性的发言,我们相信,有了专家的指导,领导的支持,兄弟学校的帮扶和我们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能顺利开展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开题仪式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请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和课题组的成员合影留念!谢谢!

法学硕士开题报告篇四

1:目的:提高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经济收入,安定团结,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引导人们能正确认识休闲体育活动意识,利用湘西得天独厚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民族体育,地理环境结合现当前体育产业化的兴起,来带动湘西经济的发展,提高人均收入。

3:国际动态:就国际形式来看,全球一体化,体育参谒立体化,现在大多数都对健康的意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觉悟,就世界卫生组织,旅游事业,节假日的活动方式来看,世界各国都是为提高全民综合素质进行引导,都对休闲体育这一块有了较高的认识。

4:国内动态:国内形式来看,wto和兴办奥运,运动产业,当前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全国每年就用于休闲的费用也相对增多,用于休闲娱乐的时间也大幅度增多;旅游产业话的蓬勃发展,产业化开始起步。人口健康意识的转变。

关键技术和预期水平效益。

2:预期水平:预期水平能达向个湘西地区的休闲文化起到带动作用,向健康方向发展;达到的预期效益在调动积极文化方向的同时,能积极调动全地区的人口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使湘西人人都能进一步认识休闲活动在生活中带来更多乐趣,能从身心上得到健康的发展,促进休闲文化的积极发展,打造安稳的社会经济环境,达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全地区全民健身活动能有一个活跃的氛围,引导休闲活动向健康的发展方向,人口综合素质等得到提高提供依据。

研究基础及主要措施。

(一):我是体育系大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做事踏实,有较强的体育理论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运动知识的积累,生活中就对休闲体育进行过多次的调查和访谈,给自己打下了坚强且牢固的理论性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文献资料基础:

[2]孙葆丽。我过群众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j].体育科学,2000.20(1):13—16.

[3]胡小明。新世纪体育的走向—娱乐于健康[j].体育与科学,2001.(4)。

法学硕士开题报告篇五

虚拟化,是指通过虚拟化技术将一台计算机虚拟为多台逻辑计算机。在一台计算机上同时运行多个逻辑计算机,每个逻辑计算机可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并且应用程序都可以在相互独立的空间内运行而互不影响,从而显著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

从it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桌面虚拟化技术将用户使用环境与系统运行环境拆分,不必同时在一个位置,即利于用户灵活使用,又便于it部门集中维护管理。桌面虚拟化技术在节约管理成本,降低设备功耗,倡导绿色计算、提高可管理性和数据安全等方面有一定的经济技术优势。

桌面虚拟化是融合了服务器虚拟化,远程连接协议、瘦客户机等多种技术的系统,完整的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主要由4部分组成:服务器设施、虚拟化的桌面主机,连接代理和瘦客户机。

1、桌面虚拟化。

桌面虚拟化是一种基于服务器的计算模型,vdi概念最早由虚拟化厂商vmware提出,已经成为标准的技术术语。虽然借用了传统的瘦客户端的模型,但是让管理员与用户能够同时获得两种方式的优点:将所有桌面虚拟机在数据中心进行托管并统一管理;同时用户能够获得完整pc的使用体验。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此解决方案不仅能增强控制能力和可管理性,简化虚拟桌面的管理、调配和部署;还可以提供令用户备感亲切的桌面体验,用户能够通过viewmanager安全而方便地访问虚拟桌面,升级和修补工作都从单个控制台集中进行,因此可以有效地管理数百甚至数千个桌面,从而节约时间和资源。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起源于对分式系统时代,其目标是在一台主机上运行多个进程,以便充分利用大型机上昂贵的计算资源。从广义上讲,虚拟化技术主要分为平台虚拟化、资源虚拟化和应用程序虚拟化等。平台虚拟化通过虚拟机监视器(virtualmachinemonitor,或称为hypervisor)隐藏特定计算平台的实际物理特性,为用户提供抽象的、虚拟的硬件环境。vmm是一个位于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之间的软件层,运行在特权级,负责管理和隔离上层运行的多个虚拟机,并为这些虚拟机提供安全、独立的运行环境。每个虚拟硬件系统运行的操作系统称为客户操作系统(guestos),客户操作系统将通过vmm访问实际的物理资源。平台虚拟化技术按照实现方式可分为指令集虚拟化、硬件抽象级虚拟化,硬件辅助虚拟化、操作系统级虚拟化等。早期的平台虚拟化技术采用软件解决方案,为改善软件解决方案在性能方面的瓶颈,出现了硬件辅助虚拟化技术。

借助vmwarevirtualinfrastructure软件的体系结构,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效率、增强灵活性和加快响应速度来降低it成本。由vmware虚拟机搭建的vmware虚拟硬件平台构成了虚拟基础架构的基础。它创建了一个用软件实现的、可运行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统一硬件映像。

通过vmware软件,it组织能够虚拟化计算、存储和网络系统,并对这些系统进行集中管理。vmware产品提供的企业级虚拟机可以提高服务器的利用率和性能,并延长系统的正常运行时间,从而降低提供企业服务的成本和复杂性。通过利用现有的技术,vmware软件降低了推广新应用程序的风险和平台成本。

无论大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都可以使用vmwarevirtualinfrastructure软件来提高it操作的效率、降低it操作的成本。通过让企业方便轻松地使用适当的it资产,可以改善企业绩效、提升竞争优势。使用vmware虚拟化软件,it组织能够查看、管理和快速部署整个企业的数据中心资源,it管理员则可以对业务需求做出即时响应。此项技术可用于解决一些业界最为复杂的it问题,包括实施生产服务器整合、提高业务连续性和优化软件开发生命周期。

l服务器整合-借助虚拟化技术,可在较少的服务器上运行多种工作负载并减少未来对物理服务器的需要,使难以管理的服务器数量剧增状况得到控制。

l业务连续性-使高可用性和灾难恢复解决方案变得更经济、更简单、更可靠,从而减少停机时间。

l开发和测试-通过在开发和测试中使用虚拟化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优化软件生命周期。

桌面可管理性和安全性-提高企业桌面的可管理性和安全性,以降低成本、减小风险,并提高桌面基础架构的灵活性。

当前,全球化、外包和更高的员工移动性分散了企业的各种流程,it系统的复杂性阻碍了业务灵活性和弹性,因此,对简化管理系统、降低成本的需求是桌面虚拟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此外,缩减it预算、提高信息安全性和服务水平都导致集中部署it的需求大幅提升,由此统一管理的呼声越发高涨。另外,通过桌面虚拟化可以在任何地点随时随地地进行工作,无论在家中或者在路上,并且应用pc、笔记本甚至手机等各种终端设备均可以非常便捷地获得用户自己的电脑桌面,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客户端,从而代表了全面的用户体验。

从技术角度,桌面虚拟化为企业带来的改观也是前所未有的。利用节能型的瘦客户端设备,企业可以降低硬件采购成本。利用集中管理的方式将客户端的数据和应用全部存放在后台的数据中心,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对于企业和最终用户来讲,客户端应用和数据的集中管理使得应用的维护和升级变得易如反掌,同时访问应用和数据的方式将变得更加简单而灵活。

通过桌面虚拟化,it部门可以将windows桌面作为一种按需服务提供给任何设备。企业能够灵活地向任何用户、任何设备交付任何类型的虚拟桌面,并在任何时间改变用户、设备与虚拟桌面的组合。这种灵活性使用户能够用自己选择的任何设备工作,自助选择自己需要的服务以及何时需要这些服务。同时,it部门获得了集中式管理和控制的所有好处,可以更加确保企业资源的安全,并显著地降低桌面管理成本。这种统一管理、成本优化、全面用户体验的特点也正代表着未来it发展的趋势。

当前,为了应对这一发展趋势,各大it厂商已纷纷加入到桌面虚拟化的大军中来。其中,戴尔推出了增强型灵活计算解决方案,扩展了桌面虚拟化的应用范围,使用户能够专注于精细化应用管理和用户配置文件设定。而微软、思杰、vmware也纷纷推出了新一代的桌面虚拟化产品med-v、xendesktop、view4等。领先it厂商的一致推动将开创一个全新的并具有足够支持者的it应用方向。

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说,在it领域,从来都是it技术的发展方向引领用户的走向,技术如何发展,用户的it应用就如何发展。同时,任何旧技术的格局都会因为新技术的到来而被打破,无论是硬件的发展还是软件的发展,这一规律经历了几十年的验证,至今仍然适用。就像当年众多厂商主推服务器端虚拟化一样,客户端同样也会经历虚拟化的浪潮。如今,伴随着领先厂商的一致推动,这一浪潮已经向我们袭来,从这一方面来讲,人们有理由相信桌面虚拟化能有着更加广阔的未来。

法学硕士开题报告篇六

选题: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法律问题研究。

委托贷款是指由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贷款人(即受托人)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贷款风险。委托贷款由于涉及委托人、贷款人与借款人等多方当事人和委托、借贷、担保等多种法律关系,基于其关系的复杂性,理解并研究其中的各种法律关系,对正确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依法保护社会资金和金融机构的资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从委托贷款分类、法律特征、法律关系的性质等基础理论入手,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法律制度、商业银行、监管部门这三方面提出了一点建议,以完善委托贷款法律制度。

第二、本选题所涉及的法律规定综述。

根据查阅到的相关法律规定可看出,对委托贷款业务管理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现行的主要依据是《贷款通则》的有关委托贷款的规定,但《贷款通则》的相关规定过于原则性,并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特别是对于新发展起来的业务比如集合委托贷款很难实施有效的管理;我国关于委托贷款纠纷的处理依据散见于一些部门规章或司法解释,法律层次较低,增加了金融机构办理委托贷款业务的风险。

第三、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你个人拟形成的'新见解。

根据笔者所搜集和整理的资料,涉及委托贷款的文章大多只是从某一方面对委托贷款进行理论上的阐述,朱克鹏《关于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中的若干法律问题》一文中,对委托贷款的法律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商业银行开展委托贷款业务应注意的法律问题;仇京荣先生主要是从委托贷款合同的角度来阐述委托贷款各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刘凌燕《浅析商业银行企业委托贷款风险》一文中从资金来源、资金用途、法律关系、商业银行等各个角度探讨了商业银行开展委托贷款业务的问题与风险,并从监管部门、商业银行、法律层面提出来相应的对策;张学文在《委托贷款及其法律责任探究》一文中主要探讨了委托贷款的法律责任承担问题,他认为应该依委托合同的一般原理并以违约损害的过错归责原则为基础来确定委托贷款各方的责任。很少有文章对委托贷款进行细致全面的研究。

本文拟形成的新见解为建议从法律层面明确委托贷款业务的法律性质是一种间接代理关系,所谓间接代理,是以自己的名义,为他人利益而为法律行为,使该法律行为的后果先对自己发生,再转移于他人的行为。委托贷款行为完全符合间接代理的法律特征,明确委托贷款行为的性质,对于正确处理委托贷款纠纷意义是重大的。

第四、论文的结构、基本框架、主要论点、论据和研究方法等。

第一部分论文结构及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拟参考资料(书目、文章和其他素材)及其来源。

1、张惠英.委托贷款的价值、法律性质及若干实务问题[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

2、仇京荣.委托贷款合同中的法律问题[j].中国律师,(6).

3、张学文.委托贷款及其法律责任探究[j].河北法学,1998(6).

4、江赛民,苗文.委托贷款中债权人认定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11).

5、朱克鹏.关于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中的若干法律问题[j].新金融,2001(4).

6、刘凌燕.浅析商业银行企业委托贷款风险[j].现代企业教育,2010(3).

7、魏仕光.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及风险防范[j].福建金融,(5).

8、陈巧玲.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的法律风险防范[j].知识经济,2010(18).

9、张蓉.商业银行集合委托贷款现实分析与管理建议[j].西南金融,(8).

10、沈寅.委托贷款合同纠纷若干法律问题初探[j].上海金融,1992(9).

11、刘培森.委托贷款合同纠纷主体及其民事责任的确认[j].山东审判,(5).

12、徐莹.委托贷款的特点及风险防范措施[j].理论界,(5).

13、张胜男.委托贷款法律风险的分析[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7(7).

14、董碧仙.委托贷款行为若干法律问题探析[j].法律适用,1997(12).

15、罗敏,侯双梅.委托贷款业务的现状及规范对策[j].南方金融,(1).

16、贾衍.应加强委托贷款的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1993(1).

17、张晓哲.委托贷款协议性质及其相关问题[j].人与法.(9).

18、彭纯,胡月晓.解析委托贷款的契约安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5(2).

19、尹娟.委托贷款搭建民间融资平台[j].理财周刊.2009(42).

20、周德洋,陈志君.一起委托贷款纠纷案给予的启示[j].银行家.2010(2).

21、朱大旗.金融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2、朴明根,王春红,邹立明.金融全球化下银行风险防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3、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4、蒋树瑛主编.城市发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创新研究[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25、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

26、李有星.银行风险防范的法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7、张世诚.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释义[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28、李玫.银行法案例选评[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9、韩良.银行法前沿问题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0、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31、刘隆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理解与适用[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4.

32、陈大纲.信托法与信托制度创新[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33、黎四奇.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以银行法为中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4、刘定华.金融法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5、钟瑞栋,陈向聪.信托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36、曾筱清,杨益.金融安全网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7、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8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8、郭明瑞.合同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9、何志.借款合同判例与实务[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40、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第三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41、袁磊.个人融资理财的新途径----个人委托贷款[n].三相都市报,2010.04.29.

42、唐曜华.开发商融资难委托贷款利率飙升[n].证券时报,2010.06.29.

43、陈皓.委托贷款成股市融资新途径[n].城市快报,2008.11.17.

44、毛秋芳.我国委托贷款法律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第二部分主要论点、论据和研究方法。

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资料,运用民法学理论和金融学理论,力图对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现实操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如法律关系的性质、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针对出现问题的相关建议等。

本文的论据主要是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等理论论据。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方式。

第四、论文进度安排(时间起止)。

论文提纲:9月15日—2010月15日。

论文初稿:年10月15日—1月31日。

论文修改:202月1日—2015年3月1日。

定稿时间:2014年3月中旬。

第五、需要特别向导师组请教的问题。

本文现在较难提出更加合适的论点。本文主要是对委托贷款业务中出现的法律问题的阐述以及针对的对策,没有十分明确的结论,请各位老师给予学生指导。

法学硕士开题报告篇七

课题研究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过程,包括选择课题、制订计划、实施活动、分析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论文五个步骤,而选题是研究的第一步。

实用性:根据目前的情况,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着眼于未来。

新颖性:有新意、有新知、能言人之所未言。

可行性:是否有研究的可能,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

科学性:必须具有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

(1)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提出问题;

(2)拟写课题的研究方案;

(3)课题确立,提出申请,填报项目议定书;

(4)开题论证。学校举行课题开题报告会可以请省、市专家作专项指导。

(1)根据形势需要同步选题,注意切合自己的实际。

(2)随机性选择课题。

(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问题,提出选题。

(4)分解子课题。承担子课题的研究。

(1)课题大小要适度,开始宜小一点,逐步再扩大。

(2)研究的问题要明确,要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

(3)选题要扬长避短,紧密结合本职工作,联系教学实际。

(4)注意提高研究者的素质,研究策略、方法多样。

法学硕士开题报告篇八

作者:

年级:

专业方向:经济法。

指导教师:

论文类型:专题研究。

委托贷款是指由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贷款人(即受托人)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贷款风险。委托贷款由于涉及委托人、贷款人与借款人等多方当事人和委托、借贷、担保等多种法律关系,基于其关系的复杂性,理解并研究其中的各种法律关系,对正确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依法保护社会资金和金融机构的资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从委托贷款分类、法律特征、法律关系的性质等基础理论入手,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法律制度、商业银行、监管部门这三方面提出了一点建议,以完善委托贷款法律制度。

根据查阅到的`相关法律规定可看出,对委托贷款业务管理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现行的主要依据是《贷款通则》的有关委托贷款的规定,但《贷款通则》的相关规定过于原则性,并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特别是对于新发展起来的业务比如集合委托贷款很难实施有效的管理;我国关于委托贷款纠纷的处理依据散见于一些部门规章或司法解释,法律层次较低,增加了金融机构办理委托贷款业务的风险。

根据笔者所搜集和整理的资料,涉及委托贷款的文章大多只是从某一方面对委托贷款进行理论上的阐述,朱克鹏《关于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中的若干法律问题》一文中,对委托贷款的法律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商业银行开展委托贷款业务应注意的法律问题;仇京荣先生主要是从委托贷款合同的角度来阐述委托贷款各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刘凌燕《浅析商业银行企业委托贷款风险》一文中从资金来源、资金用途、法律关系、商业银行等各个角度探讨了商业银行开展委托贷款业务的问题与风险,并从监管部门、商业银行、法律层面提出来相应的对策;张学文在《委托贷款及其法律责任探究》一文中主要探讨了委托贷款的法律责任承担问题,他认为应该依委托合同的一般原理并以违约损害的过错归责原则为基础来确定委托贷款各方的责任。很少有文章对委托贷款进行细致全面的研究。

本文拟形成的新见解为建议从法律层面明确委托贷款业务的法律性质是一种间接代理关系,所谓间接代理,是以自己的名义,为他人利益而为法律行为,使该法律行为的后果先对自己发生,再转移于他人的行为。委托贷款行为完全符合间接代理的法律特征,明确委托贷款行为的性质,对于正确处理委托贷款纠纷意义是重大的。

参考文献:拟参考资料(书目、文章和其他素材)及其来源。

1、张惠英.委托贷款的价值、法律性质及若干实务问题[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2、仇京荣.委托贷款合同中的法律问题[j].中国律师,1998(6).

3、张学文.委托贷款及其法律责任探究[j].河北法学,1998(6).

4、江赛民,苗文.委托贷款中债权人认定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1).

5、朱克鹏.关于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中的若干法律问题[j].新金融,2001(4).

6、刘凌燕.浅析商业银行企业委托贷款风险[j].现代企业教育,2010(3).

7、魏仕光.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及风险防范[j].福建金融,2009(5).

8、陈巧玲.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的法律风险防范[j].知识经济,2010(18).

9、张蓉.商业银行集合委托贷款现实分析与管理建议[j].西南金融,2005(8).

10、沈寅.委托贷款合同纠纷若干法律问题初探[j].上海金融,1992(9).

11、刘培森.委托贷款合同纠纷主体及其民事责任的确认[j].山东审判,1997(5).

12、徐莹.委托贷款的特点及风险防范措施[j].理论界,2007(5).

13、张胜男.委托贷款法律风险的分析[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7(7).

14、董碧仙.委托贷款行为若干法律问题探析[j].法律适用,1997(12).

15、罗敏,侯双梅.委托贷款业务的现状及规范对策[j].南方金融,1996(1).

16、贾衍.应加强委托贷款的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1993(1).

17、张晓哲.委托贷款协议性质及其相关问题[j].人与法.2003(9).

18、彭纯,胡月晓.解析委托贷款的契约安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5(2).

19、尹娟.委托贷款搭建民间融资平台[j].理财周刊.2009(42).

20、周德洋,陈志君.一起委托贷款纠纷案给予的启示[j].银行家.2010(2).

21、朱大旗.金融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2、朴明根,王春红,邹立明.金融全球化下银行风险防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3、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4、蒋树瑛主编.城市发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创新研究[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25、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6、李有星.银行风险防范的法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7、张世诚.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释义[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28、李玫.银行法案例选评[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9、韩良.银行法前沿问题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0、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法学硕士开题报告篇九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推进,法院成为了民众日常纠纷解决的重要途径,同时在我国民事诉讼的解决过程中,调节是我国法院纠纷解决过程中的主导模式,在纠纷的解决过程中,浓厚的审理特色以及职权色彩使得法院的调节深受诟病。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第50条指出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但相关内容解释较为粗略,未能对于司法实践成效有效的引导;在当今诉讼形势发展之下,如何完善民事诉讼和解制度已经成为了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及关键性问题。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展现为三大方面:第一部分内容是对于民诉讼和解制度的基本概述。第二部分内容是对于国外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立法实践分析,其中通过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大法系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立法实践分析进行,同时进行两大法系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对比说明。第三部分是对于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现状问题分析及优化策略提出,在对于策略的提出上,本文对应策略的提出一方面以我国当前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现状问题展现为基础进行,一方面结合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为基础进行。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本文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主要为:

1在民事诉讼和解机制中,法院具有怎样的身份与义务?

2民事纠纷和解制度应当从哪些方面进行主体约束规范?

3民事诉讼和解制度应当坚持怎样的原则?

三、研究方法。

研究所用的理论及方法。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文献研究法;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对于前人学者的相关文献搜集以及阅读分析,进一步以此为基础,强化了本文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研究难度,同时前人的研究观点也对于本文的研究通过进行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描述性比较分析法;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本文通过对于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立法现状及相关规定的描述,进而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对于国外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立法实践描述,结合我国现状进一步提出国外相关立法实践对我国的可借鉴之处,并提出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立法建议。

四、论文进度。

五、参考文献。

[1]董开军等.民事诉讼法修改重要问题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版。

[2]张嘉军论诉讼契约的合法性,法学论坛,20,第4期。

[3]奇树洁.台湾地区民事诉讼制度改革评述,法制研究,年,第6期。

[4]鲍玉洁.浅议民事诉讼和解制度,法学研究,2019年,第8期。

[5]包建华.美国民事和解及调解制度研究,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11期。

提纲。

摘要。

引言。

一、1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概述。

(一)1.1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概念。

1.2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特征。

1.3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性质。

二、2域外民事诉讼和解制度分析。

2(一).1大陆法系民事诉讼和解制度。

2.2英美法系民事诉讼和解制度。

2.3两大法系对比。

3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现状及优化建议。

3.3.4合法原则。

3.4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优化建议。

3.4.1民事诉讼和解的试用期间。

3.4.5民事诉讼和解瑕疵救济。

结论。

法学硕士开题报告篇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问题,如今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广泛,而针对体检业务是一项工作量烦重的业务。

从检前准备,检中检查,检后服务,每一过程都有大量工作要做,用人工操作既费时而且效率却又很低下;针对某些医院的体检系统供人们选择的较少,像安徽省立医院只提供几种体检套餐,然而某用户只是入职体检,只需检查包括肝功能、乙肝五项、尿检、心电图、胸透五种,而选择套餐还要体检其他不相关的像身高、体重、脑电图等等,选择性较差,所以本系统提供可供选择的体检项目,方便用户;还有系统还可以进行网上体检项目查询,及各体检项目所在具体地点显示,方便用户体检而不用做每项体检前都要询问医生,提高了效率,节省用户时间。

本体检信息管理系统是基于b/s的体检管理软件,核心功能有体检档案的录入、体检报告的输出、体检档案的统计查询和对比分析。该系统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体检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使体检档案的管理更加准确、全面、完美,能够明显地提高体检业务的竞争力。本系统还利用了目前web开发基于开源软件的潮流与趋势,本体检管理信息系统对用户体检实现了统一标准化的管理,是体检工作系统化、科学化不可缺少的部分。该系统采用myeclipse+sqlserver开发环境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对用户、医生、体检项目的维护、查询和体检结果打印等功能。利用这些关键技术,具有简单易用的优点,克服了以往手工操作带来的缺点,保证了信息处理的即时化、准确化,真正实现了数据共享和无纸化操作。系统并通过目前流行的struts构建mvc模式的框架及hibernate完成数据持久化,方便数据库操作。

1、struts技术——运用这个技术可以说是真正实现了mvc架构,它将模型层、控制层、与视图层合理地分开,能够更好地解决业务逻辑与视图层之间的耦合问题。

2、hibernate技术——这是目前较流行的一门实现底层持久化的方法。它目的是使编程完全地使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去处理数据库中所读取的一条条记录,的解析将vo转变成pojo,这样一来每条被读取的记录就被封装成了普通的java对象,非常方便地进行操作。

系统组成:

关键问题:

1、理解struts和hibernate框架技术并能用于软件开发。

2、系统中的一些报表的设计及其怎样和数据库交互导出问题。

3、系统中各对象的权限设置与分配,用户,不同医生,以及管理员区分,对应不同的操作权限。

4、软件性能问题,考虑体检系统可能有大量的用户群,会有较大的访问量的特殊性,可能会有大量用户在同一时间使用该系统,可以考虑数据库分布在不同硬盘和利用线程操作。

(遵照学校校历计算)。

第1周至第3周:对毕业论文背景调查及资料收集,并撰写开题报告。

法学硕士开题报告篇十一

美声歌唱艺术自1600年产生于意大利以来,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早关于歌唱技巧的理论是意大利人卡奇尼在《新音乐》中对歌唱技法的阐释。随着声乐艺术的发展,各种声乐理论相继出现,至19世纪声乐教学与声乐理论得到空前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加西亚父子和兰皮尔蒂父子的声乐理论,加西亚(子)在1874年出版的声乐理论着作《歌唱艺术论文集》中提出了“声门冲击”理论学说,在嗓音机理方面给予了深入的研究,强调生理器官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并开始将声乐教学和生理科学相结合,以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来解释声乐技巧训练中声音现象。直至今日在国内外依然存在以生理歌唱器官的机理活动来教学实践。

1905年兰皮尔蒂的声乐论着《美声歌唱技巧》的问世,特别强调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第一次提出了感觉对共鸣及呼吸技巧的重要作用,强调神经的控制作用。“兰皮尔蒂父子被看做是意大利200多年来美声学派优良传统之集大成者与传播者,其声乐理论与声乐教学在欧洲声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后杜普雷的关闭唱法,雷斯克的面罩唱法等声乐教学与声乐理论相继问世,对后世声乐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仪器的发明为研究生理器官在歌唱中的运动提供了保障,从而使歌唱技巧中模糊的概念获得了一定的科学界定,由此也产生了一些专门从事嗓音研究的医学、生理学、声学专家和学者。无疑在一定的限度内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许多歌唱家、声乐艺术表演者以其论着、论文等形式阐释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例如:德国女高音歌唱家莉莉·雷曼在其《我的歌唱艺术》中提出的“气流要旋转”“要进头腔”等技术和方法。美国声乐教育家斯坦雷提出的“咽腔共鸣”,提出与欧洲靠前、明亮的声音相对的靠后唱法。美国声乐教育家范纳德在其声乐理论论着《歌唱--机理与技巧》、《论歌唱中的贝努里效应》及《声门冲击》等,利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彻底颠覆了17世纪以来的欧洲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否定以感觉为主的经验主义教学方式,否认头腔共鸣、鼻腔共鸣等传统意大利美声唱法经验。

以及其他20世纪专家学者以各种科学手、发明、创造等实证主义思想来揭示声乐技巧的认识规律。然而,20世纪活跃在世界歌剧舞台上的最著名的歌唱家,帕瓦罗蒂、多明戈、萨瑟兰、卡拉斯等从来没有长期钻研过声带是怎么运动的,共鸣是怎么来的,也从不否认头腔共鸣,面罩共鸣等技巧。帕瓦罗蒂在谈到声音的过渡时说到:“对,在我的内部感觉是比较压缩的收紧的,那并不意味着发出来的声音音响是收紧的。声音应该是前后均匀的,但内部有一种几乎像要窒息住声音的感觉。”

琼·萨瑟兰对声音的位置这样认识到:“是指抛射出进入正确的一些穴窦里去。感觉声音对着硬腭前方射出去…硬腭上方的圆拱……圆拱顶的前方,”的等等。美国大都会著名男低音歌唱家罗杰姆·汉涅斯对20世纪40位光彩夺目歌唱家进行了关于歌唱艺术的亲切谈话,收录到了他的《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一书中。而在此书的前言中却又提醒读者到:“是的,如果你把本书作为发展自己声音的唯一指导,它可能损害你的声音健康。如果用本书取代一位好老师确实要陷入麻烦。没有经验的人指导,让学生独自学习本书,面对许多艺术家叙述的各种不同意见会迅速的陷入混乱的灾难中。”

通过以上对声乐理论的陈述使人们对声乐演唱艺术不禁陷于迷惘之中,不禁要问,以上所提到的声乐技巧到底哪一种说法更科学、更正确?是科学机理学说还是感受审美经验?汉涅斯关于40位享有盛誉的歌唱家声乐技巧的描述也只能阅读而不能去独自实践。难道声乐技巧就没有像其他学科一样有一个人们普遍公认的科学的体系。作为声乐学习者与实践者这种责问并不是没有理由的,这些问题确实时时困扰着声乐的学习者与实践者。今天笔者将其抛现出来,并不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争议问题,笔者既没有那样的能力同时也不是本论文所能涵盖的内容。在这里,只想通过多年来的大量阅读书籍,结合声乐技巧训练的实际以音乐美学中的“音乐审美经验的感性论原理”

作为方法论来分析与探讨声乐艺术问题。感性论认为:世界不仅是物质的,同时也是感性的,并且第一次将音乐审美经验理论从哲学认识论的框架中分离出来,从主客体对象性关系的角度,探索人类艺术思维活动,不再将感性活动的研究置于认识论的下属层次,而是在哲学范畴中将认识论和感性论给予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哲学对象性关系为基点,把人类艺术思维的哲学方法论看作是与科学思维的方法论--认识论相对应的概念。借此,回到上述声乐理论的探讨,首先声乐艺术属音乐艺术学范畴,应以艺术思维的视角分析理解声乐理论和声乐技巧。各种声乐技巧是前人在声乐演唱中的审美经验的积淀,所呈现的是主体心理体验下的的感性的--头腔共鸣、面罩共鸣、气息涡流、声音的集中、脑后摘筋等等。如果硬给这些技巧套上科学实证的枷锁,显然这些技巧是不存在,也是不可理喻的。否认传统就是在否认声乐艺术的审美经验,就是站在机械的唯物主义角度强拉硬扯的要把审美的、感性的声乐艺术划归到认识论的门下作为低级层次的附庸,从而证明认识论的极度权威。然而、机械的唯物论忘记了人首先是感性的,声乐艺术是人的审美艺术,人和机械、动物、自然世界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审美的能力,机械、动物、自然界是人的审美对象,在审美的过程中人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和自然事物的对象性关系中确证自我,丰富自我,展现自我。

因此,声乐技巧,是声乐表演者的审美经验下的技巧,继承传统,就是继承特殊意义艺术思维下的审美经验的传统。技巧是主体的技巧,各种声乐技巧在主体心理上形成明确的技巧形象并受心理感觉支配与自身的客体(各种歌唱器官肌肉)进行精细、微妙的调整与交流外化为听觉声音形式,而这声音形式要经受审美的检验,听觉检验正确再反转到主体本身形成技巧的内容,得到主体自身的验证,从而技巧是有效的技巧。反之,是无效的技巧。继续接受检验。由于主体的环境、性格、心理、生理、天赋等存在着差异,主体的技巧便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由此,正是以上主体与客体、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不同视角的方法论、主体生理理与心理等矛盾现象,引起学习者思维甚至心理感觉的矛盾而迷惘。

近几年来,中国一批优秀的歌唱家多次在国际上荣获各种声乐类大奖,女高音歌唱家何慧、男高音歌唱家田浩江等,至今活跃在纽约大都会的舞台上。在国内,20xx年4月,国家大剧院上映了一系列歌剧,《奥涅金》、《茶花女》、《纳布科》、《燕子之歌》、《宋庆龄》等歌剧深受观众们的喜爱和好评,这些歌唱家的歌唱水平都已经达到国际水准,就笔者多年来声乐的学习与实践所掌握的关于声乐演唱技巧的研究,多见于国内各大音乐专业院校的专业刊物以及各出版社出版的专家、学者的论着和国外学者的译着。对专家、学者以及活跃于表演舞台的歌唱家关于声乐技巧的见解、意见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参考了音乐美学、声乐美学、声乐心理学、声乐机理学以及各种歌唱艺术的相关资料和书籍,甚至有时亲临现场聆听国外、国内专家的现场讲学及歌唱家的音乐会。

从中缕出了一些关于声乐演唱技巧的一些心得,为完成本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研究支持。在这里,笔者仅将部分关于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研究资料简单归纳和整理。

关于声乐技巧国外译着:《嗓音遗训》,弗·兰皮尔蒂等着,李维渤译,主要介绍了兰皮尔蒂、威廉·莎士比亚、亨利·伍德、卡鲁索、泰特拉基尼的歌唱艺术,更多的是关于演唱技巧的一些经验介绍。《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杰罗姆·汉涅斯着,黄伯春译。杰罗姆主要将在当时走红的来自世界各地的40位歌唱家的关于声乐技巧的采访对话笔录进行了详尽的陈述。《训练歌声》,〔美〕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着,李维渤译,主要对各种不同专家学者、教育家、歌唱家的一些关于声乐教学的理论观点、声乐演唱的演唱方法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进行了介绍。《歌唱--机理与技巧》,范纳德,主要从生理学的角度,对演唱的机理,歌唱器官的作用以科学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国内论着:《沈湘声乐教学艺术》、李晋玮、李晋瑗编着。《歌唱的艺术》,薛良着。《声歌求道--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郭克俭着,《中国古代声乐艺术》,张晓农着,《声乐译丛》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编,1980年第一辑,杨韵琴译,倪瑞霖专业校勘,《古典戏曲声乐论着丛编》,傅西华编,等等关于介绍国内、及国外声乐演唱的方法和理论。

鉴于国内音乐刊物的各种关于声乐技巧的论文:《歌唱技巧训练的在认识》,邓小英,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年第二期,《如何学习和掌握面罩唱法--介绍吉诺贝基的面罩唱法》,杨树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xx年第二期。《谈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安娜·奈瑞贝科的歌剧表演风格》,吴艳彧,人民音乐,20xx年总第568期,《弱声练唱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邢延青,中国音乐20xx年第二期等等。

关于音乐美学的论着、论文,《音乐美学新论》,王次炤着,《音乐美学文选》,于润洋主编。《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邢维凯着等等。

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梳理,从声乐技巧方面,更多的的专家和学者研究的方法论不尽相同,其主要争论的焦点在于声乐技巧的机理性和经验性。从意大利传统的美声唱法来看主要以兰皮尔蒂为代表的经验性的技巧与加西亚为代表的生理机理技巧的争论最为突出。从哲学方法论来说是科学的认识论还是艺术思维下的感性论为基础的矛盾焦点。由此,总结、梳理的目的事实上是为解决声乐技巧问题体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争论归争论,对本论文来说并不是研究的核心,提出的原因在于为本论文提供理论依据,多年来的演唱学习的实践,经常会遇到学习的困难,往往对技巧的词汇难于理解,对技巧的本质、实践性还没有一个充足的认识,借此通过研究生论文的撰写,通过查证大量的相关资料,梳理出自身对演唱技巧训练的实际中产生的矛盾进行研究,问题的提出不是别具新材,独树一帜。考虑到矛盾的概念太过哲学概念化,如果只将研究的题目立为声乐技巧训练中的矛盾,重心显然落在了矛盾上,唯物主义哲学的概念性太浓,不小心会落入到概念的堆积中而不能自拔,再者,歌唱的实践告诫,太过理性不太适合演唱技巧的把握,直至在阅读于润洋先生《音乐美学文选》中邢维凯教授的《音乐审美经验的感性论原理》与于润洋先生《音乐史论问题研究》中的《音乐形式问题的美学探讨》,不敢说站在了一定的认识高度,但似乎对声乐技巧研究的方法论产生了些顿悟,也捋出了一些头绪,来撰写此文,可能还不太成熟,但对于一个年轻的声乐学习者来说,有了这份激情与执着应给予的更多的是鼓励。从这一视角出发,以音乐美学中的审美经验的感性理论为研究的方法论,研究声乐技巧的矛盾,通过网上搜寻,资料整理,翻阅刊物等手段的考察并没有与本论文相同的论文发表。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音乐美学感性论、形式论、心理学等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对声乐技巧中的矛盾进行探究。

[1][7]李超着,声乐艺术发展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xx.316.57.

[2][3][4]【美】杰罗姆·汉涅斯着,黄伯春译,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214.330.3.

[5]于润洋主编,音乐美学文选,[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xx.360.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小词典,[m].商务印书馆,1980.249.

[8][10][16]弗·兰皮尔蒂等着,李维渤译,嗓音遗训,[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xx.154.159.30.

[9][18][21][22]管谨义编着,西方声乐艺术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xx.299.241.230.

[11]尚稼骧着,欧洲声乐发展史,[m].华乐出版社,20xx.349.241.

[12][13]陈先达主编,杨耕副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127.137.

[14][15][17]郭克俭着,声歌求道--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m].文化艺术出版社,20xx.15.15.17.

[19]音乐译丛(2),[m].人民音乐出版社,[m].1979.91.

[20]李强,“气”在古代声乐理论中的基础地位[j].北京:中国音乐(季刊)20xx.(2)。

第一部分:序言,分为两层次:一、论题提出的理论背景,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声乐技巧与矛盾的关系,分为三个层次,一、声乐技巧本质,二、技巧矛盾本质,三、声乐技巧与技巧矛盾的关系。

第三部分:是本论文论述的核心部分,即声乐技巧中的矛盾,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一、呼吸技巧中的矛盾,二、面罩共鸣技巧中的矛盾,三、声音转换技巧中的矛盾。

第四部分:分析声乐技巧中的矛盾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结语,对全文进行归纳和总结,力求从声乐美学高度进行理论升华,得出分析声乐技巧中的矛盾对声乐技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论点。

本文紧紧围绕声乐技巧的矛盾这一核心,采取逐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分析论述,从艺术思维的角度着手,借助哲学、音乐美学、声乐心理学、声乐生理学相关知识,运用哲学思辨与分析的方法与声乐技巧的实践相结合,对技巧蕴含的矛盾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进而揭示矛盾、解决矛盾,以利于提高技巧,艺术的歌唱。对相关的材料采取阅读图书、刊物资料,网上搜寻获取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整理,分析、比较与研究,为本文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增强本文的理论性、科学性、实用性与实践性。

自从美声唱法发展至今,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声乐理论家一直在为声乐技巧的`发展在不懈的探索着。在声乐的演唱的实践中不断地在摸索着、总结着适合于自己的歌唱方法和技巧。因此,声乐技巧是众多个主体体验的技巧,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和范畴属性。

正是在这特殊的声乐艺术领域里,技巧本身势必以其各种存在形式表现着、呈示着,被主体所感受着、总结着。其技巧中的矛盾也正是在众多主体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技巧中的具有哲学辩证统一意义下的一种存在形式,而这种存在形式由于其主体的多样性导致的技巧的多样性从而所呈现的矛盾形式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由于受技巧审美性质的制约,使得矛盾本身又具有了感性的意义和本质。而这一意义和本质对于声乐技巧中矛盾研究方法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笔者在论文的前两部分着重在方法论的论述中着重了笔墨。

对声乐技巧中的矛盾的探究,不单单是为了矛盾而矛盾,也不是为了技巧而技巧。尽管矛盾赋予哲学唯物辩证法的独立核心本质,但在声乐艺术领域研究技巧中的矛盾,其本质除了具有哲学唯物辩证法意义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声乐技巧中的矛盾,其性质是审美经验下,主体技巧的外在声音表现形式。既有形式的一面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而成为内容的一面--技巧。如何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艺术的思维去分析、理解、实践矛盾,提高技巧,体验技巧,艺术的歌唱。正是本论文撰写的意义所在。辍笔于此,对于论文中相关的观点、看法、体会可能还有许多与专家、学者不一致的地方。就当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充满着对声乐艺术追求的激情与渴望。

法学硕士开题报告篇十二

全球每年因为火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地震灾害的5倍,发生频率为各种灾害之首。火灾的危害性也极大。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这类建筑人口密集、设备复杂,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云梯所能延伸到的极限也就100多米,况且大部分消防车云梯极限也就50米左右。因此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实施外部消防难度很大,所以必须依靠建筑物自身的消防系统来进行消防。除了建筑设计、材料运用、消防管理以外。火灾报警控制器的稳定性、即时性和可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1).plc是建立在单片机上的电子产品,而单片机只是一种集成电路,两者没有直接的可比性。

(2).单片机能够构成各种系统,从小型到大型都可,plc是单片机应用系统的一个特例。

(3).各个plc有相同的工作原理,类似的功能及指标,并有一定的互换性,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编程软件也向标准化方向发展。但单片机应用系统则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功能各不相同,质量也相差很大,学习、使用和维护都有一定的困难。

直接使用单片机开发控制系统,对开发者要求相对较高,而且周期长成本高,对于一些稍微大点的系统需要反复做软件和硬件试验,以测试系统的稳定性、耐久性,印刷电路板的制作也需要一笔费用。一般从工程实际的角度选择单片机开发及plc开发的原则是:

(1).对于定制式工程这种重复性很小的工程,一般采用plc方案来进行开发。采用plc方案是快捷的途径,且成功率高,可靠性好,但单个控制器成本会较高。

(2).对于大批量产品,应当采用单片机进行开发,虽然研发过程较长,制作电路板需要一定的费用,但形成一定的规模有利于降低开发费用。但需要大量的测试及有丰富经验的设计人员。

火灾报警控制器需要高可靠性及稳定性,对于机电控制是很好的选择。并能提高开发速度,节省成本。

plc的发展历程,可以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说起,自从推出取代普通继电器的控制装置以来,plc得到了快速的发展。plc的功能也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并且随着信号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plc从最开始只能处理开关量的基础上增加了模拟量处理和运动控制等多种功能。今天的plc已经不再局限于逻辑控制,在运动控制、过程控制等领域都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近10多年,随着plc的价格不断下降,以及用户需求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小设备开始采用plc进行控制。plc在中国的应用增长飞速。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基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plc的需求仍然会高速增长。如前所述,通用plc应用专用设备时候就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嵌入式控制器,并且其比普通的嵌入式控制器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好的稳定性。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原来采用嵌入式控制系统,但由于plc可靠性高稳定性好,已逐步转向使用plc作为嵌入式控制器。

plc作为一种电子产品,在没下载任何控制程序之前,其没有任何控制功能。它实际上是一种专为工业环境开发的控制平台,必须经过二次开发才可以达到目的。因为需要对其进行编程和调试。

用plc设计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好处有:

(一)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 高可靠性是火灾报警控制设备的关键性能。plc由于采用现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采用严格的生产工艺制造,内部电路采取了先进的抗干扰技术,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如某些公司的plc平均无故障时间高达30万小时。有冗余cpu的plc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则更长。

(二)部件配套全,功能完善,适用性强 plc有大、中、小各种规模的系列化产品。可以用于各种规模的集成的火灾报警控制器。可适用单个房间的控制、单个仓库的控制、整个大楼的控制等等。且现代plc大多具有完善的数据运算能力,故可对火灾探测器产生的数据进行各种分析计算。

(四)系统总的设计、建造量小,维护较为方便,改造容易 plc用存储逻辑代替接线逻辑,使外部接线大为减少,使控制系统设计及建造的周期大大缩短,维护也较为容易。

(五)plc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 新近出产的品种底部尺寸小于10厘米的,重量也小于150克,功耗仅仅数瓦。由于体积小,所以容易装入机械内部,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理想控制器。

通过做这次毕业论文掌握熟悉和了解消防问题和设计背景,并且了解plc(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为今后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课题任务主要是:根据消防报警控制器需要安装的位置,选择合适的plc,火灾感应器,报警执行器、触摸屏等器件。并将其连接起来,集成为一个系统。在设计这个控制器的时候,还需要考虑集中消防报警等问题,为以后开发更高层次的功能留下接口。

本文将重点研究采集自探测器的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分、综合后得到相应的正确的结论。除了节点的数据处理外,还需要综合考虑集中报警系统的数据处理模型,实现为软件。

本文将就设计出的报警控制系统绘制出电路图,准备购买实际的电子元件,并进行测试。

法学硕士开题报告篇十三

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研究。

杜三妮。

岚皋中学。

随着新课改教学的不断深化,在近几届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以下现象:

(3)还有一部分学生平时完成的习题量也不少,但是仍然没有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在作业和考试中仍然经常出错。长期下来,这些学生虽然学习态度十分端正,但成绩却不能有效地提高,更有甚者逐渐沦为“差生”。对于以上这些现象,往往会笼统的认为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不高,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我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仔细研究学生的解题过程后认为,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能力不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提高的障碍之一就是数学阅读能力较弱,这是目前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数学阅读能力的障碍造就了一批数学学习的”差生”。

因此,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加强中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从而提高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效培养中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优化教学效果,提高中学生学习效率。所以确定开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研究》这一课题。

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有相同之处,都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和信息载体吸纳加工的过程,包括语言符号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数学阅读理解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理解力。就是把新的概念或结论纳入到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使之获得明确意义的能力。

2、语言转换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在图像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三种不同形式的数学语言之间,或在同一种表达形式的数学语言内部进行转换的能力。

3、语言表述能力。是指学生能正确地把解决数学问题的观点、思想、方法、过程、结果等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述出来。

4、概况联想能力。就是根据问题中所给信息,进行分解、组合、交换、编码和加工处理,通过联想、归纳、类比和转化,从中抽象出问题的本质,进而辨认出其对应的数学模式。

5、有效猜测能力。指学生能够根据已知信息,不被问题的类型、表面现象所迷惑,最大限度地分析和估量所提供的具体材料,运用数学公式、定理或生活常识去推测、判断和发掘有关的结论,从而做出有效猜测的能力。

6、直觉创新能力。指学生在阅读中依据一定的个人体验,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为基础,通过感悟、猜想、合情推理等直觉的认知活动、理解活动与发现活动,对要解决的问题从逻辑意义上的认同过渡到心理意义上的认同,进而超越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渐形成一定的直觉思维能力。

本课题从实际出发,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搜集整理高中学生有关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总结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研究寻找培养高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策略,努力提高高中生的数学语言应用水平和数学阅读能力。

2.学习研究文献,搞清楚影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因素,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

6.改进后的方案实施,跟踪分析,反馈调整,积累数据资料,形成成熟方案;

7.对比与分析:进行与同层次学生与受试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测量对比,进行分析,检验方案的效果;进行测试前后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测试与分析。

8.进行本课题研究的反思总结工作,形成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和经验教训,顺利结题。

课题成果:

附件:

1、立项书复印件。

2、搜集整理文献资料并打印成册。

3、高中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调查报告。

4、高中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访谈实录。

5、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文本及电子文档)。

6、研究论文汇编。

7、教育叙事,随笔等。

法学硕士开题报告篇十四

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现在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你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目前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所以,你的硕士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

第二,为什么要写这个

这个主要是说明你这个选题的意义。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别人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论价值了。那么你要说清楚你从文献综述中选出来的这个题目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占什么地位。这就是理论价值。

然后你还可以从实际价值去谈。就是这个题目可能对现实有什么意义,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等等。

第三,如何写

在开题报告里你还应当说清楚你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有了问题,你准备怎么去找答案。要说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时,重点阐述你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等等。

在上述三个方面中间,文献综述是重点。没有文献综述,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题目,也不知道这个题目别人已经做得怎么样了,所以你要认真进行综述。当然,综述的目的还是引出你自己的话题,所以不能忘记评述哟。

复式结构

实际上,我们在撰写论文时,并不一定要拘泥于伞式结构一种模式。应根据论文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构思有关阐析、推理及反驳等论证的实质部分如何穿插安排、展开,才能全面、准确、简明地说明问题,可以灵活运用 复合型结构 。

学术论文正文的写作,多采用伞式结构,以伞式结构作为论文的主框架,其具体形式常见为图2-10所示。

学术论文常采用标题和序号,因为通过它们可以鲜明地突出论文的主要内容,使结构脉络清晰,且富有一种整洁有序、循序渐进的节奏美感。

标题和序号可分为若干个层次,编号系统常采用:

一 (标题)

二 (小标题)

(次级小标题)

(1) (阐述事实小项)

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方法

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和提高,与从事科研开发工作一样,必须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毕业设计论文应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能反映出作者所具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也常用 引论 概论 问题背景 等作为标题,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

首先阐明选题的背景和选题的意义。选题需强调实际背景,说明在计算机研究中或部门信息化建设、管理现代化等工作中引发该问题的原因,问题出现的环境和条件,解决该问题后能起什么作用等。结合问题背景的阐述,使读者感受到此选题确有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确有研究或开发的必要性。

综述部分

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或开发都是有学科基础或技术基础的。综述部分主要阐述选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通过与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论,说明自己的选题是符合当前的研究方向并有所进展,或采用了当前的最新技术并有所改进,目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选题的意义。

其次,还能反映出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从大量的文献中找到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内容,这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对同行研究成果是否能抓住要点,优缺点的评述是否符合实际、恰到好处,这与一个人的分析理解能力关系密切。

方案论证

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并完成文献综述后,很自然地就要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在写作方法上,一是要通过比较显示自己方案的价值,二是让读者了解方案的创新之处或有新意的思路、算法和关键技术。

论文主体

主体部分的写法,视选题的不同可以多样化,研究型论文和技术开发型论文的写法就有明显的不同。

法学硕士开题报告篇十五

选题的目的、意义(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海拔差异就是利用海拔差,针对要进行参加比赛、参加体育的考生进行的赛前和考前的集训。本课题研究的是世居高原的体育考生(冷环境的刺激)、通过短时间的训练。下达到比世居海拔要低的高海拔进行考试。丽江相对于昆明来说、就相当于高原、丽江体育考生在每年的三月份都统一上昆明参加体育专业分考试(云南省统一举行)。然而高原训练是当前运动训练中的一个热点。与相对低的高原相比,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作为一种特殊的训练方法,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和体育考生的成绩将起到巨大的作用,但还有许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掌握它的规律性才能运用成功。

针对海拔差异对丽江体育考生成绩的影响。能够让丽江带训体育考生的教练有一定的帮助。让前人的经验来更进一步的提醒和引导。让丽江体育考生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努力。海拔高度让我们占据了重要地理位置,还有就是天气也给我们创造了有力条件。让云南体育重新审视我们丽江体育考生的成绩;让中国乃至世界认识丽江海拔高度创造的运动成绩;让我们的体育考生考出更好的成绩。然而当高原世居者从高原到达次高原,即脱离低气压、低氧环境,进入到正常大气压,正常氧含量的环境时,适应了高原环境的生理机能需要作重新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此间可出现心率减慢,心搏量增加,过度通气消失等,这种改变称为低原反应或脱适应。

这种“脱适应”反应,可能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还会出现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心率缓慢、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肺动脉高压逆转等症状,对身体造成不良后果。对于世居高原体育考生来说,专业考试在次高原举行,机体从习惯的低压、低氧环境到相对的高压、高氧环境,这种外环境的改变必然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产生影响。次高原的高压、高氧环境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是否会出现次高原反应(脱适应反应),如何影响世居高原体育考生的运动水平;如何根据次高原考试时间和运动员下高原后身体机能的变化而确定下高原的时间等,这些都是高原教练员所关注的问题。

从而了解宁蒗的体育考生的成绩状况(短跑。中长跑。耐力性项目等)…更好的利用海拔高度、天气等条件;使丽江(宁蒗)体育考生的成绩提高的基础上。在考前提前两星期以上的适应时间上昆明。致使世居高海拔的体育考生在高住高训转化适应低住低训;使丽江体育考生的成绩在原成绩上得到一定提高。

昆明位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中部。海拔1895米;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市区中心海拔高度为2418米;宁蒗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县城在海拔2240米的大兴镇。

选题的研究现状(理论渊源及演化、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丽江相对于昆明来说,就相当于高原。然而高原训练是当前运动训练中的一个热点。与相对低的高原相比,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作为一种特殊的训练方法,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和体育考生的成绩将起到巨大的作用,但还有许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掌握它的规律性才能运用成功。高原训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伴随世居非洲高原的中长跑选手的崛起,国际上已经注意到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并开始有意识地开展高原训练以及对它进行研究。

高原训练在国际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63年前后(1963年国际奥运会在海拔2240m的墨西城举办),世界各国纷纷开展了高原训练,纵观这50年的发展历史,可将高原训练概括为4个阶段:萌芽阶段(50年代);第一个高潮阶段(60年代);争议中的探索阶段(70~80年代);快速发展阶段(90年代以后),高原训练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西方一些国家在重大的赛前对竞技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已形成体系。

一、高原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现状中国是开展高原训练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61年春,国家体科所陈宝庆等对八一队36名中长跑运动员在昆明冬训四个月期间的生理机能进行测试,至此开创了中国高原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先河。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同良好的政治环境有关,也受到经济、社会文化和人们思想的约束。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尤其在耐力项目中,居住在高原和高山地区的运动员对我国耐力性项目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高原运动员来说,由于世居或长期生活在高原,通过一系列代偿反应,已基本对所居住海拔高度低氧环境产生钝化,如何更好地提高高原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目前、全世界约5亿多人口居住在高原、高山地区,约占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尤其在耐力项目中,居住在高原和高山地区的运动员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并处于领先地位。早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地处海拔2500—3000m的埃塞俄比亚优秀运动员阿贝基拉获得马拉松冠军,之后,他又多次获得该项目的金牌。处于非洲同样地理条件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和摩洛哥的长跑运动员相继也获得了国际长跑冠军。

在我国,地处高原的云南、内蒙古、青海、甘肃的运动员,对我国耐力性项目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并有着重要的地位。世居高原人的生理特点:人在高原生活,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增高与神经系统、体液调节有关。世居高原的人,由于机体长期受缺氧刺激,促使红细胞生成素增多,红细胞生成增加,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增高。世居中等高度地区的人群,由于长期受轻度或中度缺氧刺激,产生了代偿性反应,从而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机能都较低海拔地区人群强,对于从事耐力性运动极为有利。(nextpage)

对于海拔差异对体育考生影响这片领域研究的既有代表性的文章目前作者未查到。在我所查阅的文献资料中,前人对高原训练的研究是比较全面:人类自逐渐揭开高原环境的奥秘,认识其对人体内环境的影响以来,约有100多年历史,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其时间不过半个多世纪。国际高原训练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63年前后、尤其西方一些国家在重大的赛前对竞技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已形成体系。

中国是开展高原训练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61年春,国家体科所陈宝庆等对八一队36名中长跑运动员在昆明冬训四个月期间的生理机能进行测试,至此开创了中国高原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原训练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高原训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原训练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完善;训练方法也在不断改进;科学化训练程度不断提高;并建立了一些新的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高原训练的成效明显增加。但是由于高原训练在刺激机体产生潜能的同时,也给机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血液浓缩造成循环阻力加大、对肌肉代谢的不利影响等。据报道,采用高原训练的项目已经发展到了几乎所有的奥运会项目。

我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有:1:陈文聪。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高原训练的起源、现状及发展方向)2:山本正嘉。高原对人体运动的影响。体育科学(日本),1990。3:安彦(1984—),女,山西太原人,助教,研究方向:运动生理学。久居或世居高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4:海拔差异影响大学生达标成绩的研究马小明1,任中海2(1?青海民族学院,青海西宁810007;2?青海大学,青海西宁810004)5:张冰中国体育博士xx。3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模拟不同时程高原训练对大鼠心肌影响的机制研究等等。莱文最初的成功实验是将9名长跑运动员分为两组:低地组3人,居住训练在1300m训练4周,用心率、血乳酸和摄氧量监测训练。高原组(6人)与低地组相比:摄氧量高5%;5km计时快30s;血容量高原训练后,高原组增加500ml,低地组下降150ml。该作者认为对高原的适应是提高运动能力的最重要因素。1994年冈德森(stray—gundersen)和莱文再次作高住低练试验,6名长跑运动员先在平原(海拔150m)进行4周训练,接着高住低练4周(高住2500m,低练1250m)之后,又在平原减量训练2周,前后共10周,4次测试,内容有:5km计时跑,亚极量跑台运动员时间,最大摄氧量,无氧能力,经高原训练4周末运动员在平原运动的能力最佳,无氧能力也出现较高值。马尔丁(martin,1994)利用高原缺氧效应结合短时间下山(每周2—3次)完成速度训练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在加利福尼亚基地,利用莱克—塔霍(1990m)和奥兰治韦尔(120m)进行(中间距离132km)交替训练;在亚利桑那基地,利用弗拉格斯塔夫(2134m)和菲尼克斯(332m)进行(中间距离22km)交替训练。目前,高住低练法已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并已用于高原训练中。

1982年日本泳联进行了两次高原训练,第一次是在美国科罗拉高原(海拔1800米)停留21天,在此期间反复多次到海拔4400米处进行跑步训练,其结果是女运动员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都增加,且多数人的运动成绩都得到提高,德国著名教练居?兰根(现澳大利亚执教。以前曾执教于中国)建议高原训练安排3一5次,且海拔高度逐渐升高。例如:第一次,800一2300米;第二次,2300一3400米;第三次,一800米(中跑)和2300米(长跑),每次高原持续时间不断变化(如4一6一3周)较为有益,夏天,他常把队伍拉到墨西哥的托卢卡绿荫覆盖的丘陵(海拔2300米),长满树木道路宽阔的山地(海拔3200米)处训练,这些作法,打破了1974年墨尔本国际运动医学学会第20届运动医学会议所规定的界限,即超过2286米高度的训练要给予密切的注意,并禁止在3048米以上高度举行比赛,在实践中,高原地区运动员的训练高度也超出了这一规定。李福田先生剖析我国男子中长跑成绩落后的原因时指出:目前我国地处高原的省、区长年在高原训练,赛前下平原比赛,运动成绩也取得了一定的提高,但忽视了高原与平原交叉的系统训练,尚未充分利用高原效应的作用。高原训练;高原。平原和低海拔的交替训练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理想的成绩。

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综合国内外对此课题(高原训练)的研究。接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有利于本地区的独特见解和创新之处。致使丽江体育考生的成绩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和让带训教师在总结上次经验;来更好的带好下一届的体育考生。

论文(设计)主要内容(提纲)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昆明—丽江海拔差异;丽江体育考生(宁蒗民族中学、丽江市一中)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访谈法(调查法)

2。2。3实证法

三:昆明、丽江两地海拔差以及气候环境的比较。

3。1昆明市中心的海拔高度和气候环境

3。2丽江市海拔高度以及气候环境

3。2。1丽江市城区的海拔高度以及气候环境

3。2。2宁蒗县县城的海拔高度以及气候环境

3。3昆明、丽江两地海拔差异以及气候环境的比较

3。3。1昆明、宁蒗县县城两地海拔差异以及气候环境的比较

3。3。2昆明、丽江市城区两地海拔差异以及气候环境的比较

3。3。3两地海拔差异、气候环境比较总结(nextpage)

四:总结丽江部分中学体育考生自xx—xx年两地考试成绩比较

4。1丽江部分中学赴昆明前所测成绩

4。1。1宁蒗县民族中学

4。1。2丽江市第一中学

4。2丽江体育考生上昆明考试的成绩

4。2。1宁蒗县民族中学

4。2。2丽江市第一中学

4。3两地考试成绩比较

五:带训老师为何提前两星期带体育考生上考试地

六:归纳两地海拔差异对丽江体育考生的影响

6。1低压低氧对体育考生训练的影响

6。2训练方法和手段对体育考生的影响

6。3上考试地对体育考生生理的影响

6。4考试前、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

6。5上昆明为何会出现这一系列问题

6。6针对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方案

七:建议和相对应的措施

八:参考文献

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主要问题:根据自己的实践以及经过访谈、调查丽江体育考生基本情况进行片面性的了解。依据了解的内容以及结合自己对丽江部分中学体育训练情况的了解。进行总的构思,融会贯穿。阐述丽江与昆明两地海拔差异、气候环境的偏差、以及在此基础上归纳其影响的原因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及相对应的措施。调查、访谈、查阅资料时所得到的资料不尽全面。在此过程中涉及到相应的访谈。相对所用的时间和精力就多也比较困难。

重点:研究利用本地区的海拔、气候等优势如何更好的提高体育考生的成绩;两地海拔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难点:调查、访谈的全面性;资料的准确性;相关资料的的难查性。

研究目标:

1:了解两地海拔差异以及气候环境的基本情况。

2:归纳xx—xx丽江部分中学体育考生两地的成绩。

3:阐述海拔差异(高原)对世居高原体育考生的有关影响。

4:提出与实际相符合的建议及改进措施。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实证法。

技术路线:1。08。04—06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得到有力的数据。

2。08。06—07整理文献资料,让自己更进一步的了解丽江体育考生,心中明确那里的体育考生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3。08。07—09依据路线:古城区——宁蒗县的部分中学进行调查、访谈。得到有力的数据、较准确的信息。为本课题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实感。

实验方案:通过对宁蒗民族中学xx——xx届30个学生和丽江一中8个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访谈带训体育老师、讨论训练中出现和影响训练的因素、下达考试地所要注意事项及考试地对考生的相关影响;笔者参与实践(笔者属xx届高考体育考生)、访谈、实证法验证其真实准确性。

可行性分析:训练方面: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占有利条件。采用与世居高原的体育考生相符的训练方法(高原训练)与考虑时间而制定训练计划。在短时间内提高考生的运动成绩。从调查、实践等中得出这是可能的。

影响方面:海拔差对体育考生的影响(训练过程中相关影响、下达昆明的生理适应以及考试环境的相对适应等的影响)这些问题将在本课题中谈论到及作者提出对这些问题的个人见解。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海拔差异(冷环境)和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影响体育考生成绩已成为事实。引领云南其它地区的体育考生走进丽江的训练基地;将海拔差异训练影响体育考生成绩得到进一步证实;提出相对适应世居高原的体育考生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进度安排及预期结果:

进度安排:

xx。12。20—xx。01。30进行论文相关资料分析总结阶段:调查、访谈以及文献资料的分析。

xx。02。10—xx。03。01论文设计阶段:论文内容设计分析;论文设计规划。

xx。03。01—xx。03。15论文初稿的完成。

xx。03。15—xx。03。30对初稿进行修改、听取指导老师的相关建议。

xx。04。01—xx。04。20再次对初稿的修改。

xx。04。20—xx。05。25论文答辩准备。

预期结果:

结合宁蒗体育考生的实际情况及其占据的有利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自己所了解到的训练方法、手段等。进行分析、总结、探讨海拔差异对体育考生的相关影响。还有下达次高原考试所注意的问题。提出本人的建议。希望对带训老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昆明、丽江市海拔数据资料。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法学硕士开题报告篇十六

在初中阶段,地理学科经常被称为“小三门”、“次科”而不被重视。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出现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课堂纪律不好等问题,这种现象在初二下学期尤为突出。另外,初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升学压力大。鉴于这些现状,要实现初中地理的高效课堂,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中就显得格外重要。

同时初二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和中国地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我们迫切需要有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实际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便提高我校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学案教学法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正在被广泛而成功的应用于各种教学活动之中。

三、 课题研究内容

宜川县西郊初级中学初一、初二部分班级学生。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八年级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学案教学法,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正在被广泛而成功的应用于各种教学活动之中,地理学科同样有着适合于学案教学法生存的土壤,并且初中地理新课程力倡探究性学习,而学案教学法的主体部分便是探究性学习,所以借助新课程理念及学校高效课堂的推进,加强学案教学法在地理学科教学应用中的研究,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积极表达的欲望,主动思考,主动参与讨论分析的能力,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克服传统教学低效的弊端,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相信成功的学案教学法的应用,必将更加有利于初中地理新课标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课题研究方法

2、个案分析法:广泛听取初一、初二各班级和不同年龄段教师的课,观察评估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反应或反馈情况,总结培养或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3、问卷调查法: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学生在学案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功的经验,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归纳出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更有效的培养高中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讨论分析的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4.观察法:抽取样本,兼顾不同年级不同班级,观察和分析学生对学案教学法的不同表现,对比分析,不断更新完善。

六、课题实施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6月-7月,确定课题,组建课题小组,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确定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如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学案教学法认识情况(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

于我们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予以纠正。

9月—10月,阶段性小结(撰写报告或论文)分组研究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在集中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修订后期实施方案并撰写报告或论文。

10月—11月,研究实施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基础上调整实施方案,是研究能得以顺利进行,为课题顺利结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题鉴定阶段:11月—12月,课题总结。对各种培养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分类汇总,分析总结。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并申请结题,使研究成果得到认可,并能在全校得到应用和推广。

七、 课题参与人员

西郊中学七、八年级地理教师

八、 完成研究课题的条件分析:

1、本课题的研究能得到县教研室及校领导和有经验的老师的关注、指导。

2、宜川县西郊中学作为宜川县第二所初级中学,其校生源普遍较差,但是学校有一群积极向上、善于探索、研究的领导和老师,所以比较具有代表性。

3、西郊中学从20xx年开始已经开始使用“导学案”进行授课,有良好的研究基础。

4、研究者本人长期担任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并担任备课组长,对研究的效果可以适时跟踪,并且曾承担过学校校本研修工作,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法学硕士开题报告篇十七

当前,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失地农民随之越来越多,农民就业问题更是重中之重,研究和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补充和丰富我国社会保障理论体系,完善我国目前的就业保障制度,更可以探讨出解决我国湿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有效对策。同时,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可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完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也有利于减小我国的城乡差别,更大一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2、意义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之路,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能够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镇化和市场建设。充分就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才能正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1、国内研究综述

我们有以下几种建议来为失地农民提供保障:第一种,国土资源部相关文件这样要求“我们要对那些失地的农民提供长期稳定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而且要积极的配合各地方找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安置途径。”(梁世盛,20xx 年);第二种,杨盛海、曹金波 (20xx)指出,政府或社会保障部门应该建立一些特殊的社会保障政策,主要是面对失业农民的,根据不同年龄,建立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第三种,马驰、张荣(20xx)这样建议,有三个重要方面是解决失地农民的途径:补偿、保障、就业。其中就业尤为重要;第四种,梁世盛(20xx)指出我们要有区别有重点的实施社会保障,保障的范围应该包括养老保障、教育培训、促进就业、土地征用资金以及集体资产管理增值等方面,根据主次,有重点的要加紧实施。

2、国外研究综述

同西方国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相适应,也出现了多种理论解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托达罗模型等。刘易斯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质就是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向工业部门无限供给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寻求更多的经济机会而采取的流动行为。拉尼斯、费景汉等人修正了刘易斯模型,认为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是农业劳动力转入现代工业部门的前提条件。托达罗的人口迁移模型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根据“预期”收入最大化目标做出的。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做出了解释,在一定意义上对做好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1、访谈法

2、文献法

通过上校园网、图书馆、百度等网站搜集国内外有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研究。

本文研究目标:介绍袁州区湖田乡樟树村失地农民的基本状况,分析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以改善。主要特色:实地调查,准确清晰的反映农民失去土地后就业情况,更真实的呈现在读者的脑海里,引起读者的共鸣。工作进度:20xx年11月选题,20xx年12月完成开题报告,20xx年3月和4月完成初稿,20xx年5月完成二稿,20xx年5月20定稿。

[4]郭庆松等著.中国城乡就业发展战略研究(20xx-2010)[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

[5]梁亚荣.土地承包经营权应予以补偿——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土地征用补偿的影响[j].中国土地,20xx(4):21.

[8]潘光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研究[m].浙江:暨南大学出版社,20xx.

[10]吴婷.城郊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巧报镇为例[d].内蒙古大学,20xx.

法学硕士开题报告篇十八

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需要写开题报告,也就是报请上级批准的评审书,主要说明这个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的目的、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总体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选题是开题报告的第一步,“题好一半文”。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小学幼儿园开题报告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选题不合适。有的提出的问题太过“平庸”,有的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太多、太宽泛,提出的问题不切合实际,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如有一所小学的选题是“小学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此选题有意义,有创新,研究思路也比较正确,但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属于教育科研的尖端领域,应该是教育部需要研究的课题,一所小学明显不能承受,无法完成研究任务,因此应重新选题,注重可操作性。选题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题要合乎时代要求。要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要尊重教育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原则,当前的选题要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教师角色、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有许多符合时代特征的创新型课题值得我们去选择,去研究。二是选题要具有实践性。中小学教育科研选题,必须建立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选题要立足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要体现校本研究的理念,把学校当成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把教室当作研究室,搞好教育科研具体实践。三是选题要有连续性。

(1)一所学校前后的主课题要连接。前一个主课题通过几年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结题后,要以此为基础,向深一个层次或更广层次做研究,这样的研究十年、二十年下来,研究领域和对教育实践的推动就更系统、更有效。

(2)主课题与子课题要衔接。要紧紧围绕主课题研究目标来设计子课题,同时子课题与子课题之间前后左右要相互联系起来,形成本校教育科研体系。四是选题要有实用性。教育科研课题不能成为花拳绣腿,不能成为应付检查的花架子,要真正体现实用性。一是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要实用,要符合时代精神,具有创新意识,对具体工作有指导价值。二是课题研究的内容要实用,要符合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之需要,不能成为空泛的不可操作的理论问题。

一个完整的开题报告一般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或子课题设计)、课题研究过程设计、课题研究方法设计、课题研究预期成果等几个部分。在此,不一一陈述各个部分的写法,就主要的几个部分进行说明。

一个课题名称起得是否准确、恰当直接影响课题的形象与质量。一是课题名称要准确。准确就是课题名称要把研究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有一个课题名称叫“普通高中教与学品质提升的行动研究”,其研究对象是普通高中,研究问题是教与学品质提升,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二是课题名称要规范。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没有语法与逻辑错误,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三是课题名称要简洁。课题名称不能太长,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尽量不用,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但要尽可能表明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近几年来,出于课题所研究的问题的丰富性以及课题名称表达形式的创新,有些课题名称呈现了一些变式,如“分布式课程领导:一项合作与赋权的学校变革行动研究”课题名称中间使用冒号,“基于课例研究的区域教研范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与“电子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基于企业研修视角”两个课题名称中“基于xxx”或前置或后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同一研究领域”不等于“同一课题”,还包括同一研究领域内的不同课题。“现状”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重在对“现状”的分析、提炼和概括,而不是罗列。要聪明地借鉴而不是贬低他人成果,没必要将自己课题和他人课题“对立”起来,也不要“表白”过度。要用“文献综述”的形式进行。综述包括“综”与“述”两个方面。所谓综,就是指作者对占有的大量素材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使文献资料更加精炼、更加明确、更加层次分明、更有逻辑性。所谓述,就是对各家学说、观点进行评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成果的整理。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研究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缺陷,要是别的研究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具体地说,文献综述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包括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观点和论述等,这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经典性不够,可以从简。二是随时整理。要随时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开题报告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随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三是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而“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文献综述切忌把自己看过的文献一篇一篇地总结下来,一定要按照问题分类进行综合性叙述、分析与评论。

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研究目标要指向课题所想解决的特定问题。研究目标的表达要概括化,体现一定的抽象度,能够整体把握。研究目标一般可从理论性目标、实践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三个维度,分别描述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与发展性结果状态。例如课题《基于文化承创的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确立的研究目标是“回顾反思学校百年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理性思考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维度和路径,确立优质特色发展诉求中文化承创的操作体系,推进我校管理、课程、教学、师生、环境的优质特色发展,以优质强化特色,以个性彰显特色,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国内一流的学术性示范高中。”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能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研究水平。研究目标不宜偏高或偏低。

研究目标指向问题解决,研究内容落实研究目标。课题有了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更具体、更明确,它是一项课题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研究内容忌面面俱到,忌工作话语,要紧紧围绕课题名称特别是核心概念从各个侧面进行思考和选择,以子课题名称加研究要点的形式表达,以体现研究个性和特色。例如课题《基于文化承创的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确立的研究内容(子课题)包括百年文脉回溯及其价值研究、优质特色发展的理解及其实现路径的理性思考、优质特色发展诉求中学校文化建设纲要的研究、主题单元式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实践研究、学校文化资源平台建设的研究、“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建设的研究、“自能探究”教学文化的研究、教师自能发展共同体建设的研究、“自能发展”视域下的高中生社团建设研究等共计9项,每项子课题陈述研究要点,如子课题“‘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建设的研究”的研究要点是: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理性思考、“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的整体设计、基于创设物质情境的“晓庵天文馆”建设、以“晓庵天文研究所”为载体的天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炼“晓庵天文研究”的文化特质、评估“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建设对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意义。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小学幼儿园在研究内容设计与分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二是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三是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四是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只有在系统思维中认真、科学地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做好开题报告,才能为接下来的课题研究以及获取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打开成功之门。没有科学周密的开题报告,没有对一项课题研究的整体性的精心设计,就没有科研活动的发生,更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突破。

法学硕士开题报告篇十九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家用电器及办公用电设备的普及度越来越大,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加之随人们收入的提高,家用电器使用到越来越多的方面去了。因而用到的电能分配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各种电器在方便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导致引起火灾。据公安和消防部门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平均每天发生火灾358起,其中电器火灾占30%以上,其主要原因是超负荷、短路、电弧等。事故的发生与家用电器的插座密切相关。因此,研制出当家用电器出现安全隐患之时能及时切断电源的智能插座至关重要。

现如今市场的绝大多数出插座都不具备任何智能功能,极少所谓的“智能插座”也只是具备定时通断功能,而无法对非正常状况进行监测与断电控制,不具备真正的智能功能,并且性价比也不高。现有的插座已经不能适应各方面的需要,功能新颖的插座有着强大的市场需求。为此,我们将研究一种新型智能插座具有重要意义。本设计作品属于计量型智能插座。插座功能类似于单相多功能电表。设计思想为设计以微功耗单片机89c51为信息处理核心配有按键和lcd显示屏的智能插座。插座具有累计电量、计算有功、温度检测、过载保护、定时通断、自动报警、状态提示等智能功能。

二、本设计课题的主要设计内容、预期设计结果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主要设计内容:电子智能插座硬件系统由状态检测模块、单片机系统模块、电源模块、硬件时钟模块等组成。其中状态检测模块包括三个部分:温度检测、电 压检测、电流检测。电子智能插座软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结构,主要有信号采 集和处理模块、键盘管理模块。lcd显示模块、定时模块和插座继电器动作控制 模块。电子智能插座的外形设计等。

各模块作简单介绍:

1、电源模块

因电路需要直流电压供应,一般晶管放大电路需要正负12v,单片机需要5v电压。因而需要设计电源从220v电压的家庭用电转化为直流电源供电路工作。主要需考虑的是输出电压的稳定性和功耗。初步考虑使用整流电桥电路或者阻容降压电路。

2、电压和电流检测模块

电压和电流的检测相对简单。电路分别如下图:其中电流的测量也可以用电流互感器测量。

3、温度检测模块

温度检测可选用数字温度传感器或者直接使用数字温度传感器。

4、ad转换及单片机模块

此部分电路主要实现对采集的电压、电流及温度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通过单片机对其计算处理从而能在lcd上显示数据,并且控制继电器通断以达到限制功率安全保护的功能。初步选用stc89c52单片机及其组成的电路。

5、软件模块

电压检测,并在lcd上显示检测结果。当单片机得到的温度信号、电流信号或电压信号超过一定的限度,单片机会立即通过蜂鸣器和lcd报警,并控制继电器切断负载回路。此外,若用户开启节能功能,当电流值小于某一规定值时,单片机将进入休眠模式节电。

预期设计结果:电子智能插座将实现对用电设备的全面监控。这种插座具有累计电量、计算有功、温度检测、过载保护、定时通断、自动报警、状态提示等智 能功能。可用于空调、冰箱、及微波炉等家用电器的监控,也可以作为教学用的 测量仪器。同时也适宜家庭,出租屋,办公室,实验室等环境使用。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电子智能插座的各硬件模块及软件模块设计,及其外形设计。

法学硕士开题报告篇二十

摘要:开题报告需经指导教师、院(系)领导审查合格后,方可正式进入下一步毕业设计(论文)阶... (1)研究高校开展五人制足球...。

摘要: 武汉体育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学生姓名专业指导教师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1.意义现代足球比赛对边前卫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场现代高水...

摘要:1选题意义 阜师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足球活动中踝关节损伤的调查分析 现... 生活及上课中,学生在进行足球运动时,可能对足球运动的方法、规则等不够熟悉,易造成...。

摘要:嘉应学院体育学院 20xx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名称课题类型学生姓名赖国栋五华县琴江中学高中足球教学现状研究调查研究学...。

摘要:试论现代足球比赛的战术特征和发展趋势科学研究性质:体育科学应用研...

摘要: 浅谈足球普修课中接球技术教学中比赛教学法的运用开题报告内容一、本课题的目的'意义:

法学硕士开题报告篇二十一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开题报告本科。

一,题目,

二,选题依据(包括国内外背景,动态,2.理论及实际意义);。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可能的创新点。

四,完成研究内容的技术路线或研究方法:工作流程,时间安排,

五,进度安排及各阶段主要任务:

一般开题报告是一星期写完交给老师修改的,论文或者毕业设计都要经过n多次修改才能最终定稿,好好写吧,没有思路可以去找找指导老师,听听他的意见。

开题报告格式大体上都差不多,但是每个学校还是都会有自己的风格,找几份上一届的论文整套的(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答辩ppt等)参考下,就容易多了。

法学硕士开题报告篇二十二

学号。

系别。

专业。

指导教师。

职称。

项目成员。

1.提出问题。

通过日常生活中对普通花坛的观察,发现普通花坛固定不动,缺乏观赏性。提出能否设计出动态花坛这一问题。

2.研究目的。

设计可变形缩放艺术花坛,让花坛可以缩放,将花盆放在架子上,增加观赏性,展现动态美。

3.探究意义。

将艺术与花坛有机结合,可变形,使该花坛功能多元化,通过缩放机构展现动态艺术,增加可观赏性。

“动态艺术”一词最早由弗兰克﹒马利纳(曾为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执行主任,nasa下属单位)提出,是一种将艺术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人们对艺术的不断追求,该领域呈现整体上升趋势,索契冬奥会的五环就是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最好体现。查克?霍伯曼(chuckhoberman)花了数年时间研制了一系列的变形艺术雕塑,塑造了其在该领域的领军地位。既为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就要求设计者对两方面都要有所了解,这就造成了该方向门槛较高且人才匮乏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好的创意。然而这个领域还有许多方向值得人们去开发,并且根据每个人对艺术的不同理解也会产生出不同风格的作品。

缩放机构指自身具有大范围的空间变形能力的一类机构。机构空间变形可以是空间体积的改变,也可以是外观几何形状的改变。因缩放机构易于存放、运输以及模块化,使其在太空和建筑设计中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经济性,更因为很强的变形能力和变形时的美观性而受到广泛重视。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多种缩放折叠机构理论及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研究。一般来说,缩放折叠机构的研究会从缩放单元开始,多个缩放单元的组合可以使简单的单元拓展成复杂的缩放体。单自由度的缩放折叠机构由于控制简单并且具有可靠的缩放变形,因而受到很多研究人员的关注。缩放机构按照组成运动副可以分类为:纯转动副缩放折叠机构、纯移动副缩放折叠机构和其他缩放折叠机构。

法学硕士开题报告篇二十三

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我国的法治实践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成就,但是十年,使法治建设和法学研究都陷入了低谷。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也都走上了正轨,尤其是我国已经建成了自上而下的法律体系。这表明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种形式合理性的法律体系已经建立,中国已在根本上实现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历史性转变。但同时中国的法治建设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之争的过程中。首先,由于中国的法律体系是自上而下建构而成。在法治建设过程中重点受到关注的是法律体系的逻辑合理性,而社会事实以及规则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则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很多法律规范要么因其与百姓的现实生活无关而被无视,要么因其与社会风俗、生活惯例不同而没有得到人们的自觉有效的遵守。其次,西方权利话语的力量在立法及司法实践中被人为放大,而传统的道德因素却被排斥在法院门外,导致了像《秋菊打官司》中主人公秋菊那一类人的彷徨和无助,而原本为传统道德所不容的“恶人”却能逍遥法外。形式法治在法治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凡此种种,不再一一列举。

针对法治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也是指导我国法学实践的基础理论面临的难题。目前中国的改革进程已步入深水区,面对着快速发展和变化着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如何能够保证我们的立法既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妥善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又能够保持法律的稳定性给百姓合理的预期;如何能够在司法实践中既排除了其它干扰,保持形式法治的纯洁性实现程序正义,而又不以牺牲传统道德、社会习俗为代价。面对诸多难题,笔者认为仅仅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对法律的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必须结合法社会学的实证调查、自然法学的价值研究等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才能摆脱目前我国法学理论界面临的困境。而作为分析实证主义的一种新的修正形式的制度法学在法学领域能很好的融合道德和事实,通过制度事实理论,能够综合的运用分析实证的研究方法、社会实证的研究方法以及解释学的方法。因此,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如果能被我国法学理论界认真研究、借鉴和吸收,或许能很好的指导我国的法治实践。除此之外,本人因在读书、上课,参加学术沙龙、读书会的过程中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启发,带着深刻的问题意识认真阅读了麦考密克和魏因贝格尔的《制度*》,并对制度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也广泛收集了一些有关制度*的材料。这也是选择本题的背景原因之一。

1.1.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以实践哲学为基础的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在吸收西方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理论精华的同时,对法学展开解释学的、社会实证的研究,并把这几种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法学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也对中国的法学理论界自觉的开启一个研究具有本土特色的法学的新时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实意义:在中国面临社会转型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实现从人治向法治,传统之治向规则之治的转变,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挑战。而在向法治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现代精神与地方传统、法律的程序正义与国人的实质正义之间的关系则是问题的关键。而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在坚持法律实证主义立场的同时,实现了道德、规则和事实三者之间的沟通。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1.2文献综述。

笔者在将近一年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针对本文的论题做了长时间的资料搜集工作,资料搜集的范围也广泛的涉及到了中外着作、网络期刊等各种形式的资料。仅就本人能力范围之内搜集到的资料而言,目前中外法学界对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的研究还相当的薄弱。而对于制度法学的理论,学界的普遍态度还是认为其是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我目前接触到的资料来看,有关制度法学的理论,以麦考密克本人的作品居多。而爱丁堡大学也曾专门针对麦考密克的制度法学理论召开过研讨会,会后还曾以一本书的形式发表了研讨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本人能力所限,不能得到这手宝贵资料,对于研究制度法学的理论来说实为憾事。

就国内发表过的有关制度法学理论的文章数量来看,也只有几篇,研究者较少。笔者收集到的制度法学的学术期刊论文共7篇,但是只有唐仲清的《对‘制度事实’的法哲学思考》、陈金钊的《法律事实的定位与制度性事实--评制度*》、温博的《事实与价值的调和--制度法学的方*》三篇期刊文章谈到了制度法学中的制度事实理论。其中发表在南京大学法学评论上的陈金钊的文章还专门谈到了制度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关系。陈金钊教授把有关法律事实的学说大体上分为三类,一类是前提说,一类是对象说,还有一类是本体说。陈教授认为关于法律事实本体说的提出者就是制度法学的作者们,它认为,在这一意义上法律事实其实就是一种制度事实。同时,在他的这篇文章中,他还明智的指出了我国法学理论在法律事实领域研究的薄弱现象。因为我国深受大陆法系的有关法律的制定、解释、适用技术的影响,使得我国的法学研究主要片面的强调对法律体系的逻辑结构的研究,而忽略了对法律事实的研究。而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的理论无疑会增加中国法学研究的深度以及回应司法实践的能力。

在上述期刊文章中对制度法学的本体论和方*进行过全面的阐述的当属张文显所写的《超越法律实证主义和自然法理论--制度法理学的认识论方*和本体论》。文章指出,制度法学的理论之所以能够实现对法律实证主义与自然法的超越,其主要原因在于提出了一种新的法律本体论观,即把法律视为一种制度性事实,并在方*上对传统法学流派(主要指自然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社会学法学)的法学研究方法实现了突破和重组。其余几篇文章的内容大同小异,对制度法学的功过是非做了客观性的评价。而对制度法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实践理性”以及实践理性与制度事实的关系做出独到而深刻的探讨的是梁晓俭教授所着的《实践理性:一种方*意义上的探究》一文。在文中,作者精到的指出制度法学的作者们提出的关于“法律是一种制度事实”的理论体现了制度法学的作者们希望在法学的研究中结合分析法学和社会学法学的用心。法律作为一种制度事实,既有规则和规范在思想客体意义上的存在也有社会现实意义上的存在。因此,对法学的研究,要综合分析实证的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证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制度事实的存在依靠的是规则对客观事件的解释,而法律规则的背后体现的必然是制定规则的立法者的意志和目的,体现了他们的道德和价值观,所以要想知道规范具有何种性质,就必须首先弄清楚理性行为的性质,而这里的理性行为便是实践理性。通过实践理性,制度法学把解释学的方法运用到了法学研究之中。最终实现了制度事实和实践理性的完美结合。

除了上述所列的学术期刊之外,笔者目前没有搜集到任何有关制度法学研究的专着性文章,此外对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在博士或者硕士论文中进行专门研究的也较少。在笔者搜集到的有限的资料中,山东大学的博士生杨建军在他的博士论文《论法律事实》中的第一章“法律事实的概念”里曾有一小节来专门讨论法律事实与制度事实的关系。他认为制度事实与法律事实不同,制度事实是立法者为了实现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进行调整,而经过理性的抽象所概括出来的事实。因此,制度事实是立法者通过对复杂的具体事实进行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抽象事实。所以当具体的法律事实发生以后,法官就能依据法律规定的抽象事实对具体的纠纷做出裁决。一个法律规范一般包括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而他认为制度事实就相当于法律规范中的行为模式。而且他还认为,法官能够对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则规定的疑难案件做出格式化的分类和处理,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制度事实不仅概括在法律规则之中而且它还概括在法律原则之中,因此在面对复杂的案情变化时,法官可以依据原则中的制度事实对案件进行格式化的裁决。而法律事实与制度事实完全不同,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事实。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所有能够导致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就是法律事实。因此,他认为制度事实与法律事实的根本区别在于,制度事实是一种立法角度上的事实,而法律事实是司法角度上的事实。

在笔者搜集到的有关制度法学研究的5篇硕士论文中,其中有三篇论文的作者是出自同一个学校,西南政法大学。他们分别是论文《法律和道德的制度性结合--制度法基本理论研究》的作者席琳,论文《制度法学对法律实证主义的批判修正》的作者夏菲以及论文《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律--制度法学基本理论研究》的作者徐海同。还有另外两篇,分别是华东政法大学的赵建兵写的《浅议麦考密克的制度法理论》和重庆大学贾哲写的《制度*创制规则问题研究》。总体上,这些论文把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了对制度法学思想的梳理介绍方面,包括制度法学产生的哲学背景、制度法学的内涵以及制度法学的理论价值等等,鲜有文章讨论过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对制度法学的意义。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收集到的关于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的有限材料,认为各个学者大部分的讨论都是集中在有关制度法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哲学基础以及制度法学与自然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法社会学的内在联系。而对于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的来源、特征,以及它是如何解决以往法学流派的困境从而成就了制度法学,及其对中国法治的建设意义等方面却鲜有论述。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便在于此。制度法学体现在“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律”的本体论和多元的方*上的开放性,能够很好的融合和超越三*学流派的分歧,也能够为中国走出目前法治建设的困境提供很好的理论指导。

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从改革开放至今,在短短的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便建立起了完善的法律体系,中国的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这种在立法方面取得成绩,并没有掩盖司法现实方面所遭遇的困境。如反映法律与道德之争的“泸州*继承案”、反映法律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张力的“吴英集资案”、(虽然案例并不新颖,但是如果我们不做改变的话,谁能保证日后就不再发生了呢?)以及法院遇到的一系列的执行难的问题等,这种种问题处处都在暗示着一种没有道德支撑的、与社会现实相脱离的只依赖强力而存在的法律规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软弱无力。但是,我并不是在否认离开强力的法治是可行的。恰恰相反,我的观点是我们需要一种建立在形式法治合理性的基础之上的强力。而我国在形式法治的建设方面,付出的努力虽然可圈可点,但取得的成效,却不尽人意。因为大量的不符合程序正义的案例已经发生而且正在发生。如最近改判的发生在内蒙古的呼格吉勒图故意*、流氓罪一案,以及各种发生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刑讯逼供、非法取证等问题。

我国目前的法治困境促使我不断的思考,如何才能够在坚持形式法治的同时,借鉴和吸收实质法治的理想成分;如何能够在坚持程序正义的同时,也满足实质正义的要求;如何能够将国家颁布的法律转变为人们心中的法律?我国的法学理论研究是否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如果没有,那问题又出在哪?我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最终,在魏因贝格尔和麦考密克的《制度*》中找到了答案。

在西方,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结束以后,以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为理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形式法治的大厦不断的受到来自新自然法学派、社会学法学派甚至是现实主义法学派的攻击。自然法学派以新自然法学的面貌重新出现,并再次强调法律的道德基础;经济法学派则更重视法律背后的成本收益分析;社会法学派注重对影响法律的社会现实因素的考察,甚至提出“活法”的理论。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强力挑战。它们的产生本身便说明了法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旨在建立一种能够融合道德、法律、事实的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应运而生,并很好的满足了实践的需求。

而目前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如何能够把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进行很好的结合,并处理好形式法治理念与百姓心中传统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的矛盾。这是时代给我们的任务。而这一情形又与制度法学在西方产生的历史背景颇为相似。因此笔者认为,制度法学体现在“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律”的本体论和多元的方*上的开放性特征,能够很好的融合和超越三*学流派的分歧,也能够为中国走出目前法治建设的困境提供很好的理论指导。

1.3.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考察、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搜集和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自己的学术研究积累丰富的素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自己收集到的文献认真的阅读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

1.4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本文旨在通过对制度法学制度事实理论的解读,指出制度事实对制度法学的本体论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以及制度法*用制度事实理论实现的对以往法学流派瓶颈的突破。最后论述了制度事实理论对中国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本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前人有关的研究成果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制度事实范畴研究;第三部分是制度事实对法律本体论的贡献;第四部分是制度事实对于法学方*的贡献;第五部分是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对中国的法治建设的指导意义。

1.5创新点。

本文写作的创新之处是,笔者从制度事实的概念和历史发展脉络两个方面对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范畴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制度事实是制度法学的核心概念,为制度法学提出新的法律本体论观点以及综合运用分析的、实证的和解释学的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制度法学通过制度事实的理论得以将价值、规范、事实的因素融合进法律的概念之中,实现了对法律实证主义和自然法学的超越和突破。同时也揭示出了法律的制度事实理论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法治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6637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