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充满了各种经历和感悟,总结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活的真谛。切忌敷衍了事,写总结时要认真思考并付出真实的努力。以上范文只是供参考,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范文。
如梦令教学设计篇一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新授课。
八年级学生。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
3.重点词解析。
4.词的技巧分析。
1.对诗词的理解。
2.把握诗词情感。
(一)课程导入:
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要学的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伟大女词人李清照,那么大家知道的她的诗词还有哪些?对于她,大家还有什么了解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老师总结同学们答案)。
(二)介绍李清照生平。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师:我们了解过了李清照的生平事迹之后,是不是对她的词也充满了好奇呢?特别是在宋朝那个词作鼎盛的时候,在众多才子里面作为一个女词人能够脱颖而出,也充分证明了她的才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李清照词作的风采。)。
(三)词作初印象。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板书出来这首词,让同学们先自己理解一下这首词的思想情感,请同学举手回答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的见解都很独特,那下面老师来总结一下。
写《如梦令》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词人很是思念自己的丈夫。甚至到了借酒消愁的地步。这日她又喝了酒,早早就沉沉睡去。第二日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昨夜下了一场小雨,便问卷帘的丫鬟,院外的海棠怎么样了。丫鬟答曰:“海棠依旧”。词人感念自己和丈夫的情形,感叹道:“应是绿肥红瘦。”意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2.(师:大家既然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那就请同学们听一下录音,看看其他人怀着这种感情朗诵出来的感觉。)。
放录音。请同学们跟着读几遍。放音乐,让同学们跟着节奏朗诵。让同学们能够熟读背诵这首词。
(四)词赏析。
1、.(师:大家熟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这首词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作者用词的经典之处。)。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2、.“绿肥红瘦”历来被人称道,它好在哪里?
3.抒情方式:以景衬情。抒发的感情是: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4.(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跟大家交流一下。)。
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让大家了解李清照,懂得诗词的表达情感。
如梦令教学设计篇二
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如梦令·坐古画舱中。
浊酒顿伤几许,舱外谁家歌女?
应是恨别离,强挽穿心哀曲。
秋雨,秋雨,掀起愁思万缕。
如梦令·春之殇(二首)。
一
池柳垂枝风醉,
红瘦绿肥冷香褪。
往事意悠悠,
湖水如眸空对。
思味,思味,
一缕愁肠心碎。
二
姹紫嫣红吹地,
逝水东流无计。
谁解个中愁,
看尽落花自去。
无语,无语,
尝尽去年今意。
残月疏影萧瑟。
镜水远天乡客。
幽梦折入墨。
凉风秋蝉声侧。
凄色凄色。
双鲤北去忐忑。
才渡十年书海,便恶学生百态。
男女较衣着,放肆手机恋爱。
奇怪,奇怪,不畏青春倦怠。
绿水青山雨散,
碧草残红微颤。
横水欲遮拦,笑语银玲一串。
河岸,河岸,鹂语数声心乱。
梦语,残雪萤光(如梦令)。
昨夜寒霜怀入。
梦里佳人曾顾。
虽是南柯一梦。
回忆仍需留露。
无趣,无趣。
只是虚假幻构。
如梦令教学设计篇三
教材分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设计理念: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以及教材的不同,语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教学,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词,听懂歌曲,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学情分析:
学生很少接触到“词”这种文学式样,对于词的结构、特点不太了解,所以学习时可能觉得比较新鲜,学习兴趣较大。这首词,语句平白,字面意思好理解,但学生可能对词的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深,需要教师点拨。
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这首词,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相关内容,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词。
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本课主要采用阅读指导法、谈话引导法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读中感悟思想感情的方法。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中的感悟能力和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多媒体的辅助作用,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3.理解这首词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意。
难点: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关键点:读词,读中感悟,理解这首词。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请你们观赏一幅画。(出示课件)。
2.你们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3.师:同学们,这是描绘什么景色的.图画?(学生发言)。
4.板书课题:9.如梦令,齐读课题。(指导朗读后鼻音“令”)。
5.介绍“词”。(课件出示)。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而诗歌没有。最初的词,是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曲谱又称词牌。
《如梦令》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6.引导回忆学过的词《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课文,简介作者。
1.简介李清照。(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山东济南人。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以词的创作成就最高。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漱玉词》等作品。
过渡:这首《如梦令》就是出自《漱玉词》,我们来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里写了什么样的风景,下面请大家自读这首词。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巡视指导,与个别学生交流。
3.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和词语。(课件出示)。
v藕花溪亭沉醉。
v兴尽误入争渡。
v惊起一滩鸥鹭。
a.指名认读。及时正音。
b.重点指导“兴”读第四声,“亭、争、惊”是后鼻音,“藕”字写法。
(2)朗读这首词。(课件出示)。
v【南宋】李清照。
v常记溪亭日暮,
v沉醉不知归路。
v兴尽晚回舟,
v误入藕花深处。
v争渡,争渡,
v惊起一滩鸥鹭。
(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
三、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过渡:同学们,我们不仅要读通词,更要读懂词。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心地读,细细地想,试着用我们以前用过的方法,明白词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学,同桌交流。
2.问题提示:(课件出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是发生在写作的当天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为什么要争渡呢?
(5)为什么会“误入”?既然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3.师:你读懂了那一句?说一说它的意思。
交流:一句一句地说意思,再整首词说。
4.师小结词意。
5.齐读这首词。
四、指导朗读,读出意境。
2.边读边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
(1)边读边想。
(2)读完后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
(学生自由想象,描绘)。
3.师: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1.师: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课件出示)。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2.生自读这首词。
3.师: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课件出示)。
【宋】李清照【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常记溪亭日暮,
浓睡不消残酒。沉醉不知归路。
试问卷帘人,兴尽晚回舟,
却道海棠依旧。误入藕花深处。
知否?知否?争渡,争渡,
应是绿肥红瘦。惊起一滩鸥鹭。
师:题目叫什么你还记得吗?就是咱们说的?你还发现什么了?
4.师: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李清照的词还有很多,有兴趣可找出来读一读。
来,我们一起欣赏著名歌唱家蔡琴演唱的《如梦令》。(课件出示)。
师:好听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听一听、唱一唱。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引导: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请同学们课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并把想象出来的景象写下来。
[南宋]李清照。
生活、自然热爱。
如梦令教学设计篇四
1、背诵古代诗词,温故知新。
2、比较词与诗,略说不同。
3、交流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上课伊始,谈话交流: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积累了许多古代诗词,现在,你还记得哪些?学生回忆曾学过的诗词之后引出诗与词的比较。接着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这时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学生齐声朗读之后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回忆古代诗词是为了温故而知新。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营造与本文相融合的美好意境。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则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二)初读。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生活动:重点抓住“常记”“沉醉”“兴尽”“争渡”等词语理解词义。最后归纳课文叙述的主要内容。
2、听读课文,体悟情感。
听课文录音,说说你能感受到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设计意图:自由读词的目的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并熟悉文本,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文本是学习的根本。在学生朗读之后点评“兴”字的读音则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听课文录音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古词的魅力,体会古词朗读时舒缓的语速和连贯的气息。质疑交流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读懂“常记”“兴尽”等词语的意思,为读懂整首词的大意、把握情感、感知意境作铺垫。
(三)细读。
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2、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课件出示课文动画)。
学生相互比较动画与课文并思考:动画中哪些景物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没有直接写出来。在共同探讨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1)引导学生想象“溪亭日暮”的画面,抓住一“醉”字,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的情景。
(2)引导学生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抓住一个“误”字,体会作者无比激动和陶醉的心情。
(3)引导学生想象“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抓住一个“争”字,一个“惊”字,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幅画面描写出来。
3、小结:体会本文词眼——“醉”。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想一想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
设计意图:从动画入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说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看词想象画面,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深刻体会作者美好生活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四)演读。
(课件播放歌曲《如梦令》)。
学生边听,边跟唱。再次基础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词:注意“沉醉”、“误入”、“争渡,争渡”、“惊起”等词语包含的情味和意味。
设计意图:出示歌曲《如梦令》是使学生受到古文化的熏陶,再一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比读。
(课件出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写得清新明丽,生动活泼。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首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边读边想象,词人又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中读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作者笔下的景物也不一样了。读词,我们要能透过景物,读出作者的心情。两首词,让我们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的词。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首词进一步巩固词的学习,了解词人李清照。
(六)总结。
今天我们领略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感受了作者快乐和幸福的美好时光。让我们齐声诵背全文,在诵背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如梦令教学设计篇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请生朗诵……。
请生读诗歌,说说作者是谁?从这首诗歌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生回答……。
师介绍:这首诗歌是李清照40多岁时写的,那时兵荒马乱,国破家亡,她和丈夫在逃亡途中经过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渡口,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句。生齐读诗歌。
1、词,是古代的一种歌词,它有着很强的节奏感,请同学们拿出笔,用双斜线给词分分节奏。然后请生按照节奏读词,要求读出节奏美。
2.说说为什么这首词很顺口,让人读来朗朗上口?——+押韵,那这首词押的什么韵?——暮、路、处、渡和鹭的韵母都是u。请生齐读这首词。
师相机板书:沉醉、误入、惊起。
a、“沉醉”仅仅是因为喝醉酒了吗?还被这无限的夕阳美景给沉醉了,想想,李清照可能和谁在喝酒?生自由回答……请生读第一句话。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请生读出浓浓的醉意。请生也来醉一次,读第一句话。
b、喝呀喝,聊呀聊,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李清照也该回家了,乘兴而来,兴尽而归——“兴尽”是什么意思?尽美酒、尽美景,也可以说是尽兴……请生也来尽兴一次,请生读第二句话。
过渡:为什么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酒喝的大醉,还因为天色在逐渐变黑。
如梦令教学设计篇六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四.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
3、重点词解析。
4、词的技巧分析。
五.教学难点:
1、对诗词的理解。
2、把握诗词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要学的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伟大女词人李清照,那么大家知道的她的诗词还有哪些?对于她,大家还有什么了解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老师总结同学们答案。)。
(二)介绍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师:我们了解过了李清照的生平事迹之后,是不是对她的词也充满了好奇呢?特别是在宋朝那个词作鼎盛的时候,在众多才子里面作为一个女词人能够脱颖而出,也充分证明了她的才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李清照词作的风采。)。
(三)词作初印象。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板书出来这首词,让同学们先自己理解一下这首词的思想情感,请同学举手回答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的见解都很独特,那下面老师来总结一下。
写《如梦令》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词人很是思念自己的丈夫。甚至到了借酒消愁的地步。这日她又喝了酒,早早就沉沉睡去。第二日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昨夜下了一场小雨,便问卷帘的丫鬟,院外的海棠怎么样了。丫鬟答曰:“海棠依旧”。词人感念自己和丈夫的情形,感叹道:“应是绿肥红瘦。”意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2.(师:大家既然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那就请同学们听一下录音,看看其他人怀着这种感情朗诵出来的感觉。)。
放录音。请同学们跟着读几遍。放音乐,让同学们跟着节奏朗诵。让同学们能够熟读背诵这首词。
(四)词赏析。
1、、(师:大家熟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这首词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作者用词的经典之处。)。
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2、、“绿肥红瘦”历来被人称道,它好在哪里?
3、抒情方式:以景衬情。抒发的感情是: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4、(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跟大家交流一下。)。
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让大家了解李清照,懂得诗词的表达情感。
如梦令教学设计篇七
同学们,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白),背两首他的诗。其实,李白不只是“诗仙”,他还是“百代词曲之祖”。
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煜),背几句他的词。李煜被称为“词圣”。
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军),这个人不是诗人,也不是词人,但他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词,这个人就是——(生答:你)。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可不简单,被称为“词国女皇”。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一起研读《如梦令》,与之一起徜徉于词的世界。
这首词的题目是——(没有题目,师相机指出“如梦令”是词牌名,词牌是填词的曲调。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示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教学设计篇八
要求:
读四遍,前两遍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后两遍读对停顿。
检查自读情况。“兴”读第四声,表兴致,兴趣。
2、再读,读懂词意。
学生自读自悟,重点理解“兴尽”。(师视情况补充“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典故帮助学生理解)。
三、想象画面,体味意境,品味语言。
1、三读,想象画面,体味意境。
画面1:“溪亭日暮”
生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想象画面,并大胆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师尽量用一些学生学过的诗文描绘,如:
飞檐凌空;溪上青青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曲径通幽处,溪边花木深。
如梦令教学设计篇九
昨夜,晚风急猛地吹过,淅淅沥沥的小雨弹着小曲。一个双环髻,端庄懂事,身着碧青罗裙的.丫头缓缓走来,拉起了窗帘。我猛地想起了院子里的海棠花,想起它那鲜艳美丽的红花。哎,它应该已被风吹雨打雨打而飘落了吧!
我忙问那个丫头:“小莲,海棠花怎样了?还好啊?”
那丫头漫不经心地回答:“还好!与昨日一样美丽。”
我不禁有所疑问:“真的吗?真的吗?应该是叶多花少吧!”
丫头忙纠正道:“哦!小莲刚才说错了,确实是叶多花少,主子息怒……”
我不耐烦地说:“罢了,无妨。”说完,将手一挥,示意丫头退下了。
窗外又落下了两滴雨水,难道这是春天最后的眼泪?春天走了,同时带走了海棠花。
如梦令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生字“藕”,多音字“兴”。品读词句,体会词人用词的精妙。
2、以“醉”入手,想象画面,体悟词境,感受词人的愉悦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补充资料,了解词人,懂得“词为心声”。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难点:
1、“醉”读词文,想象画面,体悟词境。
2、补充资料,了解词人,懂得“词为心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李清照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在中华数千年词苑中,曾涌现众多名家,其中有一位以其清新明丽、委婉柔美的风格独树一帜,为后人所称颂。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用这样一副对联赞道: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2、我们今天学习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如梦令》。
二、初读全词,读准读通。
1、出示全词,提出朗读要求:放声朗读,读准读通。
2、相机正音生字:藕。
多音字:兴。
3、划分节奏。指名读,齐读。
三、自读自悟,读懂词意。
1、在注释的帮助下,理解词的大概意思。(学生自读自悟)。
2、交流,师相机评价补充。(重点点拨“常记”“沉醉”“兴尽”“误入”“争渡”等)。
四、精读全词,提炼词眼。
1、我们要把词读精,读成一个字。看看它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
(学生自读思考)。
2、交流。(学生讲理由,体会用词之精妙)。
3、今天我们以“醉”字来品一品这首词。(板书:醉)。
4、作者到底被什么沉醉了?(相机板书)。
a、美酒。b、浓情。c、美景。
五、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1、你从词中读出哪些美丽的画面?(学生品读想象)。
2、交流:
“溪亭日暮”“沉醉”“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3、指导朗读。
4、从词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快乐、活泼、无忧无虑……)。
5、早期的李清照为什么这么快乐,无忧无虑?
(资料补充。早期李清照的幸福生活)。
五、对照比读,拓展延伸。
1、此时,李清照喝的是什么酒?(甜酒,美酒,乐酒,香酒……)李清照的诗词流传下来的有40多首,有26首写到酒。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她晚年写的《声声慢》。
2、此时此刻她喝的是什么酒?(闷酒,苦酒,愁酒……)。
3、同样的人,同样喝酒,为什么它的味道就变了呢?(资料补充:亲人去世,孤独,国破家亡。)。
4、你又读到了怎样的李清照?(孤独、寂寞、凄苦……)。
5、忆读《如梦令》。
6、总结。
7、布置作业:课外再去找一找她的词,读一读,品一品词的味道,感受我们中华诗文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如梦令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材分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设计理念: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以及教材的不同,语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教学,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词,听懂歌曲,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学情分析:
学生很少接触到“词”这种文学式样,对于词的结构、特点不太了解,所以学习时可能觉得比较新鲜,学习兴趣较大。这首词,语句平白,字面意思好理解,但学生可能对词的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深,需要教师点拨。
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这首词,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相关内容,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词。
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本课主要采用阅读指导法、谈话引导法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读中感悟思想感情的方法。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中的感悟能力和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多媒体的辅助作用,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3.理解这首词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
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意。
难点: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关键点:读词,读中感悟,理解这首词。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请你们观赏一幅画。(出示课件)。
2.你们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3.师:同学们,这是描绘什么景色的图画?(学生发言)。
4.板书课题:9.如梦令,齐读课题。(指导朗读后鼻音“令”)。
5.介绍“词”。(课件出示)。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而诗歌没有。最初的词,是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曲谱又称词牌。
《如梦令》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6.引导回忆学过的词《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课文,简介作者。
1.简介李清照。(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xmlnamespaceprefix=“st1”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山东济南人。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以词的创作成就最高。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漱玉词》等作品。
过渡:这首《如梦令》就是出自《漱玉词》,我们来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里写了什么样的风景,下面请大家自读这首词。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巡视指导,与个别学生交流。
3.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和词语。(课件出示)。
如梦令教学设计篇十二
同学们,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白),背两首他的诗。其实,李白不只是“诗仙”,他还是“百代词曲之祖”。
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煜),背几句他的词。李煜被称为“词圣”。
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明),这个人不是诗人,也不是词人,但他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词,这个人就是——(生答:你)。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可不简单,被称为“词国女皇”。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一起研读《如梦令》,与之一起徜徉于词的世界。
这首词的题目是——(没有题目,师相机指出“如梦令”是词牌名,词牌是填词的曲调。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示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1、一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四遍,前两遍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后两遍读对停顿。
检查自读情况。“兴”读第四声,表兴致,兴趣。
2、再读,读懂词意。
学生自读自悟,重点理解“兴尽”。(师视情况补充“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典故帮助学生理解)。
1、三读,想象画面,体味意境。
画面1:“溪亭日暮”
生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想象画面,并大胆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师尽量用一些学生学过的诗文描绘,如:
飞檐凌空;溪上青青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曲径通幽处,溪边花木深。
如梦令教学设计篇十三
作者:
1、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整体把握全词的主旨。
2、反复诵读,提高诗词欣赏能力。
3、感悟词人早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1、教学难点:目标
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
如梦令,词牌名。原名“忆仙姿”,后改为“如梦令”。因唐庄宗《忆仙姿》词中“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之句而得名。词牌是词的曲调名称。
1、作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2、背景资料: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有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写出了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试问”表明女主人公明知故问,表现了女主人公活泼的性格;一个“却”字,写出了侍女的回答很不经意。一问一答,形式新颖别致,语言浅近自然,充满情趣。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知否?”用叠句形式把女主人公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采用借代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叶子更绿,花儿凋零。造语新奇,奇巧无比,实为千古绝唱。
如何理解词中所表达的两个人的不同心情?
明确:这首小令虽然只是寥寥三十三字,却十分生动地表达了两个人物的不同的心情。词人妙用对话,顿使闺中情趣盎然:女主人公设问,恳切认真;待女回答,淡漠无情;女主人公再驳,凄婉痴绝。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有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地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由此看出,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如梦令》:写一位贵族少女怜花惜春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曲折的反映出一种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
如梦令
昨夜风起雨不急(风急)——无忧;饮酒过量晨醉意(酒醉)——无虑;关注海棠花儿落(问花)——情趣;绿肥红瘦仆未知(肥瘦)——急切。
————积极向上、热爱生活。
如梦令教学设计篇十四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藕”,有感情读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这首词,能品味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通过一个“醉”体会诗词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味诗词,感受古诗词的凝练、含蓄。从而热爱中国传统文学。
品味诗词意境,感受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溪游醉归的欢乐。
一、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1.你们学过哪些词?
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可配乐演唱。
2、出示《如梦令》。
李清照介绍:李清照童年生活在趵突泉边,大明湖畔,官宦之家,一生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那是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人到中年,宋朝与金兵作战,节节败退,于是李清照搬到江南,丈夫后来也去世了。晚年非常孤独寂寞。今天学的这首词是她年轻时写的。
这首词的题目是?
“如梦令”是词牌名。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1、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指导“兴”(评价:读得准、读得通顺,有节奏感。把词牌名放在前面读。节奏感很好,你心里、眼里仿佛浮现出一幅幅画面,用力的想,让我们把画面看清楚。)
读词时要能把词读到脸上,范读。老师要看大家表情,读的时候要仿佛看到词描绘的情景。配乐读(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惟妙惟肖。仿佛你的眼中、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生动的画面。)
3、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好不好?开始吧!
4、交流自学
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所学,老师相机进行评价补充。
重点指导“一滩”、“兴尽”等词语的理解。
“醉”什么意思?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
三、品读悟情
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字?是的,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2、组织交流。
(一)画面1:“溪亭日暮”
1、“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了?说说湖边的景色。---读句
2、图画,师描述: “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
3、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用“我看到了……听到了……闻到……”的句式说一说。
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咱们再读这两句,让我们也深深地陶醉一次。
(二)画面2:藕花深处
那又是怎样的一片荷塘啊?(诗句)
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幽静而神秘的世界。我想这个时候他们肯定是更加陶醉了。来,请读读第三句、第四句。
(三)画面3:争渡图
你听到了什么?(听到了鸥鹭的声音、听到了划浆的声音、听到了诗人的笑声、听到了争吵的声音……)
惊、除了写鸥鹭受到惊吓,它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惊喜)师指导朗读。
(四)一幅流动的画
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
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这样难忘的郊游经历她能忘得了吗?这样身心释放的快乐能忘得了吗?所以啊,她是牢牢地记得,经常地回忆。所以这首词一开篇就说“常记”。
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如梦令教学设计篇十五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
3、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话题引入,知作者,讲词牌 。
二、初读感知 。
1、打开课本,试着读一读 。
2、听课文录音,感悟 。
3、强调“兴”的读音 。
4、抽生朗读,指导节奏 。
5、读熟词 。
三、抓字眼,解词义 。
1、回忆学诗的方法 。
2、利用工具书自学或小组学习 。
3、交流 。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兴尽误入争渡 。
(2)连起来说说词的意思 。
四、想意境,悟情感 。
1、读几遍词,圈圈划划,想想词人和朋友们因何而“沉醉”? 。
2.交流,感悟“沉醉”(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 。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兴尽晚回舟——什么“游兴”满足了?怎么读? 。
(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争渡,争渡,——为什么要争?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 。
五.布置作业,阅读拓展 。
练笔:尝试着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突出“沉醉”。
如梦令教学设计篇十六
1、通过读诵、情景再现,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揣摩作者情感。
2、总结鉴赏诗词的方法,掌握自主鉴赏的技巧。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尝试领会词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诵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生:古诗每句字数一样,词每行的字都是不一样的。
师: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师: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
同学们有兴趣来读读《如梦令》这首词吗?迫不及待了吧,请大家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不高吧,那你就放开声音自个儿读。
生:放开声音读
师:声音停下来了,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就请你,勇敢的女孩子。
生:大兴安岭、兴奋。
师: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找个男孩子来读一读。
生(男)读词:
生:没有问题!
师:咱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好!
生齐读词。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1、师: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在下边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开始吧!
2、师:咱们先来说一说。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你站起来说给大伙听听。
3、师:老师在这儿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师:但是你看这首词,才用了多少字就把这一次作者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数一数。
生:33个字。
师:是啊,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交代清楚了郊游的时间是(日落)就是我们说的黄昏、傍晚;地点是在(溪水边的亭子里)对,溪水边的亭子里。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体会、体会。
生:(读全词)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师: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生:“溪亭日暮”。
师:看到“溪亭日暮”这个词,你脑海当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奖励你读一读吧。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生朗读。
师:你们看啊!
(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
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了。
师: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师:这个“藕花深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使你想起哪一句诗来了呢?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
师: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醉了。读。
2、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
师: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是赶紧——读下去
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读这两句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师:从哪个词语中听出来的?
师:那场面多壮观啊。看媒体:词人她们笑啊叫啊,那声音太响,太热闹了,只听扑啦啦一声,一河滩受惊的鸥鹭,一下子冲破夜幕飞向蓝天!那场面壮观吗?!
师: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师:是啊,这可是意外的惊喜啊!所以是“鸟惊人也惊啊!”
师:那简直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他们心都醉了!他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
师:再读。
3、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
师: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
生:(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师:为什么这么开心?
生:因为李清照她年轻时候的生活非常优越,家庭幸福美满。
师:是啊,年轻时的李清照一直陶醉在美好、幸福的生活里。
咱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跟词人一起深深陶醉一次吧。(生齐读,师生合作读,生背诵。)
师:这样难忘的郊游经历她能忘得了吗?
师:这样身心释放的快乐能忘得了吗?
师:所以啊,她是牢牢地记得,经常地回忆啊,所以是“常记溪亭日暮”。
师: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4、一幅流动的画
师: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
生:(读全诗)。
师: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深情朗读)
师:来咱们再来读一读,老师跟你们一起读。
(师生齐读)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师:刚才我们在学古诗词时掌握了一种本领,就是把词“读胖”,咱们还得学习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板:读瘦。
学生说字眼,说理由,并板书。
师: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师: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生:(读、背全词。)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
生:《如梦令》[ 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老师把两首词放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师: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师:古代的词谱成曲可进行演唱,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
师:有味道吗?它是用昆曲来演唱的。有兴趣可找一找别的谱成曲的词来听一听。
如梦令教学设计篇十七
1.词中有画的想像必须充分依托文本,在咬文嚼字中想像词境。
2.绘出文字的'画面--倾听文字的声音--品尝文字的味道--提升文字的内涵。
1. 通过朗诵,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2. 有感情地吟诵词。
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时间:四十分钟
1.导入揭题。
2. 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读,指导读词要求
4.同学们,请你根据词语解释,先想一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自己说一说。
5.轻读,体会一下词中传递出词人和朋友们怎样的心情?
6.你是从词中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1.反复读几遍词,圈圈划划,想想词人和朋友们因何而“沉醉”?
2.交流,感悟“沉醉”(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晚回舟——什么“游兴”满足了?怎么读?
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到了荷塘深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读—
(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为什么要争?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
(4)再读,感悟词人不仅“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于“情”。
对照比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感悟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
练笔:尝试着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突出“沉醉”。
如梦令
酒
沉醉 景 快乐
情
如梦令教学设计篇十八
《如梦令》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九课《词两首》其中一首。《如梦令》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讲述作者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到处转,没想到闯到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它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划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引导学生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在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品读、感悟词中所描述的美轮美奂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生活无限的热爱。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了解词的学习方法。
3、通过品味诗词的境界,融情于景,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1、抓住字词,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的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一)、说教法:
1、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想象中品读。
2、情境创设:置身诗境,以景入情。
(二)、说学法:
1、读中感悟: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2、合作探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词”。对于“词”并不陌生,也积累了一些学习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在想象中去品读,想想词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2、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通过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课件、搜集李清照的资料。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步读文。
幅美丽的画。想不想看?(问学生)想看,眼睛睁大喽!(问一个学生)美吗?什么美?(人)就人美吗?还有什么美?(景色)。此情、此景、此人都很美。肯定有人想知道,这画中泛着一叶扁舟穿行在荷花丛中的女子是谁呀?想知道吗?(板书:宋李清照)。
2、教师简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那是一次十分愉快的郊游,她玩的兴致太高了,所以很晚才划着船往回走,划呀划,划呀划,迷迷糊糊地就走错了,不知不觉闯入了荷花丛中,结果更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那一次经历,令她记忆犹新。于是她便把这件事写了下来,给起名为《如梦令》。(板书:如梦令)。
今天,我将带着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词,好不好?
3、在宋代有一位大文学家,叫朱熹。他在写的一本书《朱子家训》中,把读书的方法概括的非常精确。他说:从朱熹的话“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入手,提出学习要求: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
4、自由读《如梦令》这首词。看谁读得准确,读得流畅。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生读)。
5、检查学生的朗读。
采用多种形式读:个人读——个人读——集体读(评价)。
二、批文悟情,理清情线。
1、怎样读懂一首词呢?有什么好方法?(生交流,比如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看插图等。师概括。)。
2、接下来,你就和你前后、左右的伙伴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吧!小组合作学习,用刚才交流的方法,看能不能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
3、师问:谁读懂了这首词?(生汇报)。
5、齐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感悟诗词所描绘的画面美,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
三、想象画面,以图悟文。
1、再读这首词,你能从中找到几幅“画”吗,“画”的名字分别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引导)你喜欢哪一幅画呢?读一读。
第一幅画:“溪亭日暮”
用自己的语言说这个画面。老师引导品味画面之美,情感之“醉”。
指导朗读。
第二幅画面:“藕花深处”
你看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
品味画面之美,想象画面之香!读得美一点,香一点。
指导朗读:读得“美”一点,“香”一点。
第三幅画面:“一滩鸥鹭”
在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描述画面,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焦急中得到的一份意外的惊喜。
指导朗读,带着这种惊喜读这句话。
板书:溪亭日暮——(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
2、倾听教师朗读,闭目想象画面。(想象画面之美)教师引导学生诵读。
3、播放画面教师诵读,把学生带入画的意境。(感受画面之美)。
引导学生朗读。谁想读?(个人读——师生集体读)。
景色美吗?你沉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读得真好!再次有感情地读文,读出美,读出沉醉。
4、小结本文:她是多么热爱这美丽的大自然,热爱这美好的生活呀!所以她醉了!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5、谁想背一背呢?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感悟浓浓的醉意。(个人背诵——个人背诵——集体背诵)。
四、欣赏吟唱,适度拓展。
词不仅可以当成画来欣赏,还可以谱成曲来吟唱,如果你喜欢,就跟着视频轻轻地唱起来。结尾:唐诗宋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给予了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同学们从这些文学的经典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五、作业布置:李清照还有一首同名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下去之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去学习。
如梦令。
沉醉————兴尽————争渡。
溪亭日暮—(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74617.html】