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途径论文(精选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06:05:15
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途径论文(精选17篇)
时间:2023-11-29 06:05:15     小编:琉璃

阅读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我们需要多读书。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以下是一些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途径论文篇一

在21世纪,作为世界第一产业,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中国及亚太区的旅游收入将占世界旅游收入的一半,世界旅游中心将向亚太地区尤其中国转移。中国将是世界旅游市场竞争最富活力,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随着旅游业带来的勃勃生机,必然形成“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市场竞争新格局。竞争呼唤人才,呼唤着人才素质的提高,这为我们发展旅游高等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使我们的旅游教育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围绕着21世纪人才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要求,高等旅游教育必须面向未来,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教育的高标准和国际化,为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新型的旅游人才。

2问题提出的背景。

2.1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

要使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使其达到国际标准,走向世界,就需要拥有国际化的旅游人才。当前旅游人才的培养问题是非常迫切的。适应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人才,必须是全方位整体素质人才,其素质可分为四个方面,即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每一方面都有其具体要求。

2.1.1思想政治素质。

在各种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首要的,是根本的。对我国旅游人才而言,要求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基本路线,确定献身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德。旅游专业人才毕业后工作环境较舒适,待遇相对比较丰厚,很容易产生某种优越感,加上他们又扮演着文化使者角色,这就更需要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

2.1.2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内化于主体精神深处的品质,即反映主体对作为文化客体的认识关系,也反映主体对文化客体的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旅游人才在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了解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的主要文明成果,能从中外优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中吸取营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当代科技成果和发展前景;塑造适应社会精神的高雅气质,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素养,能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了解我国科技水平及成果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具有国际视野。

2.1.3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指个人为顺利完成某种特定的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相关专业知识和相应的能力。现代旅游人才在业务素质方面的要求是: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如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社会交际和公共关系的技能、独立获取和驾御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除具备上述能力外,还需要具备善于把理论及他人的经验成功地转化为适合本企业、本岗位模式的能力,正确判断与决策的能力,市场运作的能力及表达能力、外语交流能力等。旅游人才还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旅游行业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应运而生的新型产业,旅游市场、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资源的保护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都有待于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只有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才能打破常规与定势,预测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探索旅游业的发展规律,提出新理念并有所建树。

2.1.4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合称。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旅游人才实现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的基础。身心素质方面的要求是:强健的体魄和具有良好个人心理品质及人格品质。对旅游人才身心素质的要求更高,这是因为旅游业具有服务性的特点。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个人爱好的旅游者对旅游服务的要求不尽相同;旅游活动多种多样,有些情况难以预料;行业的特点和需要都很难保证从业者正常有序的工作时间和状态。面对如此纷繁、多变的工作环境和要求,旅游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2.2“入世”后旅游教育受到的挑战。

2.2.1“入世”后,旅游业面临的人才紧缺与旅游教育培养机制不合拍。

我国“入世”后,将有更多的外国旅游集团进军中国,比如饭店业,“假日”集团在国内管理的饭店已达30家,“万豪”15家,“香格里拉”15家,其他饭店管理集团也看好中国市场,准备进入。人才已成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人才供给短缺,必将掀起新一轮人才争夺大战,因此一方面急需大批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培养这些紧缺人才的途径不畅通,甚至根本就没有。目前最紧缺的人才有:总经理、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营销人才、行政总厨、复合型的工程管理人才、度假村管理人才、会展旅游管理人才等。上述紧缺人才有的是现有旅游院校尚未开设有关专业,没有培养渠道;有的`是行业发展太快,此类人才难找,与此相对照的是旅游教育培养了大批过剩的低层次的服务操作人员,造成人才和教育双重浪费。旅游教育如何根据市场的用人需求调整专业,培养相关人才,如何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短平快”的方式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培养行业急需的短缺人才就成为旅游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2.2培养模式单一,层次定位模糊。

旅游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培养的人才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型、复合型人才。然而大部分旅游专业脱胎于传统学科,如地理、历史、外文、中文等,专业背景往往过重,显出较为浓厚的母体色彩,缺乏应有的主体特色。从而导致培养模式单一,缺乏特色,几乎所有的旅游院校都集中在同一层面上培养相同类型的人才,不论是职高、中专,还是大专、本科的培养模式,几乎都是技能型的服务人才,从而导致旅游职高生、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毕业后就业很难拉出差距,几乎都是从最基层的服务工作干起,以致于旅游院校大专生、本科生频繁跳槽,甚至脱离旅游行业,造成旅游教育浪费。其结果是大批旅游企业缺乏中、高级管理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大量过剩,而大量旅游高等院校的学生又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这种现状就是由于旅游教育层次定位模糊,没有对旅游人才市场进行细分、没有找准自己办学的市场定位引起的。

2.3旅游院校教育进入买方市场时代。

在旅游教育的市场供求层面来看,它是随着旅游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当旅游业尚未如此兴盛的时期,旅游企业规模小,人才需求量不大,提供的就业有限。因此选择旅游专业的学生自然不会太多,在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供求关系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旅游院校与生源数量之间也基本可以达到相对的平衡。但是,收入增长带来消费结构改变,旅游需求升温,旅游市场平衡态被打破,新的饭店、旅行社、景点、运输公司等大量浮出水面,它们对人才的渴求又联带引发了旅游教育市场供求关系的变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得到旅游专业知识,而由于教育机制、资金以及“公共品”的特殊限制使旅游院校无法像企业那样迅速扩张以满足学生需求,于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旅游教育领域是一派“卖方市场”景象。然而这种状态并没有维持太久,由于中国要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梦想,由于“入世”引发了就业结构的变化。更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旅游院校教育不可逆转地进入到“买方市场”时代。旅游教育领域内,政府拨款、民间投资、校企联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等形成了独立的公办旅游院校,附属于综合大学的二级学院,或者隶属某大企业的培训基地等形式,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同时全国化、知识化、网络化的趋势也对一直以来层次不太高的旅游教育提出了挑战。更直接的市场供求影响因素来自于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旅游管理专业为工商管理大类下的子专业,与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并列,由于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十分走俏,削弱了旅游专业的吸引力,同时高等教育的扩招抢占了中等教育的生存空间,而后者一直在旅游院校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所以无论是旅游院校与其他类院校之间,还是旅游院校彼此之间的生源争夺战都说明了“买方市场”时代的到来。

2.4旅游业的大发展。

21世纪被称为大旅游时代,旅游在促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再很多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已经成为主要产业。支撑并发展旅游业,人才必不可少,为了培养并确保这些人才的供应,旅游教育极其重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人们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并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途径论文篇二

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传统会计和现代的管理学结合,其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企业进行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面临的外部竞争也越来越多,近年来,企业在管理上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创新,但是管理会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企业采取相应的策略,强化企业管理会计的创新。

(一)市场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处理速度都大大加快,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设备和产品不断更新,且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大大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市场需求呈现出一种小批量、多样化的特点,因此企业要树立市场化的理念,及时关注市场的导向,根据市场的要求来调整本企业的发展方向。

(二)动态管理观念。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得到了广泛的利用,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速度也逐渐加快,企业可以及时根据环境的变动而做出一些改变的策略。管理会计可以为企业提供决策上的支持,作为企业控制经营活动的参考,企业逐渐转变了传统的理念,在动态中进行管理,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时和外部市场的信息进行交流,从而不断进行分析和对照,促进自身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会计逐渐和管理结合,形成管理会计,在这里对企业管理会计的.变迁进行分析,可以从规则和路径两个方面对变迁和变迁管理进行分析。

(一)会计的变迁会计变迁的规则是为了弥补制度的缺陷性,并对一些具体的措施进行解释。其路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制度和组织之间的共生引起的变迁,二是制度之间的集合效应引起的变迁。

(二)会计的变迁管理变迁管理的规则是依据管理会计的指南形成的指引体系,变迁管理的路径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部结构性的变迁管理。二是以“收益/成本”为导向的变迁管理[1]。根据规则和路径的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变迁的具体的选择如下:第一,管理的路径不变,大致调整管理的规则。在这种调整下可以有两种方案,一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改变传统的“线性生产”的规则,主动利用网络环境下管理会计的方法和工具。二是强调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的特征,要研究本土企业的发展情况,找出适合本土的管理会计的工具和方法。第二,推进制度的变迁,找寻新的路径。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推动了管理会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且融入了互联网这个大的平台,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要想对这个层次进行突破,就必须对管理控制系统和信息控制系统进行创新,从而促进制度的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在符合市场化需求下,逐渐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二是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信息控制系统的作用,使管理会计你体系和组织的经营结构保持一致,相辅相成。

随着环境和组织的变化,通过决策制定的信息的类型和内容也要发生一定的改变。公司的治理理论为管理会计的任务和特点提出了一个新的认识观念,另外,管理会计系统还要为公司的生产和经营提供更直接的服务,公司经营的状况也间接对管理会计系统产生一些影响,因此,当决策层和管理层完全分离时,则将会完善董事会的职能,更好的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另外,还要针对目前社会的市场环境,对管理会计进行准确地定位,相应地提高管理会计的技术和方法[2]。

(二)管理制度创新和规范的结合。

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规范需要和创新紧密结合,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规范不严格,同时又缺乏创新,因此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比如规很多模较大的企业没有设立审计委员会,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情况进行审计,对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因此要将管理规范和创新机制结合起来,在企业中运用新的规范,以提高对企业内部的监督,减小不规范所导致的成本消耗。

(三)充分认识会计信息的“准公共物品”性质。

财务会计信息和一些管理信息都需要对企业的各个层级进行公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都具有某些公共物品的性质,在对信息进行公开时,会受到很多外在条件的关注,包括政府机构、其他企业和公众[3]。同时,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主要和信息的需求者有关,因此在公开会计信息之后,要注意对反馈的意见进行整理和改进,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会计也逐渐和现代的管理学结合起来,以适应多变的外部环境。对管理会计进行创新,需要重视管理会计系统的环境要素;将管理制度创新和规范的结合;还要充分认识会计信息的“准公共物品”性质,以提高企业管理会计的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蕊.浅谈组织结构变迁对管理会计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2:191+195.

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途径论文篇三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也迅速发展,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激流勇进,必须完善自身。而存货管理作为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它的发展状况可谓至关重要,它与企业经营目标、销售、生产环节、决策的制定、财务管理都有紧密联系。对存货进行会计核算非常重要,准确的会计核算可以保证公司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存货管理与会计核算相互影响。目前,中小企业对存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方法不够科学,简单死板。许多企业因为存货管理不当造成货物积压滞销,又因为会计核算不当造成企业报表不准确,资金利用不当,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慢,公司的正常运行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对存货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细对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和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存货;存货管理。

一、存货管理概述。

存货是一个公司能够产生价值、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即将生产出来的产品以及在公司运转和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货物。存货是企业很重要的一个运营环节,它控制着企业大部分的流动资产,存货管理包括对存货信息的管理和分析。存货管理是一个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将厂商的存货政策及价值链的存货政策进行行业化。另外,存货管理还有很多方式,其中,较为主要和常见的有拉式存货方法、计划方法与混合方法。拉货存货方法是根据客户需要来调整自身的产品配送。计划方法是先企业先进行预测,根据市场现况、产品可得性和需求量来推算出应生产多少产品。混合方法则是根据以往客户的需求量和公司自身对市场的分析进行生产。一个企业对存货进行存货管理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获利能力,同时合理的存货可以避免货物短缺,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有效降低存货占用的资金。存货管理更方便企业员工对货物进行控制和管理,同时能对货物进行详细记载,有效避免员工私自运输货物情况的发生。

2.中小企业存货的特点。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特点一般是以传统的“仓库管理模式”为主,但这种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仓库的存货日益增加,对中小企业来说,存货保持一定的数量十分必要,因为存货超过一定数量就会给企业造成压力,再加上市场的不确性因素,存货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减值,给中小企业带来经济困难。由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管理上的思想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善,相对于传统存货管理理念已有了很大提高。存货作为一个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基础,一定要使企业合理化、最佳化。

存货管理作为一个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公司企业目标的制定与执行、产品的供应与销售、生产量的制定与人员的分配以及公司的财务管理。存货管理作为公司管理的五大板块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企业在存货管理方面投入的力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企业存货占用资金差异的大小。大多数公司的管理者对存货管理都不够重视,为了降低生产劳动成本,一味地减少存货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正是因为企业存货管理方面漏洞百出,所以生产成本才会一直居高不下,存货管理混乱,资金流转慢,长此以往,自然会使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对企业资产会计核算不及时,导致企业报表不准确,企业资产不明确。为了提高竞争力,降低成本,必须明确存货管理的重要性。存货管理可以方便公司对货物进行清点分类,方便公司进行流动资产核算,可以降低货存,避免货物的积压,加快资产流动速度。公司如果能实现有效的存货管理,就可以合理安排库存,减小货物储藏及货物运输的费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提高获利能力。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取得显着地位,就必需意识到存货管理和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二、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存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企业存货管理需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财务压力大、融资困难,所以对存货管理不够重视,这就造成存货管理混乱,管理机制不完善。部分企业对采购人员和验收员的选用并不重视,很多中小企业为了节省人员开支,采购人员和验收员选择用同一个人。比如,采购人员先向上报账,拿到本次购买材料所需要的资金,但在实际采购中很可能出现原料降价的情况,因为采购和验收是同一个人,且整个过程无人见证,这就给采购和验收员极大的权利,使营私舞弊现象极易发生。如果采购的货物在生产完成后直接进入市场,出现问题就会对企业的名誉和发展造成极坏的影响。很多企业没有对采购制定计划,通常是凭感觉进行材料采购,对市场价格和行情没有足够了解,造成企业开支增加。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存货不够重视,企业存货管理制度漏洞百出,这样不仅给管理带来极大难度,而且还阻碍了企业不断发展的脚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多障碍。

2.管理者能力有待提高,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是管理的问题。中小企业对采购人员、存货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要求不高,参与库存的工作人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存货管理,造成存货管理混乱。而管理者将管理重点放错位置,将过多的精力投放在原材料的采购和成品的销售上,而忽视了存货的成本和资金。由于企业不重视会计核算,因此,相应方面的资本投入也相对较少,从而导致设备落后,电算化水平低。由于企业规模小、业务频繁,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往往要求会计核算人员身兼数职。会计与出纳岗位职责划分不清,缺乏监督和互相牵制。中小企业管理者由于素质不高,很容易出现独揽大权、任人唯亲的现象。通常情况下,个人的决定比较片面且不能很好地分析形势,做出正确判断。任人唯亲会在企业内部渐渐形成几个团体,影响公司团结,导致明争暗斗现象猖獗,这些都不利于公司发展。存货作为公司重要的组成部分,占用公司30%的流动资产,公司应选拔有管理才能、德才兼备、尽职尽责、且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来任职。管理者要学会与员工沟通,企业的市场部门、生产部门是联系非常紧密的两个部门,两个部门之间一定要多交流沟通,如果沟通不及时,很可能造成供应与需求不符的状况。如果货物多于市场需求,会造成货物积压,增加企业生产成本;货存少于市场需求,将导致企业流失大量市场,间接造成货物积压。由此可以看出部门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性,而部门领导者一定要做好这一点,以避免上述的'问题发生。

3.存货入出库以及会计处理环节的问题。

验货是将货物存入仓库前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很多企业对货物的验收并不重视,在入库前没有检查好货物而直接入库,造成在生产过程中部分产品无法使用,给企业带来一定损失。而生产后的商品,由于库存管理不完善,一些有保质期的商品被忽视,导致商品过期变质,直接给企业带来损失。此外,中小企业为了节省开支,验收和采购往往都用一个人,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以公营私、虚假账面现象的发生。此外,大多数公司采购什么原料,一次采购多少,都由采购人员决定,而真正的使用者、生产者无法参与到采购环节,出现采购的原料无法进行生产的问题,这对生产造成极大影响。

另外,有关存货入库的会计工作要严格制作会计分录,例如:

材料采购入库的分录:

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

原材料出库的分录:

借: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非生产零用出库。

借:费用科目。

贷:材料类科目。

在会计管理方面,很多企业目光短浅,没有为企业长远发展考虑,在处理财务方面出现很大问题。比如,实际销售收入没有作为销售收入数额计入账中,没有按实际情况生产产品,对付出的货款、收回的货款都没有及时进行登记。存货作为企业主要的流动资产,如果没有负责的管理者与会计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详细登记,会对企业运转造成极大影响。部分企业没有定期对企业存货进行清点,仓库保管员没有尽责,货物进出库手续不完整,材料使用、运输费用、人工费记载不准确,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困扰,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进步。

三、解决中小企业存货管理问题对策。

1.建立健全企业存货管理制度。

一个企业内部结构是否完善,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一个公司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那么在广阔的市场中就无法获取地位,即使在强大的资金支持下也不能使公司继续发展。而中小企业大多数因为公司规模小、管理人才紧缺,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缺陷。存货管理作为公司管理的五大板块之一,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企业经营目标、销售、生产环节、决策的制定、财务管理都有紧密联系。因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存货管理制度,采购方面要严格按照生产需要进行采购,按照公司订单情况和生产情况进行订购,可以有效避免多采购和因为货源不足导致企业停工现象的发生。在采购前要与供货商、购买方签订合同。配送原料方面,要按照买方需要发货,多发会浪费,少发则影响生产,因此,按照订单发货最为保险。定期盘点公司存货,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原料情况,定期进行存货清点,可以避免多采购现象的发生。企业内部还应建立起完善的审计制度,这是企业提高经济利润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公司规模小,很难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独立的审计部门,但也应在相关部门设置相关审计人员,由其成立审计小组。从审计人员提供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公司财务报表数据是否准确,采购的价格是否合理、质量是否过关、数量是否合理、合同及手续是否齐全,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采购和验收由一个人来完成而造成营私舞弊现象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存货管理制度,引领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2.提高存货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灌输正确的存货管理、会计核算意识与理念。

从上文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管理者综合素质和存货管理意识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管理者作为一个企业的灵魂,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质量。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的存货管理者素质普遍较低,这对企业目标的制定,政策的执行,销售与生产都会产生阻碍作用。企业领导者应充分意识到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及会计核算对资金流转、企业发展、库存管理的重要作用。而企业员工作为一线工作者,他们的素质高低同样影响着公司的运转,因此,中小企业应根据本公司员工素质的情况对他们进行培训,对其进行职业化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企业内部应形成培训小组,对加入的每一位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劳动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利润。存货管理者还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客观公正地选用人才,打破任人唯亲的状态,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一切以企业利益为基础。

所有会计工作者都要有存货管理及会计核算的理念。例如,1日,企业从光明工厂购入甲材料一批,专用发票上记载的货款为30000元,增值税5100元,前已付款200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25日,从胜利工厂购入的甲材料运到,验收入库后的合格品为95吨,短少5吨。后查明原因,短少5吨系被盗所致,保险公司同意赔款10000元。根据以上材料编制会计分录:

(1)入库。

借:原材料3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5100。

贷:预付账款20000。

银行存款15100。

(2)损失。

借: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1500。

贷:原材料1500。

(3)处理。

借:其他应收款--保险公司10000。

贷: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1500。

营业外收入8500。

(4)收到钱。

借:银行存款10000。

贷:其他应收款--保险公司10000。

3.科学设置存货管理岗位,改进存货管理技术与模式。

从上文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科学设置存货管理岗位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存在着许多问题。大多数企业存在采购和验收为同一人的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不断进步,公司发展业务也随之增多,一个人难免分身乏术,这就使企业在存货管理岗位安排上存在不足。如果想较好地解决存货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企业一定要仔细划分存货管理岗位,明确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各个岗位之间保持相互联系、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关系,严防跨部门插手存货管理问题。

部门之间保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关系可以很好地避免不良现象的发生。同时,每个公司都有自己不同的状况,公司首先要弄清楚自身存在的问题,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存货管理模式,也可以将各管理模式综合起来,各取所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21世纪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必须要做出非常多的努力。首先要完善自身,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不断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才能在世界经济中立足。库存管理作为公司管理的一部分,必须得到重视,做好库存管理,企业目标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企业计划才能更好地被执行,企业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供求变化。其次,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经济发展。根据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及时转变发展政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朝霞.提高中小企业存货管理水平的探讨[j].财政监督,2013(14)。

[2]张先治,于悦.现代企业存货管理理念与思路更新的几个问题[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3(9)。

[3]梅芳.浅谈零存货管理实施[j].财会通讯,2013(2)。

[4]徐雪玲,郭蕾.浅析我国汽车4s店库存成本管理[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2)。

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途径论文篇四

19世纪80年代起,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开始了科学管理的运动。在以罗泰为首的工程师们倡导下,产生了标准成本计算、预算控制、经营分析等管理手段的方法,上述方法被看作是管理会计萌芽阶段;在经历了执行型管理会计阶段及决策型管理会计阶段后,标准成本分析、差异分析、量本利分析、责任会计等用于决策和业绩评价方法也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管理会计进入到了全面战略管理阶段,战略管理会计也相应出现,其关注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提供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此时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质量成本管理、经济增加值计算等管理会计工具纷纷出现并运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战略管理会计系统逐步形成。

1978年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学术界对西方管理会计研究成果进行了大量的引进、消化、吸收,也相继出版了大量的教材,在管理会计学科的引进和拓展上,我国会计学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量本利分析、责任会计、标准成本、变动成本、转移定价、边际贡献和全面预算等这些管理会计技术在我国企业里得到了应用。但是由于信息获取成本比较高、管理会计工具可操作性相对低,国内管理会计应用很不到位,甚至于很多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会计岗位,财务人员的工作仍主要集中在记录与核算,仅充当“企业账房先生”的角色,管理会计的职能没有得到发挥。

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为企业内部管理者,工作成果主要是以管理会计报告的形式呈现。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既是提高企业管理者决策效果的需要,也是衡量管理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虽然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企业管理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目前仍然停留在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上,而对报告体系构建的研究较少,管理会计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及战略决策支持作用有待提高。具体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目前国内管理会计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理论阶段,研究过程中涉及的案例也是以国外为主,不能有效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管理会计报告也未结合服务对象、考虑报告使用者的实际需要。总体而言,目前国内管理会计可操作性不强,理论研究不能紧密联系实际。

2.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缺乏独立性。

从国内企业来看,由于管理会计受重视程度不高,财务工作仍然主要集中在记账、报账、对外提供财务信息的阶段,很多企业都未设立管理会计岗位,相当部分管理会计工作由财务会计或相关岗位代理完成,管理会计工作仍然依附于财务会计工作,尚未形成独立的而有效的报告体系。

3.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未能结合企业战略需要。

国内企业在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时往往未能从战略视角考虑,管理会计方法及其报告体系仍然在较为封闭的静态环境内运行,只着重于服务内部管理,而未涉及顾客及竞争对手等外部相关信息。当企业的竞争处于较低级状态时,传统的管理会计方法还能发挥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科技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企业管理已全面进入以战略管理为中心的时代。目前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显然还不能满足战略管理的需要。

三、战略管理视角下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功能。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科技及信息化的进步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管理会计作为管理工具应当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在战略视角下形成完善的报告体系,并至少具备下述几项功能:。

1.控制功能。

控制功能实质上是监督功能,通过管理会计报告系统进行信息反馈,进而实施过程监督来减小企业战略执行偏差,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可以将战略执行情况与战略目标比对,对产生的差异进行分析,及时采取偏差纠正措施;另一方面,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最初指定的战略目标可能与环境不在适应,通过信息反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并适时调整战略计划。

2.决策功能。

管理会计报告系统应具备战略视角,及时向公司管理层提供对战略决策有用的信息。一方面,及时反映市场环境变化,关注顾客需求及竞争对手相关信息;另一方面,挖掘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及价值链关键点,研究其产品或劳务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从长期来观察并预测产品和劳务能给企业带来的总收益,做到知己知彼,在适当的时机采取有效措施,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为满足战略管理需要,管理会计报告的内容应该是全方位的,既要反映企业内部信息,也要反映企业的外部环境信息;既要关注企业的自身利益,也要关注客户利益;既要顺应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也要符合短期经营目标。概括而言,战略视角下管理会计报告体系要从顾客利益、财务指标、业务流程及企业发展能力等角度来设计。

五、结论。

科学合理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是提高企业长期竞争力并维持获利能力的有力工具,其为企业的战略发展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的支持,但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及发展阶段不同,报告体系会有所差异。在实际管理会计工作中,为确保质量和效率,企业管理层应提高重视程度,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在战略视角下构建自身的管理报告体系。

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途径论文篇五

知识管理(km,knowledgemanagement)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管理学者彼得•杜拉克早在一九六五年即预言:「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受到1990年代的资讯化蓬勃发展,知识管理的观念结合网际网络建构入口网站、资料库以及应用电脑软件系统等工具,成为企业累积知识财富,创造更多竞争力的新世o利器。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21世纪的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是组织内的知识工作者和他们的生产力。”谭小芳老师认为,对于组织和个人,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都已经成为伟大机遇和挑战。

知识管理的概念在国内越来越热,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开始关注知识管理,并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实践,比如移动电信、金融证券行业、房地产等行业的先进企业。然而,谭小芳老师在咨询和培训的过程中,也了解到——大多数企业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文档管理的层面上,还有一些企业刚开始上知识管理系统的时候热热闹闹,后来却雷声大雨点小,慢慢地就没有人再使用建成的系统了。

谭小芳老师认为,在知识管理体系与内容整理同步推行的同时,还需要明确一点:知识管理的推行工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变革”,是对现有工作习惯的一种改变。员工在这个过程中的积极性是左右知识管理推行的关键因素,要从员工角度,转变促成知识管理。因此,为了更好的推行知识管理,让内部员工更快地接受知识管理,对待这种变革,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

1、对待知识管理的敏感性。

每个员工对于知识管理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在知识管理项目之初,要向全体员工说明知识管理的目标、愿景、主要工作内容以及对个人的影响(正面效应及负面效应)等,降低对知识管理的敏感性(抵触情绪),从而增加知识管理的透明度。

2、对员工能力的综合评估。

知识管理能否顺利推行下去,关键是看员工的能力能否实现所设定的目标。比如,对一个认为知识管理等同于文档管理的组织而言,希望在短短时间内,把所有“老法师”(资深员工)的经验全部发掘出来,那是不现实的。

3、强调义务与职责。

从变革管理的角度看,行为的改变才能够促成态度的改变,由外部的约束、刺激、激励来推动知识管理的工作变成内部自发的来进行知识管理。这第一步就需要使用相关的制度/措施来保证这种转变。整个制度/措施集合应该包含三部分:日常管理制度、激励考核制度、支持制度。

4、承诺与业务流程/实际工作结合。

通过员工的“承诺”,或理解为将成果固化到业务流程中,实现知识管理成果与实际工作的紧密结合。比如类似于“项目结束后要完成知识地图”之类的制度约束,真正实现知识管理与流程管理的结合。

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途径论文篇六

摘要: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在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来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的供需错配问题。对于管理会计的供给侧改革,主要是企业在新常态下价值管理的一种创新战略。管理会计的创新在某种意义上是以信息决策以及内部控制为基础,同时还以价值增量为目的,在微观层面上为国家的供给侧改革提供相关的实践依据,在真正意义上促进企业在管理层面上与国家在改革中的目标相一致,最终为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对供给侧改革来说,其整体上是一种结构性改革,主要以实际供给需求以及实现双方有机融合的发展战略。在供给侧改革的环境背景下,作为企业应该有发展意识的转变,全面打造相关的商业发展模式,同时还应加强创新驱动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打造新的价值管理创新战略,在整体上来讲这就是管理会计供给侧改革。针对管理会计基础功能结构进行相应改革,在大体上以价值增值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完善相应的管理会计体系以及管理控制系统,进而才能更好的提高整体的运行效率以及质量。对此,本文将针对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优化创新途径进行分析。

1供给侧改革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企业机制创造模式中变革以及管理会计在企业价值增值中的地位产生相应的诱导,同时对管理会计中的管理控制系统的内部结构会产生相应冲击。

1.1在管理会计中对价值增值的影响。从整体来讲,强化管理会计的供给端建设,在一定意义上讲需要在理论以及实践中实施功能结构的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强化在管理会计中的供给端建设。在结构优化中包含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管理会计在具体实践中应紧紧围绕企业消费等消费手段,这样才能更好的改善自身职能定位,进而提高在企业中的产品科技创新目标。管理会计要想在真正意义上提升权变性功能,需要通过提高企业中资源利用效率,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层面供给侧改革提供相应支撑。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借助淘汰过剩产能的时机,管理会计价值增值中的低端化倾向,进而才能更好的提升管理会计在实际企业价值中的创造地位,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最大限度的价值增值。

1.2在管理会计中对管理控制体系产生的影响。供给侧改革的一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较多的新商业模式,在这些新商业模式中在具体运作以及传统模式中存在较大差异。管理控制系统在整体上应围绕供给侧改革的形势,从管理会计以及价值管理的供给端进行相关的配置价值链,在传统链式价值管理倾向于以互联网价值管理模式转变。在管理会计中在大体上需要围绕新的模式进行开发新的工具以及相关方法,比如在环境成本管理中的“有效益成本管理”进行开发新方法。同时,可以进一步融合相关的社会资本以及智力资本等,在这些资本中呈现出技术等相关因素,在整体上加快互联网与企业品牌中的标准对接,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管理会计中的针对性以及相关有效性。在实际管理会计控制体系中应始终坚守驱动这一底线,在大体上应抓住供给侧改革机会,同时还应结合国家减税等相关政策,完善自身管理会计政策以及相关制度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管理会计理论,进而在企业实践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1.3在管理会计中对信息支持系统产生的影响。对于供给侧改革来说,应该在整体上积极调整管理会计中的信息结构,进而主动与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衔接。在整体上围绕价值管理以及价值创造的供给端情境进行优化管理会计中的信息支持系统,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管理会计决策的支持效果,同时也能提高在管理会计与企业实践中的相关性。因此,在管理会计中的信息支持系统中应与管理会计管理控制相融合。同时还应结合在具体价值创造中链式价值管理向网式价值管理这种转变,还应积极开发与应用互联网匹配的管理会计智能工具。

1.4供给侧改革对企业文化产生的影响。对于企业文化来说,在大体上会影响成员中的个体心理以及成员群体中的心理环境,进而能够在大体上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同时对于管理发展也会产生影响。对供给侧改革来说,整体上属于一种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在整体上是一种动态的文化价值意识。因此,对于管理会计来说应突出管理会计中权变性要求,在大体上不能用传统固定模式推广管理会计技术,在大体上应转变思维,理解企业中的创新活动,这样才能更好的重视企业文化价值对管理会计的影响效果。

供给侧改革在整体上应该从结构上入手,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强化管理。而对于管理会计供给端管理主要是针对管理会计价值管理进行扩展价值内涵,在真正意义上强化管理会计中的控制系统以及相关的信息控制系统。2.1在价值增值进行革新。管理会计供给侧改革在实际发展中在管理会计中的供给端进行整治,不仅能提供相关战略信息,同时对企业管理者自身决策信息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这样才能更好的在价值创造中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力。所以,作为管理会计应在以往强调收益等相关指标考核转变为经营发展质量角度进行评判收益的价值增值。在传统管理会计中,价值增值理念在一些新型企业中可能失去了较多的衡量与评价功能。2.2在管理控制视角下的创新途径。管理会计在管理会计控制系统中应通过优化一些相关功能结构,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管理会计控制系统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在攻击端这个层次着手,对于管理会计中的价值创造并不归属于实际的商品经营,在资本经营以及相应环境经营中开始独立商品经营之外,进而形成自身的价值创造区域。供给端在实际产业区域结构应该进行考察,相对来说在环境成本中的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变迁性管理,即指针对环境成本需求端管理进行转变,在转变过程中主要向供给端管理进行转变。在管理会计中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成本导向型,二是收益导向型两种创造模式。在传统成本上对于导向型主要是以降低成本核心为主,这样才能更好的节约成本。在实际商品经营下的一种产物,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比较侧重与重资产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在收益导向型主要注重在收益质量以及收益形成路径,主要围绕管理会计经营决策进行投资收益获得,除此之外,通过环境友好等相关的价值,在整体上都归属于资本经营与环境经营的范畴。2.3在信息支持系统视角下的创新发展。在大体上应结合信息应用领域进而完善管理会计中的信息支持系统,同时还应结合供给侧改革建立中的信息管理制度体系,这样才能在大体上形成人流、物流的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除此之外,还应针对价值链信息进行收集以及价值管理,这样不仅能够寻求到相应的合作伙伴,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网式经营咨询服务,这样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共享。在实际供给端可以设计,还可以构建管理会计中的报告体系,不仅能够在管理会计信息中以及其它系统中起到强化作用,还能进行协调发展。在供给侧改革中的管理会计信息应该服务于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同时还应重视信息的反馈效应。在具体反馈机制中,应该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在管理会计支持系统中发挥积极作用。在负反馈管理信息传输中,在信息传导上可能不是正面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管理会计决策活动中应该反向加以把握和具体应用。2.4在创新驱动视角下的创新发展。在实际管理会计中创新驱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种是资源观,这种观点认为在企业中主要竞争来源于对资源的拥有。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创新驱动战略在实施效果上并不取决于企业拥有怎样的资源,而是取决于采用怎样的'具体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在新形势下,作为管理会计应该融合以上这两种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自身的发展。

3.1在整体上发展生态型管理会计。现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自然资源日益衰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管理会计应运而生,对于生态管理会计来说,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主要目标,针对企业中的相关行为以及一些经营活动进而分析企业中的各项成本信息,针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以及整合,在整合过程中应将成本控制最低,这样才能达到企业发展与生态的统一结合。生态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在整体上更加注重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获取一定经济利益时还能引导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中保护环境,进而更好的减少资源的浪费。找到环境与企业实际发展中的平衡点,最终发展成为生态型企业与生态型管理会计。

3.2在企业价值链中提升企业管理会计中的价值。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转换过程中,作为企业只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自主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相关技术,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其在企业中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能推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要想在真正意义上满足消费者需求,作为企业应进行不断改革,在企业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管理会计,应随着不断变化的消费结构进行相应改进。现代管理会计应善于在企业价值链上提升价值,在整体上以市场为主要导向,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价值链以及核心竞争力,在真正意义上将市场占有率为具体目标,进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3.3加强在企业中的具体创新。在供给侧改革中的管理跨级,在大体上需要重视企业中的效率及质量,但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在真正意义上提高效率以及相关质量就应积极创新,产品积极开发。除此之外,在渠道模式端上应积极完善客户体验以及相应的服务生态。最后,在相关的供应链上应以客户与生态产业为主进行整合,这样才能更好的构建出全新的商务模式,在一定意义上充分发挥出企业管理会计职能,将企业中的潜在价值进行挖掘,降低企业成本。同时还应减少企业的落后产能,最终形成企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优势。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管理会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企业经济业务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企业都是在夹缝中生存。所以作为企业该积极加强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风险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能提高信息支持,创造价值。除此之外,在企业中还应加强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这样才能更好的建立健全管理会计制度,营造管理会计氛围,为企业在供给侧改革结构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巧根.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之友,2016(07).

[2]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管理会计创新发展[j].中国总会计师,2016(04).

[3]陈笛.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管理会计的创新[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4]舒玉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浅析如何加强企业的管理会计创新[j].财经界(学术版),2016(19).

[5]郭胜伟.供给侧改革下战略管理会计应用创新方案设计[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10).

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途径论文篇七

在过去的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性危机接连不断,各行各业皆遭遇洗牌――几乎没有公司不曾经历重大的变革,可是,虽然变革发生得愈加频繁,但是变革本身的难度却从未降低。

变革,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的变革。是人创造了习惯,抵制着不愿意接受新的思维模式、新的实践,乃至新的行为方式。为了实现转型,守护变革成果,公司必须将新的思维模式、实践与行为方式融入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而这恰是万分艰难的――不过别无选择,公司只能迎难而上。

值得庆幸的是,即便如此困难,一些公司还是成功制定出了能够全面应对变革的变革管理措施。这些成功经验有一个共通点,即成功的企业转型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人心,让每个当事人都心甘情愿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最终实现期望的结果。

变革管理是一种能力,也是一套干预措施,集中体现变革活动中以人为本的一面。成功的变革管理往往以公司领导人以及全公司上下的员工为对象,带领员工向新的行为方式转变,帮助刚刚完成转型的企业保持优势。

大多数的商业领袖已经开始领会在实现变革与根植变革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一项针对350名负责前沿重大转型方案的全球高管进行的调查显示,高层领导现已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变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对象达成了一种广泛共识,认为变革管理往往太迟太轻,以致无法奏效。因此,为了成功地实现变革,应该从一开始就充分认识到人的问题,并将其融入到项目管理计划之中,然后在实施过程中一遍又一遍地重新审视,以保证获得期望的战略成果。

五大关键要素。

对那些正在策划着一项变革管理方案的人来说,五大关键成功要素都可谓至关重要,它们能够促成变革的发生,巩固变革的成果,因而,保证这五大关键因素贯穿于变革方案实施的始末,十分必要。

1.充分评估变革对人的影响并详加说明。任何一种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都有着一条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即首先要清晰敏锐地评估变革方案对组织中各个人群的影响。通过分析,鉴明影响各部分员工(譬如,按职能或业务分类)的变革是何类型,程度如何。这种评估也为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提供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就能够向每位员工解释变革对其的意义,指出每个人在公司转型中首要关注的是哪些。

一家知名的环球能源公司就曾在进行变革影响分析时如此做过。其项目研究小组制作了一张“热度图”(heatmap),详细列明了各部门员工面临的变革强度,同时还给出了一份细致的说明,阐述了每个职位的员工需要完成的改变。从而,公司的领导团队能够通过更正变革方案,来帮助受影响最大的那部分员工应对挑战。此外,项目研究小组还会充分识别不同人群所受影响中可能的重叠与冲突区域。最终,该分析会被纳入变革计划以及整体变革方案的排序工作之中,并成为与各经理交流的基础,而后再由经理传递给下属团队。

2.理性与感性沟通双管齐下。很多领导者擅长变革的理性框架搭建,却不熟悉如何调动手下的热情。然而,员工的情绪才是转型动力的真正所在。变革管理的沟通需要针对各部分员工有的放矢,采用理性与感性双管齐下的方式,让每一个员工对变革都拥有主观的认识。

3.确保整个领导团队在变革中的榜样形象。公司变革通常都是自上而下的。高层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控整个变革方案,发号施令,更应该身先士卒,率先以他们要求下属接受的行为方式来规范自己,为变革的可行与成功提供有力证明。正如当高管们谈到要创造绩效文化时,他们必须通过实例来展示所谓绩效文化究竟是个什么样。

团结一致、坚定忠诚的领导团队是所有大型企业的根基。高管们以身作则的影响是十分深刻而深远的。一位高级主管就曾发现,只有当他自己撰写直接报告,来介绍与示范持续业绩讨论这种模式后,他的团队才开始照做。这一点需要时刻谨记。但不得不指出,决定变革成败的并非员工是否照做,而是员工投入的程度。

4.动员下属拥护变革,加速变革。直言不讳地说,大多变革其实是对员工的变革,而非由员工实施变革。尽管高管们自上推动行为方式变革,期望其能层级而下贯穿组织的正式结构,可他们却无法掌控非正式文化,只能任其暴露于人的天性之下,而意外往往掩藏于此。

为了对抗这一潜伏的破坏力,公司应充分利用非正式组织――同事与同事的交际网络。因为在改变自身行为习惯时,员工不仅需要来自高层的激励,也需要来自周围人的鼓励与敦促。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公司要摒弃中心驱动方案,毕竟其所包含的勾划了新公司各要素的清晰路线图对变革而言非常重要。只是公司绝不能忽视非正式组织,因为员工的自豪感、投入度与决心都聚集于此。如果采用有力的情感激励,引导员工贡献思想见解,提供这种有助于接纳新行为方式的非正式支持,那么,公司就能加快与深化变革。

5.融变革于组织构建。变革的发起人总是太早宣告胜利,随即将领导力、投入度和注意力转移到别处。这显然不可行。要让变革深入公司,保证其成果坚不可摧,必须重视已经得到的教训,并认真研究如何让员工长期潜心于巩固变革,以及如何将最佳的变革实践方法制度化,从而获得当前变革与未来转型的全部收益。

人力资源部门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了让持续的变革成为可能,所有的人力资源系统、结构、过程与激励必须统一,并且与转型目标保持一致。应清晰明确地说明未来组织中的各种人本要素――不仅仅是组织的结构,还有员工的价值定位,个人与团队的角色,以及对资质、技能与行为方式的要求。诸如绩效管理、学习与发展、劳动力策略和员工挽留计划都是变革方案的核心助力。

不仅要重新思考hr应该如何激励员工支持变革,也得再次思量hr如何才能帮助公司融合变革、支撑变革――这不可不谓之是一种挑战。为此,既是战略伙伴也是变革促进者的hr必须十分熟悉企业,了解企业的长期需求。

成功领导变革。

一套全面的变革管理方案一定离不开上述五大关键要素,变革方案制定者若能仔细揣摩,恰当运用,必然受益无穷。

在具体实施变革时,首先应对变革期望达到的目标进行明确定义。其次,深入了解当前的组织,包括其文化、能力以及关于变革的成败得失经验。随后,进行变革影响分析并给出清晰的变革说明,内容须包括为何要改变员工的行为方式。变革方案的主要推动力将来自一系列量身定制的干预措施,其绝非一套固定刻板的方法,而是一种根据特定环境来选择最有效的工具和技术,从而早日获得成功的方法。变革推行者应注意保证这些干预措施从正式与非正式两个方面驱动变革。

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途径论文篇八

摘要:分析了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以及方法体系,比较了战略管理会计和传统会计的异同,指出了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路。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效劳的会计。它从战略的高度,为企业提供与战略决策相关的各种信息,辅佐企业制定、施行战略方案,以加强企业的应变才能和竞争才能,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本企业“价值链”的改良与完善,使企业坚持并不时发明竞争优势。它既是一种办法,又是一种观念。它的应用首先表如今塑造人的理性思想观方面,能协助企业高层决策者构成求异创新的思想和高瞻远瞩的目光。

“战略管理会计”最早是由英国学者赛门斯simmonds于1981年在《战略管理会计》一文中提出来的。他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用于构建与监视企业战略的有关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的提供与剖析”。尔后,威尔生(wilson)等人在《战略管理会计》一书中,愈加明白地将其定义为;“战略会计是明白强调战略问题和所关注的重点的一种管理会计办法。它经过运用财务信息来开展杰出的战略,以获得耐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愈加拓展了管理会计的范围。”这些定义都有一个共同点,表现了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些根本特征,即注重外部环境和市场,注重整体性和前瞻性,注重使企业长期开展,为企业的战略管理与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

战略管理会计的目的能够分为最终目的和详细目的两个层次。最终目的与企业的总目的是分歧的,也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详细目的主要包括辅佐管理者肯定战略目的、战略方案、施行战略方案和评价战略管理业绩等四个方面。

战略管理会计终究包括哪些内容,目前尚未定论。有些学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战略目的的制定。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搜集相关信息,拟定各种实在可行的战略计划,供高层管理者选择,辅佐其制定战略目的。企业的战略目的能够分公司战略目的、竞争战略目的和职能战略目的三个层次。

2、战略本钱管理。本钱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讨开发与设计、消费与销售进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传统管理会计主要思索企业内部消费过程中各种消耗的控制,而战略本钱管理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研讨影响本钱的各个要素,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本钱的途径,防止企业在以后的运营过程中可能呈现的大量的本钱糜费现象。通常状况下,企业能够经过适度的投资范围、市场调研与合理的研讨开发战略等来到达降低战略本钱的目的。

3、运营投资决策。战略管理本钱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各种相关、牢靠的信息。因而,它在提供与运营投资决策有关的信息的过程中,应克制传统管理会计所存在的短期性和简单化的缺陷,应以战略的目光提供全局性、久远的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为此,战略管理会计在运营决策方面应采用长期本量利剖析形式。其关键是应用高等数学、逻辑学树立本钱、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数学模型与关系图,肯定盈亏临界点、平安边沿等相关指标,进行利润敏理性剖析。它以理想的现金流量为根底,更能反映企业投资的实践业绩,为企业注重持续开展提供有用的信息。

4、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为进步企业和个人绩效而进行的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以及年度的员工绩效评价。战略管理会计的中心是以人为本,经过一定的办法和技艺来鼓励员工,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并采用一定的办法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与本钱,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剖析。

5、风险管理。企业的任何一项决策都会有一定的风险。通常状况下,报酬与风险是共存的,报酬越大,风险也越大。但当风险增加到一定水平,就会要挟到企业的生存。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着重研讨全局、久远的战略性问题,因而,它必需经常思索风险要素。它经过在运营与投资管理中采用一定的办法,如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并购与联营等,来分散风险。

战略管理会计办法既包括传统的剖析办法、决策办法、控制办法,也包括一些管理会计的新办法。

1、社会价值链剖析。

价值链剖析就是将价值构成过程合成成战略性相关的作业,以便更好天文解本钱的性态和产品优劣产生的缘由。它还从外部环境的角度剖析问题,把每个企业都当成整个价值发明作业链中的一环,从最根本原资料的获得到最终产品运用后废弃整个价值链层次上合成产品的.本钱和收益,以此来调整企业的价值链构造。在剖析过程中,要定义行业的价值链,将本钱、收入和资产分配到各种价值作业中去,剖析本钱动因,更好地组织价值链,剖析和计算本人的价值链,从而使管理者认真考虑企业的作业如何才干增加顾客价值链的价值,企业的本钱构造与竞争对手的本钱构造相比有无优势等。

2、预警剖析。

预警剖析是一种对企业在将来的竞争中可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所做的一种预测。它既是一种办法,又是一个报告系统,它能够事前提示管理者留意可能影响企业财务情况的机遇和潜在的问题。其目的是给予管理者足够的准备时间,以便其应用机遇或避免潜在问题的恶化。预警剖析经过纵向剖析和横向比拟,能够及时提示管理者把握机遇,防患于已然。预警剖析中的关键要素因行业和企业的性质而不同,既与外部竞争机遇或潜在的问题有关,又与企业内部消费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和优势有关。预警剖析并非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必需顺应企业的组织构造、管理作风和信息系统的设计。预警指标的选择要树立在剖析、研讨行业特性和竞争情况的根底上,要充沛思索原资料供给和最终产品消费方式的严重变化。

3、竞争对手剖析。

企业能否获得胜利在很大水平上取决于它如何面对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战略管理会计超越了会计主体限制,能够在与竞争对手比照的根底上提供比拟性的管理会计信息,全面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优势和战略,在竞争中愈加精确地击中竞争对手的关键,有效地防御竞争对手的进攻。在对竞争对手剖析时,要细致地理解竞争对象及其目的、战略、优势、优势和面对外部进攻可能采取的措施。经过这些剖析,全面理解竞争形势和企业面临的问题,决议与谁竞争和如何竞争,寻觅顺应外部变化的对策,判别竞争对手的相对竞争才能,自创竞争对手的得失,制定本身的生存和开展战略。

此外,战略管理会计也经常运用传统管理会计的研讨办法,如本量利剖析法、差别剖析法、边沿剖析法、本钱效益剖析法等。

与传统的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打破了一个会计主体的局限,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中去,注重经过与竞争对手的比拟来发现;提供了对企业长期开展起着至关重要更多的战略非财务信息,使企业管理者所能取得的信息更为全面;改良了业绩评价尺度,采用战略性的业绩评价制度,以竞争位置变化带来的报酬取代传统的投资报酬率;改动了传统预算的编制方式,将预算与战略挂钩,增加了顾客及各竞争对手项目等。

它使企业的决策愈加具有长期性和灵敏性,着重从多期竞争位置的变化中把握企业将来的开展方向,更注重企业耐久竞争优势的获得和坚持。

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途径论文篇九

摘要: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近十年来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研究肇始于本世纪初高校扩招时期,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特征及其分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和个案研究等。学术界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但近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此领域的研究,存在着观点趋同,结论缺乏充分证据支撑等问题;研究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结构性;研究方法传统、落后;理论研究不足,不能有力地指导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关键词:近十年;应用型创新人才;述评。

近十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地方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上,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分层分类办学的必然结果。应用型创新人才既不是低层次的技能型人才,也不是“高大上”的研究型人才,而是一种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它既强调“在创新中应用”,又注重于“在应用中创新”。本文主要阐述了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研究情况,供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者借鉴和参考。

一、近十年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现状。

20世纪中国学术界的研究没有涉及“应用型创新人才”,近年来查阅文献,在“应用型创新人才”研究领域比较有影响的成果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四题》(许为民,张国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严新平,谢峻林,李志峰,)、《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蒋毅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职业类高等教育体系构建》(韩学军,2010)。当今,人们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进入崭新的阶段,研究领域涉及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特征、培养路径和培养模式等问题的探讨。

(一)对应用型人才划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和特征的研究。

(二)对影响和阻碍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因素的研究。

(三)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和措施的研究。

二、对近十年国内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评述。

国内学术界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切入视角新型、研究方法多样、研究成果丰硕,能给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起借鉴作用。但此类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有待今后更深入的探索。

(一)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究,存在着观点趋同,结论缺乏充分证据支撑等问题。

除了极少数学者研究成果外,大量的文章都涉及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实践应用能力不强,但缺乏深入的分析和充分的数据佐证,大多是人云亦云,其结论往往是想当然,难以信服。很多学者的文章阐述国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课程教学模式传统、实践教学体系陈旧,其论点趋同,罗列出来的现象大同小异,没有针对性地结合某一类学校、某一区域学校去分析。许多学者似乎看到了中国高等教育一大堆的严峻问题,但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妙方。有些留洋学者罗列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措施,但理念明显超前,缺乏操作性和针对性。许多文章都分析了当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文章,但论点大多是泛泛而谈,新意不够,对二十一世纪需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紧迫性、重要性的分析停留在表面上,缺乏深入的挖掘。有些研究文章混淆了“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两者内涵的区分,导致在其人才特征描述上张冠李戴,让读者云里雾里。

(二)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层次性、结构性的研究。

总体上,对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研究。目前,在国内期刊网上虽然能查到大量有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也有一些相关著作渐次出版,但从总体上看,理论界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缺乏系统性,至今未见到一本从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视角系统研究我国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专著,大多数著作缺乏从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关系的研究;缺乏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等机制方面的研究。另外,从研究成果的结构性来看,在高等学校内部影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及新模式构建的微观领域探讨得很多,中观领域(某一类型和某一层次高校)和宏观领域(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与外部的社会关系)探讨得相对较少,尤其是中观领域。对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得较多,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得相对过少。

(三)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方法总体比较传统、落后。

目前,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法、教育观察研究法、教育实验研究法、教育发展研究法、历史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访谈法、质性研究法,等等。这些林林总总的研究方法彰显教育科学领域研究的成熟。然而,纵观我国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一点也看不出成熟的迹象和趋势。此类研究主要停留在对教育问题一般的经验论述上,轻定量研究、重定性分析,重静态研究、轻动态研究,研究方法传统、陈旧、单一。虽然一些学者试图用系统论视角探究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但对系统论的运用也仅限于文字上的泛泛而谈。很少有采用实验研究、实证研究、定量分析的文章和著作,大多数都是定性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文章。其实,对一个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测量、对大学生群体创造性行为的心理学分析、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特征的分析,等等,采用定量分析比定性分析更具说服力。

(四)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比较丰富,但相应理论研究不足。

虽然学术界近十年来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领域在持续地深化,但与高等学校丰富生动的人才培养实践相比,理论研究显得相对滞后。凭心而论,国内学术界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少,但质量堪忧,有影响、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多。目前,有较强解释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论无非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高等教育分层分级办学理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理论,等等,其他教育理论还在实践中有待进一步总结和提炼。从学术研究主体来分析,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者很少有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和专家,大多是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以及高校职能处室的领导和其他相应的工作人员。

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途径论文篇十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必须把教育发展全面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进程,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的突出地位,更新观念、创新制度,努力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新局面,才能跟得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使命的内涵更为丰富。高校转型建设发展,首先是“脑袋”的转变,然后才是具体行动的转变,有了先进理念的滋养,这片“土壤”会很快盛开出信息化转型的“花朵”。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1.1要实现教育观念的可持续发展。大学不仅应履行传递文化、启迪智慧、探索真理、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职责,而且更应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主要表现为以开放、长远、全局、整体、前瞻性的眼光,在准确把握、有效结合时代特征、社会需要、人才发展、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确定教育理念,包括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观、学生观等的确立等。1.2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高校不只是适应社会,而是要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实现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设备的可持续利用。在满足眼前教育培训需要的同时,要注重人才资源的储备和培养,信息资源的保存、更新与丰富,教学设备的维修、保养与及时更新。立足现实需要,着眼未来发展,让一切资源在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处于一种动态运行和创新管理的状态中。1.3要实现教育教学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高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形成与高校管理规律、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大学理念[1]。主要表现为,在以人才为本、科技强校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未来信息化社会对各类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针对不同教育培训对象,适时修订完善教育教学制度,避免出现制度老化、僵化的现象,使其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持久的生命力,并在各类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发挥有效作用。

新时期、新阶段,院校的教学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探讨新阶段院校教学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变经验型管理为科学型管理,不断提高院校教学质量。建立院校质量管理的领导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教学程序控制系统、教学评估系统、教学质量考核系统和质量改进系统,形成一套操作性强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以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2.1改革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潜力,充分发挥融合优势,盘活、开发现有资源,打牢信息系统建设的社会基础。积极推行联教联训联考机制,明确职责分工,统筹安排教学任务、经费和物资保障。积极加强联合协作,在院校、研究机构设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探索完善邀请知名人士讲学制度,健全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各种优质资源促进人才培养。2.2完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加强督导,构建经常性教学质量检查、系统性教学工作评价、社会反馈性评价“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定期组织专业和课程评价。完善各级各类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指标体系,进一步健全教师业绩评价机制。引入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完善科研质量保障、科研项目监督管理制度,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科研任务。2.3创新有效措施激励机制。加强事业激励,努力争取国家、省、市重大科研项目,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平台,让更多的骨干教师在教学科研一线、在重大任务中、在重要岗位上增长才干、展露才华。加强文化熏陶,总结提炼体现教育领域的文化主题,架构起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体系,进一步激发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

3强化教学督导检查监控。

教学督导是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须从教学执行系统中独立出来,按照管理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独立开展工作。3.1以督为主、导为辅,努力做到督导相结合。以教学为中心,是国家办校方针的重要内容,反映了院校工作的客观规律。因为,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基本实践活动是教学,这就决定了院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落脚点是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督导员以课堂教学督导为重点,按照“寓导于督,督导结合,以督促导,以导为主”的思路,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每月制定听查课计划,检查教师授课情况。本着“督要严格,评要中肯,导要得法,帮要诚恳”的原则,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作出评价并反馈信息,教师根据信息反馈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有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加强教学督导与监控,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稳步提高。3.2参与决策,推动工作。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座谈会、专作者简介:周冬梅,女,硕士,副主任医师。题研讨等形式,收集整理教学管理工作意见、建议,并及时提供给决策职能部门,职能部门经过分析采纳,制定、修改和完善有关教学管理的文件。教学督导工作在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同时,应积极与其他部门协作,广泛参与学院的专业规范、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重大工作的研讨和论证;参与新教师培养工作,对申请上岗的新教师进行教学审定;参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盲审工作;参与教学竞赛、优秀教师和先进教研室评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等活动,通过各种形式为大学校长和教学决策职能部门提供咨询建议。3.3专项督导,常规检查。学院成立教学督导员,督导员通过随机随堂听课、跟踪听课,重点监控,检查授课质量,指导并督促院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学督导的作用:在听课检查中,既肯定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的教学态度,又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在学生上课检查中,既能监察学生到课、听课及课堂秩序等情况,又能在课后与学生促膝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每学期对各单位教学准备工作、各级领导深入教学一线、跟班听课、学员自习、期末考风考纪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开学初检查各项教学准备,期中全面检查教学各环节,期末检查复习考试。教学督导每学期随机抽查全体任课教师的教案,并做好详细抽查记录作为教师期末考核测评的依据。

精细管理是上世纪50年代发源于日本丰田公司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减少管理资源浪费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强调战略目标的细化、分解和落实,就是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把抽象的战略、决策,转化为具体、明确的发展举措。4.1贯彻精英教育思想。要贯彻精英教育思想,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以全面发展为逻辑起点,以精干、得力、顶用为基本目标,坚持严格遴选、逐级考核、全程筛选、动态管理的基本制度,采取小班化、研讨式、开放型的教学方法,集中优质教育资源进行重点关注和精心培养,为未来国家建设发展培养精英。4.2坚持质量为本意识。坚持“质量为本”的观念,创新教学管理方法,要切实做到“三个转变”,即由过去的讲授式、灌输式为主,向研讨、案例、专题转变;由习惯依靠黑板、粉笔、实物等传统媒体向运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模拟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变;由统一教学模式向百花齐放转变,加大选修、报告、讲座课的比例。只有如此,才能使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准,使每一个问题都有专人负责。4.3注重树立精品标准。教学工作是院校最基础的工作,教学创造力是院校不断开创教学新局面的不竭动力,是衡量院校教学活力、潜力和实力的重要标志。一个因循守旧、按部就班而没有教学创造力的院校绝不可能发展成为一流的院校[2]。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和质量制胜的观念,用精品标准提升教学质量,树立向课程要质量、向名师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的精品理念,更加注重由“规模型”向“质量型”转变。

教学评价是提高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改革院校教学评价,必须坚持综合评价和专项评价相结合,进一步明确评价目的,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评价程序方法,实现教学评价常态化运行,使教学评价更具科学性、客观性、规范性和权威性。5.1认清形势,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开展教学工作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使院校坚持以学员为本、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使命的办学理念,按教育规律办学,按人才成长规律教学,按科学管理方式治校,确保教学和人才培养应有的质量。要切实端正评价思想,牢固确立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确保院校办校育人的正确方向。要坚持从严治校,牢固确立治校务必从严的理念,严格贯彻落实法规制度,遵循人才培养的特点规律,形成规范有序、运行高效的管理育人机制。要坚持质量立校,将“以教学为本,以质量立校”作为院校最根本的办学理念,作为院校的旗帜、形象、追求和精神,确保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求效益。5.2理清思路,进一步改进教学评价组织实施。针对院校特点,遵循院校教育规律和现代评价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在评价方法、评价范围、评价内容、评价过程方法、评价工作关系上,找准问题,抓住关键,促进院校全面建设。在评价方式上,实现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有机结合,内评是保证,外评是促进,通过内评增强适应能力,通过外评提升办学水平。在评价内容上,坚持以办学状态评价为主,坚持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以专业建设和课堂教学质量建设评价为主,进一步拓展为对教学条件、教学状态、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在过程评价上,注重发挥导向作用,应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教学评价与其他工作评价集成起来,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督促作用和激励作用,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5.3抓住关键,进一步创新教学评价管理模式。教学评价是对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考核评价,要加强目标化管理,根据担负的教学任务,从评价方案形成开始,就要制定评价中期建设规划和年度目标,以目标引领教学改革落实,建立和维护真实可信的教学状态数据库,一步一步抓好落实,促进教学评价向常态化发展;要实施工程化推进,按照工程施工管理的办法,对院校自身教学状态、水平和建设发展进行认真梳理,把院校每年组织自评情况和专业、课程等评价情况纳入考察范围,加强过程管控,实施节点控制,确保教学评价工作有序展开、有力推进、有效落实;要坚持全过程管控,细化教学和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标准,制定详细的教学质量管理控制流程图,使教学和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各个关口都有明确、清晰的质量标准,并建立和维护教学工作状态数据库,认真采集、整理和发布日常教学基础数据,为规范管理、深化改革、自我诊断并寻求解决对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38.

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途径论文篇十一

高等学校泛指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在我国,一般情况下高校的概念等同于大学。如果说教学工作是大学所有工作的核心,那么教学管理就是大学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的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制度、手段,使教学相关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目标的过程,它是教学秩序正常运行强有力的保证。常规的教学管理活动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状态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以及各学科、各专业、课程、实验室、教学中心、教学基地、教学队伍、各类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相关基本建设管理,以及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等管理。

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入和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今后十几年内,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大学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改革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为何目前越来越迫切的需要进行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呢?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力保障,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学生是目前高等学校都在实践和研究的问题,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就需要在教学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要求。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高等教育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外部环境来看,高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多样化、社会化、国际化、民主化、信息化等一系列变化趋势。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著名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阶段发展到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在15%——50%之间,大众化不单是一种量的描述,而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整体的考察和说明,高等教育大众化直接导致了教育主体、结构、目标、功能、内容、形式、方法、评价等各方面内容的多样化。如果把当年的精英化教育比作象牙塔,那么现在的大众化教育则更像服务站,它让曾经独立的大学与产业、工业、市场、商业、用户等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大学本身的发展已经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大学内部也产生了诸如就业、财政、商业化等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的传统大学也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讲授标准等都与国际接轨。从高等教育内部环境看,近年来大家对教育的本质从工具论走向人本论,教学的本质也从教本位转变为学本位,教学内容上开始由传授论转向协商对话论。以上变化必然导致教学管理需要从过去的行政主义的论调转变为服务、保障论,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管理以管理者为中心,强调统一要求,内容僵化,重在控制。这样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高等教育的创新环境了。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高等教育办学环境,我们需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僵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传统的计划式、指令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未来变化。

高校工作的本质是培养人才,如何能够通过新的课程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来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是每所高校都应该追求解决的问题。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建立一个能够顺畅运行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体系是完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各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保证。通过总结燕山大学车辆与能源学院几年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的经验,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仅仅是教学管理部门的事情,需要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学生部门的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要将学生工作部门纳入到创新教学体系中,把学生的科创活动作为创新教学的组成部分。学生工作部门和专业指导教师共同组织实施创新知识与方法讲座、创新成果展示汇报会和大学生科创活动等。创新教学体系中,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部门与部门之间,教师与学工人员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的协调配合。如此,可以构建一个覆盖大学教育各个阶段的学生科技竞赛与专业教学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学生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结合的创新教学体系。

本科生创新教学体系的建立实施,需要学校教学管理方式改革创新的支持,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实施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能很好的为这一教学体系提供制度保障,燕山大学也已经在三个学院进行了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试点,预计会扩大试点范围或全面铺开。校院二级管理后,高等学校的管理重心由学校各职能部门下移至二级学院,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的管理潜力。学院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和基本单位,其在教学管理的理念更新、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方法及运作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如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教学管理效率低下、师生课堂氛围混乱等[1]。我们必须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勇于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法,才能使大学的教学管理方法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培养的需求,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变革方向,用创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为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作者:张婷婷单位:燕山大学车辆与能源学院。

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途径论文篇十二

[摘要]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对其成长及心理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有效实施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促使大学生在学校管理中从过去消极被动向积极主动转变,不仅对大学生发展及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同样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可以促进教学管理的不断规范化和人性化。

当前各大高校均在致力于全方位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从而达到专业特色的突出及学校知名度的提升,并向社会培养更为合格化且全面化的综合人才。一些学者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管理当中,不仅实现学生自身管理的目的,且对于其主人公意识及责任的提升同样可以达到强化的效果。对教学管理来讲,不仅对教学质量具有监督和保障的重任,且针对管理者在具体要求上也较为严格规范。但在自主性及灵活性上存在不足,大学生仅仅在教学管理当中承担一些较为细微的工作,处于一种被动服从的框架内,因此在具体的参与度上明显较低。然而针对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在实际当中并非无法实现,大学生在教学管理当中,承担一定的管理工作,不仅对自身且对教学工作的融合推进皆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一、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是教学改革及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

首先,由于当今大学生大部分均为“90后”,存在较强的自我意识,并且个性化特征明显及对权威存在抵触心理,如果不进行正确教育引导,直接采取相关硬性规定实施粗暴管理,就会造成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只有让学生在教学管理当中积极参与进来,并对教学管理当中的一些职能进行掌握,并对教学管理给予承担责任,实现从以往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促使学生主动性得以发挥,此外学生对于各项规章制度还会更容易掌握,从而实现自我约束的目的[1]。其次,由于高校的一些现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沿用时间较长,缺乏实时更新,与学生需要及一些现实问题存在严重的脱节。此外,高等院校的育人方式也发生相应转变,已从过去经营式人才培养转变为应用型及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培养。针对高校教学管理来讲,需要对大多数学生的心声予以倾听,对学生的现实需求进行了解,并对相关规定实施相应的调整。由于当今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突出,对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来讲,很难保证学生对教学管理制度的严格遵守。一些学生存在对学校管理制度和规范认识不足及学业不努力而造成下滑等状况,而教学管理工作者在具体操作上往往表现出能力有限,工作的监督和督促不能很好地作用于全体学生。让学生在教学管理当中积极参与进来,并针对实际需要形成相应的管理团队,使心理学中的“责任分散效应”予以体现,达到促使学生对各自职责明确的目的,实现各司其职、各谋其能,最终实现教学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各种需要能够全面兼顾。

高校各院系应在学院教学管理各项制度、政策制定过程中,让大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对制定各种管理制度的最终目的及原则进行了解,并从中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吸取,对方案、政策进行及时调整。

高校各院系在具体的教学改革及相关管理制度制定前,比如制定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方案及奖学金评选办法等前,举办开放性的教学管理听证会,全体学生均需要参与其中。在听证会当中,相关教师要将教学改革或具体的举措、方案向学生进行细致讲解,对教学管理制度的具体情况听取及了解后,让学生在现场做出即时反馈,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现场解答,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听取。将学生听证会的最终结论做为所要开展教学管理制度及规范的重要参考资料或依据,所开展的教学举措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相符合,促使教育与管理的双重作用得以发挥。

(三)“新老帮带”的实施。

每年老生定期向新生讲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针对教学管理工作当中的各种疑问进行解答。对学生入学后需要接受哪些方面的培训给予指导,对相关培养工作的具体要求及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讲解和说明,并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对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未来发展规划进行制定,将学校大统下的教学管理方案浓缩为针对学生个性需求所制定的培养方案[2]。

(四)收集大学生对日常教学管理的建议。

高校各个院系可选取一定数量的学生代表,收集学生对于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并将收集结果向教学管理部门予以汇报。学校相关督导组织或者是所成立的教学管理团队,可以定期举办有针对性且开放性的教学管理座谈会,和学生一起探讨相关意见其实施的`可行性。针对那些切实可行的意见,学院可根据实际需要成立相应的教改小组,结合教学管理工作,学生自己构思,自主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并且将最终的调查研究结果予以汇总,形成相应的研究报告,并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解决的具体建议。高校针对上述课题实施应给与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并利用学生提案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管理工作中来,使其主人翁地位予以奠定。

(一)激励措施的运用。

1.职责的赋予。

应将教学管理的职责赋予学生干部及学生代表,使他们对于肩上的责任予以明确,并以主人翁意识及相应的奉献精神融入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去。

2.给予荣誉。

可以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教学管理优秀参与奖”或“优秀管理人员奖”,通过给予荣誉的方法来实现对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动力激发作用。

3.计入学分。

可根据实际需要,将教学管理内容进行课程设计,并将其纳入到选修课当中。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教学管理理论,并据此作为奖学金发放及各种评优的内容,纳入到一定的学分范畴。

4.志愿者活动的开展。

在志愿者当中选取比较优秀的学生,将其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员,或者是教学质量的监督员,并推动志愿者参与活动积极性的提升,促使教学管理工作演变为志愿者自身自觉性的行为方式和内容。

5.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

可以在学校选取一些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让他们参与到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来,并给予一定的报酬支撑,不仅达到勤工俭学的目的,而且还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鼓励[3]。

(二)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保障措施。

1.观念保证。

大学生参与到高校教学管理当中,不仅对学生的自主意识可以进行培养,同时也是自主能力予以锻炼的重要方式,对其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意义重大。高校领导要对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予以重视,对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予以尊重,对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能力予以培养。相关教学管理人员要对自身的引导及服务意识予以强化,转变传统的严格监督机制,实施有效地引导、服务及管理等综合作用和举措,并在管理过程中予以爱心倾注,实现管理育人的最终目的。还要对教学相长的教学观予以谨记,将协助、服务及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做好、做充分。大学生要将参与教学管理的权利意识进行强化,增强参与教学管理的信心。

2.组织保证。

大学生必须以团队自治方式参与教学管理工作,可以将高校的教务部门与学工部门有效地结合起来,成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组织。可以在学生会框架下,设立相应的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委员会,并在学生会下设立三个执行小组,对班级工作予以协调。

(1)成立相应的专业教育及选课指导小组。让学生对教学计划予以学习,对教学政策予以了解,辅助学校实施相关选课工作,并实现自我教育目的。

(2)成立教学研讨及信息收集小组。主要职责是收集日常教学信息,并对相应专题性调查活动予以开展,与相关教师一起,对具体教学问题共同开展相应的研讨活动。

(3)成立教学改革及评价分析小组。对教师、教学及课程开展相应的评价工作,并将所收集的分析报告及专题报告等呈交相关的管理部门,尤其是解决和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投入保证。

针对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工作,学校领导要为其提供相应的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比如开展相应调查研究需要经费支撑等[4]。

四、结语。

当前大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当中,是整个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才能从根本上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管理工作当中,使其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应对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作用进行充分认识,并为大学生有效参与其中不断创新观念和方式。

[参考文献]。

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途径论文篇十三

管理一般就是指在一个较为固定的环境当中,在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下进行相关的规划和管理等活动,在整个管理活动当中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要求来开展管理活动,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房地产管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房地产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系统,在工作当中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只有保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在房地产管理活动中,对于管理的内容和管理的模式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创新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要使用新的方法和以前从未有过的手段去开展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创新才能呈现出更大的意义。

2、房地产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房地产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当前我国的房地产管理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依然存在着非常多的不足,这些不足也成为了制约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想更好的促进房地产行业发展就必须要加大创新的力度,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同时在工作中还要不断尝试新的管理方法,从而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2.2房地产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房地产管理创新工作当中需要很多人、很多部门的共同努力,房地产管理创新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积极意义,它能够使得整个房地产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强每一个环节的改革和创新,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利用相关的资源,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这也使得我国的房地产管理行业逐渐的走向了信息化管理的道路,所以在管理模式上也不断对其进行有效的发展和创新。在房地产管理创新活动中首先就是要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变革,例如:可以建立一个比较详细也比较全面的奖惩制度,使得员工的利益和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从而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3.2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各个行业要想得以立于不败之地,人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企业的发展中人员的个人素质和知识技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一个企业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同时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建立适合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培训管理系统,确定培训项目与内容,使受训者了解其在房地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使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培训管理系统的建立,首先从建立培训管理制度与流程入手,再将培训内容细化。很多从事房地产工作的人员都不是进修房地产专业的人员,大多数人员都由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跨行进入,专业技能相对薄弱,专业知识差。所以,在培训前,需针对不同的人员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摸清每一个员工掌握技能的情况,在哪方面的知识缺乏,再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排班,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以使培训效果达到最好。在房地产管理过程中,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固然重要,对于基层员工的人才培养出很重要,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人员素质才会整体提高,房地产业绩才会整体提高,管理得到提升。

对项目管理进行有效的创新在整个房地产管理的创新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不断的进行管理项目的创新就能够更好的扩大房地产企业的业务范围,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另外一方面,房地产的开发范围是非常大的,在房地产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所以只有不断放宽自身的经营范围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契机,提高企业面对风险的能力,同时也能使得资源能够充分利用,更好的推动房地产的发展和壮大。

3.4信贷政策的创新。

由于信贷体系的不完善,使房地产的发展的资金不流通,阻碍了房地产发展的步伐。因此,需要对信贷政策进行创新。例如国务院新出台的调节政策中,要求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必须高于百分之六十,贷款的利率是基准利率的1.1倍。这样,就限制了投机购房和房价的过分增长,减少了金融风险,进而促进了房地产的健康发展。

3.5土地市场管理的创新。

在创新实践当中,最为基础的环节是十分重要也是容易被人忽视的,所以要加强对土地市场管理的创新,要不断丰富土地的供应途径,另外对于那些闲置的土地要进行合理充分的利用,从而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建设用地进行一定的处理,从而也节约了土地资源。对于土地的管理,国家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其自由发展,从而出现一些弊端。

3.6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

城市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支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越来越好,房地产开发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的发展模式要不断创新,需要政府各个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改变管理模式,探索新的管理方法与发展道路,以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平稳的发展,使房地产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越来越好。

4、结语。

在房地产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减缓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速度,所以在房地产管理活动当中一定要适当加大创新的力度,从而也有效的避免了传统管理模式当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途径论文篇十四

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僵化,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一些艺术类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发现,其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大多数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在教学管理理念方面比较落后,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这大大地限制了教学管理创新工作的有效开展。管制这一教学管理理念还普遍存在于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中,很多教学管理者都抱怨艺术学生难管,却没有树立起服务理念,在错误理念的引导下,教学管理工作难有起色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从教学管理方式来看,艺术类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方式上非常保守以及单一,教学管理模式并没有体现出艺术院校的特色,同时也没有做到多元化。教学管理方式保守单一,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要求,更没有与时俱进地根据教学管理的需要进行不断调整,其结果就是艺术院校的学生对于教学管理的抵触情绪蔓延,加剧了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是教学管理创新的立足点以及出发点,对于教学管理来说,关键是要如何做到顺势而为,力求教学管理与学生特点之间的匹配。根据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管理的创新:

1.及时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管理创新首先要突破理念层面的瓶颈,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应彻底摒弃传统的以“管制”为核心的理念,树立以服务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活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应始终围绕学生的特点、需求来进行组织。教学管理者内心深处应切实地将学生的需要作为指导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最高原则,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载体,引导学生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2.教学管理手段弹性多元。

在教学管理手段方面,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者应不断地去进行探索创新,采用弹性化以及差异化的教学管理策略来推动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教学管理手段的确定不应该是管理者闭门造车,而应是教学管理者与学生之间一个良性讨论决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学管理者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偏好以及心理规律,制定出更加合适多元的策略。

三、小结。

教学管理创新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学管理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围绕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不断去调整创新,确保教学管理步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通道之中。

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途径论文篇十五

至近代社会,当公司生产经营制度取代家庭生产经营制度,并占据统治地位之后,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便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正如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以合理的资本会计制度作为公司的管理标准,是资本主义企业存在最起码的先决条件。也正是在此阶段,会计在企业里的管理功能作用日益突出起来,尤其是在进入20世纪之后,人们已经认识到会计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更应关注企业内部。

近代大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多为等级制的组织形式,在这些组织中产生了对会计信息的新需求,从而产生近代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供有关成本管理的及时、真实的信息,还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双向沟通系统,在企业内部的规划、控制、交流、激励、评价等方面发挥作用。

然而到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当几乎所有与管理会计有关的技术方法都出现以后,管理会计的发展却似乎停步了。分析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因为采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大型企业获得成功,使得小型企业以其为范例,不再追求创新和改进。另一重要原因是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丧失。

这种情况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在初期的情形是,管理会计信息完全依附于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对管理者而言,这些信息既缺乏时效,又过于笼统,对规划和控制而言更是被扭曲了。当此种情形被研究者揭示出来之后,立即在欧美的管理会计界引发了极大震动,无论是实务界还是学术界都开始对传统的管理会计系统进行反思,并按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环境因素,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革新,从而促成了管理会计教育和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二、21世纪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关键。

信息系统改进决定了管理会计的发展。无论是abc、abm、abb还是综合平衡记分卡,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管理会计所依赖的信息系统,更多地关注管理会计的管理本质,重视挖掘企业经营活动信息的管理内涵,从符合管理会计的应用角度处理信息,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管理质量。如果仅仅依靠财务会计的那套对外财务报表/报告,以对外披露为目的的信息系统是不可能取得以上成绩的。只有对管理会计所依赖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重新设计,形成以企业内外交易活动为中心的立体信息框架,即水平方向以对外报告为目的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与纵深方向以对内部控制为目的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会计的发展问题。在这个立体信息系统中,每一个交点都是一个企业控制的中心,其中财务会计重综合,管理会计重分析,两者互相促动,相辅相成。

目前,我国企业在管理会计运用的技术方面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关键在于如何使企业增进创立管理会计系统和运用管理会计信息的意识。正如管理会计的创新只是管理会计发展的手段,真正推动发展的还应当是来自企业管理的内在力量。

(二)国内管理会计停滞的根源在于内外环境需求的脱节。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重点一直都是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目标是建立独立面对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按照委托代理理论的观点,产权不明晰的后果只能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关系的混乱,代理人完全可以不把心思放在管理上,而独自追求特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就会一直居于次要地位。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所造成的市场环境又迫切要求企业凭借经济效益立足于市场,尤其是要注重企业的长期生命力。很明显,后者依赖于企业的长期决策行为,而长期决策行为的正确与否在于信息的有效性,建立和改进管理会计系统正是发挥这一作用的最有效措施。提高企业效益是今天许多企业的共识,而发展管理会计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企业管理者一直利用私有信息,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管理会计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了。所以说,必须突破企业内外环境之间的界限,统一两者的需求,企业才会有动力去关注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

(三)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教育和实践方面的联系。

目前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注欧美管理会计的发展,追踪欧美学者的足迹,总结好的做法,形成系统的评价,进而解释我国的实践活动,解决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另一类则推崇深入实践,总结成功企业的成功经验,尤其是那些成功的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的经验,从理论上挖掘共性,总结可推广的东西。

教育界一直都是理论研究和发展的基地,又是实务会计人员的培养中心。笔者认为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应当既包括专业会计教育,也包括其他类型的在职教育。从专业教育角度来看,应当形成系统的课程体制,其中必须包括专门的实践介绍性的课程。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引进国外专业教材和师资力量做起。对于其他类型的人才培养,除了要提高他们的管理会计意识,普及管理会计基本知识外,还应加强其对企业管理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后续教育将是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追随管理会计发展的主要手段。

(四)我国管理会计进一步发展的线索。

1.建立管理会计决策系统的不同主线索:企业经营战术管理会计——企业经营战略会计线索;企业总厂/分厂管理会计——公司/集团公司管理会计线索;企业经营成本管理会计——企业综合成本管理会计线索。

2.企业经营管理前线实施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生产成本控制——生产成本计划线索;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成本管理——小批量/个性化生产成本管理线索;abc/abm管理——活动标准管理线索;综合质量管理会计——质量成本计算线索。

3.流通领域企业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面向商品的流通企业管理会计——面向产品、市场、顾客的流通企业管理会计线索;批发交易业管理会计——小型零售业管理会计线索。

4.企业信息管理部门建立和实施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线索;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管理会计——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共享和交换的系统线索。

5.加快研究现代高信息技术化条件下的管理会计课题,譬如信息技术发展与管理会计,信息技术投资评价,运用信息技术的成本作业管理,管理会计实务所用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与担保融资,等等。

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途径论文篇十六

教学改革首先要进行教育观念的改变。传统以知识讲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已不能满足当代经济需求,应当结合现代经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因此,教育观念、管理体系、管理手段都应当围绕新的教育目标进行战略性的变化。2.1.1教育观念随着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教学弊端日益凸显,传统教学多宣扬共性、强调约束力,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难免会造成人才的僵化教育现象。而在当代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提倡全面综合素质,提倡激励方式来管理人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用,鼓励人才的个性发展。也因此,教学管理观念的改变势在必行。

2.1.2管理体系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强、模块繁杂的系统性工作。因此,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确立明确的管理制度是有效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的前提。首先,制度的确立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能够契合相关教学目标与计划内容,符合当下教学工作的实际管理需求。制度的完善性意味着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大到教学、教务、师资管理,小到教材、学籍、设备管理等等内容都应该囊括在内,制度的完善性才能使得教学管理工作严格、规范、标准,使得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引性、有序性,利于后期制度的遵守与落实。

2.1.3管理手段教学管理手段除了严格管理之外,还可以运用绩效激励机制来提升师生积极性、自觉性。高校师生大多具有很强的自律性,因此绩效激励机制可以引导师生提升思想觉悟与素养,使得教学管理水平实现高效化。根据教学模块的多层次、多类型,针对性布置教学绩效考核指标.在此过程中要注重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以便可以做到信息顺畅沟通与工作的适时调整。结合上下意见所指定的教学目标要进行合理资源布置分配,使得每名教师、学生可以依据目标来实现对自我的.管理。最后定期考察目标的完成程度,做出适当的奖惩激励评价。这种管理手段是将大目标进行分期量化,可以完整体现管理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随着现代经济的需求,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并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在教学管理中也可以运用网络优势建立信息管理平台。比如在选课模块,可进行弹性网络管理,学生可以运用网络系统进行自主选课及专业辅修、科研项目导师选择等等,改变被动学习的现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课程教学模块,教师可设定教学目标等相关信息,并将学生教学过程中能力培养与表现等考核信息上传,方便其他教师参考教学模式,方便学生自主查询课程评价等等。利用网络化信息平台,实现目标模块的量化,并实现信息共享、交流的目标,利于教学管理的系统化、多样化需求。

3结语。

通过改变教学管理观念、健全管理体系、更新管理手段来推进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进程。利用网络优势建立信息网络平台系统,调动“教-学-管”之间的积极联系,促使高校教育具有创新理念,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形势需求,必将推动高校教学管理的大力改革,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与时俱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3]卯静.浅谈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j].网友世界,,02:139。

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途径论文篇十七

目前教研室是高等教育教学中最基层的教学管理组织,教研室教学工作的状况和水平,直接反映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探讨基层教学管理模式与改革途径,对于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对基层教学组织的认识。

教研室是教学研究室的简称,既是基层教学组织,也是基层研究组织。教研室是按学科或专业设置的教学组织,作为现阶段高校教学的最基层组织,在教学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研室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整体教学工作水平的高低。正确认识与发挥教研室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功能与作用,加强教研室建设以进一步优化教学工作应是教学评估制度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教研室作为基层的教学和研究组织,它直接联系学生、面对学生组织教学活动,是最了解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状况的“前沿阵地”,是联结教学双方的纽带,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中有其独特的作用。

但将教研室作为教学基层组织形式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对其原有形式作一定的调整。首先,教学主导型大学中的教研室应是开放的教研室。所谓开放式即采用进修、挂职、访问、交流等方式,吸引校内外教师到教研室短期工作,促进校际、院际、系际之间的交流。其次,与企业联合。吸引企业中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教研室承担一定量的工作,弥补师资培养的不足;派出教师到企业任职,取得企业系列证书,丰富教学内容,弥补科研不足。

教研室的工作状况将直接关系到学校工作思路的落实,进而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通常而言,教研室是根据专业或课程而设置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开展科学研究及师资培训等工作。因此,教研室在教学与教学建设工作中负责组织教学的功能;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组织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实施实验室建设;实施教学管理。

反思当前基层教学管理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基层教学管理者的观念问题较被动。

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继承了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层层下计划、层层下文件、层层下任务的管理特征。由此造成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对学校领导和教务主管部门过度依赖缺乏管理的主动性,缺乏应有的扩张、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学研究活动偏少,缺乏时间上和制度上的保证。

教研室作为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其职责就在于针对课程建设和学科教学中的问题经常性地开展研究或经验交流活动。然而,目前一些教研室很少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或即使开展也偏重形式,轻内容与效果,学术氛围不浓。教师不愿参加教研室活动,抱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思想,不关心教研室发展,以老带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在部分教研室已基本名存实亡。

(三)教研室重科研工作、轻教学工作的现象比较严重。

目前高校晋升职称注重的是论文和科研,对教学上的要求基本没有“硬性”规定。这种评聘机制使得许多教师只关心科研,真正的教学改革则无暇顾及。

(四)教学档案管理较混乱。

一是日常教学工作的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工作欠缺,二是教学档案规范化的意识薄弱,致使教研室教学工作原始档案管理混乱,丢失或不符合规范的现象严重,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评估工作的真实性与效果。

教研室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根本原因是缺乏对教研室基础性教学教研地位的认识。因此,明确教研室的性质、任务和职责,规范教研室管理,保持教研室工作的高质高效运行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针对目前基层教研室管理存在的问题,改革基层教学管理模式迫在眉睫。

(一)基层教学管理模式的基本构想-实施教研室目标管理。

1、目标管理的基本内涵。

目标管理理论(managementbyobjectives,简称mbo)是20世纪50年代在科学管理和行为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管理理论。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科学的管理理念,首先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显著成效。由于其在管理工作中的实效性,已经被引入到多种管理活动之中。目标管理是以实现工作目标为管理宗旨,以注重工作成效为基本出发点的科学管理方法。

高校实施目标管理是目标管理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是指、管理者引导二级单位共同确定工作总目标,并以总目标为指针,确定分目标,基层教研室根据分目标制定管理目标。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将管理重心下移,基层管理更多的自主权,使其能发挥主动性。

2、目标管理的基本程序。

目标管理过程是指目标管理进行的步骤及活动的内容。

目标管理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但基本内容都是一样的。它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考核目标完成情况为终结,是一种计划职能与控制职能相融合的综合性方法:它强调事先通过目标进行预先控制;事中由管理者实行自我控制,事后注重成果评价。实施目标管理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1).科学、合理设置目标体系。

(2).全面、客观设置目标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3).合理确定下达任务和考核评估时间。

(4).建立具有激励与制约作用的奖惩机制。

4、实施目标管理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目标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2).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3).处理好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关系。

(4).处理好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关系。

(二)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改革的具体途径。

1、理顺教研室工作思路。

促进教研室管理模式的改革,首先必须理清教研室工作的思路。

第一,制定教研室工作规范。

第二,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到首位。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教研室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教研室必须制订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计划。

第三,抓好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资源共享、相应的学科发展态势以及与课程建设相配套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第四,注重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教研室发展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关系到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成效,教研室必须构建自身《学科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2、发挥群体作用,坚持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教研室工作的核心内容,是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开展教学法研究的基本形式,各级领导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形成制度参加与指导。教研室活动要保证其经常性活动的质量与效果。具体来说要抓好集体备课,实行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和听课制度;教研室内教师们互相听评课,并对听评课活动及要求加以规范,形成制度。将听评课活动制度化,可以建立和形成教研室听与讲新型的群体关系,当大家都能从中受益了,这项制度就能够得到坚持。对教研室新来的教师来说,集体备课制度和听课制度尤其重要,是他们尽快提高教学质量、掌握教学技能及授课艺术的便捷途径。

3、加强制度规范建设。

教研室制度规范主体包括教研室主任及所有教师。制度规范的对象是一切与教研室工作相关的人或事。制度规范内容应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常规性的,如工作会议制度、教学时间制度、科研开展与完成制度、奖惩制度、教研室工作评价与监督制度,等等。二是非常规性的,存在如教研室的活动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师生对话制度、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制度,等等。常规制度追求稳定,非常规制度追求灵活。

4、加强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

加强对教研室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管理,是促进教研室建设,保证教研室工作质量与成效的重要手段。此外,还要制定教研室工作的考评体系,从职责、内容与成效等方面对教研室工作进行全方位评价考核,保证教研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序性。并且,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将考核、评价结果与教研室主任、老师的切身利益挂钩,充分体现管理的科学性、公平性和效率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峰等.对高校教研室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

[2]宋振东.教研室的教学与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6).

[3]韦红卫等.普通高校教研室建设及评价体系的建构[j].左江师范学院学报,,(5).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6986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